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敌曹操刘备先后死去,吴国为何没能完成统一?
强敌曹操刘备先后死去,吴国为何没能完成统一?
-----
网友解答:
-----
东吴的国力决定了,它不可能征服全国。
曹操刘备虽然相继去世,但是三国鼎足之势已成,魏国国力强盛,蜀汉江山稳固,东吴偏安一隅,根本无力征服全国。
三国之中,魏国最强。以一敌二尚且游刃有余。其总人口和总兵力,比蜀汉东吴两国之和还要多!
兵力如此悬殊,东吴无论如何打不过魏国。而且一旦东吴军队离开长江流域向北进攻,就会在北方平原遭遇曹魏的精锐骑兵!在平原旷野,以步兵对骑兵,只有送人头的分!
那么东吴攻打蜀汉怎么样?
更加危险。
东吴攻打蜀汉,只能从荆州向西出发,绵延数百里的山地。地形险要,易守难攻!蜀汉有十万军队。东吴如果不起全国之兵前来,根本不可能攻进四川盆地。
但如果发全国之兵攻打蜀汉,曹魏必然趁机征讨东吴。那东吴可就要亡国了。
-----
网友解答:
-----
曹操虽死,但是他留下的魏国实力依然居第一位。刘备虽崩,但是诸葛亮犹在,且诸葛亮比刘备更难对付。孙权年龄最小,他继承的是父兄的基业,并不是白手起家的。孙权比曹操、刘备晚了一辈人,所以他死得最晚,却无法完成统一天下的重任。公元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吴王,建立吴国,注意到孙权的爵位是王爵,吴国是魏帝国管辖下的一个诸侯国。
公元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史称吴太祖大皇帝孙权!吴国的实力弱于魏国,但略强于蜀国,因此蜀吴二国联合对魏作战,防止魏国统一天下。诸葛亮北伐魏国,吴国经常从南面策应蜀国,但魏国以一敌二,依然游刃有余。吴国单独对抗魏国时,胜少败多,如果不是有长江天险的存在,吴国早就被魏国攻灭了。大势如此,吴国统一天下的事就只能想想了。
-----
网友解答:
-----
在整个三国时代,吴国的实力都是排第二。
关羽北伐时,东吴与蜀汉翻脸,袭取荆州,杀了关羽。没多久曹操死了。
刘备为了夺回荆州东征,双方暴发了夷陵之战。刘备战败没多久也死了。
这时候的蜀汉与东吴内耗,蜀汉实力大减,东吴也好不到哪去,这时候东吴与蜀汉加起来都干不过曹魏。
三国之间的国力悬殊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当然实力弱不代表灭不了实力强的,统治者能力很强的话,也是可以以弱胜强,扭转局面的。曹操对袁绍就做到了这一点。
曹操、刘备死了,吴国不能完成统一,一方面那两国都后继有人,另一方面孙权本身能力不足,无法扭转吴国在国力上的劣势。
曹魏这边,曹操死后,曹丕接班。不说曹魏别的能人,光曹丕最信任的司马懿,就不是个简单人物。曹操死后,曹魏实力并没有削弱。
蜀汉这边,刘备死后,诸葛亮掌权。诸葛亮的能力远在刘备之上。刘备死了,诸葛亮反而能使蜀汉更强。
孙权虽然年富力强,正值盛年,但孙权搞搞政治,治理国家,守住江山绰绰有余,攻城略地,争夺江山,孙权实在没这能力。
孙策死前就对孙权说过:“率领江东兵众,决战两阵之间,横行争衡天下,你不如我;但举贤任能,使其各尽其心,用以保守江东,我不如你。”
孙策的意思就是打江山,你不如我;守江山,我不如你。
孙策这不是随便说说的。孙策虽然像项羽一样能征善战,但绝不是项羽那样的有勇无谋。孙策喜欢招揽人才,善于用人,看人的眼光不会差的。
孙权的表现也如孙策所说,确实没有开疆扩土的能力。
孙策之死,东吴基本上就没了统一天下的能力。
孙权前期,还有周瑜在,周瑜想拿下荆州、益州与曹操二分天下,最后与曹操决雌雄,夺取天下。周瑜英年早逝,这唯一的希望也没了。
鲁肃时期坚持联刘抗曹,三分天下,与刘备联手灭曹操,与刘备平分天下。这只是双方协议上讲的,最终双方肯定也是要争夺天下的。但是孙权在合肥之战一败涂地,无力北伐,这种战略下只能靠刘备灭曹,东吴最终也捞不到什么好处的。
吕蒙时期,孙权也意识到刘备发展壮大对自己的威胁,支持吕蒙与刘备翻脸。吕蒙打仗是真没话说,不喜欢打硬战,善于取巧,不战而屈人之兵。吕蒙取巧先后把荆州六郡全抢走了。吕蒙估计是打算靠自己的能力扩大东吴地盘,只是他把事惹完后,扔下一堆烂摊子就死了。
到了陆逊和孙权组合,估计连统一天下的心思都没有了。夷陵之战后,东吴与蜀汉讲和,蜀汉埋头恢复元气,东吴的日子一点都不好过。
曹丕直接派兵分三路攻打东吴,虽然没有成功,双方都有损失,东吴完全是被压制的。之后连续几年,曹魏有事没事就打一下东吴,东吴只有自保之力。直到228年,孙权耍诈,打了个石亭之战,翻了下身。但诸葛亮配合北伐,无功而返。
孙权称帝后,与蜀汉再次结盟,商量一起灭了魏国,平分天下,连地盘都分好了。只是嘴上叫的热闹,实力不允许。基本上连家门都没打出去。
孙权实在是没有打江山的能力,即使孙权有孙策那样的能力,也需要魏国主庸臣昏,重新陷入混乱分裂,像五胡十六国那样。
实际上东吴孙权没有孙策的开疆扩土的能力,东吴的士兵素质也不行,争夺天下到了北方,需要的是骑兵,水军就没什么作用了。就算是打蜀汉,东吴水军也得逆流而上,也不会是蜀汉水军的对手。
东吴军队也是奇怪,战力弱化严重。在孙坚时期,战力傲视群雄,可以说是天下第一。孙策时期也能开疆扩土,攻城略地。到了孙权时期,就没打过什么漂亮的硬战。
曹魏方面内部到了曹爽时期虽然有点乱,但还不至于到分裂地步,孙权北伐轻轻松松就被司马懿给收拾掉。
东吴无论是国力,君主的能力还是士兵的素质都不突出,就是蜀汉政权都灭不掉,更别说统一的强大的北方政权。
-----
网友解答:
-----
三国时期诸侯混战,除了拼能力以外,还有一样非常重要,
那就是拼谁能活得更久
。熬死了所有有能耐的,长寿的那个就是最受益的,最典型代表的就是
司马懿
。
在三国最热闹的那段时间,司马懿一直蛰伏着。无论是曹操还是曹丕抑或是曹叡,都不是平庸之辈。司马懿一直将这三个人给熬死了,等到儿皇帝曹芳继位,他才暴露出狰狞的面目。
司马懿活到了七十多岁才去世,要是只活个四五十岁就挂了的话,估计可能就没“
三家归晋
”这回事了。
其实在当时还有一个条件比司马懿更好的人也比较长寿,他更有机会统一天下,
他就是孙权
。赤壁之战之后,天下大势基本确定,三分天下当中是曹操的曹魏,刘备的蜀汉以及孙权的东吴。孙权是三人当中最为年轻的,也是活的年纪最长的,三分天下他占据其一,更不需要跟司马懿那样背负篡权夺位的骂名。
但是他没有做到统一天下,就连他的子孙们也没能做到,这是为何呢?
孙权算是三国时代的一代明主,就连曹操都不禁感叹:
“生子当如孙仲谋。”
但跟不少帝王一样,越到晚年,孙权竟然开始变得昏庸。晚年的孙权做了不少的荒唐事,尤其是立储方面出现了大问题。孙权晚年出现了两宫之争,除了孙权的儿子们卷入其中,就连许多臣子都没能幸免。
赤乌四年(
241年
),孙权册立的太子孙登去世,太子之位空缺,引来其他皇子以及宗室们的觊觎。当时孙权的儿子孙和与孙霸是最有希望成为接班人的两位皇子,朝臣们也纷纷站队,组队支持两位皇子。最终,孙和被立为太子,孙霸自然是不服气的,他们与背后支持的朝臣们形成了两宫之争。
孙和被册立为太子,还有一个人是不高兴的,那就是孙权的女儿——
公主孙鲁班。
这位公主可不是什么善男信女,她曾经与孙和的母亲王夫人闹出过矛盾,如果一旦孙和继位,孙鲁班担心孙和会对自己不利。于是,她便跟孙霸联手诬陷孙和与母亲王夫人有谋反之意。当时的孙权已到暮年,加上重兵在身,也没怎么仔细调查,便相信儿子有谋反之心。
试想一下,当时的孙权已经年迈身体又不好,孙和原本就是太子,等到孙权驾崩就可以顺利继位,为何还要谋逆呢?
孙和最终失去了孙权的宠信,最后还被害死。除掉孙和之后的孙霸,下场也没好到哪里去。孙和失宠之后,孙霸不断地在孙权面前进谗言,在朝堂之上更是上窜下跳,左右逢源。孙权虽然老迈,但却不傻,孙霸这明显就是冲着皇位来的。于是孙权开始对孙霸下手了,他给孙霸安了一个结党营私的罪名,直接将孙霸赐死。
两宫之争可以说是两败俱伤,两个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皇子因为这场内讧而死。最后孙权只好将年幼的小儿子
孙亮
立为继承人。公元252年,年仅9岁的孙亮继位,成为东吴的第二位皇帝。
当时天下纷争不断,乱世当中一个年幼的孩子做皇帝绝不是什么好事。更重要的是,东吴宗室之中的内乱远远没有结束。孙亮年幼,东吴的宗室成员孙綝(
chēn
)掌握朝政大权,孙綝野心勃勃,且为人残暴,根本不得人心。但是因为其大权在握,其他人是敢怒不敢言。而随着孙亮的年纪增加,他与孙綝之间的矛盾便越来越深。孙綝早就有篡权自立的野心,于是便将孙亮废掉,拥立
琅琊王孙休
继位。
孙休虽然继位时年纪不大,但是却十分聪慧。当时的孙綝有拥立之功,在朝中更是权倾朝野。但是他却没想到最后栽在了孙休手中。孙休杀掉了孙綝,东吴好不容易迎来了几年太平日子。没想到孙休做了没几年的皇帝便去世了。
孙休驾崩之后,东吴的皇位传到了孙和的儿子
孙皓
手中。当年孙和没有当上皇帝,儿子孙皓做了皇帝,算是弥补了他的遗憾。孙皓的皇帝之位来之不易,但是他却成为了一名实打实的亡国之君。
孙皓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性格残忍嗜杀,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换着花样杀人。东吴本身经过多年的内讧,已经元气大伤,再加上这样一位暴君的折腾,哪里还能有乱世之中称霸天下的实力。
司马氏最后能够做到三家归晋,不仅仅是因为司马懿在活着的时候打好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司马懿有
司马昭
、
司马师
两个能干的儿子,也没有因为继承人的事情闹出什么乱子。
三国时期的刘表、袁绍都曾是称霸一方的诸侯,最后全都灰飞烟灭,而他们都曾因为继承人的问题而导致乱局丛生。没想到孙权也没能避免这个问题,因为皇位继承问题,东吴内讧多年,内乱平息之后又迎来一位暴君,接班人选得不好,这国家能好吗?亡国不过就是时间问题而已。
参考资料
:《三国志》。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网友解答:
-----
谢谢邀请。三国时期,强手曹操刘备先后死去,吴国为何没能完成统一?原因很多吧。魏国曹操死了,但是魏国还是许多能人,谋士良将很多。谋士有司马懿,良将有邓艾,钟会,曹真,许诸等,兵强马壮。
刘备虽然死了,文有诸葛亮,法正,邓芝,武将有赵云,魏延,马岱等等。所以吴国没有能力统一三国。
-----
网友解答:
-----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诗句中的三位人物,正是开创三国鼎立局面的君主。在这三人斗智斗勇,堪称棋逢对手。由于曹操和刘备年纪较大,两人全都先于孙权去世了。可是,失去了对手的孙权,却没有能够因此一统天下,这又是为何呢?
一、曾经意气风发的孙权。
孙权是继承了父兄之业,成为东吴之主的。他的兄长孙策把他托孤给张昭,说如果孙权不堪辅佐,你就自己担任东吴的主人。从这句话中,孙策对年纪尚轻的孙权,并不是百分之百的抱有信心。
这自然激起了孙权的争强好胜之心。从此之后,孙权在各个场合都在表现自己的能力,期望得到大家的认可。为了显示自己的武勇,孙权经常前往打猎,并且以猎杀猛虎为乐。他还知人善任,逐渐提拔任用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形成了自己的团队。
在这个团队中,有着一种蓬勃向上的朝气。鲁肃在加入这个团队后,就向孙权献上了著名的《榻上问对》作为这个团队的战略方案。鲁肃向孙权分析天下大势,指出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猝除。因此鲁肃建议孙权先夺取上游的荆州,竟长江所极而据之,然后建号帝王,北向争夺天下。
孙权在当时因为力量不足,嘴上推辞了这个战略。而实际上,在他的心中认同这个战略,并且把这个战略作为他的奋斗方针。在赤壁之战前,孙权拒绝迎降曹操,明白地向天下表达了自己绝不屈居人下的决心。
在赤壁之战后,孙权与刘备结盟,向曹操发动了多次进攻。孙权亲自率领军队,在淮南方向上对合肥发动进攻,给曹操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在和孙权多次交手后,曹操面对孙权严整的军队,不禁感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也是久经沙场的曹操对孙权能力的认可。
二、渐趋保守的孙权。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意气风发的孙权却变得意志消沉。他的对外扩张的政策,转而变为保守。为了营造自己的安全区域,他不惜向盟友开刀,动用武力夺取荆州,袭杀关羽。这不但有外界环境的影响,也有着孙权性格的因素。
孙策在将江东交付给孙权的时候,评价自己与孙权能力的差异说,“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这句话切中要害地说出了孙权的长处是任用贤能,团结部下保守江东。但是从另一个方面也暴露了孙权的性格缺陷,那就是保守。
孙权在刚继位时,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他并不服气孙策对他的评价,想要用实际行动来推翻这个评价。但是随着年纪的增大,他性格中的保守气质就逐渐占了上风。他逐渐放缓了对北方的攻势,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如何保有江东的身上。
在当时的江东周围,北方有曹操占据,长江上游则由刘备据有。孙权企图向北方突破,多次攻打淮南的合肥,但是都没能得手。尤其是逍遥津之战时,孙权率领的十万人马,被张辽的数千军队打败,彻底摧毁了孙权的信心。
于是,孙权把目光转向了上游的荆州。如果他占领的长江上游,就可以把长江防线联为一体。依托长江天险的保护,就能够保证东吴的战略安全。因此孙权趁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机会,袭取了荆州。这样,孙权实现了他全据长江的战略目标。可是,东吴的疆域也因此固定下来,直到灭亡也没有大的改变。
三、铸成大错的孙权。
孙权袭取荆州,是他犯下的最大的战略错误,使得他永远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孙权与刘备撕毁盟约,进入战争状态,完全破坏了对他而言最正确的战略方针。那就是两个弱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唯一的强国。
在荆州之战中,东吴几乎兵不血刃就取得了胜利。但是在随后的夷陵之战中,吴蜀两国打了个两败俱伤。这使得在旁边的曹魏坐收渔人之利,拉大了双方的实力差距。原本东吴的实力就比不上曹魏,这样一来就更不是曹魏的对手了。
在打败蜀汉,解除了长江上游的威胁后,东吴又和曹魏转入了战争状态。从此,东吴就始终处于曹魏的压制之下,再也无力北上。这是因为东吴虽然控制了长江全线,可是也拉长了它的防线,让它有限的兵力更加捉襟见肘。曹魏也把东吴视为最大的威胁,将军队主力用来对抗东吴。
面对曹魏强大的军事实力,东吴被迫转入防御态势。由于长江防线过于漫长,东吴完全靠水军往来游弋进行防御,使得它的军队疲于奔命。因此,东吴在夺取荆州后,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北伐的能力,更不要说统一天下了。这一切都是孙权偷袭荆州造成的恶果。
结语:
孙权在刚继位的时候,也有着统一天下的理想。他在赤壁之战拒绝迎降曹操,并且多次亲自领兵,对淮南发动攻势。曹操在和他多次交手后,从轻视他变成重视他,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但是曾几何时,孙权性格中保守的本性暴露了出来,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面对曹魏坚强的防御,孙权失去了信心。他开始为自己建造安全的环境。他夺取荆州,撕毁盟约,犯下了巨大的战略错误。虽然他有了完整的防御圈,可是与蜀汉两败俱伤是战争,彻底拉大了与曹魏的实力差距。曹魏把东吴当作主要威胁,用军队的主力对付东吴。面对曹魏的压力,东吴只能转入防御。直到灭亡,东吴也没能得到统一天下的机会。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
网友解答:
-----
谢邀。
这个问题,孙策就可以帮我们回答了。
“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要是孙策活着,那天下估计完全是另一个模样。但是孙权只是守成之主,不具备进取的能力,即使他背叛盟约,夺了荆州,大大扩张了地盘,但仍然只是为了巩固长江防线。
孙权曾经也是个不信邪的人,不相信哥哥的话,非要自己上战场试试,亲自带十万大军,死磕合肥,结果被张辽、满宠轮番教育。
所以,即使曹操刘备先后死去,吴国也很难统一的。
-----
网友解答:
-----
曹操死了,司马懿还在;
刘备驾游了,诸葛亮还在;
东吴的末代皇帝会凿眼剥面,这样小国不亡作甚![玫瑰]
-----
网友解答:
-----
感谢邀请。我是头条优质历史创作者阿庆。
曹操、刘备,还有孙权,成就了一个鼎立的三国时期,一方面是腥风血雨的时期,一方面也是文化繁荣的时期。
曹操刘备的去世,代表三国进入一个短暂的和平时期
公元188年,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起义爆发了,也代表三国前期的开始。曹操去世于公元220年,刘备去世于公元223年。此时,不只是两位奸雄的去世那么简单,更代表着三国鼎立局面的稳定。
而这期间,一共经历了36年之久的战乱。整个中国的人口,也从公元160年的5000多万,迅速降低到刘备去世前的90万!
要注意,这90多万人口是三个国家人口的总和,包括魏国、蜀国和吴国。
也就是说你看《三国演义》,刘备临死前东征东吴,发动号称70万的大军,绝对是骗人的,刘备那时候手上的兵,估计了不得有10万。
其中精锐最多5万罢了。东吴呢?也好不到哪里去。估计举国之兵也就那么5-8万而已。
在陆逊击败刘备的夷陵之战中,孙权可以说是派遣了举国之力前去,所以后面陆逊虽然打败了刘备,却又不敢太过深入追击,因为吴国的国力和兵力放在那里,长江沿线的防御在陆逊带领大军西进后,已经极度空虚薄弱,曹丕也正在隔岸观火中,随时准备发动攻击。
夷陵之战虽然吴国大胜,但是一定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不然,当孙权得知刘备战败后依然屯兵白帝城时,也不会大惊并且赶紧求和了。
所以,在曹操刘备去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三个国家都需要休养生息,这样才外有可战之兵,内有能用之臣。
东吴实际上并不是最强大的一国
曹操最早统一了北方,奠定了稳定的大后方,掌握大部分的人口兵马。
其次是刘备,一方面在荆襄地区获得了几万兵马,然后又通过兼并获得了常年稳定的益州兵马,接着又吞并了汉中地区,从兵马角度,此时的蜀国实力在三国第二。
而孙权的兵马并不占什么优势,因为一方面孙权的势力范围开始只被限制在江浙地区,赤壁之战也就凑集了三万多的人马,等到刚占了刘表曾经的地盘,刘备就带兵打了过来。怪不得战败的刘备都能让孙权胆战心惊。
曹操刘备虽去,他们留下的精兵强将依然不少
曹操给曹丕留下的文臣武将依然兴盛,文臣司马懿、华钦、贾诩等,武将夏侯惇、张郃、张辽、徐晃等,无一不是能征善战、计谋良多的能人。
刘备也不差,诸葛亮、李严、马超、赵云、魏延、蒋琬、费袆等人,丝毫不比曹魏集团显得差劲。
这时候孙权一方却显得刚好有点捉襟见肘了,一边是曾经的文臣武将,如鲁肃、周瑜等人先后去世,一边是后继显得乏力,好不容易把吕蒙、陆逊等人挖掘出来,才让吴国稍微显得不太差劲。
所以此时的吴国,哪里还有心思去攻打魏国蜀国,先保证自己的存在才是硬道理。
-----
网友解答:
-----
原因是孙权的强敌并未死去。
自曹操、刘备死后,迎来真正的三国鼎立时代,孙权、曹丕、诸葛亮、陆逊、司马懿(179年生)等一群80后主导天下的年代,这些80后正处于40岁左右,正是精力充沛又富有经验的时期,是作为执政者最佳时候。
曹操和刘备其实是孙权前一代的强敌,孙权同时代的强敌才刚刚登上历史舞台。
此时,蜀汉由刘禅委任诸葛亮执掌国事,诸葛亮实际上才是蜀汉的首脑人物,孙权一直以来在名义上是跟蜀汉皇帝刘禅进行外交,实则是跟诸葛亮对接。曹丕继位后,以陈群、司马懿为首辅大臣,曹丕常率大军亲征,由司马懿在后方管理政务,把司马懿比作自己的萧何。孙权以陆逊执掌荆州军政事务,与曹丕抗衡。
所以新时代里是【诸葛亮】——【孙权、陆逊】——【曹丕、陈群、司马懿】这么一场对决,其中诸葛亮、司马懿的才智均不亚于昔日的曹操、刘备,自是孙权的劲敌。
曹丕虽非雄才,亦也是中上之君,他执政时期魏国的状态还要好于曹操时期。曹操那时由于长期征战,经济没能得到很有恢复,自曹丕开始魏国经济进一步巩固,国力优胜从前。这倒不是曹操能力不如曹丕,是曹操给曹丕铺好的路子,由曹丕将曹操的政治完全发展下来的成果。
这也是孙权面临一大难题,一个出色的政治家绝不会人死政熄,无论是著名的九品中正制还是曹魏的赋税制度,均在曹操时期打下基础,使孙权即便在曹操死后,仍需要对抗曹操遗留下的思想、体制。曹丕就凭此数次对孙权发动全面战争,使孙权被打的非常被动,同时也因为孙权、曹丕一直在交战,给了蜀汉恢复国力的时机。
蜀汉自刘备死后,状态极度恶化,由于夷陵之战使蜀汉军队受到重创,已经难堪大战。南方不断有人发动叛乱,陈群等魏臣写信逼迫诸葛亮投降。是诸葛亮凭着过人才干安抚国内稳定,执政严峻而公平,官吏对诸葛亮极其信服,他又重建蜀汉精锐部队,数年中跟孙权恢复了外交,可以说是让一个濒临灭亡的国家起死回生。孙权后来派使臣张温去探查蜀汉国政,张温大肆赞扬诸葛亮秉持良政,孙权为此恼羞成怒杀了张温。
十几年后,时代又变了,孙吴的执政者依旧是孙权、陆逊,而曹丕、诸葛亮已经病逝。
可正因为诸葛亮也是出色的政治家,蜀汉并没有因他死去而人死政熄,他的继承者蒋琬、费祎依旧延续诸葛亮定着的制度,保证蜀汉国政稳固,使敌国无可趁之机。曹魏一方始终有司马懿在,孙权曾两度跟司马懿交锋都落了下风。
司马懿和孙权一直斗到251年,这时陆逊也早已经被孙权气死。这一年司马懿发动了正始之变,诛杀了曹爽一党,完全获得曹魏的实权,可他没多久就病逝。
孙权已经是熬死了所有劲敌,即将天下无敌。四个月后,孙权到南郊祭祀天地后便得了风疾,半年后病逝.......孙权熬死他同时代的强者,却仅剩半年的寿命,自然不可能再有什么作为。
事实上一个时代一批人,魏国的司马师(00后)、司马昭(00后),蜀国的费祎、姜维(00后)也不是好对付的,孙权再多活数年也不见得能改变什么。
-----
网友解答:
-----
这是由综合国力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要想打仗,军队数量很关键, 魏国、吴国、蜀汉分别有军队六十万,二十三万,十万,吴国军队水军战斗力强,陆军根本不是魏军对手,魏军有大量骑兵,而且河北、西北籍的士兵善战,东吴和曹魏陆战交手不易取胜,逍遥津之战曹魏将领张辽以七千大胜东吴十万之众,几乎生擒孙权。蜀汉陆军都似乎比东吴陆军战斗力强,夷陵之战陆逊是搞了火攻破刘备蜀汉军队的,打败关羽主要是吕蒙偷袭瓦解了关羽的队伍,如果正常正面交锋打败蜀汉军队很困难。
曹操、刘备先后死去,诸葛亮、曹丕、司马懿等有能力的人还在,吴国没法完成统一。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江南经济还没有全面发展起来,经济重心还在北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才完成了南移。吴国国内还有许多世家大族,这些世家大族不愿意打仗,吴国想统一发动战争都有困难。
因此,曹操刘备先后死去,吴国也没法完成统一。
------------------
推荐阅读:
我是洗浴场所的保安,那里涉黄被查,我被传唤后过一个多月让取保候审我会怎么样?
感觉现在餐饮越来越难做,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挤破脑袋做餐饮?
自秦始皇起中国就结束了封建社会,为什么之后的皇权社会继续称之为封建社会?
上一篇:法门寺的历史价值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