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为什么很多人讲河南话?
在西安为什么很多人讲河南话?
-----
网友解答:
-----
西安以钟楼为分界,东半边以河南人为多,西半边以陕西当地人、长安人为多……
-----
网友解答:
-----
因为河南人去陕西的很多,而且河南和陕西是邻省,历史上就是可以说互为表里,比如秦国和晋国、秦国和韩魏、唐代双都、汉代双都等,所以河南和陕西历史上就不陌生,不像闯关东那样,对要去的地方还是不了解的。
河南人去陕西主要还是战乱和饥荒。大家都知道自古渭河平原就是个粮仓(虽然产粮其实并不是很多),所以灾民会去,而且离河南也不是很远,现在彼此靠近的一些县市吃饭说话都会趋近,比如灵宝肉夹馍。
还有西安是西北地区枢纽城市,自身又是古都和战略要地,去那总是有奔头的。而且清代以来陕西地位比河南要高些,比如清代的陕甘总督基本上就权势滔天了(例如年羹尧)、慈禧出逃也是去陕西。而河南近现代好像都很尴尬。从建国后两省大学分布大概也能看出点什么。
另外,河南人去陕西还有个原因,好像以前看贾平凹书的时候说,陕西河南湖北交界的地方是三不管的。所以移民也多。
其实,不单单是陕西的河南人多,在湖北的河南人也不少。离河南最近的襄樊,是个极其爱吃面的城市,有很多的河南移民。我曾经问过一个旅店老板,大概四五十岁,说是爹妈带出来逃荒来襄樊的,河南还有亲戚落那了,大概是他姐吧!说是送给路上的人家了。他知道我从河南过来,那晚上还请我吃了牛肉面和黄酒,很不错的人。
现在很少有河南人移民到陕西了(大规模),因为战乱和饥荒没有了,加上陕西经济在全国也不是很强,所以移民并不是首选——感觉东南沿海可能会多点。不过历史上的移民很多,而且也有其他原因导致移民的,比如求学、工作、婚姻等,所以河南籍依然很多。有的河南籍已经是老陕了,虽然顶着河南籍的名头,其实脾性和本地西安人差不多。当然也有不一样的,保持着河南味。这都没啥,关键是去西安也能吃到不错的河南饭,这就挺好的!毕竟吃货福利嘛!
最后说一下。大规模移民处理不好都会有后遗症,不必刻意去褒贬。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可以去看高晓松关于台湾的奇谈,也可以关注欧洲移民问题。
-----
网友解答:
-----
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陕西有大量的河南人。据统计,西安市祖籍河南的有三分之一,咸阳有二分之一,宝鸡有三分之二。甚至铜川有小河南之称。1942河南饥荒,受灾难民达一千多万,摆在难民面前的第一大问题就是往哪逃难,当时的河南东,北,南三个方向基本都被日军占领。全省唯一一个能运行的不通往日占区的铁路线就是陇海线铁路,这里有火车可以爬,即使爬不上火车沿着陇海线走也不至于迷路。所以只能往陕西跑。当时陕西总人口不到1000万,面对逃难至此的三百余万难民要养活其实很不容易。但是国家危难之际,没有地域黑没有地域歧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粮出粮。总算让几百万难民活了下来。难民沿陇海线而来至西安的相当一部分定居西安城北,也有定居陕西东部部分地区的。解放后,三门峡水库移民,陕西渭南各县又接纳了几十万河南移民。本人陕西渭南人,从小就有河南移民过来的同学,他们都会两套方言,与家人和同村移民过来的讲河南方言,与我们讲陕西方言,无缝衔接。如今长大了,他们大多都是讲陕西方言了,对于河南方言反而生疏了。据说他们移民过来刚开始的时候,村里有老人过世一般都不挖深墓,浅挖方便以后能迁回河南。
如今移民二代们早已把陕西当做故土,根深蒂固,永远也离不开。西安市政府也搬到了城北,再加上政府治理投资,城北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城北了。当年那个道北变成了今天的大明宫地区。身在这一块地区会给你来到了河南的错觉。马路上的年轻人可以陕西话河南话普通话自由切换。你可以吃到地道的河南胡辣汤,公园里可以听到唱豫剧的老年人。如今的道北人也早已不是当年的道北人。因为我相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
网友解答:
-----
现在在西安讲河南话的一部分是老年人,他们的后代和别人沟通的时候讲的是地道的西安话,只有和家人沟通的时候讲河南话,在西安讲河南话的年轻人大多数是在这个城市打工的或者少数旅游的。
历史原因
老蒋抗日,炸开黄河花园口,让黄河改道,阻拦日本鬼子,但是日本人没有阻拦住,相反,黄河泛滥造成大批河南人民无家可归,人祸没平息又遇到天灾,1972年河南大旱,造成大量饥民,国民政府救助不力,于是大批难民离开家乡,顺着陇海铁路往西逃难,当时山东,河北,安徽基本上都是日本鬼子的占领区,难民想要活下去就只有扒火车往西走,去陕西,甘肃逃荒,因为当时陇海铁路只修到宝鸡,再往西就不通了,当时难民太多了,西安根本承受不了,于是在潼关设点截流难民,部分难民去了南阳市,还有一部分去了铜川,因为铜川煤矿众多,也是缺人下井挖煤,现在的铜川话就是标准的河南话。
逃荒来到西安城的难民,大部分在陇海铁路北侧安营扎寨,利用破砖烂瓦,搭建简易住的地方,(因为当时这个区域是唐大明宫遗址,是荒地,西安人不在这里居住)于是逃荒的河南人就在这一代定居下来了,当时河南人最集中的地方就是二马路一带,东面的纱厂街,西面的纸坊街,整个道北基本上都被河南人占据了,解放以后,新中国成立,西安市把这些从河南逃荒来的人全部统计,登记落户,于是他们就成了西安市民了,在西安出生长大的这一批人基本上都说西安话,在家里和自己家人交流用河南话,但是当时在道北一带的人每人敢欺负,所以西安其他区域的人有些也是故意学说河南话,为了不被人欺负。
因为当年的逃荒河南人大多数都是挑着担担,来到西安的,西安本地人戏称“河南担”,当时的铁路以北的河南人居集区在西安统称“道北”,这也是西安市治安最乱的地方,因为紧靠火车站,道北地区成了犯罪的天堂,严重影响西安的社会治安,当年的河南话在西安市就是一个通行证,人家讲话了,道北的!河南话一讲,好使。
毕竟这是一个法制化的国家,不会让这些不和谐的犯罪分子长期存在下去,打击处理是必然的,加上国家建设大明宫遗址公园,在这个区域内的河南人全部搬迁,被安置到了祥和居与泰和居两个小区,然后是纱厂街棚户区改造,那里的河南人也都给分散了,目前西安城还有纸坊村一带河南人集中的地方,他们的后代在外面全部都说西安话。
现代情况
西安是一个开放城市,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在这个城市生活,工作,加上八十多所高校,人员流动很杂,加上周边省份在西安打工的人,自然也有部分河南人,还有陕西铜川人他们说的话就是正宗的河南话,铜川市的人在西安说话,肯定会被外地来西安的人误认为是河南人。
西安这个城市很有意思,这个城市主要有三种全市都流行的官话,第一就是本土的西安话,第二是河南话,第三就是东北话,为啥东北话在西安也能流行呢?这也是有历史原因的,当年国家搞大三线建设的时候,西安各大军工企业来的人才几乎都是东北人,因为解放后,东北的工业是强项,为了战争的需要,建设三线兵工厂,大批的东北籍的工程技术人员来到西部,现在西安城东郊的几个大厂子里的东北籍的人太多了。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就是一个融合的过程,在故土好好的谁愿意远走他乡呢!河南因为黄河是个多灾多难的省份,新中国把黄河治理的规规矩矩,再也不会泛滥成灾了,历史上从河南走出去的客家人,他们虽然不说河南话了,但是还保留着中原文化习俗,不管是潮汕一带,香港,马来半岛,都有河南人的子孙,他们有一个统一称呼,“客家人”。
-----
网友解答:
-----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观点和分析,欢迎更多的头条朋友就这个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
第一、黄河两次决堤和自然灾害,为了逃生,河南人举家迁徙陕西。
大家都知道,八年抗战,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全国人民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食不裹腹,衣不裹体。 河南作为一个口大省,缺吃少穿更是如此。
加上,解放前后,黄河两次决堤和大面积的自然灾害,中原地区一片狼藉,为了生存,河南人举家迁徙到陕西。
而三秦大地,相对比较安宁,解放后更需要大面积地开发和建设,加上秦人热情厚道,河南人不论是投亲靠友,还是为了生存,举家来到陕西。在西安陇海铁路线以北,都是逃荒到西安的河南人,西安人俗称“道北”。
第二、河南是全国人口大省,为了谋生,河南人外出做生意。
据不完全统计,河南人口已经突破1亿大人口关,不论是上学还就业,竞争异常激烈,为了谋生,河南人开始走南闯北,在全国各地做生意。
在西安的各个街道办的早市上,只要你经常去买菜,卖菜的小贩子大多数是河南人,他们能吃苦耐劳,起早贪黑,不辞劳苦,深受西安人的好评与肯定。
由于上学竞争比较激烈,有的河南人把房子买在了西安,然后把户口从河南迁徙到西安,就是因为陕西的高考分数线比河南低,小孩在陕西参加高考,更容易考上大学。
第三、河南和陕西山水相连,一衣带水,两省人员自然走动频繁。
河南与陕西一衣带水,山水相连,文化相通,风俗相近。虽说三门峡是河南的,但它和陕西的关系却很亲密,生活习惯和饮食文化和陕西都很相似,比如,羊汤和肉夹馍是陕西的特产,但也是三门峡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三门峡市2020年的计划中,就明确提到了:“深度融入大西安建设”,“深入落实三门峡—西安《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动科技、教育、医疗、旅游等领域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城际高铁公交化步伐,借力东风,加速发展”。
因为对于三门峡市来说,距离陕西省会西安和河南省会郑州的距离相当,甚至距离西安市略微近一些。
地理位置相近,经济贸易往来频繁,人文交流和互动更加融合,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的格局。
综上所述,在西安为什么很多人讲河南话,你就会不足为奇了,因为开放、包容的西安一直以来欢迎全国人民和海内外朋友来西安投资、兴业和生活。
以上个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与转发
@游走在笔尖上的舞者
就相关问题和观点进行探讨和交流,共享阳光,共担风雨。
-----
网友解答:
-----
感谢邀请,因为在西安有很多的河南人和河南人后裔,自然就把方言和生活习惯保留了下来。
在历史上,陕西与河南可谓是难兄难弟,人民来往迁徙的也比较多。远的来讲像周朝都城东迁开启东周时代;秦朝横扫六合,统一中国;刘秀建立东汉使汉朝都城长安改为洛阳;唐朝武周时代定都洛阳等等。长安和洛阳在历史上都是国际化大都市,也是王权定都最为倚重的城市,因为陕西和河南在历史上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近代,大量的河南人迁徙到陕西生产生活。像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堤事件,使得河南大部分地区变成一片泽国,受洪灾和战争影响,此次事件也造成约百万河南人迁徙到陕西。仅仅四年之后即1942年,中原地区闹旱灾、蝗灾、兵灾,尤以河南最为严重,饿死300万人,此次事件也造成约300万人迁徙到陕西生产生活,这也是近代以来两次最大规模的河南人迁徙到陕西的活动,由于距离现在较近,人数较多,所以在陕西有河南口音也很正常。
根据最新人口数据显示,河南人口将近一亿,陕西人口3500多万,如果按照近代两次迁徙的人数计算,经过两三代的发展,那么至今在陕西有河南人或后裔的至少有十分之一。
河南和陕西不仅在地理上接近,更在历史上亲近,根据《探索发现》的考古发掘,在洛阳北麓发现的秦人墓葬,在墓葬形式和生活习惯上与关中地区同时期墓葬一致,这说明我们的先民早已在两地频繁交往。
经过漫漫几千年的发展,河南和陕西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所以在陕西听到河南方言,见到河南胡辣汤,河南烩面也是再正常不过了。
喜欢请点右上角加关注,谢谢!
-----
网友解答:
-----
陕西自古至今都是河南人的天下!
周朝的先祖从中原逃到陕西!后来回归中原!
秦朝的先祖也象周朝先祖一样在商朝为官,后迁徙到甘肃陕西,后统一天下又回归中原。
唐朝也一样,从北方一路南下的鲜卑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又从西魏演化为北周,再又演变成隋唐,隋唐的高峰期又回归中原!
但是一旦关中发生叛乱,由于地势原因,关中就发生人口灭绝!!!
当关中被收复后,就急需人口的填补,于是紧邻的河南、山西就是最佳的人选地!
陕西关中历史上几次大屠杀的人口填补,不是基本,而是基本上就是百分之百从河南山西补入!所以今天的陕西关中口音都是河南陕县以西的口音,陕北就是山西晋语!
加上河南历史上就是人口大省,人多地少就不得不向西发展,不管是上层还是下层人士,都愿意向西发展。
清朝时,陕西关中发生同治回乱,白彦虎的大屠杀后,关中人口至少减少90%以上,于是就出现豫晋填关中!今天的陕西关中人大部分是这个时代的移民,陕西关中的汉族原著民基本没有了,有的只是回民了!
后来平定关中回乱,为防止回乱分子继续加祸豫晋填关中的新移民,虽然对回乱分子没有大开杀戒,但惩罚是少不了的,于是就把他们迁到了宁夏贫穷西海固。
一九四二年,河南又发生大灾荒,他们的许多人又沿着豫晋填关中的步伐来到了关中,加上上世纪的三线大建设,许多河南人又来到被称为大后方的关中,西安自然就是首选了,所以今天的西安民间的语言基本上是中原话和河南灵宝话为主的陕西话。
-----
网友解答:
-----
感谢提问,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确切的说这里的西安话使用,指的是关中方言,其中包括河南话,注意!这里使用了“其中”一词,这个“其中”指的是河南话作为方言,属于西安话的一部分。
最早知道西安话里的河南方言,是在参加工作后单位的一个师傅,这个师傅满口河南话。我们一直以为他是河南人,有一次他的弟弟来我们这里出差,从这哥俩对话,一个西安话,一个河南话的交流,我们这些小孩觉得挺好玩的。后来师傅告诉我们,西安话也包括河南话。再后来的工作学习中,结识了不少宝鸡,咸阳一代的朋友,常来常往发现,这些地方也包括河南话的存在。
说到这里,老渔以为,准确的说,应该是关中话包括了河南话。究其原因,可以追溯到军阀混战,黄河泛滥,以及黄河惨案后的黄河改道,形成的黄泛区,导致的一九四二年河南大饥荒。很大一部分难民往西涌入富庶的关中地区,当年难民的涌入,除了方言,还带去了地域文化的融合。
-----
网友解答:
-----
这里只说明一点,发现在回答这一问题的几个帖子中,河南人在西安、咸阳、宝鸡等地的数量被明显夸大。实际上,随着这些年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农村人口大量进城,现在有户籍的河南人在这几个城市中所占比例,不但没有那么高(均约20%左右),而且所占比例还在持续下降。如今大街上虽然有人操河南腔,但除过游客外,绝大部分是拾荒、收废品、卖杂货、尤其是卖小吃的河南籍流动人员,根本不能算是本地的河南人。
-----
网友解答:
-----
在西安很多人讲河南话,充分说明西安哪边河南人很多,这样的河南乡音自然而然就成了在西安的外地人的母语了。
在全国许多城市里,河南人的足迹随处可见,做生意开店的尤其多,种瓜种菜承包土地的也不少,河南人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充分发挥出自已的聪明才智、辛勤的努力,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好成绩,并在各地立足发展壮大。
在西安的河南人较多,说河南话的人自然而然就多,这也是不值得奇怪的事情:
一是河南与西安相接攘,许多有志于发展的河南人就会来到西安,在这里寻找发展的机会,最后就会定居西安。
二是河南的历史原因。在抗日战争时期,河南是主战场,加之黄河被决堤,大量的农田被淹没,西安没有战事,却是富庶之地。河南人便向西安迁徙,这也是正常现象。
三是河南人的好个性。河南人对人热情,又能吃苦耐劳,又聪明灵活,到任何城市任何地方,人们都很喜欢河南人,乐于河南人结交成为知已。
四是不忘乡音是好传统。到一个新地方,时间久了,就会被当地文化风俗所熏陶,渐渐的就会对乡音乡情产生了隔阂。能不忘初心的说河南话,也是对个人出处保存,更是对乡音的传承,就是“不忘本心”的充分体现。
无论怎么样说,不忘出处,传承乡情,这是民族的优良传统,值得给予好评,大大的点赞支持!
-----
网友解答:
-----
西北陕甘新宁地广人稀
河南山东人口多外加战乱天灾
现在西北人有好几成都是几十年前移民
有些人住的久了
不承认移民后代
有些人过了几代自己也不知道了
西北自然环境较恶劣
却又好生存
地多 洪劳灾害较少
缺点是相对干旱 冬季严寒
西安接近中部地区
气候较舒适
是西北片最大最繁华城市
离河南又近
所以近代河南人移民首选西安
还有渭南 铜川 延安 咸阳等好多是河南人后后裔
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西北的发展离不开
中东部人民的勤劳努力
所以大家要有包融团结的心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不要无事生非争来斗去
自私狭隘的思想会影响进步的脚步
------------------
推荐阅读:
进项税额,销项税额,已交税金三个科目期末怎么结转会计分录咋做?
上一篇:什么是遴选?什么是选调?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