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二战苏军继基辅惨败后在维亚兹玛的更大惨败?
怎样看待二战苏军继基辅惨败后在维亚兹玛的更大惨败?
-----
网友解答:
-----
二战苏德战争,怎样看待苏军继基辅惨败后在维亚济马的更大惨败?
这场战役可以这样理解,一方面,这是德军闪击战使用钳形攻势在东线战场的最后一次胜利;另一方面,这又是苏军用血的教训和重大损失寻找突破闪击战方法所交的昂贵学费。
首先,德军继续使用钳形攻势并不意外,意外的是苏军仍然使用固守待援的打法。
翻开德军闪击战成功的案例,从1939年9月1日闪击波兰开始,到1941年9月30日进攻莫斯科止,无一例外都是使用同样一种作战样式,那就是突然袭击和钳形攻势。
德军之所以屡试不爽,还是因为在两年的装甲快速机动中,将钳形打法运用得炉火纯青得心应手。这种钳形攻势真的无懈可击吗?肯定不是,因为朱可夫接任莫斯科方向指挥权后,就充分利用了德军钳形攻势的特点,将苏军大量预备队部署在了钳形部队的侧翼,这样就避开了德军的优势。
1941年6月22日,苏军之所以在战争打响一刻,从北到南迅速遭到德军的合围和围歼,主要是斯大林和苏军统帅部没有认识到两点:一点是对德军同时展开三路进攻感到意外。在战争史上,德军一次性运用这么多的兵力,一次性在2000多公里的战线同时展开突然袭击,史无前例;另一点是,德军强大的装甲突击力量让苏军措手不及。是苏军没有抵抗还是战斗力不行吗?当然不是。因为德军的装甲机动能力太快太强了,中央集团军群两支装甲大军连俘虏都懒得接收,直接就跑到了苏军的背后,这种快速的钳形打法根本让苏军反应不过来。
所以,从德军进攻明斯克开始、钳形攻势屡屡奏效,一周占领明斯克,半个月打到斯摩棱斯克,两个月合围基辅突出部,一场比一场激烈,苏军的损失也一场比一场大。但德军合围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包围圈时,苏军是有时间发现危机的,但他们仍然存在侥幸心理,在指挥上还是犯了主观臆断的失误。
其次,钳形攻势在维亚济马战役的再次奏效,苏军有没有化解的可能?
当然有。1941年8月初,当朱可夫准备展开叶利尼亚反击战时,他就发现了中线德军有南下的迹象,于是多次向斯大林发电报或写信,建议迅速组建一支强大的方面军,以切断德军中路和南路的联系,斯大林经过权衡也同意了,并于8月16日组建了布良斯克方面军,只是在兵力部署上并没像朱可夫建议的要配置强大的火力和兵力。
8月23日,当古德里安指挥第2装甲集群南下对基辅苏军展开合围时,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员叶廖缅科是打着包票说一定能把德军阻击住的。一面是叶廖缅科夸下海口,一面是斯大林对他太过自信,古德里安仅用一个步兵军牵制住苏军,装甲主力迂回南下在合围基辅苏军后又迅速北上。
应该说,从9月30日古德里安展开对布良斯克方面军围歼往前算,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布良斯克方面军是有时间部署阻击第2装甲集群北上的。但这个时机稍纵即逝,苏军仍然把目光投向维亚济马方向的中央集团军群主力上。
有人说苏军在维亚济马战役中的损失比基辅包围战还大,有67.3万人被俘。实际上,这个战役和布良斯克战役是紧密相连的,他们构成了莫斯科战役的前奏,两个战役加一起的损失才是这么多,有资料显示,苏军在维亚马战役被俘了40多万,在布良斯克战役被俘了20多万。
而从战场环境和战斗经过分析看,当德军对基辅苏军形成合围圈后,斯大林还是非常重视莫斯科方向的防御部署,不仅往布良斯克方面军加强了两个集团军,还往西方面军增援了加强兵力,两个方面军加起来有7个集团军,只不过这些兵力单兵素质并不高,兵器也相比德军要差了许多。
德军的进攻首先是从南线开始的,古德里安从基辅北上后,于9月30日就与第2集团军对布良斯克方面军展开了钳形攻势,这场战役比维亚济马战役发生早结束晚,到23日结束,布良斯克方面军除小部分突围外,大部被歼,11月10日苏军也撤销了这个方面军的建制。
而维亚济马战役是从10月2日打响的,到10月14日就全面结束了。期间,虽然朱可夫于10月6日火速赶到战场救火,但包围圈已经形成,他只能将精力投入到新组建的西方面军和预备方面军合并上面。
分析苏军在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这两场战役中出现的损失,与苏军统帅部犹豫不决和判断失误有很大关系。一方面,当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回防时,布良斯克方面军像阻止当初德军南下那样,并没发挥作用,致使德军在莫斯科西南有了围歼布良斯克方面军的机会,这是显而易见的失误。虽然叶廖缅科作了很多努力,但苏军对这个方向的兵力部署太弱了,对德军围歼维亚济马苏军起不到牵制作用。
另一方面,科涅夫指挥的西方面军虽然有4个集团军,但德军却有第3第4两个装甲集群,加上还有第4第9两个集团军,以及第2集团军作策应,就兵力上讲,苏军是占不到便宜的,但斯大林却命令苏军就地防御一步也不能后撤,客观上讲,这为德军展开钳形攻势打下了基础。
不过,这两场战役的损失对苏军和朱可夫来说,也有重大回报。由于苏军将德军牵制在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客观上讲,朱可夫就有了充足时间重新部署防御,这为打赢莫斯科保卫战创造了条件。
-----
网友解答:
-----
维亚济马战役发生在莫斯科会战初期阶段,苏军惨败根本原因在于还是没有完全吸取基辅战役惨败教训,及面对德军装甲集群合围如何防御与突围。
1941年9月30日,古德里安第二装甲机群和魏克斯第2集团军率先开始进攻布良斯克方面军,试图以快速兵团从南面和东南方向迂回莫斯科。叶廖缅科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尽管拥有约四个集团军的兵力,但兵力兵器都处于绝对劣势:炮兵为1:2.6、坦克为1:4.5、飞机为1:10,且未能建立很好的纵深防御。至10月14日德军完成了对该方面军第3、第13和第50集团军的合围,除叶尔马科夫战役集群和其他少部分部队突围成功外,布良斯克方面军大部就歼。
在德军的主要突击方向的斯摩棱斯克以东地区,中央集团军群纠集了第4集团军、第9集团军、第3和第4装甲、第4装甲集群的庞大兵力,于10月2日起向科涅夫的西方面军发起总攻。德军两个装甲集群以维亚济马地域为会师点进行南北突击,合围西方面军的征候已经非常明显。
在科涅夫的不断要求下,斯大林总算在10月5日同意了西方面军后撤重新部署的建议,但是为时已晚,机动能力较差的苏军尚未完全展开撤退行动,德军装甲部队已于10月7日在维亚济马附近会师,从而切断了科涅夫西方面军落在后面的四个集团军(第19、第20、第24和第32集团军)之退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包围圈。尽管斯大林紧急调动预备队方面军一部进行救援,仍然无济于事。
斯大林再次把朱可夫调回中央战线,并将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合编重组为新的“西方面军”,但是在德军优势的坦克部队和空中火力打击下,战至10月13日,维亚济马合围圈内的苏军四个集团军仍然大部被歼,少部分突围出来退到莫斯科以西防线,或者留在敌后进行游击战。10月14日德军占领加里宁,10月18日,德军占领莫扎伊斯克,苏联首都莫斯科就在眼前。
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中德军宣布俘虏苏军67.3万余人,数量甚至超过了刚刚结束的基辅战役(66.5万余人),此外击毁和缴获坦克1242辆和火炮5412门。不过这个数字显然有所夸大,因为苏军在整个莫斯科会战防御阶段(1941年9月30日-12月4日)一共纯减员514338人,伤病143941人,损失坦克2785辆、火炮3882门和飞机293架。
还有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战役中苏军已经着手构筑坚固工事和反坦克障碍,所以德军尽管获胜,但坦克损失高达740辆,之后进攻莫斯科不得不改为两翼突破而不是中间突破。
-----
网友解答:
-----
我来回答:总的来说,二战中苏军在基辅和维亚济马遭受的失败属战役性质,在战略上由于两次战役苏军的顽强抵抗,为苏军莫斯科会战赢得了充分时间,为战役胜利奠定了基础。具体分析如下:
一、基辅会战是希特勒在战略上的失误。德军的优势是闪电战,需要机动迅速的机械化突击、绝对优势的空中支援和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时间是德军的命门。希特勒为了获得高加索的石油、顿巴斯的煤和乌克兰的粮食,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基辅战役,中央集团军的坦克部队被调往南方参加基辅战役,使中央集团军不得不中止对莫斯科的进攻,基辅战役德军虽胜利,但进攻莫斯科的时间耽误了。
二、基辅战役胜利后,古德里安的坦克部队回到莫斯科方向,得到加强的德军重新开始进军莫斯科,西方面军无法阻挡德军的侧翼突击,被合围在维亚济马,遭受重大损失,但是攻击莫斯科的时间又向后推迟了,德军发动进攻莫斯科的时间被推迟到冬季。由于西方面军的顽强抵抗,苏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从远东调来的部队使苏军预备力量得到加强,从而在莫斯科城下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使苏军赢得了莫斯科会战的胜利。所以苏军基辅战役和维亚济马战役的失败为苏军反攻赢得了时间,为莫斯科会战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斯大林和朱可夫关于基辅战役有过争论,朱可夫建议放弃基辅,从而全力保卫莫斯科,但斯大林站着全局和政治高度没有同意,并免去了朱总参谋长的职务。事实证明斯大林是正确的。
-----
网友解答:
-----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伙同仆从国匈牙利、罗马尼亚、芬兰以事先拟订好的一份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计划,集结了190个师550万人、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战争爆发初期,由于法西斯的突然袭击,苏军一路溃败。德军凭借局部兵力优势和相对先进的战术长驱直入,并在明斯克、基辅等地发动钳形攻势,大规模歼灭苏军的有生力量,平均深入苏联境内六百公里。当时苏联采取的是以空间换时间的战术,让西部战区的军队就地防守,不得后撤,所以西部的军队基本上都被德国人包了饺子。苏联被消灭俘虏的红军超过200万人,其中就包括斯大林的儿子雅科夫。
随着不断向苏联的深入,德国的补给线变化,德国要用大量的军队驻防战略要点,其进攻的势头变得越来越钝。随着苏联冬天的来临,德国的军人和武器装备严重不适应苏联的严寒,出现了大量的非战斗减员。1942年6月爆发斯大林格勒会战,德军进攻受挫,双方在乌克兰东部陷入胶着,互有胜负。
在西线胶着的时候,苏联统帅部集中了大量的后备部队和大量新生产的坦克飞机大炮。苏联还与日本秘密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将东部军区的部分精锐调到西线,形成对德军的绝对优势。到1943年中期,苏军逐渐占据主动,于1943年8月,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挫败德军在东线最后一次战略攻势,自此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此后,苏军发动一系列战略攻势收复绝大部分国土进而占领东欧多国,最终于1945年4月30日攻占德国首都柏林。5月9日0点30分,德国政府在柏林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投降书即时生效,苏德战争就此结束,也标志着二战在欧洲战场的告终。
-----
网友解答:
-----
我觉得其中原因比较简单,就是相对实力不足,一时根本无法适应对方的作战方式,并采取有效的对应方法来指挥己方部队作战。
同时患得患失,在没有相应实力和有效应对作战方式时,总指望依靠静态的固守来瓦解对方的优势。
没有认识到对方新的作战方式的巨大力量,苏军的适应学习并找出较有效的应对方式需要长达近一年半的时间。
认识不足,没有能采取最适合当时情况的战术是初期再三失败的主因。
-----
网友解答:
-----
1941年9月30日-10月18日,发生的维亚兹玛合围战,是苏德战争期间,德军实施“台风”战役初期的围歼战,中央集团军群下辖第4和第9集团军、第3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庞大兵力,分别从南、北两面向科涅夫上将指挥的西方面军发起总攻,迅速突破苏军在维亚兹马的防线。
根据德军方面的报告,作为莫斯科战役的组成部分,在维亚兹马合围战中,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全歼了苏联西方面军4个集团军,余部退守至莫扎伊斯克一线,总共俘获了多达67万的苏军官兵。
另据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解密的档案证实,从1941年10月1日至12月5日苏军在莫斯科方向的全部阵亡失踪者为51万人,扣除其中的阵亡外,全部被俘者超过40万人。
维亚兹马战役,苏军损失惨败的原因,源于时任上将科涅夫的决策失误,在当时苏军兵力和武器不如德军,力量非常悬殊的情况下,科涅夫上将包括预备队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都没有将主力部署在纵深。
只是将三个方面军呈前沿一线部署,科涅夫等苏军高级将领,显然并未吸取基辅战役的惨败教训,面对德军能快速突击的机动装甲集群的合围,不知道该如何防御与突围。
苏军三个方面军拥有125万人的庞大兵力,但由于苏军的防御纵深过浅,对德军坦克集群的强大突击缺少应有的对策,非常容易被德军的装甲利刃所刺透;此外,科涅夫上将企图从德军的侧翼进行战略攻击,却又得不到其他两个方面军的援助,处于各自为战的态势中。
同时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进攻路线,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并未从科涅夫上将预测的西面进行攻击,而是从南、北方向实施主要突击,迅速突破了薄弱的苏军防线,向西方面军司令部所在地维亚兹马城进逼。
在等不来斯大林后撤的命令,科涅夫上将又缺乏甘冒风险下令后撤的勇气,磨磨蹭蹭中顿时丧失了突围的良机,让快速突击的德军第3、第4坦克集群,顺利在维亚兹马会师。
此时,大批刚补充到作战单位,未经严格训练的新兵,在失去指挥员和政工干部的率领后,军无斗志中纷纷弃械被俘。
维亚兹马战役,最终,被打成了德军的合围战,西方面军等惨败在所难免,是日后最高军衔为陆军元帅的科涅夫,生平所经历的空前规模的大惨败。
打下维亚兹马城,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主力距离莫斯科只有200公里了,这让苏联首都岌岌可危,斯大林不得不被迫将大部分政府机构,以及各国外交使团撤退到伏尔加河中游的古比雪夫市,以躲避陆军元帅冯·博克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的锋芒。
-----
网友解答:
-----
不是一回事,两者之间不能比较谁比谁惨。首先“惨败”的标准是什么?如果纯军事论数据,对苏军而言基辅战役的惨败>一个月后的维亚兹玛战役。基辅战役是现代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性歼灭战。战后统计,红军仅被俘就至少60万人(记录保持至今)。而维亚兹玛战役中,苏军被俘少了一半左右。然后,如何看待?之所以两者不能比较,是因为惨败的原因不同,影响不同。先看败因,共同点都是苏军“不作不会死”的打法。但基辅战役输在政治,毁于斯大林。而维亚兹玛战役败在军事,毁于前线指挥,尤其是当时的西方面军司令员科涅夫中将(没错,与之后二战苏陆军三大名将之一的科涅夫元帅是同一人)。前者苏军如及时后撤,完全可避免大败,但钢铁慈父不允许。他只考虑政治和外交影响,特别是自己的颜面。当时,与西方盟国谈判结盟时,他亲自保证:到41年底苏德战场将保持在列宁格勒—莫斯科—基辅一线,也就是说基辅不会丢!于是,斯大林的死守令“助攻”德军让基辅城内外的红军成了守死,创下了世界军史战争史记录。而后者倒不关领袖啥事儿,属“一将无能累死三军”的典型战例。当时,德军借斯摩棱斯克战役大胜之势,长驱直入已兵临维亚兹玛。新建的苏联西方面军(原西方面军已在边境和明斯克等战役中全军覆灭)掌握着二战前红军在欧洲最后一批成建制的部队(经正规训练的熟练兵员),毕竟首都莫斯科的安危谁敢轻忽!可惜所选非人,科涅夫所部又摆出了一个挨打的防御阵势,所有部队力量平均分布在战线上,既无轻重缓急也没有留机动预备队。之所以说“又”是因为开战之初,原西方面军各部就是在苏德边境上摆出了这幅态势,结果被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两翼突破,纵深包抄的“闪电战”战法迅速打垮消灭。但此时科涅夫根本没有汲取刚刚大败的教训。德军奇怪之余,自然重施故技又在维亚兹玛战役中取得了一场大胜。刚重建的西方面军在战争爆发不到半年内第二次被全灭(又一个战史记录)。要不是朱可夫主动向斯大林请求留下科涅夫协助指挥(轻惩降为副司令),伏罗希洛夫元帅主持的战时军事法庭就准备把他就地正法。至于为啥愚蠢到在一条河里被淹死了两回?至今没有当事人的说法,日后科涅夫虽成叱咤风云的名将,但至死对当年在维亚兹玛战役中的所思所为只字不提。战后,他本人写的著名战争回忆录《方面军司令员的笔记》非常奇怪和有意思的是,从43年夏的库尔斯克战役开始写起,对之前二年的经历,同样一字没写。我们今天只能猜测,科涅夫元帅可能羞于提及当年之大耻,实在无颜面对在维亚兹玛战役中,牺牲与伤残被俘的数十万红军官兵。
-----
网友解答:
-----
这些惨败是战术上的,战略上,苏军不断地与德军作战,虽然不断地失败,但也拼光了德军的精锐,战争中后期,德军就不怎么行了,正如希特勒所说,德国的优秀人员都战死了,剩下的都是废物。
-----
网友解答:
-----
30年代苏联的大批优秀指挥官已经在的大清洗政治斗争中被斯大林全枪毙了。总结起来主要有几点1、苏联指挥官缺乏指挥经验2、苏联在战争初期准备不足3、苏联装备不如德军特别是重型装备4、德军装甲集群行动迅速,战役战术指挥巧妙得当。
-----
网友解答:
-----
希特勒的闪电战,给苏军的打击是沉重的,苏军初期,面对德军的强大攻势,仓促应战,可以说难以挡住德军的进攻,苏军损失惨重,但是苏联人民很快从慌乱中镇静下来,苏军依靠强大国防力量,在莫斯科城下给德军以强大的反击,取得了胜利。苏军虽然在有些战役中损失了不少部队,但是没有伤筋动骨。苏联人民同仇敌忾,保家卫国,英勇战斗,不怕牺牲,最后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
网友解答:
-----
苏联红军自成立到二战基本上就没有进行过现代化的战争的实战考验。所以基本上都是在苏德战争中边打边学。失败几次战役属于是缴学费,这是很正常的。所谓“吃一堑长一智”。
------------------
推荐阅读:
预算三万配一台电脑,要全套,包括显示器,音箱,耳机,键盘鼠标这些,怎么搭配才好?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