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和潼关是一个地方吗?
函谷关和潼关是一个地方吗?
-----
网友解答:
-----
潼关和函谷关一直是非常令人迷惑不解的两个关口。很多人不解的是,为什么秦国要用函谷关作为关口,而汉代之后都用潼关作为关口?
还有一个特别不解的是,汉代以后函谷关竟然弃而不用了,只守潼关去了。难道他们不担心敌人从函谷关进去吗?
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是因为没有看清函谷关和潼关在地图上的位置。
1)函谷关和潼关是在一个峡谷中,分东西两头。
我们这样说,从洛阳到西安这一段路程。先从洛阳往西走,然后到达函谷关,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灵宝县。
到灵宝以后,从灵宝到西安这段路程就非常难走了。因为河南是平原,而从灵宝往西,有一条黄河。河北便是中条山,山势险峻。河南边是秦岭,也是崇山峻岭。非常难走。
但天无绝人之路,从灵宝到西安在两山之间有一个峡谷,峡谷的入口就是函谷关。然后一直沿着峡谷往西走,就是去西安方向。大概走六十公里,就到了峡谷的尽头,尽头这个地方,就是潼关。潼关再向西就是关中平原,西安就在关中平原内!
现在搞明白了吧!原来从洛阳到西安都是崇山峻岭,但老天爷留了一条峡谷。可以顺利的从洛阳到西安。峡谷的两头,东边是函谷关,西边是潼关。
原来两个关守的是一条路。只是需求不同才选择不同的地方防守。
2)秦国为什么选择在函谷关驻守?
函谷关刚开始是魏国的,是秦孝公从魏国手里把函谷关夺了过来。
这就是为什么当初的秦穆公为什么一定要和晋国交好的原因。只要两国关系不好,晋国只要掐断函谷关,秦国就只能躲在关中平原不能出来一步。
后来三家分晋后,秦孝公就趁乱把函谷关夺了回来。函谷关一到手,秦国算是打开了进攻山东诸国的通路,而山东诸国进攻只能到函谷关,根本攻不下函谷关。这也是秦国为什么一个国家能对抗六个国家的原因。
山东六国也憋屈啊,只要到函谷关,无论如何是打不进去了,只好收兵!对秦国来说,倚杖函谷关天险,进可以打山东诸国,退可以固若金汤。简直是太舒服了!
3)汉代以后为什么选择潼关?
当中国完成大一统,函谷关就失去了意义。因为变成了国家中的一部分。西安作为帝京的话,肯定是潼关的位置更重要一些。
如果函谷关和潼关都守的话,肯定是浪费人力和物力。只守一个潼关更划得来些。因此慢慢的函谷关就放弃了。
直到东汉末年,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于建安元年(196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所以曹操直接守西头,目的是对付西安方向的敌人。因此作用也不一样了。
在随后的朝代中,潼关的位置也因防御的敌人不同而有所改变。在隋朝中,隋大业七年(611年),移关城于今杨家庄南城北村一带,与汉代关城南北夹峙,形成两座关城, 形势更加险要。唐天授二年(691年),潼关又从塬上北迁到源下,沿河辟路,也就是潼关。 历代各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都在这里驻屯重兵,设关把守。
唐代之后,潼关的大致位置没有变,而是各自加固而已,但潼关作为进入西安的门户,在历次战争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潼关和函谷关在中国战争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据统计,单单重要的能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战争,在潼关打了45次,在函谷关打了13次。特别是明清以前,守住潼关就可以得天下。而北宋的灭亡,也正是金兵统帅完颜宗翰守着潼关,大宋的精锐西路军无法过函谷关解救开封之围。所以造成北宋的灭亡。而抗战时,这两座雄关对阻挡日军有非常大的帮助!
-----
网友解答:
-----
1944年6月底,远在重庆的老蒋亲自下令,将胡宗南麾下第57军第97师师长傅维藩少将就地枪决,注意这个57军可不是东北军的番号,而是胡宗南新组的嫡系中央军部队,时任军长黄埔一期刘安祺,而傅维藩也是黄埔五期的“天子门生”。为什么老蒋气急败坏要枪毙黄埔生呢?因为傅维藩第97师所驻防的,正是河南灵宝一线的重要阵地,也就是秦时的兵家要地“函谷关”附近。
(兵出潼关剧照)
估计是因为最近《大秦赋》热播的缘故,许多军迷记住了“函谷关”这个隘口,所以注意区别:函谷关位于河南三门峡市的灵宝县境,而潼关位于陕西渭南市的潼关县境,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地名和关隘,一东一西相距约80公里。在整场抗日战争中,日军确实曾经兵抵“函谷关”旧址,也就是傅维藩放弃的灵宝一线阵地,但是始终未能兵临潼关城下,否则西安一定不保,川北必然震动了。
“函谷关”的准确位置,在今天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县级市)函谷关镇的王垛村,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这座关隘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遏住了从中原地区通过豫西进入陕甘的要道,成为战国时期秦国的重要“边关”,现在称为“崤函古道”。所以在《大秦赋》里,秦王政和李斯等人,惯称其他六国为“关东六国”,因为列国尽在函谷关以东。
“函谷关”名字的由来,源自于当年这里的关隘建在山谷之中,且又深险如函,遂有此名,在冷兵器时代确属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所在,成为秦国防御关东六国的重要屏障,当然也是秦灭六国时大军出征的必经之地。应该说,崤函古道成为秦国统一六国的天赐宝地,秦军情况不妙时就缩回关西,兵强马壮时再出关东征。
函谷关在历史上前后建有三座:普遍意义上的“秦关”,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县(称县习惯了)以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汉关”则东移至洛阳的新安县,西距秦关150公里。还有另一处叫做魏关,遗址距秦关北5公里处,如今已在水利工程的修建中,被淹没不复存在。
(这是后来修复的)
那么函谷关如今为什么后来没有潼关有名了呢?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形势的变化,函谷关在汉末已被废止弃用,作出这一决定的是我们熟悉的汉丞相曹操,他为了为预防关西兵乱,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相比较函古关,潼关在位置上更靠近西安(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成为其门户所在,所以潼关才是“关中”所指的那座关。
潼关位于陕西省潼关县,因临近潼水而得名,古称桃林塞。它被描述为:“南依秦岭,有禁沟深谷之险;北有渭、洛,汇黄河抱关而下之要;西有华山之屏障;东面山峰连接,谷深崖绝”,不仅是关中平原,也是多朝古都西安的门户。唐代的安史之乱,名将哥舒瀚据守潼关不出,反贼安禄山的大军硬是无计可施,直到昏头昏脑的唐玄宗硬逼着他出关迎战,潼关才终告失守,唐明皇杨贵妃遂逃出西安奔蜀地。
(两关位置图)
所以在抗战的相持阶段,第一战区与日军隔黄河对峙,豫中仍然在中国军队的控制之下,则豫西安全、崤函古道安全,而潼关和西安就成为了稳固的后方。但是在1944年豫湘桂战役打响后,日军突破黄河,37天连占河南38城,第一战区溃不成军,也这就是豫湘桂战役河南段的“豫中会战”。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和副司令长官汤恩伯,率残部向西溃退,杀红眼的日军则跟踪追击杀入了豫西。
此时为防止局面不可收拾,胡宗南奉命派遣其主力第1军、第57军等四个军沿崤函古道东进反击,部队统一由第34集团军总司令李延年指挥,战役开始阶段,李延年曾经取得一定进展,不仅掩护了蒋、汤两部的败兵撤退,也将日军先头部队吃掉了一部分,如果运筹得当并且增加援兵,反攻洛阳都可能有机会。
(函谷要道)
然而日军第三战车师团的坦克和重炮赶到前线后,情况发生逆转,日军同时以一部从秦岭侧后迂回迫近潼关,于是反击战变成了阻击战,第34集团军拼命遏守灵宝一线,也就是当年的秦关附近,希望以重兵卡住崤函古道,避免日军兵叩潼关。战至1944年6月10日,由于一线阵地被日军突破,第1军请求稍稍后撤,结果因联络不畅引发各部争先恐后西撤。
情况一片混乱,本来并没有打败仗,而日军也因为达成了豫中会战的目的准备见好就收,结果是第34集团军自己乱糟遭仓惶撤退,连西安的军政机关都吓得准备跑路了,老蒋接到空军的侦察报告后,立即下令追查。胡宗南不想惩处自己的第1军,遂上报了包括傅维藩在内的一个师长、两个团长“临阵脱逃”,老蒋大怒命令通通枪毙,其实死的都有点冤,这完全是高层指挥不力的结果。
秦始皇要是知道胡宗南的部队这么菜,如此轻易就想放弃函谷关重地,没准能气得活过来。
(潼关)
-----
网友解答:
-----
函谷关和潼关不是一个地方。但它们之间有关系,而且关系还很亲密,可以用爷儿父子来形容它们之间的关系吧。
函谷关和潼关分别在一条长约五十公里的峡谷的两头。函谷关在东边,潼关在西边,就像一根扁担似的。
函谷关和潼关的功能都是戍边御敌,最早担当此重任的是东边的函谷关,后来,函谷关就像一位年老的将士一样退休了,它肩上的重任就落在了相距七十公里的潼关肩上。
由此看来,它们不是爷儿父子的关系吗?
涛涛不绝的黄河从北向南,当它与从西向东的渭河相遇后,猛地一个90度直拐弯,汹涌澎湃地向东方的中原奔去。
这个拐弯的地方就是潼关。潼关是一个一脚踏三省的地方,它的西边是陕西,东边则黄河为界,北边是山西,南边是河南。
黄河向东流淌七十多公里后,就来到了函谷关。早期的潼关默默无闻,仅仅一个地名而已。而函谷关可就名扬天下了。
函谷关的位置在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函谷关镇的王垛村,该关南倚秦岭,北临黄河,地处“两京古道”,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
这里要插写一下陕西关中一词的含义吧。
陕西中部的八百里秦川人称关中,为什么叫关中呢?就是因为它的周围有四个大关口。西边为大散关,东边的是函谷关,北边是萧关,南边是武关。
四大关将秦川围了起来,就成了关中。
在这四大关中,函谷关是连接西安和东都洛阳的咽喉要道和必经之路。合纵攻秦、楚汉相争、安史之乱等古代著名战争都发生在这里。因此函谷关就成了众关之首。
函谷关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同为古时的重要关口。
函谷关在历史上有三座:秦关、汉关和魏关,这三个地方是由于不同时期根据需要而转移重建的结果。
现在的函谷关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面积有2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太初宫、鸡鸣台、关楼、函关古道等20余处。
函谷关除了众关之首外,它同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元素,那就是《道德经》。正是这个《道德经》,才使得函谷关留芳青史,名扬海内外至今不衰。
五千言的《道德经》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潜心于此著述而成。因此,函谷关就成为了道家学派开山巨著《道德经》的灵谷圣地,道家文化的发祥地。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会到此来朝圣祭祖。
时间推移到汉朝末期,随着地理位置的变化,函谷关的险要位置发生了变化,它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承接它的重任的是相隔七十公里的潼关。
潼关就像子承父业一样闪亮登场了。
潼关第一次在史书亮相,就是汉末时期,曹操与马超在潼关大战。把个曹阿满打割须弃袍、狼狈逃窜,最后夺船避箭于渭水之上。
潼关取代函谷关成了关中的东大门,兵家必争之地改为了潼关。后来,清乾隆皇帝游历帝国大好河山,行至此地,也不免感慨潼关之险峻,挥笔在城楼上留下“第一关”的鎏金御书。
现在的潼关古城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区内有黄河、渭河、女娲陵、潼关古城及众多的古战场遗址。
潼关和西岳华山已经隔着不远了。另外来潼关可要吃吃老潼关肉夹馍哦。
-----
网友解答:
-----
狭隘关口,历来是兵家抢先争夺之地,占据关口,就能体现地理环境优势,抢先控制战局,足见有利战争部署的重要性。
我们今天要说的是函谷关,还有众所周知的潼关,大家是不是有想起美滋滋的潼关肉夹馍了呢?到底这两者有何关系,它们在历史上又有怎样的战略地位,我们结合事实,逐步分析!
函谷关和潼关究竟是不是同一个地方?
其实不然,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它们都靠近黄河,显然还是将二者混淆搞为一体了,同样作为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关口,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和区别。
就拿函谷关而言,现如今地址位于河南省的灵宝市,它与崤山并称,这里地势险要,具有极佳防御属性的同时,攻克难度极其之高。
函谷关的历史要从春秋战国时期说起。
此地作为要塞,连接着洛阳和长安,“天开函谷壮关中”,就是其真实写照,函谷关的重要性当然不言而喻。其实历史上的函谷关总共有两处,灵宝市王垛村的那是一处,另一处要数汉武帝后来迁移的河南新安,两地相距300多里地。
位于陕西省渭南市的潼关,并非和函谷关一点关系都没有,它往东连接的就是河南省灵宝市。
关于潼关的历史记载,最早要从公元196年说起,当时曹操和马超大战,后来曹操败在此地割须弃袍。
潼关具体位置要属于关中平原东部地区,以及独特的战略价值,盘踞在秦、晋、豫三省之间,相信大家在这里也已经明白,历史上所说的函谷关和潼关,并不是同一个地方。
这两地之间有着差不多大约140里,他们中间通过一条函谷道连接,函谷道的东头就是函谷关,西头则是潼关。
潼关与函谷关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二者历史的变迁。
汉朝时期,由于天下统一,汉武帝为了降低函谷关的战略要塞位置,就将原来的函谷关向东挪动300里,也就是后边的河南新安县存在的新函谷关。
后来以秦汉时期的函谷关为界,向东就将此称之为关东,反之则称之为关西,出将入相的故事,也与此有着很大的渊源。
新函谷关的建立,已经让当初的函谷关失去了重要的战略价值意义,旧关已经被废弃,而潼关从建立的那一天起,就已经确定了它的历史地位。
东西南北,各有所依仗,无论是秦岭还是黄河,天堑还是险阻,都为其提供了重要可靠的防御保障体系,有着堪称“关中门户”的美誉存在。
其后的千年以来,潼关都始终占据着其特殊地位,后来直到解放后,它的重要位置才有所改观,直到三门峡水库的修建,潼关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现如今也以破败不堪的残垣断壁取而代之,其实就拿函谷关和潼关来说,他们本身也具有极大的差别!
地势险要,这是二者的共性,但是就拿秦朝统一六国之前,函谷关就相当于六国与秦国的咽喉之地,谁先扼住函谷关咽喉,谁就率先掌握主动权。
但是要想让六国共同执行统一决策,无异于要比秦国一家更难,这也是最终秦国取胜的原因。按照当时秦国的位置,占据函谷关,防御有利,进攻更无弊。
相比之下的潼关,则是4周各种险要地形环绕,具有极佳的防御属性,主动出击并不占据优势,潼关更充当的是关中屏障的作用,两者在属性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大家千万不要混为一谈哦!
-----
网友解答:
-----
潼关和函谷关不是一个地方,但是距离上相距不远。
先说下潼关。
是不是想到肉夹馍了,呵呵。没错,近代来说“潼关肉夹馍”这道美食使更多人知道了潼关。
潼关
是古代一道险关要隘,位于陕西的最东边,历史悠久。是河南,陕西,山西三省交汇处。北边是黄河,南边是秦岭,西边是华山,自古就是从东边进入关中的唯一通道。目前还有秦王寨,古城遗迹。
函谷关。确切地说函谷关共有三个。分别是
1:秦关。
始建于春秋,位于河南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
2:汉关。
距离秦关150公里,位于洛阳市新安县。汉代的时候都城位于长安,函谷关以东被称为关外,以西就被称为关中。汉代有个将军叫杨仆,老家就是新安县的,被别人称为关外人,心情不爽啊,就自己掏钱建了个函谷关,这就是汉关,又被称为新关。
3:魏关。
位于灵宝市,距离秦关5公里。据传说是曹操建的,主要用于攻打马超时运量运兵,后来修建三门峡水库被淹没了。
关中的关是哪个关呢?
关中这个说法始于战国。那时候陕西平原是一个人口密集,农业发达的地区。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为了防御在四个方向险要路段设置了四所关隘。
西边有大散关,东边有函谷关,北边有萧关,南边有武关。
这四个关隘之间就被称为“关中”,出了四关的地方统称为“关外”。
-----
网友解答:
-----
渭河平原,又称为关中平原。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为西有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故取意四关之中。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但是古人一般习惯称函谷关以西为关中。
函谷关和潼关不是一个地方,却在一个区域,它就是著名的淆函通道,又称豫西通道。函谷关位于淆涵要道的东端,潼关位于西端。历史上函谷关有秦关,汉关和魏关三处。
秦关和魏关都是和阻隔淆涵要道的稠桑原联系在一起的,秦关设置时,它所依靠的稠桑原从秦岭向北一直延伸到黄河南岸,黄河由原畔流过,两相连接,没有任何缝隙。所以从东到西只有横过稠桑原,别无它路。巧合的是,大自然用千万年的雨水将稠桑原冲开了一个裂缝,通贯东西。而秦函谷关就位于裂缝最东端(今天灵宝县王垛村)。从王垛村进关,经黄河峪、狼皮沟达到最西端的桑原村出关。此外,依靠关前的弘农河和稠桑原上茂盛的森林,也造成了函谷关极其险要的地势。
到了汉代,楼船将军杨仆耻于为关外人,于是自掏腰包在今天的新安修建了汉函谷关。
后来黄河水位不断下切,稠桑原北端近河处已经有了滩地,过往行旅就可由滩地行走,不必再费尽艰辛地走过函谷关道。于是关城自然也就荒废不治,日久成了沟壑。曹操有感于此,于是下令许褚于河滩裸漏处修建了魏函谷关,与秦关配合。而后,稠桑原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函谷关天险优势荡然无存。潼关应运而生。
相同的是函谷关和潼关所依附的塬体都是从秦岭延伸下来一直到黄河岸边,所不同的是函谷关位于塬中,而潼关位于塬上。
潼关首次设于东汉末年,关城建在潼关县麟趾原上的陶家庄。
黄土因为附着力小所以易被雨水冲刷,麟趾原到了隋炀帝时期,距离汉潼关以南数里被雨水冲刷出了一条深沟,为了控制这条深沟,隋朝又在今城北村与杨家村之间修建了一座新潼关,是为潼关南城;汉潼关就被称为潼关北城。
到了唐朝武则天时代,潼关出现了和函谷关一样的问题,那就是黄河水位下切,同样造成了麟趾原和黄河交接的河滩裸漏出来,为了控制此处河滩,于是又修建了一座新潼关。宋金元时期,潼关没有做变动,只不过时常被修修补补。明朝洪武年间,又将唐潼关在原基础上扩大了三倍。到了清朝也只是在明代修葺的基础上扩建一二,使其变得越来雄伟壮观。
1954年,在苏联专家指导下,三门峡兴修水利。为了配合水库修建,唐潼关古城被拆,城砖做了三门峡水库基建的备用品。从此,唐潼关毁。
-----
网友解答:
-----
函谷关与潼关是处在秦国东出中原故道上的两个关隘,两关一东一西相距只有120里,合并誉为百二重关。也可以这样理解,华山崤山与黄河中间相夹的禁谷险道可以称为函谷,函谷东为函谷关,西就是潼关。
古时秦地为四塞之国,所谓关中即是四关居周,八百里秦川居中。秦地号称百二秦关即二百秦兵可拒诸侯百万。秦岭横亘于南,黄河绕域于东,西有大散,北有萧关,东函谷南武关见证了血雨腥风、金戈铁马的岁月。而关中关外的界线就是函谷关了。
但函谷关与潼关其实是两个时代的两个关隘,东汉末年函谷关因黄河切割作用,险关作用大大削弱,向西移退一百二十里,天下第二雄关潼关横空出世,与函谷关共同组成关陇政权的攻防要塞。所以函谷关为秦关,潼关被称汉关。
先秦时,秦人把崤山以东诸候国统称山东,早在春秋秦国就有逐鹿中原之意,因此东函谷在秦国来讲极具战略意义,秦穆公时秦就东出函谷关偷袭郑国,不想中了晋国的埋伏,崤之战全军覆没。至此以后,秦国将战略重心转向西北,灭犬戎十二国,扩地千里,这时函谷关与武关基本处于守势,战国时秦出武关并巴蜀,开辟了秦岭之南的第二战场。始皇时期,秦军东出函谷关直击韩国,开启横扫六合的首战。
-----
网友解答:
-----
1、关中之名的来源其实有很多种:
关中
《史记》中这样描述: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汧是渭水,雍是雍山,河是黄河,华是华山。
西晋时期,潘安认为:秦西以陇关为限,东以函谷为界,二关之间是为关中。
东晋时期,徐广认为:关中“东函谷关,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位于四关之中,因此得名。
而至唐代,则有“西以散关为限,东以函谷为界,二关之中谓之关中”的说法。
而唐代的颜师古则认为,“自函谷关以西,总名关中。”
不管怎样,“关中”的关与函谷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2、函谷关
函谷关,位于今天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函谷关与崤山并称,崤山是秦岭山脉的东段,也位于灵宝市内。
函谷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函谷关和崤山在古代合称\"崤函\"之塞,是这里山峰险陡,深谷如函的形象表达。
函谷关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
无论秦伐六国还是六国联合攻秦,函谷关之战都在所难免。
至汉朝,天下一统,汉武帝把函谷关向东挪动了300多里,挪到了今天洛阳的新安县,如此以来,扩大了关中的领地,但函谷关的战略价值也大大降低了。
函谷关有二
因此,函谷关其实有两座,一座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河南灵宝,另一座则在汉武帝之后的河南新安。
秦汉时期,以函谷关为界,东为“关东”,西为“关西”。关西出将,关东出相是当时的历史写照。
3、潼关
潼关之名初见于史册是“曹操大战马超”,这一战曹操割须弃袍于潼关,潼关的建立在东汉末的建安元年(公元196年)。
曹操
究其建立的原因当是新的函谷关以不具有最初的战略价值,而旧的函谷关已经废弃。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这里是关中平原的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
潼关与最早的函谷关之间有140里,古称“函谷道”,其东端是函谷关,西端便是潼关。
自潼关建立之日,便因其北依黄河,南靠秦岭,东有黄巷坂之险阻,西有禁沟之天堑,取代函谷关成为了关中的门户,直至解放前。
解放后,修建三门峡水库,潼关千年关城如今只剩黄土残垣。
4、那秦人最初为何设立的是函谷关而不是潼关?
其实,函谷关和潼关的作用还是有所区别的。
函谷关和潼关虽然同样地势险要,但对于秦国来说,函谷关以西的地区已是秦国领土,出函谷关可以直接威胁洛阳和山东六国,这对于秦国来说,是攻势。
秦出函谷关一统天下
而潼关则不同,位置更靠西,入潼关则直接威胁长安,这是守势。
自关中平定天下,出函谷关则可以与天下群雄争锋。
当天下一统,潼关便是关中帝都的最后一道屏障。
-----
网友解答:
-----
山口隘路形势险要、风云激荡,激情萦怀,自古兵家必争、兵家必守。因此,关口成为古代征战打仗和文学作品中的关键词。
《蜀道难》中,唐代大诗人李白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形容剑门关的重要性。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韩愈用“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形容来路艰险。
在《凉州词》中,王之涣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分不度玉门关”来形容边地苍凉。
而在《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王维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把战争的残忍、家国安危、人生无常、朋友情谊给写绝了。
山海关前的血雨腥风,居庸关上的铮铮铁骨,嘉峪关的巍巍杨柳,大散关的气势如虹,雁门关的猎猎威风等等,都承载着跌宕起伏的历史印迹。每一个关口,都充满历史的烽烟。每一个关口,都充满不同的故事。
那么,函谷关和潼关是一个地方吗?
因为都靠近黄河,相距较近,有人把函谷关和潼关误以为一回事。其实,函谷关和潼关是长安城和洛阳城之间的咽喉不为,是我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两个关隘。
函谷关占据崤函咽喉,北依黄河,南挽秦岭,西接衡岭,东临绝涧,深险如函,盘踞谷中。一直有“天开函谷壮关中”的说法。
而潼关之名的由来,据《水经注》的说法:“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它南依华山,北靠黄河,东向豫西,西接长安,鸡叫一声听三省。“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在谭嗣同的诗句里,潼关的硝烟远了,他憧憬未来。
其实,函谷关比潼关更早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西汉初年,贾谊在《过秦论》的开篇便写道:“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这里所说的“崤函”,便是崤山和函谷关的统称。
先秦时期,秦国依靠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要地势阻挡敌人。即使是后来六国联合抗秦,但“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由此可见,函谷关的地位非常重要。
然而,在坚固的关隘,终有被利箭射穿的一天。
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让函谷关瑟瑟发抖。
因为秦朝的严刑峻法,深受其害的百姓们揭竿而起,以楚怀王为名义领袖的起义队伍终于形成燎原之势。
为了尽快消灭秦王朝,楚怀王下令道,抢先攻入函谷关的人便可以称王。刘邦本想攻关,但张良认为函谷关实在难以攻取,于是便绕道尽快入了关。
到了东汉末年,因为函谷关牢不可破,大军阀董卓看重此地。他西迁长安,靠函谷关抵御诸侯。
在时间的洪流中,黄河逐渐改道,函谷关的险峻地势逐步变迁。这时候,位于崤函道另一端的潼关逐渐显现出重要作用,它代替了函谷关。
所谓崤函道,在周朝时称“桃林塞”,魏晋南北朝后又称“潼关道”,它连接着长安、洛阳两大都市,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道路。东汉末年,为了防备西来之敌,曹操修建了潼关,并将函谷关废弃。
之后,无论是曹操与西凉诸侯交战于渭水之畔,还是安史之乱时哥舒翰在潼关抵御叛军,以及抗日战争时期艰苦卓绝的潼关保卫战,都体现了潼关的重要性。
不过,像函谷关、潼关这样连接中原腹地和关中平原的关卡,都逐渐因为黄河流域的相对安宁而渐渐失去了曾经的战略地位。山海关,嘉峪关等关卡逐渐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函谷关和潼关存在着承接关系,东汉以前,函谷关烽火相连;东汉以后,潼关更为让人牵心。所以有些人会觉得这两个关卡或许是同一个地方。其实,就函谷关而言,尽管历经了秦朝、汉朝、魏朝时的三次变迁,但都大体位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境内;而潼关则位于今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一带,二者相距八十余公里。
无论是“君不见函谷关,崩城毁壁至今在”(唐代岑参诗句)的慨叹,还是“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唐代崔颢诗句)的潼关,都是历史抹不去的记忆。
-----
网友解答:
-----
函谷关和潼关作为文言课本中出现率极高的两个名词,笔者一直傻傻分不清楚,究竟这两者是怎么一回事?它们究竟是不是同一个地方呢?
首先需要明确一件事情:函谷关和潼关不是一个地方,但并不是风马牛不相及,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接下来就由笔者来一一讲述吧。
先是函谷关,此地最早的位置在河南省灵宝市以北十五公里的王垛村。这个地方现在交通便利,高铁和火车都在这里设置了进站点。从现今的状态可以略微窥见它古代时候的样子,它一直都是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
函谷关一直与关中地区相依为命,与崤山也总是一起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函谷关与崤山在古代并称为“崤函”之塞。这个形象生动的称呼顾名思义向我们说明了这里的地理状况:山峰险峻又陡,深谷如函。那么崤山又在哪里呢?它位于秦岭山脉的东段地区,也在河南省灵宝市内。
那为什么函谷关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呢?作为古代重要的地理单位,函谷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当之无愧被称为天险之地。而且它连接的是关中地区,这块区域在中国将于版图上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以函谷关为界限,以东地区成为“关东”,以西地区被称为“关西”。而历史上有个有趣的现象,便是著名的写照“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由此可见,关中地区人才济济。
唐代的颜师古曾这样说道:“自函谷关以西,总名关中。”由此可见,函谷关的确拥有十分突出的重要地理作用和地位。不仅如此,它还连通着两个重要的古代重要都城,往东可往洛阳,向西可前去长安,就像是洛阳和长安两地的咽喉塞道。函谷关建设的历史十分悠久,它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文人墨客的诗篇中也经常会有对函谷关的描写,例如“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气势磅礴间,格外凸显其地位。
如此重要的地方,为了争夺它,战争总是在所难免。秦国讨伐其他六国亦或是六国联合攻打秦国,函谷关之战都成为了其中亮眼的一抹色彩。
汉朝国家统一,天下事宜百废待兴。汉武帝将目光锁定到了函谷关这个一诞生便赫赫有名的关卡,他将函谷关往东挪了300多里,函谷关的新址落户在今天洛阳的新安县。这一次挪动处理将关中的领地一下子扩大了不少,也极为显著地增加了函谷关的战略价值。
所以,时至今日,函谷关其实是有两座:一座是最初的旧址,春秋战国时期建立,在今天的河南省灵宝市;另一座则是后来的第二处所,由汉武帝做主迁移,在今天的河南省新安市。
接下来讲讲潼关,潼关首次出现在史书上的记载是“曹操大战马超”,想必大家看到这,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样一幅场景:曹操割须弃袍,这一历史名场面便发生在潼关。
潼关比函谷关设置的时间要晚,它建立于东汉末年的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它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边,这里处于关中平原的东部地区。它的地理位置可以这样描述: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
它建立的契机与函谷关密切相关。当时汉武帝新设置的函谷关地位被削弱了,不负当年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恢弘地位,旧的函谷关又被废弃、不再使用。因此选择一个新的关卡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因此潼关便应运而生。
潼关的就像是众星拱月般的存在。它北边依靠我国的母亲河——黄河,南边与秦岭相连,西边有禁沟之天堑为之遮风挡雨,东边的黄巷阪为其保驾护航。如此坐落于各个地势险要的地区的中央,潼关一出生便不同凡响,它取代了函谷关成为了关中地区的新门户,这一直延续到了解放前期。
新中国成立之后,对潼关的关注有增无减,在这里修建了三门峡水库。到了现在,绵延千年的潼关古城墙只剩下断壁残垣了。
其实函谷关和潼关的具体作用还是有十分明显的不同的。这两个关卡尽管都是地势险要的地区,但是却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态势,这里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来作为说明的凭证。函谷关以西的地区已是自家领土,出函谷关可以直接威胁洛阳和山东六国,是自有的攻击状态。潼关却恰恰相反,它比函谷关更接近西边,入潼关则直接威胁长安,这是受威胁的保守状态。
其实不管函谷关还是潼关,都是战争的附属品。战争的最大受害者就是百姓,和平变成了难得的东西,这也不免令人感叹。用诗人张养浩来结束这次的说明,希望能够有所作用:“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网友解答:
-----
不是一个地方。
函谷关在河南境内,今灵宝市北,
潼关在陝西境内。出潼关即河南属地。
------------------
推荐阅读:
俄乌冲突近尾声,美国的“海马斯”运抵乌克兰,俄军将如何应对?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