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劳民伤财死伤无数,二人应该算是蜀汉罪人还是功臣?
孔明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劳民伤财死伤无数,二人应该算是蜀汉罪人还是功臣?
-----
网友解答:
-----
孟子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一个人或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点目标理想,整日漫无目的的生活,人的一生就会浑浑噩噩,国家就会毫无生气,可贵的生命就此毁弃,国家就会沉沉不振,走向灭亡。
三国时期刘璋做益州牧,国富民丰,但因其暗弱无能,当时谁都没把他放到眼里,受欺于张鲁,受辱于曹操,难守成业,终为刘备所灭。我国两宋时期,对外只想苟安妥协,对内重视经济发展,重文抑武,虽生产发展,生活富足,但总是受制于邻国,窝窝囊囊,受欺受辱,北宋靖康之耻为金国所灭,南宋涯山海战,为蒙元所绝。活得体面有尊严,比富有却窝囊受辱地活着要强得多。诸葛亮之所以六出祁山,姜维之所以九伐中原,都因为他们身处三国乱世,都有一个共同的志向理想,那就是克复汉室,一统天下。为了这一理想志向,他们自然要兴师动众,北伐曹魏,但他们北伐曹魏,也是在一定国力基础上的。要知道诸葛亮是善于治国的,他治国公平公正公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路不拾遗,陈寿称其为“识治之良才”。如此懂治国之人,他难道不懂得珍惜民力?不懂得调和征伐与休养生息的关系?遍观《三国志》,诸葛亮六出祁山,也没有劳民伤财,死伤无数的记载。姜维后来的九伐中原,虽疲惫国力,但也在国家可承受的范围内。正是因为诸葛亮、姜维深深知道,蜀汉作为偏僻小国,安心守土,发展生产,人心就会趋向安逸,军心就会不振,这样用不了几年,国家就会毫无生气,软弱可欺,只有被曹魏揉搓受欺的份,最后也难免一亡。
蜀汉乃大汉后裔,克复汉室,还于旧都,名正言顺,整军北伐,提练士气,团结民心,让国家有生气,让民众有聚力,小小蜀汉何惧强敌?更何况不断北伐,也是在寻找时机,一旦曹魏有失,乘胜进击,恢复中原,大汉一统,也就指日可待了。三国鼎足,相互攻伐,是常有的事,为了各自利益,为了一统天下,我不伐你,你也将攻我,与其安心等死,不如奋起一搏,成则功名永就,败则不失忠勇,只要不屈膝受辱,劳民伤财也是值得的,即使千秋之后,也当可歌可泣,令后人敬仰!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有两种看法:其一、论当时的年代应是功臣、其二:拿现代社会看问题、他们应受到应有的制裁、因他们不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而是地道的、好战份子、明知国库空虚、七拼八凑、劳民伤财、来发劲战争百姓流离失所、白骨成堆、这样的战争意义何在、孔明得出教训:告之姜维、搞了个、南泥弯、养兵多年有些改善、他不真惜、旧病复发又去发动战争以至丢命、请问各位看官、难到他们两是功臣不成吗、功在何方??
-----
网友解答:
-----
诸葛亮也好,姜维也罢,在当时的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不断的北伐,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
看待诸葛亮的北伐一定要从全局的眼光来看,从整个天下的局势来看,当时是三国鼎立,魏国最强,吴国次之,蜀以最弱。
如果三国各自休养生息,彼此不发生战争的话,由于魏国的实力最强,人口基数最大,魏国的发展就最快 。
这是一道算术题,假如魏国的总人口是400万人,一年的出生人口是20万人的话,十年就是能增加200万人口。吴国总人口是200万人,一年的出生人口就是10万人,十年就是100万人。蜀汉总人口是100万人,一年的出生人口是5万人,十年的出生人口只有50万人 。
这还只是人口对比,如果再算粮食产量,魏国还是远远大于蜀吴两国的总和,怎么算就是当下魏国的实力大于蜀吴两国的总和,无论怎么休养生息,魏国的绝对实力只会与蜀吴两国的差距越来越大 。
如果诸葛亮及姜维不北伐,魏国暂时也不会对蜀汉发动攻击,转而把精力用来对付吴国,如果魏国集中全力攻打吴国,而蜀汉在一边看戏不救援不攻击,等到魏国打败了吴国,蜀汉还能生存吗?唇亡齿寒的道理明白吗?
再说了,魏国实力虽强,但他的敌人也最多,魏国不仅仅只有蜀汉一个敌人,还有东吴一个敌人,另外在诸葛亮时代,魏国的西北边境有鲜卑人,北部边境有乌桓人,东北边境有辽东的公孙氏,魏国足足有四到五个敌人,你以为魏国轻松吗?
魏国的这些外患直到诸葛亮去世后才解决,正因为诸葛亮的去世,蜀汉暂时没有北伐,曹魏才能腾出手来解决外患 ,曹睿时代,派人刺杀了鲜卑首领轲比能,派司马懿平定了辽东,才一举解决了边患问题,如果诸葛亮一直北伐,魏国是没有时间和机会解决边患问题的 。
诸葛亮的北伐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利用曹魏有外患,四面都是敌人的情况下,发兵北伐,虽然实力有很大的差距,但并非没有成功的机会 ,即使不能成功,也让曹魏彼于应付,消耗资源,没有机会发展壮大。
所以诸葛亮时代的北伐是必要的,而姜维在诸葛亮去世后继承了这一理想事业,姜维时代的魏国,已经彻底解决了北方的外患,只需要集中精力对付蜀汉和东吴就行了 。
但是在姜维北伐期间,曹魏内部发生了一系列争权夺利的事件,是姜维北伐的极好借口,从高平陵之变到淮南三叛,再到司马昭弑杀魏帝曹髦时,魏国的主要矛盾变成了内部矛盾,而姜维就是利用了魏国内乱的机会,一次次北伐,是有机会取得成果的 。
如果姜维不北伐,任由魏国内斗,等到魏国解决了内部矛盾,就会集中全力攻打蜀汉和东吴,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即使蜀汉联合东吴,也根本不是魏国的对手 。
所以司马昭在解决内部矛盾之后,就将矛盾对准蜀汉,大举攻打蜀汉,仅三个月就灭亡了蜀汉,这是姜维穷兵黩武吗?并不是,而是蜀汉朝廷开始任人不明,开始宦官专权,开始贪污腐败,开始走坡路,不是姜维的北伐导致这样的结果出现,而是刘禅的执政才导致这种结果出现 。
不北伐,蜀汉就像战国晚期的齐国一样,秦灭韩国,齐国观望,秦灭魏国和赵国,齐国还在观望,秦灭楚国和燕国,齐国仍在观望,等到最后秦灭齐国时,齐国毫无还手之力。别以为你能置身事外,统一战争不打到天下一统,是不会停止的,三国同战国是一样的。
不北伐,只有等死,北伐还有一线生机,虽然机会渺茫,但只要努力,机会还是有的,万一成功了呢?
诸葛亮与姜维的北伐是一种大形势下无奈的选择,也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
-----
网友解答:
-----
两个人都是蜀汉的罪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乃狂妄也,如果这两个罪人给蜀民休养生息,广积粮,多纳钱,待到魏国有变,结连东吴,伺机而动,吞并北魏,或许可能,蜀汉兵少民穷,无休止的穷兵黩武,取败之道也。
-----
网友解答:
-----
感谢官邀,阳明新学来回答这个问题,欢迎指导、讨论。
在《三国演义》中,孔明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劳民伤财这是事实,但就此来评价二人是否是蜀国的罪人或功臣,都有些不妥。
一、诸葛亮六出祁山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时候蜀国是生产将息了多年的,国内的经济水平也恢复了生气,人口也逐渐增长,而且在之前也平定安抚了南方,和东吴也是形成了同盟的态势。对于北伐,诸葛亮是做好的充足的准备的。按照早年诸葛亮的战略计划,也就是隆中对中的战略设想,取中原应该是从荆州一路、北出祁山一路,两路交相呼应,而此时荆州已经不在手中,只有出祁山一路收复长安一带。
诸葛亮这个时候已经明显地感觉到了老之将至,如果不抓紧时间北伐,可能会是他人生中的一大遗憾。只是可惜,诸葛亮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统帅,而且遇到了司马懿这个厉害的对手,致使六次出祁山都无功而还,极大地损害了蜀国原本就不强的经济实力和人口,还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留下了千古遗恨。
不能就此认为诸葛亮就是蜀国的罪人,兵家之事很难说谁对谁错,万一成功取得长安,成功据守潼关呢?总的来说,诸葛亮还是一腔热血还是为了取得中原,只是过高的估计了自己,也忽视了蜀国的现状。
二、姜维的九伐中原
姜维的九伐中原这个明显地是战略性错误,虽然秉承了诸葛丞相的遗志,但此时的蜀国已经完全没有这个能力与曹魏正面硬拼了,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完全就不在一个档次。姜维作为半路降将,虽然被诸葛亮视为传人,但他并没有取得蜀国的军政大权,仅仅作为军事统帅,还远离朝堂,不管打仗还是政治上都受到了多方面的制约。不顾蜀国国力的现实不停地出兵打仗这也是姜维的政治短视,也有姜维想立大功在蜀国建立无上威望的心思在里面。
姜维也碰到了一生之敌邓艾、钟会(郭淮其实也是),此二人智不在姜维之下,兵将都优于姜维,姜维哪有不败之理?
当然姜维与诸葛亮一样,不能就此来认为姜维是蜀国的罪人,毕竟很多决策并不是姜维一个人就说了算的,九伐中原也应该是得到了蜀汉集团大部分人认可的。联想到后来姜维还梦想与钟会再立西蜀,姜维也是比较悲情的一个人物。
所以,我们不能因为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致使蜀国劳民伤财国力衰弱,就因此来判断诸葛亮和姜维是否是蜀国罪人或功臣。总体上来说,诸葛亮和姜维都是一生都在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应该算是大大地功臣。
-----
网友解答:
-----
刘备创业未成便中途去世,为继承刘备复兴汉室的遗志,孔明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北伐之战并未平定中原,但连年征战已使得蜀汉国力耗尽,饥民遍野。
孔明与姜维率领蜀汉走向的是救赎还是自我毁灭,他们又是功还是过呢?
古往今来,穷兵黩武为人不齿,但是身处无奈之地的绝地反击却令人钦佩。
赤壁一战后,三足鼎立之势形成,但曹魏政权也只是被暂时压制,局势并不太平。人们过多关注于蜀汉的主动出击,却忽视了曹魏的虎视眈眈。曹操南下受挫后,便向西北进军,已收复陇西一带,势力愈发强大。曹丕继位后,又掌控了西域地区,虽然三次伐吴无功而返,但是也足以看出曹丕的野心勃勃。在这种情形下,并非蜀汉安居一隅就能高枕无忧的。孔明必须主动出击,以攻为守,才能保得蜀汉平安。
论及综合国力,蜀汉对战曹魏无异于是以卵击石,毕竟当初蜀吴合力才使魏元气大伤。
孔明与姜维皆非鼠目寸光之辈,他们的铤而走险是为形势所逼,不光为收复汉室,还为了使蜀汉局势更加稳定。
两人虽然都选择对外作战,但是已经尽可能在作战中减少损失。
魏延曾向诸葛亮献上子午谷奇谋,即魏延率人从险峻的子午谷中率先到达长安与潼关,攻其不备,诸葛亮再率大军与其会合。魏延此计若成,不仅蜀汉能扭转劣势,北定中原都指日可待。子午谷奇谋十分凶险,其中若出现一点偏差,魏延与五千士兵都有可能尸骨无存。富贵险中求的道理,诸葛亮自然明白,但他不愿以魏延和五千将士的性命作为赌注。魏延多次献上此计,诸葛亮都不予采纳,魏延曾为此斥责诸葛亮怯弱,但是诸葛亮身为汉军统帅,已是极为尽职尽责。
姜维所用的关门打狗策略虽然最终将蜀国引向失败,但在姜维近十次的北伐战役中,胜负几乎相当,这已经是了不得的战绩了。
蜀汉的实力处于劣势,朝堂之上又有政敌调走手下将士,其实姜维手中可以凭借的并不多,能做到胜负相当,已经无可指摘。
就现在来看,孔明姜维之举劳民伤财,自然有待商榷,但在当时却值得肯定。刘备在讨伐东吴失败之时死去,临死前对诸葛亮寄予复兴汉室的厚望,说他必能安国,终定大事。刘备作为落魄的皇室分支,能被百姓推崇,所凭借的只有刘皇叔的身份。他既然以此为旗帜,那么所追随他的百姓和臣子多半都是想兴复汉室的。
古代正统观念比较浓厚,几乎历朝历代都有心念故朝之人,诸葛亮姜维之举,虽然劳民伤财,却是蜀汉的众心所向。
既然顺应民心,也就谈不上是一国之罪人。
孔明与姜维在北定中原一事上算得是鞠躬尽瘁,但是蜀汉国力太弱,注定气数将尽,即使这两人拼尽全力也难以回天。一国运势之衰微不能归结于其中的某些人身上,孔明姜维就算不是功臣,也绝不能说是蜀汉的罪人。
-----
网友解答:
-----
石在军事上,与毛主席相比,只是--个小学生。
-----
网友解答:
-----
诸葛亮继承先主遗志北伐中原灰复汉室,六出祁山徒劳无功,姜维九伐中原劳民伤财是蜀汉罪人。公元263年,刘禅献成都投降的时候,户口竞不足十万户,可见蜀国已衰弱到崩溃的边缘,再打下去会自已亡国了。
在宋朝以前,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央王朝的经济文化和人口中心,是天下最发达最富遮,人口最集中的地六,所以才有得中原而得天下的说法。曹操统一北方后实行屯田政策,兴修水利,颁布唯才是举的命令,北方的经济很快恢复和发展起来,而吴蜀两国则越来越衰弱。
当时天下十三州,蜀国仅占益州之地,吴国的土地没有开发,山区蛮族跟本不归官府管辖。诸侯亮联合吴国和鲜卑苛比能南北夹击魏国是逆历史车轮而动,在战略上是借误的,军事上是失败的。当初关羽失荆州后,刘备听赵云劝告集中兵力攻取魏国关中地区,可能实现高祖刘邦的事业。
夷陵之战,蜀国原气大伤失去了北伐的先机。如果,诸葛亮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向北防御向南发展,把华夏文明传播到中南半岛,会另有一个天地。
-----
网友解答:
-----
历史上诸葛亮是五次北伐其中两次出祁山,姜维是十一次北伐。
众所周知,诸葛亮治下穷兵黩武死伤无数民不聊生,无奈蜀汉人均斯德哥尔摩,偏要给这种祸国殃民的灾星哭泣戴孝私祭于路请求立庙,皇帝还要为了避免国家机构瘫痪下诏禁止奔丧,虽然因为大臣在京立庙于礼法不合没批准但最后还是同意在外地立庙。东晋竟然还有百岁老人说什么葛公死了再也不见能比得上他的人了。而且现在成都还是有武侯祠,和刘备惠陵合二为一,本地人只知道武侯祠不知道惠陵。
姜维虽然因为政治资源和个人能力等原因比不上诸葛亮,但也有王嗣帮忙照应后勤。姜维的忠诚也是得到后世高度评价的,西魏还封姜维为开明王,这是统治者在树立楷模。
以攻为守是为了自保更是为了争夺天下,打仗免不了死人,但进攻战所追求的战果是足以覆盖这种死亡的,比如把疆域推进一点,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土地人口,更让更多的地方远离前线安心生产。像秦统一六国,哪一次不是越开疆越强大?因为人家最终被统一了就说他们武力破坏统一是上帝视角了,不然董卓、袁绍都可以说曹操等人破坏统一了,宇文泰也可以早点向高欢投降了。
张俨《默记》是引过这么一段:
或曰,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也,有国者不务保安境内,绥静百姓,而好开辟土地,征伐天下,未为得计也。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魏司马懿才用兵众,未易可轻,量敌而进,兵家所慎;若丞相必有以策之,则未见坦然之勋,若无策以裁之,则非明哲之谓,海内归向之意也,余窃疑焉,请闻其说。
但张俨随即反驳:
答曰:盖闻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之地而有天下,皆用征伐而定之。揖让而登王位者,惟舜、禹而已。今蜀、魏为敌战之国,势不俱王,自操、备时,强弱县殊,而备犹出兵阳平,禽夏侯渊。羽围襄阳,将降曹仁,生获于禁,当时北边大小忧惧,孟德身出南阳,乐进、徐晃等为救,围不即解,故蒋子通言彼时有徙许渡河之计,会国家袭取南郡,羽乃解军。玄德与操,智力多少,士众众寡,用兵行军之道,不可同年而语,犹能暂以取胜,是时又无大吴掎角之势也。今仲达之才,减於孔明,当时之势,异於曩日,玄德尚与抗衡,孔明何以不可出军而图敌邪?昔乐毅以弱燕之众,兼从五国之兵,长驱强齐,下七十馀城。今蜀汉之卒,不少燕军,君臣之接,信於乐毅,加以国家为唇齿之援,东西相应,首尾如蛇,形势重大,不比於五国之兵也,何惮於彼而不可哉?夫兵以奇胜,制敌以智,土地广狭,人马多少,未可偏恃也。余观彼治国之体,当时既肃整,遗教在后,及其辞意恳切,陈进取之图,忠谋謇謇,义形於主,虽古之管、晏,何以加之乎?
张俨举前面这个观点是为了反驳,而不是提出来代表自己意志的。
而且诸葛亮的治理有方都是有具体记载的,而“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却没有实在的事例佐证,诸葛亮并非每年出兵,斩杀敌将张郃谈不上空劳师旅,拿下武都阴平也谈不上寸土不得。至于所谓害苦了百姓,现实中如果有两个人,一个有理有据说葛某是好人,另一个却不举例只是大喊葛某是坏蛋,我们会信谁?该信谁?
-----
网友解答:
-----
孔明不討伐曹魏,司馬家就不可能取代曹
家在北方的軍政大權,更不可能結束天下三分的局麵而統一天下!
孔明才是司馬家一統天下的真正的推手、功臣、指路人!
-----
网友解答:
-----
三国与后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和黑暗的时代,从汉灵桓二帝的物必自腐,而后虫生,造成董卓进京祸国殃民,接着发生了群雄争霸与三国纷争,有些势力者都在显示存在感,都想煊耀一番,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做故乡,匆匆上台、忙忙滚蛋。不只劳民伤财还战乱频繁,造成的恶劣影响也很深远,及至司马篡魏,抢了曹家的天下以后,他们自己家族内部又掀起兄弟争权的八王之乱,互相残杀,互相伤害,为了争权夺利,形成了都想‘’起而代之、舍我其谁‘’的乱源,所谓的仁义道德成为误国清谈,等到后来终于爆发了各民族之间的残暴争端,大动干戈逐鹿中原,形成五胡乱华,百姓罹难,中原沦陷。
至于诸葛亮六出祈山,姜维九伐中原,是蜀汉的功臣还是罪人,我也不好评论,正如三国演义开篇有词为证: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诸葛亮本身就是个悲剧人物,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他曾说道: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诸葛亮择主而事,结果蜀汉二世而亡,有心扶汉室,无力可回天,历史的悲剧总是沉甸甸的,值得人们去思考,去探究,去觉悟真理、去汲取教训。我还是认为个人利益要与人民利益相结合才对,才是人生理想的境界与信念,国家因为有你而富强,社会因为有你而进步,人民因为有你而幸福,才是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王道治天下,才是人生的豁达与大度,否则只是时无英雄,徒使竖子成名的情况。
------------------
推荐阅读:
上一篇:离中考还有二十天,现在发现孩子数学问题,一对一还有效果吗?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