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黄鳝不吃头,田螺不吃尾”,为何黄鳝头和田螺尾不能吃?有道理吗?
农村俗语“黄鳝不吃头,田螺不吃尾”,为何黄鳝头和田螺尾不能吃?有道理吗?
网友解答:
“
黄鳝不吃头,田螺不吃尾
”这是老人留下来的俗语老话,是千百年来饮食经验的总结,其表达的意思就是告诉人们,黄鳝的头不要吃,田螺的尾也不要吃,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农人解说来给大家粗浅的分析一下:
黄鳝不吃头
民间关于黄鳝不吃头有个
传说
,相传有一种黄鳝叫望月鳝,此鳝喜吃腐肉,专挑一些S鱼S狗S老鼠等进食,更夸张的是,此鳝每逢月圆之夜,会出洞昂首望月,因而得名
望月鳝
。
传说误食望月鳝,会有中毒风险,特别是它的头,误食立刻毙.命,剧.毒
。这里还有个故事,发生在乾隆年间,纪晓岚遇上一奇案,一对恩爱夫妻,妻子送食给田里的丈夫,吃了送过来的黄鳝七.窍流血而亡,原因是身中剧.毒,妻子被关押待秋后问斩,后纪晓岚明察秋毫,发现是“毒黄鳝”也就是望月鳝惹的祸,解救了含冤的女子,成为一段佳话,以此有了黄鳝头不可吃的说法。
传说自然是传说,并无根据,真正不吃黄鳝头的原因,个人觉得可能有两点:
1)黄鳝头骨头多
,没有肉,不好吃,黄鳝整个身子都是细嫩的肉,唯独头,都是骨头,食之无味。
2)黄鳝头可能积累有毒素
,吃黄鳝的人多半冲着补身体去的,特别是一些病人,体质很虚弱,用黄鳝来补,而黄鳝多为养殖,养殖的黄鳝头部可能有一些药物残留,所以也就不吃了。
田螺不吃尾
吃田螺,最主要的讲究有两点,一个是田螺脏
,得用清水养三五天,才能把田螺里的脏东西排出来,这里有个技巧,用清水养的过程中,除了定期换水,可以每次换水时在里面滴几滴食用油,能让田螺拍的更干净。
另外一个就是用剪刀剪田螺的尾巴
,这个最费劲,市场上有专门去尾的机器,快捷方便,去尾的原因就是题主老话说的,因为田螺不吃尾。
田螺的尾巴是田螺的排泄物和内脏聚集地
,很脏,还含有很多寄生虫和细菌,吃了对人不利,特别是外来物种福寿螺,吃的时候除了头部,尾巴是万万不可直接食用的。
总结:老话俗语说的很有道理,黄鳝头虽然能吃,但不好吃还可能有药物残留,田螺尾巴就更不用说了,农人解说个人试着吃过,超难吃,都是沙子,所以螺不吃尾。
-----
网友解答:
人类之所以能够生存至今,并且站在了食物链最顶端的位置,除了大脑的不断演化外,趋利避害的累积也是关键因素。那么如何知道“利与弊”呢?这个就只能靠经验去累积了,举个例子,我们大多数人之所以会天生怕蛇,是因为蛇不易被发现,但是有些毒蛇却致命,这给我们的祖先造成了极大的困扰,而只有害怕它们,才会远离它们,因此怕蛇就被写进了基因中,一代代的传了下来,这就是趋利避害的形成。
对于吃这件事也是一样的,我们之所以有如此丰富的食物选择以及知道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也是我们的祖先用生命尝出来的,就像神农尝百草一样。
因此,对于古人根据经验总结的一些俗语,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比如“春不捡鸡,冬不捡兔”,就是因为春天播种时种子通常会拌上农药,而野鸡有翻找种子的习惯,所以会导致野鸡死亡,而这样的鸡体内依然有药物残留,所以不能吃,而冬不捡兔,是因为正常的野兔抗寒能力很强,冬天死掉的野兔通常是疾病死亡,这样的兔子吃了也不安全。
那么,俗话说得“
黄鳝不吃头,田螺不吃尾
”有没有科学依据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有意思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黄鳝不吃头”有没有科学依据?
黄鳝是一种肉质嫩、味道鲜美的鱼类,它们在南方大部分地区的水体内都是比较常见的鱼类,甚至是一些稻田里就有很多的黄鳝,因此,许多小伙伴在儿时都喜欢去钓黄鳝,拿回家简单一做就是一道营养丰富的美食。
在处理黄鳝时,我们通常会把它固定在一个钉子上,然后开膛破肚去掉脊骨,再将其内脏去除,最后把黄鳝头整个地搞下来扔掉。即使在以前缺衣少穿时,人们吃黄鳝通常也会把头扔掉。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们在处理完黄鳝时,身体就全部是可以一口闷的肉了,但是它的头不同,黄鳝的头里占比最大的就是头骨,去除头骨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太麻烦,但是不去呢?肉又太少,所以为了不纠结,人们喜欢把没有多少肉的头给扔掉。这就是黄鳝头不能吃的主要原因。
至于“黄鳝头集中了身体大部分的毒素以及望月鳝的头有毒”等说法显然是不科学的,因为黄鳝虽然是杂食性鱼类,但是它的消化系统与其他鱼类一样都在腹腔内,而不是头部,所以头部集中毒素是不科学的。
而“望月鳝”更是不存在的,在坊间有许多关于望月鳝的传闻,意思就是黄鳝长到一定的体型之后,就经常在月圆之夜把头露出水面。其实,这是古人对黄鳝不了解导致的错误认知,因为鱼大都是用鳃呼吸的,这样它们通过鳃就直接能够过滤水中的氧气,但是黄鳝的鳃部高度退化,以至于鳃的呼吸能力非常弱。
但是,黄鳝的口腔内布满了毛细血管,它可以直接从空气中获取氧气,因此黄鳝本就有经常露出水面呼吸的习性。而且在一些古代的书籍中,虽然有“望月鳝”毒死人的记载,比如《神政记》,但是这些书与聊斋一样都是根据传闻编造的一些志异故事而已,不足采信。
最关键的是在一些古代的药典中,黄鳝头在晒干研磨后还是一种中药材。因此,黄鳝头骨多肉少,才是人们不吃的真正原因。
“田螺尾不能吃”有没有科学依据?
田螺是我们最常见的水生软体动物了,记得小时候下河摸鱼,即使搞不到鱼,也能弄一桶的田螺。
在我们处理田螺时,通常会把它的尾部(壳顶)给剪掉,起初,这个处理方式是为了让田螺肉更好地入味,毕竟田螺的身体被一层外壳包裹着,而且只有一个开口,最关键的是当烹煮时,田螺由于受到高温的刺激,会将螺盖关上,这样整个田螺就是一个密闭的空间,无论你放多少料,都很难入味。但是打开它的壳顶之后就不同了,在吃时,用嘴巴一嗦,别提多过瘾了。
我们在吃田螺时,通常会用到牙签,用牙签挑开它的螺盖,然后插入螺肉中,轻轻一拉就能将田螺的整个软体部分全部拉出来。此时,你如果要一口闷,旁边一定会有人告诉你:田螺尾不能吃。那么,田螺尾到底能不能吃呢?答案很简单:
能吃,但不鼓励。
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田螺的整个身体由四个部分组成:
外壳、头、足以及内脏囊,
外壳肯定是不能吃的,而我们通常从田螺壳里拉出来的就是田螺剩下的三个部分,即头、足、内脏囊。其中头和足都是身体的前半段,而后半段比较细长的是它的内脏囊。
内脏囊里包含着田螺的消化和排泄系统,因此里面会有一些田螺未消化的食物以及排泄物,这是不鼓励吃的原因之一。
其次,田螺生活在水底,同时它也是许多寄生虫的宿主之一,比如血吸虫、肝吸虫等等,而寄生虫所在的位置恰恰就在它的内脏囊中。虽然高温能够杀死这些寄生虫,但是一旦没有杀死,恰好又吃了田螺“尾”,那么就会有感染的风险。而我们说它能吃,是确保将田螺煮透的前提下。
其实,我们上面说的烹饪田螺时,人们喜欢把壳顶剪掉,一方面是更容易入味,一方面就是让螺肉更多地接触到高温的汤,将其中的寄生虫彻底杀死。
总结
“黄鳝不吃头,田螺不吃尾”这句俗话中,黄鳝不吃头的原因并非传闻中有毒,而是因为头上骨头多肉少,而田螺不吃尾,其实比前者更有道理,因为田螺的生长环境我们不太了解,如果有一定的污染,那么其有害物质基本上都在
内脏囊中,
而且寄生虫也在其中,一旦烹饪不彻底,人吃了就有可能感染寄生虫。
-----
网友解答:
我的确听说过这种说法,是跟朋友一起去饭店吃饭的时候,点了黄鳝和田螺,听到饭店的老板娘说了这么一句,当时我也是不明白为什么这么说,后来听到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
黄鳝不吃头,因为黄鳝的头没什么肉,而且也不好吃。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在饭店里点的黄鳝,厨师都是处理黄鳝的时候直接把头给扔掉了,只吃身上肉多的鳝段部分。
而田螺不吃尾,这一点估计很多人都懂。我们吃田螺,吃的就是田螺前面那一疙瘩硬硬的肉。我们在买田螺的时候,常常都是已经处理好的,先让田螺吐沙,然后把后面的部分去掉了。
因为后面的那一串黑黑的东西,是田螺的肠胃和排泄的地方,里面经常有很多没有吐干净的沙子和排泄物。不仅吃起来口感不好,而且容易吃一嘴沙,万一运气不好遇到没有做熟的,还可能会导致腹泻,所以干脆就不吃了。
黄鳝不吃头,是因为没肉也不好吃,而不是有的人说的什么剧毒,如果剧毒的话,黄鳝怎么可能只有头有毒,吃身子的人估计要早就毒死了。而且黄鳝头晒干以后,还可以作为中药使用的。
-----
网友解答:
黄鳝和田螺是我们以前吃的最多的野味,尤其是田螺我们小时候吃的是最多的,黄鳝相对来说数量少一点,所以吃的较少。以前小时候随便去田里面就能捡到一大桶的田螺回家,而且个头都是相当大的,不过现在农田的田螺基本上没有,黄鳝也是非常少见。那么农村俗话说“黄鳝不吃头,田螺不吃尾”有没有道理呢?
一、黄鳝不吃头
在我记忆当中,吃黄鳝一般都不会吃黄鳝头,在杀黄鳝的时候首先会将黄鳝头部用钉子钉在板凳上,然后用刀划开肚子,去除内脏和骨头,最后就会直接把头部去掉,从来没有看到过谁会把黄鳝的头留下吃。这其实主要是因为黄鳝的头部比较硬,大部分都是头骨,没有什么可食用的价值,肉非常少,口感也不好,所以很少有人吃。
不过还有一个说法是因为黄鳝在野外生活,体内的毒素也非常多,特别是体型比较大的黄鳝,毒素基本上聚集在血液当中或者头部。有一种叫做望月鳝的鳝鱼,据说体内毒素非常多,是不能食用的,不要说是头部。据说吃望月鳝,会导致中毒,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所以为了安全起见,太大的黄鳝不要吃,很有可能是望月鳝,普通的 黄鳝也不要吃头,相对安全。
二、田螺不吃尾
在农村老家,以前吃田螺基本上都是直接将田螺肉挑出来,然后切小爆炒,因为以前的田螺个头比较大,而且壳比较脆,很容易碎掉,所以不适合直接炒。不过有时候田螺比较小的话,就会用老虎钳将尾部去掉,直接炒。
以前小时候吃田螺一般都不吃尾部的,因为大家觉得尾部是田螺的排泄物,非常脏,所以不应该吃,对身体不好。不过现在才知道,田螺尾部是田螺的内脏聚集的地方,并不是田螺的排泄物。不过内脏也是不适合吃的,田螺内脏毒素比较多,吃多了对身体也是不好的。所以说田螺不吃尾,这个是有一定道理的。
更多三农资讯,敬请关注【少三番】,谢谢大家支持。
-----
网友解答:
“黄鳝不吃头,田螺不吃尾”民间的饮食禁忌你听过吗?这句俗语直白地道出了黄鳝和田螺的忌食部位,那就是黄鳝的头和田螺的尾是不能吃的。这两种食物是站在人们舌尖上的美食,并且营养价值颇高,在人们的餐桌上比较常见。那么这种禁忌说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黄鳝
黄鳝为什么不能吃头?
在民间有一种传说,就是在黄鳝中有一种怪鳝,这种怪鳝会在月圆之夜抬头凝视着月亮从升起到消失,因此得名望月鳝。这种怪鳝生活在淤泥之中,并且喜欢食用一些动物的腐肉,它的生活环境和饮食方式决定了生长在它身上的毒素,这种毒素在怪鳝的头部聚集浓度最高。
黄鳝喜欢生活在淤泥之中
过去就曾有一个农妇,捕捉到了这样的一条怪鳝,她自己舍不得吃,而是留给日夜在田间辛苦劳作的丈夫吃,结果丈夫吃了这种怪鳝一命呜呼,而这位农妇未曾吃一口,便被怀疑是农妇下毒毒死了丈夫。农妇含冤入狱,后经官府多方查验,才得知罪魁祸首者就是这条怪鳝,农妇因此沉冤昭雪,
黄鳝不能吃头的说法也在民间流传开来。
黄鳝不能吃头的传说
当然传说归传说,在这其中存在着一定的神秘感和难以让人信服之感。那么在现实中不能吃黄鳝头的原因是什么呢?
1.大家都知道,黄鳝非常的软,周身都是肉,并且没有鱼刺。而头部则是它身体最坚硬的地方,又没有什么肉,所以这也意味着黄鳝的头并不好吃,大部分人选择摒弃。现在的人买黄鳝在卖地方杀好,头部几乎都被砍下扔掉。
2.黄鳝喜欢生活在淤泥之中,可能受到污染,会吸食到一些有害物质和细菌,而这些毒素极有可能聚集在黄鳝的头部,并且经过高温烹饪也无法去除,如果吃了会影响到生体的健康,所以头部选择不吃。
捉黄鳝
3.现在的人工养殖黄鳝也不能保证绝对的安全,养殖的饲料及水不保证是否含有化学物质,人们害怕含有重金属,反正头部又没有什么肉,所以果断选择放弃。
所以从这种分析中看来,老俗话虽然总结的有些神秘,但却是经验之谈,黄鳝头它虽然能吃,但一它不好吃,二它身上的毒素大部分可能集中在头部,所以为了身体健康当然是不吃方为上上之策。
人们舌尖上的美食黄鳝为什么不能吃头
田螺为什么不能吃尾?
还记得小时候,就特别喜欢去池塘边上的洞洞里面摸田螺,摸回来的田螺要么就用针或牙签把田螺肉一坨一坨地挖出来,而田螺身后携带的那一条像肠子之类一段会果断舍弃,只会要前面的一小丢丢肉。
因为奶奶总告诉我们说田螺后面的那一节是不能吃的。如果是用来做嗦螺的话,摸回来的田螺要用清水在家养上几天,并且每天换一下水,即使这样也很难将田螺身体里面的泥沙全部清除掉。所以在制作嗦螺时会用剪子将田螺的小尾巴剪掉。
田螺人们餐桌上的美食
奶奶为什么会告诉我田螺的尾是不能吃的呢?我想有以下原因:
1.田螺喜欢生活在池塘边上的水洞中,身体里面会聚集不少泥沙,并且这些泥沙很难清洗,而泥沙所在的位置就在田螺身上的尾部,这当然是不能吃的。
2.田螺的消化系统都在身体的尾部,一些未消化的或已消化的没有殆尽的残留物也会留在尾部,这样会容易滋生寄生虫,吃了对身体而言是有害无益。
摸田螺
3.如果田螺是正在繁殖的季节,在尾部还会有很多的小螺子,吃起来也很影响口感,所以这也是人们并不喜欢吃的部位。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发现奶奶说的话很有道理,是经验之谈。
田螺不能吃尾
虽然有时候会觉得农村的俗语有点封建迷信,但若了解其背后的真相我们就知道,每句俗语的背后都有其深刻的道理,这是人们在日积月累的生活之中所领悟到的经验之谈。
就比如这句“黄鳝不吃头,田螺不吃尾”的俗语,听起来充满了神秘色彩,可细细揣摩其中却发现这跟人们的饮食健康生活息息相关。这虽是一句老话,但把它放在今天的生活之中也一点儿也不过时。
读完以上的总结和分析,你觉得这句“黄鳝不吃头,田螺不吃尾”的农村俗语说得有道理吗?
我是彩虹之南R,感谢您的阅读!
一盘剪掉尾巴的小嗦螺
-----
网友解答:
“黄鳝不吃头,田螺不吃尾”这句农村俗语,两种不能吃的东西,还带有一定的民间文化色彩。但总的来说这句俗语是不太准确的,现实生活中,一部分黄鳝头是可以吃的,一些田螺尾也有人吃。
黄鳝不吃头
南方农村有一道黄鳝美食,名叫“盘龙”,就是炒小黄鳝时,让每一条黄鳝盘成一个圆圈。这可是一整条的黄鳝,自然也就包括了黄鳝的头。吃这道菜时,不喜欢吃黄鳝头的人,就把黄鳝头去掉,喜欢吃的一整条都吃进了肚子里。
记得小时候,我们兄弟到水沟、稻谷时挖泥鳅,说是挖泥鳅,实际上泥鳅、黄鳝、小鱼一起抓。拿回家里,用清水冲几遍,放到锅子里,把锅盖一盖,稍加把火,把它们闷在里面,然后去火,就行了。
如果抓得泥鳅、黄鳝、小鱼较多,一餐吃不了那么多,可拿出一部来熏干的,剩下用油煎一下,放水、作料,煮熟就是一道香喷喷美味。黄鳝头自然不要去掉,一锅炖。出锅后,喜欢吃黄鳝头人,吃进肚子里,不喜欢吃的人,扔掉就是了。不过,这都是一些中小的黄鳝,吃不吃黄鳝头,那纯粹是个人的生活习惯。
抓大条的黄鳝,一般就要到水塘里,用铁丝钩放蚯蚓钓,或者把蚯蚓放在专门用来捕黄鳝的竹锁(一种竹篓子),傍晚时放在水塘里,清早收起,每每收获不少。那都是比较大的黄鳝,一条有二三两,更大的有半斤。
这种黄鳝处理起来比小黄鳝麻烦得多。首先要用南瓜叶子,或冬瓜叶子把黄鳝表面的黏液去掉,其中还有寄生在黄鳝身上的小生物,农村叫黄鳝虱子。然后剖开,去内脏、去骨,去头后,这些都不要,扔掉。再用黄瓜、紫苏炖汤,也是一道美味。
传说,大而老的黄鳝头上有一个“王”,不能吃。在旧时社会,吃“王”字是触犯皇帝,是对君不忠,会招来杀身之祸,请敢吃?
事实上,我从未看到黄鳝头上有“王”字。问过其他人,同样没有看到过。看来这种说法是一种假托,
实际上,头和骨头是一样的,越大越老的黄鳝,头全是骨头,吃起来没有味道,而内脏,人们嫌其太脏兮兮。因此,黄鳝身体的这三种东西都扔掉了。
这就是“黄鳝不吃头”的部分理由,但并不是所有黄鳝的头都不能吃。黄鳝越大越老其头里的骨头就越硬,越没味,而黄鳝越小其头里的骨头就越软,有的黄鳝头吃起来连骨头的感觉都没有。
现在有的人说黄鳝头有毒,或其他东西,这纯属无稽之谈,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只是人们的一种饮食习惯而已。
田螺不吃尾
“田螺不吃尾”的说法也不全对,只能说在一般情况下,农村人是不吃田螺尾的。
那“一般情况下”是什么情况呢?农村把田螺捡回来后,一般用锅把田螺煮死,然后挑出里面的肉,只要前面的,后面的不要,连壳一起扔掉。
有一些人家嫌田螺脏的话,用清水喂养几天,尾部照样不能要。
按农村的传统说法,田螺尾是可以吃的,而且味道鲜美,农村有一些人就有吃田螺尾的嗜好,喜欢吃这一口。农村把田螺尾称为田螺肠子。
想吃田螺尾,田螺用清水喂养三五天是远远不够,至少要喂养半个月以上,有的要喂养一个来月,等到田螺肠子内的东西全部排空后,就可以吃了。喂养田螺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一天换两次清水。过去农村大多没有自来水,家里的水都是用水桶到水井里挑,费力费时间。
即使有一些男人不怕麻烦,女主人也不肯让他们把田螺放在家中喂养这么久。
原因是我国古代有一个民间故事,叫《田螺姑娘》,说田螺是神女,田螺放在家里喂养久了,会像传说中的那样,变成姑娘。家庭主妇妇自然很忌讳这种事,不会把田螺放在家里喂养很久,一般喂养几天就煮了。
这样田螺的尾还很脏,当然不能要,也不敢吃。
事实上,现在有很多地方的人家里是吃全田螺的,方法是一样,喂养半个月以上再吃,包括一些饭馆也是这样。
一些人其实还是吃过田螺尾的,只是不太了解而已。因为做好的田螺菜肴,田螺的尾壳一般要去掉,人们就认为把田螺的尾去掉了。事实上,这是一种田螺的烹饪方法,不去掉尾壳,就只能吃到前面的一段,后面一段很难挑出来,去尾壳并没有把壳内的尾去掉,而是便于吃田螺时,把壳内的尾一起挑出来吃。
因此,过去的农村人不吃田螺尾,一是一些人不想喂养得太久,嫌麻烦二是一些人认为田螺尾不干净,不敢吃。
-----
网友解答:
更多农村奇闻趣事,请关注三农堂广讯,诚邀您的关注,共同探讨三农知识。
在农村里对于田螺和黄鳝也是见的太多了,这些在农村里都是我们不可不多得美味,以前像田螺没有人吃,现在却都值好几块钱一斤,前两天买菜的时候我还买了2斤回家吃了,不过回到家里后还母亲说了一顿,说这个田螺哪有啥吃的啊,就那么一点点的肉,而且还是不干净的东西,有的时候都是在臭水沟里生长,所以母亲极力不让我吃田螺,不过这个田螺洗干净了,然后吐一会就成了美味,不过田螺处理起来却是很麻烦的,没有黄鳝处理起来简单,那么在农村里,老人常说“黄鳝不吃头,田螺不吃尾”是什么意思呢?
对于黄鳝来说,确实是个美味,做成红烧黄鳝确实挺好吃,在家里做个黄鳝然后喝上两杯,也是很惬意的,不过对于黄鳝来说最好吃的也就在半斤以内的还算可以,如果太小了就是没有什么味道,太大了也是不怎么还吃,发柴。在农村里有着大的黄鳝不能吃的说法,比如像我们常说的望月鳝之类的我们是不能吃的,据说这种黄鳝都能长到好几斤,平时都是吃一些猫肉的尸体,所以这种黄鳝吃不得,更别说头了,其余的黄鳝不能吃头的意思是因为黄鳝常年在水里生长,身体就会有一些残留的重金属和农药,那么这样的黄鳝头部是积攒了很多的毒素,所以这样的黄鳝不能吃头,不小心可能会导致中毒。
田螺这东西说实话,一般人并不喜欢吃它,因为我们内陆地区的一些水沟里就是有很多的田螺生长在面,有的时候还会有很多的寄生虫在里面,所以农村人也是很少吃,还记得以前捉来的田螺都是喂食了鸭子,现在很多的大排档都有着这样的美食田螺,不过对于吃田螺也是比较麻烦的,做之前还要把田螺尾部的尖去掉,因为在做到时候能把脏东西排出去,然后就是能很快的入味,不过对于田螺老人会告诉我们说,田螺的尾巴是不能吃的,因为田螺的尾巴处是内脏和一些排泄物的地方,这些也是和黄鳝一样,有很多的残留物在里面,吃多了对我们身体会有影响,所以这些是不能吃的,对于老人这些话也是根据他们的经验总结出来的,毕竟听了也是没有坏处的。
-----
网友解答: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少农村俗语还是很有哲理性和生活经验的,它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劳动实践总结而来的。当然,也有一些俗语由于科学水平的提高证明是不科学的,我们经过了解应该摒弃。所以今天我们了解和学习这些好的俗语,对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很有帮助的。
下面我们来学习这样一个俗语,“黄鳝不吃头,田螺不吃尾”。生活在农村的朋友可能对这句话的意思不陌生。但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朋友们可就不太了解这个俗语了。那么这个俗语讲的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学习一下。
一、黄鳝不吃头
“黄鳝不吃头”,就是讲在我们要吃黄鳝的时候,不能吃它的头,要把头去掉才行。这是不是很奇怪?黄鳝的头为啥不让吃?
说起黄鳝,这是一种肉嫩、味美的鱼类,虽然它主要生活在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稻田和池塘里,但在北方一些河道里边也是比较常见的。小时候,放学后,不少小朋友都喜欢去捉黄鳝,拿回家,让大人做一做,就是一道好吃的美食。
黄鳝的身子光滑的很,记得大人们在处理捉来的黄鳝时,一般是将黄鳝固定在长条凳子上的钉子上,这样不容易滑动。然后拉开肚子抽去脊骨,除掉内脏,当然,还要把黄鳝的头切下来扔掉,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关于黄鳝的不能吃的原因大概主要有三个:
1、黄鳝的头有毒
过去听一些老人讲,黄鳝的头最好不要吃,有毒。我想这应该是一种误传,黄鳝的头是无毒的,说它有毒,可能是因为黄鳝长得像蛇,有毒的蛇的头也会有毒,不能吃。所以人们在处理黄鳝时,为防止中毒,就把头切掉扔了。
今天的人大概也存在一些误解,认为黄鳝头是有毒的,主要是觉得黄鳝的头部含有重金属,是不能食用的。这些说法显然也是不对的,黄鳝的消化系统是在腹腔内的,不是在它的头部,就是有毒也不可能是集中在头上。
2、吃黄鳝的头不吉利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说吃黄鳝头不吉利,一是黄鳝像蛇,蛇头看起来就很恐怖,如果吃黄鳝的头,心里想想也不舒服,难以下口,如果把头去掉,只吃身段感觉就好多了。
二是有个传说,认为长得大的老的黄鳝头上会有一个“王”字,这是不能吃的。因为吃“王”字是要触犯上天的,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所以不能吃。不过至今也没有谁见过黄鳝头上有“王”字,因此,这两种说法也是没有什么根据的。
3、黄鳝的头大上面没什么肉
黄鳝的头较大,上面也没什么肉,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在处理黄鳝时,有意将头丟掉。我认为这才是人们“黄鳝不吃头”的主要原因。
一般来说,黄鳝个头越大和越老,它头上的骨头就越大越硬,加上头上没什么肉,也就一层肉皮。肉少吃起来除了硌牙之外,吃起来也没什么味道,因此,人们在处理黄鳝时,随手就将头给扔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黄鳝的头就完全不能吃,只是人们嫌弃头上肉少骨头多,没啥吃头,而且吃起来也太麻烦了。当然,也有人直接将头一起炖了吃,这也没是什么事的。据说,黄鳝头还是一种中药材呢。
二、田螺不吃尾
“黄鳝不吃头”我们了解了原因,下面就来看一下“田螺不吃尾”的原因是什么?
田螺,分布在我国各地的淡水湖泊、水库、稻田、池塘沟渠里。它的肉嫩味美、营养丰富,且有清热明目等食疗的功效,成为人们喜爱的食物,南方人更是称它为美味佳肴。
“田螺不吃尾”,指的是人们在吃田螺的时候,只把肉挑出来吃,而田螺的尾部就扔了。不吃田螺尾部是因为田螺一直生活在田里河边的泥沙里,它身体里,特别是内脏里会有不少的泥沙。
由于田螺的内脏在尾部,这样一来,尾部不仅会有很多的泥沙,也还有很多的排泄物,所以,这里脏得很,会携带各种的寄生虫和细菌。人如果吃了,可能会给自己的身体带来损害。同时,即便是吃,田螺的尾部也不怎么好吃,很容易吃到满嘴都是沙子,口感也不怎么好。所以,人们才总结出了“吃田螺不吃尾”的说法。
综上所述,俗语“黄鳝不吃头,田螺不吃尾”,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买了或捉了黄鳝、田螺,就可以按这个俗语所说的“黄鳝不吃头,田螺不吃尾”,来做,这样不仅安全卫生,而且还可以品尝到美食美味。
图片来自网络
-----
网友解答:
“黄鳝不吃头,田螺不吃尾”这句农村俗语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黄鳝不吃头”,黄鳝也称鳝鱼,这句话是说黄鳝的头骨多肉少,从美食角度来说,就是没有什么啃头,并不是说黄鳝的头有毒不能吃,所以一般人都不吃,甚至杀时就直接丢掉。如果拿中医来说,黄鳝的头骨还可以药用,用来治疗消化不良、健脾胃等。
“田螺不吃尾”,田螺也是一种美食,人们喜欢吃田螺前面的一坨硬肉,但尾是没人吃的,因为尾部是田螺的排泄物,是不能吃的。
这句俗语还是有道理的,也是生活常识。不知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
-----
网友解答:
“黄鳝不吃头,田螺不吃尾”,这是农村流传下来的老话,它告诉人们,吃黄鳝不要吃黄鳝头,吃田螺不要吃田螺尾。这是为什么?是何道理?
炒盘龙黄鳝
民以食为天,吃非小事,事关安全与健康,不可不讲究。
千百年来,先人们在“吃”的过程中,用生命和健康换来了“吃”的学问。
无论动物还是植物,并不是什么都能吃。先民们尝百草,养动物,种庄家,逐渐知道,有的动植物有毒,人不能吃。
有的动物,肉可吃,而有的内脏不能吃。或者有毒,或者是很脏的排泄物,不能吃。
所以,人们口口相传,一代代人知道什么可吃,什么不可吃;什么只能适当吃、少量吃。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有些人或违背常理,或不听劝告,非得找来稀奇古怪的东西吃,最后自己吃亏,不是丧命就是影响健康。
韭菜炒黄鳝片
黄鳝头不能吃,主要是有毒,加上尽是骨头,没什么好吃的。
小时候我奶奶常说,很多动物的头都有毒,不能吃。像鸡头、鸭头,都聚集了不少毒素。
有些人喜欢吃鸡头鸭头,并且还说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才能吃。按过去论资排辈的做法,自然是上了年纪德高望重的人才能“当头”,这鸡头鸭头,自然只能当头的才有资格吃。
老人们大多知道这鸡头鸭头没什么可吃的,况且,传说有毒,所以,不会吃鸡头鸭头骨头里面包着的东西,以防中毒。不过,也有人认为,万一中毒,反正年纪大了,也无所谓。
黄鳝头有毒不能吃,是有传说故事的。乾隆年间,纪晓岚遇上一奇案,说的是一对夫妻很恩爱,妻子给在田里做事的丈夫送饭,丈夫吃了送过来的黄鳝后,七窍流血而亡,原因是身中剧毒,妻子被关押待秋后问斩。纪晓岚明察秋毫,发现是“毒黄鳝”惹的祸,最后判女子无罪,解救了含冤的女子。
这个故事一传开,人们更相信黄鳝头不能吃了。现在人们吃黄鳝要么是剖开两半,留下肉,头连同脊椎骨至尾巴都不要;要么是炒盘龙黄鳝,也是只吃肉,不吃头和骨头及里面的肠肚。
炒田螺
田螺尾巴,聚集了田螺的排泄物和内脏,还含有不少寄生虫和细菌,当然不能吃。
吃过田螺的人都知道,田螺的尾巴部位聚集了田螺的排泄物和内脏,特别是“福寿螺”,还含有不少寄生虫和细菌,不仅田螺尾巴不可食用,“福寿螺”是根本不能吃的。
田螺很脏,不仅要清洗干净,特别是得将其体内脏物排除干净。一般得用清水养三五天,才能把田螺里的泥浆等脏东西排出来。一些有经验的食客懂得,为了使田螺体内的脏物排干净,每天都得换一次清水,并且,每次换水时在里面滴几滴食用油,或者放几片生姜。
田螺下锅炒之前,不仅要洗干净,还得将其尾巴剪掉。吃的时候,将田螺肉剔出来或者唆出来,还得注意残留的尾巴不要连同肉吃进肚子。
炒唆螺
笔者认为,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必须爱护生命,保护生命。在人们都追求健康长寿的时代,吃是人们特别讲究的事情。
古人在不断探索中总结了吃的学问。我们应该传承弘扬民族传统饮食文化,该吃的吃,不该吃的不吃。实际上这也是对自己负责。
动植物同是地球的生命,人类要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就得保护好野生动植物,与其和谐共生。肆掠生灵实际实在戕害人类。
-----
网友解答:
黄鳝跟田螺的生活习性是比较相似的,水域底层生活,吃腐物;农村俗语“黄鳝不吃头,田螺不吃尾”,为何黄鳝头和田螺尾不能吃?有道理吗?乡居小菜是农村的,小时候也经常吃黄鳝、田螺,吃的黄鳝不但不吃头部,尾部也是不吃的,而田螺也是不吃尾部的,这不是一种习俗,而是饮食卫生上的一种讲究。
黄鳝不吃头
野生的黄鳝是生活在稻田、河塘等有淤泥的水体底层,平时吃的食物是水里活动的一些昆虫、水蛭、小鱼、蛙、蝌蚪等等,有时候一些鱼等腐尸也吃,比较杂食。
黄鳝,也叫鳝鱼,也是一种鱼,在农村吃的黄鳝都是野生的,平时抓回来的黄鳝都是像清理其他鱼一样清理腹部头部尾部的,而黄鳝因为长期生活在水体底层淤泥,与泥打交道,还吃腐食,人们认为连着嘴巴的头部也会有些微生物寄生的,不好清洗干净,而且黄鳝头部没什么肉,煮来吃也浪费油,也就不弄来吃了,即“黄鳝不吃头”。
而我们这边不吃黄鳝头尾还有个说法就是,黄鳝是补血的,而黄鳝的头部、尾巴是比较补的又比较腥,吃的话太补了容易流鼻血,吃去头尾剩下的部分就可以了;而中药里,鳝鱼头是入药用的,有健脾益胃,解毒杀虫之功效。
田螺不吃尾
田螺也是生活在水体底层的,喜欢栖息在底泥富含腐殖质的水域,平时也是以泥土中的微生物和腐殖质、水中浮游植物等为食的,而田螺的尾部是专门排泄的,那些排泄物脏、细菌也多,吃了会影响健康,当然不能吃了,即田“螺不吃尾”。
怎么吃田螺?
在农村,从野外捡回来的田螺,人们一般是换水泡几天,让田螺排出那些排泄物,再一个个的用刷子刷洗干净外壳,之后再一个个敲掉壳尾尖凸的部分再拿来煮,这样煮容易把螺壳里面的螺肉煮熟,而且也能煮出螺壳里面的一些脏东西,像我爸爸煮田螺,前面两次都放水煮了然后倒掉的,最后再放少量的水煮放些配料就可以了。
而因为事先敲掉壳尾一小部分了,容易吸出螺肉来,吃的时候,就吃螺肉就可以了,后面那截肠部就不要吃了,里面有残留的排泄物、泥沙等物,吃了会影响消化吸收。
所以,农村俗语“黄鳝不吃头,田螺不吃尾”,说的是关于饮食讲究的,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