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光功臣?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光功臣?
-----
网友解答:
-----
朱元璋小时候很穷,全家都是给地主打工,有几个兄弟和姐姐。元朝是一个想做奴隶而不 得的年代,普通汉人是没有取名字的权利的,只能用出生日期代替,朱元璋是八月初八出生,所以他的原名是“朱重八”,朱元璋是后来为了反元朝而取的,寓意是 做元朝的克星、终结者。历经多年,朱元璋先后解决强敌陈友谅和张士诚,建立大明朝。
然而朱元璋在称帝后,朱元璋开始对功臣下手,尤其是太子朱标去世后,明显加快了清除功臣的脚步。有以下几个方面:
2、党派之争,以李善长、胡怀庸为首的淮西派跟刘伯温为主的江东派的斗争,让朱元璋决定重拳出击。朱元璋很享受自己手上的权利,不喜欢局面不受他的控制, 于是一大波人受到了牵连诛杀。其中胡怀庸案最为出名,十多万人受到牵连而丢了性命,从此宰相制度被废除,结束了它在历史舞台的角色。
3、为皇太孙朱允炆扫清障碍。朱允炆孝顺仁慈,至少在登基前是这样子的,所以朱元璋不放心死后朱允炆能否镇得住这些开国元老,所以朱元璋决心拔掉朱允炆帝 王权杖上的所有扎手的荆棘,为朱允炆日后登基及坐稳江山扫清道路,用心良苦,帝王之术,无可奈何,只能替开国功臣们叹息。
-----
网友解答:
-----
老朱同志为了除掉开国功臣,加强中央集权,处心积虑地洪武十三年(1380年)酿造胡惟庸案,又在二十六年(1393年)酿造了蓝玉案。老朱同志通过这两个政治大案,将开国功臣们一网打尽,后世又被称为“胡蓝之狱”。这两案又与洪武九年(1376年)的“空印案”(史学界有争议,一说是洪武十五年(1382),另外一说是洪武九年。),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郭桓案”,合称为明初四大案,又称洪武四大案。
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为了表彰开国功臣们的功绩,一共封了六公二十八侯。老朱同志通过胡蓝两案,将这六公二十八侯诛杀了大半,我仔细统计了一下。
六公分别为:李善长为韩国公(胡惟庸案),徐达为魏国公,常遇春之子常茂为郑国公,李文忠为曹国公,邓愈为卫国公,冯胜为宋国公。
二十八侯分别为:汤和中山侯,唐胜宗延安侯(胡惟庸案),陆仲亨吉安侯(胡惟庸案),周德兴江夏侯,华云龙淮安侯(胡惟庸案),顾时济宁侯,耿炳文长兴侯,陈德临江侯(胡惟庸案),郭兴巩昌侯(胡惟庸案),王志六安侯(胡惟庸案),郑遇春荥阳侯(胡惟庸案),费聚平凉侯(胡惟庸案),吴良江阴侯,吴桢靖海侯(胡惟庸案),赵庸南雄侯(胡惟庸案),廖永忠德庆侯,俞通源安南侯(胡惟庸案),华高广德侯,杨璟营阳侯(胡惟庸案),康茂才之子康铎蕲春侯(康茂才跟随徐达西征立下大功,还师途中去世),朱亮祖永嘉侯,傅友德颍川侯,胡美豫章侯,韩政东平侯(蓝玉案),黄彬宜春侯(胡惟庸案),曹良臣宣宁侯(蓝玉案),梅思祖汝南侯(胡惟庸案),陆聚河南侯(胡惟庸案)。
不仅如此,两案还诛杀了永城侯薛显(胡惟庸案)、凉国公蓝玉(蓝玉案)、宣德侯金朝兴(胡惟庸案)、怀远侯曹兴、靖宁侯叶升(胡惟庸案)、景川侯曹震(蓝玉案)、会宁侯张温(蓝玉案)、普定侯陈垣(蓝玉案)、鹤庆侯张翼(蓝玉案)、舳舻侯朱寿(蓝玉案)、海西侯纳哈出(蓝玉案)、东莞伯何真(蓝玉案)、会宁侯孙恪(蓝玉案)、徽先伯桑敬(蓝玉案)等人。
(图为蓝玉的剧照)
可以说老奸巨猾的老朱同志借胡惟庸一案,不仅诛杀了大批开国功臣,而且还彻底废除了宰相一职,并在《皇明祖训》中要求后世子孙禁设宰相一职,彻底铲除了千百年来相权对皇权的危险。
那么晚年的朱元璋为什么要通过胡蓝之狱,屠杀开国功臣呢?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第一,太子朱标的意外死亡。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立长子朱标为太子,据说朱标“仁柔孝友”,品德高尚,深得朱元璋的喜爱,也是皇位最理想的继承人。史书上记载,朱元璋登上帝位时,对昔日的功臣大开杀戒,朝中众人怕引火烧身,不敢相劝。这时候,太子朱标劝谏说:“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朱元璋不作声。第二天故意把一条棘杖丢在地下,叫太子拿起。太子面有难色,不敢去拿。朱元璋说:“你怕有刺不敢拿,我把这些刺都给去掉了,再交给你,岂不是好。我杀了这些昔日的功臣,内部整理好了,你才能坐稳宝座。”皇太子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意思是说有怎么样的皇帝,就有怎么样的臣民,朱元璋大怒,拿起椅子就朝他掼,并继续追打。太子朱标确实是个有德行之人,而且他也南征北战镇得住开国功臣,是皇位的最佳人选。
(图为朱元璋与太子朱标的剧照)
但是,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打算迁都北方,派朱标北巡陕西,考察当地民情地理。朱标回来后却一病不起,第二年便去世了。这时朱元璋已经65岁了,他老来丧子,极为悲痛。朱标的突然去世,谁来继承皇位,镇住这些开国功臣一直困扰着朱元璋。
第二,朱允炆乖巧孝顺,怕被开国功臣们欺负。
朱标的长子朱雄英很小便去世了。朱允炆是朱标的次子,从小便十分乖巧孝顺。我们有句古话叫作“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是这句话用在朱允炆身上却不合适。史书上有记载,朱标生病的时候,他便日夜守在床前,一刻也不离开。朱允炆生于皇室,从小养尊处优,能做到这一点是十分不容易的。而且朱标死后,他非常悲痛,茶饭不思,人也消瘦了很多,史书上说他“哀毁骨立”。此外,朱允炆对朱元璋也十分孝顺,平时有空,总是过来陪伴朱元璋,晚年的朱元璋十分看中孝道,自然喜爱这个乖巧孝顺的孙子,想要立这个孙子为太子,但是又担心他太过仁善,镇不住这些开国功臣们,所以在晚年,朱元璋决定拿起屠刀,对功臣们下手。
作为一代雄主的朱元璋,为了朱家皇权的长治久安,制造冤案屠杀开国功臣,废除上千年的宰相制度,确实令人惊叹!
-----
网友解答:
-----
朱元璋登基以后,确实是几乎杀尽了大明的开国功臣,他为什么如此狠毒,这要从两方面来看。
首先,这些功臣是不是该杀?大明开国之后,朱元璋对打江山的功臣厚爱有加,在政治上封侯拜相,在经济上赐予良田,高官厚禄加身,人间荣华享尽。有些功臣甚至还拥有朱元璋亲颁的免死铁券,有罪可免一死。但是,这些功臣不思居功自傲,骄横跋扈,忘乎所以,利令智昏。曾经的除暴安良的功臣,转而变成杀人伤人、恃强凌弱、霸占土地、逃税漏税、奸淫妇女、吃喝嫖赌、贪污纳贿的恶霸,有的人甚至还私造刀枪、身穿龙袍,总之一句话,无法无天。试问,这些功臣该不该杀?
其次,大明开国以后,百废待兴,治国须得民心,治吏须用重典。朱元璋以严刑治国,既为赢得民心,亦为恫吓刁民。历朝历代,最难治的是官吏,官不清,吏不善,都是祸国殃民的隐患。明初的这些文臣武将开国有功,但任由其为非作歹,欺压百姓,势必激起民变,会以最快速度葬送大明的基业。朱元璋的严刑重典从开国功臣头上动刀,杀一儆百,官民皆可驯服。你是开国功臣,可以给你享受富贵荣华的特权,但是,大法之下,不能纵容你拥有祸国殃民的法外特权。
当然,朱元璋杀功臣,出发点和终极目标都是为己,为了大明江山的稳固,为了朱家王朝的延续。
-----
网友解答:
-----
很高兴被邀请回答这个问题。我曾经写过好几篇关于朱元璋的论文。同时我也写过几本关于朱元璋的书籍。
朱元璋大杀功臣啊,我一般解读是为了他的后代。实际上,朱元璋大杀功臣,并不是为了他的儿子,是他的心胸狭隘的一种表现。
朱元璋实际上特别憎恨文人。朱元璋,而且还特别憎恨这个圣人。尤其是孟子。朱元璋还特别的仇恨和尚。胜者朱元璋曾经秘密处死了好多的和尚。但是在历史上是很少见到的。
朱元璋这一个人啊,也没有大家想象那么好,朱元璋还是比较好色的。朱元璋总共有二十多个儿子。朱元璋特别喜欢的一个儿子是朱标。历史上没有说朱元璋是不是讨厌朱棣,反正,一般史学家认为,假如没有诛杀功臣,朱棣是很难登上王位。
很多事情,大家如果过深的研究,就会发现,这个问题的真正答案,已经走了味儿。实际上当年朱元璋啊,为了诛杀功臣就是很简单,就是自己心胸狭隘的表现,就是认为他们可能挡着着自己的眼了。而且很多工程和朱元璋出生入死飞扬跋扈的有的是,突然一句话就惹恼朱元璋。
-----
网友解答:
-----
朱元璋作为大明王朝的开创者,在中国历史上弑杀功能可谓是无出其右。在开国元勋里面,也只有懂得进退的汤和得以善终。那么究其原因,为什么朱元璋如此呢?
第一、出身低微,自卑心理作怪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在参加起义军之前虽说是游方的和尚,但是却是地地道道的乞丐。并且在军中在最开始也是地位极低的。很多当时的将领的职位和权利都远远高过于他。朱元璋上位以后,在心底里其实对于各路将领是又爱又恨的,这种复杂的心理,在朱元璋的晚年愈发的强烈。
第二、建国之后,骄兵悍将确实是无法无天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以后,天下可谓是十室九空,经济民生亟待恢复和休养生息。天下无战事,那么原来的那些将军就开始骄横起来,他们往往是目无王法。把当时本来就满目疮痍的天下搞的乌烟瘴气。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受到天下人的供奉,这个时候理应站出来为黎明百姓谋出路。
第三、太子病逝,太孙年幼,恐无法镇住那些骄兵悍将
大明王朝的第一任太子可以说还是很贤惠的,并且也受到各方的支持,也能服众。但是可惜英年早逝。本着对太子的喜爱,朱元璋要把皇位传给太子之子朱允炆。但是面对年幼的朱允炆,朱元璋害怕其镇不住那些骄兵悍将,再加上那些兵将本来就是无事生非,不杀难解朱元璋的心头之恨,只不过下手重了点。
以上只是我个人观点,欢迎讨论。
作者:菜頭先生,产品运营,专栏作家,一个集产品运营和设计于一身的实践者!微信公众号:caitoultt。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有引导性。。改朝换代后所有人都是功臣,皇帝是要杀人的,所杀皆是功臣。坐江山和打江山是不一样的,打江山就单纯的推翻前朝就可以了。而坐江山必须把不好的地方改进,把隐患去除,要保持政权稳定,政治主张要统一。所以凡是隐患或者政治主张不一致的都要除去,这是必然的。不然只会像欧洲,永远不稳定不统一。往大了说,是为国家稳定而牺牲少部分人。往小了说,是维护政权稳固,毕竟龙椅只有一把!
-----
网友解答:
-----
各个开国皇帝都面临开国功臣的处理问题,开国功臣大多出身较低夺得高位后,自持功高横行不法的不少,所以为了稳定统治所有开国皇帝都有剪除功臣的行为,最和缓的是宋朝,唐朝高祖还没来得及动手,而且第一功臣就是李世民,而李世民自诩不杀功臣是因为自己功劳最大,能镇得住功臣,但却留给了高宗大难题,所以武则天剪除大臣背后是有高总撑腰的。汉高祖歼灭功臣其实是很多功臣都是割据一方根本不服他的。洪武大帝剪灭功臣主要是因为太子早逝,担心皇孙根本无法驾驭这些功臣。清朝多尔衮灭了豪格、顺治反攻倒算多尔衮多铎、康熙灭了鳌拜三藩多少也是也是剪灭功臣的表现
-----
网友解答:
-----
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打江山需要这些能征善战、有谋有勇的开国功臣,等仗打完了,这些人反而对朱家政权是一种威胁。
二、担心继位的太子或皇太孙都太柔弱,镇不住这些功臣,所以先要扫清障碍。
三、就像刘备让刘禅认诸葛亮为相父一样,子孙太弱有可能被权臣威胁政权。
-----
网友解答:
-----
朱元璋大杀功臣,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惨烈程度,可以说是空前……——具体的时间线,可以看@仁勇校尉写的回答。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呢?
过去有两种说法:一是朱元璋个人,出身寒微,内心自卑;二是中国的制度,中央集权发展。这两种说法,我认为都是错的!前者是农民的偏见,后者则回避了问题的本质。
那么实际原因是什么呢?我想,至少有两个方面:
一是辽、金、元以来的传统,即摒弃了“刑不上大夫”的习惯。
因此,整饬官员过程中,更加直接、更加公开、更加大规模地使用暴力。这里有一个逐渐发展、沉淀的过程。我们觉得朱元璋手段很残忍啊,但是在他的历史世界,政治斗争就是这样的。
我是觉得,暴力是个传染病,一旦传播开来,要根除就难了。
二是国家经元朝之后,法度礼制百废待兴,功臣也不知道应该遵循怎样的行为规范,逐一成为新的政治秩序的牺牲品。
这里可以展开一下。
朱元璋手下的功臣,都是元朝成长起来的。蒙元对王公贵族的管理本身就比较混乱,仿佛许多事情都可以做。明朝建立以后,更摒弃了不少蒙元的做法。这样就造成了一个新的局面:大家不知道未来的行为规范是什么。
打个比方,就像有一个班级,之前来了一个外来老师作班主任,课堂纪律比较宽松,可以吃东西,可以走动,不用举手也可以发言。但很快,大家发现这个老师教得太差了,就把他赶走了。现在老朱做上了新班主任。外来老师以前,课堂上有什么规矩,大家也记不清了——不能大声喧哗,嗯,但可以小声说话么?不记得了哎。这老朱会定什么课堂纪律呢?大家也不知道。这样一来,老朱上课的时候,那自然有许多我行我素的人,吃吃喝喝啦,随意走动啦,因为以前是可以的。
到最后,老朱要做规矩了,就把这些人干掉了;同时,也要颁布新的制度,比如《稽制录》(1393年),讲清楚以后哪些事情可以,哪些事情不可以。我并不是为朱元璋洗地,滥杀功臣当然不好。我是说,这一现象,和他的出身无关。
在重建制度方面,刘邦和朱元璋是有些相似的——这是西汉、明初杀功臣的根本背景。
刘邦和朱元璋都杀功臣,这不是因为他们都出身草莽,而是都处于政治规范重建的关键时期。
秦始皇废除了封建制,但秦很快灭亡了;大家都觉得未来肯定要恢复封建,但具体该怎么办,就没有人知道了。周的制度,已经作古了;未来的作法,还没有建立。所以韩信觉得他这样做没有问题,但刘邦觉得有问题。两个人使一下权谋,韩信就被干掉了。
因此,不是刘邦、朱元璋小心眼,而是政治规范重建,引发权力斗争。
同理,刘秀、赵匡胤,在保全功臣方面比较出名。这不是因为他们人好,而是因为两汉之间,周宋禅代,政治规则比较明确。刘秀、赵匡胤无意打破;功臣也知道该如何自处。
-----
网友解答:
-----
“兔死狗烹”很常见,但从来没有人像朱元璋这么“绝”。
同样是因杀功臣被后世诟病的刘邦,也主要只是杀了韩信、彭越、英布这些异姓王,大部分功臣都保留了下来,功臣集团后来还成为“诛吕”的重要力量。
相比之下,朱元璋才叫作得“绝”。
在他的“清洗”下,到他去世时,元勋之臣,只有耿炳文、郭英等寥寥数人幸存了下来。
而且,朱元璋“清洗”时,牵连之广、打击面之大,令人瞠目结舌,几个大案,牵连者动辄以“万”计!
为何朱元璋要如此之“绝”呢?
“非猛不可”
一提到杀功臣,“功高不赏”自然是第一个被提到的原因。
不过,真正能够够得上“功高不赏”、威胁皇权的,其实只有金字塔尖的那么几个人(如徐达、李善长、胡惟庸、蓝玉),大部分功臣还不至于。
因此,大部分“案”,与“功高不赏”、威胁皇权没有太大关系,而是与朱元璋的治国思想有关。
作为开国之君,朱元璋当务之急,是吸取前代(元)灭亡的教训,改掉前朝留下的弊端。
朱元璋非常清楚:“胡元以宽而失”,元代是以“纵驰”而失天下的。
自元代中期以来,法度松弛,官员贪墨、酷吏鱼肉乡里,有权有势者肆无忌惮欺负百姓已蔚然成风。
这种风气,自然被功勋集团所继承。
早在朱元璋打天下时,徐达、常遇春的僮仆就为非作歹,为朱元璋所警告。
而在天下平定后,功勋之臣及其家属、仆下不法者就更为普遍了。他们或接受贿赂,或暴凌百姓,甚至杀人夺田。
因此,朱元璋的治国理念“非猛不可”。只有限制、打击功勋的不法行为,才可能使大明一改元末习气,长治久安。
即位之初,朱元璋对功臣是特别优待的。位列公侯者,都有铁券,除谋反大罪,死刑皆免。而他对公侯不法之事,也多以警戒、申斥为主。甚至像薛显妄杀被训后,仍然封其侯。
但是,由于功臣行为仍然多有不法,朱元璋遂被迫加强打击。
1372年,朱元璋发布《铁榜文》,表示:功臣如果实在太过分,“不得已而戮之”。
1374年,淮安侯华云龙,居住在元相脱脱官邸,越级使用元宫物品,被召回,死于途中。
1375年,德庆侯廖永忠,违制使用龙凤之物,被赐死。
1380年,永嘉后朱亮祖,在广东时勾结地方土豪,害死番禺知县道同,被召回鞭死。
1392年,江夏侯周德兴的儿子与宫女淫乱,周德兴被株连。
这些,都是功勋不法“自受其罪”。
其实,光是“空印案”、“郭桓案”,株连者就达七八万人。
如此大范围的打击下,一些不法功勋,被“杀鸡儆猴”,对明初吏治、法度确实带来了不小改观。
君相之争
朱元璋从元朝接过来的,不只是“宽弛”的吏治,还有蹩脚的中枢决策机制。
自隋唐以来,三省制已经成熟,相权三分,君相关系相对平衡。
元朝时,因特殊原因,以中书省总领百官,门下、尚书省皆废,中书省不但在中央显要,也掌握了地方一些事务。
大明草创,自然主要借鉴元朝体制,中书省独掌机密,大小事务都决于此,使君相矛盾即位突出。
尤其是:兵部与天子之间隔着一个丞相,使皇帝与丞相面临军权之争!
起初,朱元璋试图通过调整人选来缓和这一问题。
淮西文臣集团首领李善长一度辞官回家,杨宪、汪广洋、胡惟庸等人先后被信用。
但是,君有君的算盘,相有相的竞争,胡惟庸还是得以“独相多年”,使君相矛盾不可调和。
最后,朱元璋除掉胡惟庸,罢丞相,革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加强中央集权。
这场君相之争中,大量功臣陷于其中。
在李善长、胡惟庸揽权过程中,刘基等人遇害,而在胡惟庸倒下时,被诛杀或已死被追夺爵位者就有1公21侯,坐诛者3万余人!
君将矛盾
明朝建立后,长时间面临较大的压力。
北元北逃后,依然宣称其为合法统治者,而云南等地,元残余势力仍在。
由于北元实力尚强,明军需要能力杰出的将领指导,因此,有能力的功臣宿将长期领兵,与各地卫所军官长期有袍泽关系,影响力颇大。
在徐达去世、蓝玉取得捕鱼儿还之战胜利的情况下,蓝玉在军中的影响力已令朱元璋担忧。
因此,朱元璋只好迅速下手,除掉了蓝玉。
此事,株连15000人,军众骁勇为之一尽,可见朱元璋对蓝玉影响力的深深担忧!
蓝玉被除后,规定临战由天子临时任命总兵官,战后总兵官归还将印,军队归卫所,“权皆出于朝廷,不敢有专擅”。
不过,事实上,由于北方边患威胁大,而南京远离前方,因此,实际军权事实上是落入燕王、宁王等宗王之手。
拔刺
而朱元璋对未来的担忧,使他下手特别重。
如果只是维持朱元璋自己的统治,除掉胡惟庸、蓝玉这些首要分子就够了。
但是,朱元璋深知:太子朱标,乃至皇孙,性格都比较仁弱,恐怕很难驾驭宿将。
因此,朱元璋在最后时刻,发起了一连串“追杀”。
蓝玉死后,定远侯王弼对傅友德说:下一个就是我们吧···
朱元璋得知此话,马上把王弼赐死。
而“论将功第一”的傅友德,也被朱元璋找借口逼死。
次年,功勋仅次于徐达、常遇春的冯胜,也被赐死。
傅友德、冯胜,后来南明时都被平反。
看来:朱元璋最后时刻的”拔刺“,已经非常不“不讲究”,不讲什么道理,就是要拔掉刺!
朱元璋推翻元朝,深知元朝“失之于宽”,决心整顿吏治,“非猛不可”,坚决打击不法功臣,无可厚非。
大明草创,中枢决策机构、军权控制皆不稳定,在君相矛盾、君将矛盾下出现杀戮,也算正常。
不过,朱元璋具体操作时,猜忌心作祟,杀得过广、过多,制造了不少冤案。
最终,功臣宿将几乎一扫而尽。
燕王朱棣起兵时,除了以守城见长的耿炳文,大明已无功臣宿将制之!
-----
网友解答:
-----
#昭通头条#
先查点一下杀了谁,杀的原因。
1,徐达
大家知道,徐达是开国元帅。推翻元朝,功不可没,民间传说,由于功高盖主,被朱元璋赐毒鹅而死。又传说,赐鹅时,徐达就知其意后服毒而死。又传是病死。只而言之,是朱元璋太暴,民才传,可见暴之一斑。
所以有传,同样开国大功臣常遇春,征战沙场没完病死,是便宜了,不病死也要杀死,也是百姓对朱元璋太暴的一些猜辞。
2,蓝玉。
蓝玉死是太子朱标死后,立太孙朱允炆时,怕朱允炆压不住蓝玉,怕不保朱家帝位杀的。由于蓝玉死,牵扯蓝玉案,死有一万五千余人。
3,胡惟庸,
胡惟庸担任丞相,是百官之首,但胡确实是结党想造反,杀他时受牵扯有三万多人被杀,称胡惟庸案。
4,火烧庆功楼。
是个民间传说
太子朱标死后,为保太孙,为把凡能威胁到朱允炆的有能力的人,缴到庆功楼,摆宴庆功。
这个庆功搂是专门建的全木结构
当酒喝到一定时,朱元璋就往外走,刘伯温跟着也走,朱问刘,怎不再喝点酒,刘答朱,你不能一个臣子也不留吧。
朱慢慢走,刘慢慢跟,走开后,朱一挥手,士兵把己备好,靠房根四周堆的干柴点起火来,干柴中还有炸药,结果,庆功楼中的人全部烧死。
5,死亡名单
韩国公李善长,全家70多口金部被杀
吉安侯陆仲亭
延安侯唐胜宗
平凉侯费聚
南雄侯赵庸
荥阳侯郑遇春
宜春侯黄彬
河南侯陆聚
靖宁侯叶升
永嘉侯朱亮祖
江夏侯周德兴
还有许多,侯或国公,不列举了,比侯,国公小的,那更多了。
------------------
推荐阅读:
上一篇:不发达的小县城该如何谋生?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