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妃为什么生前只升到皇贵妃,死后才追封皇后?
令妃为什么生前只升到皇贵妃,死后才追封皇后?
-----
网友解答:
-----
令妃这个历史人物是真实存在过的,我们最先认识这个人物,恐怕要从《还珠格格》开始了。后来,将这个人物的形象发扬光大,几乎人尽皆知,大概要从《延禧攻略》算起。
接下来,文史不假为您简单介绍令妃的真实历史。
令妃原名魏佳氏,汉族出身,是乾隆帝名义上的第三任皇后,也是满清王朝中唯一的一位汉族皇后,更是嘉庆皇帝的生母。说她是名义上的皇后,是因为她的皇后封号并不是老公乾隆册封的,而是由儿子嘉庆皇帝追封的。
不过,她在乾隆时期已经是荣宠至极,被加封为贵妃并且署理后宫的一应事务。在过世的当日,乾隆帝追赐她为“令懿皇贵妃”。
问题来了,魏佳氏既然在生前极受荣宠,为何却没能成为乾隆的第三任皇后?文史不假认为,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门第不高
魏佳氏汉族出身,在讲究门第出生的清朝来说,自然是她最大的软肋。据
《清史稿》
记载:
“
魏佳氏内管领、追封三等承恩公魏清泰之女。”
“内管领”这个职位,千万不要混淆为内廷总管或者内大臣什么的,因为他们完全不在一个级别,毫无可比性。说白了,内管领就是内务府下面一个负责杂役的芝麻绿豆而已。
以她这样的身份,显然是没有资格参加选秀女的。因而,魏佳氏当初入宫,只能从卑微的婢女开始做起。基本上,和《延禧攻略》中的演绎应该出入不大。
从婢女开始,逐步实现了人生的逆袭,一步步成为乾隆的宠妃,相信魏佳氏除了姿色过人之外,还必然有心机、有手段。否则,她无论如何不会成为乾隆的宠爱之人。
乾隆对她的宠爱,简直到了宠妻狂魔的地步,先后两次为她进行抬旗:
第一次,乾隆将魏家由包衣管领改为了包衣佐领。据《清实录》的一段记载:
“乾隆十六年九月二十二日,将令妃娘家包衣管领人,著从本旗包衣牛录拨出。”
第二次,乾隆又一次下旨,将其娘家由正黄旗的包衣佐领,抬入到镶黄旗的满洲籍,升为世管佐领。
虽然连续抬旗,但她的汉族出身和低微家世,却是无法真正变更的。
二、难忘前任
乾隆皇帝虽然妃嫔众多,但是,嫡妻的皇后只有两位。而且,这两位皇后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在乾隆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一)富察皇后
她是乾隆的原配妻子,而且还是奉旨成婚,就是《延禧攻略》中由秦岚所饰演的富察皇后。
富察·容音(1712年——1748年),出身名门,是察哈尔总管李荣保之女,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傅恒的姐姐。这样的高贵出身,是魏佳氏掂着脚尖也望尘莫及的。
作为自己青年时的结发妻子,乾隆和她的感情甚好,可谓是琴瑟和谐。而且,富察皇后不仅相貌出众,同时更是品行端正,秀外慧中。
可惜,富察皇后在陪伴乾隆东巡时,却突患急病过世,年仅三十七岁。富察皇后过世后,乾隆帝长期郁郁寡欢,终身未曾走出低谷。
(二)乌拉那拉皇后
她是乾隆帝的第二任皇后,相比富察皇后的温柔和端庄,这位皇后显得比较执拗,性格也很耿直。若不是皇太后的一力促成,她很难成为皇后。
乌拉那拉氏(1718年——1766年),满洲佐领那尔布之女,正黄旗出身。
乌拉那拉氏在雍正时期就已经成了乾隆的侧福晋。两人感情不算太深,表面上和和气气,相敬如宾。如果没有“帝后矛盾”的最终爆发,相信她和乾隆也会一直“和睦”下去。
由于乾隆宠爱其她嫔妃,逐渐对乌拉那拉皇后冷淡,导致她做出“剪发”的大不敬之举。满人对于头发极为珍视,只有重大祭祀才会剪取少量。
此事过后,乾隆虽没有废后,可也将其打入冷宫,第二年便郁郁而终。
乌拉那拉皇后过世后,乾隆依然没有消气,下令烧毁了她的所有画像,仅以皇贵妃之礼安葬。
以上的两任皇后,一个被乾隆爱之切,另一个被乾隆恨之切。个人认为,乾隆之所以不册立魏佳氏为后,就是难以忘记之前的两位。
三、避免攻讦
深受乾隆宠爱的富察皇后,其死因在史料中并没明确记载。但是,或许因为皇嫡子永琏、永琮的接连夭折有关,她因此而身心俱受打击。加上伴驾期间的舟车劳顿,导致风热湿寒而亡。
而魏佳氏则不同,她非常幸运地为乾隆帝生下了多位皇子皇女。她的多子和富察皇后的无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为了避免她引起别人的对比而遭受嫉恨,故而没有正式册封魏佳氏为后,只是赋予了她皇后的权力。
而关于乌拉那拉皇后“剪发”的原因,正史中并没有明确提及。根据野史记载,或许和魏佳氏有着直接的关系。据说,当时乾隆已经做好废乌拉那拉氏的准备,准备改立魏佳氏。故而,乌拉那拉皇后才会不惜以死相抗。
“帝后矛盾”爆发后,如果立即册立魏佳氏为后,必然会使她陷入了风口浪尖之中。故而,乾隆断掉了她的皇后梦。
四、帝位传承
乾隆在选嗣问题上也颇为不顺,多次改立。到了晚年时,可以承继大统的皇子就只剩下了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五子永琰。
永瑆聪明灵气,文人气息十足,
这在自诩为“朕一书生皇帝耳”的乾隆这里,明显加分不少。
但是,永瑆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抠门。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或许不算缺点,起码不是太大的缺点。但对于好大喜功的乾隆来说,这是致命的缺点。
最后,没有明显优点,也没有明显缺点的永琰,就成了他最后的选择。尽管,乾隆深知平庸无能的永琰,并不是皇帝的最佳人选。可是,他非常听话,而且一味的顺从,或许这是永琰最大的优点吧。
虽然默定了永琰为继位之君,但碍于秘密建储制而无法公布。想到之前康熙朝的“九子夺嫡”,乾隆自然有所顾虑,不想节外生枝。
欢迎关注:文史不假!
-----
网友解答:
-----
看了下面作者的回答,都对,就是出身问题。
令妃魏佳氏,毫不犹豫的说,她是乾隆结发妻子富察氏死后,最宠爱的妃子。
清宫后妃中,妃这个级别是一道坎儿,有的女人一生未迈过,令妃魏佳氏从贵人到妃,仅用2年时间,算是火速了,并且是令妃之首,10年后升为皇贵妃。
图为嘉庆帝生母令皇贵妃魏佳氏。
令皇贵妃在10年间,为乾隆生下4子2女,有人多乾隆太野蛮,根本不心疼令皇贵妃,错了,越是临幸才越受宠,子女越多才越荣耀。
乾隆下江南、木兰秋狝等,都把她带着,在那拉氏被废后,令皇贵妃开始实行六宫之权,虽没名分,但有实权,并且她享受的正是皇后的待遇。
更重要的是,他的儿子永琰被立为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嘉庆帝,唯一遗憾的是,令皇贵妃从秀女到皇贵妃一路走来,倍受恩宠,就差临门一脚了,为何乾隆不能封她为皇后呢?
后来的发展也能看出,乾隆是想立令皇贵妃为皇后的,不仅是对她的思念,还是宣示永琰立为皇太子时,下令追封令皇贵妃为孝仪皇后,可为什么要等她死了才追封呢?
图为令贵妃和儿子颙琰。
开篇就说了,身份问题,她是汉人,虽然出身汉八旗,但也是包衣,尽管后来被乾隆抬旗变了身份,但仍改不了低贱的出身,选个妃子乾隆能做主,选个一国之母就不是乾隆一个人的事了,会有多层阻碍。
有人会说,康熙的生母也是汉人血统,也是皇后啊,这里要说明一点,康熙生母出生佟氏,那个素有“佟半朝”之称的佟氏家族,可不是魏佳氏包衣可比的,另外佟氏也是在死后,才被儿子康熙封为皇后的,再强调一遍,康熙当皇帝后,把母亲佟氏尊为了皇太后,巧妙的避开了之前仅为妃的低等身份,直到母亲佟氏死,才追封母亲为皇后,盖棺。
回到乾隆和令皇贵妃,乾隆再爱她,都无法立她为皇后,直到令皇贵妃死后才追封,跟康熙套路一样的,原因正是满汉不平等,出身问题的阻力,立一个汉人为皇后肯定会有满人强烈反对,只有死了追封大家才没话讲,没人为一个死人咄咄不休。
图为乾隆裕陵,令皇贵妃合葬于此。
有人问,乾隆都是大权在握的皇帝了,难道封个皇后还有阻力吗?当然有,选个妃子乾隆能自己说的算,立个一国之母就不是乾隆一个人的事儿了,同理,废除一个皇后也不是乾隆一个人的事,当年乾隆那么厌恶辉发那拉皇后,打击成那样了,但终究无法废掉她皇后的名份,这就是阻力,立令皇贵妃也是这层阻力,乾隆当年亲自体验过。
-----
网友解答:
-----
令妃之所以让我们印象深刻,得益于《还珠格格》和《延禧攻略》等。在这些剧里,令妃是深受皇帝喜爱的,也坐上了皇贵妃的位子,但乾隆皇帝两任皇后都死了,都还没轮到令妃正位中宫,这是为何?
个人认为,理由有二:
一是出于保护继承人的需要。
由于前皇后所生之子夭折,乾隆没有了嫡子,继承人的事变得扑朔迷离。如果此时再立新后,其所出之子必成为众矢之地。他在谕旨中表达过此类担忧:
一立太子,众见神器有属,幻起百端。弟兄既多所猜嫌,宵小且从而揣测。其懦者,献逢迎,以陷于非;其强者,设机媒孽,以诬其过,往往酿成祸变。遂致父子之间,慈孝两亏;家国大计,转滋罅隙。
乾隆是见识过父辈的“九子夺嫡”大戏的,故此担忧子孙步其后尘。因而不欲令贵妃再进一步,以免其所生皇十子永琰成为众人心目中靶子。
其二,乾隆帝也许没有那么深爱令妃。
虽然戏文中的乾隆帝风流多情,但观其行止,他事实上对原配发妻孝贤皇后富察氏一往情深,生前恩爱,死后哀悼。前面立辉发那拉皇后为继位,终不如意,将其打入冷宫。嗣后令妃虽有可人处,不见得能比得他心中的富察氏,既以尝试立继后,终究意难平,不如不要再让人坐元妻的位子了。
-----
网友解答:
-----
清朝虽然有皇贵妃一级,但其实并不常见。皇贵妃在清朝后宫等级中,地位仅次于皇后,凌驾于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之上。数量配置上跟皇后一样,只设立一位。并且一般在有皇后存在的情况下,皇贵妃是不设立的。因为不论是地位、待遇、行使权力等方面,皇贵妃与皇后的差距并不大。
纵观清朝近300年的历史,共册封过28位皇贵妃。皇帝册立皇贵妃通常有以下五种情况。
第一、深受皇帝宠爱而册封。
例如,清朝最著名的皇贵妃,顺治皇帝的董鄂氏。她就是因为受到顺治皇帝独宠而被册封皇贵妃。
第二、病重“冲喜”晋封。
这类皇贵妃,通常都是皇帝为了给病重的妃子“冲喜”而特意降旨晋封。例如,雍正皇帝的敦肃皇贵妃年氏。
第三、死后追封。
这类皇贵妃是皇帝在某些爱妃薨逝后追封,通常都是一些在皇帝心目中分量较重的妃子。例如,乾隆皇帝的慧贤皇贵妃、哲悯皇贵妃和淑嘉皇贵妃。
第四、后代帝王尊封。
清朝皇帝继位后,会对前朝一些妃子进行尊封为皇贵妃。这些皇贵妃一般都是对新皇曾有养育之恩,或者其所出皇子有特殊贡献等。例如,康熙皇帝的悫惠皇贵妃、惇怡皇贵妃等。
第五、册封皇后前的过渡。
在皇后薨逝或者废除后,皇帝会在后宫中选择一位贵妃晋封为皇贵妃,令其统摄六宫,行使皇后职权。这种册封一般都是重新册立皇后前的过渡,也是对新皇后的考察。例如,乾隆继后乌拉那拉氏就是这样登上皇后宝座的。
回过头来再看令妃晋封皇贵妃的情况。令妃晋封皇贵妃的情况有些特殊,她是在乾隆三十年被晋封皇贵妃。而这一年正是乾隆时期“帝后反目”的那一年。在令妃晋封皇贵妃前,乾隆继后乌拉那拉氏被乾隆收回了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四份册宝。乌拉那拉氏徒有皇后虚名,已无皇后之实,不废而废。
令妃的晋封皇贵妃显然就是代替继后统摄后宫的。但继后毕竟还是名义上的国母,因此令妃此时的情况有点像顺治帝的董鄂妃,实际意义上又有点像由皇贵妃过渡到皇后的情形。
在令妃晋封皇贵妃的第二年,继后乌拉那拉氏薨逝,令妃成了名符其实的后宫之主。但是,她在皇贵妃的位置上待了九年,直至去世都没有扶正为后。
乾隆没有在令妃生前将其册立为皇后,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令妃出身不够。
相比较于乾隆嫡后富察氏镶黄旗出身以及继后乌拉那拉氏正黄旗出身,
令妃只是内务府包衣出身,家世方面相差甚远
。没有足够强大的家族势力支撑,即便再受恩宠,想要被册立为后的可能性很小。
二、富察皇后薨逝后,乾隆本无意再立后。
富察皇后绝对是乾隆皇帝的真爱,这是其他后宫妃嫔比不了的。
在富察皇后薨逝后,出于后宫统摄的实际需求以及皇太后的鼎立支持,加上那个时候的乾隆刚过四十,正是大清鼎盛时期,皇后之位空虚实在是说不过去。
在这种情况下,继后乌拉那拉氏才能够被册立为后。这次立后是出于整个大清的全局考虑,而并不是乾隆皇帝出于自身角度。因此,令妃不被册立为后也在情理之中。
三、立令妃为后会暴露皇储人选。
乾隆虽然高寿,但他的子嗣其实并不算多,尤其很多皇子都是早夭和早逝。包括富察皇后所出的两位嫡子、皇长子以及皇五子永琪等,都死的比较早。这些乾隆钟意的立储对象的早早离世让乾隆的立储比较困难,考虑也会比较多。
如果这个时候册立令妃为皇后,岂不是向天下宣告皇储就是她的儿子吗?而当时令妃诸子中就以十五阿哥永琰最年长,指向性太明显。
作为“秘密立储制度”的第一个受益者,乾隆万万不可能违背雍正立下的制度。
并且,在令妃过世之前,乾隆就已经将十五阿哥永琰秘密立储,令妃成为皇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乾隆也没有必要再大费周章册立其为后了。
我是月关略萌,以上回答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关注我一下,感谢点评、转发和点赞。
-----
网友解答:
-----
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有四个,
第一是乾隆为了掩饰秘密立储的继承人,他再立皇后则皇后其子为嫡出,同时也吸取了康熙立嫡的教训。第二乾隆本人也不愿意再立活着的皇后,继后那拉氏“不废而废”的心理阴影很大,乾隆帝心中真正的“皇后只有富察氏一人”,同时也担心令贵妃会重蹈那拉后“失德”被废的覆辙。第三,令贵妃出身低微,先天立后的资质不足。第四,令妃受宠并非像电视剧中演的那么夸张,她在后宫一路晋升并不顺利。
首先,乾隆帝与原配富察氏孝贤皇后感情笃挚,十分恩爱,
在她生的嫡长子永琏和永琮夭折后,富察氏禁受不住打击在乾隆十三年病死于船上,年仅37岁。乾隆皇帝打算立嫡的梦想彻底破灭。
立嫡无望,乾隆皇帝则按清代立储规定改为立贤,
为了保护所立皇子避免发生在康熙晚年“九王夺嫡”的事件的惨痛教训,乾隆皇帝依照父皇雍正创立的秘密立储制,他早在乾隆三十八年冬至那一天,就把令妃之子(皇十五子)爱新觉罗永琰写进了秘密立储诏书里,密封之后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的匾额后面。
为了避免永琰成为皇子们的众矢之的,也避免永琰过早被暴露太子身份,从而影响乾隆皇帝的“君权神授”的无上权力。所以立储这件事情要被掩盖起来,也就迟迟没有封魏佳氏为后,
因为第一任皇后富察氏去世,第二任皇后那拉氏被废后,乾隆已经不在册立皇后,因为乾隆知道其子永琰继位后,令皇贵妃都必将被尊为圣母皇太后,也必将被追封为乾隆朝皇后。
其次,第二任皇后那拉氏“不废而废”对乾隆皇帝的影响很大,不再立后。
乾隆三十年正月,那拉氏四十八岁千秋节(皇帝生日是万寿节)时大家还为她开开心心的过生日,结果当年闰二月十八日,乾隆皇帝南巡回来之后突然收回了那拉皇后的宝册宝印和仪仗卤薄,地位降至连答应都不如尴尬境地。
究其原因,在乾隆四十三年,乾隆至盛京谒陵,
侍郎金从善跪于道旁进呈词,条陈建储、立后、纳谏、施德四事。乾隆以为“狂诞悖逆,为从来所未有”,下令斩首。
并在之后口谕说到:“那拉氏本朕青宫时皇考所赐侧室福晋,孝贤皇后崩后,循序进皇贵妃。越三年,立为后。其后自获过愆,朕优容如故。国俗忌剪发,而竟悍然不顾,朕犹包含不行废斥。后以病薨,止令减其仪文,并未削其位号。朕处此仁至义尽,况自是不复继立皇后。从善乃欲朕下诏罪己,朕有何罪当自责乎?从善又请立后,
朕春秋六十有八,岂有复册中宫之理?”
所以一方面乾隆皇帝心中只有富察氏一人才配称为“皇后”,绝不是仅仅一个“皇后的名份”就可以替代的。尤其是在乾隆皇帝上了年纪,对与自己相濡以沫,感情真挚的发妻更是思念和崇敬,怎么还会接二连三的立后废后呢。另一方面,他对令妃的确是不同于其他嫔妃,相对宠爱多一些而且秘密立其子永琰为储君,如果令妃再被册立为后,她万一有失德之处或被人抓住“把柄”而被废,会影响令贵妃声誉(代价就是付出生命),更会触及太子永琰。
所以她活着时,在没有皇后的情况下,给她一个“位同副后”的皇贵妃名份,实际上就是“无冕之王”了(除了皇后之外等级最高),
而且她这个皇贵妃并没有统摄六宫事的资格。
所以大家看到,直到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九月初三,乾隆帝宣示皇十五子颙琰为皇太子后,才追封皇太子之母令懿皇贵妃魏氏为孝仪皇后,就是这个原因。
第三 ,令妃的出身实在是比较低微,
她比乾隆小十六岁,祖父名叫武世宜,初任内管领(辛者库上级单位),原属正黄旗汉军包衣(奴籍)内管领(即辛者库主管,满语浑托和)魏清泰之女,她的母亲和祖母,曾担任雍正朝册封后宫的女官,魏佳氏其实为汉八旗女子,乾隆帝将其抬旗为满洲镶黄旗
,乾隆帝封其为“令嫔”,“令”字语出《诗经·大雅》中的“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在古代汉语中有美好之意,魏佳氏让皇帝听到和看到的都是她善良、美好的一面。根据《鸿称通用》的记载,魏佳氏的封号“令”对应的满文为“mergen”,意为“聪明的,睿智的”。
从《清实录》中的记载可以看出,晋封时魏佳氏已列众嫔之首(但仅限于地位),排在了家世与资历均比她有优势的舒嫔(后来的舒妃)之前,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极大的荣宠,
她也是乾隆皇帝的妃嫔里生育孩子最多的女人,这也体现了乾隆皇帝对她的宠爱,但她的出身也的确影响了他晋升皇后的机会。因为在乾隆朝之前没有一位皇后是辛者库管所出身,更没有汉族女子成为皇后的(清朝一代都没有)所以令妃死后被追封为皇后而不是她活着时册封。清朝直到他儿子嘉庆的皇后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因其祖阿塔在后金时期为包衣(奴籍),才成为是清朝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包衣出身的原配皇后。
最后令妃确实被乾隆皇帝宠爱,但是没那么夸张。为乾隆生了两个儿子的纯惠皇贵妃苏佳氏,生三子的淑嘉皇贵妃(朝鲜人,永瑆生母),都是按死一个补一个的顺序补上的贵妃位。但淑嘉死了四年,贵妃位空了四年,令妃一直没补上去。
而且令妃晋升之路一直不太顺畅,
她封嫔比舒嫔晚四年,同样是嫔,令嫔只有六个宫女,而舒嫔是六个宫女和一个官女子。
魏佳氏封妃时期娘家没赏赐,直到怀孕的时候,乾隆给的赏赐是怡嫔的一半。
封贵妃的时候流产了第四胎,册封礼无命妇行礼,而乾隆封高氏为贵妃有命妇行礼。
封皇贵妃的时候仍旧没命妇行礼(一辈子没机会没资格见外命妇,然而嫔妃内命妇不需要给高级嫔妃行礼),没资格摄六宫事。皇贵妃时期赏赐不如汪氏敦妃和明贵人:令妃只得到了一颗二等正珠,而十公主的母亲悖妃得到了一颗大正珠和一颗二等正珠,甚至江南汉女明常在此时也额外得到两颗二等正珠。
追赠皇后的时候,乾隆皇帝却不祭天地,追封她主要还是其子为了提高永琰的太子身份,有诏书曰:“
孝仪皇后神牌升祔奉先殿,前期告祭天、地、太庙一事。亦未免失当。孝仪皇后、乃朕因系嗣皇帝生母。恩旨册赠。止应于奉先殿祭告。若因此而举行天地庙祀大典。转邻于渎。已著不必举行”
所以电视剧里演的令妃被乾隆宠的“不要不要”的是夸张了。
综上所述,令妃在生前不会被乾隆皇帝册封为皇后。
-----
网友解答:
-----
令妃是嘉庆皇帝的生母,深受乾隆宠爱。令人疑惑的是,令妃生前居皇贵妃高位,但是直至其死后20年,乾隆才追封她为皇后,这是为何?
去年爆
------------------
推荐阅读:
每年固定往银行存2万,30年以后连本带利取出来大概有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