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崇尚“无为”、“柔弱”, 在崇尚竞争的环境中,这种思想还有其用武之地吗?
老子崇尚“无为”、“柔弱”, 在崇尚竞争的环境中,这种思想还有其用武之地吗?
-----
网友解答:
-----
当然有用,但前提是你对”无为“与”柔弱“的理解,一定要符合老子的本义。
以你的”无为“迫使对方无所为!老子称之为”不敢为主而为客“。为主者必有为而败,故无为者胜。
以你的”柔弱“迫使对方成为强弩之末!老子称之为”不敢进寸而退尺“。进寸者必僵固而亡,故退尺者生。
孙子曰:兵者,诡道也。
诡者,变化之称也。无为之变,柔弱之化,故曰变化。
此文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你的点赞、关注,是一种鼓励!!!
-----
网友解答:
-----
“无为而无不为,柔弱胜刚强”,“好战必危”,“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水之形趋低而就下,处众人之所恶”,利他、利众、奉献、贡献的思想,可以团结更多的伙伴,老子“无为”、“柔弱”的思想,在当今竞争的环境中,一定的环境、时机、条件下,仍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美国特朗普的“美国优先”、精致利己主义的策略,就是极端崇尚实力竞争的策略,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美国强大。但特朗普的这种“优先”、“精致利已”,连其盟友都算计、打压、坑害、背叛。这种强势竞争策略的结果,只能导致美国最终众叛亲离。
相反地,中国的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实力,综合起来在全世界也是很强的。但是,中国的“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进口博览会”、“亚洲文化共同体”、“园艺博览会”,帮助非洲建设,等等,中国既无用武力手段侵略、欺压他国,也未在任何领域与其他国家,产生激烈竞争或对抗。“水利万物而不争”,实力足够强大的中国,正是以一种“无为”、“柔弱”的亲和力、贡献心,团结了很多伙伴。中国在走上坡路,美国早晚会走向衰途!
-----
网友解答:
-----
老子的无为,守弱思想经历了2500年的实践证明,在什么环境下都有用。道家的无为是一种尊守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等条件时机成熟时突然出手,太极拳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现代社会,处处讲竞争,你如何在竞争中获胜?首先要做到把握规律,等待时机,不是什么都去争,而是选择自己善长的行业领域去争,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怎么办?守弱,不争,当时机成熟时,及时出手,非你莫属。这叫无为而无不为。
当然,这是世俗的理解和想法,有点曲解老子了。老子的无为不争,更高明,他们是不与世俗之人争功名利禄,而是仰望星空,关注和研究宇宙大地的本源,他一旦完成了《道德经》就是天下第一,这样的人很多,比如哲学家,科学家,他们的瞧点不在功名利禄,兴趣爱好在天空之中。
-----
网友解答:
-----
读了几十年书,却只是对《老子》相对熟悉一点。看到有关《老子》的问题,就管不住自己的手,把老子柔弱隐忍的主张抛诸脑后,让题主和各位看官见笑了。
老子思想,从展示在世人那一刻起到现在,已经经历了至少两千五百多年时间,一直都在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越来越显耀。这种状况,应该能够证明老子思想,包括他崇尚无为、柔弱的观点在内,从来都不惧怕激烈竞争。
向活下来的人学习竞争技巧
孔子标榜一个做法是“述而不作”,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拿来主义者,别人的东西,如果觉得正确、有价值,就拿过来放到自己的储物箱里,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用。
孔子标榜另一个做法则是“信而好古”,为孔子提供给养的人,都是早就死了不知道多少年了远古圣贤,如尧舜。
按照我们的理解,孔子的做法相当高明。尧舜的思想观点,经过了差不多两千的时间检验才保存到春秋时期,其正确性是经过了历史的检验的,错不了。即使错了,也不会是大错、根本性错误。
但是,老子却说孔子错了,而且错得很离谱。为什么?因为这些人都已经死了。死人的观点只会把另一个人也带向死亡,其正确已经由死人自己明白无误地证明了。
所以,当孔子到洛阳向孔子问礼的时候,老子一点也不客气,“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这些远古圣贤,哈都没有能够留下来,除了几句无用的废话。
老子正是经历无数次竞争而活下来的胜利者
老子敢于批评孔子向远古圣贤学习的做法,应该还有一个原因,老子活的时间比尧舜还要长。这个假设很大胆也让人觉得特不靠谱。哪有一个人能活几千年的?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读读《老子》就会发现,老子的真实年龄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从《老子》我们可以知道,我们对老子的了解还是太少太少。
我们都知道,道是老子思想的基础。道有三大特征,一是微,二是希,三是夷,“视之而不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微,说的是组成道的物质,在个体上讲是非常微小的,比空气中飘浮的粉尘还小,小到人的肉眼都看不到,无法分辨;希,说的是组成道的物质密度非常小,比真空的物质密度还小,声音都无法在道里进行传播;夷,说的是在整体上又是非常庞大的,比天地都还要大,用手去抚摸,根本就摸不到它的边缘,“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焉”。
根据我们现在我掌握的知识,可以很容易地认识到,道是一个完全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如果一个人进入到了道里,活不下去也出不来。但是,老子不但去了,还活下来了,更是活着从道里走来了。
老子有一个同伴,叫做建。在《老子》里,老子引用了建的话,“明道如悖,进道如退,夷道如类”。认识了道之后,才发现原来对道的种种假设跟真实情况是相反的;进入了道之后,才发现本来是在向前走却感觉到是在向后退;把道的每一个角落都走过了,也就是征服了道之后,再用常人的观点衡量,道就是形而上的抽象的存在,如同把具体的事物不断进行归类所得到的结果一样。
老子自己也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老子在《老子》里多次说到,道是天地之母。进入过道,也就掌握了有关道的知识。从道出来又抵达天地之后,就可以运用有关道的知识来认识天地。认识了天地之后,再次回到道,即使是身体不存在了,生命也不会出现危险。
能够进入到道里去,还能够像在天地之间一样正常生活下去的人,《老子》里有一个专门的称谓,叫做“道者”--“道者同于道”。
从道里出来再到天地所花费的时间,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因此,老子完全有资格批评孔子向尧舜这样的死人学习而不向他这种活人学习。
但是,孔子把老子的话当作了耳边风,继续坚持他原本的观点,向远古圣贤学习。孔子的最终结局也跟远古圣贤一样,变成了死人一个。
真正要做到无为,难
无为,我们通常把它理解为消极的不作为。这种理解,并不符合老子的观点。老子里的无为,只是不以积极的行为去追逐名利。无为也分真假。真无为,是既不通过自身的行为去追逐名利,也不假他人之手去追逐名利。假无为,则是虽然不通过自身的行为去追逐名利,却会假他人之手去追逐名利。
能够做到假无为的,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有很多。知武子说,“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君子动脑筋思考问题,小人付出体力解决问题,是存在了很多年的先王之制。孟子补充说,“劳心人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专职思考的人管理其他人,专职劳作的人则服从其他人的管理。被管理者供养管理者,管理者由被管理者供养,这是全天下走到哪里都讲得过、行得通的道理。
君子,老子在《老子》里给了他们一个专门的称为,叫做“礼者”。君子所认可和追求的,就是假无为。他们这样做,很为老子所不耻,因此,君子在《老子》的地位很低,只是被划入了下礼者的范畴,还入不了上礼者的围。因为上礼者还必须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获取名利。
想要做到真无为,就只能通过为道来实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也。”通过为道,来逐渐减少获取名利的行为,从开始的量变到最后的质变,彻底消灭获取名利的行为,自己不再做出获取名利的行为,也不假他人之手做出获取名利的行为。
通过为道才能做到“无为而无以为”的真无为,是因为通过为道才能让降低以至于消除人对名利的消耗和依赖。只有摆脱了名利束缚的人,才能成为道者,才能在什么都没有的道里正常生活。
从《老子》问世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却再没有出现一个能够做到真无为的人,难道这还不算难?
柔弱,只是不具备获胜能力时的隐忍
做到真无为很难。可能要花费几十年甚至上百的时间,一个普通人才能通过为道做到真无为。
做到了真无为的人,老子在《老子》里给了一个专门的称谓,叫做德者。一个普通人通过为道成为德者,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一个好的德者,既不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名利,也不会通过别人的努力来获得名利;一个好的仁者,只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名利,而不通过别人的努力来获得名利;一个好的义者,既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名利,也通过别人的努力来获得名利;一个好的礼者,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名利的同时,还通过别人的努力来获得名利,只是得不到别人的积极响应,便不得不采取一定的强制手段迫使别人就范。
从礼者到德者的过程中,在很长的时间里,为道者都缺乏足够的能力去面对激烈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隐忍。孔子见老子的时候,就批评过孔子在自身能力不具备的情况下就贸然出击,“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
当我们没有能力战胜对手的时候,就必须避免与其发生正面对抗,否则,只有死路一条。老子说,“勇于敢者死,勇于不敢者生。”
人都死了,还有什么竞争?因此,想要在竞争中取得胜利,保存自己才是第一要务,而柔弱则是保存自己的不二之选。
做到真无为,就拓展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竞争,争的就是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只有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得到了拓展,才能算是刻了胜利。
做到真无为的好处,正好能够极大地拓展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水是非常柔弱的,它不但没有固定的形状,而且谁都可以非常轻松地对它进行分割。岩石,不但坚硬还致密。水与岩石的碰撞,看起来胜利者总是岩石,实则不然。水即使不能迈过岩石的阻挡,也能浸入岩石内部。一个能够做到真无为的人,就像驰骋在岩石里的水一样,没有任何环境、也没有任何地方,可以阻挡他前进的脚步。生存与发展空间的拓展,就是真无为所带来的益处。
题主和各位看官,不知道你对我的回答是否满意?
欢迎拍砖,请用青砖。
欢迎拍砖,请不要用键盘。
-----
网友解答:
-----
举一例:地球在自转,还绕太阳公转,人在地球上,你能不被动地转吗?你想尽一切办法能使改变地球的转吗?最聪明的办法,除了无为,还有啥?
所以,无为是有前提的,不是用在同辈同类之间,而是指面对道,人类只有选择无为才是明智之举,无论怎样的为,对道而言,终是徒劳。
-----
网友解答:
-----
老子的无为其实就是有为,柔弱其实就是强悍。这是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只有立足无才可获得有。只有表现柔弱才能显出强势。这种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转化原理就是老子的大智慧。这一原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适用的。
-----
网友解答:
-----
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因而取胜的战例有很多,它符合道德经的基本原则,是一种更高明的斗争艺术,是大智慧。
-----
网友解答:
-----
当然有用,而且具有相当的智慧。
首先,要明确,老子所说的
“无为”,指的是不要违背事物的自然强为、妄为,而不是指什么事情都不做。他对“柔弱”的推崇,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生存智慧,谋求的是以弱胜强,以柔克刚,而不是消极的负能量。
其次我们逐一剖析。
《老子》2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37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63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等好多处提到“无为”,可以说这是《老子》的精髄。而且你会发现他往往把无为和自然、道一起讲的,《老子》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实老子讲无为,主要是针对治理国家而言,只要遵循准确规则,不要过多干预的一种理想化的治国。他更是把无为上升到道,生活生存都要相适应,也并非要大家什么事都不做,而是要大家不要违背本性去刻意妄为或胡作非为。在崇尚竞争的环境下,“无为”更有其积极的意义,就是遵循事物的基本规律,顺势而为,延续到现代社会有竞争的商场,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同一个意思。
巜老子》78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正是受到水至柔但不卑下等特点启发,而崇尚“柔弱”的生存之道。他认为刚性东西易断,柔性东西更不易摧折,做事不要一味逞强,柔弱更易占据有利地位,更易获得同情和帮助,甚至更能被敌对方忽视乃至让对手犯错,而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比比皆是。举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石头很结实吧,铁器很坚硬吧,抵不过水长期浸泡,抽刀断水水更流也是这个理。在崇尚竞争的环境下,
推祟柔弱,是一种更具优势的生存智慧,是一种不易受阻或阻力最小化的处世之道。
所以说在崇尚竞争的环境下,老子崇尚的无为、柔弱,不仅很有用,更是一种智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
网友解答:
-----
谢谢邀请
“无为”的完整定义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而不能简单的等同于“不为”。意思就是创造它不是为了占有,有所作为目地不是为了独享利益,功劳成就了不要以功为炫耀资本。
无论再一亿年,柔弱的舌头永远比坚硬牙齿寿命长得多。
在崇尚竞争的环境下,为竞争而竞争可能会让你一败涂地,地有所不争,城有所不攻,地和城争和攻下来,不是很快要失去或者要留下巨大的机动兵力去防守,这才是最让自己致命的竞争手段。主动权才是第一,主动权才是王道。对诱人的目标不争不占,用无为让对手在错误的思维方式指导下在错误的形势下错误的时间犯战略性错误,就是最大的作为。
在剧烈竞争中学会保存自己才是第一王道, 过刚者易折, 善柔者不败,为柔弱的姿态换来是大多数人对你不敌视才是生存第一等要做的,四处树敌,处处烟火,可以怒怼敢冒犯的最强大的敌人,但是乱作为,四处示强,处处恃强欺弱,让别人下意识认为你是最大的危险就是最蠢萌的行为。
《天道》中韩楚风面在总裁位置之争之时面对的是咄咄逼人的另外两个副总裁,丁元英让他退出竞争,把做好内功为第一要务,文化属性会让两个副总裁争得你死我活,内功上肯定大打折扣,这样做就和董事会决定谁当总裁是谁能给集团带来最大利益这个最重要的原则严重冲突。谁是最后受益者,只有公开示柔弱,不公平去竞争总裁位置,却在内功和发展高度方面做足功夫,才是提高当总裁胜率的正确之路,示柔非柔,才是最大化保存自己,在明面上竞争上有所不为,才是最大的作为。
柔弱和无为是为了应对不必要的无任何战略意义的竞争对手,最大化保存自己,获取最大化利益最好手段。
-----
网友解答:
-----
老子的哲学思想,无论何时何地都有他光辉一面。
-----
网友解答:
-----
谢邀!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说:“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在这里需要更正一下:老子崇尚“无为”,这句话没有错;但如果说“柔弱”,这句必须要更正。因为老子崇尚的是:“至柔”而不是“柔弱”。“至柔”是指一种修行的方法,而“柔弱”是指一种品性的缺陷。
那么“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句话又怎样理解呢?因为至柔之气
能透进万事万物,所以能了解万事万物,所以能无坚不摧驾驭天下。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