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古代多次出兵越南都失败而归?
为什么中国古代多次出兵越南都失败而归?
-----
网友解答:
-----
首先是地理的原因。大家可以看一下中越的边界,基本上都是大山。
这一片叫谅山,等于一道天然的屏障,把中原跟越南分开了。所以有下谅山而越王降的说法。就是拿下了谅山。交趾可以传檄而定。要拿不下呢?那得回去补血加蓝。
不过,在历史上,交趾这块地方很长一段时间都属于中原王朝,学的也是儒家文明。直到唐末的时候,还有一位大将叫高骈的,曾经平定过这一块的叛乱。
而到了宋朝时,交趾这里才正式立国。
第一个在交趾建国的人叫吴权。当时中原正是五代十国时期,神州分崩。南方这一带的割据政权叫南汉。交趾趁着中原内乱,就开始搞独立了。南汉率兵讨伐,在白藤江一战,注意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屡屡发生战争,因为这里正是中原进入越南的门户。打赢了,那就拿下越南,打不赢,还得回家补血加蓝。
这一战,吴权胜出,南汉就此退回。吴权开始设百官,立制度,建立起了越南吴朝。越南历史学家把他看成越南开山祖师爷,认为是他使越南开始脱离中原,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小越越用我们的汉字,还乱称呼我们。)
现在越南还年年搞庆祝活动,庆祝越南正式脱北。
而到了宋朝建立,宋朝也不争气啊,本来就不一个扩张性很强的国家。另外,中国自五代就是一个分界线,汉唐是尚武的,宋朝是崇文的。幽云十六州这些险要都要不回来,更不用说边远的交趾了。宋太宗时,倒趁越南内乱用过兵,准备收复交趾。可是,太宗素不知兵啊。结果又在白藤江上了越南人的当,人家假装投降然后偷袭。最终宋朝败退。
到了神宗年间,越南有实力了,趁着宋朝跟金国交战,竟然过谅山而进犯中原,都打到南宁了。
宋军愤而反击,但把对方打回山那边后,还是退兵了。因为折腾不起。进入交趾后,水土不服,非战斗减员太严重了。
宋亡之后,元朝大军也来征服越南,三次都失败,原因很简单,你就算攻破了人家的都城,但人家会钻树林打游击啊。而且这个地方补给困难,很难彻底征服。第三次元朝五十万大军,又是在白藤江被伏击。元朝水军全军覆没。
这三次一打,就把越南人的自信心打出来了。
人家就自认是跟中原各帝一方了。
“惟我大越之国,实为文献之邦。山川之封域既殊,南北之风俗亦异。自赵、丁、李、陈之肇造我国,与汉、唐、宋、元而各帝一方。”
到了明朝的时候,朱棣也曾经打败越南,短暂统治过。但是,这个地形总是在发挥无形的作用。因为山高皇帝远,派到这里的明朝官员没有扎根意识,总是来捞一票,这自然会引起交趾当地人的反抗。那如果扎根于此呢?
那就是收买人心,实力大了之后,就可以割据称帝了。
最终,明朝也退出了这里。
到了乾隆年间,中原也曾经征过越南,但也是失败了,最终的原因就是人家有主场优势,地形又复杂,当地人很容易搞突袭。二来,人家的排北意识太强烈了。跟玩命似的。
那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
-----
网友解答:
-----
这个事情,宋朝要负一定责任。
北宋正式承认越南为藩属国之前,由于历代中原王朝都视越南为中国领土。
加之当时的越南土著也没有“越南是一个独立国家”的概念。
当时所谓的独立运动,全部都是因阶级矛盾引起(官员欺压百姓),或高层利益分配不公引起(中原流官欺压越南土官)的
军阀割据
。而并非是因民族矛盾导致的民族战争。
所以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原王朝对越南的战争都是碾压式的。
战争过程几乎是一模一样:
土著叛乱→中央派兵征讨→王师杀到,斩杀匪首→叛军和老百姓秒怂→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
比较典型的案例有两个。
一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扫荡交趾。
东汉初期,越南北部出现了一对叫征侧、征贰的姐妹。她们打跑了汉朝任命的官员,自己在交趾建立独立王国。
光武帝知道后,派马援前去征讨。
这一战,马援走海路,直扑交趾,打了叛军一个措手不及,并斩杀了二征姐妹。
参与叛乱的土著见二征姐妹被斩杀,又见汉军骁勇善战,被吓得直接倒戈投降。
汉军基本没遇到像样抵抗就平定了叛乱。
二是唐军平定安南叛乱。
唐玄宗时期,一个叫梅叔鸾的土著首领起兵造反,攻陷安南府(河内),自立为帝。
在唐玄宗看来,安南地区自古就是天朝的固有领土,岂能容你土豪轻易就独立出去?
所以唐玄宗在得知消息后,就派了一个叫杨思勖的太监为元帅,带兵平定安南叛乱。
这一战,杨思勖借鉴马援的经验,走海路直捣安南府,并成功斩杀叛军头子梅叔鸾。
当梅叔鸾被斩杀的消息传遍整个安南后,越南叛军又是四散而逃,老百姓跪迎王师。
类似战争还有隋军平定李佛子叛乱。这里就不细述了。
总之,
北宋之前,中原王朝对越南的战争并不难打。只要能干掉叛军头目,当地土著百姓就归顺了。战争就结束了
。
实际上,直到北宋初期的情况也是如此。
虽说五代十国时期,越南土著贵族出身的吴权废静海军节度使职务,自称为王,结束了越南近一千余年的北属时期,第一次真正意义的领导越南人走向上了独立道路。
但这种自立为王,宣称独立的事情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只要宋朝不承认其合法性,以雷霆手段消灭叛军头领。叛乱并不难镇压。越南也不会真正独立出去。
然而,北宋却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
971年,北宋灭南汉后,越南皇帝(当然是自称的)丁部领畏惧北宋前来攻打,主动向宋太祖赵匡胤表示臣服,并请求册封。
面对丁部领的臣服加请封,赵匡胤本来可以置之不理。因为当时的越南刚刚经历“十二使君之乱”。内部不算稳定。宋军本有趁虚而入之机。
但赵匡胤竟然同意了丁部领请求,册封其为交趾郡王。
并承认了安南的藩属地位。不再将越南北部视为领土
。
而赵匡胤承认安南为藩属的恶果就是自此之后三百年,中原王朝不再压制安南,让安南土著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下,用三百年多年时间产生了民族认同感,以及越南是一个独立国家的概念。(宋朝也是历史上唯一被越南主动侵略过的中原王朝)
以致后来中原王朝与越南的战争,变为“泥潭式战争”。
中原军队的对手,不再仅是土著军阀,还有海量的土著老百姓。
相对来说,土著军阀好对付。中原王朝只要费点劲,还是可以拿下叛军首级的。
但土著老百姓就不好对付了。中原王朝不可能再像此前一样,在斩杀匪首后,轻松得到老百姓的臣服。
一旦朝廷派去管理的官员素质不高,引发阶级矛盾。这种阶级矛盾立即就会被叛军刻意引导为民族矛盾。继而变成全民参与性质的民族战争。
元朝三征安南的失利,以及明朝征安南的先胜后败,就是典型。元军、明军不是无法击败越南正规军。只是实难征服海量的土著。
说到这里,不得狠狠不批评中原王朝一直就存在的天朝上国思维。
皇帝和百官瞧不起蛮夷,总喜欢安排能力差且品行也不行的官员治理边疆地区。结果就导致边疆地区经常发生动乱。
就拿明朝来说。
如果当初明成祖朱棣没有派宦官马骐到安南监军,而是效仿朱元璋派沐英镇守云南,让张辅世镇安南。越南大概率会像云南一样留在中国版图,而不是独立。(明朝征服云南还有个意外收获,那就是中原王朝第一次实际控制了贵州。这是此前的秦汉唐宋元朝都没有做到的)
即便明朝把越南弄丢了,清朝也会把越南再收回来。
因为从清朝宁愿耗费几亿两军费剿灭准噶尔汗国,七千万军费剿灭金川叛乱,也不愿多花钱对付越南来看。清朝统治集团对潜在威胁是非常重视的。
而越南从明宣宗时期独立,长时间只是作为中国的藩属而存在。这就使得越南丧失了对清朝的威胁。继而也导致清朝统治集团对征服越南没了兴趣。
只是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脱离中原王朝控制长达六百年的云南留在了中国版图。而脱离中原控制只有四百年的越南却独立了。
总的来说。北宋是一个转折点。
宋朝承认越南为藩属之前,中原王朝对越南的战争是全胜。
如秦朝征服百越,两汉征服交趾,三国东吴征服交趾,南梁平定交趾叛乱,隋唐平定安南叛乱。都以中原军队完胜告终。
当时的战争性质也为中国内战,即中原王朝平定地方军阀割据。
但从宋朝以后,战争性质变了。越南变成了一个有独立民族意识的国家,中原王朝又不愿意为征服一个藩属而耗费财力。
因此之后的战争。如宋太宗与越南前黎朝的战争,宋神宗与越南李朝的战争,元朝与越南陈朝的三次战争,明朝与越南后黎朝的战争,以及清朝与后黎朝的战争,也就多以平局或中原王朝失利而告终了。
-----
网友解答:
-----
不止是越南,中国古代也曾多次出兵朝鲜,败多胜少,即便胜利也很少占其土地。两个长期作为藩属国的小角色,为何能屡次挫败强大如元朝的中国军队?原因很复杂。
越南古称交趾、交州、安南,清朝时才有越南之称。越南开化比较晚,经济落后,在中国唐朝以前大多数时期都是中国领土,秦、汉、唐都在这里设置州、郡进行管辖,但唐末藩镇割据,中央衰弱无力,越南当地势力统一全境,建立王朝,趁机宣布独立。
正是从唐末五代起,中国古代政权开始了和越南连绵不绝的战争,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双方历史上规模较大的战争冲突。
1,南汉与丁朝
唐末五代,越南被五代十国中的南汉政权控制,但南汉实力有限,越南历史上的丁朝统一全境后称王,引起南汉大军讨伐,结果中伏大败而归,越南宣布称帝,完全独立。
2,北宋与黎朝
北宋基本统一中国后,越南的丁朝上表内附,做了北宋的藩属国,被北宋册为交趾郡王,但后来丁朝的权臣黎桓篡权自立,建立黎朝,宋太宗赵光义认为黎氏此举是对宋朝的不敬,大举兴兵征讨,但陷入埋伏遭遇败局,只得承认黎氏的地位,越南进入黎朝时期。
3,北宋与李朝
权臣篡权的戏码在越南不断上演,黎朝后被权臣李公蕴篡夺,建立李朝。这次宋朝没出兵,但李朝却膨胀了,在宋神宗时率军主动进攻中国两广之地,攻城略地,破坏甚烈。次年,北宋组织还击,大败李朝军队,兵锋直指河内,逼迫对方纳款投降。
4,元朝与陈朝
(1)李朝末年,权臣陈守度又篡夺夺位,建立陈朝。此后,蒙古崛起,横扫亚欧,忽必烈灭掉大理后挥师讨伐交趾,蒙古铁骑攻入越南河内,陈朝皇族仓皇逃入海岛,但因天气酷热,蒙古军队水土不服,不得已撤退,在回师途中被陈朝军队尾随反攻。
(2)忽必烈建立元朝后,陈朝拒绝臣服,蒙古再度挥师讨伐,越南实行坚壁清野,焦土抗战,蒙古骑兵无处发挥,不得已撤退,又被陈朝军队反攻获胜。
(3)忽必烈仍不甘心,数年后再度出兵,水陆并进,越南故伎重施,逃入山林海岛,不和元军正面交锋,元军补给困难,只好撤退,不得已彻底放弃对越南的征服。
5、明朝与胡朝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把安南列入“不征之国”,跟朝鲜一样,作为自己的藩属国。但陈朝末年,权臣黎季堥篡权自立,建立胡朝(黎季堥原姓胡)。陈氏不得已跑到大明求救,明成祖朱棣以宗主国身份派兵讨伐,
灭掉黎朝,斩首黎氏,时隔500多年再度把越南纳入中国版图,设立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直接进行管辖和统治。
但朱棣死后,明朝对交趾的控制减弱,当地势力不断起兵反抗明朝,仁宣二帝年间,号称盛世,却无力镇压交趾反抗,明军屡战屡败,最后不得已承认越南恢复独立。
6、清朝与阮氏
后来越南先是南北分裂,又三国割据,再进入阮朝时期,岂一个乱字了得。清朝曾派兵帮助其中一方,但先胜后败,最终无力征服越南,只得封王安抚了事。
综观中国古代历史上与越南的数次战争,除北宋神宗时期自卫反击取胜、明成祖朱棣霸气灭掉对方以外,其他均以落败告终,即便强大如元朝也三战三败,这是什么原因?
笔者认为,从越南角度分析,主要有如下几个因素。
1,地利优势。
越南属热带,境内遍布山地、雨林,交通极为不便,气候炎热潮湿,瘴气遍地,中国军队远道而来,本就体力衰竭,加上水土不服,很容易热带传染性疾病,导致非战斗减员严重,加上粮草不继,补给困难,军队战斗力大打折扣。
2,战术得当。
越南自知实力有限,不敢和中国军队正面硬扛,他们深知自己的优势,也知道中国军队的劣势,尽量避免正面交锋和固守城池,不是利用地形设置埋伏,便是坚壁清野,逃入山林或海岛,留下一个个空城给我们占领,然后打游击战骚扰,趁我们不胜骚扰,回师撤退时尾随追击,偷取胜利,不得不承认这是极为高明的战术。
3,民风剽悍。
生活在越南很多的很多人其实是华人后裔,不过他们没有开化,文明程度较低,性格剽悍,不愿服从中国统治,且民风尚武,人人皆可为兵,一旦有野心家组织煽动,很容易形成反抗中国的潮流,使得古代中国很难维持在越南的长期稳固统治。
越南的这些特点不仅让古代中国多次吃亏,还让现代超级大国美国深陷越战泥沼,不得不抽身而退,吞下美国历史上最惨重的战争失利。所以我们要“从战略上蔑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对越南这个国度不可等闲视之。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上述分析难免有疏漏之处。亲爱的朋友们,对中国古代多次出兵越南都失败而归的原因,你们有何高见,欢迎留言补充!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
网友解答:
-----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秦代占领越南,越南被中国控制。
公元前111年,西汉武帝灭南越国,越南成为汉朝领土。汉朝实行直辖统治。
随后,直到939年越南打败南汉军队,建政称王。
当时中国是是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控制越南的南汉仅仅是一个地方军阀,地盘不过是今天的广东、广西、海南三省,没有实力对越南做大规模进攻。
越南趁着中国内乱分裂,终于获得独立。
但至此,越南已经被中国控制长达1000年之久。
随后,宋朝、蒙元、明朝都曾攻打越南。
这一系列作战中,中原大军基本都能占领越南大量领土,包括首都河内。明朝更是厉害,一度再次统治越南多年,灭掉越南多个王朝。
但是,最终的结果都是中国大军撤出越南。
为什么?
原因如下:
第一,越南的地形非常适合防御。
越南和中国接壤的北部,是连绵的山地地形,植被众多。
这种地形在古代低技术战争下,是非常适合防御,对进攻一方极为不利。
同时,大面积的森林和山地,又特别适合持久战和游击队。
只要越南人坚定意志和中国打持久战,中国方面想要彻底粉碎越南的游击战几乎不可能。
因为越南北部的地形过于复杂,随便一座山就能躲藏几百人甚至几千人,你根本无法扫荡干净。
所以,越南对抗中国法宝就是先开始固守战略要地,逐步消耗对方实力,同时不断袭击中国人的补给线,还有无处不在的游击战。
那么,等到中国攻占越南大城市,比如河内以后,军队已经很疲惫了,补给也很困难。
然而,越南军队主力还是存在的,不断会进行袭击,进行持久战。
久而久之,中国军队伤亡日益增大,粮草匮乏,只能从越南撤退。
其实,中越战争中,越南也是同样战术,只是解放军比较聪明,自行先撤退了。
第二,越南北部的传染病是第一杀手。
蒙古人三次攻打越南的战争中,死于传染病的比战死的还多。
越南的气候同中国中部、北部有很大不同。
北越山区还有很多恶劣的传染病,比如疟疾、霍乱等等。
越南人在这里生活了几千年,身体有抵抗这些疾病的抗体,所以他们即便得病往往不会死。
但中国人没有这种抗体,一旦染病死亡率极高。
其实何谈越南,古代中国人就算从中原来到广西、贵州、云南,都是很危险的,经常一病就死。
第三,越南人善战。
越南男人外面软绵绵,似乎性格温和,其实骨子里很善战,不怕死。
这个世界上的民族有几类。
俄罗斯被国内媒体吹嘘为战斗民族,其实他们是好战不善战。
俄罗斯人表面很凶悍,实际上作战输多赢少。即便能够打赢,俄罗斯基本都是惨胜,损失都是敌人很多倍,没什么值得夸耀的。
有些民族是不好战也不善战,代表是意大利人,基本百战百败。
有些民族则是好战又善战,代表就是英国、越南。
也许大家不知道,越南本来领土只有北部这一小块,他完全是通过战争连续击败强敌,向南方扩张了好几倍,最终才有今天的版图。
越南战争中,美军也认为北越军队很骁勇善战,而且韧性很强,能吃不怕死,不达目的绝对不罢休,硬是把美国拖垮了。
-----
网友解答:
-----
如果要说我国古代多次出兵越南都失败而归的话,就有点不符合历史现实了,因为在我国宋朝之前的历史中,我国的历史王朝都一直成功地占据着越南中北部,一直对其保持着强力的控制。
这如果都算得上是失败而归的话,那世界上就没有什么事情是成功的了。
历史早期越南被我们统治
越南的中北部是在秦朝灭亡之后,才开始被我们历史中的割据王国南越国给统治起来的。
越南历史的记载,就是从那个时期开始讲起的。
从那个时候开始,越南第一次融入了我们的文化中。
后来在汉朝收服了南越国之后,他们更是彻底融入了中原文化中,彻彻底底成为了我们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在两汉之后,我国进入了三国时期。
三国之后是东晋南北朝,南北朝结束之后就是隋唐两朝。
在以上这些历史朝代中,越南一直是我们国家历史王朝的一部分。
那时候的越南跟广东、福建、云南等省份差不多,都一样受到中原王朝的直接统辖。
最终时间来到了群雄割据的五代十国,在五代十国时期,我们原本一统的中原王朝分裂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国家。
在这个国力无法集中起来的时代,越南看到了希望,于是他们就趁着这个混乱的时机,开始从五代的南汉国手中脱离出了我们的掌控管辖。
就是在那个我们国力极度虚弱的时代,越南初步掌握了他们的自主权,建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国家。
五代后我们没能收复回越南的原因
接下来发展到了宋朝时期,虽然我们一直都说宋朝是一个一统的王朝,但实际上宋朝的实力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强。
在北宋建立早期,他们的北方有着辽朝,西北有西夏,现如今的云南地区更是有南诏国存在着。
那时候他们连这些重要强国都没能解决,是根本没有那份精力以及心情去解决越南问题的。
因此在越南国王的主动请求下,后来的宋朝皇帝就同意承认了越南的地位,和越南建立了宗藩关系。
在元朝的时候,元朝骑兵因为无法克服越南热带雨林带来的困难,所以在几次失败之后,也放弃了攻打越南的想法。
而到了明朝开国的时候,因为朱元璋过于守成, 没有什么开疆扩土的想法,所以也没有收复越南。
在朱棣时期,明朝倒是因为越南国王杀了明朝使者的原因,攻打进入了越南,把越南占领了起来。
但是在朱棣发现派大军驻守越南实在太消耗国力的问题后,他就又把所有军队都撤了回来。
从此之后,越南就一直和我们保持着宗藩国的关系,一直到清末他们被法国占领之前,都始终向我们俯首称臣,未曾和我们爆发过什么冲突。
我们历史王朝出兵失败而归的原因
从以上的种种,我们就可以看出越南和我们历史关系的发展。
在五代十国之前,我们和越南之间从来没有失败而归的说法。
而在五代十国时期,我们之所以会失败而归,完全是因为我们当时处在一个分裂时期,力量不够集中。
在元朝时期,忽必烈之所以失败而归,是因为他们作战主要依赖于他们强悍无比的骑兵,骑兵是他们得以横扫世界的主要根源,但是在越南的热带雨林地区,他们根本无法施展出他们的强悍实力,这才在越南遭遇了失败。
至于明朝朱棣年间的案例,我们是不能称之为失败而归的,那时候的案例,我们应该称之为得胜而归。
除了以上几个例子之外,其实我们找不出其他失败而归的案例。
从这方面来说,这个提问并不成立。
所以说这就是我国少数几次出兵越南失败而归的原因,真正失败而归的案例只出现在了两个时代,至于其他时代并不能称之为失败而归。
-----
网友解答:
-----
越南国土峡小窄长,密林岭峻,两头大中间窄,在古代冷兵器时代,如果纵深作战,犹如穿进罗网,布代,我必受埋伏机关暗器歼灭。就算当今现代化武器也要得讲究战法!所以越南18世纪未19世纪初始相计法国,日本,美国在越战吃了不少亏!在法、日侵越战争中,这30年里,整整打足一万日,差不多天天在打仗,越南人用最少的代价,利用自然丛林武器,环境条件打搔绕突袭战,夺取更多的胜利!美国对越战争的20年里就吃尽这样的苦头。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有很大瑕疵。
首先,越南自937年脱离南汉独立建国,在此之前,越南北部一直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即便是大分裂时代的魏晋南北朝,越南北部也牢牢掌握在中原王朝手中。
而在越南独立建国后,明成祖朱棣曾于1407年发兵30万征服越南全境,设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将其纳入明朝版图,所以说中原王朝出兵越南并不是全部败绩。
不过话说回来,自937年越南独立后,除1407年的那次远征,剩下的时间里,中原王朝几乎从未有过胜绩,蒙元帝国三度征讨安南皆铩羽而归,北宋时期越南更是侵入两广烧杀抢掠,中原王朝颜面尽失。
那么,小小越南到底有何独特?为何自独立以来,中原王朝的征讨几乎从未成功过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位置优越
越南之所以让中原王朝折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越南的地理位置太靠南。
在那个医学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瘴疠是让所有人望而却步的可怕恶魔。
中华文明自黄河中下游发源后,疆域便开始了猛烈的扩张;商朝时期,疆域扩张到汉江流域;周朝建立后,楚国受封丹阳后,我国先民在南方开始了筚路蓝缕的艰难开拓;秦国灭楚后,兵发岭南,将势力延伸到中南半岛,占据了今天的越南北部。
但越南的国土还在向南延伸,自937年立国后,越南就顺着海岸线不断向南扩张,陆续消灭了中部的占城和南部的真腊,用了800多年的时间将势力扩张到湄公河流域。与此同时越南也在不断向西部的老挝和柬埔寨扩张。
因为疆域的扩张,尤其是向南的延伸,使得越南相比于中原王朝而言有了一定的战略纵深。加上纬度越低,瘴疠越严重,这使得即使中原王朝即便越南也难以长久驻留。
另外,越南南北狭长的国土中,山川河流纵列分布,地表多为热带雨林,这使得中原王朝的征讨难上加难。
2、时机成熟
五代十国作为我国最后一个乱世,也是越南独立的最好契机。
等到宋太祖赵匡胤千辛万苦统一了南方九国,才发现周边依然政权林立。特别是北部的辽国,早在唐朝灭亡当年的907年就建立了,等到960年赵匡胤北宋建立时,辽国正是蒸蒸日上的创业时代,再加上辽国的汉化相当迅猛,建立和北宋同样成熟的国家机器,这使得北宋想要效仿汉唐消灭辽国根本就不可能。
因为辽朝的巨大威胁,加上1038年西夏的建立,北宋彻底没心思管南方的事情了,越南不仅在中南半岛站稳了脚跟,还开始反客为主,于1075年大举进犯两广,屠杀人口数十万,北宋颜面尽失。
两宋313年,始终没有能力彻底解决周边危机,当然也包括越南问题,而越南也在创业初期的300多年时间里,疯狂扩张国土,终于成为“南天小霸王”。
等到后期的元朝和明朝征讨越南时,越南在实力上已经有了巨大提升,能够对劳师以远的中原大军以逸待劳。
3、力不从心
对土地的不重视,是小农经济支撑的所有中原王朝的通病。
对他们而言,失去一个或数个州并不重要,只要边疆安宁就是胜利,这种思想在两宋时期体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在越南独立且上表请求称臣纳贡时,中原王朝从降低成本的角度考虑,几乎是毫不犹豫就拍板同意。
虽然节省了国库支出,但由此导致的问题却贻害无穷。因为越南在对中原王朝称臣的同时,在中南半岛内部构建以自己为中心的迷你版朝贡体系,逼迫周边小国向其称臣,这在无形中增加了越南的实力,中原王朝想要征讨越南成功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而且自宋朝以来,除了元朝自草原来,剩下的王朝无不将国土防御重点放在北方,明朝甚至将都城迁到北京,形成“天子守国门”的局面。清朝虽然没有游牧民族威胁,但沙俄的到来使得北方形式更加严峻。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原王朝从一开始对越南问题就缺乏足够的重视,加上政治中心北移,面对山高皇帝远的越南,中原王朝允许其成为藩属国已经是最后的底线。
既然不重视,所以想要彻底拿下并经营越南就更加不可能。
一直以来,我国对越南的重视,尤其是937年越南独立后,更多的是出于稳定西南苗疆和维系海上丝绸之路的考量,因为越南紧挨两广且处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上。而当改土归流大规模展开,且闭关锁国开始成为帝国外交常态时,越南在中原王朝心目中的地位就显得无关紧要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其作为藩属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
网友解答:
-----
历史上越南和中国可谓渊源颇深: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嬴政遣将任嚣征服了岭南地区的百越部族,随后秦王朝在岭南设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这其中的象郡所辖之地已延伸到越南北部地区。公元前203年秦朝的南海尉赵佗趁秦末天下大乱之机自立为南越武王(后改称“南越武帝”),由此建立了包括今天的中国两广和越南北部地区在内的南越国。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以路博德、杨仆、郑严、田甲、何遗五路大军攻灭南越国,随后汉武帝刘彻在越南北部和中部设立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此之后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历经汉朝、东吴、晋朝、南朝、隋朝、唐朝、南汉等朝代越南北部地区一直是中国各朝代的直属领土,中原王朝在此设立郡县进行直接管辖。严格意义上在这千余年间中原王朝与越南当地势力之间爆发的战争并不是两国之间的战争,而只能算是一国之内的平叛战争,因为这时还并不存在独立的越南国家:
公元40年位于今天越南北部的交趾郡骆越族首领征侧、征贰姐妹举兵反汉,九真、日南、合浦等地纷纷响应,二征姐妹一度攻陷六十五城,征侧随即在位于今天越南永福省境内的麋泠县自立为王。3年后二征姐妹被前来平叛的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平定。
公元192年位于今天越南中部的占族人区连杀死汉朝的日南郡象林县令,占据了原日南郡的部分地区,由此建立了林邑国(后称占婆国),与东汉以顺化为界。此后中原王朝在越南的统治范围只及顺化以北,不过林邑国的主体民族占族和今天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民族,而这个林邑国最终恰恰是被越族征服才被纳入今天的越南版图之中。
东汉末年出现了群雄割据的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当时的交趾太守士燮于东汉中平四年(187年)至东吴黄武五年(226年)长期控制交州全境,而九真、合浦、南海等郡的长官职务都由士氏兄弟出任。士氏家族实际上在交州建立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割据政权。211年士燮归附东吴,但仍在交州掌握相当的权力。东吴黄武五年(226年)孙权趁士燮去世之机打算削弱士氏家族在交州的势力,但遭到士燮之子士徽等人的反抗,于是吴将吕岱设计杀了士徽等人,夺取了交州的实际控制权。
东吴赤乌十一年(248年)交趾、九真民众起兵反吴,交州刺史陆胤奉东吴朝廷之命平息了这场事件。然而在经历这一事件后东吴对交州的控制力已然削弱,同时东吴还面临来自北方曹魏的巨大威胁,15年后曹魏出兵从东吴手中夺取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又过了两年之后司马氏代魏,交趾、九真、日南三郡由西晋王朝管治。东吴宝鼎三年(268年)东吴一度从西晋手中收复交州,然而随着东吴在12年后被西晋所灭之后相当于今天越南北部地区的交州归于西晋的统治之下,此后西晋为防备南方的林邑国加强了交州的防务。
西晋统一之后不过经历了短短十余年就先后发生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事件,316年晋王室在北方五胡民族的威胁之下南渡,由此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东晋王朝。东晋时期交州的军事将领之间常互相攻杀或据地作乱,与此同时南方的林邑国也频频入侵。东晋末年爆发了孙恩、卢循起义,卢循一度攻入交州,交州刺史杜慧度击败卢循后结束了当地的动乱。420年刘裕代晋后交州仍为刘宋领土。刘宋末年至南齐初年(468年至485年)交州人李长仁及其从弟李叔献先后以“行州事”的名义专制一方,甚至公然违抗朝廷的命令,最终在南齐朝廷的武力威慑下李叔献才交出权力。
南梁大同十年(544年)交州当地人士李贲起兵占据整个交州,随即自立为帝。李贲建立的这一政权被后世的越南史学家称之为“前李朝”。次年南梁大将陈霸先奉命平定李贲,南梁太清三年(549年)兵败的李贲被自己的部下所杀。然而李贲之兄李天宝、部下赵越王、族人李佛子等人仍继续坚持抵抗,而此后梁、陈两朝的主要精力用于应对来自北朝的威胁,这就使前李朝残部得以一直幸存下来,直到隋仁寿二年(602年)李佛子向已统一南北的隋王朝投降,至此前李朝结束。
当李贲趁中原南北朝的动乱割据交州自立为帝之时位于今天越南中部的林邑国也趁机攻打日南、九德等郡并曾一度占领了整个占领了日南郡。605年隋炀帝杨广遣将军刘方袭破林邑国都城并在其土地上设置三郡,隋唐易代时林邑复国,与中国以横山为界。
公元624年唐朝在越南北部设置交州都护府,在此后唐朝治理越南北部的二百多年间当地曾发生过四次反唐暴乱:唐开元十年(722年)梅叔鸾自立为帝并联合占婆、真腊等国反唐,被唐将杨思勖率十万大军讨平。贞元八年(791年)交州当地豪强冯兴与弟弟弟弟冯骇举兵反唐,两年后冯兴去世,其子冯安继立,后被唐朝安南都护赵昌招抚。819年农历十月安南当地“酋豪”的杨清在平定作乱的黄洞蛮的过程中聚众起事,不久即被唐军平定。843年安南经略使武浑命将士修筑城邑,但引来将士叛乱,其后监军段士则成功抚平乱局。在安南当地豪强一再掀起反唐运动时占婆、南诏等国也纷纷入侵安南,到866年为止唐朝基本将安南局势稳定下来。
自秦始皇嬴政遣任嚣南征百越至唐代的千余年间中原王朝同越南当地部族有详细明确文字记载的交锋共计十四次:秦始皇嬴政平百越胜;汉武帝刘彻灭南越国胜;马援平二征起义胜;192年林邑国独立,前往平定的中原军队遭遇失败;吕岱平士氏胜;陆胤平交趾、九真起事胜;南齐平李叔献胜;隋朝招抚前李朝胜;隋炀帝杨广灭林邑胜;林邑复国败;杨思勖平梅叔鸾胜;赵昌招抚冯安胜;唐军平杨清胜;段士则抚平安南乱局胜。这十四次交锋中原王朝胜了十三次,失败的两次均是败于占族人建立的林邑国,严格意义上林邑国只是位于今天的越南版图之内,但与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的关系并不大。今天的越南国家起源于越南北部的交趾地区,在秦至唐的千余年间这一地区始终牢牢掌握在中原王朝手中,所以严格意义上这不能算是两国交锋,只能算是一国之内的平叛战争。
在唐末的藩镇割据局面之下交州当地的土豪曲氏家族建立了割据一方的静海军节度使政权,与割据岭南的南汉政权相争。930年南汉君主刘龑派李守鄘、梁克贞讨伐交趾(今越南中北部地区),擒静海节度使曲承美而归。但不久曲氏的部将杨廷艺就驱逐了南汉军队,自称静海节度使。937年杨廷艺为牙将矫公羡所杀。938年杨廷艺的女婿吴权在爱州(今清化)起兵,反对矫公羡。矫公羡见吴权势力强大,于是向南汉求救。刘龑早已有吞并交趾的野心,于是趁机任命儿子刘弘操为静海节度使,封交王,以支援矫公羡的名义率水军出兵交趾。然而南汉大军却在938年的白藤江之战中败给了吴权,以此战为标志越南脱离了中国郡县的直接管辖,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944年吴权死后其皇后的三哥以外戚身份辅政并趁机架空吴权之子,随后安南各地出现了十二个大封建主割据混战的局面,史称十二使君之乱。在安南割据混战的十二使君中有一个叫陈览,他帐下有一员大将名叫丁部领,在征战过程中他逐渐取得了兵权。968年丁部领在扫平群雄一统安南之后自称“大胜明皇帝”,开启了越南历史上的丁朝。980年安南丁朝十道将军黎桓以一出越南版的“黄袍加身”篡夺了丁朝的江山并击败了前来干预的宋军。战胜后的黎桓趁胜与宋议和修好,接受了宋朝的册封。以此为标志中原王朝正式承认越南不再是中原王朝直接管辖之下的郡县,此后越南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存在。
1075年11月至1076年12月越南李朝发动了对北宋广南西路的入侵,北宋邕州(今广西南宁)知州苏缄在与李朝军队的交锋失败后自焚而死,李朝军队在钦、廉、邕三州屠杀数十万人并俘掳民众而回。这是越南历史上第一次侵入中国领土的战争,后来宋军联合占城、真腊等国联合出击并于富良江大败安南李朝军队,迫使李朝军队撤出宋朝领土并归还所掳掠人众。
1256年蒙古将领兀良哈台平定了云南的大理国并在此设置郡县,蒙古帝国就此开始和越南接壤。1257年兀良哈台攻陷了越南都城河内——这次实际上是拿下了越南,当时的越南国王陈煚逃到占城国避难。这个占城国尽管也在今天的越南境内,但主体民族是占人,和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具有完全不同的起源,实际上今天越南南部地区是历史上对占城国领土侵吞的结果,1257年的占城还是一个并不隶属于越南的独立国家。然而由于兀良哈台回师去和宋军作战,这就使越南逃过一劫。1284年忽必烈命自己的儿子脱欢会同将领索都、乌玛尔率水陆大军50万再度南征,被越军伏击加之瘟疫的侵袭而被迫撤军。1287年蒙元王朝再发精兵30万南征,被越军击败于白藤江。
1400年安南陈朝权臣黎季犛废陈朝少帝自立为王,黎季犛自称其先祖是来自中国浙江的胡兴逸,于是恢复胡姓,他所建立的王朝也因此被称为胡朝。越南胡朝使节向明成祖朱棣解释称:陈朝皇室绝嗣,胡氏以陈氏外甥的身份被群臣推戴为帝,请大明天子予以册封。1404年(明永乐二年、越南虞开大元年)一个名叫陈添平的越南人越境逃入明朝,他自称是陈朝宗室后裔并向明朝方面直陈胡氏篡位的实情,请求明朝出兵,协助自己恢复陈朝。朱棣也无法判断究竟这个陈添平的真实身份,于是他在未知会由胡氏父子派出的越南官方使节的情况下让陈添平和自称陈朝遗臣的越南人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对此没预案的越南使节一时间乱了方寸以致不知该如何反应。这一切没逃过朱棣敏锐的眼睛,至此胡季犛篡位的真相浮出水面。感觉自己被人耍了的朱棣让越南使节回国给胡氏父子带话予以申斥,胡家父子上表谢罪并表示愿将皇位归还陈氏。1406年明成祖朱棣派遣都督黄中护送陈添平归国即位。当明军行至越南支棱关时突遭埋伏于此的越军伏击,陈添平被越军抢走并处死。朱棣得知堂堂大明王朝的军队被藩属国的军队伏击并抢走受大明王朝保护之人后勃然大怒,随即于当年9月以成国公朱能为征夷将军、西平侯沐晟为左副将、新成侯张辅为右副将、丰城侯李彬为左参将、云阳伯陈旭为右参将,领兵八十万南征。此时越南胡朝同时面对国内陈朝残余势力和明军的双重打击,到1407年(明永乐五年、越南胡开大四年)明军俘获胡家父子并成功占领越南。在对越南的战后处置问题上朱棣一开始还算打算册封陈氏后裔为越南国君,不过他很快得知:越南陈朝已无后裔在世,于是朱棣改变了想法——他转而在越南设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将越南重新纳入中国直接管辖的郡县体系。
明朝在将越南重新纳入直接管辖的郡县体系后在治理这块新开辟的领土时将其视为自己可以任意盘剥的利源——光每年进贡孔雀羽毛即达一万支。由于越南地处偏远,几乎无人愿前往当地为官,一时间越南成为明朝官场上失意贬谪之人的去处,这些赴任的官员多时贪婪残暴之人,这就使当地越人深感困苦。而在此之前越南已作为独立国家存在数百年,早已具有独立自主的民族意识。明朝对越南当地的地方豪绅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因为明朝的皇权在这块新开辟的疆土上还不可能像内地一样强势,而世家大族一向是中央集权的障碍。当时越南有一个名叫黎利的地方豪绅因为感觉明朝会对自己下手,于是隐居山林广交豪杰之士,召募流亡百姓。1418年2月(明永乐十六年正月)黎利在蓝山乡起兵反明,明军同黎利一打就是十年,这场战争一直持续到明成祖朱棣的孙子明宣宗朱瞻基在位的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1431年明朝以册封黎利的方式正式认可了后黎朝建国的既成事实,两国订立黎氏向明三年一贡之例,由此恢复了明初安南同明朝之间的宗藩朝贡关系。
清乾隆五十二年越南南朝亲王阮文惠攻打越南北朝,北朝国王黎维祁逃到广西向清政府求救。乾隆皇帝派两广总督孙士毅率兵1.2万人、云南提督乌大经率兵8千人会集越南北朝的残部于1788年攻打越南南朝,次年轻敌冒进的孙士毅在越南境内遭遇惨败。由于阮文惠并不愿与清朝为敌,所以仍上表称臣,事后乾隆将平安南之役作为自己的十全武功之一,但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得到的其实是面子,仅就军事意义上而言:这应该算是一次失败的军事行动。
1975年美军从越南战场撤离,北越军队统一了南越,此后相继在抗法、抗美战争中取胜的越南开始自称世界第三大军事强国。随着越南野心的日益膨胀开始图谋吞并老挝和柬埔寨,与此同时越南也屡屡侵犯我国边境。1979年2~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在短时间内占领了越南北部20余个重要城市和县镇,一个月之内宣布撤出越南。
自唐末越南形成割据的静海军节度使政权至今的千余年间越南经历了从中原王朝的直辖郡县向独立国家的转型,在这千余年间中、越交锋共计十二次:930年南汉擒静海节度使曲承美胜;938年白藤江之战败;980年宋军干预黎桓篡位败;李朝入侵北宋广南西路败;宋军富良江反击战胜;1257年兀良哈台攻陷河内胜;1284年忽必烈南征败;1287年忽必烈南征败;朱棣灭越南胡朝胜;黎利反明败;乾隆征安南败;自卫反击战胜。这十二次交锋中国胜五次、败七次。相比从秦代至唐代千余年间中原王朝同越南当地部族的交锋几乎清一色的胜利不同的是:自唐末至今的千余年间中、越交锋互有胜败,但越南最终成为了一个独立发展的国家。这一方面是由于越南地理位置偏僻、气候炎热、瘟疫横行,加重了中原王朝采取军事行动的难度;另一方面是由于唐末五代乃至此后的两宋时期先是藩镇割据、十国并立,北宋统一五代十国后又面临北方辽国的强大压力,实在难以分身应对越南的事务。
-----
网友解答:
-----
“中国古代多次出兵越南都失败而归”,这是个伪命题,与历史不符。古代的交趾(史书中称为“交阯”),相当于如今越南北部,曾经长达1000多年是中原王朝直接管理的领土,后来却演变为藩属国,究其原因,“非战之罪”。
说到有关疆域的问题,就不得不提到咱们耳熟能详的一个词:自古以来。咱们这里不谈海洋,只看土地。
华夏先祖发源于黄河流域,其后数千年中成了东亚大陆核心区域当之无愧的主人。在历史上,曾经被中原王朝直接管辖的土地比大部分人想象中多得多——西至中亚、东含朝鲜、北到西伯利亚、南包越南。
半岛最早的政权箕子朝鲜、卫满朝鲜都是中原人所建,随后被汉武帝设为郡县;交阯曾长期是中原王朝领土,直到五代时期才开始断断续续地自立门户;唐军曾经在今吉尔吉斯地界上驻扎,控制区域跨过葱岭、抵达波斯......
不过,在跨越数千年的漫长历史上,中原王朝对某些非核心区域的控制并不是连续而持久的,许多甚至是主动放弃。其中原因是什么?
古时中原王朝开疆拓土时所持的观念、想要达到的目的、采取的方式,跟近代西方全然不同。
观念——重文化而非血统。从称呼上来看,古人貌似挺瞧不起周边民族:东夷、西戎、北狄、南蛮,都不是什么好字眼。但这只是一种文化上对“后进生”的轻视——相对于中原注重礼仪的衣冠华族,外圈那些发展滞后、文化落伍的部族就是“蛮夷”。
但这种概念是可以改变的,只要对方向往并接受中原文化,那就是自己人。比如:春秋时的楚国由于与南蛮杂处,被中原文化先进的诸侯视为“蛮夷”;但当楚国在文化、制度上几乎完全与中原接轨后,双方立即手拉手,共同对付更加落后的“狄夷”——与西戎杂处的秦国;而当秦国通过改革废除旧俗、发展壮大,就被周天子封为“西伯”,既诸侯之长。后来,这份包容成了中原王朝的基本态度,比如唐朝灭亡东突厥后,对于如何处理其人口,唐朝君臣经过争论后选择接纳,理由是:“
孔子曰:‘有教无类。’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这一观念的直观写照。
目的——消除威胁。古代中国,是高度发达的农业社会,加上国土辽阔,涵盖了寒、温、热三带,地大物博、产出丰富,生活、贸易等诉求都能完全自给自足,并不存在殖民或掠夺的客观需要。再加上包容的心态,古时中原王朝的扩张的目的很简单:打击现实与现在威胁,拓展、保护生存空间。只要对方不构成威胁,就乐于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其自立门户。
方式——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在上述观念下,古代中原王朝拓展不会以消灭对方有生力量为主要方式,更注重从心理、文化上吸引、同化对方。当然了,没人会轻易放弃既有利益,中原王朝往周边的文明传播必然会招致对抗,一开始,双方必定会产生冲突;但只要中原内部没有问题,凭借更优胜的实力、技术、人口,获得胜利是迟早的事。甚至对于古代第一个强敌匈奴,当对方被打得内部分裂、愿意归顺后,汉朝也大度地接纳了他们,并且允许其贵族进京学习汉化知识,王子金日磾甚至成了汉武帝的托孤大臣。
因此,由于上述特点,古代王朝的拓展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对于那些侵略性强的部族,时常采取铁血攻势;对于那些相对温和、不产生威胁的部分,
如果直接管理的成本过高,就会乐于接受对方自我管理、俯首称臣
。交阯就属于后者。
对于交阯的来源,《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解释如下:“《礼记》称‘南方曰蛮,雕题交阯’。其俗男女同川而浴,故曰交阯”。其地大致位于今越南北部。它成为中原王朝的领土,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当初楚国在春秋战国横亘在南方时,曾勒令南越地区各族群进贡,以体现臣属关系,其中极可能就包括了交趾;
后来,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把他推崇的郡县制也延伸到了南越地区,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并迁徙了50万人与当地人杂居。其中,交趾就归象郡管辖;
秦末大乱,秦尉赵佗趁机自立为南越王,并且向西汉称臣。到了汉武帝时期,南越国内乱,汉军起兵灭之,在其旧地分置九郡,由交阯刺史管理。
其后的数百年里,中原朝廷不断往当地迁徙人口,极大促进了交阯的发展。东汉光武帝时期,当地人已经不再是当初落后的生存状态,他们掌握了耕种、纺织技术,婚丧嫁娶、处世礼仪等与中原别无二致。
但我们知道,历史上从来不缺少野心家,各种矛盾也会时常滋生。所以即使在接近统治核心的中原地区,只要主客观条件允许,都会有人尝试反叛;至于交阯这种山高皇帝远、存在特色族群的地方,那更是家常便饭了。
即使在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期间,交阯也会发生叛乱。如在公元40年,交阯女子征侧、征贰举兵造反,攻下了交阯郡,随后自立为王。鉴于当地武装已经难以应对,刘秀在南方调集了1万人马、交由名将马援前去镇压。到了公元43年,动乱被平定,马援在当地开渠引水、灌溉田地,结合实际、修正法律,一度缓解了矛盾。
交阯与中央朝廷的关系,大致如东汉这种情况,虽然屡有叛乱,但在上千年中一直是中原王朝的郡县。
在唐代,交阯由安南都护府管辖,即安定南方之意。晚唐时期,节度使制度泛滥成灾,曾经在此设立静海军节度使,治所在宋平,即今越南河内。
到了五代十国期间,安南名为交州,属于割据政权南汉的领土。公元937年,本地贵族吴权发动叛乱、自立为交州节度使。南汉军队前去镇压,领军的皇子刘洪操能力不足、兵败身死,于是便干脆放弃了交州,吴权成功建立了割据政权吴朝。
到了公元970年,丁部领自称皇帝、自建年号,意味着正式成为独立王国。在接下来的数百年间,交阯像内地一样,也经常发生政权更迭,但基本都对中原称臣,列为藩属国。其统治者对中央自称国王,但对内以及其他国家时却自称皇帝。
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为了从陆路和海路共同巩固西洋朝贡体系,同时为郑和下西洋提供配合,曾经撤销安南王国,设立交阯省。但这一状况并没有长期持续,由于朝廷官员大多腐败、横征暴敛,加上不了解当地风俗,引发了大规模叛乱。而朝廷难以有效调集军队平叛,当地力量难以应对。宣德年间,干脆弃置交趾、接受其再度成为称臣的藩属国。100年后,它虽然曾主动并入明朝,但中原王朝一直没给予多大的重视,到了清朝,它被嘉庆帝册封为我们如今熟知的“越南国王”。
为什么对于交阯,中原朝廷从来不怎么真正上心呢?
其一,不划算。前面提到过,古代中国是个高度发达的农业国,所以除了少数雄才大略、热衷于开疆拓土的帝王,大部分统治者对于开拓基本持“务实”态度,如同当初李斯劝谏秦始皇出征匈奴时所说:“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得其民,不可调而守也;胜必杀之,非民父母也”,即:匈奴那块地不适合种地、百姓桀骜难驯,没必要去杀他们。
相反,及时控制了那些偏远地区,获得的也仅仅是“奇珍异玩”而已,对中原人而言不仅无益,反而会激化铺张奢靡、贫富不均的风气。所以无论秦皇、汉武,还是唐宗时期,许多大臣都对扩张持反对态度。到了明朝,仍旧延续当初李斯提出的“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的务实态度。
其二,交阯自然条件太差。古代岭南,气候湿热、瘴气重生,所以经常被当做发配官员的好去处。交阯那种地方自然更恶劣,汉朝伏波将军马援前去平乱时,为了抵抗湿气,经常吃一种名叫“薏苡”的果子,也就是今天广东人用来煲汤的薏仁。后来班师时,他还拉了满满一车随行,结果被权贵们污蔑为金银财宝,引起了刘秀的震怒。
综上,对于中原朝廷而言,与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前去管理鸡肋般的交阯,不如在其当藩属国、不构成威胁的前提下允许其自治。这一过程再度证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宗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如果当时的交通、环境治理技术再先进些,历史的走向自然完全不同。
-----
网友解答:
-----
回顾宋、元、明、清对安南的战争,答案就非常清楚了。
五代以前
自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岭南,到968年“大瞿越国”建立,古代越南大部地区曾为中原王朝的郡县。
越南人将这段历史称为“北属时期”。
这段时间,当地也曾发生了一些反抗中原王朝的战争。
不过,这些战争,其实与其他地区的反抗是一样的,主要是朝廷无道,官逼民反。
因此,当朝廷以武力镇压,并推行良政后,事情能很快平息。
比如,东汉初年,交趾太守苏光贪暴,交趾之民奋起反抗,爆发了“二征之乱”。
刘秀派马援前去平定。
马援一面进军作战,一面“穿渠灌溉,以利其民”,得到了民众的支持,迅速平息了叛乱。
又比如,唐朝末年,安南都护李琢贪残,敛财害民,交州地区的各族人民联合南诏,攻占了交州。
大唐派高骈前往镇抚。高骈一面作战,一面安抚各族人民,并整治江道。结果,不平定了叛乱,还使官民称颂,安定了安南。
由此来看,五代以前,中原王朝对安南地区的战争,多能取得完全胜利。
现代一些越南史学家将五代以前交趾、安南的一些叛乱归为“反侵略”是不客观的。
中原王朝能在长达1000多年的时间里长时间统治该地,如果不是获得了当地民众的支持,这是不可想象的。
南汉对越南的战争
五代时,各节度使割据一方,纷纷建国。
兵强马壮者割据一方,在当时是普遍现像。
而当时原本统治了安南的南汉政权又暴虐无道,因此,安南等地的豪族也自立,不服从南汉的统治。
南汉曾派兵镇压,但中伏而败。
其后,南汉主认为“不祥”,不再对之用兵。
此战的细节,各方记载不详。
然而,从几个关键词,能看出南汉失败的原因。
(1)、“中伏”:独特的丛林地形。
越南的山脉、高原占全国面极的34,集中于北部和中部,河流千余条,构成行军屏障。
而且,古代当地的树木繁多,开发程度低。
这是极利于伏击作战的地形。
这一特点,不但是南汉败北的重要原因,也是后来普遍存在的困难。
(2)、“不祥”:南汉政权的无力。
兵败后,南汉朝廷认为“不祥”,不再继续用兵。
事实上,南汉朝廷自平定安南十二州后,因南楚、闽等政权的威胁,一直抽不出足够力量直接统治安南地区,只有实行及羁縻政策。
在南汉用兵前,该地区的杨廷艺已经起兵,处于实际自立状态。
因此,南汉无力继续对安南继续用兵,主要是因其自身实力有限,而北部、东部的威胁过大,无能为力。
而且,安南的吴氏政权击败南汉后,称王十余年后,再次归附南汉,接受南汉的册封。
越南与北宋的第一次战争
北宋崛起,连灭十国,统治安南的丁氏政权又向大宋称臣纳贡。
大宋接受了丁氏政权所请,由此,古代越南与我国的关系,由“州郡”关系调整了“宗藩关系”。
此后,丁氏政权被黎桓篡位。
宋太宗为重立丁氏政权,遂出击黎氏。
宋军在白藤江大败黎氏。
然而,宋军三路事权不一,进退不同。
黎桓抓住机会,诈降。引诱侯仁宝部孤军冒进,并突袭宋营,大败宋军。
随即,黎桓又追击退却中的其他宋军,大获全胜。
此战,宋军惨败。
此后,黎氏政权主动请好,继续臣服大宋,接受大宋的册封。
原因有2。
1、北宋军队的老毛病:事权不一。
如前所说,五代之前,对安南地区的用兵,多是充分授权某一大将。
汉马援、唐高骈,不但对用兵有绝对权威,而且,在行政、经济上都获得了充分授权。
因此,马援、高骈,不但能按照自己的意志用兵,稳扎稳打,还能推行合适的政治、经济手段,争取民心,平息局势。
然而,北宋立国后,为了防止将领势大,不但限制了将领的其他权力,连军事指挥上,都相互掣肘。
因此,此战中,三路宋军事权不一,各自进退,最后为敌人各个击破。
这是北宋军队的老毛病了,对安南作战如此,对辽、西夏作战更是如此。
2、作战目标模糊。
北宋此次用兵,并非为攻取安南,而是为了履行对丁氏政权的宗主国的义务。
然而,如何履行宗主国义务,又是一个弹性极大,难以把握的目标。
用兵时,不将坚决歼灭敌人为目的,而是轻信对方诈降,最终惨败。
失利后,又缺乏继续打击的动机,接受了对方的请和,不再继续作战。
可以说,此战,既暴露了北宋在军事上的无能,又暴露了在政治上的软弱。
如此,大宋在安南政权心目中的威信扫地,安南虽表面称臣,但屡屡进犯!
北宋对越南的第二次战争
第一次宋越战争,大宋威信扫地!
如此,安南开始屡屡进犯!
1075年开始,越南李朝连破钦、廉、邕三州,屠杀数十万人,并俘掳民众而回。
为此,大宋发起了自卫反击!
宋军先是夺回了广源州,收复失地,又在富良江大胜!
当时,占城、真腊也配合宋军,夹击李朝。
考虑到李朝所犯的罪行,大宋完全应当给其更大的打击!
然而,宋军出现了大疫,“死者大半”。
在李朝请和,并愿意归还所掳掠人口的情况下,主将郭逵表示“愿以一身活十余万人命”,接受请和条件,退兵。
此战,大宋取得取得了胜利,然而,就李朝所犯罪行来说,其付出的代价是远远不够的。
此战,暴露了另一个困扰中原王朝军队的问题:瘴气。
越南北部的原始森林,树木繁多,湿热多雨。
宋军(包括后来的中原王朝军队)多来自北方,很难适应这种条件,很容易出现流行病。
因此,宋军在交战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情况下,居然因为瘴气折损半数,无力再打下去。
元代对越南的三次战争
忽必烈即位之初,安南称臣入贡,接受册封。
然而,由于忽必烈一些严格控制的规定安南君臣不能全部昭办,双方关系逐渐紧张。
随后,忽必烈三征安南。
至元二十一年,元军以攻占城为由,假道安南,向安南君臣征粮饷,遭到拒绝。
随即,元军发起进攻。
元军连续击败安南军,攻占了安南京城升龙。
然而,由于暑雨、疾病流行,元军不能久留,遂退军,结果归途中遭到攻扰,伤亡惨重。
至元二十四年,忽必烈发兵7万再征安南。
元军再次攻占了安南都城,安南君臣逃走入海,继续坚持,并截断元军水路粮船。
元军不但再次遇到了流行病,而且,由于粮船被截,粮饷将尽,被迫退军。
这一次,安南军不仅仅是骚扰了,而是据险扼住元军退路,“击其暮归”。
元军且战且走,损失惨重,逃走。
至元三十年,忽必烈下令再征安南,但不久忽必烈病死,成宗即位,下诏罢征安南,双方通好。
除第三次外,两两次交战,进程基本类似:元军进攻顺利,安南军败奏——元军遇到瘟疫、粮饷断绝,被迫退军——安南军“击其暮归”,重创元军。
安南军的这种套路,说明了3个问题。
除了此前提到的丛林地形、瘴气外,还有补给线也是一个问题。
越南北部的红河流域没有内河与云贵高原、广西盆地联系。红河与珠江之间,没有灵渠这样的运河。
红河上游在我国境内的横断山脉,但由于落差巨大,无法通航。
因此,中原王朝由北而攻时,补给非常困难,要长时间投放大军,需要海路运输。
一旦海运受到骚扰,大军就容易出现严重的补给困难,不能持久。
因此,元军虽能屡屡攻破其都城,但不能持久,只能退军,并在难行的丛林地带被敌人“击其暮归”,遭遇失败。
明代对越南的战争
明代建立后,安南又向大明称臣纳贡。
朱元璋将安南列入“不征之国”,双方维系了良好关系。
其后,安南发生政变,外戚黎氏篡位,大杀陈氏宗族。
陈氏请援于明成祖,加之黎氏又屡屡侵犯、挑衅大明,明成祖遂出兵安南。
此次,明成祖委派的靖难名将张辅。
张辅的水平不是盖的,三下五除二,攻占升龙,捉拿了黎氏父子。
随即,地方千名父老请求重设郡县,明成祖遂改安南为交趾,设三司,直接统治。
然而,明成祖用人不当,委派的官吏贪污暴虐,当地又发生了反明起义。
尽管明军屡屡击败起义军,但战事仍然久拖不决。
明成祖去世后,宣宗君臣认为成本太高,遂废除三司,撤回内地,接受安南纳贡之请,再次将关系恢复到“宗藩”关系。
如此,“明属时期”结束。
事实上,明代在安南统治的结束,早年朱元璋的见解已说明了问题。
朱元璋认为:安南等地方,与内地远绝,统治成本很高。而且,得其地、其民,对中原王朝意义不大。同时,安南等国对大明威胁不大,倒是北方游牧民族威胁着大明的统治。
因此,尽管大明取得了重大胜利,但是,由于统治成本过高,财政负担较大,不利于集中精力对付北方的威胁。
大明由此放弃了对安南短暂的直接统治。
清代对越南的战争
清代时,安南再次分裂。
形势不利的后黎朝向大清求救,乾隆遂派孙士毅率军救援。
孙士毅的清军连战连捷,击败软氏,重以黎维祁为安南国王。
随即,乾隆认为大功告成,传令班师。
孙士毅因各种原因,没有及时班师。
然而,当孙士毅初一北上,阮氏反攻,再次驱逐了黎维祁,并趁清军春节期间松懈之机迅速追击,清军损失惨重。
随即,阮氏上表臣服,乾隆也不再追究,封王了事。
这一次,清军还是栽在了老地方:回师途中。
此次,清军并无直接占领之意,其目的只在扶植一个失败的政权。
然而, 后黎朝确实扶不上,最终还使清军陷入困境。
三大原因
由上来看,古代对安南的征伐屡屡受到挫折,主要是3个原因。
首先,是目的不明确,决心不大。
五代之前,中原王朝用兵,就是平定叛乱,恢复统治。
这种情况下,将领多能稳扎稳打,多种方式安定人心,取得胜利。
五代之后,双方已是宗藩关系。
对中原王朝来说,攻打安南的动机不足,用兵,多是为了对已经失败的政权尽宗主国义务。
结果,大军未作长期作战的准备,不能持久,而已经失败的政权又失去了号召力,不得人心,结果,自然是要失败的。
其实,不独中原王朝如此,后来的美国,所遭遇的失败也往往是因这样的原因。
同时,取胜的对手,又深知不能持久相抗,主动称臣请好,本就不愿持续投入的中原王朝也就顺坡下驴,草草了事了。
其次,是特殊的气候、地形问题。
如前所说,山地丛林地形、湿雨气候等原因,导致中原军队往往容易出现流行病,战斗力下降,补给困难,归路险恶的困境,遭遇相当损失。
最后,是解读问题。
对安南的用兵,多以中原王朝退兵,安南政权继续臣服结束的。
事实上,多数用兵中,中原王朝都在正面作战中取得了相当胜利。
同样,在安南与北宋、明交战前,曾多次大举北上扰边,甚至攻城略地;元代时,安南又收留、包庇反元势力。
而除了宋太宗的征伐外,大多数战后,安南都老实安分,相当长时间不敢再危害边境。
因此,只强调中原王朝遭遇损失退兵,不谈其他,是片面的解读。
总的来说,我国与越南交往千年。
其中,虽多次出现战争,但绝大多数时间里,双方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尊重历史,我们不必回避曾经的战争。
然而,片面强调彼此的曾经的战争,在国际关系复杂的今天,可能被不怀好意者离间两国的友好关系,既不客观,也不明智。
-----
网友解答:
-----
不懂得正确运用三光政策!
------------------
推荐阅读:
每天用淡盐水洗脸半年了,朋友都说我怎么变老了,这是怎么回事?
支付宝上的“相互宝”如果可以帮父母加入,但每年分摊额将提高到1000元,你愿意吗?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