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写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绅最终会成为祸害百姓的贪官?
为什么写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绅最终会成为祸害百姓的贪官?
-----
网友解答:
-----
真是造谣的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李绅明明是个升调后老百姓
“皆呜咽流涕,如婴儿之别慈母焉”
般的好官,现如今在世人眼中却成
“祸害百姓的贪官”
了…
李绅吃鸡舌
现在一些文盲每提到千古名篇
《悯农》
时,都会嗤之以鼻的辱骂《悯农》的作者李绅…
说什么“李绅喜欢吃鸡舌,所以每吃一盘鸡舌,都要杀掉300多只活鸡,因此他的后院被宰杀的鸡时常堆积如山。”
这真的是闻所未闻,时常将死鸡在后院堆积如山那得多臭啊?臭不臭咱先放一边,事实是这根本就是造谣。
谣言的出处是2007年一个名叫肖六芹的中专老师杜撰的一篇意淫文
《<悯农>与李绅》
。这篇文章最初是发表在
《郴州日报》上的,后来被《百家讲坛》杂志收录,从此这个谣言就被传开了。
再后来,不知是为了哗众取宠还是什么目的,所有人都把这个谣言当了真……
虽然肖六芹后来出来辟谣,但造成的后果已不可挽回,时至今日,还有人在头条问提这样的问题,真是可悲,可叹!
注:那时《百家讲坛》的杂志经常造这种谣,类似的还有《岳阳楼记》的滕子京等…
李绅其人
李绅六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的身体也不好,李绅在床前照顾。
白居易形容他
“侍亲之疾,冠带不解者三载”;
没多久母亲也去世了,白居易形容他
“执亲之丧,水浆不入口者五日。”
注意,这时的李绅还只是个孩子……
后来李绅入仕,做事强硬,史书记载
“绅治刚严”
,所以去世后谥号
“文肃”
,
刚德克就曰“肃”!
但是李绅对老百姓,是非常好的,记载他为政方面
“应用无方,所居必化。卧理二郡,以去害为先,故有盗奔兽依之感;廉察浙右,以分忧为功,故有邻活殍之惠;尹正河洛,以革弊为急,故有摘奸抉蠹之威。”
李绅到很多地方为过官,可以说每到一处当地都能大治。比如李绅任汴州刺史时,汴州大旱,后来又发大水,再加蝗灾,老百姓苦不堪言。但是李绅到了后
“捍大患,御大灾,却飞蝗,遏暴水……”
在那五年里,老百姓丰衣足食。
后来升官,制
银青光禄大夫扬州长史淮南诸道节度观察等使
,皇帝诏书到的时候,河南老百姓箪食壶浆,像婴儿离开慈母一样…
诏下之日,出次於外,军门不击柝,里巷无犬吠,从容五日,按节而东。百姓三军,挈壶浆,捧箪醪,遮道攀饯者,动以万辈,皆呜咽流涕,如婴儿之别慈母焉。——白居易《淮南节度使检校尚书右仆射赵郡李公家庙碑铭》
当然以上史料出自李绅的好友白居易,但是正史如《新唐书》对李绅的政绩都是肯定的……
迁滁、寿二州刺史时“霍山多虎,撷茶者病之,治机阱,发民迹射,不能止。绅至,尽去之,虎不为暴。”
河南尹时:“河南多恶少,或危帽散衣,击大球,尸官道,车马不敢前。绅治刚严,皆望风遁去。”
迁宣武节度使:“大旱,蝗不入境。”——《新唐书》
综上可知,李绅并没有现在人们讲得那么不堪,至少他是一个对老百姓很不错的人…
李绅的劣迹
史料关于李绅不好的记录只有两处:一处是真实史料中的吴湘案,另一处是
“司空见惯”
的成语由来…
吴湘案
说李绅任淮南节度使的时候,有人状告当时的江都县尉吴湘贪污受贿,还娶辖区百姓颜悦之女为妻。
按照唐律规定,官员不能与辖区百姓通婚,不能与下属的家族通婚…
李绅安排观察判官魏铏去审讯吴湘,经魏铏审核,吴湘的罪状清楚,上报处决了吴湘。
当时有人议论说,吴家世代和宰相有仇,怀疑李绅杀了吴湘是为了讨好宰相李德裕,因为吴家和李家有仇。
于是吴湘的哥哥吴汝纳就多次上疏状告了李绅,皇帝便下诏派御史崔元藻复查。其结果是贪污受贿、挪用官府钱粮有证据,但娶辖区民女为妻这一条与事实有出入。
因为吴湘的岳父颜悦曾任青州衙推,他妻子王氏是官宦人家的女儿,所以女儿不算辖区百姓,这一条不不应判罪。
始,沣人吴汝纳者,韶州刺史武陵兄子也。武陵坐赃贬潘州司户参军死,汝纳 家被逐,久不调。时李吉甫任宰相,汝纳怨之,后遂附宗闵党中。
会昌时,为永宁 尉,弟湘为江都尉。部人讼湘受赃狼籍,身娶民颜悦女。绅使观察判官魏铏鞫湘, 罪明白,论报杀之。
时,议者谓吴氏世与宰相有嫌,疑绅内顾望,织成其罪。谏官 屡论列,诏遣御史崔元藻覆按,元藻言湘盗用程粮钱有状,娶部人女不实,按悦尝为青州衙推,而妻王故衣冠女,不应坐。——《新唐书 > 列传 > 卷一百零六》
李绅从头到尾就这一条污点,到头来还算不得污点,因为吴湘贪污受贿、挪用官府钱粮这一条是有坐实的,所不该者只是不该盛夏而杀罢了,就这还被:
“削三官,子孙不得仕。”
不过这涉及到了“牛李党争”的问题。牛李党争中的李德裕
“忠于国则同心,闻于义则同志”,
是真正为国家尽忠的无党人士,李商隐评他
“成万古之良相,为一代之高士。”
反观牛派?以牛僧孺和李宗闵为首的牛派全是小人,大唐的败亡和他们脱不了干系……
司空见惯
晚唐孟棨撰写的《本事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刘禹锡和州任满的时候有个李司空的也罢镇在京。李司空特别仰慕刘禹锡,尝试着邀请到自己府上做客。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李司空给刘禹锡送了一个歌妓,刘禹锡当场作了一首诗,诗名《刘梦得赠李司空妓诗》,曰: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就是说,这个美女梳着高高的如宫女一般的发髻,一曲《杜韦娘》如春风般拂过宴席。李司空见惯了这样的场景因此心无波澜,可我这小小的刺史真是柔肠百结。
刘尚书禹锡罢和州,为主客郎中。集贤学士李司空罢镇在京,慕刘名,尝邀至第中,厚设饮馔。酒酣,命妙妓歌以送之。刘于席上赋诗曰:“䰀鬌梳头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晚唐孟棨《本事诗》
这个典故后来被《太平广记》做了注释,注释中把李司空肯定成了李绅……
刘尚书禹锡罢和州,为主客郎中。集贤学士李绅罢镇在京,慕刘名,尝邀至第中,厚设饮馔。酒酣,命妙妓歌以送之。
刘于座上赋诗曰。䰀鬌梳头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李因以妓赠之。䰀鬌字亦作浮喧。并上声。古今注言。即堕马之遗像。出本事诗本事诗浮喧作低堕——《太平广记 > 器量二 > 李绅》
然而,李绅一辈子未做过司空。而且刘禹锡是宝历二年(公元826年)秋天罢和州刺史任被调回洛阳的,可此时的李绅还在江州刺史任上。所以时间对不上,地点也对不上……
而826年确实有个姓李的人刚当上司空,但这个人不是
李绅,
而是
李逢吉。
所以,如果司空见惯这首诗真是刘禹锡所作,那诗里司空只能是李逢吉,而不可能是李绅。《太平广记》之所以认为是李绅,有可能只是李绅名气比较大的原因而已。
最后
历史上的李绅没做过什么亏心事,也没有贪污什么的记载,所谓吃鸡舌更是
无“鸡”之谈…
网络造神可怕,网络毁人更可怕,希望大家擦亮眼睛,现在不该是民智未开的年代,要知道辟谣真的很累人。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 > 其一》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 > 其二》
@夏天的雷风
一个做文史科普的人……
注:
图片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
网友解答:
-----
我是一个贪污犯
我是一个普通的囚犯,但我又是个不普通的囚犯。
曾经我坐在审判席上,而今我身处被告席,曾经我是老百姓口中的“好官”,而今我是人人喊打的“老鼠”,我的前半生与后半生,千回百转。
我出生在一个偏远的海边小山村,家里世代为农,靠着老天爷吃饭。村里只有一条通往外界的黄泥路,一到下雨天,路上便坑坑洼洼,每一步都让人深陷泥潭,举步维艰。
儿时的我就深深地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不停止追求,就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中,所以
从小就萌生出跳出农门的想法
。经过勤奋好学,我是村里第一个依靠学习走出大山的人,师范毕业后成为一个老师,后来又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法院工作。
刚开始,我还是踌躇满志,严格要求自己,在法院一线努力历练,从县城调往市里,成为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我成了父母、亲人,甚至整个村的骄傲。
为了感恩党地栽培,
我开始尽自己所能地报答社会,先后资助了8位贫寒子弟
,从高中到大学的所有费用。
村里那条曾经的土路,也在我的多方努力下,成了漂亮的柏油路。
那时候我的梦想,
是做一个老百姓心中的好官
,就心满意足了。
那时候的我,站在阳光下,前途光明,现在的我,囚于牢狱,无门无边。
大概很多从农村出来的贪官,都是矛盾体,我们一边很努力,一边又很脆弱,一旦有了机会,就容易唯利是图,走入欲望的深渊。
我40多岁的时候,已经调到了一线城市,成为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前途无量。这时候我认识了很多做工程的朋友,不顾身份与他们称兄道弟,来往密切。也就是在这时,身边阿谀奉承的越来越多,各种私宴接踵而来,酒肉穿肠过,化作软骨头,我的心态就有了变化。
我开始抱怨命运的不公,为何自己倾尽全力,得来的却那么少?我觉得国家那么多我拿一点也没什么?甚至我在想,我不拿别人也会拿,还不如自己拿!
看着他们住豪宅,坐豪车,
我萌生了拜金思想,享乐思想,我也想追求像他们一样的生活。
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开始对逢年过节上我家送礼的人来者不拒,有求必应。我忘记了自己的出生,忘记了自己的信仰,对金钱的欲望占据了我的心,从每一个器官里散发出来,源源不绝。
坏人并不是生来就是坏人,贪官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贪,而是尝到了甜头,渐渐的才泥足深陷
,就像人人都知道酒醉会斯文扫地,却难以抵挡喝到酣处的兴奋。
短短几年,我收到的东西堆成了小山,很多连封都没有开,你们一定很好奇,我既然不需要为何还要收下吧?
刚开始别人送我东西,我贪图的是东西本身,所以每样东西我都会打开来看。夜深人静时,我会把门反锁,房间四周是黑暗的,只留一盏台灯,在小块光影里细细地抚摸那些金钱、珠宝、香烟、名酒。
后来我开始对收到的东西失去心怦怦跳动的快感,我开始变得只贪图那种被需要的感觉,享受收礼的过程,而对于收的物品是什么已经无所谓了。
其实贪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把握不住方向,乐此不疲,既弄脏自己也弄脏别人
。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欲望像雪球越滚越大,直到东窗事发。
53岁那年,当脚链发出声响,提醒我身处牢笼的时候,我反而轻松了,感觉得到了解脱。
只是我给国家,给家人带来的伤害,用尽一生也无法补偿。
-----
网友解答:
-----
李绅成为贪官并不意外,因为知道种田人的辛苦不并一定体谅种田人,现在有些身居高位.高学历的人也知道农民的辛苦,不照样成了人人痛恨的贪官了吗?
-----
网友解答:
-----
在浩瀚的唐诗海洋中,李绅的《悯农》不仅通俗易懂,还颇具深意,因此,千百年来被人广泛传诵。而李绅也因这首诗流芳万代,成为忧国忧民的诗人代表。
(李绅)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李绅,是不是也像他在诗中所表现的那样,忧国忧民,帮助百姓呢?
实际上,真实的李绅,生活是极讲排场的。
有一个成语叫做“司空见惯”,就是从李绅那里来的。李绅在家里蓄养了很多年轻貌美的家伎。当时,诗人刘禹锡在苏州当刺史,他到李绅府中赴宴时,看上了一个容貌娇艳的歌伎,于是在宴会上写下了《赠李司空妓》一诗,其中有“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一句。李绅见了,哈哈一笑,当即把歌伎送给了刘禹锡。
虽说在唐代,这其实是极为风雅的一件事,但是从侧面我们也可以看出,李绅的生活,确实是比较奢靡的。
李绅除了生活奢靡外,在做人上,似乎也有许多为人诟病的地方。
唐代笔记小说《云溪友议》记载了一件事,说李绅在年少时,由于家境贫寒,经常到族中经济优裕的亲戚家中打秋风。
有个叫李元将的人,是族中家境最好的,于是他百般巴结,甚至还主动把自己在族中的辈分降了一级,称呼李元将为叔叔。
李元将很高兴,经常收留他在家中吃饭。
李绅做官后,一改往日对李元将的态度,每次待他都极为倨傲。
(刘禹锡)
李元将为了巴结李绅,再也不敢以“叔叔”自居。他主动降低辈分,先以弟弟自称,接着又以侄儿自称,结果李绅都对他爱理不理。最后,李元将只得自称孙子,李绅的脸上才有了几分笑意。
这件事不知是否属实。如果是真实的,李绅的人品确实是有问题的。
李绅虽然身居高官,但是,他似乎并没有把精力用在为国为民上,而是参与了当时危害朝廷的“朋党之争”上。
当时,李绅由于依附“李党”宰相李德裕,得到李德裕和元稹的扶持,仕途上平步青云。
不过,后来,“牛党”强力反击,李德裕和元稹都被贬到地方为官,李绅也被贬到千里之外的南海去了。
新皇继位后,李德裕重新得宠,李绅也跟着从南海一步步调回了京城,并重新位居高位。
正因为参与了朝廷倾轧,所以,李绅虽然当了大官,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作为。
李绅在当官期间,不但做的利国利民的大事不多,而且还做过草菅人命的事情。
(李德裕雕像)
宋代笔记小说《册府元龟》记载,李绅晚年的时候,曾经办过一桩“吴湘案”。当时,有人告发扬州江都县尉吴湘行贿受贿,强抢民女。
由于吴湘与李德裕有世仇,李绅为了取悦李德裕,于是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竟然罗织罪名,判处吴湘死刑。
朝廷在看了李绅的案宗后,认为破绽很多,必有冤情,经过调查后,发现吴湘所贪金额不大,强抢民女一事不能成立,所以罪不致死。
可是,李绅却执意对吴湘处以斩刑,甚至都不能等复核后便定论。
李绅去世后次年,李德裕被贬去了地方,李党势力因此大不如前。这时候,有人再次提起“吴湘案”。经过彻查,皇帝发现是一起冤案,于是给予平反。
诗人应该是德艺双馨的。所谓“我手写我心”,心里面是怎么想的,笔下才会怎么写。李绅一生生活奢靡,为了个人的利益,依附权贵,谗陷攀爬。而且把自己的一生时间都陷入“朋党之争”中,并没有干出多少帮助老百姓的事情。由此可见,李绅确实是对不起他写下的《悯农》这样的诗歌的。
(参考史料:《新唐书》《云溪友议》《册府元龟》)
-----
网友解答:
-----
李绅并不是一个祸害百姓的贪官,他是冤枉的。 李绅是中唐时期著名诗人。
据《旧唐书》记载:“
绅形状渺小而精悍,能为歌诗,乡赋之年,讽诵多在人口。”
著名诗人元稹评价他:“雅有所谓,不虚为文。”
李绅的家世是不错的,他是著名士族赵郡李氏之后,他的先祖们都是当官的,可谓是根正苗红的“官N代”。
(李绅世系)
李绅虽然家世不错,但他并没有沾到多少光。他六岁丧父,是母亲卢氏将他养大。
小的时候,他的身体不太好,后来经过一个叫大光的和尚救治方得痊愈,可谓少年多磨难。
但是李绅很争气,他读书刻苦,脑袋瓜子也灵活,三十岁就中了进士。
同时他的诗也写得好,特别是短乐府诗更为有名,人送外号“短李”,得到当时大诗人韦应物的肯定。
(悯农)
贞元十七年,李绅去长安应试前,写下了两首悯农诗。
这两首诗大家都很熟悉,一首是:“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另一首是:“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也是他的代表作,得到了当时诗坛的一致认可。
李绅是中唐时新乐府运动的闯将,创作了《乐府新题二十首》,时人论起对新乐府运动贡献是“绅最前,稹次之,居易最后。”
李绅曾经做过浙西观察使李倚的幕宾,但他运气不太好,东家想造反,差点连累到他,在朋友的帮助下方才化险为夷。
元和四年,李绅升任中书舍人,又入翰林院,成为天子近臣,得到宰相李德裕的青睐和器重,从此陷入“牛李党争”无法自拨。
他一生起起落落,时贬时升,都与“牛李党争”脱不了关系。
李绅向来被认为李党核心成员,牛党的大将李逢吉更是与他结怨很深,一有机会就对李绅大加打压。
《资治通鉴》记载:“
李逢吉为相,势倾朝野。惟翰林学士李绅每承顾问,常排抑之
。”
最终李绅被外放江西,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青年李绅剧照)
李绅在外放时,也写了不少诗,这一时期他的诗以歌颂皇帝、粉饰太平为主。
如《华山庆云见》:“圣主祠名岳,高峰发庆云。。。。苍生欣有望,祥瑞在吾君”,充满了逢迎和谄媚,也说明他迫切想回到权力中心,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李绅前期春风得意,他的政治主张也比较激进,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唐恢复到之前“家给自足,海内晏然”的太平景象。
然而中唐时期发生的“甘露之变”、“朋党之祸”让他痛心失望,也改变了他的人生态度。
(李德裕)
后期的李绅,转而相信佛法。他写下“秋山古寺东西远,竹院松门怅望同”这样的诗句,表现了他徘徊在仕进和佛门之间的那种矛盾。
他虽有兴复大唐之心,可长期受到牛党打压,被排斥在权力中心之外,心中十分痛苦。
虽然也曾短暂担任过宰相,但不久后又被罢相,使得他的人生观发生了重大改变。
说李绅是贪官,似乎证据不是很多。
坊间最大的一个传闻就是李绅爱吃鸡舌头,所以每餐要宰杀三百只鸡,由此推断他是个贪官,与他写的悯农诗相反,他是个虚伪之人。
(朋党之争)
这个传闻是从2007年起流传的,来源是湖南《郴州日报》的一篇文章,作者署名“肖六芹”。
后来经过记者调查,肖六芹是郴州第一职业中专教师,而他又是在《增城之窗》网站上看到的这个故事。
这个网站上发表这个故事的作者没有署名,而且文章来路不明,也没注明出处,是肖六芹转发后才引起公众注意的。
为此,肖老师还公开道歉过,说明李绅吃鸡舌,完全是子虚乌有之事。
要知道就凭唐代养鸡的技术,一餐杀三百只鸡,这是不可能的,哪有那么多鸡!
李绅被后人诟病最多的,是他对“吴湘案”的处理。时年75岁、任淮南节度使的李绅,将李德裕的老对头吴湘判处死刑,而且不等朝廷批文下达就处死了吴湘。所以牛党攻击李绅徇私枉法、公报私仇。
(牛僧孺与李德裕)
李绅这件事做得的确欠考虑,说他是利用权力消灭异已,倒也没冤枉他。但这和贪赃枉法没有关系吧?
我们承认他在党争中只论立场不论对错,李绅陷于党争,这是他身上的局限。
所以此事之后,牛党拼命搞李绅的黑历史,想搞臭李绅。
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丑化李绅的主要书籍是《云溪友议》,作者范摅正是牛党人士,正是在他的笔下,李绅逼李元将叫自己“爷爷”、因私仇打崔巡官之类,都是李绅的政治对手牛党的范摅大作。
其中有多少可信度,我是抱怀疑态度的。
(牛李党争)
虽然不能完全认为“诗如其人”,诗写得好的,不一定人品好,但是能对农民有着那么大同情心的李绅,相信佛法的李绅,要说他对老百姓特别残暴,可信度还是不高的。
史载李绅“孝友者以为表率”,他最后获谥“文肃”,这是美谥中的上谥,仅次于\"文忠\"、\"文正\"、\"文端\"、\"文襄\",是文官谥号第五。
我们看一看它的含义吧:“好德不怠曰肃、身正人服曰肃、法度修明曰肃、严畏自饬曰肃”。
试问:一个讲道德,以身作则、遵守法律、严于律己的官员会是个“祸害百姓的贪官”吗?
参考资料: 《旧唐书》 李孝先:《李绅年谱》 卢燕平:《李绅集校注》
歪眼小史工作室
作者:冯生
-----
网友解答:
-----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作者,后来变成了贪官,这是为什么?
要说能引起全农民共鸣的的诗,莫过于《悯农》了,所谓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字一句都无一透露出农耕社会劳动人民的艰苦,那么能写出此诗的想必作者也是一个非凡人物,其实此人名字叫李绅,他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可惜后来走上了歪路。
悯农的作者李绅生于公元772年,籍贯濠州,出世六年后老父逝世逐跟老娘迁往江南一带定居,由于年幼无父李绅的家一直过得很清苦,常年守着三分薄田,日晒雨淋的种田只为填饱肚子,可能正是以为这一段难忘的回忆,导致李绅作出了这么一首千古好诗。所以说李绅半生都在务农,到了三十五岁不惑之年,终于有机会赴京赶考取得进士学位,接着就被当朝升为国子辅助教师,不久后李绅通过不断努力,荣任过尚书右仆射、地方节度使以及中书侍郎等官职,甚至有人还说他当过丞相。
据说李绅当官初期,还是挺安分守己的,做起事来有头有尾且懂得运用学识应付难题,但后来或许是自己出身贫穷的原故不想再挨穷,于是画风就变了,李绅逐渐变得贪婪财物追求女色起来,根据古籍描述他在官期间曾在府中眷养许多身材苗条的女仆,由于他爱好诗词所以也结交了一些文人墨客还包括一些知名诗人。
有一次,唐朝诗人刘禹锡前来他府中拜访,殊不知刚入座就迎面走来一个婀娜多姿的艺女,她翩翩起舞、歌声嘹亮、美貌动人,看得刘禹锡心情澎拜,当场就被迷得不要不要的,因此刘的诗兴立马大发,现场就染墨扶笔写下了一首《赠李司空妓》,内容大概为:“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通过此诗我们可断出李绅当时确实风流得很。
然而李绅除了贪恋男女之欢,还贪污腐败,有旧唐书记载,绅以进士为官,利欲熏心,生活放荡为人虚伪,可见与他当初写的悯农形象有天壤之别。据传李绅当年于扬州任重职,接到书生举报,诉本地船夫在渡河费上趁机抬价勒索,导致穷书生无法渡河,后来李绅对此事的处理方法则是将这些黑心船夫绑住手脚丢水里淹死了,为此人们就觉得李绅生性有点残暴。
坊间还流传,李绅有钱后一改往日穷苦形象,各种花费开销都弄得极其奢侈,穿衣服要最高等使用物品都是精挑细选从不吝啬花钱,至于吃方面更是夸张,李绅喜欢吃鸭舌头,所以在家的每一顿饭厨师们都要为他专门宰杀三百只鸭,取其舌头部分供其食用。至于钱财收入的来源,全是他倚仗官威鱼肉百姓之所得,时值有文献描述,李绅任职淮南节度使的时候,曾用各种残酷手段强征税收,极力压榨民脂民膏,因此迫得当地百姓不得不远迁他乡,以免遭到他的迫害。
留下来的百姓忍受不了李绅的暴政,纷纷跑衙门诉苦,底下官员没了办法,只能照样上报给李绅,他听完后满脸无情且淡定的表示这些小事情以后不用再上报等云云。846年,七十岁的李绅终于患病死在扬州,第二年他陷害朝廷官员的计谋被人揭发,后来唐朝皇帝依法判决他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就算此时他已经死去,但未还完的债务却要用子孙来替换。
至于李绅既写出《悯农》又变成贪官之事,个人觉得应该是穷怕的原因所导致,大家觉得呢?
-----
网友解答:
-----
能够流传后世的好的诗词压根只是某一时刻、某一时期自我真实的感受。曹操还写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诗句呢?你难道不认为曹操对战争的残酷有认识吗?但这样又如何?难道不打仗了?
(1)诗词只是诗词,不能代表人的一生更不能代表他的品格
当李绅写作《悯农》之时的情是真的,对于这一点没必要怀疑。就好像有人年轻时写的诗非常好,高唱“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其情多么豪迈!但谁在那时会想到:作诗者晚年做了中国近代史的最大的汉奸。
所以,诗词写得好那就谈论诗歌,说说写作诗歌时作者的情怀、境遇。一切其他的都不用谈。因为写完诗歌后,大部分人都会继续生活。随着时间的变化,作者的思想、对某事态度会有前后截然不同的应对之法。甚至认为之前的举动是妇人之仁或孟浪之举。
(2)李绅是封建社会官员,而李绅所处的时代正是“党争”之际,作为“党争”一员,贪腐、陷害他人是封建社会的官场生存的必修课。你不修,你就被别人收拾了
看有些朋友,说了李绅的一些故事。例如李绅的族叔为了拍马屁叫李绅为爷爷,李绅坦然接受。李绅殴打曾经的旧友等等。李绅为官酷暴吓坏了许多百姓逃荒,李绅认为那些人都是秕糠。李绅临终前一年,制造了“吴湘冤案”扬州江都县尉被冤杀。李绅死后一年该案平反,李绅的爵位、官职都被削去,子孙不得为官。
在我看来,这些在那个时代还真算不上什么恶官。
李绅为官四十年,宦海沉浮。历经宪穆敬文武宣六位皇帝,因为与李德裕交往密切,在“牛李党争”的历史阶段里起起伏伏。他生于772年,卒于846年,享年74岁,也算是高寿了。李绅家族那是山东五大族之一的赵郡李氏,其家族从汉到唐都是官场之人。
而李绅从出生到亡故正是唐朝的“藩镇割据”“宦官专权”逐步深化时期。那一时期从朝廷到地方乌烟瘴气、百姓生活越来越困苦。有多少官员是真正为了百姓?
(3)李绅一生与“牛李党争”高度相关,但官场是人生诗词是爱好,两者其实本质上并不妨碍
李绅六岁父亡,使其过早地失去了父辈地照顾,所以其为官生涯并不平坦。李绅29岁考中进士、34岁进士及第。806年,他进入浙西观察使李錡的幕府却差点儿让其丢命。原来,807年九月,李錡叛乱,两三个月后便被杀。李绅因拒绝跟随李錡叛乱,为此差点丢掉性命。
由此,李绅被朝廷嘉奖拜官左拾遗。之后成为校书郎,在京城认识了元稹、李德裕并成为好友,被誉为“翰林三俊”。由此,李绅与李德裕深深地捆绑在了一起。
“牛李党争”从808年开始,主要代表就是“牛党”的李逢吉、李宗闵、牛僧儒;李党的李德裕。而李绅被一些史学家认为是“李党”的重要人物,甚至仅次于李德裕。
“牛李党争”被认为是唐朝灭亡的三大原因之一,可见“党争”之际,人们都是不以事务对错为准而是以党派利益为尊。所以说,这一时期(808到846年)的官场政治比较黑暗,能在此生存并能身居高位者本身就有原罪问题。
可惜,李绅曾当过丞相、节度使这样的高官。他的官场生涯也就不那么光明了。
即使如此,李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仍然重要。政治是政治、才学是才学,两者本来就不是一体的,为什么非要搭在一起呢?
-----
网友解答:
-----
这个社会很简单,但是人心很复杂。
我始终相信一句话,没有绝对的坏人,没有绝对的好人。人都是有两面性的,所以那些终日“仁义礼智”的人,不一定做的全是好事,那些整体张口骂人闭口骂天的人不一定就是坏人。就算一个经常专横跋扈的坏人,他也有温情的一面,有些大恶人却是十足的孝子,有些大善人也不见得背后就不敢坏事。
像李绅本就一个官二代,在自己在官场上有自己的见解,不论你说人家巧言令色也罢,人家大貌岸然也好,他再做自己觉得对的事,至于他能为富不仁,也能看到种庄稼的人辛苦,贪是他的本性,善也是他的本性,所以不存在一个人做了坏事就不能做好事,做了好事就不做坏事。
李绅是一个并不高尚的人,但是绝对是一个有才华的人,所以他的诗歌作为超出了他的仕途作为,但是每个人奋斗的都是当下的仕途,没有人会想着后人会以一种不同的角度来评价他们。
-----
网友解答:
-----
唐代大诗人李绅,是不是大贪官不好说,毕竟史料没有明确的记载。只是,他的品行确实是有瑕疵。但是,如果说他祸害百姓,鱼肉乡民,那这就应该是有人断章取义了。李绅整体上,应该还是比较同情劳苦大众的。
李绅在翰林院做学士时,曾经写过三首《悯农诗》,其中一首“锄禾日当午”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千古名诗。第二首、第三首诗,所写的农夫、织女等底层劳苦大众的生活状态,可以用悲惨来形容了。其中的“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对天下百姓生活状况的描写,可谓是一针见血。种粮食的农夫,种出了粮食,却是饥肠辘辘,甚至被饿死;织布的织女,织出了布匹,竟然无衣可穿。当时的大唐盛世,真实的社会状况是什么呢?正应了同时代杜甫那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呀。
此时此刻的李绅,已经是翰林院学士,并非穷困潦倒。李绅是从内心深处同情劳苦大众的,并非像某些说法中,李绅只是在自己还未出仕前,家庭贫苦时,才同情劳苦大众。
而李绅所写的第三首《悯农诗》,原本是李逢吉想用来陷害李绅的。李逢吉将诗举报给了当时的唐武宗。可是,让人没想到的是,武宗看过之后,却检讨了自己久居高堂,忘却民情的过失,还晋封李绅为尚书右仆射。李绅阴差阳错竟然成了当朝宰相,甚至李绅当时还误认为是李逢吉推荐了他,对李逢吉是千般感谢。
而实际上呢,李逢吉是李绅的政敌,只是想借举报李绅之机,邀功请求封赏,让自己升官而已。事实上,李逢吉后来,一抓到机会,就继续这么做。这让后来知道了真相的李绅会作何感想?恐怕是信任越深,伤害越深呀,这绝对会影响到李绅以后的行为举止。再加上李绅为人刚直,在李绅得势后,那些曾经欺压过他,让他心存怨恨之人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李绅干了两件让人所不齿的事情。
第一件事,叔叔变孙子。
说是李绅有一段时间,长期寄居他乡。每次路过一个名叫李元将的人家门时,李绅都要叫李元将为叔叔。多部史书上都记载,“李公羁旅之年,每止于元将之馆,而叔呼焉。”其中,并没写李元将对李绅多好多好呀。有些人,表面堂皇,背地龌龊,如果遇到过,就应该有所体会。李元将到底对李绅好不好,恐怕很难说。李元将到底是正人君子,还是虚伪小人,从他之后的举动也可以看出来。
李绅发迹之后,李元将为了巴结讨好李绅,竟然自称为弟,然后又自称为侄。他见李绅还不满意,最后竟然自称孙子。这时候,李绅才接受。如果李元将真是一个忠厚正直之人,恐怕不会如此。根据李绅对众多故人好友的态度,如果李元将真是对他很好,李绅应该不至于这个态度,这个我们后面讲。
第二件事,流放同窗。
说是有一名姓崔的巡官,与李绅同窗。有一次,特意来拜访李绅,因为天晚,就没直接去打扰李绅,而是住在了旅馆。崔巡官刚住下,其家仆就与一市民发生争斗。李绅得知是崔巡管的仆人(就是针对崔巡官的),竟然将仆人和市民都处以极刑。李绅又让人将崔巡官抓来,问为什么不立刻来见他。崔巡官就解释了原因,并且磕头谢罪,请求放他归乡。李绅却把他绑起来,打了20杖,然后发配到了秣陵。崔巡官吓得面如死灰,甚至都不敢哭一声。
李绅果然是不念旧情之人么?恐怕不是,这个我们也放到后面说。
但是,因为这两件事,时人开始纷纷议论:“李公(即李绅),宗叔翻为孙子,故人忽作流囚。”当地的士绅百姓开始恐惧李绅再次突然发疯,牵连到自己,很多人都渡过长江、淮河,逃往了外地。有人说百姓逃跑,是因为李绅征收苛捐杂税,鱼肉百姓所致,纯粹瞎扯。只是因为李绅未说明原因,惩罚了两个人而已。李绅不宣布原因,的确是李绅做的不到位,显得有点酷暴了。
更大的问题是,两个故事到这里并未讲完呀。对于百姓逃跑,李绅是这么应对的:
主吏启曰:“户口逃亡不少。”丞相(即李绅)曰:“汝不见淘麦乎?秀者在下,糠秕随流。随流者,不必报来。”自此一言,竟无逾境者也。
下属跟李绅汇报了士绅百姓逃亡的事情,李绅以淘麦作比,说饱满的麦粒留下,糠秕被淘去,是正常的事,不必在意。而百姓听闻此言后,知道李绅没疯,也就不再逃走了。
从上面的两个故事来看,李绅应该是睚眦必报,鼠肚鸡肠之人。如果真是完整的看过史料上的相关记载,那就应该知道,在两件事之后,还记载有一件事。
李绅故交辛丘度的儿子拜谒李绅。李绅有点礼节不周,稍显怠慢。结果,李绅被辛姓少年作诗给骂了。而李绅却自嘲说:“辛大有此狂儿,吾敢不存旧矣。”很多惧怕李绅的官宦子弟,还为李绅受辱而高兴,而李绅也并未因此事,去报复辛丘度父子。从这里看,更多害怕李绅的人是谁呢?不言自明么。李绅又不会去鱼肉欺压普通百姓,百姓有什么害怕李绅的。而那些真正惧怕李绅的人,正如史料所载,“趋事皆惊神破胆矣”,被李绅吓坏了。所以,李绅被人断章取义,进行完全的黑化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呢,我们还是要客观对待李绅发迹之后的所为,的确有点为官酷暴,生活奢靡。
李绅爱财不,应该爱,但并没有关于他巧取豪夺的记载。李绅好色不,绝对好美色,但还不至于完全沉迷。李绅家中私妓成群,经常邀请好友到家中聚会玩乐,足见其的奢靡。
一次,刘禹锡(做《陋室铭》那位)受邀到李绅家中做客。他看到李绅家的美姬时,有感而发,不由得作了一首《赠李司空妓》的诗。食色,性也,过于压抑了倒是会出问题呀,当然也不能太不负责任了呀。李绅呢,看到刘禹锡对美姬如此着迷,竟然还赋诗一首,很大方的将自己的家妓送给了刘禹锡。
还有一个记载,说是李绅与同僚张又新有嫌隙,两人做什么事都对着干。而张又新被罢官后,回乡途中,又因翻船失去了两个儿子。张又新非常悲痛,又担心李绅报复他,就给李绅写信,对以前的事情表示歉疚。“酷暴”的李绅对张又新的遭遇表示非常同情,还说过去只是争论,他又怎么会记恨。张又新亲自去见李绅道谢。李绅发现张又新竟然跟自己请来陪酒的风尘女子,在数年前就已经相爱,只是有情人未成眷属而已。“酷暴”的李绅,竟然让张又新这个昔日的对头,将女子领去,一起归乡,成就了一桩姻缘。李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恐怕不能简单而论。
从李绅对辛姓少年,及后面这两件事来看,李绅的“酷暴”并非针对所有人,而是有所区别的。这也是李绅跟通常所认为那些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有所不同的地方。只是呢,曾经做过坏事,欺压过人,侮辱过人的那些人,都希望曾经被欺压、被侮辱的人,在得势之后,原谅自己过去的所为,最好还优待自己,所以,就给人们不断的洗脑。这才让人觉得,凡是事后报复的人,都是鼠肚鸡肠之人。这种观点应该改改,对于真心悔过之人,应该原谅;对于那些只是想投机之人,应该让他们负起应有的责任,给与惩罚。
所以,李绅所做的事,还真不一定就值得诟病。而李绅最最为人不齿的事情,也被认为是他人生最大污点的事情,就是制造了一桩冤案,“吴湘案”。
当时,74岁高龄的李绅出任淮南节度使。时任扬州江都县尉的吴湘,被人举报贪污公款,强娶民女。李绅接到举报后,直接将吴湘逮捕下狱,判处死刑。案件上报朝廷之后,谏官怀疑其中有冤情,派御史崔元藻前往复查。崔御史经过调查之后,认为吴湘贪赃属实,强娶名女则不实,所以,罪不至死。
但是,李绅却坚持处死了吴湘。同时,朝廷中维护李绅的宰相李德裕也将崔元藻给贬官外放。
事情的真实原因呢?应该是李德裕的父亲与吴湘的父亲有世仇,而李绅属于李德裕一党。此时的李绅该怎么做呢?有过类似经验,特别是吃过大亏的人,估计选择都不会有什么太大差别。
所以,与其说李绅发迹后变坏了,倒不如说是唐朝末期的“牛李党争”影响了李绅。所以,对李绅的评价,通常是文学才华非凡,却因为“牛李党争”,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反而变得酷暴,奢靡。李绅跟那些完全自私,完全为了自己利益,而贪赃枉法,酷暴无情的官吏,还是有所区别的。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李绅也就是缺了那么一点为了理想,英勇献身的魄力。所以,他妥协了,还染上了欺软怕硬的坏毛病,甚至为了派别利益,不惜枉法。因此,相比同样被党争影响的杜甫等人,李绅过得相对好了点,也就没有杜甫等人的名望更好。
不管如何,史料上并没有李绅祸害百姓的记录。而李绅曾经敢于冒着杀头的危险(如果遇到只喜欢报喜不报忧的,这李绅完全就是在污蔑大唐盛世,应该早就获罪被处死了),直接写出了底层百姓的困苦与凄惨,这一点是值得敬佩和永远赞扬的。同时,也为虚怀若谷的唐武宗点赞!
-----
网友解答:
-----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想必是很多人的启蒙唐诗。在诸多食堂的墙上的最醒目的位置,也常常能够看到这20个字。
诗的名字叫《悯农》,看到诗的名字,再看诗的内容,一定会以为作者李绅
是个悲天悯人是
诗人。尤其是看到他的另一首《悯农》:
四海无闲田,农民犹饿死。
诗人对农民的悲悯,一字一句无不示人。正是这两首诗的存在,李绅在千百年来,都被当作关心民间疾苦的悯农诗人,然而,事实的真相往往残酷。
李绅这厮不仅不像诗里所描述的那般珍惜粮食,在浪费粮食方面,他绝对不逊于“朱门酒肉臭”的达官贵人。
李绅出身于官宦之家,曾祖父李敬玄当过中书令,父亲李唔做过县令。按理说,生在这样的家庭,李绅的童年应该十分富足。
6岁那年,李绅的父亲去世,家里的一切负担都落在了李母身上。没有了经济来源,李家过上了坐吃山空的日子,这种生活没有什么安全感,自信成了一种奢侈品,失败会万劫不复。
单亲家庭固有的缺陷,也一直在影响李绅:敏感。
《云溪友议》曾记载了李绅么一件事。
话说李绅在父亲死后,家道中落,为了生计,李绅时常会去亲友家“乞食”。李绅经常去一个叫李元将的亲戚家蹭饭,为了巴结李元将,李绅自续族谱,主动低李元将一辈,管他叫叔叔。
在古代,被人逼着叫爸爸,是人格极大的侮辱!李绅竟然主动管李元将叫叔叔,可见其卑微到何种程度。
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李绅高中进士,后来连续升迁,直至淮南节度使等职位。
李绅发迹之后,李元将成了微不足道的“小角色”。为了巴结这位白捡的“侄子”,李元将有事没事儿就去献殷勤。然而,李绅并不待见他,反而记恨当年的“叫叔”之仇。
这时,李元将才知道这个“侄子”心中的敏感。
于是,李元将反过来管李绅叫叔叔。可是李绅仍不满意,直到李元将跪下来称自己为“孙子”,李绅方才喜笑颜开,将其扶起来。
还有一次,李绅那会儿去参加科举考试。走到江边,忽然被大水拦住去路,因是害怕误了考试的日期,李绅急忙忙求情船家渡河。然而,船家却坐地起价,李绅无奈之下,只好花了高价坐了一回破船,从此记恨上这个河段的船家。
十数年后,李绅出任淮南节度使,在这个江边,又遇到了坐地起价的船家。
李绅大怒,心说:“老子当年是穷书生你们看不起,老子现在当大官了,你们还看不起!这种腌臜船家,扔河里得了!”其实哪里是船家看不起李绅,分明是李绅没有穿官服,又因“通货膨胀”所故,涨价都在合理区间。
可是李绅并没有考虑这些,心中只念“樊迟问孝,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到任之后,立刻下令将这一带的船家,全都扔河里喂鱼了。
此时的李绅,全然没了写《悯农》时的悲天悯人,单亲家庭畜生的脆弱的安全感,被完全激发出来!李绅需要钱,需要很多钱,并且要把这些钱给花出去,证明自己不容置疑的存在感。
于是,李绅开启了贪腐之路,完全忘了“
悯农诗人
”的身份。
据说发达后的李绅,特别喜欢吃鸡舌头,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让厨子给他准备一盘。一盘鸡舌头,大概有300根。换言之,李绅这一顿饭,光是鸡就要宰300只。这一餐饭下来,后院堆满了鸡尸,且不允许下人偷吃,慈禧也没这么浪费的!(典故存疑)
如此巨大的开销,李绅不贪怎么行?
要贪,就必然会得罪百姓;得罪百姓,自然就会有反抗,然后就会祸害百姓。
最经典的一个案例。
有一年冬天,李绅想吃蛤,于是就下令征收蛤,执行征蛤命令的官吏抗议道:“冬天哪有蛤呀?天这么冷,滴水成冰,蛤都躲在深水区,让人怎么去抓?”部下眼瞅着李绅要辩解,继续说道:
“贵贱则异,性命不殊。”
“您身为淮州节度使,固然比我们高贵,可我们的命也是命啊!不带您这样的。”李绅听了之后,对自己的无知,感到非常惭愧,征蛤一事也就不了了之。
由此可见,李绅虽然已经蜕变成贪官,其“良知”仍未彻底泯灭。后来,李绅因为参与朋党之争,又因“吴湘狱”案,服毒自杀。
-----
网友解答:
-----
现在有不少人喜欢做翻案文章,显得自己与众不同。但是我想既然是回答历史问题,多少要有一点历史依据,否则的话和制造谣言有什么不同呢?
就拿这个题目来说,原本就是一个捕风捉影的说法,当然要直接打脸批判,然后再说出自己的看法。如果顺着问题中的说法,就来论证李绅是一个贪官,那不就成了传播谣言的一个推手了么。
我的观点,李绅是唐朝牛李党争中的一个重要参与者,作为党派倾轧的参与者,肯定做过打击政治对手的腌臜事情,但是没有证据显示,李绅是一个祸害百姓的贪官。桥归桥路归路,这个道理得说清。
下面分两点答题,第一点,野史传说中,李绅的污点。第二点,正史里面的李绅是什么面目。
第一点,野史传说中,李绅的污点。
铁锤看到的资料,有两个。第一个传说,是所谓的鸡舌宴。传闻李绅当上大官之后,生活极其奢侈。别人喜欢吃鸡大腿,李绅喜欢吃鸡舌头,为了满足他的美食怪癖,凑一盘子鸡舌头要宰杀几百只鸡,所以李家的后院堆满了抽走舌头的死鸡。
嗯,这个故事比较有爆发力,想一想就会让人义愤填膺,简直是个禽兽,我们鸡大腿一星期还吃不上几回,你丫的鸡舌头一天要吃一盘!
但是拜托各位,用脑子想一想,一顿几百只鸡是什么概念,宰杀几百只鸡需要多少人手?哪一个当官的原意后院堆满死鸡?这则传说百分之百是恶意的杜撰,而且没有任何史料证实这个传闻的来源。
第二个传说,知道的人更多。那就是一首诗:
赠李司空妓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根据笔记集《本事诗》记载,这是刘禹锡任职苏州刺史的时候发生的故事。刘禹锡应李绅邀请出席晚宴,宴席上遇见了色艺双绝的杜韦娘。回去之后酸唧唧的写了这首诗歌。李绅知道之后,大手一挥把姑娘送给了刘禹锡。后来的文学作品中,关于杜韦娘的典故反复出现。
但是各位要是翻一翻诗话典故就会发现,对于这首诗的作者和真伪,历来争论不休,李肇《国史补》、范摅《云溪友议》和韦绚《刘宾客嘉话录》,认为诗的作者是同样任过苏州刺史同是中唐诗人的韦应物,故事发生在韦应物和同是司空的杜鸿渐之间,但诗的内容并无不同。唐以后转载这个故事的,两个系统都有传承。一句话,这首诗的主角是谁,作者是谁,是一笔糊涂账。这样的事情,在中国文学史上并不新鲜。
总结一下第一部分,关于李绅的负面传说,没有确凿证据。
第二部分:正史上的李绅。
《旧唐书·李绅传》记载:“绅始以文艺节操进用,受顾禁中。后为朋党所挤,滨于祸患。赖正人匡救,得以功名始终。”会昌六年,李绅去世,谥号“文肃”。
这算是一个比较客观的陈述:李绅因为有文学才华得以发达,后来在朝中做官。后来因为朋党斗争中受到排挤和打击。最后因为有正直的同僚支援,最后得以重新做官。
说白了,也就是一个在宦海沉浮的读书人而已。文艺才华方面无需多说,中唐新乐府运动中一员大将,《旧唐书》说他:乡赋之年,讽诵多在人口。至于受人排挤的事情,在史书中也有记载,李绅是牛李之争的参与者,可以说兴衰都与之息息相关。比如他的政敌李逢吉在唐敬宗跟前谗言,说李绅曾经建议先帝立别人为太子。李绅因此被贬官,后来唐敬宗翻阅档案的时候,发现了李绅写给先帝的文书,分明就是建议立后来 的唐敬宗为太子。李绅是被冤枉的。而李绅在政治上最大的污点是吴湘案。会昌五年,吴湘为扬州江都县尉,淮南节度使李绅以贪赃和强娶监临百姓颜女为妻之罪将其处死。宣宗即位后,为吴湘翻案。吴湘案中有两点失误:第一未确证颜女的士族身份;第二未严格执行死刑执行程序。但贪赃、强娶二罪本身并非冤案。
即便如此李德裕、李绅等人仍遭到政治对手的迫害、贬抑。
至于祸害百姓的记载,史书上并没有记载。相反的李绅在各地的政绩相当不错,口碑也很好,在做滁州刺史和越州刺史卸任的时候,当地老百姓还自发的挽留,送别。《新唐书李绅传》里面,详细记载了李绅在端州、寿州和河南的政绩。
总结:历史上的李绅,并非像题目里说的那样不堪。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不应该人云亦云。李绅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官僚。他拥有一定的政绩,也是政治斗争中的一员。对于一个人的评判,还是应该以正史为准,随便拿谣传和野史来抹黑古人,没有意思,也没有意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