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驾崩,新君应该先守孝还是先登基?
先帝驾崩,新君应该先守孝还是先登基?
-----
网友解答:
-----
1722年12月20日早上,病危的康熙宣众皇子到畅春园,四阿哥胤禛大约是在上午10点左右到的,他也是最后一个到达的皇子。
在胤禛到达之前,三阿哥胤祉、七阿哥胤佑、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等诸多阿哥已经来到了畅春园,全都在康熙寝宫外面候着。
太监向康熙通报胤禛到达后,康熙就把胤禛叫到了寝宫里面,随后这对父子就聊起了家国大事,在这期间,胤禛先后进出康熙寝宫5次,直到晚上8点左右康熙驾崩。
康熙驾崩后,胤禛和诸多阿哥哭得悲痛欲绝,不过就当众人“哀恸号呼,实不欲生”时,隆科多拿出康熙的遗诏当着众皇子面宣读起来:
“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舆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胤禛听了康熙遗诏之后,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喜色,反而是“闻之惊恸,昏仆于地”,还好,这时候三阿哥胤祉识时务,把胤禛扶起来,带着众皇子向新君胤禛磕头。
在众多皇子的劝说下,胤禛为了处理康熙的后事,才勉强止住哭声,算是在康熙灵前继位了,不过这时候虽然胤禛已经明确为新君,但还没有举行登基大典,更没有昭告天下。
随后,胤禛就带着众多阿哥,指挥太监给康熙换了衣服,然后连夜把康熙的遗体运回了紫禁城乾清宫,而且为了保密,运送途中并没有举行任何仪式,一切都如康熙往常回宫一样。
在康熙遗体从畅春园运往紫禁城的同时,胤禛在隆科多等人的护送下提前回到了紫禁城,他需要立即接管权力,准备接下来的事宜,可以说这个晚上对于胤禛来讲绝对是个不眠夜。
12月21日,是康熙驾崩的第2天,胤禛下达了第一道旨令,任命八阿哥胤禩、十三阿哥胤祥、马齐、隆科多为总理事务大臣,封八阿哥胤禩、十三阿哥胤祥为亲王。
同时,胤禛也没忘记正在西北打仗的十四阿哥胤禵,他专门下旨召胤禵回京奔丧。安排完人事问题后,胤禛又与群臣商议,定在12月27日举行登基大典。
为了防止在登基大典举行之前出现任何差池,胤禛专门下令,让隆科多封闭京城九门并要求隆科多亲自驻守朝阙,同时还下令“诸王非传令旨不得入大内”,也就是说紫禁城已经彻底封闭起来。
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在胤禛举行登基大典之前,任何皇子都无法与城外联系,也就少了很多潜在的麻烦。
12月23日,是康熙驾崩的第4天,一切准备妥当后,胤禛召集百官着缟素上殿,当众宣读了康熙传位给胤禛的遗诏,百官跪听遗诏并哀悼后重新起立,然后对胤禛行三跪九叩君臣之礼。
随后,礼部将康熙驾崩以及传位给胤禛的消息昭告天下,至此胤禛继位的消息,正式对外公布了。
12月26日,也就是康熙驾崩的第7天,胤禛下令让礼部官员前往天坛、太庙和社稷坛告祭,也就是提前说一声自己要在次日举行登基大典了。
12月27日,胤禛在太和殿举行了登基大典,整个过程都是严格按照礼法进行的,非常繁琐,不过由于康熙刚死,只让百官叩头朝贺,没让百官上贺表。
百官朝贺后,胤禛颁布即位诏书,当众宣布会继承康熙遗志,同时宣布将在次年开始,改年号为“雍正”,至此雍正皇帝正式即位,不过康熙的事还没完,还有很多事情需要雍正来处理。
1723年1月9日,雍正命人将康熙的棺椁移到景山寿皇殿安放。1月15日,是康熙驾崩的第27天,雍正为康熙守孝完毕,脱去孝服后正式搬到养心殿办公。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古人讲究的是守孝3年,按照古人的说法是27个月,不过古人认为皇帝太忙了,所以就专门为皇帝发明了“以日易月”,就是用27天来代替27个月。
所以,雍正在为康熙守孝27天后,就算正式上岗了,2月5日,是新一年的正月初一,自此正式改年号为“雍正”,直到此时雍正的继位才算彻底完事了。
剩下的就是安葬康熙了,那都是程序化的事情,有礼部官员张罗着,根本不用雍正太过操心,当年5月,雍正亲自护送康熙的灵柩到清东陵,并把康熙的棺椁暂时安放在享堂。
当年10月,雍正再次来到清东陵,将康熙的棺椁送入地宫之中,这次康熙的葬礼也算正式完事了,接下来雍正就彻底开始了自己的皇帝生涯。
以上情况都记录在《大义觉迷录》之中,这本书是由雍正亲自审阅,并在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正式刊发全国,所以里面记录的事项应该是非常准确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通过康熙死后雍正继位的情况,来回答题主关于先帝驾崩后,新君是先守孝还是先登基的问题。
实际上,古代新君继位的方式都跟雍正的差不多,在古代先帝驾崩后,新君继位一般要经历3个过程:
灵前继位
、
登基大典
、
改元建新
,下面我们就说一下这三个过程:
01灵前继位
正如上面描述的雍正继位情况,在康熙死后,隆科多很快就宣布了康熙遗诏,在场的皇子和大臣纷纷朝拜新君,这就是灵前继位,之所以这样安排,就是要早定大位。
古语云:“国不可一日无君”,先帝驾崩后,如果不快速选出新君,那各方势力很可能伺机而动,进而酿成大祸,所以必须在第一时间确定新君,这是政治稳定的需要。
然而,在古人的礼法中,最讲究的就是孝道,也就是说必须得先守孝,可为了稳定又得确定新君,得有人出来主持大局,那怎么办呢?聪明的古人就发明了灵前继位这种方式。
所谓灵前继位,就是在先帝驾崩后,由相应大臣在先帝灵前当众宣布遗诏,在场的所有皇子、大臣都要向新君朝拜,行君臣之礼,虽然这个仪式非常简单,但也明确了权力交接。
不过,什么时候灵前继位并不统一,雍正是在康熙驾崩当晚就灵前继位了,也有的新君是在几天之后灵前继位的,但时间都不会太长。
从新君灵前继位起,新君就正式接管了皇权,也有了君臣之分,不过此时的新君只是拥有了皇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皇帝,因为他还没有举行登基大典。
02登基大典
为什么要举行登基大典呢?新君毕竟是接管皇权的人,那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所以必须得有一套非常正式的程序,否则怎么能显示出皇权的至高无上呢?
同时,在古人眼里,皇帝是天命所归的人,是代天牧民的存在,所以才管皇帝叫天子,而想当这个天子,就必须得祭拜天地、祭拜祖宗,只有完成这一套程序后,才是真正的天子。
那什么时候举办登基大典呢?一般的情况都是等新君服丧期过了以后再举办,也就是说至少要过27天,毕竟登基大典是喜事,皇帝服丧期不过,就没法弄得热热闹闹的。
不过,雍正的登基大典是个特例,他在康熙驾崩7天以后,就举办了登基大典,是清朝皇帝中,举办登基大典最快的,其他的清朝皇帝大多都是先帝驾崩1个月后才举办。
后人认为,雍正的登基大典举办得之所以那么着急,主要还是当时“九子夺嫡”太激烈,为了防止发生变故,才提前举办了。
而在登基大典举办后,新君就要册封后宫的女人们了,不过主要是册封皇太后、皇太妃,为了显示孝道和对先皇的尊重,新君一般会在下一年才册封自己的女人,也就是皇后、妃子等。
03改元建新
所谓改元建新,就是更改年号,新君继位后,为了彰显自己的新理念和新气象,更是为了与先帝区分开,必须要把先帝的年号换掉,这就是改元建新。
其实,在我国古代,最初是没有年号的,发明年号的人是汉武帝刘彻,而从他以后就形成了制度,一直坚持到清朝灭亡溥仪退位。
最初,年号的更换非常频繁,一个皇帝可以有很多年号,只要遇到大事,就会更改一个年号,比如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就多达14个。
但是,年号多了,老百姓容易记混了,也不便区分皇帝的更迭,所以到了明清以后,一个皇帝一般都只用一个年号,这样也就规范了。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在称呼明清时期的皇帝时喜欢用年号代指了,比如永乐、康熙、雍正、乾隆等等,其实这些都是皇帝的年号。
不过,一般来讲,为了表示对先帝的尊重,新君不会在先帝驾崩那年就把年号给改了,毕竟那一年从年初开始一直用的是先帝的年号,自己改了就有两个年号了,也不符合礼法。
比如,雍正就是在康熙死后的第二年改的年号,而把年号改了之后,天下臣民也才正式成了新君的臣民,这也预示着,过去的都随先帝去了,即将开始的都是新的。
所以,新君只有把年号改成了自己的,才正式向世人宣布属于自己的时代来了。至此,新君的继位才算彻底完成。
04总结
综上所述,先帝驾崩后,新君是先守孝,然后才登基的,因为灵前继位只属于权力继承,而登基大典则是法统继承,只有真正改元建新了才算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时代。
当然了,我们上面说的只是大多数情况,实际上还是有很多特例的,比如雍正就是典型的先守孝,然后边守孝边登基,因为他举行登基大典时,康熙刚刚驾崩8天。
很明显,那时候雍正还在守孝期,但不管怎么说,雍正也是先守孝的,并没有立即登基,其实就算新君不顾礼法,想立即登基,也基本上是办不到的。
因为,登基大典是一个很繁琐的过程,需要提前准备好很多事项,根本不可能先帝驾崩后,立即就开始举办登基大典,至于灵前继位,只是权力交接,绝不是登基。
关于题主的问题,我们今天就说这么多,大家认为雍正为什么那么快就举行登基大典呢?欢迎留言讨论,如果喜欢,别忘了点赞关注我,您的支持是我码字的最佳动力,谢谢大家!
文学史知今
-----
网友解答:
-----
皇帝登基有一个很复杂的程序,要分三个步骤,并不是坐上龙椅就算登基。很多人认为,先帝驾崩,新皇帝立刻产生,就应该算是先登基后守孝。其实不然,严格来讲,应该是先守孝后登基。
新皇即位登基,一般要经历三个程序:灵前即位;登基大典;改元建新。
第一道程序:灵前即位
国不可一日无主,尤其先皇驾崩之际,正是政治敏感期,新皇及时登基,是政治稳定的必要条件。先帝的守孝期太长,按照礼法,要经历27个月(即民间所谓的三年),为了照顾皇帝这个职业的特殊性,人们发明了“以日易月”,以27天代替27个月,也就是说,皇帝的守孝期为27天。
即便如此,皇位空悬27天,有可能带来极大的政治风险。可是古代以孝治国,不尽孝道会被视为皇位不合法。比如朱棣攻入南京,第一件事赶紧先去击败孝陵,然后即位。
孝道要尽,皇位不能空,怎么办?于是有了第一道程序——灵前即位。按照先皇的遗诏(或者以先皇名义颁布的遗诏),新皇帝在大行皇帝灵前即位,完成权力交接,履行皇帝职责。灵前即位的时间节点没有规定,一般是大行皇帝驾崩当日,或者两三天内。
新皇灵前即位的程序比较简单,由先皇指定的大臣宣读遗诏后,新皇就算顺利接管了皇权。在场的所有大臣、侍卫、亲属,都要对新皇行君臣大礼。
需要注意的是,这时候新皇帝虽然接管了权力,也明确了君臣名分,可是从严格意义上讲,他还只能算是“代理皇帝”,因为他还没有经历登基大典,这一必要的程序。
第二道程序:登基大典
古人认为,皇帝是天子,代天牧民,所以新皇登基,祭拜天地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同时江山社稷承之于祖宗,所以还得祭拜宗庙。当然,新皇登基也必须昭告天下,让天下的臣民都知道并拥戴新皇。
这些程序很复杂,新皇守孝期间,礼部(太常)官员就要着手准备,包括选吉日。一般情况下,大行皇帝丧期一结束,新皇登基仪式要尽快举行。完成登基大典,新皇才算正式登基。
有人说,先皇驾崩数天,就要举行新皇登基仪式,那是不可能的事,登基仪式这种喜庆的典礼,怎么可能在国丧期间举行?这是混淆了灵前即位与登基大典的区别。
新皇登基能不能立刻册立皇后?一般不能,新皇帝第一件要做的事,是先册立皇太后,以及皇太妃,把先皇的女人们都安排到位后,才能轮得到自己的女人。绝大多数情况下,皇后的册立要等到第二年,以示对先皇的尊重。
其实不光册立皇后,还包括很多新政的实施,也要等到第二年。
第三道程序:改元建新
孔子云:“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儒家思想认为,为了表达孝道,在守丧的三年内,儿子不能随意更改父亲生前立下的规矩,否则就是孝道亏损。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更改年号
从汉武帝创立年号后,年号就成了每一朝皇帝的政治符号。一般情况下,皇帝只有在遇到重大事件时才会变更年号,即“改元”,每一任新皇帝登基,都要改元,以示新朝新气象。
不过,按照儒家孝道,新皇登基的当年,不得更改年号,表示遵从先皇的遗志。第二年改元,才是新皇登基元年。也就是说,从政治意义上讲,先帝驾崩后的第一个春节,才是新皇帝的登基的起始日期。
除了王朝更迭外,几乎很少有继承皇位的新皇帝,敢突破这个规则,否则会被人讥笑,甚至被认为得位不正。比如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立刻将“开宝”年号,改成了“太平兴国”。很多人认为,这是赵广义得位不正,心里发虚,想尽快与太祖赵匡胤脱钩的表现。
当然也有比较特殊的情况,比如明光宗朱常洛,即位当年就将万历四十八年,改称泰昌元年。但是后人都很“理解”,因为朱常洛没熬到第二年就驾崩了(在位一个月)。如果当年不使用泰昌年号,第二年直接进入朱由校的“天启”,朱常洛将成为没有年号的皇帝。
以上分析可知,皇帝登基即位的第一道程序灵前即位,是权力交接过程,他虽然有了皇帝的实权,可是从法统上讲,他仅是“代理皇帝”。第二道程序履行完毕,新皇才算走完了所有合法程序,才是真皇帝。第三道程序是政治旗号,从此旧时代结束了。
用通俗的话来说,第一道程序叫“权力合法”,第二道程序叫“法统合法”,第三道程序叫“政治合法”。
由此可见,先帝驾崩,新皇虽然已经完成权力交接,甚至也已经被称作皇帝,可是从新皇即位程序的完整性上讲,他还不算是合法的皇帝。因此,可以毫无疑问地说,新皇是“先守孝后即位”,守孝期间他只是代行皇权的“准皇帝”。
-----
网友解答:
-----
应该是是先登基!如果不先登基平时维护你的大臣不安!他们怕有什么变故自己的地位利益不保、所以先帝驾崩,急立新君登基、说什么国不可一日无君!你看现在儿女都是先分家产!守不守孝不知道!
-----
网友解答:
-----
各朝代不一样。以清朝的皇帝为例,因为秘密立储制的产生,应该是先颁大行遗诏确立嗣皇帝,然后进御(继承帝位,不是即位)之后守孝,尊两宫皇太后,而后举办登极大典,正式即皇帝位。而明朝因确立太子,则可以以皇太子身份直接进御,继位守孝,而后登极即皇帝位。下面举两朝有代表性的例子
清朝的继位和即位是两个概念
清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二日(1722年12月19日),康熙帝皇帝玄烨在感到大限将至,遣官员速招胤禛前往畅春园清溪书屋(胤禛在为康熙把斋祈福)。
隆科多当众宣谕(其中一段):“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
继
登基(极)。
即
皇帝位”。(当时在场的有诚亲王允祉、淳郡王允祐、多罗贝勒允禩、固山贝子允禟、敦郡王允䄉、固山贝子允祹、皇十三子允祥)。
之后康熙皇帝与胤禛秘密交谈,告诉胤禛“
以病势日臻之故
”,胤禛在康熙寝宫侍候,五次觐见问安。第二日戌刻,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69岁的康熙帝驾崩。
胤禛伏地痛苦,尚书隆科多劝曰:“
大行皇帝深惟大计。付授鸿基。宜先定大事。方可办理一切丧仪
”。
注意这个“
大事
”,就是指胤禛首先要继位为嗣君,天不可无日,需要他作为国家的君主来支持葬礼和政务。
胤禛跪拜不止痛哭良久,乃起。跪行至御榻前。亲自为圣祖康熙更衣。“
遵用孝庄文皇后制赐御服”。
诸王贝勒及群臣向胤禛行礼(来去是梦),
然后“进御”。(确立继位人身份)于畅春园。
他马上以继位人的身份与诸王大臣恭议殡殓大礼,并下旨奉大行皇帝梓宫还紫禁城。
康熙梓宫(棺椁)运抵紫禁城,胤禛命王公大臣前往乾清门内瞻仰梓宫,并命令皇子、皇孙(朕之兄弟子侄)入乾清宫,于丹墀上行礼。公主、福晋等咸集几筵殿前。
胤禛及诸皇子身着孝服在乾清宫东庑为临时祭祀场所,谕旨礼部确立康熙皇帝的丧葬仪节,并向天下颁布康熙皇帝遗诏。
十一月丁酉,颁布遗诏。胤禛站立于乾清宫外,面向西方,大学士手奉遗诏从乾清宫中道出。东向宣布大行皇帝遗诏,胤禛痛哭跪听,之后返回乾清宫东抚。
宣布遗诏后,大学士出乾清门,将遗诏交给礼部,礼部尚书三拜跪受,前往天安门龙凤颁诏,告知天下。
礼部奏进登极仪注,并奏请取出皇帝御宝,定制二十七日释服。
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十九日,胤禛准备明日的登极大典,遣官员祭告天地太庙、社稷、奉先殿。胤禛前往皇太后乌雅氏宫中行大礼,尊圣母皇太后。而后前往康熙皇帝梓宫前、行告祭礼。
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二十日(公元1722年12月27日),胤禛前往康熙梓宫前跪、上香、告受命于大行皇帝,行三跪九叩头礼。而后前往乾清宫东偏殿,换礼服。前往永和宫皇太后身前行三跪九叩礼(成败皆空)。
结束后,胤禛御临太和殿。升宝座,鸣钟鼓。中和乐设而不作(因丧礼期间只摆设而不鸣奏)亲郡王以下、文武各官、行朝贺礼。免宣庆贺表。
登极大典之后,爱新觉罗胤禛正式宣布即皇帝位。改元雍正,是为雍正皇帝,下旨颁诏大赧。
明朝皇帝去世后皇太子直接继位
明朝则因祖制,皇帝生前册立储君,甚至连皇太孙都定好了。
皇帝驾崩后,帝国权利核心立刻转向东宫和文华殿,
储君则可以以皇太子(皇太孙)身份立刻进御(继位)主持丧礼(而后百官三劝,皇太子三让),而后举办登极大典,即皇帝位。尊两宫皇太后。
比如隆庆六年五月二十六日(公元1572年),明穆宗朱载垕驾崩,皇太子朱翊钧(万历)两次缞服御文华殿(年仅十岁,张居正辅佐)。百官率军民三次劝进太子朱翊钧即皇帝位后,朱翊钧以
“遗命在躬,不敢固逊,勉从所请”
同意进皇帝位。
丁巳日,礼部奏请登极仪注。隆庆六年六月初十,朱翊钧奉天殿(太和殿)登极即皇帝位。以明年为万历元年,诏赦天下。本年庚子,尊先皇后曰仁圣皇太后(国母),先贵妃曰慈圣皇太后(圣母)。
总结
各朝嗣皇帝继位流程各有不同,清朝之前,大部分朝代都将太子储君视为“国本”,不可动摇,皇帝去世后,皇权可以平稳的过渡到太子,基本上可以做到皇帝驾崩——太子继位——颁布遗诏——守孝——登极——即皇帝位——尊两宫皇太后——颁诏天下。
而清朝皇位继承因为康熙朝九子夺嫡,废太子风波而改为秘密立储制(诏书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皇帝生前不册立太子(康熙发起,雍正确立,咸丰之后作废),而是以颁布遗诏(满汉两份)的形式确立皇位继承人。
所以清朝变为皇帝驾崩——宣布遗诏(继承人选)——继位(储君)——守孝治丧——尊两宫皇太后——登极——即皇帝位——颁诏天下。
来去是梦 成本皆空
图片来源于网络
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您的关注
-----
网友解答:
-----
当然是先登基。
国不可一日无君,这是多年的经验。
太子会在第一时间控制内庭,带领军队进入皇宫,在亲信拥戴下召集大臣在皇帝灵前讨论,然后立即宣誓就任,大臣们一般不会进行反抗。稳定京城之后,新皇帝再正式公布老皇帝死讯,宣布遗诏,确定登基,勒令各地官员紧守地方,军队不得擅自移动。等待三日后的正式登基大典。
一般来说,爵者官员家庭会被要求一年内不得婚丧嫁娶,不能生孩子,宴会停止,戏班子解散,以示哀悼。普通百姓大多规定一月或三月不婚,不举办宴会和唱戏,其余没什么限制。
这之后才是议论老皇帝丧礼,会请几位德高望重的大臣主持皇帝陵墓丧仪,实际等于踢走几个重要人物。新皇帝会要求自己守丧三年(25或者27月),但大臣会坚决以国事困难为要求驳回,最终通常以日代月,新皇帝在皇帝灵前服丧27日就结束。剩余丧礼当然是老皇帝的其他皇子完成,就是新皇帝动用皇权把有威胁的兄弟弄去守灵。
如果老皇帝没有确定继承人,或者没有儿子兄弟,那就代表内部斗争的开始。几个核心大臣会先进行商议,宣招外藩王,谁最先进京进宫谁就机会最大。如宋太祖死亡,皇后想请儿子先来处理,结果被渗透干净的太监先去找宋太宗。宋太宗带人进宫了,皇后没等到皇子来,当场崩溃,只能认输,公开承认宋太宗是新皇帝。
-----
网友解答:
-----
先帝驾崩,新君应该先守孝还是先登基?答案是先继位,后守孝,再登基大典。
古装剧看多了,就会以为皇帝新老交替是分分钟的事情,然而事实上并没有那么简单,来看看古人是如何变通礼法,将守孝和登基兼顾的。
要知道,在至高无上的权利面前,觊觎的人可不少,那些有权势的皇子,有野心的臣子和将军,个个跃跃欲试。按理来说,先帝驾崩,宣布遗诏,这时新君便开始继位,即“灵前即位”。这是指先帝驾崩的当日或者两三日内举行的继位仪式,新君按照遗诏指示在先帝灵前完成皇位的交接,成为代理皇帝。注意,这里新君还只是代理皇帝,并未转正。
这个时候可是篡位的最好时机,如果遗诏上点名继任的新君没有能力和权威,也没办法控制局面,那么很可能他就无缘皇位了。
先帝驾崩后的一年内为国丧期,在这期间,勋爵官员家庭不得娶妻生子,不得宴会唱戏,以表哀悼。新君需守孝三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国事不能耽误,所以最终是以日代月,新君在先帝灵前服孝27日为结束,剩余的丧礼则要求先帝的其他皇子代为完成,那些有威胁的皇子便被安排前去陵墓守陵!在守孝期间,遗诏上的新君,也只是名义上的皇帝,不过能够控制好局面,已经不错了。
新君必须具备“以德治国,敬天、法祖(孝)、勤政、爱民”这些品质,所以说必须守孝才能证明自己,才能服众。
最后举行登基大典,登基仪式安排在服丧过后,登基大典是最为隆重的仪式,所有参与的人必须穿着最隆重的服装,皇帝亲自祭拜天地和宗社,抵告受命于上天和祖宗。接着,新皇帝坐于正殿接受群臣朝拜,文武百官行礼,最后颁发即位诏书,宣布改元,大赦。
登基大典结束后,才意味着新的君主受到了群臣和百姓的认可,这时新君才能正式主持朝政例会,成为九五至尊。
-----
网友解答:
-----
从法理上来说,自从老皇帝去世的那一刻开始,他的继承人就已经自动衔接,成为了新的皇帝,有些朝代还有灵前即位的说法,所以即位这件事,是在守孝之前的。
不过,登基这件事,却是在守孝之后。
因为真正的登基称帝,指的其实是一套很繁琐的流程。按照古代的相关礼仪制度,必须等到新皇帝给老皇帝服丧期满之后,才能正式举办登基仪式。登基和即位,这两个词,听上去似乎没什么区别,但其实完全不同的两个意思。
要想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以雍正皇帝的登基过程,作为一个例子,看看古代老皇帝去世之后,新皇帝即位期间,到底都是怎样的一个流程。
公元1277年12月,一个深夜当中,已经在位61年的康熙皇帝,终于走到了人生的终点。
康熙皇帝病危之前,正呆在畅春园内养病。这个畅春园后来被扩建了一下,就是后来我们所熟知的圆明园。在康熙皇帝病危的这一日,所有在京城的皇子,都被叫到了畅春园。
对于清朝历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来说,这一天都是相当重要的一天。因为在此之前,几乎所有朝代,包括清朝在康熙时代以前的几位皇帝在位时,都是太子即位制度。也就是说,皇帝生前会立一个太子,等到皇帝去世之后,太子直接在皇帝去世的那一刻,自动成为新皇帝。
但是康熙时代有点不太一样。因为之前康熙所立的那位太子,曾经被两度废立。尤其是在康熙晚年的时候,为了争夺储君的位置,康熙的儿子们更是打得焦头烂额。所以,康熙后来干脆不再立太子,而制定了一种秘密立储制度。
而康熙去世这次,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行秘密立储制度。
在这一天深夜当中,康熙皇帝终于去世。在康熙去世的同时,大臣隆科多迅速拿出康熙的遗诏,宣布立康熙的四儿子胤禛为皇帝,这也就是我们后来所熟知的雍正皇帝。
于是,就在康熙去世的同时,雍正皇帝在灵前即位,成了清朝的第五位皇帝。不过,在灵前即位,成了清朝的合法皇帝之后,接下来雍正要做的,却不是举行盛大的登基仪式,而是要先给康熙皇帝治丧。
在康熙咽气之后,雍正皇帝首先把康熙皇帝的灵柩,连夜运回故宫。与此同时,雍正迅速派自己的心腹,接管了京城的防务工作,以免出现其他问题。等到所有的这些事情,都被打理妥当,京城的防务工作也全都被换了人,这时候,已经是康熙去世四天之后了。
直到这时,雍正才正式下令,让大臣们前来哭灵。在哭灵的同时,大臣们也要对雍正施行三叩九拜的礼仪,正式表明对雍正皇位的认可。
但是,请注意,直到这个时候,雍正其实依然没有举行完整的登基仪式。
在这场哭灵仪式之后,又过了好几天之后,雍正才带领文武百官,正式前往天坛和太庙祭拜。在这些事情都做完了之后,才是最后的登基仪式。
而举行正式登基仪式的这一天,距离康熙皇帝去世,早就已经过去七天了。
按照古代的守孝制度,一般来说,正常百姓或者官员,在父母去世之后,要为父母守孝三年。在守孝期间,如果是官员的话,要直接辞官回家。只有在手头工作实在放不下,比如在前线打仗的时候,经过皇帝特批,这才能不辞官。
而不辞官的这个说法,在古代则被称之为‘夺情’。在很多朝代,夺情是很少见的事情,大多数官员都必须严格遵守回家守孝三年的规定。尤其是明朝中后期,哪怕你的官职,已经做到了堂堂一国首辅的高位。只要你父母死了,还是必须回家。
但是,皇帝是不一样的。
皇帝作为一国之君,要是让皇帝把手里的工作放下三年,全心全意去为老皇帝守孝的话,那国家就乱了。别说三年,就算三个月,皇帝啥也不管,那国家说不定就换皇帝了。所以,对于皇帝来说,是不需要守孝三年的。尤其是对于清朝的皇帝来说,只需要守孝二十七天。
二十七天之后,雍正皇帝便退去了孝服,正式开始打卡上班了。但实际上,就算是在这二十七天里,雍正也不是完全什么都不管。有些要紧的朝政,还是会处理的。
而从法理上来说,直到这个二十七天的守孝期结束之后,雍正才算是走完了自己的登基流程。同时,因为康熙去世在十二月底。等到雍正守孝结束之后,已经是第二年了。所以,当雍正守孝结束之后,就可以自动改元,把国家年号由康熙改为雍正了。
再之后,安葬康熙皇帝的事情,这就是礼部的工作了,有专门的官员负责。皇帝下葬的礼仪,繁琐的简直无以复加,所以自然也不是一两天就能够搞定的。所以,直到雍正登基十个月之后,康熙才被正式葬入皇陵。
这就是雍正守孝和即位的全部过程。
从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整套流程其实是先灵前即位,然后开始给老皇帝治丧。守孝期间或者之后,才举行正式的登基仪式。即位只是最高权力的交接,这个是要在守孝之前进行的。而那些仪式和法理性的东西,则可以放在守孝之后来进行。
当然,历史上的皇帝那么多,特例自然也不是一个两个。比如唐朝的时候,李世民登基就是抢了他爹的皇位,逼他爹禅让。这个时候,自然是不用守孝的,直接举行登基大典就行。
再比如唐肃宗李亨,他即位的时候,正赶上安史之乱。当时刚刚发生了一场马嵬驿兵变,然后唐玄宗逃入蜀地,李亨则是前往灵武,和朔方军汇合,负责领军平叛。到了朔方之后,李亨便被拥立为帝,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在这种情况下,老皇帝还没去世,自然也用不上守孝了。而且,因为安史之乱当时闹得正凶,所谓的登基仪式,也是能免则免了。
除此之外,还有明朝的明光宗朱常洛。他爹万历皇帝去世之后,他确实顺利登基,但却仅仅在位一个月就死了。这种情况下,恐怕朱常洛还没来得及给他爹守孝结束,自己就先没了,自然也谈不上完整的登基仪式。
总之,对于古代皇帝来说,权力才是最重要的。在老皇帝去世的那一刻起,完成权力交接,彻底掌握皇权,这件事要放在所有事情之前。而其他利益性质的东西,则都要排在守孝和治丧之后。因为中国古代,向来是以孝字为先,连皇帝也必须遵守这条规则。
-----
网友解答:
-----
电视剧《山河月明》一经播出,便引起了不少人的热议。以目前进度,如今已经大结局,朱棣已成功杀入南京,坐稳了皇帝宝座。
但其中有一个细节颇为有趣:话说朱棣入城后,杨荣意味深长地问道:“殿下先谒陵耶?先即位耶?”朱棣听罢,当即前去拜祭先帝,还抱着大哥朱标的牌位痛哭流涕……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在皇帝的登基流程中,却是件大事。朱棣此举,也符合历史上绝大多数皇帝的登基流程:那就是先帝驾崩后,新君应该先守孝,而非先登基。
常言道,“国不可一日无君”。但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君王对臣下的掌控力愈发牢固,他们并不担心因为短短一些时日不上朝,朝堂便会失去其掌控。
这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皇帝即位也要名正言顺。守孝,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人的天性,也是深深根植于每个人骨子里的优良品德。当然,孝也关系到古代伦理体系与森严等级制度的维护。
太史公司马迁常把夏、商、周统称为“上三代”。用现在的话说,这是奴隶制社会,虽然这个概念比较笼统、粗糙,但它们的确有共同的特点:即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来实行分封制度。
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便决定了分封的待遇。如此一来,人们更加重视血统的延续。家谱,或者说皇室专用的玉碟,也随之出现。
作为客观存在的条件,血缘关系极为重要;但亲疏关系的判断,却主要靠人们的主观维护。为此,孝道愈发重要。
及至西汉初立,汉高帝刘邦以“孝”治理天下。官员是否孝顺,成为其仕途顺畅的重要评判标准。因此,两汉正统的23位皇帝,皆在帝号中加入“孝”字。汉武帝即称“汉孝武帝”,汉献帝的传记亦为“孝献帝纪”。
此外,为了更好地提倡孝道,两汉还将其列为选官的重要科目之一。
须知,汉朝以察举制为主,征辟制为辅。察举制分为许多科,其中最常见的当为明经科与孝廉科。
前者是留给“学术型人才”的,才子只要在经学研究上造诣颇高,便可被授予“博士”职位,然后进入仕途;但天赋型选手毕竟少见,故而以孝道、廉洁作为入仕的敲门砖,才最为普遍。
东汉末年的诸多名士,如孔融、袁绍、曹操等人,皆是举孝廉出身。尽管他们不见得就孝顺,但起码以孝之名,能让自己很吃得开。
言至于此,不难看出“孝”的重要性。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构造的纲常伦理体系,逐渐融入到了封建体制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对世人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要求,规定了统一标准。
从家国关系的构建来看,国是“大家”,由无数个“小家”组成。帝王作为“大家长”,倘若要保持自己的权威不受侵犯,最好的筛选办法就是:从孝子中挑选人才。
因此,古人的一大观念便是:人在家为孝子,入仕必为忠臣。古人云“忠孝难两全”,实则便是“大家”与“小家”的选择问题。
正因如此,孝的观念才会如此深入人心。
它源自于古人的天性,后经封建君王的宣扬,成为维护社会伦理体系的关键因素。为此,古人不仅重视孝道,也十分重视养老。
对于年过六十、七十的老人,历朝历代都无一不给予其优厚的待遇。
回到开头的问题:先帝驾崩之后,新君必然要先守孝。身为帝王,他要依靠孝道来治理天下,以防止臣子篡逆、百姓叛乱。因此,身为既得利益者的皇帝,也必然要维护孝道。
当然,这也是因为皇帝即便大权在握,也难以任性而为。否则,将会带来极为恶劣的政治影响。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令尉迟敬德前往李渊所在处,强行逼迫其退位。纵然李世民是一代明君,但这种杀兄逼父的行为,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尽管在这之后,李世民多次强调君臣之义,甚至不惜冷落尉迟恭、秦叔宝等秦府旧将,但他的这种行为,仍是被太子李承乾所效仿。
终究李唐一世,父子相争、兄弟相残的局面屡见不鲜,这足以令后世帝王为之警醒。
新君在继位之初,必然要先守孝,以明父子之伦;后继承大统,再明君臣之义。
当然,还是那句话,“国不可一日无君”虽然有些夸张,但按照当时的规矩:父母去世,需守孝三年(民间称27月),这对皇帝来说并不现实。
一朝天子一朝臣,新旧交替之间,有颇多争端。为了尽量缩短守孝时间,皇帝往往采用“以日”的方式,为先帝守孝27日。值此期间,皇帝也会先明确自己的地位,即所谓的灵前登基。
一般情况下,先帝在临终之前托付的几位重臣,有资格宣读遗诏,以见证其权利交替。如刘备去世前,便以诸葛亮、李严为托孤大臣;孙策遇刺,伤重不治,亦在去世前将辅政之责交给了张昭、朱治等人。
这一道程序,往往要在守孝期间完成,但这只是登基的第一步。新君虽然掌握了大统,但却并没有正式登基,没有走礼法,也没有祭祀天地、宗庙,更没有昭告天下。
所以在守孝完成后,新君还要再进行一系列的正式登基流程,期间还要确定皇后人选、改元换(年)号、大赦天下等等。
有些不适合当年做的,还会被推迟到第二年。这些必要操作,其实都算是登基礼仪中的一部分。
也只有如此,新君才能得到天地与万民的认可,其威严与恩德才会树立起来。在此情形之下,权力的交接也会更加顺利。
由此可见,皇帝登基这件事,的确是在守孝后完成的。
-----
网友解答:
-----
总体来讲,你这问题呢,主要的一个重点就在于这个登基,这个词的含义究竟是广义上面的,还是狭义上面的!
一般来讲,大家通常认为登基嘛,指的就是狭义上面的登上皇帝宝座,开元建号,然后百官盛福,这就算是真正的登基了!但一般来讲,这件事情排的次序就比较晚,为什么?这种事情,一般来说做起来比较困难,而且比较繁杂!
首先是登基的时候!大家都知道,这个时候百官需要臣服,然后要设置一大套的礼仪理距,然后皇帝向上天祈祷说自己已经登上皇位这么一套过程弄出来的话光着准备时间。都是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不可能年年都有皇帝登基吧,而且这老皇帝也不至于说在自己活着的时候还替自己的儿子在准备这些东西,这不是咒自己死吗?也没有哪个文武百官敢这么干,所以这东西肯定是要等老皇帝死了之后才敢去准备!
那这个里面所需要的时间就多了去了,所以,就算是你想登基成为皇帝,那你也必须得等这么点儿时间!否则你这皇帝这位置就相当搞笑了!什么东西都没有,什么排面都没有,什么症状都没有,你以后遇见其他的皇帝,也就是跑到地底下的时候,你怎么去炫耀?不被别人笑话的就算不错!
牌面正长必须要准备好,这样才能体现出君权神授,所以从狭义方面的登基,这个时间段太长了,以至于足够去完成守孝了!
那么从广义上面上来讲的登基又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权力方面的交接,简单来说,你这么一个皇帝,要想成为一个国中一人,成为这个国家独一无二的存在,(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你手中必须要有权利,无论是军队的权利,还是统御百官的权力!你都必须得先有你才能够成为一个皇帝,而这些权利从哪里来,肯定是从老皇帝手里的,如果经由他人之手传到你手里面,那这样的权利,根本就不保险,同时如此诱惑的权利,在其他人面前,你难保人家会生出不臣之型!
所以当老皇帝死了之后,第一件要办的事情不是说把老皇帝给安葬好。还是赶紧把权力给交接好,为了能够保证权力的交接,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比较安稳的环境,也就是各地均码各地人口,各地官员在原地都不许动。等到中央把权力交接好了之后,你才能够四处走动或者完成基本公务!
这不是说小题大做,这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否则辛劳政权的交替。这个期间就特别容易出事情!
因此怎么讲的交接权力,这肯定是排在第一位的,新皇帝送走老皇帝这段时间里面,必须得把权力抓在手里面,这才是最安全的。那么第二件事情就是守孝全,那既然抓在自己手里面了,这个皇帝谁当谁不当,这已经很明显了,这个时候就应该把一些人士给他做好!皇帝作为万民表率,当然,守灵,守孝这种行为肯定是要做的,但是基本上也就是做做样子!然后再是登上大宝成为新任的皇帝,在第二年开出自己的年号!
-----
网友解答:
-----
古语有云:“国不可一日无君”,所以皇帝驾崩,新帝登基都是正常的流程,但是在皇帝驾崩,新帝登基之间还有一个流程,那就是守孝。在古代父母去世儿子要守孝三年,皇帝也不例外,当然,先帝的丧事操办完毕,新帝必然要进行守孝,但是也不会像民间那样动辄数年之久,毕竟国事也需要处理的,所以人们发明了“以日易月”,以27天代替27个月,也就是说,皇帝的守孝期为27天。
但是因为电视上会看到先皇帝驾崩后没几天就会有先皇帝指定的大臣宣读遗诏,所以会有人认为,先帝驾崩,新皇帝立刻产生,就应该算是先登基后守孝。其实不是这样的,按照古代的礼仪制度,皇帝驾崩了,太子不可能着急去登基的,不然会被说成不孝,所以应该是先守孝后登基。但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先帝驾崩后政治上肯定会受到影响,而且先帝的守孝期太长,怕有些皇子夺位或者外敌入侵,所以必须要确立新君,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既不能不尽孝道,也不能让皇位空悬着,因此才有了灵前即位这个程序。
灵前即位,也就是在先帝驾崩当日或者两三天内,新皇帝按照遗诏在先帝的灵前完成权力的交接。这个时候新皇帝虽然接管了权力,大臣们也都认可了,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还只能算是个“代理皇帝”,因为“即位”和“登基”并非同义,新皇帝要想正式主持朝政,是需要举办登基仪式的,也就是“登基大典”,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只有有了登基仪式,新皇帝才算是正式登基,而登基仪式会在守孝仪式完成后进行,这样就不会违背礼制,朝代更替除外。
当然各朝代的登基大典举行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毕竟是登基是大喜之事肯定不能在国丧期间举行,所以大部分朝代都是在老皇帝死后一个月之内择吉日举行。据记载汉代一般要等一个月左右,而唐宋两代是先帝死后第二天就举行登基仪式,明清两代往往是半个月左右(康熙比较特殊,顺治死后第三天就举行即位仪式)。汉代和明、清两代是先继位再举行登基大典,而南北朝和唐、宋时期是即位和登基大典同时举行。
中国古代是非常讲究礼仪的,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合乎礼法,但是在不同的情况下还是会有一些变通,所以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也不能一味的墨守成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并解决问题,与时俱进,学会变通,才会不断的
-----
网友解答:
-----
肯定是要先守孝,什么是厚黑学,就是越想要的东西越要放在后面要。
在热播剧“山河明月中”,朱棣终于拿下了日思夜想的南京城,在登基前夕,有一个官员拦住了他的轿子,问他是要先登基还是要先拜孝陵,一句话点醒了梦中人,朱棣立即赶去了朱元璋的陵前哭坟。
是朱棣真的孝顺么?非也。真的孝顺他就不会造反。
但是,作为天下新君,万民表率,孝子的样子是必须要做出来的,不然如何服众,天下人的唾沫星子都能把他淹死。
自西周以后,新君都是先守孝后登基。但是守孝的时间有长有短,还出现了不少骚操作。
首先是守孝的时间,按照周礼,守孝要27个月,也就是民间所谓的三年,但是古代人的平均寿命短,有不少皇帝都熬不过三年,并且让新皇帝在三年内都要食素不近女色,属于典型的不为领导分忧。
所以,一般都以工作需要为由,实行“以日代月”的算法,也就是守孝27天就算合格了。当然有少数不讲究的新皇帝实行过“以日代年”的算法,也就是守孝三天就算完事。不过这个过于凑合,会引起非议,属于少数派,不属于传统打法。
实际上,因为害怕在最高权利交接的过程中,引起不必要的动乱。新君在老皇帝死后,都会采取简易手续在灵前即位,就是在老皇帝的棺材前磕头接管权利,先当“代理皇帝”,等待守孝期满再举行登基大典,正式继位。
------------------
推荐阅读:
上一篇:《易经》讲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