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常用成语叫“虚与委蛇”,为什么“蛇”不读she而读yi?
有个常用成语叫“虚与委蛇”,为什么“蛇”不读she而读yi?
-----
网友解答:
-----
“虚与委蛇”是我国2000多年前产生的著名且经典的千古成语,读音xū yǔ wēi yí,出自《庄子·应帝王》,是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付。
那么,成语中的“蛇”为什么不读she而读yi 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虚与委蛇”这个有趣的典故:
战国时期,有一个学生叫列子,跟他的老师壶子一同学习老庄之道。后来,列子遇到一个叫季咸的神巫,据说他能掐会算,能知人生死存亡、祸福寿夭,很是神秘莫测,人们都很害怕见到他,听说他来了,都吓得四散逃开。
这令列子很佩服,认为他法术高明、神通广大。列子就把季咸推荐给了自己的老师壶子。
但壶子不信鬼神之说,也不信季咸那一套,就对列子说:“请他来见我,让他看看我能活多久。”列子就带季咸来看壶子,季咸看完后出来对列子说:“不好,你的老师命不久矣,最多能活10天。”
列子听后,很是悲痛,就哭着对老师说了季咸的原话。壶子听了却不以为然,笑着对列子说:“明日继续请他来看我。”
列子又遵师嘱请来季咸,季咸看完后却说:“今天你老师的气色还不错,10天内不会死,可再活1个月。”
列子同样向老师汇报了季咸的话,壶子听后神色淡定,说:“以后每天都请他来看我1次。”就这样季咸一连看了壶子4天后,竟吓得逃跑了,不敢再来看壶子了。
列子很奇怪,他问老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为什么神巫能把别人吓跑,而你却能把神巫吓跑
?”
壶子笑笑说:“这没什么,他只是有一点点能耐,就装作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普通人自然相信他,从而害怕他。
而我对他那套装模作样早已看透,从而顺从他所谓的法术假意去应付他,敷衍他,用虚与委蛇的态度对付他,使他看不透我
。他越来看我,我越装作一次次不同,后来他看出我在试弄他,就不敢张狂了,因此他越看我就越害怕,到最后便没什么法子了,就只好逃跑了。”
从以上典故中,
我们不难看出壶子的高超智慧,他听学生一番言语之后就能判断出巫师在装神弄鬼、戏弄世人
。
于是壶子通过几次与巫师虚与委蛇,终将对方的心理防线攻破,并让对方吓得落荒而逃,不敢再来骗人
。可见智慧的力量有多强大。
《庄子.应帝王》中原话,壶子曰:“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
这就是壶子评价季咸“总是以自己极有限的所知来揣度万物,而我不得不对他敷衍应对。”
而列子呢?常言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传说列子经过此事后,一下就顿悟了,
知道自己对老师的智慧啥也没学到,就回家给妻子老老实实做了3年饭
。此后对待任何有生命之物,都像待人一样恭敬,对任何事物都不敢妄称了解,只虚心求教,他像泥土一样任行自然,最终得道。
以上是千古成语“虚与委蛇”的来源~~
我们了解了成语故事,对学习古成语也就易如反掌了。那么“虚与委蛇”究竟什么意思?其中的“蛇”为何不能读作she而读yi呢?
其实,蛇在古代就是一个常见的多音字,是一字多音
。
这里有一个典籍出处,在宋朝著名的发音字典《广韵》里记载过,
当蛇表示那种爬行动物时,就读原音she;而当蛇表示“曲折通过”之意时,读音为“移”
。
显然“虚与委蛇”中的“蛇”指的是后者,读作yi,这与爬行动物的蛇关系甚少,自然也就不能读作原音she了。
那么,成语“虚与委蛇”又该怎么理解呢?
在“虚与委蛇”成语中,其实有两组通假词,我们只要了解了通假词,对学习古代成语,就很有帮助了。
虚,指虚无、虚假、不真实的意思;与,通予,是给予的意思。“委蛇”也是通假,通现代的“逶迤”,逶迤是我们很常见、熟悉的词语,意思是
蜿蜒曲折、起起伏伏
。
看到“逶迤”一词时,我很自然地想到了伟人著名的七律诗《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其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的“逶迤”,就是指五岭山这座山的形态蜿蜒曲折、绵延不绝,其意思同“虚与委蛇”中的“委蛇”并无二致。
从典故中我们可看出,
“虚与委蛇”原意是指随机应变,顺着对方的思路去应付对方
。在古代,这是一种聪明智慧,也是一个褒义词。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遗憾的是,后来这个成语引申出了新的含义,
那就是敷衍、应付了事
,词性也就发生了改变,成了一个贬义词。
(周瑜对蒋干的虚与委蛇)
但不管怎样,“虚与委蛇”给我们的启示是:
对那些不真心实意、虚情假意的人,我们的态度可以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因而虚与委蛇,也就是敷衍应付对方
。
钰姐认为认为,这倒不一定是对他人的不真诚、不坦诚,而是一种智慧且明智的做法。
在历史上并不乏虚与委蛇的智慧案例
。赤壁之战前夕,蒋干过江东劝周瑜投降曹操,结果周瑜虚与委蛇令蒋干反中他借刀杀人之计;隋末李渊父子虚与委蛇,成功取得江山等。
在生活中,我们对待家人,其实也不必过于较真以激化矛盾,可以适当虚与委蛇,这不是欺骗,而是一种善意的谎言。在职场中,面对上司的诘难,我们不能针锋相对,这时可虚与委蛇。
在为人处世方面,必要应酬我们推脱不了时,需虚与委蛇、假意应付。在战争中,如果我们处于劣势时,也可对敌人虚与委蛇,以麻痹大意对方,然后再伺机反扑……
………………
总之,钰姐认为,
虚与委蛇是一种智慧,一种战略战术,一种力量的博弈,我们不可小觑,这也是我们对老祖宗智慧结晶的传承
。
因此“虚与委蛇”大意就是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付。其近义词有“
敷衍了事、虚情假意
”等,反义词有“
心口如一、真心实意
”等, 如此我们对此成语就有了直观的了解。
中华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个千古成语就让我们学习到很多东西,如古人的智慧、为人处世的态度、人性的善恶等
。
因此,学习中华文化,领悟中华文化的底蕴内涵与魅力,你我都在路上。
以上是我对千古经典成语“虚与委蛇”的理解,仅为一家之言,作抛砖引玉之用,敬请指导,谢谢。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
网友解答:
-----
“虚与委蛇”是成语,出自《庄子·应帝王》篇中
。这个成语中的“蛇”字,读音yi。但是,为什么不读she而读yi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
。成语“虚与委蛇”中的“委蛇”是不能拆开理解的,“委蛇”就是一个词,与“虚与”结合为成语。它所表达的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蛇,而不是生活在大自然中距今1.3亿年的蛇。
“委蛇”长的样子大体是人头蛇身,并且还长着两个头
。它的身子颜色为紫色,而头部是红色。它的长度与车辕差不多。传说“委蛇”对雷声特别讨厌,每当打雷时,它都会呆立在那儿一动不动。
“委蛇”的意思就是蜿蜒曲折,跑起来拐来拐去,起伏逶迤
。后来,人们解释为随便应顺,产生了《庄子·应帝王》中的“虚与委蛇”成语,
这个成语所指的意思,就是对人虚情假意而敷衍的应酬。
“虚与委蛇”中的虚,是空,虚无,不真实而虚伪,而“与”是给予,参与。
“虚与委蛇”是讲了一个对人虚情假意而敷衍应酬的典故
。
战国时,道家的代表人物壶子和一个巫师斗法
。说是这个巫师很厉害,神神秘秘会相面,巫师扮演着似神似鬼的样子,吓得人们就怕见到他,只要一听说他来了,立刻四处逃散。
壶子听说后,不相信,认为这个巫师是虚伪的故弄虚玄。为了百姓安宁生活,壶子决定与这个巫师面对面较量。接着壶子指使他的学生列子,去把巫师找来,并对列子说,我要让他看看,我还能活多少天?
壶子斗巫师
这个巫师见过壶子后,对列子说,你老师只有10天的活头了。列子听后心里很难过,哭着对老师壶子说了。壶子却笑了笑,对列子说,明天,你再请巫师来看看我。列子遵照老师的叮嘱,第二天巫师又来了,看后对列子说,你老师运气不错,我可给你老师续命了。壶子听了列子的汇报,指令学生列子继续请巫师来看我。就这样不断地请巫师来给壶子看相,结果,吓得巫师不来了。学生列子很奇怪,问老师壶子,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巫师能把别人吓跑,而您却把巫师吓跑了呢?壶子笑了笑,回应,没啥。壶子告诉学生列子,巫师全凭着自己那点儿知识来揣测着面相,而我呢,与他“虚与委蛇”,对他的虚情假意,用敷衍应付的态度,使他看不懂我,因此,他朝着我害怕了,再也不敢像从前那样狂妄了。这就是“虚与委蛇”的典故。
“虚与委蛇”本来是随机应变,顺着对方的思路来对付对方
。可是这个典故,
引申出了敷衍了事,随便应对的新的含义
。
这个成语的关键字是“蛇”
,
这条蛇是“委蛇”,而不是大自然中的蛇,是神话传说中的蛇
。这样去解释,具有特定的新的含义。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解读“虚与委蛇”中的“蛇”字,为什么发音不读she,而读yi了。
这里的最大区别就是真实与传说,蛇是大自然活生生的动物,而蛇yi却是神话传说中的,人头蛇身的怪兽。为了区别这两个意思,因此,才有了“蛇”不读she而读yi的“虚与委蛇”的成语
。
“虚与委蛇”中蛇(yi)的读音,是由蛇(she)读音和本义引申而来的
。同时,提示读者,“蛇”字是个多音字,蛇(she)是它的本音本义,指的就是大自然中,爬行纲动物演化史上最迟出现的一个类群。而蛇(yi)是蛇(she)的引申读音读意。显然,
蛇字是多音字,多层意思
。
今天,
我们重新解读“虚与委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这个成语是在告诫人们,在社会上面对那些虚情假意的人,要有个正确的态度,对于他们的表现,能敷衍了事最好,目的不去招惹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为妙
。
-----
网友解答:
-----
“虚与委蛇”,语出《庄子.应帝王》。含义大多明白,不再赘述。
“虚与委蛇”的“蛇”,读“yí”——
简单地说,先秦的时候,就读这个音了。
复杂地说,“蛇”还读“ch픓y锓tuó”;大约隋唐以后,读“shé”。
《诗.小雅.斯干》云:“维熊维罴,维虺(huǐ)维蛇。”
汉代研究先秦古音,即以《诗经》为据。《斯干》诗里,“罴”“蛇”同韵无疑。
(甲骨文“蛇”字,同“它”)
《广韵》曰:“蛇,戈支切,音移。”
《韵补》:“龙蛇之蛇,亦读为移。”
其实,《诗经》里,已经有了“委蛇”这个词,“蛇”读为“移”。
《诗.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郑《笺》:“委蛇,委屈自得之貌。”
“委屈自得之貌”,古人亦解为“雍容自得貌”。或写为“逶迤”“委移”“威夷”“委佗”“逶迟”“威迟”等等。
(甲骨文“蛇(它)到金文、小篆等的变化”)
需要说明的是,古汉语发音,从发音部位到发音方法,与现代有很大不同。
比如,《广韵》说“蛇,戈支切,音移”,用现代汉语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以“戈”的声母“g”与“支”的韵母“i”相拼,无论如何拼不出“移”的读音。
这就是,汉语起源的久远性,加之中国 “广土巨族”的特点,使汉字虽然是世界上唯一延续数千年的同源文字,但其在字的读音上,也形成了丰富性、变动性和差异性。
(小篆中的“蛇”,是“它”的异体字)
前面说到的“蛇,戈支切”,以古汉语来“反切”,亦可读作“chi”和“ye”。
《春秋传》:“盟于殴蛇。”“殴蛇”,地名。《公羊传》作“殴虵”,音“驰”。
《集韵》:“蛇,陈知切,音驰”。
《字汇补》:“蛇,以遮切,音耶。”
“蛇”,原来音“移”,很可能因为“广土巨族”的原因,不同地域的“方言”有发音上的细微差别,天长日久,就区分出“移”“驰”“耶”不同读音了。
比如,“移”和“侈”,原来的读音一定是相同的,后来才变得似乎差别很大。
再比如,前面说到“委蛇”古时候也写作“逶迟”“威迟”,可知“蛇”与“迟”原来的读音是相同或接近的,也是后来“拉开了距离”。
为什么“蛇”还读为“tuó”呢?
因为,“蛇”字,最初写为“它”。
甲骨文中有“蛇”字,就是一条虫子的象形——也即后来的“它”字。
《说文.虫部》,收字153个,没有“蛇”字。
而《它部》中说:“它,虫也。从虫而长。”或许即是俗称“长虫”的由来。
但是,许慎在“它”字目下,又收入了小篆的“蛇”字——虫旁加它,说,“它或从虫”。他认为,“蛇”是“它”的另一种写法。
所谓“另一种写法”,即“异体字”。“虵”,就是“蛇”的异体字。也可知,“驰”“池”“弛”等,皆因“也”这个“声旁”而确定读音,又可证明古音“yí”与“ch픓yé”相同或接近。
许慎说:“上古艸凥(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
这是说,上古的时候,人们居于草地,最怕草中的蛇,所以人们相见,要问候“没被蛇咬吧”,这与“别来无恙”的道理一样。
段玉裁说,这是“它”的引申义,引申之后,读音也随之变化,于是有了“tuó”的读音,后来又有了“他”这个“它”的“俗字”。
至于“他”指人、“它”指物,又是过了许久许久之后的事了。
张衡的《西京赋》里,“感河冯,怀湘娥,惊魍魉,惮蛟蛇。”陆机的《答贾谧诗》:“我求明德,济同以和。鲁公戾止,衮服委蛇。”
《韵会》云:“蛇,本作它。汤河切。” 上述两个“蛇”,皆读为“tuó”。
“坨”“沱”“陀”“驼”之读为“tuó”,亦为引申义造成音变的结果。
《唐韵》:“蛇,食遮切。”
唐代,“蛇”,才读“shé”。这是与“tuó”这个读音不无关系的。
《集韵》《韵会》并注宋代“蛇”,读“时遮切”。
《康熙字典》注:蛇“今俗作食遮切。”
“蛇”字的读音变化,大致就是这样。
-----
网友解答:
-----
我们在形容一个人假意殷勤,敷衍应付时,常用一个成语“虚与委蛇”。但很多人将成语中“蛇(yi)”读成“蛇(she)”。那么这蛇为什么不读she,而读yi呢?
“虚与委蛇”出自《庄子•应帝王》:
“吾与之虚而
委蛇
,不知其谁何,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
翻译:我让他看到的只是玄虚幻的表象,并且随时和他应付,使他搞不清楚彼此,这就让他感觉自己变得颓靡低顺,就好比水滴那样,随波逐流,所以,最后他只有逃跑了。
在这里,“委蛇”中的“蛇”字是不读shé的,是读yí。
其实“蛇”有两个音,shé和yí。但只有“委蛇”中的蛇读作yí,其他都读she。这是怎么来的呢?
“委蛇”的蛇读yi而不读shé,是因为它的意思说的是绵延曲折的样子,这与蛇这个动物一点关系也没有。所以,有专家认为“委蛇”只是一个联绵词,它只记音而不表义。
屈原的《离骚》中:“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
委蛇
。”
宋代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六中:“二十八字之间,
委蛇
曲折,含不尽之意。”
清代朱凤起《辞通》中也有解释:“
委蛇
”也可作“逶迤”、“威迤”、“威夷”、“委隋”。
同时也有关专家考证说,蛇字之所以发yi的音,是从蛇字的上古音传下来的。宋代字典《广 韵》介绍说,如果“蛇”字 用来表示爬行动物时,读原音shé,如果“蛇”来表示“曲 折 通 过”的意思时,就读“弋支切”,读音同“移”字。
在这儿,可能有些人看的不太懂了,我简单说一下,“弋支切”是中国古代字的“拼音字母”,字典上常用,是为生字“切”音的,古时这叫切音法。
切音,又叫反切,就是给汉字的注音方法,是用二个字的第一个字的声母加上第二个字的韵母和声调,就拼成了一个字的读音,一般称切。
比如“冬”字,它的注音就是:都宗切,或都宗反。就是用“都”字的声母d加上“宗”字的韵母ong和声调,拼出dong,这就是“冬”字的读音。
所以,蛇(yi),它的注音为:弋支切,就是用弋的声母y,加上支的韵母i和它的声调,就是蛇(yi)的读音。
除了蛇(yi)有可能是古音传下来的外,也有人认为是古音通转。
明代《字汇补》中就有这样的解释:“委蛇”之“蛇”古音为“以遮切,音耶”。而“也(yě)”——“耶(yē)”——“移(yí)”,就是说蛇字最早也念yě,后来读着读着就续成yē,最后和yí相通了。
这也是有可能的,中国有许多汉字的读音,从上古音到今天,发音可以说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些字的读音今天已和它的上古音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虚与委蛇”的“蛇(yi)”,它的读音也可能就是上古音,之所以没有改变,有可能就是因为它和委字联在一起,所以,它的读音没有改变,依旧读yi。也就是说它在和委字的组词中,继续保留了它古音的读法。
但在大多数字和蛇字组的词中,蛇的读音就发生了很大改变,变成了今天的蛇shé的读音。
“虚而委蛇”的故事:
传说郑国有一个叫季咸的神巫,这个人本事大,据说可以预测一个人的死生存和祸福。
列子对此很相信,就赶紧告诉了壶子,壶子于是说:“你就请他来见见我。”
次日,列子就请来了季咸神巫,季咸看了眼壶子,就出来就对列子说:“你的先生活不了几天了。”列子一听,大哭着进屋告诉了壶子,壶子说: “那是我装的”。
后来,季咸神巫就隔一天来看壶子一次。可季咸说壶子的情况也是一次一次不一样。当他最后一次着到壶子,还没站稳扭头就走,快的连列子也没追到。
壶子笑着对列子说:“我其实就是看透了他的所谓法术,就是在敷衍他,逗他玩呢。我就是想看看这个人倒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这几次不同的表现,就让他我是在戏弄他呢,因此,他也就不好意思了,最后干脆逃走了。
这个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壶子是列子的老师,列子是跟着他学习老庄之道的。一次列子遇到郑国的神巫季咸,就介绍给老师壶子了。
这样,壶子和季咸就开始在一起斗法争高低,壶子就跟季咸
虚与委蛇
,这让季咸捉摸不透,最后只能败下阵来,落荒而逃。
列子通过这件事,就更加努力学习老庄之道,最终修炼到一种忘我的境地。
图片来自网络
-----
网友解答:
-----
虚与委蛇
蛇:多音字~she、yi皆读二声。
蛇she~爬行动物,体长有鳞,无四肢,种类多,有的有毒有的无毒。
蛇yi~委蛇~抛弃、舍弃、委弃之意。
-----
网友解答:
-----
蛇(she)是名词,指蛇。
委蛇(weiyi)是动词,指蛇爬行的样子,像是故意周旋。
-----
网友解答:
-----
中国人的成语文化
中国的成语在世界语言文化中也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历史背景、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心理状态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浓烈的民族色彩。
比如,纸上谈兵、围魏救赵、三顾茅庐等,其背后反应的是中国的历史故事;而“逐鹿中原”、“逼上梁山”、“邯郸学步”、“洛阳纸贵”等,其中多与我国的地理环境相关,还有“日上三竿”、“滥竽充数”、“雨后春笋”等,这些成语中所蕴含的信息与我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再如“文房四宝”、“高山流水”、“画龙点晴”、“入木三分”等,其中所凝结的则是文化的结晶。
此外,我们发现中国的成语多半以四字居多,这也并非偶然,而是有着特殊原因
。首先,《诗经》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力很大,它是由我们的文化圣人孔子编订的,其中的诗歌多以四字句为主,比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可别小觑两千多年前的这本诗书,从中走出来的成语,我们至今仍在沿用,比如窈窕淑女,七月流火、桃之夭夭、颠沛流离等。
其次,在中国文化的大爆发时期,也就是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时期,那个时候的思想家们所写的文章多是有韵律的散语,字数也不规整,但也是以四字居多,比如“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成语“白驹过隙”便由此而产生。还有一日千里、游刃有余、有名无实、贻笑大方、越俎代庖、朝三暮四等等,还是出自《庄子》。
再者,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以及论文中,富有哲理性的名句也常以四字出现,比如“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由此而产生“黯然销魂”,还有一些诗词名句,如“万紫千红总是春”,由此产生了“万紫千红”。
还有四字在对偶韵律上也占尽了天机,在语义上可以做到包罗万象,在体积上又不显得臃肿繁杂,也是人们喜欢使用四字成语的原因之一。
那么,在成语“虚与委蛇”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与文化呢?
“虚与委蛇”的背后
“虚与委蛇”这四个字很容易念错,因为这个“蛇”字的发音不读蛇[shé],“委蛇”的正确发音是[wēi yí],也可写作逶迤,其意就是蜿蜒曲折之状,常用来形容山川、道路、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断的样子。
蛇字的发音为何是yí?因为在上古时期的“蛇”字,在甲骨文中形似“它”字,读音是为yí,所以蛇字的发音保留的是上古时期的发音。
这个成语也是出自《庄子·应帝王》,“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谁何,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其中的“虚而委蛇”,经过演化就成了现在的“虚与委蛇”。
其中的“虚”指的是万象俱空的境界,“与”是“给他看的”意思,“委蛇”则指的是顺应事物的变化,维持一种自然的状态。故事说的是列子的师父壶子与郑国神巫季咸斗法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据《列子·黄帝》记载,郑国有个巫师叫季咸,精通巫术,他可以预知祸福寿夭,还能算出某人某年某月某日死,而且从不出错。列子对他十分佩服,于是,他对自己的老师壶子说:本来他以为老师是最了不起的人,没想到还有比老师更了不起的人。
老师壶子说,那你叫他给我看看相,算算命吧。巫师季咸第一次来看过壶子后,对列子说,我看到死灰,你的老师不出十天即将死亡。壶子对列子说,隔日再叫他来。
巫师第二次来时,壶子示以天之相,巫师又说,你的老师运气很好,幸亏遇到他,才有了转机,让他死灰复燃。列子又把巫师的话告诉了老师壶子。老师又说,让他隔日再来。
到了第三次,壶子示以全息的人之相,巫师一看壶子世间诸相应有尽有,不敢妄言。于是对列子说,你的老师心不诚,,在面相上故意隐瞒自己内心的欲念,叫我怎么看呢?列子又如实转告给老师,壶子说叫他再来。
于是,那巫师又来了第四次,这次壶子示以无相之相,巫师季咸一看,起身就跑了。列子赶忙去追,但并没追上。于是,列子返回问老师壶子,这是为何?
壶子说,人总是习惯以自己有限的所知去揣度万物,季咸与常人相比,只不过是知之较多,尤其对凡夫俗子了如指掌。凡夫俗子总是以得天道、地道、人道去与自然之道相抗,所以巫师季咸给凡无俗子看相便能做出准确的预言。
但实际不是看相者有道,而是被相者将自己真实的展示给了看相者。前两次季咸来看相时,壶子分别示以地之相和天之相,这是人之相的两种。可以看出此两种相者,已然有了混饭吃的本领。
到了第三次,当老师示以全息之相时,巫师已经看不明白了。到了第四次以自然的清净本相让他来看,他已经发现自己变成了被相者,于是就赶紧逃走了。
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看到,壶子迂回曲折的让巫师季咸露出他的真容,可见,“虚与委蛇”的原始意思指的是事物的本相,在后世的发展过程中才逐渐演变为现在的意思: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付
现在我们再来看其的“委蛇”就很好理解,实际上其中有象形的意味,就是用蛇的形象来比喻揭示本相的过程。“委蛇”在《山海经》里是一种长相奇特的蛇,人首蛇身,有两个头,身体呈紫色,头呈红色,传说,见过委蛇还能活下来的人,就能称霸天下。在《庄子》里有记载,说齐桓公就曾见过委蛇,果然后来成了一代霸主。
综上所述,通过了解中国成语的大致构成,以及常用的四字成语的原因,再简单解释“虚与委蛇”这个成语,是不是已经感觉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了呢?
-----
网友解答:
-----
虚与委蛇(xū yǔ wēi yí),\"虚假敷衍\"之意。大多数人能读对,知道为什么读yí有点难度,知道它本是褒义词的就更少了。
这里的\"蛇\"和\"祇祗衹袛\"的情况不同,后面这组是古人把自己绕晕了,\"蛇\"则反映汉文化的魅力和智慧,语义出自先秦名典。
字生意,意生境,境中藏真章。小编把\"虚与委蛇\"四个字逐个解释清楚,说说这个读音是怎么来的,想必我们会有所领域。
\"虚与委蛇\"的典故
\"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
——庄子·应帝王
语出自
列子
的老师
壶子
。当然前面有个故事,高人说话都是有铺垫的。
《列子汤问》那个列子,师从壶子研习老庄之道。有天,列子遇见一个叫
季咸
的神巫。大家知道商周巫文化盛行,关乎祭祀和占卜,那时的男女巫师地位很高。
据说季咸很厉害,知人福祸,占人生死,众人很是敬畏,其中就包括列子。于是列子就把季咸引荐给老师壶子。老师的道行当然深厚,不信季咸那套鬼神之说,并亲自验之,让季咸预测自己的寿命。
很快列子哭着回来,往壶子身上抹了一把鼻涕,\"大神说老师只能活10天\"。
壶子老师无恙,再让季咸推算。季咸说,\"壶子色润气佳,可以活个把月。\"
壶子老师: 继续让季咸给老夫测,他占不死我,我就占死他。
如此几番,季咸跑了……
列子不知就里,一头雾水。壶子老师就对列子说了上面那段话,
\"(季咸)总拿着自己极有限的所知,来揣度世间万事万物,我不得不对他敷衍应对(虚与委蛇)。
\"
壶子很清楚,季咸只是巫假神威,懂点皮毛就装神弄鬼,所以自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壶子虚与委蛇,利用曲折迂回战术引季咸一次次打脸自己。几次三番折腾,季咸自然明白壶子只是装傻,敷衍配合的目的是揭穿自己。于是,季咸溜之大吉。
可见,虚与委蛇的典故体现了壶子的智慧,与季咸这种人斗,不能正面进攻。一,陷入对方的专业领域,怎么能斗服对方?二,不值得耗费精力去认真对待。
因此,最好的办法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采取虚与委蛇的办法,简单敷衍即可,让对方去折腾,最后把自己搞倒。
虚与委蛇中的\"蛇\"为何读yí
虚
丨假装、虚假、不实之意,\"虚\"体现的是行为发出时的态度。
与
丨通\"予\",可理解为\"给予\"、\"使某事通过进行\"。\"与\"体现行为的方向。
委
丨曲折蜿蜒之貌,含蓄婉转之意,与\"直接\"相对。\"委\"体现行为的方式。
蛇
丨今天它有两个读音,shé和yí。只有在\"虚与委蛇\"和\"委蛇\"两个词中读yí,其他读shé。注:委蛇,原为山海经的蛇兽,又引申为\"曲折委婉状\",可形容自然地貌,心理态度,言谈风格,举止行为……
委蛇循河,至北海涯。
——汉·焦延寿·焦氏·易林
宋代陈彭年和丘雍主编的《广韵》释义说,
当\"蛇\"表示\"曲折通过\"时,其读音为\"弋支切(三个韵名),音移\"。
再看\"虚与委蛇\",可以拆分一下: 以虚假的态度\"与\",以曲折的方式\"蛇\"。
很明显,这里的\"蛇\"为动词,表达动作行为,像蛇那样曲折移动,而不是说蛇这个吓人的破玩意。按照《广韵》释义,虚与委蛇中的\"蛇\"应读作yí,而不是shé。
清朝朱凤起主编的《辞通》提到,\"委蛇\"可写作\"逶迤\"。刘禹锡《洞庭秋月行》有句\"山城苍苍夜寂寂,水月逶迤绕城白。\"
\"逶迤\"都带\"辶\",形义都很符合我们的认知,意思与\"委蛇\"并无区别。实际上,\"迤\"字并没和\"蛇\"脱离关系。\"也\"最初就表示\"蛇\",并有含蓄委婉之意。
今天我们常用\"逶迤\"代替\"委蛇\",但是当用后者时,只能读yí。
写在最后
有些古字词今天看起来很别扭,但不代表就是古人误写误读。今天\"虚与委蛇\"变成贬义,自有合理性。虚情假意,拐弯抹角,磨磨唧唧,人们都讨厌这种行为。但是,我们有必要了解它最初折射出的智慧和思维。
静态看爱好,交往看言行。身处人情中,不能孤立地评判一方,要看互相关系,甚至环境。见踩他一脚,你就说我小气。难道你不看他先拿砖头砸我脚趾头?
老子说,和光同尘。
庄子说,虚而委蛇。
孔融荐祢衡与曹操,衡骂操。曹操未怒,遂荐衡与刘表,衡骂表。刘表不嫌,遂荐衡与黄祖。衡骂祖,祢衡卒,时年25。
-----
网友解答:
-----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很多字用在不同的词语或成语中,同字却不同音,也不同义。例如参差(cī)齐、乳臭(xiù)味干、含情脉脉(mòmò)、虚与委蛇(yí)等等。
这些读音往往和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读音相差悬殊,也很难让人记住,就像虚与委蛇中的蛇(yí),和生活中常用的蛇(shé)字读音,这中间就有着判若云泥之差别。
蛇(yí)和蛇(shé)貌似也把一个简单的字变得更加的复杂了,为什么蛇(shé)字放在虚与委蛇(yí)这个成语中,便要读(yí)音了呢?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
我们可以来了解一下这个成语背后的典故,虚与委蛇(yí)最早出自《庄子·应帝王》,意思是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它是由一个什么故事引申而成的呢?据说在春秋时期郑国有个占卜识相十分灵验的巫师,名叫
季咸
,此人知道人的生死存亡和祸福寿夭,
预卜的年、月、旬、日都准确应验,仿佛是神人。由于季咸太过神乎,郑国的很多人见了他便躲,害怕让他看到一眼就算出了自己的死亡和凶祸。
郑国有个灵验的大巫师
这可都不是什么好事,知道了反而心中惴惴不安。可
壶子
的徒弟
列子
听说有此等高深的巫师存在,他却从内心折服。
回去便在师傅面前夸炫了一番,并在壶子面前直言,原先我以为师傅的道行最为高深,如今又有更为高深的巫术了。
壶子一听这话大为不爽,我教给你的东西还只讲了道的外在,还未讲道的实在,你用所学到的皮毛就跟世人相比较。
而且一心求取别人的
列子
信任,因而让人洞察底细而替你看相,这怎么行?壶子把列子批评了一顿之后,便让他把季咸叫过来,
表示要亲自会会他,让他给自己看看相,到时你就知道真相了。列子约了季咸来拜见壶子,一连见了四天。
第一天:
季咸看了壶子的面相,大惊失色的对列子说:“呀!,你先生快要死了!我观察到了他临死前的怪异形色,神情像遇水的灰烬一样”。
季咸第一次给壶子看相
这番话把列子吓得惊魂失色,急哭了他,他伤心地把这些话告诉了师傅壶子,壶子有条不紊地将原因告诉了列子,
“我刚才就是故意将那样寂然不动的心境显露给他看,他恐怕只能看到我闭塞的生机”。如果不信明天再试试。
第二天:
列子又按照壶子的吩咐,约季咸巫师来看相,这次季咸一看壶子的面相大有改观,回去时他对列子说:
列子第二次带季咸给壶子看相
“幸好你的先生遇上了我,征兆减轻了,有救了,我已经观察到他闭塞的生机中神气微罢的情况”。
列子回到屋中,又把季咸的话告诉了壶子,壶子又向列子亮了剑,他说:“刚才我故意将天与地那样相应的心态显露给他看,
名声和实利等一切杂念都排除在外,而生机从脚跟发至全身。这样恐怕就是他看到的我的一线生机”。现在你明白了吧,若不信,明天再叫他来一试。
季咸第三次给壶子看相摸不着头脑
第三天:
列子叫来了季咸巫师,一看面相他有些摸不着头脑了,今天他看到的面相答案是:“壶子的心迹不定,神情恍惚,今天他的这种面相我看不了,要等他心迹稳定后才能再看”。
列子又把这话告诉了壶子,壶子说,这又是我故意的,刚才我把阴阳二气均衡而又和谐的心态显露给他看。这样恐怕就是他看到我内气持平的生机”,明天你可以再试着叫他来看看。
第四天:
列子果然又叫来了季咸,季咸一进门还未站定,就不能自持地跑了,列子也没有追上,让他跑掉了。
第四次季咸直接被壶子吓跑
季咸逃跑的行为让列子十分的疑惑,从来都是巫师吓人,这次巫师竟然被壶子吓跑了,之后壶子又跟他解释道:
“起先我显露给他看的始终未脱离我的本源。我跟他随意应付,他弄不清楚我,于是我使自己变得顺从,所以他逃跑了”。
从这一个典故中,我们不难看出壶子的超凡智慧,他从学生那得知有巫师这号人物存在,就知道是在装神弄鬼,戏弄世人。
壶子给列子传授道理
季咸巫师以自己极有限的所知来揣度万物,是自信过了头,于是壶子通过此次对巫师的虚与委蛇将他的心理防线攻破,把季咸吓得落荒而逃,也不敢再来欺骗世人。
这就是藏在成语虚与委蛇背后的故事,也是这个成语的根源和出处。了解了这个成语典故和意思之后,我们再研究它的读音,虚与委蛇(yí)中的蛇为什么不读(shé)而读(yí)呢?
一、“蛇”字是多拼字
为了搞清楚这个字的读音,我特意去查阅了新华字典,在字典中蛇有两个读音,一个是(shé)音,另一个是(yí)音。
中国多音字
当这个字念作蛇(shé)时,表示的是一种爬行动物,身体圆而细长、有鳞、没四肢。种类很多,有的有毒。吃青蛙等小动物,大蛇也能吞食大的兽类。
那读作蛇(yí)时,又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在字典上并没有详解,只写了个见1412页【委蛇】。
我们把目光再移到字典中的1412页,找到委蛇(yí)这个词组,委蛇(yí)它有七种基本释义:
汉字多音多义的演变
1、绵延屈曲的样子。
2、曲折行进的样子。
3、迂远的样子。
4、雍容自得的样子。
5、随顺、顺应的样子。
6、古代传说中的蛇。
7、草名。
一字多义
从这个字典上的解释来看,蛇字就是一个多拼字,读蛇(shé)作名词用,读蛇(yí)时,不能单独使用,与委组成固定搭配,蛇(yí)才有其意义。
从而我们也可以根据虚与委蛇(yí)背后的故事可得知,委蛇(yí)在这个成语中就是随机应变,顺着对方的思路来对付对方。
之后根据这个典故又引申出了敷衍了事,随便应对的新含义。因此在读音上也由蛇(shé)的本音引申出了(yí)的读音,是为了区别两者之间的不同意思。
一字多音
二、“委”与“蛇”组成一个联绵词读(yí)
在汉语中,有一种词叫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例如窈窕、玲珑、委蛇等组成的词语都是联绵词。
像蛇在委蛇这个词语中,不读(shé)也不指爬行动物,因为联绵词是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组成词的两个字只表音,而不表义,
往往一个联绵词也有多种写法,比如委蛇还可以写作委它、逶迤、逶蛇、威夷等词形,在读音全部读作wēiyí,含义也都是绵延曲折的样子。
联绵词
当然在这其中,还存在一个名字意动的用法,也就是把名词动用。这会从一个字的本义上引申出新的解读,
有了新的释义,根据其意思的变化为了能够更好地区分和理解,也就引申出了相对应的读音。
三、蛇(yí)是古音的延续
蛇在古代就是一个多音字,宋朝最著名的发音字典《广韵》就有记载:
古典记载
当蛇这个字表示那种爬行动物的时候,就读原音,当蛇表示曲折通过时,读音戈支切,同“移”。
也就是说在特定意境下有特殊的读音,不仅在古代汉字中很常见,现代也是屡见不鲜。例如“乐”字,表示快乐的时候读lè,
表示音乐的时候读yuè,表示喜好欣赏之意时读yào,用于地名时又读lào了。
汉字读音考研
\"委蛇\"有很多的例子,《楚辞·离骚》:“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
委蛇
。”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六:“二十八字之间,
委蛇
曲折,含不尽之意。”
清唐甄 《潜书·匪更》:“
委蛇
合度,是谓从旧”。在这里说的都是绵延屈曲的样子,就读wēiyí。在明朝的《雅虐》笑话集中,还记载了宋朝欧阳修外甥关于蛇
(yí)字读音的一个笑话:
欧阳修有个朋友叫刘原父,两个人经常斗嘴调侃。刘原父晚年娶妻,欧阳修就调侃他老牛耕不了地,刘原父就找机会反击欧阳修。
欧阳修被调侃
刘原父带欧阳修的外甥读书,读到《毛诗》里“委蛇委蛇”这句时,告诉他这个“蛇”字读
(yí)
。第二天这位小朋友在路上看人耍蛇,很晚才到家,大家就问他怎么回来这么晚。
小朋友说:“我刚在路上看见有人弄小姨,先弄了大姨,又弄了小姨,所以回来得晚。”一群人哈哈大笑。
这位小朋友的大姨和小姨都是欧阳修的妻子,欧阳修先娶姐姐为妻,后来姐姐病故,又娶了妹妹为妻。
刘原父玩段子的高手
刘原父为了报欧阳修的一次调侃之仇,他居然利用蛇字的读音就有力地回击了欧阳修的调侃,欧阳修只能甘拜下风吧!
这个故事虽然有点小污,但是也可以从侧面证明,在古代“蛇”在\"委蛇\"中就是读yí音,所以还用得着奇怪吗?蛇读yí音,也是古音的延续。
写在最后
汉语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最具魅力的语言文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体现在字的意境中,还体现在了字的读音上。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
同一个字用在不同的场景词语中,就会有其玄妙的变化,一字多音多义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很常见。
也难怪老外一学起我们中国的多音字,就会闹出很多笑话来,这也怪不得人家,我们中国文字的深邃并不在于只了解到一个字的表面。
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是需要下点功夫才能摸索清楚的。好了!旁话说了很多,最后言归正传。还是要回到“虚与委蛇”这个成语上来。
这个成语中的蛇为什么要读(yí),我们已经解释清楚了,但这个成语的意思还需要再强调一遍,这个成语教给我们的是一个做人的道理。
在生活中,或是在职场中,面对季咸那样的人,我们就可以学习壶子老师的手段,用应付顺从的方法去打心理战,这也叫做“虚与委蛇”。
但是把“虚与委蛇”放在今天,它的引申意思已经赋予了他更多的贬义色彩,指对人假意殷勤,敷衍应付。
对于季咸那样的人,同意适用,但是对于以诚相待的人,我们就不能虚与委蛇了,应该返还一份真诚,另外还有一个就是,做人不能虚与委蛇,而是要从心出发,当然季咸那类人依然除外。
我是彩虹之南R,感谢您的阅读!
-----
网友解答:
-----
虚与委蛇,
xū yǔ wēi yí,
假意跟人附和,敷衍应付。
语出
《庄子·应帝王》
:“ 壶子曰:‘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
成玄英疏:“委蛇,随顺之貌也。至人应物,虚己忘怀,随顺逗机,不执宗本。”后因谓假意殷勤、敷衍应酬为“虚与委蛇”。
委蛇实为“逶迤”,亦作“ 逶迆 ”。蜿蜒曲折;拐来拐去的意思。
1.曲折绵延貌。
《淮南子·泰族训》
:“河以逶蛇故能远,山以陵迟故能高。”
《文选·扬雄<甘泉赋>》
:“梁弱水之濎濙兮,躡不周之逶迆。”李善注:“迆,音移。”吕向注:“透迆,长曲貌。”迆,一本作“蛇”。唐卢纶
《与从弟瑾同下第后出关言别》
诗:“杂花飞尽柳阴阴,官路逶迤緑草深。”
2.曲折行进貌。
《楚辞·远游》
:“方螭虫象并出进兮,形蟉虬而逶蛇。”蛇,一本作“迤”。
《史记·蒙恬列传》
:“於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宋王安石
《阴山画虎图》
诗:“逶迤一虎出马前,白羽横穿更人立。”
《红楼梦》
第二六回:“这里贾芸随着坠儿逶迤来至中。”
3.游移徘徊貌,徐行貌。三国魏李康《运命论》:“俛仰遵贵之颜,逶迆势利之间。”南朝梁江淹《别赋》:“舟凝滞於水滨,车逶迤於山侧。”迤,一本作“迟”。唐卢照邻《登封大酺歌》之三:“翠凤逶迤登介丘,仙鹤徘徊天上游。”唐徐凝《浙东故孟尚书种柳》诗:“孟家种柳东城去,临水逶迤思故人。”
4.舒展自如貌。《楚辞·远游》:“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
逶蛇
。”王夫之通释:“
逶蛇
,音威夷,曲折自如貌。”《汉书·礼乐志》:“票然逝,旗逶蛇。”颜师古注:“
逶蛇,旗貌也
。”三国魏阮籍《咏怀》之九:“芳树垂緑叶,青云自逶迤。”唐杜甫《九日寄岑参》诗:“君子强逶迤,小人困驰骤。”
5.顺应自得之貌。《隶释·汉费凤别碑》:“汉安二年,吴郡太守东海郭君,以君有
逶虵
之节,自公之操,年卅一举孝廉,拜郎中,除陈国新平。”《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各装美貌逞逶迤,尽出玉颜夸艷态。”唐杜甫《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广》诗:“掌中琥珀钟,行酒双逶迤。”仇兆鳌注:“双逶迤,指送酒佳人。”参见“逶迤退食”。
-----
网友解答:
-----
“虚与委蛇”是一个很常用的成语,意思是敷衍了事,随便应付。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原故事也很简单,说战国时道家的代表人物壶子和一个巫师斗法。本是正面的意思,就是说随机应变,顺着对方的思路来对付他。但现在用的却是引申出的负面的意思,就是敷衍了事。这个“蛇”字它是一个古音的延续。“蛇”在古代就是一个常用的多音字,宋朝最著名的发音字典《广韵》里说,当“蛇”这个字表示那种爬行动物的时候,就读原音,当“蛇”表示“曲折通过”时,读音为弋支切,同“移”。
------------------
推荐阅读:
期货上交所交商品交易费了,代理开户公司还要收费吗?要如何办理?
上一篇:乡镇上那些卖散白酒的一天不见几个人买,为什么不关店?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