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年别的省不愿接收中科大?
为什么当年别的省不愿接收中科大?
-----
网友解答:
-----
当年中科大领到疏散下迁的命令后,先后派出4个小组分别前往湖北、河南、江西和安徽四个省考察选择新的校址。
按照中科大的最初想法是迁至湖北或河南,所以最先派人到这两个地方考察,但也很快被这两个地方所拒绝。
当时的高校资源虽然稀缺,但是各个地方的接纳能力更是有限。
在当时首都的众多高校中,不仅中科大被要求疏散下迁,北京农业大学、北京林学院、北京铁道学院等等大量院校也被要求下迁,大家伙都在忙着在各地选择新的校址。
中科大的考察小组到湖北沙市时,当地适合的办学条件已经被科学院的五七干校占用,所以婉拒了中科大。
中科大派往河南的考察小组也是一样,当时下迁河南的院校单位更多,中科大想挤进去非常困难。
河南省在这种情况下对接纳中科大也难免有所抵触,表示只能在唐河、新野一带的山区、丘陵地区提供建校用地,此外的人员食宿以及经费都一概无力支持,也等于是婉拒了。
相比于湖北、河南的婉转拒接,江西省因为已经接收了很多学校的五七干校,所以明确表示无力接收中科大。
-----
网友解答:
-----
与其说当年别的省不愿接收中科大,倒不如说有哪个省有能力接收中科大。
1958年,中科大创建于中国首都北京,辉煌一时。开学典礼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大礼堂举行,各大报社报道见证了其诞生。然而,10年后,文化大革命暴发,学校停止招生,教学、科研工作被迫停顿。不久以后,众多所名校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进行外迁,中科大也不例外。
刚开始,中科大计划迁往湖北或者河南。首先去湖北的沙市进行考察,但是沙市已经有了有科学院的干校,所以就不合适了,然后就考虑在河南省选址建校。中科大的工作人员拿着中央的介绍信来到河南南阳。
按理说,河南作为全国的人口大省,非常需要名校入驻。当时河南南阳也有足够的面积来容纳中科大。然而,在那个年代,粮食稀缺,生计是头等大事。河南作为人口大省,粮食需求更大。中科大要想入驻河南,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师生的粮食问题。南阳无力承担,只好作罢。
再后来,江西与河南情况相似,也没有能力。但是安徽领导却极力争取。尽管当时中科大考查完安徽宣城和安庆后表示不合适,但当时的安徽领导为了中科大腾出了合肥师范学院和银行干校,并明确表示“再苦,安徽人民不吃不喝也要把中国的科学苗子保住”。就这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在安徽扎了根。
尽管五七干校撤销后,大部分高校纷纷回迁。中科大却留在了安徽,为合肥的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
网友解答:
-----
第一,时代的局限。那个时代,政治挂帅,还没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样的认知和意识,各地都在解决温饱的道路上奔波辛劳,只会把接受中科大看作是一种负担。
第二,地方利益缺失和自主权缺乏双重驱动的结果。全国当是处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地方权力和经济自主性非常有限,很多高校的调整都是中央决策,地方没有参与的份,只能被动执行,没有形成中央和地方联动的利益机制。
-----
网友解答:
-----
中科大的成立可是凝结了一批国家领导人的心血,所以说中科大一成立就与众不同。周恩来总理亲自为中科大的校歌审阅敲定,聂荣臻副总理亲自出席中科大的开学典礼,人名日报还专门报导了中科大开学的盛况。
可以说当时的中科大风光无限,受到各方的重视。所以题主所说的不愿意接收中科大的说法是不严谨的,说的中科大好像是被流放了一样。因为历史的原因,中科大以及一大批高校都被迫搬离北京,而要迁入哪里就成了问题所在了。
对于这一所承载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希望的高校,它将要搬去哪里,自然而然也会受到格外的重视。当时负责搬迁事宜的负责人选定了四个地方,江西、湖北、河南、安徽,分别派人去这四个省份察看了。
但是因为当时的原因,江西,湖北这两个省份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办法再接收中科大了。安徽那边又看不上,认为不适合。而负责去考察的人员认为在河南的南阳最适合中科大作为新校址。河南当时的领导人对于中科大的迁入也是表示欢迎,愿意提供三千亩土地供中科大使用。但是新校址不是在南阳,而是在新野,唐河一带。考察人员认为这两个地区不适合作为中科大的新校址,最后不了了之,打算回京。
就在这个时候,安徽省当时的领导人李德生在半路截胡,把当时的考察人员截了下来。并亲自接待了他们,表示愿尽最大的能力来满足中科大的一切需求,只要中科大愿意来安徽。最后中科大落在了安徽,安徽也遵守了当时的诺言,尽最大的能力来满足中科大的需求。
-----
网友解答:
-----
不是别的省不愿意接收中科大,即便是安徽省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当然,今天看来,安徽人民确实要感谢当时的教育部部长刘西尧和当时的安徽省第一书记李德生,如果不是他们二位,安徽省哪里会有一所全国知名的985高校?
之所以都不愿意接收中科大,说来说去,就一个字“穷”。
上世纪60年代末的中国,不仅穷,而且乱,文化大革命正处在如火如荼的阶段,国人一心闹革命,哪里还顾得上生产,哪里还有心思搞高等教育?老百姓连吃饭都成问题,再接收一帮只会读书,不事稼穑的穷书生,搁谁谁也不愿意。
据说当时曾经派人到湖北、江西、东北等地选择校址,因为各种原因吧,中科大最终落户在安徽安庆。
有人盛传,当时也有打算把中科大迁至河南,是否属实,不得而知,如果真有此事,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中科大没能来到河南,对河南的学子来说可真是天大的损失,年年参加高考人数全国第一,境内却只有一家211高校,这对河南考生来讲,确实稍显不公。
不过,一切都过去了,遗憾也罢,庆幸也罢,都是历史造成的,但愿未来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得更平均一些,免得涝的涝死,旱的旱死,长此以往,对一些高考大省确实不太公平。
-----
网友解答:
-----
1968年,由于中苏两国关系恶化,边境局势一触即发,为保存国本,中央决定分批次将一批在京的高校分散到全国各地,1958年建校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是其中一员。科大当时意向目标是在河南,江西,湖北等地,而安徽其时只是一个“后起之秀”,科大本无意于此。
前往河南考察的同志携着国务院科教组组长刘西尧的亲笔信见了河南省相关领导,不久他们去了河南南阳地区观察,不过当时全国闹荒,河南粮食紧缺,科大如果落户南阳对于河南省政府,南阳市政府来说都是不小的负担,所以河南省对此并不太愿意。而去了江西省的回来说,江西省明确表示不能接收中科大,当时江西落户了清华,北大的“五七干校”,再来一个科大,在那个经济落后的时代,江西根本养不活这么多高校。湖北的也说不行,彼时的科大真的很难。
这时候时任安徽省革委会主任的李德省同志觉得这是安徽的一个机会,于是力邀科大来安徽,由于在江西,湖北,河南等地被拒,科大也算是无可奈何最后只好落户于安徽。开始科大是被安排在安庆,但由于安庆条件太差,中科大并不愿意,于是李德生又将科大安排在了合肥,并腾除了合肥师范学院的校舍给科大人。1969年12月中科大进入安徽,到第二年的10月份迁校工作全面完成。
后来等到中苏边境局势明朗以后,五七干校解散,分散在各地的“京校”全都重新回到北京,中科大也曾几次想回到北京,可安徽省都不愿意放手。不过实话实说,除了自身地理位置限制以外,安徽对科大还是挺好的,当年全省只给科大优先安排了暖气,科大在合肥也是要人给人,要钱给钱。
-----
网友解答:
-----
作为安徽人我说几句不该说的。不要以为中科大落户安徽,安徽就受益了。实际上中科大的人才留在国内的都是屈指可数,更不要说安徽了。而安徽付出的代价就是几乎把全省的各种资源优先给了中科大,而实际上中科大除了满足安徽人的虚荣心之外,并没有对安徽作出特别贡献,还占用了大部分资源。所以不如请中科大离开,把精力,资源留给安徽自己的高校,比如合工大,安理大。
-----
网友解答:
-----
1969年,因当时国际国内形势严峻,中央决定进行三线建设,同时将一些高等学校从北京外迁,中科大便是其中一所,中科大落户哪里,中央没有具体的指示,只是明确大的方向要符合三线建设,于是派出工作组具体负责事宜。
工作组第一站便是河南南阳,选择南阳的原因是临近京广铁路便于搬迁,同时南阳也是中部省份偏西的城市,符合中央战略意图,但当时的南阳甚至整个河南省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很苦,这样大的学校搬来会带来更大的困难,因此,委拒了这项动议。
工作组第二站是江西,当时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在江西都有工作点,其中北京大学还有一个五七干校在运转,江西的南昌和九江都很愿意按受,无奈文革造成的后果实在太大,自己的能力实在有限,毕竟一个省又来一个大学,供养不起,也只能眼吧吧地送走工作组。
签于以上两省的情况,工作组也认为确实面临实际困难,于是把眼光放到了湖北,当时的湖北江汉油田有一所中科院的学校,也叫五七干校,文革时期,学校和当地关系紧张,造反派天天闹事,搞出了许多打砸抢事件,甚至闹出了命案,这所干校只得搬到北京周围去了,房子空着,考虑到把科大放在那里可以减轻湖北省的负担,湖北省被中科院的五七干校搞得心有余悸,对工作组拱手相送。
工作组寻找一圈没有落实好地点时来到了安徽,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是李德生,这位从大别山中走出来的将军,尽管当时的安徽贫穷落后,人们生活困难,但他依然接纳了中科大,从中看出将军的长远战略眼光。
如今的中科大,己经是一块金字招牌享誉全世界,安徽为中科大作出了贡献,中科大也以自己的成果反哺安徽人民。
-----
网友解答:
-----
河南省作为一个高考的绝对大省,每年高考考生有80万人左右,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大声居然没有一所985高校,而211高校也只有郑州大学一所。如果当年中科大落户河南,那么今天河南省的高校教育水平也不至于到目前这个地步。 那么为什么中科大最终没有落户河南呢?
1.河南是个农业大省
大致经过是:当时的考察组来到了河南,虽然当时的领导并不欢迎中科大在河南建校,但是中科大当时有中央的介绍信,所以也只能接待了中科大的工作人员,并告诉他们可以去南阳看看。后来中科大来到了南阳,南阳的领导也接见了中科大的工作人员,但是南阳领导给出的意见是,学校的用地三五千亩都不是问题,但是目前没有接收一所大学的能力。
其实当时南阳考虑的最多的还是当时师生的口粮问题,毕竟当时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基本的口粮都成问题,更别提加上一所大学师生的口粮了,毕竟在那个计划经济时代,粮食还是很稀缺的。
2.领导不同意
根本原因是当时河南省的领导没有同意中科大的落户请求,而 安徽省同意接受 。其实当时中科大外迁的选择有河南、湖北、江西和安徽,但是前三个因为种种原因都被否决后,当时的安徽,为了留住中科大,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中科大保留住。
现在中科大的发展势头非常好,不知道当年的决定是否有人后悔!
-----
网友解答:
-----
中科大落户合肥是机缘,不过不是最重要的,当年大城市各高校大都迁到二三四线城市去了,可是它们77年后基本上都回迁大城市了。所以77年以后安徽省做了什么努力把中科大留在合肥才是关键性的!
-----
网友解答:
-----
只能说当年科学技术还不是第一要务,国家发展的基本问题是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科学技术还没有精力发展呢。现在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大家认识到科学技术是发展的第一要务,现在都想争中科大了。所以现在又旧事重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