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拥兵百万的左良玉,为何在明朝灭亡时选择躲猫猫?
号称拥兵百万的左良玉,为何在明朝灭亡时选择躲猫猫?
-----
网友解答:
-----
左良玉是明朝末年显赫一时的著名将领。由于明朝覆灭之时,左良玉没有出兵勤王,一直被后世诟病;后来,南明弘光朝廷发生“北来太子案”,左良玉率部进军南京,意欲拥戴太子即位。此举又使后人对左良玉议论纷纷,认为左良玉是为了避战,躲开李自成大顺军与清军的进攻,才寻找借口进军南京,以便避开李自成大顺军的兵锋。
其实,左良玉是一个性格非常矛盾的人。他早期在辽东与满清八旗兵作战;后来被调往内地镇压农民起义军。
左良玉作战勇猛,极富谋略;又擅于笼络部下士卒之心,因此,左良玉所部很快成为明朝的一支主力部队。左良玉也因战功卓著,而倍受崇祯皇帝的厚爱。
左良玉在率军作战时,对于朝廷派遣宦官监军非常反感;并且左良玉在讨论作战方略时,经常与当地督抚意见不和;因此,左良玉开始消极作战,一味招降纳叛,扩充自己的势力,逐渐变得骄横跋扈起来。
由于左良玉手握重兵,朝廷对他也无可奈何。崇祯皇帝对左良玉也很纵容,不像对待其他将领那样,说杀就杀。
1642年,崇祯皇帝派左良玉去援救开封。在朱仙镇一战中,左良玉被李自成打得很惨,多年培养的精锐劲卒大多战死;左良玉自己也是依赖亲兵的拼命死战,才得以脱身。
从此,左良玉所部的实力大损。虽然左良玉大肆搜罗散兵游勇,收容农民军的叛徒,迅速扩充了30多万人马,号称“百万大军”。实际上能够用于作战的精锐很少,大多是乌合之众,不堪一战。
因此,在1644年李自成进军北京的时候,崇祯皇帝调遣左良玉所部进京勤王。左良玉非常清楚自己军队的战斗力,他只是向朝廷递交了一份出兵计划,一味拖延;不久,北京失陷,崇祯皇帝自杀,明朝灭亡了。
崇祯皇帝一死,左良玉表现得非常痛苦。他日夜痛哭,感念崇祯皇帝对自己的知遇之恩。
南明弘光朝廷建立后,因为不是崇祯皇帝的直系后裔,左良玉一开始并不愿承认弘光帝;后来,在多方人士的劝说下,左良玉才勉强承认了弘光朝廷的合法性。
后来,南明发生了太子案。左良玉认为太子是真的,就打算拥戴太子即位,来报答崇祯皇帝对自己的恩情。再加上当时李自成在清军的追击下,想要夺取左良玉的老巢武昌。左良玉被李自成打怕了,不敢与李自成打仗。因此,进军南京,拥戴太子,也可以说是左良玉逃避李自成兵锋的最佳借口。
可惜的是,左良玉没有到达南京。他在行军途中病死了。
因此,左良玉这个人,我们无法断定他到底是忠还是奸,只能说,左良玉是明末一个飞扬跋扈、自私自利的封建军阀。
-----
网友解答:
-----
也不能说左良玉是躲猫猫,只能说他拥兵自重,崇祯叫他勤王,他却一直借故拖延,直到明朝灭亡。
为什么左良玉这样做呢。
一是崇祯帝这个人不会用人,导致很多忠君爱国之人都白白死去。诸如卢象升就是被杨嗣昌和高起潜合伙坑死的。还有孙传庭战死以后,崇祯帝竟然认为他诈死潜逃!!!没有妥善安排孙传庭的身后之事!这就寒了很多人的心。
崇祯帝这样做,左良玉自然害怕自己被卸磨杀驴,所以就借故不勤王。
二是明末军队军阀化已经很严重了,左良玉就可以视为其中代表。所以可以视左良玉为一个大军阀,像这种人自然不会管朝廷死活的。
不过话说回来了,后来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军队南下以后,左良玉吓得不敢作战。因此打着奉真太子密谕前往南京护驾,倒是像是躲猫猫一般,打不过李自成的大顺军队,就想往南京跑。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
网友解答:
-----
先介绍介绍\"拥兵百万\"的左良玉。
左良玉,穷苦出身,是明末军界罕见的\"奋斗奇迹\"。
他从辽东边陲小兵做起,先在抗击后金战场上打了不少硬仗恶战,而后虽因偷鸡摸狗险些被法办,被东林党人侯恂赏识,被提拔为总兵官。被派去镇压农民军。镇压农民军的战场上屡建战功,左良玉捷报频传,队伍也越打越多。
到了李自成兵临北京时,左良玉拥兵号称百万。坐镇武昌,像唐朝的藩镇一样,割据一方。如此巅峰时刻,京师告急,李自成就像当年的黄巢,左良玉好比今日的李克用,在此危难时期,这位左将军,为什么不挥兵北上勤王?
北京城已经打成一锅粥,左良玉依旧巍然不动,日常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出军船所掠下江货物\",安安心心打家劫舍,仿佛大明危亡,与守土有责的他毫无关系。
为什么,左良玉就这么选择躲了猫猫?
首先就要先分析分析左良玉手下的\"百万大军\"的成色?
当年,,左良玉绞杀农民军时,他当时手里也只有两千人。
那时的左良玉,早已是一员见过大场面的猛将。血拼凶悍后金八旗时,他就是\"以斩级功,官辽东都司\",真正靠一刀一剑拼出的功名。他还有很高的情商。对待读书人也十分礼敬,还\"善抚士卒\",比起那些喝兵血成习惯的将领们,士兵们跟着他,拿到的是实打实的好处。打起仗来,身先士卒。李自成张献忠等部的农民军,都在他面前吃了不少亏。
于是,左良玉领着部队,就在战场上越打越出名。
在其战功之下,尽是私心。从成为一名独当一面的总兵起,左良玉的如意算盘,也就从来打得精。如果左良玉逮着顺风仗,那就咬住了往死里打,能多刷军功就多刷军功,顺手还扩充队伍。
他麾下的刘国能、马进忠、王光恩、李万庆等悍将,全是从农民军里\"刷\"过来的。但倘若赶上硬仗恶战,他就算盘打到底。
早年绞杀农民军的战场上,左良玉碰上硬仗就缩头,动不动就撒腿跑路。
所谓的八十万大军,除了降兵降将,就是闻风而来的匪兵贼兵。
左良玉\"爱抚士卒\",就是放纵士兵们奸淫掳掠,换取他们对自己的\"效忠\"。
于是这支部队的走向,放在明亡清兴的背景下,也就不难理解:
崇祯上吊后躲猫猫,南明建立后看风景,甚至到了清军南下的危急时刻,妄图捞一票的左良玉,还装模作样要\"勤王\",挑起南明王朝内斗,反而没打几把,左良玉自己就不明不白死了。
-----
网友解答:
-----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声势浩大的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城,明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大明朝社稷倾覆。
此时,一位衣衫破烂、狼狈不堪的富家少年正匆匆逃往明朝的陪都南京,他就是明朝的福王朱由崧。
朱由崧一到南京,就被善于投机取巧的凤阳总督马士英看中。正巧此时崇祯帝自缢殉国的消息也传到了南京。国不可一日无君,如丧考妣的南京诸大臣紧急商议拥立新君的问题。
正在南京诸大臣热烈争论新皇帝人选的时候,手握重兵的马士英率军逼近了南京。他主张拥立福王朱由崧,倒不是从一心为公的原则上去考虑,而是“独念福王昏庸可利用”,想搞一场政治投机。于是,诸大臣在马士英的威逼利诱下,纷纷改弦更张,表示支持立福王为君。
五月三日,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监国。次日,任命史可法、高弘图、马士英为东阁大学士,掌管机务。马士英虽然又兼任了兵部尚书一职,再加上拥立福王有功,但是却被派到凤阳前线督师,内心十分恼火。于是他施展阴谋诡计,向福王连进谗言,最终把史可法、高弘图二人赶出了朝堂,自己进入南京执掌了朝政。
马士英独掌朝政后,大肆排除异己,结党营私,卖官鬻爵,揽权坏法。福王朱由崧也乐得不管不问,只管荒淫无耻、渔色享乐。当时南京就有民谣进行讽刺,说是“都督满街走,职方贱如狗。相公只爱钱,皇帝但吃酒”,民愤之大可见一斑。
腐败的朝局惹恼了宁南伯左良玉。左良玉字崑山,山东临清人,骁勇善射,足智多谋,因战功卓著被崇祯帝封为太子少保、平贼将军,此时统领重兵驻扎在武昌。当南京弘光政权建立时,他就蔑视马士英的所作所为,不肯接受福王监国的指挥。得知马士英浊乱朝纲后,就准备率兵沿长江而下,到南京去“清君侧”。
弘光元年(1645年)三月下旬,左良玉率二十万大军,战舰千艘顺流而下,直指南京。马士英得知左良玉逼近南京的消息后,大惊失色。急忙调遣把守江北防备清兵的刘良佐、黄得功、朱大典、刘孔昭等部入南京“勤王”。
在凤阳督师抵抗清兵的史可法看到长江防线门户大开,三次给弘光帝朱由崧上表,报告危急形势。请求迅速增加北方防御力量,倾朝廷之兵全力抵抗南下的清兵。弘光帝此时无兵可派,只得敷衍史可法说:“上游急则赴上游,北兵急则赴北兵,自是长策。”简直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史可法无奈,于是又写信给马士英,恳求其选将添兵,紧急增员江北,抵御清兵。但马士英仍然坚持认为左良玉率兵犯阙问题严重,必须全力以赴消灭之,对史可法的请求不予理睬。
四月十九日,清朝豫王多铎率大队清兵以排山倒海之势杀来,将史可法驻守的扬州城团团围住。史可法奋力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兵尽援绝,城破身死。清军攻陷扬州后,大肆屠杀平民百姓,犯下了“扬州十日”的滔天罪行。
左良玉率兵东下不久的四月初四日,便病死九江。讨伐马士英的大军在其子左梦庚的统帅下继续沿江向南京进发,破彭泽、芜湖、安庆,五月二日在板子矶被总兵黄得功击破。黄得功听闻清兵已至,便率众降了清朝。
五月十五日,清兵突破无人防守的长江防线,兵不血刃进入南京,弘光帝仓皇出逃,被叛变的总兵刘良佐诱擒,送进清营,弘光政权覆灭。四个月后,弘光帝被凯旋班师的多铎押回北京,次年被杀身亡。
弘光小朝廷在清军大兵压境的极其危急的情况下,竟然出现内部派系自相火拼的乱局。马士英滥逞私欲、败坏国事固然是罪不容诛。但左良玉身为统兵大将,不顾全局,借口“清君侧”而放弃防地,挥军东下,将数千里长江防线的兵力吸引过来,与之对抗,给清兵提供了长驱直入的极好条件,导致南明弘光政权的灭亡,实在是大明朝的千古罪人。
-----
网友解答:
-----
要说明朝的忠臣有哪些人?可能大家心里会有很多答案,但左良玉肯定算不上。 这位可以算得上是戎马一生,在辽西前线和后金军队干过架,在松山、杏山战场得以生还,后来发迹于镇压中原地区的农民起义军。可以说左良玉的前半生是大明的优秀员工,但是他在后半生功名成就以后的表现,就让人感觉居心不良了。
明朝灭亡的时候,李自成大军围攻京城,左良玉没有救援京师,其实是有多方面的考虑。毕竟,这时候的左良玉,已经不是那个寄养在叔父家的可怜孤儿,而是一个拥兵数十万,内心想法良多的统兵大将。
提兵北上,最大的危险可能就来自崇祯皇帝
1644年李自成率领大军势如破竹,突入了明朝京师城下。这样的现状,不仅天下板荡,崇祯皇帝也是焦急万分,勤王之令广发四方。左良玉作为镇压农民起义军的干将,肯定也会接到这样一份勤王之令。然而,左良玉对于这份勤王之行深有忧虑。
1630年,大明辽东主帅袁崇焕被崇祯皇帝以通敌之罪处决。是否通敌目前还犹未可知,但是满清好几次翻越长城肆虐京师之地,导致袁崇焕救援不及,这件事倒是真的。也就是说,这次勤王取得胜利还好,如果失败那就是吃力不讨好的行为了。袁崇焕的经验教训就在眼前,离现在也刚刚过去14年而已。
左良玉的几十万兵力,水分很大
成为了一种司空见惯的潜规则。当时外界都以为左良玉在湖广之地拥有几十万大军。然而现实问题是,整个明朝时期吃空饷,是军队里面一种司空见惯的规则。比如1000人的军队可能实际上只有600个人存在,而少掉的那400个人的军费就被上层军官所吞没。
作为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将领,左良玉所做的每一件事都遵从自己的本心。他没有什么文化知识,但是深深懂得军队里的各种潜规则。在面对吃空饷这个问题,左良玉听之任之。而且长期和农民起义军交战,军队内部有很多原来是农民起义军的士兵效力。这两个因素交杂在一起,使得左良玉的军队战斗力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
左良玉当时所处的位置确实赶不上救援行动
左良玉为了有效镇压农民起义军,整支大军停留在湖广之地。根据我们现在的技术可以知道从湖北到北京距离一千两百多公里,就算现在开车也需要开好几天。而那个时候的军队前进速度远比你想象中的要低得多,每日行军30里,就算是相当不错的军队了。
按照这样的速度往京师方向前进,没有一个半月是很难到达的。而李自成在1644年3月17号攻陷昌平,当天就兵临北京。而几天以后,崇祯皇帝悲愤难鸣而自挂东南枝。所以,按照左良玉的速度以及听调不听宣的习惯,他不来勤王,才是真的左良玉。更何况,当时左良玉的身体,已经很不好,长途行军就是取死有道。
结语:虽然左良玉一生当中,一直保持名义上效忠明朝,一直到死也没有投降清朝和农民起义军。但是他嚣张跋扈,经常不听命令。就是一个明朝版本的藩镇,这一点是没得洗的事实。而且他在去世之前,进行着进攻南明政权的准备,实属不臣之举!
而
跟随他征战多年的儿子,带着大量军队投降清朝,算是做实了左良玉早有不臣之心的想法。
-----
网友解答:
-----
左良玉是明朝末年显赫一时的著名将领。由于明朝覆灭之时,左良玉没有出兵勤王,一直被后世诟病;后来,南明弘光朝廷发生“北来太子案”,左良玉率部进军南京,意欲拥戴太子即位。此举又使后人对左良玉议论纷纷,认为左良玉是为了避战,躲开李自成大顺军与清军的进攻,才寻找借口进军南京,以便避开李自成大顺军的兵锋。
其实,左良玉是一个性格非常矛盾的人。他早期在辽东与满清八旗兵作战;后来被调往内地镇压农民起义军。左良玉作战勇猛,极富谋略;又擅于笼络部下士卒之心,因此,左良玉所部很快成为明朝的一支主力部队。左良玉也因战功卓著,而倍受崇祯皇帝的厚爱。
左良玉在率军作战时,对于朝廷派遣宦官监军非常反感;并且左良玉在讨论作战方略时,经常与当地督抚意见不和;因此,左良玉开始消极作战,一味招降纳叛,扩充自己的势力,逐渐变得骄横跋扈起来。由于左良玉手握重兵,朝廷对他也无可奈何。崇祯皇帝对左良玉也很纵容,不像对待其他将领那样,说杀就杀。1642年,崇祯皇帝派左良玉去援救开封。在朱仙镇一战中,左良玉被李自成打得很惨,多年培养的精锐劲卒大多战死;左良玉自己也是依赖亲兵的拼命死战,才得以脱身。从此,左良玉所部的实力大损。虽然左良玉大肆搜罗散兵游勇,收容农民军的叛徒,迅速扩充了30多万人马,号称“百万大军”。实际上能够用于作战的精锐很少,大多是乌合之众,不堪一战。
因此,在1644年李自成进军北京的时候,崇祯皇帝调遣左良玉所部进京勤王。左良玉非常清楚自己军队的战斗力,他只是向朝廷递交了一份出兵计划,一味拖延;不久,北京失陷,崇祯皇帝自杀,明朝灭亡了。崇祯皇帝一死,左良玉表现得非常痛苦。他日夜痛哭,感念崇祯皇帝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南明弘光朝廷建立后,因为不是崇祯皇帝的直系后裔,左良玉一开始并不愿承认弘光帝;后来,在多方人士的劝说下,左良玉才勉强承认了弘光朝廷的合法性。后来,南明发生了太子案。左良玉认为太子是真的,就打算拥戴太子即位,来报答崇祯皇帝对自己的恩情。再加上当时李自成在清军的追击下,想要夺取左良玉的老巢武昌。左良玉被李自成打怕了,不敢与李自成打仗。因此,进军南京,拥戴太子,也可以说是左良玉逃避李自成兵锋的最佳借口。可惜的是,左良玉没有到达南京。他在行军途中病死了。因此,左良玉这个人,我们无法断定他到底是忠还是奸,只能说,左良玉是明末一个飞扬跋扈、自私自利的封建军阀。
-----
网友解答:
-----
看看明末那些真心为国的名将,没一个落好下场。左良玉已经看透一点,历史上文盲却能统领大军的也就左良玉莫属了。崇祯对这样的人没办法,领的人不少,后来儿子带队降了清。跟一个喜怒无常没啥能力嗯领导打工,有时候左良玉这种领导也没办法。
-----
网友解答:
-----
想想袁崇焕是怎么死的吧?就是杀他的理由再充分,也是不能杀的,原因很简单:人家是来勤王的!况且后来的局面越来越糟,去了等于是送死,李自成已成泰山压顶之势。左良玉曾经以最拖沓的方式勤王却发现自己第一个到的,人心早已凉透了。
-----
网友解答:
-----
左良玉只是在明末官军普遍糜烂不能战的情况下,明廷不得不倚仗的对象罢了,他的战功基本上是靠镇压战斗力不强的农民起义军。左良玉名义上有二三十万大军,实际上按名籍发饷的只有二万五千人。他儿子率部投降清廷之后,清廷曾派人查点左军的员额,真正能战的只有三万人左右。
不仅可战之兵不多,战斗力也十分堪忧,左良玉收编了不少农民军的降兵,还有土匪、山贼等各路阿猫阿狗,左军所过之处如蝗虫过境,百姓听到左军要来无不闻风而逃。左军遇到李自成、张献忠的义军都经常吃瘪,张献忠曾经用军资财货勾引左军士卒抢掠,趁左军陷入一片混乱的时候发起反扑,把左良玉打的大败。
虽然荼毒地方,践踏生灵,明廷还是不能把他怎么样。随着关外战况的恶化以及关内农民起义军的声势越来越浩大,明廷的权威越来越衰弱,有兵有实力的就是草头王,只要还有兵明廷就不敢肆意惩处,如左良玉一般拥兵自重的军头们已不听明廷使唤自行其是了。
急需到处扑火的明廷,只能任由他们嚣张跋扈,在明朝灭亡时离的最近的,除了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之外,还有驻扎在山东的刘泽清,眼见义军即将杀到北京的他百般推脱坚决不肯赴援,反而向南方逃窜。若不是吴三桂的家人都在北京做人质,就连吴三桂会不会来都得打个问号,这些军头在关键时刻没有一个能靠得住的,1645年清军南下时,不费一枪一弹就收降了明军总兵二十三员,马步兵二十三万八千三百人。
-----
网友解答:
-----
左良玉兵马虽然多,大部分是收留的溃兵。跟随自己多年的精兵不多,战斗力不强是主要原因。
当时,战斗力超一流的是满清骑兵;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和李自成农民军是一流;其它的都是二流、三流。
左良玉应该是三流,硬抗不行。只能躲猫猫。
-----
网友解答:
-----
缺乏一个对下属有力掌控的中央。后期左良玉其实已经和割据军阀没什么两样,任何朝代只要中央腐朽松垮都会造成这种实力派割据的情况,何况正统的明朝那时已经名不存实又亡。他自身有他操守上的缺失,这是肯定的,比如拥兵自重,自保,军纪松散,流寇做派,归根结底最主要还是因为当时的中央已经彻底腐朽崩溃。就算想奋斗也得知道信仰在哪呢
------------------
推荐阅读:
母亲肺癌晚期,用尽了所有治疗方案,还是救不了她,只能看着她受罪,谁能明白我的心情?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