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甘肃省武威市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
网友解答:
-----
说说我第一次去武威吧。我是天津人,几年前第一次去甘肃,先到的兰州,虽然是大城市但是兰州周边那种光秃秃的山大家也懂的,后来去武威,先去的景泰和天祝,一路上都是大西北那种荒凉的景色。从天祝翻越乌鞘岭还下着雪,然后过了古浪峡一下子就开阔了,跟自己想象中的西北不一样,平原、杨树、石羊河、农田,虽然远处还有光秃秃的祁连山,打死我也不相信这是大西北!后来进了武威市区,虽然跟一线城市不能比,但还是很繁华的,金张掖银武威名不虚传,大家的穿着也挺时髦,看到了马踏飞燕的雕塑,鸠摩罗什寺,还有每次去都要吃的邱家行面“三套车”,真他妈实惠,一大碗行面一盘卤肉茯茶一壶还能续,现在可能涨价了。晚上的武威要比白天的要漂亮!小城市生活安逸一些幸福指数应该高,不过我只是以一个路人的角色路过几次,如果常住的话小城市的毛病应该也不少。除武威市区外,古浪天祝民勤县城都挺小的,在大城市生活惯的年轻人去了应该不习惯,几个县城古浪就是一条街挺脏的,民勤次之,三面两大沙漠包围有专家说她可能会消失,但勤劳的民勤人一直在抗争,这几年绿化不错,民勤的蜜瓜不错,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但你还要会买是哪个乡产的。最后说说天祝,是个藏族自治县,汉族和藏族一半一半吧,城市不大但绿化这几年不错,我最后一次去跟我第一次去真是大变样,景色不错,总体海拔高,草场湖泊什么的都有,旅游资源应该是武威最好的了,但是其他地方也许还适合老年人去过点小日子,但天祝的冬天非常冷,海拔高吗,天祝好像还是人参果的原产地。
-----
网友解答:
-----
甘肃武威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河西走廊上的一颗明珠,历史上曾经是国际化的大都市,因为地处丝绸之路咽喉,并且武威曾经有一段时期还是政治中心,所以曾经一度很繁荣。
武威一词寓意为“武功军威,震慑匈奴”,是汉武帝取得名字,非常的霸气,也凸显了武威那时的军事地位。
正是因为古代地处咽喉,经济发达,政治军事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武威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辉煌。
武威出土的马踏飞燕成为了如今的中国旅游标志,武威天梯山石窟是石窟的鼻祖,建设时间早于敦煌莫高窟,并且历史规模,文化底蕴都高于莫高窟,只是后来莫高窟发展的更好,天梯山石窟没有很好的保存下来,如今开发程度,宣传力度,各方面都逊色莫高窟,名气自然不大。
当今的武威,说出来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也和众多的历史因素分不开,例如海运开通,丝绸之路没落,我国整个经济中心南移,甘肃大的经济环境不好,等等,让武威经济也不发达,各方面影响力都下降。
了解武威得从武威人开始,武威人总得来说,能吃苦,勤勤恳恳,他们分散在甘肃各地,有很多去新疆谋生计,甚至遍布全国各地,武威当地人对于外来人到也不排斥,还是比较热情,友好,很少有坑蒙拐骗,因为武威人,你会爱上武威这座城。
大西北的城市,没有特别多的绿色,武威就是这样,气候环境一般,温差略大,干燥,你去武威旅游,更多的是感受武威的文化气息,如果你是来自大城市,你可能会觉得武威城建都不怎么样,但是评价一个城市,不只是看经济,城市建设那些表面现象,更重要的是内涵,文化底蕴等等众多因素,武威是个让人用心去体会氛围的城市。
-----
网友解答:
-----
甘肃省武威市又称凉州,古时候是西北首府,六朝古都。又称雍凉之都,古代的中国第三大城市,西北的军政中心、经济文化中心。自古就是控制三大高原和西域的中心城市,也是一带一路的节点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葡萄酒的故乡。
面积是3.3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92万人,气温带大陆性气候,著名景点有雷台,天梯山石窟,文庙,古浪西路红四方面军战役纪念馆、天祝三峡等。
-----
网友解答:
-----
不邀自来为大家介绍我的家乡我义不容辞!
武威地处甘肃中部,是甘肃所辖的一个地级市,武威也称“凉州”,“雍凉”,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塞之地,武威一词缘由汉武帝为彰显霍去病震慑匈奴的军功而来——“武功军威,震慑匈奴”,武威在历史上很是繁荣,在北魏时期的姑臧曾是北魏的两大政治经济中心,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武威曾是西夏都城,曾是中国第三大城市,武威在古代也是堪比今天的北上广啊,后来经济中心向东南发展,经济一落千丈,当然这是后话。
武威历史源远流长,有一系列比较高大上的称号和荣誉,像“五凉故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葡萄酒城”,值得一提的是武威也是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也是西藏归属中国版图的唯一历史见证地,还是世界上白牦牛的唯一产地,素有“银武威”之称,是不是感觉很高大上的一座城市啊。
武威地理气候
武威地处甘肃中部是一个内陆城市,在著名的河西走廊东段,是丝绸之路自东往西进入河西走廊和新疆的门户,南邻兰州,东接银川和呼和浩特自治区。武威属于典型的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7.8度,降水量60-610毫米,蒸发量去高达1400-3000毫米,典型的降水量远小于蒸发量的城市,据说要不是武威缺水,很有可能就是现在甘肃的省会城市,武威境内有众所周知的腾格里沙漠,昼夜温差极大,因特殊的地理环境能种植出最适合酿酒的葡萄,所以武威便有“葡萄酒城”的美誉,大名鼎鼎的莫高葡萄酒业就位于武威境内。
武威经济
武威人口大约为180多万到两百万之间,2017年GDP总量突破339.6亿,武威曾经在历史上辉煌至极,由于武威市一个农业城市,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基础薄弱,加上自然条件的限制——常年缺水导致经济发展迟缓,年经济增速低于1%,被相邻的兄弟市远远的落在后面,当然武威近几年也在积极发展经济,通过武威人民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和不懈的奋斗,城区的高楼拔地而起,博物馆,图书馆等大型商圈也是如雨后春笋般的遍地开放,万达广场等大型商场的入住,兰新三四线动工,武威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让我们拭目以待。
武威的美食
作为一个吃货就不得不介绍武威的美食,武威因为干旱少雨,不能种植水稻一类的作物,小麦是这里的主要粮食作物,所以大多已面试为主,但丝毫不影响武威人对美食的追求,武威比较有名的吃食就数三套车,手抓羊肉(跟新疆的完全不一样),卤肉,牦牛肉,面皮子等名小吃,普通人家的转百刀,行面,拨鱼,砂锅,红烧驴肉等更是一绝,武威还有一条很有名的凉州夜市里面汇集了各种特色美食,保证让你的味蕾极大满足。
细数武威景点
1.雷台汉墓
因出土马踏飞燕而名声大噪,属于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同时也出土了大量的文物收到全国多名文物专家的关注。
2.白塔寺
西藏归属中国的历史见证地,成为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唯一历史见证实物,是著名的“凉州会谈”的举办地,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非常值得一去。
3.武威文庙
修建于明朝的文庙具有“陇右学宫之冠”之称,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4.天梯山石窟
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是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的起源,被称为“石窟鼻祖”。
5.摩天轮主体永乐园
武威还具有全亚洲最高的摩天轮,2014年修建完成后,武威也有了一所很受关注的娱乐设施,被称为“天马之眼”,每当夜晚,美轮美奂的摩天轮总是让人留恋。
总之武威市一个生活节奏不快,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浓厚,旅游度假的好去处。
-----
网友解答:
-----
武威,又称“凉州”,武威市其实是甘肃的中心城市,而甘肃的省会在兰州,可能就是武威在西北地区的大西北,在别人眼里西北地区就属于荒凉的大沙漠,可想而知,西北的西北,就更荒凉了。
武威市,有三县一区,有古浪县、天祝藏族自制县、民勤县、凉州区,武威人有着浓厚的乡土文化,每年过年都会回武威老家,去看看武威的山山水水,武威这些年的变化。
俗话说:“金张掖,银武威”,在河西地区,就属张掖、武威最美好,武威也有好几个大学,有兰州交通大学分校,有甘肃农业大学分校,有武威职业学院。
我是武威人,家在武威,我感觉武威这座城市挺美的,虽然比不了兰州,但比其他甘肃的城市都美,下面可以看看照片。
-----
网友解答:
-----
到达兰州后,陇海线铁路到这里也就结束了,连霍高速仍在继续。我们离开黄河,沿着兰新铁路继续向西北行驶230多千米就来了武威市,此地距离连云港已有1500多千米。
武威,古称凉州、姑臧,是河西走廊中心城市,联系新疆的纽带,西汉张骞、东汉班固都曾走过的地方。截至2019年,常住人口182.5万人,聚居着汉、藏、回、蒙等45个民族的兄弟姐妹。
武威境内很早就有人类活动。早在四、五千年前,这里就是戎、崔、月氏、乌孙等北方少数民族聚集地。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彰显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在原匈奴休屠王领地设置武威郡,武威由此得名。
我原以为古代的凉州城,是指兰州,其实不是的,古代凉州是指武威。汉唐时期,凉州曾经是我国西北地区,仅次于长安城的大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以及唐初的大凉都曾在此建都。武威是古代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丝绸之路”西段的要隘,中外商人云集的都会,并一度成为我国北方的佛教中心。
武威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寒夏暑,气温变化大,降水稀少,分布不均。武威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的交汇地带,地势呈西高东低,基本上可分为三带。南部祁连山脉,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海拔在2100米—4800米之间,山脉很大,气候冷凉,降水丰富,积累大量积雪,正好供给中部平原绿洲区,绿洲区海拔1450米—2100米之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甘肃重要的粮油、瓜果、蔬菜生产基地。北部荒漠区,海拔1300米左右,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是名贵药材的主要产地。境内最高峰天祝冷龙岭主峰,海拔有4872米。
汉唐的辉煌已经远去,现在的武威留给我们影响最深刻的,是一尊雕塑。东汉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马超龙雀”等,为东汉青铜器,国宝级文物,1969年10月出土于武威市雷台汉墓,现为甘肃博物馆镇馆之宝。
铜奔马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奔马三足腾空,昂首嘶鸣,疾足奔驰。雕塑准确地掌握了力学的平衡原理,具有非凡的工艺水平。1983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名扬天下。
兰州博物馆镇馆之宝-马踏飞燕
-----
网友解答:
-----
六朝古都、西北首府、古雍州。
凉州(Liangzhou),古称
雍州
、
姑臧
、
休屠
,今
武威市
,又称
雍凉之都
、天下要冲、梦幻之城,简称
雍凉
、
凉
,先设雍州、后改凉州,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大凉在此建都,雍凉文化的发源地,
曾经中国第三大城市,一度是西北的军政、经济、文化中心。
东晋时期,北有姑臧,南有建康,姑臧是华夏两大中心之一。
隋唐时期,凉州是唐朝三大经济中心之一。
凉州地势平坦辽阔,河西最大堆积平原,西汉扬雄凉州箴中说每在季王,常失厥绪。上帝不宁,命汉作凉。凉州自古以来就是“人烟扑地桑柘稠” 的富饶之地,“ 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的西北商埠重镇,古时素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之重地之称,
丝绸之路
节点之一。
凉州地处汉羌边界,民风剽悍,悍不畏死。自古凉州精骑便横行天下,史称“凉州大马,横行天下”。曾是“
凉州刺史部
”、“雍州牧”、“雍州刺史”、“凉州牧”、“凉州刺史”、“河西节度使”、“
凉州总管府
”、“凉州都督府”、“西凉府”、“凉州提督”、“永昌路”、“凉州总兵”、“凉州镇守使”、“凉州府”、“甘肃巡抚”、“甘凉道”、“甘肃总兵”的政府驻地。
凉州有“五凉古都”、“河西都会”、“西夏陪都”、“马踏飞燕故里”、“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对外开放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葡萄酒城” 、“凉都”、“雍都”、“凉州词的故乡”、“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和“中国人参果之乡”之美誉。
凉州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历史的长河曾在这里抛洒过晶莹的珍珠。早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群星灿烂的远古文化。
2100年前匈奴人修筑的故臧城,成为今天凉州城最早的雏形。自汉代张骞“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绵延万里的丝绸古道孕育了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
今日的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古代简称“都野”、“盖臧”、“姑臧”、“武威”、“凉州”、“西凉”等,这里是河西走廊的东大门,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大都会,是东西文化的交汇宝地,是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中转站,故此地一度跃居为西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史有“凉州畜牧天下饶”、“四凉古都,河西都会”和“凉州不凉米粮川,塞上江南银武威”之美誊。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人烟扑地桑柘稠”的富饶之地,水草茂美,可耕可牧,物产丰富,战守有资,以其“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军事战略要塞历为兵家必争之地,以“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的商埠重镇为世人所瞩目,同时产生并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河西文化的精华“凉州文化”。
凉州以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而著称于世。据史料反映,这里早在4000多年前,凉州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群星灿烂的远古“古天山文化”,这里成为炎黄先民血脉发端的根基,是中华民族神话传说时期最丰富的文化宝藏,此期周穆王和西王母的传说成为千古佳话。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后,这里便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驿站和商埠。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征服河西,为显示汉军的武功军威而设置的“武威郡”,“武威”从此得名,之后历代王朝都在这里设郡置府致力经营。
三国时设置凉州,成为全国十三州之一。东晋十六国时期,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先后在这里建都,有“大五凉”之称,创造了史不绝书的“五凉文化”。
隋、唐三百年间,是凉州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长安以西凉州最大,凉州七城十万家,人烟扑地桑柘稠,“凉州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旅往来,无有停绝”,这里也成为西北地区最为主要的军事重镇,在这里产生了以边塞诗为代表的千古绝唱“凉州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气势恢宏的灿烂篇章。
宋朝时期,这里是西夏国的“陪都”。元代成吉思汗之子与西藏宗教领袖萨班在这里举行了著名的“凉州会盟”,完成了西藏归属祖国的统一大业。明、清时期,分别在这里设置凉州卫和凉州府,有“小五凉”之称,“塞上江南银武威”始称于此期。中华民国置甘凉道,后改为第六行政督察区。
民国时期,凉州基本沿袭旧制,分别为甘凉道、督察区、专员分署所在地,辖武威、民勤、永昌、古浪、永登等县。在历史上,凉州有过她容光焕发的年代,也有过凄惨哀怨的岁月。
从民国十六年(1927)年到民国十九年(1930年)凉州连续发生了地震、水灾、旱灾、兵灾和瘟疫等天灾人祸,使这颗西部明星的天空失去了往日光辉,凉州人民也遭受了历史上最为沉重的苦难。
清朝末年,由于外强侵略和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灾难深重,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当时的凉州荒旱连年,农事不兴,民怨沸腾,人心思变。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下,凉州反清志士齐振鹭(字飞卿)等先后领导了两次农民暴动,虽遭失败,但扩大了辛亥革命在凉州的影响,以鲜血唤醒了凉州民众。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清朝末代宣统皇帝被迫退位,中华民国宣告成立。民国年间,军阀混战,战乱频繁,贪官污吏横行霸道,加之地震、水灾、早灾、瘟疫和兵变等天灾人祸,是凉州人民苦难最深重的年代。
民国16年(1927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凌晨,凉州、古浪一带发生了里氏7.75级的强烈地震,造成空前的大破坏。据粗略统计,倒塌房屋40多万间,震毁村庄1.93万处,压死居民3.54万人,伤4.3万余人,牲畜死亡20余万头,毁坏耕地7200多石(以播种量计)。凉州城头的24座楼子,除北城头独存一座外,其余全部被震塌。
号称“文笔三峰”的罗什寺塔、大云寺塔、清应寺塔也未幸免于难。城北郊的雷台、东岳台、海藏寺等古建筑大部分被毁,古凉州面貌全非,堪称空前浩劫。
其后,余震不断,一直延续到秋后。由于地震造成渠道淤塞不通,山峰合拢,又值盛夏,祁连山积雪融化,水量集中,积水爆发,又造成空前洪灾。这年六月十七日夜,洪水破堤而下,浊浪滔天,水高数丈,所过之处,人畜皆为鱼鉴,房舍农田化为乌有,衣物和死尸悬挂树梢之上,灾害之惨烈,不可言状,仅死于水灾者就达3000余人。
民国17年(1928年)的“凉州事变”,是继大地震之后凉州人民遭受的又一次大灾难。
1926年国民军进入甘肃,刘郁芬任甘肃省督办,和地方割据势力矛盾日益加深。1928年6月30日,国民军教导团团长刘志远率领部属数十人和县府警察百余人占领了凉州镇守使衙门,吓跑了凉州镇守使马廷勒,掠走镇守使衙门中不计其数的金银财宝。马廷勒逃到皇城滩后,在西宁镇守使马麒的帮助下,不久带兵卷土重来。当时凉州城防空虚,很快就被攻陷。
在这次事变中,守城士兵和无辜百姓死亡数千人,学校、寺庙和民房被烧毁多处,有500多年历史、气势雄伟的北城门楼也被付之一矩。其后,马廷勒部开始在凉州城大肆烧杀抢掠,死亡人数有尸可查者就达1600多人,省立四中、仙姑庙、地藏寺、东关大庙、光明寺和部分民居被焚毁,至于被抢劫的商店字号和惨遭奸污的妇女更是不计其数。后马廷勒被孙连仲的部队击溃,逃往四川。
人祸刚完,天灾又至。1928年,凉州大旱,农田禾苗枯萎,颗粒无收。到第二年春夏青黄不接之际,老百姓被迫扶老携幼,纷纷外出逃荒。凉州到处是卖儿需女、逃荒要饭、饿遍野的惨景。大灾之后疾病流行,白喉蔓延,老人、儿童死亡无数。1930年冬天,气温降到零下30度左右,又冻死不少人畜树木。
连年不断的天灾人祸,给凉州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1931年,国民军骑五师驻防凉州,一直到1941年秋,马步青统治凉州达10年之久。这期间,由于官兵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和敲诈勒索,巧取豪夺,为害地方,使“人烟扑地桑柘稠”的古凉州经济萧条,文化落后,人民在流离失所、饥寒交迫中苦苦挣扎,盼望着苦海出头的日子到来。
闻名河西的凉州八景,分为城外八景与城内八景。
凉州城内八景分别是:文笔三峰、大云晓钟、鱼跃龙门、滚龙石、夜雨打瓦、千里眼、七星剑、罗什倒影。在著名的城内八景中,四大城门楼就占有了四席。可见,从明清以来,凉州四大城门及城楼一直就是武威人民引以为豪的景观。
武威历史上的四大城门及二十四座城楼,彰显了古凉州城曾经的辉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1949年9月16日武威解放,为专区所在地。
从1953年起,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其后的二十多年里,伴随着国家发展的总旋律,凉州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农业方面,采取了以治水必改土为中心,蓄、引、提并举,田、水、园、林路综合治理的方针,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农电线路基本上通村入组,农、林、牧、副得到较大发展,成为国家重要商口粮基地。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具规模;交通运输、商业贸易有了显著发展;文化、教育、卫生和城市建设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1985年6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武威县改为武威市。
1986年12月8日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后又被命名为对外开放城市,2001年7月27日 ,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武威市,原县级武威市改名为凉州区。现辖19镇18乡,2个指挥部,7个城区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02.2万人,是甘肃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区。有汉、回、蒙、藏等25个民族,为武威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边塞古城凉州,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它曾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驿站和商埠,是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融汇、传播和辐射之地,由此而形成的古凉州文化,以独特的风姿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宝库。
凉州人杰地灵,自古艺文荟萃,文学、音乐、书法、美术等活动,有着久远的历史与优良的传统。有诗云:“武威莫道是边城,文物前贤起后生。不见古来盛名下,先于李益有阴铿”。
西晋至五凉时期,凉州是北中国的一个文化中心。五凉文学是十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上承建安,下启隋唐,对敦煌学的形成和发展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这时期作家中的一些作品,与偏安江南的东晋文人的作品相比,毫无逊色,堪称上乘。
凉州籍的南朝诗人阴铿,是开创我国格律诗的先驱,他的作品对后世许多诗人影响深远,如李白、杜甫等人。杜甫有诗句云:“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影响可见一斑。
由于唐代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事业的发达,使凉州的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因吸收西域、中亚特别是印度的外来影响而有了空前的发展。许多杰出的诗人,如陈子昂、王维、岑参、高适、王之涣、王翰、张籍、刘长卿等都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的足迹,并写下过不少脍炙人口、在中国文学史上光彩夺目的篇章,其中一些已成为经久不衰的千古绝唱。
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等,就是这类诗的名篇。凉州诗人李益,其边塞诗在文学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特别是《夜上受降城闻笛》更是妇孺皆知千古流传。
与此同时,凉州还是一个歌舞音乐之乡,所谓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就表现了这方面的情景。古典名曲《西凉伎》以及《凉州大曲》、《霓裳羽衣曲》等舞曲,在当时极负盛名。此外如狮子舞、胡腾舞、民间赛神、百戏、“变文”等都很活跃,一直延续到今天。
宋元年间,由于连年战乱与自然灾害的侵扰,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凉州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文学艺术活动进入低谷,除元朝余阙留下不少诗作外,文学艺术领域成就有限。
由明至清,社会生产较前有所稳定,经济有所发展,文学艺术活动也再次兴起,逐渐走向繁荣。特别是清朝中后期,在社会经济、人口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文教事业也一直持续上升,读书习礼之风日渐浓厚,凉州出现了许多成就显著、在省内外很有影响的人物。
如著名经学家、史学家张澍,著名教育家、书画家、诗人张美如,著名历史学家李铭汉,著名水陆画家杨先声,著名政要、书法家牛鉴、著名诗人陈炳奎……
他们的著述和其他文化活动方面的成就,给凉州乃至祖国的文化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给后人留下了一笔相当可观的精神财富,丰富了凉州这一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
民国时期,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诗人于右任和国画大师张大千等先后来凉州考察采风,并与当地文化界人士酬答往还交流艺术,在凉州民间留下了许多艺术珍品,积极影响着凉州文化艺术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凉州百废俱兴,文学艺术园地继往开来,欣欣向荣,不断取得新的成就,许多作品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以上图片均网络剪辑,侵权请
@续烩
删除。
-----
网友解答:
-----
用皇天富地这个词来形容恐怕有许许多多的人会嗤之以鼻。
确实这里没有南方的山清水秀,没有东北新疆等地方的矿产丰富。不过你不要小瞧了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在三国时期也可以算得上大城市了,说起来历史上还是比较有点名。
说到历史名人算上三国时期到清末还是有数的着,史册上还是有,有名有姓的那么几个大吏。
这个地方最主要的是缺水,所幸的五几年修了那么几座水库,要不然恐怕现在连口水都没有,城市发展就更不用提了。“吃水不忘挖井人”值得一提。
不过武威这个地方还是很适合生活的。尤其是退休后。冬天不怎么冷,夏天又不怎么热,要不历史上怎么叫做“凉州”呢?
至于说什么赶潮流的疾病,少之又少。过去有风沙不过现在没有了,要说吗这是甘肃河西的绿洲,不信你坐火车往西就清楚了。
现在不是“新冠”多吗?可是这个地方楞是没有。
至于历史名迹也是有许多,如铜奔马,白塔等都是有名的。
-----
网友解答:
-----
天马东去,武威向西
甘肃是一个特殊的省份,由于东西跨度太长,省内地貌、气候、人文等方面差异太大,人们习惯于把本省分为河西、河东。从乌鞘岭到星星峡,绵长的河西走廊,像一把天成的钥匙,镶嵌在祖国的心脏。金张掖、银武威、玉酒泉,这几个曾经显赫一时的名字,让河西人至今倍感自豪。由于处在一个相同的地域,出门在外的河西人自然格外亲近一些,视彼此为老乡,平时见了面也愿意多交流几句。但若是说起自己的家乡,就会说一些金啊、银啊、玉啊之类的话,互相较个劲,一个不服一个。其实再怎么说,这种建立在农业时代的评价体系及其结果,早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记忆,不仅河西人不服,就是说给外人来听,也会哑然失笑!就你们这金、银、玉?真是说不出口了。
虽然如此,但也并不影响本地人争强好胜的心理。我会用一种挑剔的眼光去看待这座过路的城市,比如,两个城市哪个大一点,高一点,干净一点?就这样,在来来往往中,眼看着皇台大厦立起来了,又看着它成了烂尾,眼看着城市从一环到了二环,又看着过境路变成了高速路。自从高速修通之后,就很少再从城中过了,只是在高速公路上远远看着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眼看着曾经独立凉州的皇台大厦掩没在了楼群之中。有时候,乘坐晚上的火车过来,看着这霓虹闪烁的城市,觉得她的变化好大。
从汉武帝始建河西四郡开始,随着丝绸之路的兴衰,河西走廊经历过短暂的国际化,骆铃声声,商旅不绝,武威始终是河西的翘楚和首善之地。经历了千年以来的落寞,这几年,河西各地竞相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武威在“无中生有”、“不拘一格”中实现着华丽的蜕变,在“一带一路”战略中追寻着新的历史定位。
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有缘再次来到武威,突然就有了一种想要认识这座城市的情愫,那就写几句浅浅的随感吧!1、匆匆过客
武威,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故乡,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西走廊的东部重镇。
因为处在去省城路上的缘故,这二十多年里,我曾无数次从武威城中穿过,也曾多次在武威打尖歇脚,吃过平民风味的“三套车”、酿皮子、高庄馍,喝过山药米拌汤。多是匆匆而过,很少去仔细打量这座城市,也无意去想一想这个城市的历史与今天,传统文化与城市气象之间的某种关系。正如我们与一些认识多年的人一样,并不想去了解他的过去、爱好、家庭、未来,仅仅是见面点点头,最多问个好,仅此而已。
2、热闹的城市
下午乘坐城际火车,两个小时就到了。这样快捷的交通,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而在不久的将来,规划中的城际高铁开通后,两城之间可能会形成一小时抵达。
宾馆在北关十字,临祁连大道。一晚上车流滚滚,轰隆声不断,加之换了地方,睡得很不踏实。后半夜好不容易睡了一会,又被楼下早起的人声叫醒了。
武威历来是河西人口最多的城市,汉朝时就“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日,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后汉书·西域传》)。到了唐朝“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拓稠”(元稹)“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岑参)。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武威不仅人口众多,而且完全是一个国际化的城市。
今天的武威,城市向北向西发展,新区高楼林立,体育馆、博物馆、影剧院、行政中心各具特色,气魄宏大。短短两天时间,武威城乡一体化的公交体系、科学合理的交通管理和整齐划一、干净整洁的出租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办单位的同志在介绍本地时,动作幅度很大,声音很响,唯恐我们不能理解武威城有多大,言语之间充满了自豪之情。
当然,我无意于唱赞歌。
这样一个城市,像大多数古城一样,旧时的风貌已残存无几,现代的元素又过于平庸。就像作家阿来在《凉州城里十万家》中所写的那样:
“立在窗前,触目所见,这座古城正是中国现实中最典型的那一种——像一座没有前传的新城,兴之所致就仓促建成。我甚至没有失望。没有城墙,雉堞,没有佛刹……不见岑参诗中“片云过城头,黄鹂上戍楼”的情与景,没有《凉州词》中所有的景象。灰蒙蒙的水泥楼房,没有新的容光,也没有旧的味道,楼顶上密布着太阳能热水器,在视线里无尽蔓延,直到光秃秃的一脉灰色矮山跟前。”
今天,当我们穿行在街市中时,确实会被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所震撼,过去逼仄的马路宽了,却总也跟不上车辆增多的需求。崭新的高楼一幢幢拔起,拆迁留下的烂滩子仍随处可见。那些在历史上如雷贯耳的地方都被挤压得喘不上气来,文明的碎片被蚕食得粗砺不堪。满眼所见都是一些类同的建筑,置身其间我们辩不清这里是哪里?城市的特质越来越稀少,已担不起历史文化名城的沉重名号,不足以代表一座城市的过去和未来之路。
3、寂寞的雷台
在中国,关中平原以西,武威应该是一个历史积淀、人文传统之最的城市,其历史的广度和深度无出其右者。
在武威北关,有一座举世闻名的古墓葬,那就是出土铜奔马的雷台。那天中午休息时间,我信步走到雷台,景区里人很少,大致转了一圈。与其显赫的名声相比,景区建得很拘谨,下沉式的设计,使得本应非常壮观的车马阵显得没有了气势,由于前后距离过小,照相都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墓葬之上的雷台观也是冷清而有些破旧,只有几个道人坐在殿前打盹。新植的丁香花开了,但那几颗参天古树已没有了生机。
马踏飞燕,因其“天马行空,逸兴遄飞,无所羁缚”的卓越丰姿,1984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其后,中国所有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都会有一个铜奔马的雕塑。然而,人们只知有奔马,而不知有武威。作为这一标志的出土地,作为一个曾经绝代风流的城市,正如奔马一样,这个城市也长期被历史的风烟所湮没。
自出土以来,铜奔马就离开武威,东迁兰州。正应了那句“黄鹤一去不复返,此地空余黄鹤楼。”
天马东去,雷台犹在。但没有天马的雷台还是那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雷台吗?那匹站在异地博物馆中的天马,又会是怎样的落寞?
古老的城墙被拆除了,曾经远离城市的汉墓也已被城市所包围,但周围仍有大片的低矮平房与景区相抗衡,显得很刺眼,像城市的一块块掩不住的伤疤。我想起了大明宫,同样是一处历史遗址,大明宫宏大的气势,广大的占地实在让我想不出当地是怎样征下了这样一片寸土寸金之地。而我们这样一些中小城市,为什么到处是钉子户?
4、大师的舌头
武威城里有一座鸠摩罗什寺,这是一处非常独特的寺院。
也许是武威的文化名胜多的缘故,或者是当地管理部门的认识水平高,这里的景点大多免费开放,显得很大气、很亲民。不像有些地方,但凡有个景就要拦起来收费,显得铜臭味十足。寺里还在搞建设,在我之后,有一个香港的旅游团进来,导游教他们绕塔祈福,然后开始照相,不到半小时就退出了寺庙。我不知道,其中有几人仔细读了一下大师的生平事迹。
鸠摩罗什大师是印度人,生于龟兹,是与玄奘齐名的著名翻译家。前秦符坚为求得大师而不惜兴兵抢夺,后凉吕光将大师延留在凉州16年。后秦姚兴亲迎大师至长安,在长安组织规模宏大的译场,请罗什主持译经事业。共译出经论35部,294卷。资料说他“所译经典重点在般若系的大乘经典和龙树、提婆一系的中观派论书,内容信实,文字流畅,有些经典后虽有新译,仍难以取代,在中国译经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我们今天所见的《金刚经》就是大师的代表作。大师生前曾发下誓言“如果我所传译的经典没有错误,愿我的身体火化之后,舌头不会焦烂。”大师圆寂后,果真留下舌舍利,存放于罗什寺塔。
塔为八角十二层砖塔,塔身修长挺拔。我绕塔而行,一只狗安静地看着我,面目异常安祥,看来这狗也是受了香火熏染。几位大娘坐在观音像前做着针线活,真像一幅平和的市井图。
佛教高僧死而后化,多会留下一些舍利,如佛祖释迦牟尼,八万四千舍利子。而舌舍利却是天下头一份。这是大师留给武威的无上财富,但这种价值似乎并没有发扬出来。
我们拿罗什寺与法门寺来作一比较,就会发现其中差距很大。凡是到过法门寺的人,无不为其宏大的规模和庄严的宝藏所惊叹。诚然,法门寺佛指舍利其价值无与伦比、天下无双,法门寺扩建也有大而失当的瑕疵。但法门寺的成功运作仍会给我们以启迪。在这里历史与文化、旅游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当地独一无二的品牌,吸引着天下众多的佛教徒和观光客趋之若骛,极大地提升了宝鸡、扶风地区的知名度。
罗什寺呢?这里的舌舍利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为当地的文化旅游事业增添光彩。无论是罗什寺景区的营建,还是大师的译经,都应得到更好的展示。如果,把“天下第一舌”与演讲、辩论、脱口秀、辩经、讲禅等现代元素有效地结合起来,加以营销宣传,或许会有一个更加与众不同的武威吧!
5、远去的文人
武威是一个文化荟萃的地方,也是一个文人辈出的地方。
在我有限的认知中,武威文化繁盛,至少在河西地区是首屈一指的。提起凉州辞,谁人不知?提起边塞诗,何人不晓?西凉乐舞又是何等的神秘曼妙?当然,我并无意于说历史,因为历史毕竟已经过去,但我更欣赏武威现代文化的开拓者和坚守者们。
到武威前,我在新浪读书频道拜读了武威籍作家许开祯的《无水之城》,写的就是古城武威的市井生活、国企改革、人情世故,读起来确实有一种《废都》的感觉。只可惜只有几章可以免费阅读,所以想乘来武威,在作者的家乡买一本,应该是很有意义的。
打听好了新华书店的位置,下午饭后步行几分钟就到了。店很大,可能是晚饭时间,顾客很少。我本以为书店会在最好的位置为武威籍作家设一处展台,结果在诺大的书店中逡巡了几回居然没有找到,于是向书店工作人员打问,几位女士很热心,大家分头去找,居然还是没有找到。于是,有人主动打电话向库管人员询问,经查询,武威新华书店仅存一本《无水之城》,在西关店。结果是我没有时间去买书。
这是一件小事情,但也让我体会到了作家们的不易。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作者呕心沥血地完成,其创作的艰难和思想价值是任何艺术品类都难以企及的。但在当下这个不读书、流行快餐文化的时代,优秀的作品并没有收获它该有的社会影响,除了少数已收获了名声的大家之外,大多作家的生存状况并不能与其作家的身份相匹配。在他的家乡,尚且冷落至此,何况在全国呢?
河西走廊的没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对于文化的态度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我们习惯于躺在历史的功劳薄上回味过去的辉煌,却对当下的文化现象、文化形态、文化人视若无物。我们酷爱花大价钱、花大精力收拾一些过去残存的文化,美其名曰文化传承。但这些东西究竟有多少生命力,能否被现代人接受,却少有人关注。就如武威,这里有一支在甘肃文坛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凉州兵团”,从老一辈的赵燕翼,到雪漠、许开祯、陈玉福等等,他们在全国都享有盛名,但在武威当地知道的人却并不多。他们把最好的作品留给了武威,却因种种原因离开了故土,如雪漠,如今已远居广东,笔下少了大漠风烟,多了佛家出世的思想。为什么会这样?
与其无中生有地编故事,何不把这些文人真正尊重起来,把他们的能量发挥出来呢?
6、睡在我下铺的兄弟
老戴是我二十多年前在四川求学时的同学。当年,来自武威的他二十岁时就显得少年老成,同学们一块出去玩,我们几个往往被一些四川人认作“大叔”。他风趣幽默,乐于助人,是我们宿舍的大哥。没少给兄弟们传授泡妞的经验之谈,虽然不知这经验是他干出来的还是想出来的。也是河西老乡的缘故,他挺照顾睡在上铺的兄弟我。
这些年,我与同学们联系的少,只有老戴还能偶尔打个电话。去年是他把我的电话告诉了一位热心的女同学,把我拽进了同学微信群。
进了群,也是不说话,看别人聊。老戴就是其中最为活跃的一位。从他所聊的话题中,从他发到朋友圈的文章中,我能够看到他依然年轻开朗的性情。他还会时不时地发几张玉照上来,四十好几了,居然还不显老,就像武威城一样,过去老旧衰败,而今日却又焕发了新的活力。
他会时不时地问大家“啥时候到母校去聚一聚?”可鲜有人正面回应。我以为,时间总会冲淡浓烈的感情,大多数人都不愿去触碰过去,因为毕竟岁月已经把我们打磨得面目全非,过去的美好何不就让他留在记忆里?而老戴则活得更洒脱,热心于搞一些联谊活动,试图把多年前的感情延续下去。但是,这可能吗?
正如我们对待城市的历史和今天,再辉煌的古城,庞贝、楼兰、开封……还有我们生活的这些古城、名城,都已回不到过去,沉寂的生活还要继续。
7、向西开放的武威
2014年12月12日,一列满载货物的国际列车从武威驶出,起点是武威保税物流中心,终点是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全程约2646公里。
一个深处祖国西北内陆的小城市,开出了国际班列,这无论如何都是值得让人侧目引人钦佩的事情。甘肃省首家保税物流中心落户武威,更是代表了武威的胸怀和气度。
贯彻“一带一路”战略,武威走在了前列,为甘肃向西开放打开了新的进出口通道,成为连接亚欧的现代物流国际陆港,将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更加宽广的平台。
这趟以“天马”命名的国际列车,从武威起程,风驰电掣而来,必将带动沿线城市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宏伟蓝图。
千年沉睡的河西走廊,将迎来城市化的重大机遇,迎来向西发展的美好前景。武威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焦点之中。
祝福武威!(滕开岩)
-----
网友解答:
-----
武威好吃的多,一面多吃,若是你喜欢吃特别Q弹的面条,来武威就对了。武威城市不大,但是服务业还不错,虽然你也有可能碰到没有礼貌的服务员,但是西北人踏实那是骨子里的。还有一个,来武威玩呢,要有整体河西走廊玩的概念。若是单独玩武威,你会觉得有点小乏味,但是放在整体河西走廊旅游文化中体验,就会觉得武威的特色,武威人的憨厚和狡猾。嗯,最后推荐爱吃面的朋友一定去试试武威炒烩手工面片儿(还请有文化的小伙伴起一个上口霸气的名字)。
-----
网友解答:
-----
武威,河西四郡之一,汉武帝为彰显其“武功军威”而命名,设城史有2000多年。秦以前曾是戎、羌、乌孙、月氏、匈奴等少数民族居住地,因南部有祁连山,历史上水草丰美,畜牧业甲天下,产良马,凉州大马,横行天下。后在雷台出土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又称马踏飞燕,所以又称为天马故里。
武威是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它的别名有凉州、姑藏、休屠等,历史上曾一度是西北首府,仅次于长安、洛阳等的三大文化据点之一,是五凉故都,西夏部都,蒙元会盟地,北中国佛教中心。境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诸如齐家文化皇娘娘台、民勤沙井文化、汉明长城、罗什寺、文庙、雷台、天梯山石窟、百塔寺、大云寺、昭武门等遗迹。
武威有146万人口,经济繁荣,是河西门户,美食众多,三套车、面皮子、凉面、凉州大月饼为人称道。欢迎到我的家乡游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