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奇才韩信之死被一群宫女用竹子捅死,成就了两个什么成语?
军事奇才韩信之死被一群宫女用竹子捅死,成就了两个什么成语?
网友解答:
韩信不仅是个军事奇才,而且是个有故事的人,且不是一般故事,而是能发人深省、振聋发聩的成语故事。最让人称道的是,这类故事在他身上随处可见,可谓是“一步一故事”的成语专业户。比如早年受乡霸欺凌诞生了“胯下之辱”;日后报答漂母赐食之恩又有了“一食千金”;萧何所交口称赞的“国士无双”;感刘邦恩惠的“解衣推食”;自诩能力爆表的“多多益善”;围歼项羽的“十面埋伏”等等,不一而足。
(韩信剧照)
上述成语均源于韩信生平事迹,而在他去世后,还诞生了两个著名成语,足见他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一面。究竟是那两个成语呢?我们须从韩信的一生说起。
初遇萧何,走上成功之路,
韩信早年落魄,空有一腔志向,仗剑项梁军后本想大展鸿图,但混迹数年,依然浑浑噩噩,毫无建树。经一番思考,豁然明白,原来自己站错了位置。因为项羽本身就是一个自负且能力超强的将军,自然也不给韩信“抛头露面”的机会,那怕是一次牛刀小试都不行。
穷则思变,人只有不断寻找新的机会才能有更大的作为。因此,韩信郁闷过后,决定“良禽择木而栖”。而纵观天下衮衮诸公,将来能成大器者也就是敢同项羽明争暗斗的刘邦。因此,当项羽于咸阳封分诸侯东归后,韩信选择了同刘邦进入巴蜀之地。
秦汉时期的巴蜀边陲还属蛮荒之地,曾经同刘邦一起入关的那些关东兵士大都不愿意再去“开荒”。所以,一路上开溜的人比比皆是。但是韩信的意志很是坚定,一路跟随刘邦到达南郑(今陕西西南)建都。
(夏侯婴剧照)
到达南郑不久,韩信就了犯错,论罪当斩,幸亏太仆夏侯婴(刘邦的赶车司机)及时将其救下。随后,经一番深度沟通,夏侯婴终于感觉到韩信绝非“池中之物”。于是请求刘邦重用韩信。
而刘邦虽然对夏侯婴信任有加,但对韩信为人却并不甚了解。为了不拨夏侯婴的面子,刘邦干脆给了韩信一个治粟都尉的官职。何谓治粟都尉?简单说就是粮库库管。明显,这是大才小用,韩信觉得自己被用错了地方。但是抱怨归报怨,但韩信还是花一小点儿功夫把复杂的工作完成的井然有序。如此一来,韩信便引起了刘邦大总管萧何的注意。
(萧何剧照)
经萧何暗中观察发现,别人每天费九牛二虎之力、忙到焦头烂额的工作,到韩信手里尽然探囊取物一般轻松。因此,出于好奇,萧何开始主动关注韩信。经过闲下交谈,萧何确信韩信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大才,遂决定向刘邦举荐。但是还没等萧何去向刘邦开口,韩信就拎包开溜了,因为他看不到出头之日,不愿意就此埋没一生。如此可急坏了萧何。所以,萧何也顾不上同刘邦打声招呼,便匆匆去追韩信。
好在韩信没走太远,几天后被萧何赶上。萧何向韩信保证,必在刘邦面前鼎力推荐,让其统领千军万马。韩信相信萧何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遂一起返回。刘邦当然不明白其中缘由,认为萧何不辞而别,见面就是一顿臭骂。经萧何解释,刘邦还对韩信将信将疑,不肯委以重任,但萧何愿以身家性命作担保。如此,刘邦才认为萧何是认真的,并没诓骗自己,于是决定给韩信封坛拜将。
(刘邦剧照)
事实证明,萧何成就了韩信,而韩信成就了刘邦
公元前205年,项羽前往齐国平定田横兄弟叛乱,刘邦趁机率军杀出关中,直取项羽都城彭城,韩信则于“三津”一带继续围剿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等人的残部。刘邦彭城兵败后,开始于荥阳、成皋、广武与项羽展开对峙,而韩信则一路北上灭魏国、代国、赵国、挟迫燕国投降,然后吞并齐国,从而在战略上掏空了项羽的大后方。
不仅如此,韩信还于澭水一战全歼项羽20主力大军,被项羽视为左膀右臂的龙且也殒命疆场,致使项羽只剩下10万人马的家当勉强应对刘邦。因此到目前为止,楚汉之争的胜负以见分晓,项羽不得已做出让步,同刘邦定下“鸿沟之约。”然后率军东撤。显然,刘邦认为这是消灭项羽的绝佳机会,于是命韩信南下布局,全歼项羽。
公元前202年秋,韩信率30万大军南下,并亲自指挥刘邦、英布、刘贾、彭越、周殷等军团做为策应,一张合围项羽于垓下的大网铺天盖地而下。项羽苦战数日,无奈回天乏术,于是自刎于乌江。项羽落幕,韩信功成名就于齐王。
鸟尽弓藏,功败垂成
然而,当韩信刚刚返回定陶大本营不久,刘邦便尾随而至,并且趁韩信毫无觉察的时候夺了其将印,顺便连齐王之位也一起撸下。好在刘邦就地称帝,又封韩信为楚王,都下邳。
楚国虽是韩信故乡,但于富庶广袤的齐国自然不能同日而语,但于韩信还够得上是心里安慰。于是,韩信怏怏不乐、衣锦还乡。但是,还没有等韩信在楚地“生根发芽,开枝展叶”,又被刘邦用陈平的“伪游云梦泽”之计抓到长安,再次贬为淮阴侯。
刘邦此举并不是让韩信坐享轻福,而是如犯人一样囚禁,所不同的是尚有一些人身自由。此时,韩信才知道自己被刘邦戴上了“紧箍咒”,越挣扎越紧,插翅难飞。但是韩信虽被“废了武功”,而只要活着,于刘邦就是一种威胁。不光是韩信的能力让刘邦忌惮,而且最现实的问题是自己垂垂老矣、行将就木,韩信则年富力强、生龙活虎。
所以,刘邦一旦去世,韩信极有可能冲出“牢笼”,甚至威胁到汉室江山的安全。而吕后对于这一切早已了然于心,并未雨绸缪。所当,刘邦于代国一带平定国陈豨叛乱时,吕后遣萧何将韩信诱骗到长乐宫,斩杀于长乐宫钟室之中。
一代名将,意气风发之年,没有马革裹尸于沙场,却死于宫女的竹竿之下,其命运结局让人唏嘘不已。
两个成语流传后世
到此,韩信的人生结局可用两个成语概括,即“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与“钟室之祸”。显然,如果没有萧何这个伯乐赏识,韩信这匹千里马极有可能一生默默无闻。但是,最终萧何把韩信推向神坛,但又亲手将其埋葬。因此才有流传千古的“成于萧何,败于萧何”的成语典故。
而钟室之祸,更多的是对韩信命运多舛的一种惋惜。因为,他曾经为刘邦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打下半壁江山,本应该安享荣华富贵,但却因功高震主、备受猜忌。最终,飞来横祸,功败垂成。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
网友解答:
韩信作为汉初三杰,浑身上下到处都是成语有没有?甚至连死的时候,都能搞出一堆成语来,不得不称呼这位大哥为:中华成语之王!
有关韩信的成语,目前来看,至少有30个。
战无不胜、推陈出新、国士无双、独当一面、多多益善、妇人之仁、匹夫之勇、解衣推食、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一战、拔旗易帜、置之死地而后生、问路斩樵、十面埋伏、居常鞅鞅、功高震主、金石之交等等。
我们都知道,韩信的结局是相当悲惨的,由于他是名震天下的大将军,所以吕后并没有用刀斧斩杀韩信,而是让一帮宫女,用竹签子活活捅死了。谁也想不到,这位征战多年的兵仙,最后却死于妇人之手。那么他的死留下几个成语故事呢?
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当初在项羽那儿打工,可惜项羽整天让他捧着戟,啥正经事也不让他干。韩信一气之下就跳槽到了刘邦这儿。
刘邦当时好歹也是汉王了,妥妥的上市公司老总,你一个小兵前来投靠谁能认识呢?
因此韩信的发迹,多亏了两个人,一个是给刘邦开车的御用司机夏侯婴,一个则是大名鼎鼎的丞相萧何。
韩信到了刘邦这儿,因为识几个字,所以就被任命为治粟都尉,也就是粮仓管理员。结果韩信还是郁郁不得志,不小心就犯了法。在被杀之前,韩信大喊着:汉王不想得天下了吗?为啥要杀我这么靓的仔?
夏侯婴一听就知道韩信不是普通人,立刻放了韩信,并且和韩信聊了几次,发现这家伙简直是个人才啊!
于是果断将韩信推荐给了萧何。萧何是见过世面的人,但是跟韩信聊了一会儿以后,终于也忍不住大加赞叹。
可是刘邦偏偏就是瞧不起韩信这家伙,因此韩信打算再次跳槽,就这么跑路了。萧何得知以后,二话不说,月下追韩信,终于把韩信找回来了。
但是韩信是个生气宝宝,他表示:
不给我大将军做,那就让我走!
萧何对韩信狮子大开口的行为,虽说有点疑惑,却也很感兴趣,所以力荐韩信为大将军。这就是成也萧何。
为啥败也萧何呢?因为当时韩信从楚王贬谪为淮阴侯以后,心里非常难受,一直不愿意搭理刘邦,甚至和陈豨商量好了,打算一起谋反。
这事儿被吕后知道以后,吕后便打算先发制人。可是直接叫韩信过来,人家肯定不会犯傻。
因此吕后就让萧何这个老好人前去,萧何在韩信这儿是有点面子的。看在萧何的份上,韩信就这么去了,结果韩信就被吕后诛杀了。
二、钟室之祸。
韩信到了吕后那儿以后,谁也想不到,吕后是要灭了他。但是吕后并没有特别极端,而是在长乐宫中,让武士将韩信绑了起来。
为啥不直接杀掉呢?因为韩信对汉朝是有很大功劳的,这么直接杀掉似乎不妥。而且吕后想要羞辱一下韩信。
所以吕后让自己后宫的宫女,拿来了一堆竹签子,将韩信弄到悬钟之下,用竹签子给活活戳死了。
有意思的是,韩信临死前还说了这么一句话:我很后悔没听蒯通的计谋啊,要不然咋会被你这个妇人给害死呢!
蒯通表示很无奈啊:
大哥,你要死就快点啊,临死前把我供出来是几个意思?我以后不要混饭吃了吗?
刘邦后来果然把蒯通抓了,甚至要煮了他。不过蒯通是个奇人,口才特别好。一番劝说之下,刘邦居然还真的把他给放了。
三、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这个故事就有点长了,韩信早年很穷苦,到处混饭吃,现在简称街溜子。时间长了,周围的人,就不给他蹭饭了,甚至连他哥哥嫂子都嫌弃他。
为此他只好到处流浪,可他不曾见过海洋。要是这么下去,韩信非活活饿死不可。
一直等到有一天,他遇到了漂母,也就是在河边洗衣服的阿姨,他才算是勉强吃饱了肚子。所以说是漂母给了他小命,支撑到他去参军为止。
后来他的小命落在了吕雉手里,是吕雉这个女人,终结他的小命。这就是存亡两妇人的故事。
至于生死一知己,也就是当初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萧何就是韩信最重要的知己,没有萧何就没有韩信的未来。
四、飞鸟尽良弓藏。
这个成语显然不是韩信的专用成语。其实此前在《史记》中,范蠡就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讲的就是范蠡和文种帮助越王勾践击败了吴王夫差以后,范蠡打算游猎江湖,不问世事。而文种却打算在勾践这儿享受荣华富贵。
结果正如范蠡所言,文种没能享受多久,便被勾践给宰了。而范蠡知道,勾践这个人只可以同患难,不能够共富贵,所以他就提前开溜了。
到了韩信这儿,这个成语同样很管用,而且后人知道这个成语,大多数都是从韩信的故事里得知的。
因为韩信对刘邦的事业帮助太大了,可以说没有韩信的话,当初的大汉上市公司早就濒临破产了。没有韩信的话,压根就无法建立大汉王朝。
可是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韩信不仅没有获得巨大的赏赐,反倒是被刘邦和吕后给算计了。你说这是不是鸟尽弓藏呢?
总结:韩信稍微动点歪脑筋,天下可就三足鼎立了。
韩信太牛了,带着一票人出蜀地,先平定三秦,后灭了魏国、代国、赵国、齐国。
可以说北方的半壁江山,都被韩信给打下来了。
这个时候的韩信完全可以按照蒯通的策略,选择自立为王,和刘邦平起平坐。因为他立下的功劳足以如此。
当初刘邦不也只是项梁手下的一员将领嘛!
现在他还不是要跟项梁的侄子项羽争夺天下?而韩信实力强大,威信也很高,如果选择叛汉,必然会造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可是韩信对刘邦是充满感激的,他感念刘邦的知遇之恩,所以只要了一个齐王的封号。其实要我说,你要真的感念,那就什么都别要,让人家主动封赏。
趁着刘邦和项羽对峙的时候,来要这个封号,这不就是威胁嘛!所以说韩信带兵打仗一流,人情世故太弱,而江湖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
参考资料:《史记》
-----
网友解答:
韩信有一块“免死金牌”,是刘邦对他的诺言:“
见天不杀,见地不杀,君不杀韩信,铁不杀韩信
。”
后来吕后想要除掉韩信,但又不好违背这道诺言,于是就在一个叫做“钟室”的密室里,让人把韩信吊了起来,让他头见不着天、脚沾不着地,然后让宫女用竹杆把他活活捅死。
这个情节出自一部野史小说《西汉演义》,在《史记》里对韩信遇害的说法是:
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
说起韩信这位“有故事”的男同学,两个成语怎么够?!
韩信作为汉初三杰,除了军事才能之外,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人生经历,衍生了许多发人深省、振聋发聩的成语故事。小编数了数,大概有30多个。活脱脱的“成语专业户”。(文末有惊喜。)
不仅如此,人家还是个伟大的发明家,他在吕后诱捕入狱后,在监狱里发明了象棋。在垓下之战中发明了风筝,制造出“四面楚歌”终结了楚霸王项羽。
谁也想不到,这位征战多年的兵仙,这样一位技能满满的奇才,人生结局却相当悲惨,竟然被一帮宫女用竹签子活活捅死了。
韩信的死也成就了两个成语,拨开历史的云烟,来看看韩信的事迹留给后世的文化瑰宝。
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1、成也萧何
韩信的人生起点非常低,出生于贫穷的百姓之家,母亲去世后甚至连安葬费都拿不出来。
除了食不果腹,韩信还备受嘲弄。他走在街上,被当地的年轻人嘲笑:“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佩带刀剑,其实是个胆小鬼。”
韩信不与其计较,没想到那人又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从此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早年落魄,空有一腔志向的韩信,后来仗剑投奔了项梁,默默无闻地混了几年,毫无建树。军后本想大展鸿图,但混迹数年,依然浑浑噩噩,毫无建树。
项梁死后,韩信又归属了项羽,但项羽一向自负且傲娇,压根没正眼瞧韩信,韩信多次向项羽献计献策,也始终得不到施展拳脚的机会。
屡次碰壁之后,韩信开始改变思路,决定“良禽择木而栖”。纵观当下时局,将来能成大器者也就是敢同项羽明争暗斗的刘邦。于是,当项羽于咸阳分封诸侯东归后,韩信选择了同刘邦进入巴蜀之地。
跟随刘邦后,韩信依旧没有得到重用,他从刘邦那里只得到了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
管理粮饷虽说有点大材小用,但韩信却花最少的时间将工作完成得井然有序,他这个工作效率,成功引起了刘邦大总管萧何的注意。
萧何与韩信交流之后,发现这小伙子能力不错,是个不可多得之才,就决定向刘邦举荐韩信。
韩信左等右等,没等到升职,他以为刘邦不买萧何的账,自己注定无出头之日,便开溜了。
这一头,萧何还没来得及向刘邦举荐,听闻韩信跑了,他赶紧去追韩信,被刘邦的大军误报萧何逃跑,刘邦十分崩溃,因为这时候他手下跑的多,萧何就像刘邦的左膀右臂,如今萧何跑了,刘邦可就尴尬了。
过了两天,萧何回来了,刘邦虽然生气,但心里早已乐开了花,他佯装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
萧何回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
刘邦疑惑:“你去追回来的是谁?”
萧何答:“韩信啊。”
见刘邦毫无反应,萧何力荐道:“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
刘邦还对韩信将信将疑,不肯委以重任,但萧何愿以身家性命作担保。最终,在萧何的一番“洗脑”操作之下,刘邦决定给韩信封坛拜将。
韩信在萧何的大力举荐下,成功晋级为刘邦手下的大将,这便是“成也萧何”的典故。
2、败也萧何。
成为大将军的韩信,将自己的军事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战场上战无不胜,给大汉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了和萧何、张良齐名的汉初三杰。
而且他还是三杰里地位最高的。萧何、张良是侯爷,而韩信是王爷!刘邦忌惮韩信,不断削弱韩信,韩信从齐王变楚王,后来又从楚王变淮阴侯,最终也成为了侯爷。
韩信一路被贬,心里非常难受,对刘邦也产生了抵触情绪,也不怎么愿意搭理刘邦。他甚至和陈豨商量好了,打算一起谋反。
汉十年(前197年),陈豨反叛。刘邦亲自率兵出击,韩信一边装病不去,另一边私下派人密报陈豨:“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
按照韩信的计划,只要等到陈豨的消息,他便让家臣在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
没想到韩信的家臣中有一位得罪了韩信,被韩信囚禁起来了。这位家臣的弟弟怀恨在心,便跑去吕后面前告密,揭发了韩信谋反的内幕。
吕后得知消息后,决定先发制人,铲除韩信。
吕后是个颇有心术的人,她知道直接喊韩信过来肯定不行,于是便绕了个圈子,让萧何出面去请韩信。
吕后就和萧何谋划,萧何给韩信来了个大招。他说刘邦打败陈豨回来,请韩信去庆功。
这其实就是一场心理战,韩信听萧何这么一说,内心已经绝望,同时还伴随着心虚和害怕,他丝毫没有怀疑萧何所说的真实性,便直接去了。结果这一去,无异于“请君入瓮”,韩信被吕后杀害,再也回不来了。
韩信临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致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
韩信死后,吕后又诛杀了韩信三族。
二、钟室之祸。
话说韩信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进了宫,他没有见到凯旋而归的刘邦,而是看到笑得很得意的吕后。
胜券在握的吕后早已等候多时,见到韩信后,她命令武士将韩信绑了起来。
鉴于刘邦之前对韩信的承诺“见天不杀,见地不杀,君不杀韩信,铁不杀韩信。”
吕后也不好直接动手。更何况韩信对汉朝立下了显赫功劳,直接诛杀也不太妥当。
但心狠手辣的吕后怎舍得轻易放过韩信呢?她要用更残忍的方式羞辱韩信。
吕后让自己后宫的宫女,拿来了一堆竹签子,将韩信弄到悬钟之下,用竹签子给活活戳死了。
韩信临死前说道:“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致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
这句话不说啥事没有,一说反而给蒯通招来了杀身之祸。
刘邦知晓后,把蒯通给抓捕了,甚至扬言要要煮了他。幸好蒯通是个奇人,口才特别好。一番辩护之下,刘邦居然还真的把他给放了。
韩信死后,吕后又诛杀了韩信三族。
三、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这句话是韩信墓前的祠堂中的对联。寥寥十字,却高度概括了韩信一生。
“一知己”指的是萧何。韩信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与“生死一知己”的意思是一样的。由于萧何的巨眼识才,强力推荐,韩信才得以施展胸中抱负,而韩信也就萧何视为知己。
“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这两个决定了韩信存亡的两个女人。
早年无依无靠的韩信经常饿肚子,有一次,一个在河边漂洗衣物的大娘见他可怜,便给他端来饭食,这一送饭就连续送了几十天。韩信十分感动,他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重重地报答老人家。”
没想到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后来韩信混得好了,真的回报了当年“漂母”的一饭之恩。如果没有这位“漂母”送饭,韩信估计年纪轻轻就饿死了。
“漂母”赐饭,保存了韩信的生命。吕后设计,断送了韩信的生命,这便是“存亡两妇人”。
与韩信有关的成语集锦:
1. 战无不胜,刘邦建立汉朝后对韩信的评价,指的是打仗没有不取得胜利的。形容力量十分强大,百战百胜。
2. 国士无双,萧何在向刘邦推荐韩信是说他是国士无双。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
3. 一饭千金,韩信落魄时曾对施舍给他的老妇说以后定当后报,韩信衣锦还乡时并赏赐她千金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4. 多多益善,刘邦和韩信有一次对话,刘邦问韩信“你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多多益善”形容一样东西或人等越多越好。 又有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之意。
5. 十面埋伏,韩信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项羽。指周围布置了重重埋伏。
6. 背水一战,在韩信攻打赵国的时候,他采取背水一战的计谋,赢得了战争胜利比喻在艰难情况下跟敌人决一死战。
7. 拔旗易帜,韩信北上灭赵的一个计谋,拔掉别人的旗子,换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
8. 置之死地而后生,韩信北上灭赵的一个计谋,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士兵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9.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韩信为了东进中原,采取麻痹敌人的办法,让士兵去修理栈道,而却领大军从陈仓出来,占领了关中。在军事上的含义是:从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这是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谋略。
10. 兵仙神帅,比喻韩信出神入化的用兵艺术。
11. 胯下之辱,韩信落魄时,一个同乡人欺负他,让他从自己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果真从那个人裤裆下钻过去。指极大的侮辱。
12. 解衣推食,韩信说刘邦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自己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自己吃,形容对人热情关怀。
13. 居常鞅鞅,刘邦建立汉朝后,夺去了韩信的兵权,而韩信从此称病不朝,闷闷不乐。也指的是因不平或不满而常常郁郁不乐。
14. 功高震主,指的是韩信功劳太大,使君主地位受到威胁而心有疑虑。
15. 金石之交,武涉曾经劝说韩信自立,说道:你和汉王刘邦的关系这么好,但是最终还是被他所擒的。指的是如同金石般坚不可摧的交谊。
16. 独当一面,张良和刘邦的一次谈话中,张良对韩信的评价。指的是单独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
17. 略不世出,指的韩信的功劳很大,天底下没有人可以与他比的,后用于夸奖人等。
18. 不赏之功,说的是韩信在战争中功劳,后形容功劳极大。
19. 匹夫之勇,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勇气行事的行为。
20. 妇人之仁,韩信在和刘邦的一次说话中,评价项羽,说项羽是妇人之仁,指的是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21. 推陈出新,当年韩信刚投奔刘邦时,刘邦让他管理粮仓,韩信提出了\"推陈出新\"的管理理念,即把粮仓开设前后两个门,把新粮从前门运送进去,把旧粮从后门运出来,这样可以防止粮食在蜀中炎热潮湿的环境下腐败变质。从而使蜀中粮仓不再有变质浪费的现象。指的是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22. 勋冠三杰,三杰指的是萧何、张良和韩信。意思是说,三杰之中,韩信的功劳最大。
23. 伐功矜能,司马迁对韩信的评价,指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
24. 伪游云梦,指刘邦伪游云梦,诈捕韩信事。
25. 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韩信当年说的一句话,指的是坐人家车子的,要与人家共患难;穿人家衣服的,要替人家的事担忧;靠人家养活的,要为人家的事拼命。
26.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李左车在和韩信谈话中,李左车提出的这个观点。指的是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27. 人心难测,韩信北上灭赵的时候,说张耳与陈余两人为刎颈之交,后两人翻脸。人的内心难以探测,喻指人的心思难以揣测,多用于贬义。亦做“人心莫测”。
28. 钟室之祸,楚汉相争,韩信屡建奇功。刘邦称帝后,封信为淮阴侯。因遭吕后忌,被斩于长乐宫悬钟之室。
29.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30.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参见: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31. 问路斩樵,楚汉相争的时候,韩信协助汉王刘邦同楚兵作战。韩信为出奇谋袭楚,绕道而行。然而道路方向未明,遂下马问樵夫路向,韩信听后,把樵夫斩杀,部将问为什么,韩信称恐樵夫泄露他们的行踪。
-----
网友解答:
跟韩信有关的成语据说有36个之多,其中直接由韩信本人创造出来的,也有22个以上。
对于韩信的故事,相信不用我多说,大家都很清楚。但可能很多人没有注意到,韩信是中国历史上“造”成语最多的一个人。这些成语从韩信青年时期,一直到其晚年被杀,伴随了他的一生,可谓中国成语之王。不过,这些成语绝大部分出自于《史记》中的《淮阴侯列传》,所以追根溯源,真正造出成语的是司马迁。
韩信早期的成语有“一饭千金”,说的是当年韩信落魄之时,有一位老妇人曾给他饭吃,后来韩信当上楚王,就给了这位老妇人千两黄金作为报答。
还有“胯下之辱”,说的是韩信当年曾被恶霸欺凌,逼着他从胯下钻过去,如果韩信不堪忍受这种侮辱而拔剑杀人,那就没有以后的“兵仙”韩信了,寓意成大事者,必须能够忍受各种苦难。
中期的成语有“国士无双”,当年萧何把韩信推荐给刘邦时,曾称赞韩信国士无双,意思就是国家绝无仅有的人才,中国历史上能当得起这个称呼的人寥寥无几。
还有“四面楚歌”“十面埋伏”“背水一战”“拔旗易帜”等等,说的都是韩信带兵打仗的故事,最终垓下一战,逼得项羽自刎,奠定了汉家四百年江山的基业。
韩信晚年的成语有“多多益善”,刘邦曾问韩信,他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陛下能带十万兵。刘邦又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多多益善,虽然是事实,可毕竟对皇帝不太恭敬。
还有“不赏之功”,指韩信的功劳太大,已经到了无法赏赐的地步了。
就连韩信之死,也留下了两个脍炙人口的成语,分别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和“钟室之祸”。
韩信帮着刘邦平定天下之后,被封为楚王,成为一方诸侯。但刘邦深知韩信的才能,内心深处十分畏惧,于是“伪游云梦”,待韩信前来见驾之时,令武士擒之,随后被押往洛阳。
韩信在囚车上感叹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然而刘邦并没有处死韩信,而是赦免了他,只是将他从楚王降为淮阴侯,留在洛阳。即便是被贬为侯,韩信的地位还是很高的。有一次他去看望樊哙,樊哙居然行跪拜礼恭迎恭送,并说:“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臣下的光耀。”
而韩信居然叹息,自嘲道,“我这辈子居然会同樊哙这种人同列!”要知道,樊哙的老婆就是吕后的亲妹妹,他和刘邦还是连襟,被封舞阳侯,韩信居然因和樊哙同列而感到羞耻,而樊哙却因为韩信到家拜访而激动不已,完全是一副小粉丝的模样。
不久之后,陈豨造反,刘邦亲自带兵前去征剿。留在京师的洛阳韩信派人对陈豨说,他可以作为内应。这件事被韩信门下的一个舍人(家臣)知道了,而这个舍人又恰好得罪了韩信,韩信打算杀掉他。所以,这个舍人的弟弟出面,向吕后告发了韩信。
吕后想杀掉韩信,但又害怕韩信反击,于是找萧何商量。萧何于是亲自出面,对韩信说刘邦打了胜仗,俘虏了陈豨,班师回朝了,你得入宫道贺去。韩信不想去,说自己身体不好。萧何又劝道,“虽疾,疆(强)入贺。”
韩信没有办法,也出于对萧何这位老战友的信任,于是入宫道贺,结果一进门就被吕后埋伏下的武士抓住了,随后在长乐宫的钟室内被杀害。
当年韩信在项羽手下效力时,得不到重用在,这才投奔了刘邦,不料在刘邦手下也没得到重用,于是在某个晚上决定离开。萧何得到消息后,急忙骑马追上韩信,将其劝了回来,并郑重其事地向刘邦推荐了韩信,从此韩信开始建功立业。这就是有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因为这个原因,就诞生了一个成语,叫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的成功是靠了萧何的引荐,韩信之死也是萧何给吕后出的主意。
后人常用一句话概括韩信的一生,“生死两妇人,存亡一知己。”两妇人指的是曾在韩信落魄时给了他一碗饭的漂母,以及杀死他的吕后。而“一知己”,说的就是萧何了。
另外一个成语就是“钟室之祸”,因为韩信最终死在长乐宫的钟室,所以这个成语往往用来代指功臣遭忌被杀。
很多人以为“兔死狗烹”这个成语也是出自于韩信,其实不对。韩信确实说过,“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但这句话却不是韩信的原创,而是引用春秋时范蠡的话。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击败吴王夫差,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这个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我就不介绍了。当时勾践的谋臣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文种,一个是范蠡。勾践称霸之后,范蠡离去,临走前留书给文种,上写“狡兔尽则良犬烹,敌国灭则谋臣亡。”但文种贪图富贵,又觉得自己功劳大,没有离开,最终果然被勾践所杀。
所以,“兔死狗烹”这个成语最早的出处应该是说的文种,出自于《韩非子》。不过现在人们说起来,都觉得这个成语形容的是韩信,算是一个小小的历史误会了。
对于韩信的死,民间传说则有一种更有趣的说法,不妨附后。
据说韩信自知功劳太大,担心被刘邦杀害,于是暗示刘邦下个保证书,刘邦也不含糊,对天发誓,称赐韩信“三不死”,即“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金不死”,这里的“金”并非指金子,而是所有金属制成的兵器,也就是说刘邦答应韩信,只要有天地存在,任何兵器都杀不了韩信。
可没想到,吕后在抓到韩信之后,在长乐宫钟室内用麻袋装起来,这样就不见“天”;然后吊了起来,这样就不见“地”;最后让一群宫女用削尖的竹竿捅死,这样也不见“金”。吕后就这样杀死了韩信,且并没有违背刘邦当年许下的诺言。
综上所述,与韩信一生有关的成语多达36个,其中出自韩信本身的就有22个以上,仅韩信被杀一事就成就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和“钟室之祸”两个成语,在这一方面,韩信可称古往今来第一人。
-----
网友解答:
“胯下之辱”、“一食千金”、“十面埋伏”等故事,喜爱历史的朋友们简直是耳熟能详,这些典故,说的都是一代英雄、兵家之奇才——韩信。
然而,正是这一军事奇才,大汉开国功臣,最终却死于一群宫女的竹尖之下,只留下几句成语,哀鸣于世。
这几个成语分别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钟室之祸”、“英雄末路”。
1.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这一成语,简直是对韩信一生的高度概括。韩信虽是兵家之奇才,但其才华的展示却很曲折,最初投奔项羽,未受重用;后来改投刘邦,虽一路艰辛追随,但其才能仍未被发掘,最终还是萧何识别了这匹“千里马”,在韩信失望溜走尚未走远之际,及时将其追回,并以身家性命担保,才使刘邦对韩信封坛拜将,才有了日后大展才华的机会。
然而,当韩信等诸将,奋勇拼搏,使大汉基业逐渐稳固之际,也是由于韩信恃自已功劳与军权,半请半逼,以“齐地荒蛮,不好治理”为由,让刘邦封自已为齐王。这从根本上触怒了刘邦,使其成为刘邦眼中最大的“后患”和“威胁”。于是,刘帮用计,先后降韩信为楚王、淮阴侯,最后还是由萧何骗韩信入长乐宫,被吕后安排的宫女刺杀于长乐宫钟室之中。
后人总结韩信的一生成败,便诞生了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2. “钟室之祸”。
正是因为韩信功高震主,屡遭猜忌与贬谪,最后死于长乐宫钟室,后人借“钟室之祸”指功臣被猜忌遭杀戮。
3. “英雄末路”。
一世英才、令敌军望风披靡的大英雄,到了长乐宫钟室,面对一群柔弱宫女,却也无可奈何,真可谓“英雄末路”!后人用此成语,形容有本领的人到了无路可走、一筹莫展的地步。
可见,真英雄,除了要有勇、有谋之外,更要知分寸,懂进退。
成也好败也好,英雄也罢灾祸也罢,能够主宰命运的,其实还是自已。
-----
网友解答:
韩信被后人称为兵仙,这个说法来自明朝散文家茅坤编写的一本古籍,名字叫《史记钞》,其中有这么一句话:
予览观古兵家流,当以韩信为最,破魏以木罂,破赵以立汉赤帜,破齐以囊沙,彼皆从天而下,而未尝与敌人血战者。。。。。。而韩信,兵仙也,然哉!
在茅坤的眼中,韩信是历史上用兵如同神仙一般的将领,茅坤说韩信破魏是以木罂渡河、声东击西之计,破赵是以拔旗易帜、背水一战之计,破齐是以囊沙筑坝、半渡而击之计,韩信所有的胜利都是依靠奇谋妙计,而不是与敌人血战获胜的,所以韩信是兵仙。
兵仙韩信
成语一:兵仙神帅
自从茅坤称韩信为兵仙开始,兵仙就专指韩信了,到了明朝万历45年(公元1617年),万历皇帝的第五个儿子瑞王朱常浩因为封地在蜀地,所以他在汉中当年刘邦的拜将台制作了一块诗碑,用来祭祀韩信,并在碑上书写了“兵仙神帅”四个字,由此还产生了一个成语:
兵仙神帅
。指的就是韩信。
韩信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没有领兵作战的经验,却一飞冲天,战无不胜,他出身贫寒,却气势、言谈不凡,他是一个军事天才,他的出身没有人知道,但从韩信的穿着及学识上来看,他应该出身没落贵族。
关于韩信早年的成语有:
一饭千金、一竿之微、胯下之辱
。
一饭千金
成语二:一饭千金
一饭千金出自《史记》,这说的是韩信年轻时没饭吃,到处蹭饭,有一次在河边,韩信遇到了一群洗衣服的大娘,其中一个大娘看韩信没有饭吃,于是把自己的饭团拿给了韩信吃,韩信就这样一连吃了几十天,并对大娘说道:我一定会重重报答您。大娘听了这话,反而生气了,对韩信说:
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韩信后来被封为楚王后,为了报答当年给他饭吃的大娘,专门找到这个人,并赏赐给她千金,这是韩信知恩图报的表现,一饭千金与知恩图报算是近义词,这个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事。
成语三:一竿之微
一竿之微出自清朝沈菊庄的一首诗歌:
《韩淮阴钓竿歌》:千金之重酬漂母,一竿之微还忆否?
意思是说:韩信拿千金赏赐当年给他饭吃的漂母,谁还会记得当年在河边钓鱼显得非常渺小的韩信。这只是由一首诗引申而来,诗中的内容也是历史上存在的。
胯下之辱
成语四:胯下之辱
胯下之辱就很有名了,出自《史记》,这说的是韩信被家乡的屠户侮辱,屠户对韩信说:你只是个胆小鬼,如果你不怕死,就用剑刺死我,如果你怕死,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韩信仔细打量了屠户,然后就从屠户的胯下钻了过去,从此整个街上的人都笑话韩信是胆小鬼,但韩信一点也不在乎,最终韩信封了王,还专门找到了当年那个侮辱他的屠户,不仅没有处罚这个人,还给他官做,并对别人说:
这是位壮士。当年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死他吗?杀掉他没有意义,所以我忍受了一时的侮辱而成就了今天的功业。
胯下之辱显示了韩信的胸怀宽广,思路与别人不一样,目的明确,不做无意义的事,才最终成就了功业,胯下之辱后来引申为可以忍受任何侮辱而成就大事的人。
韩信出山后,先投靠了项梁,项梁战死后,韩信跟了项羽,但是项羽本身军事能力超强,并没有重用韩信,韩信于是离开项羽投靠了刘邦,经过夏侯婴和萧何的推荐,刘邦重用了韩信,之后,刘备给了韩信一支军队,在北方开辟第二战线,韩信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了一系列的成语故事,可以说这些成语故事就代表了韩信的一生,包括他的死。
萧何说韩信是国士无双
成语五:国士无双
国士无双出自《史记》,是萧何推荐韩信时对刘邦所说的话,萧何经过与韩信的交谈与相处,认为韩信是国士无双,所谓国士无双的意思就是说一国之中独一无二的人才,萧何对刘邦说,如果你想统一天下,就得用韩信,如果你只想待汉中,可以不用韩信。
之后,国士无双就成为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国家独一无二或者非常杰出的人才。
成语六:妇人之仁
妇人之仁出自史记,原话是韩信对刘邦所说,用来形容项羽的话,韩信认为项羽的为人像妇人一样,表面上恭敬慈爱,言语温和,把自己的食物分给手下人,却不舍得封赏功臣,这就是妇人之仁。
妇人之仁与优柔寡断有着相似的意思,后来引申为像妇人的心肠一样软弱,而不懂得顾大局、识大体。
韩信说项羽是妇人之仁
成语七: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这个成语出自元朝的戏曲,虽然这个成语很有名,但在历史上并不存在。是戏曲家之言,不是历史。
元朝戏曲作家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
总有人认为还定三秦之战是韩信出山的首战,实际上并不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也不是韩信的计谋,韩信在协助刘邦攻打关中时确实提供了计谋,但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并不是韩信,而是赵衍,因为刘邦率军无法攻克陈仓,被章邯堵在了陈仓,而赵衍给刘邦献了一条计,说有一条小路可以绕到陈仓后面,于是刘邦派了一支军队从小路绕到陈仓后面,然后前后夹击,才打败章邯挺进关中。
韩信在还定三秦之战中充其量就是刘邦的谋士,历史上韩信没有还定三秦的指挥作战记载,此战是刘邦指挥的。但由于韩信名气大,能力强,所以元朝的戏曲家创造了这么一个成语,扣在了韩信的头上,这个成语是虚构的。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虚构的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后来引申为在表面用某种行为迷惑敌人,而在背后隐藏真正的意图,与声东击西有类似的意思。
成语八:推陈出新
这个成语应该来自民间故事,是说韩信在担任管理仓库的官员时,把仓库开了两个门,把新粮从前门进,旧粮从后门出,先出旧的后用新的,杜绝了粮食浪费,由引产生了这个推陈出新的成语,但这个故事在史书上没有记载。
推陈出新这个成语后来的意思引申为去除糟粕、留取精华,使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
成语九:传缴而定
出自史记,韩信向刘邦阐述自己如何协助刘邦统一天下的战略时说到这么一句话:
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缴是讨敌文书的意思,古代打仗会写一封讨伐敌人的文书,以示自己的正义,韩信这话的意思是说,只要我们把讨伐敌人的文书传到三秦之地,就会平定三秦,由此就产生了这个成语,引申为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韩信拜将
成语十:解衣推食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韩信拿下齐国后,便向刘邦要求封自己为代理齐王,结果刘邦直接省了代理二字,封韩信为齐王,在此期间,蒯通建议韩信自立,韩信不同意,对蒯通说了一段话,其中就是解衣推食这个成语。
这个成语的本义是: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我穿,把自己的食物给我吃。韩信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刘邦对他的恩情,所以韩信没有背叛刘邦,解衣推食形容对一个人非常好,与慷慨解囊有着类似的意思。
成语十一:背水一战
背水一战来自于韩信攻打赵国的战役,为了引诱赵军出战,韩信在河边列兵,后方是河水,前面是敌人,韩信手下的士兵没有退路,想活下来只能奋力拼杀,这是韩信激励士兵作战的一种手段,也是迷惑敌人的一个方法。
后来背水一战被拿来形容没有退路的战争,只能向前,不能后退,与置之死地而后生有着类似的意思。
背水一战
成语十二:拔旗易帜
这个成语同样源自韩信攻打赵国的战争,韩信除了让士兵在河边列阵之外,还在赵军营寨边埋伏了2000轻骑兵,这2000骑兵的作用就是等赵军攻打河边的韩信军队后,进攻赵军的营寨,并换上汉军的旗帜。
拔旗易帜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拔出敌人旗帜,插上自己的旗帜。当赵军看到自己营寨换了旗帜,于是大败,然后韩信率领军队前后夹击赵军,赵军大败。
成语十三:置之死地而后生
与背水一战类似,是后人创造了这个成语,意思是自己把自己的后路给断了,士兵就会奋勇杀死,就会战无不胜,这个成语与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战有着类似的意思,先把自己置身于死地,想像自己死了,然后才能重生。
蒯通劝韩信自立
成语十四:人心难测
出自史记,蒯通劝说韩信自立中的一句话,原文是这样说的:
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难测也。
原文的意思是:祸患产生于贪得无厌而人心又难以猜测。蒯通为了劝说韩信自立,讲了张耳与陈馀的故事,这两人原本关系很好,后来因为一件事而反目成仇,蒯通说韩信与刘邦的关系再好,也比不上这两人。
人心难测后来成为一个成语,意思就是说人的内心是难以猜测的,与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隔肚皮有着类似的意思。
成语十五:独当一面
出自史记,这是张良形容韩信的话,彭城之战刘邦率领的56万诸侯联军被项羽3万骑兵打得溃败,等到刘邦逃离楚军的追杀之后,张良在下邑给刘邦出了一个谋略,张良要刘邦重用三个人,分别是:韩信、英布、彭越。
张良说韩信可独当一面
三人中只是韩信是刘邦的手下,张良说韩信可以独当一面,意思就是说韩信是帅才,可以独立指挥一支军队作战,独当一面形容一个人可以独立胜任某一方面的工作。
成语十六:战无不胜
出自《战国策》,战无不胜是指作战从来没有失败的,而韩信在楚汉战争中就是从来没有失败过,多被用来形容韩信。
成语十七:十面埋伏
出自元朝的戏曲,在历史上不存在,在元朝的戏曲中,说韩信在垓下之战以四面八方都有埋伏来对付项羽,让项羽插翅难飞,最终打败项羽,实际上垓下之战并没有什么十面埋伏,这是后人虚构出来的一个成语,被用来形容围歼敌人需要在四面八方埋伏。
韩信、刘邦、萧何、周勃、樊哙等人
成语十八:居常鞅鞅
出自史记,韩信被贬为淮阴侯,被软禁在京城时的描述:
《史记 淮阴侯列传》: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指韩信因为被刘邦所贬官,感觉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所以常常闷闷不乐,韩信原本是齐王,后来改封为楚王,再后来被贬为淮阴侯,韩信自认为与周勃、灌婴等人为列是羞辱。
成语十九:功高震主
出自史记蒯通对韩信所说的话,蒯通劝说韩信脱离刘邦自立,并且说到韩信的功劳实在太高了,高到可以威慑主上了,这样的功劳就很危险了,因为任何一个君主都不希望自己手下的功劳强大到可以掩盖自己的地步,这个成语被后世拿出来用作那些立了很多功劳,却被君主害死的功臣身上,韩信是其中之一。
韩信打仗是战无不胜
成语二十:金石之交
出自史记,同样是蒯通劝说韩信自立的话,与患难之交的意思类似,韩信说刘邦对他很好,不愿意背叛,蒯通就说虽然你现在与刘邦的交情如同金石那般好,但是将来还是会被刘邦所擒获的。
金石之交经常被用来形容两个人的关系非常好。
成语二十一:略不世出
出自史记,是蒯通对韩信所说的话,这话是用来形容韩信的功劳的,本意是:谋略非常高明,世间少有的谋略,蒯通说韩信的功劳天下没有第二个人比得上,说韩信的谋略天下也没有第二个人比得上。
成语二十二:不赏之功
出自史记,同样是蒯通劝说韩信自立的话,原文是这样的:
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这话的意思是:我听说勇猛谋略震慑主上的人就会危险,功劳天下第一的人不会封赏。不赏之功的本意就是这个功劳太大了,已经封无可封了,所以称为不赏之功。
勋冠三杰
成语二十三:勋冠三杰
出自汉书,刘邦曾经说过自己之所以能取天下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己能任用三个杰出人才,分别是:张良、萧何、韩信。刘邦把这三人称为三杰,勋就是功勋的意思,冠就是杰出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功勋杰出的三个人才,被特别拿来形容汉初三杰。
成语二十四:伐功矜能
出自史记,这是司马迁对韩信的评价,本意是:夸耀自己的功劳和才能,以形容自高自大,仗着自己有才能而骄傲。伐与矜是近义词,有夸耀和吹嘘之意,功与能也是近义司,是功劳与才能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夸耀自己的功能,吹嘘自己的才能。
成语二十五:伪梦云梦
出自史记,根据一个故事总结而来,楚汉战争结束后,韩信被封为楚王,很快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就想捉拿韩信,又担心韩信反抗,于是问陈平怎么办?陈平给刘邦出了个主意 ,假借出游云梦泽的机会,把韩信召过来同游,然后趁机抓捕他就行。
后来韩信来了,没有防备,于是就被刘邦所抓捕,刘邦没有杀韩信,只是把韩信从楚王贬为淮阴侯,软禁在京城,伪是假装的意思,梦是游玩的意思,云梦不是今天的湖北云梦县,而是当时的云梦大沼泽。
成语二十六:问路斩樵
出自小说《西汉演义》中一个虚构的故事,是说韩信率军打仗迷了路,于是问山中一个樵夫怎么走,樵夫说了之后,因为担心行踪泄密,韩信把这个人杀了,就形成了一个成语,问路杀樵与过河拆桥的意思差不多。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成语二十七:多多益善
出自史记,刘邦曾经问韩信,自己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能带十万兵,刘邦继续问韩信,那你能带多少兵?韩信说:多多益善。本意就是越多越好,所以就形成了多多益善这个成语。
成语二十八:气吞山河
出自元朝的戏曲,原文如下:
金仁杰《追韩信》第二折:背楚投汉,气吞山河。
本意是说气势可以吞下高山大河,这是一个非常夸张的成语,形容一个人的气魄很大,元朝的戏曲用来形容韩信。
成语二十九:乡利倍义
出自史记,这是韩信用来反驳蒯通劝他自立的话,韩信的原文是说:
我听说,坐别人的车的人,要为别人排除忧患,穿别人衣服的人,要为别人解除忧愁,吃别人食物的人,要为别人去死,我怎么可以为了利益而背叛道义呢?
韩信的这段话被后人总结为一个成语:乡利倍义。意思是追求个人利益而背弃公义正义,见利忘义。
韩信不愿意背叛刘邦
成语三十:
肝胆相照
出自史记,这是蒯通劝说韩信自立的话,原文是:
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
蒯通这话的意思是说:我愿意披肝沥胆,敬献愚计,只恐怕您不采纳啊。这话被后人总结为四个字:肝胆相照。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两个人的关系非常好,比喻真心诚意、坦诚共事。
成语三十一: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出自史记,这是韩信在攻破赵国之后,向李牧孙子李左耳请教天下大事时,李左车对韩信所说的一句话,其实完整的话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这话的意思是说:无论多么聪明的人,都会犯错,无论多么愚蠢的人,都会有做得对的地方。与“胜不骄、败不馁”有着类似的意思,这是李左车自谦的说法,成为一句千古名句。
最后说到韩信被杀的时候,也产生了三个成语,分别是:钟室之祸、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鸟尽弓藏。
李左车
成语三十二:钟室之祸
这是韩信被杀后产生的一个成语,因为韩信是在长乐宫钟室内被吕雉派人直接斩杀的,后人总结出钟室之祸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功臣遭到猜忌而被杀。
韩信的死有他自己的原因,也有刘邦与吕雉的原因,最主要还是韩信自己的原因,韩信这个人能力太强了,让人不放心,更为关键的是,韩信作为刘邦的部将,在立下大功后,就不听从刘邦指挥,反而以当时局势来威胁刘邦要封王。
这种以下犯上的行为,在当时是非常忌讳的,任何一个有能力的君主都不会容忍类似的事,这也是韩信后来被杀的原因之一,韩信被贬为淮阴侯时,因为心中不满,私下与陈豨联系,而陈豨当时背叛了刘邦,刘邦正率军讨伐,后来吕雉知道了韩信与陈豨有来往,就让萧何把韩信骗来,直接斩杀。
韩信被萧何骗进钟室
成语三十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这个成语来自韩信一生的总结,韩信之所以能被刘邦重用,那是因为萧何的推荐之功,萧何曾经月下追韩信,就是为了把韩信这个国士无双的人才推荐给刘邦,韩信的成功正是因为萧何的推荐。
到了后来,天下统一后,韩信因为被贬官而心怀不满,暗中与叛乱的陈豨来往,吕雉知道后就想杀韩信,又怕韩信不会来,于是吕雉就让萧何去骗韩信,萧何只能服从,虽然韩信是他当初推荐给刘邦的,但现在局势已经不一样了,天下已定,韩信失去任用,反而还有副作用,韩信有谋反的嫌疑,萧何为了政治稳定,只能牺牲韩信了。
韩信的一生都因为萧何而发生改变,所以形成了一个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意思是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韩信都是因为萧何。后来就引申为成功和失败都是因为一个人而造成的这种例子,都可以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解释。
韩信被杀
成语三十四:鸟尽弓藏
出自史记,最早是用来描述越王勾践的,勾践在灭亡了吴国之后,就杀了功臣文种,逼走了范蠡,后来韩信是类似的结局,这个成语后面还有一句是:兔死狗烹,合起来的本意是:鸟死了之后,再好的弓箭也失去了作用,兔子死了以后,抓兔子的猎狗就没用了,没用了怎么办?只能杀了,形容过河拆桥。
后来为了同情韩信,所以用鸟尽弓藏来形容韩信的死,韩信为刘邦打下了半壁江山,然后统一之后却因为没有明显的证据被杀,这就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
网友解答:
韩信汉初三杰,汉朝最厉害的将领,并誉为兵仙。就这样一个大英雄的韩信,竟然死于文人和女人之手。正可谓“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说白了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而且成也女人败也女人。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出生在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 ,一说淮阴区 ),刘邦的开国功臣,他头上带有很多光环的标签:“军事家”、“淮阴侯”,“兵家四圣之一”,“汉初三杰之一”? ,“兵权谋家”、“兵仙”、“神帅”。家喻户晓的“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典故,便是指的他。
漂母饭信,给了韩信再生的机会,而吕雉直接杀死了韩信。韩信他死的很惨烈,很不值,被一群女人用竹签捅死,留给后人无尽的深思和感慨,韩信的死也成就了两个成语,说到这里估计大家都已经猜到了,就是小姐姐前面加了引号的两个成语,那么让我们一起透过历史的烟云来了解下韩信成败的足迹吧。
生死一知己——“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第一个成语)
1、成也萧何
秦末,兵荒马乱,所谓乱世出英雄,可在乱世中,韩信连饭都吃不上,都是蹭饭。后来,为了更好地吃饭,就参加反秦了斗争。他先是投奔项梁,不久项梁战死。他又跟着项羽混,项羽乃一世之雄,刚愎自用,无往不胜,韩信所干的工作不过就是看大门的执戟郎。此时的韩信,不再是为吃饭而活,而是要为理想而活。有勇有谋天下无双的韩信,不甘心才能在此被埋没。
他转而投刘邦,在刘邦这里,他依然不如意,刘邦让他看仓库,郁闷的韩信不好好工作。结果犯了大事儿,要被砍头,韩信可不想这样窝囊死,就高呼“汉王不想得天下吗?为什么杀人杰!”夏侯婴看韩信长得不简单,说的话也不简单,就替韩信美言了几句,韩信保住了命,这次分配一个看粮库的工作。韩信不甘平庸,就想方设法地接近萧何,让萧何成为了自己的伯乐。萧何也挺仗义,但刘邦觉得韩信有点说大话的感觉,又不愿意伤了萧何的面子,就敷衍他。
萧何也没什么好办法,韩信认为刘邦不过是第二个项羽,既然不能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干脆炒掉刘邦,另投明主。韩信跑了,萧何听说韩信跑了,连重要的工作都不干了,大半夜地一路狂奔去撵韩信,都没有顾得上和刘邦打声招呼。
刘邦听说萧何跑了,几乎都绝望了,且不说,这时他手下跑的多,连萧何都跑了,他绝望的极点了 。谁知道,萧何不仅回来了,还带来一个人。刘邦是又高兴又生气,责问萧何为什么跑?萧何说追韩信,刘邦觉得萧何在侮辱他的智商,萧何就把韩信的好彻底说了个够。刘邦怕萧何再跑,只能听萧何的话,加上刘邦对韩信的面试也非常满意。韩信就从一个看粮库的一下子成为了大将军,统帅全军。
2、败也萧何
成为大将军的韩信,如虎添翼,无往不胜,给大汉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了和萧何、张良齐名的汉初三杰。不过,他是三杰最厉害的,萧何、张良是侯爷,而韩信是王爷!刘邦忌惮韩信,不断削弱韩信,韩信由齐王变楚王,由楚王变淮阴侯,最终也成为了侯爷。韩信大权在握的时候,他感激刘邦,不忍反。如今手无兵卒,却受不了刘邦尤其是吕雉的侮辱而一怒反了。
汉十年(前197年),陈豨反叛。刘邦亲自率兵镇压,韩信装病不去并派人密报陈豨:“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韩信本来和家臣商量好了利用罪犯和奴隶去拿下吕后和太子。这时韩信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关进小黑屋,准备弄死他。这位家臣的弟弟向吕后告发了韩信谋反内幕。
吕后就和萧何谋划,萧何给韩信来了个大招。他说刘邦打败陈豨回来,你不去喝两杯庆功吗?萧何果然很毒辣,说刘邦打败陈豨这个心理战一下子让韩信绝望了。他说刘邦回来了,就更让韩信心虚、害怕。只能假装什么都不知道,去给刘邦庆功。谁知道,这一去就是自投罗网!刘邦根本没有回来,利用萧何的计策诱杀韩信于长乐宫钟室,夷灭三族? 。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第二个成语)
韩信作为统帅为刘邦制定了汉中对策,作为统帅,他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名扬四海,威震天下。项羽兵败,他的将领钟离眛就去投奔韩信。他和韩信关系好,就劝韩信联合起来对付刘邦,也就是谋反。虽然韩信没实际行动,但跳进黄河难洗清,很快他被人告发谋反。刘邦记恨钟离眛,也很想除掉功高震主的韩信,这次是个机会,就找陈平商量怎么办?陈平出主意让刘邦假意巡视诸侯,来个一箭二雕,灭钟离眛和韩信。结果韩信中计,他逼死钟离眛自己也被刘邦擒获,留下感言:“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总结:
韩信情商有些低,他把刘邦对他关怀对他的爱当成真的了。刘邦一点小恩小惠,让他感动万分,不忍心背叛刘邦。可韩信又贪利,齐国刚刚拿下就逼着刘邦封他为齐国的代理王爷,刘邦很“仗义”地把代理二字拿掉了,但心中有杀韩之心。在我最需要你帮助我的时候,你给我要官,不然就见死不救,这样的属下怎么能要?刘邦成为皇帝后,韩信的日子就一天不如一天 了。最终被逼的在毫无资本的情况谋反了,失败后被吕后灭了门。
-----
网友解答:
你好,我是春风渡雨,谢谢诚邀这个问题!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帮助刘邦打江山,追赶项羽,追到荥阳时,按兵不走了。刘邦询问,韩信各种理由回之。刘邦问计萧何,萧何说:“他这是要官呢。”刘邦不发一言,立时就封韩信为“三齐王”,就是与天王齐,与地王齐,与君王齐。还封他“五不死”,就是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得到这些,韩信这才去起兵继续追赶项羽,把项羽打败,为刘邦打下了江山。
刘邦坐了龙椅后,韩信持功而骄,又不懂得做人,刘邦就想杀了韩信,可是自己亲口封了韩信“三齐王”、“五不死”,怎么杀他呢?
后来刘邦远征,吕后与萧何便是定下计策,诓骗韩信进宫,在宫中就把韩信给抓了起来。可怜的韩信还拿出“汉王许我三不杀”的话来威胁吕后,结果萧何直接命人将韩信用布袋子包起来,那就是见不了天,又把韩信吊起来,那就是见不了地,又让宫女们拿着竹签捅杀,这就是杀韩信没有用刀剑。
不懂为人,大嘴巴伤人!
在当时的汉朝,樊哙的口碑和人缘还是不错的。他是一个愣头青,性格直率,又对韩信崇拜有加。有一次,淮阴侯的韩信,路过樊哙家,也就顺其自然的进屋坐一坐。
樊哙一见韩信亲自登门拜访,非常高兴,大礼相迎,不动脑子的说道:“大王乃肯光临臣之寒舍!臣实荣幸之至。”
韩信头脑还算清醒,马上说道:“我不做大王好多年啦,你不要这么叫我,万一陛下听说也不妥。”
樊哙为了表达对韩信光临的真诚欢迎,命人大摆酒席,尽最大能力招待韩信饮酒。可是,当韩信酒足饭饱,起身告辞的时候,樊哙又恭恭敬敬的亲至门前拜送,完了起身刚要回府,就远远听到淮阴侯韩信的苦笑声:“生乃与哙等为伍!”
让人情以何堪啊。。。。。
狂妄无边,邀功邀的太露骨,埋下至死的原因!
楚汉相争时,韩信是刘邦手下唯一可以与项王一决雌雄的悍将,当年韩信带兵追赶项羽,追到荥阳时,突然就按兵不动了。刘邦接连要求韩信一鼓作气继续追赶,可是韩信以各种理由推脱,粮草啊,士气啊,各个诸侯虎视眈眈等等。
刘邦百思不得其解,后去问张良与萧何,萧何说:“韩将军这是在讨封赏啊!”刘邦虽然没说什么,但心里肯定是非常不爽,这是要挟君主啊。不过刘邦一直是一个能屈能伸的人物,于是刘邦就索性满足韩信的要求,一口气封他“三齐王”。
何为三齐王?就是与天王齐,与地王齐,与君王齐。为了彻底打消韩信的顾虑,还赐他五不死,即见天不死,见得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
可以说,尽管刘邦给足了韩信的面子,也把能给他的都给他了。可是,心中早已动了杀机。韩信在刘邦最需要他雪中送炭的时候,韩信却伸手邀功,这与懂得功成身退的张良相比,真是差了几个档次。
功高震主,又不懂收敛,外带政治白痴,结局能有多好?
韩信是一个相当有天赋的军事指挥家,但他在政治上相当低能,丝毫没有为人臣子的谨慎,自负才志不屈于人,不安于已有地位,不知收敛以至于最后被吕后处死的下场。
韩信为汉王朝的建立所作的贡献是决定性的,司马光认为:“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韩信之功也。”然而,楚汉战争结束后,韩信的不幸也来临了,功高震主又这么张扬,其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韩信在攻打齐国的同时,刘邦也派出了郦食其采取外交手段,进行谈判来和平的解决齐国问题,齐王也决定交出土地和军队投降刘邦。结果韩信却听取了幕僚的建议没有理会刘邦的意图,继续武力攻齐,这就导致了郦食其被齐王所杀。齐王也因此顽强抵抗到底,刘邦的战略计划被打乱,极大的损害了刘邦的利益,也同时得罪了文官集团。
韩信给的理由是没有接到刘邦停止攻击的命令,这不是拿刘邦当傻子,拿整个朝廷当傻子吗!你想独占功劳也不应该用这种愚蠢的方式吧。在得知刘邦已经通过外交手段使齐国交出土地军队投降的时候,作为刘邦手下的将军,韩信应该停止攻击原地待命,这应该是常识,无论从军事政治角度来说,这都是韩信应该做的。
前面说过,荥阳之战,当时刘邦是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多次请求韩信带军来救,可韩信却要挟刘邦要假齐王,结果大家都知道刘邦给了韩信一个真齐王,可是在韩信当了真齐王后也是对刘邦的命令拖拖拉拉,没有出兵的意思。一直到刘邦与项羽该下决战,刘邦又一次明确了韩信的封地封号的情况下才出兵打项羽,结果项羽兵败乌江自刎。
垓下之战结束后,刘邦还至定陶,只带了几个随从,在韩信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进入他的军营,把韩信的官印和兵符全都收缴,韩信一下就成了光杆司令。
被夺印后的第二年,刘邦大封功臣,把韩信封为楚王,理由是,那里是你的家乡,你对当地情况比较熟悉,但并没有给他任何兵。从此,韩信成了没有牙齿的老虎,只能听从刘邦的摆布。
最后总结:
韩信军事封神,可政治上的低能简直无法直视。要么你韩信直接自立山头,完全脱离刘邦,要么就完全服从刘邦。韩信没有自立山头脱离刘邦,却又做出了让刘邦猜忌的行为,最后还得服从刘邦,这不是政治白痴是什么,最后能有什么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樊哙那是什么人?刘邦的嫡系,还在鸿门宴上立下过大功,这样的人能口无遮拦随便得罪?别忘了樊哙还有另外个身份,那是刘邦的连襟,他妻子可是皇后吕雉的亲妹妹,你韩信就算是齐王,楚王时代,和樊哙结交会丢份吗?那要是按照这逻辑,刘邦的车夫夏侯婴你不是更加看不起咯?做人啥时候也不能太眼高于顶,多少英雄好汉就是瞧不起自认的小人物而导致悲惨的恶果。樊哙没大肆报复已经算是有德之人了,韩信真是自作孽不可活。
-----
网友解答:
韩信是军事奇才,汉初三杰,西汉的功臣。他的人生悲剧,还不是他性格自负来决定了他的失败命运。拜将时刘邦躬拜,有失君臣之礼,劝齐攻齐反映他性格急功近利,逼刘邦封齐王,埋下被诛祸根。可看出政治上很单纯,看不清,摸不透君王心思,居高自大,不识大体。有过人才华,同时也存在过天的报应。最终遭乌尽弓藏,免死狗烹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果。
-----
网友解答:
“见天不杀,见地不杀,君不杀韩信,铁不杀韩信。
”——这是刘邦许给大功臣韩信的诺言。
为了除掉韩信,为了破除这个诺言,吕后就在一个叫做“钟室”的密室里,让人把韩信吊了起来,让他头见不着天、脚沾不着地,然后让宫女用竹杆把他活活捅死。
剧情很吸睛,也很吹嘘,但这个剧情却出自一部叫做《西汉演义》的野史小说。而在正史《史记》里的说法就比较真实多了:“
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
”
谁杀的?当然是武士杀的!
(吕后给武士下令)
韩信一生,于沙场之上纵横不败,一个后宫女人能杀得了他吗?所以相国萧何的出卖,就成了韩信之死的关键。所以后人常说,韩信的一生真可谓是“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是军事奇才,但韩信的谋生极差,他年青时连吃饭都成了问题。韩信后来的发迹,是在萧何的大力推荐之下得到的。经过萧何的推荐,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从此也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为刘邦夺取关中;“井径之战”,韩信“背水一战”,大破赵军,为刘邦平定河北;“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又为刘邦解决了宿命对手——项羽。
(韩信进军路线图)
但最终是“飞鸟尽,良弓藏”,皇帝宝座坐稳之后,刘邦开始防备韩信了。刘邦先是封他为齐王,后又贬为楚王,后来又贬为淮阴侯,不在朝中任职。韩信还着一个爵位闲居在家时,刘邦还剥夺他的亲兵队伍,并把他列入重点的监控对象之中。
而韩信的部下,早就劝进韩信行割裂之事实了。他们告诉韩信,刘邦要推进“郡县制”,就一定要解决那些割据的功臣,为了交班,也一定会解决掉他后人无法解决的人和事。
久而久之,这一对君臣的友谊也走到了尽头,而韩信的犹豫,也为他的窝囊之死埋下祸根。
汉十年,陈豨反叛,刘邦亲自带兵征讨,韩信因为病了没有跟从。然而他却暗中派人接触陈豨说,“老弟,你放心干,我在关中帮你的忙。”
(韩信剧照)
韩信因为没了亲兵队伍,所以他打算作“伪诏”赦免长安城各个官署的刑徒和官奴,武装起来,然后在家臣的带领之下袭击吕后和太子。韩信部署完毕后,就等待陈豨的回复了。但他的这一种打算却被自己的一个舍人的弟弟给告发了。
韩信想要搞动作,吕后和萧何当然就要平叛。于是吕后与萧何谋划:强召韩信入宫,然后就地解决。
吕后害怕韩信的同党不让韩信入宫,她便和萧何一起设计了一个局,假称刘邦已经派人传来捷报,说“陈豨之乱”已被平定,陈豨也被抓获杀死,并让朝臣一起入宫朝贺。
“你哪怕病着,也得勉强入宫。”这个时候萧何特意站出来,强逼韩信入宫,在有心算无心之下,韩信已是骑虎难下。
(萧何强逼韩信入宫)
不是说他的萧何的关系有多好所以萧何不会骗他。而是说如果陈豨真的已被杀掉,少了外面的接应,韩信在关中的谋划根本成不了。
如果消息是假的,但他手上的伪诏还没有发生作用,那些刑徒和官奴还没有被偷偷地赦免,那他手里没人,也就没了发动谋划的条件。
更可怕的是,或许他已经入了别人做的“局”!
所以,在萧何的逼迫之下,韩信乖乖入宫,最后被一深宫妇人斩于长乐宫的“钟室”。这就是成语“钟室之祸”的出处了。
(韩信死,高祖喜且怜之)
一个英雄,最后被另一个英雄杀死,这种死法虽然惨烈但还不至于说冤枉,因为怎么说来还是有点“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
但像韩信这样的一个名震天下的大将,最后竟然乖乖授首,身死于妇人之手,这是让人想不到的地方。成语“钟室之祸”,说的就是要反就早反,窝囊要不得。
文——千古
-----
网友解答:
韩信,就是行走的成语制造机,他到哪里,哪里就会有成语产生并流传后世,据说,和他相关的成语有35个之多。
他年轻时和街头混混起了矛盾,因此有了“胯下之辱”的成语;
他被萧何推荐给了刘邦,因此有了“国士无双”的成语;
他带领人马出了汉中,因此有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成语;
他和项羽在垓下一战,就此有了“十面埋伏”的成语。
在韩信晚年时,因为被吕后设计致死(据说,是被一群宫女用竹子刺死),这也成就了两个成语,是那两个成语呢?
我们卖个关子,先看看韩信是如何死的,再列出那两个成语。
1、韩信真是死在宫女们手中吗?
关于韩信被杀的地点,可以确定的是,死在了长乐宫的钟室里。
不过,说是宫女们用竹子刺死,这太具备传奇色彩了,有点假!
公元前196年,陈豨造反,韩信和造反的陈豨有过联系,因此被牵连。
刘邦不在的情况下,吕后使用了萧何的策略,把韩信骗捕。
在正史中
,关于韩信的死交待得很简单,死之前就说了句:
我后悔没有听蒯通的计策(独立建国),最后,被女子和小人所欺骗,悔不当初啊!
之后,韩信就被斩杀了。
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在民间传说中
,有这么一种说法,刘邦给韩信承诺了三不杀:
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所以,当吕后抓捕韩信后,韩信提出了刘邦的承诺。
而吕后采取变通的策略,把韩信用布袋套住头,挂在长乐宫的大钟下面,上看不见天,下挨不到地,然后命令一众宫女用竹子从四个方向刺了进去,如此,韩信也没挨到铁,就此挂了。
吕后守住了承诺,并且杀死了韩信,又狠又精!
关于这段传奇的故事,没有正史记载过,蔡东潘的《历史通俗演义》也没说。有人说,在西汉演义里有描述,但翻遍此书,也没有记载。
看来,这也就是民间流传的一个小段罢了。
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吕后让人杀了韩信不假,是在钟室杀的也不假,是萧何帮助出的主意也不假。
但不真实的,可能就是所谓的三不杀,以及“宫女用竹子杀韩信”这一幕。
2、韩信之死,产生的两个成语
韩信死了,有两个成语也伴着他的死去而产生了。
第一个成语叫: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贵族出身,到他这里已经没落了。估计这小子也挺郁闷,啥事啊,祖辈们日子过得不错,轮到他了,没吃没喝了。
韩信年轻时,兵书学得不错,从哪里学的不知道,应该是祖传的。
除此之外,这小伙子啥也不会,不种地,也不做小买卖,啃老吧,老的不在了;躺平吧,还没有资本。
啥也没有,还架子十足,拿把宝剑招摇过市,于是就有了被混混欺负的“胯下之辱”。
啥也没有,啥也不干,日子怎么过?
差点把韩信饿死!
母亲去世后,韩信前期在亭长家吃饭,混吃混喝几个月,亭长老婆不干了,韩信无奈离去。
之后碰到漂母了,算是有了几天吃的。
当全国形势大变的时候,韩信顺势加入了项梁的队伍,算是有了一口吃的。
项梁死后,韩信跟着项羽混,但一直未被重用。
后来,韩信就跑去汉中大地,经萧何介绍,准备在刘邦手下谋个差事。
此人长相一般,毛病还挺多,因此刘邦不待见。无奈之下,韩信就跑了。
而萧何知道韩信跑了后,赶快去追。
那一顿月下猛追,成了经典的故事,也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回去后,刘邦在萧何的劝说下,重用了韩信,拜为大将军。
可以说,没有萧何,就没有韩信受重用。韩信不被重用,刘邦很难干过项羽的。
后来,韩信在刘邦这里建立了不世之功勋,但,西汉建国后,韩信在各种影响下,准备响应陈豨造反,无奈陈豨失败。
吕后想杀了韩信,于是问萧何萧相国计策。萧何出手了。
萧何这次骗了韩信,说刘邦回来了,打了胜仗,平了陈豨造反,大臣们都去祝贺了,韩信也应该去。
如果是刘邦,韩信还是有自信的,因为高祖会给他几分薄面,不会致他于死地。
但韩信失望了,没有刘邦,只有吕后。这个不讲情面,手段阴狠的女人,把韩信斩了。
韩信死前,说中了女人和小人的奸计,说的就是吕后和萧何。
从此,历史上就有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成语,比喻一些人可能是帮助你的贵人,也是毁了你前途和好事的人。
第二个成语叫:钟室之祸。
这个成语用得并不多,表面意思就是:功臣遭忌被杀。
韩信能力太过突出了,此人如果造反成功,只要给一支差不多的人马,刘邦等人是扛不住的,毕竟,那是所谓的“兵仙”。
刘邦对待韩信的策略,就是不给兵,不给重要职务,让他就在长安呆着,在刘邦眼皮子底下,哪里也去不了。
而对于韩信,吕后早就杀心起了,能力实在太出众,留着对汉朝的江山有着无比巨大的风险。
因此,在得知韩信和陈豨有密切联系时,吕后就拿起了屠刀,根本不请示刘邦,直接给杀了。
于是,“钟室之祸”这个成语就诞生了,引申到 如今,就是这么个意思:你如果能力特别突出,功劳特别大,就会有人嫉妒,就会有人使坏招坑你。
回到开头,我们不去论证韩信是不是被宫女所杀,我们需要知道,有这么两个成语是因为韩信的死而产生的,一个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个是:钟室之祸。
-----
------------------
推荐阅读:
女硕士211经济专业,收到中行、农行和兴业银行的offer,该如何选择?
每天用淡盐水洗脸半年了,朋友都说我怎么变老了,这是怎么回事?
上一篇:你最喜欢的写雨的诗词是什么?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