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古代东北亚出现一个和华夏一样发达强盛的农耕文明,那么历史将会发展成什么样?
如果古代东北亚出现一个和华夏一样发达强盛的农耕文明,那么历史将会发展成什么样?
-----
网友解答:
-----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453条回答。
对不起,这已经有了,就是高句丽。
高句丽不但是农耕民族,有着自己的文化,鼎盛时期也很牛逼。
高句丽一度控制朝鲜半岛大部和今中国东北的南部地区。
这个地盘并不小,由于朝鲜和东北南部都是相对适合耕种的土地,所以高句丽是一个很强的农耕民族。
高句丽人口众多,到灭亡是仍然高达69.7万户。古代按照一户4到5口人来计算,灭亡时国土已经所剩无几的高句丽,仍然有300多万人口。
大家知道三国时期,蜀国有多少人口?90多万。
吴国领土这么辽阔,也不过230万。
而高句丽的军事实力也颇为强大。
高句丽崛起于汉代,而灭亡竟然是在唐代,同中国对峙了长达500年时间。
从汉代开始,中国就不断进攻高句丽,到隋唐时期为顶峰。
隋唐时期,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唐高宗均倾全国之力,持续对高句丽进攻。
其中隋炀帝曾亲率三十万军队兵分陆路和海路同时征伐高句丽,结果战败。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中,多次进攻高句丽,但都没有获得决定性胜利。
高句丽和强大的中国持续作战长达70年之久,最终因内乱而彻底崩溃,被中国消灭。
这就是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如果不存在地理上的巨大障碍,比如喜马拉雅山隔绝中国和印度,中亚戈壁隔绝中国和阿拉伯,大海相隔中国和日本,蛮荒山地丛林隔绝中国和越南、中国和缅甸,任何两个农耕文明必然有决定性的作战,直到一方溃败或者灭亡,或者称臣为结束。
高句丽严格来说,其实同中国有着地理上的障碍,当年出山海关的辽西走廊数百公里就几乎无法运输军事物资。即便如此,因高句丽扩展到辽东半岛大部分,仍然对中国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所以,几乎高句丽从汉朝的公元2世纪崛起开始,中国就持续不断对其攻击。
汉朝、三国魏国、南北朝前燕、隋唐,都曾经给高句丽很大打击,使得其不能发展到更强大的水平。
但高句丽的存在,本来就是很大威胁。
大家注意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就长期来说是不足为患的。因为他们是游牧,靠天吃饭,不可能发展到很大族群。整个蒙古草原巨大的地区,仅可以容纳二三百万人。
而统一草原难度极大,反而游牧民族会互相厮杀,对人口数千万上亿的农耕中国影响有限。
但高句丽这种稳定的农耕民族就不同。即便汉隋唐的中国如此强大,高句丽实力又较弱,仍然能够可以同中国对峙长达500年。
假以时日,比如中国出现唐末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高句丽很容易趁机入主中原,鸠占鹊巢,就像满清一样。
所以,在中国的境内,尤其是关内,压根不可能存在另一个强大的农耕国家。
别说后来,就算远古的黄帝炎帝蚩尤,都拼的你死我活呢。
-----
网友解答:
-----
在古代也确实是出现过强盛一时的文明,也确实威胁到当时华夏朝廷的生死存亡。但是由于东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与当地气候,必然影响人民生存环境。因此在历史的长河中,必然是终久难敌得天独厚的鱼米之乡,华夏一统的历史洪流。
-----
网友解答:
-----
东北亚从地理条件上看,其实是很不错的地理板块。即使在古代那样落后的生产力,还有那样严酷的气候条件,在今天的赤峰地区,还出现过红山文化。所以,东北地区如果气候条件得到改善的话,在古代孕育出一个强大的国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里有几个原因,大概罗列如下:
一是东北地区面积足够大,算上东北、外东北地区,总面积超过200多万平方公里,这样国家的强盛就有了广阔的腹地。
二是多数地区都是地形平坦的平原,非常适合开展农耕经济,而农耕文明是工业革命之前文明发展的最高成果。
三是东北地区也属于形胜之地,境内有河流湖泊、山川大泽,有着一夫当道、万夫莫开的险要关隘,足以减少域外势力对文明发展的冲击。
四是东北地区濒临海洋,方便与外界发展海上关系,互通有无,还能广开财源,财政富足。
五是矿产丰富,金属冶炼等工业发展有相当的先天优势。
六是土地肥沃,物产丰饶,足以养活大量的人口,而在古代,人口就意味着生产力、战斗力。
七是发展环境,得天独厚腹地广阔,此地往西、往北都是大片的草原和雪原,人口较少、国力较弱的游牧、渔猎民族,他们不成为帝国的威胁,反而帝国可以将其纳入藩属体系,为帝国提供足够的战略回旋空间和战役侦查。
八是靠近中原王朝这个世界级文明,能够近水楼台一样地从中原王朝那里吸收最先进的文明成果和管理经验,就如同“海东盛国”渤海国当年所做的一样。
东北亚地区有如此优势,可是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呢?最大的问题是气候。因为那地方实在太冷了,海洋暖流根本到不了那里,所以农耕经济只能在有限的几个地方开展而不是大面积的铺开。没有足够的物资支撑,是没有办法建立起一个帝国的。所以,东北地区在历史上一直都是部落林立,区域分裂,各自为政。
如果在外东北地区出现一座比外兴安岭、大兴安岭还要高大巍峨的山脉,挡住蒙古高原的寒潮,同时日本列岛也不复存在,洋流能够没有阻碍顺利抵达东北沿海,那么外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得到彻底改善,200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将会变成堪比中原的处处沃野的膏腴之地,天然适合诞生强大的国家。相比于中原王朝赖以为基础的华北平原,总面积也不过100多万平方公里,东北地区这个新诞生的国家,在体量上甚至要比中原王朝还要庞大,而且地理位置更为优越。
按照《人类简史》的分析,支撑着古代社会运行逻辑的是金钱、帝国主义和全球性的宗教,因此这两个体量相当的文明必然会同样产生帝国主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两个世界级的帝国政权必然会发生碰撞。长城全线将不仅仅是作为物资封锁线,而会成为真正的战线,在长城两边都会建立起数量庞大的军事堡垒和要塞。
如果要在世界历史上找一个类比的话,可以将二战时德国所统治的中欧大陆(核心腹地120万平原公里)与苏联所占据的东欧平原(面积约400万平方公里)作为对比。由于苏联所处的位置更偏内陆,大西洋暖湿气流已经很弱,因此东欧平原的土地质量是比不上德国所占据的中欧地区的。因此,二战时期的德国和苏联也可以看做是两个力量对等的强权国家之间的战争。
如果在外东北地区出现这样的现象,最终的结果也极可能是两边谁也灭不了谁。即使出现“天鹅绒”事件,一方被短暂灭国,以这种形胜和文化以及人口,必然会再次割据、复国。所以,两个文明长期的对抗将会成为主流,战争与和平成为东亚大陆最大的议题。由于两个强势文明互不服输的较量,中原王朝不会形成一家独大的“朝贡体系”,因此强调尊卑有序的儒家道统极可能不会成为主流思想。两个文明政权会在互相对抗中,促进科技、文明、思想、学术等一系列的发展,就如同冷战时期的美国和苏联一样,人类社会将会在这种对抗中获得长足发展。
-----
网友解答:
-----
最终就会成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
高句丽、勃海国、大辽、大金、大清含泪点灭
56个民族56枝花,种来种去种花家~
-----
网友解答:
-----
不可能有出现这种情况,如果假设出现这种情况,只有通过战争与融合,然后形成一个强大的文明。原来华夏大地也是多种南北文化通过融合成一个中华文明。除非另一个强大的农耕文明在地理上与东亚农耕文明隔绝,否则就只能融合成一个农耕文明。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太难回答了,我文化程度非常低,对于历史和东北亚地区毫无了解。在这里我只能简单的说几句:历史就是历史,这个假设已经不能成立了,华夏文明在秦始皇就已经统一了,自然环境就已经决定了历史的发展。现在的中华文明就已经统一了东北亚所有的文明,我们就只能顺应历史的发现,遵从我们现在的中华文明!
-----
网友解答:
-----
放心,如果古代东北亚真的出现这么一个强盛的农耕文明,我们的老祖宗肯定早就帮我们摆平了!
一,开了挂的战斗民族
都说俄罗斯人是战斗民族,我就呵呵一笑!
同少年时期(秦汉)的中华民族相比,弱鸡一个。
“如果俄罗斯民族不存在了,还要这个世界干嘛?”普京大帝的这句话,更像是一句困兽的呐喊,一句口号,一句警告。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日月所照,江河所至,俱为汉家臣妾”!
这些就不是口号了。
我们的祖先,真的是这么做的!
这才有了西汉的陈汤,一个西域副校尉,小小的校级军官,矫诏合兵,纵横千里,斩郅支单于。
这才有了东汉的班超, 一个军中的假司马(代理司马),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三十六勇士平西域。
这才有了三国的毋丘俭、王欣,千里夺命追杀,刻碑不耐城(今吉林集安)!
毋丘俭远征路线
看看战国末期到西汉中期, 短短200年间,我们国土疆域的变化, 就知道少年华夏族战斗力的强悍了!
二,曾经的高句丽
其实, 你假设的那个文明,历史上还真的出现过。
记得隋朝是怎么灭亡的吗?唐太宗少有的败仗在哪里?
对, 高句丽!
高句丽就是题主所说的那样的强大的农耕政权。高句丽的社会经济主要形式就是农业,渔业和牧业只占它经济的很少一部分。
全盛时期的高句丽
曹魏时期的毋丘俭远征,使高句丽沉寂了近一个世纪。之后中原陷入南北朝混战,北方政权更迭不休,高句丽趁机卷土重来。到五世纪初,高句丽东临日本海,南至汉江流域,北至扶余城(今吉林农安),西至辽河。成为东北地区千里大国。
其全盛时期是从五世纪中期到七世纪晚期,强大了两百多年,常年兵力维持在六十万左右,始终是中原政权的大患。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高句丽与中原的统一王朝开启战争起算,到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九月十二日,薛仁贵攻陷平壤俘虏泉男建结束,前后七十年, 整整三代人,你来我往,不停死磕!
612年、613年、614年,连续三年,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每次都是大败而归,造成国力损耗,民变蜂起,隋亡。
644年, 唐太宗李世民亲征,接着打。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从水路进攻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兵出辽水。
唐高宗继位,接着打。苏定方、刘仁轨、薛仁贵各路名将轮番登场。
王朝灭亡了,没关系, 下一代王朝接着打;皇帝死了,没关系,继位的皇帝接着打,不死不休!
将军换了一个接一个,士兵换了一茬接一茬,就是要灭你!
这就是青春期的华夏族!
三,古代东北亚, 不可能允许另一个农耕文明中心存在!
为什么?
出现了, 就是你死我活!
记得古代文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什么吗?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句话就足以说明一切了。
整个东亚, 能并且只能存在一个中心农耕文明,它就是我们的华夏文明。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
网友解答:
-----
不会出现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既便有可能出现也是短暂的,不会长久,比如高句丽。出现了只能是带来战争。道理很简单,即一山不容二虎吗?
-----
网友解答:
-----
首先,东北亚的环境真的适合农耕吗?在当时的条件下,光靠农耕我看是会饿死。既然东北亚地区无法通过农耕来支撑一个文明的独立发展,那么他们的命运必然只有三个方向。一种是自我毁灭,第二融入周边民族第三迁徙。
历史走向又告诉我们,这三种情况都发生过,根据中原文明的强弱不同最终的结果不同。历史已经做出的选择,何必再强求再来一次呢?
东北亚文明圈必然属于次级文明圈
从环境条件来说,东北亚的严寒条件必然决定他们无法产生两季稻。而水稻的引入需要时间,东北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渔猎民族,直到清朝前期才算是农耕加游牧结合状态。所以在东北产生强盛的农耕文明几乎不可能。
这是真的实力不允许。
当然你可以说高丽文明属于独立运行的啊。可是呢,朝鲜文化依旧是受到中华文化辐射最深的,不管是文字还是制度都是脱胎于中华文明圈。所以算作是次级文化圈,我想应该没有太多的问题。当然日本文化是独立发展加唐宋文明影响结合的产物。
总体来说,你很难成为一个高纬度的文明,而这样的结果是,文明融合加速。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让东北亚失去独立发展的机会
东北亚和中原文明之间的关系很像是围城
他们想进来,我们想出去。
都想看看别人的生活是咋样,结果生活没见到。生命少了一半。
两种文明的碰撞必然是一方失利告终。而中原文明的伟大在于他的包容性和兼容性
游牧民族也统治过很长时期的中原。可是他们的文明一直无法替代中华文明,反而被吸收
理由很简单,中华文明的“和”的概念太强了。
《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东北亚地区的文明程度不管在哪个时代都要落后于中原。这种情况下就导致了文化的输出最终让东北亚变成了中华文明圈。
因为那边在古人心中依旧是九州的一部分,虽然远了点。
你很难去想象,如果有一天我们被东北亚文明给洗脑了会怎样
大清朝用了260年最终的结果是,他们连东北都回不去了。虽然形成鲜明的清朝宫廷文化,可是一出了京城,各地依旧是儒家文化圈层。
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高压之下,依旧有人在保留民族的特性,这种反压迫的情节一直都在。
人是有记忆的,记忆留存在文化之中。
结论
东北亚无法出现新的文化圈层,也无法替代中原文明。那么及时真的有那么一天,东北亚文明复兴超越了中华文明。那么也只能代表说,中华文明中的东北亚文明圈开始复兴。
虽然这种可能性不大。
-----
网友解答:
-----
在东北亚就出现过强盛的农耕文明,这样的历史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强盛的农耕文明就是红山文明。
6000多年前,红山文明就已经发展农业,在红山发现有中国最早的黍米,证明这里经济已经是以农业为主,但红山先民并没有放弃渔猎,所以形成了强大而又强悍的部落群体,这里出土的石簇是同时期其他原始文明中是最多的,令当时的考古人员咋舌惊叹,这个部落有着超过任何其他部落的强大武力值。
在其中的牛梁河遗址中出土一座等级极高的大墓,墓主人陪葬物品与中华民族的人文先祖黄帝极为相似,这也是现在为止与史书中描写的黄帝最为接近原始部落首领,牛梁河大墓主人就是黄帝,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考大多数古界专家的认可。
在三千六百多年前,从东北崛起的商人部落,再次沿着东北先人黄帝部落的脚步南下,一路征伐到了黄河,重新问鼎中原,建立五百多年商王朝。
由于气候变化的原因,我国的东北亚地区,造成了这里农业发展逐渐放缓,但不代表东北自古没有农业发展,现在一些人的眼里历史上这里就是不毛之地,这里野蛮落后,殊不知,这里却是中华文明的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中国历史第一条龙在红山腾飞,第一只在东北大地展翅,这里曾有过灿烂、辉煌的的文明存在。
东北的今天经济发展缓慢,因为这里太多的因数,来控制着东北的发展速度,相信有一天东北还会腾飞,让所以人瞩目。
-----
网友解答:
-----
历史已经证明了啊,东北亚所有的农耕文明都被中华统一了啊。
历史上强盛的农耕文明很多啊,楚国一开始就不是周室册封的,他自觉融入中华文明,高句丽,百越,都自觉融入中华文明圈了。
中华文明已经达到了扩张的极限,东到大海,西到大漠,北到西伯利亚无人区,南到百越原始丛林,再扩张的话就不是利益而是负担了。
所以历史上东北亚所有的文明都被中华文明统一了。
------------------
推荐阅读:
如果你是公子扶苏会不会自杀?扶苏不自杀,秦朝是不是会像秦始皇想的那样千秋万代传承?
请教一下各位老师,临床上有附子与半夏、贝母、瓜蒌同用的情况,您怎么看?
上一篇:如何看待历史上的大国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