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国屡次被六国攻破函谷关都没事,秦朝却迅速灭亡?
为什么秦国屡次被六国攻破函谷关都没事,秦朝却迅速灭亡?
-----
网友解答:
-----
那时候还有周天子
周天子虽然名存实亡但还是有个名在,周天子想体现自己的存在就在各诸侯国产生战争的时候出来调解。
诸侯国碍于面子也再加上也没有真正能一举灭秦的能力还有秦国认错态度好割地赔款求和也就给了周天子面子算球了。
参考后期周天子团灭了,秦国装备齐了发育良好能打能开团也没有人可以中间说和了所以灭了六国。
秦灭六国先变法再用外臣,通过外交发动离间,倚仗国力打持久战,开渠增田壮国力,军功等级人人有机会,先进的武器优秀的士气都是六国缺少的。
奈何未能长期安定,如始皇帝多活50年岂是白蟒帝能撼动的。
-----
网友解答:
-----
周王之时,六国无统一之志,只有“尊王攘夷称霸”之心。而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六国有复国并使秦皇称公退还六国国土之意。
-----
网友解答:
-----
这不很简单问题吗?有句话这么说的:再强悍的堡垒,也害怕内部瓦解。
作者的比喻涉及到的是两个时间段的问题,那就是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后,东出函谷、逐鹿中原时期的秦国,和秦二世统治时期的秦朝,这两个时间段对比才对。如果你将秦国未实现商鞅变法前的时间段算上,那就没有意义了,因为那个时候秦国还没淆函天险,甚至最落魄的时候,秦国连秦东和河西之地都丢失给魏楚两国了,比喻的前提条件都不具备。
那对比东出时和统一时,为何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从秦国那个时候的内政就看得到,未统一前山东六国能够打进函谷关内,基本上都是秦国内部政治更迭动荡时期,其他的时间基本就找不到,你看看有哪次山东六国攻入函谷关内秦国内部是稳定的?一次都没有。
山东六国第一次攻秦是秦惠文王刚称王,屯兵蓝田,东出函谷,刚准备逐鹿中原时期。公孙衍联合六国轰轰烈烈的合纵,结果却是雷声大,雨点小。楚国作为合纵长出工不出力,赵魏韩三国在修鱼被打得惨败,被秦军追杀三百里,斩首八万二千的结局。
山东六国第二次攻入了函谷关,这是秦昭襄王刚执政时期,那个时候秦国刚刚经历内部争王斗争,新王刚刚理政的动荡时期,齐国结盟魏韩才有机会侥幸攻入函谷关,可当秦国调整过来马上就被迫主动退出,而且还是外交上的斡旋,虽然是割地退的敌,但你反过来想如果山东六国有灭亡秦国的机会,他们会接受割地求和?灭你国分了不香吗?说白了还是战场上再也捞不到好处才见好就收的。
第三次就更别提了,别说攻破函谷关,连函谷关的门都摸到就被打得鼻青脸肿。秦昭襄王执政末期,秦国历经长平之战的巨大消耗,又加上围攻赵国邯郸的新败,河东守卫战的再败,山东六国乘胜之威攻陷秦国重镇汾城,正准备扩大战果秦国的反击就来了,秦昭襄王新提拔的赢缪上来就把攻占汾城的山东六国军队全歼,还反攻将河东之地收复,山东六国除了保住本土没被新占之外,其他一点好处都没捞到。
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合纵攻秦是秦始皇刚继位时,秦始皇刚刚经历击败皇室成橋的夺权,又击败摎毐的叛乱,再将吕不韦活活逼死的动荡时期。这次也是山东六国集结最多兵力的一次,也可以说是山东六国逆天改命最后的机会。山东六国趁秦国军队主力都在函谷关,绕过函谷关打到离秦都咸阳不足百里的地方,可秦国调整过来马上又打不动了,山东六国六十万大军被打得不得不退出秦国不算,军队还伤亡惨重。等秦始皇将大权独揽,整合内部政治以后,山东六国就离灭亡不远了。
反过来统一中国的秦朝时也一样,秦始皇还在世时,山东六国贵族为何不敢造反,或者说造反形不成气候?还不是因为秦国高层统治稳定,可一到二世胡亥就不同了,上层政治动荡到无法收场的地步去,先是胡亥为了继位杀了大量的忠臣良将,后赵高李斯争权又杀了一大堆异己,堂堂帝国二号人物丞相李斯都被杀,你想想内部争权到了什么地步?这还不算,后面的就更可怕,就连二世胡亥都被赵高杀了,局面已经内部全面失控,后面居然还来一次秦皇室子嘤反杀赵高,短短几年时间内这么大的政治动荡,你敢想象一下秦朝内部瓦解到什么地步没?
还有人搞错的一点就是认为秦末农民起义一下就战无不胜了,秦朝就土崩瓦解了,实际却是农民军不堪一击。陈胜吴广起义成功后派周文攻入函谷关内,却被章邯这个文官打得全军覆没,周文都战死沙场。章邯之前可不是军人啊,他之前的职位是少府,掌管鱼政税收的,指挥的也是基本由修建秦始皇陵的囚徒组成的军队。后面就更不能看了,魏赵起义军几乎被章邯全歼,楚国起义军主力项梁所部也在定陶被打得全军覆没,项梁也战死沙场。唯一还有战斗力的就剩宋义所部和刘邦所部。很多人更不清楚的是项羽是谋杀宋义才夺得的兵权,这个时候的项羽几乎连兵权都丢失了。章邯的意图就是在巨鹿将山东六国除偷袭武关的刘邦之外所有起义军全歼,而且章邯还有绝对的军事优势,数十万大军,山东六国起义军除了宋义所部还有点战斗力之外,其他基本都是溃兵。可秦国最高统治的剧烈动荡直接影响了章邯的部署,刚刚夺权的赵高害怕章邯的战功会高过自己的权力,非但关键时刻不提供政治支持,反而处处掣肘,再加上他后面连秦二世都杀,自己还想当王更是让章邯彻底死心,章邯在前线不管输赢已经没有了意义,就连他自己的小命都难保,这才有章邯投降项羽致使二十万秦军被坑杀的局面。如果不是赵高夺权的作死,项羽的在巨鹿战场上的胜利机会几乎可以说非常渺茫,章邯可是拥有绝对的军事优势啊!
当秦军最后一只军队主力在巨鹿之战中被歼之后,秦王子嘤虽绞杀了赵高也无力回天了,这么大的政治动荡,使得整个秦国高层人人自危,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特别是军事上的损失,哪里还有心思和实力抵抗农民起义军啊!
这两个对比,一下就比出结果来,别说是秦国了,就算是巅峰时期的山东六国又如何?你要是处于秦朝这个时候的局面也照样无力回天,搞不好比秦国灭得都快。山东六国的灭亡不是这样的吗?
我在想如果是扶苏继位秦皇会怎么样?可历史没有给个如果!
-----
网友解答:
-----
兵力分散了,最主要是赵高在内部逆行倒施。
-----
网友解答:
-----
并没有屡次,也不是六国联军攻破函谷关。秦朝的迅速灭亡,大家都在怪罪赵高和秦二世这是有偏颇的!实际上是秦始皇步子太大扯了蛋,灭了六国以后,不知道养民休息,好大喜功,搞了太多的大工程,造成国库空虚,兵疲民怨,把立身之基的老秦人都失了民心!所以当六国贵族卷土重来的时候,无人可用,其实隐患是自秦始皇时期就埋下的,继任者又不争气,赵高李斯在当时的环境背景下,做的有什么问题?那本来就是分封制家天下的时代,有好处当然往自己家里搂咯,后来传承千年的七大门阀,哪一个不是这样做的呢,历任皇帝也没办法啊!民国的四大家族也一样,所以你能说老蒋的失败是因为四大家族贪污腐败?不可否认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是你作为领头的,没有制衡下面小弟的手段,结果被小弟涮了,怪谁咯?
-----
网友解答:
-----
秦朝灭亡是赵高逆行倒施导致国家法治崩塌。秦朝灭亡,正规军都没有参与救援。30万蒙恬守北匈奴,50万守南中国。关中老秦人一大半南迁汉化南中国。关中都是六国旧部。主要是赵高乱法乱政,皇子权臣都杀,奴役平民。导致法治崩塌,失了人心
-----
网友解答:
-----
山东六国屡次攻破函谷关?历史上貌似函谷关只有一次被“割让”出去吧?自从秦孝公变法之后,到秦灭亡时也只有刘邦攻破一次!
一个强大的外壳,要是从内部腐化开始的话,灭亡很快的,这个功劳还得归于赵高这货,始皇也没有料到在他驾崩之后他最信任的伙伴会背叛他,更没想到他的“忠臣”也会和他的伙伴同流合污把自己最倚重的蒙氏兄弟和大儿子一次性的给灭了,捎带着把他辛辛苦苦建立的帝国也给灭了!
秦的强大,是历朝历代最凶猛的豪横,秦末的一个少府(也就是保镖)都能带着刑徒随意的平乱,他的军事才能丝毫不逊于项羽,虽然后期投靠了霸王,把秦国内部最后一点军事力量给坑了个干净,导致章邯身败名裂的是把自己的嫡系交出去,让项羽坑杀!
-----
网友解答:
-----
当初函谷关屡次被攻破,秦国却安然无恙,无非就是秦国的整体性健全,并没有失去效能,可以通过战略战术的调整重新布局,进行反击。
但秦朝的时代却不一样,因为秦朝的整体性已经被破坏了,最先破坏的是秦朝的权力中枢,李斯和赵高的操作破坏了秦朝的基础,也就是法度的尊严,赵高更是为了达到权倾朝野,不惜践踏秦朝的立国根本,大搞权谋,彻底让秦朝的法度崩坏,这就好比遵循法度的人畏惧权势而妥协,那么法度便荡然无存,如此一来,只能是一盘散沙。
因此,秦朝的函谷关被攻破,一盘散沙的秦朝自然是无力回天,根本谈不上调整战略战术布局进行应对,大伙只能是树倒猢狲散。
-----
网友解答:
-----
要想让一种文化灭绝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没有特殊的情况的话,只能让其势力削弱,但是建立了秦朝后可以说是文化大统一了,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同化现象,也就是让传统的“中原”文化将秦朝为代表的“西域”文化同化了。
个人愚见!
-----
网友解答:
-----
秦国有所谓披山带河的地形优势,南方是秦岭,北方是贺兰山,东面是黄河几字形的右脚,而函谷关就位于右脚转折的地方。如果要从草原过,必须先打败匈奴,向他们争道,如果要从南面过,要么跨秦岭(不实际),要么沿江上溯(更不实际),所以必须从正面突击。 正面突击也有两条路,一是从渭河上溯,但是秦国肯定重兵把守渭河,而且当时的船又不像现在的船那么强那么大,被围起来再用攻城器砸很快就完蛋。所以最保险的还是走函谷关。因此说,在战国时代,函谷关是中原如秦的必经之路。函谷关当年在今河南灵宝境内。这个地方北面有吕梁山,南面有伏牛山和秦岭,走函谷关一旦攻破的话,秦国就基本无线可守,基本可以长驱直入。历史上,六国联军有三次攻入函谷关,破关数日内,兵锋直抵咸阳宫,若不是六国各怀鬼胎,若不是秦君忍痛割城,秦国就灭了。 秦朝统一天下以后,函谷关地位就大大下降了。因为这时候整个中原都是秦国的,再也不用老惦着占领函谷关进可攻退可守了。但是,说函谷关一点重要作用都没有,那是瞎说。因为秦国都城咸阳在函谷关内,函谷关是捍卫秦国首都的重要防线。果不其然,秦国暴政猛于虎,最终让陈胜、吴广起义军攻破了函谷关,皇帝闻之惊慌失措,幸好,在秦陵有几十万民役可以武装起来反击,起义军虽被击溃,但是秦国统治被极大的动摇。后来汉朝的都城也在陕西,而汉朝统治下也发生过黄巾起义这样的事情,所以说,直到东汉末年,函谷关都是非常重要的,他是保卫皇帝统治的屏障。 到东汉末,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才于建安元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当时许都远在河南,潼关比起函谷关,靠近黄河,更加有利于防守,否则如果一直凭山险拒守函谷关,那么一旦被攻破,那就无险可守了!而潼关兴起后,函谷关就再也没有复建。 另外: 函谷关有三处: 1 秦国时候的函谷关,在今天河南的灵宝。 2 汉朝废秦函谷关,迁至今天的河南新安重新建立新关,称之为”汉关“。 3 三国魏时重新弄得函谷关,称为“魏关”,魏关兴建是三国时候,曹操西讨张鲁、马超,为了迅速转运兵马粮草,命许褚在那里开凿隧道,筑起关楼,距秦关不远,故称新关。这处后来成为东达洛阳,西接长安的重要交通干线。抗日战争时城楼毁于兵火,遗址为三门峡水库淹没,现仅留古道和烽火台遗址。
-----
网友解答:
-----
从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称“始皇”始,至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止,秦自诞生至灭亡,只有短短15年,堪称“史上最短命帝国”。但值得回味的是,从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为起点,秦国一直呈现出逐步壮大的局面,它的兴盛是因为经历了数代经营,建立起了极有效的国家战争机器,但为何统一六国以后,只过了15年秦便灭亡了?
后人将秦亡原因归于“滥修工程、耗费民力”、“徭役赋税重,民不聊生”,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正所谓“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秦朝末年,各路反秦势力斩木为兵,揭竿而起,一起往函谷关打去。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到秦二世而亡,或者说到秦王子婴开城迎接刘邦,秦朝灭亡,只是经过了短短的几十年,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说刘邦的能力就强过魏国的吴起、赵国的李牧、齐国的田单、燕国的乐毅、楚国的项燕等人?东方六国历时千百年都不能攻破函谷关,而军事能力一般的刘邦却能够在短时间内灭掉秦国,这是为什么?
公元前二百二十一年,秦王政派上将军蒙恬伐灭齐国,自此之后,山东六国全部灭亡,秦国经过十年的征战,完成了统一,秦王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盖五帝”,于是他去王号,自称“始皇帝”,并要求后世子孙以“二世”、“三世”,直至千秋万世。
不过,最可笑的是秦始皇自认为可以传至“千秋万世”的大秦帝国,仅仅传至二世,不过三年便轰然倒塌,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秦国有所谓披山带河的地形优势,南方是秦岭,北方是贺兰山,东面是黄河几字形的右脚,而函谷关就位于右脚转折的地方。如果要从草原过,必须先打败匈奴,向他们争道,如果要从南面过,要么跨秦岭(不实际),要么沿江上溯(更不实际),所以必须从正面突击。
公元前221年,秦国动用百万大军,相继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个国家,结束了500余年的诸侯割据,建立起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此时,秦朝向南攻打百越部族,迫使他们臣服,向北进攻匈奴,使得匈奴不敢南下牧马,修万里长城,建中央集权,威震天下!
然而在秦始皇死去不久,就有农民军胆敢造反,贵族复辟,短短4年秦朝国都咸阳竟然被项羽攻破,王宫被烧,国家破灭,人们不禁要问,为何秦朝灭亡如此之快,想当年战国时期,六国正规军一起进攻秦国,都打不进函谷关,怎么就被刘邦项羽的农民军给打进都城了呢?当年跟随始皇帝平定天下的百万大军去哪里了呢?
一、秦国统一步伐过快
我们都知道,在周王朝建立之后,周王室是采取“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来掌控天下,这种制度在周王朝得到了彻底的贯彻,最后分封弄得周赫王连周王畿都没能保得住,只能寄人篱下,不过这都是后话了。周王室在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分封之后,到了战国时期,虽然天下只有七个大的诸侯国,但是诸如郑国、宋国、越国等中小型诸侯也是存在的。
秦国自秦孝公变法图强伊始,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几代人东出争霸,西吞巴蜀、南夺汉中、东取河东,打下并使得这些地方稳定下来,都不止十年的时间。而秦王政从公元前二百三十一年才开始统一战争,到了公元前二百二十一年就完成了,这仅仅十年的时间里占领的土地是巴蜀、汉中、河东等地之和的数十倍,秦国做到的最多只是军事占领,又怎么会做到使得百姓彻底归心呢?
秦王朝修工程的目的是什么?
秦始皇修建一系列大型工程,并不单纯是为了皇族自己享乐。战国是乱世,结束乱世的王朝除了“打天下”这个建立新政权必须要经历的过程以外,还有两个虽然单一但比王朝更迭更复杂的问题——如何对待前朝各国遗留下来的王公贵族、军队等人员的处置,防止死灰复燃?如何对待打江山时的军队?
打江山时所需要的军队数量远远多于守江山时,之前的各国军队若无法妥善安置的话,便极有可能形成新王朝的危机。更重要的是,不管是军人还是他国落魄贵族,从连年的征战、从骄奢的过往恢复到普通人的生活,都需要一个过渡。在秦朝,这个过渡便选择了修建浩大的工程。秦朝的长城、秦王的陵墓、阿房宫……这些大工程都需要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如此一来,便将原本有可能颠覆王朝的力量非常妥善地处理了,这是乱世之后需要修建大工程的原因。
攻不善守,懂毁灭不懂建设
秦朝最致命的问题在于,这个政权的建立是有基因缺陷的——始皇是以武力统一天下的,原本属于各国的百姓都不可避免地会有故国情怀,而当下秦朝的政权合法性还未能获得举世的公认,从理论上讲,对于秦朝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奠定政权合法性的基础;或者从实际行动上讲,使基层百姓感受到新政权带来的温暖;再不济,也应该请一些御用文人鼓噪呐喊一番:“始皇是天子,秦国统一天下是必然!”
遗憾的是,秦始皇太过于霸气了,霸气到不屑于解释的地步。我们可以猜想,这个经历了千难万险才登上皇位的男人看着已属于自己的江山时有多么骄傲——怎么样?这个世界还是强者说了算!我是所有人中最强的!所以你们都得听我的!你们不但要听我的,还要听我的儿子、孙子乃至重孙的!秦朝要从始皇开始,到二世、三世……一直到万世!同样,还是因为我比你们强!事实上,我比历史上的三皇五帝加在一块儿都强!所以,我是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皇帝!
“我比你强”当然可以成为“征服”与“被征服”的理由,因为对于征服本身而言,所需要的仅仅是实力而已;但秦始皇未曾意识到的是,征服过后的一切。征服过后需要的是教化、是统治,武力的强大或许决定着征服的结果,但对于统治而言,则一文不值——征服是将人民当成对手,而统治则需要把人民当成盟友;征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但统治却需要互惠互利才能长久。
可以说,征服与统治是两种不同的思路——征服是前奏,统治是后续。在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是统治。再强大的武力在“蕴藏在群众中的伟力”面前都不值一提。秦始皇最大的失败就在于,他未曾在第一时间完成角色转换,没能将已征服的对手立即驯化成同舟共济、生死与共的盟友。他总是在用对手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盟友,法家思想的强硬执行便是实例。他从来没想过统治,他的人生只有一个主调——征服与被征服。他没有完成这一角色转换,他那个篡权上位的儿子胡亥更没有完成。
也正是鉴于这一因素,秦朝的统治思路就是不断地用强——百姓想造反?我把你们的兵器全缴了,看你们拿什么造反!百姓不听话?严刑峻法伺候着,看你还敢不服从?用强不是一件坏事,但对于一个庞大的王朝而言,真正的强大实际并非时时用强,而是当强则强、当柔则柔。一味用强的秦朝,其强悍仅仅体现在了国家的暴力机器上——在这架机器下面,国家其实早已千疮百孔、处处虚弱。
始皇自始至终都没弄明白一个道理——得天下所用的方式未必适用于治天下,革命党与执政党干的从来都是两回事。秦朝用革命党的方式做执政党,当然会出大问题。
贵族、遗臣与游士的联手
另一个导致秦末大乱的重要原因——政治利益分配不均。在灭六国以后,秦王并没有给予原来六国的贵族与遗臣恰当的待遇,而是简单粗暴地直接将其政治、经济上的一切特权完全剥夺。但是,这些贵族遗臣又并非全都是窝囊废,其中还有很多具有号召力与真才实学的人,比如项梁、项羽两叔侄,田儋、田荣、田横三兄弟等。要知道,这些人虽然输光了台面上的所有筹码,却依然有本钱,自然不会甘于做平民。
再者,战国时期存在着大量的“游士”——秦灭六国以前,这些游士可以来往于各国之间,游说诸侯谋得一官半职。做得出色的人甚至可以官居卿相、裂土封侯。但是,在大秦帝国建立以后,游士发达的这条路便被封堵了。不管是苏秦、张仪那种给奶便是娘的“反复小人”,还是“义不帝秦”的鲁仲连那样的正人君子,都没有了其他的选择。他们只能向秦臣服,以谋出路。
虽然秦朝灭六国为郡县后,裂土封侯这样的事情再也没有了,卿相一类的高官位置也变少了,竞争也格外激烈,但如果秦王朝正常对待人才,人们好歹还算有条出路,可秦始皇偏偏连这条路也给彻底地断了——统一天下以后,秦王朝推崇法家,并认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焚诗书,缉捕游侠,这相当于将当时数量最多的儒家、墨家的追随者们逼上了绝路。偏偏这些读书人又全非迂腐之士,相反,如张良、陈平、范增、韩信、张耳、陈馀般有才干、有抱负者大有人在。
同样处于“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大格局下,有才干者与无才干者最大的不同彻底展示了出来,乱世出英雄,没本事者会认命,有本事者却会抗争。
这些贵族、遗臣与游士们一无出路、二无盼头,只空剩一身本领,怎么可能甘心?他们凑到一起,秦不乱才是笑话。
------------------
推荐阅读:
如今糖尿病治疗的最新成果进行到哪一步了?距离彻底治愈还有多远?
我在想现在核酸和排查都是实名的那么严,还有抓不到的通缉犯吗?
上一篇:明朝和清朝有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