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不入晋终是野”是什么意思?
“书不入晋终是野”是什么意思?
网友解答:
书不入晋终是野。说的是书法不学魏晋终究是野道!
不要看世人无知地吹捧,我们需要深入地钻研魏晋书法,钻研深了你或许有所感悟,再进一步深入,你才能窥其一斑!
魏晋书法钻研深刻者才能体会,即使是繁盛如大唐也相形见绌!即使是大唐的楷书达到了书法的巅峰,即使是张怀的草书后人奉为圭臬,然而,只有理解魏晋你才是真正理解了书法。
所以说,什么是懂书法?当你把魏晋书法学成五分,你会对除了大唐的非魏晋的书法感到不适,那样,你才到达了懂的地步!
-----
网友解答:
“书不入晋终是野”这句话其实有很多版本,有的人说“书不入晋堕野道”,有的说“书不入晋,终为野道”,“书不宗晋,必堕野道”。
无论是哪个版本,其中大概意思都差不多,大概意思就是学习书法不尊崇魏晋,那就成不了大家,属于歪门邪道。
这句话是有前因后果的,因为古人在学习书法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喜欢魏晋之分,他们认为,书法的境界自此以晋人为最高标准,你瞧王羲之一直被誉为是“书圣”,推崇王羲之的书法,赞扬他,学习他。
提出这句话的人,叫做王铎。他是尊古为新,推崇魏晋书法的人,他的书法风格就融入了魏晋人的风格,当然后期也学习了颜真卿、米芾等人的书法风格,并且都是很精准地“集古”而吃透传统。
上追魏晋,下寻唐宋,尊古的同时也有自己的气概。
玩转文化生活知识,关注
【东家APP】
,更有有品、有趣、值得买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选!本回答来源于东家Su,图片来源于网络。
-----
网友解答:
中国书法最追求入古,这个古一般就是指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自古以来都说:书不入魏晋,终成野道,著名的理论家孙过庭在他的书谱里也这样说过,表达了对于魏晋书法的无限崇拜。
为什么学习书法,一定要学习魏晋时期的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原因:
1、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的大变革时期,首先是汉代的隶书退出了历史舞台,形成了行书、今草和楷书三种书体,这个过程叫做隶变,是书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从此书法从古文字进入今文字时代。
王羲之是这三种书体的集大成者。
2、文人的介入
魏晋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大发展时期,出现了很多的文人,这些文人把书法作为自己表情达意、书法情感的工具,书法经过文人的艺术化的处理,它本省的艺术性也不断的增强,书法艺术开始自觉化。
这个时候的书法,无论在技法、结构、气韵上,后人都无法企及,因为完成书法艺术化的这些文人,在技法和文化素养上就要高于后人,都是大师级的创始人。
3、当然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文人的学风、性格以及当时的哲学也有很大关系。
但最关键的,还是这些文人把个人的情感融入到了书法的创作中,是传统的书写具有了生命力,这是一个创举。
魏晋时期的书法,不仅仅是技法上的高超,更是文人气韵、书写情感以及书写形式的创新和超越,是艺术化的书法,是书法的正道,所以才说,是不入魏晋,终成野道。
你觉得呢?
码字辛苦,
同意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啦。
-----
网友解答:
直接从字面意思上看,就是,学习书法,你不学习晋人书法,没有晋人书法的神韵,那终究是俗不可耐的。
所以,这句话背后暗含的一个逻辑在于——
晋人书法是不“野”的,是“雅”的,是好的。而学习书法,必学晋人。
这句话一直在书法界广为流传,而且说法不一,但是大致上都是表达的这个意思,你不学晋人书法,就是野人书法。
一开始的时候,这句话见于米芾的《论草书帖》,而且这幅书法写的也相当的好,书写内容都是米芾的一些书法见解。
在一开篇,米芾就说:
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
而这句话的意思也是标榜晋人书法的高妙。但是在这里,不管米芾的观点如何,他在这里仅仅是限制在草书书法上,认为草书书法应该以晋人的书法为标杆,而且要学习晋人的人格,也就是晋人风骨,否则就会成为品格不高的书法作品。
接着,米芾给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论断——
张颠(癫)俗子,变乱古法,惊诸凡夫,自有识者。怀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时代压之,不能高古。
这句话几乎是碾压了我们认为的草书艺术,尤其是狂草艺术两座高峰——张旭和怀素。
米芾说张旭是张癫,他那里知道后世他自己这个“米癫”比张癫还要出名。
人总是瞧不起和他性格行为相近似的人,大概就是如此吧。所以米芾认为:张旭这个疯子,他破坏了魏晋以来形成的书法传统,让这些凡夫俗子都惊讶不已。但是到了怀素这里,还显得稍微正常一点,往平淡的方向发展,天然有真趣,但是还是显得有不足之处。整体上,时代大环境让怀素终究不能格调高古,清新自然。
当然我认为这只是米芾的一家之言。
而米芾认他俩书法不好,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习继承魏晋以来的书法传统,形成格调高古的书法作品。
所以他才会说:
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
但是这句话其实和后来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句“书不入晋终是野”有较大的出入。
首先,后来这句话已经把范围从草书的学习拓展为书法整体的学习,另外“学晋”、“入晋”的内容被认为仅仅限于晋人书法,而忽略了米芾所说的“晋人格”。
最后,这个“野”也不能完全和“成下品”画上等号,因为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因为下品之物,只能说他在本质上还是想要“雅”而未能“雅”的,但是“野”就不同了,因为他根本连想变“雅”的想法都没有。
当然,在米芾眼里,张旭、怀素的书法,就是“成下品”的,但是你说他们的作品是不是到了“野”这个地步?我看米芾也不会同意这个想法。
米芾只是觉得他们的狂草艺术这样搞没有古法,没有古韵,他不喜欢,但是野不野,他没说。
所以,前后这两话差异这么大,可不是一句“大概意思都差不多”可以了事的。
那么在这两句话中间,到底有哪些演变和书法家的阐释呢?
在这两句话中间,是王铎在起作用。
有趣的是,晚年的米芾对于晋人书法并不欣赏,反而扬言——
一洗二王恶札!
这句话,也就只能是米芾米颠他这样疯的人敢说,换做别人可不敢这样狂妄。
但是相比之下,王铎就好多了,他一直对于魏晋怀有敬意,但是不是完全拘泥于魏晋,学习之后,又能很快出来。
王铎说的话,直接将书法的学习扩展到魏晋书法的范畴——
书不宗晋,终入野道!
而这句话最终演变到现在,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
但是王铎这样讲已经和米芾有本质区别了。米芾是出于草书的学习,有感而发。但是王铎将这一准则纳入到了所有书法学习的范畴,就好像向天底下人宣布——
这世界上只有两种书法家,一种学习魏晋的,一种不学魏晋的。而且你不学,结果就是你野,你俗。
表面上看,王铎的做法比米芾厚道多了,尊重传统,但是又能不拘于传统的束缚。
但是米芾的做法和看法才是一个艺术家该有的气度和胆识。只有我跳脱出前人的视野和圈子,才能闯出一番新天地。并且是在完全了解前人的基础上。
这种既能进入,又能出来的本事,是米芾书法之所以这么成功的原因。不可否认的是,王铎走的也是这条路子。否则他的书法如果真的和魏晋一模一样,又有什么意思呢?也不能成为冠绝于世的书法家了。
但是王铎比较会“伪装”,他和米芾是一样的,都曾经是二王书法的追随者,但是都来都将二王内化于心,又离二王而去。米芾比王铎坦诚,也比王铎狂妄,敢藐视王羲之,王铎只是不敢罢了。
所以,书不入晋终是野,可以信,但是别太信!毕竟,书法家嘴里所的话,也不一定全是真理!
你觉得呢?
码字辛苦,
同意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啦。
-----
网友解答:
“书不入晋终是野“,这句话应该不难理解。它是说学书法的人如果不从魏晋入手,或是没有关注魏晋的书法书风,就算功夫用的再多,成绩再好,终归不是正途,只能算是野路子。
这种说法,现在许多学书的未必认同,持别是那些自以为高明的江湖书法。但是,书不入晋终是野的看法,历代许多书法大家都是认同的。虽然未必会说别人的路子野,但对晋人特别是“二王“的推崇大概都是一致的。
唐代书法上承魏晋,自不必说。宋代的苏黄米蔡,以及后来的赵孟頫董其昌王铎无不把晋人的书法做为标杆。其中的道理,说来并不复杂。
书法到底应该如何定义,现在是各说各话。但有一点是谁也不能否认的,既,书法是与汉字的书写相关的。这里边有两个要素,一是汉字,一是书写。魏晋时期既是汉字最终定型的时期,也是汉字书写的工具与载体定型的时期。这两个条件的结合,使得魏晋时期成为中国书法真正的源头。
汉字从创造到定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对文字进行了规范,小篆的出现,为汉字的最终定型打下了基础。但小篆因为书写的复杂,实用性不强,汉代出现了隶书,隶书基本上可以看做是小篆的简化体。
之后,汉字的形状依的在向前发展,到魏晋时期,也就是王羲之王献之的时代,汉字的结构形状完全确定。也就是说从那之后,文字的变化就不大了。如果认识现代的字,魏晋时期的行楷书,应该也可以认识。
除了汉字的定型之外,书写的工具和载体也于此时定型。在甲骨文金文的时代,不用说,文字是刻在甲骨或是器皿之上的。先秦时期大小篆文,一般写在竹木简上,或是丝绢之上。隶书也大多如此。到魏晋时期,造纸技术比较成熟了,书写的载体开始转移到纸上。这时,笔墨纸砚成为一组搭档。现在所谓的书法从此开始。所以魏晋书法成为现代书法的源头。当然,这个源头之前还有上千年的文字与书写的累积与传承。也正因此,魏晋书法虽是源头,但它一开始就为中国书法确立了一个极高的书写典范与审美标准。其书写的法式是千年的累积,而书写的效果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这种趣味的最高标准就是中庸之美。
人们在谈论魏晋风度的时候,常会说到一种散淡之趣。说到二王书法时,也会提到“不激不励,风规自远”这其中体现的都是一种中庸之美。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说: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傅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说的是同样的审美效果,也就是恰到好处。
魏晋书法的代表人物是钟、张、羲、献。钟是钟繇,张是张芝,羲献是“二王”。唐代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光辉灿烂名家倍出的时代。唐代书法家也都受过魏晋书法的滋养。他们在继承魏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最后自成一家。欧颜柳等名家莫不如此。
看看钟繇的《荐季直表》,王羲之的《曹娥碑》,再与唐楷对照一下,就能发现魏晋时期由隶向楷转变的痕迹。所以,唐之后的楷书,才是真正的楷书。也正因此,楷书四大家中,没有二王的名字。但一个很显然的事实是,假如没有魏晋书法,也就不会有唐楷。魏晋书法是唐楷的源头,也是母体。没有继承,也不会发展。
唐代书法是这样,宋明之后又沿看唐向前发展。这时,书法的体式上己经定型,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的书写,除了审美情趣上体现出细微的个人风格不同之外,汉字的书写己经没有根本的改变了,而书写中体现的大的原则与美学特质,是在魏晋时期以二王为代表的书家手上就定型了。
现在回到开始的问题上,书入晋人,未必是说写书的时候一定要从“二王”入手。从那家入手应该不是问题。无论先学的是谁,欧颜柳赵无所谓,当学到较高的水平,遇到瓶颈难以突破的时候,(这当然要达到很高水平),必然要追根溯源,这时就会发现,无论从哪儿入手,最终都会追溯到魏晋之时。也只有追溯到这个源头,才能真正了解中国书法的精神风貌与美学追求。
如果一个学书法的人,从没溯及到魏晋,或者并不认为魏晋有多么重要。那么,无论你自视水平有多高,在方家的眼里,你都是野路子。这就是“书不入晋终是野”的意思。
-----
网友解答:
中国书法者最追求入古,一般都是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魏晋时期的书法,不仅仅是技法上的高超,更有文人气韵,是艺术化的书法。
“书不入晋终是野”这句话说的是,学书法的人如果不从魏晋入手或是没有关注魏晋的书法书风,就算用再多的功夫,再好的成绩,终归不是正途,也只能算是野路子。
如果一个学书法的人,从来没有溯及到魏晋,那么,无论你自视水平有多高,在书法家的眼里,你学的都是些野路子,故“书不入晋终是野”。
-----
网友解答:
书不入晋终是野,是指出了书法如果不按照汉末创立、魏晋时成熟的笔法来书写,写来写去始终只是停留在实用写字层面,即摆布字形野道,无法提升为书,成为一种供人观赏的天人合一的书法。
什么是入晋之法?
运腕、中锋、提按、入木、变化、出神就是晋法。
为什么入晋之法以运腕为首?
这是从东晋书圣王羲之流传下来的书法摹本和刻帖中总结出来的王羲之神奇笔法。
只要仔细而非马虎地观察研究王羲之代表作神龙本《兰亭序》,就会突然发现王羲之书法中的笔势和笔锋的圆弧形动态十分明显,其他杰作如《丧乱》等帖同样如此。为什么会这样?运腕写出来的,决非转指和挥肘写得出来。
请看看附图吧,悟性高的人一定会有大收获:
-----
网友解答:
中国的楷书鼻祖是钟繇。
而到了晋朝的时候,王羲之改造了钟繇的楷书。他不仅改造了钟繇的楷书的外形,让它成为一种流行的书体。而且把楷书从它的实用性,发展到实用性和艺术性共有的一个前所未有的面目。
中国自王羲之开始,让中国的文字书写成为一种艺术,王羲之而被尊称为“书圣”。
中国的历朝历代的有名的书法家,都是从王羲之的书法里吸取了大量的营养。中国的书法艺术自此之后开花结果,繁荣了上千年。
每一个书法家,都能从晋朝的书法,或者说是从王羲之的书法里不同程度的,汲取营养。王羲之的书法是中国正统书法,所以无论是书法家还是书法爱好者,如果不学习,晋朝的书法,终究是野路子,或者说是不全面的。
-----
网友解答:
不请自来,胡诌两句。
“书不入晋终是野”好像是出自明末清初书画家王铎之语,因为车上,不查度娘了。记忆模糊了,应该说,“书不宗晋终是野”更合适些。这句话意思是:“书法若不尊崇魏晋之风,最终成不了大家,都会归于旁门野路”。换句话说就是学习书法,如果不效法魏晋之道,即不能提高自己书法的品味。
其实,我觉得,此话很有道理,但也不可拘泥过甚,学习时以魏晋为宗,但得有创新,过于效古不会独成一家的。
-----
网友解答:
“书不入晋终是野”,“野”即人们常说的“野路子”。为什么说书不入晋终归是“野路子”呢?谁是书法中的“教化主”?谁又是书法中的“野路子”?
图:孙过庭《书谱》局部
先搞清楚“晋”是什么晋
“晋”指晋人风韵,起初盛行于两晋士族中悠游从容、清雅虚和、缥缈奇幻的高雅格调和精神气度,后来扩大到整个艺术领域,进而形成两晋独有的社会风气。从书法层面讲,晋人风韵即书家或作品中透露出的一种特有的风度和韵致,是书法艺术中极高的审美气质,历来被很多书家视为毕生追求。为了不使大家坠入云里雾里而不知所云,以下从技法和工具角度谈谈晋人书法特征:
图:王羲之《远宦帖》
一、从形体上看
晋人书法以行草为主,行草自由活泼,书写速度相对较快,草书以使转为其形质,贵在流畅贯通。晋人结字以奇为正,形态多变;用笔侧入中收,中侧并用;笔法以手腕摆动和指尖带动笔尖绞转为主。
图:王献之《先夜帖》局部
二、从形式上看
晋人书法以手札尺牍为主,手札尺牍一般尺寸不大,只需摆动指腕即可书写。手札尺牍多为硬黄纸质,水墨晕化效果不强,晋人所用毛笔多为富有弹性的硬毫,在这种纸上运笔,笔锋变化极为丰富。
图:王珣《伯远帖》局部
再弄明白“入”该怎么入
“书不入晋终是野”至少强调了两层意思,一是书法的本质渊源,二是书法的师承关系。汉字从适用性转向自觉性的艺术线条,大抵始于魏晋,加之无法企及的“二王”高峰,晋人书法被视为源头没问题。书法讲究师承关系也没问题。
图:米芾《论草书帖》
问题在哪呢?
探寻书法的本质是为了什么?如果不能借古鉴今,古为今用,本质渊源反而会成为书法艺术发展和创新的禁锢和樊篱,师承关系也只会沦为墨守成规而已!米芾和王铎都说过
“书不入晋终是野”类似的话语,他们也都很好的继承了“二王”书法,算是“入晋”,但若他们仅仅只是“入”,若没有“出”,没有推陈出新、独树一帜,那还是你心中的米芾和王铎吗?
图:王铎《草书诗帖》局部
结束语
在书法艺术探索和实践中,“书不入晋终是野”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若对此奉为奉为圭臬,则是给了“教化主”以市场;若对此弃之不顾,则是给了“野路子”以空间。对于书法这门独特而古老的东方线条艺术,“教化主”太多就会一潭死水,“野路子”太多则会本末倒置,您认为呢?
-----
网友解答:
原话是这样说的,“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是谁说的?好象是米芾。
这话说的没错。晋朝人尚韵是当时的社会风气造成的。魏晋时期的庄子,成了魏晋清谈家的灵感的源泉,文人们的生活、思想的核心都在庄子精神上。晋人的美实际上就是玄学的美,他们不满足于糜烂、奢侈、伪装,不满足于世俗的束缚,而追求世俗后面的本质的根源。
最能反映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当然是艺术,在晋人的艺术当中强调了个体生命与人格精神的独立自由,追求自由创造精神。晋人书法本质灵魂就是这种玄学精神,晋代社会空前绝后的精神解放,造就了书法这种精神人格最具体最适当的艺术表现。
晋人王羲之书法韵高千古,是美在神韵,美在不粘不滞于物的自由精神,集中体现了惊人的美,是一种趋向于简约、玄澹、超然物外的,哲学般的美,是最解放,最自由艺术之美。二王的行草书,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妙在清逸二字。
我们现在的书法要学的是晋人的这种精神,要把这种精神融入我们当代的艺术创作当中去。我们也不中一头扎晋人的书法当中,带了一点晋人的东西就自以为是,固步自封。时代在变革,书法也应当与时俱进。实际上当代好多的有识之士,也清醒地认识到晋人的书风是流利、清爽、柔美、飘逸有余,而雄强、古拙、朴茂、坚劲不足。人们的审美会疲劳,社会要前进,书法艺术也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这样的书法艺术才不会沦为下品。
-----
------------------
推荐阅读:
你给父母办寿宴,千万别收礼金,因为别人赴宴已给你面子。怎么看?
诈骗、广告、骚扰都被标记几百上千次,为什么三大运营商不给停机?
上一篇:粤语究竟是一种方言还是一种语言?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