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混成旅?
什么是混成旅?
网友解答:
贺龙元帅1916年“两把菜刀闹革命”之后,率领湘西的农民武装一路壮大,在讨袁护国的和护法战争中屡建战功,曾经被改编就任“四川陆军暂编第九混成旅”旅长,1926年所部再扩编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1师,到1927年经过北伐战争后升任第20军军长。他在旧军队成为高级军官的标志就是混成旅旅长,因为这是个副师级的职务,介于战术和战役单位两者之间的特殊编制。
(贺龙任混成旅旅长时旧照)
“混成旅”这一编制名称产生于1912年的民国初期,我们知道晚清新军的“镇”的编制仿自日本陆军,而“混成旅”这个称谓则是日本人仿自民国了(混成旅团)。袁世凯的北洋六镇成军后,1905年清廷拟在全国推行,建立36个镇的的新式陆军,当时的编制顺序是:“镇、协、标、营、队、排、棚”,并要求各省督抚自筹部分军费建立新军。
但各省财政情况不一,富庶的省份有能力编成了“镇”,贫脊地区凑不够一“镇”兵力,却又比“标”规模稍大,于是清廷兵部(后陆军部)将其命名为“混成协”,所谓混成就是“混合编成”之意,因为镇所辖的“协”是比较单一的步兵,没有那么多骑、工、辎、炮等兵种的配属部队,而混成协是“小师”的规模。到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之后,下令将“镇、协、标”改称为“师、旅、团”,那混成协自然就改称为了“混成旅”。
(第十六混成旅旅长冯玉祥)
到辛亥革命前,清朝共完成了十四镇和十八个混成协的组建,也就是说,中国第一批共有18个混成旅。随着军阀混战的兴起,北洋政府和地方实力派开始猛烈扩军,到1916年仅北洋军阀就拥有了97个混成旅的番号,西南、西北等地方军阀的自建混成旅尚不计在内。张作霖曾经用截获的直系武器,一次就装备和扩充了奉军四个混成旅;冯玉祥也是从担任第十六混成旅旅长、湘西镇守使开始走上政治舞台的。
民国时期混成旅较多的另外一个因素,是各路军阀隐蔽实力的需要,因为师一级的番号是需要北洋政府陆军部授予的,张作霖在东北经营十年也才有了第27、第28两个师的公开番号,其他自己扩充的部队一律以“混成旅”称谓和排序,一方面省去了申报北京政府核准的麻烦,一方面也使其他派系无法掌握奉军的准确实力,因为混成旅这个建制,4000人是它,5000人也可以,张大帅高兴的话,可以招满6000人,因此,旅长的军衔也是从上校到少将皆有,一看所部兵力,二看张大帅器重与否。
日军在1931年之前是没有“混成旅团”这个建制的,首次使用就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为了镇压东北抗日力量,日军大本营将国内各常备师团的其中一个旅团抽出,加强骑工炮辎等直属部队,编为“独立混成旅团”开往东北作战,到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混成旅团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多担任城市警备、后方守卫、辅助进攻等任务。
国民党军队在武汉会战后,重新统一了军队序列,将师辖旅改制为师直辖团,取消了旅级番号,混成旅这一编制也基本就消失了,部分兵力兵器确实不够甲种或乙种师的混成旅,也统一更名为“暂编师”。人民军队也曾经在上个世纪末进行了“师改旅”的改革,基本上现在的“旅”都是混成编制,但只称为旅,敏感原因,不多展开说明了。
-----
网友解答:
我在抗战时期组建一个混成旅。
辖三个步兵团(每团下属三个步兵营,每营三个步兵连一个机炮连,团属一个炮兵营,一个重机枪连,一个警通连,一个特务连)。
一个骑兵团。
一个炮兵团(两个山炮营48门75口径山炮一个野战炮营8门75口径野战炮,一个运输营,一个辎重营)。
又两个炮兵营(一个重榴弹炮营8门105口径榴弹炮。一个战防炮营8门47口径6门37口径战防炮)。
又二个炮兵营(一个自行炮营,其中二个自行榴弹炮连共八门105榴弹炮。一个自行重迫击炮连,六门120重迫击炮。一个自行火箭炮营十二辆24管40火箭炮)
一个工兵团又一个舟桥营。
一个辎重团又一个运输营。
一个通信营。
一个重机枪营。
一个坦克营。
一个装甲营。
一个防空炮营。
一个高射机枪营。
一个侦察营。
一个警卫营。
一个守备营。
一个搜索营(快速)。
一个模范营。
一个教导营。
一个特种兵营(探照灯,铁丝网,喷火,防化,给水,测绘等分队)。
一个特战营。
一个汽车营。
一个航空大队(一架侦查机,二架截击机,6架俯冲轰炸机。)。
一个补充团。
一个担架大队。
一个救护大队。
一个医疗大队。
一个医院。
一个宣传队。
一个保卫队。
一个情报队。
一个军事执法队。
一个枪械所。
一个弹药库。一个武器库。一个装备库。一个服装鞋帽布匹棉花库。一个物料库。一个粮库。一个油料库。
旅属
一参谋处:下有作战科,训教科,情报科,机要科,军务科,编制科,铨叙科,通讯科,警卫科。
二政训处:下有政教科,保卫科,组织科,敌工科,城工科,民运科。
三军法处,下有调查科,起诉科,宣判庭,执行庭,普法科,监押科。
四新闻处,下有秘书科,资料科,宣传科,政策科。
五供给处,下有计划科,粮粖科,装备科,仓储科,运输科,物料服装科,军火科,后勤科,总务科,民事科。
六医务处,下有医政科,医疗科,医药科,预防科,护理科,资料科,器械科。
七经理处,下有计划科,财务科,出纳科,预算科,预算外科。
八电讯处,下有报务科,译电科,密码科,器材料,侦讯科。
全旅约4万2干人。战时一般会加强一个步兵团,一个炮团,一个辎重团部分工兵部队。
-----
网友解答:
什么是混成旅
在翻看民国资料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混成旅这个词,很多名人都是从这个位置上一跃成为军界大员,比如说冯玉祥真正的发迹应该就是在1914年所部改编为第十六混成旅,后来冯玉祥发家也是以这个第十六混成旅为基础,最后发展成为西北军几十万人。
很多人会困惑,什么是混成旅,实际上这就民国特殊时期的一种特殊建制,虽然,日本也有仿制中国组成的独立混成旅团,现代也有一些混成旅,然而都不是军队的主要战术单位。
混成旅最早产生于1912年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一种由步兵、骑兵、炮兵、工兵等各种兵种混合而成的编制,通常来说一个混成旅通常有四千多人。
在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中惨遭失败的清政府决定进行军事改革,学习的思路应该是学习德国,毕竟清政府一直在学习德国,当然日本的军制也是抄袭德国,所以,后来可能是基于本地化的需要,北洋常备军的编制采用了日本陆军编制,以镇为基本战略作战单位,镇下面有两个协,协下面有两个标,标下面是营。
混成旅的由来及发展
袁世凯率先在北洋编制六镇,大概有7万多人,一个镇也就是一万多人,按照现在的理解,其实也就是一个师,“镇”也就是等于“师”,“协”就是“旅”,“标”就是“团”!
1907年清政府决定仿北洋六镇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实际上到清朝灭亡前,全国也就编了14个镇,18个混成协。
在1912年北洋政府正式将镇、协、标,改为师、旅、团。这里的18个混成协,就是后来的混成旅,袁世凯基于当时复杂的情形,迅速将北洋军扩张,增编12个师,16个混成旅。整个袁世凯时期,应该只存在了17个混成旅。
正常来说一个师一般一万多人,并不适应民国时期的常规战斗,一般要大战才出动整个师,但是一般的旅,兵力又太少,缺乏必要的兵种,在打仗的时候无法独立完成作战任务,因此混成旅应运而生,混成旅相对于一般的旅,增加了很多兵种,这样也就是一个正常旅的PLUS,一个师的缩小版。
混成旅的历史作用
混成旅的厉害之处,在于其有一定的军事独立权,并不是完全听从于师的安排,因此,袁世凯在建军的时候,着力进行了混成旅的编制,当时北洋政府控制的军队,有33个陆军师,而混成旅则达到了97个,堪称最实用的战术单位。
1914年袁世凯入川的时候,入川3个混成旅就搞定。
另外,混成旅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编制不是固定的,不想陆军师,基本就是一万人,混成旅则可以自由发挥一些,有些穷的地方,一个混成旅也就三四千人,而冯玉祥的混成旅应该就有点彪悍了,挂上将军衔,部队达上万人。
但是随着军阀混战愈演愈烈,规模也越来越大,混成旅显然已经不适合常规作战了,应该编制也逐渐正规化,该是师的就是师,该是旅的逐渐就是旅,实际上也是加强作战单位,毕竟,混成旅实际上并不利于军事指挥。
在1925年的时候,奉军控制北洋政府后,就开始将混成旅逐渐改为师,但是北洋军阀在应对国民革命军的时候,可以说是一败涂地,北洋原来控制的军阀,除了被歼灭的吴佩孚和孙传芳,也就剩下冯玉祥、阎锡山、张学良,冯玉祥和阎锡山在北伐中就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接受改编,而张学良在1928年也宣布改旗易帜,接受改编。
最后北洋军阀退出历史舞台,带有北洋军阀时代烙印的混成旅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不可思议的是,后来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后,可能是基于接地气的考虑,也建立了独立混成旅。以纵横了解到的现代国防情况来说,就是旅也不是常用的作战单位,师下面直接管理团,应该是更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要吧!
-----
网友解答:
混成旅,是军队中的一种编制,最初,出现在民国时期,北洋军阀中有所谓的“混成旅”,就是由若干个营或团的步兵、骑兵、炮兵、工兵,甚至辎重兵等组成。
袁世凯,在北洋编制了6个镇,大概有7万余人,1个镇也就是1万余人,相当于以后的1个师,也即“镇”就是“师”,“协”相当于“旅”,“标”则是“团”了。
最早时,清朝陆军学的是德国,日本陆军则先学法国,此后在后学德国,民国时期,北洋军阀对军制改制时,就参考了日本陆军的编制,以镇(师)为基本作战单位,镇下面有两个协,协下面有两个标,标下面是营。
1907年,清廷决定仿北洋6镇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实际上即便到清庭灭亡前,全国也就编了14个镇,以及18个混成协。
1912年,北洋政府正式将镇、协、标,对应地改称师、旅、团。因此,原先的18个混成协,就是此后改编而成的混成旅。
当时,师的编制和人员较多,不适合当时的作战,非常大的战役,才会出动一个师的兵力,但一般3000人的师下面的旅,人数又不足,于是,就将步兵、骑兵、炮兵等兵种混杂在一起,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因此,混成旅的作战能力在一般陆军步兵旅之上。
就一般而言,可将混成旅视作是缩小版的作战师编制,但比一般步兵旅人数又要多,相应地作战能力也强,是一般步兵旅的扩大版。
这种混编而成的作战单位,人数从来就没有统一的规定,有的混成旅3000人,有的混成旅有4000人,有的混成旅有5000人,甚至有10000余人的混成旅,相当于当时一个齐装满员的步兵师了。
混成旅,这种作战编制,有一定的军事独立权,并不是完全服从于师的安排,袁世凯在位时,着力进行了混成旅的编制,因此,北洋政府控制的军队,拥有有33个陆军师,混成旅则达到了97个,堪称最实用作战单位,袁世凯入川时,仅调用了3个混成旅就搞定了巴蜀之地服从中央统治。
冯玉祥,是从清军中走出来的军阀,曾担任陆军第20镇(师)第80标第三营管带(营长),此后,担任民国陆军第7师第14旅旅长,以及陆军第16混成旅旅长。
老冯这个第16混成旅旅长,可谓非常不简单,足有1万人马枪,本人则挂上了上将军衔,据此为资本,一路发迹,一路风光,成了统领麾下有数十万人马的赫赫有名的西北军头脑。
随着北伐的胜利,作为北洋军阀的遗产,混成旅也成了历史,成了正常的作战旅,而从属于师,有的师设旅,旅下面是团;而有的作战师,则不再设置旅了,师下面就是团。
-----
网友解答:
1939年11月6日,有着“名将之花”之称的日军山地战专家阿部规秀中将,率领两个大队1500多人前往八路军根据地扫荡,企图寻歼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主力。晋察冀军区部队及120师一部以四个团在黄土岭设伏,将阿部规秀团团围住,最后将其击毙。
阿部规秀也是八路军正面击毙的日军最高军衔将领,被击毙时他的职务是华北方面军驻蒙军独立第二混成旅团长。那么,日军的独立混成旅是个什么编制呢?
简单来说,把几个功能相互互补的作战单元组成一个具有综合作战能力的集团,称为混成部队。混成旅,就是把步兵、骑兵、炮兵、工兵等各种兵混合编成的独立旅,在编制上既没有师那么庞大,作战功能又没有普通步兵团那么单一。
其实日军最开始并没有混成旅这一编制,日军混成旅最早成立于1934年。长城抗战结束后,日军占领了热河、察哈尔两省。由于热、察两省的响马胡子较多,另外还有一些抵抗力量存在,所以日军才临时组建一些所谓混成旅团,用于治安。
不过,日军这时候的混成旅团还不具规模,真正大规模设立还要到1938年。在华北敌后战场,八路军为了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发动了百团大战。在百团大战的第一阶段,日军面对八路军的攻击,基本上处于发懵的状态,这种状态跟与国军作战时的进展神速形成鲜明对比。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仅仅过了一年,日军战斗力就直线下跌吗?那为什么在正面战场日军还是打的国军节节败退呢?
这就要从日军的师团编制说起了。日军的师团人数约1.8万人,下辖两个旅团,每个旅团又下辖两个步兵联队。炮兵等其他重武器部队归师团直属,在战役休整期间,这些师团直属部队是回各个单位的进行休整的,等休整过了在根据需要配属到各个联队和大队,或者为了集中火力而统一使用。也就是说,在这个期间,师团下面的各个步兵联队、大队其实是没有重火力的。
而百团大战第一阶段,八路军凑巧就打在师团配属部队休整的这个时间段。假如此时日军的一个步兵中队遭到攻击,周围其他中队想出去救援,那基本上只能拿着步枪等轻武器上了,连重机枪都没有,就不用说步兵炮了。而八路军又擅长偷袭,小股部队多点出击,让日军难以应对。
所以,百团大战结束后,为了应对华北治安战的不利局面,日军着手进行军事改革的尝试。也许有人会说,既然这样,那就直接取消师团直属部队休整,或者将火炮、重机枪等重火力全部下发到下面的步兵大队就行了。这就把事情想的太简单了,这样一来,恐怕日军的军事教材、作战条例全都要改了。
日军进行的改革,就是大量设立独立混成旅团。独立混成旅团一般辖5个独立步兵大队,也有辖4或6个独立步兵大队,旅团属特种部队包括炮兵、骑兵、工兵、辎重兵,兵力在5000人左右。常备师团的大队下属的步兵大队有4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8挺重机枪)以及一个炮兵小队。独立步兵大队则调整为三个步兵中队,重机枪也比原来的野战大队少一半,步兵炮小队也没了。
炮兵队下属一个山炮中队和两个野炮大队,炮兵火力比步兵联队编制内的14门火炮强不了多少,也就是原来师团所属炮兵火力的八分之一的水平,人均火力强度下降一半。这些部队的火力水平、机动能力和原来的常备师团的差距非常大,野战能力可能还不如原来四单位制师团的步兵联队。
独立混成旅团与常备师团的差别不仅体现在武器上,也体现在兵源素质上。混成旅团的士兵大都来自常备师团的退役士兵,或者征兵体检时被刷掉的,因此,独立混成旅团的战斗力比常备师团要差一大截。
正因为如此,日军大本营在战争后期设立了大量的独立混成旅团,投放到中国战场,光是日军华北方面军就有24个混成旅团,这些混成旅团和丁种师团(,日军甲乙丙丁四种师团里面战斗力最弱的师团,其实也是混成旅团扩编而来)主要用于华北治安战,扫荡八路军根据地。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大量师团被抽调东南亚和太平洋战场,有24个混成旅团扩编成丙等师团,也不少独立混成旅团得到加强。步兵大队改为4个步兵中队、1个机枪中队,旅团官兵总数增加到6000上下。
1945年,日军做了最后一次编制调整,独立混成旅团的步兵大队改为辖有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与一个步兵炮中队,人数达1500人的大编制。旅团炮兵则辖有六门野炮与十二门山炮,同时其工兵、辎重部队也予以扩编,总人数达到8000人以上。
独立混成旅团是日本战争资源不断枯竭的产物,虽然编制几经变动,但整体趋势是战斗力不断下滑,武器始终没有更新,因此日军的战败也是必然的
。
-----
网友解答:
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的八路军,编制仅有区区三个师,按照国民党给的番号,这三个师满编人数也不过几万人,远远满足不了八路军在敌后蓬勃发展的速度。那怎么办呢?活人不会被尿憋死,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于是八路军就有了许多独立团这样的编制。
最著名的独立团,莫过于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独立团。独立团虽然名义上团,但是它的编制可大可小,人数可多可少。最少是独立团,只有区区几百人,而在李云龙围攻县城时,他的独立团的人数已经达到师的级别,一万余人。
为什么独立团可以做到这样呢?
独立团并非正规番号,所以才有了极大的弹性空间,也因此,才出现了诸多人数高达万人的“独立团”。这种以独立团为掩护扩充部队的方式,并非八路军的首创。实际上早在北洋军阀时期,就已经有军阀这么做了。不过,他们用的不是独立团,而是混成旅。
其实混成旅早在清末时就已经出现,而在北洋政府时混成旅数量更多。一般来说,混成旅是界于团和师之间的一种编制,但是并没有法定的编制。也因此,存在于全国的诸多混成旅,编制和人数也天差地别。
例如冯玉祥的第16混成旅,人数就高达上万人,堪比一个正规师。也正是在担任16混成旅旅长之后,冯玉祥才真正的以高级军官和一方军阀的身份,进入了民国的历史舞台。
在北洋军阀时期大量出现的混成旅,成为了北洋各军阀的一大特色。除了归属于袁世凯麾下有编制的数支混成旅,其他各系军阀,为了扩充势力,麾下均有混成旅,来作为除了政府给予的正规编制以外的扩充军队。
例如东北王张作霖,除了两个正规师的编制,手下还有数支混成旅部队,而且他麾下混成旅部队的人数也天差地别。山西王阎锡山的麾下也有混成旅的编制。
-----
网友解答:
涉及军事,你就不要侦察为好...
-----
网友解答:
混成旅那自然就是很多兵种混成的旅了,旅这个编制依任务、装备和编成,可以分为步兵旅、炮兵旅、坦克旅、战术火箭旅、空降旅、海军陆战旅、舟桥旅等。
但有时候旅要作为一个独立部队参战,那自然需要啥兵种都有了,那怎么办呢?你凑一个营,我凑两个连,混成一下不就行了?混成旅就是由步兵、骑兵、炮兵、工兵等各种兵混合编成的独立旅。 民国时期军队中常常有此编制。一个混成旅通常约有4000多人。属于综合型部队,特殊时期的特殊编制类型(内战混乱,大战可以出动一个师,但大战少,小战频繁啊,小战动用旅就够了,但是兵种要齐全啊)。一般混成旅编制可以这样编:3陆战营,1装甲营(民国时期估计没有这个了),1炮兵营,1通信连,1教导队,1工兵连,汽车连,警卫连,侦察连,卫生连,修理连,直属保障分队。大体上分为指挥部,作战部,补给部,通讯部,后勤部。各混成旅编制比较多样化,没有固定模式。
但是由于军事的发展,混成旅这种适应实战,机动灵活的编制竟然还保留到了现在,不过现在的混成旅指的是海陆空三军协作部队,成员在四五千人左右。
-----
网友解答:
我是一位老兵,入伍在部队服役时,在师司令部工作,可以说整天研究未来的战争。题主所问什么是混成旅?混成旅我们可以顾名思义的去理解为混岗混编在一起的部队。那就是该旅拥有陆海空等兵种的攻防能力。
混成旅首先编制有陆航团,该团能用直升机在战场上夺取制空权,特别是对地面敌人的装甲部队能构成威胁,擦打一体的无人机既能攻击坦克又能攻击地面部队,还能攻击敌人的弹药库、指挥部、后勤运输队等,是配合陆军争夺阵地的重要装备。
混成旅的防空营能在战场上用导弹提供空中的安全屏障。装甲团能在战场上掩护步兵向敌人阵地冲锋陷阵。工兵营在战场上既能布雷又能排雷,还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通信营是首长们的千里眼顺风耳,不但能给指挥员提供信息,还能用无线电干扰敌电台的信号,防化连能迅速甄别各种毒气和生化武器,再制定出预防措施,确保我军人身安全。
炮团能在战场上配合地面部队进攻敌人阵地,那就是首先用火炮对敌人阵地集中打击,趁炸得敌人晕头转向时,我军的地面部队迅速出击,很快就能夺取胜利。
总之混成旅是支具有装备齐全的部队,这样便于在战场上统一指挥,使部队形成一个拳头,稳准狠的打击敌人。
-----
网友解答:
混成旅的概念始于日军,全称为“独立混成旅”,在旧日本陆军中,部队一共分为五个等级,即甲类部队、乙类部队、丙类部队、丁类部队、独立混成旅。
其中甲类部队是作战水平最高的部队,这类部队是齐装满员的常备军,是战斗力最强悍的部队,比如侵华日军攻陷南京的第16师团,该师团是典型的日军甲种部队,又称为“京都师团”,天皇赐名“恒”。
独立混成旅是战时临时抽组的三线部队,因此作战水平一般,人员和装备缺编,战斗力底下,一般只遂行低烈度的警备性质作战任务,比如独立混成第2旅团,该旅团属于丙类以下部队,无别名,更不可能获得天皇赐名,战斗力很差,连土八路都打不赢,侵华战争中就连自己的旅团长阿部规秀都被土八路给击毙了(第三任旅团长)。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混成旅”:但凡番号为某某“独立混成旅”或者“独立混成旅团”的部队都是战斗力相对低下的部队,我军在抗日战争中最喜欢打混成旅,因为不管是日军混成旅还是伪军混成旅,他们在战斗中的表现都不会太强悍,对于这些部队,我军一律称其为——
杂牌部队
。
比如说亮剑中被八路军独立团以一个营的兵力就轻松端掉的“皇协军第八旅混成旅骑兵营”,它们是石友三当汉奸以后在日军支持下抽组的典型混成旅,战斗力仅限于欺负老百姓这个水平上。
当然了,如果遇到的是“某某师团”时则尽量避免接触,因为这意味着它是丙类以上的部队,我军无论如何是打不赢的。
比如说中条山战役中,国军以中央军第五集团军这样的主力部队去硬怼日军第33、第36、第37、第41这样的乙种师团,结果战损比达到了惊人的4400:634,相当于国军每牺牲70名士兵才能打死1名日军。
▼
下图为影视剧中塑造的首位被我军击毙的侵华日军将领阿部规秀,他所率领的“第二独立混成旅”就是典型的日军杂牌部队,他本人在担任该旅的旅团长职务之前一直从事参谋工作,从未担任过军事主官,这也是导致第二混成旅差点被我军围歼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让参谋军官直接担任军事主官这样的现象在日军丙级以上主力部队里是不可能发生的,可见混成旅确实是一种没有战斗力的部队。
我国旧军队中出现“混成旅”这类编制的原因
混成旅源自于日军的“独立混成旅”编制,我国军队中出现混成旅编制的原因就是学习日本的结果,因为当时国家和军队的领导层、精英人物大多是日本军事院校培养出来的,这些人回国以后在军队建设上全面学习日军,所以就出现了“混成旅”这样的部队编制。
比如说以蔡锷、唐继尧、常凯申、蒋百里等等代表的国家、军队大佬均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前身为日本陆军初级军官学校)。
如果从1898年清政府第一批公费派往该校学习的40人算起(代表人物为陈其采,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两的爹),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第二十二批(代表人物为中央军88师少校参谋蒋国炳,常凯申侄儿子),我国一共公派留学生1600人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知识。
这些人构成了我国旧社会时期的军队骨干甚至国家领袖,因此旧军队的构架基本就是日军翻版,这也是世界上除了日军以外,我国旧社会军队也使用天干地支历法的甲、乙、丙、丁来为军队划分等级的原因。
比如说军衔与官职,旧军队的军曹军衔、陆军总长、次长官职等等,全部照搬日军那一套;中央军这样的嫡系部队属于甲类部队,而归顺的川军、滇军、桂军、晋绥军等等地方部队则属于乙类、丙类、丁类部队,直到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才开始摒弃日军条令,开始学习德军条令。
而“混成旅”这样的军队编制就是全面学习日军条令的产物,在日军编制中,混成旅是以“旅团”的形式存在的,即上述中提到的“独立混成旅团”,是一种等级最低的部队编制,它主要发挥战略支援作用,说白了就是临时抽组的部队,如果有需要,它可以迅速从各部队抽调兵力组建起来;如果没有需求,那么它可以在战后解散编制;当然了,如果战争扩大,它也可以被扩编,升级为师团。
比如说淞沪会战期间参战的日军第24独立混成旅团,它是从驻守日本本土的第12师团4个联队中各抽调1个步兵大队组成的,战役结束以后就解散归建了。
当第二次世界大全面爆发以后,日军在中国战场、东南亚战场、太平洋战场把战线拉得太长,兵力捉襟见肘,所以开始将各独立混成旅扩编为师团,比如说第44、49、50、66、72、73、77、81、84、86、91、93、94、100、102、103、105、107、111、112、115、117、118、119、120等师团。
混成旅编制在我国旧军队也发挥着基本相同的作用,比如说军阀吴佩孚的陆军第17、18、19混成旅,它们都是拆分陆军第9师以后,通过招募社会人员和收编流寇来充实组建的,实质上是军阀们自设的私人武装,给予“混成旅”编制的原因是这些部队的番号并不被政府所承认,当它们成功扩编升级为师级部队时才有可能获得正规番号,所以混成旅编制在旧社会可以视为割据军阀的扩军工具。
自九一八事变以后,常凯申转而全面学习德军条令,用于扩充军队的“混成旅”番号开始被抛弃,扩军工具转为成立“暂编师”或“新编师”编制;土八路这边则以“独立团”编制进行扩军;而“混成旅”编制则被投降日军的伪政府军队继续沿用,比如说亮剑中的八路军“”独立团”、国军“暂七师”以及伪军的“第四混成旅”等等,虽然叫法不同,但是本质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
下图为“西北王”冯玉祥将军(左一者)与常凯申(居中者)的合影,由于冯玉祥的西北军是从第十六混成旅的基础上扩编而成的,番号并不被国民政府所承认,军费必须由自己解决,因此西北军的着装与正规军着装相比起来显得特别朴实,就连高级将领也不例外,这就是典型的杂牌军形象。
混成旅的代名词——杂牌部队
混成旅编制在日军序列中相当于“种子选手”,它随时可以根据需要发芽长大;我国旧社会军队的混成旅也基本如此,区别在于日军的混成旅只是人员缺编、装备不全,而我国旧社会军队的混成旅除了人员缺编、装备不全以外,组成人员十分复杂。
组成混成旅的基础一定是某只被拆分的正规部队,然后再以收容散兵游勇、收服土匪流氓、抓壮丁的方式来充实编制,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冯玉祥的第16混成旅,在不断收编包括胡景翼的靖国军在内的杂牌部队以后,逐渐发展出兵力达几十万的西北军。
西北军虽然在人数上显得特别庞大,但是归根结底仍然属于由第16混成旅这样的杂牌部队为基础发展而来,因此在战场上的表现乏善可陈。
旧军队中有“混成旅”这样的杂牌部队编制,那么新时代的人民军队里还有没有“混成旅”编制呢?
答案是肯定的,建国以后,我国对军队的等级划分沿用了民国时期的“天干地支历法”,同样将部队划分为“甲、乙、丙、丁”四类,但凡能够划上等级的部队都是拉出去就能打的野战军。
而那些没有等级的部队则基本上不会轻易被调动到战场,这些的部队虽然没有“混成旅”这样的番号,但是性质与旧军队的“混成旅”没有区别,它们就是——警备区部队。
警备区部队只遂行城市、要地驻守任务,大规模战争中野战部队负责攻城略地,而警备部队则在野战军向下个一目标发起进攻以后接手攻陷的城池。
由于它们不需要太强悍的战斗力(也不具备强悍的战斗力),因此官兵成分主要由伤残老兵、新兵、预备役、民兵等组成,平时的编制大都空缺,一到战时即可从地方招兵充实编制,训练结束后立即向主力部队输送兵员(野战军)。
在军改前,我国一共设立了39个警备区司令部,虽说级别上属于正军级单位(省军区建制),但是在编人员只有4000~5000人,总兵力只相当于野战军的一个旅,而且人员、兵种庞杂,所以这类部队的本质与旧军队的“混成旅”没有区别。
▼
下图为正在参观三峡博物馆的重庆警备区司令部将领,警备区属于地方部队,将领除了有军职以外还要担任地方领导职务,可以说是军事、民事一起抓,这与旧社会的“混成旅”特征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叫法不同罢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第一、混成旅是一种源自于二战时期日军编制的三线部队番号,是战时临时抽组的警备性质部队,由于人员和兵种庞杂,拥有这类番号的军队作战水平和战斗力很一般。
第二、由于晚清到民国中期我国大量公派学生兵前往日本就读军事院校,大量留日精英回国后成为国家和军队领导人,因此旧军队的条令是全面学习日军的结果,混成旅这样的编制也长期充斥着旧军队,成为旧军阀扩军的私设番号,因此它们多被视为“杂牌部队”。
第三、新时代的人们军队中虽然不再使用“混成旅”这样的编制和番号,但是那些遂行警备性质任务的地方警备部队的功能与“混成旅”无疑,它们都有人员、兵种庞杂的共同特点。
结语
很多人把“混成旅”解读成兵种齐全、战斗力强悍的旅级部队,其实这是对混成旅的误解,不论是日军的独立混成旅编制还是我国旧军队的混成旅编制,它们都属于战斗力相对低下的临时抽组的部队,“兵种齐全”其实是成分复杂的体现,而“战斗力强悍”则只针对老百姓。
所以不论是旧时代还是新时期,像“混成旅”这类警备性质的部队一般是不会投入到战场上的,它们有非常固定的驻地,不管是战时还是平时只干两件事:第一、驻守城市和要地;第二、训练兵员,为主力部队输血。
当然了,如果战事已经发展到主力部队不足以应付时,混成旅这样的警备部队可以迅速扩编并升级成主力部队,就像二战后期的日军,他们在排名靠后的200多个师团中就有100多个是从独立混成旅的基础上扩编而成的。
▼
下图为侵华日军关东军地第11独立混成旅中将旅团长铃木重康,它的履历与阿部规秀基本一样,即当完参谋当校长,当完校长又去三线杂牌部队当主官镀金,然后就混得一个中将的牌子风风光光回家当董事长(铃木汽车就是他们家的),可见全世界都需要“混成旅”这样的杂牌部队编制,既能当种子部队,又能让关系户去镀金,真是一举两得。
-----
网友解答:
所谓混成旅最早是清末编练新军时因为军费不足的产物,其实就是加强了骑兵、炮兵的旅。
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意识到原有的清军已经不堪大用,于是开始编练新军。1901年,袁世凯以新建陆军为基础,开始筹建北洋常备军。北洋常备军的编制分镇、协、标、营、队、排、棚,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师、旅、团、营、连、排、班。
在具体编制上又以镇为基本单位,下辖两个步兵协、骑兵、炮兵各一标,工程兵、辎重兵各一营。步兵协下属两个步兵标,没有骑兵、炮兵,不具备独立作战能力,有需要时临时从镇所属的骑兵、炮兵、工程兵、辎重兵抽调部队加强。此后清政府陆续组建了北洋六镇,并把这一编制推广到全国,打算在全国成立共计36个镇。
然而此时由于财政紧张,因此各省在编练新军时有时候没有足够的财力编练一个镇,于是采用缩水的办法,先编练一个协,等财力富裕再扩编成镇。这样协所需的骑兵、炮兵、工程兵、辎重兵没法从上一级单位获得,只能在自己内部编入同样缩小的战术单位,因此称之为混成协,就是多兵种混合编成的意思。
比如直隶有直隶混成协,山东有暂编47混成协,湖南有陆军25混成协等等。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成立,这镇、协等称呼也就改成了师、旅等,混成协就成了混成旅。此后混成旅就成了一个常见单位,像冯玉祥就担任过第16混成旅旅长。
时至今日,因为旅大多本身就是兵种混合编成,所以不大再强调是混成旅了。
-----
------------------
推荐阅读:
有人说,现在的“仙人跳”愈演愈烈并且“改版升级”,你怎么看?
你的孩子被大学录取后,会到教育局资助中心为孩子贷无息贷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