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曹爽听从桓范的计策逃去许昌,然后发诏天下兵马勤王,司马懿是否成功?
如果曹爽听从桓范的计策逃去许昌,然后发诏天下兵马勤王,司马懿是否成功?
-----
网友解答:
-----
高平陵政变中,曹爽的智囊、大司农桓范向曹爽献计:请天子驾幸许昌,在大魏的龙兴之地--许昌修筑工事,巩固城防,先站稳脚跟,然后以天子名义诏令各地将领起兵勤王讨伐司马懿。根据当时的形势分析,这个建议是极具可行性的,如果被采纳,对司马氏具有极大的杀伤力。
曹爽受魏明帝曹睿遗诏辅政,是首席托孤大臣,同时又是全国最高军事指挥官------大将军,掌握全国的兵权,可以名正言顺的调动全国的军队,最重要的是,皇帝曹芳在其掌握之中,以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谁敢不从?而司马懿只能占据洛阳孤城挟持太后发令,政治上名不正言不顺,以一隅对抗全国,时间一长就会陷入被动,稍有不慎就可能玩火自焚。虽然司马懿掌控着曹爽的家眷,但是其并不敢随便加害,否则只会坚定其武力讨伐的决心,留着他们可以在形势不利的时候成为讨价还价的筹码,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不会不知道这其中的厉害关系。
可惜曹爽最终还是放弃抵抗了,他相信司马懿那一通信誓旦旦的承诺,以为放弃抵抗可以回家做富家翁,只能说太幼稚了。放弃兵权就成了别人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不要说做富家翁,连身家性命都保不住了。
-----
网友解答:
-----
司马懿以一人之力,不停刷新晋朝司马家族的无耻底线。穿插一个小故事:
国内沿海曾有一个案件:一个渔民借给了另一个渔民二十万。但是欠钱的渔民耍无赖不承认,闹到了当地法庭上;法官也明显看出来了欠钱的渔民耍赖皮。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无法定罪。于是办案法官开车拉着欠钱的渔民,来到了出海观音像面前,指着出海观音像对他说:你当着出海观音的面说一次:我没有欠他钱!欠钱的渔民犹豫了,片刻他承认自己欠了对方二十万。这就是心中敬畏信仰的力量。
我们对比一下司马懿的操作;司马懿最怕的就是曹爽去许昌。但是司马懿太了解曹爽的性格了,他肯定曹爽在听完自己的承诺后不会去许昌——指着洛水发誓,旁边还有文武百官作证。这种誓言的效力在那时候人的心目中的地位是什么样的呢?等同于美国总统宣誓就职仪式上,手按着宪法、开着直播发誓,给曹爽发了赦免令。这种誓言在过去都是神圣的,而且百官都在;曹爽信了,百官也信了;但是司马懿食言了,夷灭了曹爽三族,杀了七千多人。这也是为何晋朝从开过皇帝司马炎死后就开启了八王之乱——无耻这东西是祖传的。晋朝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之一——五胡乱华。
高平陵事变的时候,司马懿只夺取了洛阳城的三千兵马,拿到了一份太后诏书;暂时控制住了洛阳城。但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桓范等人依然能够赚开城门,跑去给曹爽送信。说明当时司马懿控制的洛阳极其不稳,士兵们并不知道司马懿在干什么。司马懿手中的王牌只有两个——太后诏书和曹爽的家人。
当时的曹爽手里握着一把好牌,天子在自己手中,兵符在自己手中,天下兵权在自己手中,重要的大臣都在自己手中。当时掌握兵权的人,都是忠于曹氏的,夏侯玄夏侯霸在长安掌握着十几万大军,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太尉王陵都是忠于曹氏的,忠于司马氏的只有一个兖州刺史邓艾的一万兵马。如果曹爽得到桓范的报告,立刻带天子去许昌。当时司马懿也很怕这个,如果曹爽去了许昌,那么司马懿就是九死一生了。
首先,以天子的名义发布诏书,把司马懿定义为叛军
。要知道,在古代天子诏书远远高于太后的诏书的威力。天子才是国家行政的最高领袖,只有天子出事了,太后才能临时发挥一下作用。太后只是名誉上的领袖。
天子诏书一出,太后诏书基本上废纸一张
。
第二,昭告天下,司马懿谋反,士兵都是被胁迫,其余众人不追究,杀司马懿者封万户,尚金万两,司马懿若投降,不株连其族人
。把这份昭告以皇帝的名义发布天下,或者设法弄进洛阳城,或者对洛阳城的守卫士兵喊话。士兵都不是傻瓜,三千人对打皇帝可能调来的几万人,还要背上叛军的名义,万一输了就是全家小命都没有;如果投降皇帝,即使死了也能被追认个烈士啥的,万一赢了,还能够获取封赏。很明显投降的话更划算。司马懿的族人谋反也是冒着极大的风险的,一旦失败时灭三族的,如果保障了司马懿族人的安全利益,那么他们势必不会死心塌地的跟着司马懿。如果曹爽当时这样发布诏书的话,司马懿占领的洛阳城不战自乱。
第三,调许昌的驻军围困洛阳城,以皇帝的名义
。洛阳三千守卫军,粮草能够持续多久?三千人能够持续抗击几万人的围攻有多久?如果配合第二条,司马懿想杀曹爽的家人都很难,曹爽家人如果被杀,司马懿族人的安全就无法得到保障。他们极大的可能会阻止司马懿杀曹爽家人。
但是曹爽是一个软弱的性格,他没有他父亲曹真那样的雄才和眼光。他更不懂得,在皇权的斗争中,拔出的到是一定要杀人的。曹爽轻信了司马懿的许诺,交出兵权做个富家翁,随后被司马懿以谋反的罪名株连三族。一手好牌打的稀烂,只能说曹爽和司马懿比,就好比是个小学生。
-----
网友解答:
-----
恒范确实谋高一筹,被称为智囊当之无愧!司马仲达这次闪电般的政变,是他人生中的最大亮点,也是马上就要谢世前的闭幕杰作。这是关乎中国走向的十字路口,我曾记得有句名言说的好,“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关键时仅有几步。\"而历史没法假设,必须尊重史实。说曹爽听从了恒范之言,拿着帅印,带领皇帝去许昌而召令天下兵马,声讨反贼司马懿,那他还是曹爽吗?还有可惜大将军曹真,生了象猪一样的三个儿子之说吗?司马藏锋装病许久,等的就是这一天。若假设另想哪还有三国归晋和祖国的统一?我个人认为历史不能假设,离开真正的史实就是多余的,或虚无的梦话。
-----
网友解答:
-----
用桓范的话来评判曹爽的作为,那就是说,曹子丹一世英豪,怎么生出的儿子犹如猪狗。
在当时情况下,司马懿就怕曹爽挟持皇帝去往许昌,这样一来,曹爽就相
当于第二个曹操,而且具有宗室身份。司马懿虽然占据洛阳和全体曹魏宗室以及当朝太后,但话语权却未必在司马懿手里 ,双方 的综合对比应该是半斤八两。
)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曹爽依照桓范的建议,立即带领皇帝前往曹魏龙兴之地许昌。立即巩固许昌城防,再囤积粮草。,最后以皇帝名义罢免司马懿一切职务,再起天下之兵勤王讨伐司马懿。应该说这个方法是有可行性的,如果以此行事,对司马懿有着很大的威胁。再一点就是曹爽是托孤大臣。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大将军,而司马懿具有的优势是掌控京师,以及曹爽和跟随曹爽大臣的家眷,但司马懿肯定不会诛杀这些人的家眷,如果诛杀,这些人就彻底跟随曹爽了。也使得其他朝臣陷入恐慌之中,而留着这些大臣的家眷。使得司马懿在形势不利的时候成为讨价还价的筹码,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不会不知道这其中的厉害关系。
但司马懿也绝非无能之辈,一方面他会以太后的名义罢免曹爽一切职务,并且昭告天下说曹爽挟持皇帝。再妥善安置跟随曹爽一班大臣的家眷,意思是告诉他们,只要他们回来, 一律无罪,只诛曹爽,其他人不予追究。分化瓦解,分而治之,如此一来,曹魏必将分裂。司马懿与曹爽各持一方。
但曹爽最终由于政治上的幼稚放弃了抵抗,他认为司马懿要的只是权力,而自己只要放弃权力,安心做个富家翁就可以了,再说。自己当年罢免司马懿也没有杀司马懿,由此,司马懿也应该饶过自己,但是他错了,你放弃权力,权力就放弃了你,你就成了别人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了。司马懿一世枭雄。鹰顾狼视、不是慈善家。政治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我的是我的,你是也我的。这是司马懿的行事准则司马懿把曹爽骗进洛阳就注定了曹爽的死期。
曹爽膏粱子弟。自然不是老谋深算司马懿的对手。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其实没有疑问的,就是史书没说的话,需要我们来补充清楚。
答案是:司马懿还是有很大几率成功。
理由是,今人读史,常有一种智商上的优越感,觉得那些曾经在几千万人口的大国里主掌国政的人是政治嗅觉和智力还不如自己的傻瓜,这是非常可笑的。
曹爽在洛阳城外想了一夜,应该仔细盘算过自己逃去许昌,组织反攻的可能性,那么他为什么放弃了?
这要从曹魏的军事布局说起。
曹魏的军事力量,分为中军、外军和州郡兵三部分,中军、外军都是士家兵户为来源,只是驻扎地不同。
中军随皇帝行动,之前在邺城,后随曹魏迁都到洛阳,
所以才有曹丕迁徙十万户冀州士家到洛阳的记录。
曹丕征孙权,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也就十多万军队出征,这是合并了中军主力和淮南屯兵的结果。
而当时的驻军要点,其实有几个:
西面(长安)、东面(淮南)、南面(荆州)三个重兵集团。
曾经许昌也是一个屯田兵重地,但是邓艾屯田,移军屯于淮南淮北,总数五万人。
说起来,满打满算,曹魏在关东地区的中外军加起来,也就是20—30万人左右。
结合上面说的,曹丕移十万士家到洛阳,中军家口都在洛阳城中,也就是占到整个武力的一半左右。
这种兵力格局,也符合以内驭外的常态。
再说战略要地,曹操在淮南一线,合肥屯兵不过七千,还是合乐进、张辽两位名将,各人部曲肯定在内,曹仁屯樊城,兵力也只有数千。
所以,司马懿占了洛阳,又得到了百官和太后支持,已经占了整个魏国在关东力量的半数以上,再加上司马懿在雍凉地区的经营,又有近十万兵的支持,这就意味着,即使曹爽下定决心另立中央,他的军事实力的极限也就是拉到魏国的13兵力。
如果地方不理他,他的实力就更小,完全是鸡蛋碰石头。
所以,他的选择其实也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如果说他有大翻盘的可能性,为什么要把脖子伸到刀下去,就是为了验证后人理解的,他是缺心眼吗?
-----
网友解答:
-----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是一次政治冒险行为
,在此之前,司马懿家族中除了司马师以外,均丧失实权,政变的启动力量仅有司马师暗地里扶植的死士。若不是
身为少壮派领袖的曹爽,为政作风与政治举措得罪了过多的曹魏元老
,曹魏元老绝不会站在司马懿的一边。
质言之,高平陵之变在发动之时,司马懿一方或许暗含篡代野心,但
以蒋济为代表的曹魏元老仅仅是抱着打压曹爽的目的支持司马懿,而非支持司马懿篡代
。否则司马懿父子三人也犯不着在高平陵之变以后,再花十多年的功夫,以三代四人之力才完成篡魏之事。
桓范的建议是相当精准的
,曹魏实行五都制,除了洛阳以外,在长安、邺城、许昌、谯分别驻扎着大量军队与屯田系统,而且曹魏宗王也不在中央而均在地方,一旦曹爽兄弟与魏帝曹芳一道前往与洛阳相距不远的许昌。凭借建安年间对于许昌的营造,淮泗流域的大规模屯田,淮南、襄阳、许昌的大规模驻军,以及各地宗王的出头支援,
曹爽便一举获得了坚城、兵粮、军力与宗室支持
。
反观司马懿一方,在高平陵政变以前,司马懿父子仅仅凭借多年对峙诸葛亮,完成了对长安方面关陇军力的把握,并且刚刚控制了洛阳附近的屯田军,并不足以对抗淮南边军、襄阳边军、许昌镇军。即便考虑到关中、淮南、襄阳三边军需要防备吴蜀而不可轻易调动,许昌与洛阳之间便会首先进入对峙状态。
一旦局面陷入到洛阳与许昌之间的对峙状态,则曹魏宗室、曹魏元老与曹魏地方官的选择便至关重要了。由于司马懿父子是在控制宫城之后,才以挟持太后的手段获得了太后诏书的支持,而曹爽兄弟则是正常陪同魏帝祭祀谒陵,
司马懿一方是存在重大政治劣势的,是更拖不起的一方
。只要曹爽兄弟继续与魏帝在一起,便可以避难许昌的名义,博取关东各地地方官、曹魏宗室与洛阳元老的同情,进而
以名分更加纯正的魏帝诏书否决太后诏书的效力,直接讨伐司马懿的犯禁矫诏之罪
。那么,司马懿一方便会失去从洛阳发号施令的权威,进而失去获得地方官支持的可能,成为独夫,而被曹魏天下共同讨伐。曹爽一方则能够以克难定乱的大功,一笔抹杀正始改制时不得元老人心的局面,以及曹爽伐蜀的军事失败。
综上,只要曹爽听取了桓范的意见,那么司马懿父子就有很大概率走向彻底的政治失败。
-----
网友解答:
-----
多谢网友“彪218431606”邀请回答。
今年8月初我到重庆参加一个访谈节目“这事儿有毒”,聊了一个小时的司马懿,当时就对主持人讲:如果我是曹爽,司马懿就是瓮中之鳖。所以,我对您问题的答案是:司马懿必败,不是自杀就是被捉,然后满门抄斩。果如此,就没有司马氏晋朝,中国历史就要改写了。
你我都能想到这个法子,那个曹爽怎么就想不到,难道是傻缺?退一步说,即使他想不到,还有桓范这样的谋士出主意提醒啊,为什么他就是不采纳?
曹爽的愚蠢决定(向司马懿妥协投降),反衬出司马懿对人心的洞察力。在这之前,司马懿已经与曹爽共事至少8年,互相都知道怎样相处,但相处方式高下立盼。曹爽一直防备司马懿,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不断压缩司马懿的权力。最后,司马懿干脆主动请辞,什么职务都不要了,提前退休,回家休息。
看起来,司马懿处于绝对弱势,实际上他在“四两拔千斤”,只是在“暗处”等待“拔”的时机。在等待的时间里,司马懿做了必要的准备,比如让儿子司马师当首都城内部队的指挥官之一。
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司马懿准备得再充分,做得再漂亮,政变再成功,手里的资本也只有一座首都,首都之外都是曹爽和皇帝的。这就是题主所说,只要曹爽以皇帝的名义号召天下兵马勤王,司马懿必死无疑。然而,司马懿还是果断发动了高平陵政变,因为他太了解曹爽的弱点了——此人优柔寡断、有勇无谋、贪生怕死、不敢冒险。果然,曹爽在犹豫了一个晚上之后,决定向司马懿投降,只因对方提出了一个诱降条件:保证你以富翁的身份活到老。可惜,没几天曹爽就被司马懿咔擦了。这说明啥?说明曹爽与司马懿8年共事,对真实的司马懿根本不了解。
司马懿一定很喜欢一句话:与人斗,其乐无穷。
-----
网友解答:
-----
说司马懿必然成功,或者说司马懿大几率成功,我觉得这是对历史的无知。曹爽如果听桓范的,司马懿失败的几率是极大的,甚至可以说是必然失败的。
先看两则故事吧,西晋的故事。这些事离魏国时间很近,很有说服力。故事的主角是一物一人,物叫驺虞幡,人是西晋皇帝司马衷。
故事一:楚王司马玮被杀
\"会天明,帝用张华计,遣殿中将军王宫赍
驺虞幡
麾众曰:' 楚王 矫诏。'众皆释杖而走。”
《晋书》
司马玮手持禁军与贾后合谋杀汝南王司马亮,然后贾后要反杀司马玮。这时候,驺虞幡登场,禁军士兵立刻放下武器放弃抵抗,司马玮被俘。
故事二:齐王司马冏被击败
长沙王乂径入宫,发兵攻冏府。冏遣董艾陈兵宫西。乂又遣宋洪等放火烧诸观阁及千秋、神武门。冏令黄门令王湖悉盗驺虞幡,唱云:\"长沙王矫诏。\"乂又称:\"大司马谋反,助者诛五族。\"是夕,城内大战,飞矢雨集,火光属天。帝幸上东门,矢集御前。群臣救火,死者相枕。 《晋书》
长沙王和齐王火拼,齐王想到了驺虞幡的作用,亮出了驺虞幡,想让长沙王的士兵束手就擒,结果,齐王亮出了皇帝本人,占有巨大优势的齐王司马冏战败。
这两则故事的主角,驺虞幡和皇帝司马衷,都说明了一件事,除非大局已定,像当年司马昭杀高贵乡公时那样的皇权沦丧,否则在帝国体系尚在的时期,哪怕是八王之乱前期,皇帝的权威都是占绝对优势的。代表皇帝止兵命令的驺虞幡能让禁军自动放下武器,皇帝本人能让占尽优势的齐王瞬间崩盘。而在后魏明帝时代,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的时期就是如此,少帝曹芳的皇权仍旧是至高无上的,不可对抗的。曹爽手握皇帝,就是最大的优势。
司马懿政变时期,靠的是司马师手下的三千死士。能够成功控制京城洛阳,靠的是被曹爽新政得罪了的士族领袖们,如蒋济、陈泰。但是蒋济、陈泰都是世受曹魏国恩的,他们只想夺回被曹爽夺走的权力,而不是反曹魏。所以他们才支持司马懿,他们和司马懿是合作关系。司马懿为什么要派蒋济去哄骗曹爽呢?一来,蒋济担保曹爽交权后没事,曹爽才会相信。你派别人去,没人有这个信誉度。二来,司马懿真的不敢来硬的。靠什么来硬的?禁军?曹爽只要亮出曹芳,皇帝本人,禁军基本上就会归附曹爽。这几乎是肯定的。司马懿手里唯一的底牌就是控制着曹爽的家小和禁军的家小。但是有士族们在城内维持秩序,城外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司马家是做不到大规模在城内大开杀戒的。所以,有一种说法,曹爽不回洛阳,一家都没事,回了洛阳,全家都死光。
那么,如果曹爽听了桓范的,胜负手是什么呢?各地都督站队。曹魏是五都制和军区制,其他四都和军区有大量的驻军。去了许昌,进一步获得兵力和补给后,就是传召天下了。刚才所说,如果许昌军VS洛阳军,基本上司马懿毫无胜算的,有胜算,都不用骗曹爽,直接率军队杀到高平陵就可以了。顾忌点就是皇帝在曹爽那啊。那么都督会怎么站队呢?个人认为,只有雍梁军可能会站在司马懿一边,这是司马懿唯一有军方背景的地方。而其他的都督选择曹爽的可能性大。很可能雍梁军在重压之下也会选择观望。重中之重,还是那句老话,曹爽有皇帝。占了政治资源和大义名分,挟天子以令诸侯。
综上,如果曹爽听了桓范的,司马懿几乎是必然失败的。
-----
网友解答:
-----
这样司马懿失败的可能性非常高。
司马懿那边的支持者,有一些老臣,如蒋济、高柔等,他的党羽也有不少。另外司马懿还有皇太后的支持。司马懿失势多年,手中并没有兵权。在政变中,司马懿控制了原来归属曹爽兄弟的军队。
而曹爽掌握的王牌更多。首先,他是先帝任命的大将军,掌握着天下的兵权、政权,有权力调动天下兵马。司马懿虽然夺取了京城守卫部队,但曹爽能够调动的兵马更多。而且,曹爽手里还控制着皇帝曹芳。只需要皇帝发出诏书,陈述司马懿的罪过,司马懿会立刻陷入被动。
司马懿那里虽然有太后的支持,但太后影响力不如皇帝。司马懿再另立皇帝,也缺乏合法性。
如果曹爽带着皇帝去许昌,调集天下兵马,征讨司马懿,司马懿那边会土崩瓦解。天下兵马肯定只认皇帝、大将军,不会认他司马懿。原来支持司马懿的人也会动摇。估计不用打仗,司马懿那边就已经失败了。
-----
网友解答:
-----
曹爽之所以没有选择听从桓范的计策,最主要原因是因为曹芳不是曹丕的血脉。
曹叡因为和父亲曹丕关系不好,是曹丕临死前一天才匆忙指定的继承人,所以对于自己的兄弟都非常提防。
曹叡一直没有儿子,按理说他要选一个养子也应该选自己兄弟的儿子,毕竟皇位不能旁落到曹丕兄弟血脉啊。
这一点,在清末同治帝驾崩后选新新皇帝表现的更淋漓尽致。
同治帝死后,有人提议道光帝长子长孙贝子溥仑当嗣皇帝,慈禧这个亲妈还没说话,惇亲王就跳出来反对,理由就是溥仑以及他爹载治不是道光帝血脉,是远支宗室过继。
但是曹叡可能担心从兄弟儿子里选养子,将来这个养子当皇帝后会把自己亲爹封为皇帝,把自己移出去,让自己吃不了冷猪肉,所以曹叡没有选自己兄弟的儿子,而是选择曹芳这么一个曹彰的孙子作为自己养子。
所以说,曹芳虽然是皇帝,但是他的合法性是严重不足的。
同样,曹爽虽然是摄政,但是曹爽是一个“假曹”啊,曹爽父亲曹真原本姓秦啊,曹真是曹操的养子,他也存在合法性不足的问题。
假设曹爽真带着曹芳跑到许昌去号令天下兵马勤王,可要是司马懿用郭皇太后的名义废掉曹芳,再立一个曹丕血脉的新皇帝,曹爽真不敢保证文武百官还会向着曹芳这么一个曹彰的孙子。
这就是为什么曹爽最终没有选择桓范的计策的原因。
-----
网友解答:
-----
公元249年,司马懿请太后懿旨发动高平陵政变。这时司马懿胜算不大,因为皇帝在曹爽手里,又有大司农桓范手印,以皇帝名义调动天下兵马勤王,成功10090,司马懿虽老谋深算,手下不过三千死士,如何抵挡。再说司马懿造反名不正,言不顺,无人臣之道。司马懿深知其理,只有派人讲和,许其承诺,只交出兵权,永保富贵。可惜曹爽犹柔寡断,又不得城中家私,娇妻美妾。讫降,愿做富家翁。桓范阻曰,虎狼之侧岂容鼾睡。爽不悟。范退出,仰天叹曰,可叹曹子丹一世英雄,几个儿子如蠢猪也。果不其然,曹爽交出兵权,即软禁,后以谋反罪,夷三族。
------------------
推荐阅读:
上一篇:为什么有些人打篮球的时候,打半场很厉害,全场就状态不佳了?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