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普通话是胡语?
为什么有人说普通话是胡语?
-----
网友解答:
-----
汉语分为北方汉语和南方汉语,北方汉语历史上曾经被北方游牧民族学习、掌握,故而有人误以为它是胡语,但这完全是误解。
普通话是不是胡语的争论,本质上是南北方汉语的正统之争。
事实上,北方汉语被列为国家通用语言,引起了某些人的不满。他们把普通话贬低为胡语,一方面,不承认普通话的地位,另一方面,以古代的“衣冠南渡”为借口,为自己才是汉语的正统地位,寻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众所周知,由于地域限制、人群流动性等影响,语言是可以流动发展的。五胡乱华后,导致中原汉人一部分向南方迁移,形成了古代的雅音的变化。但是,古代固然有“南方汉语”的地域变化,但南方汉语也是方言众多的,诸如,吴语、粤语、闽南语等,并不是说,因为“衣冠南渡”,中原汉语就不存在了或者不纯正了。
这完全是对汉语的误解。
汉语,自古以来,就具备了南北方的差异性。在中原地区,就有北方汉语和南方汉语的碰撞。
南方汉语的影响其实也很大,诸如,日语、韩语和越语等都受到它的影响。这也是今天的粤语闽南语都和日韩越语有某些相似性。
但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汉语,北方汉语和南方汉语都在各地发展,“因地制宜”,形成了发展上的差异。
如,当雅言入百越之地后,与当地土著语杂糅后,形成了新的特点。
即,粤语早就变化了!也不是古代的粤语,和百越族杂糅,有了自己特点,但也是汉语方言。我也不会说它是胡语,是百越语!道理一样!入声算个啥?!不是唯一标准! 粤语是南方汉语,确有百越话的变音在其中。
难怪古人有云:
唐韩愈 《送区册序》:“小吏十馀家,皆鸟言夷面。”唐代柳宗元:“楚越间声音特异,鴃舌晫噪”。
而北方汉语却因为具备一个突出特点,从最初的中原地区脱颖而出,成为汉地和胡地多民族欢迎的古代“通用语”。
北方汉语为什么受到北方民族的青睐?
北方汉语在战乱频繁的古代,尤其是五胡乱华后,受到了包括中原地区和草原上的人们、北方游牧民族的欢迎,成为草原上与中原交流的“通用语言”。
这种不需要翻译的语言交流现象,最早可以追溯到匈奴人和汉王朝的交流。
之所以,汉语言被草原部落青睐,与南方汉语相比较,北方汉语,“阴阳上(读赏)去”四个音远比南方汉语九个音调发音更简单。
这让北方各民族普遍认为,北方汉语更具有“易学易于教学推广”的“简便易用”特点。
原来,北方民族的胡语里,自带翘舌音和卷舌音。这为他们学习北方汉语带来了便利性。
为此,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有学者进行了长期跟踪比较研究。
他们把北方蒙古人和南方广东人学习普通话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会翘舌音和卷舌音的北方人比擅长平舌音的广东人学普通话更快,效率更高。
正是这个原因,无论古代战事多么频繁,草原部落既捻熟自身的“胡语”,也谙熟于中原汉语。
这样,北方汉语并非胡语,它之所以受到胡人青睐,纯粹是,北方游牧民族更容易学习、“优胜劣汰”的结果。
即,以“易学易用”为原则和自然法则,从而让北方汉话脱颖而出。
“北方汉语权”是历经岁月积淀、洗礼而成长起来的,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
然而,时至今日,依然有人把易学易用的北方汉话贬低为“被阉割的语言”,实在是一种严重的偏见。
由此可知,汉语的南北差异性,自古有之。而北方汉话,从古至今都说明,更易于学习!今天的粤语,依然是少数人学习,不利于推广,就证明了这一点。
其它,南方系的闽南语,潮汕话,吴语,等等,你看和日语、韩语、越南语相似的,都没有在中国大普及!说明什么?北方汉话易学易于传播,有地域优势。
但它不是胡语!而是有更多的人学会了!熟悉了!掌握了!
北方汉语为什么会有大量胡语词汇?
事实上,
北方汉语不是胡语,却有着大量丰富的胡语词汇。
但是,这是任何一种语言在进化发展中都会遇到的挑战和机遇。汉语里,有英语词汇,如咖啡;有日语词汇,如沙发;有满语词汇,如萨其马等等,不胜枚举。
但这些都属于汉语引入了外来词汇的情况,而非汉语胡化现象。这主要是因为,语言具有稳定的内核,“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它的基本语言结构体系。
有人会说,那句流行的诗词“汉人尽做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该做何解呢?
这里的胡儿语,并非胡语,而是,汉语中夹杂着的胡人“俚语”或称“荤语”,即是说,古人以用学来的、胡人骂人经典的话回骂汉人为时髦。
所以,有人质疑今天的国骂或许就是古代胡人的发明创造。
这或许可以理解为,北方汉语,经过古代中原和草原上的人们共同努力而变得表达更加丰富而愈加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欢迎。
这也可以解释为,当时中原的主体汉话,在草原上的人们看来,如同今天我们学习掌握了英语一样自然而高贵。
毕竟,汉地的农耕文明发达,语言也发达且成熟而完善。
而某些游牧部族在这种浪潮中,放弃了自身的母语,选择了汉语。比如,鲜卑人和金国女真人。鲜卑语和女真语都是地道的胡语,他们选择汉语后,主动融入了汉人,成为北方汉语的传承者,汉语自然不是胡语,而是成了胡人的通用语。
那么,问题来了,难道后来清军入关汉化,不是满大人带来了北方汉话吗?
有这种想法的人,犯了两个错误。一是把北方汉语的历史缩短了,二是把满人入关汉化的时间搞错了——提前了。
01.清军入关后,他们是带着满语入关的,汉化是在清朝中后期了。
不但如此,入关后满洲人是完全拒绝汉化的。他们把满语定为国语,这个是重点!严防死守,坚决不汉化,还把档案记录、奏折等都规定使用满文字。
而此时的北京城里,几百万人都是说着北方汉话的。
这为满大人学说汉语提供了方便之门。“勤奋+努力+天赋”,他们纷纷化身学汉语的高手。
02.清军“从龙入关”者20多万,修建满城,全国布防,改变不了汉语。
毋庸置疑,清军入关的人数是有限的。满洲八旗有6万,汉蒙八旗6~8万,其它部属5~6万。仅此而已。在经过几十年战争统一中原后,在各地修建满城,分区驻防。显然,他们的数量是极少的,是不足以改变汉语体系的。
事实上,明朝自朱元璋到朱棣时代,都在从南京向北京迁移平民。这意味着,北方汉话同样受到南京话的影响与融合发展。
淬火成钢,汉话“通用”的荣耀地位,从未动摇!
而等到清军入关后,北京人口早就达到数百万之多,而因全国布防已经不足20万的满人北京留守人口中,是无论如何也影响改变不了北方汉语的了。
由此可知,满人放弃了满语,继承了北方汉话,而不是发明了北方汉话。
而满人的近亲,如生活在俄罗斯境内的,楚科奇人和乌德盖人等都被俄化,放弃了本民族语言,说俄语。难道因为他们说俄语,就可以说,俄语是他们的发明创造?
而今天生活在蒙古国的人们,曾经被斯拉夫化,但他们今天说的依然是蒙古语。
北方汉话,在南方有发展变化吗?
北方汉话,如同一首流动的旋律,从北唱到南,在西南方形成了一个显著特点,集“南腔北调”于一身,并逐渐——
成为云贵川西南三省的官话。
西南官话,北方汉话体系,迄今有2.6亿人使用。在北方腔的基础上,融入了南方人的调调,入声音也出现了。
街(读该音)子镇,这读音是不是很熟悉?北方汉人和我们读法一样。而巴不得,在满语里也有,说明,满语最早也曾引入汉语词汇弥补自身的不成熟。
更多的人选择汉话,足以证明了它的成熟体系和完善。
至今,内江、自贡、新都等四川多地都有翘舌川话,包括入声音调。这些继承与变化,无不体现着“南腔北调”的古代遗风和不变的汉话灵魂。
综上所述,无论北方汉话还是南方汉话之间的正统之争,都只是逞口舌之快罢了!南腔北调的南北方汉语,自古而然,今天的我们不能随意贬低彼此。而56个兄弟民族都在为普通话的发展做出贡献,它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伟大语言。
-----
网友解答:
-----
现代汉语的方言骨子里都是古中原汉语。随着民族融合,相对于古中原汉语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核心依旧是中原古汉语。
广府话(粤语),来源于秦语,秦语就是中原汉语夹入少许狄狨语产生的,后来赵佗成立南越,秦语又夹入不同的百越语和后来南迁的其他汉族方言形成的。
客家话,来源于河南信阳,在南迁过程中不断夹杂其他汉族方言和百越的一支畲瑶语形成的。
北方官话(包括了西南官话,中南官话,东南官话)是没有南迁的汉人的汉语在不同时期夹杂羯,匈,鲜卑,契丹,女真(不是满族),蒙语逐步形成的,在明初由朱元璋规范统一的(后来在迁移时,分别融入其他方言形成的不同的官话方言)。
现在北方普遍说的方言是又夹杂满族语言形成的,普通话就是从中提炼出来的。
最近的实例就是广西话,广西话是归入西南方言的,但语音,语调又明显不同,明显“夹壮”。以前大学同宿舍的“兵团妹”,普通话明显鼻音重,偶尔一些听不懂的带维族特征的名词,这显然是“夹维”。
不管汉语方言如何变化,骨子里都是古中原汉语,这更加说明了我们民族的包容力和凝聚力多么强。
-----
网友解答:
-----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一个漫长的故事,听萨沙来说。
古代中国存在官话,也就是类似于今天普通话的全国通用语言。
但普通老百姓一般不会官话,主要是官吏以及需要和外地人接触的平民,才需要会这种官话。
这主要是中国各地方言区别太大,比如福建一地就有各种方言,外地人根本听不懂。
之前太久远的不谈,东晋迁都南京以后,逐步将洛阳雅音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称吴音,为南朝沿袭。
明代因为也是定都南京,所以明代官话还是金陵雅音。
不过有意思的是,金陵雅音却同东晋时期有所变化。
这是因为当年朱元璋是安徽起家,定都南京时带来了几十万旧部,有军有民。
这些人都是江淮人士,说话并不是软绵绵的吴语。
语言这种东西,时间一久就会串味,所以明代的金陵雅音受到安徽方言的很大影响,同东晋时期是有区别的。
明代,北京的方言也有所改变。北京在元代叫做大都,国语是蒙古语,汉语多采用中原的汴洛音。
明代朱棣将南京军民很多迁移到北京,人数高达20万,占当时北京人口一半。
由此,北京方言又受到南京官话,也就是金陵雅音的严重影响。
时至今日,北京话和南京话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只是语调不同。
1728年雍正皇帝下令将官话改为北京官话后,确立以北京官话为国语正音,金陵雅音则变为地方的语言,当然在全国仍然有很大影响力。
当时对汉文化痴迷的读书人,一般厌恶北京官话,而选择金陵雅音。这是因为他们认为金陵雅音才是真正的汉族官话,而北京官话受到胡人的影响。
事实上,北京官话中也确实有不少满语的词汇,但语言本身同满语完全不是一回事。
不但中国如此,外国也是一样。
在日本,六朝时期中国传入日本的语音主要是金陵雅音(又称吴音)。从江户时代到明治初年,日本官立学校和民间私塾所教的中国语都是南京话,直至明治九年(1876年)日本官方才转而使用北京话。
其实,北京官话也不是满语,顶多受到满语一些强调和词汇的影响。
不过,北京官话的起源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廊坊市、涿州市、内蒙古赤峰市、通辽市等地,受到北方方言影响很大。
而众所周知,这些地方在古代属于胡汉的边界,不可避免受到一些胡语的影响,同中原、南方腔调还是有明显不同的。
自然,南京话在近代也有所改变。因为南京近代:太平天国被屠杀、抗日战争被屠杀,倒了大霉。南京人被杀光大半后,也主要是江淮人来补充,所以受到江淮方言影响越来越大,逐步脱离吴语的范畴。
所以,我们盖棺定论这么说金陵雅音,也就是老南京方言,才是真正汉人的语言,受到外族影响很小。
而今天的普通话还好,但北京方言则不那么正宗,受到其他民族语音、语调、词汇影响较大,但也不能说是胡语,这不是一个概念。
看来,萨沙可以看一个南京方言补习班了,不要钱,管饭即可。
-----
网友解答:
-----
普通话起源于中国河北承德市滦平县,在元代时就有了声母、韵母等音编,与目前的普通话非常接近,在1909年清政府时期将北平话定为国语,而到了1932年国民政府时期将北京语言定为标准音,如今普通话成为中国的标准语。
在唐朝时,河北远离长安和洛阳的中心,那里胡化严重,粟特、沙陀、突厥、回纥、柔然、匈奴等胡人聚集于此地,后来的“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和史思明就是那里发难的。沙陀人原名处月,是西突厥别部,在安史之乱平息后,沙陀人为安禄山和史思明建祠堂和排位,在那时大部分粟特和突厥人融入了沙陀人,为“五代十国”的沙陀人登场奠定了基础。
前金女真灭了辽国契丹和北宋(沙陀人),蒙古人灭了前金女真和西夏党项以及南宋。由于前金女真在中原统治了120年,在中原地区的契丹、沙陀、回鹘、突厥、党项、柔然、女真、等等胡人都汉化了。他们都以汉字、汉姓、汉文化(儒释道),所以蒙古忽必烈灭南宋后,他分不清北方(中原地区)胡人和汉人,通通称为汉人。将人分为四等级:“蒙古人、色目人、汉人(汉化的胡人)、南人(长江以南的汉人)”。
朱元璋建立明朝,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离明朝不远,朱元璋深谋远虑。朱元璋在洪武年间和朱棣在永乐年间,化了50年的时间,将山西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百万汉化的胡人(包括在明初汉化的蒙古人和色目人),经山西洪桐县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18个省移民,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留二;十口留三的比例迁移。与此同时,将河北的汉化的胡人,也是按比例迁移。这两个地区迁移到全国18省的移民到目前为止大约人口有4-5亿人口,这样为中华民族胡人汉化,融入汉人中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元朝以后,明朝开始普通话通行树立标杆。
明清儒家鼎盛时期,科举考试都用普通话为主,为官用普通话通行。民国和新中国成立,随着读书普及率提高,普通话成为全中国人民通行语言!
-----
网友解答:
-----
感谢邀请:
普通话
是以北方话(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没有听说称为胡语的说法,只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罢了。
-----
网友解答:
-----
胡言乱语!
胡语泛指北方各少数民族的语言,如果说普通话是胡语,那么,到底是基于哪个民族的语种,蒙语、满语还是其它民族的语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施行书同文、 车同轨、统一的钱币和统一的度衡量,但唯独没有言同语,士人墨客以及官方相互沟通交流时使用当时已经通用的雅言,相当于今天的普通话。
周平王定都洛阳建立了东周,自此,以洛阳地区的语系就渐渐成为了雅言的基础,很快就发展成当时社会通用的语言,即雅言,也称“通语”。
元朝时,把蒙语定位国语,所以当时的通用汉语是以元大都燕山以东的北京语音为基础,被称为天下通话。
明朝定都南京后,遂以南京语音为基础定为汉语官话,相当于今天的普通话。永乐帝朱棣天子守国门迁都北京后,定以南京音为基础的北京语音为通用官话,但南京官话还是主导了北京官话的地位。
满清雍正时期,清政府在以元朝时期的老北京话与明朝南京官话相融合的基础上又把融入了满语语音的北京话定为通用语,即北京官话,以致逐渐取代南京官话而成为国语。
1955年,中国政府以北京市、河北承德以及滦平的语音基础为普通话的标准语音向全国推广,奠定了当今普通话的标准和基础。
那么,普通话怎么就是胡语呢?一派胡言!
-----
网友解答:
-----
这个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
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在黄河流域,略微以南,再确切一点就是所谓的中原地区,即河南,那么,至少在秦朝以前,古河南话是主流语言。
秦汉时期一直到隋唐,主流的政治中心在关中,即陕西,那么古陕西话就是当时的主流语言,但这个中间有个五胡乱华时期,在北方,大量的少数民族涌进来,在语言上的融合是必然的,所以北方语言有所谓的胡语痕迹是正常的。
宋朝开始甚至略往前,从辽、金、蒙一直到满清,除了明朝外,北方长期被少数民族政权占领,语言倾向于胡化也是肯定的,不要说长城外的东北地区直到满清时期才真正被中原王朝有效管理。这么长的时间,当地的主流语言肯定不可能和长城内一样。
从元朝忽必烈建立大都时,北方开始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但在元以前,北方已经各种语言融合多年,一千多年的积累下来,到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平,形成了新的官语,这个官语逐渐演变成普通话,所以说普通话是胡语有一定道理,只不过现在各个民族大蓉和形成新的中华民族,也就不必计较胡不胡了,都是中国人,都是中国话。
-----
网友解答:
-----
古代汉人指北方的游牧民族为胡人,胡人的话当然是胡语了。但是现在有些人主要是粤语区的人把普通话称为胡语,只能显示自己的自卑或者文化层次低,就拿最简单、最直观的平舌音翘舌音来说吧,现存胡语满语、蒙古语、朝鲜语(都是阿尔泰语系)都没有翘舌音,也就是发不出声母zh ch sh,这和粤语何其相似!当年康熙让满人努力学习汉语碰到的最大困难就是这些八旗子弟发不出翘舌音!如今大部分南方人学习普通话最大的拦路虎仍旧是翘舌音!古汉语的典型特征就是平舌音翘舌音共存、并且两者区分得非常精确的发音,整个华夏文明区只有华北平原地区大量存在翘舌音,华北平原周围的满语蒙古语朝鲜语,晋语,西南官话,六南方言都没有翘舌音(或者极少),华北平原地区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密度最大。科学实验也证明翘舌音在向远处传播发展时很容易变成平舌音,但是平舌音绝对变不成翘舌音。
-----
网友解答:
-----
俞敏先生的《驻防旗人和方言的儿化韵》一文中曾提出“儿化韵产生于八旗”的观点,儿化音自清朝前期出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
网友解答:
-----
因为这种人是人云亦云的脑残,普通话是胡语的结论最早出现在03年左右某个管理员集体拿美国工资的论坛上,发贴人以台湾人居多(文法语法上有很明显的台湾腔)。
后来被一些大陆低素质人群拿来奉为真理,最多的就是某方言吹。这些人完全不知满蒙语属阿尔泰语系,汉语属汉藏语系的基本知识,枉顾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不可能有深层次的相互影响的事实,他们不清楚也不会去了解普通话的历史(从明朝韵书《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可以看出在明末时期北京话已经基本定型)对普通话大肆侮辱。这种人大多是社会金字塔最底部的几个层级。他们没有基本的语言学知识,他们甚至以为中国正统汉语应该是连四十事实实施完全无法分辨全部读平舌音的缺陷语言,他们不知道满语才是没有翘舌音的语言,为了应对北方官话区特有的翘舌音满语甚至单独创造了表示zhi chi的满语字母。他们只知道一个“入声”,只要有“入声”那就是古汉语!可是满语中如tob(正)、bithe(书)、cik(忽然)都是入声词,难道满语也是古汉语?
事实上在清朝一直是汉语影响满语,而不是满语影响汉语,清代皇子在读中国的四书五经时,甚至要特意把北京话中已经消失了的入声读出来。
所以说,普通话等于胡语这种结论,不过是一些说不好,不爱学普通话的人给自己找的借口罢了,汉语如果真的如此容易被其他语言影响的话,中国人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英语,难道普通话是英式汉语?
-----
网友解答:
-----
说这种话的人一般居住在岭南一带,比如广东,广西,福建,这三个地方有自己别具一格的语言发音,和普通话不一样。
他们形成了一个习惯性的识别语言的方式,这就是以闽南话,广东话为标准来衡量不属于他们地区的语言。
长江流域和北方接触的广,语言发音与普通话有部分雷同,这个地区的人不会认为这是胡语。
长江以北地区的语言发音与普通话更加接近。也不会有这种认识。
黄河流域的人,不会有这种认为,因为,普通话与他们的语言发音近式,他们认为这是官话。
当然长江流域的人也会认为这是官话,和学生讲的话。
那么山海关以北地区的话更加接近普通话,几乎没有区别,或区别很小。
为什么中国汉语会出现地区性的发音不同呢?
历史性的原因,气候性的原因。
气候的不同,使人体的发育不同,岭南地区属于热带地区,人发育较早,保留了孩童时的音调,而又很快停止了生长,这样孩童的音调就固定了下来。
这就是气候与历史原因,而造成人体瘦小,音调尖细的原因。
而由于大量的北方移民混血,改变了这里人的基因遗传,也使这里的人高大起来,但是遗传基因只能改变一部分,不能全部改变,他们仍然保留着原始的语言发音,而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这就是今天的岭南地区的语言。
从中国南方往北方走,会看到一幅奇妙的图画,越往北走,人越健壮,皮肤越白,语言越字正腔圆。
这就是中国人文地理概况的现实图画。当然往北走变化越大差别也越大。
但是从东往西就没有这种感觉,同一条纬度,人的体型,性格语言发音腔调一样,语音有着地方性的特色,比如四川话与浙江话,有着地方特色,但是都讲普通话,或讲英语,很难区别他们是四川人还是浙江人,普通话腔调一样,或区别很小。
而岭南人和河北人说普通话,或英语,就完全不同,带有明显的地方腔调。一听就能识别他们是哪里人。差别巨大。
比如广东,福建人讲普通话,生硬的腔调一听就知道他们是哪里人。而河北人与湖北人说普通话差别就小许多,或者根本分不清他们是哪里人。
今天的蒙古话,满族语言,在中国已经成为了古迹,大部分满族人不会讲满族语言了。蒙古语言只能在蒙古,内蒙古地区流行,而汉族地区没有人能够听懂了。
岭南地区的人总是把北方地区的汉语说成是胡语,他们总认为他们以北地区的人与他们不一样,这是地区差别,而不是民族差别,是气候造成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风雨见世面,有了全方位的知识,才能智慧全面,而不会知识狭窄,局限于某个角落的知识,形成狭隘的以偏概全的认识观与世界观。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