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叛逃之后,为何曹操没有借天子名义罢免他左将军豫州牧等官职?
刘备叛逃之后,为何曹操没有借天子名义罢免他左将军豫州牧等官职?
-----
网友解答:
-----
这是一个看似很无聊的话题,但却很有意思,值得好好说道说道。
汉末三国时期,左将军一职的地位及被授予的部分相关将领
《后汉书·百官志》记载:
汉末时期,以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四将军为序,为正号将军,其下是一系列的杂号将军。
其中的四方将军,级别是相当的,但地位还是略有差别。
由于这个问题过于复杂,究竟谁高谁低,说法很多,难有定论,这里就不详细述说了。但不管是正号将军还是杂号将军,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同一时期,只有宁缺毋滥,绝没有相同称号的将军(这仅仅是一个军事集团而言)。
一般而言,一个将军职位出现了空缺,才可以授予他人。不可以把一个将军的封号同时授予多人。
就此,简单介绍一下,有哪些牛人曾经担任过与左将军相关的职位。
《灵帝记》记载:
中平五年,征卓为少府,敕以营吏士属左将军皇甫嵩,诣行在所。
中平五年(188年),朝廷征召董卓为少府,命其所属吏士都属左将军皇甫嵩节制,令其前往报到。
《献帝春秋》则记载:
初,卓為前將軍,嵩為左將軍,俱征邊章、韓遂,爭雄.
这里不讨论谁的官大谁的官小,只说明这个时期的左将军是皇甫嵩。
董卓进京独揽朝政之后,为了拉拢袁术,就封袁术为后将军。
等董卓被杀,李傕、郭祀等人攻破长安,李傕自为车骑将军,郭祀为后将军,樊稠为右将军,唯独少了左将军。
原来,李傕等人想诱使袁术为外援,就授袁术为左将军。这样看来,左将军还是在后将军之上。
建安二年(197年),袁术想要称帝,就向吕布提出联姻,以其儿子娶吕布之女为妻。
吕布本来答应了袁术,但受到沛相陈珪的挑唆,就背叛了袁术,把袁术的使者韩胤交给了许都曹操。
为此,曹操上表献帝派遣使者任命吕布为左将军,这恰恰也就是袁术所担任的职位。
新的任命下达了,袁术原来的左将军一职,朝廷也就不承认了,这里没有看到关于朝廷专门下诏收回袁术左将军的印绶。
就当时的情况而言,袁术如果不把左将军的印绶交出来,朝廷拿他也没有办法。
其实,袁术也不在乎这个,自己要做皇帝了,还在意这个左将军吗?
当然,朝廷任命了吕布为左将军,自然会给一个印绶为信物,再刻一个就是了。
但这也不是一句话的事,当时就因为官吏变更太过频繁,让汉朝廷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时常没有足够的材料制作印绶,有时候曹操只能把自己家里的私有物品拿出来公用。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这个左将军的印绶就由吕布暂时负责保管。
刘备左将军、豫州牧官职的由来
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
先主败走归曹公。曹公厚遇之,以为豫州牧。。。。。曹公自出东征,助先主围布于下邳,生擒布。先主复得妻子,从曹公还许。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
建安元年(196年),献帝迁都许都以后,曹操上表刘备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
袁术率领大军进攻徐州,刘备在盱眙与之对垒,吕布趁机攻占了徐州,俘获了刘备妻子。
刘备败走投靠了曹操,曹操表刘备为豫州牧,人称“刘豫州”。曹操东征,帮助刘备攻破下邳,俘获了吕布。
曹操接受刘备的建议,拒绝吕布投降,并把他处死,同时表刘备为左将军,礼遇日隆。
至此,吕布手里那套左将军的家把什就由刘备开始保存。
刘备一直以左将军行走江湖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衣带诏事件泄露,董承等人被曹操诛杀,刘备逃亡徐州,斩杀了朝廷任命的刺史车胄,占据了徐州,公开反叛了朝廷。
刘备逃走,不是挂印封金,没有忘记携带着左将军的印绶。
同样没有史料记载,朝廷下诏废除刘备左将军的职位,也并不见要求刘备送还印绶。
这东西就是曹操想收回,刘备不给也没有办法。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凭实力来拿。
刘备之所以一直宣称曹操是汉贼,其目的之一就是这个左将军是献帝给的,你曹操想要我还不给你哪?
当然,曹操完全可以以献帝的名义下诏讨还,但刘备也完全可以说,曹操下的诏书是假的,是胁迫献帝下的。
献帝有衣带诏要杀曹操,还不就是曹操挟持献帝吗?
如果这事这么玩法,就毫无生趣了,曹操也不至于弱智到这个程度。
曹操斩杀了董承等人之后,立马率军东征徐州,击败了刘备。刘备、张飞投靠了袁绍,关羽投降了曹操,曹操俘获了刘备妻子。
此时,刘备把老婆孩子都丢弃了,但没有忘记把左将军的印绶带走。此后,刘备一直把它带在身边,时不时拿出来显摆一下。
据《三国演义》的说法,刘备三顾茅庐时,就向诸葛亮的书童做自我介绍,说“左将军、豫州牧、宜城亭侯刘备前来拜访。”
这一点,史料中没有记载,但《诸葛亮传》提到: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这里,徐庶称呼刘备为将军。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诸葛亮后,君臣之间有了隆中对,诸葛亮说:
荆州北据汉 、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在这里,诸葛亮称呼刘备也是将军。如果没有曹操表奏刘备为左将军的话,徐庶、诸葛亮称呼刘备为将军,就名不正言不顺。
由此看来,这套家伙留在手里,多少还是管用的。
事实上刘备左将军一职早就已经被废掉
建安五年(200年),衣带诏事件泄露,刘备逃亡徐州,斩杀朝廷任命的刺史车胄,从这一刻开始,曹操已经不再认可刘备这个左将军了。
只要曹操愿意,随时可以再任命新的左将军。朝廷不认可,就不会再从朝廷得到任何好处。
曹操任命的曹魏集团内部的官职,曹操是要负责给与相应的待遇的;对于外部集团,比如东吴的孙权,虽然只是名义上的东西,没有实际的物质利益,但在江湖上可以提高地位。
刘备与曹操决裂后,曹操任命的左将军、豫州牧,也就失去了价值。无论是袁绍还是刘表,看重的是刘备及其手下那些人的能力,而绝非其职位。
其实,曹操并没有那么小气,在刘备背叛之后,也没有随即把左将军封给别人。
据《张乐于张徐传》记载:
(于禁)迁左将军,假节钺,分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于禁迁为左将军,假节钺。
这是豹眼查阅到的、刘备之后左将军被授予的最早的人选。类似夏侯惇的前将军一职,也是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才获得。
这也说明左将军一职还是相当高的军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获得的。
汉末三国时期,左将军是金印紫绶,地位略低于九卿,但略高于州牧、郡守。
左将军有时称作“左公”,刘备也曾被称作“左公”。赤壁之战后,刘备屯兵荆州油江口,孱陵县城所在地,取“左公安营扎寨”之意,改孱陵为公安。
可见,刘备一直用左将军的名号,在江湖上行走。
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自立为汉中王,才把左将军的印绶归还朝廷。
《先主传》记载:
谨拜章因驿上还所假左将军、宜城亭侯印绶。
刘备自立为汉中王,给献帝上了一道表,说大家都逼着我进位汉中王,木得办法,只能勉为其难了。
既然称王了,这个左将军、宜城亭侯的印绶就用不着啦,通过驿站交还给朝廷,如何处置,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前面说了,早在216年,曹操就把于禁任命为左将军,曹操肯定也给于禁准备了这套家把什。
据《关张马黄赵传》记载:
先主为汉中王,拜超为左将军,假节。
刘备自立汉中王后,拜马超为左将军,假节。
也就是刘备为汉中王后,也需要左将军这套家把什赏赐别人,尽管刘备当时很差钱,但没有扣下这套家伙继续留用,而是归还了朝廷。
除了恶心一下曹操以外,无非说明我这个左将军是朝廷任命的,印绶在手,就具有合法性。
现在成为汉中王,按照正常的程序,就该把之前的印绶奉还朝廷。以此说明,刘备是按照套路出牌的。
这也反应了刘备的虚伪性。
按照正常的程序,任何官爵的授受,都需要交接。授予官职、爵位,需要专门派遣使者宣示,罢免也要派遣使者追回印绶,以示郑重。
但汉末三国时期,整个政治体系都混乱了,地方诸侯都自行任命官吏。好点的给朝廷上道奏表,算给朝廷一个脸面,过分的直接任命,连个招呼也不打,献帝也无可奈何。
就像刘备这个汉中王,自己上一道表,就说大家推举我做汉中王,我不得不干哦。不管朝廷同不同意,这个汉中王就做定了。
这不是反叛,又能是啥呢?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继位魏王,由于左将军于禁在襄樊之战中投降了关羽,就拜荡寇将军张郃为左将军。
这也需要曹丕再破费点,重新置办一套左将军的家把什。
其实,早在建安十五年(210年),赤壁之战后不久,孙权就派遣步骘为交州刺史,当地土豪、原交州刺史士燮就率领兄弟们投靠了步骘。此后,孙权封士燮为左将军。
这是朝廷封给刘备的官职,曹操还没正式宣布作废,孙权就把它赏给了士燮,这让刘备情何以堪?
三国时期,蜀汉方面的吴懿、向朗、句扶等人,孙吴的诸葛瑾、朱据、留赞、丁奉、张布等人都曾被授予左将军的职位。
在这里就没有必要一一赘述了。
总之,刘备左将军、豫州牧的职务应该罢免,印绶理该追回。但汉末三国时期,整个朝廷的官僚体系乱得就像一锅粥似的,都不按套路出牌了,也就没有更多的理由去解说这个事了。
-----
网友解答:
-----
刘备出走后,曹操当然有罢免他的职务。
只是曹操没有立即罢免。
而是等了五年,才任命兖州人士王思为豫州刺史。等于是变相罢免了刘备的豫州牧。
至于刘备的左将军一职,则是等了八年。
直到曹操彻底平定河北,拜辽东军阀公孙康为左将军。刘备的左将军才被朝廷罢免。
为什么曹操要等这么久才正式罢免刘备的职务呢?
这正是曹操的厉害之处,知道汉献帝这张皇帝牌,非必要不能滥用。
权力这种东西,很多人以为是自上而下的。
但其实,它是自下而上的。
皇帝之所以有权,能够为所欲为,并不是天赋皇权。那是儒家用来忽悠人的。
真正的原因,是大家认可皇帝,承认了皇帝的权力,皇帝这才能够为所欲为。
皇权是如此,诸侯、军阀的权力亦也如此。
没有下层的支持,上层屁都不是。
所以,
古往今来的权力斗争,其核心思路都是基层抓起,走自己的路,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同时把对手的人搞得少少的,逼得对手无路可走
。
汉末,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把戏。就是这种权斗思路。
其实“挟天子以令诸侯”,最早是袁绍谋士沮授的建议。
但这个建议,被袁绍否决了。
在袁绍看来,自己一直在走自己的路,一直把自己的势力搞得大大的。
他觉得自己出身四世三公之家,自己已经最大程度上借用了汉室的影响力。觉得自己不需要再奉皇帝了。认为奉了皇帝,对自己反倒是个累赘。
然而他却忽略了,军阀混战,自己发育,固然重要。
可阻止对手发育,让对手无路可走,同样也很重要。
如果他能“奉天子”,把献帝拐到身边,那就没曹操什么事了。
因为他用不用得着皇帝,不要紧。
关键的是,
他挟持皇帝,可以让其它军阀都用不着
。
他白白放走了皇帝,其结果就是让曹操捡了大便宜。
相比于傲慢的袁绍,曹操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知道让别人无路可走的重要性。
还在于,知道怎么利用汉献帝的价值,把自己的“盘子”搞得大大的。
献帝本身没有权。自己“奉”献帝,并不会给自己直接带来多少权力。
这一点,曹操是知道的。
所以从迎奉献帝之始,他就绝不做“挟天子以令诸侯自杀”这类蠢事。
他很清楚,只有大家都承认的权力,才是真正的权力。
如果他带头坏了规矩,逼得大家都不承认献帝的威严。
那么献帝就成了累赘。他“奉天子”的行为也失去了意义。
不能罚,那就只能反其道而行之。借献帝之名行奖励之事。
献帝在曹操手上,也就成了他拉拢人心,给军阀们封官许愿的砝码。
如果是曹操加官进爵,可能有人不承认。
但如果是曹操以天子名义册封呢?那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
先把献帝这张皇帝牌打出去,用加官进爵让大家尝到甜头,心里都默认,好像皇权还是隐形存在的。
然后再借此,“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
这种搞法就很像现在的免费网游,得先用免费把玩家框进来,才能考虑怎么割韭菜。
还别说,曹操此举非常有效。当时不少名士就是看着他打着天子旗号,才投奔他的。
比如曹操征讨荆州时,蒯越、蔡瑁那帮人主张直接投降,就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向汉献帝投降,不是向曹操投降。
自己乃朝廷命官,现归顺朝廷,有何错?
即便有些人不买曹操的账,比如刘备,这也不要紧。
只要刘备买献帝的账就好了。而恰恰,刘备很买献帝的账。
曹操向汉献帝表举刘备为镇东将军、左将军、宜城亭侯、豫州牧之前。刘备的职务是豫州刺史。
但这个豫州刺史是伪职,是陶谦表举的,没有得到朝廷认证。除了陶谦外,其它诸侯都不承认。
换言之,别看刘备当时领徐州,也算是一方诸侯。可他在徐州却是个“光头军阀”。没有朝廷认证的官职,诸如袁术等门阀,压根就瞧不上他。
而曹操以汉献帝名义对其册封后,刘备混的就大不一样了。
豫州牧是十三个最高地方官之一。搁今天是妥妥的副国级。
左将军是汉朝八个重号将军之一,搁今天相当于上将军衔。
刘备得此二职后,到哪都横着走,说这是皇帝任命的职务。就连印信也带着。
一直到他多年后,自立为汉中王时,才把左将军和豫州牧的印信交还给朝廷。
而他到处走,到处对人宣传自己是皇帝任命的豫州牧,左将军。到最后得利的人,就是曹操了。
可以说,汉献帝这张废牌,在曹操手上打成了王牌。
回到这个问题上来。
刘备叛逃后,曹操有没有借天子名义罢免他的职务?
答案是有的,只是等了几年。
那为什么曹操要等上几年呢?
我觉得,关键在于,曹操不想做这种没意义的事。
皇帝在他手,他想下这道圣旨,太容易了。
可是一来,罢免刘备,不会有效果。汉献帝这张牌,奖励时有用,惩罚时没用。
如果刘备反咬一口,骂曹操“名为汉相,实乃奸贼”,那曹操岂不是亏大发了?
相反,不罢免刘备,让刘备到处吹,宣传皇帝的威名,得利的反倒是曹操。
二来,也没什么意义。
当时对于曹操而言,打赢袁绍才是大事。
别的琐事,都是虚的。皇帝牌,没必要不要滥打。
毕竟甭管什么牌,一旦泛滥成灾了,就不值钱了。
公元204年,曹操破邺城,定冀州。
此时的河北,基本已经拿下。曹操基本无后顾之忧,他这才以皇帝之名,任命王思为豫州刺史。
虽然王思当时只是刺史,不是州牧,但汉朝没有刺史与州牧并存的现象。
所以此举可以表明,曹操借皇帝之手罢免了刘备的豫州牧。
公元207年,曹操破乌桓。辽东太守公孙康杀袁尚、袁熙,并将二袁人头送给曹操。
此时的河北,彻底平定,曹操在北方彻底没有后顾之忧。
所以在当年,曹操就以皇帝之名,任命公孙康为左将军,以此拉拢公孙康。
十二年,太祖征三郡乌丸,屠柳城。袁尚等奔辽东,康斩送尚首。语在武纪。封康襄平侯,拜左将军。
并罢免了刘备的左将军。
然后,曹操调头回邺城,训练水军,以朝廷之名准备对刘表和刘备用兵。
可以说,直到此时,曹操才决定彻底与刘备撕破脸。并决定,好好的打汉献帝这张布局了十几年的王牌了。
只不过,第一次打,就打砸了。
-----
网友解答:
-----
曹操曾经收留过刘备,算是刘备的恩人,但是刘备毕竟是汉室宗亲,对曹操架空汉献帝的做法非常不满,背地里联合大臣企图除掉曹操,因为阴谋败露而叛逃。
曹操对刘备的最大恩惠,是借汉献帝之名授予其左将军豫州牧等官职,让刘备得以打着这些金字招牌吸引人才、招兵买马。
因此,刘备对这些官衔非常在乎,对外始终以刘豫州自称。
那么,刘备叛逃之后,曹操为什么没有建议汉献帝剥夺刘备的上述官职?
罢免不罢免无所谓
三国时期军阀混战、天下大乱,皇帝形同虚设,中央政权形同虚设,有枪就是草头王,是个枪杆子出政权的时代。
话虽如此,但是没有背景、没有资源是难以干一番事业的说到底是个拼爹的时代。有了背景,才能赢在起跑线上。
曹魏领导人曹操,父亲是东汉大宦官曹腾的养子,所以父亲曹嵩,官至太尉这样的部级官员。因此曹操这个官二代官运亨通,在20岁时就担任了首都洛阳的公安分局局局长——洛阳北部尉。
三国东吴老大孙权,父亲孙坚是县长,而且当了三任,人脉可想而知。因此孙权十九岁,就步入官场,被东汉朝廷册拜为讨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
三国领导人刘备是最悲催的一个,虽然他是汉室宗亲,但到了刘备这一代已经被边缘化,跟一般老百姓没有任何区别,只能当个体户,卖草鞋维持生计,能吃饱穿暖都不错,根本谈不上实现理想和抱负。
是黄巾军起义给了刘备契机,他开始和关羽张飞起兵,建功立业。但是因为没有背景,起点很低,镇压了黄巾军之后,23岁的刘备才被安排当了安喜县县衙(公安局局长),不久还被精简掉。
直到十年后,曹操攻打徐州的陶谦,刘备出手相救,陶谦无以为报,将小沛巴掌大的一块地方给了刘备,上表刘备为豫州刺史,颠沛流离的刘备才有了立足之地。
兴平二年(195年),陶谦病重,将自己的地盘徐州让给刘备,从此刘备成为东汉的地区长官,登上政治舞台。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当时全国一共只有13个州,幽州、青州、并州、冀州、司隶、凉州、豫州、荆州、益州、扬州、交州、兖州、徐州。担任州领导即成为东汉的省级官员,等于进入统治阶层。
正是在这个时候,曹操为了笼络刘备,接着汉献帝的名义,封刘备为豫州一把手豫州牧。
刘备明明统治的是徐州,为什么曹操要封他为豫州牧?
在此之前,陶谦将小沛给了刘备,小沛属于豫州辖区,因此汉献帝封刘备为豫州刺史。
东汉时期豫州治所为谯(今安徽省亳州),辖区在今河南南部、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的河南东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角及山东西南角。下辖颍川郡、汝南郡2郡,梁国、沛国、陈国、鲁国4国,县九十七个。
东汉时期的徐州下辖三郡三国,分别是:东莞郡,下邳郡,广陵郡,琅琊国,彭城国,东海国。
相比之下,豫州统治区域大,当时属于中心地区;徐州统治区域小,属于偏远地区。
曹操封刘备为豫州牧,有两个含义,一是让刘备高兴,满足他的虚荣心;二来刘备成为徐州牧是陶谦没有经过朝廷私自授予的,不符合程序,不能予以承认。如果授予刘备徐州牧,那就等于承认了陶谦的非法操作。
其实刘备的豫州牧和他实际统治的区域徐州根本不沾边,所谓的豫州牧纯属虚职。
既然如此,曹操也没有太当回事,免职不免一个样,没有多大后果。比如曹操曾经上表袁绍为大将军,大将军可是东汉最高军事长官,何皇后的哥哥何进就是大将军,可是袁绍这个大将军没有那么大的权力,在朝廷中没有什么影响,只有象征意义。
汉献帝不会同意
刘备是汉室宗亲,汉献帝当时是知道的。
刘备协助曹操杀了吕布之后,曹操对他非常感激,就带着刘备去见汉献帝,希望表彰一下他。
在汉献帝召见自己的时候,刘备迫不及待亮明身份,说自己是汉室宗亲,汉献帝喜出望外,产生了借助刘备之手恢复自己权威的想法,因为这时候自己已经被曹操控制三年,成为傀儡。
刘备也非常感谢汉献帝对自己的信任,打算伺机而动,除掉汉贼曹操。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车骑将军董承打算出手,联合刘备发动政变干掉曹操。
因为阴谋败露,刘备逃之夭夭。
刘备逃走之后,一直打着豫州牧、左将军的旗号招兵买马,吸引人才。
直到刘备称汉中王后,才将左将军的官职印信交还给汉朝廷。
曹操对刘备是非常欣赏的,对刘备的背叛是非常恼火的,内心也会产生免除刘备官职想法。
但是,他必须征得汉献帝的同意;因为这个时期,曹操对汉献帝还是非常客气的,毕恭毕敬的。汉献帝对曹操的服从,还是有所保留的。
我们知道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计策是荀彧提出的,也是郭嘉的意思。但荀彧对汉朝是忠心耿耿的,不认可曹操无底线胁迫汉献帝。
刘备背叛曹操十多年后,曹操跟荀彧才闹翻,原因是当时曹操要称王,暴露出了篡汉野心,踩踏了荀彧底线。两人分裂之后,曹操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因此被迫服毒自尽 。
这说明在此之前,曹操对汉献帝还是比较尊重的。曹操对官员的任免虽然是自己的意思,但必须征得汉献帝同意。
刘备是大军阀中唯一的汉室宗亲,是汉献帝的亲人,也是汉献帝的寄托和靠山,汉献帝当然不会免除刘备官职,曹操硬来是不合适的,只能作罢。
曹操要考虑天下人的感受
当时大汉朝廷已经是名存实亡了,但是架子还没有倒,还没有完全失去人心。
在表面上,东汉朝廷仍然是当时唯一合法政府,各地诸侯除了袁术这个缺乏政治眼光,不知道天高地厚的狂妄之徒,还没有人敢公开对抗朝廷,都表示拥护汉献帝。
在此背景下,曹操不会乱来,对汉献帝还是有敬畏之心的。
后来曹操大展宏图,先后灭掉了实力雄厚的袁绍集团,又击败三郡战斗力较强的乌桓,又降服辽东公孙康,个人威望更上一层楼。
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忘乎所以。
建安十二年,凯旋后的曹操写下一篇表达自己真实思想的文章《述志令》。
文章中曹操说:如果没有我曹操,天下就不知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了。虽然我曹孟德实力雄厚,也取得了伟大成就,但这都是在汉献帝的领导下取得的,我要向齐桓公和晋文公学习,像他们匡扶周天子那样来辅佐汉献帝,将匡扶汉室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
曹操还引用秦始皇诏令杀蒙恬的故事,说秦二世胡亥要杀蒙恬的时候,蒙恬没有造反,他说:“从我的祖父、父亲到我,长期受到秦国的信用,已经三代了。现在我领兵三十多万,按军事实力,我完全可以造反,背叛朝廷,但是我自知就是死也要恪守君臣之义的原因,是不敢辱没先辈的教诲,而忘记先王的恩德。”
曹操动情地说,每当我阅读有关这两个人的书,没有不感动得悲伤流泪的。从我的祖父、父亲直到我,三代深受皇恩,得到皇帝信任和重用,只能效忠大汉,不能辱没先人名声,不可以有非分之想。
所以我要让全国人民都知道自己的心意,我曹操是绝对忠于朝廷。
人的思想都是随着形势变化而改变的,在前期曹操确实不会有篡汉的想法,他只是想建功立业,拯救汉王朝。
即使在晚年,曹操威望得到巅峰,有了篡汉的条件,内心也萌生了篡汉的想法,但他的头脑依旧非常清醒。
孙权曹操在孙权擒杀关羽、取得荆州后,表孙权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孙权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取代汉朝登上皇帝宝座。
曹操将孙权的书信让大家看,对群臣说:“孙权这小子劝俺称帝居心不良,是想把老子放在炉火上烤啊。”
这时候,曹操手下群臣乘机向曹操劝进。曹操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即便如此,曹操也过不了心理那道关,非常爱惜羽毛。毕竟自己曾经是汉献帝的臣子,当了皇帝的话无法面对老上司。
既然汉献帝不想免去刘备的官职,曹操也不能违背他老人家的意愿,让自己的敌人说三道四,给他们攻击自己提供炮弹。
以此控制刘备、还能往自己脸上贴金
左将军是军事官职,豫州牧是行政官职,刘备接受这个官职,意味着自己是汉献帝的臣子,服从汉献帝的领导。
而汉献帝一定程度上是被曹操控制的,曹操可以用汉献帝的名义来驾驭刘备。
当然事实上刘备不是省油的灯,对于不利于自己的命令是不会服从的。
但是至少刘备不能以任何名义反对曹操,反对的话就说明汉献帝已经成为傀儡了,汉献帝知道刘备这样说,心里也不舒服。
既然如此,刘备接受的官职,大将军也好,豫州牧也好,等于是曹操给的,不就失去合法性了吗?
如果曹操以皇帝名义发布一道不利于刘备的诏令,刘备不会听,但刘备又不能理直气壮拒绝。因为自己的官职是皇帝给的,拒绝的话法理上说不过去,道义上失去制高点。
如果刘备辞去所有官职,那就说明自己不是汉臣,自己也失去匡扶汉室的合法性,不能打着这个旗号去招降纳叛,招兵买马。
总之,对于曹操来说,豫州牧、大将军是刘备一个不大不小的紧箍咒;对刘备来说,则是一个金字招牌,是一张实现霸业的资格证。
在刘备刚刚叛逃的时候,曹操不免除刘备的官职,还能对天下人显示自己宽宏大量,调高自己的威望,吸引更多人才,让更多的人投奔他。曹操为了实现自己的霸业,一直非常重视人才。他在《短歌行二首》中写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就充分说明他求贤若渴。既然如此,就要树立一个良好形象,不免除刘备官职,说明曹操能宽以待人,以怨报德,也是一个营销手段。
-----
网友解答:
-----
刘备被吕布打败投奔了曹操,随后两人联合消灭了吕布。在此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刘备和曹操一起住在许都,同朝为官。刘备整日里忙着种菜,向曹操显示自己没有大志。可是,曹操依然对他说出了那句名言,天下英雄,唯我与使君耳。被看破意图的刘备在许都度日如年,最终找机会逃出许都,随后在徐州袭杀车胄,走上了和曹操公开对抗的道路。
按理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完全拥有了大义的名分。他完全可以将政敌定为逆臣,剥夺他们的官职,号召天下势力去消灭他。但是,我们如果看曹操的作为,就发现不论是对待刘备,还是对待袁绍以及其他势力,曹操从来没有采取过这种办法。那么,曹操为什么没有采取这种手段呢?
其实,曹操没有采取这种强硬手段去对待自己的敌人,充分体现了曹操作为政治家的胸襟,也体现了曹操谋略和政治手腕。曹操将汉献帝奉迎到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获得了大义的名分。但是,曹操对这个大义名分的运用,是十分有分寸,有手腕的。
曹操运用大义的名分,并不采取那种直接的,将对手打成死敌的办法,而是用这种名分去拉拢对手,分化瓦解对手的势力。他对于对手,都是采取潜移默化的办法。只要你承认汉献帝的名分,那就给曹操留下实施谋略的机会。除非出现像袁术那样公开反叛的情况,曹操一般是不采取强硬手段的。因为采取强硬手段,将对手变成死敌,反而会适得其反。
在对待袁绍时,曹操就采取了这种手段。本来曹操担任了大将军的职务,让袁绍担任太尉之职。袁绍不愿意自己的职位在曹操之下,为了安抚袁绍,曹操将大将军的职位让给袁绍,自己担任司空的职位。这样一来,就为曹操发展赢得了必要的时间。袁绍的部下建议先打曹操,袁绍也没有采纳。等到袁绍和曹操在官渡之战兵戎相见的时候,曹操的实力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足以抗衡袁绍了。
对于刘表,曹操更是把这个大义名分发挥到最大。刘表对中原态度暧昧,举棋不定。他的部下韩嵩劝刘表归降曹操,刘表拿不定主意,就派韩嵩去曹操那里观察虚实。韩嵩走之前就向刘表声明,如果朝廷封自己官职的话,自己就无法再为刘表效力。
果然,曹操以朝廷的名义,给韩嵩授予了官职。韩嵩回到刘表那里,就力劝刘表投降,还建议刘表送儿子当人质。这引起了刘表的大怒,险些杀了韩嵩。就这样,曹操成功瓦解了刘表的内部,当曹操南下时,刘表的部下大多赞成投降曹操。刘琮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向曹操投降,曹操兵不血刃就占领了荆州。
在对待刘备和孙权的时候也是如此。刘备和孙权在赤壁之战中组成联军,给了曹操以沉重打击。就即便是这样,曹操依然没有采取强硬的手段。孙权表奏刘备为荆州牧,刘备表奏孙权为徐州牧的时候,曹操也没有阻拦。而且,曹操还巧妙的利用孙权和刘备的矛盾,对孙权封周瑜为南郡太守也一样默认了。这就给刘备和孙权之间打下一根楔子,等待时间来发酵。
这样,曹操依靠汉献帝的大义名分,一直没有关闭对刘备、孙权的外交渠道。刘备将曹操视为死敌,最终自封汉中王,在政治上迈出了错误的一步。在这个时候,曹操才勃然大怒,要亲自讨伐刘备。
而孙权则向曹操投降,曹操给予了孙权讨伐刘备的大义名分,解除了孙权败盟的心理负担。最终,曹操等来了孙权袭击荆州,擒杀关羽的转机。曹操破坏孙刘联盟的策略终于得以实现,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
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曹操作为政治家的卓越水平。他对于拥戴汉献帝的大义名分的运用,不是急功近利的去剥夺对方的官职,宣布对方是叛逆这样的方式。这种方式除了将对手变成死敌没有什么好处。曹操采取的是平淡迂回的手段,去获得最大的利益。
曹操对于其他势力,采取的是只要你承认汉献帝的名分,就不关闭外交之门的方式。而封官赐爵也是曹操拉拢其他势力的一种方式。在曹操的政治运作下,其他势力不是投靠曹操,就是按照曹操的意图而听之摆布,甚至有的势力会因为曹操的分化瓦解而不战而降。可以说,曹操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手段使用到了极致,为他的事业创造了最佳的条件。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
网友解答:
-----
公元196年,曹操到洛阳成功迎接从长安东归的汉献帝到许都,之后,曹操一直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在投靠曹操期间,曹操曾经分三次给刘备上表过三个官职,分别是镇东将军、豫州牧、左将军,一个爵位是宜城亭侯,这三个官职和一个爵位,刘备一直在用,即使刘备背叛了曹操,仍然对外自称左将军、豫州以及宜城亭侯,直到公元219年,刘备称汉中王后,才将左将军的官职印信交还给汉朝廷。
汉献帝不是被曹操控制的吗?刘备背叛曹操不就是背叛朝廷了吗?为何曹操不免掉刘备的官职和爵位?为何刘备还能一直用曹操给他上表的官职和爵位?
曹操与刘备
汉献帝确实是被曹操控制的,但曹操控制汉献帝的手段其实与我们想像的有些不同,曹操实际上是软控制,表面上仍然是把汉献帝当成皇帝,毕恭毕敬地侍候皇帝,但所有的军国大事却都是曹操拿主意的,比如曹操上表皇帝封刘备为镇东将军、豫州牧、左将军时,曹操的上表只不过就是一个程序而已,做决定的人仍然是曹操。
虽然当时大汉朝廷已经是名存实亡了,但在名义方面,仍然是当时唯一合法的朝廷,由于东汉末年的天下大乱,地方势力相互争夺地盘,混战不断,但是以汉献帝为首的朝廷分封出去的官职仍然有法定意义,比如董卓控制汉献帝时,曾封刘表为荆州牧,刘表一个人就带着朝廷的任命书到荆州走马上任了,这就是朝廷的权威性,地方上的士族豪强还是承认朝廷的任命书的。
曹操挟天子
但是,朝廷任命的所有官职并不全是有实际意义的,曹操控制了汉献帝后,任命的官职和爵位大多成了象征意义,比如曹操上表袁绍为大将军,大将军可是东汉最高军事官职,实际上袁绍这个大将军没有啥实际意义,他也不可能凭这个大将军官职从朝廷要到任何好处,说白了,这就是个名义象征。
与此类似的,还是投降曹操的张鲁,张鲁原本是一直割据汉中的军阀,在投降曹操后,曹操封张鲁为镇南将军,阆中侯,食邑万户,这可能是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最早的一个万户侯了,但是张鲁并没有任何实际权力,之后便逐渐消灭在历史的长河中,很有可能被曹操委任了一个虚职,安渡晚年了。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刘备身上,刘备受陶谦邀请到徐州协助陶谦抵御曹操,陶谦不久后病逝,临死前陶谦推荐刘备为徐州牧,后来刘备在在当地人陈登、糜竺的拥立下成为徐州的领导人,也就是徐州牧,同年,曹操为了拉拢刘备,特意上表皇帝,封刘备为镇东将军,镇东将军在三国时期是位居二品的四镇将军之一,算得上是东汉高级军事官职。
曹操与刘备
但是曹操除了封刘备为镇东将军之外,任何实际权力也没有给,刘备仍然领他的徐州牧,虽然这个徐州牧没有经过朝廷的正式任命,而之所以刘备在之后的时间里没有自称为徐州牧,根本原因就是朝廷没有任命书给刘备,徐州牧不具备法律效力,所以刘备对外自称时不用。
刘备对外自称时,一般是自称豫州牧与左将军,豫州牧是曹操上表朝廷给刘备封的第二个官职,当时刘备的徐州已经被吕布夺走了,刘备还投靠了吕布,被吕布安排在小沛,之后吕布再次打败了刘备,刘备投靠了曹操,曹操就封刘备为豫州牧。
虽然是豫州牧,刘备可没有任何权力,连刘备的人都不在豫州,刘备当时还在徐州活动,与吕布多次作战,这时的豫州牧就是曹操封的虚职,当时的汉献帝所在许都都归属豫州,可刘备有啥权力,不就是叫得好听嘛。
刘备
曹操联合刘备打败吕布后,刘备跟随曹操来到许都,这一次曹操上表朝廷封刘备为左将军,左将军是四方将军之一,与四镇将军相比地位稍高,但是仍然没有实权,刘备本人还得依靠曹操呢,后来发生了衣带诏事件,刘备就借口攻打袁术带着曹操给的人马背叛了曹操,并且夺取了徐州。
刘备背叛曹操,显然让曹操很生气,之后曹操亲征徐州刘备,打败了刘备,俘虏了关羽,刘备向北逃去投靠袁绍了,为何曹操不上表朝廷免了刘备的官职:左将军与豫州牧呢?
因为没有必要。
免不免刘备的官职,其实无论对刘备,还是对曹操来说,没有任何实际影响,原因有三:
1、大汉朝廷本来就名存实亡,实际权力被曹操牢牢控制在手中,分封出去的官职都是空头支票,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曹操本来就是重实际的人,刘备的左将军和豫州牧,既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取消了也没用,多此一举,曹操从来不做没意义的事,于是就没有取消。
曹操
2、左将军是军事官职,豫州牧是政治官职,豫州当时是曹操的政治中心,汉献帝所在的小朝廷就在那里,连汉献帝这个皇帝曹操都没有免掉,为何会免去刘备那个微不足道的豫州牧呢?曹操当时在政治上,需要汉献帝这样一个名义的存在,同时汉献帝的周围还要围绕一批名义上的官员,因此有一批毫无实权的官员跟着汉献帝在许都办公,背后的维护者就是曹操。
曹操连东汉朝廷这样大一个毫无实权的政治体都能容忍下来,又怎么会容不下刘备这个小小的豫州牧呢?曹操也想让刘备这个虚职的豫州牧给自己在政治上拉拢人才呢。
刘备称帝
3、曹操故意保留刘备的东汉朝廷官职,可以以皇帝名义时不时地出来恶心一下刘备,因为刘备是汉官,汉官得听从汉献帝的命令,汉献帝又控制在曹操手上,如果曹操以皇帝名义发布一道不利于刘备的诏令,刘备当然不会听,但曹操可以因此在政治上占据制高点,在名义上打击刘备,如果刘备不是汉官,那么曹操就不能这么做。
刘备当然也对这个东汉朝廷任命的官职相当看重,在介绍自己的身份时,都是自称: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刘备之所以这么称呼,因为他是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为自己打天下,这在政治上有一些好处,就算曹操取消了刘备的官职,刘备照样也这么称呼,曹操能有什么办法呢?所以曹操免不免刘备的官职,都没啥意义,还不如这样得过且过呢。
-----
网友解答:
-----
刘备叛逃之后,就不是汉室的人了,纵有左将军豫州牧等官职也不过是过时了的馊豆腐,穿邦掉底的撇履,毫无价值,罢免与否一个样。再说不罢免,曹操倒落得个大度,卖了个人情。并且他估量着你刘备纵有十顶八顶这样的空头衔帽也是枉然的,无任何作用,所以他也就无所谓了。
-----
网友解答:
-----
因为保留这些官爵对曹操有利。
《三国演义》里虚构了一段对话,说刘备在曹操平定吕布后随曹操进京,被汉献帝序谱承认为皇叔,当时二荀等谋士担心这会令刘备名望地位增强,对曹操不利,曹操认为刘备做了皇叔,自己借皇帝的名义下令给刘备,后者就更不敢不服从了。
同样,刘备虽然私逃到徐州,后来更颠沛流离,但只要有可能,仍坚持不断给汉献帝上表、进贡,也就是说他反的是曹,不是汉,虽然在曹操废除三公后,递给皇帝的表奏其实都送到了曹操的霸府里,但刘备需要这样一个形式,给自己的割据行为寻找一个“大义名分”的合法性,事实上不管皇帝批准与否,他“表”的部下官爵、行政区划改变,甚至本人官爵的升迁,都是“即刻生效”的。刘备甚至夸张到在曹操死后遣使吊祭的地步,他当然不是疯了。
曹操也一样:继续默认刘备出逃前的官爵,可以在表面上维持对刘备的“领导地位”,如果不承认这些官爵,却又抓不到刘备,后者完全可以自己想当什么就自称什么,反倒不美。况且维持这个名义上的“领导属性”有时也有意外的好处,比如赤壁战后孙权为显示自己和刘备“紧密团结”,在两人联姻后表奏刘备为荆州牧,曹操在照准同时,将孙权部下周瑜、程普封为荆州治下的南郡太守、江夏太守(都在当时刘备管区),成功激化了孙刘矛盾。如果曹操褫夺了刘备、孙权的官爵,则“反贼刘备”、“逆贼孙权”爱干啥干啥,这招就不好使了。
事实上不光刘备、孙权,袁绍、刘表、刘璋,甚至吕布、张鲁、马超,他们和曹操敌对时也都没有被罢免官爵,被正式罢免官爵的汉末割据势力只有一个袁术——因为袁术当了皇帝,如此而已。
-----
网友解答:
-----
一直认为,曹操的格局要比刘备高,这就是曹操以后做大的原因。
-----
网友解答:
-----
一职一人,不可能出现一职多人的情况(不要以为这是句废话,这是破解这道题的关键!)
刘备的左将军是怎么来的?
是曹操上奏天子而任命的,是经过正常手续,由朝廷亲自认证的。
但是我们又都知道,此次任命并不是汉献帝的意思,而是曹操的意思。
不是说汉献帝愿意或是不愿意任命刘备为左将军,因为他也只是个傀儡,是曹操的掌中物,曹操让他封谁,他就封谁!
从此之后,刘备就是东汉朝廷任命的左将军了。
那为什么刘备叛逃后,曹操不上奏天子罢免刘备的左将军之职呢?
其实曹操早就上奏天子罢免刘备了!
在建安十二年(207)的时候,辽东公孙康杀了袁尚,并将其头颅献给曹操的时候,曹操当即上奏天子表公孙康为左将军!
所以说在此之前,曹操早就不承认刘备的左将军身份了,甚至是早就上奏天子将其罢免了!
那为什么之后的刘备还顶着左将军的名号开展工作呢?
这就是刘备的政治操作了!想刘备在政治领域还是有点东西的!其中最擅长的就是制造舆论带节奏!
曹操虽然不承认,甚至早就上奏罢免了刘备的左将军职务。但刘备不这么想,也不这么说。
在刘备看来,任命他为左将军的是朝廷、是汉献帝,而要罢免他的就仅仅只是曹操了。他视曹操为国贼,他的话能信吗?所以刘备一直顶着左将军的职位,后来还开府治事。
上面讲了这么多其实都还只是嘴上在说。嘴上说的话,自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谁有理呢?那就只有看信物了。
朝廷任命刘备为左将军的时候是要给一个左将军印绶的,这个印绶就是身份的代表。
刘备叛逃的时候并没有像关羽那样挂印封金,而是把左将军印绶一并带走了的。因为刘备知道,这东西就是他未来的政治资本。
总结:
曹操想要罢免刘备的左将军职务的话,除了上奏天子、昭告天下以外,最重要的是要收回印绶。而印绶一直在刘备手上,这就不是一道旨意就解决的事了,得动手去抢。抢不过来,你就只能说说而已了。
刘备手持左将军印绶,要带什么节奏、制造什么舆论,就是刘备自己的操作了。
当然,刘备最终还是归还了左将军印绶,不过那已经是在建安二十四年(219)的时候,因为那时的刘备要进位汉中王,拜大司马了!
-----
网友解答:
-----
确实没必要,东汉末年诸侯割据,各自为政早就不把中央当回事;很多地方实权派都自封官职,甚至袁术都称帝立号建国啦。
曹操自建安元年(196年)八月,迎汉献帝刘协于许昌,曹操打得旗号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辅佐汉室,实际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扩充自己的势力。随着曹操以天子刘协的名义征讨四方,刘备联合曹操击败吕布后,随曹操入许都,曹操表刘备为
豫州牧、左将军;但是豫州为曹操实际占据地盘、刘备的豫州牧只是徒有虚衔而已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国舅车骑将军董承等人密谋奉天子衣带诏诛杀曹操事情泄露,而参与衣带诏的刘备恰巧和朱灵等人在截击袁术,后来袁术病逝途中、董承等人被曹操尽数诛杀。刘备于是
奉天子衣带诏起兵抗曹、袭杀徐州刺史车胄
、
占据徐州
。
东汉末年诸侯混战,
朝廷中央的权力已经无法控制地方
,汉末群雄诸侯之一的
袁术甚至自己都建国称帝立号
;这个时候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
就是想
尽可能
通过赐爵官侯、加官进爵
联合天下群雄
、以
天子的名义
把各方势力
收归大汉名下
;同时
用大汉天子的名义去征讨割据势力、消灭群雄
,这样
不仅出师有名
、
统一天下的阻碍也会少很多
。而对于
刘备的官职虽不是虚的、但就和虚的一样,曹操也不可能会把自己的地盘真的交给刘备管辖
;刘备一直都在
许昌
曹操控制的汉室朝廷掌控之下、怎么去治理豫州领豫州牧?所以
没必要多次一举
;如果曹操宣布革去刘备的官职,
刘备本来就领兵在外、对刘备丝毫影响
,而刘备同样可以用
奉天子衣带诏
的名义对抗曹操,非常容易找到同盟者对抗曹操。最重要的是
当时比刘备强的对手太多了
,荆州的
刘表
、益州的
刘璋
、江东的
孙权
、汉中的
张鲁
、河北的
袁绍
等等一大堆;他们都被曹操控制的大汉朝廷
赐爵官职
、但是
都是各自割据,表面上奉汉室实际都不听中央号令;
曹操确实没必要为刘备这个虚无实权的
“豫州牧”
官职来回折腾,何况“州牧”有实权地方势力都上表而后自封。
-----
网友解答:
-----
谢邀。
关于“刘备叛逃之后,为何曹操没有借天子的名义罢免他左将军昱豫州牧等官职”感想如下。
首先来说,刘备已经叛逃啦,等于是刘备自己主动弃官离职,根本用不着再去向天子申请罢免刘备的官职,即可再封一个左将军或者是豫州牧也就算啦。
至于刘备到处自称将军和豫州牧,其实只是一种官称而已,就算现在某区长或者是市长退休啦,人们还是愿意称其为某市长某区长一样,这个没什么问题,更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即使被用佛咒封印镇压大山下五百年,出来后还是都管孙悟空叫大圣,一不高兴就叫弼马温,玉皇大帝并没有制止不许这么叫孙悟空啊。
其次就是,曹操根本就不把一个左将军或者是豫州牧的虚职放在眼里。因为刘备只不过名叫左将军或是豫州牧,事实上刘备既没有和左将军相标配的兵力,也没有豫州那么大的地盘,也就是名不符实,根荆州刘表或者是益州刘璋根本就没法比。因此收不收回来都一个样,不可能因为一个小金疙瘩去大费周章。
第三个原因,就是刘备叛逃是有与众不同的特殊情况,《三国演义》里交代是玉带诏一事引发的刘备叛逃,如果曹操非得要把刘备的左将军豫州牧等官职正装其事的收回,曹操就自证刘备和玉带诏的要求属实,而且是非常合法的真当的,从而曹操这个承相是非法自封的,并且根本不是通过考察再由皇帝任免,只要曹操想高兴,想把官职给谁就给谁,想撤掉谁就撤掉谁,也就真成啦名为汉相,实是上欺天子下压群僚的汉贼啦,所以,曹操不可能提这些事挑明真相,只要你跑我就追就是啦。
最后对于曹操不罢免刘备的官职,原因确实很简单,就是曹操这个人心很大,就连关羽土山约三事,都明着说降汉不降曹都可以接受,只要放下武器听话就行,都说曹操是跳梁肖小的贼,从关羽一事可以看出来,曹操的胸襟是多么长阔高深呀。并以此类推给刘备看,只要肯回来,左将军和豫州牧等官职还是你刘备的,啥时候吃够啦颠沛流离的苦想回来,就可以回来。这叫做人留一线,后来好相见,啥事都不能把事做死,把路做绝,外一刘备像大将军曹爽一样,一时犯浑心思活动啦呢。所以这也是一种围之必缺的利诱,给逃亡的人一种假象,并且还是非常暖心的期待,然而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却偏要这么做,这就是心理战吧。
简而言之,曹操很想把追杀刘备演变成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因为这样最好,只要这个刘皇叔刘备不做梗,那么削平宇内,稳定四海是迟早的事。所以罢免刘备在汉庭的一切官职,可以放缓从长计议,不用操之过急,再说也没什么意义。
------------------
推荐阅读:
上一篇:影响中国历史的杰出女性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