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当臣子高举免死金牌时,皇帝是如何处理的?
在古代,当臣子高举免死金牌时,皇帝是如何处理的?
-----
网友解答:
-----
想杀就杀。
免死金牌正规叫丹书铁券,但这玩意儿仅仅只是你犯了普通的法律免死的。譬如你杀人了,本是死罪,但你可以凭这个免除一死。一般丹书铁券都要写上免几回死,一般都是两三回,多的有十回。普通的死罪,你爱咋就咋,只要不是谋反,尽管大手一挥,免除死罪。
朱元璋的铁券上对功臣说:“尔免二死,子免一死,以报尔功。”是说你可以免两次死,你儿子可以免一次死,作为对你功勋的报答。
但丹书铁券,无法保证完全的赦免,如果是谋反,谁也救不了你,皇帝还是想杀就杀。譬如《旧五代史》记载:
初,鲁奇至,友谦妻张氏率其家属二百余口见鲁奇曰:“请疏骨肉名字,无致他人横死。”将刑,张氏持先赐铁券授鲁奇曰:“皇帝所赐也。”是时,百口涂地,冤酷之声,行路流涕。
朱友谦被伶官诬陷谋反,庄宗也信了(对,就是《伶官传序》里的那个唐庄宗),于是召见扑杀了朱友谦,还派人去杀朱友谦全家。朱友谦的妻子张氏,领着家属二百余口去见夏鲁奇(奉命来监斩朱友谦全族的),对夏鲁奇说:“请列一张表,写上骨肉的名字,不要让无辜的人也死了!”
她是怕伶官为了泄恨,把其他人也牵连进来进行复仇。将要行刑的时候,张氏拿着朝廷先前赐的免死铁券,对夏鲁奇说:“这是皇帝亲自赐的,我不识字,不知道上面说的是什么。”
其实她怎么不知道,那是御赐免死金牌,朝廷亲口答应可以免死,但这一切不作数啊,讽刺朝廷说话不算数。
朱友谦家属被屠杀,冤酷之声,路人见了也都落泪了。你说这丹书铁券管用吗?管用,是真管用,有的还能让子孙亲属免于刑罚。但要说不管用,是真不管用,皇帝想弄死你,那就能弄死你。
《资治通鉴》记载:
帝亦为之怆然,遣侍中硃瑞赍铁券赐世隆。世隆谓瑞曰:“太原王功格天地,赤心奉国,长乐不顾信誓,枉加屠害,今日两行铁字,何足可信!吾为太原王报仇,终无降理!”
皇帝派遣侍中拿着铁券赐给世隆,世隆说:“太原王功高盖世,一片忠心,到最后还不是被枉加陷害,今日两行铁字,何足可信!我愿为太原王报仇,誓死不降!”这证明在极端情况下,什么免死金牌,什么丹书铁券,都是不顶用的。
然而,丹书铁券作为皇帝对重臣亲信的赠予,其实起到的是特殊荣耀的作用。如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赐给功臣们很多免死铁券,统共有六个公爵,二十八个侯爷,都可免死。但大家也都知道明朝的开国功臣后来怎么样了。他们是能死的都死了,你就别问为什么了,不为什么。大家劳苦功高的,赐钱都有,那就赐免死,但是基本都是“我觉得你可以不死的情况下免死”。其实免死铁券之所以容易让事态失控,是有原因的。
你拿了铁券以后,就能为一般人所不敢为。本身即便是没有铁券的权贵,也都很嚣张,这回有了铁券,违纪乱法,贪渎巨款、谋害他人,就都堂而皇之了这也是明初有铁券的重臣家族失控的主要原因。
朱元璋想打击他们,就直接变脸,于是铁券说不管用,也就不管用了。只能说这东西谁给你的,谁就有最终解释权。皇帝也轻易不杀重臣,如果决定杀,那谁都拦不住。你还想高举铁券打皇上的脸讽刺他言而无信,那就不诛九族了,诛十族。
更多有趣内容请拉~~~上去直接关注我!
-----
网友解答:
-----
皇帝想灭你的时候,“丹书铁券”可没收、可作废、可限制使用次数,总之君要臣死的时候,“丹书铁券”就是笑话、就是废铁一块!
如:韩信在帮助刘邦夺取江山后因功高震主而被从楚王贬为淮阴侯后,感觉自己仍有生命危险就向刘邦讨要了个“三不杀”的护身符:
—、见天不杀、
二、见地不杀、
三、见铁不杀(兵器)。
刘邦也爽快的答应了,最后刘邦的老婆吕后还是把韩信杀了。把韩信装在一个鸡笼子里,蒙上床单,不见天,然后吊离地面,不见地,让宫女用削尖的竹子捅死,不见铁(兵器)。
可见
能得天下的皇帝,就能治的了臣子,什么免死都是笑话,治不了臣子的也做不了皇帝!
-----
网友解答:
-----
那就要看皇帝的心情了,是免死还是催命,全凭皇帝一念之间。
需要纠正的是,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免死金牌”这个东西,它的官方名字,最早时叫做“丹书铁券”,后来则叫“金书铁券”。
并且,在丹书铁券刚被发明出来的时候,其本身是不具备免罪和免死等特权的。
那么,丹书铁券最早是谁发明的呢?它又是如何在历史的发展中,具备了免死这个特权的呢?这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得说说大名鼎鼎的汉高祖刘邦。
没错,汉高祖刘邦,正是丹书铁券的第一个发明者。
汉朝建立后,为了笼络和封赏那些帮助他打天下的功臣们,同时也为了稳定和维护自己的统治,刘邦就下令,制作“丹书铁券”,以便用来褒奖那些功勋们。
而之所以叫做“丹书铁券”,说白了就是在制作时,用红色的丹砂,把需要写的文字内容写在一块类似于瓦片大小的铁板上,故而叫做“丹书铁券”。
那么,这丹书铁券上都写的什么内容呢?
按照史料记载,当时刘邦所制作的丹书铁券,上面一般写的是皇帝与功臣、重臣之间的信誓,其中包括赏赐该铁券的日期、赏赐对象的名字,以及被赏赐者所立下的功勋等。
当然,也包括了皇帝授予被赏赐者的一些特权,比如免赋税之类的等等。
说得简单点,那个时候的丹书铁券,更像是一种荣誉证书,用这个来证明此人曾经是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大功臣。
并且,为了以示庄重,同时也为了防止假冒伪劣,刘邦还下令,所有铁券在制作完毕后,会一分为二,功臣持一半,皇室留一半。
功臣持有的这一半,自然是功臣自行保管,而皇室留存的另一半,则会被专人装在一个金匮中,并被收藏于一座用石建成的宗庙内。
“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于宗庙。”---刘邦时期丹书铁券颁布的大致流程
了解完最早版本的丹书铁券以及其颁布的流程,我们再来说说这丹书铁券的功能,正如前文所言,刘邦虽说创造了丹书铁券这个东西,但当时的版本,并没有免死和免罪这个特权。
也就是说,即使某个大臣是开国功臣或者元勋,并且也拥有了这种丹书铁券,但如果他犯了罪,那不好意思,律法怎么要求,那就怎么处理。
是杀是流放,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淮阴侯韩信,韩信可谓是汉朝开国的顶级功臣之一,他也被刘邦赐予了丹书铁券,但就在赐予他铁券的五年后,因罪被杀,并且还被夷了三族。
另外还有彭越,其情况与韩信类似,也是大汉功臣之一,同样也持有丹书铁券,但最终,封国被废,宗族被诛,本人也被剁成了肉酱。
而根据相关的史料统计,整个汉朝初期(刘邦至刘恒),差不多有将近一百个人被赏赐过丹书铁券,但这近百人到了最后,只有五个人是得以善终,其余的,均是因为犯了各种各样的罪,要么被杀,要么死在了流放途中。
从这个数据其实也能看出,纵然某个功臣曾经立下的功劳再大,一旦犯了皇帝的忌讳,那么办你是没商量的。
那么,丹书铁券什么时候有了免死或者免罪的特权呢?准确地说,是在南北朝时期。
最开始,是北魏的孝文帝,没事就给身旁的近臣或者宗亲颁发铁券,以示鼓励恩宠的意思,而被颁发的人有了这个就觉得脸上有光,四处跟人嘚瑟炫耀。
而那些没有铁券的人,看到之后就觉得酸溜溜的,这种心理,就好比我们小时候,邻居家的孩子期末考试得了一张奖状,自己却没有一样。
于是,那些没有的人,就变着法的求求皇上,给自己也来一块。
而对于这种情况,皇帝自然很高兴,毕竟一个铁片子也不值啥钱,用它能换来臣子的拥戴,何乐而不为呢?
在这种风气的带领下,南北朝的皇帝颁发丹书铁券就流行起来,那个时候,一个臣子家里要是没个铁券,都不好意思出门。
而到了北周时期,北周的太祖宇文泰,某次出征打仗,在战场上遭遇险情,被敌军团团围住,就在他几乎被擒的时候,一个叫做李穆的部下救了他一命。
事后,宇文泰十分感激,便赐给李穆一张铁券,并且,为了表示对李穆的感激之情,宇文泰还特意命人在这个铁券上加上了一行字:
凭此券可免十次死罪
。
“赐以铁券,恕其十死。”---《隋书》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李穆也是帮助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的大功臣,并且在隋朝建立后,隋文帝为以示恩宠,同样赐予了李穆一个丹书铁券。
“赐丹书铁券,可赞拜不名、无反不死。”---隋文帝赐予李穆的丹书铁券中的特权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丹书铁券真正开始有了能够免死的特权,并且,由于当时的生产力已经较之前先进了很多,因此,铁券上所刻的字,也由丹砂改为镶金,因此,当时的丹书铁券,也就改名为金书铁券。
有免死的特权,加上用镶金刻写的文字,所以传到老百姓口中,就成了“免死金牌”。
这便是丹书铁券的来历以及其发展的大致历程, 那么回到问题本身,也就是在古代,有了这玩意儿,真的可以免死吗?
答案是不一定,并且根据已有的例子,证明在大多数的时候,这东西真的不管用。
先说隋朝之后的唐朝,在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他就十分爱发免死金牌,曾给功臣以及李氏宗亲们发放了不少,基本上当时李氏宗亲是人手一块。
然而,等到李世民去世,李治登基后,他干脆来了个不承认,什么意思呢?就是不承认老爹发放的免死金牌是合法的。
这样一来,即便是曾被李世民赐予过免死金牌的功臣,只要犯了罪,同样也是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比如长孙无忌,他可是玄武门之变的大功臣,同时也是李世民的大舅哥、李治的亲舅父,并且他也持有所谓的免死金牌,但那又如何,到最后还不是照样被李治勒令流放,凄凄惨惨的自缢在流放路上。
所以,通过李治对待这种免死金牌的例子就能充分说明一句话,那就是铁券管不管用,全凭皇帝说了算。
换句更简单通俗的话就是,金书铁券的最终解释权,归皇帝所有。
还有一个更有意思的例子,就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李存勖,他曾经给一个臣子颁发过金书铁券,并在上面标注可以免死九次,但到了后来,他想杀了这个臣子,但又不想违背自己说过的话。
那怎么办呢?最后,李存勖想到了一个主意,就是给这个臣子安了一个“十恶不赦”的罪名。
这意思就是说,我曾经免你九次死罪不假,但是你犯了十恶不赦的罪名,因此冲抵九次后还多出来一次,那么不好意思,只能说你“罪大恶极”,必须得杀。
所以你看,如果皇帝真的想杀某个人,总会想到办法的,到那个时候,金书铁券根本不管用。
而到了明朝时,朱元璋同样也颁发了不少金书铁券,并且为了强调自己的统治正统性,在制作金书铁券时,完全仿照了唐朝的样式。
不过,虽说样式仿照唐朝,但内容上朱元璋却做了一些改动。
比如,特意说明,犯谋反罪是不可以免死的,另外,对于免死的次数,也从唐朝一贯采用的九次,改为了三次。
当然,如果按照普通人的思维来看,三次虽说少了点,只要不谋反,这铁券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
但实际的情况是,凡是拿了朱元璋的“免死金牌”之人,不仅没能免死,反而加速了死亡。
比如李善长、冯胜、邓愈、周德兴等,他们都是大明开国三十四功臣中的一员,但最终他们的结局,基本上都被朱元璋以各种罪名处死。
而根据统计,大明三十四位开国功臣中,除一小部分战死之外,光是被朱元璋处死的,就足足有十九位之多。
剩余没被处死的,大部分也是被削除爵位,或是余生在大牢中度过,而能得善终的屈指可数。
要知道,他们基本上人手一个金书铁券,上面清清楚楚写着除谋反外可免死,但最终这金书铁券却没有起丝毫作用,照样被杀和接受各种刑罚。
所以你要问在古代臣子高举免死金牌时,皇帝会如何处理,那么答案就是看皇帝心情,皇帝若是想杀某个臣子,别说是金书铁券,就是用钻石做的券,照样不管用。
那么历史上有没有人凭借金书铁券成功免死的呢?这个还真有,并且也是发生在明朝的朱元璋时期。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在一次听取汇报时,得知建昌府(今江西)知府钱用勤在任上出现税粮短缺等现象,一向对贪官污吏恨之入骨的朱元璋当即勃然大怒。
大怒之后,老朱下令严查,而最终查出的结果,是钱用勤的罪证确凿。
接下来的事情,那自然就是按照《大明律》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并且,由于当时老朱对于贪污受贿的严厉打击,因此钱用勤最终被判了个秋后问斩。
按说事情到了这里,基本上就可以宣告结束了,顶多就是在史书上留下一句,某年某月某日,谁因何罪被斩。
但就在钱用勤基本就要宣告死亡的前几天,朱元璋却突然改变了主意,赦免了钱用勤的死罪。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就得说钱用勤的儿子钱俚了,他在听说父亲已经被判秋后问斩后,焦急地如热锅上的蚂蚁,同时开始想办法怎么能保住父亲的命。
但父亲是被皇帝亲自定的罪,寻常手段根本行不通,而就在钱俚感到绝望之际,他突然想起,家里珍藏许久的一个宝贝。
这个宝贝,就是一份丹书铁券。
当然,钱俚家的这份丹书铁券,可不是朱元璋颁布的,其历史,还得追溯到唐朝末期,也就是唐朝的倒数第二位皇帝唐昭宗在位期间。
乾宁二年(公元895年),时任威胜军节度使兼陇西郡王的董唱,在越州自立为帝,建立大越罗平国,公然与大唐对抗。
而在他称帝时,曾致信原本是同僚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钱镠(当时钱镠占据杭州),要他与自己一起对抗大唐。
但最终,钱镠在劝说董昌不可意气行事无果后,以“不忍百姓遭受战火涂炭”为由,拒绝了董昌,并表示,自己坚决不与大唐为敌。
钱镠的忠诚,令唐昭宗很受感动,他加封钱镠为浙江东道招讨使兼彭城郡王,并命其率兵讨伐董昌。
而讨伐的结果,是董昌大败被俘,钱镠也成了最大的功臣。
既然是功臣,唐昭宗自然不吝赏赐,在战后,唐昭宗不仅任命钱镠为镇海、镇东两镇节度使,又加其为检校太尉、中书令。
更重要的是,唐昭宗又赏赐给钱镠了一份丹书铁券,上面特意注明“恕其九死”。
“拜镠镇海、镇东军节度使、加检校太尉、中书令,赐铁券,恕九死”。---《新五代史.吴越世家》
当然,我们都知道唐朝最终是亡于朱温之手,但钱镠却因为占据了杭州等多个地区,让包括朱温在内的多个五代政权都不敢小觑。
加上钱镠历来是关起门闷头发展,对于中原抱着不参与斗争,同时花钱买平安的态度,因此,钱镠在唐朝灭亡后,不仅建立了吴越国,并且还顺顺利利的活到了五代中期方才去世,享年八十一岁。
而钱镠虽说去世,他所建立的吴越国却一直存在,一直到宋朝建立后,钱镠的后人钱俶结合当时形势,果断选择了“纳土归宋,舍别归总”的方针,最终吴越国并入大宋之中。
但也正是因为吴越钱氏的明智选择,不仅其疆土之内的百姓免遭了不少战火,同时吴越钱氏的族人大多也得以保全,而其家中的很多珍宝,也因此保存了下来。
而那块由唐昭宗颁发的丹书铁券,自然也完好无损地流传了数代人,史料记载,在宋仁宗时期,仁宗皇帝出于好奇,还特意命吴越钱氏的人带着这个铁券到宫里观赏。
当然,观赏之后又完好地还给了钱家。
而前文提到的钱用勤和钱俚,他们父子俩其实正是吴越钱氏的后人,而那份流传了数百年的丹书铁券,也正是他们的传家之宝。
所以,在眼看父亲钱用勤即将被处死的紧急情况下,钱俚自然就想到了这份丹书铁券,他也知道这是几百年前的东西,能不能管用都是未知数,但病急乱投医,钱俚只能去试一试了。
但让钱俚没想到的是,原本不抱什么希望的事情,居然成了。
朱元璋在收到钱俚送上来的丹书铁券后,找人鉴定了一下真伪,发现确实是唐昭宗赏赐的东西,最终,一向严苛的他下令,赦免了钱用勤。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朱元璋会认可这份几百年前的丹书铁券呢?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一来,钱用勤虽说有罪不假,但数额较小,不算太严重,如果放在其他朝代,根本就不叫事,因此,朱元璋完全有理由赦免他。
二来,朱元璋一直以中华正统为标榜,在大明立国之初,他就提出“上承唐宋”这个理念,如今见到大唐天子所赐,且经过宋朝皇帝认证的丹书铁券,朱元璋自然也会认可。
因此,老朱在一番斟酌之后,才会赦免了钱俚之父钱用勤。
而这份丹书铁券,钱家的后人一直在保存着,到了近代,钱家后人主动将其上交,目前它作为国家一级文物,保存于国家博物馆。
所以,通过钱用勤的例子,以及前文所提到的几个例子,就可以充分说明,古代所谓的免死金牌也好,丹书铁券也罢,其能不能真正免死,还是得看皇帝的心情,也就是说最终的解释权在于皇帝,如果皇帝愿意,几百年前的铁券依旧管用,如果皇帝不乐意,那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
网友解答:
-----
免死金牌一般是古代民间的叫法,实际上这玩意名字叫“丹书铁券”,既然大家习惯上叫其为免死金牌,那么接下来都用免死金牌来称呼。在古代一般人是得不到这个的,都是立下大功的人才能得到,最早起源于刘邦。帝王赐给功臣之后,从中间劈开,一半大臣拿着,另一半朝廷保存以防假冒。
免死金牌顾名思义,它有很多的用处,基本上只要不是谋逆之罪,基本都能躲过一劫,历史上很多免死金牌都是可以一代一代的传下去的。那么刘邦为什么要发明这个呢?有了这个大臣们做起事来不是肆无忌惮了吗?四个字形容就是拉拢人心,同时也是巩固自己的统治。那么臣子犯罪之后,高举免死金牌,皇帝会如何处理呢?
大家可能以为皇帝会因此放过他,实则不然,皇帝基本看心情,免死金牌本来就是皇帝发的,说不认便可以不认的。举个简单的例子,韩信有免死金牌,最终还是惨死。事实证明这玩意压根没用,在古代,皇帝想杀你,有什么都是没用的。
再比如,朱元璋登基的时候,制作了一大批的免死金牌,分给了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们,等到朝局稳定之后,朱元璋为了更加巩固自己的统治,也是为了在他死后这些人不会起二心,当年的兄弟们几乎被杀了个干净,拥有免死金牌的几乎无一活口,可以这么说,在其称帝之初得到免死金牌的人,也是后来清理的重点对象。
当然了一般情况下免死金牌还是有用的,只要不干谋反的事情,皇帝也不想对你怎么样,那么它就有用,如果是皇帝要杀你,拿出啥牌子都不管用。除此之外,免死金牌也不是说都是免死,有些是免除一些罪责,而且并不是可以无限使用的,都是有使用次数的。
-----
网友解答:
-----
在电视剧里,我们经常能看到,皇帝为了表示对某个大臣的宠爱或者信任,于是便会赐予他丹书铁券,也就是常说的免死金牌。但当皇帝要杀这个臣子时,免死金牌真的能起死免死的作用吗?
我们先来看一个血淋淋的例子。五代十国时,河中节度使朱友谦帮助李存勖灭了后梁,建立了后唐。李存勖一高兴,就“赐之铁券,恕死罪”。
后来李存勖身边的伶人陷害朱友谦,说他要谋反。李存勖也觉得朱友谦势力太大,应该除掉。于是捏造罪名,杀朱友谦,尽诛其族。朱妻张氏临刑前拿出李存勖所赐铁券乞求免死,刽子手们笑道:“正是今上叫斩耳!”
刽子手的戏弄之言,正揭示了免死金牌的“尴尬”之处,免死金牌的发放人是皇帝,最终解释权在他手里,又当球员又当裁判,铁券最终能不能免死完全看皇帝本人的心意。
其实丹书铁券刚出来的时候,并没有免死的功能,仅仅是个荣誉证书。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券,金匾石室,藏之宗庙”,给萧何、韩信、彭越等有功之臣颁发了丹书铁券,表彰他们的功绩,但并未赋予铁券免死的功能。
所以到最后,当刘邦认为这些功臣威胁到刘氏王朝统治时,韩信、彭越等异性诸候王依然被“夷三族”,铁券一点作用也没起到。
后来皇帝们虽然给丹书铁券赋予了免死的功能,但他们也发现了“最终解释权归皇帝所有”这一BUG,于是便将丹书铁券当成一个荣誉标志,颁发得越来越多。
到了唐代,获此铁券的人功劳也不见得多大,像什么招降武将、藩镇节度使、部落首领等,人手一个,以示皇帝的恩宠。而且享有的免死次数却愈来愈多,甚至由本人惠及子孙。唐玄宗就曾赐予安禄山铁券,许以他和子孙犯常刑不究、直至免死的极大特权。
这种滥发甚至连臣子都看不下去了。如唐德宗时名臣李怀光曾立下汗马功劳,却被人所妒忌,多次挑拨离间他和唐德宗的关系。唐德宗发现以后,为了笼络这个曾经被冷落的臣子,于是加封他为太尉,并赐丹书铁券。
但李怀光却很生气,他认为这是唐德宗对他的不信任,是在侮辱他,就把铁券扔在地方说:“圣人疑怀光邪?人臣反,赐铁券。怀光不反,今赐铁券,是使之反也!”
等到朱元璋时代,丹书铁券更像是催命符,而不是保命符。洪武三年(1370 ),朱元璋大封功臣,“公爵者十人,侯爵者二十八人,铁券丹书,誓诸白水,河带山砺,爱及苗裔”。
洪武朝的铁券明文规定了谋逆不宥,其他死罪都可饶恕。结果是李文忠被毒死;蓝玉被灭门;宰相李善长与朱元璋是儿女亲家,朱元璋托辞天象有“星变,其占当移大臣,遂并其妻女弟侄家日七十余人诛之”。几乎所有的开国功臣都被朱元璋以谋逆罪杀死,并且殃及家人。
当然丹书铁券免死的案例也不是完全没有。比如因夺门之变而被赐予丹书铁券的高阳伯李文,在瓦刺兵进犯大同时,李文指挥失误,致使瓦刺军队突破雁门关,占领了今天的山西代县等地。若是一般将领,恐怕已是军法从事了,但因为李文有铁券,仅仅是被免掉了爵位。
但反过来一想,李文之所以被免死真的是铁券的功劳吗?恐怕也是仅仅是因为英宗念旧情,不想杀这个有功之臣找的借口罢了。
所以大家有机会穿越回古代,当皇帝要赏赐你丹书铁券时,千万不要当真,这玩意儿跟黄马褂一样,只是表示皇帝对你的重视和恩宠。至于免死不免死,最终解释权还是在皇帝那里。
-----
网友解答:
-----
在古代,免死金牌,这玩意儿是皇帝奖给功臣的,传说拿到牌子的大臣不管犯了啥罪,都不会被处死,牌子还能传给子孙后代用。
看过《水浒传》的人,大概都知道“小旋风”柴进,他就有一件护身护家的宝贝,叫“誓书铁券”!
柴进的祖上柴荣打下了江山!
但是最后,赵匡胤黄袍加身,搞了个“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朝。但是赵匡胤一直觉得对不起柴家,就给了柴家一个“誓书铁券”!
“誓书铁券”就是免死牌的意思。
很多古装剧里都会出现“免死金牌”!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种东西吗?如果有,真实的“免死金牌”是什么样子的呢?又是怎么用的呢!
曾经藏于临海的“钱缪铁券”是唐昭宗赐给镇东军节度使钱缪的。
它看上去脏兮兮的,像一块瓦片,长52厘米,宽29.8厘米,最重要的是上面镌刻的333个字,文字内容大致包括三个部分:
记录了皇帝颁赐铁券的时间等
记述了受赐者的功勋业绩
写明了铁券包含的免死的特权。
这件铁券一直被钱锣的后代们妥善保存着,但也经历过“九死一生”的坎坷。
它曾因战乱遗失,又被人从河里找回,还曾七次被不同的皇帝借进宫中观赏。
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就借去看过两次,清朝的乾隆皇帝还写过《观铁券歌》。
抗日战争爆发后,钱氏子孙将铁券藏在家中园内的深井里,战争结束后才取出。
新中国成立后,钱氏子孙将铁券献给了国家。
这件珍贵的文物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沧桑,虽然很多字迹已经模糊,但依然向我们讲述着历史的变迁与钱氏家族的故事。
现在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应该可以找到这件“免死金牌”!
事实上,所谓的“免死金牌”准确来说应该叫“铁券”,其实是块铁板,形状像瓦片一样有点弯曲,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
这些字就说明了金牌的使用方法!
据说,最早发明铁券的人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他从一介村官干起,靠着一帮小伙伴的支持,花了近10年才统一了天下。
当上皇帝之后,刘邦就给从前的伙伴们发奖励,奖品包括现金、官职、土地等等,而铁券就相当于功臣功劳证书。
在南北朝时,有个将军叫宇文泰,他在战场被部下救过一命。
都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文泰果然手握大权,连皇帝都是傀儡,混得简直不要太好。
为了报答部下当初的救命之恩,宇文泰疯狂给他加官进爵,还赏赐给他很多绫罗绸缎,珍奇珠宝,外加免死铁券一张!
免死铁卷刻有文字,内容一般包括赐券的日期、赐予对象的身份、被赐者对朝廷的功勋、皇帝给被赐者的特权,如免死等!皇帝就按照这些文字来妥善处理“高举免死铁卷的人”!
事实上,铁券持有者及其后代,都可以享受皇帝赐予的种种特权。
它的正规名称叫“金书铁券”
因为铁券上的文字常用金子填写,所以叫“金书铁券”,也有用朱砂书写,则称“丹书铁券”!
在唐代,铁券有了免罪的功能。
明朝初年,铁券制度更加完备。不过,铁券的免罪功能也是有限度的,一旦触犯皇权就会失效!
举个例子!
洪武三年,朱元璋颁赐了一大批“免死铁券”。
享受如此恩宠的大臣有:李文忠、李善长、冯胜、耿炳文、傅友德、徐达、汤和等功臣。
结果,这些拿到“免死铁券”的开国功臣,大多数人都没有享受到“免死”的特权,反而死于非命,朱元璋信誓旦旦的允诺,结果竟然一文不值!
事实上,朱元璋真是煞费苦心了,既要大封功臣,颁赐“免死铁券”,又要大开杀戒,诛戮有罪的功臣!
既要消除皇权的潜在威胁,又要避免言而无信的嘲笑。
于是,他在所有的“免死铁券”中,都有类似这样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语:“除谋逆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可赦免”!
说白了,免死铁卷是有条件的,造反的人就不能免死了。
免死金牌则是民间的叫法。
真正的免死铁卷类似“虎符”,铁券通常会由两部分组成,而且通常是制作完成之后,再一分为二,朝廷和被赐的人各留一半!
有法学专家指出,丹书铁券的功用极大,它由皇帝颁发给亲信大臣,通常情况下都是颁给一些开国元勋,或是一些开创盛世的能臣!
意思就是如果此人或他的子孙犯了罪,可以免死甚至免罪,但一般也会有次数限制。
因为丹书铁券可以传给子孙,所以拿出来使用的时候,往往离颁发之时已经隔了几十年。
所以,为了防止假冒,丹书铁券通常会由两部分组成,而且通常是制作完成之后,再一分为二,朝廷和功臣各留一半。
唐以后,券上的言词有所封的爵衔、官职及受封的功绩等,另刻有“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之类的字样。
有了铁券,持有铁券的功臣、重臣及其后代,可以享受皇帝赐予的种种特权,本人或后世犯罪时,可以此为证予以免死。
到宋元明清时期,铁券的颁赐逐渐趋于完备。
明代起就规定有整套制度,朝廷根据功臣、重臣爵位的高低分为七个等次,各依品级颁发铁券,不得逾越。
总而言之,隋唐时用金子填字,因而也叫“金券”,后世也称铁券为“金书铁券”!
由于铁券可以世代相传,都是皇帝赐给功臣世代免罪的凭证,其目的始终没有超出“表德彰义”的范畴,与现代的勋章、奖章的涵义在一定程度上非常吻合。
皇帝遇到有人高举免死铁卷,处理办法也很简单,第一步验证免死铁卷的真假,第二步,查看铁卷上的文字!然后就可以照章办事了!
一起品读历史,欢迎关注我!
-----
网友解答:
-----
一般是直接无视,该杀的杀,但也有例外,真的免死的。
免死金牌,就是丹书铁券,又称“世券”,是古代帝王犒劳笼络功臣贵戚,承诺被赐铁券者本人以及子孙如果犯罪,就会免于死罪的书面承诺。
说是书面承诺,其实并不是写在纸上的,历朝的铁券以铁铸造,呈瓦状。
不用纸的原因基本上就是,铁比纸更易保存,且很难更改,被赐铁券的当事人一般情况下还是比较本分的,铁券十有八九是要传给作奸犯科的后世子孙使用,所以保质期很重要。
有人说了,这丹书铁券岂不是在践踏法律么?其实完全不用担心。
那么丹书铁券真的有用吗?答案是基本上没用,别看是写在铁上的承诺,一旦遇见事基本上就是屁话,该杀还得要杀的。有的更是连拿铁券的机会都没有,就被皇帝宰了。
但历史上确实有人成功使用过丹书铁券,还是在法律严苛的朱元璋时期。
使用铁券的人叫钱汝性,是临安钱氏后羿,这支钱氏可不简单,祖先是五代十国的吴越国国王钱镠,直到近现代,钱氏也出了一批顶级的科学家、社科学家,为新中国做出卓越的贡献。
回到正题,钱汝性手里的丹书铁券不是明朝皇帝赐的,而是由唐昭宗赐给当时还是彭城郡王钱镠的。
铁券的结尾有“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的内容。
钱汝性的父亲叫钱用勤,在任职建昌知府的时候因为税务短缺被抄家入狱,按当时朱元璋时期的律法,剥皮实草是板上钉钉了。
但儿子钱汝性突然想起自己家祖传的丹书铁券了,也不知道过没过期,居然好不好使,反正有病乱投医呗,很快这铁券就到了朱元璋面前。
万万没想到,一项眼里不揉沙子的朱元璋看了铁券后居然免了钱用勤的死罪。
为啥唐朝的铁券比本朝的还好用?其实原因很简单。
首先,钱用勤属于经济犯罪,不属于谋逆之类的大罪,留着他对明朝的统治没有威胁;
其次,朱元璋建立明朝是承接唐宋,中华正统,由唐朝皇帝颁发的铁券在明朝是有合法性的;
第三,钱汝性不顾自身安危,用疑似过期的铁券去救自己的父亲,孝心可嘉,符合华夏王朝的核心价值观。
以上几点,就这样让唐朝的铁券在明朝起了作用。
-----
网友解答:
-----
古代帝王向大臣发放免死金牌,就跟如今美国跟其他国家签署协议一个概念:前者当回事,金牌协议就有用;反之,它们就变得跟厕所里的废弃物一样,一文不值。后者若没有足够的实力为支撑、指望手里的东西保命的话,无异于白日做梦,历史上就有这类活生生的例子。
公元923年,晋王李存勖灭后梁、建立后唐。对于自己的头号功臣郭崇韬,李存勖大手一挥、嘉奖如下:“兼领镇、冀州节度使,进封赵郡公,邑二千户,赐铁券,恕十死”。咱们重点看后面六个字,意思是:赐给丹书铁券、可以免除十次死罪。
这样的殊荣,即使放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史上都属罕见,郭崇韬对此自然感恩戴德,本就忠心耿耿的他,对于李存勖家族越发的尽心尽力,压根没把自己当外人。在宰相之位上,他建章立制、举荐人才、直言劝谏,在备受称赞的同时,却也因权势过大而又嫉恶如仇,得罪了不少人,比如刘皇后以及与其勾结的后宫宦官群体,连李存勖本人也颇有微词。
公元925年,郭崇韬率领唐军攻灭前蜀。但这一功劳,却也成了政敌们加快迫害他的理由。没多久,在刘皇后、宦官李从袭等人的策划下,郭崇韬在成都拜见魏王李继岌时,被人从身后用大铁锤击碎了脑袋,他的五个儿子也全部遇难。
这个时候,有谁会在意郭崇韬拥有可以免死十次的铁券?实际上,这次过河拆桥的残忍暗杀行动,正是得到了李存勖本人的默许。
你也许会说,这只怪郭崇韬没掏出丹书铁券。历史就是这么戏剧,就在郭崇韬死后不久,
另一位大臣也被灭族,临死前,他的家人还真的做了这个动作
。
在当初的梁、晋之争中,朱温的养子朱友谦倒戈、投奔了李存勖。后者对此求之不得,对其格外恩宠。
后唐建立后,朱友谦被李存勖赐名李继麟,赏赐的财物数以万计;下一年,更是被加封太师、尚书令,“赐铁券恕死罪”。当时,朱友谦的子弟、部将在后唐担任刺史及以上职务的合计达到十多人,恩宠之盛、无人能比。
不过,他也跟郭崇韬一样,得罪了朝廷的宦官、戏子。郭崇韬死后,朱友谦也被这些人诬告为同党,纵然他自恃光明磊落、单骑入朝,但仍遭到了李存勖的杀害;随后,他的全族两百余口也被杀了个干净,在临刑前,其妻张氏甚至从房里取出了免死铁券、故意说道:“这是皇帝赐的,不知上面说的是什么。”当然了,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为什么免死金牌没法免死呢?实际上,
你可以把它当成现代社会的奖章或荣誉证书,有没有价值、价值多大,解释权完全在发放人的手里
。
最早的“丹书铁券”,其实就没有免死的功效。《汉书·高帝纪》的篇尾,班固在总结刘邦在位期间作为时,曾写了这么句话:“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作为出身基层的开国皇帝,刘邦和他的开国功臣们之间,有点类似于一种“合伙人”的关系。众人出生入死、把刘邦送上皇位,自然不是为了什么崇高理想,说白了只是为了“共同富贵”。
在除掉非沛县功勋集团的韩信、英布等人后,为了打消功臣们的疑虑、保持统治集团的稳定和谐,刘邦将自己与功臣们“共富贵”的承诺写在铁板上,其后存放在皇族宗庙内的柜子中,以此表达自己信守承诺、将利益分配制度化的决心。由于这些字以丹砂着色,呈现出红色,所以得名“丹书铁券”。
那么,这种承诺到底有多大作用?
它更像是一种荣誉凭证而已,帝王是否遵守,只在于对自己是否有利
。以周勃为例,作为军功集团的领头人,他不仅为西汉的创立贡献了汗马功劳,也在诛杀诸吕、迎立汉文帝的过程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然而,最终他还是被汉文帝接连两次废除职务、赶回了封地;他的儿子周亚夫虽平定了七国之乱,却惨被汉景帝逼死。
但即使如此,赐予丹书铁券这种做法在后世仍备受推崇。没办法,毕竟被尊重、被肯定、体现自我价值,是任何时代人们心中的最高追求;相对于“空口无凭”,丹书铁券虽然实际效果难以保证,但它不仅极富仪式感,而且数量相对稀缺,无疑是体现臣子们特殊地位的最佳凭证。因此,这一做法被历朝历代统治者沿用了下来。
从隋代起,铁券上填充文字的材料由丹砂变成了更加闪亮、稀有的黄金,所以也被改称为“金书铁券”。现存的年代最久的实物,是存放于国家博物馆的“钱镠铁券”,发放者是唐朝倒数第二位皇帝唐昭宗,接收者是吴越国开国者钱镠,也就是前段时间被盗墓的那位。
“丹书铁券”被赋予免死功能,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当时的各大政权斗争激烈,为了拉拢、稳定人才,统治者希望以这种方式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但至于是否真的能免死,最好不要抱什么期待,在那个谋朝篡位如家常便饭的年代,连皇帝本人都朝不保夕,就别指望他能为谁提供保证了。
但这个口子一旦打开,后世的统治者们就不得不有样学样,免死承诺的额度也水涨船高,甚至可以惠及功臣们的子孙后代。到了明朝,这一做法还被制度化,不仅有等级之分,甚至还有了防伪功能。
至于其免死承诺是否能生效,则要分具体情况。比如赵匡胤赐给柴家的“丹书铁券”,就真的起到了作用;而上文提到的郭崇韬、朱友谦,以及明初的一众功勋,实际上都没能沾到光。说白了,丹书铁券只是帝王权术的体现方式而已,当臣子对皇权没有威胁时,为了鼓励他们卖命,帝王自然乐得以这种成本极低的方式拉拢人心、团结队伍;反之,仅仅略施小计、冠以“涉嫌谋反”这种大逆不道的罪名,即使是免死一百次的承诺也如同废纸一张。
丹书铁券尽管发,但最终结算解释权在朕手里,也许这就是封建帝王内心的小九九。
-----
网友解答:
-----
在古装电视剧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节:某位大臣在临处死的关头,突然拿出自己拥有的所谓的免死金牌,然后监斩的大臣甚至是当朝皇帝本人就只好无奈地将人放了,大臣成功造成自救,皆大欢喜!
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其实,
不论任何朝代,哪位臣子在临死关头真要想靠所谓的免死金牌救命,那只能说是太天真了!
何为免死金牌?
所谓的“免死金牌”,其实是民间的一种说法,它的标准术语应该叫做“丹书铁券”或者“金书铁券”,是古代皇帝赐给立下过大功的大臣的一种铁券,同时,也不一定是金的,一般来说,材质以铁的居多。
如此看来,这个所谓的“免死金牌”也算是一种稀有品种,你非得要立下过大功才可能得到皇帝的赏赐,而要立下大功,往往是和出生入死、九死一生挂钩的,因此,“免死金牌”的获得者往往也是以开国功臣居多,和平时期则相对较少。
免死金牌真能免死吗?
既然“免死金牌”这么难得,那么,它真的能免死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纵观古代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史书,我们也几乎翻不出皇帝一旦决定杀掉某位大臣之后,大臣拿出“免死金牌”,然后顺利得以自救、安然脱身的记录,这就足以说明所谓的“免死金牌”,在临死关头并不能真正得到免死的机会,
也就是说,“免死金牌”并不是大臣的保命符。
免死金牌的本质是什么?
既然“免死金牌”并不是大臣的保命符,那么,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其实,这个所谓的“免死金牌”,在本质上只是一种荣誉的象征而已。
皇帝颁给大臣“免死金牌”,只是说明大臣往日为国家立下过大功,因此,皇帝大人特意颁发证书,表示颁奖而已,一旦大臣犯下罪过,抑或是虽然没有什么罪过,但皇帝决意要杀掉他的时候,即使手持“免死金牌”,依然还是躲不过皇帝的屠刀,毕竟,皇帝大人作为金牌的发行者,有着独家解释权,他说没用就没用,随便找个由头,照样杀你没商量!
结语
综上所述:“免死金牌”固然难得,但大臣一旦身犯死罪,或者是皇帝一旦决意杀掉他,即使他手持多少枚金灿灿的“免死金牌”,照样没用,说到底,这种所谓的“免死金牌”只是一种荣誉的象征而已,要当作保命符,效果实在是有限。君不见,明朝那么多开国功臣,个个手持“免死金牌”,还不是照样被明太祖朱元璋屠戮得所剩寥寥无几!
因此说,不论任何朝代,哪位臣子在临死关头真要想靠所谓的免死金牌救命,那只能说是太天真了!
-----
网友解答:
-----
免死金牌跟本不能免死,反而更容易招杀身之祸!
古代的皇帝,有时候为了褒奖功劳大的臣子,就会给这些臣子,颁发免死金牌,这在臣子看来那是无上的荣耀,免死金牌也会世袭制,就是可以传给后代,但有了免死金牌,就能免死了吗?这明显是不可能的,免死金牌上写着,有的罪名不能免死,谋逆之罪就不能免死。
古代的大臣拿到免死金牌,觉得自己不会谋逆,所以美滋滋的觉得自己是安全的,但古代有种罪名那叫莫须有,大臣的罪名,由皇帝自己说了算,皇帝可以按照谋逆罪处死大臣,就算大臣手里有免死金牌,那也是废铁一块。
古代免死金牌的意义,那其实只是给大臣的荣耀,没有太大的实际用处,皇帝有太多的办法,解决拿免死金牌的人,皇帝还有句话呢,君要臣死,那臣必须去死,否则就是大逆不道的罪,这罪名也可以处死大臣。
手握免死金牌的人,必然是朝廷的重臣,皇帝对于有能力的大臣,是又欣赏,又猜忌,更何况有的能臣,还不知道收敛点,妄想挑衅皇帝的权威性,对于这样的能臣,皇帝都会加倍防备,所以这手握免死金牌的大臣,等于把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上,随时有可能掉脑袋。
《朱元璋》这部电视剧里,就诠释了免死金牌的意义,当时建立大明朝的初期,朱元璋给那些功劳大的能臣,都颁发了免死金牌,但有些大臣,不懂得的进退有度,仗着有功劳在身,对朱元璋的皇帝权威够成了威胁,朱元璋也是忧心忡忡。
朱元璋曾经跟朱标说过,朱元璋也有担心,朱标将来掌控不了那些骄兵悍将,朱元璋还把那些骄兵悍将,比做是刺,如果利用不好了,就容易扎到皇帝自己,后来朱元璋诛杀那些骄兵悍将,其实也是有一定道理。
朱元璋在下决心处置骄兵悍将之前,其实也给过那些手握免死金牌的官员机会,朱元璋要诛杀马三刀之前,当时那些能臣和武将,都替马三刀求情,希望朱元璋网开一面,朱元璋正好借机会,给这些拿免死金牌的人,一个严重警告。
朱元璋痛斥这些能臣和武将,告诉这些人不要仗着有免死金牌,就可以胡作非为,还警告这些人最好是把免死金牌上交,随后朱元璋不顾这些人的求情,处死了贪污银子的马三刀,马三刀的下场,就给那些大臣提了个醒,马三刀只是贪污银子,免死金牌也没救了他自己。
朱元璋处死马三刀才是开始,随后朱元璋又摆下宴席,宴请这些手握免死金牌的人,当着这些人的面前,又发出了第二次严厉警告,朱元璋当着这些大臣的面,又把驸马欧阳伦押解了上来,朱元璋查明驸马竟然胆敢贩卖私盐,从中谋利,朱元璋当时都不顾马皇后的求情,直接当着那些大臣的面,让欧阳伦自己拿宝剑,自己抹了脖子。
朱元璋当着这些大臣的面,杀了驸马,朱元璋的用意,还是警告这些拿免死金牌的人,无论是谁,只要敢违纪,一定会被诛杀,驸马都不例外,朱元璋还是在警告这些有免死金牌的人。
朱元璋发了36枚免死金牌,得到这些免死金牌的大臣,没有几个能活到善终的,李善长,胡惟庸,蓝玉等人,都得到过免死金牌,可也没免了一死,所以就是有臣子在皇帝面前拿出免死金牌,那也没有什么用,皇帝想杀了这些够成威胁的人,就算有免死金牌也不起作用。
-----
网友解答:
-----
皇帝想让你死,你举谁都白搭!他不想你死,但是你有免死金牌,那就真的能活。你注意看一下,凡是得到免死金牌的,几乎都死了!还有一位将军,皇帝尚给他免死金牌,立马就造反了。
------------------
推荐阅读:
我今年36岁痛风好多年,你身边有朋友得痛风吗,谈谈你的看法?
网友自爆湘雅二医院一医生的黑幕?住一趟ICU,究竟该花多少钱?
上一篇:水浒传动不动就吃牛肉可能吗?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