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亲王奕䜣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恭亲王奕䜣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
网友解答:
-----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仔细研究奕䜣,你会发现他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也是一个满清的功臣。
这个外号鬼子六的家伙,其实比他四哥咸丰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道光没有选择鬼子六做皇上,属于有眼无珠。
事实上,奕䜣虽然是亲王,但一点没有满清贵族的昏庸和保守。相反,他颇能接受新鲜事物,锐意进取。
但是奕䜣本人性格孤傲,不懂得拍马屁拉关系,最终没有成为皇上,也成为过河拆桥的可悲卒子。
咸丰上台以后,对奕䜣是打压的。咸丰其实很清楚,自己任何方面都不如弟弟奕䜣。而奕䜣几乎是当时满清贵族里面最强的几个,咸丰的儿子估计也仍然不是他的对手。
所以,咸丰不但生前尽量排斥奕䜣,甚至死时都不允许他来热河吊孝,其实就是限制他的权力。
然而,咸丰做梦也没想到,连字都不认识几个的慈禧,竟然忽悠了慈安太后,然后联手奕䜣干掉了肃顺等八大臣,掌握了军权。
只是,当时的慈禧不过是二十多岁的半文盲妇女,压根不懂得治国,所以国家大事交给奕䜣这个议政王负责。
而奕䜣坐这个位子,也很称职。他一方面大搞洋务运动,一方面将主要军事力量用于对付太平军和捻军以及西北回孽叛乱。
事实证明,洋务运动虽然算是扯了一个大淡,最终在甲午灰飞烟灭,但至少延长了满清30年阳寿。
而尽全力剿灭太平天国和捻军、西北回孽叛乱,也为满清延长20年阳寿。
如果不是奕䜣,恐怕甲午战争压根不可能有什么黄海海战,什么铁甲舰打仗,而是日军摧枯拉朽攻入中国腹地,满清亡国。
只可惜,奕䜣此人压根不是合格的政客。
这家伙性格颇为有趣,萨沙很喜欢他。奕䜣平时平易近人,酷爱布库摔跤,经常去旗人视为的相扑营打架。因为他干瘦又不高,经常被人打败,摔在地上,他也不说什么。
萨沙记得有一次,奕䜣和一个大胖汉摔跤,眼见就要输。傍边奕䜣的部下召集,暗中喊了一声出左腿,结果打赢了。
谁知道大胖汉和他的旗人朋友,不知道这是奕䜣,勃然大怒,怒骂:两个人摔跤,傍边还有人指点,这他妈要脸不要?
奕䜣这才下不来台,高呼:混账东西,我是王爷。来人,给他们点厉害尝尝。
结果旁边围观的旗人赶忙劝:王爷赎罪,他们都是粗人说粗话,不要和他们计较。
被骂的奕䜣也就算了,悻悻而去,之后还是来摔跤。
旗人对奕䜣很爱戴,认为他毫无架子,根本看不出是王爷。
但是,因为他的这种平易近人,让慈禧太后很不满认为他不顾身份,多次训斥他。
同时,慈禧太后当时希望获得所有权力,奕䜣这人如果识相,就应该主动交权,不然恐怕性命难保。
谁知道,奕䜣这人脾气臭,竟然和慈禧吵架。
慈禧曾说:大胆奕䜣,没有我和皇太后(指慈安太后),哪有你议政王的位子。
奕䜣竟然硬顶:臣不明白了,议政王是祖宗留下的制度,怎么变成太后赐的了。
结果呢?
推翻肃顺刚刚4年,1865年慈禧就废除了奕䜣议政王的职务,从此奕䜣开始夹起尾巴做人,权力失去大半。
即便如此,奕䜣也全力推进洋务运动。
可以说,奕䜣作为体制内的人,推行洋务运动已经是最大最大的改革了。
即便如此,慈禧太后还是不容恩有人敢和他作对,1884年把奕䜣剩下一点点权力也废除了,让他退休。
直到甲午战争惨败,慈禧太后才想到了奕䜣的才华,又让他当总理衙门大臣,并总理海军,会办军务,内廷行走。只是此时奕䜣已经六十多岁,身患各种疾病,又老又病,难以胜任,没几年就死了。
一般认为,奕䜣是从道光开始,皇族中最有才华的一个人。
遗憾的是,他的本质任然是维护满清腐朽统治,做多也就搞搞洋务的皮毛而已,自然挽救不了帝国灭亡的命运。
其实,一个人往往因为自己所处的地位,限制了自己的才能的发挥。
如果奕䜣是个革命党,他恐怕更能发挥自己的才华吧。
-----
网友解答:
-----
恭亲王奕䜣是道光皇帝第六子,人称“鬼子六”。奕䜣是晚清皇族中最有现代眼光的一位,当年与兄长咸丰帝争夺皇位失利,一直未受咸丰重用。直到咸丰皇帝在热河病死,奕䜣才有机会与慈禧、慈安太后联手,发动政变,逮捕了咸丰皇帝安排的顾命八大臣,坐上了议政王和军机处首席领班大臣的位子,主持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此时的奕䜣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恭亲王执掌军机处期间,重要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族大臣,对内整肃,对外开放,发起了洋务运动。对于恭亲王执政期间的表现,历史上有个专门评价,叫“同治中兴”。
1884年,执掌军机处20余年的恭亲王被慈禧太后罢免,以奕䜣为首的军机处成员全部开缺。几十年一直处于权力巅峰的奕䜣一下落入谷底,非常不适应,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以其能力、才华、人脉、出身、学识,都远远超出慈禧太后,为什么却斗不过她呢?想来想去,最后得出了结论:都是名分惹的祸。假如当年奕䜣即位当了皇帝,以其才干和眼光,虽然不敢说可以挽救清廷命运,但至少可以延长这个王朝的寿命,甚至有可能成为像英国、日本那样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如果真是那样,那么中国历史就要改写了。
恭亲王府原来是和珅的府邸,此后10年奕䜣一直在此赋闲,历史学家姜鸣在《天公不语对枯棋》中如此写道:“从此,恭王只能寄情园林和唐诗,他在这个花园里消磨着才华和生命,集唐人诗句,写成八卷的《萃锦吟》,虽说是玩弄技巧的笔墨游戏,有的诗还刻意显示淡漠政治,韬光养晦,但其中仍有不少诗篇抒发了忧郁的心境。”
被罢官10年后的1894年,中日爆发了甲午战争,在国家用人之际,慈禧又一次将恭亲王推上了政治前台。此时奕䜣已经62岁,不仅身体渐入老境,思想也日益保守、顽固,与当年意气风发的洋务派领袖判若两人。中日战争的结果众所周知,恭亲王也无力回天。1898年,奕䜣病重,不久去世,期间慈禧和光绪皇帝多次过府探望。当时正值戊戌变法,奕䜣对这个皇帝侄儿多次表达了反对之意——当年的激进改革派,最终竟然反对维新变法,这个变化颇耐人寻味。
人们常说:“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奕䜣虽然逝去100多年,但位于北京什刹海的恭王府尚存。奕䜣在此居住了40多年,这座王府也见证了晚清历史上的许多政治风云,诸位如有机会去北京,可到此一游。
-----
网友解答:
-----
历朝历代,实权派二号人物很多结局都不能善终,恭亲王奕訢算好的,几经沉浮,最终的结局虽黯淡,但总归还是得了个寿终正寝。
评价风云人物,人生谢幕前后能否得到足够的尊重是一个重要标尺。恭亲王在这一点上,还是可以瞑目的。
1898年上半年,恭亲王病重期间,慈禧太后、光绪皇帝都曾亲自到恭王府探望病情,除了用各种方式对恭亲王本人表示关心、慰问,帝后二人还就恭亲王身后的国家大事,与之进行了深入而坦诚的交谈。
恭亲王对于清廷的社稷江山意味着什么,在这一刻很明了。
据说,恭亲王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对光绪交代了两件事,一个是告诫,一个是推荐。
恭亲王告诫光绪,闻有广东举人主张变法,当慎重,不可轻任小人。
当光绪询以朝中人物谁可大用时,恭亲王首先提到了李鸿章,但因他甲午战败积谤太多,一时难以重用,跟着他又推荐了三个人,朝中可重用荣禄,地方可重用张之洞、裕禄。
光绪最后又问如何看待自己的老师翁同龢。恭亲王毫不犹豫地说,翁同龢是国家罪人,所谓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错者。
交代完这些,1898年5月29日,农历四月初十,长期担任大清”总理“并受封世袭罔替亲王爵位的爱新觉罗·奕訢,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65岁。
恭亲王去世的第二天,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亲自前往恭王府悼念,对其一生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赐谥号为”忠“,配享太庙,入京师贤良寺。此外,慈禧太后还特别下令”辍朝加两日“,朝中服丧从3天改为5天,同时,皇帝素服十五天,这是有清一朝人臣罕见的哀荣。
与恭亲王掰了三十年手腕,慈禧太后最终送出一个”忠“字,这里应该有感激,有无奈,也有愧疚。
对这个”忠“字,民间有个更直接的解释,恭亲王奕訢,一生为奴。
奕訢是道光帝的第六子,曾是皇位最有力的竞争者。
奕詝也就是后来的咸丰之所以能继承大宝,众多野史演绎都将他描述成了投机取巧者。道光狩猎考察的时候,故意不杀生;道光病重时,专心跪地痛哭。靠着这一套专攻仁孝的表演,他最终赢了文武双全、锋芒毕露的奕訢。
还有另一种说法更夸张。说道光最先立的太子乃是奕訢,按立储家法将名字写在黄绫上的时候,被一个内监看到”末笔甚长“,据此这内监便怀疑是”訢“字,于是其事在宫中便悄悄地宣扬了开来。道光听闻到传言,以为奕訢暗自揣摩圣意,四处散播,不够成熟持重,难以担当大任,故知而恶之,乃将奕詝代替了奕訢。
很显然,所有的野史演绎隐隐中都有为奕訢鸣不平的味道,而这种心有不甘又不得不甘的心态似乎也伴随了奕訢的一生。
咸丰奕詝也是奕訢额娘带大的,排行四六的两兄弟小时候的感情很好,但随着奕詝登基,忌惮他这六弟的才华能力,不久两人的关系便疏远了。
到后来,这种疏远就成了一种冷酷的打压。
1860年,英法联军打进京城,狼狈逃往热河的咸丰为收拾烂摊子,这才重新启用奕訢。奕訢的能力果然名不虚传,临危受命收拾残局,他不仅赢得了英法洋人的尊重,更借机在京城培植出了自己的势力。
这为他重新崛起奠定了基础。
咸丰不久死掉后,属于奕訢的机会终于来了。慈安、慈禧东西两宫联合他以一套缜密的政变计划最终扳倒了咸丰留下来的顾命八大臣。
政变成功后,奕訢与两宫分权,晚清就此出现了两宫垂帘听政和亲王辅政并行的格局。
这阶段,奕訢权倾朝野的同时,也为清廷带来了回光返照的同治中兴。没有奕訢的即定调又理事,清廷败亡可能得提前。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奕訢给腐坏的清廷续了命。
要说这阶段的奕訢没有”多尔衮“之心,可能也不客观。
但因为他的威望尚有欠缺,性格也不够刚猛,加之慈禧又是百年难遇的政治女强人,所以在必然而来的权斗中,他慢慢地就败下了阵来。
联手共治仅仅过了四年,慈禧便祭出狠手,一举拿下了他的”议政王“头衔。
这意味着什么?他不再是权力的主宰,从此成了帝王家的奴才。
但因为其人确实有治国大才,慈禧将他的身段打压下去后不得不继续用他,这一用就是二十年。
这是奕訢劳碌的二十年,也是他伴君如伴虎的二十年,也是他一步步沉沦下去的二十年。
到了1884年,慈禧以“委靡因循”为借口,彻底撸去了他的一切职务。说白了,才能榨干了,终究还是不放心,只能彻底拿下。
奕訢真正销声匿迹,正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此后他在家赋闲了十年。
这十年,奕訢是个什么心态呢?
这十年,奕訢常去京西古刹戒台寺。戒台寺内有棵”卧龙松“,驰名京师,很少题字留墨的奕訢,却为这棵树题了”卧龙松“三个字。
如此不避嫌地自比”卧龙“,心境何等地悲鸣!
十年后,1894年,清廷再陷危局,无人可担大任下,慈禧又一次把奕訢抬了出来。只是此时的奕訢再不是那个救危局的恭亲王,他的锋芒已被磨光,身体也坏了。
碌碌无为苦撑四年后,终于撒手人寰。
从首次登上权力舞台处理1860年的危局,27岁恭亲王的面相就给人沧桑苦命的感觉,这大概也是皇权逻辑下的一种宿命。
一步之差,一世深渊。
-----
网友解答:
-----
光绪二十四年,也就是1898年的四月初十,恭亲王奕䜣病逝于家中,终年六十七岁。光绪帝得知这个消息以后,为他辍朝五日、赐谥号为“忠”,并加恩进贤良祠,配享太庙。恭亲王的结局应该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郁郁而终的寿终正寝了。
恭亲王奕䜣这个人应该也是我们在晚清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了。他是道光帝的第六个儿子,他也是咸丰帝的六弟。他一生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位皇帝,同时也见证了——大清朝一路滑向深渊的整个过程。
目前在晚清的历史上来看的话,恭亲王奕䜣的总体评价还是不错的,例如:他很开明、他重用汉臣、他主导了洋务运动、他还具备一定的现代外交思维。另外恭亲王奕䜣还有一个不错的外号叫做“鬼子六”。
实话实说:恭亲王奕䜣相对于他那位当皇帝的四哥咸丰确实要优秀很多了。咸丰帝的一生几乎就是在稀里糊涂中度过的,接手的时候就是一个乱摊子,到自己死的时候摊子更乱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又以失败告终了。
咸丰帝目前唯一留给大家比较深的两个事情:
一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跑路到了承德避暑山庄,然后在那里醉生梦死、郁郁而终;
二是,咸丰帝娶了一个无比强悍的老婆:叶赫那拉式慈禧。估计咸丰帝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死后慈禧能彻底地把爱新觉罗氏的子孙们都架空,然后统治晚清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道光十二年11月21日(公历1833年1月11日),奕䜣出生于紫禁城。奕䜣是道光帝的第六个儿子,咸丰帝是奕䜣的哥哥,道光帝的第四子。
奕䜣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赋。按照史书上记载:他天资聪颖,颇有才气;功课为满蒙汉三种语言文字,百家经典,诗文,武功骑射都表现得很好。
可是问题来了,为啥最终道光帝把大位传给了样样都不如奕䜣,而且还身体不咋地的早产儿咸丰呢?
这里面具体的争斗咱们就不知道了,道光帝心里到底怎么想的,我们更是不了解了。可是据公开的资料显示:咸丰之所以能够战胜奕䜣成为道光帝的接班人,就是因为一个“孝”字。
咸丰帝知道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没有这个弟弟奕䜣优秀,为了获得道光帝的青睐,从而采取了其师傅的策略——表现孝道给他爹道光帝来看。
据说某一日,道光帝带领各位皇子去狩猎,咸丰故意一箭不发。道光帝问:为啥你就不打猎呢?咸丰回答道:“现在是春天,鸟兽们都在生娃的关键期,不忍杀生以至于天地违和。”这个回答令道光帝非常的高兴,于是就秘密的立咸丰为太子了。
当然了,道光帝不可能因为这一件事情就下定决心立咸丰为太子的。不过咸丰的仁孝表演应该确实打动了道光帝。不管怎么样,反正道光帝最后放弃了立奕䜣,而最终选择了咸丰来做自己的接班人。
1850年,道光帝病逝,咸丰帝即位了。一开始的时候,咸丰帝对这位弟弟奕䜣还是不错的。不管怎么样,咸丰后来过继给了奕䜣的生母静贵妃。按照当时来算的话,咸丰和奕䜣那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历史上的套路都差不多,咸丰帝在重用奕䜣的同时也是防备有加的。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当年奕䜣是皇位的有力争夺者——不得不防。
奕䜣的命运转折点或者说崛起之时是在:1860年的时候。这一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进入关键时刻,英法两军直接打进了京城,还火烧了皇家园林——圆明园。
咸丰帝的发挥还是比较稳定的,带着一班人跑到了承德避暑山庄躲避。其中就带了:咸丰帝当时唯一的儿子同治、另外还有慈安皇后以及大名鼎鼎的懿贵妃慈禧。
咸丰帝把奕䜣留在了京城善后,不得不说这一招确实有点毒了。
一方面可以避免奕䜣跑到承德避暑山庄离自己太近;
另外一方面让奕䜣留在京城背锅,善后工作搞得好就是咸丰帝的功劳、搞不好那就是奕䜣自己的罪过了。
不过后来的事情出现了反转,奕䜣在京城跟英法两国签订了和约,摆平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可是在1861年,咸丰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由于烟酒过度、由于女色过猛,外加上先天身体不咋地以及心情不太好——去世了,享年只有30岁。
往后的故事大家应该都知道了:慈禧联络郁郁不得志的奕䜣发动了著名的《祺祥事变》,一举干掉了咸丰帝亲自安排的顾命八大臣。晚清正式进入到了——两宫垂帘听政的阶段。
奕䜣由于事变有功也被封为了议政王,此时奕䜣的权力达到了其一生的顶点。
奕䜣本来就跟洋人关系不错,由于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又主持的是善后工作,这样当时的整个洋务都交给了奕䜣来处理了。
此后,奕䜣为了求强求富,也为了抵御太平天国运动,他积极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大搞洋务运动,以兴办军事工业为重点,也兴办民办工业,近代工业从此起步。
奕䜣为了洋务事业,还兴办新式学校,派出留学生,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发展等等。
奕䜣还奏请两宫皇太后重用曾国藩,与列强极力维持和局,借师助剿,终于搞定了太平天国运动,促成了同治中兴,奕䜣获得了“贤王”美称。
不过在晚清那样的时局之下,功劳和风险往往是成正比的。奕䜣的一系列举措和变革措施引起了两股势力的极度不满。
恭亲王剧照
首先奕䜣积极兴办洋务,另外与洋人发展关系遭到了保守派的激烈指责。
1870年5月,天津爆发了反洋教斗争,群众焚毁教堂,杀死了外籍人士多人。在处理这件事情上,奕䜣主张息事宁人,并积极支持曾国藩在天津的举措。
这种看似对外妥协的措施引起了内部激烈的反弹。连奕䜣的弟弟奕譞也深为恼火,奕譞指责奕䜣主持总理衙门以来,“夷务尚无起色”,对“外夷”提出的要求“有可无否”,全盘否定了奕䜣所执行的外交措施。
另外慈禧当时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随着奕䜣权力的增加、人气的上升,慈禧感到了威胁。按照慈禧的理论来说:谁拥有了挑战自己权力的实力,谁就是敌人——无论是谁。
于是乎,慈禧太后利用一切机会对他进行打击,使奕䜣一直浮浮沉沉。
恭亲王剧照
同治四年,1865年3月初五,有人弹劾奕䜣,说他揽权纳贿,徇私骄盈,慈禧命人查办。仅仅七日之后,慈禧就以奕䜣目无君上,免去议政王和其他一切职务。
当时很多朝中大臣求情,慈禧太后才允许他在内廷行走,并管理各国事务衙门,但免去了议政王职务。这是奕䜣遭受的第一次打击。
往后的时间里面,
奕
䜣多次遭到了各种打压、又被反复启用,反正就是处于浮浮沉沉的状态。
光绪七年,1881年3月,慈安太后去世,奕䜣在朝中的最大支持者没有了,变得更加孤立了。这样长期反复地浮沉,已经磨平了奕䜣往日的棱角,挫败了他的锐气,遇到大事他也就不愿意提出对策了。往后的岁月里面,奕䜣基本上就处于明哲保身的状态了。
1884年的时候,慈禧随便找了一个理由又直接免去了奕䜣所有的职务;不过后来奉懿旨又赏了亲王双俸。不过从此以后,奕䜣就没有受到过重用了,他自己也知道自己的处境,采取了退避三舍的状态。
在光绪帝积极展开的戊戌变法期间,奕䜣对变法的行动很不以为然,往往从中作梗,阻挠变法。往后一直到死,奕䜣基本上都选择了低调处事了。
我们来回答一个问题:奕歌䜣为什么在最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面,都选择了低调、选择了默默无闻,甚至处于一种销声匿迹的状态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一是,奕䜣自己本身只是爱新觉罗家的一个卫道者,他的根本任务或者出发点还是维护皇权利益的。无论是洋务运动也好、干掉太平天国运动也罢以及对洋人的各种妥协措施,说到底:奕䜣还是要维护爱新觉罗的统治权的。
这样的状态下,奕䜣是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的,他在本质上与李鸿章没啥区别,只不过是另外一个“糊表匠”而已。
二是,奕䜣生于皇家、长于皇家,又在晚清的官场上浸泡了这么多年。其实他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命运了、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了。
对于
奕
䜣来说,要么就只能选择低调、要么就会被慈禧干掉。最终随着年龄的增大、随着理想的幻灭,奕䜣选择了低调或者叫做明哲保身。
三是,从1861年奕䜣参与《祺祥事变》那一刻开始,也许他就知道了慈禧是个什么人了、也知道了慈禧的手腕有多厉害了。奕䜣不能不为自己的将来以及儿孙打算,他不得已也无可奈何地选择了——销声匿迹。
最后我想说,没有必要去刻意贬低奕䜣、也没有必要去无限度的拔高奕䜣。他只是晚清时期的一个普通皇权的卫道者而已,他受到了时代的局限、思想的局限以及当时环境的局面,是不可能干出什么惊天伟业的。
也许奕䜣的选择是对的,起码保住了自己的功名利禄,也保住了一家人的平安。有时候想想,很多人何尝又不是另外一个奕䜣呢?
-----
网友解答:
-----
奕訢,因为嫂子慈禧而崛起,也是被嫂子慈禧打压而沉没。
奕訢最后的结局就是“死”,怎么死法?
1
在咸丰皇帝时期,奕訢担任领班军机大臣。
由于奕訢是清朝统治集团中、最早与洋人打交道的皇族重要成员,所以,奕訢在推动洋务运动发展、清朝对外交流活动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奕訢反对一味向侵略者示弱,主张利用、发动清政府的军队和民间武装力量,勇敢地还击从大海上岸的侵略军。
对待外国的侵略,奕訢多次主张用应战迫使敌人和谈。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咸丰皇帝跑到承德躲避,奕訢与西方帝国交涉、并签约。
英、法、俄的侵略者,普遍对奕訢产生良好印象。
也是在议和期间,奕訢笼络了胜保、为自己在辛酉政变中取胜,积累了军事资本。
2
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奕訢大力支持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进行洋务运动,重点兴办军事工业。
奕訢几次向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奏请重用曾国藩,促进了清朝的兴旺。
因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因为兴办洋务运动,奕訢荣获“六贤王”的美誉。
3
在与洋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奕訢逐渐变得卑微、屈从。
中国大片领土割让给俄国,就是奕訢签订的条约。
4
奕訢的作用发挥最充分的,就在参与辛酉政变,协助慈禧太后掌握清朝大权。
1861年8月,咸丰帝在热河病死,儿子载淳继位。
载淳年龄太小,咸丰帝遗诏指令载垣、端华、肃顺等8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
奕訢被排斥在顾命大臣之外,加深了奕訢与载垣、肃顺等人的矛盾。
咸丰帝去世后,奕訢利用与胜保、弟弟奕譞等人比较好的关系,调动京城守卫军队,发动政变,成功消灭了政敌肃顺等人,协助慈禧太后垂帘听政,被授予议政王,在军机处担任领班大臣。
5
恭亲王奕訢身兼数职,既是宗人府宗令、又是总管内务府大臣,将皇族事务和宫廷事务的主要权力牢牢掌控在手中。
同时,奕訢全面主管清朝外交事务。
奕訢基本上全部揽下了清朝的内政与外交大权,登上了权力顶峰。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
6
权力欲望十分强烈的慈禧太后,看见奕訢如此辉煌,不可能无动于衷,她在等待合适的理由、等待恰当的机会、等待该出手的时候。
1865年4月,编修蔡寿祺上奏弹劾奕訢。
蔡寿祺指责奕訢大权独揽、索贿受贿、徇私舞弊、骄奢淫逸。
这是一次极好的机会,慈禧太后下旨查办奕訢。
只用了7天时间,慈禧太后就以“目无君上”的罪名,免除了奕訢的议政王职务。
奕訢遭遇了十分沉重的打击。
7
1881年,慈安太后逝世,奕訢失去了一位合作盟友,力量更加单薄、胆量越发变小。
政治生涯中的滚滚浪涛,已经将奕訢敢作敢为的棱角打磨殆尽,奕訢锐气几乎全部外泄。
每逢大事,奕訢畏首畏尾,不敢提出、也没有应对策略。
尤其是在中法战争中,奕訢仍然主政军机处,可是,他不敢确定是战、还是和。就在犹犹豫豫中,战争取胜的机遇全部丧失,清朝军队连连失败。
1884年,中法战争中,清政府失败,慈禧太后下旨:奕訢“委靡因循”,免除所有职务,奕訢的全部亲信也被从军机处和总理衙门中剔除出去。
奕訢再一次遭到了政治生命中的重创。
8
念及在自己跳上政治舞台、实现垂帘听政、登上清朝皇权最高峰等一系列历程中,奕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慈禧太后剥夺奕訢政治权力的时候,也给予一些物质上的关照。
慈禧太后赏赐奕訢领取亲王的双倍俸禄;
慈禧太后为奕訢增添头等护卫、二等护卫各一人,又增加三等护卫2人;
奕訢60岁大寿时,慈禧太后派人雇请北京最著名的戏班谭鑫培团队,在恭亲王府中举行寿辰庆典。
9
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需要有人进行善后事宜,慈禧太后再一次启用奕訢。
由于政治能力退化,奕訢无所作为,只是挂有领班军机大臣和领班总理衙门大臣的头衔。
10
奕訢大胆挪用军费,为慈禧太后举办60岁大寿庆祝活动,让慈禧太后非常高兴。
慈禧太后表彰奕訢“妥慎周详”,并且亲自手书“锡福宣猷”匾额一方、赏赐给奕訢;
后来,慈禧太后又御书“长寿”书法作品一张赏赐给奕訢。
11
戊戌变法期间,奕訢站在慈禧太后的立场上,极力反对、阻挠变法维新,所有维新之举,奕訢一律反对。
12
1898年4月,奕訢病得很重,慈禧太后多次上门探望。
1898年5月29日,奕訢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67岁。
光绪皇帝亲临现场参加祭奠活动,并且辍朝5天,穿孝服15天。
光绪皇帝赐给谥号一个“忠”字。
晚清就像一片白茫茫的水域,奕訢是漂浮在水面的一个大球,慈禧太后根据自己的意愿,任意按压、拉提,使得奕訢浮浮沉沉;
奕訢也很像一颗气球,线索拴在慈禧太后的手中,升空还是下落,全由慈禧太后掌控。
-----
网友解答:
-----
恭亲王奕䜣,咸丰异母弟,曾帮助嫂子慈禧夺权,人生的最后几年,仍然在权力中枢,但已是暮年,没有什么作为。恭亲王府显赫在当时也是首屈一指,但家中子女却难堪大用,晚年的奕䜣不能不为此忧心。
奕䜣比慈禧大三岁,母亲是静妃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第六子,因为兄长早夭,实际是皇三子。道光帝对儿子们都一样严格教育,奕䜣却表现突出,得到道光的钟爱。
他与后来的咸丰帝在角逐皇位的过程中败下阵,正史了了几笔带过,野史对争储描述大多显示,奕䜣为人正直,败给了虚伪的时宜。
为求自保,他一再贬低自己,逢迎哥哥。道光去世,他也不能住在皇宫内,哥哥咸丰指给他一处府邸,就是当年和珅的宅子。此后,奕䜣一直生活在这里,直到去世,这座府邸也称恭王府。
咸丰登基,最初三年,奕䜣并没有被安排重要点的任务,可能咸丰对当年的竞争者还是有芥蒂。此后奕䜣入军机处,咸丰逃往热河,他留守北京,直到咸丰去世,他和嫂嫂慈禧联手,扳倒顾命八大臣。
本来奕䜣也是兴致勃勃,要中兴王朝,渐渐地内部斗争,外部战争,使他心态上消极起来,光绪十年,慈禧罢免了奕䜣的一切职务,回家养病。他也闲来舞文弄墨,一幅不问世事的态度。
十年后,年过花甲的奕䜣再次领班军机处,善后甲午战争时宜,在是再战还是和的问题上,奕䜣认为已经没有再战的能力,建议朝廷把条约签了。《马关条约》签订以后,招致一片骂声。奕䜣也在众矢之地中去职。光绪二十四年,奕䜣病逝,终年67岁。
据记载,恭亲王奕䜣“仪表甚伟”,聪颖好学,少读成诵,魏源的《海国图志》百卷,能背出来,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后,又开始接触西学,经常阅读外国人在华发行的报纸。
奕䜣能书法、作诗,还热爱收藏,用于收藏品存放的房子多达十五间,一望便知石材能否为砚,闲来无事,还能抚琴一曲。可能是长期担任要职,中年时,奕䜣更加谨小慎微,言论相当谨慎。
与慈禧几次冲突,奕䜣都强调自己是道光帝第六子,锦匣御封的恭亲王,这样的政治资本,着实令慈禧不能把他怎么样。奕䜣“举止安详,对人不多语,而辄中窍要”,时时刻刻展示一个亲王的风度。
相比之下,不参与政事的五兄奕誴,人称“老五爷”,从不讲究仪节,夏天穿着马甲背心,拿着大蒲扇,在什刹海盘腿坐着纳凉,还会拉着小商小贩闲聊。奕䜣是严肃的,不过还算平易近人,有官员拜见,甚为客气。
但是如果下属确实有错,也是严惩不贷,保存于军机处的太平天国洪秀全金印被偷,金印重达一百多两,刻有“太平天国万岁金玺”字样,万一落入有心之人手中,重新召集叛乱,麻烦就大了。怎么严刑拷打宫中仆役也不得金印下落,又到市面上去搜寻,得知原来是军机章京满人萨隆阿所窃,他已经把金印卖给了首饰铺,溶为金条。奕䜣立刻将萨隆阿判死刑。
奕䜣的生活,比五兄、七弟等其他郡王都要富裕,食亲王俸,而且长期是双俸,光绪十年被罢免双俸,过两年又赏还了。亲王一年俸禄一万两,双俸就是两万两。儿子们出生后的爵位也高于其他人。
按照惯例,下属还有“冰敬”、“炭敬”、“别敬”,“冰敬”就是督抚夏天送冰块,古代冰块也是奇货可居,一般冬藏夏用。
清代王公还有庄田,醇亲王奕缳关内外有庄田6.8万亩,恭亲王肯定不会少于几万亩,这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在当时看来,恭亲王府煊赫,算得上首屈一指。
府上编制人员有数百人,恭亲王出门也是前呼后拥,远远看到轿子的级别就知道是恭亲王。轿夫也仰仗主人的权势,见到轿子就想超过去,有一回前面的轿子是惇王奕誴,奕䜣呵斥轿夫不要超过去,那是五哥,轿夫不听。回来后,奕䜣将轿夫责打几十大板,又交给奕誴处置。奕誴让他们抬着装满银子的轿子,游走四城,累到不行,此后才有所收敛。
表面的荣华,并不代表家庭的幸福。
奕䜣的嫡福晋是桂良之女,瓜尔佳氏,侧福晋有记载的不下十位,英年早逝的不少,还有逃亡的,当时王府等级森严,妾逃跑也是时有发生。子女是最让奕䜣操心的。长女荣寿公主,被慈禧收养宫中,以示恩宠,但是对奕䜣来说是女儿被人夺走了。之后,荣寿公主被嫁给额附景寿多病的儿子志端,不久就守寡了。
他也只能看着女儿孤苦的生活,所幸慈禧对其宠爱不衰,以天子嫡女“固伦”公主待之。长子载澄,典型的纨绔子弟,奕䜣想管,又牵涉同治帝,加上公务繁忙,分身乏术。载澄28岁就去世了,奕䜣的说法是儿子得了肝脾之疾,不治而亡,但流传的另一种说法是欺男霸女,行为放荡,自戕而亡。
二子载滢,被过继给八弟钟郡王,义和团运动的时候,慈禧以其庇护拳匪,交给宗人府圈禁。
到奕䜣去世的时候,已经没有人承袭恭亲王爵位,晚年的奕䜣也谈不上有天伦之乐。慈禧以过继出去的载滢长子溥伟回归本支,承袭爵位,人称“小恭王”。
奕䜣去世两年后,慈禧发出了向十一国宣战的号召,如果奕䜣在世,可能不会发生。他认为中国要自强就要维持一个和平的环境,不能动辄就开战,要“慎战”,但不是投降,还要积极“备战”,加强国防建设,经常提醒督抚大员,不能以一和而认为可长治久安。他认为只有得民心和国家富强之时才可战,不轻易言战。
1898年,奕䜣去世,也是列强叫嚣越来越猖狂的时候,一生宦海浮沉,怎能不忧心,纵然赋闲在家,心中对内外动向也是清楚知悉,而又无能为力,再看看身边后继无人,更显凄凉痛苦。
-----
网友解答:
-----
结局当然跟所有人一眼驾鹤西去啊,难不成得道成仙吗。
奕訢算是清朝最出名的王爷之一,他是道光帝的儿子,与咸丰帝从小一起长大,奕訢才华横溢颇有能力,也是晚清时期砥柱一般的人物。
清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初十,生病许久的恭亲王奕訢离开人世,终年六十七岁,光绪帝亲临主持祭奠,辍朝五日,持服十五日,加恩入贤良祠,配享太庙。
道光帝膝下长大成人的子嗣不多,奕訢算是一个,其生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在孝全成皇后崩逝之后,掌管后宫,奕訢与哥哥奕詝都是孝静成皇后养大的。
由于两人年纪相仿,而且又是同母养大,因此感情格外深厚,相较于奕詝,奕訢显然要更加出色一些,无论骑射武功还是文采方面,不过最终他还是与皇位失之交臂,而这也成为了后来咸丰帝对奕訢有所忌惮的主要原因。
咸丰时期,奕訢虽然也比较受器重,但咸丰帝对这个弟弟总是有所防备,毕竟奕訢能力出色众所周知,还曾被先帝议储,最重要的是咸丰帝膝下子嗣凋零,皇位传承不稳。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破城,咸丰帝仓皇逃往承德,而奕訢临危受命前去议和,这件事使得奕訢获取了大量西方势力的信任。
不久后咸丰帝驾崩,其临终留下顾命八大臣,并让两宫同尊垂帘,却把自己的亲弟弟奕訢排斥在外,不过没多久,奕訢与两宫太后联手发动辛酉之变,直接除掉顾命八大臣,朝廷形成了两宫听政、亲王辅佐的全新局面。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奕訢开始走向权利最高峰,两宫太后对其非常信任,奕訢也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支持洋务与改革,希望清朝强盛起来。
奕訢是洋务运动中的代表人物,不过在奕訢主持朝政的过程中,与慈禧太后之间的矛盾逐渐深刻了起来,慈禧对其愈发疏远也愈发不满。
并且,奕訢支持曾国藩等兴办洋务的同时,又主张削弱地方,他不仅的得罪了倭仁等守诸多旧朝臣,还让湘淮势力对其不满,不过这时候的奕訢尚且根基稳固,两宫太后也并没有对他怎么样,还在同治十一年赐其世袭罔替,让其成为铁帽子王。
直到光绪十年,慈禧太后眼见时机成熟,将奕訢与其集团人员全部逐出朝堂,从此奕訢淡出朝廷,史称“甲申易枢”,这成为奕訢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
在被慈禧太后踢出朝廷中枢之后,恭亲王奕訢也几乎没有了什么大的作为,偶尔被起用,也往往都是走个过场而已。
虽然失去了权柄,但恭亲王奕訢还是受到了厚待,其享有双倍亲王俸禄,护卫也远远多于规制内的亲王规格,光绪帝对于这位伯父,也是非常的尊敬,只可惜光绪帝自身难保,奕訢对其提出的建议,根本是打水漂。
戊戌变法期间,奕訢屡屡上疏反对康有为等维新派主张,与翁同龢等也产生对立,但奕訢已几乎是个闲人,他根本无力改变什么。
失落的奕訢,只能在王府之中干操心,而他的身体也因为常年的郁闷而变坏,加上其年纪本身也不小了,最终一病不起。
奕訢的病非常突然,也越来越重,1898年三月,奕訢基本上病入膏肓,而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多次前去探视,毫无起色,到了四月初十,奕訢撒手人寰,慈禧太后与光绪帝对奕訢的身后事办理得非常风光,也是礼遇有加。
整体说来,奕訢的一生也算是非常传奇,但他先后掣肘于咸丰帝与慈禧太后,并不能有太大的作为,最后得以善了,却也是抱憾而逝。
-----
网友解答:
-----
回答问题前,我们先回顾下恭亲王爱新觉罗-奕欣宦海沉浮的一生。
爱新觉罗-奕欣,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生于北京紫禁城),是道光皇帝第六子,咸丰皇帝同父异母亲兄弟,母亲博尔济吉特氏孝静成皇后。
1853-1855年,任领班军机处大臣;1861年,咸丰皇帝客死承德避暑山庄,奕欣同两宫皇太后合谋发动针对咸丰皇帝顾命八大臣的“辛酉政变”。成功夺取政权后,被两宫皇太后授予议政王之衔;1861-1884年,任领班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大臣;1884年,因对中法战争失利负主责被慈禧太后罢黜;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被慈禧太后重新启用;1898年病逝于北京恭亲王府,终年66岁。
(恭亲王 奕欣)
恭亲王奕欣生逢晚清动乱时局。此时的大清国犹如漂泊在汪洋大海中的一叶孤舟,面对惊涛骇浪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整个大清朝亦处在一片内忧外患之中;整个国家看上去已是一副夕阳晚照的残景。
奕欣真正走进清朝的历史前台,是在其四哥咸丰皇帝避难之时。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城,咸丰皇帝携带年幼的皇长子载淳以“巡狩木兰”的名义,避祸承德避暑山庄。此时的奕欣受咸丰皇帝指派留京负责同洋人议和。奕欣不负重托与英法相继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和《中法北京条约》。最终英法联军撤出北京城,挽救了大清朝的命运。
咸丰皇帝客死承德避暑山庄之后,他协助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咸丰皇帝生前的顾命八大臣。帮助慈禧太后从他们手中夺取政权。立下汗马功劳,被两宫皇太后授予议政王之衔。成为当时清廷数一数二掌握实权的大臣。后来奕欣又担任负责对外交往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此时的奕欣成为总揽清廷内政外教的第一号人物,权倾朝野。
面对晚清的内忧外患,为求强求富,抵御外来侵掠。奕欣大力支持汉臣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
随着奕欣的声望和精明能干得到朝野大臣的肯定与赞赏赞赏,这引起了慈禧太后的警觉。于是慈禧太后想尽办法对奕欣进行打压,试图削弱他的势力。
宦海沉浮,潮起潮落。
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慈禧太后以恭亲王奕欣徇私舞弊,收受贿赂为由免去其议政王及其他一切职务。这是奕欣遭受的第一次打击;
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中法战争爆发,慈禧太后以军机处对于战与和始终拿不定主意,贻误军机导致清军节节败退为由,免去以奕欣为首的军机处全班人马;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慈禧太后又重新启用奕欣为总理衙门大臣,并统领海军,虽然奕欣也会办理军务,但终没能有很大作为;
(影视剧中的恭亲王奕欣)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奕欣病死于北京城,至此走完了他波澜起伏,起起落落的一生。
恭亲王奕欣生逢晚清乱世,虽也有济世抱负之才,终没能彻底施展。他既是晚清政府政策的制定者,也是执行这些政策精明强干的实践者与杰出外交家。造成他一生官场悲剧的原因既有大环境的原因,也因为自己上头有一个精明能干的嫂子,时时处处受到打压排挤。“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只能说奕欣生不逢时!
结语:是非成败转头空,几度夕阳红!从咸丰皇帝登基那天起,就注定他的一生是以悲剧收场。
-----
网友解答:
-----
恭亲王奕䜣是道光帝的第六子,生于道光十二年十一月(1833年1月)。
他为人精明能干,生于乱世却锐意革新,使衰落的清王朝一度呈现出“中兴”的气象,因而被尊为“贤王”,然而这位聪明且富有才略的恭亲王最终仍然是位权力斗争的失败者。身为皇子时,天资聪颖的奕䜣就受到道光帝宠爱,他的兄长奕詝虽然是嫡子,却平庸无能。
本来奕䜣本来很有可能问鼎帝位,但没有料到奕詝有个好老师杜受田。杜受田老谋深算,精通权力斗争,最终在杜的帮助下,道光最终选择了咸丰奕詝。
奕䜣则成为恭亲王。这时,洪秀全等人在广西金田发动了太平天国起义,林凤祥、李开芳率太平军北伐,直逼北京。咸丰帝诏令奕䜣成立京城巡防处,而后又令其担任任军机大臣。
在这段时期,咸丰帝和奕䜣的兄弟情谊还算是比皎和睦的,但是随着奕䜣生母康慈太贵妃的去世,两人的关系逐渐破裂。因为咸丰帝10岁时,其生母孝全成皇后过世,由于也年龄尚幼,无人照料,道光帝便令奕䜣生母静贵妃抚养之。咸丰帝继位后,尊静贵妃为康慈太贵妃。康慈太贵妃本以为自己亲自抚养过咸丰帝,能够得到皇太后的尊号,然而咸丰帝却无此意,这令康慈太贵妃颇为遗憾,后来因为这件事,奕䜣和咸丰心中有了芥蒂。
后来,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咸丰出走避暑山庄,奕䜣留下来和洋人谈判但也以求和告终,不过慈安、慈禧太后急召其来避暑山庄,密谋联手发动了“辛酉政变”。奕䜣也从中获益,被晋升为议政王、领班军机大臣,总理朝政。
不过,慈禧是不可能真正让奕䜣掌权的,起初,在政治上慈禧太后和奕䜣颇为相得,慈禧太后需要借助奕䜣的能力挽救国家危局,而奕䜣也可以凭借慈禧太后的支持大展拳脚,施展抱负。然而不久,两人的关系出现了矛盾。奕䜣为人自视甚高,商议政事时常挺身而出质疑太后旨意。慈禧太后心高气盛,对奕䜣的质疑顶撞逐渐感到不满,就这样在慈禧当政期间,奕䜣三次被黜。
经历了权力场上的大起大落,令奕䜣心灰意冷,他自此远离朝政,以养病为名躲到北京西山的戒台寺,一直隐居了10年。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国势危急。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奕䜣被召回起用为总理衙门大臣。然而,反复浮沉磨平了往日的棱角,也挫败了他的锐气,往日的“贤王”已经变得暮气沉沉,毫无作为了。
光绪二十四年(1898),奕䜣病故,终年67岁,谥为“忠”,配享太庙,入祀贤良祠。
-----
网友解答:
-----
2005年,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一生为奴》,讲的就是恭亲王的事迹,陈宝国用高超的演技诠释了他的一生。
恭亲王奕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悲剧人物,在政治舞台上经历几番大起大落,子女亦少有成才,颇有贤王之称,后半生弼亮忠贞,尽瘁国事。
当然,网上盛传本该由他继承皇位,却被哥哥咸丰夺去,无疑是夸大了。恭亲王有他的短板,锋芒外露,也不够稳重,真的他上台也未必能振兴大清,毕竟他也是制度中的人。外国来华之人何天爵如此评价他,
他既高傲又谦和,既粗鲁又文雅,坦率而有节制,有时办事迅速有时拖拉磨蹭,显得既有心计又脾气暴躁——所有这些特点都根据他的需要,按照角色的变化随时转换使用。
咸丰帝去世之后,恭亲王在政治上也想投机一把,咸丰十一年(1861年),皇帝驾崩不久,奕訢与两宫太后暗中联合,发动乐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
在内忧外患的晚清政局中,奕䜣比较开明,支持洋务运动,善于与洋人打交道,清朝一度有中兴气象,但是在一个嗜权如命的女强人面前,一直被打压,最后无奈退出晚清政局。
“甲申易枢”是晚清政局的重要转折之一,之后支撑大清帝国的三驾马车之一慈安去世,慈禧已经无所制约。在中法战争中,慈禧抓住恭亲王奕䜣的过失,罢免其军机大臣等一切职务,令居家养疾,至此恭亲王下野。
慈禧得以独揽大权,原军机处奕䜣的的人马李鸿章等或降或撤,全班休致,至此奕䜣由人生巅峰跌倒人生低谷,此后长达十年赋闲在家。
但是慈禧也用人不当,“倒恭用醇”之后,继以甲午战败,局面遂致一发不可收拾。甲午战败后,朝中一时无人,慈禧不得不勉强任命奕䜣为军机大臣。
但此时他已经年老体弱,愈发保守和看重虚名,又看透慈禧揽权的私心,遂模棱圆滑,委蛇因循,朝野对其失望之极,可是他不这样做又萌如何?
在1898年的戊戌变法中,奕䜣站在了光绪皇帝的对立面,顽固的支持慈禧,也可以谅解,我们不可夸大变法的实际作用。同年死去,享年66岁。
历史传讯社,基于共享理念下的历史学人社区。我们团队立足于原创,书写历史,资鉴现实,努力建设为一个有情怀和质量的新传播媒体,欢迎大家点赞、评论与交流!
-----
网友解答:
-----
恭亲王奕䜣历经父亲道光,哥哥咸丰,侄子同治,侄孙光绪,一后慈禧,四帝一后五朝统治,可以说从恭亲王奕䜣的个人人生历程便能带来一部晚清兴衰史。
那么恭亲王奕䜣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
说起恭亲王奕䜣,有书君便会忆起高中老师说过的话:道光帝在立奕詝还是奕䜣为太子时曾经左右为难,若不是立嫡思想战胜了立贤思想,说不定聪慧能干,文韬武略的奕䜣便是清朝一个颇有建树的皇帝。
纵观恭亲王奕䜣一生,每一次都在清朝的风云变幻之际力担重任,几次与皇权失之交臂,又数次卷入重大历史事件,数次遭到贬斥。
恭亲王奕䜣的人生几经沉浮起落,1850年17岁入恭王府,在恭王府生存了48载,书写了一部像坐过山车般跌宕起伏的传奇。
一起镇压农民军,一落为母表孝心
1852年恭亲王奕䜣获准内廷行走,刚走马上任不到一年,便遭遇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当时李自成的农民军打到了北京城。
恭亲王奕䜣在清廷危难之时委以重任,第一次当上军机大臣,便知人善任,重用足智多谋的汉臣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经过多年的奋战。
终于镇压了不可一世的太平天国军,化解了清朝的第一次重大军事危机,尽显其军事才能和政治才干。
然而在1855年,因为恭亲王奕䜣生母康慈太妃病重,恭亲王奕訢向咸丰帝提出给生母康慈“太后”封号,咸丰本没此意,但念她曾经抚养自己长大,封她为“康慈皇太后”。
9天之后,康慈太后便薨了,谥号为“孝静康慈弼天辅圣皇后”,只有8个字,而且葬入了道光已经为她准备好的妃园陵。
这让恭亲王奕䜣很不爽,于是在咸丰面前据大清祖制力争为生母康慈皇太后要谥号为12个字,神位入太庙,单独建陵。
这过份的要求让咸丰大发雷霆,咸丰是遵照父亲的遗愿的安排太妃身后事的,于是削了恭亲王奕䜣军机处大臣之职,让他去上书房读书思考为臣忠君之道。
二起签约稳战局,二落咸丰留遗嘱
然而时势造就英雄,1860年,英法联军把战火烧到了紫禁城,咸丰和慈禧逃往热河,任命奕䜣为钦差大臣,同英法联军签订《北京条约》,恭亲王奕䜣外交才干得到彰显,稳定了战局。
那咸丰皇帝自知命不久矣,在把皇位传给同治时,找了八个顾命大臣,但因忌惮恭亲王奕䜣权势与能力,害怕儿子无力驾驭,便把恭亲王奕䜣剔除出局。
三起助同治中兴,三落遭慈禧打压
然而咸丰帝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的妻子慈禧、慈安却联合恭亲王发动了辛酉政变,控制了八个顾命大臣。
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奕䜣也因为扶持两宫太后被授议政王、军机大臣等职,大权在握。
在这期间,他力辅同治皇帝,让晚清政府难得一现政和清明之景,时为同治中兴,恭亲王也因此得“贤王”美誉。
可正当恭亲王奕䜣准备放开手脚,大干洋务运动的时候,想师夷长技以制夷,兴建近代军事,兴办教育,建北洋水师……
却遭到慈禧守旧思想的打压,两宫太后下令罢除恭亲王奕䜣一切职务,后来请了好几拨人求情并且自己上折子请罪,才留下了军机大臣等职,但是议政王这个头衔却被撸了。
1884年,恭亲王奕䜣因“甲申政潮”,当时御史追责奏折一上,早就对恭亲王奕䜣不满,想独揽大权的慈禧太后借题发挥,立马发布懿旨开去奕䜣一切差使,令他在家养病。
这次罢黜让奕䜣在家闲赋十年之久。反复的打击与罢黜,人生如浮萍沉浮不定,消磨了他的毅力和勇气,恭亲王已无往日的雄心壮志,他的锐气尽失。
这十年里恭亲王奕䜣寄情山水诗词,不问政事,做起了逍遥王爷,或读唐诗宋词,或在山水间畅游,或者和朋友围炉下棋写诗作画。
八卷的《萃锦吟》便是这十年的力作。
四起指挥甲午海战,四落积疾病死榻前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以为奕䜣还能力挽狂澜,振兴已满目苍痍的晚清。
面对强敌奕䜣再次被启用,任命他为总理衙门大臣,办理一切军务,心知自己身体欠佳,精力不济的奕䜣还是心系家国安危,毅然走马上任。
可这时的他再也没有了往日的风采,已老态龙钟,风烛残年,办事风格已无当年的创新思维,更没当年意气风发之象,再也不能披坚持利,更没了战胜日本海军的勇气。
他的北洋水师战舰,见到敌人的坚船利炮,便催枯拉朽,全线溃败,全军覆没,最后只能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奕䜣在这次重启中毫无建树,反而因十来年的闲赋生活,已习惯了安逸,突然得到重用,夙兴夜寐,废寝忘食,导致身体透支。
再加上签订不平等条约,让他痛恨自己无回天之术,没能挽救大清,他自己都说,恭老六就像个纸老虎!
1898年3月,恭亲王的疾病越来越严重,慈禧太后曾经三次派光绪皇帝亲自探望他,但是毫无起色。
慈禧太后也亲自到恭亲王府见了奕䜣最后一面,两人尽释前嫌,但慈禧太后也没能挽留住恭亲王。
1898年5月30日,恭亲王奕䜣在恭王府病榻上咽了气,65人生路就此划上了句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一起到恭王府参加祭奠,规格之高,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谓尊荣风光,光绪赐谥号为“忠”,是为忠君,忠于大清江山的典范。
恭亲王奕䜣不但有配享太庙殊荣,皇帝光绪为恭亲王素服15日,辍朝5日,这是作为人臣相当罕见的特殊荣光,光绪帝还告诫大清臣子效法恭亲王。
才华横溢的一代贤王,人生四起四落最后却以战败求和积郁成疾病死榻前落幕,不免让人扼腕叹息。
但后世人们没有忘记贤王的功德,把恭亲王奕䜣人生撰写成《恭亲王传奇》,还改编成电视剧演绎出来,让我们能一睹一代贤王的风采,贤王忠君爱民的光辉形象终将被后世之人崇敬与爱戴!
贤王的文韬武略,外交才干为后世所敬仰,他革新工业,强兵富国,为振兴中华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已载入史册,永远铭刻在历史的功勋薄上!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