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唐太宗的嫡三子李治能登上皇位?
为啥唐太宗的嫡三子李治能登上皇位?
-----
网友解答:
-----
应该说,李世民这个太子选的相当不错,李治21岁登基。在位34年。李治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被低估的皇帝(没有之一),绝对可以称得上是雄才伟略睿智不凡。在李治在位期间,大唐无论在政治,军事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他的巅峰。
灭高句丽,平定西突厥,灭百济,唐朝版图达到极盛,铲除关陇门阀的势力。高宗永徽之治不亚于贞观和开元。
但李治这个太子来的却是有点天上掉馅饼,白得的。
李治在李世民登基第二年出生。是长孙皇后的三个儿子里最小的一个,对这小儿子李世民根本最初根本没有考虑当太子的意图,当时的太子是长子李承乾,备胎是魏王李泰。一次李世民问李治:《孝经》中讲的是什么?”李治道:“孝道最为重要,小时候侍奉双亲,长大后侍奉君王,能够事奉好父兄,做好臣子。
李世民道:“你如果按此行事,就是好臣子。可见李世民根本没有考虑李治当太子。
但李承乾与魏王李泰相互争斗,一直于到最后李承乾谋反,让李世民伤透了心。
在李承乾与魏王李泰鹬蚌相争的时候,李治就是渔翁得利了。李治在这种情况下他就成为唯一的候选人了
,
李治不战而胜不争而得
,李世民与长孙无忌都认为李治懦弱。所以李世民不放心,想立吴王李恪。但长孙无忌觉得李治好控制。竭力让李治为君。以至于李世民责骂长孙无忌:你反对李恪是因为他不是你外甥吗(是气话)。
长孙无忌却是说:晋王仁孝,必能保陛下子孙安全。但长孙无忌做梦都想不到,就是这个仁孝的李治,最终害的自己家败族灭。
李治的仁孝是外表,但里面有着一颗冷酷的心
,他冷眼旁观与自己一母同胞的两个哥哥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争夺太子之位,
因为他知道,只要两个哥哥在,他永远都没有机会,二人只有都完蛋他才有机会,所以他才袖手旁观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懦弱的人会与庶母私通,一个懦弱的人会登基以后,彻底铲除对自己有拥立之功关陇门阀头领,自己的亲舅舅长孙家族彻底铲除。别人是霸气侧漏凶名在外。
李治则是无声处定乾坤内敛低调,外表人畜无害,里面却是大老虎。敢娶自己庶母的人,抛开道德与否不谈,敢这么干的人绝非懦弱。
最后就是长孙皇后生了三个儿子,
李世民的继承人只能从这仨人中产生,李承乾与魏王李泰既倒,也只能立李治。再就是关陇唯一认可的也是李治,李世民也立他人也坐不住。天时地利人和李治都占了。除他别无人选。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是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点评。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其实有两个原因。一是李治是嫡子,在有嫡子的情况下李世民肯定会选择立嫡子。二是比他大的两个嫡子都被都被放弃了,这不就只有他了嘛。
李世民在共有子十四。其中嫡子三人,就是原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
其余儿子你会发现在历史上基本提也不太提。在古代比较严格的宗法制度下。尤其是李世民本身作为王朝的第二代。希望为子孙后代立下一个好的规矩,为王朝的长治久安定下一个好的开端的情况下。
李世民肯定会遵循有嫡立嫡的原则的。所以一开始就立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如果历史正常发展。肯定没有李治什么事的。就好像历史正常反正。他爹李世民应该也是富贵亲王的一生。
但他爹当年玄武门之变开的不好的头给儿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嫡次子魏王李泰也想学父亲李世民谋夺哥哥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而李承乾可是清楚的知道他伯伯李建成失败后的结局的。所以眼看李泰咄咄逼人。自己越来越处于劣势。果断背水一战,想通过军事政变提前接班。
李世民就是搞政变起家的祖宗,李承乾的失败是很自然的事情。既然谋反失败。那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显然不能再做了。能留下一命都算他爹法外开恩了。
现在李世民头疼的是立不立李泰。李承乾虽然失败,肯定要辩白自己的行动都是李泰逼的。如果就这样让李泰上位。那李世民不就被李泰玩弄于股掌之上。而且给后世留下了储君之位可以阴谋经营的坏印象。所以李泰也在李世民心目中被放弃了。
幸好嫡子除了这两,这不还有老九李治吗。所以李治被立为储君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千万不要相信史书上李世民说李恪英武类己这句话。就觉得李世民曾经想过立非嫡子的李恪。那样的取乱之道一代明君李世民是不是干的。
所以李治的上位在他两个亲哥出局之后。其实是顺理成章的。
-----
网友解答:
-----
李治虽然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嫡子,前边还有大哥李承乾和二哥李泰,为何最终李治成为太子并且登上皇位呢?主要原因就有三个,我分别为你分析如下。
一、两个哥哥不争气
李治的大哥李承乾,李世民登基之后就立即把他立为太子,并且找李纲、魏征等名师进行教导,希望他长大后能够治理国家。
可惜李承乾喜欢阳奉阴违,当面一套背面一套,经常老师在的时候,他就很安分,老师一离开就胡作非为,更严重的是有几个老师差点就被李承乾杀掉。
有这种学生,老师头疼,李世民也头疼,多次对他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李承乾依旧执迷不悟。
除了对老师不敬之外,李承乾还逐渐开始变成瘸子,因为他的足疾一天比一天严重,最终恶化成为瘸子。一个瘸子太子,大臣开始议论纷纷,觉得他的形象不适合做太子,只有李世民坚定不移,从来没有放弃这个太子。
有父亲的支持,李承乾不仅没有好好改变自己,而是变得越发放肆,开始公然养男宠“称心”,李世民发现后下令叫人将其处死,李承乾居然在东宫大搞祭祀活动。
搞完祭祀活动还模仿胡人习俗在宫中大开晚会,不仅穿胡服、跳胡舞、模仿胡人吃东西,更糟糕的是,李承乾居然模仿胡人打仗,与其余人马组成队伍相互厮杀,必须真刀上阵,打得头破血流方可。
如果有人不卖命,李承乾就会暴力对待,当时跟随李承乾的人对他十分惧怕。就在这些纸醉金迷的日子里,李承乾与侯君集、李元昌等人开始密谋造反,想要对李世民进行逼宫。
他们毕竟还是太嫩,李世民当年就是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得的政权,对这种事情特别敏感,几人还未开始,就已经被李世民知晓,从而将侯君集与李元昌处决,李承乾废为庶民。
太子被废,接下里就是对太子之位的争夺,总共只有李治与李泰两人,当时李世民比较喜欢李泰,按照继承制度还是李世民的喜爱程度而言,都会让李泰继承。
可是李泰过于心急,早早去找到李世民大表忠心,说自己继位会杀死自己儿子以后传位给李治。李世民一听,这么暴力,自己儿子都舍得杀死,要是让他继位,天下苍生不是遭殃了,最主要的是李承乾以及李治的小命也会不保。
李世民对立李泰为太子一事开始迟疑,接下来李泰再去威胁李治,说李治参与李承乾谋反一事,把李治吓得连忙去找李世民告状。李世民得知李泰所作所为,彻底将李泰放弃。
接下来李世民在李治与李恪之间徘徊,他觉得李恪最像自己,可是李恪身世不好,他的母亲是隋朝时期隋炀帝的女儿,拥有前朝血统不适合当太子。而李治又太软弱,李世民也担心。
二、长孙无忌支持
在李世民拿不定主意的情况下,就去找到长孙无忌,问长孙无忌该选谁为太子。长孙无忌是李治的舅舅,毫无疑问会选择让李治成为太子,李世民一听长孙无忌的口气,觉得确实让李治成为太子才是目前明智之举。
因为长孙无忌当时可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一的大臣,而且还是唐朝所谓的关陇贵族中的代表人物,权势滔天,李世民不得不对将来江山稳定着想。
经过三思之后,李世民最终决定立李治为太子,让他继承自己的皇位继续治理天下,要是李世民知道后来李治的表现,一定会气晕。
三、李治本身特点
李治是一个比较仁义而且孝顺的孩子,至少李世民是这样认为的,当初长孙皇后去世之时,李治能够一直哭个不停,最后李世民叫他停下来李治才停止,让李世民对他的孝心十分关注。
此外,当时在李世民的治理下,唐朝迎来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贞观之治的富裕,让李世民觉得应该选择一个仁义君主来治理国家,不适合选择喜欢打战之人。
鉴于以上原因,李世民才最终选择李治成为太子,可惜最后李治却是一个怕老婆的家伙,对李世民的才人武则天百依百顺,还在李世民在世之时两人就开始眉来眼去,后来更是把整个江山都拱手相让,当然那都是后话了。
结语
综上所述,李治之所以成为太子就是因为两个哥哥不争气,并且有舅舅长孙无忌的支持和自身性格优势比较适合当时的政治环境!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
网友解答:
-----
唐太宗李世民共有十四个儿子。与正宫长孙皇后,所生三子,长子李承乾,次子李泰,小子李治。
公元649年,即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病逝,遗诏继承人李治。
李世民在世时,曾立李承乾为太子,终不成器被废;次子李泰心狠手辣,至此立李治为太子。
唐高宗李治虽是嫡生,也非明主。乱伦纲常,信用李世民被废的妃子,纳入正宫,将先帝赐配的王皇后废掉。武则天得势后,屠杀李世民的有功之臣,改朝换代,朝野震动,民怨沸腾。至此李治属于庸主,在位三十三年。
-----
网友解答:
-----
唐高宗李治的身份其实非常尴尬,在唐太宗李世民十四个儿子之中行九、不上不下,在文德皇后长孙氏所生的三个嫡子之中更是排在了最后!中国古代一直讲究所谓“有嫡立嫡、无嫡立长、长幼有序”,除了一个嫡字,李治什么也靠不上。即便这个嫡字,在他前面还横着两个又嫡又长的哥哥!那么,为什么最后登上皇位的却是李治呢?
唐太宗李世民自己给出的答案
在李承乾被废之后,唐太宗经过一段时间的纠结最终放弃了比李治年长的嫡子李泰,将李治立为了新的皇太子。同时,李世民自己也给出了理由:“李泰性格强势,将来他若即位,被废的李承乾和李治恐怕都很难得以善终。李治性格温和,将来他若即位,李承乾和李泰都能得以保全。”
作为父亲,李世民也算是用心良苦了。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李世民的眼光,李承乾死于李世民之前就不去说了。李泰在李治即位之后非但没有遭到清洗,而且受到了很高的礼遇,除了实权之外,该给的、不该给的,李治都给他了。永徽三年,李泰去世,正常死亡,死后谥“恭”。与自己大爷李建成和四叔李元吉相比,李泰简直太幸运了!
嫡长子继承制
李世民一生生了十四个儿子,就算李承乾被废、再排除了李泰,李治依然有十二个兄弟,而且这其中还有六个是李治的哥哥。那么,为什么最终胜出的是李治呢?这就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了。
中国古代帝王、贵族通常都是妻妾成群、子嗣众多,但是拥有继承权的却只有妻所生的嫡子。在有嫡子存在的情况下,妾所生的庶子是没有继承权的,这就是所谓“有嫡立嫡”,只有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庶出的儿子才有资格成为继承人。文德皇后长孙氏生了三个儿子,除了李承乾和李泰之外,只有李治是嫡子!李世民曾一度考虑过庶出的李恪,但很快便被群臣否决了,理由就是嫡庶之别。当然,李恪与隋炀帝杨广的关系也是一个原因。
换言之,李承乾被废之后,有资格成为新皇太子的只有李泰和李治二人。更重要的是,彼时二人的亲娘舅长孙无忌正如日中天、位高权重,这也是李世民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他不得不考虑长孙无忌的存在。因此,李世民别无选择,要么立李泰,要么立李治。李世民最后选择李治的原因前面已经提到了,这里就不赘述了。
长孙无忌的支持
按理说,李泰和李治都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他不应该厚此薄彼才对。可恰恰是这位亲娘舅,在李世民面前说了李泰不少坏话,最终将李治推上了储位!
长孙无忌的行为看似无法理解,实际上还有迹可循的。李泰在与李承乾明争暗斗的过程中,为了增加手中的筹码、在朝中大肆反感私人势力。到李承乾被废之时,李泰身边已经形成了所谓“魏王党”,这些人才是李泰的亲信。一旦李泰成为皇太子甚至即位,这些所谓“魏王党”无疑会成为李泰重用之人,长孙无忌想分一杯羹,难度相当大,很可能还会成为这些人的眼中钉肉中刺、甚至遭到清洗。
李治的情况也完全不同,因为前面横着李承乾和李泰,李治对储位并不热衷,也毫无私人势力可言。一旦成为皇太子,面对李泰的巨大压力,李治必须找一个强有力的依靠。这时候,作为亲娘舅的长孙无忌无疑是最佳选择,加之长孙无忌已经开罪了李泰,撇清了首鼠两端、政治投机的嫌疑,李治必然会对他另眼相待。事情也的确如此,李治即位初期,长孙无忌权倾朝野,走上了人生的巅峰。只可惜,长孙无忌也看走了眼,李治也不是一个怂包软蛋!后来的历史大家都知道,李治武则天夫妻联手将长孙无忌逐出了朝堂,长孙无忌最终落得个客死他乡的下场。
玄武门之变的影响
一场兄弟阋墙的玄武门之变将李世民送上了皇位,同时也在李世民心中埋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之所以放弃李泰而选择李治,说白了李世民就是担心将来自己的儿子再次兄弟阋墙,踏上自己与胞兄李建成、胞弟李元吉的旧路。玄武门之变之所以会发生,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李世民的父亲唐高祖李渊出于政治需要态度暧昧、加剧了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矛盾。为了避免第二个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李世民必须从根子上解决问题。
为了从根子上解决问题,李世民选择了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当然他最终还是没有彻底遵守,但嫡子优先的大前提李世民还是坚持到底了,这是制度保障。但制度是制度,实际是实际,李建成当初不也是皇太子吗?可结局又如何呢?为了避免儿子重蹈覆辙,李世民在册立李治为皇太子的同时将李泰贬去了均州,而且将其降为了郡王。如此一来,李泰便彻底失去了继续发展私人势力的机会,也失去了挑战李治的能力。等到贞观二十一年李世民再次将其晋封为亲王时,李治的皇太子之位早已根深蒂固、稳若泰山了,李泰回天乏术,也只能接受既成事实。从李治给他的谥号“恭”来看,这段时期的李泰还是相当老实本分的。
综上所述,李治之所以能够“后来者居上”成为李世民的接班人,李世民的爱子之心是一个重要方面、当年玄武门之变的前车之鉴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李世民亲身经历了兄弟阋墙,他不愿意儿子再踏上自己那条血淋淋的旧路。与此同时,外戚势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为长孙氏外戚的存在,李世民很难废嫡立庶,只能在三个嫡子中选择继承人,而长孙无忌对李泰和李治的态度最终也加速了李世民下决心的进程。
当然,完善制度或许也是一个方面。李世民在位期间仍然属于唐王朝的草创期,各项制度都有待进一步完善。李世民的这一次易储,或许更深层次也有给后世建立一个平稳过渡的典范之意,毕竟制度这个东西才是一种长久的存在。
-----
网友解答:
-----
“夫唯不争天下莫与之!”
争是不争,不争是争,李治就是以不争为争最典型代表!
长孙皇后生三子
长孙皇后是李世民最爱的人,她温柔美丽惹人怜爱,她知性大方善解人意,她直言劝谏忠君爱国。李世民虽为志刚至强的帝王,却也常有心中苦闷,长孙皇后就是他的慰藉之所,李世民每到长孙后处均能寻到安慰。
长孙皇后生有三子,长子李承乾为当朝太子,次子李泰被封魏王,幼子李治相对两个哥哥年幼被封为晋王。
兄弟相争形同水火
李渊生有三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公元626年发生玄武门之变,手足相残,酿成人间悲剧。
二十年后,历史的故事似乎要再次上演,只不过这一次主人公由李渊变成了李世民。
李承乾为当朝太子,但是李世民却偏爱李泰,常常教诲李承乾而表扬李泰。
李世民的态度引起众大臣恐慌,众大臣生怕再次发生玄武门似的惨案,以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徵为首的众大臣立保太子而排斥魏王。
但太子却越来越不争气,反而魏王却越来越得宠,形势越来越不明朗。
小皇子晋王李治
就在两个哥哥明争暗斗形同水火,李世民为此绞尽脑汁头痛欲裂时,才十几岁的小皇子李治却一直充当一个为父皇排忧解难的孝顺儿子。
但是此时李世民被李治的两个哥哥弄的是心烦意乱,完全没有注意到李治,全当他是一个懦弱招人怜爱的小孩子罢了。
太子谋反
太子李承乾在与弟弟李泰的争斗中,逐渐处于下风,他的心愈发的感觉到不安定,愈发的感觉自己皇位不稳,直到贞观十七年,李承乾打算发动政变以谋取皇位。但是事情败露,李承乾被愤怒的李世民废为庶民,发配边疆。
李治横空出世
就在李世民以及众大臣感觉魏王李泰稳稳的能坐上皇位之时,小晋王李治横空出世。
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众大臣齐声上奏称魏王李泰权欲熏天,一心夺权,间接的致使哥哥李承乾谋反,若立他为太子,阴谋得逞,后世必将争相效仿。晋王李治仁孝爱民,可立为国本。
长孙无忌为当朝首辅,由他牵头,朝中超过一半的大臣都声援李治,李治瞬间声势滔天,最后李世民权衡利弊立李治为太子。
李治成为太子的奥秘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李治也不会无缘无故的被封为太子,那么李治是靠什么获得的太子之位呢?
一、父皇的信任
无论李治的声势有多么的滔天,最后李治能否成为太子,还是要父皇李世民拍板的。
李世民最后选择了李治而放弃了他看重的李泰,并不是因为李世民认为李治能做的比李泰好。
而原因只有一个,待自己百年之后,只有李治登基为帝,才能保证自己的儿子们不会手足相残。
若李泰登基为帝,必会迫害李承乾与李治,这是李世民不愿意看到的,群臣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方才齐声声援。
二、群臣支持
朝中群臣起初都是一心支持李承乾而反对李泰,没想到李承乾出了昏招谋反叛乱,打了众人一个措手不及。
李泰是一个瑕疵必报的人,而众大臣早已与李泰交恶,若李世民百年之后李泰登基,众大臣必然会受到清算,这是众大臣不敢想象的事情。
所以众大臣冒险一搏,以保全皇室子孙为由推举李治。
这个利益胆小懦弱,若他成为了皇帝,众大臣必然也会过得更加轻松舒服。
三、李治韬光养晦
李治虽然胆小懦弱,却也仁德孝顺,况且他一心孝顺父亲,从不谈及他事,给李世民留下了一个好孩子的印象。
加之与他两个整日明争暗斗的哥哥相比,李治确实令人舒心,这为他以后能够登上皇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时刻录品历史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李治的两个哥哥就是鹬蚌、两虎,而李治就是“渔翁”、“猎人”。
夫唯不争天下莫与之争,李治以不争而争得了皇位!
喜欢时刻录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呦!
-----
网友解答:
-----
李治为什么能登上皇位?简而言之,三分靠运气,七分靠打拼。
天上掉下个“馅饼”
李治是长孙皇后最小的儿子,头上还有两个亲哥哥,一个是李承乾(大他九岁,太子),一个是李泰(大他七岁,魏王)。
李治在四岁时就被封为晋王,不过由于大哥李承乾早被封为太子,所以也没多少人看好这个小王爷。在16岁以前,李治的生活都可以用无忧无虑来形容。而在16岁以后,他的日子可再不是风平浪静,而是如履薄冰了。
因为贞观十七年,一件大事发生了。
李承乾式微
本来作为太子,只要李承乾本本分分,踏踏实实的,当上皇帝就没什么问题。可李承乾不一样,他非要搞出点变数来。
李承乾从小是聪明伶俐,不过长大后却迷上了声色犬马,整日与一些宵小之徒待在一起。而他又很会隐藏,导致太宗一直没有看透他的真面目。
不过纸包不火,太子荒淫无道的事很快传到了太宗的耳朵里。而且,这个二世祖还迷上了一个美男子,太宗知道后更生气,一连处死了好几人。太宗也是从这个时候,慢慢对太子失去信心的。
事情败露以后,李承乾当然很生气,因为这会直接影响他的太子地位。而当时唯一能与之匹敌的就属魏王李泰了,因此他怀疑是是李泰为了上位搞的鬼,二人也因此“不共戴天”。
李承乾李泰斗法
李泰是嫡二子,不似大哥那么爱好武功,反而爱好诗词歌赋,也因此讨得了太宗的喜爱。随着年龄增大, 李泰也开始觊觎皇位。
为了达到目标,他开始培养自己的党羽,结交了许多朝堂上的大臣。因为太子太荒唐,李世民也渐渐起了废立之心,认为李泰才是太子最为合适的人选。
李承乾怎能不知父皇的意图?不过他没有选择去认真反思自己的过失,而是去疯狂地打击李泰。
李治坐收“渔翁之利”
李承乾和李泰抖斗得难解难分之时,李治还很小,才16岁。谁也没有把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孩放在眼里,李治也因此置身事外,没有遭到迫害。不得不说,他是幸运的。
后来,李承乾气急败坏,始终解决不了李泰的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谋反。正当他野心勃勃,准备手刃其父之时,一份告密书已经送到了李世民的手中。
结果显而易见,太子被废,牵连人等一律处死。可是问题就来了,如国不可一日无君一样,储君之位也不能空虚。
毫无疑问,李泰是最李世民心中最合适的人选。不过,这个时候,一个多年来未曾“站出来”的身影出现了——长孙无忌。
作为李泰和李治的亲舅舅,长孙无忌的话无疑有很大的分量。
李泰这个人平时恃宠而骄,为了赢得政治地位不惜伤害手足,自然是讨不得舅舅的喜爱。相反,别看李治好像什么都不干, 但他好歹是个善良的皇子,对待自己的兄弟见不得有多好,却也从未做过任何伤害他们的事。
若是李泰日后当上皇帝,那李世民的其他儿子能好过吗?反之,若是李治当皇帝,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我们也知道,唐高宗李治没什么其他特点,就是仁厚。
两相比较,高下立判。因此,长孙无忌坚定地支持李治做储君。
李治的努力
《资治通鉴》里这么说道:
李元昌,是李泰李治等人的叔叔,之前参与了太子谋反一事,因此被杀。由于年纪较轻,李元昌和自己的侄子如太子和李治都有很好的关系(当然除了李泰)。
李泰此时就想拿出这张牌来让李治难堪,而李治什么反应呢?他表现得很犹豫,非常紧张,直到太宗询问,他才告以实情。
如此一看,李治真可谓是不成熟,表现得如此慌张,唯唯诺诺。不过,正是他的这种做法,让太宗以为李治是想要保护手足,不让李泰的形象受损。他看似减分的紧张实则是一个加分项,不但让太宗觉得自己念手足之情,还把李泰置于险地。
最后,太宗选择放弃李泰,改立李治为太子。
历史有时候是很奇怪的,李治看起来似乎什么也没有做,但所有人都看好他。其实大家弄错了一点,李治不是什么都没干,反而是什么都干了。就比如说之前面对李泰的挑战,他就既没有选择与他争辩,也没有就此沉默,反而还把李泰坑了一把。可以说,李泰和李承乾的失败,完全就是自身的不成熟造成的,而年仅16岁的李治,却有着少年老成之势。他的成功,一点也不意外。
作为皇太子,几乎没有犯过什么错,大体上让太宗很满意
善待兄弟
太宗选择李治当太子,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的仁厚,若是他当上皇帝,就不会发生手足相争。
确实,李治当上太子以后,确实没有这种事发生了。他对兄弟很好,就连已经被贬为庶人的大哥李承乾,他都予以照顾。
甚至,他还上奏太宗,认为大哥和二哥的生活环境不是很好(二人皆被贬往外地),想给他们加些供给。
太宗听后很高兴,就依了太子给那两个“不孝子”补助。
大智若愚,虚心好学
当了太子以后,李治更加好学,经常和自己的老师研究治国之道。而且,李治对自己的师父还很友好。
作为千古一帝,太宗当然要对自己的继承者言传身教。《贞观政要》里曾有这样的话:
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李世民问什么,李治都回答不知。这是什么意思,他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吗?当然不是,李治说不知道是想让他父亲把治国之策都给他讲明白,这样既让他处理政事得心应手,又给唐太宗留下了一个虚心好学的印象,不可不谓之高!
必杀技——沉默
前文说道,李治以“无为而无不为”成为储君。在这以后,他更是坚持了这种做法——以不变应万变。
每当有什么重大事件发生时,他就保持缄默,一言不发。因此,在并不是风平浪静的贞观后期,他也能明哲保身。
特别是在对自己老师刘洎的死上,李治竟然一言不发,为什么?表面上这似乎是有些不近人情,但若是他就此向太宗求情,还指不定会招来什么麻烦呢!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驾鹤西去,李治也终于从殿下变成陛下。
很多人对李治是有误解的,认为李治仅仅是靠着捡漏就登临皇位的。其实不然,李治也是凭借着自己的一番努力才成功的,尽管像是什么也没有做。
参考资料:
《唐高宗大传》
《唐太宗大传》
《资治通鉴》
《贞观政要》
《唐高宗的真相》
-----
网友解答:
-----
唐太宗时期,最有能力继承他皇位的有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吴王李恪,由于李恪是庶出,生母是隋炀帝之女,而唐朝遵循的是立嫡立长的继承制,因此,李恪就不符合要求,剩下的就是长孙皇后所生的三个嫡子。
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其中,魏王李泰能力最强,颇有太宗风范,也深受太宗喜爱,唐朝基本沿用嫡长继承制,按礼法来讲,李承乾既是长子,又是嫡出,所以,八岁就被立为太子,但李承乾能力一般,远在魏王李泰之下,在太宗心目中的地位远不及魏王李泰,因此李承乾为能顺利继承皇位,在皇位争夺中占据有利,不断拉拢朝臣。
当然,魏王李泰也没闲着,借着太宗对他的喜爱,仿佛也看到了继承皇位的希望,也马不停蹄的积蓄势力。
而同样是长孙皇后所生的李世民第九子晋王李治,却丝毫没有优势可言,李治不仅身体欠佳,性格软弱,能力也不及两位兄长,在太宗心目中的地位也在两位哥哥之下,但李世民为何放着长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不用,却偏偏选择毫无优势可言又性格软弱的晋王李治继承皇位呢?
要是没有李泰,那么李承乾的皇位基本上是稳稳的,正是由于李泰的步步紧逼,使得李承乾别无他法,于是和朝臣侯君集密谋篡位,最终太子之位被废,李世民不忍心杀掉儿子,就将他废为庶人。
李泰是长孙皇后的次子,长子李承乾被废,按照立嫡立长的原则,李泰就是合法继承人,这是宗法上的优势,但他的夺嫡之心太明显了,简直就是不择手段在抢哥哥李承乾的位置(这一点倒是和李世民很像)。
李承乾获罪后,李泰实在是没有多大机会了,历代两子夺嫡几乎是两者皆败,李泰以为拱到李承乾,自己就能当太子了,实在是太幼稚了,而且李泰说出杀子传位李治的话,太宗会不明白他的真实想法吗?
李治的能力虽不及他的两个哥哥,但其实他并不简单,除了孝顺以外,他在宫中,也有强大的政治能量,在李承乾被废,李泰被贬以后,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都支持立李治为太子,正是他们的支持,才让李世民下定立李治为太子的决心,李治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当然有运气的缘故,但他本是并不简单,李治深得李世民的真传,他明白不争才是上争,低调行事,最终赢得诸位大臣和李世民的支持,从而登上皇位。
选择李治其实也是为了保全众皇子
李世民最不愿意看到兄弟相残,如果立李泰,李世民活着的时候还能镇住,但是只要一去世,李承乾和李治都得完蛋,李泰颇有心计,为了巩固地位,他势必会对自己的兄弟们下手,兄弟相残的场面不可避免,到时候,长孙无忌等众多文武大臣必反,说不定唐朝也会落得个二世而亡的局面。
相反,如果李治继承皇位,虽能力一般,身体虚弱,治国理政方面比较吃力一些,但这些有满朝文武大臣会弥补,而性格软弱又生性善良的李治与众兄弟关系十分和睦,自然不会对他们下手,这样,李世民的儿孙们就会在他百年后得以保全。
唐太宗想通过立李治而不立李泰来定下皇位传承的规矩:皇位不能通过争夺得到,只能是皇帝给;从而减少以后李唐王朝因为藩王窥视皇位而导致的拉帮结派、政局动荡,甚至发展到谋反政变等,唐太宗一直以明君标榜和要求自己,他也知道自己玄武门做了个坏榜样,这是他想到的弥补错误的补救措施,如果李泰也是踩着兄弟上位,那对整个皇室影响太坏了,后面的子孙有样学样,甚至觉得只有这样才能上位,对皇室和李唐都是遗祸无穷。
-----
网友解答:
-----
李治能登上皇位,是因为“修昔底德陷阱”,即老大和老二竞争,结果成就了老三。
嫡长子李承乾是个“奇葩”太子,最大的愿望是当个突厥人。
贞观元年,李世民一登基就立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
既是因为立嫡立长的老规矩。
也是因为李承乾打小就特别聪明伶俐讨人喜欢。
可惜,应了老百姓那句俗话了:“小时候胖不叫胖。”
这位太子殿下,长大了就完全变了一个人。
喜欢喝酒,打猎,还喜欢娈童(男风),
如果这还不算大毛病,那么很遗憾,他还因为骑马打猎把腿摔骨折了。
这在古代,那可就是件大事,
完全可以用一句“望之不似人君”来否定他了。
这还不算,他最大的愿望,竟然是当个突厥人。
而且还不是说说而已,直接就是cosplay(角色扮演)。
把头发直接打散,梳成一个一个的小辫子。
更过分的是,还要学契丹首领装死。
他的随从们,就骑着马围着他转圈的哭,
同时按突厥风俗,拿刀子划破自己的脸和耳朵。
太子殿下这时候就突然跳起来哈哈大笑:
等我当了皇帝,我就率领儿郎们跑到金城郡(兰州),
在突厥首领阿史那思摩手下当个小官,这才是我最快活的事啊!
这不由让人想到,
清朝乾隆皇帝的弟弟和亲王弘昼装死,是不是学的这位李承乾。
可是人家弘昼是为了让乾隆放心,故作荒唐。
那李承乾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为了让唐太宗李世民放心?
似乎做得过了一点。
总之,唐太宗李世民因为这些事,慢慢地不太喜欢这个太子了。
嫡次子魏王李泰,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铁粉”,渐渐得到了李世民的欢心。
继承了老李家优秀的基因,李泰生的仪表堂堂。
而且还特别爱看书,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铁粉。
李世民在当亲王的时候,搞了个“文学馆”,有十八学士,赫赫有名。
有房玄龄,杜如晦这些后来的名臣,
当然也有许敬宗这样的武则天的忠实走狗。
老李家挺有意思,唐玄宗李隆基后来也搞了个十八学士,
看来大唐的浪漫是有基因的。
扯远了,这位李泰,学父亲李世民,召集了些文学之士,替他编书。
这事还得到李世民的赞许,准许他别置文学馆,专门搞这件事。
编了一本555卷的《括地志》。
这本书可不得了,山川地理无所不包,被后世多次引用。
最关键的是,与政治,经济,军事,联系密切
也就是说,不单纯是本地理书。
反映了魏王李泰胸怀天下的志向。
一句话,这个人,好适合当皇帝啊。
祸由此起。
真正的罪魁祸首,应该是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唐太宗李世民,他给儿子们开了个坏头。
立嫡立长的继承制度,本来就是为了避免皇室继承人们内斗。
但是李世民从太子李建成的手里夺过了皇位。
他再粉饰自己是迫不得已,是被逼的。
也骗不过他的儿子们。
太子李承乾荒唐,魏王李泰就有了机会,因为他是嫡次子。
一旦李世民有了废太子的想法,那就轮到他了。
当然,他知道这事肯定没法善了,就开始暗暗地拉拢力量,以备不时之需。
他行动起来了,太子李承乾可就坐不住了。
大伯李建成殷鉴不远啊,他可不想那么窝囊的死去。
这位,学他父亲学得更彻底,
更过分,拉拢权臣之余,竟然要纠集一批亡命之徒,要提前夺权。
啥意思,逼宫啊!真狠!
当然,他一开始还没这么丧心病狂
他先对自己同父同母的弟弟魏王李泰下了手,结果失败了。
接着他又与李元昌,侯君集等人合谋准备逼宫,结果败露。
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审问李承乾造反的原因。
李承乾很坦诚,说自己是已经是太子了,哪有什么别的奢求,
只是因为弟弟李泰咄咄逼人,没办法的事。
您要是废了我,那李泰可就真的得意了!
李世民一听,还真是这么回事。
这要是废了李承乾,立李泰为皇太子
那后世子孙谁都要试一试了,
他李唐的江山,可就乱了套了。
嫡三子李治被立皇太子,对唐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孝顺,聪明,友爱这是李治的优点。
但是“仁懦”可就是他的缺点了。
因为这,太宗李世民,征高丽,打薛延陀,杀大臣,
都是为了给这个仁懦的儿子扫平未来的障碍。
当然,他是没想到,这个儿子,登基之后,竟然横扫旧贵族势力,
把他的亲舅舅长孙无忌都赐死了,
真正的大权在握。这就是后话了。
-----
网友解答:
-----
古代储君的确立有严格的规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以防夺嫡争位造成朝廷动荡。太子即储君,立太子事大,常被称为"立国本"。
一代英主李世民也有废立太子的事发生。
李世民育有十四个皇子,其中嫡长子李承乾、嫡次子李泰、嫡三子李治为长孙皇后所生,所以李承乾很早就被立为太子,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但李承乾并不安份,和李泰、李佑结成了三人阴谋小集团,目的是抢班夺权提前上位,还有一重原因,他发现李泰也在积蓄势力,有争太子之位的意味。
要命的是三人都在暗中培植力量,其拉拢的对象有一个共同特点:一是反对太宗的人,二是不满太宗的人,三是骄兵刺客。
这引起太宗警觉,失望之极,果断废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流放外地。而急于上位的李泰的表现更让太宗愤怒,竟对太宗表白:"若立我为太子,我将杀掉自己的儿子,将来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太宗一听这是一个心术不正手段恶毒的人,随逐出京城。
嫡子中也仅剩李治一人,在长孙无忌一众臣劝说下,李治被立为太子。李治为人宽厚,却是平庸之辈,立为太子实属太宗的无奈之举。
后来发生的事说明太宗的担忧很有道理。武则天的出现及武周代唐而立,若不是后来的"神龙政变",李唐王朝将终结在李治手里。
-----
网友解答:
-----
太子李承乾起兵造反没有成功别杀,嫡次子李泰阴险狡诈不被李世民看重,那么就只有长孙皇后的幼子李治能够当皇帝。
李治出生于628年,李世民刚刚当上皇帝,李世民一共有14个儿子,李治排第九,比李治优秀的儿子就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以及杨妃的儿子李恪。
其实李治才是真正的赢家,他的大哥李承乾和四哥李泰争得差不多的时候,李世民就问李治你有什么政治抱负,李治也是一个聪明鬼,作为臣子就应该替君王分担负担,而且要以孝道为先;李世民已经被太子和魏王整得晕头转向的,李治立为太子这是大势所趋。
李治其实能力非常强,还是皇子的时候就表现得憨厚老实,自己的舅舅长孙无忌也认为,自己这个外甥是真的不行,只需要立他为太子,以后也好控制;李治也会对他感恩戴德,但是李治当了皇帝以后才没有这样想,直接拿自己的舅舅开瓢,因为他就是要削弱门阀世族的势力。
第二点李治跟刘备有一个相同的性格就是喜欢哭,太宗皇帝出门打仗的时候,李治等待太宗回来的时候就哭的撕心裂肺,李世民一看,看来也只有我这个儿子能够成气候,这样把大唐最高权力交给李治是不会错的。
第三点李治没有亲情味,太子造反失败以后,李治并没有替自己的胞兄求情,而是冷酷看着李承乾死去。
第四点李治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强人,而且还喜欢女色,他喜欢的女色是太宗的才人,这个在中国封建社会是杀头的,但是李治当了太子以后就一直跟武媚娘有来往,而且李世民居然没有发现。
唐太宗李世民驾崩以后,李治真正成为大唐最有实力的主宰者,他有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的辅佐下,开创了不亚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永徽之治”,李治等到自己羽翼丰满以后,直接干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
在面对废除王皇后和立武则天这样事情上,李治不是单纯的废除皇后,而是扫除门阀势力对大唐的统治问题,隋朝的灭亡也就是隋炀帝对门阀的处理太过于激进,所以隋朝灭亡的时候,门阀大族并没有帮助隋炀帝。
李治在位34年,唐朝皇帝中,在位时间比较长的皇帝之一,他灭高句丽、平定西突厥、北灭百济,打压关陇门阀势力,大量起用寒族,稳定自己的政治统治。
虽然武则天和高宗临朝称制,但是没有高宗的旨意,武则天也不敢轻举妄动,李治不是电视剧里面什么事情都听武则天的,反而武则天随时都在担心自己的后位什么时候不保。
李治是被自己的父亲李世民和孙子李隆基的光环给盖住了,提高唐朝就知道有李世民、一代女皇武则天和唐明皇,其实最有能力还是李治,因为李治把大唐的疆域和强度开到最大。
------------------
推荐阅读:
我想在明后两天利用周未休息从兰州出发去青海茶卡盐湖,能给个两天的游玩攻略吗?
上一篇:一条线路上10根路灯,漏电跳闸,请指点如何找到漏电点?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