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攻宋45年,宋朝这些年是如何应对的?为何没有想出克制的办法?
蒙攻宋45年,宋朝这些年是如何应对的?为何没有想出克制的办法?
-----
网友解答:
-----
蒙古与南宋的战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前期双方都在斗智斗勇,互相较劲;到了后期完全就是在比烂
。蒙古是稀烂,南宋是稀巴烂,最后大元赢了南宋。仿佛是在说,承认承认,全靠同行衬托……
南宋朝廷的格局,起始于宋高宗时期的第二次绍兴和议。根据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南宋正式割让了东至淮河,西至大散关以北的所有北方领土给金国。从此以后,南宋政权心甘情愿的当一个偏安政权。截止南宋与蒙古正式翻脸之前,
南宋跟当时盘踞在北方的金国打了五次大战
。其中两次挨打(海陵王南侵、金宣宗南侵)、两次北伐(孝宗北伐、开禧北伐),还有一次联合蒙古灭金。
蒙宋联军灭金前夕,金国已是亡国之态,南宋朝廷内的当朝大臣大多赞同联蒙灭金,刚登基不久的宋理宗便答应了蒙古的请求,但是作为联盟的条件,南宋方面希望
蒙古在灭金后,能够把河南还给南宋
。在得知蒙宋联盟后,金国方面立刻派使节到临安陈述利害,向南宋方面陈述了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希望南宋能放弃联蒙灭金的政策。但是遭到了宋理宗的拒绝。
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在蒙宋联军的围攻下,金国最后一个据点蔡州被攻克,金国皇帝金哀宗自缢而亡,临死前他将皇位传给了大将完颜承麟,是为金末帝。登基两个小时后,金末帝战死,至此金国灭亡。南宋和蒙古也从之前的不接壤,变成了邻国。双方也从盟友变成了对手,从此开始便进入了长达四十五年的蒙宋战争时期。
灭金之后,蒙古军北撤,造成河南空虚。当时的南宋朝廷,还有那么一点进取心,主战派在宋理宗的支持下,制定了一个“
收复三京、北依黄河、西守潼关、抚定中原
”的防御战略,与蒙古做长期对峙。
按照这个战略,南宋方面要花费一年时间,组织十五万精兵北伐
,结果血气方刚的宋理宗等不及啊,火急火燎的派了六万淮西军就先去了。
宋军北上后,一开始进展的比较顺利(毕竟河南都是无主荒地了),先进驻了故都开封,准备下一步收复洛阳。然而当时的开封城早已残败不堪,不复当年的之兴盛。宋军进城后,没有任何后勤物资,只得在城中等待后援。结果这就给了蒙古人调兵的时间,派兵在开封和洛阳之间设伏,将进军洛阳的宋军打的惨败。
西进的宋军这一败,瞬间就导致了连锁效应
。因为按照南宋的战略,
收复三京的重点是要收复潼关,依靠潼关的天险防御蒙古军进攻
。而且更要命的是,
原定计划是十五万精兵北上,现在只有六万
。宋军就算想增援西线,继续实现拿下潼关的计划,兵力上也不够用。于是宋军全线大溃败,“端平入洛”宣告失败。
需要强调的是,
宋军在河南作战期间,表现的很英勇,并非不堪一击的鱼腩
。宋军之所以会败,主要还是后勤不济和宋理宗好大喜功、对战争视如儿戏的态度。而
蒙古军也并非三头六臂,宋军如能指挥得当,防住蒙古军的进攻还是没有问题的
。
收复河南计划失败后,蒙古以南宋方面违约为借口,于是在
端平二年(1235年)
主动挑起了战争。
蒙军在西起川陕、东至淮河下游的数千里战线上,同时向南宋发动猛烈进攻,宋蒙战争全面爆发
。
战争打到
端平三年,宋军三线全败
,其中西线的蒙古军突入四川,在阳平关击败宋军曹友闻所部,乘胜进攻川北各要隘,将
整个四川盆地全部扫荡了一遍,连成都也未能幸免,被蒙古人两次屠城
。西线蒙扫荡四川的同时,中路的蒙军在荆襄战场上连破襄阳、随州、郢州及荆门军、枣阳军、德安府,南宋的整条京湖防线被完全打穿。湖北的江北之地全部拿下,蒙军隔长江与宋军对峙。宋理宗被各条战线的惨败急得焦头烂额。就在这个危急关头,名将
孟珙
挺身而出。
端平三年(1236年),孟珙首先在江陵挫败了蒙军渡江南下的企图;
嘉熙元年(1237年),孟珙又在黄州挫败了蒙军的围攻,令蒙军“死伤十之七八”;
嘉熙二年(1238年),孟珙展开反攻,将江北的襄阳、随州、郢州和荆门全部收复;
嘉熙三年(1239年),西线蒙军杀至今天的重庆奉节,大有由川渝入荆襄之势,孟珙率军赶至奉节,大破蒙军,使得蒙军不能东下,巩固了荆襄地区。
嘉熙四年(1240年),中路蒙军在河南地区屯田,并建造战船,准备卷土重来。孟珙得知消息后,一改被动挨打的战术,主动向蒙军发动偷袭战,将蒙军的屯田和建造战船材的料全部烧毁,同时还遣一路人马将蒙军的物资仓库烧的一干二净,使得蒙军几年之内不敢再从荆襄南下。
淳祐元年(1241年),转机之年,这一年蒙古的第二代大汗窝阔台病死。
蒙古内部因为汗位之争,无暇对南宋发动大规模战争,于是南宋得到了非常宝贵的调整时间
。乘着这个天赐良机,南宋着手西路的反攻,收复川渝地区。而担负这项任务的总负责人也是孟珙。另外朝廷还给他添了一员鼎鼎有名的副手——四川制置使
余玠
。
淳祐元年(1242年),宋理宗派遣在东路抗蒙战争中战绩颇著的余玠入蜀主政,以扭转四川的颓势,巩固南宋的上流防线。他一到任就对四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进行大改革,使得四川战场由危转安,宋军逐步收复四川。为了应对蒙军的反扑,余阶创建了一套非常适合四川的山城防御体系,靠着这套体系,西路战场一直坚持到了南宋灭亡。
备注:所谓山城防御体系,就是在沿江河或者交通要道上,选择险峻的山隘口筑城结寨。宋军可以依靠江河运输物资,使得各山寨互为声援,构成一完整的战略防御体系。后来打死蒙哥汗的钓鱼城,就是这套山城防御体系的核心和最为坚固的堡垒。
纵观这一阶段的战争,南宋方面虽然早期一触即溃,失地千里,但之后迅速调整,逐步扭转了战局,并且建立了一套防御蒙古军进攻的体系。值得一提的是,从这一阶段后期开始,蒙古军的主力就不是蒙古人了,而是降蒙的金人或者北方汉人。
跟蒙形成对峙局面后,南宋方面有一点志得意满。在对峙几年后,南宋朝廷逐渐对中路和西路的大将产生了不信任,因而各种打压,为后来南宋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淳祐六年(1246年),蒙宋战争史上的一个小转折点,这一年,名将孟珙受到了宋理宗的怀疑,自解兵权,抱憾而亡。
事情的起因是原南宋镇北军将领、时任蒙古河南行省的范用吉背叛蒙古人,秘密向孟珙请求投降。孟珙大喜过望,急忙上书请求朝廷予以批准。因为范用吉身为蒙古河南行省的军政长官,一旦归顺,显然会在军事上对南宋的抗蒙大局有推动作用。但是
宋理宗害怕范用吉的归顺会增长孟珙的势力,起了猜忌之心,拒绝了孟珙的请求
。孟珙听说后,感到心灰意冷,为了避嫌,他主动上表请求致仕,宋理宗马上给予批准,准许孟珙退休。孟珙本就患病,回乡后就一病不起,当年病逝。
七年之后,守蜀有功的余阶也遭到怀疑
。宰相谢方叔以各种理由迫害余玠,导致宋理宗将余玠召还于朝。余玠莫名其妙的被贬,当然是愤懑成疾,不久后便在四川暴卒。(有传闻称余阶是服毒自尽)
其实孟珙的郁郁而终,余阶的暴卒而亡,并不稀奇。因为当年的一代名将岳飞就是因为同样的原因,而遭到宋高宗的猜忌,自解兵权,迫害致死。从这一点就可以发现,
南宋方面秉承了宋朝的一贯理念,就是不能让武将坐大
。为了避免武将的军阀化,宋朝的皇帝宁可自毁长城,也要把武将们按得死死的。但问题是,
蒙古与南宋打得是东至淮海,西至四川的全面战争
,像这种全面战争,把首都设在临安的南宋朝廷,怎么可能全面掌控战局?不给地方将领实权,让将领在驻地自主经营,是不可能打赢战争的。
因此这便是南宋的一个死结!
要想守住各条防线,就必须要给对方将领实权,但是给的权力过大,中央又不放心,后期会以各种理由把将领们撤职,再收回权力
。如此反复无常,将领们怎能不心寒?实际上后期的蒙宋战争,替蒙古打前锋的人几乎都是北方汉人或者南宋的降降。因此可以说,
南宋的灭亡,一半是实力差距,一半是南宋自己各种作死造成的
。
南宋是各种摆烂,蒙古方面呢?其实也是一片稀烂,不过比南宋要好一点。蒙古的稀烂之处在于,窝阔台汗死后,蒙古与其它四大汗国之间的关系逐步变差,尤其是蒙哥汗死后,忽必烈强行夺权,导致蒙古本部与四大汗国之间公开分裂。失去了汗国的支持,忽必烈只能依靠北方的汉人、女真人、契丹人、回回人来维持统治。所以说,
蒙宋战争的后期,双方都有内政不稳的问题
。
但是蒙古比南宋强在一点,
忽必烈为了维持统治,对北方的汉地给予了很大的实权,给北方汉地豪族大姓开出了一个南宋朝廷给不出的天价筹码——封建化
。这也就是为什么北方汉人会对灭宋如此卖力的原因,因为人家蒙古人给的价码高!
需要强调的是,北方的汉族豪强经常有叛乱的现象,说明蒙古人在北方的统治并不是铁板一块。但是南宋给的价码不够,导致后来汉人基本上不信任南宋了。
景定五年(1264年),怠于政事,沉迷于声色犬马,令朝政大坏的宋理宗病逝。他的死,并不是南宋朝政崩坏的结束,而是南宋朝政更崩坏的开始。因为
继位的宋度宗,除了昏庸无能之外,还是个先天发育不足的弱智皇帝
。
据说宋度宗出身之前,他的生母因为出身微贱的关系,总是受王府正房夫人的欺负。有一天度宗的生母受宠幸,怀上了度宗。被王府夫人发现后,派人给度宗的生母逼服打胎药,谁知胎儿没打下来,还是出生了。因为他是宋理宗近亲中唯一的男孩,便得到了全府上下人的保护。可无奈的是,身为胎儿的宋度宗已经中药毒,从生下来开始就表现出天生体弱,手足发软的问题,很晚才会走路,七岁才会说话,智力低于正常水平。宋理宗为他配备了良师,精心教导,仍不能使他开窍,常常把宋理宗气得发昏。左丞相吴潜不同意让这个弱智儿为大宋天下的继承人,请求另选宗室子弟。
但是这个建议遭到了奸相贾似道的反对,他乘机向宋理宗进谗言,将吴潜贬往外地,别人更不敢多言了。因此宋度宗继位后,对贾似道非常信任,把军国大权都交给他来执掌。这样一来,原本就是暗无天日的南宋朝廷,就更加的腐朽不堪了。
备注:宋度宗是宋理宗的侄子,因为宋理宗没有儿子,所以宋度宗便被为收为养子,立为南宋诸君。
宋度宗继位三年后,忽必烈下令攻打南宋的重镇襄阳,是为襄樊之战。宋军起初利用汉水把物资源源不绝送入城内,与蒙军坚持了对峙了三年多。贾似道封锁了所有蒙古南侵消息,皇帝并不知此事,直到襄阳、樊城被围三年,宋度宗才得知此事。
咸淳七年(1271年),忽必烈在北京建立了元朝,大封群臣,为南下灭宋预热。
两年后,樊城失守。不久后,襄阳也被元军攻陷。尽管宋军死战不退,与元军在襄阳进行了激烈的巷战,但终因实力差距,坚守了六年之久的襄阳沦陷。在攻打襄阳之时,忽必烈还派了一路大军从西线包抄四川的宋军,将除了重庆之外的四川全部攻陷。而早在二十年前,蒙古灭了大理,完成了对南宋的三路包抄。
拿下襄阳的第二年,忽必烈下令二十万元军自汉江入长江,沿长江东下,一路上的南宋将领或者纷纷投降,或者望风而逃,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两年后元军兵临临安城下,而南宋各地官僚将领只求自保,勤王之师甚少。无奈之下,谢太后带着小皇帝宋恭宗投降,元军占领临安,南宋基本灭亡。后来南宋的残余势力又坚持了三年,但总体上没有任何好转,最终崖山之战失败,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自杀,南宋彻底灭亡。
备注:崖山海战之后,坚守在重庆的宋军又奋战了几个月,弹尽粮绝后,出城投降。
其实纵观整个蒙宋战争,其从一开始,南宋就已经赢不了了。划江而治是好的结果,孟珙和余阶当年的努力,也只是这个效果而已。因为毕竟蒙古在各方面都有压倒性的优势,他们失败一百次都可以重新再来,而南宋只要失败一次,立刻就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所以说蒙古人占尽了天时!就连
人和这方面,蒙古也比南宋要强一些
。
虽然某些人对蒙古历代大汗多有贬低,但事实上,
蒙哥也好,忽必烈也好,他们都不是那种对内政一窍不通的马上君王
。或许忽必烈不是一个治世之君,但他对身边的汉人和汉化色目文官们很信任。这些人是搞经济一把好手,不管是农业发展,还是发行纸币搞金融,蒙古并不比南宋差。反倒是南宋那帮渣渣,不知道是书读得多,把人读傻了。各种作死犯贱,把自己作死了。
不过在军事方面,公道的说,其实宋军的表现并不差,尤其是在防御方面
。南宋的灭亡,其实是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并不完全是军事上的失利。南宋的很多将领是因为政治的原因而选择叛逃蒙古,比如四川和襄阳军区的大批武将就是如此。这些人在转投到蒙古后,打起南宋一点都不手软。所以
忽必烈灭南宋,政治方面的作用比军事方面要大很多
。
这一点,在忽必烈称帝之后尤为明显。
忽必烈称帝后,采用中华民族传统经济文化思想体系与南宋抗衡,大肆招抚南宋的官吏士卒,连游民聚众入见也予以重赏,重用投降官吏。事实上,蒙宋之战的后期,已经转化为封建王朝更替的战争了
。
-----
网友解答:
-----
答:开答前,我看了一下其他答主的回答,居然是谩骂、嘲弄和指责的人居多。
大致的情况是说南宋自己“作”,不作就不会死,南宋的灭亡,是自找的。
对这类答主、以及有这类想法的人,我只想援引郭德纲老师的一句话以作警示:远离这种人,远离这种不结合实际情况只知谩骂和指责的人,否则雷劈他的时候会连累到你!
其实,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人物,是学者柏杨。
柏杨是从这三方面对南宋进行嘲弄的。
一、取笑南宋的“联蒙灭金”策略,说这是在蹈北宋“联金灭辽”的覆辙。
柏杨原话是这样说的:“宋帝国帮助蒙古消灭金帝国,在感情上有合理的解释。但竟然再蹈历史覆辙。”
二、蒙古原本无意与南宋为敌的,是南宋玩火玩大了。
柏杨说:“蒙古并没有跟宋帝国为敌的意思,江南纵横的河渠和稻田,对他们既神奇又陌生。现在被宋帝国的无端攻击所激怒,也被宋军的腐朽无能所诱惑。于是顺便地把宋帝国也列入它的狩猎名单。”
三、南宋已经风雨飘摇,南宋君臣还在歌舞升平、醉生梦死。
柏杨举了一个例子:赵孟启(南宋度宗)才恍恍惚惚问贾似道:“仿佛听说襄阳被围很久。”贾似道回答说:“蒙古兵早就被我们击退了,怎么会有这种谣言?”赵孟启说:“一个宫女这么讲。”贾似道不久就查出宫女姓名,用别的罪状把她逮捕,死于监狱。从此再没有人敢忧虑国事,而只敢赞扬贾似道英明。
下面就这三点作简单剖析。
一、南宋政府之所以要“联蒙灭金”,其实是形势所迫。
在成吉思汗发动灭金战争伊始,南宋政府是想实施“扶金抗蒙”策略的。道理柏杨懂,南宋君臣也都懂。当时,以大臣乔行简为代表,绝大多数人都说,蒙古是一个比金国更凶狠、更生猛的角色,灭金只是时间问题,一旦金国被消灭,南宋就会与之为邻。南宋之前既制约不了金,之后对这个新强邻也肯定制约不了,那时必有灭顶之灾。
应该说,宋朝君臣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还是有异常清醒的认识的。
问题是,“扶金抗蒙”只是南宋君臣的一厢情愿,金国并不接受。
被蒙古人打懵了的金国人丢失了两河和山东的地盘,国土萎缩,税收收不上,国库紧缺,没心思和南宋玩,粗暴地采取了“北失南补”的策略,即向南侵略软弱的宋国,妄图侵占南边的土地来弥补北边的损失。
面对金国势若狂风暴雨的进攻,试问柏杨们,你们还怎么“扶金抗蒙”?!
南宋能做的,就是赶快拎起刀子和金人干仗了。
1233年,金国已经被蒙古人打得生活不能自理了,才想起向南宋求救,大谈“唇寒齿寒”的道理。
救还是不救?
傻瓜才会救。
南宋大将孟珙对当时形势洞若观火:金国苟延残喘,已经撑不了几天,救它,根本起不到“联合”的目的,所谓“联合”,不过是要宋国全盘揽下它释下的挑子,傻不拉叽地和蒙古人拼命。而蒙古的兴起,似乎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宋国根本就不是它的对手。当下之计,不如联合蒙古,拖延与蒙古开战的时间,在必将到来的宋蒙决战前争取备战时间。另外,在联合蒙古灭金的过程中,既可以通过对金作战向蒙古展示宋军实力,去其轻我之心,又可以抢占一些地盘,增加战略纵深。
所以,联蒙灭金,并能说是南宋“作”。换谁谁都得这么干。
二、说南宋玩火,无非是指“端平入洛”。
柏杨认为,如果没有端平入洛事件,蒙古就不会与南宋开战,则南宋就可以永享太平了。
我只能说,真是幼稚得可以!
蒙古自其崛起之日起,从来就没停止过扩张的脚步,其地跨欧亚大陆,纵横驰骋,以掠夺为乐趣,以征服为追求,南宋又是如此繁荣富庶,吞并,还需要有更多的理由吗?
其实,就连贫瘠的非洲、偏远的越南、隔海的日本,蒙古人也不想放过,只不过最后因为酷热的气候、复杂的山林,以及两场诡异的大风而放弃了。
端平入洛,不过是执行名将孟珙提出的“增长我战略纵深”观点。而早在1227年,蒙古人就已经入侵宋境、屠杀劫掠了百姓了。当时,蒙古军在连破金关中平原数州县以后,悍然侵犯四川,先陷四川利州西路所属的西和州、天水军、阶州、成州、文州(今甘肃东南),接着又陷沔州(今陕西略阳),全部夺取四川北部防线的秦岭三关。
另外,金国初亡之时,蒙古谋臣耶律楚材就向窝阔台呈报《平南之策》;谋士李实也“劝其先谋犯蜀、顺流而下窥江南”。而在宋廷在讨论要不要发起端平入洛的同时,蒙古汗国也召开了规模巨大的诸王大会,会上窝阔台说“今中原,西夏,高丽,回鹘诸国尽以臣附,惟东南一隅,尚阻声教。朕欲躬行天讨,卿等以为何如?”大将塔察儿(木华黎之孙)回答道“臣虽驽钝,愿仗天威,扫清浙淮,何劳大驾亲临不测之地哉!”
由此可见,没有所谓的“玩不玩火”问题,侵宋,早已在蒙古人的庙算之中。
三、宋蒙生死决斗四十五年,南宋是否一直都“歌舞升平、醉生梦死”?
让我们把目光回望得更远——早在1196年,成吉思汗还在草原上杀伐攻掠的时候,南宋的宰相余端礼就对当时的皇帝宋宁宗说:蒙古发展迅猛,很可能会进犯中原,到时候恐怕是我们的劲敌。当时,宋宁宗点头赞同,随后传令驻守在边界的所有军队都加强戒备。
而在蒙古攻金的岁月里,宋朝上下也一直把蒙古人当成日后的劲敌来看待,时时谋划着怎么防范着它。即使是宋蒙结盟的日子里,也没放松过这种警惕。
上面已经说过,宋蒙结盟,一方面是向蒙古展示宋军实力,第二方面是抢占地盘,增加我战略纵深,以迎接以后的宋蒙交战。
端平入洛事件之后,蒙古人以此为借口,大举向南宋军队进攻,宋、蒙战争全面爆发。
蒙军于端平二年,也就是公元1235年,分三路南侵。窝阔台可汗的儿子阔出,率领中路蒙军,进攻襄州、郢州;窝阔台的另一个儿子阔端率领西路蒙军,向甘肃一带出发,进攻四川;蒙古将领口温不花,从中路进攻江淮地区。
宋理宗赵昀曾向孟珙问计,说情愿割地赔款同蒙古统治者和谈。
孟珙明确答复:蒙古军队目的是想侵占整个南宋,没有和谈的可能。
作为军人,孟珙以死报国,率军冲杀在前线,与蒙古人数度交锋,终于化解掉了蒙古人的攻势。
实际上,蒙古方面,窝阔台为了巩固了自己的大汗权威,加强了中央集权,其在花剌子模、金国等国已灭,南宋也处在守势之时,正在紧锣密鼓地组织“长子西征”。
所以,第一次宋蒙间正式交战告一段落。
但南宋方面也并未掉以轻心,执行孟珙提出的“藩篱三层”军事防御措施,以有效防止蒙古军队的入侵。
此外,孟珙还主动出援川东、淮西,扩大防区。
……
要问“蒙攻宋四十五年,这四十五宋朝在干嘛呢?”
我的回答就是:这四十五年宋朝都有在备战、作战的,不能因为它是失败者,就把所有的污水都泼到它的头上。
想想看,当时的蒙古势力已如日中天,中亚、西亚、东欧、北非等地全被他们践踏在马蹄之下,可谓攻必胜、伐必取,所向披靡。
如果说“宋朝一直在歌舞升平、醉生梦死”,能支撑得了四十五年吗?
蒙古强大的骑兵团来去如风,天下无人能敌,以步兵为主的弱小南宋却与之相抗了半个世纪之久,有人因此赞叹:南宋抗蒙四十五年,实是世界奇迹。
站着说话不腰痛的柏杨们,给你们来,你们又能更好的办法吗?
-----
网友解答:
-----
蒙古攻宋的导火索是在公元1235年发生的“端平入洛”事件,是指南宋王朝在联合蒙古灭金以后单方面进攻中原,结果引发了宋蒙全面战争。
早在蒙古灭金以前,他们已经于1218年攻灭了西辽,1227年攻灭了西夏,占据着辽阔的中国北方,与淮南的南宋形成鲜明对比。
公元1234年,蒙古的主力已经将金国的残余势力压缩到河南蔡州一带,并约南宋联合灭金。
(13世纪初的中国境内各政权)
在蒙古灭金的过程中,淮南的南宋王朝深知蒙古的威胁,但他们之所以坚持出兵灭金,一则是因为宋金有世仇,二则是想向蒙古汗国展示武力。可是金国灭亡后,南宋直接与蒙古接壤,曾经的盟友也就变成了敌人。
端平入洛事件后,蒙古的窝阔台汗以南宋单方面背盟为理由,出兵攻掠南宋的四川,揭开了宋蒙战争的序幕。
在宋蒙战争的初期,宋军的表现还算可圈可点,尤其是在沔州之战、真州之战、阳平关之战、庐州之战中多次击退蒙古军队。不过,南宋军队的野战能力极差,而且没有大规模的骑兵部队。特别是南宋的孟拱、王坚、余阶等名将相继去世后,能够抵抗蒙古入侵的南宋将领已经寥寥无几。
另外,在整个宋蒙战争时期,宋军基本上只能利用险要的地形和河流湖泊阻击进犯的蒙古军,而极少主动地出击围歼蒙古军队主力,这就造成宋军虽然多次取胜,但是战争的主动权始终牢牢掌握在蒙古手中。
在西辽、西夏、金国先后灭亡后,蒙古又在1247年降服吐蕃诸部,得到青藏高原;1253年,蒙古攻灭大理国,又夺取云南地区。从那以后,南宋边境已经被蒙古团团包围,彻底陷入孤立无援。
(蒙哥汗死后,大蒙古汗国)
尽管如此,在蒙古南侵的过程中,宋朝依然至少有2次喘息的机会。如果南宋好好利用,或许可以延缓灭亡的时间。一次是窝阔台汗饮酒去世,一次是蒙哥汗战死。
可是,南宋内部根本没有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宋理宗、宋度宗两位皇帝均昏庸无能,沉迷于酒色,一旦听说蒙宋的战事有所起色,便又躲在后宫拒不上朝。南宋的权臣贾似道执政几十年,对外一昧媾和,对内又不修战备,最终将日渐没落的南宋王朝带入了坟墓。
等到1259年蒙哥汗战死后,他的弟弟忽必烈篡位。原本的合法继承人阿里布哥被忽必烈囚禁起来,激起了蒙古贵族们的不满,导致大蒙古汗国瓦解为5部分:
元朝、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儿汗国、钦察汗国
。忽必烈放弃了西亚和中亚的土地,转过来集中力量对付南宋。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南宋的灭亡终于进入了倒计时。
-----
网友解答:
-----
如果不是一直在想办法,那么南宋凭什么能坚持45年?只不过到了后期南宋自断经脉,这才让蒙古赢了。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蒙古灭西夏,是从公元1205年铁木真率军入侵西夏开始,至公元1227年夏末帝在中兴府被围后投降蒙古结束,前后历时22年。
蒙古灭金,则是从公元1210年,成吉思汗宣布与金国断交开始,至公元1234年,金哀宗自尽,金末帝死于乱军中结束,前后历时24年。
而蒙古灭掉花刺子模,前后仅仅用了一年(公元1219至公元1220)。
另外,蒙古大军的第二次西征,领军大将拔都也只用了五年的时间,就征服了东欧。
还有,蒙古灭掉波斯,征服西亚,踏平阿拉伯帝国,则是从公元1252年开始,至公元1260年结束,末代的哈里发在被窝里,被蒙古大军纵马踩成了肉酱。
要知道,不管是西夏,还是金国,以及当时欧洲的那些大国家,蒙古大军消灭他们的时间,远远没有消灭南宋用的时间长。
从公元1234年的“端平入洛”事件开始算起,一直到公元1279年丞相陆秀夫抱着小皇帝赵昺跳海自尽,前后历时足足有45年.。
期间,蒙古先后换了三个大汗,并且还搭上了一个大汗的性命(蒙哥)。
在这45年中,蒙古可谓是灭国无数,不管是多么璀璨的文明,多么善战的民族,统统倒在了蒙古的铁蹄之下。
而南宋却足足坚持了45年,这样看来,还能说南宋没有想办法做点什么吗?若是其没有想办法,一直“摆烂”的话,那早就被蒙古灭掉了。
那么,南宋在这45年中,都做过什么呢?最终又是为何会失败的呢?要想弄清楚,就得从“端平入洛”的前一年说起。
公元1233年,南宋朝廷经过几轮商议,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那就是联合蒙古共同灭金。
当年十月,南宋派出江海、江万载,协同大将孟珙,领兵两万,运粮三十万石,浩浩荡荡奔赴蔡州。
而在孟珙出发之前,对于是否联蒙抗金,南宋曾经举棋不定。
当时,朝堂上大致分为三个观点,其一,是“保金拒蒙”,其二,是“灭金”,而其三,则是“联蒙灭金”。
第一条自然就不必说了,这种观点在刚提出之初,基本上就遭到了否决,毕竟当时的金国已经是日暮西山,保他的意义不大,更何况双方还有世仇。
朝堂上的争执,主要集中在第二条和第三条。
需要注意的是,这第二条的灭金,和第三条的联盟灭金,是有着本质区别的,金国要灭,但未必非要联合蒙古。
而大多数人较为支持的,正是第二条,也就是独立灭金。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的南宋,已经意识到蒙古对自身的威胁,况且就在不久之前的1230年,蒙古强行借道南宋突袭金国的事情还历历在目。
所以,当时的南宋,不联合蒙古灭金的思想影响占据主流,并且,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南宋积极在宋金边界开展着军事活动(比如孟珙于马镫山击溃金国大将武仙等)。
而当时对于蒙古的“极力邀请”,南宋则是能拖就拖,一直含糊其辞。
直到金国灭亡已成定局之势时,南宋才最终向蒙古表明的态度,决定双方进行联合,共同消灭金国。
那么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南宋到了最后才会答应联蒙灭金呢?其实这个问题,大将孟珙在当年就给出了答案。
“倘国家事力有余,则兵粮可勿与。其次当权以济事。不然,金灭,(蒙古)无厌,将及我矣。”---孟珙
什么意思呢?孟珙的话,可以分为三层含义:
第一,当时的南宋,不具备坐“壁上观”的实力和资本,倒不如趁现在这个机会与蒙古联合;
第二,一旦与蒙古联合,就会让南宋不至于和蒙古交恶,这样一来,就能让南宋有缓冲的时间,并能在此期间占据一部分金国的地盘来增加南宋的战略纵深;
第三,联蒙的深层意义,是向当时的蒙古“警告”,让其不敢轻视南宋。
说白了,当时联蒙的最终目的,其实并不是灭掉金国,毕竟不管南宋出不出兵,金国灭亡已成定局,真正的目的,是为了与蒙古达成暂时的和平。
不然的话,蒙古灭了金国之后,马上就会调转枪头来对付南宋。
也就是说,在当时的各种因素和条件下,联蒙是南宋唯一正确的选择,除此之外别无他路,所以,说南宋忘了“联金灭辽”教训,做出了一个重蹈覆辙的错误决定,着实有些不太公允。
通过联蒙灭金这件事,其实也能看出,南宋并非是一无是处与毫无作为,而在灭金之后,南宋更是在宋理宗的大力支持下,干了一件大事。
当时,蒙古军灭完金国便撤回了黄河以北,而宋军则返回长江附近,如此一来,整个河南地区就成了无主之地。
之所以河南会成为无主之地,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这里自靖康之难后,饱受战火蹂躏,不仅城池损坏颇多,百姓也大量伤亡和逃走,据史料记载,曾经北宋的都城汴梁(开封),只有一千多户居民。
在这种情况下,河南就无法为军队提供补给,因此,整个河南就成了无主之地。
而南宋对于河南,当时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放弃河南,毕竟这里破坏严重,又无法为军队提供补给,而占据这里,却会引发与蒙古的冲突。
另一种,则是进军河南,依托黄河与秦岭潼关,形成与蒙古对峙的局面。
而最终,在宋理宗等主战派的支持下,第二种方案得到通过并执行,宋军六万人浩浩荡荡北上,开始收复二京。
当时,宋军兵分两路,一路经亳州直奔洛阳,而另一路则进军开封。
刚开始,宋军十分顺利的占据亳州(亳州当时仅有七名守军),继而马不停蹄的赶往洛阳,而另一路在进驻开封后又进行了分兵,留守开封一部分,剩余一万余人,仅带了五天的粮草,一路急行军下,成功进驻洛阳。
而在宋军有所动作的同时,蒙古军也开始行动,派出了一万人,埋伏在去往洛阳的必经之路上,计划伏击后面携带大量粮草前去洛阳的宋军。
最终,宋军的大部队与蒙古军遭遇,双方大战后宋军兵败,随后,蒙军挺进洛阳,与先前抵达的一万余名宋军展开决战。
这一战,前后打了三天,宋军在这三天里表现得极为英勇,一度将蒙军逼退,但最终由于粮尽,在突围过程中遇到袭击后大败,一万余名宋军战死至三百余人逃走。
这便是著名的“端平入洛”事件,此次宋军的失败,并不在于宋军将士惧战和不堪一击,更多的是调度有误,如果能据守开封,不那么着急挺进洛阳,相信至少也能扛得住蒙古的攻势。
而“端平入洛”的失败,除了打乱了宋理宗的计划之外,更意味着宋蒙之间短暂的和平被打破。
在此之后,宋理宗曾召见孟珙,询问他是否要与蒙古议和,孟珙掷地有声地答道,“当言战,不当言和!”
自此,宋蒙正式开战。
不过在双方刚开战时,南宋一度处于下风,蒙军先后对四川、湖北发起了全面进攻,并攻陷了襄阳、成都等多个城镇,甚至军事重镇江陵也遭到蒙军包围,形势极度危急。
关键时刻,还是孟珙挺身而出,他先是率领黄州军在江陵大破蒙军,同时又烧毁了蒙军渡江的器具,最终遏制了蒙古的进攻态势,使得其渡江南下的计划破产。
之后,在黄州保卫战中,孟珙更是率军将蒙军打得死伤“十之七八”,迫使蒙军不得不撤走。
另外,孟珙又在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及时收复了襄阳,让襄阳重新成为军事重镇,紧接着,孟珙在稳定了京湖战场后,又转战川蜀,更是在发动了令蒙军损失惨重的“大垭寨之战”。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孟珙得知蒙军在河南地区屯田时,一改往日被动应战的策略,反而主动出兵骚扰,破坏蒙古的攻势准备,焚烧其物资,取得了宋军对蒙军进攻性作战的重大胜利,史称“邓穰之战”。
除此之外,孟珙还利用蒙古内乱之际,提出“打谷草”战略,派兵攻打蒙古在河南的要塞,焚毁囤积的粮草,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上述这些,还只是孟珙一人的功绩,除他之外,南宋在当时,还有名将余玠,他不仅在东路抗击蒙古时功勋卓著,并且在调任四川后,进行大力改革,创出一套适合四川地形的山城防御体系,为四川战场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不管是孟珙还是余玠,以及其他知名或不知名的文臣武将,甚至是普通士兵和平民百姓,都是当时南宋在力拒蒙古的一份力量,这些人的力量或许有大有小,但汇集起来,就是南宋能坚持下去的根本因素。
所以,还能说当时的南宋什么都没做,也没有想办法吗?
但我们都知道,最终南宋还是失败了,随着陆秀夫抱着小皇帝赵昺跳海,标志着南宋正式灭亡,那么,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说到南宋为何灭亡,这背后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当时蒙古军队强横的战斗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南宋的自断经脉。
别的不说,单说孟珙的结局和下场,就很能说明问题。
前文讲到,孟珙趁着蒙古内乱之际(窝阔台病逝),采取了“打谷草”策略,给蒙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并且当时整个京呼战场的形势,是南宋占据主动,另外川蜀的防线也十分稳固。
总之,当时南宋和蒙古进入了对峙状态,谁也奈何不了谁,并且,南宋还略微占据上风。
在这种情况下,宋理宗除了有些飘飘然外,又犯了一个他们赵家历来就有的毛病,那就是对武将的不放心。
而孟珙当时声望极高,所以,宋理宗最不放心的就是他。
到了淳祐六年(公元1246年),发生了一件小事,正是这件小事,导致了名将孟珙的黯然退场,最终满怀遗憾病逝。
当年,时任蒙军河南行省长官的范用吉,联系上了孟珙,提出要重新归降,之所以是重新归降,是因为这个范用吉,原本就是南宋的将领,只不过后来投降了蒙军。
而孟珙收到范用吉的投降信后,十分高兴,毕竟当时的范用吉手握重兵,他如果归降的话,对于南宋彻底收复河南,将会起到巨大的帮助。
因此,他上书宋理宗,请求朝廷批准,但宋理宗却直接对孟珙表示,不同意。
宋理宗之所以会不同意,其实原因很简单,他担心范用吉归降后,将会让孟珙的势力大大增加,所以,他就以范用吉“叛服不常”为由,拒绝了孟珙的请求。
这个结果,让孟珙极为心灰意冷,为了自证清白,他上书请辞,没想到宋理宗马上批准,同意了孟珙致仕。
至此,孟珙彻底心寒,本就身体有恙的他一病不起,不久后在家乡病逝,年仅五十二岁。
孟珙对南宋做出了什么贡献,以及他当时起到的作用有多大,前文已经有过讲述,但就是这么一个国之栋梁,却被宋理宗轻易放弃,最终令其抱憾离世。
这种不放心武将,总想着压制武将的做法,不是自断经脉是什么?
另外还有前文提到的余玠,在主持川蜀的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后,让余玠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却迎来了人生的末路。
当时,时任宰相的谢方叔,因为和余玠在政见上不和,两人就对蒙古是战是和产生了巨大分歧,身为武将的余玠自然是主站,而作为文官的谢方叔则考虑“以和为贵”。
所以,两人就因此产生了不小的矛盾。
之后,余玠又因想革除南宋军中陋习“举代”一事,得罪了时任统制的姚世安,而姚世安恰好和谢方叔关系密切,因此两人一番合谋,开始抹黑余玠。
先是谢方叔唆使亲信,在朝中散布余玠已失去士卒之心的谣言,之后又安排姚世安不断收集余玠的过失,同时谢方叔利用职务之便,不断在宋理宗面前告余玠的黑状。
时间一长,就让宋理宗疑云顿生,对余玠开始有点不信任起来。
然后,谢方叔又联合多名朝臣,上书攻击余玠掌握大权,拥兵自重,“不知事君之礼”,提出让宋理宗将身在前线的余玠召回训斥。
刚开始,宋理宗还保持了一定的清醒,他也知道,前线战事正紧,此时召回大将不合适,但谢方叔用“臣度玠素失士心,必不敢(来)”这句话一激,宋理宗最终失去了理智,当即下诏,要求余玠火速返回临安。
而接到圣旨的余玠极为为难,他深知自己回去必定凶多吉少,但不回去则是抗旨不尊,最终,在急火攻心下,忧愤成疾,不久后暴毙(一说是服毒自尽),年仅五十六岁。
和孟珙一样,一个正值壮年的优秀将领,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了,而在余玠死后,谢方叔又指使亲信,上书弹劾余玠有“聚敛罔利”等七大罪,宋理宗下令,对余玠进行抄家。
曾经为南宋做出颇多贡献的将领,却落了个如此结局,这种做法,怎能不令人寒心?
所以,到了后期时,南宋的不少将领,尤其是川蜀和襄阳等地的武将,纷纷选择叛逃至蒙古,掉过头来攻打南宋。
这就叫做自断经脉,说白了就是自己把自己的路给堵死了,但这也没办法,宋朝建立之初,就对武将严加设防,宋理宗以及宋朝的其他皇帝,只不过是继承了先辈的“优良传统”而已。
至于说后来昏庸的宋度宗和专权的贾似道,他们的所做所为,无非是对已经烂到骨子里的南宋又添了一把火,加快了其灭亡的进度罢了。
所以,回到问题本身,在蒙攻宋的这45年中,其实南宋一直在想办法抵御,并且在期间还取得了较大的胜利,而之所以最终南宋亡,其实并不是完全亡在军事上,更多的是南宋自断经脉,自己把自己弄死了。
-----
网友解答:
-----
以端平入洛为起点,宋蒙战争爆发,不过在随后四十五年时间里,宋蒙其实就是在相互比烂,结果南宋还是烂一点,所以蒙古赢了。
大家都知道,蒙古是在金国灭亡之后开始入侵南宋的,有很多人就说南宋不救援金国是南宋灭亡的开始,这其实是不公允的。
事实上,金国才是宋金联合抗蒙的主导者,但是这件事做得太晚了。甚至在金国皇帝被蒙军打得无路可去的时候,金哀宗甚至想攻击宋朝,从而进入蜀地避难,结果金军被孟珙给击败了。
南宋灭亡的伏笔其实是在第二次宋金和议时埋下的,南宋割让淮河以北所有土地,自此彻底变成一个偏安政权,无力再与北方政权相抗衡,这才是南宋灭亡的祸根。
不救援金国其实不是南宋的错,金国自己早就烂透了,还一直瞧不上南宋,到蒙古大军占领了金国绝大部分国土,从首都逃跑的金国皇帝这才想起宋金联合抗蒙,这不是闹着玩儿呢嘛,宋朝还有必要联合金国吗,完全没有意义啊。
南宋从一开始就知道蒙古的威胁比金国要大,但是南宋确实没办法,金国早就被蒙古人盯上了,这也是成吉思汗死前留下遗诏要消灭的国家。但是金国还装硬气,金哀宗誓与蒙古顽抗到底,到走投无路的时候才想起联合南宋,所以它的灭亡是迟早的事情。
为了解决蒙古人的威胁,南宋是有自己想法的,但是结果不怎么好,而且还引发了第一次宋蒙之间的全面战争。
金国灭亡之后,蒙古帝国的势力得到进一步扩大,不过那时候蒙古人很忙,西征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蒙古人的战火走出亚洲燃烧到欧洲,蒙古人对外扩张的步伐确实是有点大,因此牵扯了兵力和战争资源。
而且那时候金国的土地还没有完全被蒙古消化,金人和宋人都不怎么服气,大大小小的反抗活动时不时在发生。在这种情况下,蒙古贸然入侵南宋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而等到金国旧地完全被消化了,时机才算是成熟了。
所以,为了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蒙古将军队撤出河南,一是需要修整,二是避免南宋这个塑料盟友神经太过敏,毕竟蒙古军对如果长期驻扎在河南,南宋皇帝也不安心啊。
蒙古人有意示好,但南宋却觉得可疑趁蒙古大军不在河南,趁机收复三京,进而收复整个中原。
因为宋理宗认为,只要收复了中原,让自己的实力变得更加强大,才有足够的资本抵御蒙古人。宋理宗的想法其实没啥大毛病,但是他太高估自己的实力了,也太小看蒙古的报复心了。
1234年,宋理宗任命赵葵为统帅,全子才为先锋,出兵河南。
战事一开始其实很顺利,宋军很快就收复了东京开封和西京洛阳。但是南宋军后来贻误战机,又中了蒙古人的埋伏,再加上粮草跟不上,所以最终以惨败收场,端平入洛以失败而告终。
蒙古人原本不打算这么快就攻打南宋的,但是南宋这么不老实,居然主动打自己,蒙古就有点坐不住了,于是以端平入洛为借口,于1235年发兵攻打南宋,宋蒙(元)战争正式爆发。
所以说,宋蒙战争的爆发虽然是迟早的事情,其实是南宋资质作,在自身还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就主动招惹蒙古人,这无疑是不太明智的。
从1235年到1241年是宋蒙战争的第一阶段,双方大战十几场,不过这一阶段的只能说双方打了个平手,蒙古稍微因为是甚至还占点下风。
从1235年开始,蒙古人用数十万大军,东至淮河西至巴蜀这漫长的战线上,全面发起了入侵南宋的战争。
南宋知道事情坏了,于是发起战争全国总动员,但最后效果还不错,在六年的时间里双方发生了数次大战,南宋最后还真就顶住了蒙古的进攻。因为双方损失都很惨重,所以都很默契地暂时罢兵了。
在这六年时间里,倒不是蒙古人不够强,而是南宋生存的意志很坚定。宋理宗虽然在端平入洛失败之后就变得意志消沉,只是沉迷于声色犬马,不怎么处理朝政,但是好在南宋还有许多大将,比如说曹友闻,王坚,孟珙和余阶等人。
因为这些将领的存在,南宋百姓们群情激奋,他们纷纷拿出实际行动来支持国家抗击蒙古人,所以蒙古虽然屡次南下攻宋,但最后都无功而返。
而蒙古在第一阶段战争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战争的战略不清晰,对南宋地理特征信息的掌握稍显不足,大军兵力不足且分散,而且轻视了南宋的实力。再加上蒙古西征带走了大量兵力和资源,所以蒙军表现出来的战斗力,其实并不是最强状态。
从1241年宋蒙战争第一阶段到1256年宋蒙战争第二阶段开的这段时间内,南宋和蒙古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南宋这边,王坚,孟珙和余阶等众多名将相继去世,朝廷对武将的猜忌也日益严重,除了章梦飞等少数几个人证明过自己能力的将领之外,南宋没有太多人可用。
蒙古这边,窝阔台虽然死了,但蒙古也基本上结束了西征,继任的蒙哥汗开始将战略重心放在东亚。
在这段时间里,南宋虽然也在积极为战争做准备,但是以贾似道,丁道全和马天骥为首的奸臣们开始祸乱南宋朝廷,而那些有识之士则被宋理宗无情打压;国家的钱财被贵族们肆意挥霍掉,而军中许多将士无法领到军饷,很多时候连军饷也成为问题。
与此同时,蒙哥汗则总结了第一阶段战争的失败经验,提出了许多改革措施,除了在北方金国旧地拉拢大地主以得到他们的支持之外,还广泛吸纳北方少数民族人员加入蒙古军队,实力因此得到了加强。
宋蒙战争的第二阶段只进行了二年,因为蒙哥汗钓鱼城之战中意外死亡而结束,期间发生的大战有鄂州之战和钓鱼城之战,双方的损失都很大,但是总体而言不分胜负,南宋勉强维持着不败的局面,不过此时南宋开始占下风。
1256年,蒙哥汗在收拾了大理国之后,对南宋侧后方的包围完成。1258年,蒙哥汗率领大军全面攻宋,但不幸的是,他在钓鱼城下死于南宋军队的飞石。
后来,远在鄂州战场的忽必烈为了争夺汗位,答应了贾似道割地求和的请求,然后跑到燕京开库里台大会,抢先一步成为蒙古帝国大汗,宋蒙战争第二阶段因此结束。
其实这一时期的蒙古政权并不稳定,因为阿里不哥也被其他蒙古贵族推举为大汗,他与忽必烈展开了长达四年的内战,蒙古内部开始走向分裂,四大汗国随后相继成立,这极大影响了蒙古帝国的整体实力。
蒙古的政权不稳固,但是南宋这边也好不到哪里去。宋理宗因为年老无子,于是立弟弟的儿子赵禥为太子。赵禥的母亲在怀他的时候,因为喝过堕胎药,所以他其实存在先天不足,其智商低于正常水平。宋理宗死后,赵禥登基为帝,但他并不懂得朝政,反而整天声色犬马,因为尤其喜欢斗蛐蛐,所以人称蛐蛐皇帝。
因为宋度宗无能,所以朝政被奸臣贾似道把持,结果南宋朝廷人心不齐,尤其是武将遭到了很大的打击,那些打了胜仗的将军往往因为遭到朝廷忌惮而被撤职,结果将士们都十分寒心的,许多人因此投降蒙古人,南宋与蒙古军队的势力此消彼长。
实际上,在整个宋蒙战争期间,南宋朝廷忌惮武将的情况一直都存在,名将孟珙就是因为遭到宋理宗忌惮而遭解职,最后抱憾而亡的。武将无法长期经营军队,就无法建立起强大的战斗力,但南宋朝廷可不管这些,皇帝为了地位稳固而猜忌武将,而文官也为了自身利益而打击武将,这是在是太可悲。
等忽必烈稳固了政权之后,他便开始招纳女真人,契丹人和回回人等北方少数民族人员充实到军队,很多汉人也开始大量进入到蒙军,这里面就包括许多投降的南宋将士,蒙军的势力得到再次加强。
除此之外,忽必烈继续在北方推行针对汉族大地主的政策,他甚至给出了比南宋朝廷力度更大的优惠政策,最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地主们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所以都坚决支持蒙古灭宋,蒙古的整体实力也因此大增。
与之对应的,因为蒙古的政策更为诱惑,很多北方汉人开始对南宋不满,甚至出现了南宋境内的汉人叛逃到北方的现象。这件事看似不起眼,其实也说明了胜利的天平正在逐渐倾斜。
所以说,南宋和蒙古虽然各自内部都是烂摊子,但是忽必烈虽然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弥补自身不足,而南宋则是越来越烂。
从1267年到1279年是宋蒙战争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宋朝已经是负隅顽抗了,蒙古在忽必烈的带领下取得了绝对优势。
在万事俱备之后,忽必烈于1267年再次全面入侵南宋,这一次他势在必得。南宋在经历长期抗蒙战争和内部的腐化之后,到这个时期已经显出了疲态,只能更加依靠险要地形来防守,完全丧失了主动出击的能力。
当然了,南宋军队这么做也是迫不得已,因为在平原地带作战,南宋军队因为受困于战马不足,所以是打不过蒙古骑兵的,所以南宋采取重点区域防守的策略大体是没错的。
此时南宋政权已经被贾似道把持,他的态度一直就是媾和,甚至是叛国投敌。早在窝阔台汗和蒙哥汗去世的时候,南宋就失去了延缓灭亡的最佳机会,自此之后,因为南宋皇帝无能且奸臣当道,结果导致朝政腐败,军备不休,所以南宋其实只能等着灭亡。
在宋蒙战争第三阶段中,襄阳之战是南宋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在这场战争中,南宋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全民抗战,连淹水运送粮草的招式都想出来了,最后南宋还真就坚持了长达六年时间。但因为蒙军锲而不舍的围攻,襄阳城内损失惨重,南宋无论是兵力还是粮草都无以为继,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蒙古在取得襄阳之后,在战略上就完全占据优势了。从1273年开始,蒙古大军开始横扫南方,先后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数十场,南宋军队多数都望风而降。到1278年,南宋大半国土都被蒙古人得到。
南宋虽然在实际上灭亡了,但是文天祥和陆秀夫等人连续拥立了两位皇帝,他们聚集在新会到南海一带与蒙古人对抗。
此时南宋尚有军队十余万,这十余万人都是好样的,因为他们在明知已经无法获胜的情况下,还是做出了最后的抵抗,最后文天祥被俘,陆秀夫更是抱着南宋小皇帝赵昰并带领八百多宋朝皇室成员跳海自杀殉国。
稍有不足的是,南宋已经只剩下最后十余万军队的时候,小朝廷内部的斗争还是每天都在上演。为了争夺权力,南宋大臣们拿出了最后的力气相互使绊子,导致十余万军队的战斗力大损,文天祥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被俘并最后从容就义的。
这一年是1279年,南宋随着陆秀夫的一跳而彻底结束。也就是在这一年,四川和重庆人民在对抗蒙古人前后长达半个世纪、钓鱼城人民在抗战三十六年之后,蒙古人终于取得了整个四川和重庆地区。
随后蒙古又逐渐平定各地小股南宋残余军事力量,将南宋完全纳入到了元朝的版图。
注:忽必烈在1271年襄阳之战期间,在上都登基称帝建立元朝。
总结一下
:
因为蒙古自身的原因,所以南宋前期还稍微有些优势。后来,南宋内部开始自我瓦解,皇帝昏庸无能,任用奸臣,猜忌武将,导致军心民心尽失,军队的战斗力也大打折扣。
从军事上来说,南宋军队其实不能算差,因为蒙古也存在许多问题,蒙古军队的战斗力一直都不处在最强状态。所以说,蒙古击败南宋不只是军事上的胜利,也是蒙古在政治上的胜利。
特别是后期,因为南宋朝廷的腐败和无能,大量原本支持南宋的臣民都被迫无奈选择投降蒙古人,而且他们之中很多人在反过来打自己人的时候毫不手软,这是蒙古人的制胜法宝之一。
不得不说忽必烈的手段厉害,他歼灭南宋的策略,有点类似于清朝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他采取的策略就是利用汉族人的军事,经济,政治思想来对抗南宋,而且在一定范围内做得比南宋还更好。
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别管忽必烈是真情还是假意,但是他采取的一些措施,确实在战争中起到了作用。
当然,我并不是在歌颂蒙古人做得有多么好,要是真的好,元朝后来也不会分什么三六九等人来压迫汉人了。我要说的是,在双方内部都有问题的情况下,南宋更加烂,所以蒙古最后取得了胜利。
-----
网友解答:
-----
宋朝绝对是废物!在蒙古攻宋的四十五年时间里,仍然是朝廷腐败不堪,君臣猜忌,皇帝不舍的给将领放权。否则以当时的宋朝换上一个有为君主肯定能够反攻蒙古,光复北疆,与蒙古人分庭抗衡的!
蒙古人并非没有弱点的!由于蒙古军残暴,基本上是所到之处屠戮殆尽。比如,整个长江以北地区在元朝统一初期,人口仅剩几十万人。其他人要么死于饥荒,要么被蒙古人杀光。这是因为成吉思汗的爷爷阿巴亥汗留下遗诏要让所有蒙古人杀掉每一条金狗,也就是灭族女真人。因此,只要跟女真人沾亲带故的人全部被杀死,蒙古人在当时是并不得民心的。蒙古人也不能在中原筹措到粮草的。在这种情况下,蒙古帝国的军资耗费将非常大。只要宋朝能够抓住机会,跟着打持久战,还是能够反击的。
假如当时宋朝采用岳飞的战略,跟蒙古人打两栖战,不断用水师运载士兵在北岸登陆,打击留守的蒙古士兵,而等蒙古军大队杀来的时候则后撤,利用蒙古人没有水军的弱点以攻代守,消耗蒙古人,那么蒙古人绝对只能退回草原。后来的徐达就是用这种战术逼迫元军出逃。
-----
网友解答:
-----
谢友邀
从1234年南宋“端平入洛”至1279年宋元“崖山海战”,蒙(元)与南宋进入了长达四十五年的战争状态。真正大规模战争有三个阶段
1235~1236年三路伐宋,因蒙古“长子西征”中断
1257~1259年蒙古军再次南征,大汗蒙哥死于合州钓鱼城外,此次南征戛然而止
1268年蒙(元)第三次南征,1276年谢太后与恭帝以临安降,1279年崖山海战,宋灭
满打满算,宋朝跟蒙元真正也就打了13+3年
不打仗的时候双方还互相开放口岸,做起了买卖
比较宋元双方,来看为什么《宋史》说“宋之亡征,已非一日”
宋度宗精进勇猛,能在抗元战争如火如荼的岁月里保持日御嫔妾三十余人的光辉记录……
佩服!就连为国钓鱼都击节称叹,甘拜下风,自惭形秽,自愧不如
更不用说@老李鱼、@蒙古红翘之流了
~《元史.世祖本纪九》
这朵花是明朝人夸的,钓鱼只是引用一下
余玠很利害,却被自己人主动为蒙古人除掉了
刘整原是孟珙麾下猛将,文能运筹帷幄,武能挥刀砍人,结果……
却被自己人活生生弄反叛了。跟着忽必烈混后,成了元朝灭宋的主要建言者、策划者
、组织者和积极参与者
能把保护神逼成夺命鬼,除了铁血大宋,还有谁?
孟珙哀叹:“三十年收拾中原人,今志不克伸矣”
在钓鱼城急死了蒙哥的大将王坚因为太能打仗了,被接到大后方去享清福,郁郁而终
…………
反观元朝高层,有蒙古人,有北方汉人军阀,有南宋降将……却没
有闹什么妖蛾子
正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贾似道也曾经是一位有志青年,身居高位后却沉溺于斗蛐蛐儿,玩娼尼,收宝贝,专业党同伐异二十多年
上梁不正下梁歪
“援襄阳急什么?等俺先玩够了再说”
,贾似道的女婿范文虎范大将军心想
反观元将,以仁义之师自居,以匡扶天下为己任,这野蛮人……居然不好色,不嗜杀?太不给传说面子了
和籴害民是不对的,别跟宋朝学坏了……不对就是不对,俺只考虑大元和老百姓的利益,忽必烈下命令俺也不听
这帮野蛮人,还知道恤民了?
战争肯定伴随着破坏,职业破坏者的帽子不能只戴在野蛮人头上
此类史料屡见不鲜,没的洗,宋军(特别是临阵脱逃的宋军)并不干净,灰长不干净
坚壁清野,誓死抗元?
那你跑个肾?降个肾?
野蛮人却秋毫无犯,“民大悦”
这,让宋朝读书人情何以堪?让文明之帮的仁义之师如何自处?
搞什么,骑马的居然在祭先农修水利
还禁冒据民田,劝课农桑?
还,还减免税赋?
还,,还学会赈灾
了?
还,,,还免费送大米
?
还,,,,不单送大米,还送房子?
所以,当忽必烈夺取襄阳决意灭宋却苦于兵力不足时,一道签军令下,很快就得精兵十万
想当年南宋绍兴北伐,金兀术损兵折将,签军令一下,大家却都跑了……这可把老金急的,不得不放下身段与秦丞相冰释前嫌,携手合作,干掉了敢揍老金的岳飞
谁踏马让你老金“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了?俺们黔首可以愚昧,可俺们不傻
在宋朝的地盘受了灾,赵老爷只免田赋,要大米没有,要稀饭也没有……要房子?做梦去吧
一场大水洗光光,想让俺交粮俺也没有啊,要不,俺这条贱命您拿去?
所谓“绝对的武力”在兵器没有代差的时候并不成立
“得民心者得天下”并不是一句空话
这也是忽必烈借用残破的北方汉人力量却能北上打回老家哈拉和林夺取汗位,南能攻灭南宋的主要原因
综上,这四十五年,南宋依然执着地在作死的路上撒着欢
-----
网友解答:
-----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与南宋帝国的战略决战,始自1234年宋军端平入洛,至1279年崖山海战宋室败亡结束,共历时46年。
1234年,金国灭亡之后,南宋朝廷于六月发起“收复三京”之役,宋军进兵中原,收复汴京、洛阳,史称“端平入洛”。蒙古发兵南下,击退中原宋军,蒙宋战争开始。
蒙古窝阔台汗于次年下令攻宋,蒙古数十万大军自东起淮河,西至巴蜀对南宋发起全面进攻,蒙宋经过六年数十场激战,双方均伤亡惨重,暂且罢兵。
1258年,蒙古大汗蒙哥又兵发三路全面攻宋。蒙哥统主力入蜀,命忽必烈攻鄂州,兀良合台攻广西,准备三路大军会师鄂州。蒙哥汗率军与宋军于次年大战于合州钓鱼城,宋蒙开始了惨烈的“钓鱼城之战”。
钓鱼城之战又称合州之战。1258年底,蒙古侵略大军进逼四川,在潼川府路合州钓鱼城下受阻。宋知合州王坚严辞拒绝蒙哥的劝降并杀了前来劝降的使者。蒙哥大怒之下,于次年正月分兵进攻合州旧城和渠江流域的礼仪城、平梁城,断绝了它们与钓鱼城的联系。同时,蒙哥还派纽磷进攻忠县和涪陵,断绝下游宋军的增援,使钓鱼城陷入孤立无援之境地。
二月,蒙哥亲率诸军驻于城东南角的石子山上,扫清了江上宋军船只。即使这样,蒙军连续多次攻打钓鱼城及其周围的营寨,都被守城将士击退。四月,蒙军绕道西北攻外城,曾一度登上城头,但仍被顽强的守军击退。由于久攻不下,蒙军前锋主帅汪德臣受伤而死,同时蜀地夏季炎热,疫症流行,令蒙军军心动摇。城内南宋军民在王坚的率领下,白天抵抗蒙军进攻,夜晚则偷袭蒙军营寨,蒙军无计可施。七月,蒙哥在督师攻城时负重伤而死,征蜀的蒙古大军被迫撤退。
蒙哥死后,忽必烈为了和阿里不哥争夺汗位,进攻至鄂州的蒙古军队也撤军北返,同时,从云南经广西北上的兀良合台一军,也在忽必烈派来的一支部队的接应下,渡过长江北返。蒙古国从此陷入政治混乱中,南宋得以延续20年。
那么这二十年,南宋朝廷在干什么呢?这里我们不能不说一下南宋权臣贾似道。贾似道原来就是个小混混。公元1238年,登进士第,仗着他的姐姐贾氏为宋理宗贵妃,遂擢为太常丞、军器监。他仗着自己为官又受宠,举止毫不检点,常常白天就去找娼妓,晚上又彻夜游湖玩乐。就是这样的人一路升迁至参知政事、加知枢密院事,最后官至两淮宣抚大使。
忽必烈进抵鄂州,蒙军将鄂州包围。二十八日,理宗令贾似道兼节制江西、两广部队,救援上流,驰援鄂州,统筹指挥鄂州之战。贾似道指挥各路军队救援鄂州,十一月初一日,吕文德抵达鄂州。当日,理宗下诏,令贾似道突围至黄州统筹指挥作战。蒙古大汗蒙哥在钓鱼城一战中死于城下,贾似道看准机会,遣宋京与忽必烈议和。
开庆元年十一月,蒙军退兵,贾似道连奉捷报:“诸路大捷,鄂围始解,汇汉肃清。宗社危而复安,实万世无疆之福。”
宋理宗赐贾似道卫国公与少师,更大力赞扬贾似道,令朝中的文武百官恭迎贾似道“凯旋”。贾似道由此走上专权道路。南宋并没有利用蒙古内乱之机发展自己,而是贾似道一手遮天,忠奸不分,军政日驱腐败。
贾似道与同党编辑《福华编》,用以“歌颂”他于抗蒙军时的“英勇事迹”。宋度宗登基后五年,贾似道为了测试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便在度宗面前说自己年事已高,需返乡受福。度宗为了不失去这个军事奇才,下旨准许贾似道可六日才上朝一次,也不用如百官般的行礼,到后来更是十天上朝一次。通过此事,贾似道已证明了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几乎与皇帝相似。
贾似道的一手遮天、嚣张拔邑,使南宋军政腐败不堪,致使南宋四川守将刘整率水师投降了蒙古,给南宋带来致命一击。
1267年,忽必烈争夺汗位成功后,谋划新一轮的对宋战争。用宋降将刘整之策,利用襄樊守将吕文德允许蒙古人在樊城外设榷场的战略失误,对襄樊形成了长期围困,宋廷数次派重兵破围,均未成功。1273年,襄樊陷落,南宋防御体系崩溃。
1276年,太皇太后谢道清带5岁的宋恭帝出降,临安陷落。1279年,宋元双方在崖山外海进行了崖山大海战,史称“崖山之战”,宋军战败,陆秀夫负8岁的宋末帝赵昺跳海而死,临朝称制的杨淑妃亦投海而亡,战后,宋10万军民浮尸崖山海面,宋亡,元朝统一中国。
免责声明:图片来自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本人删除!
-----
网友解答:
-----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弱小的王朝。由于靖康之变,北宋灭亡,赵构逃亡南方建立了政权,史称南宋。1234年蒙古消灭了金国以后,蒙古就开始入侵南宋。当时南宋还是和蒙古打得有来有回的。
比如1239年,大将杜杲在庐州大败蒙古东路军。1240年,孟珙大败蒙古西路军。两路围攻南宋的蒙古军队全面受挫。至此,南宋终于在长达六年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1251年,蒙哥继位以后,远征中亚和西亚,并且还进攻南宋。为此,他还特意派忽必烈去灭掉了大理国。第二次蒙宋战争中蒙古大军分三路进攻南宋,北路军进攻武汉、南路军从云南方向进攻长沙、蒙哥自己带兵直扑重庆。
蒙古军还是势如破竹的,不过他们在合州还是遇到了王坚的激烈抵抗。蒙哥亲自率军攻城,在钓鱼山下被南宋军队所击中,不久便死在军中。可以说,蒙哥大汗的死不但拯救了此时的南宋,更是改变了世界历史。蒙古大汗去世,群龙无首,世界各地远征的将领迅速返回蒙古去争夺汗位。
此时的南宋并没有抓住机会展开反攻,权相贾似道却偷偷跑去议和,使得忽必烈能够从容的撤出战场。1260年,所有的蒙古军队全部撤出了南宋。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了汗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内战,此时山东的汉族军阀李檀有起兵反叛蒙古。
南宋之所以灭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朝廷所用非人。对南宋来说,蒙哥大汗的死亡,
本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可是,此时的南宋却还是贾似道一手遮天,专权长达15年之久。朝廷上不屈服于他的人,都会遭到他的打击报复。比如以四川地区为例,除了孟珙,其余的官员多是文臣,不懂军事,这也是为什么南宋军事上老是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有这样的宰相,可知南宋的皇帝也不会怎么样。南宋晚期的时候,皇帝都是非常无能的,无力治国,使得权臣当道,有志之士无法施展才华。比如南宋很多优秀的将领无法得到足够的重视,比如前期的岳飞、韩世忠,后期孟珙、王坚等人。
1268年,蒙古再次进攻南宋,攻打襄阳。襄阳被围困了多年,但是军民同仇敌忾。可是南宋的朝廷派的援军在1272年才冲进了襄阳。最后,襄阳城中有人投降蒙古,里应外合,导致了六年的襄阳保卫战失败,南宋的门户被打开。
1274年,蒙军南下,一路上南宋将领纷纷投向。1276年,谢太后和宋恭宗出城投降。但是南宋各地仍然有反抗,比如陆秀夫、文天祥等人。1279年,他们作战失败,陆秀夫不愿投降,背着小皇帝跳海,许多人跟着投海殉国。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
历史是什么
!
-----
网友解答:
-----
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康王赵构在南京称帝,重建宋朝,是为宋高宗。
高宗时期,有恢复之臣而无恢复之君,随着一代抗金名将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高宗与金国达成绍兴和议,割地求和,对金国称臣,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25万两(匹)。这次和议让双方度过了二十年左右的太平日子。
高宗禅位,孝宗继位。孝宗虽有恢复北方故土之志,但空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虞允文早死,张浚不堪大用,隆兴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双方签订隆兴和议,宋不再对金称臣,而是改为侄叔之国,岁贡改为岁币,数量也减少了5万两(匹),但这些年来南宋夺回来的领地也交还了金国。这次和议之后四十年,双方几乎无战事。
1206年,宋宁宗趁新兴的蒙古国攻金之机,出兵北伐,史称开禧北伐。但由于准备不够充分,在先期小胜之后,旋即大败,宁宗被迫再次与金签订屈辱和约,是为嘉定和议。宋金由叔侄之国改为叔伯之国,岁币涨到了30万两(匹),并另给金犒军钱三百万贯。更耻辱的是,宋要向金送去韩侂胄、苏师旦的人头,函首乞和,奇耻大辱。
经过这三次和议,南宋朝野上下,从君到臣都已经被打怕了,皇帝怕,大臣也怕,越是位高权重的越是害怕。有不怕的嘛?也有,学生不怕,百姓不怕,低阶武将们中也有一部分不怕。不过,他们——说了不算!
但是,无论害怕的,还是不害怕的,无望收复的北方故土,一次次屈辱的和议内容,仍旧时时刻刻刺激着南宋君民的心,对金国的仇恨越来越深。。
很快,报复金国的机会来了,蒙古要和南宋联合灭金,答应还是不答应呢?
很多人说,南宋后来被灭,是他们忘记了唇亡齿寒的道理,联蒙灭金是一大昏招,但南宋的君臣真的没想到这么简单的道理吗?
早在1214年,南宋大臣乔行简就提出,“金国以前是我们的仇敌,但现在看来却是我们防御蒙古的屏障。不如继续给金国岁币,让金国帮我们抗拒蒙古。”此言一出,一批太学生伏阙痛哭,怒斥乔行简卖国,要求砍了他的头。宁宗无奈,只好停止向金国交纳岁币。
到了1218年,南宋虽然答应了蒙古联合攻金的建议,但并没有派兵出击,便是出于唇亡齿寒的考虑。而此时金国皇帝金哀宗却仍旧看不起手下败将南宋,虽然遣使与南宋议和,但实际上却还在打着四川的主意,毫无结盟诚意。
这个时候,金国灭亡已成必然之势,南宋即便全力帮助金国,也难助其摆脱灭国的命运,与其如此,不如联蒙灭金,一方面可以讨好蒙古,另一方面也可以安抚民间强烈的收复失地的情绪。
1233年,南宋以孟珙为帅,出兵二万,联合蒙古军队攻金,并最终将金哀宗的尸体一分为二,带回来了一半。为此,南宋上下举国狂欢,将金哀宗的遗骨献于太庙。但其实,灭金的主力还是蒙古军队,南宋只不过是狐假虎威罢了。
灭金之后,南宋和蒙古立刻便起了矛盾,焦点在于宋朝的祖宗陵寝之地在河南,宋孝宗时曾向金国要求归还河南的祖宗陵寝之地,金世宗表示,归还可以,但他将以三十万铁骑“奉迁陵寝来归”。
此番灭金之后,南宋理所当然地认为河南应归自己,但蒙古却不会拱手相让。于是,南宋趁蒙古主力北撤、河南空虚的机会,出兵试图收复三京。但他们仍然低估了蒙古军队的实力,宋军在挺进洛阳之后,被蒙古军反包围,然后围点打援,大败宋军,之后,先前占领的东京守军也不得不南撤,军民死伤十余万,粮食损失百万计。
端平入洛的失败,直接将南宋仅有的一点雄心壮志击破,从此南宋放弃对蒙古的主动出击,转为消极的闭关防守。
1235年,蒙古窝阔台的主要精力放在了西征欧洲和东征高丽上,即便如此,他仍派出三路大军南下,攻打南宋,应该说蒙古此次攻宋,其意不在灭宋,而是防止南宋趁机袭扰而已。
但就算这样,南宋仍旧没有打赢。蒙古的西路军一月之间,连破利州、成都、潼关五十四州。中路军从河南南侵,一路势如破竹,唐州、枣阳、光化、德安、等湖北九郡纷纷陷落,蒙古军直逼江陵,饮马长江。幸亏奉命驰援的孟珙及时出击,打退了敌军,不仅确保了长江防线的安全,而且还收复了襄阳等地。蒙古的东路军攻打两淮,一路打到了有长江门户、江南屏障之称的真州。但是,在这里宋军拼死反扑,蒙古军队大败,伤亡一万七千多人,不得不引军北还。
这是宋蒙战争的开端,但此时蒙古的战争重心在于西征,并未倾尽全力攻宋,所以双方激战六年,不分胜败,暂时性地陷入了对峙,然而这只是个开端。
由于南宋名将孟珙镇守荆襄之地,蒙古军队又不擅长水战,所以蒙古军不敢从此攻宋,而是选择了进攻川蜀。于是,1258年,蒙古大汗蒙哥分三路大军全面攻宋,而他自己则亲统主力入蜀。
在此之前,余阶曾主持四川军政,当时四川大部已被蒙军占领,尤其是成都,数次沦陷,凋敝不堪。余阶到任后,以恢复四川全境为己任,他根据四川的特殊地形条件,发明并建立起了一整套的山城防御体系,使得四川的抗蒙形势不断转好,到1251年收复兴元府后,宋军重新在蜀口之外站住了脚跟。
然而,因为朝廷的内斗,不断有人在宋理宗(宁宗之后)面前说余阶的坏话,使得本来就猜忌余阶的宋理宗起了疑心,于1253年下诏召回余阶,余阶接诏后愤而自杀。余阶治蜀,颇有起色,居功至伟,如今遭到陷害而死,不由得壮士扼腕。余阶死后,川蜀百姓日夜号哭,如失父母。
当蒙哥亲率大军入蜀的时候,余阶已经死了5年,孟珙更是已经死了12年。而且,蒙古使用迂回、包围战略,从西南进兵,灭掉了大理,降服了吐蕃,对南宋形成了大包围之势。此次攻宋,蒙哥志在必得。
然而,余阶虽死,他留下的山城防御体系却仍旧在发挥作用。所以当蒙哥入大散关,由利州直取剑门,来到重庆外的钓鱼城时,被死死地挡在了这里。当时的守将王坚在阅兵场当众处死前来劝降的蒙古使者,死守钓鱼城。
蒙哥亲自督战攻城,打了半年毫无进展,而此时蒙古军水土不服,军中开始流行疾病,蒙哥不得不下令撤军。然后还未走出四川,蒙哥就死在了军中,临死前留下一句“若克此城,当尽屠之。”
蒙哥一死,其他两路军也先后撤离,此后十余年宋蒙未发生重大战役。这当然不是因为蒙古没了信心,而是蒙哥死后,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夺位,正专注于解决内部矛盾。
在这场战争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可以略窥南宋朝廷在战争中的无能。蒙哥攻蜀,只是他三路大军中的一路,另外两路是忽必烈攻鄂州,兀良合台攻广西。在接到蒙哥的死讯后,兀良合台马上撤军,而忽必烈则没有,而是命令大军渡过长江,包围了鄂州。
当时的情况,宋军虽然战斗力弱,但人数更多,而且据城而守,应无大碍。但当时身为右相兼枢密使、全权指挥前线所有宋军的贾似道却害怕了,他私自派人去忽必烈营中请求议和,愿以长江为界,岁纳银绢二十万两(匹)为条件。此时忽必烈军中也染上了瘟疫,且汗位争夺也刻不容缓,于是便答应了贾似道的议和请求。只是,忽必烈归心似箭,甚至没有来得及讨论议和的具体条款便走了。
贾似道私自议和,宋理宗并不知情,所以当忽必烈继承汗位之后,派一个叫做郝经的人来商议议和条款时,被贾似道私自扣押在了军营之中。而宋理宗也在贾似道的鼓动之下,下定决心誓不与蒙古议和。
忽必烈见郝经久去不归,遣人来问,贾似道不理不睬,宋理宗不闻不问。忽必烈大怒,欲起兵伐宋,却因为与阿里不哥的汗位争夺尚未结束不能脱身,只能暂罢。但此事也为后来的蒙古灭宋埋下了伏笔。
忽必烈争夺汗位成功后,开始继续谋划攻宋。由于之前在钓鱼城前失利,于是忽必烈改变策略,集中兵力进攻扼守汉水中游的襄阳和樊城,然后由汉水入长江,直取临安。
1267年,忽必烈征调十万兵马,进攻襄樊,宋蒙历史上最激烈最持久的襄樊之战开始了。利用襄樊守将吕文德允许蒙古人在樊城外设榷场的战略失误,对襄樊形成了长期围困,南宋数次派重兵破围,均未成功。1273年,襄阳在被围困六年之后,终于陷落,守将吕文焕投降,南宋防御体系彻底崩溃。
其间,南宋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比如民兵张贵、张顺冒死送食盐和布匹入襄阳,两人率三千敢死队,转战一百二十里,终于将物资送入城中。清点人数,独缺张顺,数日后,张顺的尸体朔流而上,身中四枪六箭,犹被甲执弓,怒气勃勃,一如生前,军中将士见后无不泪如雨下。
然而,外面将士拼死奋战,朝廷中却是另一片景象。贾似道封锁消息,对宋度宗(理宗之后)说,蒙古军队早已撤退,度宗问不是已经围困三年了吗?贾似道问度宗从何得知,度宗说是听一个宫女说的。事后,贾似道很快将那个宫女处死。自此,朝中更无人敢言边关战事。
襄樊之战的失败意义重大。此前蒙古军队数次攻打四川,就是因为不擅长水战,无法度过长江天险,而宋军只需要经营好四川防御便可,而襄樊之战的失败说明,此时蒙古军队的水战实力已经超过了宋军,南宋再无抵抗之力。
1274年,宋度宗驾崩,死后留下三个儿子,长子赵昰7岁,次子赵显4岁,三子赵昺3岁。贾似道立次子赵显为帝,是为恭帝,理宗的皇后谢氏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
与此同时,元朝丞相伯颜奉命南下灭宋。伯颜一路南下,尽管在扬州、常州遇到了顽强抵抗,宋军奋死而战,但终究大势已去。其中在攻破常州城后,伯颜下令屠城,全城男子仅七人躲在桥下得免。
贾似道曾派宋京为使赴伯颜军中求和,称臣岁币一如开庆鄂州之约,伯颜答复八个字:“宋人无信,惟当进兵。”
此时的南宋朝廷早已乱成一锅粥,右相章鉴率先离朝出逃,不久左相刘梦炎也不辞而别。至于避难出走的一般朝臣,更是不可胜数。
谢太后怒言,
“我朝三百余年,待士大夫以礼。吾与嗣君遭家多难,尔大小臣未有出一言以救国者,吾何负于汝哉!”
然而逃遁之风未曾稍息。
1276年三月,伯颜进入临安,谢太后带5岁的宋恭帝出降。元军满载着接管过来的南宋户口版籍、册宝仪仗、车辂辇乘、礼乐祭器和图书珍玩等,押解着宋恭帝及其母亲全太后与两宫后妃、外戚、宗室、大臣、学生等数千人北还。
事实上,临安陷落,南宋就已经灭亡了,后来先后建立的两个小朝廷不过是流亡政权而已。
1276年五月,文天祥、陆秀夫在福州拥立赵昰为帝,史称宋端宗,在元军的追击之下四处逃亡,1278年病死。
于是年仅六岁的赵昺又被立为皇帝,史称宋少帝。赵昺继位后,同样是在元军的追赶之下度日,几乎要跑到越南去。
1279年正月,元军由海路到达崖山,包围了南宋最后的军队,宋将张世杰孤注一掷,在崖山与元军展开决战。然而事实是残酷的,最终宋军惨败,丞相陆秀夫背帝投海。
从1234年宋蒙战事开端,到1279年崖山海战,历时45年,南宋最终为元所灭。
综上所述,南宋被灭,是其军队不能打吗?显然不是,蒙古军队横扫天下,打欧洲,降吐蕃,灭金,灭西夏,灭大理,无不势如破竹,一蹴而就,唯独打看起来最弱的南宋,整整打了45年,期间数次受挫,蒙哥汗甚至死在了征途之中,可见南宋的军队战斗力并不弱。
而南宋最终还是输了,不是输在军队上,也不是输在经济上,而是输在了昏庸的皇帝和当权的奸臣手里,大敌当前,皇帝不理朝政,不问国事,大臣们主张议和的,主张不抵抗的,甚至望风而逃的,比比皆是,整个南宋王朝犹如一盘散沙,何谈保家卫国?如此朝廷,不灭才怪!
-----
网友解答:
-----
我也来评价一下这个,在中国历史上,争议最大的王朝宋朝。
宋朝属实争议最大,首先宋朝的军力,长期十分羸弱,而军力羸弱根本都在哪里呢?大宋的统治集团对军方的长期不信任。
这一切都来自于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他释掉的不只是兵权,更多的是对军方的永远不信任,这也是后来中原几乎成了草原部落的狩猎场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央集权对军方设置的种种障碍,是在当时的将领想要提出任何一个兵,都需要繁琐的手续。
再说大宋本来就够悲催,在宋朝生存的那个年代,先有夏辽,后有金,最后是蒙古,都是强横的草原部落,骑兵无敌。
而骑兵恰恰就是大宋的一个最大的弱点,从大宋建国起骑兵就使用满编过,全靠步兵在支撑,这样的军队怎么和草原部落作战,这也为后来大宋的陨落留下的伏笔。
在中国历朝历代,都有文武之争,文官和武官基本上是平等的,可是在宋朝,文官始终压武官一头,而且还在很多时候都是由文官统兵,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
而有名的武官,只要你的统御能力稍展头角,立刻就会被中央集权,用各种借口或者调离或者处死,这还是来自于,大宋的统治集团,对武官对军队的根深蒂固的不信任。
毫不客气的讲,如果不是北方草原部落你征我伐的话,宋朝根本不可能坚持这么多年?
北方草原部落的混乱,其实也是给了宋朝一个机会,一个实现超级强国的机会,可惜大宋根本没抓住。
北宋我们就不讲,我们讲一讲南宋,南宋时期由于北边的丝绸之路断绝,使得商人们大举出海,再加上南宋的统治集团,放松了对经济的管制权,鼓励私有经济,没想到就开出了一个商业盛世,大地主阶层,初级的资本家,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可以说南宋不缺钱,要多少钱有多少钱,可惜中央集团的黑暗腐败直接葬送了这一美好前景。
假设当时的南宋中央集权励精图治,让大地主阶层和初级资本家进入决策机构,给军方将领松绑,给军队松绑,那么可以想象,那群大地主和初级资本家,为着自己的钱袋子,也会给予南宋军队最大的支持,也会和北方的游牧民族死拼。
别忘了当时南宋的经济规模可占整个世界的60%,可以说是富,富得没边儿了。
可惜历史没有假设,南宋时期这些超级大地主和出去资本家就根本没有这个机会,他们也随着南宋的陨落而被扫进了历史的尘埃里,华夏大地的第一次资本主义变革就这样草草的收场。
(上面这一段是我在上世纪90年代和一位北大历史系教授辩论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我国资本主义的萌芽,我一直坚持,我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南宋的中后期)
如果说南宋灭亡前的45年内都干了什么?偏安一偶的南宋统治集团被暂时的富庶迷糊了头脑,也磨掉了雄心,而愈加严重的内部腐败和奸臣迭出更是加速了南宋的陨落速度。
与民间的经济总量暴涨所对立的是军方的实力快速衰弱,这不得不说这是相当的讽刺。
如果说南宋时期没有超级将才,那是不可能的,有,而且有很多都可以成长为超级将才,只是南宋政府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这一切的一切还是源至于根子里边的对军队的根深蒂固的不信任。
------------------
推荐阅读:
中国刀剑一般是单手的,日本刀是双手刀,搏杀时力量上会不会吃亏?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