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兵器时代,部队集结列队时不怕对方炮火覆盖吗?
热兵器时代,部队集结列队时不怕对方炮火覆盖吗?
-----
网友解答:
-----
非常怕,怕的要死,但关键是部队集结的准确时间和具体位置你知道么?如果不知道那就会错过时机,而高明的战术家则会根据战场情况来判断,假如判断准确的话,敌人必遭沉重打击。1984年在“两山轮战”期间的松毛岭战斗中,我第14军第40师的一名步兵团长,就曾经和炮兵团紧密合作,给隐蔽集结之敌以严重杀伤,创造了山地作战步炮良好协同的典范战例。
两山轮战的历史,大家应该有个大概了解,即79年持续一个多月的自卫反击战结束以后,我东西两路大军分头撤回国内,然而对手吃了大亏以后不死心呐,卷土重来开始争夺边境要点,期间停停打打一直对峙到84年,争夺的焦点即为老山、者阴山和法卡山等地区。从1984年4月起,我军集中兵力收复了被越军侵占的老山和者阴山,越军不服,酝酿调集重兵进行反扑。
于是围绕这两座山,双方进行了长时间的攻防拉锯战,期间我军抽调了各大军区共10个军番号的所属部队参战,史称“两山轮战”。两山轮战整整持续了将近五年,直到1989年才告结束,而松毛岭大战,正是爆发于我军刚刚收复两山的1984年7月12日,这一时期越军心气还算比较足,一心想报那一箭之仇,所以反扑的比较凶,战斗非常激烈。
此战越军调集了陆军356师、第1师和王牌316A师的一个团,炮兵的炮3师和炮18旅,另附坦克团、工兵团和特务团,总兵力在18000人左右。反扑作战计划被命名为“84-MB-北光”,因为其联合指挥部是在北光村进行的战役筹划,为了达成战役的突然性,从7月初起越军就开始实施无线电静默,并且停止了小规模的骚扰活动,连例行炮击也停了下来,老山一带出现了久违却令人心悸的安静。
徒弟的这一套,师父当然了然于胸,我军前指根据情报和种种迹象判断,敌人的大规模进攻迫在眉睫,立即展开全面防御布署。首先完成了30万颗地雷的紧急敷设,在我军前沿布成长7000米、宽500米的地雷带,然后是给前沿部队和炮兵补充足够的弹药,各炮兵团都储备了至少三个基数的炮弹,第14军所属各步兵分队也严阵以待。
防御战最关键的要素,是对敌人主要进攻方向的预判,老山地区我军防御体系从西向东,分别是老山、松毛岭和八里河东山,其中在松毛岭和八里河东山之间有一个峡谷,峡谷之中泸江河由北向南从我国流入越南,沿河有一条连通两国的公路。 峡谷口越南一方有个村寨叫清水口,如果遂行攻击,大部队必须经过此处进入老山地区,才能在松毛岭前展开兵力,因此我军把防御重点就放在了清水口至松毛岭一线。
1984年7月12日凌晨,根据截获和破译的越军电报,我军前指判明敌人将于3时左右进行战役集结,遂于2点50分下令进行了炮火急袭,炮4师的重炮群对越军纵深的集结地和后勤基地,先行实施了10分钟火力打击,然后根据战果再加大炮击力度。而配属给40师的炮兵团则对清水口地域,也同样进行了急速射击,炮击战果非常显著,给越军的战前部署造成了极大混乱,并予以大量杀伤。
第一轮炮击结束后,炮320团赵团长打电话给松毛岭阵地的步兵119团张团长,向他请教:假如越军在天明时分的凌晨5时发动总攻,其步兵集结地应在何处?张团长不假思索回复说,必在我前沿300到500米隐蔽集结。于是经请示上级后,炮兵团对松毛岭阵地前方500的山林进行了炮火覆盖,一顿榴弹炮和加农炮打击后,被覆盖区域却毫无反应,两位团长一头雾水:难道判断错了?
其实一点没错,越军整整一个步兵团就隐蔽集结在我军阵地前方500米处,这一套是不是很熟悉?没错,也是跟师父学来的。而炮320团的火力覆盖也给其造成了严重杀伤,两名营长被当场炸死,数百人非死即伤,但是越军倒也很是顽强,遭此飞来横祸以后集体咬牙挺着,连重伤兵都不许哼哼,终于没有暴露目标。如果大喊大叫的话,我炮兵团再来一份“回锅肉”,那这个团基本就报销了。
所以部队在战时集结确实要小心谨慎,尤其是在两军交错的战场上,稍不留神就会遭到对方炮火的精确覆盖,如果越军这个潜伏团纪律不够严格的话,再炸一轮恐怕就得完全丧失战斗力,进攻也自然告吹,那也就不会出现后面激烈的阵地防御战了(战斗英雄李海欣就是此战牺牲于142号高地)。但是我炮兵战前的打击仍然功不可没,至少让敌人折损了四分之一左右的兵力,大大减轻了步兵的防守压力。
这种以炮兵火力破坏敌人战役集结的手段,源自于苏军在卫国战争中的发明,专业军事术语叫作“炮火反准备”,也就是当敌人在进攻战役中、还未及进行炮火准备时,我方先行动手予以炮火急袭和覆盖的战术。如此既打乱了敌人的战役部署,也给正在集结的敌军造成严重杀伤,其射击效果远超敌人尚未进行集结的情况之下,尤其是对步兵纵队杀伤最为明显,团灭吖。
(给打懵了?)
比如1943年夏天的库尔斯克战役中,由于苏军最高统帅部掌握了德军将在7月5日凌晨3时发动进攻的情报,在前线统一指挥的朱可夫当机立断,下令三个方面军所属炮兵和统帅部加强的炮兵部队,统于2时20分进行“炮火反准备”(有没有发现,跟前面的战例时间特别相近?)。于是苏军的上千门火炮包括喀秋莎火箭炮,一起向德军纵深倾泻火力,给正在隐蔽集结的德国人当时就炸懵了,指挥系统、观察系统和通信系统均遭到严重破坏。
德国人不得不用了两个多小时恢复通信和整理部队,战役发起时间被迫推迟,所以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德军的进攻没有任何突然性,也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朱可夫后来总结说,炮火覆盖的时间选择有些着急了:“当时德军士兵还在掩体之中,坦克部队也还在隐蔽待机区域,炮火反准备如果稍晚30到40分钟开始,效果会更好”!
-----
网友解答:
-----
当然,怕了!
现代的炮火打击能力已经比早期火炮的打击能力更大了,尤其是对步兵的软目标的打击能力随着各种空炸引信的使用已经达到了无人能躲的境地了。
现代打击步兵的炮弹并不需要落地后爆炸,而是在目标的上空通过近炸引信或者延时引信在空中爆炸。上面的动图是远景,如果是近景的话则是这个样子的:
地面上没有任何损毁,但所有人都已经伤亡。
传统的听到炮弹来袭,原地卧倒的战术动作也就只能加大伤害了。
说回你的问题,在热兵器时代的部队“集结”:
我们有看到大量战士和装备同框的画面,这是演习前的誓师或者是演习后的检阅。真正在作战的时候部队是不会这样集结的。这样的集结是会对安全性构成极大的影响的。
在战争前线,兵营的布局是一个广泛分散的大范围区域,“人口密度”相当的低,同时士兵也不会在军营里进行大量的“集结”。这些都是为了保障营地人员安全的一个措施。
同时,目前作战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出动小队进行攻击,一个两个的步兵班借助快速的战场交通工具投入战场内。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避免集结在一起被一锅端。
同时也能维持步兵在战场上移动的效率。
如果是必须进行大范围攻击和集结呢?
这主要就得在后方战场上讲士兵装入载具了。
例如——两栖登陆舰:
让士兵在相对安全的港口内登上登陆舰,然后再运抵危险的滩头阵地。
或者利用车队将士兵从安全的位置大范围向危险地带进行转移
这也是为什么大力发展机械化步兵的一个主要原因。
从战役学上来说,战场的空间维度是分为方完全控制的安全区域,交火区域和敌方控制的敌对区域三个部分,交火区域其实就是敌我双方维持自己的安全区域的一个缓冲带。而兵力的运动原则则是从己方的安全区域投送到交火区域内,摒弃尽量的抵近敌对区域。这样才能真正的将自己的安全区域扩大。“安全区域”的一个评判概念就是——敌人的炮火难以覆盖。
-----
网友解答:
-----
当然怕了!
中国远征军一个先遣营,被日军一个旅团优势兵力包围在一个山头!但就是攻不下来……首次进攻,中国远征军30米才开火儿。汤普逊冲锋枪、勃朗宁M1919、M1918机枪,象割麦子一样,打的日寇尸横遍野!
后面的进攻,往往刚一集结,就被远征军居高临下的迫击炮火所重创……
无奈的日军,只好反复佯攻,并计算着远征军的弹药消耗。企图待远征军弹药耗光后,再发动总攻(日寇不知道中国远征军有中美联合空军空中补给)……
解放战争中,在海南岛,政委指挥部队列队集结,整齐的向敌阵地推进……结果被打的伤亡惨重!
-----
网友解答:
-----
热兵器时代,部队集结列队不怕对方炮火覆盖吗?
进入热兵器时代,部队集结是有防备的,二战时期部队有侦察兵,也就是先头部队,已经把周围的敌情了如指掌。在绝对安全的情况下,部队集结一块搞些集体活动。比如文艺演出会、战前动员会、忆苦思甜会、政治教育会等,这是很有必要的集体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增强部队的战斗力。
真正上了战场时,尤其是进攻敌阵地,那就得把部队分散开,成前后一字形,左右相隔二十米,前后相隔十米,曲线冲锋陷阵。这样能有效的防止敌人炮火的攻击。
部队在打巷战时,也采用分散进攻方式,这个时候部队为了防止前后左右不同方向的来袭子弹,总是把进攻的部队分成仨人一组,背对背的前进。有看上方楼里的动静、有看前方的、有看后方的动静,并且用眼的余光再警惕左右的动静。一旦有情况迅速还击,不给敌人喘息的时间。
进入现代化的部队,就拥有了无人侦察机,防空部队。先用无人机看看周围的情况,在安全的情况下再集结活动。集结活动时,防空部队严阵以待,随时准备拦截来袭的炮弹。确保部队集结活动正常进行。
-----
网友解答:
-----
怕,很怕,非常怕。
步兵,可能是战场上最脆弱的兵种,也是最粘的一个兵种,万能兵种。人类轻步兵巅峰莫过于志愿军了,在什么什么弹药量轰击之下,任然能保持战斗力。其实这药归功于战斗意志和工事。
对了,工事也是相当重要的。不仅仅是工事,部队的成列方式也是很重要的。兵一撒开,工事一开挖,盖上,基本上什么团灭想都不用想了,打着打着还是不断有。这一点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上是见识过的。
可是,但是,在部队集结的时候,那就是步兵最为脆弱的时候,通常快到前线的时候,指挥官绝对不会安排集结。因为太容易团灭了。
我记得在越战的时候,我军侦察兵深入敌后,发现了越军一个营在集结,侦察兵联络炮火,一阵集火射击之后,越军这个营几乎团灭了。
要知道,越军也是老兵油子,一次性团灭一个营,几乎是最难办到的事情,连美军的轰炸,和我军的大攻势,也不过击溃,打退越军步兵而已,而团灭越军一个营,我记得站史上也就这一次。(当然,这不包括那次地堡里面熏死的那几千人。)
步兵,难缠。还不可测,还记得中印战争中,我军英雄一不小心冲进敌后,三人打败敌军一个炮营吧,就是那句耳熟能详的:敌人非但不投降......
我们回忆一下一个电影《金刚川》,这个需要一定的知识。导演和编剧一开始就把一把利剑挂在大家心上,那是什么?就是整团建制集结在江边,等待过河。电影最开始就用了几发炸桥的近失弹,无意中打到了集结的部队了,伤亡不小。
这是因为我军隐蔽得非常好,没有被美军发现,如果美军侦察机发现这么好的一块大肥肉,那么做梦都能笑醒来。整个电影,搭桥,就是在抢救这个团的步兵,而不是去金城前线。一些人没能看懂,所以多有诟病。
这个团集结在江边。估计师长,军长都睡不着。那场仗其实这个团能不能赶到,影响并不大,我军是在狮子搏兔中。当然,到不了也会被上级恶狠狠批评,但是总是好过成建制团灭了。那样首长会被枪毙的哦。
这也是为什么高炮盯着美帝侦察机纠缠不休的原因,也是后续部队用血肉之躯搭桥的原因,用最快的速度让这字部队过桥。过了之后就安全了。为什么安全,散开了呗,三三两两的,你美军大炮也炮不了几个,飞机能扫射也不会太多。原谅我的冷血,可是战争就是这样算的,不能对我军造成大伤害。
在我军集结在江边的时候,首长最终还是忍不住了,用喀秋莎把美帝炮群一锅端了,这是个极为奢侈的战术,喀秋莎真的很贵,可是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暴露的风险越来越大了,首长也就没有别的选择了。
喀秋莎之宝贵,发射必须是军长以上的首长批准的。这也是逼出来了。
总之了,我觉得这部电影,还是有很多人没有看懂,挂在头上那把利剑,很多人就压根不知道。就以为是反反复复要过江。不知道分分秒秒会团灭了。不知道工兵连高炮连用命在掩护最脆弱的步兵,为什么要用命,因为时刻会死光。
-----
网友解答:
-----
怕,但是你不能不集结,无法完成集结的部队是没有战斗力的散沙。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军喀秋莎火箭炮最喜欢打的就是集结的德军,甚至有单车出动,连续轰炸德军集结的火车站的事迹。
双方一旦大兵团出动,很多时候比的就是拆人的能力,动辄上百架的攻击机群,大部分都是冲着敌方有生集群去的。
只要打散了德军集结起来的装甲部队,对方的装甲突击就无法完成。
反之,苏军的攻击矛头常常也让斯图卡一顿乱拱,只能变进攻为防守。
抗日的淞沪战场有段描述许多人应该都看过,中国军队尚在集结整队哦,日本的飞机和炮火就来了,于是部队还没打就损失惨重。
解放战争打渡江战役,为了不让国军发现船队集结,引来炮火轰炸,解放军不得不躲在江堤后面,通过开挖运河和在江堤上打洞来进行集结遮蔽。战役发起后船队鱼贯而出,一股脑冲到江心。
不然,那些木船多少都不够对面炸的。
我军在50年代的战争中也经常吃集结的亏,因为制空权和火力优势被联合国军掌握,一旦被对方发现有部队集结的迹象,经常性地就会迎来一顿凶猛的炮火。
某次战斗我军发现了美韩军经常在山下山林集结,组织攻势,便也如法炮制,到点打了顿火箭炮过去,干掉多少人不知道,反正当天的攻势草草结束了。
海湾战争中,完全丧失制空权的伊拉克军相当的凄惨,他们在逃亡回国的沿途,成建制的队伍不断被多国部队轰炸,死伤枕藉,最后只能溃散。
现代战争都是远程战争,稍不注意便会陷入对方的精确覆盖,所以越发强调部队的反应速度和协同运动能力。
所以,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决不能做瘸腿的军队,单单一方面强是不行的,必须具备制空权、制海权、制电磁权。
没有制空权,被人追着满场炸,侦察机飘在头顶飞,那能集结的起来才有鬼。
没有制海权,被人贴着海岸线放炮、放飞机、两栖攻击,前胸后背都落不到好。
没有制电磁权,信息动辄被人侦查或干扰,雷达开不了机,被人打电子战,啥事儿都干不了,部队失去联系运作缓慢,想集结都集结不了,集结了也是送死。
所以现代化战争才要求立体化数字化,最起码要能做到反制或交换。
-----
网友解答:
-----
人类刚进入热兵器时代,是没有炮火覆盖的。
最初的火炮还是“前装”+实心弹。一炮也就打个几公里,发射出的实心弹只会往地面上砸个坑。此时的火炮,想玩“炮火覆盖”也不可能。威力不够,精确度不行,射速不够,射击距离也不行。
“幸好”,那时候的步枪也不行,必须靠打排枪增加命中率,步兵玩的也是玩结阵对轰。因此,炮兵在打仗时还是很有用,可以对密集的步兵方阵炮击。为了增加杀伤效果,甚至还会用霰弹、开花弹,增加杀伤效果。
在这个阶段,士兵必须集结起来列阵打仗。炮兵也只有在两军对阵时,才能发挥效果。
后来,步枪和火炮都进步了。步枪的进步,让步兵可以在几百米外精确击中目标。于是,士兵不用结阵打排枪了。火炮进入后装炮时代,射速、射距、精确度和威力都提高了。而且,还有侦测飞机做射击指引。于是,军队开始用火炮对敌人进行覆盖射击。
这个阶段,军队集结的时候都会选择在敌方炮火覆盖范围之外。你打不到,看你怎么覆盖。
当在敌人炮火范围内时,如果非要集结部队,那就要注意伪装隐蔽了。这个阶段,部队集结位置都是保密的。集结过程中也会对灯火进行管控,防止暴露目标。在夜晚时,别说点灯,就是吸烟都要小心。
当然,这个阶段还要防备敌人的飞机侦测和空袭。被发现就散,找地方隐蔽,也没有别的好办法。
举个例子:二战德国打的闪击战,其实也是偷袭战。闪击战要想成功,首先就要做到部队隐蔽集结,在隐蔽中迅速展开,以达到突袭的目的。没有隐蔽,也就没有之后的“突袭”。
如果,德军在集结部队的时候不注意隐蔽。守方早就为他们准备好炮火覆盖和空袭了。闪击战,也就没有这么辉煌战绩了。
(文|勇战王聊历史)
-----
网友解答:
-----
No。部队集结列队属高度机密,敌方很难知道。集结地远离战场,敌方炮火一般鞭长莫及。部队有情报、侦察、放哨警戒,随时掌握敌方动态。当然,部队集结列队也得小心谨慎,防止敌方卫星、雷达侦察和导弹偷袭。
-----
网友解答:
-----
当朝鲜战场上,麦克阿瑟命令土耳其旅,齐齐列队欢迎他的到来。当然,中国炮兵也不是吃干饭的。集合全部炮火打了一个爽。
-----
网友解答:
-----
当然害怕了,利用炮火打击对方的预备队是一项非常有成效的工作,这样能够在对方上战场以前就消灭对方,这样是太爽了。
阵前训话都是要进行的,不过要找地方,不能在对方的火力打击范围内。
不过,这个道理既然大家都懂,那么也就大家都会提防这样的做法,在列队的时候肯定是不会让你发觉。通常进行列队的地方也会选择在对方的射击死角或者观察死角,也就是你看不到或者打不到的地方集中,否则被对方发现一顿炮火覆盖,你的人就完了。这种事在当年淞沪战场上,桂军就干过这种事。当时按照国内战争的喜欢是要在战前训话,但是由于国内战争时期,双方的火力以及侦察手段有限,特别是没有空中侦察,结果是训话的地方从地面上发现不了,但是日本人从空中能够发现,结果就是这边还在训话呢,日本人的炮弹就到了,几个桂军的部队都是损失惨重,几乎是还没有上战场就已经伤亡殆尽。
在战场上,除了自己脑袋顶上有个帽子,也就是空军的掩护以外,自己把自己藏起来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美军也一样。
预备队的配置位置是一个非常讲究的事,既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而且在配置的时候要分散,这个主要是要防备被对方的核武器一锅端了,在对方核武器的打击顺序上,预备队的顺序还是比较靠前的,仅次于对方的核武器和指挥中心,位于第三位,要想避免对方的打击,目前来说主要的办法还是藏起来。
图片来自网络。
-----
网友解答:
-----
在老山战场上,一名连长负伤下了战场。营部指定另一名军官去接替当连长。他虽然主要待在后方,战场经验少,但是那时候越军动作不激烈,估计他去前线待上几天就补上课了。新连长到任后,还是后方那一套做法,集合人员听他训话。正在说呢,越军观察员发现了,几发炮弹打过来,把队伍炸了个七零八落,阵地上没剩几个人了,赶紧通知后面高地带担架去增援和救护。集合听新连长讲话的人是从几个高地去的,被炸碎的胳膊腿身躯飞散到四面八方,雷区密布不敢进去查看收集,一时搞不清有多少人被炸、多少人完好、多少人负伤,多少人死亡,姓甚名谁。折腾到晚上才基本查清。
------------------
推荐阅读:
孩子马上要上初二了,语文有点偏弱,阅读理解扣分严重,该怎么办?
保姆在雇主家是自己单独吃饭好,还是和雇主一起吃饭好,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