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能造300毫米重炮,为什么民国却连150毫米的炮也无法制造出来呢?
清末能造300毫米重炮,为什么民国却连150毫米的炮也无法制造出来呢?
-----
网友解答:
-----
问题中所附的照片有点问题,那张照片实际上是清末威海刘公岛东泓炮台所装备的德国克虏伯要塞炮,并不是中国国造火炮。问题里所举出的清末造300毫米重炮,所指的应该是清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1890年至1893年期间仿造的英国阿姆斯特朗式800磅子后膛要塞炮,口径是304.67毫米,射程7500米。
清末800磅子后膛要塞炮
如果猛一看,这种口径的要塞炮的确十分威猛,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江南造大口径要塞炮的背后,存在着几大问题。首先,受钢铁原料供应有限的制约,以及自身工艺和施工能力的制约,江南造的304.67毫米大炮,实际上每年只能造成1门,产量十分低下。其次,包括江南304.67毫米大炮在内,清末中国国造火炮,大多采取的是的熟铁、碳素钢,实际上到了19世纪90年代已经落后。在当时,德国克虏伯等炮厂已经开始采用更为先进的合金钢料制造火炮,诸如镍钢(清代翻译为尼格尔钢)、铬钢等,合金钢的韧性、强度、硬度等都大幅超过碳素钢,而中国国内却缺乏这种新式钢材的冶炼工艺,以及所必须的炼钢炉等硬件设备。最后,包括江南304.67毫米大炮在内,清末中国国造火炮,大多采取的是直接仿制国外火炮的方式,自身并没有多少原创性的设计、研制能力。
到了民国时代,由于炮兵战法本身的变化,固定安装在炮台、阵地的大口径要塞炮风光逐渐不在,可以进行机动运输的中小口径野炮、山炮、攻城炮、重型榴弹炮等成为炮兵装备的主流,所以看似民国时代炮兵的火炮口径不如清代大,实则无论是射程、弹头威力,都不是清末那些唬人的大口径火炮可以比拟的。除此之外,清末国造火炮所存在的问题,民国时代也依然存在,因为国产合金钢问题迟迟无法解决,中国国造火炮的发展十分艰难。因为缺乏工业基础,自造火炮的产量十分有限,形式上也大多采取了仿造国外型号。
尽管如此,民国并非没有制造过中大口径的火炮,其中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奉系军阀在东北奉天兵工厂所生产出的大口径火炮。
(日本四五式240毫米口径攻城炮,奉造240毫米即仿自该炮)
在1925年,奉天兵工厂采取从国外购买钢料和火炮组件的形式,仿造日本式火炮,生产出了著名的“奉造十四年式”150毫米口径重型榴弹炮,1930年又生产出“奉造十九年式”150毫米和240毫米口径重型榴弹炮。
总体而言,仅从生产火炮这个层面看,清末和民国时代中国火炮的发展层次实际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
网友解答:
-----
真相就发生在19世纪90年代,清政府耗费几百万白银、潜心研究20多年的江南制造总局炼钢厂已经达世界先进大厂之列,但此时国际上发生了一件大事,让江南局的产品一夕之间全部变成废品。
这件大事叫做“合金钢革命”,枪炮制造,钢材的材质是最核心的东西,19世纪90年代之前,世界普遍采用碳素钢制造枪炮,清政府也跟上了时代,并达到先进水平,但这是暂时的。
江南制造总局先进的炼钢水平
1890年秋,清政府决定在江南制造总局设立炼钢厂,并引进全套德国西门子设备,其中引进的炼钢炉就是西门子公司的15吨“马丁”平炉,还聘请外国顾问指导操作。
这座新式钢铁厂完全采用西式方案,甚至对于质量管控有严苛的标准,当时采用最严格的的英国海军部验收标准作为炼钢厂的质量验收标准。
但有了这些还不够,炼钢技术涉及武器制造,因此都是各国的机密,人家是不会告诉你的。所以全靠自己摸索。
江南制造总局炼钢厂的技术人员、工人们,就是在这种技术被封锁的环境下,只能自己摸索、反复试验。
要知道,那个时代的炼钢炉,是很危险的,那么高的温度、安全措施不像现在,很多试验必须有人抵近观察,取材等等,可以说十分艰辛。
这期间,甚至有四五十个工人人因此赔上性命,其余还有被轧伤、断指等等不计其数的伤害,在经历无数的艰苦摸索后,江南制造总局炼钢厂终于炼出质量稳定的合格碳素钢。
有了合格的钢材,江南制造总局在巅峰时期,已经可以制造出与西方列强不相上下的巨炮,当时名震一时的英国“无畏舰巨炮”这种12英寸305mm口径舰载火炮,江南制造总局已经可以成功自行制造,而且质量、威力完全不输于西方火炮。
从1890年到1911年清朝灭亡,20多年来,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奋战,江南制造总局不仅成为当时可以比肩克虏伯之类的西方炼钢大厂,而且制造75mm之类的山炮,那都不是事儿,305mm的重型火炮,也不在话下。
但,就是在这个时候,西方发生了“合金钢革命”,让清政府耗费巨资,无数人奋斗凝结的钢铁技术结晶,一夕之间就变成了废品。
合金钢革命
当时1890年成立炼钢厂时,欧洲已经逐渐开始出现了新一代炼钢技术的探索,我们在追赶西方碳素钢技术的时候,西方已经在探索更厉害的“合金钢”技术了。
所谓合金钢,我来解释一下,原来的碳素钢,里面的主要元素是碳和铁,合金钢就是钢里除铁、碳外,加入其他的合金元素,这样可以让钢材性能更强大。
在合适的工艺加工后,制造出来的钢材可获得高强度、高韧性、耐磨、耐腐蚀、耐低温、耐高温、无磁性等特殊性能。
合金钢对武器制造有何影响呢?主要体现在武器的威力、射程、可靠性等方面。
举个例子,同样是一门75mm的火炮,采用合金钢的,射程可以达到18公里,而碳素钢制造的只能打出7-8公里。
而且合金钢制造的火炮威力更强,远远高于碳素钢制造的火炮。
因为,想要火炮射程远、射速更快,发射药量就要增加,那对炮膛和炮管的要求就更高了,发射药量增加,发射时产生的膛压、高温那是相当高的,原有的碳素钢根本承受不了。
同时,火炮的威力变大后,发射产生的后坐力也非常高,碳素钢制造的炮身,也承受不住这么大的后坐力。
如果在战场上,一支军队拿着合金钢制造的75mm野战炮和另一支拿着碳素钢制造的75mm野战炮,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合金钢火炮可以打出18公里射程,他可以在距离你更远的地方用炮弹轰你,而你手里的碳素钢火炮只能打8公里,根本打不到人家。
而且合金钢火炮的炮弹威力更大,一炸就是一大片,碳素钢制造的火炮在这个时候完全被碾压,跟破铜烂铁没啥区别。
欧洲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合金钢在战争中得到广泛的发展,各国列强都在这次战争中实战化了大量的合金钢火炮。
由此,世界火炮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而中国这个时候恰好爆发了辛亥革命,清朝灭亡,进入军阀割据的局面。
民国时期革新炼钢技术的努力
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执掌政权后,也不是不知道合金钢的重要性,也尝试去建设新一代炼钢厂,但实在是实力不允许。
因为要炼出合金钢,不能采用旧式的“平炉”炼钢法,而是要采用新式的“电炉”炼钢,但这种新设备和新式炼钢厂的造价十分昂贵。
清朝灭亡后,北洋军阀只控制了北方地区,并未掌控全国,经济实力相比清朝,那根本没法比,根本拿不出钱去投资昂贵的炼钢厂。
但是办法还是有的,这时候有人想出了官商合营的办法炼钢,但既然引入了社会资本,那就要以盈利为目标。
官商合营的炼钢厂无论在质量还是价格都赶不上西方产品,加上北洋军阀内部官僚贪污腐败,吃了很多西方钢铁厂的回扣,导致自主炼钢厂根本活不下去。
后面越搞越差,不仅连钢铁要进口国外,就连制造武器的各种配件都跑去进口,更过分的是,连步枪的木质枪托都要去进口!
这都是因为北洋内部实在是腐败无能,列强给回扣啊,这些人为了谋取利益,连木质枪托都去买。
国民政府时期
蒋介石完成对全国形式上的统一后,以当时国民政府的财力,都拿不出钱来建设一座新式钢铁厂。
1932年,国民政府曾经积极筹建过浦口钢铁厂,但是当投资金额核算出来后,整个国民党全体都沉默了,因为投资总额初步计算都要8000万银元。
8000万银元是什么概念呢?它是国民政府当年总预算的10%,一座钢铁厂就能花掉一个国家一年总预算的10%,实在不可思议,可见当时虽然完成统一,但经济一落千丈,财力实在有限啊。
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在中德合作中,德国给了蒋介石很多帮助,当时有人想到拿矿产和农产品跟德国人换设备。
这个计划从1937年开始签约,预计1939年完成,钢铁厂建在湖南湘潭,但是炼钢设备的制造到运输到中国,是需要时间的。
结果这时候抗战爆发,日本人封锁了中国海岸线,海运进不来,好不容易从缅甸、越南这些地方从陆路运送了一些,但后面英法各国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关闭滇缅公路,设备也运不进来了。
由此,民国时期自行制造火炮的路彻底封死。但是抗战期间,还是通过美国、德国等抢购到一些小型的“电炉”,虽然规模小,产量低,但还是在抗战中一定程度确保了武器的供应。
因为一战结束后,不仅火炮要用合金钢,就连步枪、轻重机枪、迫击炮都要用合金钢,而国民政府最终搞到手的这些小型设备也只能确保一些轻型武器的制造,根本无法兼顾到火炮。
总结
为什么清朝能造重型火炮,民国连野战炮都造不出?原有有以下几点。
1.火炮的根本是钢材,清末迎头赶上西方水平时,西方人已经布局新一代炼钢技术,恰好这时候清朝灭亡,全国进入军阀割据局面。
清政府当年可以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去发展工业,但军阀割据状态下,军阀的财力仅仅只掌握几个省的财力,根本没有经济能力去建设新一代炼钢厂。
2.国民政府时期,也是军阀混战居多,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并不高,也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建设价格高昂的新式炼钢厂。
3.如果辛亥革命后,近代中国是完全统一的,不是军阀割据的状态,那么集全国财力,是有可能建成新式炼钢厂的,但这种统一的局面一直到1949年才完成。
-----
网友解答:
-----
首先要纠正问题里一个小错误,民国时期造过240毫米的大炮。而且就纵向比较来说,民国时期的军工工业比晚清还是有所发展。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里再保守的那些大臣也知道西洋武器确实厉害了。加上此时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清政府也急需增加清军战斗力,以便和太平军作战。所以自1861年其,在恭亲王奕訢的推动下, 洋务运动正式开始,清政府逐步引进西式武器武装清军。
其实在洋务运动正式开始之前,李鸿章已经从国外购买洋枪洋炮武装自己的淮军,并通过亲身经历感受到了西式武器的威力。不过在战争中,因为战斗激烈,弹药消耗大,李鸿章也感到全部从国外购买耗资巨大,比如说一颗12磅炮弹都需要30两银子。而且获取渠道还时断时续。
为此李鸿章在洋员马格里的建议下,购买设备在上海开办了弹药工厂,为淮军自造军火。此后曾国藩等人和清政府也纷纷开办军械所,生产弹药,并进而仿造西洋枪炮。
江南制造局早年生产的阿姆斯特朗前装线膛炮
从1861年洋务运动开始,到1912年清帝退位,清政府彻底倒台为止的51年里,清政府包括地方督抚共开办了42家军工厂,工人总数达到2.7万,共生产了各类步枪30.5万支、手枪4798支、机枪200多挺、各类火炮3900多门、子弹2.68亿发、炮弹365万发、炸药990万多公斤,此外还生产了大小军舰80多艘。
像题主说的300毫米重炮,其实是1890年江南制造局仿造的阿姆斯特朗800磅子后膛要塞炮,也是这一时期的产物之一。
不过在这里要说明的是,这种800磅子后膛要塞炮口径虽然大,但是在当时已经较为落后。从技术角度来说,反而不如此后江南制造局生产的阿姆斯特朗中口径(120毫米-152毫米)速射炮先进。
而且这种大口径要塞炮只能安装在炮台上使用,需求不大。因此江南制造局也并没有太多生产,在1893年以后就停止了生产。
江南制造局火炮生产车间
在进入民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军阀混战不止,政局混乱,军工建设受到了很大的阻碍。不过军阀为了扩军备战的需要,除了扩建、改进清末军工厂外,也自己新办了一些,加上技术的进步,因此国内军工生产能力还是得到了一定的进步
。
比如说北洋政府时期,国内各兵工厂共生产了各类枪支72.52万支、大炮1341门、迫击炮2302门、子弹84646万发、炮弹27.63万发、炸药154.38万公斤。大部分产品的年均产量都要高于晚清时期。
东三省兵工厂
而到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因为新军阀混战和抗战的刺激,军工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从1928年到1949年的21年里,国内各军工厂共生产了步枪181.25万支、手枪4.57万支、冲锋枪2.52万支、机枪17.79万挺、大炮3939门、迫击炮5.66万门、掷弹筒16.79万个、子弹23.2亿发、炮弹1861.72万发、枪榴弹960.2万枚、掷弹筒榴弹233.03万枚、手榴弹5813.62万枚,此外还生产了各类飞机700架,军舰10多艘。
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主要军火的年均产量较之以前有了进一步提高,产品种类更丰富,技术水平也有所提高。
东三省兵工厂仿制的日式240毫米榴弹炮
当然了,这一时期生产国的最大口径火炮是东三省兵工厂仿制的日式240毫米榴弹炮,并没有生产过300毫米口径以上的重炮。
不过这主要是没有需求才造成的,因为无论是军阀混战还是之后的抗日战争,迫切需要的是利于机动的榴弹炮、山炮、野炮和迫击炮,而不是要塞炮。
从技术角度来说,民国时期生产的日式240毫米榴弹炮加工难度还要高于800磅子后膛要塞炮。如果单纯想造一门口径超过300毫米的火炮,就当时的技术条件还是可以办到。
-----
网友解答:
-----
没有研究过,不过我认为大体上是这么的:
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工业革命步伐飞快,各种技术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看看战列舰就知道了,1840年还是风帆木舰,1900已经是无畏舰了),清末的300毫米大炮的技术水平和内涵与民国的150炮完全不一样,不及时更新设备、技术、人才就造不出来。例如,前者肯定是架退炮,可能还是前装滑膛,小管径比,后者是管退,后装线膛,大管径比。不说别的,光后者的液压机构和身管钻孔就不是前者能比的,别说高膛压对炮钢材料的要求了。
以上是推测,愿与大家交流。
另,清末哪个厂能造300重炮,江南么?
-----
网友解答:
-----
因为许多人眼中十里洋场、风花雪月、大师辈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的民国就是个外强中干的花架子啊。
整整黄金十年的发展时间,国民党政府不想着振兴国家、发展工业、普及教育、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就想着不停地捞钱贪腐,盘剥百姓。一直到抗战前夕,民国的工业还在吃清末和北洋的老本,部队还在用张之洞汉阳兵工厂生产的汉阳造。基本上,一艘军舰、一架飞机都造不出来,就连从苏联和德国进口的山炮,自己都组装不全。高校所谓的大师就知道文章风雅勾引女学生,理科工科的人才极其短缺,几乎没有靠谱的工程师和科学家。说起来大师辈出,其实全国识字率不到1%,遍地都是文盲,底层人民都不算人。就这样一个基础,他哪来的能力,哪来的动力去发展军工?
国民党登台的1927年,全国钢产量是3万吨,到1935年才达到5万吨,也就是所谓的黄金十年中的黄金八年,民族钢产业的产量只增加了2万吨。与后来我们大家都不太看得起的印度相比,我们的人均生铁仅为是印度的0.8,人均钢材是印度的127。作为对比,新中国成立后的前7年,就生产了1433万吨钢。
民国的工业相比清末和北洋政府,都是严重的倒退!其实,汉阳钢铁厂在北洋军阀时期年钢产量就达到5万吨,但于1925年停止炼钢。国民党接管后,经过十多年的统治,竟然没有使该厂恢复炼钢。到1938年10月21日武汉失守前夕,只将汉阳钢铁厂30吨马丁炉2座,35吨及50吨高架起重机2部及铸锭用模等附属品拆走,运入四川。令人发指的是,汉冶萍自己不产钢,但却将挖出的铁沙,以及炼出的生铁大部运往日本八藩钢铁厂,又铸成杀人武器,用在战争中屠杀中国人。
在所谓的“黄金十年”,国民政府只知道从外国买钢铁,因为经手人可以从中得到百分之二三十的回扣,成为率先致富的重要手段,四大家族买办们当然皆大欢喜,也就没有动力去发展自己的钢铁工业。结果导致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缓慢,甚至出现了工业倒退的情况。例如北洋军阀时期能造炮钢、枪管钢,经过民国“黄金十年”的“大发展”后,反而全不能造了。
蒋介石政府不但自己不想造,还坑得其他人没法为工业化做出贡献,他们苛捐杂税,层层剥削,不去和国外资本抗争,反而做买办和代理人,压榨打压自己的民族企业,让侯德榜、荣毅仁等清末就做出重大成果的民族企业家举步维艰。
抗战前夕,美国人借巨款给宋美龄,让她去购买飞机,她居然把钱存到银行去吃利息,结果抗战爆发,国军都是老旧不堪的旧飞机。美国总统气的大骂蒋介石一家:“他们都是一群可耻的小偷!”
说到底,1927年之后民国政府,根本就不是个代表国家和全民利益的政府,他们是江浙财阀和地主乡绅的守财奴,是英美日在家利益的代言人,他们骨子里就没有想过要让中国富强。
(下图是他们统治下国军将士的身体状况,不要惊讶)
-----
网友解答:
-----
清未大清帝国GDP世界前五,能造万吨轮,钢产量世界第五,中华民国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成功的将GDP努力到世界第六十七位,所以民国啥也不是,也是不容至疑的。
-----
网友解答:
-----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
洋务运
动30年中国已经建立了现代化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清末新政是指
1901
—
1911
年,八国联军打入中国,慈禧太后跑到西安,饱尝颠沛流离之苦的慈禧太后在西安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了“预约变法”的上谕,决定实行新政来挽救其统治的危。
袁世凯,张之洞成了推动洋务运动新政最重要的人物。
在袁世凯的大力提倡下,近代工商业得到很大的发展。实业的迅速发展为世人所瞩目。
清朝末期虽然国力衰微,但是,国家仍然是一个整体。政令一致,拥有发展工业的和平环境。洋务运动新政在袁世凯,张之洞等硬派人物大力提倡下,近代工商业得到很大的发展。实业的迅速发展为世人所瞩目。在军事领域带来的进步是惊人的。兵工厂不仅能够制造世界一流的305毫米要塞重炮,而且还能早各种口径的速射炮和压制性步兵炮都能生产。
1916,袁世凯死后,
北洋军阀、国民党新军阀混战,1928年蒋介石实现了形式上大一统。
中国处于割据状态。各个军阀都在争地盘,在谁地盘上的军工厂就是谁的。中央政府只控制少数几个兵工厂,每个军阀控制着一个到几个兵工厂。近代兵器工业无序发展,兵工厂的数量和兵器生产能力大大超过晚清鼎盛时期。封建割据地区的兵工厂不但数量多,而且有些厂的规模、产量、技术水平大大超过中央政府的兵工厂。
军阀混战促进兵器工业迅速发展,也造成对兵器工业的破坏,并阻碍兵器制造技术的进步。
比如,张作霖控制的东三省兵工厂、阎锡山控制的太原兵工厂的兵器产量比国民政府控制的最大兵工厂的产量多。
在军阀混战中,清末5个主要兵工厂中的四川兵工厂、北洋机器制造局被完全破坏,广东制造军械厂被破坏一部分,湖北兵工钢药厂受到损伤。其他一些兵工厂也遭到不同的损害。为了眼前的需要,各兵工厂各自生产自己能制造的兵器,导致同样性能的兵器杂出,生产技术停留在原有水平上。
军阀控制的生产能力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东三省兵工厂,在“九一八”事变中被日军占领(成了日本的基地)。中央政府控制的生产能力最大的江南制造局在日本的压力下撤销。抗日战争开始前,全国的兵器产量虽比晚清时期有所增加,但内斗互相抵消,国家实力增加不多。
接着1937年,进入全面抗战时间,大部分土地伦陷,生产次序破坏,靠我们生产,肯定没法抗敌只有买和靠物资换,我们的工业和军工生产也就没法进入正常的次序了。
-----
网友解答:
-----
袁世凯死后,军阀林立相互征战,民生凋敝,造成很大内耗,根本无法发展经济,而后国民党只是形式上统一中国,缺乏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政府,来统揽全局,全国的教育工商交通得不到系统的发展,阎锡山为了自成一体,山西的铁路轨距都不同外省,这样一个中国如何能发展
-----
网友解答:
-----
清朝末年的
300mm重炮和民国时期的150mm是绝对不一样的,清朝时期的钢铁技术有限,火炮的倍径都不高,就是炮管的长度都不长,再加上当时的炸药技术不先进,大炮的膛压很低,对火炮的膛线、后膛要求都不高,它并不是没有制退器而是不需要制退器。说白了就是制造技术简单,而民国时期的150mm光是制作炮管的特殊钢铁都是只有‘莱因公司’、“克虏伯公司”这样的龙头企业才具备的,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战列舰上的主炮早期型号都是进口,中国的化学工业就更加做不到了,
德国化学工业助力冶金工业的发展,火炮身管越来越长,虎王火炮的倍径达到了惊人的71倍径(6.3米长),虽然口径依然是88mm但是穿透力和破坏力大幅提高,这种火炮的制造材料更加昂贵,特殊钢材需要特殊加工,所以产量不高。很多虎王都换装了老式的88毫米炮。当时的中国更是拿不下这种技术的。陆军装备的火炮相比一战时期的火炮炮身体积也大幅度减小,
-----
网友解答:
-----
民国都是一些私企,要么十几个地主凑钱办企业,造不如买的,买的不如租,这些想法不是现在有的,民国传统就这样,想造炮就得大机器,民国民办企业自然不如皇家企业,所以无关民生的没人玩得起。
-----
网友解答:
-----
清朝从来不是自己造炮因为工业等于0原因是闭关锁国,从康熙时代就是从欧洲荷兰德国等国家购买火炮和步枪,直到清朝末期才可以仿制步枪,机枪和少量的迫击炮,而山炮和榴弹炮都是采购。炮弹但是可以自己生产。而民国时期会进口生产链比如张作霖旗下军工厂基本需要都武器都可以完成生产了。
------------------
推荐阅读:
上一篇:俄罗斯军方死手系统真实存在吗?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