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为什么没弄死明英宗?
朱祁钰为什么没弄死明英宗?
-----
网友解答:
-----
朱祁钰想不想弄死明英宗?他当然想啊!可他为什么没成功呢?实在是“臣妾做不到啊!”
朱祁钰是“好圣孙”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生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八月初三日。传说朱祁钰的生母吴贤妃是汉王府的宫人,在汉王造反之后身份就成了罪人。因为这个原因母子二人一直被皇帝养在宫外,直到朱瞻基驾崩之时才给了她们一个正式的名分。
作为一个庶出的皇子,在嫡兄朱祁镇已经即位的前提下,朱祁钰本来与皇位是不会产生任何联系的。他在被册封为郕王之后,就和自己的母亲吴贤妃一起安静地在宫中生活,等到成年之后离开母亲前往封国。如果还有子嗣,那他的后代就会世代生活在封国,直到明朝灭亡。
郕王剧照
从天而降的皇帝宝座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北方的瓦剌人从三个方位同时对大明境内发动突击,明朝在大同的边军主力全军覆没,形势极为危急。做梦都想复制祖辈荣光的朱祁镇不顾在朝文武大臣的劝阻,毅然决定御驾亲征。他留下唯一的弟弟郕王朱祁钰居守北京,自己领着大军找瓦剌人决战去了。
自太宗文皇帝朱棣以来,大明皇帝亲征还没有失败的先例。因此亲王居守京师,一般也就做做样子。但让朱祁钰没想到的是,第一次失败让他赶上了。八月十五日,明军主力在土木堡全线崩溃。皇帝本人被俘,以英国公张辅为首的大批文武重臣及明军精锐战死沙场。
消息传回北京,包括皇太后孙氏(宣宗皇后)、居守(注意不是监国)的郕王朱祁钰,以及在京高官都如同五雷轰顶一般。大明立国近百年,从未遇到过如此接近社稷颠覆的险恶局面。经过一番斡旋,朝廷否决了所谓的“南迁”提议。同时册立朱祁镇年仅3岁的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令郕王朱祁钰由居守升任监国,向天下百姓展示了朝廷坚决抵抗的决心。
土木堡之变剧照
但是朱祁镇做皇帝不行,做人也特别没有骨气。堂堂大明天子,被瓦剌人像乞丐一样绑着在明朝境内到处转悠,目的就是要求守城将领开城提供金银粮草。为了彻底解决这个困局,明廷于九月初六日让郕王朱祁钰登基为帝,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帝。代宗登基后立刻向各地镇守总兵官发出一道措辞严厉的敕书,其中明确要求守军将前来叩门的朱祁镇视作冒牌西贝货,一个字都不许相信。
壬辰,敕谕宣府总兵官、昌平伯杨洪等曰:“皇太后命朕即皇帝位以安天下,尊大兄皇帝为太上皇帝。柰何虏寇往往使人假作大兄皇帝到各边境胁要开关入城,或召总兵镇守官出见。尔等恐堕其奸计,故特驰报。尔等今后凡再有如前项诈伪到尔处,不许听信。”—《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三》
这一招算是让朱祁镇身上的剩余价值瞬间归零,加上朱祁钰又领导明军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让瓦剌人越来越觉得这位太上皇帝就是一个累赘。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八月十五日,“土木堡之变”周年纪念日,太上皇帝回京,随即被打发进紫禁城外的南宫进行软禁。朱祁钰对于哥哥所在的南宫进行了严密的布控,宫门不但上锁并且灌铅,食物仅能由小洞递入。朝臣与太上皇帝的联系途径被切断,甚至连孙太后都不能前去探视儿子。
辛亥,太上皇帝万寿圣节。礼部请令群臣诣延安门行朝贺礼,帝命免行。—《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九十八·废帝郕戾王附录第十六》
太上皇帝回京
朱祁钰的苦衷,想杀还不能
既然朱祁钰对哥哥如此忌惮,为何不干脆将其暗中加害。或者是废为庶人,或者是迁出京城,这样岂非一劳永逸?究竟是朱祁钰过于心慈手软,还是为形势所逼呢?其实上面讲的几个方法朱祁钰不是没想过,只是没能做成功而已。
朱祁镇是否有罪?
根据有些人的理解,朱祁镇既然打了个大败仗,那把他废为庶人不就得了。问题是朱祁镇有错吗?答案是还真没有。
皇帝御驾亲征,是太宗文皇帝、宣宗章皇帝一直以来的传统。太宗五次亲征漠北,宣宗也曾经两次巡视边疆,因此在瓦剌人犯境的情况下,朱祁镇御驾亲征何错之有?至于兵败的责任,土木堡事变刚发生的时候,就已经算在了文官们的公敌:王振王公公头上。即使是在郕王本人的登基诏书之中,也只能强调朱祁镇是
“不得已亲征”
,最终的结局也是
“误陷虏廷”
。而且还记(胡)录(编)了一段朱祁镇派人带回来的口谕,表明自己即位是受到太上皇帝允许,是合法的。
会有使自虏中还者,口宣大兄皇帝诏旨:“宗庙之礼,不可久旷。朕弟郕王,年长且贤,其令继统,以奉祭祀。”—《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三》
因此太上皇帝回京是一件大喜事,朱祁钰不但要祭告天地、宗庙、社稷、山川之神,还要颁诏大赦天下。何况朱祁钰作为一个此前根本没啥地位的亲王,自身的班底极为薄弱,他又如何敢将哥哥废为庶人呢?
明英宗剧照
换太子、杀兄长
朱祁钰做了皇帝,太子还是侄子朱见深,这显然说明他这个皇帝只是个临时工。作为一个有能力、有人望,而且还有子嗣的皇帝,朱祁钰自然不甘心只做这一任临时工。
“父有天下,必传于子”
这句话,无时无刻不在他的脑海中振聋发聩。
看着自己的儿子朱见济,想到日后皇位要还给太子朱见深,朱祁钰的心中就说不出的难受。因此到了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经过几年的耕耘,朱祁钰在朝中的根基已非执政之初可比。太子之位换人,已经是势在必行了。
皇帝本人意志坚定,不允许任何人阻挡,甚至不惜废黜反对易储的皇后汪氏。而对于大臣们来说,皇帝这份工作,朱祁钰确实干得比他哥哥要出色。如果太子还是让皇帝的侄子来做,其实是不利于朝局稳定的。因此在廷议之时,群臣才陷入尴尬境地,虽然无人反对,却也没有人敢于做那个出头鸟来支持。朱祁钰耐不住性子,让自己的亲信司礼监太监兴安出来催促,易储之事才最终通过。
众心知不可,然莫敢发言,迟疑者久之。司礼监太监兴安厉声曰:“此事今不可已。不肯者不用佥名,尚何迟疑之有?”于是无一人敢违者,其议遂定。—《明英宗实录卷二百十五·废帝郕戾王附录第三十三》
汪皇后剧照
五月初二日,朱祁钰正式册立自己的独子朱见济为皇太子,太子生母杭氏为皇后,降封原太子朱见深为沂王。太子之位换人之后,朱祁钰显然是高估了自己在朝廷内的影响力,乃至于动了彻底铲除兄长这个隐患的念头。
七月的时候,锦衣卫指挥卢忠根据皇帝本人的授意,一手炮制了所谓的
“金刀案”
,构陷太上皇帝在南宫和外臣勾结,企图复立朱见深为太子。如果说改易太子是为了朝局稳定,那“金刀案”一旦坐实,必将掀起滔天巨浪。朱祁镇毕竟做了十五年的正牌皇帝,朝中还是有很多人内心深处仍然认定其为正统。因此以内阁大学士商辂为代表的文官对此激烈反对,而无法收场的代宗只能让卢忠
“佯狂”
,就此将此事草草了结。
秋七月,杀太监阮浪、王尧。时浪侍上皇南宫,浪门下内竖王尧者,往监卢沟桥,浪以上皇所赐镀金绣袋及束刀贻之。尧偶饮锦衣卫指挥卢忠家,解衣蹴鞠。忠见刀袋非常制,命妻进酒醉之,解其袋刀入告变,谓“南宫谋复皇储,遗刀求外应”。上怒杀浪、尧,犹欲穷治不已。—《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五》
金刀案剧照
让沂王就藩
“金刀案”的失败,让朱祁钰看清了自己的实力,短时间内不敢再对兄长下手。但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十一月,皇太子朱见济不幸早夭。围绕着太子之位,朝堂上再起波澜。
皇储乏人,对于朝廷来说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说句难听的,万一哪天你朱祁钰也突然挂了,这皇位该传给谁?但是朱见济是皇帝的独生儿子,他一死,朝臣们又把主意打到了前太子朱见深头上。
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五月礼部仪制司郎中章纶上疏,请复立沂王朱见深和废后汪氏为太子和皇后。章纶还特意指出当时天灾频繁,就是因为二人被废的缘故。
更请复汪后于中宫,正天下之母仪。还沂王之储位,定天下之大本。如此则和气充溢,灾沴自弭。—《明史卷一百六十二·列传第五十》
如果说章纶还打算以德服人的话,监察御史钟同就有点不讲武德了。这位老兄坚定地认为
“乃者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
,这是往皇帝伤口上撒盐啊!朱祁钰气得浑身发抖,立刻下旨将二人打入锦衣卫诏狱。但是文官们在高压政策下无所畏惧,七月份的时候南京大理寺左少卿廖庄再度上言,要求皇帝时时去南宫朝见太上皇帝,并复立沂王为太子。
朱祁镇剧照
面对如此汹汹的舆论攻势,刑科给事中徐正给皇帝出了个主意。大致意思就是将朱见深和太上皇帝一起迁往沂王的封国,目的是
“以绝人望”
。同时另外再选宗室亲王之子,育于宫中作为嗣子。这个消息传出来以后自然是天下哗然,为了平息舆论,朱祁钰不得不将徐正发配辽东铁岭卫充军。
先是与冠带军余汪祥谋密奏,请帝御便殿言机事。帝亟召入,请屏左右乃言:“太上皇帝临御日久,威德在人。沂王常位储副,在天下臣民所仰戴。不宜居于南宫,宜迁置所封之地以绝人望。别选宗室亲王之子育于宫中。”—《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五十六·废帝郕戾王附录第七十四》
其实朱祁钰也有苦衷,他自己生不出儿子,一旦真的把太上皇帝和侄子们都灭了,将来皇位传给谁呢?难道眼睁睁看着先帝绝嗣?即使他想这样一意孤行,大臣们也不会同意。
结语:
朱祁钰之所以没有杀明英宗朱祁镇,首先不是他不想杀,是实在没办法。首先在他根基未稳的时候,朱祁钰需要借助哥哥来证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因此他不敢废掉英宗。其次当景泰帝有足够的实力改易太子后,英宗本人的安危又成为了在朝文武大臣的底线。为了朝局的稳定,不容皇帝挑衅。最后当太子死后,朱祁钰无嗣,他已经没有能力再去想办法杀害英宗。因为这会造成帝系的转移,这后果不是他所能承受的。
-----
网友解答:
-----
代宗杀了英宗,其实没什么用的,他的敌人并不是明英宗,
很多人看到“夺门之变”,就想当然的认为,如果代宗杀了英宗,就不会被夺皇位了,这个属于上帝视角了,
历史上复辟的帝王(太上皇)有几人?好像只有明英宗一人吧?
赵武灵王自己退位的,想夺回权利尚且失败,像李渊、李旦、李亨、李隆基都没能夺回权力,
如果明代宗的儿子没有夭折,还会有夺门之变发生吗?估计是不会的了。
明代宗自己快死了,儿子也早就死了,如果代宗驾崩,那么继位的就是太上皇明英宗,或者前太子朱见深了,也就是英宗的儿子,而当时英宗正值壮年,朱见深只有十岁,大臣们自然想拥立之功了,这才拥立明英宗为帝。
不然,明英宗一个政治上的死人,哪有机会复辟?
抛开代宗快死了,自己又没有儿子这个背景,明英宗想复辟,绝无可能。
所以,夺门之变的发生,有太多的巧合了,即使明代宗杀了明英宗,自己又没有儿子,皇位还是回到明英宗一系。
如果一个明英宗就能夺回皇位,那他哪来机会回到中原?代宗不会接他回家,于谦也不会让他回家的。
正是因为知道明英宗即使回来,也不会翻起大浪,所以他们才接回英宗。
既然接回了英宗,又杀了他干嘛?
杀了明英宗,还不如自己在家多生几个孩子靠谱。
-----
网友解答:
-----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嫡长子,也是明朝历史上非常特别的一位皇帝,因为他是唯一一个当了两次皇帝的人,并且还是明朝近三百年历史上唯一一个被敌人俘虏过并且放回的皇帝。
明英宗9岁即位为帝,23岁在大宦官王振的忽悠之下,面对瓦剌大军入侵,明英宗带着王振御驾亲征,结果因为指挥混乱、情报不明、军心混乱,导致明军大败,20万明军全军覆没,跟随皇帝一起征战的朝廷重臣被团灭,王振也在混乱之中被杀,这就是历史上大明帝国的耻辱--土木堡之变。
明英宗朱瞻基与皇后
此事发生后,朝野震动,明朝第一次出现皇帝被外敌俘虏的情况,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国不可无君,于是留守京城的大臣们在于谦等人的建议下,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帝,但在此之前,孙太后立了明英宗的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
之所以有这种奇怪的任命,是由于当时的实际情况和复杂的政治关系来考虑的。
1、
明英宗被俘虏,他的长子朱见深才2岁,必须得立一个年长的皇帝
,因为当时是乱世变局,皇帝被俘虏,接下来瓦剌大军随时会入侵明朝京城,而明英宗只有朱祁钰这么一个弟弟,当时明英宗亲征时,朱祁钰负责监国,代为使命皇帝权力,这是为了稳定政局考虑。
2、
立朱见深为皇太子是为了考虑让皇帝一系在嫡子明英宗朱祁镇这一脉流传,孙太后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也是明英宗朱祁镇的母亲
,而朱祁钰的母亲是朱瞻基的妃子吴贤妃,也就是说朱祁镇是嫡子,朱祁钰是庶子。
明英宗朱祁镇
按照道理来讲,孙太后并不想立朱祁钰为帝,因为朱祁钰不是她生的,一旦立朱祁钰为帝,那么朱祁钰的母亲吴贤妃地位就会上升,就会威胁到孙太后的地位,所以孙太后留了一手,保留明英宗长子朱见深的皇太子之位,立朱祁钰为帝,这摆明了是把朱祁钰当成一个过渡皇帝。
3、当时的明朝随时面临瓦剌军队的入侵,因为明英宗在瓦剌人手中,这成为明朝最顾忌的事,明朝担心瓦剌人拿皇帝做筹码要挟明朝,所以另外立一个皇帝,让明英宗自动失去皇帝之位,符合明朝的利益,同时也能在接下来的北京保卫战中团结一致对外。
事实上,于谦等于拥立朱祁钰是一个完全正确的决定,朱祁钰就是明代宗,也叫景泰帝,接下来就是明朝著名的北京保卫战,瓦剌在发现他们俘虏的明英宗并不能换取实际的利益之后,率领10多万大军攻打北京城,北京军民在于谦和朱祁钰的领导下,成功地多次击败瓦剌大军,终于将瓦剌大军赶出了长城。
明代宗朱祁钰
北京保卫战之后不久,明英宗就被放回了明朝,那明英宗为什么能回来呢?
主要有4个原因:
1、明朝已经立了新皇帝,明英宗失去作用。
都说擒贼先擒王,但是这个王已经不是王了,明英宗已经是过去式了,既不能向明朝要挟来钱财,也不能骗开明朝的边境关防,明英宗就跟一个普通俘虏没啥两样了,失去了作用。
2、北京保卫战中瓦剌人失败了,这表示明朝的势力仍然强大。
北京保卫战瓦剌人投入了13万军队,明朝投入了22万军队,瓦剌人损失惨重,仍然打不过明朝,不像金灭北宋那样,北宋整个被灭亡了,皇帝也就是亡国之君,可以从北宋抢掠钱财、人口,瓦剌打不过明朝,说明明朝的实力还很强大,同时瓦剌也担心明朝的报复,不如把明英宗还回去。
瓦剌首领也先
3、明英宗再留在瓦剌人手中没有用,不如换些钱财还给明朝
。
北京保卫战后,瓦剌人没必要再留着明英宗,把他带走吧,又没啥用,还让明朝记恨,但又不想杀,杀了还会招来明朝的报复,想来想去,还是想放了,放了还能换些钱来用,所以瓦剌就把明英宗放了。
4、瓦剌人也许想看明朝内斗。
放明英宗回来,明朝现任皇帝朱祁钰很尴尬的,两个皇帝就会陷入内斗,也许瓦剌人还有这个目的。
于是瓦剌派出使者联系明朝,就可以放回明英宗,这个时候朱祁钰就不愿意了,本来阴差阳差当上了皇帝,如果明英宗回来,那谁来当皇帝?
于谦
所以朱祁钰并不想让明英宗回来,但是绝大多朝臣,包括最支持朱祁钰的于谦也赞同迎回明英宗,这让朱祁钰无话可说,一是尴尬,不好拒绝,二是大臣全部同意了,自己拒绝也没有理由,所以朱祁钰就派了两个使者与瓦剌人交涉,这两个使者是李实和杨善。
结果这两人一出使瓦剌,当即就把明英宗带了回来,原本朱祁钰只是想让这两人做做样子,结果生米煮成熟饭,朱祁钰也不好说什么,当时朱祁钰奉明英宗为太上皇,明英宗回来之后,只能当无实权的太上皇,之后被朱祁钰软禁在南宫,这一软禁就是七年。
为了防止明英宗与外界接触,朱祁钰命人砍掉了所有南宫之外的树木,并把大门上的锁封死,派人来回看管,除了不能与外人接触,明英宗在南宫之内想做什么都可以,在被软禁的几年中,明英宗还相继生了好几个儿子。
明代宗朱祁钰
在朱祁钰软禁明英宗的七年中,朱祁钰还利用自己皇帝的身份,把皇太子朱见深换成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但是朱见济第二年就夭折了,朱祁钰很悲伤,他只有这么一个儿子,继承人成了问题。
如果朱祁钰的寿命长一点,历史也就是如此了,明英宗可能老死南宫,但是朱祁钰的身体非常不好,仅仅七年之后,也就是公元1457年,朱祁钰得了重病,病得奄奄一息,而且还不能处理朝政,而且还面临继承人选择谁的问题,很多朝臣就看出朱祁钰命不长,要知道这一年,朱祁钰不过是30岁的年龄。
之后没多久,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策划了一场政变,他们率领军队冲入南宫,解救了被软禁的明英宗,然后迎立明英宗复辟,而正在大病之中的朱祁钰却被明英宗贬为郕王,一个月后,朱祁钰病逝,那么明英宗为什么能成功复辟呢?
明朝大臣
明英宗的复辟并不是他私下与外人有过联系,而是朝中大臣对政局的一种判断,并且为了自身政治利益所做的政变,是大臣们的自主行为。
看看当时的政治局势就会明白,朱祁钰病重,很可能会去世,那么朱祁钰去世之后,谁来当皇帝呢?很明显就是明英宗,明英宗当时也不过是31岁而已,正当壮年,他的身份比朱祁钰要好,而且儿子也超多,有9个儿子,比朱祁钰多得多,这样一来,朝政就会回到明英宗一系。
如果让这事自然发生,那么朱祁钰手下的大臣就会被明英宗追究责任,这是很明显的,
越是拥立朱祁钰为帝的人,越是会受到打击,比如于谦,因为拥立朱祁钰就是反对明英宗,朱祁钰和明英宗已经成为政敌,所以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发动政变,他们一是为了自保,二是为了立功,只有发动政变拥立明英宗复辟,他们才能避免受到打击,这就是明英宗能复辟成功的根本原因
。
孙太后与朱祁镇
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朱祁钰不杀明英宗?
根本原因还是朱祁钰心软,不够狠心了。
作为皇帝来说,他大权在手,有很多办法能杀死明英宗,但是他没有,软禁明英宗期间,明英宗还能心安理得地生儿子,足以说朱祁钰对待明英宗不错,软禁那是政治需要。
朱祁钰远远没有明英宗狠心,明英宗一复辟成功,就清洗了朱祁钰提拔的大臣,就连北京保卫战的第一功臣于谦都被杀害,而朱祁钰的皇帝年号全部被废除,并且还给朱祁钰一个恶谥,这都是明英宗的报复。
复辟后的明英宗朱祁镇
事实上,朱祁钰比明英宗能力强得多,别的不说,就说北京保卫战,虽说于谦是前线总指挥,但是没有朱祁钰的鼎力支持,于谦也没这么容易赢,朱祁钰在位期间,政治清明,提拔了很多人才,还平定了南方一系列少数民族的叛乱,发展了经济,使得明朝在土木堡之变和北京保卫战之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
反观明英宗呢,信任宦官奸人王振,败光了明朝20万精锐大军,连自己都被俘虏,在位期间,大量任用宦官与小人,导致朝政混乱,明英宗的执政能力跟明代宗朱祁钰那不是一个档次,只是明英宗的命好,活得长,儿子多,要不然这个皇帝之位真不是他的。
-----
网友解答:
-----
首先要说明的是,朱祁钰当上皇帝完全是意外,比雷击的概率还要小。所以朱祁钰的一生都是在意外之中。但对大明来说,这个意外却拯救了国家。
但可惜的是,封建王朝不是以正确选择为权利基础的,而是以权利为权利基础的。所以历史意外的正确很快被权利的基础所碾压。虽然是意外,但从这一次意外中我们可以发现皇权制度对人性的扭曲!
明代宗朱祁钰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弟弟。按明朝的继承制度来说,朱祁镇当了皇帝,作为皇帝的弟弟,朱祁钰这辈子就不可能当皇帝。其实事实上朱祁钰也是这样想的,他老老实实做起了朱祁镇的好弟弟,对皇位没有一点非分之想。
但命运的伟大之处就是,你永远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朱祁镇是当了皇帝,并且雄心勃勃。人有点雄心是应该的,制定一个宏伟的目标,然后想办法去实现它。这本来没有错,错就错在,就是认为那个宏大的目标可以很容易实现,并且可以不付出任何努力。
朱祁镇就是这样想的,也可能朱棣当年对蒙古的战果太过于辉煌,搞得朱祁镇以为打蒙古就像杀鸡宰牛一样容易。所以就在著名太监王振的劝说下御驾亲征蒙古。
像霍去病年纪轻轻,第一次出征就打的匈奴找不着北,搞的很多人热血沸腾,以为搞定匈奴很容易。但千万不要以为霍去病能做到,就每一个人都能做到,有时候对于霍去病这种人成功的解释是“天才的军事家”,这种人是几百年才碰到的。
朱祁镇就是不信这个邪,他认为他是天子,手握几十万军队,还干不掉分崩离析中的蒙古一个小部落中的也先。所以普通人打仗都是看士兵多少,以为士兵多就一定能赢。但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决定战争胜利的不是士兵,而是领导士兵的将军、统帅。
所以朱祁镇兴冲冲的带着大明的三十万精锐做了也先的俘虏。有幸和宋朝的最窝囊的徽钦二宗成了并列倒数第一。
在这种情况下,朱祁钰才被大臣们推上前台,当了皇帝。也是因为朱祁镇的儿子太小,只有几岁。这时候北京城面临着也先十万骑兵的攻击,大部分大臣想着如何南逃。立一个几岁的孩子显然是不可能救这个国家的。
应该说这时候当皇帝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是接收一个随时就可能被灭掉的国家。而最大的罪魁祸首不是王振,而是明英宗朱祁镇已经成了也先的阶下囚,现在埋怨也没有什么用。
眼看大明马上就变成又一个大宋,忽必烈的子孙又要重新成为这个国家之主。大明的形式万分危机。这时候朱祁钰当上了皇帝。
朱祁钰当了皇帝,然后上天也送给他一个主战派于谦。这个情节是何等的熟悉。
是的,若干年前的东京汴梁。金军的六万大军打到开封。宋徽宗把帝位传给他儿子宋钦宗,当时老天爷也给他留下一个主战派,名字叫李纲。可惜的是,宋钦宗没有珍惜老天爷给他的机会。
但朱祁钰不是宋钦宗,他抓住老天爷给他的机会,历史虽然很相似,但毕竟没有重演。于谦受到了明代宗朱祁钰的重用,终于完成惊天大逆转,打赢了北京城保卫战,保住了大明的江山社稷。
打赢了北京保卫战,朱祁钰也成了名正言顺的皇帝。并且他还派人接回了明英宗朱祁镇。结束了朱祁镇的俘虏生涯。这一段历史有很多种说法,其中包含了朱祁钰如何不愿意接回朱祁镇,如何虐待朱祁镇,等等,认为朱祁钰不够厚道,抢了朱祁镇的皇位。
现在有一个问题: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丢掉了大明的30万精锐,几乎把一个强盛的国家弄的几乎灭亡,难道他不该被审判处死。难道就因为他是皇帝就应该免罪,就把所有的责任推到了王振身上,要知道是朱祁镇在御驾亲征,他是唯一的主帅。他怎么可能不为这么大的失败承担责任?
只能说,朱祁钰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把朱祁镇从也先哪里接回来。还是兄弟情深的。至少在朱祁镇回来的一段时间里,朱祁钰确实没有想着要杀他。其实只要朱祁钰想要朱祁镇死,就可以让朱祁镇不明不白的暴病而亡。
朱祁钰为什么没有杀朱祁镇,大致的原因有三条:
第一:两个人的巨大差别,让朱祁钰拥有了强大的心理优势。
这个心理优势就是两个人的成就。朱祁镇带着大明的三十万精锐,在死太监王振的蛊惑下昏招迭出。最终在“土木堡之变”中兵败被俘。导致整个国家陷入危机。
而在危难之间,是朱祁钰信任于谦,主持大局坚定固守北京,并且一举挫败携土木堡之胜的也先,挽救了大明江山。
我们讲公道自在人心,两个人的成就全天下都看得清清楚楚。天下人会支持谁都一目了然。所以这是朱祁钰的自信。
第二:兄弟情深,朱祁钰对朱祁镇怀着一颗仁慈之心。
再怎么说,朱祁镇毕竟是朱祁钰的哥哥,并且对待朱祁钰还不错。这个时候落井下石,朱祁钰还是狠不下这颗心。
另外朱祁钰的确是个英明的皇帝。在位期间重用于谦等有能力的大臣,励精图治,大明国力重新恢复。所以深受拥戴的朱祁钰这个时候干掉对他没有威胁的朱祁镇,自己都觉得过于小心谨慎。
第三,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位已定。朱祁镇被严密控制!
朱祁钰面临的环境和李世民不一样,李世民之所以要弄死李建成,是因为大位没定,两个人是两虎相争。所以说要你死我活。但朱祁镇回来的时候,朱祁钰已经坐稳了皇位。没有你死我活的必要。这时候朱祁钰的戒心就小了很多。另外朱祁镇一直在朱祁钰的监控下生活。
朱祁钰以为没有任何问题。这只能说朱祁钰小看了朱祁镇的作用和能量。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同样的事情。武则天为了自己能当皇帝,就找了个借口把唐中宗李显贬到庐陵当庐陵王去了。然后就把四儿子李旦扶上皇位。就这样李旦就在武则天的监视着战战兢兢的做了一段时间皇帝。然后被废,武则天当了皇帝。
武则天之后,李显又重新当了皇帝。李显对李旦很有戒心。但李旦表现的非常老实,对皇位没有一点奢望。但这不是问题,问题是李旦确实当过皇帝。所以当李显一死,李旦就顺理成章的被推上了帝位。就因为他当个皇帝,大家都不自觉的把他当成了皇帝。
朱祁钰显然是对历史不熟,所以就留下了朱祁镇。还有最重要的是,朱祁钰还非常年轻,还不到30岁。这样的年纪显然以为自己的人生还非常长,自己的身体健康好的很。对这种几乎很小的威胁不当回事。毕竟是兄弟,不到万不得以,谁也下不了手。就是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前不也是一忍再忍。
所以朱祁钰如果在完全可控的时候,想办法弄死朱祁镇,只会留下心胸狭窄的名声。所以这是朱祁钰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但命运就是这么奇妙,天天生活在恐慌之中的朱祁镇没病没灾。反而天天生活在锦衣玉食中才二十多岁的朱祁钰得了重病。几乎到了濒死的边缘。然后曾经当过皇帝的朱祁镇的重要性就一下子凸显出来了。这才变成某些人投机者的工具。
所以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皇权制度的可怕性。也就是是说,只要朱祁钰当上皇帝,为了避免意外,就只能杀死朱祁镇。这才是维护自己权利正确的选择。因为只要有一丝可能,意外就会发生。朱祁镇就会重新登上皇位,朱祁钰就会被遗弃。
封建王朝的皇权制度,已经完全把人变成一个高度利己的机器。没有亲情,没有友情,只有权利。因为一旦失去权利,就会像朱祁钰一样,在重病中被人像野狗一样抛弃。被抛弃的还有为国家做过重大贡献的于谦。而大明的最大罪人朱祁镇竟然可以带着徐有贞(原名徐程,最先提出南逃的大臣),石亨(贪污犯,逃兵)等这些垃圾竟然可以公开的审判和杀掉大明的功臣于谦。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皇权制度是多么的荒诞和扭曲。不分是非,不问对错,不论公平。
但就是这样的朱祁镇还是一样的受到称赞,就因为他是皇帝。所以在这种制度下,整个社会是病态的,扭曲的。有才能的人被无情的处死,而登上舞台的往往是没有底线的小人。因为他们更无耻。他们更狠。这就是朱祁镇“夺门之变”的真正的意义。自从有了“夺门之变”,大明就已经从骨子里烂死了,正义被邪恶打败,公平被权利碾压。忠义之士远离朝堂,朝野上下充斥着小人。恐怕这才是大明灭亡的根本。甚至到最后,清兵入关时很轻易的就征服了天下,恐怕和失掉人心有很大关系。
综上所述:朱祁钰在完全掌控朝局的情况下,不可能再去杀掉已经被囚禁的朱祁镇。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必要杀掉朱祁镇。
最重要的是,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铸下大错,把几十万明军精锐毁于一旦。把大明江山几乎灭绝。在这样的情况下,让朱祁镇活着,也是一个反面的教材。
后来朱祁镇之所以能够咸鱼翻身,最重要的是朱祁钰的突然重病,并且后继无人。才出现了不可思议的“夺门之变”。这只能说是命运的其它安排,而朱祁镇当上皇帝后一系列的猪一样的操作,只能说老天爷是真的要灭掉大明。所以说他当上皇帝对大明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特别是杀掉于谦,更坐实了他的无能和不辩是非。
更说明了,就是想成为一名仁君,首先要让自己狠起来,要扫除所有可以威胁到自己皇位的人。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扫除了所有威胁,才可以心平气和的发展经济,带领国家走向强盛。而朱祁钰的病也不一定是必死之病,并且他还年轻。如果他早点弄死朱祁镇,那么就不会有“夺门之变”,那么所有的人都会想方设法把他治好。大明的历史可能会改写。因为朱祁钰才是一个大明真正有为的皇帝。
-----
网友解答:
-----
一个劲地说朱祁钰心善,没狠心对哥哥下毒手,其实这个说法是很荒谬的。
朱祁钰曾经干过最狠的一件事情,不亚于直接“杀了”朱祁镇,那就是违背约定,废掉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这一招,不亚于凌迟朱祁镇。
在出身上来讲,朱祁钰是很“卑微”的,而大明除了朱元璋不是很看重这个,后来的皇帝后很看重这个,特别是从朱瞻基起,就经常用对后宫的“亲疏远近”来决心皇子的地位,因为朱祁钰的母亲地位卑微,所以他就卑微。
朱祁钰的生母乃是“吴氏”,在《明史》的记载中仅有寥寥几笔,所以她的来历、出身一概不知,只知道她生下了朱祁钰后,就被封为了“贤妃”。
但在另一本史料中,却明确记载了吴氏乃是“掖庭”中人,她原先是在汉王朱高煦的府中,后来朱高煦被朱瞻基所杀,才被朱瞻基所发现,可因为吴氏的地位太低了,即便长得貌美如花,朱瞻基实际上根本没有安排吴氏进宫居住。
直到朱瞻基驾崩之前,朱瞻基还想起自己有这么一号儿子,才召其母子入宫,正式承认了他们二人的身份。
这种经历,就造成了朱祁钰有些“懦弱”的性格,以至于在他的哥哥朱祁镇面前,他是没有争抢之心的。
朱祁镇对朱祁钰:兄弟情义没得说。
朱祁钰在出生之后,朱瞻基就没给他封王,一直到朱祁镇登基,才开始给朱祁钰安排封王,乃封“郕王”:
天子之众子必封为王,子孙世世相传,藩屏帝室,此古今帝王之大法也。朕弟祁钰今特颁册宝封为郕王。
因为本来就该朱瞻基做的事情,让给朱祁镇做了,在君臣之道上,这就叫“施恩”,在父子之道上,朱祁镇起到了一个“长兄如父”的作用,特别站在朱祁钰不受宠的角度来看,这种处境和待遇对他的冲击是很大的。
而后来“夺门之变”心狠手辣的朱祁镇,此时也只是比朱祁钰大了一岁的十一岁孩子,在孩童时期,兄弟二人积累下了很深的情谊。
值得一提的是,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前,从来都不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反而就是一个单纯的,重情义的人,也是因为这个特点,他才吃了王振的大亏。
在朱祁镇正统年间早期,有着祖母张太皇太后、三杨辅政,朱祁镇还是有一点功绩的,比如明英宗北伐,就一改明宣宗后期的“巡逻制度”,改退让为预备进攻之势,让草原忌惮,如果没有行差踏错,朱祁镇必然不差。
只可惜,明朝太重视宦官,王振这种人,有了出头的机会。
王振本为“举人”,后来混着混着觉得还是没有宦官出息来得快,因此净身进宫当宦官。
所以说明朝的“宦官”待遇有多可怕,竟能吸引一举人净身进宫,背后的原理不敢细想,而在宣德十年,一直侍奉太子朱祁镇的王振被封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成为司礼监第一号人物,可以理解为天下第一“宦官”。
因为童年成长的经历,朱祁镇对王振很好,登基后对王振言听计从,所幸的是,张太后早看出王振此人心思劣等,想的主意都不是能成事的,因此屡屡打压王振。
如果没有王振,那么朱祁镇和朱祁钰的生活必然是和谐无比,在朱祁镇后来逐渐拿到权力的时候,他也没有亏待过朱祁钰,朱祁钰也非常尊重朱祁镇、孙太后的意见,一副乖宝宝的样子,对于朱祁镇,只要把毛顺着捋,那么日子就会很好过。
土木之变前夕:把后背交给弟弟。
正统十四年,瓦剌入侵大明,举国愤怒。
其实这件事看似复杂,操作起来也并不困难,在正统三年、正统六年、正统九年这三个时间段中,朝廷曾北伐挫败过草原的锐气,朱祁镇只要复制这种模式就好了,可问题是,朱祁镇是个理想主义者,被祖母张太后和三杨压制得太狠了,就想表现表现,想要亲征。
以往这种时候,能把皇帝拉住的,除了一百头牛,那就只有皇帝身边的宦官了,意思也就是,能把朱祁镇劝住不要亲征的,大概只有王振了。
但王振,似乎比朱祁镇更兴奋,不说阻止朱祁镇,甚至朱祁镇的想法都是他怂恿的,在一系列干涉朱祁镇的人都相继去世后,朱祁镇的“翅膀”硬了,脑子里做着模仿父亲朱瞻基,曾祖朱棣的亲征大梦,想要一举成为“大帝”。
那么想要亲征,朱祁镇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继承人问题,这是为了以防万一。
二、国内行政问题,需要有人监国。
当时能够左右朱祁镇的唯有“孝心”,这是大明皇权政治的一大弊端,不管是司礼监还是内阁,都无权改变皇帝作出的决定,但是大明仍旧以孝立国,所以能阻止朱祁镇的,只有孙太后。
为了稳住孙太后,朱祁镇第一时间立了太子,那就是他的长子朱见深,而孙太后也居然被“哄”住了,久而久之默认了。
关于国家内政,朱祁镇出奇地让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这可谓是让人“大吃一惊”。
自靖难之役后,皇帝和王爷的关系就变得很奇怪、别扭,互相提防猜忌,更别说像朱祁镇一样直接让弟弟监国的,这两兄弟关系得多好?没人说得清楚。
安排好了一切,朱祁镇就做好准备带着大军北上去送功勋给瓦剌人了。
果不其然,愣头青朱祁镇还是出了幺蛾子,本来按照军中将领的引导,即便这仓促一战不能大胜,但一定可以自保,谁知道,历史诡异降临朱祁镇身上。
王振说将要路过他的家乡,朱祁镇为了给“死党”王振撑场面,竟带着大军绕道而行,操作十分稀奇,而且谁能想到,此前的王振可是出于“外交”才迁怒瓦剌的,因为也先的咄咄逼人、贪得无厌,让王振感觉国体受损,所以王振支持朱祁镇出战。
一出了北京,两人仿佛中了瓦剌的蛊术,最终被人包抄埋伏,酿造了震惊天下的土木之变。
朱祁钰临危授命:孙太后声明原则。
土木之变发生,自中原靖康之耻以来,皇帝被拐的事情没有再重现,朱祁镇再次打破耻辱底线,被瓦剌掳走,瓦剌人趁机向明朝廷狮子大开口,想要模仿靖康之耻。
然而大明朝廷没有了朱祁镇这位自作主张的皇帝,理性就高了很多,包括孙太后,丝毫没有因为儿子被抓而影响正常的思考能力。
经过和于谦、朱瞻墡等人的讨论,孙太后决定让监国的朱祁钰临阵当皇帝,而不是让朱祁镇年幼的儿子朱见深即位:
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
不过孙太后并非没有要求,他要求朱祁钰不允许动太子朱见深的位置,也就是说,以后皇位还是要回到朱祁镇一脉,朱祁钰自然应允,也由朱祁钰登基之后,“留北派”(留都北京)占据了上风,紧接着开启了“北京保卫战”,在北京城击溃了来犯的瓦剌。
瓦剌经过试探后,知道根本也没有力量击败大明,于是选择相信现实,派人和明朝廷商量,让他们拿钱来赎回朱祁镇。
英宗北狩,太后命郕王监国。景帝即位,尊为上圣皇太后。时英宗在迤北,数寄御寒衣裘。
孙太后和朱祁镇的皇后钱氏则凑够了大量的金银珠宝北上赎人,在此之前,孙太后还“寄”了很多衣物给朱祁镇,就怕朱祁镇在北方受苦冷着,没曾想,瓦剌人竟然这么干脆就把朱祁镇放回来了。
但是瓦剌人这样做也是意料之内的,对他们来说,大明已经立了朱祁钰为皇帝,这也是一件好事,因为中原王朝自古以来屡屡亡于内斗,参考靖康之耻,若不是金人要求和“太上皇”宋徽宗出城一见,又怎么会吓得宋钦宗自己打开城门自投罗网,宋钦宗还不是怕金人扶持宋徽宗。
所以瓦剌人放朱祁镇回来,就是想让大明自己先斗起来。
果不其然,朱祁镇回来后,在大门口上演了一场朱祁钰要还位于哥哥,而朱祁镇则表扬弟弟做得比自己更好的感人大戏,在相拥而泣,一起吃了一顿饭后,兄弟二人变了脸色,朱祁钰下令好好“善待”太上皇,朱祁镇知道,他危险了。
及还,幽南宫,太后数入省视。
可是朱祁镇也知道,他犯的错太大了,也太丢人了,祖宗的家底都败光了,他如何有颜面再重回皇位,而母亲等人协商的结果,能保住他儿子的皇位,他也该满足了,因此孙太后也没有反悔,让朱祁钰继续当皇帝。
废掉朱见深:夺门之变的最根源。
朱祁钰以前是很卑微,但有一种心理叫做“反弹”,当朱祁钰爬到了一个最高的位置,他还能保证初心吗?
答案是,并不能。
他也有野心的,难道他不想除掉朱祁镇?
当然很想,可是不行,因为他的皇位其实是朱祁镇给他的,而且人家朱祁镇也已经没有权了,孙太后、于谦、金英等人都默认了这种囚禁,朱祁钰还想赶尽杀绝,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人家李世民、李亨都做不到,他朱祁钰凭什么?
也的确不用杀了朱祁镇,朱祁钰想做的事情,无非就是自己继续做皇帝,他的儿子也能做皇帝,所以,废掉朱见深就行。
五月,废王后,立杭妃为皇后,更封太子为沂王,立见济为太子。诏曰:“天佑下民作之君,实遗安于四海。父有天下传之子,斯本固于万年。”
朱祁钰立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这件事可谓是“石破天惊”,当时朝廷一片舆论动荡,特别是孙太后的心情,没人想得到,而被幽禁的朱祁镇的心情,更是没人想得到,朱祁钰简直是在“推翻”约定。
那么有没有人出来阻止朱祁钰呢?
并没有,或者说寥寥无几,而朱祁钰的手段就是“砸钱”,让大家心服口服:
大赦天下,令百官朔望朝太子,赐诸亲王、公主、边镇、文武内外群臣,又加赐陈循、高谷、江渊、王一宁、萧镃、商辂各黄金五十两。
“五十两黄金”,让朱祁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只要大家暂时不做声,皇位就顺其自然地传到他这一脉了。
可以说,朱祁钰这样做并不比杀了朱祁镇轻松,甚至更扎心,为什么朱祁镇后来反弹那么疯狂,这件事情就是最根本原因,朱祁镇是犯错了,但他儿子没有,皇位本应该是他这一脉的,凭什么他把权力让给朱祁钰后,还要被如此背叛。
朱祁镇的心情就是:
被背叛之后的愤怒。
夺门之变:朱祁镇的愤怒。
但可惜的是,朱祁钰百般策划的废立太子,最终以他的儿子朱见济早夭告终,当知道朱见济早夭时,朱祁钰脸色都白了,他赌上了那么多,最后还是人算不如天算,可朱见济死后,朱祁钰也没有重新再立朱见深。
景泰八年,朱祁钰忽然病倒,这给大明当时的勇将石亨看到了希望。
当时很多大臣都在讨论朱祁钰要“立储”了,可朱祁钰之前废过朱见深,如果再立,“借口”是什么?因此很多人建议,不如就立皇叔朱瞻墡的儿子为储君吧,这件事情让石亨等人看到了机会。
实际上立别人的儿子是不现实的,皇位最终一定会回到朱祁镇一脉的手中,石亨看到朱祁钰奄奄一息的样子,想着为什么不做顺水人情呢,让朱祁镇重新复位,这应该才是最好的结果。
经过密谋之后,石亨等人“解救”朱祁镇,重新拥立朱祁镇当皇帝,朱祁镇很开心,立即带着这些人把控局面,最终在镇压之下,重新登上皇位,这就是夺门之变,细节是非常血腥的,乃是朱祁镇经历过多年的变故和历练后得到的人生状态。
而朱祁镇则不是尊朱祁钰为太上皇了,两兄弟没有套娃,反而是朱祁镇在朱祁钰没死的时候,直接把朱祁钰废回“郕王”,在过了差不多大半个月后,朱祁钰在病榻中去世,死后还遭到了朱祁镇的疯狂打压。
朱祁钰当皇帝后,他的妻子、母亲家族全部飞黄腾达,但当朱祁镇复辟后,朱祁镇立即镇压了几大家族,让她们在悲痛中度过余生,手段可谓是非常狠了,这也就是朱祁镇的报复了。
总结:
朱祁镇和朱祁钰的兄弟关系,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具备“参考”意义的一段“政治利益关系”,不难猜想,在土木之变前,朱祁镇和朱祁钰的关系是很不错的,不然也不至于把国政交给朱祁钰,让其监国。
但可惜的是,两人都将长大,也将经历人世间最大的诱惑,有人背弃了约定,有人忘掉了昨日的情谊,朱祁钰未尝没有折磨死朱祁镇的意思,朱祁镇也肯定有生吞朱祁钰的愤怒,最终二人没有好聚好散,临死前还是憎目瞪眼,恶语相向。
而朱祁钰后来被侄子朱见深给“平反”了,虽然朱见深也受到了朱祁钰带来的危害,但是他当时年岁太小,压根也没有什么感觉,最终还是放下了,只要朱见深当年记事稍微深一点,那么结果就是两说的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
网友解答:
-----
景泰帝朱祁钰不是不想除掉明英宗朱祁镇,而是根本做不到!最初是不想、后来是不敢、最后是不能……为什么这么说呢?接下来我们就具体来说一说这个问题。
不想
景泰帝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庶出的儿子,而明英宗朱祁镇却是嫡长子!从生下来这一切就已经注定了,朱祁镇成了皇太子、而朱祁钰只能做一个“锦衣囚徒”——藩王。原本皇位与朱祁钰是没有半毛钱关系的,可老天爷偏偏跟这哥俩开了个天大的玩笑。朱祁镇带着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远征漠北,结果硬是让瓦剌人追着屁股打,自己最后也成了瓦剌人的俘虏……
瓦剌人把明朝的皇帝给逮了!接下来可不就是“奇货可居”、狮子大张口了?可是,“你阴我更阴”!于谦等军种大佬居然神一般地说通了朱祁镇的生母、彼时的皇太后孙氏,硬是把时为郕王的朱祁钰推上了皇位。远在漠北的朱祁镇瞬间利用价值骤降,从“奇货”变成了“烫手山芋”,瓦剌人是杀也不能杀、留又不想留……最后,索性把朱祁镇体体面面地给送了回去——“你们哥俩斗去吧,爷们不跟你们玩儿了!”
早在朱祁钰即位之时便将远在漠北的朱祁镇遥尊为了太上皇!换言之,朱祁镇回到京师时虽然已经不是皇帝了,但不是被遣返的普通战俘,他而是明王朝的太上皇,至少名义上是。朱祁钰能够当上皇帝的唯一法理依据来自于朱祁镇,如果贸然杀了朱祁镇,他到底算什么?乱臣贼子吗?而且,在继承皇位之前,缺乏根基的朱祁钰甚至连原来的皇太子朱见深都被迫保留了!可见,朱祁镇回到京师时,朱祁钰的地位还没有真正稳固,心向朱祁镇的大臣还是有不少的。朱祁钰倘若贸然动刀,很可能会引发一连串连锁反应,得不偿失,至少于谦就不会答应。为了能够坐稳皇位,这个时候的朱祁钰打心底里不想杀了朱祁镇,因为朱祁镇完了,他的“合法性”也就完了。只有朱祁镇继续当太上皇,朱祁钰这个皇帝才是“合法”的。所以,朱祁钰隆重地将朱祁镇迎了回来,该做的表面文章都做足了,然后转头便把朱祁镇软禁到了南宫之中……
不敢
在当上皇帝之后,朱祁钰开始利用各种手段培植自己的势力,甚至不惜通过向大臣变相行贿、换掉了原来的皇太子朱见深。然而,明王朝的文官集团可不是吃素的,后来的明神宗朱翊钧想换个皇太子都废了吃奶的劲儿,就更别说是灭掉一个太上皇了。对于这些人而言,保住太上皇的命是底线——“你朱祁钰可以软禁他,但不能杀了他!”否则,这些人肯定会跟朱祁钰死磕到底,因为朱祁钰的行为会让他们将来在史籍中沦为“附逆”的逆臣。当年荀彧为何反对曹操进位魏公加九锡?难道他反对曹操?并不是,他要的就是这个名——“你曹操架空汉献帝可以,但搞掉他不行!”
更重要的,还有一位游走于文武两界的于谦!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众所周知,朱祁钰当了那么多年皇帝也没能把他变成“自己人”,最后不得已只能通过“明升暗降”逐步架空他。可见于谦彼时的影响力还是相当大的,他如果起来反对朱祁钰,恐怕还真够朱祁钰好好喝一壶的。所以,在没有彻底搞定朝中大臣的前提下,朱祁钰是不敢贸然杀掉朱祁镇的。
不能
就在朱祁钰的地位逐渐稳固、逐步清除异己的时候,老天爷又跟他开了个玩笑。被朱祁钰费尽心机推上皇太子之位的亲儿子朱见济夭折了……根据明王朝的皇位传承原则和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皇明祖训》,在朱祁钰再生出儿子之前,继承皇位的只能是朱祁镇的儿子——废太子、沂王朱见深!因为明宣宗朱瞻基总共就两个儿子,朱祁钰绝嗣,理应由朱祁镇的儿子来继承皇位。否则,就只能由朱瞻基兄弟的后代来了继承皇位了,而这必然会涉及到帝系的转移问题!后来的“大礼议”不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发生的吗?很显然,这并不是朱祁钰希望看到的。朱祁镇这个哥哥可以不认,可朱瞻基这个爸爸总要认吧?放着爸爸的亲孙子不传,把皇位传给别人家?朱祁钰死后将如何面对九泉之下的朱瞻基?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祁钰杀了朱祁镇对他没有任何好处,不是吗?如果杀了朱祁镇,将来一旦朱祁镇的儿子中的一位成了皇帝,对他进行清算几乎是可以预见的。即便朱祁钰能够善终,死后的万世香火恐怕是没指望了,会不会被掘坟鞭尸恐怕都是个未知之数……所以,在第二个亲生儿子没有出现之前,朱祁钰无论如何也是不能杀了朱祁镇的。
综上所述,并不是景泰帝朱祁钰不想除掉明英宗朱祁镇,而是他根本做不到。当然,前提是朱祁钰是个理性的皇帝。如果是南朝刘宋的那些玩意儿,有什么不可能的?正是因为朱祁钰理性,做事必然会瞻前顾后、寻找对自己最有利的时机,反倒是保全了朱祁镇,让他等到了“夺门之变”。倘若朱祁钰是刘子业那号货色,明王朝或许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
网友解答:
-----
明英宗还没回来,朱祁钰就想弄死他了,但没能如愿;后来明英宗回来了,朱祁钰又想尽办法弄死明英宗,结果还是以失败而告终,这是为何?
明宣宗朱瞻基有两个儿子,长子朱祁镇是孙皇后所生,是嫡子;次子朱祁钰是吴贤妃所生,是庶子。
朱瞻基去世后,十八岁的明英宗继承皇位,是为明英宗,他即位之初,内有祖母张氏主政,外有三杨辅政,因此朝政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但是,随着张太后和三杨相继去世,一个叫做杨振的太监开始崭露头角,他挑唆朱祁镇干各种荒唐事,朱祁镇也因为没有了束缚,而开始放任自我,尤其他作为一个二十来岁的热血青年,一直希望在军事上大展拳脚。
正统十四年(1449年),在王振的蛊惑下,朱祁镇不顾忠臣反对,带着几十万大军亲征瓦剌,结果遭遇大败,几十万明军精锐及众多文臣武将被一网打尽,他本人也被瓦剌给俘虏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朱祁镇被俘之后,朝野震动,不久后瓦剌首领也先就带着朱祁镇继续攻打明朝,试图以朱祁镇来要挟明朝,从而捞点好处。
孙太后连忙着急众臣商议对策,以于谦为首的大臣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建立她册立朱祁钰为帝,但她不愿意看到皇位旁落,于是退而求其次,下诏让朱祁钰监国,但同时册封朱祁镇两岁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以此来安定人心。
孙太后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让朱祁钰来稳定朝局,但皇位要留给亲儿子朱祁镇,或者是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
但是,孙太后的意见没有得到众臣认可,他们纷纷上书,认为国不可一日无君,坚持拥立朱祁钰为帝,孙太后无奈之下只得同意,朱祁钰就这样登基为帝,他一上任就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总揽抵御瓦剌相关事宜,并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
别看孙太后同意朱祁钰为帝,但她只是把朱祁钰当个过渡品,等朱祁镇回来了,还是要继续当皇帝的。
对于孙太后这个心理,朱祁钰又何尝不知道,所以从他登基的第一天起,他就开始阻止朱祁镇回来了,甚至想办法弄死朱祁镇。
当时,也先裹挟这朱祁镇,一路上到处骗取钱财,还要挟明朝边关守将开关,他因此得以快速向北京进发。
在得知这个情况后,朱祁钰将计就计,下达了一道诏书,说也先带着一个人假冒成自己的皇兄到处行骗,要各路将领不要信也先的鬼话。
柰何虏寇往往使人假作大兄皇帝到各边境胁要开关入城,或召总兵镇守官出见。尔等恐堕其奸计,故特驰报。尔等今后凡再有如前项诈伪到尔处,不许听信。
也先本以为朱祁镇怎么着也当过大明皇帝,朱祁钰怎么着也会给点面子,但朱祁钰竟然来了个釜底抽薪,将朱祁镇的剩余价值归零,这让他十分恼火,于是带着军队就直奔北京而去。
其实,朱祁钰的这个诏书,看起来是为了国家着想,其实暗藏着自己的小心思,他以为这样就可以激怒也先,让也先杀掉朱祁镇的,而也先也确实这么想过,只不过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极力维护朱祁镇,朱祁镇这才得以活下来,后来还娶了也先的妹妹为妻。
也先率军打到北京城下,但被于谦给击败了,无奈之下只得退兵,后来又遭遇了明军的多次进攻,损失十分惨重,也先便派人向明朝求和,说愿意释放朱祁镇,但明朝必须拿出诚意来,言外之意是想索要点钱财。
得知也先想要释放朱祁镇,孙太后和朱祁镇妻子钱皇后连忙筹措了一批珠宝,用于赎回朱祁镇,但朱祁钰态度消极,没有给出明确态度。
朱祁钰的态度,让大臣们十分不爽,纷纷上书要求他迎回朱祁镇,但他不置可否,于谦看出了他的心思,于是对他说,现在皇位已经确定了,不会再更改了,你还是把太上皇接回来吧,要不然朝廷颜面何在?
朱祁钰无奈之下只得同意,但他并非真心想接回朱祁镇,所以他采取了一些措施,他任命礼部右侍郎李实和鸿胪寺序班杨善出使瓦剌,但并没有给他们下旨迎回朱祁钰,也没有给他们赎金。
朱祁钰的意图很明确,那就是告诉李实和杨善不要都管闲事,把议和之事谈好就行,朱祁镇就不要带回来了。
但是,杨善这个人不甘于平庸,他作为一个从九品官,知道自己想要出头,只能干一番大事才行,于是变卖家产换成珠宝带到瓦剌,再利用自己的好口才对也先进行劝说,最终说服也先释放了朱祁镇!
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朱祁镇抵达北京,朱祁钰硬着头皮出东安门迎接,双方见面后拉着手哭泣了很久,朱祁钰多次提出让位,而朱祁镇则多次辞让,这些其实都只是做做样子罢了,谁都知道皇位是不可能轻易换人的。
会面结束之后,朱祁钰就将朱祁镇安排在南宫居住,为了限制朱祁镇,朱祁钰派遣锦衣卫守住南宫,并砍掉南宫附近的树木,防止有人越过高墙与朱祁镇联络。
就这样,朱祁镇被囚禁起来,那朱祁钰为何不杀掉他,或者将其废为庶人呢?
首先,明朝以孝治天下,朱祁镇作为太上皇,又是朱祁钰的哥哥,朱祁钰如果贸然杀掉朱祁镇的话,那他的皇位也就做到头了,要知道明朝的文官们可都是死心眼,决不允许这种事发生的。
其次,朱祁镇是孙太后的儿子,孙太后威望甚高,朱祁镇如果被杀掉,她肯定会联合群臣罢黜朱祁钰。
再次,朱祁镇也不能将朱祁镇废为庶人,因为朱祁镇没有过错,虽然他遭遇失败,但明朝素有皇帝亲征的传统,所谓君臣死社稷,天子守国门,可不是说着玩的,而遭遇失败的皇帝也不止朱祁镇一人,朱祁钰凭什么治罪于他?
再者说了,早在土木堡之变爆发后不久,朝廷就定下了基调,将战争的罪责都推到的王振头上,王振在朝中的党羽也被朱祁钰给肃清了,也就是说这事已经过去了,跟朱祁镇没啥关系了,朱祁钰没道理再找他的麻烦。
最重要的是,朱祁钰的根基还是太浅了,他之前只不过是个亲王,而朱祁镇可是当了十四年皇帝,虽然干了些荒唐事,但没有大的过错,朝臣们对他还是忠心的,朱祁钰怎么对他都行,但就是不能让他死。
因为不能动朱祁镇,这是朱祁钰最为苦恼的事情,为了坐稳皇位,也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成为继承人,他又开始筹划了。
朱祁钰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更换太子,把让儿子朱见济替代朱见深。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朱祁钰试探孙太后身边的太监金英,得知孙太后不同意;后来他又找大臣们谈心,大臣们也认为他应该知足,说他可以继续当皇帝,已经值得庆幸了,更换太子是不可能的。
这让朱祁钰很上火,但他不打算就此罢休,他开始大肆贿赂宦官和大臣,让他们站在自己这一边,哪怕不干涉此事也行。
还别说,朱祁钰的这波操作取得了效果,他于景泰三年以近乎胁迫的方式,成功搞定了反对他的大臣,他最终将朱见济立为太子,朱见深则被废为沂王,孙太后见大臣们没有反对,也表示默认。
虽然朱祁钰通过非正常手段达到了目的,但还是有很多人对此不认可,而他的运气也很不好,因为他唯一的儿子朱见济,在被立为太子之后一年就去世了。
当时,有个叫做钟同的御史就曾对他说,“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意思是太子本该是朱见深,朱见济之死是天意,这让他十分生气,竟下令将钟同杖毙。
除了钟同之外,很多大臣也跟他一样信奉正统,认为皇位应该属于朱祁镇一系,于是纷纷建立朱祁钰立朱见深为太子,他当然不同意了,因为他认为自己还年轻,以后还会有儿子的。
到这个时候,朱祁钰知道自己在朝中的影响力不足,想要彻底解决问题,就必须铲除朱祁镇,为此他使出了一记杀招,炮制了历史上著名的金刀案。
朱祁镇还在位的时候,跟一个叫做阮浪的老太监关系很好,他被囚禁之后,阮浪有机会去看他,对他照顾有加,为了表示感谢,他将自己随身携带的一把金到送给阮浪,作为阮浪的生日礼物。
有一次,阮浪跟门下太监王瑶喝酒,王瑶看到金刀后爱不释手,他便大方地将金刀送给王瑶。
王瑶有个好友叫卢忠,当时担任锦衣卫指挥使,是朱祁钰的亲信,卢忠无意间看到了那把金刀,就问他是怎么得来的,他就说是朱祁镇的贴身之物,卢忠长了个心眼,为了立功求赏,就将此事告诉朱祁钰。
朱祁钰听完后心生一计,他指使卢忠逮捕阮浪、王瑶,对二人言行逼供,试图以此牵连朱祁镇,说朱祁镇与外臣勾结,试图发动政变,但阮浪、王瑶很有骨气,硬说金刀只是生日礼物,没有其他意思。
朱祁钰不肯罢休,要卢忠上堂作证,卢忠只不过想借机升官发财,没想到会引发这么大的案子,就想要脱身,于是听信内阁大学士商辂等人的意见,开始装疯卖傻,朱祁钰只得杀掉阮浪、王瑶,将此事草草了结。
由于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朱祁钰的做法遭到了群臣反对,为此他十分警惕,加强了对南宫的警戒,不再允许任何人进出了,只在门上开一个小口子,让人送饭给朱祁镇吃。
这件事过后,大臣们再次上书,要求朱祁钰册立朱见深为太子,理由是皇储之事关乎国本,应该尽早确定为好,不然发生紧急情况,谁来继承皇位。
其实,大臣们还是认为皇位应该传给朱祁镇一脉,这才符合正统观念,他们想要趁朱祁钰没儿子的时候,把朱见深再次推上太子之位。
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五月,礼部仪制司郎中章纶上书朱祁钰,请求他重新册立朱见深为太子,并恢复汪皇后(朱祁钰之妻,因为朱见济不是她所生,又认为皇位理应传给朱见深,所以反对立朱见济为太子,结果被朱祁钰废黜)的皇后之位,还说之所以天灾频繁,都是因为皇后和太子之位空缺所导致的。
章纶的言外之意是,朱祁钰的做法不得人心,不立皇后和太子,这才导致天灾频繁,这可谓一记杀招,因为古代皇帝最怕天灾是因为自己失德导致的,这就给了别人攻击甚至废黜自己的理由。
朱祁钰也不含糊,以章纶谣言乱政为由将其下诏狱,并对其严刑拷打,差点打死他,他都没改口。
本以为这样就可以震慑群臣了,但不久后南京大理寺左少卿廖庄再次上书,请求朱祁钰去南宫看望朱祁镇,并立朱见深太子,得到了许多大臣的附议。
眼看局势越来越不利于自己,朱祁钰急得不行,这时候他的亲信刑科给事中徐正给他出了个主意,说可以让朱祁镇跟着朱见深一起去就藩,从而以绝人望;同时,选择一个宗室子养在宫中,对外说是皇嗣人选,目的是为生儿子争取时间。
朱祁钰觉得可行,于是找大臣们商议,结果群情激奋,没有一个人同意,这下子他也没法再坚持了,只得作罢。
到这个时候,朱祁钰与大臣们已经成对峙之势了,他左右动弹不得,但凡他做点损害朱祁镇及朱见深的事情,大臣们就群起攻之,群臣只想让他安心当皇帝,等去世之后把皇位还给朱祁镇一系的朱见深。
就这样又过了几年,朱祁钰的妃子们也没给他生个儿子,或许是因为他太着急上火,结果在景泰八年正月的时候病倒了,群臣都不关心他的身体,只是一昧催促他立太子,搞得他烦不胜烦。
而就在朱祁钰躺在病床上的时候,一个政变正在酝酿,以大臣徐有贞与将领石亨为首的官员们开始阴谋策划拥立朱祁镇复位。
正月十六日日,宫中传来消息说,朱祁钰的病情略有好转,群臣便准备在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再次商议皇储问题,但就在当天夜里,徐有贞和石亨等人发动政变,带兵拥立朱祁镇复位,史称夺门之变。
当朱祁钰听到朱祁镇复位,还召集众臣上朝的消息的时候,他既惊讶又害怕,只是不停对人说,哥哥做皇帝,好好好!
不久后,朱祁镇将朱祁钰废为郕王,并训斥他“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还将他囚禁在西内永安宫,但不到一个月他就暴毙而亡,不用说也知道是谁干的。
就这样,朱祁钰努力了八年之后,也没能动得了朱祁镇一根毫毛,还被朱祁镇来了个反戈一击,也丢掉了性命。
总结起来说,朱祁钰不是不想杀朱祁镇,而是实在没办法,主要原意在于他不是正统继位的皇帝,从一开始就被孙太后和大臣们认为是过渡品,他因此很难建立起强大的个人势力,虽然在皇位上待了八年,也抗争了八年,但终究寡不敌众,被群臣拉下皇位,最后离奇死亡。
-----
网友解答:
-----
朱祁钰没弄死明英宗朱祁镇原因如下:
一、北京保卫战后,朱祁钰的皇位已合法化,朱祁钰完全掌控了皇权,威望也如日中天。
朱祁镇误听死太监王振之言,草率亲征,令御弟朱祁钰监国,后兵败土木堡,几乎全军覆没,朱祁镇也成了瓦刺太师也先的俘虏。也先人心不足蛇吞象,想一口吞并大明,蒙古大军兵压北京城,朱祁镇成了也先最大的肉票,也先带着朱头到处骗开城关,朱祁镇给大明国家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于谦等恭忠体国的大臣为国家利益计,向太后力荐扶祁钰登基。祁钰在太后同意下,群臣拥戴下顺利登基,还没来得及狂欢,也先已到北京叩关。祁钰在于谦等人佐助下,打赢了北京保卫战。朱祁钰的威望如日中天。后来祁钰又想改变与太后的协议,让儿子代朱祁镇子朱见深当了太子。虽朝廷有阻力,但祁钰的目标最终仍达成,朱见深被夺去太子之位。可惜亲子夭折,而且祁钰生殖能力也不强,竟再也没生出皇子!但朱祁钰即位后始终控制了皇权!
二、朱祁镇虽被祁钰接回,高居太上皇之位,其实只是个高档摆设,朱祁钰从未把他当作真正的对手。
祁镇回国后,名为太上皇,实为囚徒,被软禁在南宫,连遮阴的大树都被祁钰令人砍掉了。生活甚至还有些困难,要靠自己已成前皇后的钱皇后纺纱织布补贴家用,即使打死朱祁钰,他也不会相信哥哥朱祁镇这块沉河里的砖头还能翻身!
三、朱祁钰在掌控朝廷后,如果直接对兄长、前皇帝、现太上皇下黑手,舆论上会对自己造成很大的被动。
朱祁镇原来的皇位继承于父亲朱瞻基,绝对的正宗,现在非常时期,朱祁钰遵太后懿旨,群臣拥戴,上了位,是合法的。朱祁镇作为瓦剌最高级的俘虏好不容易回国了,受尽弟弟欺辱,尾巴夹紧得不要不要。不仅装孙子,还装孙子的孙子啦,你再下手,只要朱祁镇不是正常挂了,地球人都知道是朱祁钰下的黑手,朱祁钰能干这等傻事吗?
四、朱祁钰做梦没想到徐有贞、石亨、曹吉祥这群亡命之徒吃了熊心豹子胆,会伙同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
北京保卫战胜利后,于谦成了兵部尚书,少保,朝廷上主旋律是拥戴朱祁钰的。石亨也封了侯,天下都在朱祁钰的掌控之中。美中不足,祁钰的儿子挂了,于谦、王直、胡濙等大臣主张复立未见深为太子。有这想法很正常,一这是当初朱祁钰即位时,太后和他的约定;二是朱祁钰的唯一儿子挂了。而且于谦等人打算在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六日晨向朱祁钰请示,请老大拍板。在夺门之夜,朱祁钰尚未知晓于谦等人的意图。换言之,朝廷核心层无人有换皇帝的意图,尽管皇帝病重,只想在朱祁钰挂掉后,由侄子朱见深即位。朱祁钰做梦都不会想到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还乡团头子要变天。事实上,他们手下也就区区千人!内外勾结,尤其是太监头子曹吉祥参与这是朱祁钰想不到的。祁钰一向防哥哥像防贼一样,谓予不信,请听苍茫大地陈述一史实。朱祁镇在南宫和一个从小认识的老太监阮浪聊得开心,把随身携带的一个金绣袋和一把镀金刀送给阮浪,阮浪是个很孟浪的人,他大大咧咧地收下了,觉得也了无用处,又送给了王瑶,王瑶又把这两件礼物给了朋友卢忠看了,卢忠找到了官机,勾结锦衣卫李善,向朱祁钰告密构陷朱祁镇,罪名是阴谋复辟。朱祁钰趁机下手,对王瑶、阮浪严刑拷打,想逼他们说出朱祁镇有复辟的图谋,王、阮咬牙挺过酷刑,但最后仍被处决了。
可见,朱祁钰始终防犯着哥哥,只不过想利用合法手段搞掉哥哥,这就是真相。
朱祁钰没想到这几个自己待他们不薄的臣子竟是一群亡命的赌徒,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把朱祁镇父子的命一同押上天平,在没一点把握的背景下,竟想赌大家的荣华富贵!如兵部尚书夜晚查岗严一点,还乡团立马暴露,那他们的命运必然是献人头!但于谦是正人君子,不想参与他们兄弟的家务事,结果于谦竟被徐有贞等还乡团要了人头!帝王家的家务事,本就是国之大事!
-----
网友解答:
-----
明代宗朱祁钰之所以不杀明英宗朱祁镇,其实和朱祁钰所处的三个阶段环境有关。
阶段一:英宗刚刚回朝,杀兄时机不成熟
“土木之变”让明英宗朱祁镇结结实实地在蒙古人那“北狩”了一番。对于一位帝国的君主而言,朱祁镇无疑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桩上。随着朱祁镇被俘,大明内部为了应对危机,经过内部的讨论和消化,最后推出了朱祁镇的异母胞弟——郕王朱祁钰登基,改年景泰,即明代宗。
故宫
当时明军刚逢大败,朝中人心混乱,且蒙古也先随时可能南下进攻京师,代宗的登基其实可以说是危机重重,一个不好他要面对的就是山河破碎的局面,甚至需要承担的历史责任比哥哥英宗还要巨大。
然后就是于谦的华丽登场,整备京畿防务,各地勤王人马进京,协调通州码头存量,运转南京的各种战略储备,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也就在这之后不久,也先把英宗放了回来。英宗一回国,代宗就把英宗软禁在了南宫。为什么这个时候代宗不杀了英宗,以绝后患呢?
其一,英宗依然拥有巨大的威望
。英宗在位十四年,满朝官员要么是他父亲明宣宗留下的累朝元老,要么就是他亲自提拔的青年官员,即便其中很多人对英宗颇有微言,但毕竟都念着那点香火情,特别是在国家刚刚遭逢大难,皇帝受辱回国的时间节点,谁都不想再对英宗落井下石了。这一点从朝中官员一个劲地怂恿代宗把英宗从蒙古接回来可以看出。
明英宗朱祁镇
其二,英宗的生母孙太后依然在世
。明代的时候,每当皇权不稳时,太后的作用往往举足轻重。比如明宣宗驾崩的时候,宣宗生母张太后就一锤定音让年幼的英宗继位。在“土木之变”发生之后,也是英宗的生母孙太后,与群臣商议,立代宗为帝,并把英宗的儿子朱见深立为太子,既避免了主少国疑的尴尬,也算保住了英宗这一脉的帝位。
其三,代宗刚刚继位,大位未稳。
细心的朋友可以看出,代宗的继位是伴随着对王振一党的政治清算的,也伴随着对一群老臣的大肆封赏。
代宗的皇位,就是靠交易,靠平衡取得的。
胡濙,王直等一众老臣并不把代宗放在眼里,孙太后心心念念着自己的亲儿子,于谦等新晋势力虽然雷厉风行地打了胜仗,但在资历和政治经验上明显不足,且不见得就能成为代宗的死忠粉。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代宗,在朝中并没有取得能足够影响朝局的实力。
孙太后
其四,代宗的帝位,也源于英宗的传承
。封建皇权,是最讲传承的,包括道统和血脉。英宗御驾亲征之前,在诏书里就说过让还是王爷的代宗暂代理政。虽然这是表面文章,英宗也带走了大批的朝中实权派人物,留下一个几乎空了的架子在北京。但不管怎么说,代宗监国的这个权力,是英宗给的。同时,在“土木之变”发生后,孙太后再次下了懿旨,强调了代宗的监国地位。如果代宗在英宗回国的时候就杀了他,那么于理法上是说不过去的。
其五,东宫已定,贸然出手则扫尾麻烦。
代宗的登基,也伴随着东宫太子之位的确定——英宗之子朱见深。如果代宗解决了英宗却没有办法马上换太子,实际上并没有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反而会让自己陷入被动状态。
明代宗朱祁钰
其六,代宗还是念着与英宗的兄弟之情的
。我把这点放在最后讲,是因为当时的代宗毕竟享受权力的时间还不算长。一个王爷要彻底转变成君主,还是需要一个阶段的。在代宗彻底改变之前,我还是愿意相信他还是念着与哥哥英宗的兄弟之情的,起码在他宫门口接到回朝的英宗,兄弟俩相拥而泣时那几滴眼泪,我还是觉得是真诚的,是发自内心的。
阶段二:代宗帝位已固,杀兄已无必要
“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为代宗和于谦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利益,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代宗应该开始认真思考自己和自己儿子的未来了。
故宫
代宗用的法子很简单,耍赖兼贿赂。在景泰初年的时候,我们看到代宗对一众官员大肆嘉奖,说白了就是用手里的权力去买人心,甚至直白到直接让太监拿着真金白银去贿赂内阁大臣。代宗就一个目的:换太子。
因为这才是打压英宗一脉最直接,最釜底抽薪的法子。
当代宗的帝位和儿子的储君之位开始变得牢固的时候,杀掉英宗怎么看都不是一件特别急迫的事情了。
第一,代宗的儿子在慢慢长大。
正统十三年,代宗的儿子朱见济刚刚出生。正统十四年的时候发生了“土木之变”。到了景泰二年,朱见济已经三岁了。明代皇子的夭折率其实挺高的,特别是婴幼儿时期,一般一岁是一道坎,五岁是一道坎。从当时的情况看,朱见济一切安康,长大成人是没有问题的。既然自己的儿子能够茁壮成长,那么为什么要把东宫之位让给侄子朱见深呢?
明宪宗朱见深
第二,代宗的皇位越发稳固。
英宗被软禁后,代宗开始正式接手各项权力事务,甚至为此他还废掉了一个皇后,改由朱见济的生母杭氏继任后位。杭氏一族也在代宗的授意下,被安插进了锦衣卫和京军中担任要职,这就是代宗变相地在掌权。
第三,群臣开始接受和适应代宗为帝的事实。
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包括认新主子。而随着英宗的被软禁,朝臣们每天看到的都是代宗坐在大殿上发号施令,渐渐地也认清了现实,要想以后混得好,还是得哄着代宗来。
第四,孙太后的作用开始被弱化。
当皇权开始稳固的时候,后权自然会被边缘化。加之代宗不许孙太后和英宗见面,等同是拿着英宗作为威胁,要求孙太后让步。
明代官员
第五,英宗在南宫表现得非常温顺。
其实代宗并没有如何虐待英宗,而英宗也自知大势已去,安安稳稳地在南宫过着小日子。其实除了表示臣服之外,英宗暂时也没有其他法子。
于是,在景泰三年,经过代宗的一系列的操作之后,朱见济顺利取代了朱见深成为了太子,这也标志着代宗已经坐稳了皇位。这个时候杀不杀英宗,代宗完全不急,甚至杀不杀英宗都没关系了。
阶段三:东宫太子夭折,代宗茫然纠结
景泰三年,代宗的儿子朱见济被立为太子,
景泰四年,朱见济夭折,其年不到五岁。这个打击对于代宗无疑是巨大
。从这个阶段到景泰八年,其实算是英宗最危险的日子了,但代宗依旧没有选择对英宗下手。究其原因,我觉得还是源于代宗的纠结。
明代皇帝出巡
首先,代宗已无子嗣,杀兄不杀侄,杀侄不杀兄,都有后患。
毕竟人家是父子,代宗心里也明白,就算杀了英宗,皇储的人选大概率也是自己的侄子朱见深。而如果把英宗和朱见深都杀了,那么这个政治影响就太大了。哪怕是从帝国的稳定来考量,都是一步下下棋。
其次,代宗深受打击,开始无心政事。
儿子的夭折让代宗痛彻心扉,而他此后也一直没有诞下子嗣。这个我想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能理解,在讲究父子传承的那个时期,代宗一定心如死灰,觉得人生没有什么希望。
再次,英宗的党羽开始积极活动
。最先帮助英宗的,应该不是那些朝臣,而是一帮宫中太监,或者可以称之为王振余党。这群人在宫里积极活动,依托孙太后为中心,不断给代宗身边送去歌女倡伶,消磨了代宗的心志。
明代官员
再者,朝中人心思变。
国本这件事情,历来都是封建官员最热衷的。大臣们眼见代宗无子嗣,一个个都站了出来,各抒己见,说什么的都有。比如要重新复立朱见深的,比如要从外地藩王中选择一个储君的,甚至私底下有接太上皇英宗出来的风声都在流传。面对如此乱局,代宗一时应该也拿不定主意。
最后,代宗自己心里知道,把皇位传给侄子是最正确的。
这是从血脉的亲近程度,接班的平顺性,还有朝廷的稳定等诸多方面考量的。但是把位子传给侄子朱见深,自己百年之后,这个侄子又会如何对自己软禁其生父英宗下定义的。如果代宗先于英宗离世,那么最后的皇位到底是到了侄子手上还是英宗手上?如果是后者,代宗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代宗就这么纠结着,痛苦着,绝望着,一直到景泰八年他得了重病,一直到“夺门之变”的爆发。
故宫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
朝史暮想,独家原创。
-----
网友解答:
-----
没必要,他自己唯一的儿子朱见济死了,他其实就已经无所谓了,反正后继无人,何必在背上弑兄的恶名遗臭万年?
如果他的儿子还活着,明英宗是绝无可能活着返回北京的。
-----
网友解答:
-----
当年白居易官场失意,以深宫中的宫女妃嫔为表象,写出一首充满幽怨意味的《后宫词》,其中“可怜红颜总薄命。最是无情帝王家”这一句更是道出了千年以来帝王家的残酷。
权力至上,没有亲情、友情与爱情。
1449年,瓦剌部落大举入侵大明。明英宗朱祁镇不过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但是他却提出要御驾亲征,当时朝堂之上反对声一片。可是,最终朱祁镇还是带着五十万大明精锐部队陷入了土木堡的败局之中。
这一切要源于一个人,那便是大太监王振。王振作为朱祁镇的宠臣,自然有揣摩圣意的本事。朱祁镇之所以会选择御驾亲征,大部分责任在于王振的怂恿。
朱祁镇年少轻狂不知战争是为何物,只知道沙场厮杀的快感。
朱祁镇八岁登基,被文武百官看作是“小儿皇帝”,御驾亲征正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功勋,以便威慑百官。
朱祁镇被祖辈光环镇压,太爷爷朱棣靖难之役夺得朱允炆皇位,开辟永乐盛世。爷爷朱高炽、父亲朱瞻基更是英明神武,将大明推向仁宣之治的高潮。而朱祁镇流着朱棣的血,自然想要成就父辈们的伟业。
可惜,还是年少轻狂。朱祁镇自土木堡之变便被也先俘虏,成为了史上第三位被部落俘虏的皇帝,自己也被也先利用,做了史书上所记载的“叩关天子”。
朱祁镇被也先俘虏,异族的铁蹄即将践踏京师。在此紧要关头,幸有于谦力挽狂澜,他联合太后拥立朱祁钰为景泰帝以安抚人心。朱祁钰也是一改软弱的性格配合于谦将京城保卫战推向胜利的高潮。
之后,也先见太上皇朱祁镇已失去价值,便象征性地索要一些赎金,送回朱祁镇。朱祁镇在回京后也是相当配合的住进南宫,并遵守弟弟给他的禁足令。
直至土木堡事变发生的八年后,在徐有贞、石亨的策划下重夺帝位。
在此期间,为什么朱祁钰没有斩草除根呢?
其一,朱祁钰被拥立为帝是合乎情理的,而朱祁镇的帝王身份也是合理的。为了巧妙地解决明面上的问题,朱祁钰称朱祁镇为太上皇,并且这个太上皇从也先部落回来后老老实实地呆在南宫反省,足不出户。朱祁钰为哥哥设计南宫这个牢笼,不允许他与宫中的人接触,更不要说大臣们。每天的饮食以及一些必要的补给全部从小窗口递进递出。朱祁镇能安安稳稳地呆在这个为他量身打造的“鸟笼”中,朱祁钰在明面上就没有理由、没有借口杀害他的亲哥哥。
再者,朱祁镇自己败坏了江山。他的莽撞葬送了明朝的精锐,这样的皇帝早已不得人心。而朱祁钰却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一般的人物,威望自是到达了顶峰。在群众基础上,朱祁镇就再难有大的作为。
那么,朱祁钰有没有对亲哥哥起过杀心呢?我想必然是有过的。
据《明英宗实录》“金刀案”一事记载,朱祁钰派去伺候哥哥的仆役大多数是自己的眼线。其中有一个叫阮浪的太监常年伺候朱祁镇,因此与朱祁镇十分要好。一次,朱祁镇将一把金刀赏赐给他。这件小事被其他的眼线上报给朱祁钰,朱祁钰大怒之下将阮浪下狱,严刑拷打逼问朱祁镇是否存有谋反之心。但是阮浪是条汉子,矢口否认此事,这件事便不了了之。经历过这件事后,朱祁钰将南宫用于乘凉的参天大树全部砍伐,防止朱祁镇与身边人密谋造反。经此事后,周围人自是对朱祁镇敬而远之,南宫的待遇想必不比往日。
毕竟朱祁镇是明宣宗钦点的接班人,而景泰帝只是明代宗,这个“代”字就体现出朱祁钰坐上皇位完全是临危受命。可享受过权力法杖的魔力,谁甘愿再将这帝王之位拱手相让呢?
“金刀案”可以看出朱祁钰是有想杀哥哥的心思,但是手段要“光明正大”,他若想以偷鸡摸狗的方式结束自己的哥哥,恐怕朱祁镇有九条命都不够活。为什么朱祁钰要让哥哥“光明正大”的死呢?
说到底,朱祁钰太过温和了,这不是一个皇帝该具备的素质。早在朱祁镇八岁登记时,七岁的朱祁钰就被封为郕王。按照明朝祖训,皇室子弟在被册封为藩王后要即刻出京。可是朱祁镇与弟弟十分亲昵,将朱祁钰一直留在京师。在土木堡事变发生前,兄弟二人十分和睦,且十分信任对方。朱祁钰性格本就温和,与人好相处,哥哥朱祁镇在出征前甚至把家眷托付给他。如此恩宠,朱祁钰实在是对哥哥下不去手。尽管英宗入驻南宫后,大臣们不断劝说朱祁钰早下手为强,可是他还是在寻找“光明正大”的手段。或许,这些手段只是做给拥护自己的群臣看的,或许这是他内心深处的自我安慰。
虽然朱祁镇这只雄鹰被剪断了羽翼,被囚禁在鸟笼。可是不乏有些投机分子在他的身上打主意。
徐有贞、石亨买通宫内太监曹吉祥发动夺门之变,此时的代宗朱祁钰已是重病卧床,当他听到哥哥朱祁镇重新坐回龙椅的时候,他只是连连说了三个好,然后不顾一切的闷头睡下。
朱祁钰到头来还是一个温和的皇帝。
可是朱祁镇却不一样。朱祁镇重登大宝后,赏赐拥立之功的小人,并且大肆屠杀拥立代宗和京城保卫战的功臣。忠良于谦惨遭清算,代宗朱祁钰也在病情有所好转后突然暴毙而亡。在这之后,虽然朱祁镇一改年少轻狂努力重振大明。但是其晚年又宠信奸佞,造成百姓流离失所,弟弟朱祁钰数年的努力也付之东流。
朱祁镇、朱祁钰兄弟俩其实都不适合做皇帝,哥哥昏庸无道但乾纲独断,弟弟虽政令清明却优柔寡断。一代帝王如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他也有玄武门之变的阴影。正是应了那句话——最是无情帝王家。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