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电视剧中,诸葛亮骂王郎时,骂到痛处,王郎说:诸葛村夫,你……如果诸葛亮不打断他,他想说什么?
《三国演义》电视剧中,诸葛亮骂王郎时,骂到痛处,王郎说:诸葛村夫,你……如果诸葛亮不打断他,他想说什么?
-----
网友解答:
-----
王朗破口大骂:
诸葛匹夫, 尔先祖侍于夏、商、周,后侍于秦,再侍于汉。尔祖祖辈辈为反复小人。尔更无耻,标榜不求闻达于诸侯,而今则为贪一伪相假侯之位,不惜分裂天下。虚伪之徒,有何颜面责骂他人?
尔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却祸国殃民于当世,穷兵黩武于蜀地,魏人视尔太卑鄙。乱臣贼子,狼狈谋于草庐之中,方有此今朝之乱。由是气愤,遂许天道以灭尔。时机已到,受任于平叛之际,驰骋于祁山之间,吾有此夙愿多年矣。
天道厌尔害民,故苍天寄吾以大事也。受命以来,精神抖擞,安天下苍生,以报天子之明。故率领神兵,深入此地。今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取尔首级,平定西蜀。替天行道,攘除奸凶,安定九州,还民太平。
孔明坠轮椅倒地吐血而亡!
-----
网友解答:
-----
如果诸葛亮不打断王朗说话,我想他应该是想说:“诸葛村夫,你平日素以管仲乐毅自居,然却无管仲乐毅之才,徒有三寸之舌,萤火之光安能比皓月之明?我视君为贤德之人,未料竟粗鄙之极,枉读圣贤之书。况君自视甚高,平日里自命不凡,以大才自居,实不知有真才实学否?昔日刘备三顾草庐方请得先生下山,吾恐刘备未有识人之明也,恐误信人言也。尔常以大才自居,然却不识时务,不辨明主。今天下三分,强者属魏,蜀吴均处下风。先生不顾实力强弱与否以弱蜀而伐强魏,实属以软击石实乃不智之举。况刘备乃市井织席贩履之徒,谎称为汉室宗亲之后,无可稽考,实不知先生因何被其所惑。若先生能倒戈以降,为吾主效力,何愁天下不定,届时封侯拜相,岂不美哉?若先生执意与魏为敌,如若战败,先生一世之英名尽毁,又有何颜面以大贤自居,恐为天下耻笑耳,我话已至此,先生乃明智之人,权衡利弊,望君三思。”
-----
网友解答:
-----
诸葛亮骂死王朗这件事,发生在《三国演义》的第九十三回。王朗跟随曹真,过渭河之西下寨。在与曹真等人商量退兵之策时,王朗信誓旦旦的说,只要自己几句话就可以使诸葛亮拱手而降。但是到了其与诸葛亮会话之时,刚开始王司徒还心气平和的问\"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
可诸葛亮却不吃这一套。他把自己放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大声责骂王朗背叛汉室,实为汉贼。一下子就戳到了王朗的痛处,说道\"诸葛村夫,你……\"可却被诸葛亮打断。
如果诸葛亮不打断他,他又会说什么呢?一下便是个人的观点。
第一,诸葛亮骂王朗具体骂了什么。
众所周知,诸葛亮才华横溢,嘴皮子功夫也是十分的了得。而武乡侯骂死王朗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辩论赛之一了。一开始时,两人便争夺道德的制高点和各自政权的合理性。王司徒可谓是准备充分,说道:“天数有变,神器更易,此乃自然之理。”用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把曹魏政权篡汉自立的罪名变成了合乎天理人情的作为。但是诸葛亮也不是吃素的。即使王朗能够舌灿莲花,但是诸葛亮就咬定一点,你王朗就是汉室的叛徒,是魏贼的走狗。
紧接着,诸葛亮就对王朗开骂了。说王朗\"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当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将一顶大大的篡汉谋逆的帽子盖到了王朗的头上。惹得王朗心中恼怒,又无话可说。后来诸葛亮更是直接骂王朗,说他皓首匹夫,如此叛逆正统,助曹为虐,实在是一条断了脊梁的狗,厚颜无耻至极。这时,又给王朗加了个无耻老贼的称号,更让王朗觉得心中郁愤,怒极气血攻心而死。
第二,王朗当时或许想说\"诸葛村夫,你安敢如此。\"等咒骂诸葛亮的话。
因为上文也曾提到,王朗算是汉朝的老臣。当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都时,不少汉臣就明白,这中原的天或许该变了。而此时像王朗这样的阿谀奉承之人,为求自保,自然会尽力和曹操进行接触。曹操又视蜀汉为死敌,曹操经常说的话,王朗自然是烂熟于胸。再加上诸葛亮对王朗的\"老夫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的痛骂,王朗自然会气急败坏,对于咒骂诸葛亮的话,肯定是信手拈来。
所以我们就不难想象,以王朗此时已经气急败坏的样子,绝对是会百般咒骂诸葛亮的。但他在曹营中舒服日子过惯了,突然被诸葛亮骂的不成样子,又被诸葛亮信口雌黄,安上了一个篡汉谋逆的罪名,任谁不会恼羞成怒呢?要知道王朗生平为官,虽然确实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投向曹操,但是他也并不是就是篡逆啊!最多只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罢了。况且此时王朗已经七十六岁了,突然一个帽子扣下来,岂不是晚节不保?只是当时王朗急火攻心,只说了\"诸葛村夫\"几个字就死了。
第三王朗当时或许还想说\"诸葛村夫,你休要再讲。\"等反省自己的话。
据《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记载:
王朗字景兴,东海郡人也。以通经,拜郎中,除菑丘长。师太尉杨赐。
王朗是举孝廉入仕的,而其又精通儒家经典。作为一个深受儒家经典熏陶的人,面对诸葛亮的\"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值此国难之际,王司徒又有何作为?\"的反问,极可能会产生愧对天下的想法。
由于本身王朗投魏之后,就难以避免自己心中有愧。而此时面对诸葛亮涛涛不绝的批评,王朗的文人儒士的羞耻心自然会发挥作用,让得其有一定的醒悟。况且,若真的如诸葛亮所言,王朗是个厚颜无耻之人,那又怎么会被诸葛亮的三言两语而弄的心绪难平,急火攻心而死呢?王朗恼怒的原因,自然是因为他十分重视自身的声誉,而面对诸葛亮的咒骂,他或许会有几分醒悟。
由这些我们不难知道,当王朗与诸葛亮对骂时,如果王朗没有被诸葛亮打断,他想说的话或许是继续咒骂诸葛亮,也或许是骤然醒悟。但无论哪种,都是个人猜测的结果。在正史中,王朗与诸葛亮并没有什么正面的接触。王朗也不是诸葛亮骂的那样,是个\"厚颜无耻之人\"。
你是如何看待王朗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
网友解答:
-----
诸葛村夫,我大魏以泰山压顶之势不去攻你,你如蝼蚁之命,却偏要逆天而行,惺惺作态,只不过是贪图忠义虚名,想要流芳千古,却使百姓生灵涂炭,看看我大魏百姓安居乐业,再看看你蜀中百姓,人人皆有菜色,你却仍旧穷兵黩武,自不量力,实乃天下第一恶人,尚在我军年前叫嚣,我虽枉活七十有六,但也从没有见过你这样厚颜无耻之人!无耻小贼,大冷天拿个扇子装酷,腿不殘还雇俩人用轮椅推着你,你这是典型的二货,脑子缺根弦,我不和你小賊一般见识,我去大帐喝茶,你自己接着骂,你可以不说话,但是你说的每一句话,我都当你从来没说过!再见!
-----
网友解答:
-----
演义第九十三回,两军阵前,发生了一场不亚于十万大军混战的唇枪舌战,蜀汉丞相诸葛亮和曹魏司徒王朗像“泼妇”一般对骂良久。最终以王朗“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结束,而有的情节中,王朗说道:“诸葛村夫,你……”,
如果诸葛亮没有打断他,他接下来会说什么?他可能会说以下两句,依据演义中相关内容,分析如下。
首先,王朗道:“诸葛村夫,你逆天而行!”
王朗为了表明曹魏正统,认为“天数有变,神器更易”,从桓、灵两位皇帝以来,爆发黄巾军作乱、董卓废立皇帝、李傕郭汜动乱、袁绍僭越称帝,东汉已经失去民心。这时,魏武帝曹操以匡扶天下为己任,平定黄巾、讨伐董卓、迎奉汉献帝灭李傕郭汜、灭袁绍、吞荆州等,建立不世之功。第二代曹丕,受到万名敬仰,顺应天时,代汉建魏。演义中相关内容如下:
而归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曩自桓、灵以来,黄巾倡乱,天下争横。降至初平、建安之岁,董卓造逆,傕、汜继虐,袁术僭号于寿春,袁绍称雄于邺土。刘表占据荆州,吕布虎吞徐郡。盗贼蜂起,奸雄鹰扬,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非以权势取之,实天命所归也。
诸葛亮回应道:“我还以为你是汉朝老臣,有高论,没想到却是这些粗鄙不堪之言。”,随后,他又道:“桓、灵这两代,是由于宦官祸害,国家才动乱,爆发了黄巾军,后来董卓、李傕郭汜之乱接踵而来,你们这些在庙堂之上的高官,行尸走肉,奴颜婢膝地侍奉反贼。像你这样的大儒,举孝廉入仕,却不思报国,又帮助曹贼篡汉。现在,上天不绝大汉,昭烈皇帝刘备在西川继位汉室。你这苍髯老贼,即将一命呜呼,有何面目见二十四位先帝。你快退下吧,懒得和你多说了。”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叫反臣与吾共决胜负!
王朗下一句可能说,你逆天而行,只不过没说出口而已。
其次,王朗道:“诸葛村夫,你休得胡言。”
七十六岁的王朗与48岁的诸葛亮对骂,一个庙堂之上的大儒,另一个是偏僻之地的后进晚辈,王朗却落在下风。他面对诸葛亮的唇枪舌剑,渐落下风,无言以对。王朗出生于名门世家,受到良好的教育,懂得礼义廉耻。而诸葛亮虽然也出身名门,却家道中落,沦为一个农民,只能跟随叔父隐居于隆中。
现在,名门大儒和乡野村夫的舌战中,却落了下风,被诸葛亮骂的满面羞惭。他细想之下,诸葛亮之言表面有理有据,实则都是巧言善变。试想,如果一个学生和老师讲道理,无论这位学生讲的再天花乱坠,也入不了老师的法眼。老师走过的路比学生吃过的米都多。按岁数来论,王朗完全可以当诸葛亮的老师。现在,学生诸葛村夫想挑战老师司徒王朗的权威,还振振有词。谁是老师也受不了啊。
因此,理屈词穷的王朗可能结速这段唇枪舌战,说句“诸葛村夫,你休得胡言!”其实很好理解,两个人对骂,落在下风之人,理屈词穷,只能说一句,某某某,你不要再说了。王朗作为儒学大师,说话文雅点,说句“休得胡言。”
总结:不管王朗想要说什么,他都被诸葛亮气死了,我们无法得知具体内容。总之,王朗和曾舌战江东群儒的诸葛亮比口才,简直是找死。
关注三国、分析三国、研讨三国,为您揭开三国未解之谜。
-----
网友解答:
-----
诸葛村夫~你,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倒行逆施,欲挽留腐朽没落的汉朝统治,螳臂当车,自不量力。为此你每每发动侵略战争,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使百姓陷百姓于水生火热之中。数万生命死于你的手中。而你堂而皇之的吹嘘恢复汉室,讨伐逆贼,难道你不知羞辱吗?
-----
网友解答:
-----
王朗,本名王严,字景兴,东海郡郯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时期重臣、经学家。
历史上真实的王朗
王朗于魏明帝曹叡太和二年(228年)去世,而非《三国演义》中被诸葛亮骂死的。
而且历史上王朗,不论在东汉时期、还是曹魏时期都受到世人尊重,而非《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的那么粗鄙。
王朗与杨赐:师从太尉杨赐拜为郎中,杨赐去世后为其弃官服丧。
王朗与陶谦:后被徐州刺史陶谦举其为茂才,拜徐州治中从事;后升任会稽太守,深获百姓爱戴。
王朗与孙策:孙策攻打会稽,作为太守王朗率兵抵御,后兵败被擒获,深受孙策礼遇。
王朗与曹操:面对曹操征辟,王朗辗转数年抵达许昌,被拜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魏国建立后,以军祭酒兼领魏郡太守,又任少府、奉常、大理等职。
王朗与曹丕:曹丕继位就拜王朗为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曹魏建立后,改任司空,进封乐平乡侯。
王朗与曹叡:曹叡继位后,王朗代华歆为司徒,进封兰陵侯;去世后,赠谥成,其子王肃袭爵。
王朗与曹芳:王朗死后,于正始四年(243年)与曹真等人因功配享曹操庙庭。
《三国演义》中的王朗
严白虎占据吴郡,自称东吴德王,后被孙策打败,投奔会稽太守王朗。虞翻以孙策为仁义之师,劝谏王朗擒严白虎以献孙策,遭到拒绝。后被打败,严白虎被枭首,王朗与部下逃亡海边。
曹操大宴铜雀台时,王朗、钟繇、王粲、陈琳一班文官,进献诗章;称颂曹操功德巍巍、合当受命之意。曹丕继位后,华歆、王朗、辛毗、贾诩、刘廙、刘晔、陈矫、陈群、桓阶等一班文武官僚奏让汉帝将天下让于魏王曹丕。汉献帝还不愿意退位,王朗就奏到:“自古以来,有兴必有废,有盛必有衰,岂有不亡之国、不败之家乎?汉室相传四百余年,延至陛下,气数已尽,宜早退避,不可迟疑;迟则生变矣。”最后汉献帝哭着退入后殿去了。曹睿即位后,华歆、王朗奏请速速诛杀司马懿。
诸葛亮兵出祁山后,节节胜利,曹睿拜曹真为大都督、郭淮为副都督、王朗为军师出兵迎战。这年王朗已七十六岁,然后王朗要求亲自出马与诸葛亮打嘴仗,结果出现大家都熟悉的情节——被诸葛亮骂死了。《三国演义》中描述,王朗先对诸葛亮讲了一堆大道理,接着诸葛亮回怼,结果刚怼毕,王朗听罢,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这里没有像电视剧中那样,诸葛亮打断王朗的话,最后把王朗气死了。
当然《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王朗确实说了一些狠话:“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
如果王朗没有马上气死,要会诸葛亮,估计无外乎下面几点意思:
一是逆天而为,诸葛亮不知天命;二是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诸葛亮太粗俗。估计其他的话也说不出来。
-----
网友解答:
-----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第一次挥师伐魏,连战告捷。魏文帝曹睿连忙派曹真为都督,王朗为军师,率大军至祁山御敌。
王朗觉得自己资格够老,学问挺多,口才不孬,就在两军阵前劝说诸葛亮。
开始两人都中规中矩的聊天,辩论。
王朗在马上欠身答礼。朗曰:“久闻公之大名,今日有幸相会。 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为何要兴无名之师,犯我疆界?”
孔明曰:“我奉诏讨贼,何谓之无名?”
朗曰: “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也。”
然后王朗开始吹嘘自己领导曹操、曹丕的丰功伟绩,并且还当众招降诸葛亮。
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自非以权势取之,实乃天命所归也。
我世祖文皇帝,神文圣武,继承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临万邦,这,岂非天心人意乎?
你若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诸葛亮一听,好你个王朗,真是倚老卖老不知道自己姓啥了,吹吹牛逼就算了,竟然还策反我。暗中夹带嘲讽技能,打击我军士气。
丫的,今天不能善了了,于是张口开喷。
值此国难之际,王司徒又有何作为?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 你世居东海之滨[(bian)一声],初举孝廉入仕;理当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
王朗一听,心想好你个诸葛亮,老夫跟你讨论天下大势,举止有度,言语和谐,还顺带夸奖你两句。你这张口就骂,还当众诋毁老夫,一点道德都没有,真实气煞人也。
所以就想反驳:
王郎说:“你……诸葛村夫,你敢!”
哪知刚想往下继续说,就被诸葛亮打断了,并且又被诸葛亮一顿嘲讽,贬骂,气死了。
那么如果没有被打断,王朗会说些什么呢,王朗一看好你个诸葛亮,既然如此不顾形象,老夫也来会会你。
王朗说:“三心二意之人,安敢言忠!汝兄弟三人,一事东吴、一事曹魏、一事蜀汉,何也?禽蛋分框而保乎,族群利益所及乎。再者汝入仕之时,献帝在朝,刘氏正统,汝未入朝而事诸王,其心叵测也!”
王朗再说:“沽名钓誉之徒,自私至极!初刘皇叔面汝,汝三番拒之。何也?乘皇叔之危成己名满天下之欲也!今皇叔新丧,蜀地民贫,乃休养生息之际也,汝劳民伤财,大兴兵事,借蜀汉民生成已向汉之名也!”
王朗又说:“忘恩负义之人,天地难容!刘皇叔于徐州,德义无双,人所共仰。自请于汝,先负刘荆州收留之恩,欲谋恩人之域;又假借孙吴荆州之利,拖期不还;再负刘益州之义,兵夺益州之统。观汝所为,毫无恩义,人所不齿。
王朗最后说:“观汝之作为,乱臣贼子、自私自利、缺恩少义……实乃五德缺失之人也!今汝犯境,莫非查己之过,面向天兵,引颈受戮乎?”
诸葛亮听罢,心中发苦,暗观将士,已有罢旗投诚之意。当即下令鸣金收兵,对王朗说:“王哥,等你死了,我再北伐!”
诸葛亮回到成都,励精图治,休养生息,王朗死后,起兵北伐,一举灭魏!
-----
网友解答:
-----
“天下!乃是天下人的天下!何曾变成你刘姓大耳贼的天下?正是你大耳贼及先人酒池肉林,倒行逆施,方致这天下生灵涂炭,日月倒悬,天下百姓生不如死,愤而思变!如今你刘姓大耳贼被天下人赶下皇座,天下安定在即,乾坤终回。你个小小村夫,竟为一己私欲,攀附亡国祸民之徒,在百废待兴之际再起烽烟,将天下人拉回乱世,你个诸葛村夫与那大耳老贼实乃与天下人为敌,天下人当共诛之!”这种骂战,记住几个要素。1,首句要震住场,第一句很重要,要够响亮,够高帽子,不能长。2,道德高点要比对方高,对方站在皇室的角度,那就要站在天下的角度压死他。3,孤立对方,把除了要骂的人以外的所有人,包括对面大将小兵都拉成和自己一个利益团体,以对方与全世界为敌的套路孤立对方。4,大小兼顾,大的方面骂对方与天下为敌,小的地方骂对方挑起此次战事,总之全部都是对方的错。5,国骂不比街骂,街骂旨在恶心对方,得越长越好,最好能骂个7天7夜不重复,国骂旨在占领道德制高点,激励己方士气,打击对方士气,说得对不对不重要,只要将士觉得对,能够嗨起来就ok,趁着嗨使劲干,所以国骂得短而精。当然,诸葛方面也是可以接着骂回去。总之,这种骂战不存在谁对谁错,也不存在骂绝的说法,纯粹是比脸皮子,耍嘴皮子。最后还是得看真刀真枪的干。
-----
网友解答:
-----
诸葛村夫,你屡侵吾大国境界,今又口出狂言,吾与你不共戴天,捉住你定当碎尸万段!
-----
网友解答:
-----
虽然三国争雄的烽烟早已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却早已深入人心。罗贯中以近似神话的笔法将诸葛亮定位成千古名相,从\"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到\"水面偏能用火攻\",从\"长明灯延寿\"到\"死孔明吓跑活仲达\"……深谋远虑的大局观也好,出谋划策的能力也罢,这些只是当时名相的基本素养,能从本质上体现三国谋士特殊能力的还属\"舌辩\"。
在《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中就曾为我们上演过一场诸葛亮与王朗的高端\"舌辩\",虽然如本章回所言,最终的结果是王朗被骂死,但却不影响我们重拾经典,再度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诸葛亮不打断王朗,他想说什么?
在此之前,不妨让我们再熟悉一下这段王者局的\"舌辩\":
从两军阵前二人\"拱手问答\"、\"有幸相会\"这一细节就不难发现,相对于武将上来自报家门后就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场景,文臣们在\"礼教\"的约束下,打招呼的方式就显得格外井井有条、温恭谦良。
紧接着,王朗就直截了当地抨击诸葛亮为何\"兴无名之师?犯我疆界?\"将这场由蜀魏两国引起的生灵涂炭直接甩锅给蜀方。
当然诸葛亮也不是吃素的,他这是\"奉诏讨贼\",有理有据。
听到自己的主子被人说成\"贼\",作为三朝元老的王朗自然不乐意,又开始和孔明讲起道理:\"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听得一旁的曹真连连点头。
在我看来王朗的这句话在乱世三国是很有道理的,就算是放在现代也是极度符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论思想。
但王朗的话音未落,就被诸葛亮抓住了反制的机会,他单凭曹操\"挟天子,霸汉室\"的损招就将其德行彻底否定。
听到这儿,王朗也没办法,既然世人只知晓曹氏的污点,那他只能充当文史官来给诸葛亮普及一下曹氏的辉煌事迹了。王朗先陈述了\"黄巾猖獗,天下纷争\"的时局,接着开始舔曹操\"扫清六合,席卷八荒\"的伟大事迹;而后又开始谈及治国理政,夸曹丕\"继承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治万邦。\"
当然二者的所做所为的结果都是万姓倾心,四方仰德。直接否定了诸葛亮的片面说辞。
而后,王朗开始了本次\"舌辩\"最本质的目的——\"以礼来降\"。
他开始说服诸葛亮,妄图让他倒戈卸甲,归顺曹营,以达到国安民乐的目的。但诸葛亮的为人我们都知道,\"归顺\"这一次词他到死都没想过,于是他开始反击。
这一次诸葛亮在还原当年那段\"狼心狗肺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的时代真实写照后,直接将抨击矛头指向王朗本人,一口粗鄙之语把王朗骂得个狗血淋头。
而王朗被怼得欲言又止,止言又欲的画面恰好出现在这一时间点,如果诸葛亮不打断他,我倒觉得他可能会说出以下的话:
王朗(屏气凝神片刻):诸葛村夫,你!吾本以为被世人冠以\"卧龙\"尊称的诸葛孔明会有何高见,竟想不到也是得理不饶人,满口尽是粗鄙之语,实属有损世人口中\"卧龙\"真诚谦恭的高洁品格。
汝三番五次否认我主无德无能,却倒也不看看汝主到底又何德何能?前主刘备虽为中山靖王之后,而今乱世,仗着这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凭何揭竿而起?借讨伐黄巾之名,打着匡扶汉室的幌子,无非是想谋权篡位,实为不忠!
再说说他对兄弟妻儿如何,时年关云长从失守荆州到败走麦城的三个月间,他刘玄德未增援一兵一卒,何故?因为他怕如今和他平起平坐的关羽会对儿子的统治造成障碍,所以才借孙权之手巧杀关羽,实为不义!再观其早年,每每征战,都是丢妻落子的,置至亲于水火,实为不仁!
如此不忠不仁不义之人,何以平天下?纵观汉室命运,克终者鲜,败亡相继,其故何哉?
所以求之,失其道也,匡扶这般汉室,无异于荼毒生灵。没想到你诸葛孔明不以为诫,反助刘为猖,实属荒唐可笑!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这个理,你诸葛丞相不会不懂吧?
(假如诸葛亮沉默)王朗继续:\"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你诸葛亮倒好,位居丞相,却做着一国之君该做的事。谁不知蜀国上下的事都是你凡事亲力亲为,带兵打仗暂且不说,这是你的强项,众人皆知;可朝中事无巨细你也要亲自打理,你这是置后主刘禅于何处?莫非真想架空皇权,逼宫退位,亲自作这蜀国的皇帝?吾大魏文武百官,各司其职,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岂又像你寄国运于己身,使无数有才之士埋没于草莽之中。如此,蜀军如何敌我大魏百万之师?”
……
作为东汉末年士大夫阶层代表的王朗,他说出这样的话也不是没有理论依据。
和当代的读书人类似的是,汉代在推行察举制以后,能够沉下心来治学的人却并不多。汉光武帝刘秀在赴长安学习《尚书》时,所思所愿只有当大官、娶美女,忙里偷闲做点买卖,导致的学习成绩也是\"略通大义\"。
皇族的理念尚是如此,更别提下层跟风的百姓了。王朗\"初举孝廉入仕\",虽不能和同期的建安七子相比,但也可谓是浊世的一眼清流。
可惜,他却无力改变社会观念,只好恁凭自己追名逐利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这种直观的欲望诉求是当时全民的共同理想,却成为诸葛亮口中王朗\"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的胡话。要知道在帝制社会中,无权无势的底层人民只能任人鱼肉,要想获得足够的安全感,非拼命往上爬不可,这也正是王朗毕生的政治诉求。
也正因为如此,王朗才试图用\"以礼来降\"的特殊方式来劝诫诸葛亮,以期化敌为友,巧立头功,从而实现自己稳坐钓鱼台的目的。也就是说,按照王朗的人设,是万万不会发生打断别人讲话的粗俗无礼之举,从而成功骂死诸葛亮的。
奈何演义中并没有给王朗说出后面一段话的机会,这位七十有六的三朝元老就这样死在了诸葛亮的嘴炮下,确实挺惋惜的。
不过演义归演义,这段著名的\"舌辩\"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后人们闲话三国的话题,不必理会真假。
------------------
推荐阅读:
你给父母办寿宴,千万别收礼金,因为别人赴宴已给你面子。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