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东吴真的“以少胜多”,自己“毫发无损”?
夷陵之战,东吴真的“以少胜多”,自己“毫发无损”?
-----
网友解答:
-----
谢谢邀请。夷陵之战中吴蜀两国实力相当,东吴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本文主要讨论正史。
221-222年的夷陵之战,是吴蜀两个弱小国家之间的内战。从基本国力来看,夺取了荆州的吴国已经胜过蜀汉。吴国占据扬州、荆州大部和交州全部,而蜀汉仅仅有益州一地,东吴差不多是蜀汉的两倍。从军力来看,尽管东吴刚刚取下荆州还未来得及消化,但蜀汉的荆州兵力也是全军覆没,加上之前在汉中和曹操打了两三年,精疲力尽。所以,双方的实力对比实际上是东吴比蜀汉强。刘备依仗的,是自己多年的战争经验,以及属下征战四方的精锐部队。
具体到投入的兵力,蜀汉一方的兵力有多种不同说法。
《傅子》中说“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再加上北岸的黄权军投降,则刘备出动的兵力在十万以上。这是所有史书中对刘备兵力估计最高的一种。但这个傅子的记载在具体数据上本来就很可疑。
孙权本传写的是“逊随轻重以兵应拒,自正月至闰月,大破之,临陈所斩及投兵降首数万人。刘备奔走,仅以身免“。这里说的是歼灭蜀军数万。当然,两三万到七八万都是数万,范围很宽。
陆逊传写的是“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基本也是这个意思。
刘备自己的本传并没有记载蜀汉兵力,只说:“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谿蛮夷遣使请兵。”
反倒是《魏书》记载孙权给曹丕的上表:“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注意这里说的是支党。应该就是指吴班、冯习所部。
因此对蜀汉兵力最少的估计,就是4万人左右。但也有人认为这只是吴班、冯习率领的前部,刘备的中后军部队另有一定兵力。
这么综合来看,夷陵之战刘备一方兵力上限是10万,下限是4万。考虑到蜀地本身的资源情况,我个人认为五六万是比较合理的数据。
那么东吴一方呢?
陆逊传记载了陆逊一支主力的兵力: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硃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
注意,这里面五万人已经包含了孙桓所部。基本是夷陵之战的主要参战部队。
当然,按照孙权的德行,通常是会自己率领一支规模不亚于陆逊的兵力在后面接应。只不过没有直接参战的记录,可以不加入夷陵之战双方的兵力。
由上面可知,夷陵之战中蜀军兵力大致为五六万,吴军第一线部队为五万,双方基本势均力敌。在冷兵器时代防守方具备一定优势,更何况吴军还有水师,所以谈不上“以少胜多”。
而且,吴军也不是毫发无损。之前陆逊的战略是打算把刘备封在三峡的,但被刘备军击退了,这才后退数百里,在夷陵之地与刘备对峙:
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谿蛮夷遣使请兵。
既然之前曾被打败,那么肯定是有损失的了。而且之后双方相持了接近一年,这种持久战下的相互攻伐必然不少。所以,吴军远远谈不上毫发无损。只不过相对蜀军的主力被重创,吴军损失较小,称为“完胜”倒是没啥问题的。
-----
网友解答:
-----
夷陵之战,对于吴国而言,是掘墓之战。听闻刘备夷陵兵败,退至白帝城,孙权大惊,主动遣使求和,以求得到刘备谅解,这便是吴国在夷陵之战后的真实态度,即便如此,惨胜的夷陵之战仍敲响了东吴的丧钟,也直接奠定了东吴被灭亡的厄运。
夷陵之战的经过
夷陵之战的爆发是因为孙权偷袭荆州,杀害关羽,单方面撕毁孙刘联盟的合约,这对于刘备集团而言,是极大的挑衅。为了替关羽报仇,更为了夺回荆州,刘备不顾诸葛亮的反对,发动蜀国精锐五万,率军东进,讨伐东吴,这便是著名的夷陵之战。
孙刘瓜分荆州
面对汹汹来犯的蜀汉大军,孙权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为了应战,孙权一方面派遣大军到夷陵堵截刘备,另一方面派遣使臣向曹魏称臣,以求得到曹魏的援助,至少是避免蜀汉、曹魏的两面夹击。
曹魏方面曹丕接受了孙权的称臣,并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战略,为孙权赢得了喘息,之后刘备军和东吴的陆逊大军对峙在夷陵,趁刘备军懈怠之际,陆逊火烧连营,刘备军队大败,精锐尽适,败退至白帝城。
夷陵之战东吴损失颇大
看战争格局,刘备只进攻至夷陵地区,夷陵以西地区虽然被刘备占领,但都是山区,没有多大价值,双方作战以对峙为主,最后刘备被火烧连营,大军一溃而散,整个东吴军队损失并不大,甚至可以是毫发无伤。
其实这仅仅是表面现象,当时的三国格局中,曹丕、刘备都已经称帝,而孙权不仅没有称帝,而且还向曹丕称臣,因此,在政治上就明显输了一步;其次,夷陵之战耗时数月,为了供应大军,东吴需要源源不断地向前方输送粮草,耗费巨大的国力,同时为了防备曹魏进攻,东吴还在长江沿线布放,整个夷陵之战东吴的耗费也是巨大的。
夷陵之战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夷陵之战虽然取胜,但是听闻刘备驻扎在白帝城,孙权大惊,主动派遣使臣求和,这也充分说明孙权并没有大胜,战争给东吴带来的后果是受到曹魏的持续进攻。在夷陵之战前,为了防备刘备集团进攻,曹魏不敢轻举妄动,而夷陵之战后,刘备集团元气大伤,不足为虑,曹魏便将重点放在了更易进攻的东吴,频频进攻东吴,使得东吴难以招架,不得不联合刘备集团,这也是后来孙刘再度结盟的重要原因。
夷陵之战是东吴的掘墓之战
夷陵之战是东吴的掘墓之战,直接导致了东吴的亡国。在夷陵之战前或者是东吴偷袭荆州之前,孙刘的势力和曹魏差别不大,还有争夺天下的资本。
而孙权偷袭荆州后,孙刘结怨,夷陵之战更使得孙吴和蜀汉元气大伤,两国的实力损失严重,使得即便结盟也无力抗衡曹魏,这也就直接奠定了东吴、蜀汉被灭亡的国运。
三国鼎立图
从联盟角度而言,东吴就不应该偷袭荆州,孙刘两家瓜分荆州后,应该攻取曹魏,防止曹魏休养生息,恢复国力,因此结盟作为三分天下的资本,而孙吴方面,单方面撕毁盟约,偷袭荆州,造成了夷陵之战,而夷陵战败,蜀汉和东吴都变成了亡国之命运。
-----
网友解答:
-----
221年,刘备称帝后为关羽报仇,不听赵云诸葛亮等大臣阻谏,决定与张飞等一起伐吴,张飞回阆中为部将张达范疆所杀。刘备不顾一切伐吴,以冯习张南为先锋,关兴张苞为护军,统陆军五万,水军一万,黄权领兵一万防曹,请五溪蛮王沙摩柯领兵一万助战,总兵力八万。蜀军从三峡出兵秭归,孙权派族侄孙桓率三万人马来迎,蜀兵士气高涨,一路势如破竹,孙桓幼读兵书,颇有武力,孙权叫他坚守三个月,他用一万五千人守秭归,结果被关兴张苞二位小虎将率兵三个时辰就把秭归拿下了。孙桓大败而逃,孙权派诸葛谨为使者前来刘备大营求和,一面派周泰韩当为主将,领三万人马前来迎战。诸葛谨表示归还荆州,送还孙夫人,将谋害关羽张飞二人凶手送还,刘备不许,怒叱孙权诸葛瑾,继续进兵,大破周泰韩当,兵进夷陵。不得已,孙权启用陆逊为大都督,发兵五万来战刘备。陆逊以夷陵地区丘陵地形,实行坚兵清野,不与之战,拖跨蜀军,使之疲惫。天气炎热,进攻不能,蜀军依水安营扎寨百十余里,结果被吴军一把大火烧个干净。两军混战,蜀军将士死伤惨重,蛮王沙摩柯也被战死,先主刘备被从江州赶来的赵云救援下同尽剩的二三千残兵退回白帝城。陆逊下令退军,黄权带领一万人马降魏。夷陵之战蜀军出兵八万,尽剩三千,损失文臣到将一百多人,蜀汉元气大伤。东吴三次出兵十一万,加夷陵地区防御力量二万,总兵力十三万,损失兵力五万左右,蜀吴两败俱伤。战后孙权马上派人修好蜀汉,重新联盟,不让曹魏坐收渔翁之利,刘备战败了也只能答应联吴抗曹,以保无虞。
-----
网友解答:
-----
孙吴在夷陵之战投入的总兵力高于蜀汉,“以少胜多”一说本就不成立。估计有人是把《三国演义》中蜀汉七十万兵力和孙吴二十万兵力当成历史了。
当时蜀汉和孙吴的兵力都是数万人,具体推测刘备总兵力在六到七万之间,前期陆逊的兵力大约在五万,后期诸葛瑾、周胤的水军参战,这意味着两军的总兵力都差不多。
如何推测刘备兵力?
根据孙权写给曹丕的信提到,刘备的支党有四万兵力,大概是指冯习、吴班的前锋部队有四万之多,那么刘备的中军和黄权的北军至少还各有一万多,于是推断出刘备兵力有六到千万。后期诸葛亮北伐兵力也没有超过十万的,刘备要留兵驻守汉中,出兵七万已经是极限了。
分析吴军的兵力
这边就没必要再分析,因为史书很明确写到陆逊统领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人们不清楚的只是诸葛瑾的部队有多少,他原本留守在江陵防范曹丕,兵力绝不会少,诸葛瑾主要拿出一万部队增援陆逊,就已经跟刘备的兵力做到旗鼓相当,故而吴军以少胜多的说法不成立。
吴军真的毫发无伤吗?
这当然不可能,蜀军从战役开始就击败了巫峡的吴军李异、刘阿的部队,进而围攻驻守在夷道的孙桓,两军相持一年,吴军总有些损伤。只不过后来陆逊发动火攻,攻破刘备前营,导致蜀军溃败,基本全歼蜀军主力,吴军那一点损失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推测吴军整体损失最多就一万人左右。
孙权打完夷陵之战,紧接着就跟曹丕全面开战,朱然、孙盛、诸葛瑾、潘璋大约有三四万部队在江陵抵挡曹真、夏侯尚的猛攻,吕范、朱桓的部队面对的曹仁、曹休虽处于劣势,兵力却也不虚。
要知道江陵之战打也有一年多,期间荆州吴军损失就将近两万。倘若在夷陵之战中吴军损失到达三万,再加上江陵后来二万的损失,战线早就崩溃了,所以可以知道吴军对蜀军作战中损失不大。
-----
网友解答:
-----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著名战役的最后一战,此战奠定了魏蜀吴三国的综合实力排名,魏第一、吴第二、蜀老末。夷陵之战,是“以少胜多”战役的典型吗?古语云“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东吴是不是真的“毫发无损”呢?下面我为大家分析一下
一.是否“以少胜多”。
夷陵之战的背景简单提一下,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应该都有所了解。夷陵之战前,公元219年,东吴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吴蜀结仇。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建国号魏。次年,刘备称帝 号蜀汉。同年,刘备举兵伐吴,一为关羽报仇、二为夺回荆州。蜀国兵力,在《三国演义》中,号称七十万大军,这是夸张说法,实际上带的兵力在四万,后期加上蛮王沙摩柯等蛮族部队加入,总共兵力可以达到5万左右。我们再看看东吴兵力,《三国演义》中说二十万,也是夸大,东吴赤壁之战就三万左右兵力,在夷陵不可能有二十万那么多。东吴遣使议和遭拒,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所有东吴将领应战,兵力也在五万左右。《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记载,这场战役其实是东吴针对刘备的进攻而进行的积极防御并实施反攻的成功战例,双方兵力相近,并不是所谓的“以少胜多”。
2.东吴是否“毫发无损”?
从战役结果和双方损失来对比看,蜀汉的失败遭受的损失无可挽救,而东吴除了保住了战略要地荆州,在各方面的损失相比蜀汉,可谓是不足一提。
1.1夷陵之战,蜀汉元气大伤。刘备仅以身免,五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大量武将战死,蜀汉的人才相比曹魏和东吴,其实不多。军师庞统死于入川前,关羽父子死于东吴之手,汉中之战损失了吴兰、雷铜、任夔。入川后,法正、马超、黄忠、刘巴等人病故。夷陵之战前后,张飞被部下所杀,马良、冯习、张南、王甫、程幾、沙摩柯等战死,还有黄权降魏等,蜀国核心领导层除了诸葛亮还有一个守汉中的魏延外,能独挡一面的人才可以说少之又少。加上次年,刘备忧愤气急,病死于白帝城,对刚建立的蜀汉政权也是一大打击,蜀汉朝堂不稳,内部纷争不断。
1.2再看东吴,一直闭战不出,寻找有利战机,结果刘备自己给陆逊创造了战机,舍弃水路战船,屯兵在山林之间,并连营几百里,结果被陆逊一把火给烧没了。东吴可谓是全胜而归,要说损失,打仗嘛,肯定会有伤亡,比起蜀汉,这伤亡可以说是“皮毛之伤”,对东吴毫无影响,反而通过这次战役,东吴实力比之蜀汉要更强。
-----
网友解答:
-----
我是天高云淡任心遨游,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来看看双方的兵力:公元221年七月,刘备以将军吴班、冯习为左右将军,张南为前锋,赵融、廖化、傅肜为都督,亲率大军开始东征东吴孙权,史称夷陵之战。在关羽失荆州之后,刘备所控制的地区仅剩益州,当时益州的总人口不足百十万,所以《三国演义》中写的倾全国之兵,号百万大军是不存在的。在夷陵之战中,刘备率领的主力约为四万人左右,黄权率领五千余人防御曹魏,还有沙摩柯率领的一万“五溪蛮”军在南线,总兵力大约在五万五千人左右。“火烧连营”之后,赵云又率领不到两万军队赶来支援。东吴方面,吴军主力分别由陆逊、徐盛、潘璋三员大将率领,总兵力约五万余人。另外夷陵城中还有孙桓率领的数千守军,潘睿率领数千军队在南线与“五溪蛮”军作战,后方还有诸葛瑾率领的一万预备队。《三国志.陆逊传》记载“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恒等五万人拒之。”所以两军当时实力相当。公元222年正月,刘备派将军吴班,陈式沿三峡东进,占领荆州长江上游重镇夷陵,陆逊诱敌深入,从巫县,秭归等地后退六百多里,一直退到猇亭地区,直到在夷陵道攻破刘备军队的五个营寨并斩杀了其将领后,陆逊才停止了撤退转入防御。同年闰五月,陆逊火烧连营,刘备大败,夷陵之战以东吴的胜利而告终。“夷陵之战”事实上是一场势均力敌之战,陆逊依靠过人的智谋战胜了久经沙场的刘备。引用《三国志》
-----
网友解答:
-----
我是金风,
点击右上角关注
,欢迎评论!
历史上的“夷陵之战“,也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称为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只是夷陵之战是三大战役的最后一战,发生在吴蜀之间的这场战役之后,也让两国之间重新联合抗魏,使之后的局势就此稳定,持续了几十年,因此,夷陵之战也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
战争的起因是孙权夺了荆州,并且斩杀了关羽,于是两年后,在刘备称帝那年,一为了夺回荆州,二为了给关羽报仇,所以集结大军,亲自和张飞出兵,分两路,攻打东吴,只是张飞在出发前,被部下所杀,刘备两年间,桃园三结义的两兄弟就此没了。
在战争中,刘备大军在各部加入的过程中,最终达到了先头部队五万人的规模,战争初期,也是攻城拔地,一路推进,深入东吴境内二三百公里,也取得了很好的军事效果。而孙权为了避免和刘备作战过程中遭受曹丕攻击腹背受敌,先是派人和刘备讲和,讲和失败后,又转向曹丕求援,最后任命了陆逊为总指挥,才最终取得了最后的战争胜利。
据资料记载,镇西将军陆逊当时统帅了五万大军,抵御蜀军,所以在人数上,是比刘备大军人数上要少,而且当时的刘备大军士气旺盛,所以陆逊在这种情况下,就果断的选择了避其锋芒,实行战略后退,退到了夷陵之战的地点(今天的湖北宜都附近),进行防守反击。其策略就是拖,把高山峻岭地带让给刘备,让蜀军难以大规模集结和展开队形。结果蜀军还真是不得已,在长达数百里的山路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就此陷入拉锯。
战争就此拖延了下来,不管刘备怎么想办法逼迫,诱惑陆逊决战,可陆逊就是不为所动,坚决和刘备磨,一直持续了半年时间,到了6月份,正值江南的高温天气,蜀军将士苦不堪言,最后刘备把水军都调到深山密林驻防,这时刘备的布防就形成了百里连营的局面,写到这里,可能大家都猜到了,东吴的机会到了,果不其然,陆逊看到此情况,采用了最有用也是击破刘备最为关键的手段--火攻。火烧连营啊,烧的蜀军阵脚大乱,借机出兵大破蜀军四十多营寨,并且用水军截断长江两岸蜀军联系,战役就此发生逆转,刘备就此溃败。
此战,刘备几乎是全军覆没,《傅子》上记载蜀军被灭八万多人,后刘备逃到了白帝城,和赵云率领的援军汇合,陆逊看到時机已逝,才停止追击,主动撤兵,但是经此一役,刘备也是元气大伤,一病不起,次年病逝于白帝城。但是在刘备亡故之前,两国也看到了曹魏的强大,遂又和好签订了共同抗魏的条约,也让三国后期维持了几十年疆域不变的局面。
这场战役,在人数上,东吴可以说是以少胜多,但是也不是毫发无损,战争没有哪方可以做到,只是损失多少,蜀国是元气大伤,东吴也遭受了沉重的损失,不然不会打了一战,还立马和好,签订共同抗魏的盟约。
我是金风,
点击右上角关注
,欢迎评论,一一回复!
-----
网友解答:
-----
夷陵之战,又称夷陵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并列。爆发于夷陵猇亭一带,是公元219年襄樊之战的后续。在襄樊之战中,刘备不仅折损了关羽,还丢了荆州,导致刘备对孙吴的仇恨值蹭蹭往上涨,超越了对曹魏的仇恨,吴蜀联盟正式宣告破裂。公元221年,经过近两年时间准备的刘备御驾亲征,亲率大军东进伐吴。
在得知刘备御驾亲征,孙权在几次求和不成后做了两手准备。第一,向曹魏称臣,避免两线作战。第二,积极准备迎战刘备。 公元221年7月,刘备大军出川,双方正式开打。刘备的总兵力,按照孙权上奏曹魏的奏章来看,前锋张南、冯习率军4万,刘备亲率中军1万,分5000兵马交由黄权统领坐镇江北以备曹魏,另外从五溪蛮王沙摩柯手里借来精兵1万,加上驻屯江州的、由赵云统领的1~2万的大军,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满打满算总共投入8万左右兵马,实际投入的兵力抛开赵云部和黄权部不到六万。至于东吴方面,驻守在巫口秭归的李异刘阿两部一共有数千人,在李异和刘阿两军遭到刘备击溃之后,孙权以陆逊为都督率军5万,节制诸将迎战刘备。所以吴蜀双方实际投入前线的部队,大概都不到6万,所以以少胜多似乎也说不通。
至于说夷陵之战两军的伤亡,毫无疑问刘备大败。史书多次记载,刘备属下大部阵亡,五溪蛮沙摩柯战死,黄权投魏,刘备仅以身免。夷陵之战蜀国未能夺回荆州,反而使蜀军精锐被歼灭,加上心力交瘁的刘备于次年过世,蜀汉陷入了动荡,可以说夷陵之战动摇了蜀国的国本,让其彻底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资格,只能偏安一隅。
吴军虽然大胜,其伤亡也远远比不上刘备,但说毫发无伤,是不是太过分了?经历过夷陵之战后,吴军的主力虽然尚存,但是伤亡也不算太小。
第一,吴蜀开战之初,刘备沿江而下,气焰极盛,吴军驻扎在巫口秭归的数千军队,迅速遭到刘备的击溃,死伤众多。
第二,刘备陆逊在夷陵猇亭一带步入相持近一年后,陆逊开始准备反攻,为了找出击破刘备的办法,曾经进行过多次的小规模试验,均大败而归。
第三,研究出破刘妙计后的陆逊开始了行动,在逐乡火烧刘备连营,大破刘备四十几座营寨,逐乡之战由于刘备军溃败,吴军损失的确不大。但是刘备在马鞍山还有一支万余兵力的主力,兵败逐乡后刘备赶往了马鞍山,命部下环山据险死守。陆逊乘胜追击,率数万大军包围了马鞍山。马鞍山之战吴军虽然几乎将蜀军全歼,刘备仅以身免逃回白帝城。但是马鞍山之战是标准的高地攻坚战,面对上万蜀军的据险死守,几乎战至最后一人看,吴军伤亡必然不会太小。而且吴军水师虽然天下无匹,但步骑不如魏蜀。
-----
网友解答:
-----
三国演义夸大了刘备的实力,怎么可能拿的出70万大军。也就四万人左右。东吴调动的兵马数量和刘备差不太多,谈不上以少胜多,而东吴此战损失也不小。
因为结果是刘备几乎全军覆没,所以就给人感觉东吴大胜。但是此次战役双方又不是只有一次交手,前期东吴战败,损失有三千人左右。
孙权不仅要应对刘备,还要应对自己后院的叛乱。在刘备策反之下,荆州南部的武陵郡发生响应刘备的叛乱,部落首领沙摩柯率领万余人与刘备会合。一直到打败刘备后,孙权才算是完全平定了叛乱。这也是刘备给东吴带来的损失。
孙权向曹丕写求救信的时候,说刘备前军四万人,在上报战果的时候说杀敌八万。应该是把荆州的叛乱也算上了,再加上古人习惯夸大战果,这也说明了刘备连八万人都没有,那四万前军很可能就是他全部主力。
陆逊在防火之前,曾派小股部队试探性攻击,结果失败。但是也因此意识到蜀军已经松懈,此战吴军损失不大。
火烧连营后,吴蜀两军又在马鞍山交战,吴军击杀蜀军上万人。而刘备仍然成功突围,说明东吴军队仍然没有获得压倒性优势。面对蜀军的突围,东吴军队也损失也不会小。并不是放把火就把刘备给整得全军覆没了。后面还有追击。
此战耗时一年,东吴出动五万大军,这五万大军的粮食,军饷都是不小的数目。在人数的损失上面,东吴损失一万以上的人马是肯定的,因为前期战败,又对峙消耗,再加上反攻时的对战,更重要是还有后续平定叛乱的损失。
东吴损失肯定是比刘备损失小,此战不管是从战略上(打退刘备就算赢)还是从实际利益得失上(比刘备损失小)都是东吴赢了。但是东吴也是消耗了力量,此战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凡是打仗,毫发无损是几乎不可能的,何况蜀军也不算弱。不能光看演义。但是关于这次作战的损失,记载的很少,实际的损失很难知道,这些也是大概估算。
-----
网友解答:
-----
这场战争,刘备其实动用15万大军,东吴方面也动用10万左右的水陆大军,最终结局刘备损失兵马7万人,被俘3万人马,东吴损失4万人马,东吴也是残胜,要不,夷陵之战后双方马上讲和,共抗曹魏。夷陵之战前,三足鼎立,夷陵之战后,曹魏独大,吴蜀两家不讲和根本就是自取灭亡。所有刘备发动这场夷陵之战其实就是加速了吴蜀之后的国运。
-----
网友解答:
-----
名将关羽于建安二十四年,率领荆州本部兵马两万余人北伐曹魏。此战中,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一时使得曹魏阵营无人敢挂帅救援,而孙权则派吕蒙偷袭荆州,而此时的关羽还在前线攻打襄樊,当收到荆州后方基地已失的消息后,军心涣散,而此时曹操的徐晃援军又赶到,关羽久攻襄樊不下,又被徐晃在沔水击败,人心离散,士卒逃亡者大半,最后关羽兵败阵亡。
刘备听闻后悲愤交加,不顾群臣反对,起兵伐吴。关于刘备伐吴,演义中说起蜀汉大军七十万,在这里不得不说这个七十万是绝对不可能的。
刘备入蜀后,蜀地民众不过百万之众,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有七十万大军,而蜀汉真实兵力据史料记载是8-10万左右,其中还要分兵万余去防御曹魏,因此,能和刘备一起去伐吴的只有七万左右。
那么刘备伐吴有七万兵马么?并不是,因为战线过长,沿途还需要留守部队,因此,真正的能和刘备一同出现在战场上就是四五万兵马,反观吴国那边,可能兵马要多一点,确确实实是五万人马,甚至还会多一点点。
因此,从兵马势力上看,刘备绝对没有占据有利的地方,除此之外,刘备的水军能力实在是比不上吴国,对于拥有强大水军的吴国来说,依靠自己的有利地势和地理条件,打败蜀国应该不是问题。既然如此,那么问题来了 ,既然刘备兵马不足,水军实力弱小,为何还敢伐吴?
原因就在于,夷陵之战爆发在公元221年。此时东吴人才逐渐凋零,吕蒙死后新任大都督陆逊年仅二十余岁,江表十二虎臣程普、黄盖、蒋钦、韩当、陈武、董袭、甘宁、太史慈等名将皆已经去世。
而电视剧中甘宁程普死于此战纯属虚构,甘宁去世于220年。程普也去世于公元215年公元210年后,所以此时东吴人才凋零。丁奉徐盛此时在北面严防曹魏。此时西部仅有潘璋、朱然等将,而刘备也恰好是抓住这个时期东吴人才凋零的状况下才领兵北伐。
而相比之下,东吴可用之兵就多了,北面和曹魏刚刚结好,因此迅速集结了五万精兵。再来看看详细的兵力分析,首先是吴军的兵力,这个争议比较小,三国志陆逊传记载 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
资治通鉴关于这点上也是照抄三国志: 权以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督将军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所以,夷陵之战吴军兵力当在五万左右。
然后是蜀军,众所周知的三国演义记载刘备率70万之众伐吴,这个当然是不可能的,三国志对此战刘备的兵力并没有记载,资治通鉴里有这样一条“ 汉主遣将军吴班、冯习攻破权将李异、刘阿等于巫,进军秭归,兵四万馀人,武陵蛮夷皆遣使往请兵。
就算加上后来加入的武陵蛮夷应该也就五万余,也就是说这场被后世许多人传为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竟然只是一个双方兵力相等的战役。如此可见,演义毕竟只是演义,不能当历史来看。历史应结合各种史料来看。
------------------
推荐阅读:
上一篇:费祎在宴会上被刺杀,幕后凶手是谁,会是主张北伐的姜维吗?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