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与洪秀全苦战之时,拥兵20万的赖文光为什么不割据称帝?
曾国藩与洪秀全苦战之时,拥兵20万的赖文光为什么不割据称帝?
-----
网友解答:
-----
天京事变以后,太平天国内部的权力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
第一,创业初期,有6位元老。
过去是
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
共同管理。其中洪秀全是万岁,杨秀清是九千岁,后面排队分别是八千岁、七千岁、六千岁和五千岁。洪秀全最大,杨秀清节制其他诸王。
这其中,萧朝贵和冯云山,在创业初期(1852年)就战死了。因此太平天国这6个王,其实只剩下了4个:
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
第二,天京事变后,只剩下2个元老了。
天京事变以后,韦昌辉在洪秀全的指使下,杀掉了杨秀清,顺便铲除了石达开一家,导致石达开带兵前来兴师问罪,迫使洪秀全又杀掉韦昌辉。
这么一来4个王里,就只剩下了两个,分别是洪秀全和石达开。
老一辈的创业者里,就只剩下这两棵独苗了。可他们内部还是不消停。
第三,石达开出走,洪秀全提拔新人。
洪秀全担心石达开成为第二个专权的杨秀清,因此特地把他那两个不重用的哥哥弄出来分别封了王:大哥洪仁发为安王,二哥洪仁达为福王。洪秀全是希望用这俩哥哥挟制石达开。
石达开一怒之下,带着10万大军离开了太平天国的军事重镇安庆,开始四处流浪。
这可把太平天国害惨了,洪秀全自此成了孤家寡人。
老一辈的创业者都跑了,那么洪秀全只能亲自提拔新人了。因此陈玉成和李秀成这样的后起之秀,就这么走上了历史前台,他们分别被封为英王、忠王。
一、赖文光北伐,就是在陈玉成的指挥下进行的。
如果说太平天国的第一代战略指挥家是杨秀清的话,那么第二代战略指挥家就是陈玉成。这小伙子很年轻,二十来岁就被封为英王,指挥数十万大军作战。
他不光自己亲自上战场带兵打仗,对于太平天国全局的走向,他也有一个很透彻的战略思想。因此赖文光的北伐,其实就是陈玉成的佳作。
石达开出走以后,太平天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只是以守为攻的状态。这是陈玉成非常不满意的地方,因此他把自己的老部下赖文光调了过来,开始谋划北伐的计划。北伐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北伐可以为太平天国开辟新的根据地,
过去的地盘在清军的不断压榨下,已经越来越小了,只有吸收新鲜血液,太平天国才能成长。
其次,北伐可以更接近清朝的中心,
清朝的首都在北方,只有在北方占据一席之地,才能威胁到清廷的统治。
再者,北伐可以转移曾国藩的注意力。
只要北伐越来越顺利,那么曾国藩在南方就会坐立不安,从而放松对天京的围攻。
最后,当时太平天国丢了重镇安庆,赖文光认为,完全可以先北伐,
等到兵多将广的时候,再绕回来夺取安庆,以此保卫天京的安全。
陈玉成分析再三,最终决定让赖文光带着一支军队从庐州出发,渡过淮河,开展北伐工作。
二、赖文光的北伐,有模有样。
赖文光原本是个文官,可天京事变以后,他弃文从武,开始到江西招兵买马,从而成为了征战四方的一员大将。
1862年,赖文光带领大军围攻颍州。他脑子很灵活,没拿下颍州他并不气馁,而是转而进入河南继续作战。
他的北伐路线很有意思,基本就是朝着大西北去的,这条路线清军主力比较少,更有利于他们攻克城池,补充给养和兵源。
赖文光率先攻入河南新蔡,随后绕过南阳,直奔陕南而来。在攻占镇安以后,赖文光直奔西安而来。
据说这个时候的赖文光,一路上招兵买马,已经手握20万大军了!就在赖文光正在攻打西安的时候,一个不幸的消息传了出来,庐州被围,情况十分危急。那么赖文光会怎么选呢?
三、赖文光终究只是一名猛将。
赖文光虽然文武双全,可他终究只能做一名将领,成不了一名战略、战术都很高超的帅才。当时庐州被围以后,赖文光二话不说就带着大军返回来支援。
其实赖文光完全可以打下西安,不管南方的局势,先割据了关中再说。
可惜他对庐州城内的陈玉成,还是很有感情的。况且庐州也是天京的屏障,不保它又该保谁呢?
当时他的大军刚进入河南,就得知庐州被攻陷,陈玉成战死的消息。这个时候的赖文光稳定分析了局势,如今回援意义不大了,所以他选择继续北伐。
在湖北休整了一段时间以后,赖文光带着大军再次攻打陕西,这回在1863年2月,陆续攻克了陕西兴安、沔县等地。
赖文光一路上几乎战无不胜,击毙了一堆清军高层,甚至又在陕南地区的汉中,建立了太平军的临时根据地。
这局面对赖文光来说太有利了,可惜此时他又收到了一封信,那是洪秀全的求援信。赖文光作为太平天国忠实的大将,最终又放弃了这次的胜利果实,选择回去支援天京。
从这一选择我们也就能看得出来了,赖文光只懂战术,不懂战略。
四、北伐果实毁于一旦,赖文光想啥呢?
洪秀全一发话,赖文光就立刻带兵南下,彻底放弃了北伐的胜利果实。这份忠诚,是非常难能可贵的。那么赖文光为啥这么干呢?他留在西北割据称王,难道不香吗?
首先,赖文光没有这方面的战略思想。
他始终都是太平天国的一位将领,能打好仗就不错了,战略上的事情,暂时考虑不到。
其次,赖文光对太平天国是有感情的。
他原本是太平军中的文官出身,后来为了报国,才主动申请做了武将。
再者,赖文光的那帮手下,对太平天国的信仰,要远超对赖文光的忠诚。
一旦赖文光想要割据,这帮人说不定会离开他。
还有,赖文光的实力够割据吗?
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也应该知道。如果洪秀全被消灭了,那么曾国藩就会集中精力来对付自己,他又不傻!
只有把为数不多的资源全都整合在一起,太平军才有希望,而赖文光的北伐也才有希望。这次虽然放弃了北方的果实,可完全有机会保住太平天国,这就是赖文光的想法。
总结:赖文光打仗还是很厉害的。
赖文光将部队分成了三路,分兵南下救援洪秀全。这一路上披荆斩棘,又消灭了不少清军,同时还壮大了自己的队伍。
可惜,远水解不了近火,他还没到,天京就陷落了。因此纵使赖文光赶回来了,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了。还不如当初按兵不动,或者打下西安割据一方,也好让清廷忌惮几分。
参考资料:《清史稿》
-----
网友解答:
-----
洪秀全失败后,有资格称帝的有两个人,一个就是曾国藩,另一个就是赖文光。
赖文光这个人打战太厉害了!
曾国藩都不是他的对手,可惜赖文光没有当皇帝的想法,始终没有回归“开国皇帝”的思维,被洪秀全的“天国思维”影响了,他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古代有一句话叫做:天与不取,必受其害!
赖文光远在关中,天京被围,远水解不了近渴,可是赖文光却要离开关中,万里救主,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一片热土拱手让人!
事实上,他完全可以效法刘邦,割据汉中,然后称王关中,坐山观虎斗,在关中休养生息,整军备武,然后再与清军逐鹿中原。
那么,赖文光为什么在此后4年的大好时光里没有称帝呢?
1
赖文光根本不知道天京的危险情况,他在汉中没有独当一面的长期打算,服从命令的惯性很大,一下子得了那么多的地盘和军队,也确实有些突然!
1863年的冬天,赖文光非常顺利地抵达汉中,一路如滔滔洪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他的军事力量迅速由3万人,发展到20多万人,这个时候可以说是西北太平军的极盛时期。
如果作为西北太平军主帅的赖文光胸怀大志,他就应该长期经营这些宝贵的地盘。
然而不到半年,天京就被围了,洪秀全要求所有在外领兵的将军回援勤王,告急文书八百里加急飞抵西北,赖文光这个时候居然没有想一想:该不该回援天京?来不来得及回援?路上会不会被“围点打援”?
不幸地是,赖文光火急火燎地率大军从汉中归救天京,不久又被清军阻截于湖北、安徽边界大别山之前。
赖文光率领的援军与清军双方正在激战之际,突然又传来洪秀全的天京已经陷落的噩耗,这个消息极大地影响了正在激烈作战的西北太平军的士气,赖文光军果然撑不住了,战败麻城,被迫向西逃入河南。
清军趁机占便宜,紧追不舍,于是乎他就必须转战于河南、湖北、安徽之间。
可见,这次回援天京是一个极大的战略性失误,天京没有救下来,自己的根据地也没有建立起来,最后带着自己的嫡系部队成为了一个“流寇”式的将军!
2
人家捻军领袖张宗禹愿意入伙,这个时候应该称帝,可是他却提出要恢复已经灭亡的太平天国,最后表面上他成为两军的盟主,其实是不欢而散,哪个不想攀龙附凤呢!谁愿意跟着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人混日子
就在太平天国灭亡的那一年,赖文光与捻军领袖张宗禹、任化邦、牛宏升等在河南会合,众人推举赖文光为大统帅,也就是一个盟主的意思。
他们的军队经过合并整编,按太平军兵制,组成了一支统一的新捻军,赖文光本应该这个时候称帝,以便号召人心,可惜他居然提出要光复已经灭亡的太平天国。
没有称帝,尽管打了很多胜战,但是赖文光的军队越打越少了
不久,赖文光与僧格林沁战于麻城,他大败清军。
后来,他领导的新捻军再次击败清军于郑州。
僧格林沁一败再败,军威丧尽,他的悍将舒通额、苏克金、伦保等人,也相继战死了。
可是,僧王仍不服输,他向各省调兵再战。
不久,赖文光改变战术,日行二百里引诱这位蒙古亲王,让他在河南各县奔跑,后来还想办法将他的军队彻底拖垮,然后引入山地后,再聚而歼之。
就这样,新捻军在赖文光的率领下,由河南转入山东,僧王也追到了山东。
清政府命山东布政使丁宝桢率山东清军,帮助僧王一起围追堵截。
可惜,僧王没有在山东作战的耳目,消息不灵光,这就使僧王陷入新捻军的诱敌之计,而惨败被杀了。
事实上,临城之战不仅杀死了僧格林沁,也是满蒙八旗军覆灭的前奏。
临城大战亦说明,临城是进可以攻城略地,退可以凭山水固守的军事要地。
丁宝桢在临城之战中失守、兵溃,不是选错了地势,而是遵守常规战法据险堵截。
但他没有料到赖文光用的是游击战加运动战,日行百里,没等丁宝桢设防,就将山东清军包围在险地之内,就这样,险地成了万名清军的葬身之地。
事实上,此战尽管赖文光胜利了,但是他没有了根据地,他的军队也是越打越少了。
赖文光居然打败了曾国藩,可惜他仍然没有称帝
赖文光的部队,以长矛大刀为主,与清军相比,他的军队不论装备上或人数上,都相差悬殊。
曾国藩针对捻军作战特点,以及僧格林沁失败教训,采取重点设防和划河圈地的办法,来对付捻军的流动战术。
赖文光则采取经常分军,又不断合军,突破曾国藩的重点防御,与其转战于河南、安徽、山东之间。
经过一年的苦战,赖文光终于打败河南巡抚李鹤年所率的防军,突破曾国藩苦心经营的沙河、贾鲁河防线,再次进入山东。
曾国藩失败后,只能称病辞职了。
同年,赖文光也意识到捻军“恐独立难持,孤立难久”,就命令张宗禹等率部往陕、甘,这个时候他才想到自己的根据地还没有建立起来。
可惜,他没有在此时称帝,事实上导致张宗禹等人是出师无名,名不正,言不顺,一点自信都没有,如何打战呢!
之前,赖文光能够占领汉中,是太平军的威名,张宗禹听命于不是皇帝的赖文光,根本就是“师出无名”。
3
赖文光不知道称帝的好处,称帝可以让天下英雄“为我所用”,不称帝只能单打独斗,人越打越少,赖文光会打战,却没有像刘秀和刘邦那样会利用帝王的尊号来扩军备战
太平天国灭亡后,赖文光居然还想用光复太平天国的旗号来号召天下!
这个旗号暂时没有什么问题,如果长期用这样的旗号只会起副作用,毕竟太平天国是失败者,也不是一个正统的王朝,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根基,很多地方的老百姓只知道赖文光,根本不知道太平天国是什么。
所以,太平天国没有明朝那样的根基,即使太平天国像明朝一样,人家反清复明搞了几百年,也没有成功,说明赖文光这个人不懂人情世故,他不知道乱世“称帝”的好处!
事实上,洪秀全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没有当皇帝,“天王”这种称号在老百姓哪里就是一个“山大王”,不管是什么王,那都不过是个“王”而已,那个时代皇帝才是正统观念,老百姓已经习惯了。
赖文光不称帝,其实就是名不正,言不顺,指挥其它派系的军队,就是隔靴搔痒,没有太大的作用。
总而言之,拥兵20万的赖文光没有割据称帝,主要还是他没有根据地的思维,也没有帝王之术,他不知道历代开国皇帝的战略和成功的原因!总之就是他缺乏用人的能力,喜欢自己在战场上打战而已!
一起探讨英雄人物,欢迎关注我。
-----
网友解答:
-----
不管是在名正言顺(合法合规性)、军事力量、领地大小、个人能力方面赖文光在当时都是不具备称帝的条件的。
一、
名正言顺(合法合规性):
在古代中国称帝,不管是天权神授、顺应天意、民族大义等都要讲究一个名正言顺,是必须要占据大义的,才能得到认可。先来看这时候赖文光的身份,他是天王洪秀全的嫡妻赖氏的族弟,按辈分来说,赖文光算是洪秀全的小舅子,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发动起义时,赖文光就随部参加,从事文职,在天京变乱后才弃笔从戎,受洪秀全重视,带兵打仗,凭借战功被封为遵王。洪秀全正在天京和曾国藩苦战,抛开情感不说,做为洪秀全的族亲、部下在洪秀全没死的时候,他只能选择救援洪秀全,而非称帝,不然无法服众,更被说得到部下的响应。
二、军事力量:
赖文光手下20万将士相比较清军的力量来说也不算多,而且他除了自己兵打仗比较厉害,自己部队中也没挖掘到什么厉害的军事人才,全靠自己一个人统领,称帝不是只有一只军队就可以了,不可能啥子战斗都凭自己带兵往前冲。
三、领地大小:
当时赖文光也就只占领了个汉中,建立了临时的基地,其他攻占地方只是打下了就走,没完全接受当地政权进行治理,固定的领地太小,无法支撑对军队的兵员补充和后勤补给的。
四、个人能力:
他就是一个比较有军事才能的将才,自己带兵打仗可以,帅才都不一定算得上,更不要说称帝的能力了。
-----
网友解答:
-----
连曾国藩、洪秀全这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实力十倍、百倍于赖文光的人,都没有胆量、没有能力称帝,赖文光不是傻子,称帝对他来说百害而无一利。
皇帝的位子可不是好当的,更不是自己穿上龙袍就成了地位稳固的皇帝了,搞不好就是诛九族灭门的事情,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仔细掂量。
赖文光有本事不假、手握重兵也是事实,但这仍然不足以让他有实力、有胆量称帝。
赖文光其实是洪秀全的小舅子,只不过一直从事政务管理工作,直到太平天国后期被曾国藩的湘军打的落花流水,内部又因为“天京事变 ”后大量优秀将领在内讧中被杀,赖文光这才投笔从戎,上阵带兵打仗。
只是连洪秀全和赖文光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这个半路出家的人,竟然成了太平天国最后的荣光。
一开始,赖文光作为陈玉成的副手一起西征,后来又辅佐李秀成。
1863年2月,赖文光大军攻占了
陕西安康、勉县
,不久又占领了
汉中
,在西北站稳了脚跟,这也是太平天国后期为数不多的军事大捷。
1864年2月,赖文光接到洪秀全的十万火急命令救援天京,只是还没来得及赶到,天京就被湘军攻破。
赖文光见救援天京已无任何希望,再加上自己遭到清军的围追堵截,于是下令向鄂西北突围,途中在
湖北襄阳
一带击败了
森格林沁
。
随后卢,赖文光的太平天国部队与
捻军张宗禹、任化邦
联合,建立新捻军,赖文光担任首领。
新捻军最高光的时刻,是
打败并击毙森格林沁、多次打败曾国藩
,但后来又连续经历了
尹隆河大败、进军山东不力、两次惨败在刘铭传手下之后,最终在扬州东北的瓦窑铺被淮军击溃。
赖文光被俘后拒不投降,最终被处以凌迟的极刑。
赖文光确实有相当的军事实力,但他在拥兵20万的情况下没有称帝,其实是明智的选择。
第一、名不正言不顺。
自己是太平天国的将领,以太平天国的名义号令四方,这是赖文光的根基。
自己强行称帝,这是在自断后路,不说天下人怎么看他赖文光,光是自己手下的太平军就够他喝一壶的了,四分五裂是完全可能的。
第二、把自己放在火上烤
太平天国虽然亡了,但同为农民企业军的捻军、小刀会、白莲教、红灯照、洪兵等等,谁都不是吃素的,相互之间谁都不服谁。
大家地位平等,还可以坐下来谈合作,一旦赖文光自己当了皇帝,那就是把自己当成了其他起义军的活靶子,还没等到清军来,这些起义军就能把赖文光灭了。
第三、自己没有根据地
赖文光东征西讨,看似兵多将广,实则是在到处打游击,没有自己的根据地,打到哪算哪,就相当于漂浮在水面上的浮萍,没有根基。
打了胜仗,也不好好经营;打败了,更是四处逃窜。
第四、外部环境也不允许
赖文光拥兵20万,看起来风光,其实是如履薄冰,无时无刻不处在清军的包围、围剿之中。
由于太平天国已经失败,赖文光就成了清朝重点打击的对象,大部分精锐都用来对付赖文光,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森格林沁的八旗兵,一股脑全都围了上来。
赖文光根本就没有喘息的机会,此时生存是首要的问题,称帝?还是先放在一边吧。
第五、归根结底还是实力不够
赖文光实力再强,也强不过洪秀全、强不过曾国藩,清朝虽然已经腐败,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赖文光的实力还没到称帝那一步。
-----
网友解答:
-----
讨论此问题先问一下赖文光有什么资格称帝?另外他有什么实力称帝?西路军是陈玉成派出去的,统帅是其族叔扶王陈得才,西路军在救援天京的路上被清军围堵,全军哗变,陈得才服毒自杀。赖文光率残部几千人跑到皖北与捻军张宗禹、任柱部抱团取暖,组成新捻军。因赖文光入伙的本钱太少,张宗禹、任柱实际控制新捻军,奉赖文光为名义上的统帅,利用他太平天国遵王的名号,同时赖文光封二人为太平天国梁王、鲁王,各取所需。新捻军组建后仍然按照原来的流动作战的方式,打了就跑,四处流窜,没有固定根据地。新捻军的高光时刻是在曹县高楼集伏击清军,击杀统帅僧格林沁。新捻军为分散清军进缴压力,在中牟分兵为东西两部,张宗禹率西捻入陕联合回部,任柱率东捻南下湖北欲走石达开的老路入川落脚,赖文光率所部随东捻任柱部南下。东捻军在湖北尹隆河一战被淮军刘铭传、湘军鲍超两部合力击败,主力损失殆尽后北窜进入胶东三角地打粮修整,后被清军凭借运河防线彻底包围。在任柱被叛徒出卖遇害后,东捻军一败涂地,赖文光一路南逃,在扬州附近被俘就戮。总体来看,赖文光自身并不具备独当一面的统帅能力,另外其加入捻军时部下数量也不多,没有硬实力控盘新捻军,在新捻军中的位置比较尴尬,类似于太平吉祥物的性质,实际掌握军权的始终是张宗禹和任柱。这也是新捻军在消灭满清北方军事主力僧格林沁部取得曹县大捷后,仍然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的原因。
-----
网友解答:
-----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内部权力机构发生重大变化。
太平天国创业初期,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等几人共同管理太平天国。
但由于战事变化,萧朝贵、冯云山先后战死,所以,太平天国未定都天京前,太平天国核心领导圈只剩: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四人。
天京事变后,洪秀全指使韦昌辉杀死杨秀全,顺带处理了石达开一家,石达开得知情况愤怒万分,带兵前来问罪,洪秀全为平息石达开奋斗,下令处死韦昌辉。
一番波折后,太平天国初创核心圈,只剩下洪秀全、石达开,原本,到了这情况,应该稍微消停下,一致对外,然而洪秀全压根不信任石达开,觉得他会变成第二个杨秀清,所以,他让大哥洪仁发成为安王、二哥洪仁达成为福王,希望,这两个不靠谱的哥哥可以帮自己压制石达开。
石达开很是生气,直接带着十万大军离开太平天国,石达开离开直接让太平天国成为洪秀全的一人堂。
起初,洪秀全还算开心,毕竟自己终于成为老大,然而开心日子没有过多久,但是他也没彻底潇洒过日子,毕竟清军和西方列强虎视眈眈,所以他要提拔一些年轻人,让他们成为太平军中坚,陈玉成、李秀成就这样走上了历史舞台,两人分别被封为英王、忠王。
两人也对得起洪秀全,他们带领太平军成功阻挡了清军、外国侵略者的攻势,局势暂时安定下来。
不可否认太平天国第一代战略家是杨秀清,那么太平天国第二代战略家毫无疑问是陈玉成。陈玉成很年轻,二十多岁被封为英王,指挥数十万大军为太平天国打天下。
陈玉不仅亲自率军上战场,而且他也有很透彻的战略思想,主导着太平天国的走向。陈玉成甚至清政府核心地带在北方,因而他派出了赖文光北伐。
石达开走出后,太平天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防守,这让陈玉成十分不满,所以,他将自己老部下赖文光找来,希望他能为太平天国打天下。
那么,北伐对于太平天国有什么好处?
1、由于,清军不断压榨,太平天国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开辟新的根据地成为当务之急。
2、清朝统治中心在北伐,如果能在北方占据一席之地,完全有机会威胁清政府统治。
3、北伐可以吸引曾国藩的注意力,从而减轻天京的压力。
4、太平天国丢失重镇安庆,赖文光觉得可以先进行北伐,等到自己有足够实力的时候,再重新夺取安庆。
陈玉成听了赖文光的分析,觉得很在理,所以他就让赖文光带一支军队从泸州出发,渡过淮河,开启北伐行动。
早期,赖文光是一位文官,天京事变以后,赖文光弃文从武,到江西招兵买马,成为统兵大将。
手下有一定力量后,赖文光指挥大军进攻颍州,然而,颍州并不好搞定,赖文光没有在一棵树上吊死,而是率军来到河南作战。
赖文光进入河南后先进攻新蔡,接着绕过南阳,朝着陕西南部进攻,拿下镇安后,赖文光对西安发动进攻。
赖文光的进攻思路可以看出,他避开清军主力聚集区,朝着清军防御较为薄弱地带,让自己补充后勤同时也能补充兵源。
赖文光北伐进入陕西后,他手中军队已经达到二十万了,就在赖文光准备进攻西安的时候,庐州被围困消息传来,那么,赖文光会如何选择。
赖文光确实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勇将,可他始终成为一位帅才,因为他没有足够战略眼光,所以,他在知道庐州被围后,二话不说直接率领大军前来支援。
原本,赖文光是有机会拿下西安,在管南方死活,毕竟割据关中可以让太平天国有个不错的根据地。然而,他对被围困于庐州的陈玉成很有感情,除了感情外,就是庐州一旦丢失,天京会有危险。
其实,赖文光进入河南后,就得知庐州已经沦陷,陈玉成战死的消息,然而,这时候赖文光觉得回防意义不大,所以他继续指挥大军北伐。
赖文光稍作休息后,立即率领大军继续进攻陕西,这一路上,赖文光打了不少胜仗,击溃了无数清军高级将领,在汉中地区建立了太平军临时根据地。
局势十分有利于赖文光,只可惜一封信到来,洪秀全要求他救援。赖文光作为太平天国大将,对于天国有着特殊感情,所以他决定放弃已经得到胜利果实,率领大军回援天京。从赖文光的举动可以看出,赖文光只懂得战术,对于战略上还是有一定欠缺。
洪秀全发话后,赖文光放弃北伐果实,率领大军救援天京。赖文光对于太平天国忠诚确实十分可谓,那么赖文光为什么会这样选择,留在西北割据不香吗?
1、赖文光是一位有能力的将领,但是他并没有足够的战略眼光,所以他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2、太平天国对于赖文光有知遇之恩,所以,在太平天国遭遇危难之际,赖文光决定放弃一切救援洪秀全。
3、除了赖文光外,就是其他将领对于赖文光也有一定感情,所以,只要赖文光敢于割据,肯定有人会远离他。
4、赖文光知道,一旦洪秀全被曾国藩击败,那么,曾国藩会集中历练对付自己,所以,赖文光知道,只有将全部力量聚集在一起,才能有机会保住太平天国。
反正一句话,赖文光打仗厉害,但是他缺乏一定的战略眼光,所以他不可能割据称帝。
赖文光离开西安后,兵分三路南下救援洪秀全,这一路上,赖文光又消灭了不少清军,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然而,远水解不了近渴,赖文光还没回到天京,天京就陷落了,因而,我觉得就算赖文光返回天京,也改变不了既定事实。所以,我觉得,赖文光还不如留在西安,清廷这样对他也有一定忌惮。然而,现实让赖文光最终选择救援洪秀全,丧失了割据一方的机会。
对此,你们有什么想法?
-----
网友解答:
-----
问题本身就有大问题。曾洪交战时赖还没有多少兵力。太平天国灭亡后,赖与张宗禹,任化邦联兵屡挫清军,兵力大增。但捻军终非清军敌手,最终败亡。
-----
网友解答:
-----
如果真自立称帝了,定什么为国号了?大遵国吗?
陈玉成如果自立称帝了,国号就是大英国了。
曾国藩如果也自立称帝了,国号应是大湘国吧
------------------
推荐阅读:
我是刚上大一的女生,每个月向父母要4000块钱的生活费算多吗?
上一篇:茅台酒瓶里的珠子能打眼做手链吗?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