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大哥打下的天下,为何要立刘玄做皇帝?
刘秀大哥打下的天下,为何要立刘玄做皇帝?
-----
网友解答:
-----
刘縯带着刘秀造反时,风头很盛。但兄弟俩统帅的舂陵兵,实力太弱。
弱到什么程度呢?
弱到刘秀这个二把手,只能骑牛作战。
“光武初骑牛,杀新野尉乃得马”——《后汉书·光武帝纪》
后来是打下了一座县城,杀了县尉,刘秀才骑上了高头大马。
想想看,连主将都只能骑牛,这队伍的家底得薄到什么程度?
而在乱世之中,如此单薄的家底,又如何谈得上建功立业呢?
恐怕连活下来都难吧?
刘縯一代枭雄,当然懂这个道理。
他在单打独斗一段时间后,马上就遣族兄刘嘉联络绿林军大佬,表达了自己想合伙干的意思。
后来,绿林军中的
新市兵
和
平林兵
的大佬同意刘縯带兵入伙,玄汉政权的基础这才得以奠定。
所以,
刘玄上台前,刘縯其实只是绿林中的大佬之一。他并不是老大
。
虽然他与新市军、平林军,以及后来加入的
下江兵
联合后,作战骁勇。曾一度被众人推举绿林军盟主。
但他毕竟只是临时的盟主,不是真盟主。
而且新市兵、平林兵的老大也看出来了。
刘縯、刘秀哥俩,骑牛打仗都这么生猛!
万一让他们发展壮大了,自己的部队岂不是要被他们吞并了?一旦没了枪杆子,自己在这世上哪还有容身之地?
因此,当绿林军的大佬们决定建立政权,拥立皇帝时,另外三股势力的大佬,就故意没通知刘縯,偷偷得先开了个小会。
在小开会期间,除了下江兵的老大王常提议拥护刘縯外(王常后来投靠刘秀,为东汉开国功臣之一),其余大佬都持反对意见。
反对声音远远压过支持的声音,于是,刘縯就被踢出了局。
诸将会议立刘氏以从人望,豪杰咸归于伯升,而新市、平林将帅乐放纵,惮怕升威明而贪圣公懦弱,先共定策立之,然后使骑召伯升,示其议。——《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列传》
不拥立刘縯,那拥立谁呢?
几个大佬商量后,确定拥立原则——
被拥立之人,势力不能太大。否则不好控制。但一定要是刘姓宗亲。否则,不能招揽人心
。
在这个原则下,刘縯的族兄弟,当时在平林兵中只是打酱油混日子的刘玄,于是就被推举为了皇帝。
开完小会后,几个大佬设下鸿门宴,通知刘縯回来开会。
前面说了,刘縯对开小会这种事情,是不知道的。所以他就没带卫士。
等到他进到会场,傻眼了。众人持械逼迫他立马表态,同意就能走。不同意就是咔嚓!
他没得选,故而才在绿林军版的鸿门宴上选择了妥协。
之后,刘玄正式被拥立为傀儡皇帝,绿林军的各大佬皆高官封侯。
其中,刘玄所在的新市兵成为最大赢家。团队老大王匡和王凤,分别被封为定国上公和成国上公。
平林兵和下江兵的老大,以及刘縯,分别封三公。
对此,刘縯很不爽,支持他的南阳豪强也很不爽。
但没办法,这就是政治。
多头格局之下,除非强者有压倒其他人的绝对优势。否则,不仅很难上位。而且还会被其他人刻意的打压。最后上位的,往往是不起眼的某个弱者。
其实不单是绿林军,当时同样也是多头格局的赤眉军也是如此。
樊崇、逄安、徐宣、谢禄、杨音等赤眉军大佬也是谁都不服谁。
于是,放牛的刘盆子就这么上位了。
而刘盆子这个傀儡皇帝,那比刘玄都惨。
赤眉军的大佬当着他的面,都敢肆无忌惮地打骂厮杀。背着他,简直要反天。气的刘盆子是夜夜哭泣,以泪洗面。
盆子居长东宫,诸将日会论功,争言讙呼,拔剑击柱,不能相一。更相辩斗,而兵众遂各逾宫斩关,入掠酒肉,互相杀伤……盆子惶恐,日夜啼泣,独与中黄门共卧起,唯得上观阁而不闻外事。《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
刘玄登基继位,绿林军大佬各领封赏后,王莽决定枪打出头鸟,集中大军讨伐。
于是,著名的昆阳之战爆发。
这一战不用多说,刘秀以七千人打垮了四十二万敌军(也有说实际只有十万),创下了冷兵器时代,又一个以少胜多的战场奇迹。
绿林军的大佬,想方设法打压刘家兄弟。
可人家是位面之子,自带发光属性。不管走哪都是风云人物,盖不住风头。
盖不住怎么办?
傀儡皇帝刘玄和几个绿林军大佬商量后,决定再设一个鸿门宴,干掉刘縯,一劳永逸解决问题。
刘縯被杀前,刘秀曾劝他别去赴宴。
因为刘秀发现,当年跟随他一起造反的很多舂陵兵老将,比如后来投靠新市兵,弄死刘縯的李轶,私下里就与老绿林军的大佬有来往。
自家的根基,可能被别人撬动了。
但刘縯对此却不以为然,表示刘玄和其他人都是垃圾,不必当回事。
最终,木秀于林,被风摧之。平时太过于锋芒毕露,不懂得收敛自己光芒,对于险恶的权力斗争估计不足的刘縯,就被杀害了。
更始乃与诸将陈兵数千人,先收稷,将诛之,伯升固争。李轶、朱鲔因劝更始并执伯升,即日害之。——《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列传》
刘縯被杀时,刘秀正在外地。他手上撰着一部分兵力。另外,舂陵兵也没有都背叛。
如果刘秀这时候举起大旗,为兄报仇,那事情就闹大了。
于是刘玄就与绿林军的几个大佬,又开了一个小会,并且又确定了一个原则——必须马上平息事端,让刘秀和南阳豪强们明白,
他们这次行动,只针对刘縯个人,绝不是要对整个舂陵兵势力进行大清洗
。
而刘秀对此,也非常“配合”,没有对兄长被杀表露任何不满情绪。
于是,刘秀就逃过了一劫。并在不久后,被刘玄派到河北招兵买马。
结果刘秀这一去,就是龙归大海,虎归山林。一发不可收拾。
-----
网友解答:
-----
主要原因有二:
一:当时绿林军内部有平林兵、下江兵、新市兵,舂陵兵4个派系。刘秀兄弟是舂陵兵的首领,与其他派系的首领不和,自然不会得到他们支持。
二:其他绿林军首领喜欢放纵,忌惮威严贤明的刘秀大哥,而贪图刘玄的懦弱,所以他们决定立刘玄为帝。
此事详情如下:
一、刘秀大哥与绿林军将领不和
1.刘秀兄弟起义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王莽对社会进行了复古改革,使社会矛盾更加激烈,农民起义的烽火燃遍九州。其中,绿林军,赤眉军是两支势力最大的农民起义军。
南阳郡的刘縯、刘秀兄弟是汉室宗亲,不过当时他们家族已经没落了。刘秀的哥哥刘縯性情刚毅,慷慨大方,心怀大志,他想要恢复刘汉天下,于是散尽家财,结交结天下英雄豪杰,图谋大业。
刘縯、刘秀兄弟召集宗族以及郡中豪杰聚兵起义。刘秀家族早前从舂陵郡迁徙到了南阳郡,所以他们的队伍被称为舂陵兵。
2.绿林军内部派系
新市人王匡、王凤不满王莽政权,也兴兵起义,他们时常隐蔽在绿林山中,所以被称为“绿林军”。后来一场瘟疫,5万绿林军死伤近半,于是他们离开绿林山,另谋出路。王常、成丹西入南郡,称为下江兵;王匡、王凤、马武以及支部朱鲔、张卬等北入南阳,称为新市兵。平林人陈牧、廖湛聚众千余人,称为平林兵,响应王匡军队。
刘縯觉得单凭自己的力量无法抵抗王莽的军队,更不用说推翻王莽了,于是决定加入绿林军。
其实当初绿林军离开绿林山后,就应该称为绿林联军了。后来的平林兵首领陈牧、廖湛和舂陵兵首领刘縯兄弟都没有在绿林山呆过,自然亲疏有别。王匡、王凤资格最老,名义上是绿林军共同的领袖,但他俩也只能直接指挥自己的新市兵,根本指挥不了其他派系的士兵。
3.刘縯与绿林军其他派系将领不和
绿林军中主要有新市兵、下江兵、平林兵、舂陵兵四个派系,但矛盾主要在舂陵兵和其他三个派系之间。
为什么刘縯与绿林军其他派系将领不和呢?主要是因为舂陵兵和其他派系士兵的组成成分不同。舂陵兵将士主要由刘縯兄弟宗族子弟、南阳郡豪杰以及士族子弟组成的,他们的文化素质较高,有着推翻王莽建立新时代的信仰。而其他三派的将士都是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为了混口饭吃才起兵造反的,没有理想,只知道抢钱抢美女。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就造成了双方面和心不和的局面。
4.选立刘姓皇帝
绿林联军有内部矛盾,虽然共同的目标都是攻打王莽,但无法协同作战,甚至为战利品的分配问题而大打出手。所以,绿林联军需要选出一个共同的首领,统一指挥,让大家团结一致的对付外敌。
当时人心思汉,为了满足众人的心愿,凝聚力量,所以诸位将军开会商议,决定从刘姓宗室中选出一人做皇帝。
二、绿林军忌惮刘縯威严贤明,贪图刘玄软弱
1.刘縯在天下有极高威望
刘縯贤明英武,善于智谋,屡次大破莽兵,功劳卓著。王莽十分忌惮刘縯,下诏求购刘演的人头,能成事者,封赏食邑五万户,黄金十万斤,官列三公之首。
当初新市兵、平林兵、舂陵兵组成的绿林联军被王莽打败,平林兵、舂陵兵都想解散而去。刘縯听说王常的下江兵在附近,就去见王常,说明联合的好处。王常大悟,说:“王莽篡汉弑君,残暴无道,人民思汉,所以豪杰并起。现在刘氏复兴,就是真主。我真想为此献身,辅助刘氏成就帝业。”刘縯说:“如果事成,我岂敢独享尊荣!”于是与王常深深结交。
刘縯不仅在绿林军中威望极高,在天下也享有盛名,很得民心。当初绿林军攻打某城,久攻不下。该城长官说:“我只要得到刘縯将军的劝降信,我就投降。”其后刘縯来到,那人献城投降。
南阳郡的诸多豪杰士大夫、以及绿林军下江兵的首领王常,推举刘縯当皇帝。
2.刘玄的简介
刘玄也是汉室宗亲,正好是刘秀的族兄。西汉末年,刘玄的家族和很多汉室宗族一样,已经没落了。刘玄曾经犯过罪,他假装已死,因此就逃亡在外。后来刘玄投奔了平林兵,在首领陈牧帐下任职。
其他派系的将领没有姓刘的,于是从军中士兵搜寻,正好找到了刘玄,于是打算推举刘玄为皇帝。
史书说刘玄性情胆小懦弱,但后来刘玄杀刘縯,除掉绿林军各首领,足以证明他是扮猪吃虎。
新市兵、平林兵将领贪图享乐,忌惮威严贤明的刘縯,所以坚决立懦弱的刘玄为皇帝。
3.皇位之争
当时双方为了选皇帝,激烈争吵,互不相让。新市兵、平林兵已经做了决定,立刘玄为帝,然后再派人召来刘縯说明情况。
刘縯很想当皇帝,他知道一旦立刘玄当了皇帝,自己就难有机会当皇帝了,于是他说:“诸位将军想尊立刘氏宗室为帝,恩德深厚。然而以我之见,如今赤眉军有几十万,听说我们立了皇帝,恐怕赤眉军也会立个刘氏皇帝。如此,必将引起两方内斗。如今王莽未灭,而义军相攻,危害很大。况且谁能胜出,也很难确定,不如先称王。”
多数将军都同意刘縯的意见,而将军张卬拔剑击地威胁说:“犹豫不决就不能成事。今天立刘玄为帝的决定,不得反对。”众人见状,只得听从。 刘縯为了大局,也无奈同意了。
刘玄当了皇帝,号称更始帝。刘縯被任命为大司徒,封为汉信侯。豪杰对刘玄称帝感到失望,多有不服,依旧拥护刘縯。更始帝君臣非常忌惮刘縯,日夜不安。其后,更始帝在大臣朱鲔、李轶的劝说下,除掉了刘縯。
综上所述,同为汉室宗亲,绿林军立刘玄不立刘秀大哥刘縯,是因为这两点:
1.刘縯与其他绿林军将领不和;
2.绿林军贪图享乐,忌惮刘縯威严贤明,喜欢刘玄软弱可欺。
史事参考《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列传》
流年檐下雨,浮世阶上苔。檐雨坠珠,转瞬流年千秋。阶苔行蚁,方寸浮世万象。我是作者檐雨阶苔,欢迎关注。
-----
网友解答:
-----
首先纠正一下,刘玄不是刘縯和刘秀推立为帝的,而是被当时绿林各路将领共同商讨推立的。提这个问题可见受电视剧的影响太深。
刘玄,南阳舂陵人,自称西汉皇族后裔,汉景帝刘启之子长沙定王刘发之后,这样算的话,也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族兄了。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但这个政权仅存在了15年(公元8年-公元23年)。王莽时期,大肆改革致使国家治理混乱、民不聊生。天凤四年(公元17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饥荒四起,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尤赤眉和绿林两支最胜。
地皇三年(22年),王常、成丹西入南郡,号为下江兵;王匡、王凤、朱鲔、张卬等北入南阳,号为新市兵;刘縯、刘秀在舂陵起兵,号舂陵兵;陈牧、廖湛在平林起兵,号为平林兵,响应各路绿林。刘玄就在这个时候投奔了陈牧,担任陈牧手下的安集掾。地皇四年(公元23年),因各路起义军没有统一的领导,所以大家经过商议共同推举还算有一点战绩的皇室后裔刘玄为帝,改元更始,史称更始帝。
刘玄的这个皇帝像是捡来的一样,也许获得的太容易,所以就不知道珍惜。这个人才输平庸,胆小怕事,喜欢享受,猜疑心重,还不努力。获得帝位之后,对刘縯颇为猜忌。刘縯与刘玄一样同是西汉皇族后裔,如果按身份来称帝的话,他也符合;但就战功而言,刘玄根本不够格,刘縯和刘秀又是舂陵兵领袖。昆阳之战,刘縯、刘秀一战成名,威望渐高,刘玄便起了杀心。杀了刘縯,引起刘秀及舂陵兵的不满。此后,也因猜疑,杀掉了当年推举他为帝的陈牧、成丹等人,迫使王匡、张卬等人投降了赤眉军。于是两军合并进攻更始,当了两年皇帝的更始刘玄生命也走到尽头。赤眉攻下长安,原本赦免了刘玄,但在政治斗争中,最终还是被赤眉将领谢禄勒死在了长安郊外。刘秀念同是皇室后裔,又是族兄,便派人收了尸首,葬于霸陵。
那么,绿林为什么要立刘玄为帝呢?
其一,跟当年项羽等人推选熊心为楚怀王的一样,为了赢得天下人的支持和拥护。西汉灭亡后,王莽的混乱统治使得老百姓又开始怀念刘姓天下了。这时候打着刘氏皇亲血统,更具有凝聚力和号召力。东汉末年,刘备也使用过这个招数。
其二,刘玄虽然也在跟着搞革命,但总体来说胆小怕事,易于控制,这也是各路将领希望看到的。比如众人推举其称帝后,接受群臣朝拜,没见过此种场面的刘玄羞愧流汗,举着手连话都说不出来。
其三,汉武帝之后,受董仲舒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已经有了正统观念,这个在班固《汉书》中可以窥探一斑。刘玄再怎么着也是刘姓子弟,合乎正统原则。
-----
网友解答:
-----
当光武帝刘秀还在王莽的太学读书时,他那个猛男大哥刘演,已经在江湖上闯出很大的名堂来了。
刘演是个啥样的人呢?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刘邦,基本上就那么个性格。他个性张扬,而且十分大方。大家都有一个习惯,喜欢跟大方的人交朋友,所以刘演身边的朋友非常多。
王莽篡汉以后,乖乖男刘秀依旧选择去他兴办的太学读书,可猛男刘演却坐不住了,二话不说就把家产都给卖了,拉起了一支队伍跟王莽对着干。
刘秀毕业以后,本不打算加入哥哥的队伍,他只想在家好好种田。你别说,人家还挺享受那种躬耕山野的日子。
结果刘演手下有一帮人打家劫舍,害得刘秀不得不加入了他哥哥的阵营。
也就是说,其实真正起兵对抗王莽的领头人,是刘秀的哥哥刘演,刘秀当时只是哥哥身边的跟班。为什么刘演没能捞一个皇帝做做呢?尤其是在起义成功后,居然让更始帝刘玄占了先机,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刘演只是绿林军中的一派领袖。
刘演起兵的时候,由于财力有限,只征召了七八千人。这点人马打几个县城还凑合,真想要靠这点人打天下,基本是没机会的。
而王莽的势力强大,手握正儿八经的正规军,刘演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因此刘演便派遣刘嘉到绿林军那边寻求联盟。
说好听点是联盟,其实就是加入人家。当时绿林军中,已经有了新市兵和平林兵两个派系的人马,而且他们的力量十分强大,已经渗透到了南阳周边。南阳是舂陵军的地盘,也就是刘演的势力范围。
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刘演带着舂陵兵加入了绿林军。此意壮大了起义军的力量,后来在对付王莽的过程中,王常、成丹、张卬带领的下江兵也加入了绿林军。
这么一来绿林军中,就有了4大集团力量,分别是:平林兵、下江兵、新市兵和舂陵兵。
刘演作为其中一派的军队领袖,在自荐为皇帝的时候,是不是要考虑一下其他3派领袖们的意见?
很显然,人家不希望刘演做皇帝。为啥?因为刘演这个人实力太强,要是让这哥们做了皇帝,其他3派的兵马早晚要被这哥们给吞了!没办法啊,无敌是多么的寂寞,以至于丢了皇位。
二、绿林军的其他3派,都支持更始帝刘玄。
刘演实在是太猛了,打仗猛,交朋友猛,又是舂陵侯的后裔,活脱脱一个皇位接班人的苗子!可真是因为如此,把其他人给吓怕了。
当时大家商量着要立一位刘姓宗室的人做皇帝,统一领导绿林军。这个时候南阳起兵的将领们纷纷支持刘演,这是没话说的。毕竟刘演讲义气,又有超越常人的智谋和才能。
可是以王匡、王凤、张卬为首的绿林军其他领袖,却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一致认为,刘玄这个人比较懦弱,将来很好控制,所以全都支持刘玄。
这下完犊子了,为了逼迫刘演认命,他们甚至把前线的刘演给调回来,要求刘演表态,该不该立刘玄为帝。
其实这就是想要自然而然地否定刘演继位的可能性。刘演又不是呆子,他自然明白其中的意思,所以表示先缓一缓再说吧!其他将领也纷纷附和,还是缓一缓再说,其实就是反对的意思。
眼看着这事儿就要破产了,张卬跑出来把长剑拔了出来呵斥道:兄弟们都干啥呢?要是今天办不成这事儿,我看大家散伙算了!
张卬是下江兵的领袖,实力强大,他都这么说了,其他人要是再反对,恐怕真的要祸起萧墙了。因此大家也就不再坚持了,刘玄正式成为了皇帝,而刘演只得了一个汉信侯、大司徒。
三、在刘演心目中,还是以恢复汉室江山为首要目标。
南阳集团得知这个消息以后,差点没炸了锅。谁也想不到,一个名不经传的刘玄可以继承大位,而战功卓著的刘演,却只能甘当配角。
刘演为了大局,只好带着舂陵兵奔赴前线,没办法啊,这要是继续在这里呆着,绿林军内部肯定会内讧,到时候开心的反而是王莽。
大丈夫之鼓动拔起,其志致盖远矣。若夫齐武王之破家厚士,岂游侠下客之为哉!其虑将存乎配天之绝业,而痛明堂之不祀也。及其发举大谋,在仓卒扰攘之中,使信先成于敌人,赦岑彭以显义,若此足以见其度矣。志高虑远,祸发所忽。鸣呼!古人以蜂虿为戒,盖畏此也。---《后汉书》
当时刘演当然也不甘心,但是还是要以大局为重,谁让对手王莽还笑得那么开心呢!所以刘演便来到了新野城,不费一兵一卒便拿下了平林兵打不下的新野,再次让大家竖起了大拇指。不久之后刘演又攻下了宛城,功高盖主。
更始帝刘玄心里很不爽啊,但是表面上也只能笑嘻嘻地赞许刘演厉害。仅仅3天以后,刘演的弟弟刘秀,又在昆阳城下,击败了王莽的40万大军,为更始政权立下了无上功勋。
这兄弟俩在更始政权内部,实在是太出彩了!所以说身为皇帝的刘玄,从自身权力地位的角度出发,也不能不忌惮他们俩。刘演明白山河已经破碎,如果再不团结起来,又如何恢复汉室江山呢?
四、乍一看刘演是刘邦,实际上刘演就是项羽。
刘演曾有三次机会逃脱厄运,结果都被他完美地错过了。
第一次机会,打下宛城后,刘秀的劝谏。
刘玄开始忌惮刘演以后,便策划了一场鸿门宴,打算以摔玉佩为号,在宴会上击杀刘演。当时刘秀多次提醒刘演,刘演都表示这只是例行公事而已,并没有放在心上。
第二次机会,刘玄的鸿门宴后,樊宏的劝谏。
在宴会上,刘玄几次三番打算动手,甚至把刘演的佩剑都拿走观赏了,最后还是没下手。倒是让刘演的舅舅樊宏看出了杀机。樊宏提醒刘演一定要小心刘玄,可刘演还是一笑了之,完全不放在心上。
第三次机会,刘秀提醒刘演:有内奸,取消交易。
和刘秀一同起兵的李铁,本来是刘演这边的人,可现在已经暗中倒向了刘玄。这事儿被刘秀发现了,所以刘秀多次提醒刘演,一定要小心这个人。
可刘演却觉得大家是一起起义的好朋友,好战友,咋能怀疑对方呢?于是又没有把这事儿放在心上。
错过了这三次机会以后,刘演再想躲过刘玄的暗害,基本不可能了。这个时候刘玄的心腹大将刘稷由于不满刘玄登基,结果被刘玄给宰了。
刘演气坏了,还打算向刘玄讨个说法,结果李铁果断出卖刘演,刘演同一天也被刘玄给宰了。所以说啊,刘演看似是个人杰,可惜只有成为项羽的命,压根就成不了刘邦。
总结:反观刘秀,那是真正的英雄。
真正的英雄,并不仅仅是那种横冲直撞,豪爽霸气的人。他们还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拿得起放得下的心态。刘演并不具备这些,而刘秀却充分具备了这些特点。
当时刘秀得知刘演被杀的消息以后,并没有反叛刘玄,而是第一时间跑来向刘玄认错。
要知道刘秀刚刚立下了昆阳之战的首功,如今不仅不居功自傲,反而一味地承认兄长犯错,自己也有责任。
刘玄哪里还有什么理由诛杀刘秀呢?所以刘秀这才躲过一劫。正是由于刘秀具备忍辱负重的心态,所以最终成就大业的,反倒是刘秀。
参考资料:《后汉书》
-----
网友解答:
-----
说起这段历史,就有点气愤!
公元23年,正在围攻宛城的柱天大将军刘縯,也就是刘秀的大哥,被绿林军各头领从前线召回,商量立一个刘氏子弟为带头大哥,也就是皇帝,统一指挥,带领大家一起推翻王莽统治,走向胜利。
在回来的路上,刘縯内心是非常喜悦的,因为自己是最佳人选,他有两大优势:
一是他是长沙王刘发之子舂陵侯刘买的后裔,属于刘氏宗室,根正苗红。
具体世系为: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长沙王刘发—舂陵侯刘买—郁林太守刘外—巨鹿都尉刘回—南顿令刘钦—刘縯、刘秀。
二是他军事能力非常高,战功赫赫,多次击败王莽军队,无人能及。
具体战绩为:击败并斩杀新朝前队大夫酎阜、属正梁丘赐,击败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灭敌数万人,获得新军大量辎重。
当时还有一个客观条件,那就是:王莽政权非常强大,只有勇武强悍的他才能带领大家打败王莽,其他人都无法胜任,所以皇帝这个职位必须落在他头上才行。
刘縯心想:“这次召我回来,不就是立我为帝吗?”
一、错失帝位
当刘縯回到绿林军大本营,才发现新市兵、平林兵等其他山头的将领已经商量好立更始将军刘玄为帝,召他回来只是通知他一下而已。
先共定策立之,然后使骑召伯升(刘縯),示其议。——《后汉书》
刘縯辛辛苦苦打下的局面,结果让懦弱无能之辈的刘玄坐享其成,刘縯心里一万个不同意,他麾下的舂陵兵也表示反对。但刘縯嫡系将领和部队大部分都在前线作战,刘縯独木难支,无法左右他们的决定。这时,刘縯想出了一个主意:拖。
在刘縯看来,他当不了皇帝,刘玄也不能当,毕竟刘玄性格懦弱,难当大任,大家的事业不能葬送在他手里。只要往后拖着,随着自己功劳越来越大,威望越来越高,天平就会向自己倾斜。
刘縯对各个山头的将领提出建议:暂时先称王,等推翻王莽、降服赤眉之后,再称帝。
刘縯深刻指出,现在各地都在反抗王莽统治,尤其山东徐州那边的赤眉军,众达几十万人,如果咱们这边立皇帝了,他们也立个皇帝了怎么办?还没推翻王莽,内部就先杠上了。另外,我们这边一旦有人称帝,就会引起王莽的重视,到时候就要派重兵专门对付我们了!
刘縯说了一通,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但是这些将领都是草莽出身,有些人就不跟你讲道理,张卬就是其中之一,他眼看阴谋有可能破产,立刻拔出剑,往地上一砍:“立刘玄为帝,就这样定了,不能再更改!”
刘縯见此光景,虽然很愤怒,但自己人又不在身边,再不同意就要引火烧身了,好汉不吃眼前亏,而且为了维护团结,共抗大敌,只得屈从了。于是,刘玄正式被拥立为帝,这就是更始帝。
这年二月初一,绿林军在南阳淯水边的沙滩上设立坛场,举行登基大典,刘玄南面而立,接受群臣朝拜,他一看这场面不由得汗流浃背,举着手连话都说不出来。刘玄登基称帝,正式建立更始政权,刘縯被拜为大司徒,位居三公。仪式结束之后,刘縯返回前线,没多久就拿下了重镇宛城。
二、原因分析
从管理学上来讲,选择精明强干的领导会更有前途,他们为什么要立一个懦弱的刘玄为帝呢?
正如前面讲的,绿林军许多头领都是草莽出身,无拘无束,纪律性差,他们不习惯被管,所以立懦弱的刘玄为帝,易于控制,大权依然在手。刘縯威望较高,有威严,军队纪律性好,一旦让他登上帝位,授之以柄,那么他们这些各山头的头领就要受到严格的约束,一旦被刘縯骑在头上,那就不自在了。关于这一点,史书记载很明确,据《后汉书·刘縯传》记载:
诸将会议立刘氏以从人望,豪杰咸归于伯升,而新市、平林将帅乐纵,惮怕升威明而贪圣公懦弱。
伯升就是刘縯的字号,圣公是刘玄的字号。
所以这些山头头领就搞起了小动作,先决策,后通知刘縯,让刘縯无法改变既成事实。
刘縯虽有私心,但他以大局为重,所以即使没有获得帝位,但他毫无怨言,安心返回前线,并且攻下宛城,让更始政权有了可靠的基地。
不过,因为立刘玄舂陵军与绿林军嫌隙已生,表现十分优异的刘縯注定以悲剧收场。
三、结局悲惨
一个月后,刘秀在昆阳之战以少胜多,用一万多的兵力击败王莽42万大军,天下震动。随着刘縯、刘秀功劳越来越大,刘玄开始坐卧不安,感觉他这个帝位越来越不稳了。为了保住帝位,刘玄与拥立他的头领们开始暗算刘縯。
有一天,刘玄召集众将开会,刘縯也参加,刘玄对刘縯的佩剑表示很感兴趣,让刘縯解下交给他欣赏,这时绣衣御史申屠建献上玉珏,让刘玄摔珏为号,诛杀刘縯。刘玄素来性格懦弱,临场了竟然不敢下手,于是刘縯躲过一劫。
刘縯有个部将名叫刘稷,也是刘氏宗族,他对拥立刘玄抱怨很大,刘稷非常勇猛,屡立战功,勇冠三军,是刘縯的得力助手,让刘玄非常忌惮。刘玄任命刘稷为抗威将军,听名字就不咋地,刘稷不肯受命,刘玄与绿林军将领于是陈兵数千人,将刘稷拘捕。刘縯一看事情闹大了,就去刘玄那里为刘稷求情,李轶、朱鲔一看刘縯只身而来,于是劝刘玄趁机除掉刘縯,刘玄随即下令拘禁刘縯,刘縯于当日被害,时年38岁。
四、总结和启示
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绿林军靠着刘縯、刘秀等屡次击败王莽军队,威震南阳,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绿林军,实力不断壮大,刘縯因此获得极高的威望。而刘玄、王匡等众多山头的头领目光短浅,忌惮刘縯的威望,嫉妒刘縯的赫赫战功,为了自身的利益,竟然将其杀害,使绿林军失去了一员大将,实力受损,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伏笔。
如果刘縯没有被害,那么他完全有能力带领绿林军推翻王莽,击败强大的赤眉军,完成天下一统。只不过历史没有假设,只能留下遗憾。
当然,刘縯在受到刘玄等猜忌的时候,丝毫不放在心上,对心怀不轨的李轶也不加防备,对舅父樊宏、三弟刘秀的提醒也不以为意,最终丢掉性命,也算是一大失误。刘秀正是以大哥刘縯的悲惨下场为教训,低调做人,努力维护与刘玄等人的关系,才保住性命,并通过努力脱离绿林军的控制,在河北发展势力,最终进取天下,建立东汉王朝。
-----
网友解答:
-----
刘秀的大哥刘縯雄才大略,慷慨有大节。起兵后,刘縯以卓越的军事才能领导义军屡败官军,获得了豪杰们的拥戴。
既有文武才略、个人威望,又是汉室宗亲,刘縯原本是帝位的不二人选。
然而,他还是被迫将帝位“让”于相对平庸的刘玄。
这是怎么回事呢?
帝位的最佳人选
刘秀的哥哥刘縯自幼胸怀大志,慷慨有大节,喜欢结交豪杰。相比于谨慎的刘秀,刘縯看起来更有英雄气质,他自比汉高祖刘邦,将刘秀比作刘邦的兄长刘仲。
王莽篡汉后,改革失败,导致民不聊生,英雄豪杰纷纷起兵反抗,刘縯这样的英雄自然不甘寂寞,组织义军,参加了反抗新莽的斗争。
很快,刘縯、刘秀兄弟表现出了超出一般人的才能,与绿林军合作,多次挫败官军,赢得了极高的威望。
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起义军“众虽多而无所统一”,已影响了起义的进一步发展,绿林英雄们认为,如今人心思汉,有必要从汉室宗亲中寻找合适的人为“新君”。
刘縯,是汉高祖的九世孙,景帝庶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人,正是汉室宗亲。
而且,刘縯自参加起义以来,表现出的文武才略,也确实胜人一筹,堪为领袖。
因此,刘縯原本是此位的最佳人选,南阳豪杰和部分起义军将领极力主张刘縯为帝。
刘縯本人也是踌躇满志,在击败严尤、陈茂后,自称“柱天大将军”,对帝位也是志在必得。
然而,“大股东”们却有不同意见。
“大股东”们
此时,南阳周边的义军,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由新市兵、平林兵、下江兵组成的农民军。
这支部队主要由贫苦农民组成,是因为生活不下去而奋起反抗的,是一支典型的农民起义军。
另有一部分,是以刘縯、刘秀兄弟为代表的,南阳地区的豪杰所率领的地主武装(由宗族子弟、宾客组成)。
他们本是当地颇有政治影响和经济实力的地方豪强。
与活不下去才造反的贫苦农民不同,他们或是刘氏宗亲,或是心存汉室,造反的目的是“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志在恢复汉室。
为了反对王莽,两支势力联合到了一起。
在联合作战中,刘縯、刘秀表现出了胜过绿林将领的才能,具备了相当威望。
然而,此时,占大头的,仍然是农民起义军。
尽管刘秀兄弟的舂陵兵在作战中表现优异,但舂陵兵起事晚,人数少,而新市、平林、下江诸兵在人数上占据绝对优势,他们的领袖是义军的“大股东”。
他们,对此事有不同的看法。
“大股东”们的倾向
绿林各部原本与南阳豪杰就不是一路人。
他们原本就是因生活不下去才寻找活路而起兵造反的。
他们与诸刘联合作战,并非拥有一致的政治理想,主要是迫于新莽强大的军事压力。
他们决心“拥汉”,只是因为看到了“百姓思汉”的主流思想,试图借助这个思潮更好的发展,并非愿意找一位“爷”来严格约束自己。
因此,大多数绿林将领,并不愿意拥立刘縯为帝。
一方面,在过去的联合作战中,他们与刘縯有过摩擦。
在攻打长聚、唐子乡后,农民军就因“军中财物不均”而“欲反攻诸刘”。
另一方面,刘縯个性太强,锋芒外露,使他们感受到约束。
当时,下江兵将领王常曾决心辅佐刘縯,但另两位将领却表示:大丈夫既起,当各自为主,何故受制于人?
为了反抗新莽,他们勉强愿意在军事上与刘縯联合,却绝不愿意在政治上受刘縯支配。
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散漫气息和流寇主义倾向,使他们“乐放纵”,绝不愿意让强势、刚毅的刘縯来领导自己!
他们把目光,放在了刘玄身上。
绿林诸部的“意中人”
与刘縯一样,刘玄是六世祖也是长沙定王刘发,刘玄算是刘縯、刘秀的族兄。
不同的是,刘縯是以豪强之姿,自己领导了一支7、8000人的舂陵兵加入的,算是绿林诸部的“盟军”,而刘玄是只身投入平林兵的,长期在平林兵负责安顿新征集军众的工作,算是“自己人”。
而且,刘玄个性随和,绿林诸部将领都“习圣公”,与之保持了很好的关系。
显然,刘玄虽也是汉氏宗室,但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力量,又与其家族(如南阳诸刘)的关系不紧密。
这样的刘玄,显然更容易被绿林诸将所控制。
因此,绿林诸部的大多数将领,决心拥立刘玄为帝。
被迫“屈从”的刘縯
随即,诸部将领与会,推举新君。
绿林诸将先发言,表明态度,拥立刘玄。
一来,绿林诸将是“大股东”,刘縯势孤;二来,刘玄毕竟是刘縯的族兄,刘縯也不便反对。
然而,刘縯仍不甘心就这么“退出”。
于是,刘縯提出:如果赤眉也拥立刘姓新君,那么,他们与我们也就水果不容了,“王莽未灭而宗室相攻”,不利于反莽斗争。
所以,不如暂切只立刘玄为王,等时机成熟了再立他为帝。
这个顾虑虽不无私心,但也合乎形势,因此,一些绿林将领表示赞同。
然而,绿林军中的张卬等人却认为,这只不过是刘縯的缓兵之计。如果名分不确定下来,以刘縯的发展势头,以后再难以镇得住了。
于是,张卬拔剑击地,大呼:疑事无功,今日之议,不得有二!
随即,新市、下江、平林诸将也纷纷附和。
迫于压力,刘縯只得让步。
如此,刘玄称帝,是为更始帝。
后记
刘縯、刘秀兄弟为更始帝的发展算是立下了大功。
随后,刘縯攻下宛城,而刘秀更是在昆阳之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昆阳之战后,各地反王莽的武装多奉更始为正朔,“是时海内豪杰曷然响应,皆杀其牧守,自称将军,用汉年号,以待诏命,旬月之间,遍于天下”。
赤眉军也在更始元年开始,就归附了更始政权,接受了刘玄的领导。
可以说,因刘縯、刘秀兄弟的功绩,更始帝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近乎“共主”的地位。
然而,更始帝到底只是被潮浪推出水面的人物,并没有雄才大略。
很快,他腐败涣散,失去支持,走向失败!
到底是扶不上墙呀!
至于刘縯,则因锋芒太露,引起忌惮,被更始帝所杀。
而刘秀善于隐藏自己的锋芒,假意顺从,躲过一劫,后又借到河北之机,独立发展,最终成就帝业。
《何博士备论》对刘縯、刘秀的解读是极为精当的。
刘縯、刘秀,都是英雄。
然而,刘縯锋芒外露,不免引起忌惮、猜忌,最终难免为小人所害。
刘秀则更有”弹性“,善于隐藏自己。
有时,刘秀表现得勇敢无畏,有时又表现得怯懦顺从。
怯懦是其权谋,英勇是其真情。
既有英雄真情,又有自保权谋,因为刘秀能躲过暗箭明枪,赢得最后的胜利。
-----
网友解答:
-----
在民间,刘秀反王莽的故事脍炙人口。但如果翻看史书我们会发现,在王莽还活着的时候,刘秀并不是反莽领袖。初期实际上的领袖,是刘秀的哥哥刘縯;名义上公认的“带头大哥”,则是名不见经传的刘玄。
刘秀无人不知,刘縯、刘玄是啥情况?
新朝末年的起义首领一共有四个,并且他们都姓刘,分别是刘縯、刘玄、刘秀、刘盆子。
其中,刘縯、刘秀是亲兄弟,是汉景帝的儿子长沙定王刘发之后;刘玄是刘秀族兄,也是刘发的后人,他们三个都是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刘盆子则另出一支,是刘邦之子刘肥的后人,出生在泰山式县(今山东泰安附近)。
“四刘”不仅在血脉、出生地方面出自两个渠道,连政治、军事根基也分为两支:刘縯、刘玄、刘秀的基础是发源于今湖北地区的绿林军,刘盆子的背后则是活跃与泰山一带的赤眉军。
这四个人中,刘縯最具帝王之相、刘秀笑到了最后、刘盆子最可悲;至于刘玄,则称得上是最戏剧的一位:他的短暂人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时势”的说法,其实并不完全成立
。
刘玄曾经是反王莽起义大潮中第一个被立为皇帝的风云人物,但这并不代表他就适合这个位置。
跟刘秀兄弟俩一样,在王莽篡汉时期,刘玄也早已形同平民。当时正处乱世,他的弟弟被人所杀,为了报仇雪恨,刘玄曾经积极地结交英雄豪杰。可惜的是,他的计划还没有付诸实施,就被自己拉拢的猪队友拖下水,不得不亡命江湖。
公元21年,王莽的新朝爆发了大规模饥荒,王匡、王凤、王常等人以绿林山为大本营拉起了一支规模庞大的起义军队伍,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绿林军”。但到了下一年,由于爆发瘟疫,绿林军死亡近半,余部便分成了下江兵、新市兵与平林兵(这些队伍的名称,实际上就是各自首领的家乡),到处游荡作战。
刘玄正是在这个时候投奔了平林兵,在军中担任“安集掾”的小官,可以理解为负责安顿队伍,偏向于后勤类工作,不涉及管理、打仗等核心业务,可谓平平无奇、毫无过人之处。
与刘玄截然不同,那时的刘縯、刘秀两兄弟堪称乱世英豪。
刘縯“性刚毅,慷慨有大节”,颇有先祖刘邦的风范;刘秀为人忠厚老实,却上过太学、接受过系统教育,个人魅力十足,在家族内人缘极好。兄弟俩一个积极策划、具备天然的领袖气质,另一个踊跃参与、充分调动了刘氏子弟的信心,他们在公元22年10月成功组织起七八千人的子弟兵队伍,举起了反莽兴汉的大旗。
对比双方投身反莽起义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刘玄与刘縯、刘秀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前者走到王莽政权的对立面,起因是替弟弟报仇,说白了属于一己之私;
而刘縯、刘秀则是抛开安稳的小地主日子不过,积极吊民伐罪、光复汉室,属于有组织、有预谋的政治行动。
由于动机不同,那时的刘玄只是个投身军事团体(农民起义军平林兵)的个体,而刘縯、刘秀则属于有系统理念的政治团体的核心政治人物。按理说,后者更具备发展前景。
但接下来,刘玄却意外地走向了历史前台。
刘縯、刘秀起事后,军力主体是南阳的刘氏宗室、本郡豪杰,不仅人数少,而且装备不足,很快在朝廷军队面前吃了大亏。为了在乱世中存活下来并获得成长的可能,刘氏兄弟积极联合新市、平林、下江这三支绿林军,开始了共同对王莽官军的作战行动。
公元23年正月,刘縯指挥联军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他们击败了前来平叛的甄阜、梁丘赐军,歼敌两万余人,消灭了王莽在南阳的精锐之师;随后,他们乘胜追击,击败新朝大将严尤、陈茂后,包围了中原重镇宛城,让长安城的王莽深为震动。
据称,当时的刘縯威名远播,王莽以“食邑5万户,黄金10万斤,上公官位”悬赏他的首级,甚至还下令长安的各级衙门里画上刘縯的图像,每天令士卒射击泄愤。可见,当时的刘縯已成了事实上的义军领袖。
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与绿林队伍的合作,让刘氏兄弟的队伍不再是单打独斗的小规模地主武装,实现了军力呈几何级的增长,极大提高了反莽大业的成功几率;但在同时,由于自身嫡系队伍规模有限,刘氏兄弟在这个军事联盟中的话语权被严重稀释。
在取得连续胜利后,这支反莽大军的规模发展到了10多万人。各部首领都认为,为了强化对这支大军的统一领导、增强在民间的号召力,应该拥立一位刘氏宗室为皇帝。毕竟在当时,人心思汉已成了时代主流。
当时,队伍中的汉宗室基本上都是刘发的后代,但在具体拥立谁这个问题上,起义军将领们分歧严重:
刘氏子弟、南阳豪杰当然主张拥立刘縯,毕竟论魅力、能力、魄力、谋略,当时的十万人中再也找不出第二个更优秀的;但绿林军的将领们则偏向于刘玄,原因无他——他们畏惧威严霸气的刘縯,而刘玄则性格懦弱、能力稀松,很容易被他们掌控。
由于两股力量实力对比悬殊,刘縯虽然明白对方的算盘,但所谓胳膊拗不过大腿,为了避免反莽大军走向分崩离析,他以大局为重、放弃了领导者之位。
公元23年2月,刘玄在淯水之畔称帝,改元更始,是为更始帝, 刘縯则被升为大司徒。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刘玄“羞愧流汗,举手不能言”,既是因为胆小、没见过大场面,更是因为心里明白自己配不上皇帝之位,自己的德、才、功没有一项符合自己眼下的政治权位。
这也在侧面证明了,刘玄心中仍有是非观念,并不是一个恬不知耻的小人;假如他能够保持清醒、认清定位,搞不好还能维持各方的和谐,促使反莽义军迈上更高的台阶。
但人是会变的,尤其那些本身素养并不高的人,一旦被放到并不适合他的高位上,很容易暴露本性、走上腐化堕落的道路。刘玄显然就是这类人。
当时的刘縯顾全大局、委屈自己,但结果却是“更始忌伯升威名”(伯升是刘縯的字)。随着刘秀在昆阳之战中力挽狂澜、刘縯率众打下了完成,刘玄的内心越发焦急。也许是明白自己的权位缺乏正当性、合理性,他恶向胆边生,在身边人的怂恿下竟悍然杀害了刘縯。在他看来,除掉更有资格的人,就能体现自己最高权位的合法性。
万事开头难,即使是做坏事也是如此;但只要开了头,后续更夸张、更过分的情节都会显得水到渠成。在杀害刘縯后,曾经的老实人刘玄就摇身一变,充分暴露出自己人性丑恶的一面,在私欲的趋势下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比如在反莽大局还前途未卜之际,当将士们在前线浴血奋战时,刘玄却“日夜与妇人饮宴后庭”,把正事交给了自己的亲信;
刘玄虽然称帝,但在内心中还是一个草寇。当将领们拜见自己时,他竟然首先询问众人掳掠了多少人口、财物,让身边的官员们都“各惊相视”;
刘玄还试图利用腐败来凝聚人心,胡乱给部下加官进爵,搞得队伍一派混乱;不同于接受过系统教育的刘縯、刘秀,刘玄对汉家制度一无所知,“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即智商不够。允许刘秀行徇河北、放虎归山,充分证明了他的真实水平。
当初在昆阳之战后,反莽形式一派大好,史称“海内豪桀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自称将军,用汉年号,以待诏命,旬月之间,遍于天下”,原因无他,反莽兴汉、人心思汉已经成了大势所趋,这也是刘氏宗室的最大政治资源,这更是刘玄这个庸碌之人能够登上帝位的根本原因。
然而,刘玄掌权后的作为,却把形势引向了反面。绿林军占领长安后,竟然出现了“关中离心,四方怨叛,诸将出征,各自专置牧守,州郡交错,不知所从”的混乱局面,天下群雄压根不买更始帝的账,纷纷自立门户;昏庸的更始帝刘玄,最终落得向赤眉军投降、随后惨遭杀害的结局。
常言道:“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时势”,但显然刘盆子推翻了这个规则,他在那个时代首先称王称帝,但这只是特殊时代背景的产物,不代表他就是个英雄;相反,他还成了事实上的笑柄,实属可悲可叹。
-----
网友解答:
-----
位面之子刘秀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完美到不真实,可就算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最开始阶段,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比如他跟随哥哥刘演开始起义的时候,很多事情都没有后来那么一帆风顺,甚至自己哥哥刘演因为内斗而牺牲了。
明明是刘演他们在战场上厮杀,可是最终选择起义军皇帝人选的时候,却选了一个平时基本上看不到什么影子,也没有什么根基的刘玄(更始帝),这究竟是为何呢?
刘演兄弟实力一般
在王莽篡权建立新朝之后,天下就有很多有志之士对其相当不满了,结果王莽推行一些新政策对国家进行改革,更是严重触及到当时豪门世家的直接利益,因此很多人都揭竿而起,开始反抗王莽的统治。
身为世家以及宗室代表的刘演与刘秀兄弟两人,就是在这种特殊历史背景下开始起义的,他们两人原本都是汉朝皇室的后人,只是因为当年汉武帝推恩令的影响以及家道中落,到了刘演以及刘秀这一代时,他们的家族已经完全没落,沦为了普通农民。
从经济实力以及家族背景而言,刘演兄弟两人其实都不占优势,这也就是他们起义初期势单力薄的本质原因,因为没有雄厚的资本铺垫,刘秀在起义初期,都只能骑着牛去打仗,这足以说明他们这支队伍确实比较寒酸。
队伍寒酸、加上没有家族背景,在起义初期的刘演兄弟,明显势单力薄,需要背靠大树才好乘凉,也就是在这样的现实因素影响下,他们才找到已经发展比较强大的绿林军,希望加入他们合伙一起干一番事业。
从实力而言,绿林军也许根本就看不起刘演他们,可是从刘演他们的出身来看,绿林军当时最需要的就是他们这样的人物了,毕竟刘演以及刘秀都是皇室后裔,在当时那种历史背景下,号召力以及正统性都更强。
出于对这些现实因素的考虑,绿林军大佬同意了刘演他们的合伙申请,刘演等人终于找到大队伍,有了更多资源发展自己的队伍,刘秀也不用继续骑牛参加战争了,但是你以为这些绿林军就真的是看得起刘秀他们么?实则不然,他们心中的小九九很快就展露无遗了。
绿林军不放心刘演兄弟
当时的绿林军总共分为四股势力,分别是新市兵、平林兵、下江兵以及刘演他们的舂陵兵,四股势力当中,刘演他们的组成以及理念和其余三股都是截然不同的,其余三股势力大多是一些文化不高的平民百姓组成,他们心中缺乏信仰,起义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得到一些好处就行,而刘演他们大多数人员都是豪门世家子弟,大家受教育程度高,心中的信仰也很坚定,起义就是为了推翻王莽的政权并且建立新政权。
既然大家理念不一样,平时在相处过程中自然就存在很多矛盾,最为明显的就是在战争胜利后分战利品之际,大家的区别十分明显,诸如刘演他们这些有文化有理想的人,一般是以大局为重,希望将战利品用在今后的战争中,而其余人则是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态度,将战利品分掉占为己有,大家经常因为这些事情产生意见分歧,久而久之,其余三股势力都对刘演相当不满。
不仅如此,刘演他们在合伙之后的发展,也引起了其余三股势力的高度重视,前边说了,他们队伍的装备最差,可是在战争中的表现却是最佳的,刘秀骑牛都能够屡战屡胜,绿林军中其余的大佬对刘演兄弟两人十分忌惮。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后来大家推举刘玄为起义军皇帝的现象。本身在选举之前,应该让刘演知情的,可是另外三股势力担心刘演一旦知情后就会阻止他们,甚至想要自己当皇帝,所以就私下找来刘玄当皇帝人选。
刘玄何许人也?他也是汉朝皇室的后裔,不过平时在绿林军中并没有什么建树,大家之所以会找刘玄来当起义军皇帝,就是因为一方面刘玄也是汉朝皇室后裔,拥有天生的号召力,另外一方面刘玄比较软弱,在军中没有多少存在感,方便大家控制他。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后,大家选择了刘玄,在决定好之后,才设局通知刘演,当时刘演也不知情,没有什么准备就去参加了他们设的局,大家做好了一切准备,逼迫刘演答应让刘玄当起义军皇帝,要是刘演不答应,就要将其杀害,面对这样的威胁,刘演毫无办法,只能同意大家的决定,就这样刘玄成为起义军皇帝,史称更始帝。
刘玄谋害刘演
大家心中人畜无害的刘玄,其实可是一个扮猪吃老虎的角色,他不仅不是软弱之人,还是一个心狠手辣之人,在成为更始帝之后,刘玄忌惮刘演的势力,也担心刘演会影响到自己的皇位,所以打算将刘演铲除。
为了铲除刘演,刘玄专门将刘秀和刘演兄弟两人分开,安排刘秀去对战王莽42万大军,对付这么多的人,刘玄只给了刘秀一万七千人马,很明显刘玄是想要将刘演兄弟两人一锅端的,刘秀去打昆阳之战前,刘玄等人就设好鸿门宴,想要干掉刘演。
刘秀是聪明人,他再三劝说刘演不要去参加鸿门宴,可是刘演压根就看不起刘玄等人,他觉得那些人都是无能之辈,不能拿他怎么样,于是就不听刘秀劝说参加了鸿门宴,结果毫无疑问,刘演在这场鸿门宴上被刘玄派人杀了。
年纪轻轻的刘演,就死在了刘玄手上,要说刘演之死,最大的问题就是他小看了刘玄等人,实际上在刘玄登基之后,就一直派人深入刘演内部,刘秀都看出李秩等人存在二心,并且平时和刘玄来往密切,叫刘演多加小心,结果刘演始终不听劝,最后就死于李秩之手,你说可悲不?
刘演去世时,刘秀还在战场上,本来刘玄是打算将刘演与刘秀兄弟两人一起灭掉的,谁曾想刘秀乃是位面之子,哪怕手上只有一万七千人马对战王莽的42万大军,依旧能够有上天相助,最终天降陨石帮助刘秀取得昆阳之战的胜利,创造了冷兵器时代的一个战争奇迹,刘玄等人下巴都差点被惊掉了。
眼看刘秀这么厉害,刘玄也慌了,他担心刘秀会以为刘演报仇的名义铲除他,所以立即发出通告,说杀掉刘演一事仅仅是针对刘演个人,与刘秀或者舂陵兵其他成员无关。有了刘玄这样的说法,刘秀自然也就不好对刘玄怎么样,关键当时刘秀实力不足以收拾刘玄,也就只能忍着。
刘演之死的事情,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冲淡,刘玄也似乎忘记了刘秀乃是幸运儿,于是又产生铲除刘秀的想法,他将刘秀调去河北招兵买马,想要借助河北地区的乱军将刘秀除掉,结果这次刘秀再次逢凶化吉,迎娶了刘杨的外甥女郭圣通,赢得刘杨家族的支持,刘秀不仅没有被灭,反而在河北地区站稳脚跟,和更始帝等人逐渐对立。
后来的事情我们就都知道了,刘秀一路开挂,铲除了所有敌人,最终建立东汉,成为东汉开国皇帝,也成为历史上最为完美的皇帝之一,后人基本不敢提及刘秀的传奇故事,因为实在完美到不真实。
结语
绿林军大佬的鼠目寸光,导致在绿林军发展的最佳阶段,没有让有能力的刘演登基,反而让刘玄登基,这种做法为后来他们的悲剧埋下伏笔,更加糟糕的是,更始帝的心胸狭窄,导致刘演无辜惨死,为后期刘秀与他们分道扬镳埋下伏笔,本身这些人可以跟着刘秀建功立业,奈何格局太小,只能沦为历史的淘汰者!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的思想。
-----
网友解答:
-----
东汉开国时,最为诡异的一件事,就是刘秀的大哥刘縯功劳大、能力强,但是后来起义军推举出来的皇帝却是没有什么能力的刘玄。要知道天下逐鹿,如果是选首领的话,应该是择贤而立。想刘玄这样又无能又懦弱的人,很显然是不合格的。那为何合格的不立,却要选一个不合格的上位呢?具体原因有两个,但是都和农民起义的局限性有关系。
原因一:刘演和拥立刘玄的武装关系不好
以前有句话,叫做:亲不亲,阶级分。这句话用来形容刘秀、刘縯兄弟和其他起义军的关系来说,最合适不过。
在新莽末年,天下的起义军大致分为两路,一路是赤眉军,一路是绿林军。其中的绿林军,确实是一帮“绿林好汉”,组织非常松散。按照各自的地盘来划分,共分为平林军、下江军、新市军,舂陵军四个派系。舂陵军的首领,就是刘秀和刘縯。
舂陵军和其他各军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首领本身就是西汉的旁支。刘秀、刘縯兄弟的祖上,是汉景帝的儿子长沙王刘发。起兵之初,这种皇室关系让他们二人获益良多。但是同时,也让他们组建了一支纪律比较严明、作风和普通起义军迥异的队伍。
但是,其他的几支绿林军,首领都是民间的豪强。他们起义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自己的权势和享乐。说他们胸无大志,一点都不过分。统帅如此,底下兵将的素质可想而知。后来几路大军合兵的时候,几位领袖一接触,发现彼此情况差不多,谁也不比谁高多少,所以比较好相处。但是刘秀、刘縯兄弟,却和这些人格格不入,这样就无法避免地遭到大多数绿林军领袖的敌视。所以舂陵军从一开始,便是备受排挤。
原因二:刘玄无能,约束不了绿林军的各位首领
刘玄从血脉上看,和刘秀、刘縯兄弟是同气连枝的。但是从能力上,和刘秀、刘縯兄弟相比,就要差很多了。早年间,刘玄曾经投奔过绿林四大系统的平林军,干了半天也就是个小小的安集掾,就是一个靠耍嘴皮子安抚老百姓的小官。后来还是因为自己的血统问,才被几大绿林系统推举出来当皇帝。从后来他的表现看,他是既没有治国能力,也没有军事能力。相反,和那些绿林军大佬们一样,他也是个贪图享乐的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刘玄能力低微,完全镇不住那些绿林军将领。也就是说,在未来的朝廷中,这些将领完全可以自行其是,各自过各自的腐败日子。从事后的发展来看,也确实如此,刘玄既管不住这些人,也没有想管的念头。进入洛阳之后,绿林军的将领们几乎就是一种“散养”的状态。自由散漫的日子,当然是谁都想过。
但如果他们拥立了刘縯,那情况就不一样了。以刘縯励精图治的架势和以弱胜强的能力,想要管他们是分分钟的事儿。在刘縯手下过日子,远不如在刘玄手下逍遥自在。所以在选择皇帝的时候,绿林军才会果断地抛弃刘縯,而选择刘玄。
从更始帝刘玄上位的这出闹剧,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农民起义领袖都是什么成色。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缺乏管理意识,他们几乎从一开始就更像是一群土匪,而不是起义军。他们生活上自由散漫,追求个人的享乐,经常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所以往往农民军可以掀起起义风暴,但是最后却无法善终。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无法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
网友解答:
-----
简单地说刘秀的大哥刘縯的能力强,强大得人绿林赤眉两家心头害怕,在册立首领时,刘縯被排除了,立了能力弱的刘玄。刘秀的大哥刘縯在刘秀外出时,被木偶人刘玄杀害了。
一,来路不凡的刘氏子弟,国难当头,愤然而出
刘秀兄弟出身于南阳的豪强地主家庭,家里非常富有。他们的背景非常带劲,拥有雄厚的政治资本和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他们的起兵提供的保障。
王莽篡夺了汉朝的天下,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极大反抗。一是王莽以亲戚篡夺刘氏四百年的天下,人心不服;二是王莽爱瞎折腾,把天下搞得分崩离析。所以王莽的上台也就只有十几年(公元8——23年)就激发了国内农民大起义,各个反对王莽的势力趁机而起。
刘秀兄弟知道在乱世中保全不了家里的财产。他们就把田产卖了,以此结交天下贤才,培植反抗势力。准备随时恢复汉朝的江山。
绿林赤眉大起义爆发后,刘縯刘秀高举“复兴高祖之业”的旗号,在舂陵聚合了八千人马,再和绿林、赤眉联合成三方势力。对付王莽的军队,并且几次打败了王莽的几个大将。
随着三方势力的各自强大起来,将近十万人的庞大军队,却没有一个人出来统一指挥。各方将士都希望有一个强大的有军事才能和政治基础的人出来指挥军队。一些地主贵族出身的人,认为找一个刘姓当首领,才符合正统。
二,目前的三方势力,各有各的打算,都希望自己的那一帮人里面出这个首领
01,舂林兵
认为刘縯无论从那个方面而言,都是首先考虑的人选。刘縯当第一把手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但是绿林赤眉军不表态。
02,新市兵和平林兵
是农民起义的大部分,他们平时就自由散漫惯了,对队伍的成远发展并没有长远的打算。所以他们害怕刘縯的严明纪律,更担心刘縯的势力太大,对他们造成威胁。不同意刘縯当首领。
03,这样一来,找个什么样的人出来才符合他们的愿望呢?
毕竟现在是联合体,刘氏只占了一份,绿林、赤眉占了两份。绿林赤眉主张把还是刘氏的刘玄立为头领,之后立为皇帝。刘秀兄弟为大局考虑,同意了。
但是,许多将军都怒不可遏,被刘秀兄弟劝住了。这样一来,在公元23年,刘玄就当上了皇帝,历史上称之为“更始帝”。此后,绿林军称为汉军。
汉军表面上归刘玄指挥 。实际上,更始帝手下的将军各有各的封号和军队指挥权。刘縯兄弟也是如此,真正的是一团糟。
三,起义军内部争权夺利,军阀混战,刘縯被害
刘縯兄弟到底是皇家后代,读过几年书的。所以他们就比其他势力发展得更快,更强大。
新市兵和平林兵看到刘縯兄弟的名声越来越大,他们就秘密地筹划处死刘縯兄弟的计划。
更始帝刘玄就借口刘縯不听命令,就把刘縯杀了。刘秀当时在宛城,他知道第一个是哥哥,下一个就是自己了。他立刻赶到宛城向刘玄赔罪道歉。不敢在任何人面前提起他哥哥的死。当人们提到昆阳大胜时,刘秀说那是将士们的功劳 不是自己的功劳,他不敢给哥哥披麻戴孝,只有在夜里偷偷地哭泣。白天吃饭喝酒,谈笑自若,一副没心没肺的样子。
刘玄就被刘秀忽悠了。看到刘秀这个样子,刘玄觉得自己过分了,提拔刘秀为破虏大将军。刘秀攻破了长安,杀了王莽。刘玄给了刘秀部分军队。刘秀因此到河北招抚了许多州郡,势力逐渐发展起来。
更始三年(公元25年)刘秀在鄗县自立为皇帝,改年号为建武元年,他就是汉朝光武帝,定都洛阳,历史上称东汉。
刘秀兄弟在当时,处于三权鼎立的时候,他们遇到一个特别的战乱大环境,再碰上一个志大才疏,没有主见的皇帝。起义军内部矛盾重重,刘縯能力凸出,他们兄弟就招人嫉妒了。更始帝又为了自己的地位,把刘秀兄弟分开,准备各个击破,这样刘秀一走,刘縯孤掌难鸣,身边没有一个得力的人帮助他,所以他被刘玄轻易地杀了。
-----
网友解答:
-----
也不用讲那么复杂。。。中国历史上。不管起义也好。造反也好。。名义都不会给自己。。这是两手准备。成功了。他能力没你大。随时推翻。失败了。你可以投降。起义头子不可以,必死的。你看项羽尊奉的义帝,朱元璋等尊奉的小明王。。就是个法人代表。。官方认。内部不认得。。。
------------------
推荐阅读:
20万彩礼,差一万,被岳母逼得差点跳河。现在岳母重病。要你护理,你会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