为什么在重视人口的中国古代,会出现压制寡妇改嫁这样的价值观?
为什么在重视人口的中国古代,会出现压制寡妇改嫁这样的价值观?
-----
网友解答:
-----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中国从古至今,底层平民都是不压制寡妇改嫁。
所谓贞节牌坊至少也是富农或者小地主才有资格去搞。
道理很简单,饭都没吃了,还谈什么贞洁。
长春围困战后期,用几块大饼就能换一个大姑娘做老婆。为啥?
没这几个大饼,大姑娘也要饿死。死人有什么贞洁可说!
道理就是这样。
古代和现代不同,百分之九十五都是农民。
而农民基本都是要种地的,当年又没有什么农业机械化,大部分农民连牛都没有。
种地也是重体力活,妇女一般是干不了的。
况且,古代黄河以北妇女原则上不下田干活,黄河以南虽然下田,但也不能干真正的重体力活。
所以,农民家里一定要有至少1个壮劳力,不然种不了地。
古代农民希望生儿子,也是有原因的。
那么,如果家里男人死了,寡妇一个人是种不了地的,只能将土地出租。
试问,普通农民能有多少地,出租土地收入是不足为维持寡妇和孩子生活的。
所谓救急不救穷,依靠亲戚救助不现实,最终寡妇只有改嫁一条路。
在农村,寡妇带着孩子改嫁不稀奇。
当年蒋介石父蒋肇聪继承去世时,蒋介石才8岁。
他的母亲王采玉其实是二婚,嫁给蒋肇聪作为填房夫人。之前王采玉曾经嫁给竺某,然而几年后因当地流行霍乱,很多人病死,竺某也在内。
20岁的王采玉成为年轻寡妇,为了生存只能选择2年后嫁给丧妻的蒋肇聪,后来剩下了蒋介石。
所以,人的道德观要让位于现实。
就比如王采玉这样,前夫早死,又没有孩子,她守寡的话如何生活?靠什么作为生活来源?
而因蒋肇聪是开玉泰盐铺的,死后留下一笔遗产,王采玉才没有再次改嫁,而是抚养儿子蒋介石和一个女儿艰难度日。虽然艰难,好在家里基本开销尚且能够维持,不然王采玉恐怕还是要改嫁。
-----
网友解答:
-----
听我妈妈说,过去死了丈夫的守寡有三种原因不守,一没家财不守,二没儿女不守,三太年轻不守,家里穷,女人不下地干农活靠什么养活自己,没儿没女不守寡的,没意思,守着也没用,太年轻不守寡,意思一生的日子那么长,难熬,大多都改嫁。
-----
网友解答:
-----
我是炒米,我来回答。
鲁迅曾经说过,有些男人的爱好,就是拉良家下水,劝婊子从良。干的都是什么事?不过程朱理学发扬之后,真有这么一帮表面谦谦君子的人,自己不遗余力地娶着姨太太,养着外宅;却偏偏看不得寡妇改嫁,为了逼着寡妇守节,甚至不惜自己掏钱供其吃喝,让寡妇到清节堂去守节。
其实从古到今,寡妇改嫁原本正常事,不关别人的事。最多族中因为财产、债务、孩子抚养等因素,会有牵碍。但是自从朱元璋把“贞洁牌坊”,当作国家奖励,去普及的时候,那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
“贞洁牌坊”的申请程序一般是这样的,某地出来了一个贞洁烈女,最好是“丈夫不在了,自己也不苟活于世,跟着去了”的那种烈女。地方行政长官把这事报备朝廷,朝廷派人下来核实,核实后报备皇帝。如果事迹过于感人,皇帝会亲赐匾额,朝廷会专门拨款,让地方建贞洁牌坊,目的当然是表彰贞烈行为。
这种事情一旦落实,地方乡绅们也都是倍有面子的事,所以纷纷慷慨解囊,有地的出地,有钱的出钱,有石料的出石料,有人工的出人工。要知道那可是皇帝亲笔题写的贞洁牌坊,这个事关地方口碑、教化,以及各种源源不断的各种资源以及政策;地方官在任考核、升官,也是有加分项的。
当然总不能是个寡妇就被逼死,所以那种活着的为夫守节,一守就是几十年寡的,也是相对稀缺资源,所以这种资源也要“保护”好。
比如寡妇守寡,她的儿子是可以免除劳役的,种地、做生意是可以免除部分税费的。所以家里有一寡母,就相当于儿子中了半个秀才,是可以享受到部分特权的。而且这个儿子以后一旦真的中了什么功名,或者取得什么成就,老寡母活着还有机会被授“诰命夫人”的,死后有机会建“贞洁牌坊”。
所以家里有一个“守节的寡妇”,对于这个家庭而言,是有直接经济乃至政治上的利益的;而对于一个地方而言,本地“守节的寡妇”越多,说明此地的教化水平越高,这无论对在任官员的政绩、口碑、仕途,还是朝廷的脸面都是加分的。
无论这些寡妇是主观意愿,还是替人扛鼎,但是对于寡妇而言,此事就真不公平的。要知道从上到下的利益,都是建立在寡妇的痛苦之上的。守寡之苦,吾侪不能体会。
所以朱元璋一开始的出发点,可能就是为了奖励那种“忠贞孝义”的优良传统品德。但是经过明清两季500多年的驯化,变成了“压制寡妇改嫁”以获取某些利益的扭曲价值观了,还好吃人的礼教制度已经成为了过去式。
-----
网友解答:
-----
古代的时候,必定是守旧封建的时代,以仁义礼智信来治理人们的思想,就妇女来说,其地位比较地下,就是死了丈夫,想另找人家,可由于封建思想的严重束缚,多数寡妇就是迈不过这个坎,总觉得这是一件丟人的事,所以就一直守起了寡,其实社会上并没有压制寡妇另行改嫁的固定政策,也有少数寡妇打破封建思想另行改嫁,不过娶寡妇的男人必须要有经济实力,有民间流传的这句俗语足以证明寡妇的身价,寡妇到门前,还得个老驴钱,说是娶寡妇已到了门前还要花个买驴的钱,可见寡妇在当时一般的穷人还是娶不起的,加上有些寡妇不愿改嫁,有些寡妇让人娶不起,所以守寡的女人还是比较多的,也就形成了社会压制寡妇出嫁的表面现象!但也有压制寡妇改嫁的事实,那就是寡妇家族成员的反对!
-----
网友解答:
-----
#原创#
由女性氏族社会
进入男性氏族社会
男主人成了家庭的主宰
说一不二
一言九鼎
女子成为男人的附庸
依附于男人
渐渐形成女子是男子专用的生孕工具
为了确保孩子是该男人的后代
古代以极其严苛的规矩和刑律
防止女子与其他男子有私情
同时为了让女子心甘情愿从一而终
全身心地服侍好夫丈
妄想或杜撰出谬论
其中最匪夷所思的由头
就是世界由阴阳两界组成
死后由阳界转进到阴界
阴界全盘维系着阳界原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倘若女子在阳界与几个男子成婚
那么到阴界后
有小鬼将女子剖分后
分别配属给原来阳界的丈夫
这样男子到阴界只有剖分后的女子
严重影响阴界的生活
另外吹嘘男女间也会生生相克
男子短命与女子克夫有关
数千年来旧男女观的积淀
使社会上进一步加重对女子的歧视
寡妇被诟病更多
尽管进入新时代
然而一些男子不由自主地不喜欢寡妇的现象
依然存在
故,旧思想的残余
毒害着人
#五爱教育##凌远长著#
-----
网友解答:
-----
“忠臣不事二主,一女不嫁二夫”确实是封建王朝的价值观,但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解放、学术自由,根本没有哪一种思想可以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也没有什么普世价值。
所以各国统治者没有哪一个国家,去提倡贞洁烈妇,更没有哪个国家压制寡妇改嫁。
提倡女人守寡,开始于秦朝。很多人对此不解,秦始皇灭六国之后,统一文字、度量衡,焚书坑儒是为了江山千秋万代;
当时国家有很多事要做,他怎么有精力管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原来秦始皇提倡女人守寡,跟自己的身世和经历有关。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
也就是说,秦始皇母亲并非一个处女,而是赵国商人吕不韦的爱姬赵姬。当时秦始皇父亲秦庄襄王在赵国当人质,就把赵姬给娶了。
秦庄襄王后来回国继承王位,赵姬自然就成为王后,但王后跟来到秦国的吕不韦依然藕断丝连。即使秦始皇长大了,他们也不收敛。
《史记·吕不韦传》中记载:“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
后来太后竟然又与嫪毐私通,并生下两个儿子。嫪毐非常嚣张,甚至在酒后大骂跟他有矛盾的秦国大臣:“我乃秦王假父,怎敢与我斗口乎?”
母亲的一系列行为令秦始皇颜面扫地,尊严尽失、无地自容,让他对女子贞节问题非常重视。
因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后宫收入了六国前国王的许多妃子,但秦始皇对她们一点都不感冒,内心里鄙视她们抛弃原来的君主而媚悦新主的行为,对那些守贞重节的女子非常敬仰。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全国各地巡游期间,就命令丞相李斯篆刻了那块“会稽刻石”。其中就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的字句,意思是如果女人带着儿子改嫁,就是不贞行为。
在谴责女人改嫁的同时,秦始皇对于守寡的女子非常崇敬,大力表彰好提倡。
《史记·货殖列传》中有记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
大意是说,巴地(今川东一带)有个妇女在丈夫死后坚持没有改嫁,秦始皇就大力表彰。
到了汉朝,统治者就对寡妇改嫁没有那么敏感,汉武帝的母亲王娡都曾是改嫁的先锋。
王娡先嫁个平头百姓金王孙,生了女儿后,感情不合离婚回家,后来进宫嫁给了太子刘启(汉景帝)当上皇后、皇太后。虽然王娡嫁人的历史在进宫的时候隐瞒了,但说明当时的女人是可以改嫁的。
但提倡归提倡,无论哪朝哪代,也没有强行动用行政资源干涉,更没有写入法律进行惩罚。所谓的提倡,也是让一国的王公贵族身体力行,做道德楷模,下面的百姓想守寡就是模范,不想守寡也可以自由嫁人,因此根本影响不了生育率。
到了宋朝,妇女改嫁还是很常见的,比如说宋真宗的皇后刘娥,曾经嫁给了蜀地的一个银匠龚美。后来才嫁给了宋真宗赵恒,贵为皇后,还协助皇帝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宋史称她“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评价还是非常高的。
寡妇守节再次受到热捧,是在宋真宗死后(1022)。那时候北宋出了个理学家程颐(1033-1107)主张“去人欲,存天理”,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名言。
这句话出自《河南程氏遗书》,原文是这样的:
或问:“孀妇于理,似不可取(娶),如何?”
伊川先生(程颐)曰:“然!凡取(娶),以配身也。若取(娶)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
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
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意思是说,女人在成为寡妇后,哪怕是生活无依无靠,穷困潦倒饿死也不可以再嫁人。
可是程颐也只是做过几天皇帝老师,也没有当过什么大官,对国家意识形态没有多大影响。他自己作为一族之长,甚至连自己的侄子媳妇都没有管住,让侄媳妇改嫁了。
宋朝大诗人陆游表妹唐婉(唐琬 (1128~1156),) 也是先嫁给陆游,后来改嫁赵士程。
陆游是朝廷命官,赵士程是宋太宗玄孙赵仲湜之子,宋仁宗第十女秦鲁国大长公主的侄孙,他们都属于上流社会。而唐婉改嫁的时候,理学家程颐已经死了几十年,可见他的主张并没有被主流社会认可。
动用行政资源不让寡妇改嫁,发生在明朝。出身越是卑微的人,当了皇帝后做出的事情越不齿,越是丧失人性。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残暴的皇帝,也是最专制的皇帝,他对百姓和官员苛刻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对大臣给两个老板打工、女人嫁给丈夫。他还把女人当成男人的私有财产,一旦嫁给了自己,一辈子都是自己的,即使自己死了也害怕别人染指,于是就不许女人再嫁,还恢复了活人殡葬制度,自己的嫔妃必须跟着自己进棺材,害怕别人动了自己的奶酪。
不过在民间,女子再婚也没有法律限制。别说丈夫死去,即使丈夫失踪,妻子也可以再婚。
明朝法律规定,如果一个男人离家出走,满三年时间,本家族的人作证,女子就可以再婚。
《金瓶梅》里西门庆的小妾们,有几个就是寡妇改嫁给他当妾室的,而有的小妾,如李瓶和孟玉楼,原来嫁的还是富豪。孟玉楼一共嫁了三次,最后一次嫁的是县令的儿子。
寡妇不许改嫁,到了清朝才做到极致。
康熙皇帝的十四阿哥胤祯的第七个女儿,没有结婚就做了寡妇,此女就开始守寡。
而慈禧太后的侄媳妇元大奶奶,也是没有过门老公就亡故,也守寡到死。
而曹雪芹的《红楼梦》里,更是寡妇云集。贾府德高望重的贾母,丈夫贾代善40岁左右就去世,贾母硬是守了20多年的寡;薛宝钗的母亲薛姨妈,也是标准的寡妇;金陵十二钗中的李纨是“青春丧偶”,年纪轻轻就死了丈夫,独守空房,生活枯燥乏味没有生机,“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藁木死灰一般”。
但是在广大农村,寡妇想不改嫁很难,一是要受村里色狼的欺负,“寡妇门前是非多”。二是寡妇如果有儿子,就会有财产继承权,亡夫的兄弟就容不下他们,就会逼着他们改嫁。
这样的话,寡妇改嫁后,即使把儿子留下,继承权也就是大伯哥和小叔子说了算了。
而一个寡妇带着子女,没有经济来源,生活难以为继,能生存下去的只是个例外,活下来能出淤泥不染的也是少数,反而败坏了社会风气。
因此尽管到了清朝,统治者提倡贞节烈妇,但是只在上流社会得以有限贯彻,民间难以实行。
在清朝,长江中游地区寡妇改嫁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甚至寡妇改嫁还有正式名称,俗称“再醮”。
综上所述,尽管封建王朝提倡贞洁烈妇,反对寡妇改嫁,也是时断时续;而且在民间没有真正实行过,对中国的人口增长也没有多大影响。
-----
网友解答:
-----
因为过去注重的是好马不配双鞍,好女不嫁二夫的封建观念。不讲婚姻自主,不讲婚姻自由,一旦嫁了 ,就等于泼出去的水 ,再也收不回来。不管错对 ,不管生死,必须从一而终。
-----
网友解答:
-----
这问题非有渊博的学识不能回答。
看过《东周列国志》的人都知道纣王无道充妲姬的故事。据说,妲姬祸国殃民,倒行逆施,恶贯满盈。
以至于为了限制这样的恶妇的活动,把恨洒在广大妇女身上,让她们去缠足。三寸金莲是不是从哪时开启,得问考古学家才能知道。这样一来,几千年,妇女可受苦了,一直到二十世纪初辛亥革命,妇女的缠足才被取缔,一代代妇女被解放出来。
当然几千年间,也有没被限制住的妇女。如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打江山落难时,是她的结发妻子大脚皇后从敌人的重围中跑着把他背出来的。
扯远了,也不在题上。
限制妇女活动的措施之二应该是封建礼教的三纲五常吧。其中,夫为妻纲,妇女嫁人,由不得自己,听命于父母,《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讲这个的,且嫁鸡随鸡,夫死了又得听儿子的。
还有,女子嫁人,必有媒妁之言,必须明媒正娶,自己好有个名份。要是出错,或被公婆看不起,男人一纸休书,把妻子送回老丈人家去,老丈人家把人丢尽了!晋剧《芦花》就有这样的情节。
话虽这么说,家庭和婚姻问题实在是个复杂的大问题,从古至今,从官宦到百姓,一家一个样,千差万別。女人在家庭中,也大多掌权,甚而至于还有少数反而强势去压迫男人,自己成了“河东狮吼”!《红楼梦》荣国府中那个大管家王熙凤够厉害的吧!
丈夫死了是父母亲的不幸,妻子的不幸,更是儿女们的不幸!光景还是要过下去的。家庭富裕的,保名节守寡吧,养育儿女长大继承家业吧。还有,家境实在贫寒,拖儿带女改嫁吧,但凡有一点办法,那个妇女愿意走这一步道呢?那实在是没办法的办法,为了孩子不得不如此。
妇女的改嫁是受封建家族歧视和制约的。在宗族观念极强的农村,女子改嫁是多么不幸的事!鲁迅先生的小说《祥林嫂》就写得很好!
她们的的改嫁,按理说是天经地义的事,可偏偏是在夜里偷偷走的,卑贱和丢人哪。那里像现在,二婚、三婚,堂而皇之,照样穿婚纱照,照样登大雅之堂,红红火火地举办婚礼!
理通天下,事在人为。唐朝女皇武则天本是太宗皇帝的才人,可偏偏在太宗病重期间,和太宗之子李治恋爱上了。太宗一死,则天在感业寺洗礼一番,不是又成了李治的妻子,且慢慢爬上皇后的宝座……
据说,大清国皇帝康熙的祖母孝庄皇后,为了儿孙统一中国之大事业,几乎下嫁皇帝的弟弟多尔衮……
反正规定是规定,因人而异,许多事情在权贵们那里都不是事。
-----
网友解答:
-----
首先必须明确一个概念,古代和古代可不一样。
我国的古代指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一般也包括原始公社制时代。
所以,提起我国的古代至少也有上万年的历史了。
这上万年的古代史,压制寡妇改嫁这样的现象仅仅站整个历史的不到10%。
如果拿这仅仅10%的现象认为中国古代社会有压制寡妇改嫁的价值观,那就是管中窥豹。
这就好比原始社会时期,中国这片土地上至少有几万个互相独立的部落,但不能认为中国古代一直是这样的;更不能简单的认为1840年以前这片土地上从来都是分布着几万个部落而互相不同属,那就大错特错了。
更不能认为,早期的原始社会是母系社会,就简单的认为我国1840年以前就一直是一个母系氏族的社会。
所以,不要被古代这两个字儿蒙蔽双眼,认为古代从来如此。
可不是这样,上万年的古代史,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就像人的身高一样,上万年的古代史每逢盛世老百姓吃的好,当然身高体壮,但是百年之后最多两三百年,天灾人祸等让老百姓朝不保夕,身高就会缩小变矮。
可能仅仅百年的时间,同样的人种身高会有十几厘米的差距。
这在现代是被证明了的。
例如,荷兰在19世纪后期平均身高只有1米67,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荷兰平均身高就已经超过1米8了。
从那时候开始,荷兰的街头上超过1米9的大个子就比比皆是,和100多年前的他们的祖先简直不像是同一个人种,毕竟差距已经超过20公分,比东亚人和荷兰人之间的身高差还要大。
百年的历史就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千年万年的历史那更是不知道有多大的变化了!
回到题主的问题,中国古代为什么要压制寡妇改嫁?
可以非常自信的告诉你,中国古代90%的时间内没有压制寡妇改嫁,所以按比例来看中国古代没有压制寡妇改嫁,只是某一个特定的非常短的历史时期内出现了这样的现象。
上万年前的母系社会,孩子们只认其母却不认其父,连寡妇这个概念都没有,更不要说改嫁了。
2000年前的汉朝更是出现了改嫁的女子成为皇后的神奇现象。
皇后作为一国之母,母仪天下,竟然都有改嫁的存在,可见当时社会对女子改嫁这件事儿没有任何成见。
汉文帝的母亲是先嫁给魏王豹,后来又嫁给了刘邦。
当然了,这不是正经的皇后,她是母以子贵。
汉朝汉武帝的母亲,汉景帝的媳妇儿王皇后那可算是正正经经的皇后了。
在嫁给汉景帝之前,先是嫁给了金王孙生了一个女儿,后来跟金王孙离婚才嫁给了当时还是太子的刘启,生下了三个女儿,一个儿子,那个儿子就是后来的汉武帝刘彻。
接下来回答题主的第2个问题,重视人口的我国古代。
我国古代确实很重视人口,其实不仅我国古代,地广人稀,世界上绝大多数地方都非常重视人口数量。
但是不要忘了,人口的多寡最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是土地的承载能力。
我国古代农业发达无产量是欧洲的至少2~3倍,单位面积可以养活更多人。
而且,很多君主极具开拓精神,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开拓了一个面积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基本盘,这才让我国古代有条件拥有世界第一人口规模。
可是,不同的时期对人口的重视也是不一样的。
往往在人口的数量过大的时候,政府包括民间就不那么重视刺激人口增长了。
在南宋的时候,很多普通老百姓家庭都不愿意生孩子,因为人多地少,生孩子养不起。
这种情况下政府也不会去鼓励,毕竟孩子生下来以后政府不可能来负担抚养费用,也正是因为在宋朝的时候出现了这种人口过多的现象,所以宋朝不仅不重视刺激人口增长,而且产生了理学,开始压制女性改嫁,大肆宣传所谓的贞洁烈女。
到了明清时期,这套理论开始被全社会所普遍接受,妇女改嫁的现象就成了一种反社会的行为了,民间甚至出现了很多严厉的惩罚行为,这在更遥远的古代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无论是刺激人口还是压制人口增长,或者形成一种文化,通过防止妇女改嫁的方式降低生育率,都是因为土地和人口之间的博弈。
人口少,土地多,土地需要开荒,那就是人越多越好,生育率越高越好。
人口多,土地少,就得想办法控制人口的增长。
其实,这种现象在古代并不少见。
众所周知,俄罗斯人很喜欢喝酒,俄罗斯酒文化其实就包含了对人口增长限制的含义在里边。
彼得大帝时期,俄罗斯人口增长在欧洲那是数1数2的。
可是,俄罗斯虽大,总有一天会被新生的人口添满。
于是,彼得大帝想起了一个特别好的办法,那就是推行酒文化。
他甚至命令官方经营酒馆,鼓励老百姓饮酒。
所以,最高峰的时候,俄罗斯曾经出现过人均每年饮酒14升的奇迹。
通过推行酒文化,也为俄罗斯创造了客观的税收。
最高峰的时候,酒税占到了俄罗斯国库收入的13。
用这笔钱,俄罗斯建立了当时欧洲规模最大的军队。
而与此同时,老百姓经常喝的醉醺醺的,也就没有多余的精力生孩子了,俄罗斯的人口增长速度终于慢了下来。
到今天,酒文化在俄罗斯已经是根深蒂固,俄罗斯的人口却已经出现停滞,搞得政府反而要鼓励生育才行。
其实,在鼓励生育的时候,全国禁酒应该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
网友解答:
-----
不是呃。
真不是如此呃。
简单说,明代开始才压制寡妇改嫁,而且从始至终也只是对中上层妇女才有效,下层妇女改嫁的,少数民族妇女改嫁的,在明清时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宋代之前没有妇女不准改嫁的说法。比如李清照49岁还改嫁,可见此时中上层妇女改嫁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至于秦汉唐宋的公主改嫁就更多了。谁又敢公开禁止妇女改嫁呢?
而且妇女改嫁除子女不能带之外,个人名下的嫁妆,包括土地房产奴仆,都是要跟随妇女走的,任何人不能扣押。
明清理学盛行,号称存天理灭人欲,才有所谓:饿死事小,失节是大。
又叫嚣女子要从一而终,但这样的要求也一直只对有身份的妇女有效。
此外,明清鼓吹妇女殉葬,建贞洁牌坊表彰所谓节妇,对社会意识形态有显著的引导推动作用,中上层妇女包括公主也就很难改嫁,而且普通妇女被实际剥夺了嫁妆管理权,强行改嫁多会造成鸡飞蛋打的局面。
这当然是对妇女权益的破坏。毕竟汉代独尊儒术时期的所谓三纲五常也仅仅只是要求妇女服从丈夫而已,并无贞洁方面要求,如历代皇后出身二婚的都不少。所以直到宋代,妇女主动要求离婚的都有很多,还不要说寡妇改嫁。
妇女改嫁确实很难
本人外祖母曾说过,民国初期的农村妇女改嫁还有很多限制。寡妇改嫁前先得安排好子女的抚养问题。想带走子女很难,一般要把部分嫁妆给宗族代管作为子女的生活费用,再清算夫妻债务,然后在祠堂举行一个完整法会向亡夫申明自己离家才能在晚上被娘家接走,还多只能带一个包袱。
祠堂:
她说,曾经看过很多寡妇夜不能寐。痛苦的时候丢一把铜钱到地上,然后蹲在地上一个又一个地捡起来,二三十分钟后欲望消退就刚好把铜钱装回罐里去~
真是操蛋的理学!
-----
网友解答:
-----
中国古代从母系社会开始就是男尊女卑,把女人看的十分卑微,没有一点社会地位,就是生产孩子的工具,男人的附庸品,这是封建思想的余孽造成的恶果,什么好女不嫁二夫,贞洁牌坊之类在过去人眼里根深蒂固,女人都成了富家子弟的几几姨太太,可想她们的地位多么低下,女人改嫁成了奇耻大辱等等,自从解放新中国成立以来,妇女也随之解放了,伟人曾说:妇女能顶半边天,从奴隶到将军,从卑微到伟大,这是多么伟大的翻身,伟大的壮举。
------------------
推荐阅读:
《三国演义》中名将如云,只论武力,不论其他,前五该如何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