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可以分享一下吗?
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可以分享一下吗?
-----
网友解答:
-----
四人帮发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华民族十年浩劫,使中国工业,农业,科技停滞不前,
-----
网友解答:
-----
对越自卫反击战解放军最硬核师长:越军俘虏一个都不放!
边贵祥,1928年生,河北香河人,因为家境贫寒6岁就开始给地主干活,后来他机缘巧合认识了大户人家的护院武师,从武师那里学了一手好拳脚。
16岁时,边贵祥在家乡路遇一个保安团丁调戏妇女,便果断出手收拾了那个禽兽,这下可闯了祸,保安团到处搜捕边贵祥,他在家待不下去,只好到处躲藏。
1944年8月,边贵祥得知了八路军英勇杀敌,杀鬼子,打伪军的英雄事迹,不禁心生仰慕,便毅然投奔,加入了八路军冀东第18纵队。
由于边贵祥身手不凡,很快升任排长。有一次在白刃战中他以一敌三,一连挑翻了三个鬼子,吓得剩下的鬼子落荒而逃。又有一次,他一个人就俘虏了一个排的伪军。
边贵祥
解放战争开始后,边贵祥作战非常勇猛,在涌现著名爆破英雄董存瑞的解放隆化的战斗中,边贵祥担任爆破手一连端了敌人两个碉堡,在打第三个碉堡时身中数弹,其中头部中一弹,当场昏迷。
换了一般人估计这样也就没命了,但边贵祥居然活了下来,纵队首长来看望他,问他要什么奖励,他却说:“我不要攻,也不要钱,只想消灭敌人。”
没过多久,边贵祥又上了战场,在又一次战斗中,他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右眼眶,眼球都掉了出来。
这时,让人震惊的一幕发生了:他把挂在眼眶外的那个眼球一把拽掉,继续呐喊冲锋。这生猛劲头,即使是古之夏侯惇、张飞再世,恐怕也不过如此吧!
在解放战争中,边贵祥先后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大小数十次战斗,曾五次负重伤,浑身上下伤痕十余处,跟粟裕大将一样,他体内留着三块弹片,直到遗体火化后才发现。
1953年起,边贵祥先后任144师430团(前身是毛主席“三湾改编”形成的工农红军第一师第一团)一营参谋长、营长、军作训参谋、团长等职。
1970年1月起,边贵祥升任163师(就是原来的144师)师长,该师长年驻防粤东,担任台海武装斗争的预备队,当时163师是55军中唯一齐装满员的甲种师,下辖3个步兵团和一个炮兵团。
边贵祥打仗猛,带兵也以严厉闻名,他任师长期间每月固定下连队蹲点,且每天早晨六点必在离营房5公里外白塔镇交叉路口等着,数着人头检查负重武装越野训练。
若是发现问题,这个连队一个星期都不得轻松。他的严厉作风,全师的干部战士大都领教过。他对下属的团、营、连长要求苛刻,对一般战士却比较温和。
根据他的老部下回忆,老边师长对连营干部急起来会骂娘,并说:‘再搞不清楚我毙了你’,对老兵、新兵和小兵却总是说:‘慢慢来,不要急,想好了再如实说,看准了再大胆做。’因为在他的心中,只有无能的干部,没有蠢笨的士兵。
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解放军
1977年,196师到广东惠来县参加演习。有两名连级干部骑单车时顺路载了两名当地的女同志,不巧正好被边贵祥恰巧撞见了。
这下可惨了,除了被狠批一顿外,边贵祥还要他俩当众载着100斤的大米骑上山,一时间全师震栗。
1978年12月,中央军委决心发起对越自卫反击作战,163师奉命跋涉3000多里,到广西凭祥、宁明地域集结待命。
因为边贵祥在1967-1968年曾经入越指导抗美斗争,深知越军的虚实,所以越南方面对他既了解,又十分忌惮。
越方得知边贵祥率军抵达中越边境,便公开点名叫阵说:消灭163师,活捉边瞎子。谁提边贵祥的人头来,就给3万美金!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享受到越军这种“待遇”的,除了时任127师师长张万年,就是边贵祥了。
结果,吹牛皮的很快遭遇了实力打脸。
163师的对手是驻防在同登的号称越军“金星师”的第3师第12团,该团战斗力在越军中有口皆碑,结果才一天时间就被163师打崩了。
2月17日自卫反击战开打这一天,163师集结了170多门火炮对同登的上百个越军目标实施猛烈轰击,随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破越军的5道防线。
第一天163师就直插越军后方22公里,像一把老虎钳把越军3师12团夹得粉碎。除了鬼屯炮台、339高地和零星几个据点,同登地区被163师占领,而且残敌也被我军团团围住。
2月18日,越军第3师第2团向探垄方向攻击,试图解救12团的残兵败将,被488团3营死死堵住,损失470多人也未能前进一步。
有了师、团两级榴弹炮和野炮的支援,3营这一天打得从容不迫,在边贵祥的严格督促下,163师的步炮协同几乎天衣无缝,我军伤亡甚微,反倒是越军尸横遍野。
今天的鬼屯炮台一片荒凉
在同登成了瓮中之鳖的越军除了少数钻了山洞,被我军逐洞围剿之外,大多数躲进了被称“’法国炮台”的同登鬼屯炮台。
鬼屯炮台是当初法国殖民者占领越南时修建的,用的是加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坚固,解放军装备的82无后坐力炮、火箭筒打上去对炮台丝毫无损,派人上去爆破却连放炸药包的地方都找不到。
163师又调来85mm加农炮连,对着炮台打了150发炮弹,结果只打掉了一些边边角角,这可怎么好!
到了2月19日傍晚,前线的指挥员打电话给师部报告战况,因为鬼屯炮台久攻不下,他的语气显得非常地紧张和急躁。
师政委吴恩庆按捺不住,在电话的这端大骂道:“你TM的是干什么吃的?老子毙了你!”
听到这话,边师长从地图前走了过来,接过电话沉着地说:“小伙子不要急,喘口气慢慢说。你先把具体情况告诉我,有什么困难直接说。你还需要什么?是炮弹、炸药,还是兵力补充?要工兵吗?……”
163师、165师参加反击战示意图
结果凑巧的是,当时广西境内凭祥电厂有个职工,多年前曾经被法军抓去修炮台,对炮台的情况十分了解,他亲自到前线给部队引路,介绍炮台结构。
结果,我军从越军的射击死角登上了鬼屯炮台,但藏在其内的越军拒不投降。
似乎是继承了边贵祥那股狠劲,163师的战士也个个都是狠角色,当即从天窗处往内倒了几吨汽油,用喷火器引燃。只听“轰”的一声巨响,炮台上盖飞了起来,下面全都塌了。
越军3师12团,这个战前大吹牛皮的所谓“英雄团”就这样全军覆没,闷死在炮台下面的敌人到底有多少无法计算。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163师创造了东西两线参战部队歼敌纪录。共歼敌5861人,其中毙敌5293人,伤敌530人,俘敌38人(闷死在鬼屯炮台的无法统计)。
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我军炮兵
此外,还缴获坦克6辆、装甲车5辆、履带牵引车4辆、汽车59辆、各种火炮147门、各种枪支1938支及其他大批军用物资。163师的战绩位居我军参战29个师第1名。
很快,163师兵临谅山,打到奇穷河以北。本来按照反击战东线指挥部的部署,是不准备打过奇穷河的,结果163师乘胜追击,攻克穷奇河大桥后又越过河,把河南的谅山市区也占领了。
在战斗结束没多久,上级突然下达了一个指令,要163师就地释放越军俘虏,归还缴获物资。
按道理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释放对方俘虏也是解放军的一贯作风,当年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结束后,解放军也释放了俘虏,归还了缴获的印军装备。
但是边贵祥不这么想,他所想的是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自己的损失,保护战士的生命。他说:滑稽,仗还没打完就放俘虏,那他们回去拿起枪不还是敌人吗?这还把我们战士的生命当回事吗?
部下当时要给上级回话,被他阻止:“要放也是打完仗再放,我是师长,我要对我的兵负责,
要坐牢要免职随便,今天这些人我一个都不会放
”。
边贵祥师长和曾经的部下
此战中,163师有600多名战士伤亡,其中在鬼屯炮台伤亡了一百多人,敌我损失之比大约为10:1。
以前,163师里有一些人对边贵祥的治军思路不太理解,但直到这次自卫反击战后大家才深深地体会到,老边师长的思想就是“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1989年,边贵祥退休,2008年9月,他在广州病逝,享年81岁。他生前交代:“不要告诉别人,让我悄悄地走。”因此在他去世后,只有少数老部下闻讯赶到广州送别。
特别神奇的是,在这位素称严厉的老师长遗像前,居然出现了许多象征“慈祥”的康乃馨,
还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边贵祥给他儿子取的名字是“边防军”。他之所以取这样的名字,不仅仅是为了不与他人重名和好记,应该还有更深的寓意。
晚年的边贵祥
-----
网友解答:
-----
首先反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经典照片《开国大典》中没有朱德的身影,从而留下千古遗憾?
这个问题背后藏着一个鲜为人知却又让人肃然起敬,不禁泪目的故事!
因为,在开国大典上,朱德一个下意识的举动,救下了一个人。
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首先得从开国大典开始说起。
食堂最喜欢的朱德照片
01、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注定是一个被载入史册的日子,这是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的日子。
这天,北京30万军民早已齐聚天安门广场,翘首期待着伟大历史时刻的到来。
下午三时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开国大典正式开始。
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宋庆龄等开国元勋,稳步登上天安门城楼。
毛泽东走近麦克风,朝广场深情地望了一眼。
然后,毛泽东手持讲话稿,用他那独特的湖南口音,一字一顿地向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这声音拉开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就在这时,等候多时的摄影师按下了手中快门,呲的一声,这一个重要历史瞬间被收入了镜头。
摄影师拍下的这张弥足珍贵的黑白照片,就是著名的经典照片——《开国大典》,又名《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陈正青《开国大典》
这张照片很多人都曾见过,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可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身影,却没有看到解放军总司令朱德的身影。
难道是朱德没有出席开国大典?朱德并没有领兵作战,当天参加了开国大典,和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一起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朱德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开怀大笑
难道是摄影师没有注意到朱德?显然不是!
朱德是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一直以来都担任总司令一职。
而且在七届一中全会上,朱德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被选举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史称“五大书记”其中朱德地位仅次于毛泽东,排名第二。
毫不夸张地说,朱德就是全党全军第二人,深受中国军民拥戴和尊重,也是在场摄影师们重点关注的重要领导人。
知道这段历史的人会说这是因为朱德在阅兵总指挥聂荣臻陪同下,乘敞篷汽车检阅受阅部队。
解放军总司令朱德检阅部队
其实并不是如此。
当天开国大典的流程是,毛泽东登上天安门城楼,发表重要讲话,宣布新中国的成立。
然后在《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中,毛泽东亲自按下了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徐徐升起,在场国人行注目礼。
随后,象征着中国当时的54个民族在我党以及毛泽东等领导人的领导下,英勇奋斗28年取得最终胜利的54门礼炮鸣炮28响。
随即,毛泽东向全世界宣读新中国第一号公告。
然后,才举行盛大阅兵式,朱德和聂荣臻陪同下,检阅部队。
检阅完毕,朱德总司令回到主席台上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
“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部队,在反对美国帝国主义所援助的蒋介石反动政府的革命战争中,已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朱德在开国大典上发表讲话
随后,在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受阅部队的步兵、骑兵、坦克、大炮、汽车等,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迈着威武雄壮的步伐,由东向西分列式通过天安门广场。
与此同时,刚刚组建的人民解放军空军十四架战斗机、轰炸机,凌空掠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
阅兵式持续近三小时,之后就是群众游行。
也就是说,在朱德检阅部队之前,他一直在天安门城楼上,就在毛泽东身边。
检阅后,他又登上城楼,和毛泽东一起欢度此时。
而摄影师拍照的一刻,他也在天安门城楼上。
可是,摄影师拍摄的《开国大典》没有朱德的身影呢?
《开国大典》的作者,著名摄影师陈正青后来向世人宣布了答案。
02、摄影师
陈正青,祖籍福建福州,1917年12月出生于湖南长沙的一个书香之家。
他的祖父陈自新是清朝进士,在湖南、广东做官,门生无数,桃李遍天下。
他的四个儿子陈天锡、陈仲经、陈绍箕、陈天材,都是当时著名的饱学之士。
陈正青的父亲就是陈仲经,是著名的书法家。
陈仲经颇具革命精神,1923年曾南下广东,跟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担任建设部部长林森的秘书。
1925年7月,国民政府成立,林森推荐陈仲经担任财政部部长宋子文的秘书,兼任福建省财政厅代厅长、闽赣食糖专卖局局长、考试院考选委员会第二处处长、广东广西考铨处处长等职。
可以说,陈正青家族累世为官,是一个官宦子弟。
因为这样的家庭背景,陈正青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就读北京汇文中学。
1936年,陈正青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他的父亲早已经为他安排了一条锦绣大道,他只要按部就班,都能出人头地。
陈正青
但他与父亲政见不合,向往革命,因此没有听从父亲的安排。
1936年10月,陈正青离家出走,奔赴西安。
这年12月,陈正青经其姐夫王子安(省议员、杨虎城机要秘书)介绍,认识了叶剑英。
在叶剑英推荐下,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1937年3月,陈正青光荣入党,同年9月调西北战地服务团。
陈正青长期转战陕西、山西、晋察冀等地区,历任戏剧队长、编导等职。
1944年底,陈正青回到延安,任鲁迅艺术文学院干研班研究员。
抗战胜利后赴东北,历任辽宁省文工团副团长、嫩江军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
四平保卫战,陈正青任三区区委书记。
1946年,陈正青任东北画报社任出版科科长和采访科科长等职。
在此期间,陈正青拍摄了大量纪录东北解放战争的珍贵照片。
后来,新中国成立后,陈正青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摄影处副处长、通联科长、记者室主任、研究室主任、摄影部副主任等职。
开国大典前夕,为完成开国大典的拍摄任务,上级从全国各地调集诸多顶尖摄影家来京,组成了堪称豪华的强大阵容。
经上级再三权衡考量,参加革命最早、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陈正青,与侯波、杨振亚等人,被分派去了天安门城楼观礼台。
其中,侯波也是一个著名的女摄影师。
侯波,山西夏县人,1938年入党,毕业于延安大学。
历任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影科长、北平电影制片厂摄影科长、中央办公厅警卫局摄影科科长等职,为毛泽东和党中央领导专职摄影达12年之久。她和丈夫徐肖冰一起拍摄的许多作品成为宝贵的历史资料。
侯波拍摄的《开国大典》,同样经典。
侯波拍摄的《开国大典》
当陈正青等人接受任务后,激动不已,倍感光荣。
拍摄前,陈正青多次登上天安门城楼,事先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将拍摄路线和每一个站位,牢牢刻在了脑子里。
03、来龙去脉
可是,开国大典开始后,出乎陈正青预料的状况还是发生了。
开国大典举行时,天安门城楼观礼台上,集聚了大约600人。
600人挤在面积狭小、空间局促,人群簇动的天安门城楼,想拍摄出一张完整照片,难度极大。
陈正青为拍摄出最佳效果,靠上了一根汉白玉栏杆。
这根栏杆,距离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非常近,是一个位置极佳的拍摄位置。
陈正青非常满意,总算是抢到一个好位置了,这地方可是很多人想抢呢。
但是,当陈正青拿着相机,对准毛泽东等人时,素来专注、追求完美的他仍觉得没有达到最佳效果。
于是,他不断地将身体往后仰,再往后仰。
此时的陈正青太过投入了,完全没有注意到危险。
他的身子已经悬在半空中,汉白玉栏杆根本无法起到保护作用,一旦陈正青稍有不慎,倒栽出去,后果不堪设想!
东方织锦厂织锦的《开国大典》,足见有多拥挤
就在这时,站在毛泽东身边,聆听毛泽东演讲的朱德余光瞟到了陈正青。
朱德吓坏了,他没有任何犹豫,一个箭步冲过去,紧紧抱住了陈正青的双腿,救下了陈正青!
就在朱德冲出来的那一刻,陈正青按下了快门。
于是,就这样,朱德遗憾地没有出现在《开国大典》照片中。
也正因朱德挺身而出,保护了陈正青才有了陈正青的经典之作《开国大典》。
救下陈正青后,朱德心有余悸,还严厉“批评”了陈正青,“批评”他不知道注意安全。
多年后,陈正青讲起这段往事,他的双眸依然饱含泪水。
他总是说:“如果没有朱老总,我就可能以身殉职,成为开国大典上的烈士了。”
结语、
幸运的是,后来在东方织锦厂织锦的《开国大典》和董希文油画《开国大典》都有朱德的身影。
这也稍微填补了一些历史遗憾。
董希文著名油画《开国大典》
不过,在朱德看来,这不是遗憾,这点小事情,远不如身边同志的安全重要!
小举动,大情怀,朱德下意识的举动,足以说明忠厚友爱的朱德,是多么地关爱身边的同志。
换成一般人,在这青史留名的历史时刻,谁愿意离开摄像机,离开镜头呢?
可在朱德看来,这一切都微不足道。
这就是朱德,人民永远敬重、铭记的朱老总。
-----
网友解答:
-----
1976年,毛泽东生命中的最后一个春节,没有客人和亲人在身边,仅有几位工作人员在陪伴着他。
毛泽东出生在湖南湘潭的一个农民家庭,湖南人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四到正月十五,时间差不多持续了半个月。而这期间,团年饭、开门炮、拜年礼,以及舞龙唱戏等,可谓是样样讲究。虽然远离家乡,但过年的这些习俗和习惯,毛泽东都未曾忘记过。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建设新中国的队伍中来,平时都很少有时间娱乐。而且就算是来之不易地闲暇时光,毛泽东都是在看书中度过。曾在中央警卫团担任20多年武装警卫员的毛尚元,曾说毛泽东的年过得很简单。
在过年的时候,毛泽东最多喜欢根周围的人聊聊天。深居简出,有团来拜会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周恩来总理代表。很少讲话,喜欢安静,并且喜欢看书。只要是有时间,他手上都会捧着一本书来看。过年对他来说,其实和平常并没有两样。
到了晚年,毛泽东相信吃五谷杂粮才会身体强壮,像玉米、红薯、马齿苋菜等,他都很喜欢吃。但是,他也有不喜欢吃的东西,那就是面食及饺子。他宁可去吃糙米,也不愿意吃饺子和馒头。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当毛泽东得知这一消息时,没有说过一句话,任由泪水流淌,默默地划过脸颊。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都未能摆脱悲伤的情绪。本来有说有笑的毛泽东,在人生最后的一段日子里,脸上很少有笑容,常常沉默。
1976年2月4日,毛泽东度过了最后一个春节。在除夕夜,那天天气很冷,天上少有星光。在这个原本家家团圆,开开心心地吃着年夜饭的日子里,毛泽东的身边并没有客人,更没有亲人,唯有几位工作人员在陪伴着他。
年夜饭,是张玉凤一勺一勺地喂他,久病缠身地他连吃饭都十分艰难。在病榻上,他侧卧着,只是简单地吃了几口武昌鱼和一点米饭,而后便摇了摇头,说自己不想吃了。饭后,张玉凤等人扶着他下榻,来到客厅坐下。
在客厅里,毛泽东头靠在沙发上,静静地坐在那里,并没有说什么。午夜时,中南海外边传来噼噼啪啪的爆竹声。那一刻,他听的很真切,那时才真正意识到是除夕,又到了一年春节的时候了。随后,毛泽东声音沙哑地对张玉凤等人说,“放点爆竹吧,你们这些年轻人也该过过节。”
就这样,张玉凤去通知了值班室的工作人员,让他们准备好爆竹,在房外燃放了一会儿。听着鞭炮声,或许是想起了自己年轻时放鞭炮的时光,毛泽东此时的脸上,才逐渐露出一丝微笑,但是他那瘦弱的脸颊,却是让张玉凤等人更加的心疼。
第二天,毛泽东难得有心情去看了一场电影,那是《难忘的战斗》。当影片放映到解放军入城,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的一幕时,他眼睛逐渐湿润,而后问身边的工作人员,“那欢迎地学生中有你吗?”
听到这句话,身边的那个工作人员也流着泪的点了点头,那时他正是学生,参加过解放军的入城仪式。看到他点头后,毛泽东不知为何失声流泪,情绪波动很大。见此,工作人员为了他的身体健康着想,只好带着他离开了放映室。
或许是昨天的电影放映,让毛泽东想起了之前戎马沙场的波澜岁月。第二天的时候,他的心情变得很糟糕,一整天躺在床上,不吃不喝。即便是工作人员问他发生了什么,他也不回答,就这样沉默着。
到了6月时,毛泽东的病情逐渐加重。由于特殊原因,他的女儿李敏想要到中南海看望父亲时,都不被允许进入。而且,李敏出入中南海的证件,在搬出中南海到兵马司胡同居住后,便被收回了。
直到了最后时刻,华国锋派人去通知李敏时,李敏才得以见到自己的父亲毛泽东。见到自己的女儿,毛泽东问了一句,“娇娇,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听到这句话,李敏的不禁泪流满面,她握着毛泽东的手说,“我来过很多次了,可他们不让我进来看你,说你工作忙。”
听到这句话后,毛泽东很诧异。随后,他又问“你多大了”,李敏回了一句“39岁了”。但让她没有想到的是,毛泽东却微微地摇了摇头,说“不,你38岁了。”病入膏肓的他,依然记得自己女儿的年龄。随后,在聊了一会后,毛泽东感到很疲惫。
只见他做了一个手势,用拇指和食指相对,连成了一个圆,并轻声地说了一句。但因为李敏和工作人员都没有听清楚,便无从得知他所想要说的意思。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但是谁能够想到,在人生最后一个春节里,在阖家团圆的时候,陪伴他的却仅有几位工作人员。
-----
网友解答:
-----
文革时期的大串连,中学生不拿一分钱可以游遍全国,到那里都有接待站,吃饭不要钱,坐车不要钱,接待不好还要造他们的反,全国不知道浪费了多少钱粮,但愿这样的故事永远不在发生
-----
网友解答:
-----
毛泽东的最后一个生日,面条全碎在锅里,厨师泣不成声,大喊:我有罪!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的领袖。他一生崇尚简朴,反对铺张浪费,一件穿了20年的睡衣上打了73个补丁,这种节俭程度无疑是人民的典范。
在“过生日”这件事情上,毛泽东十分坚持自己的选择。他反对做寿做寿,反对大摆筵席,他的生日大部分是自己一个人,或者和家人以及工作人员一起度过。偶尔请一些老朋友一起聚聚,那也是不用公费,坚决自己掏腰包。
在他的生日宴会上,没有什么名烟名酒,也没有名贵的菜肴,吃的都是家常菜,喝的都是普通的酒水。他认为人应该学会满足,有这些已经很好了,不应该再去贪享口腹之欲。
1975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的82岁生日,这一天连久未见面的江青,也在自己的住处煮了毛泽东最爱喝的胖头鱼汤,带来中南海游泳池送给他。
除了妻子江青、女儿李敏、李讷,以及护士长吴旭君、秘书张玉凤外,毛泽东还特地邀请了以前在自己身边工作过的几位同志。众人欢声笑语,纷纷为毛泽东祝寿。
而有一人却守在电话机旁,严阵以待!他就是田树滨,一位面点师傅。
田树滨是河北黄骅人,他的面点技术师从天津起士林的德国厨师,对于面食十分精通。自1947年开始,他被调任去为首长们服务。毛泽东每次生日的长寿面都是由他亲自制作完成的。
在过生日的时候吃长寿面,那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一个传统习俗。相传这种习俗起始于汉武帝时期,而它的出现和汉武帝时期的鬼才东方朔有关。
相传,晚年的汉武帝迷信鬼神相面之说,一天他召集群臣闲聊时,给群臣们讲了一下相面的知识。听汉武帝说道:“据《相书》上讲,一个人的寿命长短与人中的长短有关,人中越长寿命越长,若一个人的人中能有一寸长,那么这个人就能活到100岁。”
东方朔听完后哈哈大笑,汉武帝微感恼怒,问他何故发笑,东方朔我回答道:“我并不是笑陛下,而是笑彭祖,他活了800岁,光人中就有八寸长,那脸得该有多长啊!”
汉武帝和群臣听后,也哈哈大笑起来!看来靠脸长活久,是很难实现的,于是汉武帝就要求群臣想一个变通的方法。后来东方朔又提出了这么一个方法:脸就是面,脸长就是面长,那么过生日时吃一碗长长的面条,就可以得到长寿的祝福了。
所以,过生日时吃长寿面的习俗,便一直延续了下。它表达了人们对过生日的人健康长寿的一个祝福。
田树滨之所以守在电话旁,就是等待着毛泽东的秘书吩咐,让他给主席做碗长寿面。果不其然,不一会儿,电话铃想起,他接到了这个命令。
接到命令的他一点都不敢马虎,收拾了一下,几分钟就赶到了毛泽东的住所。他还是像往年一样,在主席的住所,穿好围裙,拿起擀面杖,开始做手擀长寿面。
不一会儿,面条在他的手中做的又细又长。这其中有一个说法,那就是长寿面的面条,一碗只有一根,这根面条越细越长,煮熟后捞出来越完整,过生日的人就越健康,越长寿。
面条准备好后,田师傅就开始将面条下锅了。
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当面条煮熟后,田师傅揭开锅盖准备将其捞起时,他发现面条竟然一寸一寸地断在锅里,全碎了!
这可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情,田师傅还以为是他自己做面条哪里失误了,于是又认认真真的重新做了一次。没想到这次煮熟后,还是和第一次一样,面条全是碎的。
看到这一幕,田师傅眼泪不自觉的留下来,他喃喃自语道:
“今天是主席的大寿,我却将长寿面做成这个样,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有罪!我有罪!”
旁边的于师傅和徐师傅见状,开始也是十分诧异,后来不自觉地眼眶开始湿润了。或许他们都意识到了什么,但谁都没有说出来。
为了不耽误主席的生日宴会,田师傅当机立断,用厨房里工作人员平时吃的挂面来代替长寿面。经过他高超的手艺烹饪后,那碗长寿面主席并没有吃出什么异样,仍旧像以往那样香。
除了吃长寿面和喝胖头鱼汤外,这个生日,朝鲜首相金日成还送来了朝鲜的大苹果,为毛泽东祝寿。面对这老朋友的礼物,毛泽东自己留下了两个,余下的让众人分着吃了。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逝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旧不知道自己最后一个生日时煮长寿面发生的事情。
十几年后,毛泽东生活管理员吴连登将这一事情公布出来,我们才得知当年事情的真相!
【文若木 图网络】
(关注
@若木小记
,为您分享更多精彩)
-----
网友解答:
-----
东北抗联八个女战士,为了师部安全转移,开枪吸引日寇的火力,最终全部跳入江水,英勇就义。她们最大的23岁,最小的才13岁。令人不齿的是,师长关书范后来惮于条件艰苦,投敌叛国,成了千古罪人
-----
网友解答:
-----
谢谢
@悟空问答
邀请。
我是以史为鉴墨上桑,我来讲几个三国曹操的故事吧。
曹操不仅仅是统帅、战略家,在个人武力上也算的上是一方高手,史书中经常记载曹操:“
手杀数人
”。但是在曹操年轻的时候,并不是特别安分守己,反而经常干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出来。
一、偷张让家
有一次,曹操偷偷混进中常侍张让卧室里,结果被张让发觉家里进贼了,于是家里的侍卫、仆人全部被喊起来抓贼。
曹操竟然手持兵器,打退侍卫,轻松就翻墙逃跑了。史载:
“才武绝人,莫之能害。”
太祖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於庭,逾垣而出。才武绝人,莫之能害。
二、偷新娘子
曹操和袁绍年轻时是狐朋狗友,两人经常干一些打着行侠仗义的名号做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
有一次一家人娶媳妇,曹操和袁绍打算偷新娘子。于是袁绍在外面冒充宾客,负责“声东”大喊:进贼啦!
等到主人家的宾客侍卫都跑出来找贼时,曹操混进新房把新娘子劫持了出来,和袁绍从小道跑了。
结果跑不远的地方灌木丛特别多,袁绍被困在里面出不来,想让曹操拉一把。结果曹操哈哈一笑,大喊一声:抢新娘子的贼在这里!然后就跑了。
袁绍被这一喊吓个半死,不知道哪来的劲一下子就挣脱了灌木丛,跟着曹操跑掉了。
三、袁绍报复曹操
袁绍和曹操虽然是狐朋狗友,但是互坑的次数也不少,有一次曹操好像把袁绍惹毛了。袁绍打算称曹操睡觉杀了曹操出气。
于是袁绍派人晚上的时候去杀曹操,这个杀手估计是个生手,进卧室就被曹操发现了。第一剑刺向曹操的时候出手角度低了,一剑刺空。
曹操觉的这哥们第二剑肯定要调整的高一点,于是就紧紧贴着床。果然,刺客第二剑又来了,还是没刺中曹操。
上面这几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从另一个角度讲述了曹操年轻时的一些轶事很有意思。
但是我对第三个故事存疑,毕竟这么蠢的刺客天底下真不好找。而且按照曹操的脾气,发现有人摸进来,早就手刃对方了。
我是以史为鉴墨上桑,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
网友解答:
-----
过去一句话,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毛主席说:“向雷锋同志学习”部队徽然成风,哪时六十年代津贴六元钱一个月,哪时一个老乡战友结了婚当兵的,家境很穷,妻子,妈妈,都有病,看到他家发来电报,我立即向他家,寄了六十元钱,我也没讲,学雷锋嘛,后来部队查谁寄的,查到是我,排务会表扬了我,己56年了,哪个战友至今没提过,他也忘了,所以至今我也本着能帮则帮的做人原则行事,对亲,友我从不借钱,我宁愿捐款。人生走过来我也没经济纠纷,心里烦脑,心态才好,人生没有经济纠纷,没有情感茅盾,就是幸福之源啊。
-----
网友解答:
-----
夫子胡适新婚之际,那个可人的伴娘″曹佩生″的眸子就落在了胡适的心里,仅此而已,偏這个伴娘离婚后又与胡适相遇,红唇皓齿、楚楚动人的神态,既刻風魔胡博士,。
23年的夏里,胡适借着养病,两人在杭卅烟洞的书斋房里过起了红袖添香的日子,中秋节胡适给徐志摩写信约好一起赏月,并准备公开自已的婚外恋。
年底大雪纷飛,胡适回到北京准备与妻子离婚,而妻子江冬秀是个烈性女子,但凡胡适提及此事,便河东獅吼,有一次,江冬秀拿了把菜对胡适说:″离婚可以,我先把两个孩子杀掉,然而自杀″。
吓得胡适偃旗息鼓,落荒而逃,胡适在《如梦令》中写道:绵延,绵延割不断的情缘。″48年底胡适到上海的靜安寺探望曹佩生{伴娘}留下一个句話:等我:″″,,只为這一句,曹佩生″终生末嫁。、
73年,曹佩生在病中将一大包与胡适往来的信件,倾注一身泪水的日記托付给湖畔诗人汪靜之言道:″如我死,烧掉!″汪靜之遵嘱焚尽。
资料{`胡适文集,}},
謝謝悟空,,,,啊啊终于
-----
网友解答:
-----
审判四人帮预示着一个荒唐时代的终结,和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开始四人帮所主导的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历史不应忘记。他们的过去的功绩无法弥补他们的罪恶。为文革招魂是十分错误的。
------------------
推荐阅读:
人到中年,在单位从一个重要骨干到现在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人,要不要辞职呢?
上一篇: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有哪些女性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