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后,东吴有能力吞并蜀国吗?
夷陵之战后,东吴有能力吞并蜀国吗?
-----
网友解答:
-----
夷陵之战后,蜀汉精锐尽丧。东吴有一些人有吞并蜀汉的打算,从而把三国变南北朝。吞并蜀汉,孙权一直有那个心思。早在公元219年十一月东吴拿下荆州后就打算吞并蜀汉。十二月孙权把关羽的人头送到曹操那里去,还劝曹操称帝。曹操表奏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封南昌侯。孙权接着派人进贡。孙权还任命周泰为汉中太守,刘璋为益州牧。从法理上否定刘备这个益州牧,也有以刘璋引诱其旧部的意图。当时孙权率军坐镇公安,陆逊率军驻夷陵守峡口以防备蜀汉,吕蒙驻守江陵。
三国志:后权破关羽,欲进图蜀,拜泰汉中太守。权复以刘璋为益州牧,驻秭归。
孙权想法虽然有了,但暂时无力图蜀。首先来说荆州统治尚未稳。荆州豪强士族大多跟蜀汉荆州籍官员有关系,主要是同宗、姻亲、世交。荆州豪强并没有完全归附东吴,他们还怀着故主之恩。
三国志:时荆州士人新还,仕进或未得所。
陆逊建议对荆州人施恩。孙权虽然接受建议,但所任用的荆州人也只有潘濬而已,其余都不是什么要职。潘濬跟蒋琬是表兄弟关系,后来也曾有人密告潘濬要投蜀汉。
公元220荆州豪强习珍、习宏联合武陵郡从事樊伷举事。樊伷诱导诸夷,准备占据武陵郡归属刘备。当时有人向孙权建议派人率万人征讨,可见规模不下万人。潘濬认为给他五千人就够了。孙权反问你为啥轻视?潘濬讲樊伷这人并无才能。习珍、习宏则在零陵郡举七县之众起事。零陵郡有十三个县,举事的占了一半。潘濬征讨樊伷后接着征讨零陵郡。习珍、习宏兵败,上山据守。潘濬亲到山下劝降,习珍对其讲我必为汉鬼不为吴臣。潘濬围攻一个多月,习珍在箭、粮皆尽的情况下自杀。临死前对手下讲:
受汉厚恩,不得不报之以死。诸君何为者?
这个汉当然不是指汉献帝,而是汉中王刘备。这一年荆州发生大疫,孙权免除荆州一年税赋。公元221年刘备东征时,武陵、桂阳、长沙三郡皆有豪强起事。
公元220年吕蒙的突然去世也是打乱计划的重要原因。东吴其他诸将皆不堪统帅之任的。陆逊倒是可以,但不被信任。偷袭荆州之前吕蒙是让陆逊接任,拿下荆州也是立了大功。但公元220年吕蒙病重时,孙权询问吕蒙谁能接任。吕蒙知道其意于是推荐朱然。而陆逊则跟李异、刘阿等在巫、秭归布防。曹操也是公元220年正月去世,刘备曾派使者带着礼物前去吊丧。刘备也许是想联魏灭吴,又或者是试探曹丕的态度。曹丕非常讨厌刘备因丧求好,给荆州刺史下令斩杀使者。这一年曹丕不知因什么原因召回驻守襄阳的曹仁,孙权派陈邵占据襄阳。不久后曹丕派曹仁、徐晃夺回。孙权也未派大军支援陈邵,也许是不想跟曹丕闹翻。七月孙权遣使向曹丕进贡,即承认曹丕的地位。
蜀汉将领孟达率众投降,曹丕非常高兴。并派遣夏侯尚、徐晃助孟达攻打刘封,占据汉中东部四县。别看是四个县,人口是蜀汉剩下汉中西部的三倍。后来魏国在此成立三个郡。魏蜀交战,孙权当然也是高兴的。这年交州又发生两次叛乱。交州郁林夷贼攻围郡县,吕岱率军平。荆州桂阳郡湞阳贼王金在交州南海郡起事,吕岱率军平叛,斩杀俘虏万馀人。
公元221年4月刘备称帝,7月伐吴。孙权在此之前已经在长江沿线布防。陆逊、李异、刘阿、等驻守巫、秭归,诸葛瑾和诸葛融守武陵郡公安、朱然坐镇南郡江陵、步骘从交州率军万人进驻长沙郡。八月孙权向曹丕称臣,并希望曹丕派兵讨刘备。曹丕接受王郎的意见,等到两家打的难舍难分时再行动。公元222年正月刘备先头部队已经推进到夷陵,当月刘备回到秭归。
二月刘备从秭归率主力推进。孙权立马调孙桓、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络统等率军在猇亭布防,陆逊为统帅。闰六月—八月吴军在
猇亭、马鞍山、秭归
大败蜀汉军。徐盛、潘璋、宋谦等人纷纷上表孙权请求攻入白帝城擒拿刘备。这个机会比当初夺荆州时还要好,必竟蜀汉精锐尽丧猇亭,这时蜀汉是最虚弱的时候。孙权询问陆逊意见,也说明孙权有趁机夺蜀的打算。陆逊、朱然、骆统等人认为曹丕正在集结人马,名义上是来帮我们打刘备,实际上是包藏祸心。曹丕伐吴不知不觉帮了刘备一个大忙。
早在刘备东征时,吴人吴范就预言将来一定会跟刘备重新联盟。吴范会这样说是因为他认为魏国虽然跟我们和好,但实际上是想吞吴。难道刘备就没有?那是因为魏国必竟是最强。但吴范并没有预言夷陵之战是谁胜利。吴范是吴人当然是想东吴胜利。在我看来蜀汉东吴无论谁胜利都会议和。
三国志:刘备盛兵西陵,范曰:后当和亲。
陆逊孙子陆机认为刘备东征目的是为了恢复公元215年两家分荆州的状态。
汉王亦冯帝王之号,率巴、汉之民,乘危骋变,结垒千里,志报关羽之败,图收湘西之地。
我认为这个说法也说的通。必竟凭蜀汉的实力是不足以灭吴的,刘备很有可能是以战逼和。刘备东征时孙权也是不断派人求和,但一毛不拔刘备肯定不会同意。
公元222年九月魏国集结二十万人三路征吴。魏国大举伐吴之际,刘备给陆逊写了一封信。信中讲贼人已经到江陵,我也要再次东进。将军你看行不?陆逊回复你们才大败,伤还没好,就不要过来送死了。但孙权还是怕刘备脑子一热不顾一切再次伐吴,于是马上派人向刘备求和,这次刘备不得已同意了。孙权也上书曹丕:
若罪在难除,必不见置,当奉还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终馀年。
孙权对派去使蜀的使者讲:
近得玄德书,已深引咎,求复旧好。
但孙权并没有回刘备书信,因为他要是称呼刘备为汉中王,则刘备不满。称呼汉帝,则自己又不甘。当时刘备还大骂孙权的使者讲吴王为何不回我信,难道是觉得我不正。使者讲殿下是汉室宗亲,不先讨贼反而先称帝,道义说不过去。我认为东吴使者当时应该是称刘备为陛下的,不然刘备当时就宰了他。只是吴人史书贬低刘备才称殿下。吴人指责刘备,可是吴人又为大汉做了什么贡献。
东吴的实力虽然强于蜀汉,但弱于曹魏。东吴是没有能力和力量吞并蜀汉。除了北方曹魏虎视眈眈的原因外,更大的原因在于
内难未弭,
越、夷阻兵仗势。这也是东吴一直未能全力征战的原因之一。公元203年孙权率军攻打荆州江夏太守黄祖。当时已经打败了黄祖的水师,吴军正准备攻城。这时鄱阳郡、会稽郡数万人造人,吴军不得不反回平叛。公元208年孙权得知曹操训练水师,知道准备打荆州,于是赶紧攻江夏,破城并斩杀黄祖。但又因为越、夷,不得不返回。公元221年刘备伐吴之际,丹阳、鄱阳郡又叛乱。公元225年鄱阳郡贼彭绮率数万人造反,攻破数县。
鄱阳贼彭绮自称将军,攻没诸县,众数万人。
魏国大臣认为应该大举伐吴,也有人认为彭绮成不了气侯。公元224年蜀汉派邓芝使吴,孙权对邓芝讲:
山民作乱,江边守兵多彻,虑曹丕乘空弄态,而反求和。
从孙权这段话可知为防范山民作乱,孙权已经把大量在长江防守魏国的军队调回。
夷陵之战后,蜀汉东吴只能联盟才能抗魏。如果互相攻伐,鼎足之势不能成。蜀汉跟东吴只是凭地利而挡住曹魏。短时间内曹魏是无法灭蜀汉、东吴。
诸葛亮:权(孙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力有馀而利不取也。
邓芝对孙权讲:
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
不联盟而是依附曹魏的话,大王你也不可能满足曹魏的要求。在曹魏南伐时,蜀汉也东征。这样江南之地就不会再属于大王。孙权听了很久都没说话,然后才承认邓芝说的对。
权(孙权)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
从此之后蜀汉东吴联盟一直维持下去,两家未有交兵。原因在于曹魏强大,两弱只能联合,如果两弱相争,那从中得益的就是魏国。
中国(曹魏)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
-----
网友解答:
-----
历史其实没有那么多“如果”。
夷陵之战后,东吴没有灭蜀,当然是因为真的没有能力灭蜀。
已无法再前进
夷陵之战取胜后,陆逊发起了猛烈追击。
在陆逊的水、陆联合打击下,刘备根本站不住脚,一退再退,丢掉了秭归、巫县等重要据点,甚至连刘备本人都险些被擒。
可是,当追击到白帝城时,东吴无法再进一步了。
马忠、赵云抵达白帝后,刘备在白帝城站住了脚跟。
由李异、刘阿率领的东吴追军先锋,不能破城,只得屯于南山,等待陆逊大军到来。
出于防备曹丕的原因,陆逊没有继续追击,并将李异、刘阿调了回来。
陆逊停止追击,自然是为了防备曹丕,但选择不攻取白帝城,则是因为他知道很难打下。
白帝城,是三峡西端的口子,攻取白帝城,意味着东吴完全控制三峡。
这意味着东吴将在吴蜀对峙中拥有绝对主动:你想攻蜀,可以随时进去,而蜀国要打你,却要受阻于三峡。
所以,如果白帝城能够打下,陆逊是不会不打的。
问题是:打不下。
陆逊之所以能攻取秭归等地,是因为刘备的东征军在一片混乱中,陆逊因此可以趁胜而下。
但是,此时,随着马忠、赵云的抵达,刘备在白帝城已经稳住了阵脚。
一旦蜀稳住阵脚,东吴就几乎不可能打下白帝城了。
40年后,蜀国灭亡。陆逊之子陆抗率军攻打永安(白帝城已改名为永安)。
罗宪只率数千亡国孤军,就坚守数月,挫败了陆抗。
陆抗之才,未必在陆逊之下;刘备在白帝城的军队再不济,也比后来的罗宪那数千亡国孤军要强。
如此,当时的陆逊当然拿不下白帝城,也就不可能再进一步了。
实力尚没有压倒性优势
夷陵之战,蜀国确实元气大伤,算是进入“危急存亡之秋”。
然而,不独孙权没有去攻蜀,曹丕也没有去攻蜀。
这当然不是因为孙权、曹丕“心慈手软”,而是因为实力优势不明显,还不足以灭之。
尽管蜀国精锐尽丧,但蜀国仍然拥有很强,能够迅速动员起来的战争潜力。
刘备兵败后,巴西郡太守阎芝紧急征发州郡兵,得3000余人,由马忠赶去救刘备。
从刘备兵败,到退到白帝,不足一月的时间里,巴西郡完成了从紧急征发到赶赴前线的任务,足见其动员能力之强。
换而言之,夷陵之战,刘备确实折损了野战精锐,然而,由于他与诸葛亮等人在益州建立的完善制度,能够征发足够的预备役参战。
如果是发动攻势,这些预备役自然不如夷陵之战中折损的精锐,但是,要凭险而守,还是有一战之力的。
何况,就地势而言,东吴力量虽有优势,却不能发挥。
自白帝城到宜都,是狭长的三峡地区,兵力不易展开。
刘备攻到宜都,打到三峡东边的口子,兵力不易展开,一筹莫展。
同样,陆逊攻到白帝城,打到三峡西边的口子,自然兵力也不能展开了。
如果是拼消耗,那对东吴也是不利的。
白帝城靠近蜀国的后方重镇江州,补给便利,沿途消耗不大。
而吴军攻白帝城,需要经过水流湍急的三峡,逆流而行,条件艰苦,补给消耗极大。
因此,东吴的财力胜过蜀国,但不足以耗死蜀国。
因此,以国力论,当时的东吴远胜于蜀国,但要继续进攻,兵力优势不易展开,财力优势大打折扣,没有胜算。
即便不考虑魏国的威胁,吴蜀单挑,东吴也没有一举灭蜀之力。
何况:不可能不考虑魏国的威胁。
魏国必然选择攻吴
魏国的立场,是没有悬念的,他必然选择攻吴。
夷陵之战后,吴强蜀弱,按照先弱后强的一贯原则,按理应攻蜀。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早在夷陵之战前,在攻吴攻蜀的问题上,魏国朝堂就作过讨论了。
魏国不攻蜀,一则因为外交策略,防止蜀国迫于压力放弃攻吴,二则是因为“蜀远吴近”。
魏的中军在洛阳,要攻蜀,需要经过尚残破的关中地区,又翻越秦岭,补给压力极大。
当时的魏国,尽管国力强于吴蜀,但其实经济尚未恢复,这样的进军压力是极大的。
曹操后期,两次攻汉中,补给损耗极大,甚至从各地迁徙人口,征发民夫到关中。后来,关羽“威震华夏”,许都以南“群盗”烽起,与此关系极大。
何况,魏延在汉中的防御体系尚完整,实力没有被损耗。
如果曹魏攻汉中,与魏延相持,吸引蜀军剩余力量到汉中,不正利于吴国直入益州吗?
曹丕不傻,不会为东吴做嫁衣。
相比之下,曹魏攻吴,条件则十分便利,自水路运输,兵力、物资可以快速抵达前线。
所以,整个三国历史上,魏攻蜀,每次都伤筋动骨,魏攻吴,虽然无功,但除了早年的赤壁之战外,其他作战成本都不大。
因此,曹丕早已决意趁机攻吴了。
正如陆逊所说,曹丕以支援东吴为借口,在江北屯兵,不过是等着攻吴罢了。
吴蜀联盟已经破裂,东吴只有依靠自己单独对抗魏军,当然只能抓紧自保,哪里还能攻蜀呢?
博弈
魏攻吴失利后,各自又开始新的博弈。
吴国不愿同时与魏蜀为敌,遂两面修好。
魏国的答复是:吴国如果真心要与魏国复好,就应该和我一起,大举攻蜀。
孙权当然不傻:蜀国那么好打,那么好灭,你魏国自己怎么不去吞下来呢?
所以,东吴只是任命刘璋的儿子为益州牧,做出要取蜀的样子,又联络南中等地的豪强叛乱,搞乱蜀国,但始终不敢大举攻蜀。
魏国呢,也是陈群等人写信给诸葛亮,企图诱降,也没有大举攻蜀。
事实证明,魏吴,尤其魏国不攻蜀,主要是蜀国的实力还足以支撑。
夷陵之战3年后,诸葛亮发兵南下,平定南中。
夷陵之战6年后,诸葛亮开始北伐。
显然,当时的蜀国,仍然拥有极强的战争潜力,要浑一天下机会不大,但要自保还是足够的。
夷陵之战,确实使蜀国国力大减,对三国的格局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然而,蜀国仍然足以自保,魏吴虽强,但优势尚不能吞蜀,三足鼎立的实力基础仍在。
因此,三国的历史,继续发展了下去,直到北方经济恢复,三国的均势被彻底打破。
-----
网友解答:
-----
回答是,没有。
蜀汉之地,易守难攻,况且东吴也没有足够强大的兵源与经济作战略支撑。
如果,东吴趁蜀国出现大规模的、严重的内乱,大厦将颠之际,再有反叛势力作内应,东吴出奇兵(或许)有可能彻底战胜蜀汉,呑并蜀国。但是,蜀国灭亡之际,也是曹魏一统天下之时!
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东吴始终是一个配角而已。蜀、魏两家搏弈,是三国时代争霸天下的主流战场。这也是,为什么东吴在夷陵之战大获全胜后,还主动向蜀汉政权求和的根本原因。
东吴在三国争霸战的夹缝中艰难生存,自己有几斤几两,东吴政权心中有数,他得审时度势,慎重用兵。
刘备白帝城托孤后,代理国事的诸葛亮重新调整了国家的战略部署,待国家实力恢复起来后,数次北伐主要针对的还是曹魏。
从当时的三国大局来看,位居江东的地方军阀东吴政权,无论在国家军事实力上,还是国家政治基础上都不具备呑并蜀国的能力。东吴凭借天然防御地势,能苟延残喘,活了几十年,已属不易了。
往事越千年。到如今,国家依然将大西南作为中国的战略纵深与回旋之地,这都是有历史依据的。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大家围观、点评。
-----
网友解答:
-----
夷陵之战后,东吴当然是没能力吞并蜀国的。要是有这个能力,孙权早就下手,难道还跟刘备在那客气,主动找刘备请和。
陆逊打赢夷陵之战后,孙权和陆逊都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为了防止曹丕趁火打劫,主动找刘备请和,然后专心去防御曹丕的进攻。曹丕的存在,是孙权不敢趁胜追击的主要原因。
就算没有曹丕这个因素,东吴的实力虽然强于蜀国,但是吞并不了蜀国。东吴应该连白帝城都拿不下来。
刘备大败,一路收集残兵败将回到白帝城。到白帝城后刘备就住了下来,已经没打算继续退了。这时候刘备已经稳住了阵脚,准备积极防御了。同时赵云也从江州带着两万兵马往白帝城赶。
东吴这边参与夷陵之战的也就五万人,经过战争中的损耗,加上一路追击,战线的拉长,到白帝城能有多少人,很难说。就算给他们五万人,他们也没有快速打下白帝城的实力。
毕竟东吴打过攻城硬战的,也只有周瑜。吕蒙说打徐州,不在话下,说徐州易攻不易守最后选择偷袭空虚的荆州。吕蒙这话八成都是吹牛的。东吴就这么几万人,想快速打下白帝城,应该是天方夜谭。刘备不是傅士仁,糜芳,不是你写一封信就开门投降的。别人毕竟是一国之君,御驾亲征的气势还是有的。
东吴短期攻不下白帝城,等赵云援军到了,东吴就没了任何的优势。野战能力,吴军本就不是蜀军对手,否则陆逊也不会将几百里山路主动让给刘备,让刘备的部队施展不开。到了白帝城下,这几百里山路转眼就成了吴军的劣势,自己的补给难以跟上不说,如果被赵云给打败了,那逃都不好逃。搞不好就会弄丢夷陵之战刚刚取得的胜利的果实。
战国时秦赵的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就是前车之鉴。长平之战后,秦赵的实力差距要比吴蜀的实力差距大的多。秦国作为超级善攻的国家,50万大军拿不下邯郸城。东吴的五万兵力又怎么能快速拿下白帝城。邯郸扛了好久,魏楚援军才慢慢赶到。白帝城这边,赵云早就率军来支援了。秦军在邯郸一战死了30万,元气大伤,丢失了长平之战的胜利果实。孙权如果一意孤行打白帝城,可能也是同样的结果。
当然,孙权虽然打仗不行,但他的政治眼光还是非常厉害的。游离在蜀魏之间,总是能做出非常正确的选择。孙权除了在合肥吃了大亏,好像就再没吃亏过。
孙权为了得到荆州,向曹操称臣,后来怕刘备报复,又向曹丕称臣,稳住曹丕,专心抵抗刘备。打败刘备后,又马上放低姿态,向刘备请和,再专心来抵御曹丕。孙权真的是个大丈夫!
-----
网友解答:
-----
如果不考虑场外因素,只有蜀汉和东吴两个竞争对手,那么蜀汉在夷陵之战失败后,就已经面临亡国危机了。首要的一点是,除了刘备驻防的永安和魏延防守的汉中,蜀汉国内皆反,成都政权能够控制的地区只有成都平原一带,几乎一半的蜀汉国土都不再服从刘备的号令。这就叫做破鼓万人捶,墙倒众人推。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其实,这也是刘备自己作出来的。刘备在占据蜀汉之后可没有做过多少仁德之事,刚进城就纵兵抢掠。后来又发行值百钱,直接从老百姓手里抢钱。没怎么安生两年,就在汉中跟曹操打起了国战。再然后,就是举倾国之兵东征孙权。
这样算下来,蜀汉老百姓在汉末的安稳的环境中好不容易积累下来的家底,就让刘备在这些年可劲地霍霍完了。蜀汉的世家大族很不满刘备的这种巧取豪夺的做法,刘备集团对此也心知肚明,所以刘备建立的政权就像是一个外来殖民政权,没有什么政权合法性。一旦遇到了大挫折,刘备政权赖以维持的军事能力受到削弱,蜀汉全国就反了。
所以,刘备这时候风雨飘摇,就差再踹上一脚,蜀汉这座房子也就塌了。东吴的几个将领,比如潘璋、徐盛,他们也力劝孙权和陆逊西征,乘胜追击,只要破了永安城,蜀汉就没有机动兵力用来阻挡东吴大军了。
东吴有没有攻取坚城的经验呢?周瑜带着一万多人打下南郡就是一个例子。当时曹操新败,刘备求存于东吴,周瑜能够心无旁骛地专心打南郡,最终也是打下来了。所以,东吴是有足够的能力攻破永安城的。
当时的情形确实是这样,刘备躲在永安城里,加上赵云带来的援兵,也不过约莫2万。刘备虚张声势,还写信给陆逊。
刘备与陆逊之间的书信往来,见于西晋人张勃所著《吴录》,裴松之在给《三国志》做注的时候引用了这段话:“刘备闻魏军大出,书与逊云:‘贼(曹丕三路大军)今已在江陵,吾将复东,将军谓其能然不(你看能成功不)?’逊答曰:‘但恐军新破,创痍未复,始求通亲,且当自补,未暇穷兵耳。若不惟算,欲复以倾覆之余,远送以来者,无所逃命。’”
刘备给陆逊写的信,其实就是恐吓一下,一个是要吓得陆逊不敢穷追猛打,另一个又未尝没有乘人之危索取好处的意思。刘备的话虽是威胁,但也还保持了足够的礼貌,尊敬地称陆逊为“将军”。但是陆逊的回答就有点哪壶不开提哪壶,专门打脸揭短了:你那点儿残兵败将,巴巴地前来送死,我会照单全收的。
刘备好歹也是一国之君,被陆逊这么一阵挤兑,脸面上也不好看,可是实力摆在那里,由不得刘备不服气。其实,刘备还是有一战之力,只要他愿意臣服曹魏,与囤兵南阳的曹丕夹击荆州,东吴军如何抵挡?
摆在刘备面前,虽然有着这么一条取胜之路,可是刘备怎么可能臣服曹魏呢?哪怕是联合曹魏灭了吴国都不可能。因为以夷陵大败之后的蜀汉,如何应付打赢了东吴之后的魏国呢?
同样,日子不好过的还有孙权。吴军跟北卡来的魏军作战,没讨到便宜。
“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冬十一月,大风,范(吕范)等兵溺死者数千,余军还江南。曹休使臧霸以轻船五百、敢死万人袭攻徐陵,烧攻城车,杀略数千人。”
对曹军作战不利,东吴后院又经常起火,孙权无奈之下只能两面求和:“时扬、越蛮夷多未平集,内难未弭,故权卑辞上书,求自改厉,‘若罪在难除,必不见置,当奉还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终余年。’”
夷陵一战,吴蜀两国都伤了元气,但曹魏名将曹仁、曹真、曹休、张辽、张郃、徐晃、臧霸,却个个活蹦乱跳,孙权哪里会不怕呢?
所以,孙权有实力拿下蜀汉,在三国鼎立的环境下,他也没有机会从容实施了,反而他自己都有亡国的可能。
-----
网友解答:
-----
在夷陵之战中,刘备率领的蜀军先胜后败,将多年积攒的军事实力付之一炬。当时东吴挟大胜之威,对刘备进行了穷追猛打。但是,最终东吴也没能灭亡蜀汉,止步于白帝城下。那么,在夷陵之战后,东吴有没有能力吞并蜀国呢?其实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没有。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三大原因造成的。
一、东吴没有同时应对蜀魏的能力。
其实,东吴不能吞并蜀汉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实力不足。三国时期,除了曹魏一家独大,蜀汉和东吴都没有独自抵抗其他两国的实力。蜀汉之所以遭到多次惨败,主要是因为他要独自面对曹魏和东吴的联盟。本身实力不足的蜀汉,再遭到两国的夹攻,自然抵挡不住。
在夷陵之战后,东吴也遭遇了蜀汉的状况。它虽然打败了蜀军,也有趁势灭亡蜀汉的形势,却因为实力不足无法利用。这是因为随着夷陵之战的胜利,东吴与曹魏的关系急剧恶化。曹丕要求东吴彻底臣服于自己,不再给孙权推脱的机会。
孙权向曹丕称臣,只是为了给自己抵抗刘备创造机会,他当然不会答应曹丕的要求。这样,如果魏吴的外交关系破裂,双方会很快进入战争状态。以东吴的实力,是根本不可能抵挡住曹魏与蜀汉的夹击。在这种情况下,东吴连自保都很困难,更不要说灭亡蜀汉了。
在夷陵之战后,刘备败退到白帝城。他把此地改名为永安,亲自驻守了下来。刘备在永安整顿兵马,重新组织了一支军队。孙权听说此事,感到十分害怕,赶快派使者去向刘备请和。刘备由于兵力损失太大,再加上国内局势不稳,自身有病,这才答应了孙权的求和。
我们可以从这段历史看到,孙权对于陷入曹魏与蜀汉的夹击是何等的惧怕。如果孙权能够拥有足够的实力,一方面抵挡住曹丕的进攻,一方面灭亡蜀汉,孙权肯定会这样做的。但是由于东吴实力不足,它只能先求自保,放弃了灭亡蜀汉的机会了。
二、曹丕没有给东吴吞并蜀汉的机会。
在夷陵之战中,决定双方战役胜负的关键因素,不仅仅是刘备和陆逊的角逐,还有曹丕的态度。蜀汉和东吴势均力敌,作战很可能会进入旷日持久的相持状态。位于两者侧背的曹魏君主,曹丕的态度就决定了战争的走向。
如果曹魏帮助蜀汉攻打东吴,东吴必然灭亡。如果曹魏偏向东吴,则蜀汉会腹背受敌。因此,在战前刘备和东吴都对曹丕发起了外交攻势。在曹操去世的时候,刘备就派使者前往吊唁,想要拉近双方的关系。但是他遇到了曹丕这个睚眦必报的君主。曹丕厌恶刘备的所作所为,下令如果刘备使者入境,立刻就地斩杀,断绝了刘备的外交之路。
而孙权则利用曹丕好大喜功的性格,投其所好的对其大肆吹捧,并且主动称臣。这让曹丕感到十分有面子,能够压服手下对自己的非议。所以曹丕对孙权大肆封赏,双方的感情迅速升温。这一切,都为孙权抵抗刘备的进攻奠定了基础。
在夷陵之战爆发后,刘晔曾经建议曹丕攻打孙权。他说曹魏攻打孙权就会灭亡东吴,那么刘备占领东吴的边境地区,曹魏占领东吴的腹心地区,曹魏占有绝对的优势。下一步曹魏再灭亡蜀汉,天下就会统一了。
这也是孙权最害怕见到的状况,但是曹丕却以孙权主动投降,攻打他有负信义为由拒绝了刘晔的建议。除此之外,曹丕还有坐山观虎斗,等到双方两败俱伤的时候,再下手坐收渔翁之利的心理。
但是,事实证明曹丕的这个决定是错误的。因为从战场形势来看,刘备与曹魏之间有东吴阻隔,无论夷陵之战谁胜谁负,曹丕唯一可以攻击的只有东吴。如果等双方分出胜负,曹魏要面对战胜者的锋芒,这对曹魏不利。对曹丕而言,最好的选择还是刘晔的建议,而曹丕的抉择也给了东吴喘息之机。
可以说,东吴和刘备长达半年的对峙时间,是曹丕给的。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东吴君臣度日如年,备受煎熬。孙权为了讨好曹丕,无所不用其极。即便是这样,曹丕还是要求他送儿子当人质。东吴的将领也忍受不住这种压力,多次向陆逊要求出战,都被陆逊压了下去。如果不是刘备在排兵布阵上的错误,战争的胜负也未可知。
曹丕虽然好大喜功,在战略抉择上发生了错误,但他并不是一个笨伯。他的作战计划早已确定下来,那就是一旦夷陵之战分出胜负,曹魏的军事行动马上开始。在南方,曹丕派出了三路大军,企图趁火打劫,进攻江南。
在夷陵之战后,孙权向曹丕报告获胜的消息,并且还想继续蒙骗曹丕,为自己下一步攻打蜀汉做准备。而曹丕也下诏劝勉孙权继续攻打蜀汉,让他“吾全独克”。当时东吴的将领徐盛、潘璋、宋谦等人也竞相上表,要继续进军灭亡蜀汉。
但是陆逊和孙权经过计议,认为曹丕的这个举动是包藏祸心的。一旦东吴军队深入蜀地,就会被牵制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而曹丕的三路大军已经磨刀霍霍,等待时机进军江南。如果发生曹魏伐吴情况,东吴的灭亡指日可待。因此,东吴放弃了灭亡蜀汉的企图,将军队撤回。果然,不久魏吴关系破裂,双方进入了战争状态。由于东吴预有准备,击退了曹魏的进攻。
因此,不是东吴没有灭亡蜀汉的能力和机会,而是曹丕没有给他实施军事行动的时间。曹丕给了东吴与刘备相持的时候,给了他打败刘备的机会,但是并没有给东吴趁机扩张战果,灭亡蜀汉的时间,东吴只能望洋兴叹了。
三、东吴没能抓住吞并蜀汉的唯一机会。
当时为了抵抗刘备,除了后方留下必要的兵力,东吴已经将大部分的精锐部队派上了前线。东吴虽然在战役中打败了蜀军,自身也蒙受了过万人的损失。这样,夷陵之战胜利后,东吴可以尾随蜀军入川的军队就剩下了不足四万人。
当年刘备夺取益州,用五万人马打了整整一年才成功。这还是面对暗弱的刘璋,同时接受刘璋的邀请先入驻蜀汉腹地,没有进行攻城夺隘的战斗。如果东吴要依靠这区区三万多人夺取益州,虽然有成功的可能,也必将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争。
而这三万多人又是东吴军队的主力,他们的身上牵系着东吴的生死存亡。尤其是曹魏大军压境的情况下,这些精锐必须要投入到抵御曹魏的战场上去。那么,东吴要夺取蜀汉,却无法派出绝对优势的军队。要派出相对规模小的军队获得灭亡蜀汉的战果,就只有一个机会,那就是在战场上擒获刘备。
因为蜀汉的建立,实际上是依靠刘备的武力建立的。在整个蜀汉政权中,派别林立,互不相让。在刘备的统帅下,整个蜀汉政权尚能正常运转。如果刘备在战役中突然发生意外,整个蜀汉将陷入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东吴就有可能用少量的军队,利用蜀汉的混乱形势来实现吞并蜀汉的目标。
为了这个目标,吴军在战场上可谓拼足了老命。在整个战役的反攻阶段,东吴都将目标死死盯在了刘备的身上。他们围攻马鞍山击溃蜀军主力后,就一路追杀刘备,没有时刻的放松。其中孙桓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他抄小道赶在刘备的前面,挖断隘路,拦截刘备,刘备只得绕路爬山才得以逃脱。
不过吴军虽然尽了最大的努力,也没能抓获刘备。刘备想方设法逃回了白帝城,赵云也率领援军赶到。吴军见已经无法完成任务,再加上江南方向上军情紧急,就主动撤退了。如果东吴能够抓获刘备,整个战争形势将会一变。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东吴只能徒呼奈何了。
结语:
东吴在夷陵之战后,有吞并蜀汉的实力和机会,但是却无法实施它的军事行动,最主要的原因是它不拥有同时应对曹魏和蜀汉的实力。东吴在夷陵之战中的一切行动,都要看曹魏的脸色行事。正是因为曹丕抉择的战略失误,才给了东吴战胜刘备的机会。
但是在夷陵之战后,曹丕不可能给东吴以扩张战果,吞并蜀汉的机会。他早早准备了三路大军,准备寻找机会入侵东吴。东吴看出了这一点,才将军队主力撤回,放过了蜀汉。不过,东吴还有唯一的机会,那就是在战场上擒获刘备,利用蜀汉群龙无首混乱之机,用较少的兵力吞并蜀汉。可惜东吴未能抓住机会,让刘备逃走了。至此,东吴再也没有了吞并蜀汉的机会。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
网友解答:
-----
谢邀,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夷陵之战后,东吴有能力吞并蜀国吗?其实这个问题在当时东吴的内部就讨论过。
以徐盛,潘璋为首的武将,主张乘胜追击打到永安活捉刘备。
他们的理由是吴军刚刚大胜,士气大涨,而蜀军新败,吴军一鼓作气一定能打败蜀军。
但以陆逊,朱然等人却表示反对。反对的理由一是,刘备收拾的残军和赵云率领过来接应的军队加起来有两万人。有两万人守城,很难一下子打败。另一方面曹丕亲率大军在南阳号称是助吴伐蜀,但其真正目的想等到吴蜀两败俱伤时,乘机从中渔利。
可以说陆逊还是很厉害的,他准确的判定了形势。一方面,陆逊手上的军队不足以拿下永安。刘备伐吴三国演义号称是70万大军。但实际上应该是六到七万。
七万人就让吴国举国震恐。可见陆逊用了抵抗的军队顶多四五万。
夷陵之战刘备败的再惨,在冷兵器时代只要有遭遇战就一定双方都会有死伤。所以夷陵之战东吴损失几千人是肯定有的。
所以陆逊追击刘备的军队顶多四万。四万大两万,对方是守城方补给又比自己短
。这样是很难打的。另一方面,曹丕屯兵南阳,如果永安久攻不下,曹丕一个偷袭,荆州不是又失去了吗?要知道当年偷袭关羽,陆逊也是有参与的。自己做过的事,也会防着别人的。就像曹操喜欢偷袭别人的粮草,也特别注意保护自己的粮草。
所以说,吞并蜀国对吴国是不现实的。好好经营好刚弄回来的荆州才是上策。
-----
网友解答:
-----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一场很不正常的战争,在常规情况下,蜀汉应该与东吴联合起来对抗实力超强的曹魏,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三国的平衡,但是此时两个实力弱小的政权居然开战了,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争夺荆州的主导权。
夷陵之战,谁也没有想到刘备会如此大败,数万东征军几乎全军覆没,而且是败在一个毫无名气的陆逊手中,戎马一生的刘备狼狈逃到了永安,而东吴的追兵几乎紧跟刘备到达了永安对面的巫山。
刘备
此时东吴面临一个问题,是继续追击刘备,还是战争到此结束?东吴内部出现了分歧,
潘璋、徐盛、宋谦等人主张继续追击刘备,并且想要攻打永安生擒刘备,扩大战果,陆逊、朱然、骆统等人表示反对,认为曹丕打着攻击蜀汉的幌子,很可能会对东吴动手
。
孙权权衡利弊之后,放弃了攻打刘备,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孙权继续攻打刘备的话,能否生擒刘备?东吴是否有能力吞并蜀汉?
很明显,潘璋、徐盛、宋谦等人的建议是错的,东吴就算是大军压境,也不可能生擒刘备,甚至连永安都拿不下来
。
夷陵之战
1、地理因素
永安就是今天重庆的奉节,当时也叫白帝城,这是长江三峡的核心地区之一,万里长江、险在三峡,从重庆奉节到湖北宜昌一带的长江江面就是最为险峻的,这里山高水江深,易守难攻,两边的高山上很容易埋伏士兵攻击江面上的船只。
江面上还有露出水面的礁石和隐藏在水中的暗礁,不熟悉长江的水情,很难把战船开进白帝城,而且作为进攻的一方,东吴还是逆长江而上,船只的航行速度都不如防守的一方。
虽然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损失惨重,但是永安作为蜀汉多年经营的长江沿岸重要据点,东吴一时半会是无法攻取的,举个例子,蜀汉灭亡的那一年,身在成都的刘禅都投降了,罗宪还镇守在永安,东吴为了获取利益趁火打劫,攻打罗宪镇守的永安,结果打了六个多月,愣是没能攻下永安,包括后来陆逊的儿子陆抗协助步协攻城,也没能拿下永安。
长江三峡
为什么罗宪在蜀汉灭亡的情况下还能坚守六个月而不失城池?根本原因就是地理因素,永安易守难攻,刘备那个时候也是这样,尽管东吴是趁胜追击,但攻打永安在地理上是很难实现的,刘备有长江天险,在天险面前,人的力量是渺小的。
2、蜀汉虽然在夷陵之战中大败,但并未伤其根本
。
东吴一旦攻打永安,将是两大政权之间的生死决战,在夷陵之战中,刘备出动了一共5万军队,虽然全军覆没,但是蜀汉政权控制了整个益州和汉中,其控制区人口达到了100万左右,按十抽一,100万的人口可以组织一支10万人的军队。
况且刘备逃到永安之后,蜀汉附近的驻军纷纷向永安靠拢,比如镇守江州的赵云就率军到达永安,赵云带到永安的军队有一万余人,再加上刘备从夷陵前线败逃到永安的军队,刘备在永安的驻军一共接近2万人。
刘备虽败但仍有实力
东吴参与夷陵之战的军队总数量差不多是5万人,分布在从夷陵(湖北宜昌)到巫山长达数百公里的长江沿岸,真要比起双方前线的军队,蜀汉在永安有近2万人,潘璋、徐盛、宋谦等人的军队合起来也差不多2万人,双方势均力敌,而且刘备占了天时、地利与人知,东吴没有必胜的把握。
3、东吴并不敢倾全力攻打刘备
。
所谓的三国鼎力就是三大政权并存,整个华夏并非只有蜀汉与东吴政权,还有北方的曹魏政权和更北边的辽东公孙氏政权,虽然孙权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期间就暗中与曹操结盟,同时孙权向曹魏称臣,但孙权的这些动作只不过是为了防止两面受敌所做出的政治妥协罢了。
换句话说,孙权与曹魏结盟并向曹魏称帝的目的只是为了东吴政权的稳定与平安,政治上从来没有永远的利益,东吴能够跟仇敌曹魏结盟,就说明了这一点,敌人与盟友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就只看政治利益是否合算。
孙权要防备北方的曹魏
现在的问题是蜀汉与东吴发生战争,表面上曹丕是支持东吴的,实际上曹丕不过是坐山观虎斗,想等到蜀汉与东吴两败俱伤时,曹丕再出兵收拾残局,这是曹丕的利益最大化,曹丕非常乐意看到蜀汉与东吴火拼。
虽然曹丕明面上是支持孙权,但是曹丕一系列调兵遣将的行为让孙权大感威胁,曹魏与东吴之间并没有合作的基础,只是双方为了各自的政治利益暂时联合起来罢了,一旦东吴发动对蜀汉的全面战争,双方在短时间之内是无法分出胜负的。
而一旦双方对打起来,就是曹丕渔翁得利的最好时机,孙权如果派兵向西打,那么荆州就面临曹魏的严重威胁,因为东吴主力在西边与刘备开战时,在中间的荆州面临曹魏从北方南下的威胁,要知道曹魏所控制的襄阳,南下数百里就是荆州,只不过两三天时间,就能从襄阳到达荆州。
孙权
孙权不但不敢把主力放在三峡与刘备硬拼,而且还时时担心曹魏的偷袭,所以陆逊、朱然、骆统表示反对继续攻打刘备,再打下去并不能保证赢,而且还时时面临曹魏南下的威胁,孙权为了应付来自北边的军事压力,所以决定放弃攻打刘备,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另外,以江东集团的实力来说,有没有吞并蜀汉的实力?
老实说,还真没有。
东吴政权虽然控制区的土地面积与人口远强于蜀汉,但并不代表就能吞并蜀汉。
东吴控制区的人口有230万人,而蜀汉只有100万人,人口是第一生产力,东吴的人口是蜀汉的2.3倍,算起来东吴的实力也是蜀汉的2.3倍,但是实力强并不代表就能吞并。
三国政权实力对比图
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都是以弱胜强,比如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是以弱胜强,赤壁之战,孙权与刘备的联军打败曹操也是以弱胜强,汉中之战,弱小的刘备打败强大的曹操,这也是刘备第一次在正面战场打败曹操。
曹魏实力强吧,其控制区人口达到430万人,是蜀汉的4.3倍,但是襄樊之战时,曹魏却被关羽打得节节败退,要不是孙权在后面偷袭荆州,曹魏想要打败关羽并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再说了,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威震华夏,导致曹魏与东吴暗中结盟,这本身就说明了蜀汉实力虽弱,但战斗力相当强悍。
刘备、孙权、曹操
如果蜀汉弱,会导致东吴与曹操结盟联合起来对付关羽吗?当然不会,蜀汉虽北,其北伐的战斗力一直很强,无论是关羽北伐襄樊,还是后来诸葛亮的北伐,都证明了蜀汉虽弱,但战斗力非常强,以弱势实力却能主动发动战争,整个三国也只有蜀汉能做到了。
东吴方面战斗力最强的是水军,而蜀汉方面战斗力最强的是山地战,水军有很大的局限性,只能在水上作战,离开了长江,东吴军队啥也不是,谁也打不过,你看东吴北伐,没打过一次像样的胜仗,东吴的实力虽强,但并没有击败蜀汉获取必胜的把握,所以也就一直没有吞并蜀汉的实力。
-----
网友解答:
-----
答不能,为什么不能吞并蜀国主要就是有以下几点。
第一,刘备虽然在夷陵之战败了,但是对于刘备来说,他的实战经验丰富,有壮士断腕之心,败了心疼但是撤退还是非常迅速,没有一丝一毫的拖泥带水。
第二,诸葛亮的运筹帷幄,他对于未来发展掌控的手段很厉害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