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因为腐败还是武器落后?
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因为腐败还是武器落后?
-----
网友解答:
-----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如果说建国前的近代海战中,甲午海战确实武器差距较小。
我们看看著名的中法海战马江之役。
当时法军的军舰清一色装备了后装炮,而福建水师还是使用前装炮。
前装炮需要从炮口装填弹药,不但射速非常慢,精度和威力也远远不如后膛炮。
实战中,法军后膛炮射速是福建水师好几倍,双方根本没法打,火炮有代差。
在说抗战系列的少量海战,由于日军拥有航母、战列舰、巡洋舰等大量军舰,国军最大仅为轻型巡洋舰,排水量还不如日军的大驱,根本无法打。
然而,甲午海战期间,中日双方军舰大体是同一时代的。
双方除了速射炮有差距以外,其他军舰并没有太大区别。
而当时北洋水师海军也装备了3门速射炮,并非完全没有装备。
那么,为什么北洋水师为什么输的这么惨?
主要还是装备更新的迟缓。
北洋水师的军舰在6到10年前,实力不亚于联合舰队,甚至北洋水师还占优些许优势,比如说强大的铁甲舰。
关键在随后6年,北洋水师不但没有购买一艘新式军舰,连军舰武器更新也基本停止。
而19世纪末期,恰恰是海军技术突飞猛进时代,每隔10年左右就要全面升级武器一遍。
而日本联合舰队接近一半的主力舰,全部是在最近6艘购买的,性能很强,除了北洋水师两艘铁甲舰以外,可以说日军这些新军舰可以压倒其他所有中国老军舰。
就这一条,北洋水师就败了五六成。
但如果北洋水师及时更新武器装备,必须更换中口径速射炮,还是能够大大提高战斗力。
自然,单纯更换速射炮也难以挽回败局,终究可以给日军造成更大的伤亡。
实际上,联合舰队虽在黄海海战中没有一艘被击沉,但松岛、比睿、赤城、西京丸4舰受重伤。自然,这里面只有松岛号一艘是主力舰。
如果北洋水师有了速射炮,可能对剩下的7艘日军主力舰造成重伤,比如打掉击中2到3艘,那么海战局势也会不同。
其实,包括吉野号在内,日军其他几艘军舰也被击中,只是没有受到重创而已。
其实,海军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类似于一场长跑,绝非八年十年的建设就能搞定的。
所以,海军的强弱,其实就是一个国家的强弱。北洋水师的外强中干,就是满清国家的最好表现。
-----
网友解答:
-----
一句话,甲午战争败在政治上!
应当承认曾国藩、左宗堂丶李鸿章是在清朝统治者无满州人可用的情况下,由于军功,走上了政治舞台,在当时掌握了相当的权力。
而慈禧却防贼一样防着汉人,这一点都心知肚明,所以曾国藩在剿灭太平大国后,上书朝廷裁撤湘军,以宽其心。作为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政治智慧并不在老师之下。虽然得到慈禧太后倚重,但是他并没有国策决策权。北洋水师是在清廷给政策不给经费的情况下创建的,当时来说海军实力并不弱于日本。从陆战上看,大连湾炮台,修建用了7年时间,有6座炮台,共架设120余门加农炮、野炮和行营火炮,即使民国时期的上海,火力也不过这个水平,能说大清武器落后吗?
但是就是因为君臣不同心,最终导致了甲午战争的失败。
首先,看看最高权力掌控者一一慈禧,一个妇道人家,除了会玩权术,哪儿有着人待见的地方,至于军事就是狗屎。北洋水师经费本来就少,朝廷为了给她修园子,还反抽经费,因为慈禧太后说了:“谁让我六十大寿过的不开心,我就让他一辈子不开心”。
甲午海战前,日本天皇为筹措海军经费,尽然通过节食来省钱,以致传扬出去,日本举国沸腾,全体国民尽一切可能捐款。没有收入的少女们尽然到妓院卖身来筹钱支援海军建设。
反观大清,北洋水师的建设成了李鸿章一个人的事,不但没有人给予实际支持,还有朝廷那一帮老朽不断出难题掣肘。比如身为帝师兼户部尚书的翁同龢,一再上言,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不应再增加一枪一炮。
日本的海军部负责人都是专业海军成长起来的,有海军系统理论知识武装的专才。比如东乡平八郎,是具有高度素养职业海军指挥官。而清朝的海军部全是一帮门外汉,他们执掌海军不是用来指挥打仗的,而是用来平衡权力的,这样一帮人执掌着清朝海军,焉有不败之理?
再说说李鸿章,搞政治有一套,但是治军的能力就差多了,他那一帮淮军子弟军纪败坏,抽烟狎妓,克扣军饷,无恶不作。本来有限的军饷没有用到正途上,不但缺弹少药,且兵无战志,这样的军队装备再多吨位的军舰又有何用?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管带丁汝昌旱鸭子下水,因为是自己的人,用着顺手,由陆军改行海军,且能力平平。这样的人不在少数,这样的队伍跟接受严苛正规训练、斗志昂扬的日军怎能相比?当然,也有邓世昌这样具有军事才干的忠心保国的将领,但毕竞极少!
中日甲午海战,是关乎两国国运的亚洲争霸、世界地位之战,日本举国视为生死存亡之战,而清廷根本无人重视,正是这个原因,李鸿章也就没有太大的思想压力。想想当时的政治形势,清廷多方面掣肘,光绪帝和慈禧想法又不一致等许多因素都在左右着这场战争,所以说即便败了,李鸿章总能找出一百个为自己开脱罪责的原因!
话又说回来,这场战争打赢了怎么样,打不赢又怎么样?一个坏了心肠的恶妇指望下面的人一副赤肠地保着她,恐怕不太现实,况且曾国藩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
战争是什么?是政治的延续。所以甲午战败,就败于政治。这里慈禧有60%的责任,是她构建了这种政治气氛。其次是光绪帝,有30%的责任,战端开启后,没有组织力量,形成强有力的反击,而且瞎指挥。至于李鸿章有10%的责任,他不过是满清的一枚棋子而已,他能力再强,在当时的条件下,也扭转不了既定的败局,更何况他也没有这个心,又没有这个军事能力呢?
-----
网友解答:
-----
甲午战争是最大的国耻,因为它是中国被亚洲国家、而且是曾经以中国为师的蕞尔小国打败。
甲午战争不是败在武器上,甲午战争中有个大连湾炮台,修建用了7年时间,有6座炮台,共架设120余门加农炮、野炮和行营火炮,即使民国时期的上海,火力也不过这个水平,能说大清武器落后吗?
当时的军备水平,武器即使有点差距也不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个大家只要参考一下英国和阿富汗战争就能得出结论。
甲午战争主要是败在了统帅的能力和品德上。
这场战争大清领导人有责任,但责任远没有军队统帅大。就像美国总统不懂军事需要顾问和国防部长一样,统治者不可能都是拿破仑精通军事。
如果说庚子之变慈禧是一意孤行,昏招叠出,让将帅们无能为力的话,;甲午战争慈禧并没有太多的干预。
所以说,这场战争的主要责任人就是李鸿章。
指挥失误
作为一国的最高军事统帅,脑子里就像浆糊一样浑,一心想的是如何避战。
比如李鸿章爱将叶志超任命为清军主帅,带兵赴朝前非常胆怯,托人说情不想到前线。
李鸿章安慰他说:\"亦未必便战,何怯!\"
这就是说,李鸿章就没有抱定跟日军决一雌雄的决心。李鸿章如此,这仗还怎么能打赢?
再比如,战争爆发后,袁世凯致电李鸿章请求援兵说牙山兵力不足。李鸿章不但吧增兵,还告诉叶志超不要挑衅日军:“鸿章恐违约增彼增兵籍口。勿许,并戒志超勿启衅。”
这哪里是在打仗,分明是进行一场友谊赛,这样的仗不输就怪了。
纵容投降
李鸿章在平时脑子里想的不是国家的最高利益,而是想着在军队中安插亲信,如何保存实力,纵容部下当逃兵。我们可以举出其中一些例子,看李鸿章是在甲午战争中是如何做的。
李鸿章爱将叶志超,安徽合肥人,入朝清军主帅。
甲午战争中跟日军一接触就向国内逃跑,狂奔500里,直至鸭绿江边:\"迳定州,亦弃不守,趋五百馀里,渡鸭绿江,入边始止焉。\"
奇葩的是,战争结束后,清廷要治他的罪,李鸿章竟然敢冒风险竭力袒护:“奏请留营效力,不许”。最后此人逃脱制裁,得以善终。
龚照玙,安徽合肥人,李鸿章亲信。
1890年在李鸿章力荐下,总办旅顺船坞工程,甲午战争负责前线军务。此将得知金旅之战清军失利后,就借口粮饷不足、津旅电讯中断,乘海军广济轮一路狂奔逃往烟台。
战后清廷于要将其治罪,但是此人跟叶志超一样逃脱了制裁,得以善终。
黄仕林,安徽合肥人,李鸿章爱将。
在甲午战争中,黄仕林率军镇守旅顺黄金山海岸炮台。
日军进攻之前,他就召集将领开会,公开告诉大家旅顺守不住,我们要留退路。
日军炮声一响,黄仕林吓得屁滚尿流,穿着早已准备好的便服,坐上事先准备好的小船逃之夭夭。
战后,黄仕林被捕入狱,可此人不但没有被治罪,连降级都没有,担任了武卫军统领。
赵怀业安徽合肥人,淮军将领。
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担任旅顺前敌营务处总办,所部1.3万余人镇守旅顺。如果凭借坚固的炮台。
此君在镇守大连湾的时候,拥有那么先进的火炮,但一炮没发就溜了。
后来安排他镇守旅顺,此君再次不战而逃。而且大敌当前,此君不是想着抵抗而是忙着倒卖军粮、中饱私囊。
战后,赵怀业同样逃过一死。
清军高级将领相当一部分都是淮军将领,表现基本一样,都是畏敌如虎,但下场也大体相同,都安然无恙。这些将领带领的军队如何战胜日军?
李鸿章拿着大清俸禄,用人失当,自己手下出了这么多逃兵,应该对朝廷赶到愧疚。
但是战后李鸿章竟然毫不畏惧,还敢为这么多逃兵开脱,让他们逍遥法外,古今中外没有例外。
情报工作不到位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李鸿章作为清军最高统帅,不但对日军的战略和动态一无所知;对前线战况和清军动向也浑然不知。
叶志超在朝鲜打败仗之后,谎报军情:\"成欢之役屡胜,倭死二千多人,叶兵死二百余人\"。
李鸿章竟然信以为真,向清廷为其请功,赏银2万两犒军。
耳聋眼花到这种地步,如何能指挥军队作战?
孙子在《军争篇》中提出:“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也意思是说,在交战前,不但要准确掌握敌方具体战略意图,还要摸清交战国的全部情况和作战地区的环境。
日军在这方面就做的非常到位,简直完美无缺。
日本甲午战争爆发前几年,就在中国建立了庞大的情报网络,从清廷最高权力机关,到穷乡下农村,几乎无孔不入。
对大清的风土人情、腐败内幕、派系斗争、陆军实力、装备情况、地形地貌,甚至各处清军将领的个人信息,都了如指掌。
更叫人细思极恐的是,日本在制定进攻辽东半岛的后路包抄计划中,日本间谍宗方小太郎、藤崎秀等曾亲自去实地侦察,摸清地形,提出建议:“先取大连湾附近之大窑口,再进而围攻大和尚山和石门村,占领金州,以绝旅顺后路。”
日本间谍关文炳通过自己多年对荣成湾的了解,觉得此处是最佳登陆地点,提出了具体到无法再具体的登陆方案:龙须岛落风沟东北的浅滩地把守兵力薄弱,又属于泥底海滩,船只抛锚非常方便,日军汽艇能够开到离岸只有3米的地方,舢板能够直接停靠,同时岸上遍布丘陵,可以掩护登陆的日军。
综上所述,甲午战争失败,清军不是败在了装备上,而是败在了军纪腐败、指挥失误和工作失职。
-----
网友解答:
-----
腐败导致的武器落后,二者是连体双胞胎。可惜华夏将士,满腔热血捐给腐败朝廷,一身忠烈毁于邪恶强盗,清廷何不亡也。
-----
网友解答:
-----
甲午战争主要是腐败造成的,如炮弹内不装火药,装的是沙子,哪能打得赢敌人。
-----
网友解答:
-----
甲午战争是两种体制的国家之间的战争。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开始学习西方现代体制,学习西方技术,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国家逐步走向现代化;日本也成为了当时亚洲唯一的现代化国家;发展现代产业,建立现代教育体制,逐步成为当时的“世界列强”之一;整个国家的国力、实力、军力在全面上升。当然,也很遗憾,日本选择了侵略扩张的道路,压迫、奴役其它亚洲邻国,掠夺别国的资源。
反观当时的大清王朝,那可是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除了购买了一些军舰,其它方面,与一个现代国家的标准,相差很远;从政府到官员再到普通百姓,根本没有现代意识,也没有现代体制,现代制度,也没有现代的产业。
当时的日本和清王朝,一个是现代的强国,一个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发生了全面战争,谁胜谁负,结果是很清楚的。
-----
网友解答:
-----
内部的不稳定和争权夺利,如果李鸿章是满族旗人,结果可能有大不同。
慈禧当政后,重用汉臣,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唐廷枢等汉人地位越来越高,一些满族大臣心里是不满的,对他们可以说百般刁难。
翁同龢是光绪帝的老师,影响力非常大,他不但和李鸿章有仇,而且是反对洋务运动的老臣。他不想李鸿章之类的汉臣做大做强,处处刁难,北洋水师的建设多年停滞不前,新战舰、新武器不能及时更新,眼看与其他国家的舰队拉开差距。有人把责任推给慈禧,其实慈禧六十大寿是准备了很大的排场,但是因为战事紧急,最后还是在慈宁宫简单的度过。关键是,给北洋水师的军费已经准备好,天津花旗银行躺了很久了,但是并没有拨到北洋水师,这其中捣鬼的就是翁同龢这个老家伙,他百般阻挠,强硬干涉,是这笔钱迟迟不能到位。李鸿章干着急没办法。
其是北洋水师与联合舰队舰船和武器并没有多大的代差,如果经费充足补充两艘快船,增加几门速射炮,对陈旧设备进行一下系统的维修,弹药准备充足一点,不一定就会输,但是事实很残酷,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这场战役还有一个关键原因,那就是准备不足,清政府从上到下都认为打不起来,特别是清政府做出一点让步的情况下,日本联合舰队并没没有碾压北洋水师的实力,打起来即便是胜了,也可能是惨胜,所以清政府这面,甚至主帅李鸿章都认为打起来的可能不大,大多是虚张声势罢了,这也是开战后被打的措手不及的原因之一。
战争史综合国力为基础的,上下一心,准备充足,将士有赴死之心,民众有护国之志,即便是在武器装备上落后一点也不至于如此惨败,即便是水军失利,也不至于让敌军长驱直入,在我们的国土上耀武扬威。大清从搞洋务运动开始,经济有所复苏,甚至出现中兴局面。虽然不是特别富裕,当时钱也并不是挤不出来。但是清朝的统治已经出现了很多问题,各种思潮涌动,守旧派、革新派、立宪派众说纷纭,满汉关系外松内紧,一些满清遗老处处掣肘。这样问题重重的大清,怎么能打举国之战?输可以说是必然,看似某个原因导致,但是原因背后牵连许多问题,不能只看表面。
-----
网友解答:
-----
分析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先要搞清楚甲午战争不仅仅是海战,也不能光看慈禧太后挪用水师经费修园子,舰炮没换新式的,鱼雷不重视也不多之类的。
首先,甲午战争中最广为人知的北洋水师与日本海军打海战,但这不是全部!
双方在朝鲜半岛打过陆战,在中国的辽东半岛也打过仗。
战争第一阶段在朝鲜半岛打了2个月的陆战,战役第二阶段在辽东半岛也打了差不多2个月的陆战。
这些陆战没有打赢,是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最终战败的重要原因。
甲午战争中,清朝上层的腐败,确实有!
武器没有及时更新,也确实有!
但是,还有几个原因:军事工业落后、军事体制落后,整体组织能力落后。
清朝搞了几十年的洋务运动,建立的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远远不能满足这次局部战争的需要!
最直观的体现: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也就是民族英雄邓世昌殉国的那次大战之后,再也没有与日本海军进行大规模海战,退守威海卫港,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
仅仅是因为北洋水师高层消极避战吗?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洋务运动搞了这么多年,不但无法自主造出先进的军舰,连维修水师的军舰都很困难!
在黄海海战损伤的军舰,清朝根本没法自己修好,更不要说造新军舰了,所以没法再出海与日军海战了。
北洋水师可以说就是一支一次性的舰队,打残了只能靠买,根本无力自己修理和补充新军舰!
再说军事体制,清朝也是全面的落后且迟钝。
甲午战争是1895年。
这个时代列强已经建立了总参谋部制度和预备役动员制度。
最早的是普鲁士,1808年开始建立预备役动员制度,1821年建立总参谋部制度。
就算清朝没有第一时间了解这些军事制度。
那么1870年开始的普法战争里,普鲁士凭借预备役动员迅速征召了大量的军队,凭借着总参谋部的指挥和协调,把法国身经百战的精锐部队打败,清朝高层也不知道?
是不是觉得建立了新军=学习了先进的军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所以可以看出,甲午战争爆发的时候,清朝吃力地从各地调集战斗力较强的新军与日军交战,由于没有健全的军事制度,在朝鲜半岛指挥清军的主帅叶志超一跑,新军就失去指挥,也开始撤退,就这么败了。
再看在中国本土进行的战役,清军一般来说就几万军队在作战,泱泱大国,只能动员这么点部队吗?再看普法战争,普鲁士当时通过预备役制度组织了几十万军队。
清军要是能组织几十万军队,战局多半不会如此难堪!
还有整体组织能力能力。
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列强已经已经体会过通过优秀的组织能力快速调动军队和补给的好处了。
比如说,列强在19世纪就大修铁路。
可是清朝 1876年才通车了第一条营业铁路——淞沪铁路。
想象一下,如果清朝能建立较多的铁路,在甲午战争中利用铁路运兵和运送补给会怎么样?
然而清朝朝野上下,不重视铁路,不了解铁路,甚至害怕铁路。
在战争中,清军各个部队互相猜忌,互不熟悉,协同较差。
归根结底,各地新军的组建、训练和补充各自为政,自然也就解决不好协同的问题。
因此,清军在甲午战争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方方面面的,不能简单地以腐败和武器落后来概括。
关注
近卫步兵师
,关注 军事
-----
网友解答:
-----
二者都有。
-----
网友解答:
-----
清政府闭关锁国、轻洋重陆,专制独裁,致使国力孱弱,官僚阶层腐败、军队畏战、民怨沸腾。甲午战争中,即便有民众、将士不惜用命,但失败也在所难免,只是早与晚的事。武器再先进,也如同老树树上的那根长得比较粗壮的枝条。因此,只有政治昌明,国富兵强才能避免中华民族再次被外国蹂躏。
-----
网友解答:
-----
大清王朝在甲午战争中失利,根本原因是制度的落后和官僚阶层的腐败透顶所致。
根据文献记载,当时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实力大体相当,吨位上领先,兵舰的速度上稍有不足。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使将双方舰队情况掉一个个,结果还是北洋舰队失败,因为,清王朝太腐败,制度太腐朽了,就像一座摇摇欲坠的屋子,一碰就塌。
另外,甲午海战背后的实质是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工业文明路与洋务运动失败的大清朝落后的农业文明的碰撞,结果是不言而明。
------------------
推荐阅读:
上一篇:定远号的战斗力怎么样?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