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在春秋初期就已经是“小霸”了,为何到后来会逐渐衰落?
郑国在春秋初期就已经是“小霸”了,为何到后来会逐渐衰落?
-----
网友解答:
-----
一是郑国的位置不太好,西边是周王室,总不能抢天下共主的地盘吧,往下是楚国。这是出了名的不讲理。往东边是宋国,也是特别爱惹事的。可以说郑国处四战之地,很难发展起来,我们看春秋真正的霸主国,都是占有一边。这大概也是金角银边草肚皮的一个例子吧。
另外,郑国在郑庄公小霸时,没有抓住机会扩张,到了郑庄公去世之后,郑国马上陷入了内乱。最终导致了郑国的衰败。
我在今日 头条有一个专栏叫《读懂春秋,就懂了当下》,把郑庄公去世后的事情聊一聊。
桓公十一年的正月,姬寤生在恶曹与齐僖公以及卫宣公举行了一次会盟,当年的齐、鲁、郑三国,如今,鲁国已经被排除了出去,加塞进来一个卫宣公,对于这个安排,姬寤生是不太满意的,但从政治的角度来说,他是乐于接受的,因为一个好色的卫宣公显然比鲁国的国君要好控制得多。
三国君主对去年秋天的攻鲁大战进行了回顾,总结了经验与教训,认为鲁国经过这次打击,绝不敢对纪国的事情插手,接下来,就是三国灭纪了,谈好之后,姬寤生开始返回新郑。
这是他的最后一次外事活动。在回来时,他就感觉特别的疲惫,这一年他已经五十六岁,在国君这个光荣的岗位上奋斗了四十三年,与母后斗,与弟弟斗,与天子斗,与强邻斗,其中滋味,只有他自己知道。但他知道,自己永远无法战胜时间。
他意识到自己的大限就要来了,他的一生做过无数次选择,其中有错误的,但大多数被证明是正确的,可接下来要做的这个决定将是他人生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决定,如果犯错,他数十年的奋斗将化为灰烬,郑国的霸业也将无力为继。
他要选择自己的接班人。
世子忽作为嫡长子,是毫无疑问的候选人,但姬寤生却有另外的想法。在与周桓王的长葛一战中,公子突精到的分析让他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如果把君位交到公子突的手上,是不是对郑国更好?
但世子忽又没有犯错误,当年自己的父亲没有因为个人的喜好另立弟弟段,自己要背道而驰吗?
最后,他实在选择不下,只好请来了大夫祭仲。
在当年他封弟弟共叔段于京邑的时候,就确定了这位祭仲对自己的忠诚。这么多年,这位祭仲也没有让姬寤生失望,在割周天子的麦、长葛大战周桓王、夜探天子行营以及许多对外事务上,祭仲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祭仲来了,他的年纪比姬寤生还要大,可显然,精神跟身体状态要比姬寤生好。
姬寤生说:“我的四个儿子个个都有贵相啊!”
说完,姬寤生叹了一口气。姬寤生的判断没有错,他的四个儿子确实都是一副贵相,能力也都不错,放到他国,都是一个国君的材料,但作为父亲的姬寤生不喜反忧,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祭仲懂得国君的叹息,儿子一个比一个强当然是好事,但扎堆在一起就不太好了,毕竟郑国国君之位只有一个。他同时也猜到,领导大概对接班人产生了一些想法。
姬寤生说出了他的打算:“我想将国君之位传给突,你看可以吗?”
没用太多的思考,祭仲就给出了他的回答:“忽是嫡长子。”
姬寤生点了点头,同意了祭仲的说法。
据鲁国的史官(也就是左丘明)说,祭仲在最关键的时刻投了世子忽一票,是因为他跟世子忽的关系比较近,世子忽的母亲是邓国的邓曼,而将邓曼从邓国迎回来的正是祭仲。
决定让世子忽继位后,姬寤生开始做进一步的安排,他对自己的儿子都是了解的,尤其是世子忽跟公子突,在他看来,他们都不太像自己,但他们又各有不同。具体来说,世子忽有些木讷迂腐,看上去比自己还要迟钝。而公子突冲动好强,永远都像长不大的小孩。
要是自己去了以后,一个冲动的下属跟一个木讷的领导,这大概并不利于郑国国内的稳定。于是,姬寤生安排公子突出国定居,地点选在了邻国宋国。
宋国的国君宋庄公,当年还是叫公子冯的时候,在郑国住了十多年,而且公子突的母亲就是宋国雍氏的女儿。让儿子突到宋国居住,至少衣食无忧了。
这个想法是很好的,可是这个决定是错误的。
姬寤生料到了世子忽跟公子突之间的矛盾,他立一放一的决定也是一个解决办法,但他选错了托付的对象。
神秘的绑架案
姬寤生五月去世,世子忽继承国位,史称郑昭公。七月下葬,九月的时候,祭仲去国内一个叫留的地方视察工作,半路上被宋国人劫持了,将祭仲抓到宋国之后,宋国威胁他,必须扶持公子突回国即位,不然就杀死你。
于是,祭仲就领着世子突杀回了国内,将世子忽从还没坐热的国君之位赶了下来,扶持公子突为国君,史称郑厉公。
这是一起十分蹊跷的绑架案,孔子又写得十分简略,让一直善于揣测老师心思的儒家子弟们也有些找不到北了。
《春秋谷梁传》认为,这件事情的责任主要在祭仲身上,作为臣子,他应该为君主的危难而死,这是原则问题。可祭仲这个人在这件事情上立场不坚定,还没上大刑,只是恐吓了两句,就当了叛徒。
《公羊传》却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评价,他认为祭仲简直就是郑国的贤相,因为他被抓住后,宋国人威胁他,如果不服从他们的命令,郑国国君也会死,郑国也一定会灭亡,如果服从他的命令,郑国可以以生易死,郑国也可以以存易亡。
祭仲面对宋国人的恐吓,明白不如先答应对方,先把公子突迎回国,等以后有机会再重新把世子忽接回来。当然,这样做的危险是万一以后没办法让世子忽重新回国,祭仲就要担当逐君之罪,但在国家利益面前,祭仲没有顾及个人的声誉,毅然答应了宋国的要求,而郑国也得到了保存,《公羊传》点评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权变了。
就表面上看,《春秋谷梁传》的评价显得合情合理,祭仲要是不怕死,他就会大喊一声:“打死我也不从。”然后咬舌自尽,干吗把公子突带回郑国,引得郑国大乱?而《公羊传》就显得有些莫名其妙,明明是祭仲干了坏事,怎么还贤上了?
尽管观点不同,但这两本书都没有说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祭仲这样一个老狐狸级的人物,会心甘情愿听从宋国的摆布呢?被抓为人质时,他可能被迫写下了保证书,但回到国内之后,他完全可以撕毁合同,向世子忽坦白,然后把公子突抓起来,顺便拉上齐、卫两国,再把宋国饱揍一顿。
而祭仲没有这么干,他突然变成了扯线木偶,听从宋庄公的遥控,《公羊传》更说出祭仲不答应,郑国就要亡国,郑国国君就要死的话。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确定一下《公羊传》跟《春秋谷梁传》的区别。
两本虽然都是《春秋》的解释性文件,也都是孔子的学生传下来的,但《公羊传》是齐国人传播与抄录的,号称齐学;《春秋谷梁传》是鲁国人抄录并传播的,号称鲁学。也就是说,《公羊传》是外国留学生写的,《春秋谷梁传》是本国学生写的。本国学生重视传统,外国留学生注重创新。
搞懂了这个,就容易理解这两本书为什么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评价。《春秋谷梁传》虽然知道祭仲有不得已的苦衷,但他毕竟干下了逐君的事情,所以说他是一个懦夫。而《公羊传》却认为,他虽然干了逐君的事情,但毕竟是从大局出发,值得表扬。
现在,我们再来看另一个关键的问题,为什么祭仲会听宋国人的摆布。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搞清楚另一个问题。
祭仲和世子忽的感情怎么样?要是祭仲和世子忽关系不好,说不定是故意跑到宋国求绑架求上刑,然后把世子突迎回来呢!
翻遍史书,你只能得出一个答案,祭仲跟世子忽的感情真的不错。
祭仲是世子忽母亲的接亲人,他在最关键的时候投了世子忽一票,而在世子忽的成长过程中,祭仲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怀,尤其是在世子忽的婚姻大事上。
祭仲屡屡劝世子忽把齐僖公的女儿娶了,他告诉对方,你要是没有强大的后援,将来一定当不上国君,而你的三个兄弟,个个都是君子之才。
当然,世子忽把祭仲的忠言当成了耳边风。
在史书中,还有一个小小的细节。
夏五月癸未,郑伯寤生卒。秋七月,葬郑庄公。(《春秋•鲁桓公十一年》)
也就是说,姬寤生是五月死的,七月下葬的。看上去没什么,但如果你了解春秋的丧葬礼仪就会明白这里有个大问题。
在春秋,天子死了七个月后才能下葬,这是为了让天下的诸侯来参加追悼会;诸侯死了,要停五个月才下葬,以便盟国的诸侯来参加追悼会;大夫要停三个月;就是士这样的普通官员,也要停灵一个月。
堂堂的春秋第一霸,姬寤生先生死了两个月,他的老朋友们都没来得及瞻仰遗容,就匆匆埋了。这不得不让人怀疑,郑国国内局势比较紧张。
而打开地图就会发现,祭仲被绑架的留地在今天的开封市附近,离郑国的政治中心新郑很远,处在陈、戴、曹、卫国的交会点上,这种地方大家都知道,一向属于治安盲区。
作为姬寤生托孤的大夫,老国君刚死,新国君还不熟悉政务,国内的事情一大堆,他不好好留在新郑处理大事,跑到留邑去视察什么工作?
了解了这些,再看宋国人的威胁:不从其言,则君必死,国必亡。
我们大概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祭仲可能并不是去留地视察工作,他是去跟齐国人谈判的,之所以跟齐国人谈判,是郑国国内发生了动乱,具体来说,就是公子突到了宋国以后,并没有安心流亡生活,而是与宋人勾结,以及利用在国内的势力,把他的哥哥,也就是郑国新任国君世子忽控制住了。祭仲这才去跟宋国人接头谈判。
在这次谈判上,因为宋国人跟公子突握有主动权,如果祭仲不肯扶立他,他就会刺死世子忽。权衡再三,祭仲答应了宋国的要求。
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真正的历史真相已经淹没在时光的细沙里,也许永远都不会露出它的面容。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回国之后,祭仲扶助公子突继位,而世子忽也保住了性命,逃到了卫国,等待着东山再起的一天。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脑洞历史观。关注我的专栏《读懂春秋,就懂了当下》,继续阅读春秋史。
-----
网友解答:
-----
仔细回顾春秋初期郑国“霸业”前后,我们会发现,把郑国退出“霸业”归咎于内乱有失偏颇,郑国的衰落,可以告诉我们:如何识别一个机遇的发展空间!
极致发展的小国
郑国,国土面积不大,立国时间短,却率先开启“小霸”之业,不可谓不是一个奇迹。
尽管或许有少许失误,但郑国三代君臣把郑国当时的潜力开发到了极致。
第一,通过几代人的努力,获取了极高的政治地位。郑国利用这个地位,获取了极大利益
郑国与周朝天子本身血缘关系就相对较近,算是一家人。
周幽王遭遇犬戎攻击时,郑桓公率军抵抗,保护周幽王,最终战死!
周平王东迁时,郑武公又率郑军作为一达主力,护送平王东迁!
郑庄公即位后,又即位担任周的卿士。
在东周初年,周天子虽然威望已衰,但比起后来还是强很多!尤其对于中原地区的小国和东方大国齐、鲁来说,周礼依然在他们中有极大的号召力。
郑国利用自己在王室独特的话语权,为郑国争取到了极大的利益!
1、
以天子之名打击竞争对手,扩大郑国利益。
前714年,郑庄公以宋国未按礼制朝觐周天子为由,“以王命讨之”,郑、齐、鲁三国一起打宋;前712年,又以许国未能按期纳贡为由,又是联合齐、鲁一起伐许。除了以天子之名行事,郑国本身的卿士身份,也可以指挥周边小国作战。前718年和前712年伐宋,都是联络周边小国一起行动的。
2、
外交上的,郑国以其政治地位交好东方大国齐、鲁,重点打击主要竞争对手宋国。
比如,他以引荐齐公朝觐天子,共同举办盟会来拉拢齐国;他以周天子名义,准许郑、鲁为了各自利益进行的领土交换来拉拢鲁国。这样,郑国获得远方强援后,对周边宋、卫等竞争对手取得了巨大的优势!
2、以各种方法发展国力
(1)、未雨绸缪,更换发展区域。
郑国原本被封在陕西华县一带。可是,感觉到周幽王要出事,郑桓公决定离开关中地区。
郑国迁徙到了中原地区。面积比以前大很多,在中原腹地中,又能依山带水,占尽地利!
(2)、富国强兵,发展经济
郑国在治国上,确实有一套。他们以新郑为中心,积极发展农业和工商业。尤其是他们对商业的积极鼓励态度,使得他们的赋税充足,在春秋早期获取了极大的经济优势!
(3)、大力吞并效果,扩张版图
郑国在这段时间,灭掉了东虢、许、管、祭等十一个周边小国。
说起灭国数量,虽然比不上后来的“灭国狂魔”楚国,但在春秋早期,这也是一个令人恐怖的数字!
3、被低估的军事大神——郑庄公
郑庄公在战术上的创新,长期被后人低估了。
前718年,他在制北之战中,率先采取了迂回夹击的战术,大败燕军;
前714年,他在抗击北戎的战役中,诱敌深入、设伏邀击;
在震惊天下的繻葛之战中,他更是创新了“鱼丽之阵”,并先破敌两翼再夹击中军。
这些创新,每一个,都足以在中国战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可是,在郑庄公之后,郑国却似乎迅速退出了大国争霸的行列,这是为何呢?
内乱,并非衰微主要原因
郑庄公死后,郑国发生了长达20余年的内乱。
这里简单做一个介绍:郑庄公去世前,要立太子忽即位,却没有妥善安置公子突。
结果,宋国威逼利诱郑国的祭足,胁迫他立公子突即位。太子忽(郑昭公)逃亡到了卫国。但是,公子突在企图除掉祭足被识破后,祭足又迎接太子忽回国即位,赶走了公子突···
这种程度的内乱,比起晋国、齐国、楚国的内乱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事实上,类似的内乱,在春秋时期十分常见!即使郑庄公本人,也曾经与他的弟弟叔段相互攻伐。
而且,在郑国的内乱后,郑厉公依然可以扛起“勤王”大旗,在中原诸侯中有相当号召力!可见,
郑国的内乱,虽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郑国国力,但绝非其走向衰落的致命因素!
郑庄公的霸业先天不足
回顾郑国的小霸之业,我们会发现,郑国除了欺负周天子,并没有取得对大国的战争胜利,相反,他正式利用独特的历史窗口,采取联合大国,压制周边中等国家的方略,确立自己的有利地位的!
这正是郑国霸业昙花一现的根本原因:国力先天不足。
霸业,是需要强大的国力为基础的。
那么,郑国有没有可能如后来的枭雄们一样,从小到大,强势崛起呢?
地缘,注定了郑国国力发展不可能比肩秦、楚、晋、齐
尽管郑国在早期做到了极致,但他终究难以克服其天生的不足。
首先,郑国,地处中原。他周边的宋、卫等国国力与他基本对等,任何一方的动向,都会引起其他各国(包括周天子)的强烈反应!要吞并对方都十分困难。尽管他们之见有隙地,但数量十分有限!
因此,尽管郑国一口气灭了许多小诸侯,但是,不论灭国数量,还是拓地面积,比起秦、楚、晋来,都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更可气的是,就占了这么点地方,就被周天子盯上了!
形势变化,曾经依仗的优势变成喘不过气来的负担
前面说到,郑国的国土在中原是相对有优势的。
这在春秋早期,成为了郑国制霸的优势。可是,随着形势变化,这却成了郑国难以翻身的负担!
在历史进入晋楚争霸的主旋律后,
曾经地位崇高的中原诸侯,成了大国斗争的战场。
而郑国,却悲催的发现,他天然的地理优势,使他变成了列国第一个争夺的战场!
郑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特点,成为中原四站之地中,少有的“险要之地”、“兵家必争之地”;晋要遏制楚北上;楚要遏制晋东进,都要争夺郑国。
就这样,郑国成了里外不是人的悲催角色,一直在大国争霸中,充当大国们的出气筒,隔三差五被揍一顿,没有翻身之机了!
事实上,
即使到了春秋后期,郑国依然有子产新政,拉开列国变法的序幕!纵观整个郑国历史,郑国君臣,比之当时许多国家的君主(包括秦国),其素质都并不差!
可是,却由早期的“小霸”,沦落为大国们的“游乐场”,让人唏嘘不已!
郑国的这段历史,对我们今天的启示是很多的!
今天,但凡是个平台,就鼓吹自己是“下一个阿里”,让想要寻找风口的伙伴头昏眼花!
也许,通过郑国的例子,我们可以用新的视角去看待这些新物种的前景:
1、是否有足够大的发展空间。很多平台,想法很好,但是,目标市场增量十分有限!一如郑国,可以吞并的目标小国十分有限;
2、是否可能形成强大的竞争壁垒。郑国,本身国力有限,其政治地位也并不牢靠,郑武公神鬼般的军事才能也会随他而去。郑国,很容易丧失这些竞争优势!
3、其竞争环境如何?你是否有生存空间?
郑国君臣做得不错,换一个时代,会成为地方发展的标兵。
可是,春秋残酷的政治生态,你死我活,只有第一名才能活下来!你国力不如晋、楚,你就该挨打!
因此,有的地方看起来不错,在一些行业,他们可以成为快乐的小伙伴,可是,如果他所处的环境存在“被垄断属性”(比如微信、QQ ,他们利用网络效应,迅速垄断市场,即使其他通讯产品再优秀,只要干不过qq、微信,就也几乎没法存活),因此,死亡率极高!在这些地方:优秀是不够的!第二名是没有意义的。
读史明智,
愿君找到好的风口,一路顺风!
-----
网友解答:
-----
郑国在春秋初年的时候,就表现得极为强势,先后出现了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三代叱咤风云的君王。但是可惜的是,郑国最终并没有发展壮大,地盘没有变大,君王也没人入选春秋霸主的行列。说起来,连宋襄公这样的人,都能入选春秋五霸,但是郑国却没有国君入选。而且郑国最终还被韩国给灭掉了。韩国可是在战国时期,也没有过良好的表现,却敢于直接灭掉郑国。郑国的结局,也是实在有些可怜。
那么,郑国为什么会混到这一步呢?
我认为,郑国之所以起了一个大早,赶了一个晚集,没能把自己发展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诸侯争霸)
一、郑国争霸的思想观念不对。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之所以能够做大,首先就是他们的争霸思想非常明确,能够获得大家的认可。
齐桓公和晋文公,是最早被公认的诸侯国的盟主。他们为什么会被诸侯们认可呢?就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很好的争霸口号。这个口号就是,他们争霸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周礼这种制度的权威,同时也是为了维护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的地位。
这个宣传口号,是一个高逼格的口号。尽管当时很多人都不听周天子的话,不维护周礼,但是大家依然认可这种价值观。尽管后来,孔子认为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所谓维护周礼,维护周天子,是不纯粹的,是表面文章,是“王道”的皮,“霸道”的心。但只要他们这么提,就是一种极高的认识。
郑国早期的争霸恰好相反,它不是维护周礼,而是破坏周礼,不是拥护周天子的统治,而是伤害周天子的统治。比如“周郑交质”的事件。你一个小诸侯,居然敢和周天子叫板,想要和周天子平起平坐,和周天子交换人质,这不是犯上作乱吗?这样的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所以,当时几乎没人认同郑国,郑国自然不可能做大了。
(郑庄公)
二、郑国家族文化很糟糕。
郑庄公算是郑国早期最厉害的君王,也正是因为郑庄公的南征北战,甚至和周天子的硬刚,郑国才被称为春秋早期的小霸王。可是这个郑庄公,我们熟悉他,其实是他和他的兄弟共叔段发生矛盾的事情。古代的伦理,是强调兄友弟恭的。兄弟之间惊天动地的互相残杀,对于家族文化的建设,显然是极为不利的。
事实上,郑国的没落,也是从郑庄公死后开始的。郑庄公一死,他的儿子们就开始互相残杀,内乱不已,这正是郑庄公给他们开了一个很坏的头。
统治,整个郑国的前三代,不尊重周天子,也使得郑家人,缺乏了敬畏之心,让他们不懂得,应该按规矩办事,应该懂得上下尊卑的道理。没有了敬畏,所以内部才会为了利益互相残杀。这就是悲剧。
三、郑国缺乏国际盟友。
郑国没和别的国家,建立过良好的盟友关系,所以并没有人真心地帮助他们。
当然了,事实上当时的诸侯国们,都不可能有真心的盟友关系,都是一种利益关系。所谓的合纵连横,其实就是一种利益之间的连接与分散。
不过,郑国却很少参与到合纵连横之中去,仗着自己在春秋早期曾经有过那么一阵小辉煌,不思进取,不积极地寻找做大的机会。
历史上有个很有代表性的事例可以说明。当初晋国的公子重耳往各国逃遁躲避的时候,到了郑国。可是郑文公却并没有认真接待,反而把他撵走了。这一方面说明郑文公缺乏眼光,另一方面也说明郑文公的故步自封。最终,重耳回到国内,夺取权力,变成晋文公的时候,他就出兵攻打郑国,搞得郑国相当狼狈。
(三家分晋)
四、郑国不重视吸纳人才。
郑国因为处在周天子的边上,是皇亲国戚,所以他们那种贵族的意识极为浓烈,不重视吸纳人才。历史上从来没有郑国招揽人才的记载。
没有人才帮助郑国,郑国就没有视野,只能走向没落。
五、郑国夹在大国之间成了火药桶。
郑国居于中原核心区域,这使得它成为了晋国、楚国、秦国争夺的焦点。
历史上曾发生过弦高巧退秦国军队的故事。当他赶着一群牛去周天子的辖地做生意的时候,发现秦国的军队要来攻打郑国,于是送了12头牛给秦国军队,表示对他们的犒劳。从而使秦国误以为郑国已经做好了准备,所以班师回朝。
但是这样的事情,只能是取巧,也不可能做第二次,改变不了郑国作为火药桶的地位。尤其是在晋楚争霸中,它长期是主战场。
后来,晋国分裂成了韩赵魏三国。但是这三个国家,郑国依然惹不起。最终刚到战国初年,郑国被韩国所灭。
没有好的理念,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前进的方向,郑国最终成了笑柄。
(参考资料:《史记》等)
-----
网友解答:
-----
谢邀。
郑国从“小霸”走向衰落,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地理位置不利。郑国地处中原,被称为“四战之地”,无险可守。
第二,地狭民少,缺乏战略纵深和战略资源。即便在郑国“小霸”时,郑国仍自认是“小国”,相比后来的秦、晋、齐、楚,其明显处于劣势。
第三,缺乏战略眼光。郑国“小霸”的形成,起因在于郑国对周天子的不满,说起于一时激愤也不为过,没有系统的“称霸”思维和策略,想相比起齐国“尊王攘夷”的策略,要幼稚的多。
第四,称霸手段过激。郑国是以击败周天子来实现的“小霸”局面,当时周王室虽然衰落,但仍有一定的号召力,郑国的做法易激起公愤,其过激的行为也为后来齐国“尊王攘夷”提供了负面教材。
第五,郑国的统治者和决策者缺失良性的传承。所谓春秋五霸,真正在中原持续争霸的只有晋楚,其他霸主要么名不副实,要么昙花一现,要么偏居一隅,这与晋楚两国统治者和决策者的良性传承是分不开的。
-----
网友解答:
-----
后人把艳羡的目光投给了
“春秋五霸”
,其实
“小霸”
郑庄公才是祖师爷级别的存在,只是郑国疲软得太快,埋没了他的霸业。仔细算来,郑国早衰的“罪魁祸首”有两个人,其中之一便是郑庄公本人。
之所以说郑庄公是“五霸”的祖师爷,是因为他的霸业比公认的春秋第一霸齐桓公早了30年,且霸业“行业标准”就是参照他的成就制定的。
历史上的“春秋五霸”一直存在争议,孔子认为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墨子剔除了秦穆公和宋襄公,代之以“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那么春秋霸主的评定标准究竟是什么呢?一般来说有两条硬指标,即“尊王攘夷”和“会盟诸侯”。
所谓
“尊王攘夷”
,就是在尊崇周天子方面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并且要带领诸侯们抵抗夷狄入侵、征伐不听天子命令的诸侯,为安定天下作出贡献。
所谓
“会盟诸侯”
,就是霸主得有号召力,并且通过诸侯集体会盟的方式被推举为带头大哥。
按照这两条标准,郑庄公毫无疑问才是春秋第一霸主。
当年宋殇公对周桓王不恭敬,郑庄公率兵替天子涨了脸面;后来郕国又不听周天子的话,郑庄公又狠狠修理了一顿郕国。此外还有许国、息国、刘国等等,都因为以下犯上遭到郑庄公的“谆谆教导”。
郑庄公三十三年,郑国与鲁国结盟,第二年,郑、齐、鲁三国在商丘结盟。虽然会盟的规模小了一点,但该具备的形式都有了。
毫无疑问,郑国才是那个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郑庄公才是那个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天下诸侯最胆寒的对手。既然如此,郑庄公为何只是后人眼中的“小霸”呢?
主要原因是:郑庄公的霸业太短了,郑国的陨落速度太快了,与“霸”字多少有点不相称,对后世的影响力也小了点,所以只好在他前面加了个“小”字。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强盛一时的郑国这么快就衰弱了呢?
01.失人和:后郑庄公时代的内乱
郑国的强盛,其功在郑庄公,郑国的衰败,其罪也在郑庄公,他在接班人的选择,以及身后的权力结构安排上犯了致命的错误。
郑庄公儿子不少,其中长子姬忽与次子姬突的能力最强,也是他成就霸业的最得力助手。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姬忽应该是毫无争议的接班人。
姬忽这孩子不光能力强,战功卓著,品行也值得称道。当初,齐僖公就对这位青年才俊非常赏识。齐郑两国是友好国家,于是齐僖公两次提亲,先后准备将两个女儿文姜和宣姜嫁给姬忽,可都遭到了姬忽无情的打脸。
要说文姜和宣姜,那可是当世的绝代佳人,姐妹俩的才貌名闻遐迩。那么姬忽为何拒绝送上门来的美女呢?他的理由只有一个:齐国是大国,郑国是小国,娶了齐女有吃软饭的嫌疑,丢人!
姬忽的志向确实值得称赞,不过他忘了,他的身份不是普通百姓,而是一国储君,他的责任是郑国的前途,而不是自己的个人声誉;诸侯的婚姻是交易,而不是爱情。从这个角度讲,姬忽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郑庄公没有发现姬忽的这个缺陷,或者说发现了却没有及时帮他纠正,这就犯下了第一个大错。
姬忽的生母是邓国人,邓国一个毫无存在感的小国。很显然,郑庄公选择了一个没有外援势力的接班人,在春秋诸侯势力犬牙交错的时代,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
既然选择了姬忽,郑庄公就必须为他扫清国内的政治障碍,很可惜,他不光没有扫除,反而助长了次子姬突的势力。
姬突有个哥哥不具备的先天优势,其母族是宋国贵族雍氏。郑国宰相祭足的女婿雍纠也是出自雍氏,可见姬突在国内的势力一点也不亚于哥哥。
果然,姬忽刚刚坐上龙椅,宋国人就绑架了祭足,逼他拥戴姬突。祭足被迫倒戈,姬忽龙椅还没坐稳就被迫逃亡他国,姬突上位了。
姬突上位后想干掉祭足夺回大权,却被祭足抢先下手打跑了,姬忽又回到国内。再后来,姬突又杀了个回马枪……
就这样,兄弟相争打了二十多年,周边各国乘机插手郑国内政,将郑庄公创下的霸业拆得七零八碎。
经过郑文公和郑穆公时期的“调理”,郑国才缓过起来,又被“七穆之争”彻底带进了深渊。此后虽有子产当政时的短暂回光返照,但这个春秋时期的第一霸国已经回天无力了。
02.丢地利:地缘政治的先天不足
如果要评选“春秋第一倒霉蛋”,非郑国莫属,早年它是秦晋之争的出气筒,后来又成了晋楚争霸的夹心饼,被折磨得死去活来。
我们把这段历史浓缩一下就是这样的:
晋国要打楚国,就先把郑国尅一顿,郑国熬不过只好下跪投降。晋国人才走,楚国人又来狂虐郑国,郑国人只好又跪楚国人。楚国人满意了,他们才走,晋国人又来了……
可怜郑国人的膝盖都跪出茧子来了,依然不能摆脱晋楚两国的“混合双打”。当然,秦国人还时不时趁火打劫,世仇宋国人常年不断地捅刀子。
你可能要问:郑国咋就这么招人恨呢?是人品出了问题吗?
郑国人哭得梨花带雨:“都是老天不长眼,偏偏把俺们生在这个鬼地方。”原来这一切真不能怪郑国人,他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是四战之地,是晋楚交战的前沿阵地,他们无处可逃。
当年郑庄公为何要不顾国力弱小四处征战?原因很简单,他早就发现了郑国的这个天然劣势,为了扩大防御纵深,他只能吞并四周的小国,把自己做大做强。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开创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先例,逼周平王与自己签订不平等条约、与周天子交战并射伤周桓王、打着天子的旗号征伐诸侯,从郑国从10座城邑的迷你小国变成了一个拥兵十万的中等强国。
然而,郑国的起点实在太低,郑庄公纵使尽其一生之力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处境。随着国力的衰退,其地缘政治的弊端暴露得一览无遗。
你可能要问,实在不行搬家行不行呢?其实你大概不知道,他们早先的国土就不在那里,而是搬迁过去的。
03.错天时:郑桓公的战略选择错误
郑国建国很晚,它是西周的最后一个封国。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姬友为诸侯,封地在郑邑,即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姬友即郑国第一任国君郑桓公。
周幽王即位后,以叔叔姬友为司徒执掌朝政。周幽王大家很熟悉,他就是那位为博美人一笑点烽火,结果被戎狄砍了脑袋的家伙。
郑桓公眼看周王室江河日下,京畿四周夷狄虎视眈眈,他不由为郑国的前途而发愁。后来有位叫“史伯”的高人点拨他说:“大势不可违,您何不搬迁到洛水东岸求生存呢?那里小国林立,且都没有志向,你只需要花点钱,再亮一亮刀把子他们就会屈服。”
郑桓公一听有道理,于是如法炮制,东虢和郐国果然献出了十座城池。公元前774年,郑桓公举国搬迁到新郑。四年后,周王室也从将都城从镐京搬迁到了雒邑,历史进入东周时期。
你可能说,郑桓公东迁没错啊,要是留在郑邑的话,那还不得被戎狄生吞了?
话虽然此,戎狄入侵汉地有史以来就没有停止过,会不会被灭国要看当政者的智慧。绝大多数情况下戎狄只是流寇,而不是无解的死结。比如当时关中的诸侯国,大多亡于诸侯之间的兼并,几乎很少是因为戎狄而灭国的。
假如郑国不东迁会发生什么情况呢?郑国有没有可能趁关中的政治空虚,迅速将自己做大做强呢?
我认为这是大概率的事件。您可能要反对,留在关中不是正好碰上了强秦吗?那还有活路吗?其实不然。
秦国被册封建国是郑国东迁五年后的769年,且它的封地在岐山以西。也就是说,假如郑国留在关中,它事实上是关中第一强国,周王室离开后它就是“山中无老虎猴子做大王。”
秦国东迁到雍州是哪一年的事呢?公元前677年,离郑国东迁已经过去了97年。又过了50年,秦国才在秦穆公的带领下第一次崛起。
由此可见,假如郑国留在关中,它可以获得一百至一百五十年的野蛮生长期。如此一来,虽然前期会遭遇戎狄的威胁,却为后来的发展获得了天然优势,你认为孰轻孰重呢?
所以,我个人认为,当年郑桓公东迁看着智慧,事实上却错失了“天时”。
历史让人无语,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位国君,开国之君郑桓公选错了战略,开疆拓土的郑庄公选错了接班人,他们竟然成了郑国走向衰弱的第一责任人。
-----
网友解答:
-----
近年来“站在风口上连猪都能飞起来”这样一句话开始流行起来。这句话最先是由谁说的呢?话说在2006年的时候海尔集团的张瑞敏在参加一场名家论坛时用这句话解说了海尔的成功。第二个说这句话的就是小米科技的创始人雷军雷布斯了。当年雷军是在微博上留下这句话的。当时他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互联网营销是个风口。只要把握住机会就能获得成功。如今这句话已不单纯被用于互联网营销领域了。
这些年来从共享经济开始到新零售行业再到AI人工智能为无数年轻的创业者提供了新的风口。一时间大大小小的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这其中确实有不少踩着风口飞了起来,但也有不少创业者倒在了起飞的路上。这种现象其实并不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新鲜事:当年我国的股票证券市场刚起步时第一批炒股的老股民几乎都是踩着风口赚得盆满钵满,可等其他人反应过来后介入股市才发现自己被套牢了。
从当年的炒股到现在的共享经济、人工智能、自媒体、区块链每一种新生事物的诞生都成就了一批最早介入市场的创业者,可同样也有数不清的创业者倒在了前进的道路上。这样的例子从个人到企业乃至大到国家可谓是比比皆是。中国数千年来始终傲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可当人类社会在18世纪由传统的小农社会向工业文明迈进时中国却与这一历史机遇失之交臂,因此导致了中国近代百年落后挨打的遭遇。
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的封锁孤立迫使我们必须走自力更生的工业化道路。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鉴于这样的国内国际形势下决心建立一个绝对完整的不求外人的工业体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关键时刻被别人卡住我们的脖子。错过了前两次工业革命的中国终于搭上了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快车。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工业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生产着全球一半的钢铁、全球60%的水泥、全球25%以上的汽车。
有人说以5G为代表的新技术预示着人类历史上的第四次产业革命即将到来。在这次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我们的国家和企业又应当如何去抢占风口呢?再进一步追问如果我们抢到了风口却发现风停了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中国历史上抢到风口以后风停了的故事。希望这个故事能对今天的我们有所启发。话说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率先崛起的并不是日后称雄天下的秦、楚、齐这些大国。
开启春秋战国诸侯群雄争霸历史大幕的竟是小小的郑国。可这个率先开启春秋历史的国家却始终只是一方小霸,从来没成为足以影响整个天下格局的真正霸主,后来郑国更是沦为了晋、楚等大国交锋博弈的修罗场。小小的郑国为什么能抢在一众大国之前率先崛起呢?因为郑国在时代转折关头率先抢占了风口。崛起后的郑国为什么又很快衰落了呢?因为郑国没能解决好风停了以后的问题。
当时其他诸侯国还没意识到一个礼崩乐坏的新时代已然到来。当其他诸侯国还在为努力适应时代的变化之时郑国已率先行动起来:郑国在所有诸侯国中率先与商人订立契约,也是所有诸侯国中最早对外扩张的。郑国是最先打着维护周天子的名义对外扩张的。这可以视作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挟天子以令诸侯。郑国借周天子的旗号只是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当周王室侵犯到郑国的利益时郑国也会还以颜色。
公元前707年郑国与周桓王统率的王室大军堂堂正正对决了一回。在此战中周桓王被郑庄公手下的将领祝聃一箭射中肩膀。射在周桓王肩膀上的这一箭虽不致命,却着实把周天子最后的尊严射倒了。人们完全看清了在周天子和霸主之间究竟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大。诸侯弱肉强食凭实力说话的新时代就此到来。郑国为什么能在从西周到春秋的时代转折过程中率先抢到风口呢?这得益于郑国自身所拥有的几大优势。
首先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正好位于当时所谓的天下正中。郑国所在的地方早在殷商时代就有着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周王朝立国后这里就是王朝的印钞机。这一地区有着发达的农业发明,同时也是四方商旅汇集的所在。郑国率先与商人订立契约:郑国为商人的身家性命提供保护,商人则把利润的一部分交给郑国官方。率先富裕起来的郑国用手中的财富打造了一支在当时看来颇为强大的军队。
郑国对军队的管理制度、武器装备乃至排兵布阵的队形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改革创新。在公元前707年与周王室的战争中郑国人就首次运用了全新的鱼丽之阵。由于郑国居于天下之中,所以强大起来的郑国出去揍人颇为方便。相比之下像齐国即使有心参和中原事务还得看鲁、宋、卫等国的脸色。人家要是执意不肯让路,那么齐国就甭想介入到中原事务中。郑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不会有这样的烦恼。
当时天下正处于从西周向春秋时代的过渡转折时期。这时周王室在诸侯国面前还是多少有些威严的,所以跟王室走得近的诸侯就能占得政治上的先机。郑国是周宣王主政时期培养起来的亲信。这意味着郑国首先在血缘上就比其他诸侯国要与王室更为接近。周平王东迁时郑国又是贴身保护的“护法”之一。郑国就利用自己和王室的渊源关系打着维护周天子的名义行对外扩张之实。
郑国立国之初的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三代国君个个不是省油的灯:郑桓公率先规划了郑国东扩的蓝图,郑武公奠定了郑国的疆域基础,郑庄公更是公认的“春秋小霸”。郑国三代国君励精图治苦心经营终于使郑国的优势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当其他诸侯国尚未适应时代的变化时郑国已率先抢占到了风口。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郑国这些优势就会发现其实全都是不可持续的短期优势。
首先郑国地处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既是优势、也是劣势:郑国实力强的时候出去揍人是方便了,可话说回来别人要揍你郑国也方便了。郑国的地理位置与后来战国时期的魏国、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德国以及今天的以色列有些类似。这样的地理位置称之为“四战之地”:身处这种地理位置在和平年代可以享受周边四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福泽,可在战争年代这种地理是好是坏可就不好说了。
如果身处这种地理位置的国家足够强大可以任意攻击周边的其他国家,可这也同时意味着敌人也可以从东南西北四面八方打过来。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就是因为受制于这样的地理特征而始终无法摆脱两线作战的窘境。当然你说四战之地是不是就完全没发展空间呢?那你怎么解释如今的以色列呢?四战之地这样的地理位置有优点、也有缺点,但最主要的还是看身处四战之地的国家如何扬长避短。
如果是郑国的地理位置既是优势、也是劣势,那么郑国与王室的关系所提供的政治资本呢?本来郑国背靠王室这颗大树确实为自己争取到了不少利益,可随着郑国野心的日益膨胀势必与王室发生冲突。一代雄主郑庄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可他始终没办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诸侯的壮大在本质上必然会削弱王室的权威,所以郑国与王室的矛盾从长远来看是必然的结构性矛盾。
这种矛盾只能通过一定的办法加以缓和,但没办法从根本上得到彻底的解决。即使是像郑庄公这样的一代雄主在明明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前提下也没办法解决。加之随着其他诸侯国的发展使周天子的威信越来越低。以前郑国与王室的关系是行情看涨的政治股,可等到其他诸侯国发展起来后郑国与王室的关系基本上已成了快要强制退市的垃圾股了。由此可见郑国的地理位置、政治资本这些优势都是难以持续的。
最后郑国君主的个人才能更是最不可持续的因素。俗话说“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郑国立国以来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三代国君励精图治战胜了一个个对手,可说到底他们作为吃五谷杂粮长大的人最终还是战胜不了死亡。个人才能这种东西对一家公司也好乃至对一个国家也好其实是最不可持续的。只有制度性的东西才能使一家公司乃至一个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果一家公司乃至一个国家是完全依靠个人才能作为支撑的,那么当这个人不在了就难免出现人亡政息的现象。你郑庄公是一代雄主固然不假,可你怎么保证你的儿子也像你一样出色呢?就算你儿子也很出色,可你又怎么保证你孙子还这样出色呢?虽说江山代有人才出,可普天之下的人才都扎堆往你郑国宗室投胎这种概率有多大呢?只有通过制度管理才能使一家公司乃至一个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
郑国所欠缺的恰恰正是制度化的管理。郑国的崛起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三代国君的个人才能,然而等到一代雄主郑庄公死后郑国的霸业就再也难以为继了。郑国霸业的兴衰给了我们今天什么启示呢?首先从个人到企业乃至大到一个国家在时代命运转折的关头当然是要抢占风口的。如果你抢到了风口就能领先于别人,如果你没抢到风口就会被别人甩在后面。
问题是抢到风口以后万一要是风停了怎么办呢?说到底一句话“打铁得要自身硬”。无论个人、企业、国家面对时代洪流首先要做的是苦练内功。我们不妨设想如果不是新中国成立后秉承独立自主的原则建立了完整齐全的工业体系,那么我们今天根本就没必要探讨什么5G时代、第四次产业革命的问题。因为即使有这个机遇摆在面前我们也抓不住。站在风口上的猪也许能飞起来,可猪永远都不可能飞得比鹰更好。
因此要想让自己飞起来首先得让自己变成一只真正的鹰,否则你就是飞起来了也难免落得个跌下来的结局。为什么我们的党和国家要提可持续发展?为什么要提全面深化改革?其实可持续发展不仅仅只是国家政府需要考虑的事。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大环境是时代的转型,而时代的转型势必会造成产业的转型。这对有志创业的个人、对渴望发展壮大的企业是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但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全新的挑战。
现在无论是我们每个人、每家企业乃至大到我们的国家都正出于时代转型的关键期。在这个当口我们当然需要抢市场抓机遇。要抓机遇当然需要敏锐的嗅觉,因为这能让你比别人提前感知到时代的变化。然而光有敏锐的嗅觉其实远远不够,因为别人即使比你晚一步也还是会跟上来的。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最终比拼的是持久的耐力。起跑时的爆发力并不意味着能拿下整场比赛。
-----
网友解答:
-----
一哥“俗人读史记”之——
郑国霸业昙花一现后缘何一蹶不振?
庄公之后,郑国实力、声望一下子滑落谷底,从此一蹶不振,在强国的夹缝中苟延残喘,成了强国的隔离带、出气筒,听命于人、任人宰割、直到灭国。究其原因,起于萧墙的内部争斗是首当其冲的因素。
庄公有四个儿子,其中大公子姬忽是邓国女所生,邓国女是大臣祭仲迎娶的,祭仲是重臣权臣,影响庄公立了姬忽做了太子,还为其着想,劝其娶强国齐国齐釐公的女儿为妻,但被太子拒绝了。庄公于前701年死了,太子忽本来可以名正言顺地继位了,可是却节外生枝有了变数。
就在太子忽准备上任的时候,二儿子姬突的姥姥家宋国不愿意了,控制了祭仲让姬突回国继位,是为厉公,太子忽逃到卫国去了。可是这个厉公不久在与权臣祭仲的斗争中失败了,逃亡栎邑,前697年,祭仲迎回太子忽继位,是为昭公,宋国派兵保护厉公,二人一个在朝一个在野。前695年大臣高渠弥射杀昭公,又不敢迎回厉公,“乃更立昭公弟子亹为君,是为子亹也,无谥号”。这位短命国君于次年被齐襄公杀了。祭仲、高渠弥于是“召子亹弟公子婴於陈而立之,是为郑子”。又出来一个在陈国的小弟做了新国君,连个名号也没有。
这个没有名号的郑子还是有点幸运的,在位14年间,权臣祭仲死了,齐国、宋国内乱弑君,无暇顾及,不过有一个人却再度出场了,厉公此时并不安生,前680年,想法捉来了郑子的大夫甫假,逼其回国杀了郑子,迎回厉公重登君位,虽然这个厉公帮助周惠王重回天子之位,然而郑国早已失去了称霸的机会与实力啊。
在郑国内部折腾得死去活来的时候,人家周边的国家可没有闲着,不是没事偷着乐啊,此时齐桓公在这一年(前680年),也就是“厉公突後元年,齐桓公始霸”,晋公子重耳已年满十七,秦穆公正在排队等待哥哥让位,敢于和齐国争霸的楚成王于九年后继位,宋国不甘人后,鲁国以君子自居,燕国、吴国老牌方伯、国土辽阔,势力此消彼长已成定局。
再看郑国兴起之地,北晋、南楚、西周、东宋齐等大国环伺的四战之地,虽说郑庄公以国君、卿士的双重身份,与周天子和各大诸侯国玩起权术、外交、军事,一度不可小觑成为春秋小霸,然而死后权臣当国、后继争立、大国欺凌,国势一落千丈,后世亦回天无术了啊。
-----
网友解答:
-----
郑国是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国,在郑庄公时代驰骋中原,称霸一时。郑庄公死后,郑国霸业逐渐凋零,原因何在呢?笔者试分析如下:
第一,郑国家底不雄厚,地处四战之地,在地缘上十分不利
郑国是诸侯国中建国时间比较晚的一个诸侯国,直到西周晚期,第一任国君郑桓公与周幽一起死于骊山之乱。在春秋时代重要诸侯国里,郑国是开国最晚的,比齐、秦、楚、燕、晋、陈、宋、蔡、卫等国都要晚,历史十分短暂。
春秋初期郑国的崛起有点令人不可思议。作为一个新兴诸侯,郑国在土地面积与人口上都没有优势,四周诸侯国林立,缺乏扩张的基础。郑国的辉煌更多得益于郑庄公本人的非凡才干与坚忍的意志。
一代雄君郑庄公是郑国的第三任君王,他能称霸一时,既有内在原因,也有外在原因。
外在因素是几个重要诸侯国都各忙各的,根本没空理会中原。秦国还在西线与西戎苦战;晋国正陷入长达半世纪的内战;齐国内政混乱,政变迭出;楚国正在南方扩张,势力还未抵中原……这些因素,导致郑庄公在崛起过程中,并未遇到真正强大诸侯的挑战。
内在因素是郑庄公雄才伟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郑国几乎以一敌众,单挑宋、卫、陈、蔡等中原诸侯的围攻,在十余年的中原大战时,郑庄公
远交近攻,纵横捭阖,将其军事才华与政治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最后逐一击垮对手,赢得中原大战的彻底胜利。
随着郑庄公的去世以及齐、楚等大国的崛起,郑国走向衰落几乎是必然。
第二,郑庄公去世后,郑国内乱不断
郑庄公去世后,频繁的内乱更加剧了郑国衰落的速度。
首先,是郑昭公继位,由于权臣祭仲的逼位,郑昭公出走卫国,祭仲立郑厉公。由于祭仲一手遮天,郑厉公决心发动政变,刺杀祭仲。岂料在政变之前,计划泄露,郑厉公落荒而逃,在栎邑成立一个流亡政权。祭仲又从卫国迎回郑昭公,不想郑昭公复辟后不久,竟然另一个权臣高渠弥所弑。
郑昭公死后,祭仲又立其弟子仪为郑国国君。子仪是个平庸的君主,十四年后,流亡到栎邑的郑厉公经过长期积蓄力量后,开始反攻,向首都进军。公元前680年,郑厉公攻占首都,推翻子仪的政权,复辟成功。
郑厉公颇有乃父郑庄公之风,雄才大略。他复辟之时,东方的齐国在齐桓公、管仲的主政下开始崛起。面对齐桓公的挑战,郑厉公抓住周天子这张牌。公前675年,周王室爆发政变,周惠王出逃。郑厉公果断出兵,平定叛乱,迎回周天子,占据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可惜的是,由于郑厉公在平乱后不久即去世,未能与齐桓公一较高下。他的突然病逝,使郑国再没有机会赢得霸业争夺战的胜利,他的后继者才干平平,从此,郑国从一流强国沦为二流诸侯国。
第三,齐国的崛起与楚国的威胁
郑国衰落的外在因素,是齐国的崛起与楚国的威胁。
在郑国内乱期间,齐国迎来的新生。随着齐桓公上台与管仲主政,历史悠久、家底雄厚的齐国开始崭现其可怕的实力。齐国先后吞并遂国与谭国,以武力逼迫鲁国、宋国臣服。公元前679年,齐国在
鄄地召开诸侯峰会,这次国际大会,被认为是
齐国霸业的开端。
在天子蒙难时,齐桓公掉以轻心,并未施以援手,以致于被郑厉公抢得先机平定叛乱,迎回天子。郑厉公再造王室,功盖天下,俨然成为齐桓公的劲敌。不过,齐桓公运气不错,郑厉公的去世,让他少了最强有力的一个竞争对手。齐桓公吸取经验教训,打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对挟天子以令诸侯,对外联合诸夏对抗蛮夷,最终成就一代霸业。
与此同时,南方的楚国以乳虎啸谷的姿态崛起。处于四战之地的郑国,不仅面临齐国的压迫,也屡屡遭到楚国的进击,国力更加衰微。至此,中国政治版图出现齐、楚称霸的格局,而郑国则沦为夹心饼干,雄风不再。
-----
网友解答:
-----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郑国就是那个死在沙滩上的浪。
从大的方面说,郑国就不是个称霸的地方。用现在的话说,区位不好。我们现在讲大国地缘政治,郑国的地缘政治不好,缺乏发展空间,四处都是强国,限制了郑国的发展。国家大不起来,想称霸,那就是空谈。
期初的时候,郑国的开国之君郑桓公,是周宣王的弟弟,周幽王的亲叔叔,受封在咸林,在今陕西华县西北一带,建立郑国。郑桓公是周幽王 的亲信,他觉得这个地方不好,想换个地方。他向最有学问的太史伯咨询,哪个地方比较好。其实他是有想法的,他想要岐山一带作为封国。这里是周朝发迹的地方。太师伯说这个地方太偏僻,不如洛阳南边的那个地方好。于是,郑桓公就把封国迁到了这个地方,取名叫新郑,就是现在的新郑。
我们现在看,后来,秦国拿到了岐山整块地方作为封地,最终统一了全国,而郑国最开始是有这个机会的,但接受了专家的意见,放弃了这个地方。
一个强大的国家,地缘政治要好,要有发展空间。看春秋时期的霸主们,都是外临少数民族地区,可以随意拓展自己的版图,还可以获得打击蛮夷的美名,一举两得。齐国抢占东夷的地盘,晋国抢占狄人 的地盘,秦国抢占戎族的地盘,楚国抢占南蛮的地盘,都是一个套路。
郑国呢?南边是楚国,东边是宋国、鲁国、齐国,北边是晋国,西边是秦国,四面都是强敌,都会压制郑国的发展。
二是锋芒太露。连周王都不放在眼里,说打就打,这样的人必然会成为众矢之的。
三是人才水平不高。刚开始的时候,一般的人才还差不多,但想进一步发展,就需要高端人才。这是郑国所缺乏的。郑国所倚重的祭足,其能力与那些大牛们相比,只能算是一般。
四是背弃盟友。郑国能称霸,主要依靠两个盟友:齐国和鲁国。郑国拒绝与齐国联姻,最终得罪齐国。原因虽然可以接受,联姻的文姜生活不检点,有兄妹恋,甚至最终害死了他的丈夫,但政治联谊就是这样。
五是楚国的强势崛起。楚国崛起,必然要北上,逐鹿中原。郑国是楚国北上的最佳路线,所以,春秋时期,郑国被楚国反复虐。
郑国的很多君主还是很努力的,但奈何时运不济,只能是昙花一现。
-----
网友解答:
-----
郑国的没落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郑国内部混乱,错失发展良机。
郑庄公之后的三四十年黄金发展时期里,郑国的国政都是特别混乱的。首先是,权臣祭仲迫于宋国压力废昭公改立厉公,厉公和自己不和后又驱走厉公改迎昭公。之后是,权臣高渠弥杀昭公,立公子亹,而公子亹和高渠弥又被宋襄公所杀,祭仲迎郑子婴为国君。最后是,流亡在外的厉公带兵回国夺位,郑国大夫傅瑕杀郑子婴。
在这段混乱时期,郑国周边的国家一直处于相对和平时期,郑国的人口向外流出。对于齐、楚、晋这样的大国,也早就平息内部不和谐声音,开始走向扩张争霸的道路,郑国被甩开一大截距离。
二、地理位置尴尬,两头不讨好。
郑国的崛起因为地理位置优势,加上姬姓血脉、王室大臣的身份,得以征服周边小国。可等到春秋后期,小国基本被大国兼并完了,郑国的尴尬地理位置显露出来。
首先,郑国挡在晋国向南发展、楚国向北经略、齐鲁向西扩张的道路上。其次是直接与宋、卫、曹、陈、蔡等实力不弱的国家接壤。发展不出去,只有挨打的份。
当然最为关键的是晋楚争霸太频繁,殃及郑国。公元前630年,晋文公为报郑国无礼对待过他并且在城濮之战是楚国盟友,发兵打郑国。前608年,又因盟友楚国打陈、宋两国,被晋国报复。前607年,想打一下宋国,结果被晋国再次一拳头抡回家。前606年,被再次被晋国打,只好求和,改换门庭投靠晋国,结果在前599年又被老盟友楚国打。前597年,楚国又和晋国开战,不过在开战前楚国先把郑国收拾得没脾气了,几乎亡国的程度。
从此之后,郑国也破罐子破摔了,谁强大就投靠谁,谁来打我我就立马投降谁,开始了自生自灭的历程。
-----
网友解答:
-----
一、外部原因:
(1)各诸侯国不尊周王室号令。春秋初期,郑国以诸侯而兼王室的卿士,尽王室保卫责任。各诸侯“尊王攘夷”,郑国经常利用王室之名为自己谋私利,得以立威。各诸侯国不尊号令后,这个条件已不存在。
(2)周边列国崛起,尤其是围住郑国的秦、楚、晋、齐等大国纷纷崛起,郑国仍复如旧,最后被当时最弱小的韩国灭了。
二、内部原因:
(1)君位争夺频发。郑庄公死后,郑国陷入内乱,经过几次君位争夺,国势衰落。在郑庄公之后,郑国几乎没有什么比较有作为的君主。
(2)七穆执政。郑国自郑襄公开始,七穆轮流执政,掌控国家大权,而郑国国君则势力大衰。七穆也常常内斗,一步步地蚕食郑国的实力。
------------------
推荐阅读:
我是一个住家保姆,女儿暑假来上海找工作,可以和我住在一起吗?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