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史上发生过最不可思议的巧合是什么?
战争史上发生过最不可思议的巧合是什么?
-----
网友解答:
-----
侵华日军炮轰老子\"老君台\",连发13发炮弹,无一爆炸,进去一后全体跪拜。
1938年6月1日上午,侵华日军第四骑兵旅团藤田所部,从安徽亳州向西进行至河南鹿邑县城东边的营子寨村,日军不敢贸然行动,就在离县城三华里的地方驻扎下来,豫东这一带都是平原,远远望去就发现有两个高大的建筑物。
日本人哪里知道,其实左边是县城东南角~魁星楼;右边是供奉太上老君的~老君台。
日军指挥官误认为,这是国民政府的军事防御工事,就命令架起迫击炮,先攻击这两个高大的军事工事。神炮手梅川太郎临危受命发炮,第一炮就命中了左侧的“魁星楼\",只听一声巨响,魁星楼被炸得粉碎,日本官兵兴奋地一阵欢呼,随后梅川次郎开始调转炮口,锚向右侧的那个高大的建筑物,这次梅川太郎还是那么信心十足的,装弹发炮,嗖地一声炮弹发了出去,等了好一会,令他失望的是炮弹没爆;第二炮嗖地又发了出去,奇怪的是又没有响,梅川太郎很没有面子,十分恼火,嗖嗖!一连又发了10发,仍然一颗也没有爆炸。
日军自侵华以来,梅川太郎还从没有遇到过这样诡异的事情,身边的日军也十分迷茫不解。
这时在梅川太郎身边的指挥官大声咆哮,一把推开了梅川太郎,自己亲自上阵,填好炮弹向远处的老君台发射了第13颗炮弹。炮弹发出以后,人们都静静支起耳朵,希望倾听到远方的爆炸声,神奇的是相同的剧本再次出现,结果还是出乎了在场日本人的预料,前方还是没有一点动静。
日指挥官惊呆了,整个队伍也惊呆了,整个队伍吓得面色苍白,露出惊恐状,要知道这12发炮弹,都是日本顶尖的军工制造,眼见炮弹有的打在了老君台大殿东墙、东偏殿后墙、和一颗古柏树上,还有一发打在了老君台的西侧,更有两发炮弹穿过大殿山墙,一发卡在了西侧大殿顶的房梁上;一发打在了老君台的神龛前。
日本人其实不知道,当时就在大殿的后侧还有两间小殿,那是炼丹房,房内存放了满满一屋子的黑药,如果任何一颗炮弹爆炸,都会引起灾难性的后果。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日本侵略者的同类炮弹,在县城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威力无比,比如:魁星楼南城门、县城北城门,都曾遭到日军炮弹的摧毁,唯有右侧的老君台岿然不动,不为所伤。
此时日军,见发射的13发炮弹都没有动静,太中邪了。惊魂未定的日军随后调转炮头,向县城其他方向猛发了几十炮,每一发炮弹都给县城造成了不小的伤害,他们心有余悸的又发了几炮,看城里没有什么动静,便急急忙忙冲进鹿邑县城,到处是残亘断壁、浓烟滚滚,鹿邑县的居民早早跑空了,日本兵为了看个究竟,急急忙忙来到了这个神奇的建筑物~老君台前。
这里要多啰嗦两句,老君台是干什么的?老君是谁?
老君台是老子,授道、讲学,最后老子生仙飞天的地方。
有的朋友问了,老子是谁?
老子姓李,名耳,自伯阳,又名聃,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也是道教创始人,又名太上老君,著有著名的《道德经》一书。
史书对老子的记载是,老子得道升天。在升天之前留下一座老金台,上面供奉的老子铜像。
此台初建于汉代,盛于唐宋,多次毁于战乱,经历代修葺,有2000多年历史,此台高8.84米,地面面积765平米,山下青石台坠32层,加正殿前一层共33层,正符合老子33层升天之说。
日本官兵进得殿来,简直蒙圈了,炮弹有的在大殿墙上、房梁上,有的在树上,有的直接穿过大殿躺落在了老君台上。
他们小心翼翼的来到大殿里面,想一看究竟,这是何方神圣竟然能抵挡13发炮弹。
当他们进在殿内,才知道这根本不是他们想象中的军事据点,而是道教鼻祖“太上老君\"的老君台,这是老子的讲道授学处,传说也是老子得道升仙的地方,作为同样信奉道教的日本人十分惊讶,道家的创始人太上老君在日本的名头也很响,《道德经》在日本广为流传,同样老子在日本也同样被奉为\"神明\"。
傻了眼的日本人,愣了好一会后,立马像明白过味来,一起齐刷刷的跪下来,向老君台顶礼膜拜、叩头谢罪,并且还口中念念有词的说:\"中国的老祖宗显灵了,对不起,打扰了,请求老君爷宽恕自己开炮的罪行,并保佑自己能平安回国\",继而全体日军不约而同的都跪下来,集体的忏悔膜拜。
日军不敢多留,仓皇的离去。
两年以后的1940年,当地慈善会的会长赵万成带人,在老君台的墙壁上,房梁上,神龛上,还有那棵柏树上,一共12颗未炸的炮弹,炮弹就地处理掩埋。
1997年9月19日,当年炮击道观的侵华日军炮手梅川太郎等人,从日本带来一块谢罪碑,经当地政府同意,矗立在观前,此碑四面用英日汉不同文字,刻着同一句话:\"我们祝愿世界人类的和平\",以此向鹿邑人民忏悔。
2003年9月5日,在翻修老君台一坍塌处时,发现了锈迹斑斑的第13颗炮弹,经专家确定,是日侵略时的遗留炮弹,他们找到空场处炮弹被专家引爆,威力依然巨大无比。
据《鹿邑县志》记载,当年国民党的弹药库就在老君台后面小殿存放,如果13颗炮弹中,有任何一颗炮弹爆炸,弹药库必将被引爆,鹿邑县城肯定被夷为平地,老百姓会造成不可估计的伤亡。
现在一颗炮弹还在树上。
日军侵华“炮击老君台\"13发炮弹一发未响,此事绝非空穴来风,也并非神话,而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实。
上个世纪80年代,一位日本老人来到鹿邑老君台,向有关部门提出要参观老子“老君台\",当他步履蹒跚的来到老君台上时,他真是悲感交加,思绪万千,后来他公开了自己的身份,他就是当年的日本炮手\"梅川太郎\",这都是他一五一十的向随从和当地官员讲的,以后他成了这里的常客,每年经常来为老子上香磕头。
1997年9月19日,是梅川太郎最后一次来,这次就是上面我所提到的带来了“谢罪碑\",这也是现在老君台前矗立的,用简体中文、繁体中文、日文、英文,四面写的忏语:“我们祝愿世界人类永远的和平\",此次回去后不久,梅川太郎就死了。
结语:用老子的《道德经》原话:\"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老子认为战争是“天下无道\"的现象,他不反对一切战争,支持正义的战争;他又说:″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也就说:″只有用慈爱征战的战争,才能获得胜利,用慈爱来守疆护土牢固,这可能就是所说的″仁者无敌\"吧。
-----
网友解答:
-----
1948年5月,正在兰州担任第八补给区司令的陈长捷中将,突然接到了转任天津警备司令部总司令的调令,这让身处西北偏僻之地的陈长捷感到有些错锷。孰不知,这是傅作义和南京那位蒋某人经过激烈博弈的结果,原本该职可不是他的菜。
(陈长捷剧照)
陈长捷是保定军校第七期毕业生,与五期师兄傅作义在军校时期就关系良好,毕业后在傅的邀请下投身晋绥军,因功一路擢升,到抗战爆发时的1937年,已经成为晋绥军第61军军长。陈长捷打仗是不孬的,素以彪悍善战著称,可惜他不是黄埔系的,所以始终未获重用。
傅作义接手“华北剿总总司令”一职后,对北平和天津两地的警备司令人选特别看重,在北平,他不惜以多次辞职相胁,总算逼走了“八大金刚”之一的陈继承(剿总副总司令兼北平警备总司令)。在天津,傅作义同样不肯让步,反对由中央军将领执掌警备总司令之职,最终提名了自己的老同学老部下陈长捷。
(刘亚楼剧照)
驻扎天津的守敌第62军、第86军以及第94军等部,都算是中央军系统,并且黄埔系将领以南方人居多,按理说基本出自北方的晋绥系将领是很难掌控的,但是蒋某人居然批准了傅作义的提名。原因之一当然是陈长捷素有善战之名,更重要的第二点,晋绥军出身的陈长捷其实是福建闽侯人!
正因为陈长捷也是南方人,一直就是蒋系拉拢的对象,同时跟中央军将领也容易沟通,这样的安排,无论是蒋系中央军系统和傅作义的绥远系都不会抵触。于是1948年6月3日,陈长捷走马上任,率领九个番号师、二个保安师和一个警备旅,以及地方保安团队共13万余人担负天津城防任务。
(林罗刘剧照)
平津战役打响后,1948年12月中旬,东北野战军兵临天津城下,平津战役前线总指挥部起初根据西柏坡的命令 决定以第2、第7和第9等三个纵队共十个师,统由7纵司令员邓华指挥,首先攻取敌人可能从海上逃跑的必经之地:塘沽和大沽,如果不出意外,邓华也很可能成为后面天津战役的总指挥。
但是塘沽周围都是一望无际的盐碱滩,毫无隐蔽物可以利用,敌人(侯镜如兵团)则干脆把指挥部都搬到了军舰上,随时准备逃跑,因此这仗很是难打。为了了解第一手资料,林彪特别安排东野参谋长刘亚楼、特纵司令员萧华前往塘沽前线视察,26日刘亚楼到达7纵司令部后,与邓华反复研究也认为先打塘沽并不明智,部队接敌困难,也很难达到全歼敌人的战役目标。
次日刘亚楼赶回孟家楼平津战役前指,向林彪提出了自己跟几位纵队司令员的一致意见:“先打天津,同时不放弃对塘沽的包围,即使塘沽部分敌人最后跑掉了,也不影响全歼华北敌军主力”。林彪考虑再三,终于向西柏坡发出了请求调整战役部署的电文,得到批准后突然追加命令,以刘亚楼为天津战役总指挥,率领五个纵队34万大军夺取天津。
于是战争史上出现了最不可思议的一次巧合,在冰天雪地的华北战场上,这场重要战役的双方最高指挥官,居然都是福建籍将领,因为刘亚楼将军是福建武平人。关于林彪选择刘亚楼担任攻城总指挥的原因,恐怕有三点原因,其一是参战部队较多,纵队司令员出任前指首长略显级别不足(东野当时还没有正规的兵团建制),其二是给自己的参谋长一个独自带兵作战的机会,因为不久刘亚楼即将出任了第14兵团司令员。
(邓宝珊剧照)
第三点更为重要,即东北野战军攻击天津的战役,是一次多兵种配合的大型军事行动,攻坚作战的规模、守敌的数量、情况的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天津的城区范围是锦州的三倍以上,而沈阳基本未经激烈战斗。因此,参加过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刘亚楼对于各兵种调配更有心得,在林彪坐镇平津战役总指挥部、罗荣恒前往西柏坡汇报工作的情况下,刘亚楼是非常合适的人选,至于他和陈长捷的同乡身份,则完全是一个巧合。
北平和谈此时仍然进行中,《大决战平津战役》里有邓宝珊的断言:“别说三天,我看三十天也未必”。而我东北野战军集中22个师、12个炮兵团(538门大口径火炮)的强大兵力,在刘亚楼的统一指挥下,以“东西对进,拦腰截断”的战法,从1949年1月14日上午10时发起进攻,仅用29个小时就全歼守敌。
天津战役生俘敌警备总司令陈长捷和副司令秋宗鼎,在两位福建名将的对决中,刘亚楼将军完胜。
-----
网友解答:
-----
1947年7月17日晚,绝望之下的胡琏下令整11师司令部全体官兵焚香跪拜,举行祭天仪式,祈求老天爷的保佑。胡琏这个骁勇善战的将军在整11师最危急的时刻竟然将全部官兵的命运交给老天,这样迷信的行为实在是让人无法理解。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巧合竟然真的发生了,天空中突然降下了暴雨,而且这一下就是7天7夜,这场“及时雨”不仅挽救了整11师和胡琏,还成就了胡琏“常胜将军”的名头,这就是著名的南麻战役。此后胡琏更是能屡屡从解放军手中“溜之大吉”,这是巧合还是胡琏真的命不该绝。
胡琏
效仿孟良崮再来一次全歼国军主力
1947年7月中旬,由于宿北战役的失利,在山东的国军相继抽调7个整编师西援南救,正面仅留下了整编第9、11、25、64等4个整编师控制已经占领的要点。
而此时粟裕将军决定集中内线兵团的全部兵力围歼南麻地区的国军整11师,以创造孟良崮之役后再歼国军一等王牌主力的战绩。
而国军整11师于7月8日占领南麻之后,师长胡琏就遵照以“固守南麻,吸引共军,以收内外夹击之效”的最高指示在南麻周围5公里范围内的阵地布置坚固的防御工事,光看这“最高指示”像极了孟良崮的那一幕,就是不知道国军能不能做到“以收内外夹击之效”的效果了。
而华野方面由于主力基本都布置在南麻周围,所以并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调动就可以对南麻发起进攻。具体的部署为:3个纵队主攻南麻,1个纵队和北海军区3个团负责打援。
粟裕将军
战役打响
1947年7月17日,南麻战役正式打响,华野3个纵队在特纵的炮火掩护下向南麻外围阵地发起了逐波冲锋,由于胡琏事先布置的防御工事,华野的进攻很是艰难,战斗也进行的一场激烈。
战至18日清晨,华野三个纵队已经取得一定程度的胜利开始继续向西进攻前进。再经过18日一天的战斗,华野3个纵队占领了南麻大部分外围警戒阵地。
此时正在师总指挥部的胡琏几乎都已经绝望了,由于华野在外围布置了打援部队,导致准备夹击华野主力的国军其他部队根本就靠不过来,只要没有什么意外发生,胡琏必将步张灵甫的后尘,在南麻被华野全歼。
而正在整11师司令部的胡琏也到了绝望的边缘,他已经没有任何办法阻止华野了,于是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决定。
南麻战役
焚香跪拜,寄希望于老天
身经百战的胡琏竟然让司令部的全体官兵焚香跪拜,举行了一场祭天仪式,希望老天可以出手拯救他和他的整11师。
而就在胡琏等人举行完祭天仪式后,巧合的事情真的发生了,突然天空中降下了暴雨,而且这雨一下就是7天7夜。
另一边,华野各纵队从19日开始对国军整11师发起了全面进攻,但由于大雨不停的缘故,华野将士们的枪支弹药受潮,赖以攻坚的炸药包此时基本上也失去了作用,华野大军的实力严重受损,再加上大雨导致道路泥泞,大炮等重武器根本就拉不上前线,导致华野进攻屡屡受挫。
往往华野大军在付出重大代价攻下国军整11师的一个地堡群也只能歼灭整11师一个排,甚至是一个班的兵力。反观整11师那边,他们凭着这地堡这种地形,靠着少量的兵力以及优势的火力,反击打得有声有色。
而胡琏本人更是在求生欲的趋势下屡屡抱着机枪,带头冒着弹雨冲锋,率领全师官兵奋力反击,给华野带来了极大的伤亡。
战至21日,南麻南面的国军3个整编师已经靠近了南麻,鉴于南麻外围的阵地尚未全部攻占,粟裕将军下达了撤围的命令,各纵队分别向临朐县以南及西南地区转移。胡琏和他的整11师算是得以保住。
南麻战役打了4天5夜,华东野战军在付出4000余人代价的情况下仅歼灭了国军整11师9000余人,没有达到预期的作战目标,由于这场大雨的缘故,粟裕将军制定的歼灭战硬是发展为了他最不愿意看到的消耗战。
战后
此战后,胡琏算是神气坏了,大放厥词道:“我的11师可不是张灵甫的74师,想吃掉我,得有一副铁嘴钢牙好胃口!”
他也不试想一下,若不是那一场巧合的大雨,他胡琏的结果比起张灵甫来也好不了多少。不过估计胡琏把这场大雨的到来归功到了自己的“祭天仪式”,殊不知这不过只是一个巧合罢了。
老蒋得知南麻战役的结果后也是高兴得不得了,当着陈诚和顾祝同的面说道:“有胡伯玉在,我可以高枕无忧了。”同时老蒋还论功行赏,给整11师发了5亿元法币的奖金,把胡琏吹捧成了“常胜将军”。当时的“国防部”更是将胡琏的南麻之战列为了国军24个典型胜利战役之一。
搞笑的是黄百韬在得知这个消息后,气得把佩戴有中将军衔的大衣狠狠扔在地上大骂道:“什么常胜将军?要不是老天爷连下7天大雨,他早就跟小同乡张灵甫做伴去了!”不得不说国军内部这样的不团结,最终战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胡琏似乎真的命不该绝
华野从宿北战役起,与国军整11师交锋也有数次了,但每次都能让胡琏顺利过关,在运气上确实要比张灵甫要好上许多。
尤其是后来的曹县遭遇战中,胡琏的整11师再次被华野围歼,眼看胡琏就要束手就擒,奈何援军及时赶到,胡琏再次化险为夷,而华野再次功亏一篑,没能全歼国军整11师。
在之后的淮海大战中,黄维的第12兵团于安徽宿县双堆集再次落入解放军的包围之中,眼看就要被解放军吃掉,老蒋这个时候想到了胡琏。
黄维
胡琏当即表示:“请校长放心!我亲自去救出十二兵团,尚可凭淮河、长江之险,拱卫南京,稳定大局,再设法反攻。”
老蒋听后很是兴奋,当即委以重任,问胡琏要带多少兵马前去。胡琏得意的表示:“我单骑而已!”
胡琏这话说得够嚣张,但他确实有嚣张的本钱,纵观整个国军和解放军的交战时,能从解放军重围中屡屡逃得性命的,他胡琏算一个,此前就连同样身经百战的王耀武都没能脱身。
王耀武
12月1日,胡琏乘坐一架小型飞机落在了双堆集临时修建的机场上,他第一时间没有前往司令部,而是去前线视察了战况,他跟官兵们说道:“弟兄们,辛苦了!我们被解放军包围,已是家常便饭。现在只要打下去,共军一下子是吞不了我们的。”
这话要是放在从前还真没有一点毛病,但如今的解放军已经今非昔比了。胡琏亲自指挥进行了数次反击,但打来打去,地盘反而越大越小。胡琏这次对着第12兵团的官兵们一摊手说道:“我也没招了!”
胡琏训话
最终他只能再次乘坐飞机飞往南京向老蒋求援。老蒋此刻同样是无计可施了,要兵没兵。不耐之下,胡琏只得再次返回双堆集,告诉黄维:“老头子让我们突围,不要管杜聿明,也不要指望李延年。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跑一个算一个。”
12月15日下午,胡琏和黄维召开了会议,让各军、各师分头突围。一时间,国军第12兵团树倒猢狲散,各自逃命去了。
而黄维和胡琏则分别乘坐两辆坦克从两个方向突围,黄维比较倒霉,坦克开进了沟里,他只得跟着乱兵一阵瞎跑,最终在“缴枪不杀”的高亢声音下被解放军俘虏。
胡琏运气就要好很多了,虽然在逃跑过程中身负重伤,差点见了阎王,但最终还是成功的逃得了性命。不得不说胡琏命大,几次深陷解放军重围都能顺利逃脱。
被俘后的黄维
结语
胡琏在南麻战役中,因为一场巧合的大雨从华野手中逃脱,曹县遭遇战又因为援军赶到逃得性命,在双堆集重围的情况下,他竟然都能顺利逃出,不得不说胡琏是真的命不该绝。但胡琏虽然在解放战争中经常给解放军制造麻烦,但他为抗战胜利所作出的贡献同样是巨大的。功是功,过是过,对于胡琏屡屡从解放军重围中逃脱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
网友解答:
-----
1935年3月5日23时,贵州鸭溪,中央红军前敌司令部。红军总司令朱德和前敌政治委员毛泽东联名向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红五军团、干部团发布了“关于歼灭萧、谢两师的作战部署”这一作战命令。此时正好是红军第二次渡过赤水河、二次占领遵义并重创国民党军吴奇伟所部,准备以遵义为中心开辟川滇黔根据地的时候。
朱德和毛泽东发布这一作战命令是基于获悉了国民党军的行动部署而做出的一个重要举措。
红军第二次渡过赤水河的行动出乎蒋介石预料,特别是在长途行军后居然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更是让蒋介石始料未及。他认为,中央红军此举极有可能是重返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基于这种认识,蒋介石于3月3日、3月4日两天之内连续向位于贵州境内和湘黔边界处的中央军、黔军、川军、湘军发布了一系列命令,在乌江西岸布防,坚决防堵红军进入湖南。
防堵布置完成了,下一步就是进军遵义、同红军主力决战。蒋介石将这一任务交给了位于贵阳的中央军薛岳所部和位于川黔边界的川军潘文华所部。
薛岳不敢怠慢,命令吴奇伟部扼守乌江茶山渡口,命令周浑元率两个师向枫香坝、鸭溪集结,准备从西南方向进攻遵义。
战场上最怕的就是部队还没有行动,情报先泄露,国民党军这一系列部署很快被红军截获了。
对于红军来说,要想实现在以遵义为中心建立川滇黔根据地的计划,首先就是要消灭向遵义进犯的国民党军一部,特别是中央军。毕竟黔军已经不堪一击,川军、滇军本身就不想在贵州境内与红军作战。所以,红军所面对的就只有蒋介石的嫡系中央军了。而在不久前的遵义之战中,红军充分发挥运动战的优势一举打垮吴奇伟的两个师,现在周浑元所部也是两个师,红军士气旺盛,只要部署得当,打胜这一仗应该没有问题。文章开头提到的“萧、谢两师”就是周浑元麾下的谢溥福第5师、萧致平第96师。
红军的作战部署十分周详,可是当命令下达到各部队时,谁也不会想到远在数百里之外的重庆,蒋介石也向周浑元下达了一份作战命令,要求周浑元停止前进,放弃向遵义前进的计划,就地构筑工事待命。巧合的是,蒋介石发布命令的时间也是1935年3月5日23时。
目前没有任何史料可以证明蒋介石事先获悉了红军的行动部署,在那个通讯落后的年代,无论如何不会在对手的作战命令刚刚发出的时候就将其截获。
唯一可以解释蒋介石此举的就是红军的运动战战术震慑了他,比兵力兵器,红军差得很远,但是比机动,红军绝对是行家里手。于是,蒋介石决定搬出第五次“围剿”时的堡垒战术,步步为营,企图围困红军于遵义地区。
正是因为这一不可思议的巧合,引发后来三渡、四渡赤水等一系列充满战略智慧的大手笔。
3月6日清晨,等待许久的红军部队没有看到周浑元纵队的影子,相反,遵义北面的中央军两个师、川军5个旅步步紧逼,其余湘军、黔军、滇军也陆续完成部署,毛主席意识到问题有些复杂了。
既然周浑元不上钩,那么红军就主动出击。3月15日,红军向周浑元所部驻守的鲁班场发动进攻。
激战一昼夜,红军给予周浑元部以重大杀伤后主动撤出战场,趁着各路敌军向鲁班场方向前进的机会,红军调头向北从茅台镇附近第三次渡过赤水河,隐蔽在河西茂密的丛林之中。
红军攻打鲁班场、三渡赤水的行动让蒋介石再度懵圈。就在各路国民党军茫然无措的时候,在赤水河西岸隐蔽休整了3天的红军突然于3月20日夜第四次渡过赤水河,与20多万敌军擦肩而过,向贵阳方向疾驰而来。
坐镇贵阳、静待前方捷报的蒋介石大为惊恐,匆忙调集黔西的滇军火速赶来贵阳。而红军则虚晃一枪,绕过贵阳向云南方向前进。
至此,红军完全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牢牢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
网友解答:
-----
提前再提前,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三声枪响,宣告了中国共产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开始,后来,这一天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但可能很少人知道,那三声枪响并不是起义军计划内的举事信号,而是起义部队对紧急情况提前发出的警讯。
1927年4月12日,已经堕落为帝国主义、封建地主、买办走狗和代理人的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左派国民党人,一时间,革命者的尸体堆成了小山。
1927年7月15日,武汉的汪精卫国民政府宣布“清党”,停止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并在武汉地区搜捕、屠杀共产党人、革命人士和工农群众。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就这样被反动军阀和帝国主义镇压下去了。
南昌起义
面对敌人举起的屠刀,陈独秀作为党的总书记却仍然幻想和国民党和解,宣传既要交枪,又要交权,要求解散工人纠察队,向反动派投降。
不甘心坐以待毙的共产党人决心武力抗争。1927年7月12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紧急开会,停止了宣扬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的陈独秀的职务。
随后,以周恩来、李立三、李维汉、张太雷、张国焘5人组成的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开始负责领导工作,新的临时常委会决定集合自己掌握和影响的部分国民革命军重新挺进广东,建立革命根据地。
同时,共产党人计划在湖南、江西、广东、湖北四个北伐军占领的主要省份同时发动秋收起义,实施彻底的土地革命,再举行二次北伐。
南昌起义元勋:周恩来
从7月下旬开始,态度上倾向革命的叶挺第11军,贺龙第20军一部开始向南昌行动,并联络了朱德任团长的第五方面军第3军军官教育团一部和南昌市公安局警察部队,以及聂荣臻、周士第率领的25师73、75团,准备共同发动起义。
7月27日,周恩来等到达南昌,当天就在城内的江西大旅社正式组成前敌委员会,领导加紧进行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
中共中央原来想联合态度上一贯倾向左派的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共同起事,但实际上张发奎已经和武汉的汪精卫勾勾搭搭,并采取措施压制军中的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人。
但是,张发奎的摇摆态度迷惑了许多共产党人,当时的情况是:周恩来、叶挺、贺龙、刘伯承、朱德等人主张在南昌发动起义,而直到7月30日,张国焘还跑到南昌反对举行起义。
第二方面军司令张发奎
张国焘的态度不是没有底气的,因为他背后的共产国际方面因为对张发奎抱有幻想,并不同意发动南昌起义,共产国际代表加仑甚至说他已经与张发奎达成了一致意见,说张发奎竟然同意和共产党人合作,带兵打回广东。
一番争论之后,周恩来火了,声色俱厉地说:“国际代表及中央给我的任务是叫我来主持这个运动,现在给你的命令又如此,我不能负责了,我即刻回汉口去。”
据参加会议的人说,这是温文尔雅的周总理生平第一次拍桌子。
作为起义发动者之一的谭平山情绪激动,骂张国焘是“混蛋”,并在会后十分气愤地向周恩来建议,要将张国焘绑起来。相对冷静的周恩来不同意,说张国焘是中央代表,不能绑。
7月31日早晨,贺龙、叶挺接到了一份了不得的电报。
这份电报是张发奎拍来的,带来了一个坏消息和一个更坏的消息。
南昌起义元勋:叶挺
坏消息是:他本人将于8月1日到达南昌。更坏的消息是:他命令叶挺、贺龙等人与他一起去庐山参加汪精卫召开的军事会议。这无疑是鸿门宴的请柬,上了庐山可就再也下不来了。
此时,国民党武汉政府的第五方面军(总指挥朱培德)第3军主力位于樟树、吉安、万安地区,第9军主力位于进贤、临川地区,第6军主力正经萍乡向南昌开进,对南昌形成了三面包围。
时间紧迫,不能再等了!南昌起义前委当即在贺龙的第二十军军部再次开会,针对当前的严峻形势,大家一致碾压了张国焘的意见,并决定在次日凌晨四时举行暴动。
7月31日下午5时左右,前敌委员会召开了团长以上干部会议,布置战斗任务。由于敌我双方服装相同,故规定起义军战士的识别标记为白天在脖子上系红领巾,夜间在左臂绑白毛巾,马灯和手电筒的玻璃上贴上红十字。
各部队约定以鸣枪三声为起义信号,以“河山统一”为行动口令。
南昌起义元勋:贺龙
就在起义军厉兵秣马,准备向南昌城内的国民党军队发动进攻时,出了幺蛾子。
林子大了,总是会有一些贪生怕死的叛徒,7月31日晚上10点半,第20军第1师第1团3营副营长赵福生得知起义军的真实意图后,偷偷跑到了第五方面军警卫团团部,向团长张朝栋告发了起义消息。
当时假装在街上站岗,实则监视敌人动向的20军警卫战士发现赵福生擅自脱离队伍,形迹可疑,便秘密跟踪,看到他走进第五方面军警卫团团部后立即向贺龙汇报。
有叛徒!贺龙立即与时任起义军前委书记的周恩来通电话。周恩来马上召集紧急会议,决定提前2小时,即在凌晨2点举行起义,这时已经是晚上12点了。
结果,命令刚刚下发,还没来得及传达到部队,只听省政府方向“啪啪啪”三声清脆的枪响划破寂静的夜空。周恩来、贺龙、叶挺等人不禁大吃一惊:难道敌人已经开始行动了?
在许多亲历者的回忆中,南昌起义在当晚12点多就打响了。
开国上将,时任第3军军官教育团参谋长的陈奇涵回忆说:“从7月31日午夜12点开始,不到3个钟头的时间,在南昌的反动军队全被消灭,并俘虏了一批反动军官。”
陈奇涵上将
后来的国民党起义将领,时任20军教导团团长侯镜如回忆说:“12点以后,还没到预定时间,就听到市内传来激烈的枪声。”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南昌起义时,前敌指挥部通过秘密工作,争取了时任国民党代理江西省政府主席姜济寰(曾经是毛主席的老师)支持起义军一起行动,但省政府的官僚大部分是右派分子,并且控制了一个连的省政府卫队。
因为省政府卫队大部分是本地人,听说共产党可能马上会在南昌发起暴动,立马吓尿了。就凭他们百来号人,是绝对不可能和人数多达两万的起义军对抗的。
这群哥们第一不想鸡蛋碰石头,第二又觉得不打没法向上峰交代,于是灵机一动,策划了一场半夜开始的“野外演习”,想要制造一场和起义军的“完美错过”。
要说省政府卫队也是天才,就在7月31日晚上12点钟,只听半夜号角响,一百多号人全副武装在省政府大院集合,队长宣布:弟兄们立即出城,展开野外演习。
这个时间点真的是有够尴尬!
姜济寰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卫队队长算到了起义就要开始,却没有想到起义会这么快开始,当他带队跑步从省政府后门准备开溜时,发现省政府已经被起义军包围得水泄不通。
由于晚上乌漆嘛黑,根本看不清标志,包围省政府的20军第1师的哨兵隔了老远就“哗啦”拉上枪栓,大声喝问:“口令!”
省政府卫队这帮人哪里知道什么口令,当然面面相觑,答不上来,只好又退回了省政府大院。
哨兵见对方答不上口令,知道不是自己人,马上鸣枪示警,一共开了三枪。
虽然哨兵不知道三声枪响的行动信号,但这三声枪响鬼使神差地正好与起义的信号吻合,成了打响南昌起义的“第一枪”,也是中国革命的第一枪。
各路起义军都听到了枪响,把这认成了起义指挥部发出的行动信号。虽然还不到规定的行动时间,但既然指挥部的信号已经发出,事不宜迟,当即动手,向南昌城内国民党军把守的据点发起猛烈进攻。
南昌起义元勋:朱德
在南昌城里的国民党军队虽然得知了起义的消息,但还没有来得及作出反应,就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落花流水。到了凌晨6点左右,南昌城就全部被起义军占领,起义获得完全胜利。
在省政府大院的卫队一枪未发,乖乖被20军缴械。
虽然南昌起义的提前发动是一次巧合和偶然,但南昌起义的胜利某种程度上来说却是必然。从这一天起,从血泊里站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革命道路。
一条全靠自己,用枪杆子向反动派宣战,自己追求自由、幸福、平等、繁荣的道路。中华民族的命运,从那一天起改变了。
-----
网友解答:
-----
1984年夏季在对越作战中我军遇到过一次不可思议的巧合,当时我军在攻一座无名高地时,越军一个连的兵力,凭借着山高坡陡,他们拼命抵抗,在工事里死守着向我军拼命射击……。
敌人占居优势,他们是居高临下,并且依托着坚固的工事,明显的占居上风。我军只要起身向前冲锋,都在他们的有效射程之内,他们经过十几年的越美战争,枪法还特别的准,因此我军在进攻时伤亡不少。
为了压制敌人的火力覆盖,我军请求炮火支援,一阵炮火过后。我军攻山头的指挥员认为敌人被炮弹都炸死了,失去了战斗力。于是在炮火刚停就发起冲锋,没想到敌人很快又进入阵地向我军猛烈射击。原来敌人在炮火轰炸他们时都钻进了山洞,等炮火一停,他们又从山洞出来进入阵地。
正当两军僵持不下时,天上突然下起了暴雨,随着倾盆大雨,还伴随着雷声不断,就在这时突然一阵电闪雷鸣,竟把敌人的山洞口击塌,雷电还击死多名越军。我军指挥员见状赶紧请求炮火再次支援,这次越军没有那么幸运了,山洞的口被炸塌,他们无法再进山洞避难,只好眼睁睁的被我军炮火炸死炸伤,越军失去战斗力后,我军乘胜前进,很快就攻破了这个越军经营多年的防御工事……。
这次战斗的胜利,一是靠我军顽强的战斗力,二是巧合老天帮忙把越军的山洞口炸塌,使他们完全暴露在外,死于我军的炮火之下。
-----
网友解答:
-----
汉光武帝刘秀昆阳之战
从胸无大志的农村小伙到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刘秀只用了三年时间,无数的巧合和幸运发生在他身上,他的成功史,就像网络小说里开挂的主角一样令人羡慕。
当年王莽排军四十万进攻昆阳,守城的绿林军包括刘秀在内只有八千人。众将士听闻大军来伐,闻风丧胆。毕竟八千对四十万实力差距过于巨大,大家纷纷建议逃跑。
这时小偏将刘秀站了出来,他死命劝说将士们守城,自己带小队出去召集援军。
王莽军到昆阳城下,四十万大军将守军团团围住,旗帜蔽野,埃尘连天。如此绝望之际,如何回天?
可是奇迹发生了。后汉书光武本纪记载: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坠,不及地尺而散,官吏士皆厌伏。即当时天象异变,晚上有流星陨石砸下,白日有巨大的蘑菇云行将坠落,王莽军见此士气全无,畏惧不已。
正好刘秀率援军赶到,刘秀大喊一声,上前斩首数十级,绿林军军威大震,出城决战,一个个以一敌十。此时又正好风雨大作,树枝折断屋瓦横飞,刘秀率军直奔敌军中军,敌军溃不成军,慌不择路,在河中淹死的就有上万人。
昆阳之战发生的神奇天象,让刘秀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偏将军变成名扬天下的大将。后世竟有人给刘秀起了个“陨星魔导师”的称号。
-----
网友解答:
-----
徐海东大将在红军时期全歼了国军115师,将这个部队番号给打没了,可当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115师却又成八路军的番号,而徐海东又刚巧成为了115师344旅的旅长。
1934年,国军大肆围剿红军,集结重兵向鄂豫皖根据地侵犯,宣称要在三个月内将红军彻底肃清。
徐海东军长率领的红25军与敌人来回周旋,在运动中寻找战机。当25军行至罗山县长岭岗一带时,徐海东接到了侦查连的报告,发现有只刚调来的东北军“王牌军”115师在长岭岗驻守,徐海东一听“王牌军”来了精神,立刻和政委吴焕先商量,准备计划突袭过去,打敌人个措手不及。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对日军采取不抵抗政策,被敌人追着撤到关内,这让广大官兵都自感无颜面对家乡父老,纷纷表示要“打回老家去”。可谁知却身不由己所的被蒋校长调过来攻打红军,而且蒋校长对待东北军犹如敝屣,时不时的不是减发军饷,就是撤消番号。这让东北军的将士们愈加思念家乡,更加厌倦自己人打自己人。
所以东北军有时候和红军作战也打不起精神,大家的心思都一样:“放着侵略家乡的敌人不打,自己人打自己人算什么能耐”。所以红军虽然人少装备差,但打全无斗志的东北军,却总能够取得胜利,因而红军有时还愿意和东北军打仗,因为他们的武器装备还是相当不错的。
但徐海东也不敢大意,因为毕竟对方是“王牌军”,他亲自到前沿阵地去考察,发现长岭岗是一条孤岭,地形狭窄,虽然守敌人数众多,但难以展开,不能有效进行抵抗,看到地形徐海东心里有了着落,歼灭敌军的决心更足了。
战况比想象的还要顺利些,25军战士们动作隐蔽、迅速,对敌守军突然发起进攻。如同徐海东预料的一样,猝不及防的“王牌军”稍加抵抗就溃不成军了。仅用了三个多小时,红军就结束了战斗,装备精良的115师几乎全军覆没,25军也大发了笔“横财”,缴获了很多武器和其他军用物资,仅轻机枪就200多挺。
徐海东也抑制不住心里的激动,连呼这一仗打的真过瘾。长岭岗一战给了敌军很大的打击,结果也不出意料,115师的番号顺势被蒋校长给取消了。
但令徐海东做梦也想不到的是,为了从抗日大局出发,在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不知出于什么想法的蒋校长,竟然把东北军被红军打没了的三个师的番号,统统给了八路军,更巧的是徐海东成了八路军115师344旅的旅长。这有点象是徐海东为八路军为自己抢来的115师的番号。
但115师的番号到了八路军身上,就立即显现出了不同的身价,刚进入抗日战场,就打出了八路军与与日军的头一个胜仗,以一个“平型关大捷”就让这个番号,举国皆知,声名大震。这其中当然也有徐海东的功劳。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
网友解答:
-----
中外战争史上有许多惊人的巧合。这里只说一件巧合,是发生在中国,原则上概率更加的小。
我们知道,在战争激烈的时候,经常会有子弹与炮弹在空中对撞的现象。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中,我经常会听老兵讲中越双方的炮弹在头顶碰撞、炸开的景象。
可是,一发炮弹打进另一门炮的炮膛,这种事情听起来似乎绝无可能发生,以十几公里的射程而言,概率趋于0。
而在金门炮战中,解放军军队的一门152mm榴弹炮就曾把炮弹打进过美制203mm榴弹炮的炮膛中。
彼时的金门,有重金求来的美制203mm榴弹炮,俗称8寸炮,其重45吨,射程18千米。在威力和口径上,被视作炮战中最强的反制武器。
美国的兵工专家在设计“巨无霸”时,专门考虑过防弹问题,整门大炮都配备防弹厚钢板,这也是大炮本身重达45吨的原因之一;另外,还配备自动转移装置,行走自如,开一炮之后立即转移,等到敌方测出方位打来时,只能白打。因此,美国人曾夸口:“八英 寸炮是无法摧毁的,除非敌方的炮弹打在炮膛里。”
而解放军打过来的炮弹,恰恰就落在一门“巨无霸”的炮膛里!
在第一轮炮战中,口径和威力都胜于解放军的8寸炮即被摧毁,对于当时的对岸造成了极大的震撼,为此,还成立了一项“03工程”,远赴苏联,调查是否苏制榴弹炮上安装了一种能够精确识别目标的先进瞄准装置。
最终,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这门炮的确是被炮弹打入炮膛摧毁的……
-----
网友解答:
-----
1941年12月7日,星期天,日军偷袭珍珠港,这个美国太平洋舰队的重要基地,
不设防!
而其实,早在9年前,1932年2月7日,星期天,美国海军总司令亚纳尔海军上将,组织的一次对珍珠港大规模检验性演习,
珍珠港那时候就是“不设防”!
更关键的是,美国海军这次演习和结果,给日本情报人员打探到了,辗转到了日本联合舰队总司令山本五十六手里,让山本看到了打美国一记闷棍的希望!
夏威夷群岛,风光旖旎,现在是旅游胜地,在看这个回答的你,说不定也到那里游玩过了。它位于浩瀚的太平洋中部,几乎就在正中间,和关岛、马尼拉湾鼎足而立,控制着广阔的太平洋,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意有太平洋上的“心脏”之称。
大名鼎鼎的珍珠港,美国在太平洋地区最大的海军基地,就在夏威夷群岛的主岛瓦胡岛的南部。珍珠港港区狭窄,水域面积约为32平方公里,水深12~18米。沿航道的两侧,可以并排停泊 500 艘各型舰船,当那些军舰停满时,远远望去,就像一条威武雄壮的战舰大街。
但是,在二战时期,在辽阔的太平洋上,最强大的海军还算是日本的联合舰队,毕竟,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只占美国海军力量的13,美国海军强大,但单独太平洋舰队,还是比不过日本的联合舰队。
和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等老牌帝国主义列强相比较,日本是在明治维新之后才慢慢崛起,只能算是一个新兴的强国,一个以战争扩张掠夺的“暴发户”。
随着日本的扩张,日本和美国之间的矛盾日渐加剧,硝烟味也日渐浓烈,辽阔的太平洋也有点不太平起来。
为了保卫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利益,美国以珍珠港为主要基地和活动中心,配备了一支以 127 艘各类舰船(战列舰为主体)组成的庞大的太平洋舰队,并且配备了相当规模的空军和陆军。
(珍珠港的美国军舰)
毫无疑问,日本人要在太平洋上畅通无阻,为所欲为,必须搬掉美国太平洋舰队这块绊脚石,不然,它终将是日本南进的心腹之患。
而打蛇打七寸,无疑,珍珠港就是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七寸所在!
可是,能够打珍珠港吗?要知道,这样一个军事基地,美国人肯定重兵防守。重兵会有打盹的时候吗?
美国人告诉日本人,可以打!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在很短时间内就吞并了中国的东北三省,并表现出了向其他地区扩张的强烈欲望。日本如此咄咄逼人,美国也极度不安。同为太平洋大国,美国人心知,将来为了争夺制海权,美国日本必有一战,只是看时间早晚而已。
其实,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疯狂扩军的日本,军舰下饺子,就引起了美国的警觉,到了三十年代,美国海军已经将日本当作假想敌。
当时,有一部军事小说《太平洋战争》,作者是旅美英国记者赫克特·C. 拜沃特,就虚构了美日两国为了争夺太平洋霸权而大打出手。
由此可见,不仅是军方,就是民间也已经预料到一山不容二虎,在太平洋上,美国和日本必定要一决高低。
为了检验美国海军和太平洋舰队的反应和作战能力,1932年1月,当时任美国海军总司令的哈里·亚纳尔海军上将,组织了一次以海军航空兵为主角的大规模检验性演习。
亚纳尔上将极具战略眼光,他认为航空母舰才是未来海战的主力,海军航空兵将在未来
海战中承担重要较色,所以有意识地检验一下美国海军的重要基地珍珠港,在现代新型海战下的防御生存能力。
1932年2月7日,星期天,由美国航空母舰“萨拉托加”号和“列克星敦”号组成的特混舰队,经过几千公里的长途奔袭,抵达瓦胡岛东北约180公里处时。亚纳尔一声令下,152架舰载机依次呼啸而起,迅速在空中编好队,然后扑向珍珠港。
美国 萨拉托加 航空母舰
星期天,号称戒备森严的珍珠港祥和静谧,突袭过来的美机借着云层的掩护到达珍珠港时,连一架飞机的拦截都没有。那些军舰完全暴露在舰载机的机翼下时,珍珠港这个军事基地的防御系统竟然没有丝毫反应。可以说,军港内的美军毫无防备,他们只是一脸懵懂地看着偷袭过来的机群轻易地摧毁港口和战舰……
当然,这只是演习,庞大的机群未曾投下一颗真的炸弹,只是进行了模拟攻击。而他们也没有遭到任何抵抗,就胜利返回航母。
亚纳尔上将总结这次演习时说:“进攻者不费吹灰之力,就完全掌握了制空权。”可惜的是,美国海军并不重视这次演习,相反,日本情报机构得知后,倾尽全力搜集相关情报,还很快向珍珠港派出大批间谍搜集资料。
(日本间谍)
这些资料为后来日本人制定偷袭珍珠港的作战计划时,起到了很大的参考和借鉴作用。一些参加过亚纳尔上将演习的美国飞行员,后来从报纸上读到日军偷袭珍珠港的细节时,不禁惊呼:“几乎和我们九年前演习时一模一样!”
1941年12月7日,星期天,日本联合舰队出动舰载机偷袭珍珠港,引发了太平洋战争。
9年前的演习,珍珠港不设防,日本人真的来的时候,珍珠港还是不设防。或许也是因为如此,当时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值班参谋墨菲中校,向华盛顿海军部和美国驻各海区舰队发出了这样一封电报:
珍珠港遭到空袭,这不是演习。
这封电报很有名,普遍都说它令人啼笑皆非,可是,要是结合美国海军当年搞的那次演习看,发这个电报其实无口厚非。要是只发“珍珠港遭到空袭”,肯定会有人说,你是开玩笑吗?
就像美国海军部长诺克斯向罗斯福总统报告说,日本人袭击了珍珠港,罗斯福坚决地说,不可能!
(1941年12月8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对日本宣战)
毕竟,太远了。
1941年9月6日,美国一家颇有声望的报纸,这样说:
日军进攻夏威夷,可以说连百万分之一的成功机会都没有。不仅可以相信珍珠港比美国旗帜下的其他地方都更难攻克,而且最重要的是距离在保护着它。
他们都认为,跨过3500海里的太平洋,日本人的手够不着。
不管再不可能,不管电报再啼笑皆非,现实是残酷的。
1941年11月26日离开日本开往珍珠港的,由六艘航空母舰为主力的日本舰队,在12月7日这天,以损失飞机29架、潜艇6艘的很小的代价,击沉了美国各型舰船40多艘,击毁飞机460多架,美军伤亡4500多人,太平洋舰队,差点全军覆没。
美国海军针对自己的基地珍珠港举行的演习,美国海军不吸取教训,反而是对头日本学去了,最终打了美国海军一记闷棍,这也算是最不可思议的巧合了吧。
参考资料:珍珠港,日本海军,《美国军队战败录》。
-----
网友解答:
-----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寻淮洲率领红七军团北上浙赣边境一带,以吸引国军围剿苏区的兵力掉头,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与方志敏领导的闽赣苏区部队汇合后,向浙皖赣交界地区转移,并且打出了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旗帜。
但就在红军北上到达怀玉山一带时,国军王耀武率部赶到,堵住了红军北上的通道,合围之后红七军团全军覆没,寻淮洲战死,方志敏被俘,仅有不到一千人的先头部队突围而去,这其中就包括红七军团参谋长粟裕。这一年,粟裕还不到三十岁,并且从此脱离了中央的统一领导,只能单独在非常险恶的环境中打游击。
山不转水转,十几年后,王耀武已经是山东省主席兼绥靖区司令,中将加上将衔,成为国军中的一方诸侯。在解放战争的前几年,王耀武所属部队一直在和粟裕率领的华野部队作战,但是几乎没有取得过胜利,一直在不断损兵折将。好在国军兵多将广,所以山东战区的局势仍然对国军有利。
但是豫东战役之后,国共双方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军已经无力主动发起进攻,只能被动防御,而且只能按照杜聿明在1948年初提出的建议,尽量放弃不必要的据点,将部队向重点城市集中,吸引解放军来进攻,企图再以强大机动兵团救援,迫使解放军与国军在坚城之下进行战略决战。
豫东战役之后,山东解放军不断进行了多次主动攻势,最终迫使山东国军只能将山东战场仅存的一点主力部队,也就是整编七十三师和整编九十六军缩在济南。此时,如果解放军攻下济南,就可以解放山东全境,并且打通华东和华北解放区的联系,使两大战略区连成一片,而国军华北战区的部队和华东战区也就被分割开来了。
但粟裕这时候的主要任务仍然是按照他在中央立的军令状,要寻找机会歼灭国军华东战场主力第五军。因此,粟裕与中央反复商讨之后形成了攻济打援的方案。按照解放军一般的战法,都是采取围点打援,围攻某一点只是为了吸引国军来救援,而在半路上设伏,围剿其救援部队。但这次华野的目标是既要攻克济南,又要打援。
济南城内此时留给王耀武的本钱只有整编七十三师和整编九十六军,以及临时从华东增援过来的整编七十四师残部重建后的一部分,但是人数很少,加上一部分地方保安部队,整个城内的守军人数约十万人。虽然王耀武再三请求将七十四军空运济南,加上防守力量,但是国军统帅部始终没有同意,只是在解放军已经包围济南之后才临时空运了一部分。
济南的城防部署分东西两部分,整编七十三师的两个整编旅守西半部分,东半部分则由吴化文的整编九十六军防守。但王耀武本身对吴化文就有所怀疑,所以特意从整编七十三师抽调了一个旅作为预备队,以防不测。吴化文在战前虽然与解放军已经有所联系,表示愿意战场起义,但仍然有观望心态,并不真心诚意。所以,吴化文仍然按照王耀武的部署,做了防御准备。
按照粟裕与中央商定的攻城方案,应以东兵团为主攻部队,而西兵团担任助攻。原因很简单,吴化文的部队战斗力较弱一些,聪这个方向突破当然相对更容易一些。当时许世友不在前线,回老家去了一趟,因此粟裕专程赶到前线去实地勘察,并且对攻城部队的部署进行了调整。但已经被确定为攻打济南的总指挥的许世友在回前线的路上对这个方案有不同意见。
许世友的意见很简单,他要求以东兵团为助攻,而以西兵团位主攻。虽然粟裕再三和他解释之前已经确定的方案的理由,许世友仍然不肯接受,并且直接电报中央,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中央当即回电直接告诉许世友,这是中央与华野司令部商定的作战方案,不得更改,要求许世友酒按照这个方案执行。许世友着才没话说了。
但在命令下达之后,原本应该担任助攻的西兵团负责人对这个安排也很不满,所以在向下传达命令的时候,将西兵团的助攻任务改成了主攻。这样就出现了解放军战史上的一个奇观,参与攻打济南的部队都是主攻部队,没有助攻部队。因此一打起来,东西两边的火力都异常猛烈,不相上下,让城里的王耀武也有些懵圈,搞不清楚究竟哪边才是解放军的主要突破方向。
在解放军的强大军事压力之下,吴化文终于意识到,自己再想骑墙已经不可能了,必须要在两边选边站队,否则等待他的就是他的部队被消灭,他也就失去了讨价还价的本钱。因此,在抵抗了一段时间后,吴化文最终同意进行战场起义,将他的防区让给解放军。这样一来,双方的形势对比就完全改变了,济南的城防体系也直接失去了东半部分,因此济南很快就背攻破了,王耀武本人也被俘。
虽然王耀武本人在抗战时期表现卓越,但是在济南被攻破后,他也意识到国军大势已去,所以他在逃离之前对下属说,这是内战,不必死拼,大势已去就可以投降。而他本人在被俘之后,也主动配合解放军,发表广播讲话,号召国军放下武器,停止抵抗,早日实现和平。因此,他在功德林则得到主席的高度赞扬,承认了他抗日战争的功劳,加上他再功德林里改造积极,所以第一批被特赦。
------------------
推荐阅读:
因为经商失败,欠几家银行60多万,万用金和圆梦金,银行说要起诉信用卡诈骗,怎么办?
上一篇:厦门出过哪些著名的人物?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