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斩马谡?
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斩马谡?
-----
网友解答:
-----
马谡言过其实,丢失街亭战略要地,使孔明北伐前功尽弃,遭受惨败。
虽然他们情同父子,感情深厚。但军令如山,不得不崭。孔明关键时刻用错人了。
-----
网友解答:
-----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第一是,想起了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一句话。当时马谡也在身边,刘备趁马谡没在眼前对诸葛亮说:此人言过其实,不可重用。而诸葛亮却很看重马谡,所以把守街亭这个重任交给马谡。结果街亭失守。诸葛亮在斩马谡时想起了刘备这句话。掩面哭泣,后悔不该忘记刘备临终的遗言。真的应了那句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思必有一得那句话。感道自己对不起刘备,对不起刘备托孤之情。由于自已用人不当,使蜀国损失惨重,更对不起蜀国的乡亲父老。所以自动提出给自己降职处分。
第二诸葛亮斩了马谡,认为自己用人不当,耽误了扶汉大事。而马谡又是自己看中的,对马谡希望很大。可是马谡为什么会失败了呢?诸葛亮对自己的军事才能也产生了怀疑。
第三诸葛亮斩了马谡已经感到蜀国再也无人可用了。就连自己最重视的人都不堪重用,还有谁能让他可信呢?诸葛亮这个心思从他以后用人的态度完全可以看出来。例如他伐魏每次都要出祁山,费钱费粮又费时,不听手下大将魏延兵出子午谷的计谋。不听信任何一个人的意见。从处理军务上的事也能看出来。凡是触犯军规二十军棍以上的案例都要自己亲自处理。使诸葛亮累死在五丈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垂。诸葛亮这种做法也引起了很多人对他不满。便出现了一部分人对诸葛亮评语为,专制,不重视人才,不放权,不培养人才。致使诸葛亮死后,姜维伐魏无人可用,只好用廖化做先锋。因此便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这个笑话。其实对诸葛亮这种评语是不对的,诸葛亮是从马谡失街亭后出现的这种作风,他真的是怕再次用错人伤不起啊。
-----
网友解答:
-----
谢谢邀请!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斩马谡?原因是马谡丢失了街亭这个战略要地,使诸葛亮的北伐前功尽弃,遭受惨败。
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兵伐魏,目的是要夺取汉中北面的土地。首先从郿城佯攻,引得魏兵主力防守郿诚,然后出其不意向祁山逼近,蜀军一路势如破竹,安定、天水、南安三城,轻而易举就夺得了。魏国刚刚即位的曹叡非常震惊,命令司马懿赶紧抗击蜀军。诸葛亮知道司马懿很会用兵,必然会争夺街亭,街亭南通汉中,是蜀军运粮的主要通道,也是蜀军退回汉中的唯一道路。若司马懿占领了街亭,就等于掐住蜀军的咽喉,可见,把守好街亭,十分重要。到底谁能把守好街亭呢?魏延、马谡等人挣着要去,诸葛亮最终选择了马谡,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又派作战经验丰富的王平协助,并再三嘱咐,街亭关系我军根本,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马谡、王平带领两万人马,来到街亭,仔细地观察了地形,王平主张在要道口扎营,阻挡魏军前进的道路,马谡主张在山上扎营,有利于从上向下的冲击,一举打败魏军的进攻。王平说,怕就怕断绝水道,也怕放火烧山,马谡说王平不懂军法,不要胡乱发言。至此,王平在要道口扎营,马谡在山上扎营。
司马懿来到街亭,立刻围住山头,断绝水道。马谡命令士兵往山下冲锋,司马懿命令士兵用弓箭射击,蜀兵死伤无数,只得退回山上。由于干渴,许多士兵投降魏军,王平只有五千士兵,攻打了几回。也无法给马谡解围。马谡无法,只得带领士兵突围,司马懿也不追赶,立即控制街亭,下令攻击措手不及的诸葛亮。
诸葛亮听到街亭失守的消息,自知失败无法挽回,赶紧下令退兵,要在司马懿大军到来之前安全撤离,没想到诸葛亮还没有离开西城,司马懿大军已经到了西城脚下,诸葛亮无奈,摆下空城计,骗走了司马懿,才安全撤离。
这次北伐失败,马谡有责任,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之所以挥泪,其实诸葛亮自知主要责任在自己身上,先主临终前,曾告诫诸葛亮说,马谡才能平庸,不可重用,为何忘却呢?为何不用魏延呢?为此,自己主动向后主刘禅请求免除丞相职务,降官三级,刘禅于是免除了诸葛亮的丞相职务,降了官职,但是,还要代理丞相的事务。
既然诸葛亮承认自己有责任,为何偏要斩马谡么?其实不斩马谡也行,蜀汉人才缺乏,正是用人之际,降他官职,让他悔过,不也是可以的吗?
-----
网友解答:
-----
马谡久任诸葛亮参军,参谋献策,诸葛亮亦颇赞许之。七擒孟获之举即是孔明接受了马谡的建议,蛮夷之帮,地处偏远,今即胜之,后又反之,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必使心悦臣服之,诸葛亮深以为然,后孟获终生未得反,此例亦即证明马谡有非常人之智。街亭之战为马谡人生之转折点。马谡亦急欲建功,欲领军前往,此处有人言诸葛亮令之前往才导致街亭之败,诸葛亮亦深知马谡从未单独率军缺乏实战经验而不会令之前往的。诸葛亮阻之未果嘱其行军布阵之道并派王平为副将。马谡独断专行,既无领军独当一面的实战经验,且不纳王平建议,以致败于曹魏名将张颌之手,损兵折将,失却街亭。此战一败,战略位置尽失,此出祈山大军亦深陷被动不利之局面。马谡即立军令在前,诸葛亮不得不斩之以明军纪,并上表后主自贬其职。马谡之败诸葛亮有不可推卸之责,识人不明,误用其将,既失街亭,亦枉送了马谡的性命。然诸葛亮与马谡情同父子,感情深厚,西蜀人才匱乏,诸葛亮深感北伐大业艰巨非持久之功,欲提携马谡,殷切期望其能建功立业,为以己继,而马谡亦急欲建功以证己才不负诸葛亮之期望,以导致街亭惨败。
-----
网友解答:
-----
还原历史真相,马谡其实死有余辜。
因三国演义一段失街亭,马谡力争请军出战,最后失街亭自缚谢罪,最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让马谡这个人的真实历史形象完全被颠覆。
那么真实历史上马谡到底如何?他和诸葛亮关系究竟怎么样?我们就细说真相。
刘备据荆州后,开始人生飞跃,荆襄人才尽入刘备帐中,其中就有荆州马家兄弟,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说的就是马谡兄长马良。由此可见,这五常都不是一般人,而是二般人,都是可以称呼为俊杰的人才。
也因此,对于年岁比较小的马谡,诸葛亮一直寄予厚望,甚至将他当作接班人培养,作为参军日夜跟随在身边,情同父子说不上,但有真感情肯定是真的。
这样情况直到第一次北伐失街亭后,才改变,马谡也因严重错误失去生命。
那么他冤不冤,就必须要看第一次北伐全过程才能知道。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略目标并没有那么远大到彻底消灭曹魏,而是占据汉中家门口的凉州之地,至于雍州,能占多少是多少。诸葛亮深知一口吃不成胖子的道理,所以战略重点从来都不是长安甚至关中地区。
这也可以从诸葛亮指定的作战规划看出,如果为了攻击长安,就不会走陇西大道,而是在子午谷、傥骆道、褒斜道、陈仓故道,之中选择一个即可。走陇西大道,完全不是去长安的方向,由此可见诸葛亮目标就是凉州,而马谡失街亭就让这个战略目标完成无法实现。
因街亭位置非常重要,是关中通往凉州战略要地必经之路。
也因此,蜀汉军队只有守住街亭,才能阻挡魏军援军。没有魏国援军的支援,本身就已经出现叛乱,动荡不安的凉州才有可能被蜀汉占据进而吞并。
这里我们复盘以下第一次北伐全过程。
当时诸葛亮先派大将赵云还有邓芝,以自己旗号迷惑敌人,以为疑兵之计,出斜谷道,目标是长安,让曹魏大军惊惧不敢妄动。
随后自己在率领主力大军出陇右大道走祁山。
曹魏大军全部注意力都在蜀汉疑兵赵云部队哪里,完全没料到诸葛亮主力居然走陇右出祁山,进逼凉州。
一时间凉州地区振动,安定、天水、南安三郡叛魏投蜀,这个时候只要蜀汉自己不出问题,凉州被平定就只是时间问题。
因此魏国紧急出兵,可是却中了诸葛亮疑兵之计,曹真率领军队在斜谷拦截蜀军疑兵,赵云因为兵力不足,被击败。而凉州消息传来,蜀军出祁山攻击陇右,曹真急派张郃领军救援。
诸葛亮也知魏军马上就要到,也派马谡带兵守魏军西进必经之路街亭。
于是,张郃和马谡在街亭就会有一场必打的战争。
可是诸葛亮失算了,他没有想到自己寄予厚望的马谡。那么不禁打,不对不是不禁打,是还没打就败了,因为真实的历史上马谡是临阵脱逃。
随着张郃占据街亭这个战略要地,魏军援军开始不断出现。
这个时候诸葛亮就尴尬了,他已经成为孤军深入,也因此只能在魏国大军来临之前匆忙撤退。蜀汉大军离开,叛逃的三郡当然也不保,重新归附魏国,最后第一次北伐失败。
历数诸葛亮数次北伐,这一次应该是最好的机会,因为魏国对于蜀汉的突袭准备很不充分。短期内蜀汉获得了极大胜利。
但是马谡的失败,让整个占据急转直下。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可以说是准备充分,战术合理,唯一错误就是用错马谡。
一子错,全盘输。
其实战斗前,对马谡的使用诸葛亮曾经承受很大压力,但他还是固执己见。
“亮违众拔谡”
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诸葛亮是认为马谡可以胜任这个位置的,只是马谡自己不争气而已。那么街亭之战马谡到底真实的表现如何?我们继续看。
马谡是在街亭兵败现场临阵脱逃的,从来没有什么自缚谢罪的事情发生。而这一切因为一个人而被掩盖了。这个人就是向朗。
向朗本身也是荆州人士,属于蜀汉荆州派系的一员,他和诸葛亮还有马谡的关系都很好,但是在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向朗却被免职了,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向朗对马谡的包庇。
那么向郎是背锅的吗?我看不像,而是诸葛亮却是很气愤。
那么诸葛亮到底气愤的是什么?不是马谡战败,而是临战脱逃。
这也是为什么任何人劝说诸葛亮,诸葛亮都不听,执意要杀马谡的关键原因。至于什么,严正军法不过是借口。马谡被杀,就是因为希望过大,最后他让诸葛亮失望过大。
马谡可是诸葛亮看中的接班人,以诸葛亮的人品还有道德水准,其实对接班人最看重的一点,毫无疑问是勇气和担当,而不是能力。
如果看重能力,魏延指挥战斗的能力都比马谡要强,这也是后来诸葛亮看中姜维的原因。无论能力如何,姜维最后为蜀汉忠义死节,临死还不忘复国,最后被破腹取胆。这样的壮烈和忠义古今中外几人有。
而我们再看看被寄予厚望的马谡?
街亭战败之后,竟然逃跑藏匿,这点责任都不敢担当。
诸葛亮当然是非常气愤啊,做领导的其实最看重的是态度,因为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人品和态度却是天生的。不愿承担责任,这样的人,无论能力如何,都不是当领导的料。当蒋琬在马谡被杀之后劝诸葛亮要惜才的时候,也许诸葛亮内心想的是!
我寄予厚望的人,如此没有担当,是我的错。
然后在后悔没有听刘备的话吧!
-----
网友解答:
-----
失街亭孔明应该负全责,街亭这么重要,为什派一个完全无实战的马谡,去守街亭,再者战场无常胜将军,马谡只失败了一次,孔明为什么不给马谡机会,带罪战场另立新功,归根结底战争失败,总有人背负这个责任,只有让马谡背这个黑锅。
-----
网友解答:
-----
感谢悟空邀请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是诸葛亮过于信任自己的学生了,我么都知道,诸葛亮就两个学生,一个马谡,一个姜维,诸葛亮也对他们委以重任,其实马谡在其他方面做得都还是不错,比如在诸葛亮在与魏国交战的时候,马谡作为使者出使吴国就处理的很好,这就导致了诸葛亮非常的信任马谡的才能,虽然刘备曾告诉过诸葛亮不要重用马谡,但诸葛亮还是过于的相信了自己的学生,在加上马谡平时在诸葛亮身边都能头头是道的分析出诸葛亮的一些计策和观点。
不过马谡也并非不是没有才能,马谡第一次带兵面对的是谁?是司马懿,是连诸葛亮都头疼的人物,马谡打不过也很正常。
-----
网友解答:
-----
军中立威,赏罚分明,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主要原因。
街亭之失,彻底打乱了第一次北伐战略,失去了一次出奇制胜的良机。马谡身为败军之将,问责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进一步严肃军纪,就得实行严厉的军规。诸葛亮作为最高主帅,是自我贬损三级,上报蜀皇。而街亭主将马谡,承担主责,其罪难赦。
从私人关系上,诸葛亮平时倚重马谡,两人情同父子。马谡也深知犯下了不可饶恕的大罪过,给诸葛丞相北伐大业造成了无可估量的巨大创伤,心中悔恨难当,决心以死谢罪。
一个以公废私,问责马谡;一个以死谢罪,甘愿伏法。这才上演了一幕诸葛
诸葛亮治军严明,首次北伐,就将情如父子的马谡开刀问斩。震动三军,赏罚分明。因此,才能带出一支令行禁止的钢铁队伍。才能让国力和军事力量明显占上风的曹魏,无人敢与诸葛亮正面对决。
挥泪斩马谡的悲剧,令人扼腕长叹!
-----
网友解答:
-----
马谡被斩的真相:你只是一个替罪羊
先回答问题,诸葛亮痛斩马谡有什么隐情?我的回答是而诸葛亮想要把责任推给别人,马稷就是那个替罪羊。可以说马稷是冤死的。
诸葛亮挥泪斩马稷,是《三国演义》中非常著名的一个故事。因为马稷刚愎自用,擅自违命,导致街亭失守。此前马稷已经立下军令状,诸葛亮为了稳军心,严纪律,只能挥泪斩掉自己的爱将。不过历史上,马稷真的是因为违命被斩么?这段历史还存在争议。
刘备生前曾告诉诸葛亮,“马稷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但蜀汉一直面临人才枯竭的窘境,所以诸葛亮才愿给马稷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不过马稷镇守街亭是他第一次以统领的身份带兵,为何他就敢违抗军令呢?按正常来说,马稷应该十分珍惜这样一次机会,他违抗军令,就算最后守下街亭一样会被惩罚,这并不是一个常人会做出的选择。何况马稷在街亭犯下的错误实属低级,连外行人都不会犯这样的失误,马稷竟然还一再坚持,如果马稷性格真的如此要强,诸葛亮也应该早就知道了。
在《三国演义》中,有明确写到马稷违命,但在《三国志》里,有四处描写街亭之战,
只有《诸葛亮传》中提到了马稷违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而且《诸葛亮传》对于街亭一役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详细描写,连双方最重要的参战人物都没提,这就十分令人不解了。街亭失守,直接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如此重要的事件不可能被忽略掉吧,难道当时的真相并不是如此?蜀汉没有设立史官,
所以关于蜀汉的历史都半真半假,马稷因违命被斩也就有可能不成立。
街亭一役我们只知道结果,并不清楚蜀汉具体的作战方案,还有详细过程。所以在《三国志》中也是只描写了结果,过程就被一笔带过了。其实以马稷当时的处境来看,他在街亭违命对他一点好处没有,不管最后的结果是胜是负。马稷在诸葛亮身边多年,此次终于被予以重任,自然是不想让诸葛亮失望。如果马稷是个刚愎自负的人诸葛亮肯定早已洞悉,北伐一战直接决定蜀汉的未来,也能看出诸葛亮在北伐期间处处小心谨慎
,在最为关键的用人方面怎么可能犯下如此失误呢。
还有一点值得怀疑的是,马稷违命犯下的错误实在太低级,而且有违常理。马稷没有当道扎寨,而是选择远离水源的山上布营,除非是马稷打算主动找魏军拼命,不然实在想不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马稷作为防守方,进攻压力在魏军身上,而魏军也不敢轻易进攻,所以双方很有可能僵持不下,马稷明知如此竟然还自断水源,根本解释不通。要说马稷准备占据有利的地形,和魏军开战更是无稽之谈,诸葛亮在前方已经获得优势,马稷根本不需要添乱。
所以说马稷被斩,或许根本就不是因为他违命,而是另有实情。
街亭之战其实是一场以少对多的大战,
《三国志》记载,张郃带领五万兵马去攻打街亭。蜀军兵力可达十万,而马稷是前线将领,兵力却不过万。先从地形看,街亭只有两个土山,想要抵挡住对方大军相当困难。战争爆发之时,张郃把两座大山团团围住,要是在山周围驻扎,马稷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摆脱不了被张郃围住的风险。要是张郃发动进攻,蜀汉驻扎的地方只能是被打的份了。根据《三国志 魏书 曹真传》记录:“拒亮将马稷於街亭,稷依阻南山,部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驻扎的首要困难是汲水困难,一个普通的士兵都懂得的道理。那么问题来了,马稷为何占山头而不去保护汲道呢?
原因之一个,那就是马稷兵力短缺。
马稷在当时处于进退两难的抉择,一是选择在山下扎营,守住水源,而是占领高地,凭高恃险。两种选择都没办法改变局势,马稷的兵力远不及魏军,接受命令的时候开始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我们所了解的就是马稷兵力不足,难以阻挡曹魏大军,最后兵败街亭。具体作战的情况早淹没在历史之中。正史中的街亭之战是怎么样的?蜀汉失败的原因让谁来担?
如果是蜀汉了解的情况不正确,觉得魏军会用小部分兵马去进攻街亭,却没料到张郃竟然率领大量兵马前来攻打,一举打败了蜀军,让蜀军撤退。如果是诸葛亮知道张郃率领兵马直接攻打街亭,让马稷带部分兵力掩护自己大部队撤退。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马稷失败了也达到了诸葛亮的目的,马稷是不会被处死的,这个设想肯定错误。马稷驻扎在街亭之后,张郃就带领兵马到了山下,马稷没时间完成工事,面对大队兵马,只好依据当时的优势上山。在历史上战败而被处死的将领不多,而马稷却是其中的一位,这是为何?
原因其实是这样的,诸葛亮在分配兵力的时候分配得不合理,
不懂得曹魏兵力分配情况,让马稷临时迎战,马稷在无险可守的情形下,以少战多,最后大败。
而诸葛亮想要把责任推给别人,马稷就是那个替罪羊。事出了,应该有个人承担责任,马谡是最佳人选。
-----
网友解答:
-----
我是上中学的时候看的《三国演义》这本书。很多当时看着生动鲜活的英雄人物,现在回忆,形象都模糊淡化了。但是像七擒孟获 失街亭 ,草船借箭等这些我当时很喜欢的章节内容,还是记忆犹新的。
马谡,就是“失街亭”事件的主人公。马谡在当时,也是个著名将领。他从小就才气过人,尤其对军事理论方面有着过人的见识,因此,后来深得诸葛亮的赏识。据说诸葛亮经常与他秉烛夜谈至天亮。可见此人的才学相当了得。但是刘备对他却颇有看法,因为马谡最初就是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入蜀的,历任过县令和太守。所以刘备很了解他,认为他只善夸夸其谈,不够务实。并且不止一次提醒过诸葛亮。不过,诸葛亮却并没放在心上。
诸葛亮很是欣赏他的军事才学,因此,任用他为参军,甚为器重!在讨伐孟获一战中,马谡献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成功招抚孟获。更得诸葛亮的赏识。公元228年,诸葛亮命马谡为先锋驻守街亭。马谡到达后不听副将王平劝阻,将部队驻扎在南山上,魏军张郃放火烧山,最终大败,街亭失守,导致诸葛亮丧失了北伐的最好时机。
诸葛亮一定要斩他的原因有三,
第一
是出征前马谡立了军令状,街亭失守愿献上全家性命。如今街亭已失守,怎可违了军令。
第二,
刘备曾屡屡劝阻,不可重用此人,自己没听,导致如此结果,辜负了他的托孤之情,诸葛亮深感懊悔,觉得愧对刘备,要给他一个交代。
第三
,街亭失守,丧失了北伐的最好时机。使蜀国损失惨重,不处置,跟蜀国老百姓也交代不了。
想着放眼当时的蜀国,再也找不到这样优秀的军事人才了,可他犯下的错误又非斩不可,所以就有了诸葛亮挥泪行刑的历史场景!
-----
网友解答:
-----
现在聊这话题,有点事后诸葛亮。我们没有人知道当时真实情况,只是根据一部小说去进行谈论,未免有点片面了。
------------------
推荐阅读:
现在农村的贫困户,低保户很多,这一类人在村里是不是该干义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