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出塞》为什么被评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
王昌龄的《出塞》为什么被评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
-----
网友解答:
-----
在浩瀚的唐诗中,有好几首七绝都被后代评家推为压卷之作,王昌龄的《出塞》,是被明代诗人李攀龙评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的,同为明代诗人的杨慎在编选唐人绝句时,也将其列为第一。
压卷之说,虽然没有什么客观的标准,但也能说明王昌龄的《出塞》唐人七绝中的重要地位。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题《出塞》是乐府旧题。汉武帝时,乐工李延年因胡曲造新声二十八解,内有《出塞》、《入塞》曲。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传唱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秦时明月”与“汉时关”是互文见义,意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
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戍边的士卒却没能回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使:只要。
龙城,即黄龙城、和龙城,故址在今辽宁朝阳。
飞将,汉名将“飞将军”李广。《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居右北平,匈奴称为“汉之飞将军”,数岁不敢入北平。
不教,不让。
胡马,北方少数民族的马,借指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
度,越过。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古代阻挡少数民族的屏障。
只要有汉代“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在,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入侵中原。
王昌龄的这首《出塞》能被李攀龙评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是因为诗的第一句。
秦时明月汉时关。廖廖七个字,发兴高远,意境苍茫,使全诗呈现出一种博大雄浑的气象。
在边塞乐府诗中,明月与边关是很常见的意象,但是,在明月前加个“秦”字,在关前加个“汉”字,诗的意境顿时变得幽远辽阔。
我们仿佛看到,明月的清辉下,边关在历史的沧桑中屹立,我们仿佛看到,在这边关之地,汉人与胡人一场又一场的战争,我们仿佛看到,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守护中华大地奔赴边关,而他们大多数人,都是有去无回。
秦时明月汉时关。平平凡凡的七个字,却声调高昂,气势雄浑。它浓缩了千年的边关战争历史,凝聚了一代又一代戍边战士的鲜血,抒写了所有中华志士的家国情怀。
正因如此,王昌龄的这首《出塞》有着超越时代的艺术魅力。
千年以后的我们,头顶依然是秦汉的明月,脚下依然是唐宋的大地。
我们生活的这片地方,是五千年的风雨沧桑中,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用鲜血守护的地方。在这和平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战士奔赴边境,守护国土,我们依然需要龙城飞将,守护国家的强大。
所以,当我们再读“秦时明月汉时关”,我们读到的是对这片土地这个国家的脉脉深情。
答者:谢小楼
-----
网友解答:
-----
王昌龄处在一个初唐到盛唐的时代。诗坛上联初唐四杰、陈子昂,旁生李白、孟浩然、杜甫、王维、高适,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古诗冲出齐梁体陈旧的意象窠臼,生机勃发。同时又承接了宫体诗的规制,开始向近体格律诗发展。
初唐的诗以五言为主,毕竟从魏晋南北朝下来,这是诗歌主流。而七言虽然出现很早,在汉武帝时期便有七言“柏梁体”,张衡、曹丕也写过七言,却一直不被重视,被认为“体小而俗”,直到初唐胡乐大规模进入中原,作为演唱的歌词大发展,七言诗开始被重视起来。而王昌龄、王之涣就是七言绝句的重要的开创性人物。
诗一直是伴随音乐发展的。而七绝用在送别歌咏是非常合适的,短短四句,后味无穷,又不拖沓缠绵,所以七绝中的送别诗特别多。王昌龄自负“七绝圣手”,送别诗大概占了他所有作品的四分之一,而盛唐七绝四百多首,王昌龄一个人就贡献了七十多首,将近六分之一。他以一人之力,扛下盛唐七绝一角。
王昌龄把七绝的题材、用途、境界都提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他对七绝的体式、写法、结构、表现手法做了很多尝试,被后人延用,并且基本没有超越。
正是他和李白等诗人的努力,让七绝成为唐诗中最流行、最有味道的一种诗歌形式。
王昌龄是有压卷盛唐七绝的能力的。我们来看他这首被称为“七绝压卷之作”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称为神品,是明朝李攀龙、杨慎的看法。不过就像以前说过,诗歌这种文艺类的东西,虽然有上下优劣之分,但要分出第一、压卷这种绝对位置,是因读者而异的。你说这篇压卷,也有人说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才是七绝之冠(胡应麟《诗薮》),这上哪儿说理去?
与其去争这些无法判定的高下,不如来看看这两首边塞诗的差异。《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两首诗都是写戍边士兵的眼中所见的边疆景色和心里的感情。
《出塞》没有细致描写景色,
“秦时明月汉时关”
勾勒出冷月照边关的苍茫景象,同时加上“秦、汉”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说明边塞历来是兵家重地。
“万里长征人未还”
指出中原到边关路途遥远,空间辽阔。这两句从时间和空间上下手,“人未还”让人联想到战争的苦难。
三四句却没有继续感叹战争残酷,而是转写现在的军事状况是良将无用,
“但使龙城飞将在”
,如果当年的卫青、李广还能在如今纵马边疆,注意这里并不是说如今没有龙城飞将一样的人物,而是没有受到重用而已,
“不教胡马度阴山”
,不但是承接上句,更加表明了边关士卒誓死守卫边关,愿意为国牺牲的壮烈之心。
《夜上受降城闻笛》前两句写景相对较细致,而且对仗。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这个描写就是诗人登上受降城看到的景色。“沙似雪、月如霜”虽然同样苍茫、冷浸,和“秦时明月、万里长征”比起来,气势上差了一个等级。
“不知何处吹芦管”
这句点题,听到笛声,心内有感。什么感想?
“一夜征人尽望乡”
。前两句写目之所见,第三句写耳之所闻,最后一句写心之所想。“征人尽望乡”是李益的想象而已,当然也代表了大多数人彼时心中的感情。这种景色、声音、想象构成了一个意境空灵的艺术整体,绝句已绝,诗意未绝。
两首诗的区别在哪?《出塞》苍茫大气,士卒望战,意象昂扬。《夜上受降城闻笛》诗意空灵,征人望归,厌战情绪忽隐忽现。
这是盛唐与中唐的区别,是整个时代气息的区别。年轻多爱“龙城飞将在”,年老便知“征人尽望乡”。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作品。昂扬与反思,都是最好的作品。哪一首更好,得看读者自身处在哪个时代,哪个时期。
《出塞》、《夜上受降城闻笛》都是一流作品。但是以王昌龄的“七绝圣手”的成就,加上《出塞》这种家国情怀、昂扬向上的情绪喷薄,称为边塞诗中七绝的压卷之作是没有问题的。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
网友解答:
-----
这是王昌龄最受欢迎的一首诗。
《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
一说是汉将卫青首次出征匈奴的龙城之战,龙城:在今内蒙古,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圣地。
一说是汉将李广,匈奴畏惧其神勇,称他为“汉飞将军”,龙城是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
诗词中指代所有英勇边关将士。
阴山:横贯内蒙南部,是我国北方的自然屏障。
这首诗气势浑厚,豁达雄壮,被明人李攀龙誉为唐七绝压卷之作。
为何会有如此高的评价?
1 相较而言
王昌龄的七绝是可与李白并称的,
李白的七绝,比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下江陵》“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几乎没有出塞曲。
同时代的边塞诗人王之涣,高适,
王之涣名作《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恐怕分不出高下,风格各有不同,
王世懋《艺圃撷余》认为:“必欲压卷,还当于王翰葡萄美酒、王之涣黄河远上二诗求之。”
胡应鳞《诗薮》也认为:“李攀龙不察而和之,非定论也。”
所以,是七言绝唱,边塞诗中数一数二,不容置疑!
2 关键在“秦时明月”四字
王世懋:“李攀龙取秦时明月汉时关为第一,意止击节秦时明月四字耳。”
杨慎《升庵诗话》:“此诗可入神品。秦时明月四字,横空盘硬语也。”
“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最耐人寻味。
互文,“秦汉的明月,秦汉的关。”
开句,秦月汉地,非眼前月,而是思接千载,横空而来,一下子将人拉到秦汉那个风云变幻,边塞战事频仍的时代。
穿越时空的历史沧桑感,是少有的苍凉、雄壮与浑厚。
虚景,“秦汉明月,秦汉边关,热血男儿征战未还。”
诗人笔下的虚景,在我们看来,清晰可见,穿越千年,激情澎湃。
可爱的秦汉明月依旧照着今时的边关要塞,诗人所看到的,不是一时一地的出塞将士远去不回,而是千百年来,绵延不断的热血男儿悲壮而惨烈的出征场面,厮杀拼搏,守卫家园的忠诚勇毅,总能激动人心。
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同样的壮而不悲,荡气回肠。
这种壮怀慷慨的情感,总能引起所有人的共鸣。
后两句汉飞将军李广,卫青的典故,战争必胜的自信与潇洒,又是如此振奋人心。
盛唐的壮美与豪迈尽融其中。
-----
网友解答:
-----
诗人以秦汉以來,边塞战争不断,人民不得安宁的史实为背景,用深沉含蓄地的诗句,真实地表达了士兵们希望國家委任得力将帅,加强边防,使人民得以平安生活的急切心情,这首诗,首先用"秦時明月汉時关"七字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关城夜月图,天上是孤零零的明月,地上是静悄悄的关塞,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在成千上万的征戍士兵,望着明月,诗人不禁联想起历史上秦代在北方修筑长城,汉代在边塞建筑城堡抵御外族侵略的种种情形,所以用"秦时明月汉時关,"更为感人富有诗意,第二句"万里征人"用"未还"二字极巧妙地写出秦,汉以來,多少征人仰望过这一轮明月,多少征人在关城上洒下血汗留下了脚迹,有了一二句的铺垫,三四两句用"但"字一转,写出了全诗的主旨诗人采用这样的方法,來表达情意,是十分新颖的。
所以这首诗,诗句精炼,耐人寻味,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
山塞,王昌龄,
秦時明月汉時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
网友解答:
-----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诗人,也是以写边塞诗而出名,后世誉其为“七绝圣手”。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绝顶的高峰,王昌龄有此地位和成就,说明其的确在此有过人之处,这首《出塞》是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之一,被称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也是其代表作之一,我们细读此诗,足见所言非虚。
首先,在韵律上,秦汉互文,这首诗铿锵顿挫,厚实沉雄,又有一种独有的明快,读来有一种大丈夫的英雄气概!几乎可以站立雄关之上振铁板击铜铗而歌!
其次,意义上,秦时明月汉时关,一片雄关,苍茫深远,有时间的纵深辽阔,万里长征,龙城飞将,有空间和历史的叠合,战争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延伸!让人有一种置身历史时空的交错感与穿越感。同时,后两句,其实又有对现实的嘲讽,这样就在豪放中见得曲折幽深。
最后,意境,纵横万里,横跨古今,意象博大,立意深远,并且浑然一体,是的这首诗呈现出非凡的气魄和哲学美历史美的高度!与“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有异曲同工之妙。
综观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七绝到此,可谓极矣。
-----
网友解答:
-----
谢邀。
关于王昌龄写的这首诗为什么出彩拔尖,到底妙在何处,好在哪里,我个人认为有以下3个亮点。
1.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这首诗,既有让人感叹的边塞场景,也有大气磅礴的雄浑情绪,还有战士们的日常生活场景,这些交织在一起,让我在阅读的时候感受的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情绪,宛如是在欣赏一幅画卷,所有的东西彷如跃然纸上,让我感到佩服赞叹。
2.用字一针见血
在这首诗中,诗人所选取的字词都很精炼、精妙,甚至是起着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譬如“秦时明月”四个字,当我在品读时,我能闭上眼睛感受到一幅虽然苍凉孤寂又清冷的萧条画面,但这种画面里又有很大气很有精气神的画面感,也有一种浓厚的岁月感,让我自由自在的在脑海里作画。
3.情绪鼓舞人心
在边塞诗歌中,情绪非常重要,而这首诗就以昂扬向上的情绪鼓舞着人心,格调激昂,让人读完后能够产生一股沸腾的热血。
以上便是我的小小看法,不当之处还请方家多多指教。
-----
网友解答:
-----
王昌龄《七绝》:秦时明月汉时关,(首句就描绘了两个朝代,既突出了一遍沧凉的边关境象,但又何等恢宏大气)。万里长征人未还。(两个朝代的战争从未间断,至使远离家乡去征战的亲人,不知何时才可归还)。但使龙城飞将在,(如果参加收复龙城的将领:云青和飞将军李广等名将还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又怎会让外族胡人的骑兵度过边界的阴山呢)?整首诗表现了历史年代,为保护国家边境不受侵略,一代一代的壮士英雄,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守卫国土的大无畏气概!古人尚且如此,今日就更有现实意义了!唐代名人写诗,多以咏景寄情,吟风弄月为多。但王昌龄这首七绝,就摆断了这种现象,完全借以表达了一种为国英勇杀敌,为国捐躯的精神和豪迈气概!故能成为七绝唐诗中的压轴之作。
-----
网友解答:
-----
个人感觉:明人李攀龙曾推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没毛病!没毛病!没毛病!重要的事说三遍。
《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是说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依然还在,而为国出战,时日长久,出师万里的征夫还没回还,甚至一去不返;假使汉朝的龙城“飞将军”还健在的话,是绝不允许胡人军马的铁蹄踏入阴山,南下侵袭、蹂躏我大唐帝国的美好河山的。
不难看出作者在慨叹边战频繁,而国无良将;饱含了对征夫的同情与对前朝良将的憧憬和向往之情;汉时关隘,秦时的明月仿佛在诉说尽管历史变换,而征战延续不断并没改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数以千万计的热血儿男为保卫国家安宁而战死沙场,人间上演了多少悲剧啊!希望安居乐业的人民千百年来早达成了共同意愿,希望有威震敌胆的“龙城飞将”重现战场,重创和平息胡乱,使边疆安定,详和!
语言朴质无华,格调雄浑豁达,直抒胸臆;意境凄美而彰显豪迈,气势流畅而不缺磅礴之力,一气呵成,吟之酣畅淋漓!
-----
网友解答:
-----
我也非常喜欢王昌龄的《出塞》这首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歌大意是:秦时明月还朗照着汉时的边关,守边御敌的将士还没有回来。倘若龙城的飞将军李广如今还健在,绝不会允许匈奴度过阴山南下牧马。这首诗从描写边关景色入笔,用短简的笔触侧面描绘了战争的惨淡和深远影响,又从议论的角度表达了作者许多复杂的思想感情,可以说是一首容量很大的诗。这首诗是七绝中的精品无疑,但它到底有多好,好到被评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我们得去看看评诗人是怎么说的。
第一种评论:认为“秦时明月汉时关”首句出彩
《升庵诗话》曰:此诗可入神品。\"秦时明月\"四字,横空盘硬语也。《说诗晬语》曰:\"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边防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上述三个评论都高度赞扬了诗歌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的表达,的确十分高妙。诗人描写景色,并没有着眼于看得见摸得着的小情小物,而是用放大的眼光,夸张的手法,写到了“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读来有一种跨越时光的感觉,这种感觉与战争、军人等关键词联系起来,意味深远且有十分浓郁的悲凉之感。诗人利用这种手法表达了对朝代更替、历史沿革的种种思考,发人深省。所以,这一句被古人称之为“神来之笔”,实属不可多得的精品。
第二种评论:认为诗歌有风骨之质
《网师园唐诗笺》曰:悲壮浑成,应推绝唱。《唐诗直解》曰:惨淡可伤。结句出人意表,盛唐气骨。《唐诗绝句类选》:\"秦时明月\"一首,用修、于鳞谓为唐绝第一,愚谓王之涣《凉州词》神骨声调当为伯仲,青莲\"洞庭西望\"气概相敌。第李诗作于沦落,其气沉郁;少伯代边帅自负语,其神气飘爽耳。《岘佣说诗》曰:\"秦时明月\"一首,\"黄河远上\"一首,\"天山雪后\"一首,皆边塞名作,意态雄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令人百读不厌也。以上几种评论侧重于诗歌的风骨。古人评论诗作历来是重视风骨的,没有风骨的作品必不入流,而风骨之作也有高下之分。就此诗而言,古人比较的对象是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李益的《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的“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以上几首佳作相比之下,虽然其意境都“惨淡可伤”,但作为边塞诗其“壮”的程度不一样。我的观点是王昌齡与王之涣的更为“风骨”一些。另外,“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句还有弦外之意,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用人不当、国无良臣的不满。敢于畅言,这本身也是一种风骨。
第三种评论:认为被称为压卷之作值得商榷
《唐音癸签》曰:王少伯七绝宫同闺怨,尽多诣极之作,若边同\"秦时明月\"一绝,发端句虽奇,而后劲尚属中驷,于鳞遽取压卷,尚须商榷。看来,古人对诗的看法也是不尽相同的,对同一首诗的评论,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但是无论如何,这首诗是诗中的精品毫无疑问,这也是大浪淘沙之后,这首诗仍然在诗歌史上光彩夺目的原因。
、
-----
网友解答:
-----
问题:王昌龄的《出塞》为什么被评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
评价这首诗为唐诗七绝压卷之作的是明朝人,之前是否有人推重此诗为唐七绝第一就不知道了。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一、是否厌倦之作,明朝人的争议
1、正方代表
正方是明朝的杨慎和李攀龙、王世贞,杨慎的《升庵诗话》中评价:
此诗可入神品。“秦时明月”四字,横空盘硬语也。盖言秦时虽远征而未设关,但在明月之地,犹有行役不逾时之意;汉则设关而戍守之,征人无有还期矣,所赖飞将御边而已。
王世贞在《艺苑卮言》说李攀龙(于鳞)说第一,开始我是不信的,后来想一想,如果专做字面意思解析,好像又有其他的意思,如果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来看这首诗,不愧为第一:
于鳞言唐人绝句当以此压卷,余始不信,以少伯集中有极工妙才。既而思之:若落意解,当别有所取;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
2、反方代表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中评价,这首诗第一句“秦时明月”好,是上驷,但是后劲不足,属于“中等的马”,因此认为李攀龙的评价太高:
王少伯七绝宫词闺怨,尽多诣极之作,若边词“秦时明月”一绝,发端句虽奇,而后劲尚属中驷,于鳞遽取压卷,尚须商榷。
明人凌云在《唐诗绝句类选》中认为王之涣的凉州词、李白的游洞庭都可以分庭抗礼,至于杨慎和李攀龙认为第一,他就只有“呵呵”了,不评价:
“秦时明月”一首,用修、于鳞谓为唐绝第一,愚谓王之涣《凉州词》神骨声调当为伯仲,青莲“洞庭西望”气概相敌。第李诗作于沦落,其气沉郁;少伯代边帅自负语,其神气飘爽耳。
附李白游洞庭: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二、关于第一句的评价
1、头重脚轻
除了上面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中的评价,关于此诗第一句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也说道:
七言绝句,唯王江宁能无瑕疵,储光曦、崔国辅其次者。至若“秦时明月汉时关”,句非不炼,格非不高,但可作律诗起句,施之小诗,未免有头重之病。
王夫之认为,第一句格局甚高,应该用于一首八句的七律,用在一首绝句上,可惜了。有头重脚轻之感,其实和胡震亨意见一样,除了认为后面三句不相称(猪队友)外,还提出了建议,“可作律诗起句”。
这个意见很有价值,可见唐朝人对于七绝和七律的认识,七律八句,可以放入更多的内容,而且七律普遍庄严肃穆,格局甚大,更能够配得上“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发端。
2、王昌龄“关 月 ”两个意象的创新用法
出塞是一首乐府题目,以出塞出征为主题的诗常常使用“关、月”两个物象,这两个物象背后的含义在《乐府解题》解释《关山月》时说过:“关山月,伤离别也。”将士出征守关望月,都是隐含着一种相思。
王昌龄加了一个秦加了一个汉,有了两重意思,一是目睹古人征守之地,不免感今怀古;第二杨慎有一个解释:
扬子云赋,欃枪为闉,明月为堠。此诗借用其字,而用意深矣。盖言秦时虽远征而未设关,但在
明月之地,犹有行役不逾时之意;汉则设关而戍守之,征人无有还期矣,所赖飞将御边而已。
杨慎认为王昌龄有深一层的意思,秦朝无关,只要明月照到的地方,守关的将士终有回家的时候,而汉朝设了城关以后,因为有关要守,竟然没有回家的那一天了。为什么?因为你越能干,就越不能回家。
三、班超的故事 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渊源
大家应该知道汉朝的班超“但愿生入玉门关”的典故,《后汉书·班梁列传》记载:
臣闻太公封齐,五世葬周。狐死首丘,代马依风。夫周齐同在中土千里之间,况于远处绝域,小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哉?
蛮夷之俗,畏壮侮老。臣超犬马齿歼,常恐年衰,奄忽僵仆,孤魂弃捐。
昔苏武留匈奴中尚十九年,今臣幸得奉节带金银护西域,如自以寿终屯部,诚无所恨;然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
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臣老病衰困,冒死瞽言,谨遣子勇随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见中土。”
班超给皇帝写了一封信,说我守备边关已经很久了,当年苏武留在匈奴十九年还能回去,我如今年老齿衰,死在这里无所怨恨,但是我的后代能不能不要死在这里。我不敢奢望回到酒泉郡,只希望能活着回到玉门关就行了。我今天让儿子回国进献礼物,希望我的孩子有生之年能够认识一下故土。
班超投笔从戎后,平定西域并驻守三十一年,文中的班勇是小儿子,出生于疏勒国,之前没有见过故土。永元十二年(100年),班超因年迈写了这封信请求回国,两年后71岁的班超终于回到洛阳,不久死于故土。
结语
看懂了杨慎的理解,知道了班超的故事,有感于守边将士的伟大和奉献精神,再读这首王昌龄的《出塞》,你是什么感觉?会不会有一滴眼泪流下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别人怎么看不重要,你自己以为这首诗是唐朝七绝的压卷之作吗?
@老街味道
-----
网友解答:
-----
王昌龄与高适、岑参、王之涣齐名的“四大边塞诗人”之一,是有着“诗家天子王江宁”美誉的“七绝圣手”,他的七绝在唐代无论质量还是数量堪称第一。他是著名的边塞诗人,诗句壮美,格局开阔,大气磅礴,气象万千。他也被称之为“七绝圣手”他的一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的,这就是王昌龄的《出塞》。王昌龄的《出塞》有两首,第一首最为有名: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前人评价很高,曾被明代诗人李攀龙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王昌龄早年曾北游我国西北边地,对边塞生活有深入体验。他出身孤寒,并且由于受道教虚玄思想的影响,他身上有种一般豪侠之人所缺乏的深沉,观察问题较为敏锐,带有透视历史的厚重感。他的《出塞二首》其一,将现实的感受和历史的回顾结合起来,创造出了深邃高远的意境、流传千古。事实上,之所以王昌龄能写出这样的诗和他的人生经历是非常有关系的。
王昌龄早年贫瘠。困于农耕,一直到而立之年才中了进士。后来到开元末年的时候,他被改授江宁县丞,接着又被贬谪龙标尉,所以当时的人又称他为王龙标,也有盛赞他为诗家天子王江宁。这个江宁就是南京,他在我们南京做过小官,所以又称它为王江宁,尤其是和他的那个诗家天子的盛誉结合在一起。当然还有人称他是七绝圣手,而他的边塞诗呢,尤其象这一首《出塞》,就是作于他早年。未考中进士之前,在天下游历,尤其去塞外游历的过程中,壮怀激烈又别有怀抱的人生旅途所作。这首绝句虽然短短的四句,可谓气象阔大。
“秦时明月汉时关”。它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入手,秦和汉说的是时间,月光所照之处是一种空间的无限。在众多的边塞事物中,诗人选取“明月”与“雄关”这最富边塞特色的景物着笔,很有启示性。万里晴空的明月,使人联想到皎洁月色辉耀下的大漠荒原;巍峨耸峙的雄关,使人联想到起伏在崇山峻岭中的透施的长城。“明月”和“雄关”,从空间上表现了关塞的广漠和苍凉。“秦”和“汉”从时间上表现出了历史的厚重感。只这一句就给人留下了雄浑、苍茫、广阔、浩渺的意境。
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充分体现出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情怀。一句“人未还”,就让这首诗充满了温情的人文关怀,仿佛听见历史深处那充满了人性的长长地叹息,和万里长征一样得长。第三句叫“但使龙城飞将在”。这个“龙城飞将”到底指的是谁呢?以前一般的说法,说指的是飞将军李广。也有人说应该指的是大将军卫青。但是不管是谁,这里都可以理解为是一个骁勇善战保卫家国的大英雄。我个人认为,这个“龙城飞将”应该包含了整整那个时代,为民族做出巨大贡献,在历史的星空中闪耀出无限光彩的,那一个时代的英雄形象。
最后一句“不叫胡马度阴山”,阴山山脉其实是中国北部,一个东西走向的山脉,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立刻就使得第三句的那种高昂的,“但是龙城飞将在”的英雄主义得到升华,上升到爱国主义的情怀。所以这首诗大气磅礴,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既有意象上的时空交错,又有文化上深厚渊源,更有典型形象英雄的呼之欲出,还有绵绵不绝的人文关怀,可谓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中,凝练着贯穿时空的永恒思索。
这首诗不但意境深邃高远,内容丰富深刻,而且表现了历代人民的和平愿望和爱国热情,为盛唐边塞诗奏出了雄壮美的主旋律。千载之后读来仍令人连声叫绝,谁又能不承认王昌龄是唐代诗人中七绝的圣手!
------------------
推荐阅读:
现在还有没有那种没有开关机动画,没有内置资源,不是安卓系统的纯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