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为何斗不过武则天?
长孙无忌为何斗不过武则天?
-----
网友解答:
-----
长孙无忌和武则天之争,是影响到中国历史的一件事件。甚至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这里产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历史条件,才能产生了中国历史唯一一个女皇?也许长孙无忌和武则天之争能给出答案!
长孙无忌是高宗李治的亲舅舅,又是高宗李治登上皇位的忠实支持者。但非常奇怪的是,李治登基仅六年,就开始对长孙无忌下手了,后来竟然赐死长孙无忌。难道是李治天性凉薄,还是这事是由武则天一手策划?
要知道李世民雄才大略,怎么看都觉得李治比较懦弱。而吴王李恪跟李世民非常像,因此有心想把皇位传给吴王李恪的想法。对此长孙无忌拼命反对。可以说长孙无忌为了李治的皇位,可以命都不要。李治是有名的仁德皇帝,为什么对舅舅长孙无忌如此狠心,非要杀之而后快。难道这些都不是出自李治本意,而是武则天在背后起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今天回看这段历史,可以帮我们了解非常多的未接之谜。武则天是怎么上位的,高宗李治是怎么样毫无防备的把武则天推上权力的巅峰,一代女皇是怎么靠自己的势力推翻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强大的关陇集团!
权力在女人手中,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裂变!
1)武则天的对手,长孙无忌非常强大!
如果武则天是一个聪明的女人,就不应该和长孙无忌为敌。因为长孙无忌无忌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一股百余年非常强大的势力,关陇集团。这个集团包括创立北周的宇文氏,创立隋朝的杨氏,创立唐朝的李氏,还有出过六个皇后的独孤氏和强大无比的长孙氏。
关陇集团是一个利益结合体,集团内部长久相互通婚,盘根错节。长久的把握政权。因此武则天面对的不是一个权倾朝野的长孙无忌,而是一股强大的集团势力。
我们先看长孙无忌的社会地位。长孙无忌的妹妹长孙皇后,是天可汗李世民的老婆,人长的漂亮不说,还非常善于管理后宫,让李世民根本不用对后宫操心。所以深得李世民喜欢。在长孙皇后死后,李世民曾在宫中筑高台,可以眺望到长孙皇后的陵墓,可见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
长孙无忌是凌烟阁的第一功臣。一代名相魏征才排到凌烟阁的第四位功臣。长孙无忌力压房玄龄,尉迟敬德成为头号功臣,绝不是因为他是李世民的大舅子。李世民这个人,对亲人任职十分忌讳。但长孙无忌是一个绝对例外。我们可以看长孙无忌干过哪些大事:
第一,李世民晋阳起兵的时候,长孙家族全力支持。长孙顺德、长孙无忌等都跟在李世民的帐下效力。也就是说,李世民在起兵的时候,就和长孙无忌一起冲锋陷阵。
第二,李世民在征服天下的过程中,长孙无忌一直是李世民的中坚力量。也就是说,长孙无忌虽然没有盖世的武功,但在决定战争走向的后勤等工作岗位上,让李世民非常放心。
第三,玄武门之变前,是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等在劝说李世民,坚定了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决心。
第四,长孙无忌杰出的政治才华。长孙无忌从头到尾都和李世民一起开创了名传后世“贞观之治”。其中长孙无忌和房玄龄做了大量的细致工作,因此他们后来才力压尉迟敬德和秦叔宝,成为凌烟阁功臣的前列!
第五,托孤大臣。是李世民遗命辅佐李治的托孤重臣。托孤大臣的权力远远超过一般人,因为他们掌握着先皇遗命!
所以长孙无忌的才华和能力是一流的,长孙无忌的朝中威望是最大的,长孙无忌的背后的势力是最强的。
因此长孙无忌就是一个巨无霸,想动他的人非常难!
2)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政治同盟!
我们前面说过,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甚至李治都是长孙无忌死保上来的,并且长孙无忌还是托孤大臣。所以在李治继位的开始,基本上都是让长孙无忌做主。李治基本上就是“天子垂拱而坐”,是一个名义上的领导。李治这个人本来权力欲望也不是很强,基本上不管什么事。并且李治相信他的舅舅会把一切都弄好的。
长孙无忌的确做的非常不错,他对这个外甥非常用心,用心的程度甚至超过了李治的父亲李世民。长孙无忌竟然要替李治扫平一切潜在的敌人。
公元653年,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和高阳公主谋反。被查出来以后,唐高宗李治还是很信任的把这件案子交给了舅舅长孙无忌审理。
由于李世民夸奖吴王李恪,再加上李恪水平本来很高,因此李恪职位是三公之一的司空。李恪既然名望这么高,就引起长孙无忌的注意,因此在审理这件谋反案的时候,趁机把李恪牵连进去,叫“以绝众望”。
长孙无忌的这个决定把李治“雷”的目瞪口呆。因此房遗爱等人被处斩的时候,李恪也被赐死!不仅如此,长孙无忌还把跟李世民有战功的江夏王李道宗、驸马都尉执失思力也流放岭南。
长孙无忌本来名声很好,这样一波操作就明显的官报私仇,有点党同伐异了。这就给长孙无忌埋下了祸根,引起了其他人的强烈不满。
李治本来没有多大的权力诉求,因此还是长孙无忌说了算。但李治终于尝到权力外放的苦头了。
公元654年,李治和小尼姑武则天勾搭成奸,然后在武则天的一步步运作下,李治开始动心思立武氏为后。至于原因就非常简单了。据《资治通鉴》介绍,似乎武则天是后宫中唯一一个对李治非常顺从的人。我都知道,李世民都知道李治懦弱。因此李治虽然当了皇帝,说了话也不怎么管用,但已经习惯了也没事。现在突然来了一个非常顺从自己的漂亮女人武媚娘,李治一下子找到了男人的感觉,因此非常喜欢武则天,想立武则天为皇后。
李治也非常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的话大臣不怎么听。因此为了能把这件事顺利办成,李治还是来找舅舅帮忙。
这一次李治带着武则天,亲临长孙无忌京中的豪宅喝酒。李治和武则天很够意思,话还没说,先上赏赐,我们看李治的大手笔:
首先是金钱赏赐,李治和武则天赏长孙无忌金宝缯锦十车!
其次就是封官,长孙无忌的官位非常高了,没事,可以封长孙无忌的儿子,任命无忌的三个庶子为朝散大夫,
第三,李治这时候也不是故意废王皇后,因为武则天已经生下第二个儿子李贤了,而王皇后没有一个孩子。李治暗示舅舅,我不是故意的,要有儿子继承皇位啊。母以子贵!
这时候长孙无忌就表现有点过分了。长孙无忌却假装不明白高宗的意思,不接话!高宗李治说的嘴巴都干了,没屁用!武则天不死心,因此她叫母亲杨氏多次到长孙无忌家中请求,长孙无忌全部拒绝。没办法的武则天就拉拢礼部尚书许敬宗,以为许敬宗的老脸长孙无忌总要给点面子吧,想当年也是秦府十八学士。但一样没有用,都被无忌正色拒绝。
要按李治平常的个性,舅舅不同意就算了。这也是长孙无忌硬气的原因,长孙无忌太知道这个侄子了,所以根本没当回事。
但这次长孙无忌却算错了,精明无比的长孙无忌漏算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武则天。李治想认怂,武则天说:“陛下,我们不能认怂啊,他长孙无忌是在欺负我们啊!”
李治在武则天的鼓励下,终于挺直了腰板,他要在武则天面前做一个真正的男人,去保护武则天。
强悍的武则天需要懦弱李治的保护吗?还真需要,当武则天装出柔软的时候,李治自然就挺身而出。
3)长孙无忌的失误,给武则天可以钻的空子!
长孙无忌却是没有谋反的心思,长孙无忌也确实为李治着想,把心思全部用在如何稳固李治的江山上。因此,长孙无忌这才借房遗爱的谋反案杀了吴王李恪,流放了李道宗和执失思力。
但长孙无忌这样做,释放出一个非常不好的信号,也就是说李氏宗族的人,长孙无忌可以任意屠戮。这下李氏宗族对长孙无忌特别忌讳。这样长孙无忌失掉了很大一部分人望。而吴王李恪临死前更是大声喊出:“长孙无忌窃弄威权,陷害良善,祖宗有灵,必让其宗族覆灭!”
因此长孙无忌的做法无疑已经惹了众怒。不但李氏宗族要倒长孙无忌,并且朝中老臣也对长孙无忌心中忌讳,认为长孙无忌是一个巨大的威胁。李恪的儿子立刻投入武则天的怀抱。
所以做人不能太绝,凡事要留一线。不能让所有的人感觉到你是一种威胁。这时候的长孙无忌对所有的人都是一种威胁。连吴王李恪都可以杀,连李道宗都可以贬,天下还有他不敢做的事情吗?一个是李世民的爱子,一个是李世民的爱将。长孙无忌自掘坟墓。
武则天以超强的政治敏感力,马上感觉到长孙无忌周围的异样,不再是铁板一块。
公元655年,中书令李义府因为得罪了长孙无忌,被贬为壁州司马。这时候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事情。就是李义府的被贬文书才刚刚签发,李义府就知道。为什么,消息灵通人士告诉他的。这个消息灵通人士就是武则天。
李义府是当初李治的太子舍人,是现在的宰相。也是一个有势力的人。以前也许摄于长孙无忌的淫威,不敢出声。但现在马上被贬了,如果不做点什么事情自救,下半辈子只能和猛虎为邻了。
李义府非常聪明,这个时候紧急见高宗,上奏书,支持高宗废除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李治当然非常高兴,收回贬官书,让李义府原职留任。
李义府留下了,许敬宗是一个急先锋,这时候高宗李治调回了一个老资格的大臣,杜正伦。杜正伦也是李世民的心腹,因为太子李承乾的事情被牵连,侯君集曾经代太子李承乾送他一根金腰带。现在李治也把杜正伦弄回来当宰相。这一下高宗李治的腰杆一下子硬了起来,这都是武则天的功劳啊,因此李治对武则天佩服的五体投地。
随着高宗这边一步步对长孙无忌进行合围。宦海的老油条李勣立刻发现,李治身边有高人。因此李勣也不装病了,精神抖擞的来见李治。李治见李勣一面很不容易啊,自从朝中有“废王立武”的消息,李勣一直就处于病重状态,起不了床,现在终于可以上朝了。
李治心里非常明白,但这时候还是要问啊,
李治说:“你觉得我换个老婆怎么样?”
李勣说:“皇上你换老婆问我干嘛,这是你的家事啊!”
李治很高兴。李勣这是旗帜鲜明的站在自己这一边。
长孙无忌已经无能为力了!
李治是一个忘性比较大的皇帝,想着自己已经达成目标,就没有什么事了。但李勣、许敬宗、李义府、杜正伦不干了。政治斗争是你死我活的事情,如果这时候不干掉长孙无忌,那么以后没有翻身的机会啊。要知道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人家才是至亲啊!
因此他们不想放过长孙无忌,最主要的是,武则天对长孙无忌收钱不办事的品行非常气愤,要知道,女人的心眼本来就不大,长孙无忌收武则天的钱还不办事,就这样被武则天惦记上了。
公元659年,许敬宗等人密奏李治,说监察御史李巢勾结长孙无忌,极有可能造反。李治命令许敬宗审查的时候,许敬宗说:“长孙无忌谋反已露苗头,但他多年身居高位,我担心他知道事情暴露,会采取紧急措施,号召同党,必成大患。希望陛下能果断处理,尽快拘捕。”
李治这时候还是有些不忍,哭着说:“我怎忍心给舅舅判罪,后代史官会怎么看待我?”
许敬宗这个时候就要杀长孙无忌,因此就举出汉文帝杀舅父薄昭的例子。高宗这时候早就被武则天洗脑,也就是给自己找个台阶而已。
台阶找完,李治也不与长孙无忌对质,便下诏削去他的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长孙无忌的儿子都被罢官除名,流放岭南。权倾朝野的长孙无忌就这样被拿下,但这不是最后结局。武则天一般不会留下“春风吹又生”的遗憾!
不到半年,唐高宗又让李勣、许敬宗复审长孙无忌谋反案。许敬宗命中书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审讯无忌谋反罪状。袁公瑜便逼令长孙无忌自缢。
一心扑在外甥身上的长孙无忌,就这样死了,近支亲属全部被流放岭南成为奴婢。
不过,长孙无忌家族不算最差的,武则天经过干掉长孙无忌这一仗,充分展示了自己高超的政治手腕。剪除长孙氏之后,武则天的目标变成了李氏宗族,李世民的子孙几乎被杀光。
综上所述:长孙无忌的确是占尽优势,但可惜的是,这一次长孙无忌显然不知道自己的对手是谁,打了一场根本没有把握的仗。
而武则天这一仗展现了杰出的布局能力。用李义府撕开长孙无忌的权力缺口,用李勣击败了长孙无忌的政治势力,用许敬宗消灭了长孙无忌的肉体。
长孙无忌虽然表面上看是输给武则天,其实更深层次的是输给自己滥杀无辜,特别是杀李恪,贬李道宗,让老臣和李氏家族感觉到了惊慌。给自己留下祸患。
更重要的是武则天是一个权谋高手,很会利用彼此之间的矛盾来解决问题。因此长孙无忌败给武则天,一点都不冤。因为,武则天打败了所有的人,最后登上皇位,成为唯一的女皇!
-----
网友解答:
-----
前言
长孙无忌是唐高宗李治的亲舅舅。长孙无忌之死其实跟武则天本人关系不大,他是被李治赐死的。
今天我们来回顾唐朝的这段历史,一探究竟。
唐高宗李治立武则天为皇后!
在655年9月的一天,李治于宫中与重臣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等人商讨改立皇后之事。
王皇后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世时选定的儿媳,而且也没什么过错,所以长孙无忌与褚遂良非常反对:李治改立武则天为皇后。
李治想,我跟武则天是那么的恩爱,你们大家都知道的,王皇后又不会生养;再说了,这也是我大唐老李皇家自个儿婚姻的事情,你们只是我爹李世民留下来的托孤大臣来辅助我打理朝政的,就这事你俩管得有点宽了吧,是想让我这一脉绝后还是咋的,安的啥心你俩?!
李治纳闷:本来,我跟武则天要结婚、改立她为皇后也就形式上问一下你们而已,你俩可倒好,竟然跟我对着干,不顺着我的意思来,特别是老舅长孙无忌你。
所以,李治和武则天对于他俩人当时是极其的恼火,甚至恨意浓浓!
但手握军权的李勣就不同,当第2天李治单独去找他时,李勣说道:“皇上,这是你自己的家事,何须问他人!”
有了李勣的支持,李治腰杆更硬了,终于下定决心……10月份立定武则天为皇后。
长孙无忌势大一手抓天,威胁皇权!
长孙无忌是凌烟阁的第一功臣,厉害着呢,连一代名相魏征与房玄龄都要排在他后面。
想当年,李世民晋阳起兵时,长孙无忌家族对他的帮助可真是尽心尽力;李世民打遍天下那段岁月直至玄武门之变、甚至历史上闻名的“贞观之治”,长孙无忌都是立了非常之大功的;加上长孙无忌向来与李世民交好,还把自己的亲妹妹嫁给李世民,做了皇后(李治的生母)。
更重要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临死之前,特别遗命嘱咐长孙无忌为首的几人来辅佐李治,是托孤重臣。
长孙无忌就这样,一起跟李世民打天下,又是显赫战功、又是国舅;甚至亲外甥李治能继承大统做上皇帝,也是经他一番认真与艰辛操作才成功的。
其实长孙无忌的亲外甥李治当上皇帝,还有个故事。
当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被废掉后,唐太宗李世民,就在长孙无忌等人的鼓捣挟制、一番无奈之下才立的李治为太子。因为李治就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
本来李世民想立吴王李恪为太子的。因为李世民觉得李治的性格过于仁懦、柔弱,怕他挑不起大唐的这付重担。
说起这吴王李恪,可不简单,他既有李世民的雄伟胆略,又“善骑射,才能文武双全”。
但长孙无忌等人偏要在李世民面前说得天花乱坠,说晋王李治以后必是个守成之君,稳重仁慈……是最合适的王储之人选。
经长孙无忌等人如此这般一说,李世民内心就扛不住了。因为长孙无忌身后可是势力极其庞大的关陇集团,李唐大皇朝之所以能建立就是靠强大的关陇集团实力作支撑的;以后李唐大国的发展还得依靠这棵关陇集团的“大树”遮荫乘凉;认真权衡之下的李世民,他也只能妥协,便册立了李治为太子来继承皇位。
652年,发生“房遗爱事件”!
在这起由高阳公主挑起的谋反惨案中,长孙无忌借亲自主办查案之便利,大肆报复政敌,蓄意陷构,将案件随意扩大化,更是诬告李唐宗室至亲意图谋反。
使得在公元653年,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高阳公主等人因造反被处斩;吴王李恪也被诬冤处死!一帮李唐宗室之人被流放。
其实这件事跟吴王李恪本无牵连的,但是长孙无忌非常嫉妒李恪的才能,怕他以后生出事端,对自己的官位前途不利,便故意诬陷李恪也参与了谋反 。
当吴王李恪被诬告为谋反、临刑赴死之前,他悲愤地破口大骂长孙无忌:“你这个逆臣老贼,窃弄威权,陷害忠良,若社稷有灵,当不久灭你族。”
因吴王李恪的被杀,导致了朝野震动、天下人惊,史称:“海内冤之”。
吴王李恪的被杀,连唐高宗李治跟朝中很多大臣们都人心惶惶、惧怕长孙无忌……于是,李治找来了几个大臣作帮手。首先他找来了许敬宗,把他扶上了中书令的宰相位置,这样就使得许敬宗他的权力威势可以和长孙无忌形成制衡……
公元659年,许敬宗等人启奏李治说,监察御史李巢勾结长孙无忌造反,与他们从太子洗马韦季方结党案又扯出那些长孙无忌谋反事……品读史料,我们很容易知道:其实这些东西都是在李治的授意下搞的“欲加死罪,何患无辞。
当大臣启奏长孙无忌谋反唐高宗之事,李治他本人开始不信,后来又作悲痛之苦泣泪言状……但他却不把亲舅舅长孙无忌找来当面对质、以辨罪名真假。如此可见,唐高宗李治在政治权力斗争中也是多么的残忍、无情!
唐朝显庆4年(公元659年),李治削去了长孙无忌太尉之职,没收其全部家产,并将他发配至黔州,后来被赐死;长孙无忌的至亲们则被流放岭南,充作奴婢。
一个当时在唐朝显赫无比的家族,就这样没落了。
总结
其实,长孙无忌他在官场失败、身死的根本原因:就是长孙无忌用宰相的权力(打工者--职业经理人)挑战以李治、武则天为代表的皇权(老板)的失败,也是在李唐皇朝宗族势力、其它门阀集团大臣们的联合绞杀下的封建社会的政治牺牲品。
-----
网友解答:
-----
649年,李治登基的第一年,发生了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却决定了长孙无忌将来的命运。
这一年,晋州地震,古代人很迷信的,像地震这种自然灾害,他们一般会认为是上天在示警,这事儿发生后,刚刚登基的李治立刻派人救灾。
但这不是重点!
最关键的是,在李治登基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连续地震了5次,事发地还是一个敏感地区
——晋州!
这地儿可是李治登基之前的封地,这里连续5次地震,按照古人的迷信说法,这是上天有什么警示。
李治当场就慌了,赶紧找来他做太子时的老师长行成,求教于他。
面对李治的提问,张先生当即就给出了答案:
地震是因为后宫有个女人,朝堂上有个大臣,这俩人儿会威胁陛下的地位,上天提醒你要小心。
初登大宝的李治当时还半信半疑,但这话他是一直记在了心里,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发生了两件事,让他确信这个说法是真的。
由此,长孙无忌就注定了会有个悲剧的结果。
第一件:后宫争夺战
王皇后、萧淑妃、武则天三人之间在后宫互相争斗,李治本来不喜欢王皇后,萧淑妃在武则天打击下,陷入守势,于是两人一起向武则天发难。
很明显,这是后宫争宠,很正常,但在喜欢武则天的李治看来,这是王皇后和萧淑妃迫害武则天。
这事儿应验了当初地震时的第一句话。
第二件:长孙无忌迫害李家宗亲
652年,爆发房遗爱案件,本来是一起普通案件,但在长孙无忌的操控下,很快演变成一场历史大案,很多人被诬陷牵连,处死了很多李家宗室之人。
这个案子长话短说,就是房玄龄的两个儿子房遗直、房遗爱,房玄龄死后,他的两个儿子产生家庭纠纷。
二儿子房遗爱的老婆高阳公主为了搞垮房遗直,导演了一出戏。
652年,李治接到举报,说房遗直贪图高阳公主美貌,意图不轨。对公主图谋不轨,这可是大事。
李治当即下令让长孙无忌彻查,但长孙无忌在查案中借机报复,蓄意构陷打击政敌,将案件扩大化,诬陷李唐宗亲意图谋反。
这件案子最终的结果是,吴王李恪、荆王李元景、高阳公主、巴陵公主被赐死,房遗爱、薛万彻、柴绍的儿子柴令武等被处斩。
所有跟长孙无忌不和的人全部被清洗!
李治当时不忍心杀兄长李恪和叔叔李元景,但长孙无忌说:不行,必须杀!李治只能被迫下令处决以上人物。
这件事让李治认识到了长孙无忌在朝廷的势力和威望,就算是皇帝,也很难动摇。
更重要的是,这件事应验了当初地震时,张老师给他说的第二句话:大臣阴谋!
由此,长孙无忌顺利地变成了皇帝的眼中钉,是计划中要被干掉的人物。
但是李治很清醒,他知道自己登基不久,根基尚浅,不足以与长孙无忌正面对抗。
因此,他选择了暂时隐忍,寻找机会。
真正开始对长孙无忌出手,是在永徽5年(654年),李治想立武则天为皇后,遭到长孙无忌等人反对。
这次他看到了这样一幕,在长孙无忌的号召下,文武百官几乎异口同声地支持长孙无忌。
作为皇帝,似乎是一个人在战斗!于是李治开始寻找战友。
通过观察,他找到了礼部尚书许敬宗作为战友,许敬宗又找到李义府加入,皇帝自此开始组建帝党成员。
准备了很久之后,李治终于鼓起勇气,再次决定立武则天为后,与长孙无忌再较量一番。
但他还担心一件事,军方的态度!
毕竟长孙无忌是元老级人物,真要是振臂一呼,再来个政变就不好了。
于是他找来军方大佬李勣问话,李将军当场表态,这是陛下家事,陛下自己决定就好。
这话的言外之意是,这是皇帝的家事,军方是不会干涉的,放心去干就行。
有了这番表态,李治心里就有底了。
在立后事件中,李治借此事剪除长孙无忌的羽翼,立武则天为后,树立皇帝权威,再把褚遂良贬官到偏远地区。
此后,长孙无忌也不傻,看懂了这背后的逻辑,因此更加谨言慎行,他又不贪,看起来无懈可击。
但还是让李治找到了机会
659年,有人举报太子洗马韦季方和监察御史李巢结党营私,李治派许敬宗彻查此案。
许敬宗的整人手段学习的是长孙无忌的手法,他像当年长孙无忌诬陷吴王李恪谋反一样,借助这个案子,诬陷长孙无忌谋反。
这事儿上报给李治后,本来李治的态度有些动摇,不忍心下手。
但是听了许敬宗一番话后,当场就把长孙无忌贬到黔州去了。
许敬宗说,长孙无忌跟着李世民打过天下,又做了30年宰相,威望极高,要是振臂一呼,可就事儿大了。
还说宇文化及与隋炀帝也有亲戚关系,最后还不是夺了隋炀帝的位置,这事儿长孙无忌也能干出来。
李治最终决定将长孙无忌贬走,到了地方后,许敬宗又派人将长孙无忌逼自尽。
接着对朝廷中长孙无忌一党进行全面清洗,至此,长孙无忌彻底玩儿完。
总结
1.其实,许敬宗做的这些事情都是在李治的默许下干的,如果李治不同意,是干不成的。
因此,长孙无忌被诬陷谋反,其实是李治为了削弱或者剪除长孙无忌的势力而默许的行为。
2.武则天还够不上长孙无忌的对手,武氏崛起是在唐高宗中后期,而长孙无忌这个时间段,武则天实力弱爆了,背后是李治操控一切。
-----
网友解答:
-----
长孙无忌其实不是败在武则天手下,而是败在了皇权、以武则天为代表寒门士族集团、以李勣为代表的山东豪门集团的联合打击之下。
表面上,长孙无忌反对武则天立后,导致他与武则天的个人私怨,这只是其中原因之一,倘若没有山东集团的推波助澜,没有皇权的釜底抽薪,凭武则天个人的能量,不可能撼动长孙无忌这棵大树。
废立皇后背后的角逐——关陇集团对寒门士族的决斗
武则天家族的显贵起源于其父武士彟,晋阳起兵前,武士彟积极投靠李渊,并以巨额家资襄助李渊。李唐建立后,武士彟被封应国公,武氏家族似乎脱离了寒门步入豪族,其实不然。
门阀时代,要想成为豪门大族,非几代人努力不可,而且越到后期越难。隋唐时期的门阀集团,起源于北朝八柱国,是在战乱年代,家族几代人历经腥风血雨,一步步建立起来的。木材商出身的武士彟,靠军功摆脱了社会底层阶级的身份,不过距离门阀还有十万八千里。
贞观年间修订的《氏族志》就体现了这一结果,武氏根本未被列入高第,这就是后来武则天坚持重修《姓氏录》,毁掉《氏族志》的原因。
王皇后则不一样,人家是太原王氏之女,标标准准的关陇门阀集团之后,与李唐皇族世代联姻。后位之争中,不光是两个女人的争风吃醋,而是以两大家族为代表的关陇门阀集团,与新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之间,关于谁执政治牛耳的决斗。
长孙无忌为何要力挺王皇后,因为长孙氏也是关陇集团成员,位高权重的他理所当然地成为关陇集团的首领。门阀集团之间相互联姻,形成无法破解的利益链,像武氏家族这样的庶族寒门,想要渗透进豪门集团,没有几代人努力,没有大的政治机缘帮助,根本不现实。
所以,两大阵营本质上就是死对头!
好在武则天不是孤军奋战,自隋唐始,门阀集团呈现衰弱的趋势,庶族集团在科举制的保驾护航下,势力越来越强大。李义府和许敬宗等人,就是武则天强有力的帮手和同道中人。
这就是武则天对长孙无忌怀恨在心的原因,利益集团之争远比私人利益之争难以调和!
李勣力挺李治的原因——山东贵族与关陇集团的矛盾
我们注意到一个细节,当褚遂良、于志宁和长孙无忌坚决反对改立武则天为后时,有一个人站了出来,轻飘飘的一句话改变了结果。这个人就是李勣,他说:立谁当皇后,是陛下的家事,为什么要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呢?
正是李勣的态度,坚定了李治乾纲独断,坚决废王立武的决定。
问题是,李勣这话有没有道理?他为何要力挺武则天?
首先,立谁做皇后,真的是皇帝的家事吗?真的跟大臣们无关吗?帝制结构下,连皇帝都失去了私人身份,皇后所代表的怎么可能是私人?自古以来,皇帝的婚姻都是政治的延伸,凭什么李治废立皇后就是家事?李勣言不由衷,明显在拉偏架。
李勣为何力挺武则天呢?不能将他的行为简单归结为给皇帝捧臭脚,这些政治老油条们,从来一句话都要在肠子里转八圈,对李勣来说,捧臭脚在其次,重要的是他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利益代言!这就是,武则天上位,对李勣为代表的集团有利!
李勣代表的利益集团又是什么人呢?山东门阀集团!
其实山东门阀集团也属于没落阶级,包括江南门阀集团,只不过,这两个集团的势力远远不如关陇集团。原因就是李唐江山的建立,靠的就是关陇集团的支持,李家就是关陇集团的代表。
谁势力大谁就处于风口浪尖,弱者联盟,这就是山东集团与庶族寒门士族,联合打压关陇集团的原因。山东集团包括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琅琊王氏与琅琊颜氏、兰陵萧氏、河东裴氏等等,跟武则天联合起来,够长孙无忌喝一壶!
李治废王立武的玄机——皇权独裁与关陇集团的掣肘
通常认为,李治对长孙无忌是足够信任的。其实不能这么说,权力面前,信任与掣肘从来都是并行的。
不否认李治即位之初,视舅舅长孙无忌为股肱之臣,对他言听计从。不过,作为已经成年的皇帝,他必然有自己的想法,必然要行使皇权,长孙无忌后期独霸朝政的作风,不可避免与皇权产生矛盾。
比如在房遗爱谋反案中,长孙无忌不顾李治反对,将房氏一族杀的杀流放的流放,连高阳公主都牵连不赦。后来他又继续扩大牵连面,将吴王李恪冤杀。又制造冤案,将李道宗等人悉数罢免流放。
在这些案件的处理过程中,李治虽有与长孙无忌的利益共同之处,但是也有冲突,长孙无忌代替皇权的举动,也造成了李治的极大不满。
李唐虽然靠关陇集团建立,但政权建立后,关陇集团必然成为防范和打压的对象!李治与长孙无忌私人关系再亲密,也抵不过集团利益的冲突,政治上的对立,注定了甥舅俩早晚要反目。
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李治立武则天,爱情不是主要的,而是政治联盟,将他们捆绑在了一起!
长孙无忌之死的意义——关陇集团覆灭的句号
显庆四年,在许敬宗、李勣和袁公谕等人的联合打压下,长孙无忌被逼自缢于流放地黔州,亲属全部被流放于岭南为奴!
“帝竟不亲问无忌谋反所由,惟听敬宗诬构之说,遂去其官爵,流黔州,仍遣使发次州府兵援送至流所。其子秘书监、驸马都尉冲等并除名,流于岭外......逼无忌令自缢。诏柳奭、韩瑗所至斩决。籍没三家,近亲皆流岭南为奴婢。”
面对明显的诬告,那位表面上哭哭啼啼说“我怎么忍心处置我的舅舅”的李治,竟然不闻不问,任由长孙无忌被冤杀。这一刻,其内心的真实暴露无遗,利益面前的冷酷无情,让人心寒!
长孙无忌的死,让关陇集团的最后一根台柱子倒了!随着武则天的上位,这位强势的女人,以铁血手段,持续二十余年,不断打击门阀集团,最终实现了皇权一统,也让李家差点亡了江山社稷。
李治要是知道这个结果,打死也不敢与武则天联手!当初,如果不是李治有意识扶持庶族阶级打压关陇集团,武则天怎么可能有机会借着皇权的母体,鸠占鹊巢呢?政治真是说不清道不明!
这就很清晰了,长孙无忌的对手,哪里是武则天,他分明是代表了关陇集团,在与三大集团做生死搏斗,武则天不过是三大集团的前台而已。庶族集团崛起的历史步伐,注定了关陇集团的灭亡,也注定了长孙无忌的悲惨结局!
-----
网友解答:
-----
更正一下,长孙无忌并非斗不过武则天,自始至终都是李治在斗他,甚至连武则天都是李治手中用来斗败长孙无忌的工具。
试想,长孙无忌身为三朝重臣,大唐的开国元勋之一,凌烟阁二十四勋将之首,在大唐朝堂之上经营了几十年,势力盘根错节,绝不是一个武则天所能撼动的。
想彻底拔除长孙无忌的势力,当时天下只有一个人能做到,那就是皇帝李治。
李治想不想动长孙无忌呢?
答案是想!他太想了,想得要命!因此当逮到机会时,他毫不犹豫地要了长孙无忌的命。
历史上,包括李世民本人对李治的评价都是“仁懦”两字,说他性格宽厚,仁慈,重孝道,但偏懦弱。
公劝我立雉奴,雉奴仁懦,得无为宗社忧,奈何?”
这句话是长孙无忌力举李治为太子时,李世民为表达心中忧虑,说给长孙无忌听的,“雉奴”是李治的小名。
李治本来跟太子之位没什么关系,但他赶上了李承乾和李泰内斗,李承乾狗急跳墙,想提前逼宫让李世民退位,李泰又昏招迭出,让李世民心生忌惮,于是机会便落在了李治头上。
当然,李治能够上位,还和长孙无忌的大力举荐有莫大的关系,否则其实李世民当时还有另外一个选择,那就是李世民和隋炀帝之女杨氏生的儿子,吴王李恪。
李恪英武果敢,深得李世民喜爱,但由于非嫡出的身份,加之又有长孙无忌的不断诋毁,因而败给了李治。
李治最初对长孙无忌是充满感激与亲近的,在继位初期对长孙无忌的倚仗也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李治任命长孙无忌为太尉,同时主持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工作,相当于将整个国家都交给了他的亲舅舅。
那长孙无忌又是怎么做的呢?
长孙无忌在推举李治为太子时,其实就存了私心。他身为李世民发小,亲妹子是大唐皇后,与李家的渊源很深,因此在主观上,他缺少推翻李唐的动因。
但他又是个有野心的人,也想品尝一下权力巅峰的滋味。因此扶持一个弱势的子侄,自己以替他看护江山的名义把持权力,顺便把长孙家族打造成除李家之外的第一家族,成了他最好的选择。
他相中性格“仁懦”的李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当时李承乾本就占据太子之位,魏王李泰在经过多年经营后,也有了一定的势力,夺位呼声很高。这两人他无论投靠谁,都不过算是顺应形势,却无法凸显长孙无忌的功绩。
只有李治,一旦他把李治扶上位,那他就是对小皇帝有了“再造之恩”,用老百姓的话讲,“这样赚的人情才比较大!”
但李治终究会长大,早晚会有自己的执政思想,不可能永远受他的操控,也不可能永远任由他在朝堂上只手遮天,毕竟李治才是皇帝,是大唐名正言顺的主宰。
这就是李治和长孙无忌之间矛盾的根源。
废王立武是李治发起的权力洗牌,武则天斗长孙无忌是李治祭出的杀招
李治对权力被架空早已忍无可忍,但却没有实力与长孙无忌对抗,以他的性格,还不想与自己的亲舅舅发生正面冲突。
于是,武则天隆重出场了。
李治独木难支,他急于寻找同盟,而这个同盟必须躲开长孙无忌的势力范围。
如果让长孙无忌提前知晓自己的计划,以长孙无忌对朝堂的掌控力,李治不敢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如果大臣们都不可信,就只剩后宫了,但李治也不能拉王皇后当同盟。
第一、王皇后的身后有宗族势力集团,其舅舅柳奭又与长孙无忌关系不错,让李治很忌惮。
第二、王皇后个性耿直,能力不足,这一点从她拉武则天入宫给自己树敌和为了争宠使用“厌胜之术“等一连串蠢事就能看出来。李治如果拉她当同盟对抗长孙无忌,无异于自寻死路。
而心机深沉,手段毒辣的武则天恰恰是最好选择。
李治无疑是个很有手段的人,《旧唐书-高宗本纪》中,说李治“幼而歧嶷”,绝顶聪明。李治正是利用他的聪明成功扳倒魏王李泰,成功当上了太子。
这一次,李治利用“废王立武”风波,挑起了武则天与长孙无忌之间的仇恨,随后又在李勣的开导下,强势立武则天为后,其实就已经开启了长孙无忌必死的结局之门。
武则天果然不负所望,带着对长孙无忌的不可调和的仇恨,她一步一步为长孙无忌编制了一张大网,收网之时,就是他毙命之日。
如果武则天是李治瞄向长孙无忌的一杆枪,那许敬宗就是枪里那颗跃跃欲试的子弹
按说,许敬宗对长孙无忌应该是心怀感激的,没有长孙无忌,就没有许敬宗的飞黄腾达。
永徽六年,正当“废王立武”风波处于胶着阶段,许敬宗瞅准机会,旗帜鲜明地站在了武则天一边,因而受到李治重用。
显庆四年,武则天已经在皇后位子上坐了四年,羽翼逐渐丰满,同时她也把许敬宗一路扶上中书令的位置,权势足以和长孙无忌形成对抗。
于是到了清算的日子。
这四年里许敬宗一直努力寻找长孙无忌的破绽,有了李治和武则天的背后支持,其实这个工作很容易。如果没有,就弄一个破绽出来!
许敬宗果然“弄”了一个破绽,他从太子洗马韦季方结党案扯出了长孙无忌,形成奏章后上报给了李治。
长孙无忌谋反?
李治先是不信,后又悲痛欲绝,唯独却没有把舅舅找到面前来听他亲自为自己辩驳一下。
显庆四年四月,长孙无忌被削去太尉之职,发配黔州(重庆彭水),此时距李世民临终托孤正好过去了十年。
结论
了解了上述过程,我们自然就能得出一个结论。
长孙无忌其实并非败给了武则天,而是败给了李治,败给了权力之争。
而以长孙无忌的十年专权经历,此时权力对于他就如同一剂虎狼之药。如果权力被清零,仅是失落感,对一个常年高居人上的老人来说就足以致命。
因此即使没有后期的持续拷打和迫害,其实长孙无忌也活不成了
随后,长孙无忌的家产全部充公,近亲全部流放岭南,男子为奴,女子为婢,曾经受尽荣宠的第一家族,如今在屈辱中彻底没落。
此时距他以“谋反”罪名冤杀吴王李恪,仅仅过去了六年,吴王死前对他的诅咒还言犹在耳。
吴王恪且死,骂曰:“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我是@醉眼观唐,欢迎关注和评论。
-----
网友解答:
-----
长孙无忌不是斗不过武则天,是不敢了。唐高宗改立皇后时,他便斗过。斗的结果是他发现,李治已经不再是那个对他唯命是从的侄子了。他想安稳的度过余生,可是终究难逃一死,为什么?因为李治对他的忌惮始终存在,武则天算计长孙无忌,是得到了唐高宗认可的。
长孙无忌如何得罪了李治与武则天
长孙无忌跟随李世民打过江山,夺过皇位,做了皇亲国戚,还是三朝元老。李治能当上皇帝,还要靠他这个舅舅扶持。这时的长孙无忌完全具备了一个权臣的所有条件,为何落得流放自杀的结果?因为李治改立武则天为皇后这件事,他极力反对,结果得罪了二人,一向懦弱的李治也生出了除掉自己舅舅的心思。
高宗想要改立皇后,让武则天上位,这件事引起了朝中激烈的争执。两派争锋相对,分别是支持武则天的李义府、许敬宗等人,还有反对改立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
然而李治册封武则天为后的主意已经打定,这场争论的结果便已没了悬念。反对自己的恰恰是扶持自己上位的舅舅,李治也很纠结。他的懦弱让他习惯了对长孙无忌的妥协,然而对武则天的喜爱却超越了对舅舅的恐惧。
李治先选择了温和的方式,试图使长孙无忌能支持自己。他派遣密使偷偷送给长孙无忌金银器物各一车,绫罗绸缎十车。武则天也派遣母亲和大臣,前去乞求长孙无忌。可长孙无忌太过苛刻,也高估了自己在高宗心中的地位。拒绝了二人,也埋下了二人心中怨恨的种子。
武则天及其党羽所行,其实是得到了李治的认可
武则天上位后,对长孙无忌所做的便是报复,而且是慢慢的报复。
长孙无忌在朝中的势力盘根错节,打压的太急切,势必招致其强烈反弹。因此,武则天一边发展自己的党羽,一边剪除长孙无忌的势力
。而这一切,高宗不可能看不到。
首先是李义府违法乱纪,李义府可以说是武则天忠实的支持者,改立皇后时,便义无反顾的站在了长孙无忌的对立面。他曾经收了一个坐牢的女子纳为妾室,这女子是大理寺的囚犯,事发后,李义府直接将大理寺丞迫害死了,企图杀人灭迹。此时的长孙无忌,竟然没有理会,李义府没多久还升了官。
长孙无忌集团的核心成员来济和褚遂良,接连遭到了贬黜,而且还被冠上了图谋不轨的罪名。长孙无忌并没有对这件事,做出挽救的措施,也致使他在朝中的势力急剧缩小。
事态有条不紊的朝着武则天预计的方向发展,终于轮到长孙无忌了。李奉节状告韦季方与李巢结交朋党,本来是个不大的案子,结果被许敬宗办成了谋反案件。许敬宗是谁?是高宗立武则天为后的鼎力支持者,也是武则天的党羽。由此可见,长孙无忌谋反案完全是一场阴谋。
此时高宗的反应是怎么样的?李治听说舅舅谋反,先是“惊”,紧接着是“泣”。完全没有叫长孙无忌过来辩解一下,直接将他发配到了黔州。最终,被派去复核案件的袁公瑜等人逼死。
结语
如果长孙无忌在武则天当上皇后之后,全力一搏,也许可以反败为胜。然而他却没有这么做,是厌倦了争斗,也是对亲情的天真。
他以为退出政治舞台,埋头修史,李治便能善待他。可惜他低估了李治对他的忌惮,也忽视了李治身边的武则天。武则天对权力的贪恋,致使她网罗党羽,干涉朝政,不断清除反对自己的朝中势力。可以说,长孙无忌的死,是李治和武则天共同的意愿,一个授意,一个出力,一个功勋朝臣,就这样陨落了。
-----
网友解答:
-----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得弄清楚:
长孙无忌是何许人,他代表那方的利益。武则天代表哪方面的利益,她的政治诉求与长孙无忌有什么冲突,然后再结合初唐时的政治格局,这个问题就容易回答了。
长孙无忌是谁?
在唐朝大明宫西北隅,有个名为凌烟阁的小楼,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表彰与他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功臣而修建的。由大明宫的总设计师阎立本,按照真人比例大小亲自作画,被称为《二十四功臣图》。
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长孙无忌位列众功臣之首。隋朝末年,他从李渊入关中起就追随秦王李世民,并且为李世民策动了“玄武门之变”,将其推上皇位。不仅如此,长孙无忌更是李世民的文德皇后长孙氏的亲哥哥,正宗皇亲国戚、大唐的国舅爷。因此,长孙无忌能够做宰相三十多年,历仕三朝皇帝,可谓权倾朝野。
然而,政治的世界永远是残酷的,当你的权力到达巅峰时,也就意味着你要走下坡路了。这时候,如果无法把控跌落的速度,难免会因为摔跟头受伤,甚至被摔得粉身碎骨。
长孙无忌大概没有想到,自己最后会落得个自缢身亡的凄惨下场。
长孙无忌有什么政治背景?
一说到长孙无忌的政治背景,我们不得不先介绍一个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政治集团——“关陇集团”。
什么是“关陇集团”?
“关陇集团”这一历史概念,最早还是由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提出的。
关陇集团在历史上的崛起,得益于鲜卑人开创的府兵制的军事制度
。
府兵制在早期的核心是“兵农分离”,它不同于以往的耕战制度,士兵平日里专心练兵打仗,而农民们致力于耕地种田。
宇文泰效仿了拓跋北魏的“八部制度”,设立了八柱国为核心的政治制度。所谓的“八柱国”就是西魏时期受封的八位柱国大将军,分别为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
其中,作为皇室宗亲的元欣并没有实权(西魏实际上被宇文泰控制),宇文泰自己作为全军统帅,其余的六柱国分别设置有两个大将军,共十二个大将军,分别统率二十四支府兵。这种鲜卑人特色的府兵制,在当时展现出了高度的组织性。
这八柱国十几个将军之间,又通过家族联姻,形成了一股具有统治性的政治势力,因为他们都在关陇地区,所以,称他们为“关陇贵族”或“关陇集团”。像隋朝的杨家、大唐的李家,都是关陇集团的成员。可以说,“关陇集团”支配了从西魏、北周,到隋唐这几百年的历史。
长孙无忌出身名门——长孙氏族,其实,熟悉历史的人,一听这个家族的姓就知道是少数民族汉化后的姓氏。没错,
与李唐皇室一样,长孙家族也具有鲜卑人血统,是从北周到隋唐都赫赫有名的
关陇贵族
,政治上属于“关陇集团”。
虽然自唐朝开始关陇集团已经随着府兵制的瓦解走向没落,但是在唐初,尤其是李世民在位时期,关陇集团在政治上的地位还是不可动摇的。像长孙无忌、卫国公李靖、许国公高士廉、霍国公柴绍都具有关陇集团的政治背景。
武则天是何出身?她背后是哪方面的政治势力?
武则天老家是文水(今山西文水县),武氏家族在当时是一个介于世家大族与平头百姓之间的一个小姓。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是个做建材生意的商人,虽然有钱,但是商人在古代的士、农、工、商等级中排在社会末端。后来因为投资在太原起兵的李渊,才得以发达。但是,这依旧无法改变武家山东寒族的地位。
等等,
刚才不是说武则天是山西文水的吗?这怎么又成了山东寒族了呢?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唐朝时候的“山东”并不是指现在的山东。现在的山西、山东是以太行山为分界的。而那时候的“山东”,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那时候以崤山为界,崤山以东的齐、楚、燕、赵、魏、韩六国被称为山东六国,而崤山以西只有一个诸侯国——秦国。虽然山东六国具有各不相同的文化差异,但是,相对于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山东六国”的人们在文化上又有很多沿袭周文化的共性。
“山东六国”与“虎狼之秦”在地域文化上形成东西两大对立阵营,而后来东西的地域文化矛盾也并没有因为秦汉的大统一而被消除。魏晋南北朝后,随着“永嘉之乱”,山东士族跟随司马氏衣冠南渡后,又加入了个胡汉矛盾,又形成了关中、山东、江左三个地域文化。
在北周灭掉北齐统一北方后,宇文泰虽然吸收了山东的士族,但是在政策上依旧执行“关中本位”。因为隋唐的皇室都出身于关陇集团,因此,他们在建国时都延续“关中本位”的基本政策。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有名的开明君主,不管是关陇、山东、还是胡人,只要是人才,有真才实干,他就敢任用。因此,李世民大胆地启用了身为山东士族的房玄龄、李勣等。
再说回武则天,她属于山东寒族,所谓的寒族就是山东地区比与世家大族地位低一些的家族。
武则天与长孙无忌有什么利益冲突?
武则天出身于山东寒族,她在后宫的崛起是世家大族们不愿意看到的。当时李治的王皇后是关陇集团的人,背后的朝臣就是长孙无忌。因此,可以这么说,
武则天想上位,就必须要扳倒长孙无忌和他背后的关陇集团。
废王立武
武则天利用“小公主死亡事件”让唐高宗李治心里对王皇后有了间隙,李治想换皇后,就与几位宰相商议,没想到受到了褚遂良的坚决反对。长孙无忌虽然没有任何表态,但是,在政治上褚遂良是与长孙无忌站在一条战线上的。
李治身为皇帝,看到自己处处受制于人,以及元老重臣不合作的态度,感到深深的挫败。因此,
这件事从立武则天为后这一单纯事件的对立,升级为唐高宗和元老大臣争夺权力的斗争
。因为斗争性质的变化,武则天和唐高宗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在单纯的夫妻关系上,又多了政治同盟的关系。扳倒树大根深的长孙无忌,成为了唐高宗与武则天共同的目的。
后来,李治之所以敢废掉王皇后,是因为得到了李勣的支持。
当李治在询问李勣的意见时,李勣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这就等于说,我们武将们已经表态,宫廷斗争我们不参与。李勣也是三朝元老,代表山东士族的势力,更是手握重兵的武将。他的表态,宣告军队不会支持长孙无忌等人,这等于给李治吃下一颗定心丸。
终于,李治下定了决心,先以“阴谋下毒”的罪名,拿下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后来,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四月,将长孙无忌、于志宁、韩瑗、来济等人削职免官,贬出京师。长孙无忌被流放至黔州(今重庆市),后来自缢而死。
结语
长孙无忌没斗过武则天,是因为自身的丞相身份(相权)、政治立场、对待武则天的态度,都站在了唐高宗李治的对立面,因此,作为皇权集中的阻碍,在李勣为代表的的军方表态中立后,他也自然而然地被武则天和李治代表的皇权所消灭。
-----
网友解答:
-----
长孙无忌之死,实际上犯了封建社会权臣常见的毛病:专权、触犯了皇权
。这一点,其实当初被他诬陷杀掉的吴王李恪早就看穿:
吴王恪且死,骂曰:“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史上,凡是专权的大臣,除非他废掉皇帝自立,否则都没有好下场,即使他是皇帝的亲舅、甚至一力把外甥送上了皇位。
长孙无忌力捧李治成为太子,并受命托孤
公元643年,在太子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曾当面许诺让自己宠爱的魏王李泰上位,对此岑文本、刘洎表示支持。但长孙无忌主张立自己的外甥晋王李治,在他以及褚遂良等人的坚持下,李世民也考虑到保全李承乾的性命的原因,最终确定立性格温和的李治为太子。
长孙无忌一众大臣为何要捧存在感极弱的李治,而不是性格与李世民颇为相似的李泰?首先,李治是长孙无忌的外甥,这是私心;其次,对于大臣们而言,自然愿意在今后面对一个性格柔和、容易相处的帝王,而不是性子英武、雄心勃勃李泰,这仍旧是私心;其三,大唐当时已经够强大,选一个守成之君,也许更合适。
公元649年,李世民弥留之际,召见长孙无忌、褚遂良到床前说:
朕今悉以后事付公辈。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
然后他又对李治嘱咐道:
无忌、遂良在,汝勿忧天下!
再加上之前他划归到李治旗下的李世勣,可以说,李世民在世时,已经把他儿子的的文武班底安排妥当了。依靠这套班子,李治即使躺着睡大觉,相信大唐也会正常发展。
可怜天下父母心呐!
长孙无忌尽心辅政,却也有专权的苗头,甚至公报私仇
唐高宗即位后,面对这个自己一手捧起来的亲人,长孙无忌充满了干劲,他与褚遂良二人紧密协作,尽心尽力辅佐;而李治也牢记父亲的教诲以及舅舅的恩情,对二人投桃报李,毕恭毕敬、无所不听。唐高宗初年,君臣和谐、政令清明、百姓安居乐业,颇有贞观之风。
但大权在握,往往会使人触碰禁忌而不自知,长孙无忌身上逐渐有些不好的苗头:
其一,过于直率,不顾及唐高宗的威严。可能因为自己是皇帝舅舅的关系,长孙无忌习惯了李治对自己的尊敬,甚至也许在内心还把对方看作晚辈。对于李治的一些错误,他时常毫不留情地当面指出,甚至不顾及身边有其他人在场。
比如在公元651年,李治问诸位宰相,听说有很多官员互相关照、徇私枉法。长孙无忌直接怼了回去,他说:“这种情况肯定有,但还不至于枉法。至于小恩小惠,就算陛下你也不能免俗吧。”
他这回应方式其实犯了大忌:第一,有结党营私之嫌;第二,当面损害皇帝威严。不过李治确实好脾气,不仅不恼反而点头称是。
其二,公报私仇。吴王李恪,是李世民与隋炀帝女儿所生,他文武全才,常被李世民称作“英果类我”,甚至有立其当接班人的念头。长孙无忌对此极力反对,最终把这事搅黄,因此俩人势同水火。其后李恪声望越来越高,长孙无忌决定将其除掉以绝后患。
公元652年,房遗爱谋立荆王一事被揭发,李恪被无辜牵连,长孙无忌毫不迟疑的将他一起处斩。在临死前,悲愤的李恪发出了本文开头的那句诅咒。同时,与长孙无忌、褚遂良关系不好的李道宗也一同被杀。
与电视剧里的反面形象不同,历史上的李道宗身为宗室名将,曾兢兢业业的四处征战,为大唐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且为人低调、风评良好。
通过这次事件,长孙无忌体现出了几份“权臣”的形象。不过由于其对大唐的功劳、对李治的尽心辅佐,唐高宗对他的信任没有动摇。
不过世事无常,长孙无忌最终栽了跟头。
立后问题上的争执,让李治逐渐对舅舅专权心生厌恶
公元654年,武则天进入李治后宫,当时的身份是昭仪。她凭借着高超的手腕,利用王皇后与萧淑妃的矛盾,成功的独得李治的宠爱。
同年底,武则天闷死自己的女儿,并嫁祸给王皇后,信以为真的唐高宗决定改立武则天为后。
改立国母,兹事体大,他首先要过辅政大臣这一关。公元655年九月,李治召见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于志宁商讨改立皇后一事。由于王皇后是李世民在世时选定的儿媳,并且没有犯什么过错,长孙无忌、褚遂良极力反对;武则天甚至鼓动杀掉褚遂良,李治虽然说“遂良受先帝顾命,有罪不可加刑”,但对这二人的不满已逐渐表露。
李勣则见风使舵,当第二天李治单独问其意见时,他表示:这是陛下的家事,不用问别人。这让李治坚定了决心,他杀鸡儆猴,把褚遂良贬到潭洲后,于十月正式立武则天为皇后。
这次事件,李治虽没对长孙无忌动手,但实际上是以褚遂良敲山震虎。其后,李治任用了笑里藏刀的李义府为相,既填补褚遂良的空缺,又对长孙无忌进行一定制衡。
“谋反”,李治以毫无新意的罪名,送舅舅上路
立后一事,将李治与长孙无忌的矛盾凸显。接下来,深受李治、武则天宠信的许敬宗、李义府等人,对褚遂良、韩瑷、来济等旧臣穷追猛打,同时也是对长孙无忌势力的削弱。
公元659年,许敬宗诬告长孙无忌与韦季方等人试图“
迫害忠臣近戚,使权归无忌,伺隙谋反
”,李治听信这一说辞,竟然没有亲自见自己的舅舅进行核对,就下诏将其贬为扬州都督,流放到黔州安置。
七月,李治命令李勣、许敬宗等人进一步追究长孙无忌“谋反”之事,前去当面拷问的袁公瑜达到黔州后,立即逼长孙无忌自杀,同时,他的几个儿子也未能幸免。
就这样,如同李恪所言,凌烟阁的头号功臣、将外甥李治抬上皇位的长孙无忌,最终落得了全家男丁被杀的悲剧结局。
649接受托孤,659被杀,长孙无忌在唐高宗李治手下只活了十年。当初在力捧外甥当上太子时,他一定没想到这个结局。长孙无忌之死,看起来是因为得罪了武则天,实际上是由于他长期专权,践踏了封建帝王内心的底线。在刚刚即位之时,李治还能对舅舅毕恭毕敬;但帝王对权力的绝对垄断性,不可能允许他人长期染指。立皇后一事,彻底将舅甥之间的矛盾激发。
长孙无忌作为大唐的头号功臣,所有人都不相信他会谋反;但面对许敬宗的这一诬告,李治选择了顺水推舟。这再次证明了那句话:最是无情帝王家。在权力面前,亲情、恩情变得太苍白无力。
-----
网友解答:
-----
唐显庆四年,唐高宗李治将自己的亲舅舅长孙无忌削爵流放黔州,最终自缢而亡。
按理来说,长孙无忌位高权重,而且还是高宗的亲舅舅,是太宗的托孤大臣,怎么着都应该有个安乐的晚年,只可惜长孙无忌在与武则天的斗争中失败,有此下场。
长孙无忌之所以斗不过武则天,倒不是因为武则天多么厉害,而是因为长孙无忌自己触怒了高宗的逆鳞,换言之,长孙无忌其实只是高宗铲除关陇门阀的一个牺牲品。
长孙无忌出身显赫,乃鲜卑贵族,他从小被舅舅高士廉养大,而这个高士廉乃北齐清河王高岳的孙子,渤海高氏也是一等一的门阀大族。
从少年时代开始,长孙无忌就跟唐国公李渊家的公子李世民交好。
李世民迎娶了长孙无忌的妹妹,也就是后来的长孙皇后,长孙无忌也就成了皇亲。
隋朝末年,长孙无忌跟随李世民身边,立下不小的功劳,而且还参与了后来的玄武门之变,贞观初年长孙无忌就成为吏部尚书,封齐国公,而后直接成为了尚书右仆射,即宰相。
太宗在位的时候,长孙无忌完全就是李世民的左右手,不仅地位非常高,而且深得信任,在朝中无人能够与其相比,这样的情况,也持续到了高宗继位初期。
当年李承乾被废黜太子之位以后,李治得到了舅舅长孙无忌的大力支持,最终被太宗册立为了储君,一开始,性格孱弱的李治,朝政上处处受到了舅舅长孙无忌等人掣肘。
对于这样的情况,后世往往以为,是李治的性格过于软弱所导致,但实际未必如此。
而李治并没有直接发作,而是静静等待,直到武则天出现,废王立武的契机出现。
武则天原本是太宗的才人,在太宗驾崩后前往感业寺出家,偶然到访感业寺的李治遇见了武则天,两人原本就有旧情,之后更是直接迸发。
高宗当时宫里的王皇后,为了对付盛宠的萧淑妃,将武则天接入宫中,想要借此讨好高宗并且打击萧淑妃,没想到却引狼入室,导致了后来的悲剧。
王皇后出身太原王氏,乃名门闺秀,是太宗给李治选的妻子,因为王皇后的介入,武则天顺利回到宫廷,长孙无忌虽然反对却也没有什么办法。
然而,回到宫廷的武则天牢牢拿捏了高宗的心,王皇后想后悔却来不及了。
永徽五年,高宗想要废黜王皇后,而改立武则天为继后,引发前朝动荡。
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大量旧臣勋贵,纷纷反对高宗废王立武,王皇后若是被废,受到牵扯的并非其一个人,而是一大群世袭门阀,尤其是长孙无忌等人。
高宗为了讨好这位舅舅,带着大批的金银财宝前去登门拜访,却被长孙无忌拒绝,这种当众打皇帝脸面的行为,也加剧了高宗与长孙无忌之间的恩怨,舅甥之间关系越来越糟。
可皇帝毕竟是皇帝,高宗想要的不仅仅是换个皇后这么简单,废王立武只是个由头,他真正要做的,是将朝堂清理一番,然后将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永徽六年,王皇后与其母亲在宫中行厌胜之术被发现,高宗借故将王氏舅父柳奭贬谪。
不多久,高宗又获得许敬宗、李义府等寒门出身的朝臣支持,底气大增。
高宗再次提出废后的事情,褚遂良与长孙无忌等人还是激烈反对,但这时候的高宗,却找到了掌握兵权的司空李勣的鼎力支持。
兵权掌握在了高宗这一方,朝中大批受到长孙无忌等门阀勋贵排挤的寒门子弟纷纷倒向了武则天与高宗那一边,废王立武终究获得了成功,长孙无忌也走向了末路,有了后来的下场
。
长孙无忌斗不过武则天么?当然不是,因为跟他斗的并非只是武则天,还有高宗,长孙无忌之所以会走向失败,是因为他斗错了人。
第一,李唐皇室对于门阀力量的清剿
南北朝与隋唐时期,世家门阀掌握着朝廷的大多数权益,但是从隋朝科举诞生以后,也有不少的寒门子弟开始向上爬,进入了朝堂,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李唐皇室尽管本就出身门阀大族,但是对于关陇集团的其他成员,却十分忌惮。
门阀的力量过大,对于皇权是个莫大的威胁,必须要铲除掉,哪怕是那些外戚也不能手软。
长孙无忌反对的虽然是武则天,但这也是对高宗皇权的一种挑战,废王立武这件事仅仅是在表面上具有象征意义,背后隐藏着的,是李唐皇室对于门阀士族的不满。
第二,寒门子弟大规模崛起
隋朝开创科举之后,到了唐代,朝廷里的寒门子弟也不算少,这些人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门阀出身的人,势成水火,但他们的力量不强,难以抗衡。
而高宗与武后,就是利用了这种情况,许敬宗与李义府等人受到了提拔重用。
为了能有出头之日,大量寒门子弟投向高宗与武后一方,朝廷直接被撕裂,不再完全被世家门阀所把持,高宗与武后的手里,也就有了充足的筹码。
把门阀们都清除掉,自然要做好善后,而大量的寒门子弟,就是高宗善后的关键,只有朝廷有了安定的根本,那么长孙无忌等人,也就没必要再留下去。
第三,私心太甚授人以把柄
长孙无忌虽然是皇亲,但是他毕竟只是长孙皇后的哥哥,只有李治是他亲外甥,像是太宗其他非长孙皇后所生的子嗣,他并没有放在眼中。
房遗爱与高阳公主谋逆事件,长孙无忌故意将事件扩大,牵扯极大,席卷李唐皇室。
这对于李治来说,这个舅舅实在是有点过分了,不仅如此,即便李治主动放下身段去求长孙无忌的时候,他依旧不依不饶,这对于李治的颜面,是莫大的折辱。
废王立武成功后,李治知道若不趁热打铁,他这个树大根深的舅舅迟早要死灰复燃。
不久之后,高宗效仿当年长孙无忌的做法,以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将长孙无忌与其派系人员悉数卷入,连消带打清除出朝堂,最终彻底将皇权收回手中。
武则天的确不是个简单的人物,但是高宗前期,武则天也就是个先帝的才人、昭仪,再怎么样也不可能斗得过长孙无忌,能够斗得过他的,只有高宗。
长孙无忌乃是老臣重臣,而且还是皇亲,想要安享晚年是很容易的。
比如在高宗废王立武的时候,他没有那么激烈反对,比如他没有敲打得罪那些寒门子弟。
可偏偏高宗所有的事情都做足了,还做多了,不仅惹得朝中大量寒门子弟对其不满,也惹怒了高宗,因为在高宗看来,舅舅的做法完全就是觉得他能随便拿捏。
如果只是武则天而已,到没那么容易可以铲除长孙无忌,可关键就在于武则天与高宗是站在同一阵线的,长孙无忌不是斗不过武则天,是斗不过自己的外甥唐高宗李治。
-----
网友解答:
-----
长孙无忌的失败,其根本原因并不是武则天所致,武则天在那时,也没有这能力。长孙无忌被逼自杀的根本原因,是朝堂上进退节奏把握的错误。咱们来看一下,长孙无忌是如何从一个权努熏天的权臣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一,拥立太子,李治心中的第一丝阴影。
永徽初年,唐高宗李治的宰相长孙无忌有四个金光闪闪的身份,天子的舅舅,开国元勋,顾命大臣,首席宰相。拿出任何一个身份都促以震摄朝堂。
唐高宗李治二十二岁,按老姓说的话是雏儿。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本来没一丝希望成为太子的李治,在李承乾,李泰纷纷落马后,在长孙无忌的极力拥护下成了皇储,本就属意料之外的事。所以,长孙无忌当仁不让地就成了永徽朝的长袖善舞之人。
永徽三年,李治二十五岁。对于一个皇帝来说,这个年龄还在适应阶段。立太子一事可以说还是远在天边的事。
然而,中书令柳奭上书李治,请求立忠王李忠为太子。李忠何许人也,李治的皇后王皇后的养子。王皇后无子,认养了李忠。此举无疑是为了巩固王皇后的地位。关于这一点,唐高宗李治心似明镜一样。
问题是,不管此举是何用意,关健是李治并无此心,一是他还年轻,二是他并不喜欢王皇后。
然而,长孙无忌也递上了奏疏。看到此景,其他宰相朝臣纷纷跟上。
李治在感受到巨大压力的同时,也觉察到了长孙无忌的用心。截止到目前为止,长孙无忌即将成为拥立三个太子的人物。这也意味着,大唐朝堂上的聚光灯不仅现在,而且在將来仍然照在长孙无忌一人身上。
李治能反抗吗?不能,因为,他还没有这个实力。虽然,他心中怒火万丈,但却只能同意。
二,高阳公主一案,长孙无忌的杰作。
爆发于永徽三年十一月的高阳公主一案本不是什么重大案件。然而,就是这个不算案件的案件,在朝堂却掀起了巨浪。大批的勋贵子弟,皇室宗亲纷纷命丧于此案中。而主审此案者,正是首席宰相长孙无忌。
高阳公主是唐太宗最喜欢的公主,下嫁给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不是长子的房遗爱本就无缘世袭房玄龄的封爵梁国公。刁钻蛮横的高阳公主却一心要世袭这个爵位。
这个事情在太宗一朝就闹得众人皆知,因为,唐太宗的压制而告一段落。
李治被这桩无聊的官司闹的焦头烂额,最后,直接把房遗直,房遗愛贬出长安。高阳公主看到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直接又告房遗直非礼她。
这时,长孙无忌站了出来接下了这桩案件。
谁也没有想到,长孙无忌只是想把这个案件作为载体,他想利用此案把朝堂上的异己份子一扫而光。在长孙无忌的主审下,一桩小小的非礼案转向成了谋反案。不仅房家兄弟,就连名将薛万彻,荆王李元景,附马柴令武,吴王李恪,宰相宇文节,江夏王李道宗,左骁卫大将军执失思力都被网罗其中。
这些人,要么是原来争夺太子时不一心者,要么是和长孙无忌不睦者。
这个结果,大出李治意料之外。李治在按照长孙无忌的意图颁下诏书后,恳求长孙无忌留下荆王李元景和吴王李恪。
李治流着泪说:荆王朕之叔父,吴王,朕兄,欲匄其死,可乎?
长孙无忌冷冷地说:不可。
那一刻,高宗李治不仅仅感觉到作为天子的颜面荡然无存,凄凉,无奈和孤独之感也从心中悄然升起。
三,皇后之争,李治,武则天一同上阵。
永徽六年,唐高宗李治准备册封武昭仪为宸妃。宰相们集体反对,理由是不合旧制。唐时后宫的一品妃历来只有贵,淑,德,贤四名。宸妃是高宗特为武昭仪量身打造的。
这时的唐高宗李治,明显地觉察到大唐的九个宰相几乎都是长孙无忌的铁杆,只有一个李勣是他的人,李治感到了自己的势单力薄。很快李义府,许敬宗,崔义玄,王德俭等人来到了李治身边。
李义府很快就上了一道奏章:请高宗废王皇后,立武昭仪。唐高宗李治和武昭仪喜出望外。
永徽六年九月的一天,散朝后,唐高宗李治留下了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褚遂良。
李治开门见山地问道:皇后无子,武昭仪有子,今欲立昭仪为后,何如?
褚遂良理直气壮地说:皇后未闻有过。
李治大怒之下,拂袖而去。
然而,第二天,李治照样把宰相们留下了,话题照旧。
褚遂良激奋地说:武氏经事先帝,众所共知,天下耳目,岂可蔽也?他越说越激动,最后用头撞去台阶,说:乞求陛下,让微臣告老还乡。
李治一时间,面如死灰。褚遂良的话象一记耳光,很很地打在他的脸上。
突然,帘后传来怒喝:何不扑杀此獠?这是武昭仪的声音。
长孙无忌惊呆了。
至此,李治,武昭仪和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宰相们因立皇后之争的斗争,进入了胶着状态,互不退让。
此时,一直冷眼旁观的李勣出手了,他面见唐高宗李治,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
九月的又一天,褚遂良被贬潭州。十月王皇后被废。十月十九日,高宗李治下诏,宣布册立武昭仪为皇后。
显庆二年八月,许敬宗,李义府联名上奏: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与褚遂良暗中勾结,潜谋不轨。
高宗下诏:将韩瑗,来济,褚遂良,柳奭统统贬为司马。至此,长孙无忌一党土崩瓦解。
显庆四年四月,许敬宗又给长孙无忌戴了一顶谋反的帽子,其方法和当年长孙无忌审理高阳公主一案时的手法如出一辙。
高宗李治下诣:削除长孙无忌职务,爵位和封邑,贬为扬州都督。七月,长孙无忌被赐自尽。
其实,归根结底,长孙无忌的失败,不再与武则天,而在于她身后的皇权。长孙无忌没有篡位夺权的心思,他就是想永远当一个权臣。当这种思想和皇权相碰撞时,其溅射出的火花就足以能把他打败。
-----
网友解答:
-----
自古以来,唯有权臣才可以左右皇帝与皇后的私事。
而长孙无忌虽为重臣,却不是权臣。
他离权臣还有十万里之遥,想左右帝王家事,与武则天斗,显然就是不自量力了。
至于长孙无忌为何会败给武则天。来打一个最直接比方,大家就明白了。
假如你很爱你妻子,你觉得你妻子也很爱你,你二人正情浓似蜜时;你舅舅突然硬插一脚,要强行拆散你俩。这样,你会不会发脾气,会听你舅舅的吗?
这就是长孙无忌必败的最根本原因!
因为,唐高宗李治极其迷恋武则天,而长孙无忌倚仗舅舅与元勋的身份,强行插手帝王私事,已经引起了高宗的极度反感。
皇帝一反感,再加“枕头风”时不时吹上几下,就为他最后的悲剧人生埋下了导火索。
总结一下,长孙无忌之所以斗不过武则天,不外乎以下几个因素。
武则天有来自皇帝的坚定支持。
有了皇帝支持,那就是站队的问题了,这可不是小事。自然会有朝廷重臣见风使舵,然后倒向武则天。
因为,倒向武则天,那就是与皇帝站同一阵线,这是大是大非的大问题。
所以,长孙无忌看似位高权重,身边还有一群顾命大臣围着他打转。
实则,与正值鼎盛时期的大唐皇权一比,其实是势单力薄的很。
朝廷要拿下长孙无忌,根本无需预作谋划、调兵遣将等等操作。
只需一纸诏书,几个士卒即可办成!后来长孙无忌被贬,就是这样的。
老猾头李勣的一句“帝王家事不用问外臣”实际就是狠捅了长孙无忌一刀,给他判了死缓。
开篇说了,长孙无忌只是凭借太宗信任,高宗之亲舅的身份,借着威望而已。他不是权臣,远未到“军国大事一言可决”的权臣地位。
而当时的大唐,皇权极盛,体制也决不会允许出现这样的人物。
长孙无忌的势力,只限于朝堂之上。
皇家宫城宿卫禁军,京都十二卫禁军,边防军等等,大唐的军队全是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长孙无忌连边角都沾不上。
而军方无论宿将还是新贵,与长孙无忌清一色并无交情,甚至关系还很交恶。
当年尉迟敬德在朝廷大宴上想揍、而为李道宗所阻、没有揍成的那个人,很可能就是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初掌大权时,为清除异起,大兴冤狱,一桩“房遗爱谋反案”诛连了不知多少亲王、重臣与名将。
名将薛万彻被杀。
曾全程随唐太宗征战、立国后又参与灭东突厥,土谷浑等战争,军功赫赫的任城王李道宗,虽然其人曾得高祖与太宗二位皇帝交口称赞,也因此案牵连而被流放,病死于途中。
倚仗权力,行事不顾情面,刻薄寡恩的长孙无忌。实际早已得罪了很多人,也很难得到大唐军方好感的。
所以,高宗欲立武则天为后,因为长孙无忌等施加的压力,被迫而问计于李勣时。
然后李勣就回了一句:“此乃陛下家事,陛下一言可决,何必问外人!”
这话说的唐高宗李治,犹如茅塞顿开,恍然大悟。
而长孙无忌等,从这一刻开始,就注定要一败涂地了!
而身为皇帝之舅的长孙无忌,他最大的病,就是把已经生杀大权在握的大唐皇帝,仍然当成了那个十年前言听计从的小外甥。
长孙无忌画像。
(图来自网络)
------------------
推荐阅读:
上一篇:有哪些好看的香港老电影?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