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考进士,孟郊的诗你们有喜欢的吗?
三考进士,孟郊的诗你们有喜欢的吗?
-----
网友解答:
-----
孟郊一生穷困,三考进士,两次落榜,第三次终于考中了。不过,这一年的孟郊46岁,已年近半百之人,当他看到年轻的进士们,内心十分复杂,还是在母亲的劝说下参加了第三次考试。
孟郊在第一次落榜后写下了《落第》: 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 谁言春物荣,独见花上霜。第二次落榜后写下了《再下第》: 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 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第二次落榜后,明显怨气很大。
第三次,孟郊出乎意料地考中了,他写下又喜又悲转而抒愤的《登第》: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50岁那年,他任江苏溧阳县县尉,负责地方的治安。一介书生到这个年龄还是很不得志。某天晚上,他在书桌旁写下千古名句《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60岁时,母死去世。之后,他为生活所迫。郑余庆奏其为陕西南郑参谋,他不得不应邀前往。在去的路上,他走到今天河南的灵宝,因突发疾病而死亡于途中,时年64岁。郑余庆将他安葬于洛阳,韩愈为他撰写了墓志铭。
孟郊是一直处于底层诗人,对唐朝普通百姓的苦难生活深有体会,常常处于无奈和尴尬的境地。他在诗中充满了对社会、世态、人情的反省和批判,留下许多著名的诗篇,为后世所景仰。
-----
网友解答:
-----
孟郊的诗多有名句且传诵甚多,其一生遭际也令人叹惋,修作为唐代名诗人,今天又有何遗址供人们追念?韦力《觅诗记》的实地寻访,为了解这位诗人的前世今生,提供了新的视角与资料。
孟郊有文学史上自有其独特氏记。 ‘‘寸草春晖’’成千古母爱符号与丰碑,得之于一生孤独与老母相依为命。‘‘春风得意马蹄疾’’写尽天下人考试录取后的满心狂喜,又缘自他年近五十却七试而中举的苦难历程。然而他诗中更多还是好一个愁苦了得:本望文字达,今因文字穷。
但如此杰出诗人,却无墓园可寻,而其家乡浙江徳清倒是建有一小纪念祠堂,祠堂内几桌牌友喧嚣,恰与金身孟郊塑像相映成趣,又似乎有些冷讽。正因为孟郊无遗迹可录,本篇倒是把他生前遭际与文学成就,后世影响与争议,梳理得倒也清晰而丰富。穷困潦倒诗人留下无比丰富精神财富,也是文学一规律。
-----
网友解答: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穷愁潦倒的孟郊
孟郊,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孟郊写诗态度极为认真,常常苦苦构思反复锤炼,诗中满含涩味,所以素有“诗囚”之称,他和贾岛齐名,后人称他们为“郊寒岛瘦”。
孟郊的父亲是一名小吏,家中极为清苦。孟郊从小性格孤僻,不喜欢和人往来,青年时期曾在河南嵩山隐居。《旧唐书》说他“少隐于嵩山,称处士”。
此后,孟郊目睹了藩镇之变,从中原漂泊到江南,一路游历和写诗,曾和陆羽、韦应物等人唱和。
直到贞元七年(791年),四十一岁的孟郊才前往京城参加进士考试。“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下第》),连续两次落第,让他非常痛苦。可能就是在应试期间,他认识了韩愈。《旧唐书》本传说孟郊“性孤僻寡合,韩愈见以为忘形之”。韩愈和孟郊一见如故,对他的诗才也是赞赏备至,在韩愈的推崇下,孟郊诗名大振,成为韩愈这一诗派的名士。
贞元十二年(796年),四十六岁的孟郊,终于进士及第。这让他欣喜若狂,写下了那首《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昔日的困顿,今朝的得意,吐尽了心中多年的郁积。可惜,考中进士并没有让孟郊真正的“春风得意”。
几年后,他才被朝廷任命为溧阳(在今江苏省)县尉。韩愈送他,写了一篇《送孟东野序》,其中一句说:“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做一个小小的县尉,这不是他的愿望。孟郊虽然到职,却不愿意任事。他常常去溧阳城外的投金濑和故平陵城游玩,坐在水边,或沉思,或赋诗。看到政务完全荒废了,县令只能报告上级,另外请个人来替孟郊做县尉的事务,同时把他薪俸分一半给那人。县尉的薪俸本就微薄,孟郊就更加穷困了。
孟郊久困下僚,生活窘迫,诗歌里也满是清寒之味。比如“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借车》),借车搬家,家具比车还少。《唐才子传》说这些诗“皆哀怨清切”。
贞元二十年(804年),孟郊索性辞去了溧阳尉一职。好友李翱不忍心看他过这样的苦日子,先后把他推荐给封疆大吏张建封和郑余庆。李翱在给张建封的信里说:“郊穷饿不能养其亲,周天下无所遇。”这两句话,可以说是对孟郊一生的最好概括。
元和元年(806年),郑余庆推荐盂郊为水陆运从事,试协律郎。从此,孟郊定居洛阳,可以免于冻饿了。元和九年(814年),郑余庆担任兴元尹,表奏孟郊为兴元军参谋,试大理评事。孟郊从洛阳前去赴任,却得了急病,死在了河南阌乡县,终年六十四岁。
孟郊性情孤僻耿介,一生穷愁潦倒,被当时的人称为“寒酸孟夫子”。但也正是贫苦的生活,使他对人间的真情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他的《游子吟》是千古流传的名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曲母爱的颂歌,诗人宦途失意,饱尝炎凉,所以更加感觉到亲情的可贵。这首诗朴实自然,浅显明白,再现了人所共感的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故而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强烈共鸣。
-----
网友解答:
-----
从《烈女操》到《游子吟》,孟郊对女性看法的改变为何如此之大?
孟郊这个人他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比较出名的人,但是用我们这个时代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人,你会发现他是一个真正活在古代的人,他秉持了古代很多的思想,他把这些思想发挥到了极致,但是这些思想当中有很多东西其实都是不需要采取的。
也正是因为他这样顽固守旧的思想,导致了他在朝堂上仕途非常不顺,很多人其实都不愿意与他交流,他的很多诗集策论在大部分朝堂上的人看来都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比较固守旧派的思想,从他的诗当中就能够看得出来。
《烈女操》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贞妇贵殉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这首诗是抒写,古代女子在封建时期,他必须成为一种贞洁的牺牲品,自己的丈夫死后必须终身不嫁,或者是陪着丈夫一起死去,作者歌颂了,这样的女性同时也说明了,他的封建伦理道德思想非常的深厚,反映了他的阶级局限性,很多人是不愿意看透他的,也不愿意突破这样的阶级局限性去用这个人。
这首诗先是用梧桐和鸳鸯去比喻一对情侣,我们也知道,在古代梧桐和鸳鸯都是相依相守的,这本来是表示非常美好的爱情的,也表示了非常美丽的,一个情怀的,但是在这里他却用了非常破坏情景的两个词语“待老”“双死”,直接表现了自己内心对于封建思想的崇拜。
没有哪个女子不愿意好好地活着,在这个世界上动物也并不真正的会这样,我们可以用这个东西去歌颂美好的爱情,但不能用这个东西去禁锢别人的自由和别人的生命,作者看不透这个东西,所以他用这两个词语把这个爱情绑定成为一个坟墓。
第二联直接点明一切,“殉”“亦如此”,把这样的生死看得特别的高高在上,把自己的脸面看得特别的高高在上,他借用这件事情去赞美那些贞洁烈女,同时也是表达自己不愿和权贵的这些人同流合污。
从这里也可以,看得出作者是一个非常顽固的人,他用了非常烈的词语去表达这个事情,并且把这个事情宣传得天下皆知,并且用这个事情去表达自己,就说明他的内心当中坚持己见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以自我为中心,很难听进别人的劝阻,也很难听进别人的建议,只按照自己的思想做事。
在历史当中,这样的顽固守旧派,甚至听从不了别人意见的人,在朝堂上基本上是不受欢迎的,说得再难听一点,在我们现在的这个社会,这样的人都是不受欢迎的。
“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点明了前面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同时也表示了自己的内心,就像井中的水一样,掀不起任何的波澜,表示自己的品行不会跟随着朝堂上的这些人随波逐流。孟郊在这个时候其实已经看透了整个朝堂他不愿意和这个朝堂为伍,所以故意用这些非常固执的东西禁锢自己,从而让自己的心理变得十分的扭曲。
如果孟郊出现在一个相对比较好的朝代,相信他会是朝廷上一个非常厉害的言官,坚持自己的底线,抒发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思想,而不是变成一个心理扭曲禁锢自己十分激烈且顽固的人,说到底还是时代害了他。
没有触及到那个时代的孟郊,还没有跨入朝堂的孟郊,又是怎样的人呢?我们也可以从他的另一首诗去看待这个人的另一面。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字里行间都书写了自己未来远大的抱负,都书写了自己内心当中对未来的期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关心,这首诗成为了历史的著名著作,表达对母亲的孝心,传唱至今。所以可以简单地看出那个时候的他还是一个少年开怀形象的男子他对于很多事情都比较向往,心怀美好,所以用词比较舒缓,表达的意境也非常的高。
“慈母”“游子”都包含了母子之间的感情,也包含了作者对母亲的不舍,从内心当中觉得自己母亲是一个非常好的女性,她从来没有说要禁锢自己的母亲,甚至在别人面前表达了母亲的高尚,不是所有母亲都愿意放手,让自己孩子去闯,自己的母亲愿意,所以自己的母亲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母亲。“手中线”“身上衣”两个词语相互对应,表达了母亲对自己最真实的关心以及情感。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里用了两个表达词“密”“迟”表达了自己想要出去母亲对自己的担心,也表达了母亲给自己最好的安排,就是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自己,这里其实表达了一个非常伟大的母亲的形象,这个形象一下子就在人们眼前立体起来,让很多游子的内心第一时间想到了自己的母亲。
“恐”这个字表达了母亲内心当中的担心,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因为自己迟迟没有归来,所以这样的恐惧会在母亲心中一直徘徊,自己也因为思念母亲担心母亲,内心当中也有这样的徘徊和思念,所以这个字表达了两个人相互奔向的情感。
这两句话就把一个母亲和游子之间的形象立体起来,千丝万缕的纠葛,牵扯在一起,表达了很多人内心对母亲的情感以及母亲对自己的情感,引起了很多游子的共鸣。这首诗词虽然并不是很华丽,但是他非常的朴素,且流畅地表达了歌词当中的韵味,从这样的诗词当中,你根本感觉不出这个人是一个固执的人,反而觉得他很朴素很干净。
“谁言寸草心”谁能说出母亲的心呢?寸草它是熏草,在我们国家它代表的是母亲的花,表达了子女对母亲的孝心,没有做父母之前,我们很难去理解父母内心当中最真实的心思,真正做了父母之后我们才会知道,做父母其实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才会真正的理解父母。
“报得三春晖”相对我们的无知来说,那个时候的梦娇其实已经非常成熟了,他知道自己母亲内心当中的担忧,你知道母亲内心当中的害怕,所以他希望自己真正成长起来,报答自己慈母的恩,也希望完成母亲心中的夙愿。
从这里来看这个人,他其实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他是一个非常懂得感恩的人。我们就会发现这个时候的孟郊和我们后来认识的孟郊完全不同,如果是这个时候的梦娇相信很多人都愿意和他交朋友,但如果是前面我们那首诗所表述的孟郊,大多数人都不愿意与他成为朋友。
是什么改变了这个懂得报恩的少年?是什么改变了这个成熟,懂得感怀母亲的少年?从孟郊的一生当中,我们就能够看出她其实和这个朝堂是相互对立的。曾经两次考试都不中,一直到46岁那年才中进士,中了进士之后,在朝堂当中也很少有朋友,他一直认为自己仕途不顺,就是因为没有附和朝堂上的人。
孟郊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当中,比较有才华且孤傲的人,这种人适合默默地搞研究,他不适合荣誉大众的人群当中,但是在古代的朝堂上,你就必须要融入其中,你才能够走出来,所以孟郊在那个时代就被逼成了一个固执己见的人。
用那个时代的条条框框束缚自己,想通过那些条条框框成长自己,把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现给家人表现给母亲,可就是这些东西成为了他成长路上的绊脚石,把它变成了一个特别讨厌的人。
只能说那个时代毁了他,他是个有才华的人,但是他的才华很难融入当时的朝堂之中,长期的孤立也就导致他成了一个固执的人。
-----
网友解答:
-----
我喜欢孟郊的诗,尤其喜欢孟郊的巜游子吟》这首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