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有胜利的可能性吗?说出你的看法?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有胜利的可能性吗?说出你的看法?
-----
网友解答:
-----
我的回答,没有胜利的可能性。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在1894年,为甲午,故称甲午战争。
按中国清朝当时的国情来看,清政府处于晚清时代,官场十分腐败,人民生活积极困苦,加上封建各派系的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上更是外强中干,纪律松弛,这样的政府能取得赢机吗?
虽然此时清朝统治集团以洋务派掀起一场“自强,求富\"为号的洋务运动。这场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朝一度出现“国治中兴\"的景象,但清朝并不象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始终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的政策和改革,国内大力发展工业革命,国力日渐强盛,逐步发展到资本主义道路。但日本由于是一个岛国,资源匮乏,市场陕小,加之封建残余势力的各种尖锐矛盾,所以日本以天皇为首的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从中寻找出路。中国就成了他们的目标,日本蓄谋多年,不断试探清政府财力和军力,情报系统源源不断的输送回国。在世界西方列强中,以美国为首的多个国家,都站在日本一方,给予支持,在这世界多元化下,清政府是摇摇可危。
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日本以势不可挡的强锐势力扑面而来,而清朝却以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残酷及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为代价而失败。
你想想,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变革维新的资本国家,还有多个国家列强的支持下,就算清朝倾尽全国之力,就算赢了也是惨赢,付出的代价恐怕更痛更重,何况慈禧为首的政脑也不会这么做,她们只以自己为中心,所以只得以战败告终。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封建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日本这个邻居,看似貌合,但他带给中国人民的伤痛是永远忘不了的。至到当今,日本右佑势力还在蠢蠢欲动,国家再强胜,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时刻防备这条狼。
-----
网友解答:
-----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甲午战争清政府没有任何赢的可能。
清政府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反而为了自己政治需要互相扯皮
在甲午战争前,因为两次鸦片战争之败清政府开展了洋务运动,学习、吸收了一些西方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国力有一定的加强,出现了被所谓的“同光中兴”。在1884年的中法战争中,清军虽然败多胜少,但是至少有了一战之力。这无疑让清政府又有了一些天朝上国的感觉,因此对于日本并不是非常重视。
所以在战争前中日两国关系日益紧张时,除了李鸿章深知日本的军事实力已经很强大,担心爆发战争外。光绪和朝中大臣大多并不在意,忙着筹办慈禧的六十大寿,并没有为战争做任何准备。
结果战争爆发以后,清军的战备严重不足,清政府不得不仓促向海外采购军火以满足战争所需。然而清政府财政紧张,战争爆发以后一时无钱可用,外购军火大受影响。加上战争造成的运输问题,实际上采购的武器弹药大多在战后才到,发挥作用有限。
更糟糕的是光绪和帝党还盲目乐观,都认为如果爆发战争可以亲共是那个取胜,加强光绪的声望,并有意借此机会铲除他们眼中的后党骨干李鸿章。在战争爆发以后清流就不断弹劾李鸿章和淮军各将,声称前线战败都是李鸿章卖国所为,要求严惩,并用湘军替代。而山东巡抚李秉衡更是在威海卫-刘公岛之战期间,把山东的清军全部撤守烟台等地,不派一兵一卒前去援助。
这种内耗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战争的结果。等到湘军也不堪一击,被日军杀的大败以后,光绪等人才醒悟过来,不过为时已晚。
清军的战斗力也无法和日军抗衡
在甲午战争中,很多人可能更关注北洋水师,所以清军在陆战中的表现提到并不多。实际上陆战的失败,才是清政府最后乞和的主要原因。
洋务运动中,清政府虽然引进或者仿造了不少西方枪炮,并逐步以西式操典训练清军。不过并没有从根本军事制度上加以改变,没有参谋,不懂地图,没有近代后勤。因此清军实质上是装备了西方枪炮的古代军队而已,其战斗力提高有限。
在甲午战争爆发前,清军的主要对手是国内的农民起义军,问题并不是很严重。甲午战争以后,清军的缺点暴露无遗,在战场上一败再败。而且除了平壤之战清军勉强坚守了一天才撤退外,其他战斗清军没有一次能坚持一天以上,很多战斗更是一触即溃。
在整场甲午战争中,17万日军的战斗死亡只有区区1132人,战死率只有0.66%。更丢人的是在甲午战争中,日本缴获的弹药是消耗总数的数倍,清军的表现堪比稻草人。
而且要注意的是,甲午战争前期清政府投入的淮军、东北练军、湘军还是清朝上下战斗力比较强的部队。随着战争的进行,这些部队陆续损耗,清政府不得不大量招募新兵,匆匆投入战场。
这些新兵大多缺乏训练,很多人连步枪都不会用,到了战场上表现更差。所以清政府也难以继续打下去。
清政府的特性又让它失去了唯一的取胜机会
甲午战争时,清政府唯一的取胜机会是坚决不投降,迁都内陆,然后发动全民抗战。由于日本军队数量有限,而中国国土辽阔,因此有一定机会以国力拖垮日本。
不过清政府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无论是慈禧还是光绪都不愿意汉人督抚的权力进一步增加,以免威胁到自己的统治。相比之下,他们宁可向日本让步,毕竟割地赔款不会真正危及他们的统治。
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也不可能选择唯一可能取胜的方法,也就失去了胜利的希望。
-----
网友解答:
-----
甲午中日海战,清政府几乎没有胜利的可能性。总的来讲,当时的清政府,吏治腐败,内忧外患,国力不足,军队建设落后,极度缺乏备战打仗意识。也就是说,清王朝的社会经济和军事实力都落后于对手。因而,让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较强的日本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舰艇装备落后。
清政府的舰艇整体势力弱于日本。当时,清政府海军军舰总数为78艘,总吨位为8万余吨;日本为31艘,总吨位为5.9万吨。
虽然清政府海军总体上优于日本,但参加黄海作战的海军只有北洋舰队。北洋舰队的总吨位是3.5万吨左右,总马力是42200匹;日本联合舰队的总吨位是4万余吨,总马力是68900匹;北洋舰队的航速是10节,日本联合舰队的航速是14.5节。
日本舰队(剧照)
而且,清政府参战舰艇相对老化,船体结构不牢固,武器装备老旧,机动灵活性较差。
甲午年,正值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国库空虚的清政府把海军经费挪用作太后寿辰的庆祝费用。导致本就捉襟见肘的国防开支全面紧缩,难以及时更新舰艇设备 。
慈禧太后(像)
其次,战争准备不足。
其一,强军意识不足。1876—1888年,清政府海军整军备战的意识比较强,购进了不少先进战舰。但在1888年后,清政府建设、发展强大海军的计划裹足不前,导致军力落后。
其二,实战训练不足。甲午海战爆发前,北洋海军也有训练活动。李鸿章曾多次阅视,并给予充分肯定。但是,当时的训练重常规,实战训练力度远远不够。
手拿舰模的李鸿章(剧照)
其三,作战弹药不足。据有关北洋海军士兵的战后回忆,当时的弹药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作战需要。到了战斗结束前半小时,“镇远”舰的305毫米主炮和150毫米火炮的所有炮弹已经全部打光,仅剩15发穿甲弹。“定远”舰的情况也是如此。
作战中的北洋舰艇(像)
而日舰则弹药充足,直到最后仍能强力炮击。
第三,管理教育缺失。
其一,高层不懂海军。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五位大臣之中,没有一个人出身于海军或接受过海军军事训练。
总理衙门的大臣(像)
其二,专业人才缺乏。海军是专业化、技术化很强的军种,人才建设历来是海军发展的根本。甲午海战前,与日本相比,清政府的海军人才的教育培养处于较低水平——起步晚、质量差。
1855年,日本就在长崎等地创办海军传习所和多个海军操练所;1870年,日本兵部省号召“大办海军”,采取高、中、低培养相衔接,技战术合一,院校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真正把提高海军军官的素质培养置于海军建设的头等地位。
1866年,清政府才建立了第一所海军学校,即福建船政学堂。此后,一直原地不动踏步走。而且,当时清政府的海军教育缺乏统一规划,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
船政学堂的学员(像)
其三,精神意志疲软。清政府与日本海军院校教育的基础课程大体相同,都是以学习西方的理工科知识为主。但在军人的战争精神、战斗意志的培育上,清政府不如日本。
综上诉述,在有着独特的时代背景的甲午海战中,清政府失败了,其原因既有主观上的,也有客观上的。
-----
网友解答:
-----
谢谢邀请。
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有无胜利的可能性呢?从我们国人情感上讲,当然希望清政府获胜。可是,中日甲午战争已过去一百余年,但这场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非常之深远。
关于这场战争的讨论非常多,今天我从战前和战时来探讨一下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胜利的可能性。日本军界在战前就指出“邻邦之兵备愈强,则本邦之兵备亦更不可懈”。自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陆军。1893年,明治天皇带头精简经费补充造船费用。到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战前日本海军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日本还出动乐善堂、玄洋社等间谍组织和人员潜入中国,加紧对中国各方面的情报搜集和渗透。
而同时的中国,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初见成效,开始得意轻敌放松了军备意识。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北洋水师有军舰25艘,官兵4000人。到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的大沽口、威海卫和旅顺三大基地建成。但清朝军事变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装备的低级阶段,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1891年以后,北洋水师甚至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总吨位27000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总吨位约17000多吨。
从两国的战前准备就可以看到两国的巨大差距,这也造成了清政府的失败。
在甲午战争决定性战役——黄海大战中也能看到清政府失败的必然性。
第一个问题就是指挥失当。本来预定的迎战队形是双列纵队,但逼近敌舰时成了散漫的雁形横列队。其原因有两种说法,一说挂错信号旗,二说部分军舰未能及时到达预定位置。开战不久,旗舰定远年久失修的舰桥被本舰火炮的后坐力震坍,海军提督丁汝昌从舰桥上跌落负伤,不能继续指挥战斗,而他事先又没有指定代理指挥者,这个致命的疏漏使中国舰队一开始就失去统一指挥。紧接着信号旗也被击毁,旗舰与舰队的联系中断,各舰只能各自为战,陷于混乱。清政府这种落后的战术必然无法面对日本更加灵活先进的舰队。
战时第二个问题就武器装备差距太大。定远舰枪炮大副沈寿堃说“中国所制之弹,有大小不合炮膛者,有铁质不佳,弹面皆孔难保其未出口不先炸者。即引信拉火,亦多有不过引者。临阵之时,一遇此笔军火,则为害实非浅鲜,故不可不慎之于平日。”上文说到北洋海军准备不足,这就导致炮弹的不足。定远和镇远的主炮炮弹全部用光。炮弹质量也有问题,有的打不响,有的“中敌船而不裂”。在这样的武器装备下,想打赢一场近代海战,几乎是不可能的。
日本战前大肆扩充军备,发展海军。中国方面准备不足,连炮弹数量和质量都无法符合海战要求。战时北洋海军指挥失误,战术落后。这一切都导致了清政府没有胜利的可能性。
-----
网友解答:
-----
既然探讨可能性,我认为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有胜利的可能性,理由如下:
1、
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比比皆是
:
霍去病八百骑兵横扫漠北,项羽三万破章邯二十万的巨鹿之战,张辽七千大胜东吴十万的合肥之战,绿林军一万七千击溃王莽军四十三万等等。
好多人说清政府腐败无能,当时根本无法与日本强大海军对抗,绝无胜算,那是不正确的。
2、
当时的清政府并非一无是处,海军实力在亚洲也是一流水平。
虽然1894年时,日本战舰数量及吨位比清政府多些,倒也没有达到压倒性优势。1894年时清朝北洋海军有战舰19艘,日本是33艘。中国的吨位是三万八千吨,日本达到六万四千多吨,主要作战舰数中国是7艘日本是12艘,其中中国有七千吨级2艘,两千吨级的5艘,日本四千吨级的4艘,三千吨级4艘,两千吨级4艘。
以上数据可以说明,清政府北洋水师完全有实力与日本海军抗衡。
3、
甲午战争清政府的失败有多种因素造成,并不单单是实力不足,不堪一击。
若当时李鸿章听从聂士诚建议先从朝鲜撤军,甲午战争有可能避免或推迟。
若北洋水师正在购置的12门速射炮及时到位,若丰岛海战时李鸿章听从丁汝昌建议全舰队出动以多战少,若丰岛海战时济远舰击中吉野主机房的炮弹炸了,若慈禧不修颐和园三海工程把省下的1500万两银子用于购买作战舰。那么甲午黄海海战很可能是另一种场面。
综上所述,如果假设成立,那么清政府还是有胜利的机会的。但历史不容假设,只能说清政府气数已尽,命运之神站在了日本一方而已。
-----
网友解答:
-----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有没有胜利的可能?
从概率的角度来看,胜利的可能性当然存在!从国家实力对决的角度来看,可能性很小,几乎没有!
甲午中日战争表面上看仅仅是中日军事对决;从本质上讲,中日甲午战争既是军事对决,也是经济对决、政治对决和科技对决!换一句话说,甲午战争是中日之间国家总实力的对决!
那满清的慈禧太后治下的中国和明治天皇治下的日本谁的国家实力更强呢?
让我们分析一下吧!
首先,从政治生态方面来比较:
1869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政府采取脱亚入欧的政策,全面向西方学习。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学习,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很大进步,国家实力大增,超越了亚洲的其它所有国家。因为日本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经常爆发地震海啸等灾害,所以,国民的忧患意识非常强!为了在灭顶之灾到来时有路可逃,日本迫切希望在大陆上有国土。为此,日本从天皇到政府官员向外扩张的野心就产生了!日本的政客,尤其是军部的政客很清楚,要想扩张,朝鲜半岛最近,最方便。可是,朝鲜是满清治下中国的附属国。要占朝鲜,必须先打败中国。能不能打败这个昔日的老师,这个日本文化的祖师爷?能不能降伏这个亚洲第一大国?日本人没有把握。为了了解中国,日本派出大量人员收集情报。通过间谍,日本人知道,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中国的满清统治阶级却非常腐败,国家一盘散沙,所以,日本准备对满清治下的中国动手!
满清政府在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痛定思痛,为自强,为求富,搞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但是,满清统治者不是好学生,它只看上洋老师的钱和军舰大炮,照抄作业。对政治改革、经济改革、科技和文化改革等方面它不愿学不愿改!坦率的说,满清政府是个不求上进、思想腐败落后、严重偏科的差生!它和也向西方老师学习的优秀生学弟日本相比,差距何止十万八千里!它不了解世界,不了解敌人,甚至不了解自己!
管理满清政府这个‘’班级‘’的是慈禧。慈禧这个‘’班主任‘’心胸狭隘,毫无远见。她曾经说过两句名言,一句是:谁让我一时不开心,我就让他一辈子不开心!(多么霸气的老妖婆!)另一句话是:量中华之国力,结与国之欢心!(意思是:中国是我家,只要能让‘’朋友们‘’开心,我愿意掏空它!)大家听听!这样思想带毒的老妖婆却是大清国腐败班的‘’班主任‘’!她带的‘’病毒‘’要传染多少人,要害多少人的命啊!苦命的大清国人民!李鸿章是大清国腐败班‘’班长‘’。他受慈禧思想病毒的传染,也染病了。他私心杂念一大堆:看见困难绕着走,看见诱惑不放手!地方的官员和士绅是腐败班成员。他们号称‘’精英‘’,却都没有优质信仰,各打各的主意!他们有心内耗,无心改革,过一天是一天。可以这样说:满清‘’腐败班‘’人心涣散,是一盘散沙,而且还沉浸在天朝帝国的白日梦当中!
日本政府励精图治,国家上下一心;满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家一盘散沙。从政治生态看,满清政府根本没有胜利的可能!
其次,从经济生态方面比较:
腐败班成员的思想病毒必然传染到‘’经济肌体‘’!晚清的中国,工商业凋敝。天灾人祸,又让小农经济濒临崩溃。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反观日本的经济。经过明治维新后20多年的发展,日本成为世界重要工业国。它工商业发达,经济发展强劲,在亚洲首屈一指。
经济方面,日本毫无疑问超越满人的大清国!
3.从军事生态方面比较:
经济肌体染病的大清国,奄奄一息,‘’病毒‘’继续传染到军事生态。
甲午战争中,军舰的动力来自于烧煤的蒸汽机。北洋舰队烧的煤来源于李鸿章参股投资的开滦煤矿。蒸汽机本来应该用优质煤,但是,它们烧的却是用高价买来的劣质煤!钱被李鸿章赚了,北洋舰队危险来了!因为烧劣质煤,蒸汽机动力不足,军舰开不快!因为开不快,所以军舰就挨了更多的炮弹!当时,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在黄海海战中首先被日本大炮弹击中就有这个原因!
经济肌体的病毒还影响到了炮弹。因为缺乏军饷,北洋舰队三年没有买开花爆破弹!而这种炮弹正是实战用的!黄海海战时,北洋舰队严重缺爆破弹!他们打完仅有的几颗爆破弹后不得不向日舰发射演习用的装沙子的不爆炸的炮弹!
不仅炮弹不买,先进的舰炮——速射炮也没买。黄海海战时日寇用的都是速射炮,发射速度远快于北洋舰队的老旧炮!战场上时间就是生命!北洋舰队吃日寇快炮的亏令人心痛!谁不知道落后就挨打呢!
其实,日寇之所以敢打北洋舰队,敢打大清国,就是因为知道大清国的的危机,知道北洋舰队的严重危机!(间谍收集到的情报!)
中日军队大战正酣时,慈禧太后却在给自己祝寿!她手下的太监知道她狠,连战况都不敢向她及时报告——她正在享受祝寿的快乐!谁要是这时传败报给她,那肯定会‘’一辈子不快乐‘’!借过寿,她大肆受贿,把亿万钱财装入个人腰包!前线军队缺乏军饷、缺乏先进武器,缺少战斗士气……
思想政治病毒和经济病毒还影响了军事指挥和官兵素质。
满清政府、经济肌体和军队都被‘’病毒‘’感染了,所以,军队的官兵被‘’传染‘’是必然的!
国家经济破败,保命都是问题。满清的军队里大部分官兵都是农家子弟,他们因为家贫都没几个读过书,基本都是文盲。而且他们当兵就是为了混口饭吃。为谁打仗,为什么打仗,他们不知道!他们的敌人日本兵却都是经过学校教育的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他们武士道精神足,为天皇而战!清军官兵的整体素质和日寇比起来差异太大!战争天平倾向日寇!
官兵素质差,打起仗来当然不行了!满清的军事指挥根本无明智的战略战术!指挥系统的‘’中毒‘’让清军在陆地上和在海洋上都乱成一团。抗命,临阵脱逃,见死不救,屡战屡败!军队缺乏正确指挥、缺乏军饷、缺乏先进武器、缺乏勇敢的士气,让清军的陆军和海军离‘’黄泉‘’越来越近,离胜利越来越远,最后直接安息!
总之,以一个积贫积弱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和上下一心、野心勃勃、实力雄厚的的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对决,满清政府要想胜利只能靠天赐!对于已经病入膏肓奄奄一息的大清政府来说,‘’安息‘’是它必然的归宿!
(我的观点你是否同意?欢迎讨论!)
-----
网友解答:
-----
甲午这个事情时隔多年小时候知道这个事的时候愤愤不平很多,后来接触的那时候信息越来越多反而释然了,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当时的清朝,严格说民族国家的概念还没形成,这个看看后来,八国联军侵华进攻的英国主力是英国的山东雇佣军团,主要是中国人,他们丝毫不觉得这个叛国,他们攻击的只是皇帝,八国联军侵华时协助他们通过城墙破洞,爬梯子进入北京城的都是当时中国百姓,他们对谁统治中国毫无概念,包括后来东北被日本侵占,大量东北军不战而降,成为伪军,好多人不解,其实东北军崛起跟日本本身就是千丝万缕的联系,乃至后来日本侵占上海南京,帮助日本人登陆背行李的,还是中国百姓,当时中国百姓很苦,挣扎在死亡的边缘,清政府乃至后来北洋还有民国政府,根本没拿他们当人看,当时平民百姓对官吏和军人的恨,几乎超越了历史上任何时代,其他时代政府和百姓武器其实差别不大,百姓很容易造反,清朝末期其实民不聊生,但是政府手里有枪,要知道甲午时期北洋都是镇压农民起义起的家,尤其袁世凯,北洋海军确实是一帮热血青年,他们真的为了国家至死方休,北洋海军高级将领也各各胸怀大志,但总的来说,清政府早已烂到骨子里了,后来的革命丝毫不奇怪,甲午战争,你如果假设,咱就假设赢了,清也回在后来其他战争输掉,要知道中法战争清打败了法国,结果却割让了云南铁路权给法国,清朝是什么奴才逻辑,打赢了还要赔人家军费
-----
网友解答:
-----
《孙子兵法》说,“天时,地利,人和,吾以此知胜负矣”除了这三样,若想取得胜仗,须具备“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即政治、天时、地利、将帅、法制,这五者是一个军队打仗是否能取胜的关键,十分重要。我们从这些方面分析一下中日甲午战争,看看清政府有无胜利的可能性。
“道”即为政治,所谓政治,在古时,即为民意,而非君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政治不明,出师无名,战争无义,无端挑起战争,是为百姓不容。中日甲午战争并不是抗敌入侵,而是应朝鲜邀请出兵的。
“天”即为天时,既指昼夜晴雨、严寒酷暑,春夏秋冬四季等气候条件变化也指所处的周围环境。甲午战争时,清廷军事上的频频失利,让西方列强倍感失望。
“地”顾名思义,地利,征战时,路途的远近,地势的险峻和平坦,地域的宽窄,地形的利用等十分重要。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由于北洋水师的军舰速度太慢,处于很大劣势。
“将”即为将帅,领兵打仗的军官。中日甲午战时日本有士官学校和海\\陆军大学,军官受过正规化训练,清朝提升的途径还是科考,裙带关系。
“ 法”即为法制,指军队的编制,将领和部下的管理、粮草武器的供应,军队法规等方方面面的情况。日本已经建立完备的兵役制度和部队架构。而清军是的主力是淮军,一听就是地方军。武器上虽然清军某方面有优势,但是总体混杂,后勤供应跟不上。
甲午战争是在不知彼知己的情况下打的一场糊涂的战争,通过甲午战争,可以看到清廷的腐败和无能,也导致清朝进一步走向衰落和日本快速的崛起。
-----
网友解答:
-----
过去的事情不争论!
------------------
推荐阅读:
上一篇:被老板炒鱿鱼后又被叫回来,大家认为该不该为金钱折腰?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