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办丧事,4个儿子各自收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农村老人办丧事,4个儿子各自收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
网友解答:
-----
这种情况在农村也属正常,因为每个儿子的人脉不同,礼金的出入相差太大,就拿邻居的老人过世丧事来讲。
邻居有三个儿子。
老大是个瓦工包头,这些年一直在外当包工头,手下几十近百人给他打工……他老父的丧事,几乎是在他手下干过活的人都来啦。当然,他平时也喜欢结交三朋四友、或手下做工人家有红白喜事,都喜欢随个三二百块……现在,他父的丧事,人家当然得回礼。所以,他的人际关系比较宽,收礼就肯定要多些。
老二只是个普通的打工仔。老二的家景也非常特殊,前几年,老二老婆因一场疾病突然离世,留下两孩子,家景不好过……老婆离世,老婆的娘家人也就断了这条路。这样,正如俗话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当然,他的三亲六戚、三朋四友都很单簿了,收礼也收不了多少钱。
老三是个跑摊的,这些年在深圳挣了不少钱,已在城里买了二三套房……并且,老三媳妇娘家人是个大家族,平日里娘家亲戚做事,随礼也大,几千上万的送。遇上老父葬礼这样的事,当然,娘家的人得为自己女儿挣脸面,随礼都送得大呵。在农村里,特别是有个三五几弟兄、三五几妯娌,为了在丧葬礼仪上挣得面子、你强我弱,往往都搞得四分五裂的。
就这样,老大的朋情收礼三万多;老二的亲朋只收了六千;老三的收礼最多,五万多。这样一来,相差太大。
农村俗话——人情无义,照本还情。收多收少,是自己送出去,或将后要送出去的。所以,自己收自己的,并无矛盾。
只要在丧葬的开支上是平均分配,在不是三个儿子的亲朋——比如老人的亲朋、舅舅姑姑老表……以及本队团方四邻,这些礼金或留于母亲(没老的时平均分配),这样子才说得过理。朋友们,你们认为如何?
-----
网友解答:
-----
4个儿子各自收礼,外人看来简直是一种笑话。同时也说明兄弟之间感情淡漠,且自私自利。
-----
网友解答:
-----
这太正常不过了。前段时间,我们村里一位老人过世了,你猜我爸随了几份礼,说出来你可能都不信,一共五份礼。
前段时间的一个周四下午,父亲给我打电话,说村里小卫奶奶去世了,周六过事,周日埋人,让我回去帮忙。
啊,小卫奶奶去世了,哦,这可是我们村的老寿星了。已经九十六岁了。
小卫奶奶一生共养育了四儿两女,一共七个孙子还有好几个孙女,大儿子78岁了,最小的也57岁了,大孙子和小儿子的年龄都不差上下。
大儿子原来在西安工作,一儿一女,都在省城工作,大儿子退休后一家人都在省城;
二儿子当农民,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两个儿子一个在县城做局长,一个在农村种地。
三儿子是老师,在村里教了一辈子,两个儿子,也都在县城工作,但平时村子时在谁家有红白事,两个儿子也都回来。
四儿子也是农民,不过他脑子比较活泛,在村里开了个砖场,解决了村子里百十号男女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两个儿子虽然书读得不多,但跟了他爸的性格,脑子都比较活,小卫跟他爸在砖场里当老板,一个则自己在县城做建材销售生意。
小卫奶奶快百岁了,去世也算是喜丧,四儿子为了展示实力,决定在村子里为老人大办一场丧事。一来表示对老人的孝道,二来更是彰显一下实力,在村里赢得面子。
前段时间,村子里有个老人去世了,五个儿子一人拿了两万元来操办丧事,不但请了24个吹唢呐的,而且,还专门从县剧团请来了演员,唱了三天大戏。
酒席虽然是请了农村那种一条龙服务队的,但标准高呀,一般农村办酒席,不带烟酒也就是三百元一桌子,但他们则按五百元标准,酒也是一瓶一百多的,烟也是二十多块钱一盒的。
最终折腾下来,花了近十一万元。
这次,小卫奶奶去世,小卫爸说了,人家兄弟五个,日子过得一般,为老人办个丧事就花了十万元,咱们兄弟四个,不管是在村里,还是在外面,也都算是有头有脸的人了。咱们一定不能输了,档次要比他们高,这样才能给咱妈赢个好名声。
此话一出,有同意,也有不同意。老大说,花多花少都无所谓,反正都是自己儿子掏钱。
老二则不干了,不行,这花得太多,平均下来,不得三四万呀,他一个七十多岁的农民了,能有多少钱。
老三则说,古人讲厚养薄葬,咱妈活着时,咱们已经尽孝了,就不要花那么多了吧,而且给村里带来的风气也不好。
老四则一副财大气粗的样子,这样吧,标准要高,就这一回了,一定要弄大点儿,要么你们一人拿一万块钱,剩下我全包了。咱们现在除了钱,没有别的什么了。
兄弟四人,再加上他们的几个孩子,有的已经分家另过了,那要随多少份子钱呢。
平时村里谁家有事了,除了老大在两安,其余兄弟三人都是分开随份子的,而且有的分家另过的孩子还要单独再随份子钱,可以说,办一次红白事,这兄弟几个加上他们的孩子,主家可能会收到五六个份子钱。
现在四兄弟葬母,那么以前收了这兄弟几个份子钱的,这次就得给这兄弟四个一起随份子钱。
虽然,这几年我家里没有什么红白事,但平时村里人有什么红白事,都要随份子钱的。
所以,我爸除给老大家没有随份子钱外,给老二随了个份子钱,给老二那个在农村种地的儿子随了个份子钱,给老三随了个份子儿,给老四随了个份子钱,还给老四的大儿子小卫随了个份子钱,因为他已分家另过了。幸亏老四的二儿子还没有结婚,不然结婚分家另过,还得再随个份子钱。
后来,我爸一共随了五个份子钱,幸亏我们这儿的份子钱还比较少,关系一般的就二十,关系好的有五十,还有一百的。算了一下,我爸一共随了二百四十块钱。
因为我和小卫还是发小,所以我又单独给小卫随了二百元的份子钱。算下来,在这场小卫奶奶的葬礼上,我家一共随了四百四十块钱。
我们村人口比较多,基本上每周都有老汉生日娃满月的事情,再加上结婚的,还有一些办丧事的,我爸几乎不是在村子里坐席吃汤水的路上,就是正在坐席吃汤水之中。
当然,小卫奶奶葬事的酒席办得也很好,平均每桌子七百元,酒是二百多块钱一瓶的,烟竟然都是华子。同时还请了市秦剧团的几个名角,唱了三天戏。在农村,这简直是太奢侈了一些。
据说,他们最后花了十五万元。
当然,礼金也收了不少。
老大家收了有五万多,因为老大常年在外,村子里几乎没有人给他随份子。但原来单位的,加上孩子单位的,也算不少。
老二家收了三万元左右,因为农民的圈子就是农民,平时给别人随得少,现在别人给他也随得少。
当然老二那个做局长的儿子收了多少,他们没有说出来,因为那些随礼的,都是直接将份子钱装在了信封里,直接写上名字,塞给了他。
老三家收了七万多,除了村里人外,也是两个儿子收的,但两个儿子在单位也是一般人员,可能没有多少份子钱。
老四家收了近十万元。听起来非常的多,但老四说了,这几年给别人随的份子钱,可能都把几个十万出去了。
做生意嘛,总要打点一些关系,借着红白事,才能把礼金送出去,关系拉拢好。所以他给别人随份子,可能一次都是一千、两千甚至更多。但别人给他,则不一定那么多了。
后来,老二老婆算了一笔账,这么多年,他们随出去的份子钱也都好几万了,这次给老人办丧事,如果不是老四最后兜底,可能他们就赔了。
我国是个人情社会,讲究礼尚往来,你收了多少,肯定也会送出去多少。就是在这种你送我收、我送你收中,交换着人情,增进着感情,延续着亲情。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
网友解答:
-----
农村老人办丧亊,4个儿子各自收礼,这情况我们地区也很多,这现象很正常並不奇怪。
因为4个儿子,各有各个单位,同亊、好友、同学、战友等,他们各收各的礼,以利于往后,与他们各位遇到丧事,可以各自处理作为往来的依据。
这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原因,4个儿子为此都会各人,记各人的人情丧亊来往账,以利于往后还礼的依据。
-----
网友解答:
-----
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以前一大家子人在一起生活,老年人去世办丧事,只有一个总账,上面详细记着谁上了多少礼金或者是什么物质。
丧礼结束后一家人坐在一起,把礼单上的账目理清楚,各门户(子女)分别收了多少礼金和礼物,这些东西是属于谁的,全数归他们自己。剩下的公共账目除了丧礼支出,余下的部分可以均分,也可以留给另外一个老人。
如果丧礼支出出现赤字,这一部分由各门户均摊。
如果现在各门户在丧礼上各自立自己的账户,收授礼金,这是完全可以的,而且还省掉了算账之麻烦,使问题简单化了。
-----
网友解答:
-----
农村中比较常见,城市和独生子女家庭中基本上没有这样的情况。
农村是讲究风俗礼仪的,婚丧喜事大操大办,希望热热闹闹,面子上有光嘛!
我们当地就是这样,家中老人去世,几个儿子在长辈安排下商量如何让父或母入土为安 ,风风光光地下葬,也有是家中大哥做主的。然后请一个精明能干的主事人,安排选择下葬日期、请厨师购物、请道士唱戏的。同时也要安排记账人员,几个儿子几本记账薄,还有公亲需要一本。
为什么会出现各收各的礼金呢?
一是每个儿子都有自己的单位同事和活动圈子,各自有自己的亲朋好友,这些儿子平时别人家婚丧嫁娶他也送了礼的,地位不同、环境不同送出的礼金有多有少,不会是一样的。如我们村子一家中有个当老板的儿子,他的朋友中有喜事都是送的一千、两千元,而其他几个弟兄人情世故只送两百元。
还有每个儿子在外面交往关系不同,朋友、同事有多有少,有活动能力、当官做老板的接触人多,经济往来就多。我们村那个老板的父亲过世后,丧棚搭成后,前来悼念的人络绎不绝,但老板的朋友和亲戚都是开车来的,车顶上绑着花圈,他家花圈大部分是这些人买的,他们送的礼金也多呀!最后统计有二十多万;而其他几个儿子礼金只有两三万,几个人加起来不足十万元。这些钱能够平分吗?
还有每个儿子媳妇娘家是各自走动,他们来的礼金肯定会给自己的女婿,也是有多有少,根据家庭情况,有五千元的,也有一两万元的,这样的钱肯定不能平均分配吧!
那开支是如何处理的呢?
账目分为两大部分,老人下葬的和尚念经道士开路、打丧鼓唱戏、丧夫抬棺、鞭炮锣鼓等费用公摊。
人客来悼念需要多少开支呀!人手礼包一份,还要吃一餐饭,那家亲戚朋友多,就多承担些,把生活方面开支统计一下,按人平摊就成,不会有意见。
农村中一直以来都是这么办的。也有比较豪爽大气、富有的儿子,开支自己全负担,弟兄只管自己收人情礼金,毕竟这样的人少,要非常富裕而且还有大气。
最后要总结的是,这是历史原因,儿子多造成的,是农村中的风俗习惯。还有大家来悼念老人,本来是祭奠亡者、安抚家人的,可是送的礼金太多,变成铜臭味,如果只带个花圈和一些纸钱,跪拜一下,来个三鞠躬,就不会出现一家一个账本了。以后独生子女也不用几个账本了。
-----
网友解答:
-----
农村老人办丧事,4个儿子4个账桌各收各礼本来就是非常尴尬的事,非常少见。我见过哥几个给老人办完丧事后分别各自按照给自己上礼的数额提款的,没见过有几个儿子有几个账桌的。
我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哥几个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为人处事、家庭关系等有很大的差异造成的,这其中与哥们兄弟之间的关系走向有很大关系,哥们之间关系好的,不在乎哥几个谁收得礼金多,谁收得礼金少,无论盈、亏大家放在一起分账,反之,就会出现上面提到的分账桌收礼金的现象。
-----
网友解答:
-----
这种现象不合适,一般都是设一个帐棹,所收礼金除去开支,所剩余额四个儿子平分。
-----
网友解答:
-----
这事儿听起来有些负面,但是细想起来,有他的合理之处,四个儿子在社会上交往的人肯定会有差别,所以要做到礼尚往来,还是分开记账好一些,这样可以减少许多麻烦和烦恼,这么做的也不少,老人没了,以后各过各的,自己的礼自己还,不错
-----
网友解答:
-----
这种现象是各藏私心,都不想把丧事办好,对客人也是不尊重,最后捞一笔钱来享受。断绝了兄弟情。以后更无往来了:
-----
网友解答:
-----
这种办丧事各收各的礼,在我们这里,闻所未闻,老人过世,平时兄弟关系再不好,也不会这样,因为丢不起这个面子,俗话说,家丑不外扬,有矛盾,有争执,也是等客人和做事的人走了,事后再争吵。
逝者尸骨未寒,兄弟之间就这样了,估计平时的手足之情早己没有了,这样做是不是要各请各的帐柜先生,要不然,一个人记帐很难清楚,再说,信不信任仍然是个问题。
在我们这里办老人丧事并没有什么礼收,最多也是一二万元,这些钱都是老人的出了嫁的女儿,和一奶同胞的外嫁姐妹,还有外家的,其余都是村中的亲兄弟叔伯,婶娘,由人发自内心给一点,少的几十元,多的一百,除了这些,根本没有礼钱。
我们农村有一个习惯,家中有老人过世,首先告知生产队长,由他叫人,安排有关事宜,另外,请一个村中德高望重,有点文化的人,做帐柜先生,负责把各人送的礼记在人情簿上,主人也会把钱给他,统一支配,如果死者有四个儿子,通常是一人先出一万,多退少补。
生产队长在得到通知后,马上通知需要帮忙做事的年轻人,中年男人,因为现在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所以本队可能不够人手,那就必须到第二个生产队去叫人,凡是叫到的,除了有特殊情况之外,一般都去,因为大家知道,家家都有老人,却使老人己过世,之前别人也帮助过自己,在农村,这点人情往来还是很好的。
一个老人过世办丧事,需要几十人帮忙,自己祖公生下落的亲叔伯,婶娘,侄子,侄女,要到灵堂守孝,丧事的任何事情都帮不上忙,除了煮吃的请人外,其余洗碗筷,洗青菜,切菜,都是疏一点同祖的男人女人帮忙。
按照丧事的做法,分工不同,各就各位,大概的人数是,首先,去买棺材的四个,去买菜的也是四个,挖棺材坑的六个,抬棺材的十六个,送亡灵,烧死者的衣服,丢死者的床板二个,还有撒利市纸钱的一个,负责厨房柴草,烧水泡茶的杂工四个,还有抬棺上山路上放鞭炮的一个,整个办丧事的男劳力,大概40个人左右,还没有包括抬棺上山时拿祭布旗的女人。
但是,这些人当中,工钱最高的分别是,抬棺材的360元一个人,挖坑的280元,其它的220元,拿祭旗的女人66元,遇到有钱的人家,只有多,没有少。
现在的人,生时难,死更难,没钱入不了土,去不了火葬场,家中有一个老人过世,头尾最少也要花几万元,所以,很多有老人的家庭,平时省吃俭用也要存些钱起来,平时存下急时用。
如今办丧事的菜肴比办喜事的菜式多样化,而且更丰盛,反正办红事的有,办白事的也有,办丧事的有,办酒席的不一定有,一个老人过世,办一场丧事,最少超过十五桌人,多的二三十桌,头尾两天,吃三餐。
送完老人上山入土为安后,所有的人基本散了,留下的只有帐柜先生和生产队长,向主家公布有关帐目,总收入多少钱,支出多少钱,剩下多少钱,然后兄弟平分,在农村,一般办丧事都是事先准备多钱的,所以基本上都有剩余。
在过去,那些去帮工的人,是不用给工钱的,但如今不同了,有些人见没有钱,就借故说有事不去帮忙,所以,现在没钱真的不行,想办一件事并不容易。
我记得几年前,做法事的道公佬,做一场事不过千元,但现在也跟着物价水涨船高,从一千元提高到6600元,意思是六六大顺的偶义。
现在农村老人过世,很多家属都送逝者去火葬场火化,这样一来既不麻烦又节约了不少钱,比传统土葬节约三分之二的费用,而且不用守孝过夜,也不用到处求人。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