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自成和张献忠在明朝时期那么顽强,对上满清却不堪一击呢?
为什么李自成和张献忠在明朝时期那么顽强,对上满清却不堪一击呢?
-----
网友解答:
-----
题主这个问题看似宏大复杂,实则就是一个相当简单的战术问题——
对待溃败之敌应该“穷寇莫追”还是“狠追猛打、斩草除根”
。
李自成和张献忠率饥民起兵,先后转战大江南北10多个省份,
各自麾下兵力鼎盛时期分别达到100万和40余万之众
,但是他们建立起稳固大后方根据地了吗?基本上没有,而这
既是他们的战术优势,也是其最大的战略弱点
。
无论李自成还是张献忠,起兵10多年间,都失败过无数次——
李自成战败了上百次,其中被打得近乎全军覆没的惨败就至少有3次
,特别是崇祯十一年(1638年)
孙传庭和洪承畴潼关设伏,李自成仅剩18骑逃入商洛山
。但明廷却以为大功告成,没有派兵继续搜剿农民军残部,
导致1年多后李自成就重整旗鼓再次出山
。
张献忠比李自成狡诈得多,
他在遭到明军左良玉部重创后马上接受明廷招安
,却保留兵权、画地为牢,暗中休整部队、壮大军力,
如果明廷及时采取强有力措施将张献忠所部分化、瓦解,又怎么可能让其在接受招安2年后就重新起兵
,以至于短时间内席卷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等大片区域呢?
可见,
明廷“剿匪”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不够坚决、彻底,总是给自己留后患
。但是等到清军入关后,前者对于农民军可就没那么客气了,而是
将“兵贵神速、除敌务尽”作为最高作战原则。
以清军追歼李自成大顺军为例,
作战时间表都是以天来计算的,根本不给对手任何喘息之机。
1644年4月23日,清军在一片石击溃李自成所部。
4月30日,李自成率部放弃京师西撤,2天后清军就占领北京
,并安排顺治帝迁都北京,同时安抚明朝军民以笼络人心。紧接着,清军就以吴三桂所部为先锋,阿济格、多铎等亲王率主力督后,开始穷追大顺军。
从5月2至3日,李自成部队连续被追兵击败,退入山西,其原本夺取的山东、河北、晋北、豫东等地区不出1个月就丢了个干干净
净。
同年7月,稍微缓过一口气的李自成开始局部反攻,却在这个节骨眼上高层爆发内讧,杰出将领李岩兄弟遭诬陷被杀,农民军内部更加矛盾重重。结果,
到1644年10月大顺军反攻失败,山西全境落入清军手中
。山西一丢,李自成老家陕西门户洞开。
2个月后(1644年底)清军发起西征
,从边外绕道绥德一路攻克延安等重镇,于1645年元月攻至西安城下。
因为无法坚守立足,李自成只好继续率兵撤退
,出武关南下至襄阳、武昌、九江。
由于清军追击太紧,农民军根本得不到丝毫喘息,结果连战连败,士气越来越低落
,终于在1645年5月上旬李自成进入九宫山后遭地方武装袭击身亡,大顺军余部也溃散四方。可见,
要想真正打败擅长流动作战的明末农民军,说到底要诀就一条——死缠烂打。
-----
网友解答:
-----
(一)
一支没有政治的军队,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终究成不了大事,更谈不上有多大的战斗力。
李自成攻陷北京后,眼里只有银子而没有天下,为了区区七千万两银子将京师变成了人间地狱,却完全无视普天之下狼烟遍地和强敌环伺的现实,骨子里就是一个打家劫舍的流寇,指望一支用银子武装起来的乌合之众去抵抗职业军队,基本上就是做梦了。
张献忠在清军入关后烽烟四起的战火中,忙活的却是划地称帝,眼睛里也只有到手的一亩三分地,战争失利后的逃亡路上也不忘带上沉甸甸的银子,为银子而战自然就没其它的什么事了。
所谓的顽强只是为了生存,不堪一击是因为银子,如此而已。
(二)
李自成和张献忠在与明军作战中,屡屡起死回生,仍能顽强抵抗,并非其战斗力有多强,大体上是亡命状态下的拼死挣扎,再加上朝廷军队为其创造的机会。
但这种机会是大明朝廷给的,明朝军队没有核心的指挥体系,基本上是各自为战,即便是兵部尚书杨嗣昌出任统帅期间,尽管制定了统一的作战方案,形成了“十面合围”之势,但统兵将领大都离心离德,始终不能步调一致,关键时刻总是功亏一篑,让命悬一线的李自成和张献忠活了下来。
这不是李自成和张献忠运气好,而是朝廷的统兵将领们有各自的账本。统兵将领们之所以各算各账,也是为了生存,在国家政治一片漆黑之下,如果使出全力剿灭了李自成和张献忠,那么自己的末日也就到了,因此,让李自成和张献忠活下来,自己才有生的希望。
更为关键的机会是大明朝廷总是源源不断地给李自成和张献忠输送后备力量,因为有不断增加的灾民成为李自成和张献忠取之不尽的兵源,朝廷有力量剿灭起义军,却无力安抚灾民,始终不能给李自成和张献忠釜底抽薪式的沉重打击,致使其死灰复燃,剿而不灭。
其实,李自成和张献忠能做的,朝廷照样能做,凭李自成和张献忠一句可能永远无法兑现的“均田免赋”口号,还抵不上朝廷在李自成和张献忠盘踞的中心区域实打实地发放粮食和救济银两,甚至分田分地,估计大多数迫于生计铤而走险的民众,会一哄而散,只剩下李自成和张献忠这样的光杆司令也成不了什么气候。
但朝廷不会这么做,因为碍于那个虚伪的面子,自古以来的统治者对造反者,只有一个字:杀!这就是宿命,已经失去政治的朝廷和没有政治的农民军对垒,虽然打得天昏地暗,可打的也就是个糊涂仗。
(三)
但清军却不一样,他们是奔着天下而来的。
这是一支有政治的军队,虽然人数不多,满打满算也就十万人上下,但因为有政治,他们要人有人,要力有力,其统帅的军队还是与李自成和张献忠征战多年的那支军队,只不过换了个领导而已,但战斗力却已经非同往日了。
而李自成和张献忠除了银子之外,普天之下到处是敌人,一个盟友都没有,不仅内部相互杀戮,各个山头之间也杀戮不断,还要面对南明王朝军事力量的围追堵截,沿途还要遭受地方武装的偷袭,几乎凡是手中有刀枪者,皆为敌人。
背负着沉重的银子,又处在四面楚歌的绝境,最后的命运只能是守望着白花花的银子饿死、困死。
不堪一击,实质上是让银子活生生拖垮了。
李自成从北京逃出的前夕,除了匆忙间登上皇位过一把皇帝的瘾之外,最要紧的还是将大把的银子运往自己的大本营,潼关大战的前提依然是为巨额财宝运往安全的地方争取时间,并不是为了取胜,一路逃亡也想的是如何埋藏金银财宝。
而张献忠也是,恐在转移途中受拖累或被敌人俘虏,宁肯将自己的妻妾幼子杀戮,也要带着数以万吨计的金银,即便在战场形势陷入危机的状态下,沉船抛银也要做好沉银的记号。
两个人在天下和银子之间的抉择,惊人地一致,所以,不堪一击是必然的!
-----
网友解答:
-----
李自成
和
张献忠
长期交锋的,只是明朝的二线军队,而且还是在明朝一线军队和精兵良将都在辽东战场损失殆尽后,才得以从屡战屡败到死灰复燃,竟成一方基业。
而满清在萨尔浒之战、松锦之战两场大的战略决战,以及广宁、浑河、大凌河等多次战役,交手的都是明朝云集举国四方精锐集合而成的重兵集团,却能屡屡得胜,斩俘明军累积数十万人,甚至打得绝大部分明军只敢凭借坚城重炮坚守城池,而不敢出城野战,因此论军队战斗力,原本就肯定在李自成和张献忠所部之上。
明朝灭亡后,此时的满清政权,经过一代枭雄
皇太极
的整合,通过其军政合一的八旗体制,实现“三丁抽一”的强大动员力,有能力一次性投入超过10万人的机动兵力,而且还是携带多门红夷大炮的步兵、骑兵、炮兵协同作战的野战军团,无论军力和战力,在当时的中国大地,甚至于整个东亚大陆,都毫无疑问是最强大的一只重兵集团。
相比之下,
张献忠
其人,可以说严重缺乏战略眼光和政治头脑,政权建设能力更约等于零。他攻入四川之后,非但没有利用当地资源建立一个稳固政权,反而因为政治举措失当,大肆杀戮士人,民心丧尽,还没等满清攻来,就已经被当地的南明势力逼迫得难以立足。
张献忠及其义子李定国
所以张献忠才会放弃成都,全师北上,迎击满清豪格部,妄图死里求活,却在战前侦查时遭遇清军突袭,中箭身亡。幸有他的义子孙可望继任大西军首领,南下云贵,更凭借出色的政治组织和政权建设能力,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固的新兴政权,短短几年就养兵十万。甚至日后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其起兵基础也源于孙可望最早肇基。
然而自古以来,云贵一隅之地而取天下的势力,本是数千年闻所未闻。孙可望和南明永历政权合流后,更暴露出他性情偏狭急躁、刚愎自用、不能容人的弱点,南明臣子们更将种种腐朽内讧弊病也带入大西军,最终导致了李定国和孙可望的内战。孙可望战败后,更投靠满清甘为其带路走狗,李定国虽忠勇善战,终究大厦将倾,无力回天。
事实上,如果不是满清入关后一系列暴政,导致民族矛盾尖锐,大西军的败亡只会比历史上更早。
李自成的大顺政权,确实做了种种组织建设的努力,但因为天下形势所致,发展过快,从商洛山的18残骑到啸聚几十万部众,兵临北京城下,只用了短短几年。所以还来不及稳固政权基础,就被推到了最终决战舞台,在最不利的时间和地点,和在关外厉兵秣马数十载的满清政权进行了一场终极决战。
李自成与其麾下大将刘宗敏
山海关一片石之战:李自成主力精锐8万 vs 吴三桂军3万 + 乡勇3万+满清八旗军主力8万至10万,几乎是1:2的兵力比,更遭到吴三桂军和清军内外夹攻,主力损失惨重,头号悍将刘宗敏重伤。
之后,李自成军更被满清分进合击,穷追猛打,退守山西后,李自成又犯下大错。他本应自己坐镇太原,北守雁门西守太行,源源不断地从关中征兵征粮,力争守住这表里山河之地。
然而他的选择却是仓促返回关中,如此则山西必失,失山西则关中难守,仓促南下则湖广自然瓦解,其此前经营数年的两个根据地关中和湖广都丢了,来到人地两生的长江沿岸,无根本之地可以依托,即使李自成没有意外身死,也完全不看好其能有所什么作为。
李自成一死,大顺军虽尚有鱼龙混杂的几十万部众,然而群龙无首,各部将领各怀心思,难以整合,如此当然大事去矣。归顺南明政权后,又被其忌惮憎恨,因此之后大顺军在抗清战场发挥的作用远不如大西军,只能以“變东十三家”的名义,在三峡地区占山为王,最终以李来亨在茅麓山一场大火,划下了壮烈的休止符。
(本文部分内容为【长乐夜未央】 原创撰文 | 授权【狐狸晨曦】整理发布)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简单说来,李自成、张献忠都坚持了初心,但是明朝和清朝的实力却长江后浪推前浪!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李自成、张献忠等人,从起义到最后失败,总体实力变化都不大,甚至说后期的实力要强于崛起时的实力,战斗力总体上是在线的。
但是,明朝后期的军队,基本都是磨洋工不干活,喜欢“打活仗”。而且很多管军和民军都是乡里乡亲,很多时候不忍心弄得鱼死网破,所以明军越打越多,越打越强。
反观清军,创业初期,都有玩命精神,所以舍得玩命,又因为是外来户,没有人情债压力,所以打起仗来没什么顾虑,能够将民军打得狼狈逃窜。
所以,民军面临的对手时不一样的,当然结局也就不一样!
1、先说明军
从1628年明末起义军的第一把火烧起来开始,整个崇祯年间,农民起义的烽火就不曾熄灭。在这十几年时间里,明朝曾创造了多次可以一举消灭起义军的机会,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都纷纷失败,虽然一再失败,但是明朝上下一直在为彻底扑灭农民起义军做着努力。
在明朝剿灭农民起义军的过程中,明军虽然出现了洪承畴、曹文诏、左良玉、孙传庭等优秀将领,但是由于明朝固有的军户制度,导致明朝官兵积极性大为降低。甚至因为明朝为剿匪而加设的“三饷”,导致很多官军也加入了民军的行列。
再加上很多明朝将领出工不出力,导致明朝始终不能形成一个整体的征剿部署,最后导致农民起义军的规模越来越大。
而像洪承畴这样尽职尽责的将领,虽然干活努力,但是手里也没有足够的白银,这就导致很多将领只能以爱国主义教育唤起广大官兵的道德情操,然后为了江山社稷消灭走投无路的农民兄弟。
这本来就扯淡,没有钱,谁也不愿意饿着肚子扛枪打仗!
2、再说清军
相比于明军的空洞,清朝很务实。
务实到什么程度呢?在关外时,只要是主动投降过去的汉人,后金都以礼相待,让人感觉到组织的温暖,所以投降过去的汉人无不感激涕零,进而舍生忘死。
因为舍得付出,舍得将抢来的东西分给给自己卖命的小兵,所以清军的战斗力强悍无比。
在入关后,这一优良传统得到了延续。这就导致很多明朝降将,比如吴三桂等,一下子像找到组织一样,感激之余不忘立下誓言:不剿灭起义军誓不归!
和明军相比,清朝统治者懂得付出,重金之下必有勇夫,尝到甜头的汉奸们无不以一当十,乌合之众的农民起义军自然不是对手。
清军的八旗,是一个兵农合一的组织,也是一个类似于股东大会的组织,因为凡是八旗之中的,都是既得利益者。满人是,蒙古人是,汉人也是,所以,为了大家共同的利益,所有人都在努力!
所以说,制度和利益决定战斗力,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将领在明军阵营中碌碌无为,而到了清军阵营就生龙活虎。
这样的对手,李自成、张献忠等是应付不来的!
再加上天灾人祸,比如肆虐华北的鼠疫灾变,比如李自成手下愈演愈烈的追饷,都导致农民起义军战斗力迅速滑坡。就更不是清军的对手!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
网友解答:
-----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从嘉靖以来明朝军队构成情况。
在嘉靖朝时期,明朝军队实际上已经分化成边军以及内地卫所兵。
即使有戚家军这种临时因为倭乱招募的军队,但是等到倭乱平定以后,戚家军这种的募兵要么解散,要么加入边军或者卫所兵。
比如戚家军在倭乱平定后就变成了浙兵,进入了明朝政府军体系。
而就一般情况而言,边军战斗力又普遍高于卫所兵。这是因为边军长期要和明朝周边少数民族作战的缘故。
而李自成与张献忠他们其实都是边军系统出身,李自成虽然是驿卒出身,但是陕西大旱,大量边军加入农民军的队伍,这使得李自成与张献忠这样以少数边军精锐为核心的农民军在对明朝内地卫所兵时战斗力不仅不落下风,而且还经常性占据上风。
又由于明朝中后期经常性对军队欠薪,使得李自成与张献忠能源源不断从明朝军队里获得新人员补给,大家可以想一想,在一家欠薪公司最先跳槽的肯定都是最有能力的员工,同样,敢于投奔农民军的明朝官军士兵肯定也是明朝军队里相对能打的。
另外,明朝中后期内地驻军情况普遍相当糟糕,比如徐光启曾经亲自考察过通州、昌平等地的明朝驻军,结果发现名册上的10600兵,实际只有6837人,吃空饷的占36%。这还不算,这6837人加上新招的一共7500人左右,其中能扛得动武器的,不到2000人,算上可以打杂的,也才4000人,真正可以训练成精锐的壮男,才一二百人而已。(
故据臣所见七千五百人中
,略能荷戈者,不过二千;并入可充厮养者,不过四千;
求其真堪教练成为精锐者,不过一二百人而巳
。)
这可还是明朝首都附近驻军的情况,至于其他地方驻军情况可想而知。
李自成与张献忠只要有两三千边军精锐,对付这账面人数10600,实际能打的1、200人的军队又有什么难的呢?
那么,为什么李自成和张献忠面对清朝军队却不堪一击呢?
这就要从明朝中后期边军为什么精锐说起了。
明朝中后期边军战斗力的秘密是什么呢?
边军军官纷纷蓄养少数民族士兵作为自己的核心武装!
活跃在嘉靖后期、隆庆一朝、万历前期,久任边疆巡抚总督,做过陕西、延、宁甘肃总督,山西、宣、大总督的王崇古在隆庆五年二月,给皇帝上了一份奏折,就是《确议封贡事宜疏》,奏折里他提到早在隆庆时期,边军使用少数民族战士已经是明朝军队的常态:“
各邊納真夷人之降,以充家丁衝戰之用。行之巳久
。”
事实上萨尔浒之战中,作为明朝战斗力最强,名气最大的总兵杜松,他的军队核心战斗力也是少数民族战士。
“榆林武卒素稱雄於諸鎮,
然衝鋒破敵大抵皆恃夷丁
……為
總兵官杜松
言之,松悟臣意”
而在互联网上赫赫有名的关宁铁骑很有可能就是一支说着蒙古话的蒙古骑兵,这不是作者乱说,是有史料为证。
崇祯九年《合兵理严驭将疏》:“
关宁铁骑
素为敌惮,祖大寿新任提督命成师而出……而所部
夷汉丁副将守备如桑昂、那木气七庆及恰台吉等又皆夷种
,以夷攻夷无坚不摧。”
甚至内地农民军都对明朝少数民族士兵组成的军队非常畏惧:
明末崇祯十二年(1639年)的兵部塘报中显示,农民起义军对明朝达官军(祖辈为蒙古降人组成的军队)仍然颇多忌惮,“
贼首王仲尚等探听,如系真定夷汉丁
及巩、固兵至,则
远走散去
;如系别枝兵,竟自聚众打帐”
也就是说明末军事上有一条明确的歧视链条的:
卫所兵战斗力→边军→边军家丁→边军少数民族家丁
农民军在这个链条处于边军与边军家丁之间,而清朝八旗军毫无疑问可以看做好几万边军少数民族家丁。
再说直白点,李自成和张献忠军队战斗力处于这个歧视链条的中部,而八旗军则位于歧视链条的顶部。
李自成和张献忠军队面对八旗军不堪一击,完全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
网友解答:
-----
谢邀。这个问题有质量,也是我最近在思考的。在以前我已经从
内亚格局变动、战略战术、战役法
等角度写了农民军为何不如清军。最近又在思考,其实还应该有一个角度:
政权建设的成熟度
。李自成面对的明王朝是大厦将倾还各种作死的王朝,面对的清王朝是二世之余烈,奋斗三十年的上升王朝。而李自成的政权建设才刚刚开始。
1、清(后金)政权的发展与变迁
如果努尔哈赤穿越到1644年,他一定不认识顺治这个王朝。因为变化太大了。
A.都城三
迁,政权形成
努尔哈赤本来是大明建州卫指挥使,龙虎将军,和朝廷贸易。后来由于
边界冲突、贸易(等有邀请再细说)
等原因就和大明翻脸,然后打败了大明。
赫图阿拉(兴京)→辽阳(东京城)→沈阳(盛京),也就如此迁都。这意味着政权变化。
不再是女真人+少量蒙古、汉人逃民的政权,实实在在管理上百万辽东汉人,还得面临毛文龙、孙承宗两边渗透
。
(这就是努尔哈赤占了辽东的环境)
努尔哈赤最初采取政策较为柔和,把居民编户,类似于辽朝最初的做法。后来随着封锁、叛逃、民变,自己年龄也越打越大,脾气越来越暴躁,变得越来越极端,
大量屠戮汉人,闹得内部危机四伏,尤其是宁远之战失败,引发内部危机更严重
。
皇太极上台后,想借战争解决危机,在宁锦被袁崇焕打败,
内部危机四伏,逃人非常严重
。当时毕自肃、袁崇焕等都认为后金要倒。明档就有一份材料显示有五百个女真人投降,押送延绥安插。
B、政略转型
治国当需未雨缪。皇太极显然不是如此,在1629年,袁崇焕统一事权,兵强马壮,封锁线更加完整。而且明朝在宣大已经和林丹汗议和。形势非常恶劣。所以皇太极军事冒险,率领大军从蓟镇入关,是为
己巳之变,此战完全打乱了明军的战略部署与封锁
。
皇太极赢得了战略机遇期
,
相对从容处理内外事务。
(己巳之变对皇太极有特殊的意义)
对八旗内部而言,一方面借着丢失关内四城处置阿敏,借着大凌河事件处置莽古尔泰,加强集权;一方面在最高战略会议上确立对明朝劫掠原则,对八旗上下必予以妥协,保障其利益。到1636年代善的下跪完成了集权,
从部落国家向集权国家转型完成
。
对蒙汉而言,一方面力改
努尔哈赤时代的屠戮等不佳政策,并把关内四城屠戮归过与阿敏,对汉人降将、降兵予以有待;同时对从龙的汉人、蒙古人编入八旗;另一方面,建立满汉联盟,
内蒙盟旗+汉军三顺王一顺公。为政权提供了智力、技术、马匹的支持。
对应的就是征伐,用战争推动改革,用改革强大国力,形成良性循环。
到1642年为止,皇太极
确立了在八旗的绝对地位,政权也成了满蒙汉,内有满蒙汉八旗,外有内蒙盟旗+汉军三顺王一顺公的会盟机制
。当然还有半岛、外喀尔喀的朝贡部分。
C、战略转型
其实皇太极在任时期,已经在逐步调整清军劫掠型作战问题,但条件不具备的时候,只能妥协。
1644年,李自成占了北京。
清朝在多尔衮主持下正式确立入关战略
。洪承畴的话很有代表性:
中原百姓,蹇罹丧乱,荼苦已极,黔首无依,思择令主,以图乐业,虽间有一二婴城固者,不过自为身家计,非为君效死也,是则明之受病种种,已不可治,河北一带,定属他人,其土地人民,不患不得,患得而不为我有耳,盖明之劲敌,惟在我国,而
流宼复蹂躏中原,正如秦失其鹿,楚汉遂之,我国虽与明争天下,实与流宼角也
,为今日计,我
当任贤以抚众,使近悦远来
,蠢兹流孽,亦将进而臣属于我。
清军在实行政策上不再劫掠就可以了。加上吴三桂投降,山海关一战取得胜利。
(
一个完成集权的高度军事化政权转型自然是很快的
)
同时保障就是沈阳的府库银子充足,开始给士兵发工资,加上其他开支,短时间耗费百万两,之后占了山东、山西、河北,财富就更容易获得了。当然这背后的
根源是完成了八旗内部集权与三方会盟的利益诉求
。
D、小结:
到现在很容易发现其实皇太极在任时期,清朝已经实现了政略转型,不再是部族政权,成为一个完成集权的高度军事化政权转型。而且充沛的积累,成熟的处理满蒙汉经验,都为战略转型奠定了基础与前提。
2、大顺、大西的政权建设
李自成十八骑在商洛山中做什么今天不清楚。但可以确定的是,确实总结了失败经验,
出来就开始政权建设:攻占城池即任命官员,虽然不努力守(也是最初当坐寇被打怕了)
。
许多人争议具体什么时候开始政权建设,其实这不重要,最早1640年,最迟1642年。
至于建设效果,肯定比张献忠要好很多。李自成的政权大致有四个阶段:
河南下地方随意设官任职;襄阳建官守土;西安三秦开国,有了国家规模;占了京师,传檄天下
。
军事物资主要来源于追脏助饷。
可以发现,他没有彻底改变流动作战传统,政权建设会比较草率,在各地大顺政权是没来得及深入下去(不然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怎么那么快易手)。
对州县政府的治理控制动员显然不如清军,政权核心部分的后备力量也不足,政权还在草莽阶段,胜败全凭一个势字,力不足
。
总结:
李自成的大顺政权面对的是一个
完成集权的高度军事化清政权。无论从什么条件看,清政权都是当时东亚世界最有组织力、战斗力与政权建设有朝气的。
到了孙可望、李定国在云贵推行军事化管理后,加上清军的攻击超过了战略顶点,双方才有了对峙的可能
。
参考文献:
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
《明朝档案总汇》《崇祯长编》《守郧纪略》《绥寇纪略》
《清太祖实录》《清太宗实录》《清世祖实录》
《袁崇焕集》《抚辽疏稿》
《南北战争三百年》《经略幽燕》《拓边西北》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
网友解答:
-----
作为明末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和张献忠的部队,数次被明军剿灭,又数次东山再起。最后竟然还成为强大的力量,李自成灭了大明王朝,张献忠也建立大西国,独霸一方。
可是,当清军入关以后,很快就打败了李自成和张献忠的部队,而且,从此后,他们再也没有死灰复燃的机会。
要知道,整个满清八旗军,部队总人数也不到十万人,而李自成、张献忠的部队,加起来至少在百万之众。难道满清军队的战斗能力,有那么强劲吗?
(李自成剧照)
但也说不过去啊。要知道,满清在和明朝作战的时候,明军虽然败多胜少,但始终把满清阻挡在关外。偶尔像皇太极那样,也能打进关内来,围攻北京城。但是很快就被撵出去了(要知道,这还不是明军的全部主力)。
也就是说,从总体上来评估,满清和明朝鏖战了那么多年,只能算是打成平手。既然满清和明朝打成平手,李自成和张献忠灭了明朝,为什么满清却能够打得李自成和张献忠毫无还手之力呢?
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是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当明朝和李自成、张献忠鏖战的时候,明朝实在是没有办法专心致志地打仗。
他们没法专心致志打仗的原因,
一是明朝除了对付农民军外,还要对付清军。
也就是说,他们是双线作战。他们用来对付农民军的力量,只占一半,甚至连一半都不到。用不到一半的力量来打农民军,打击力自然就低了很多。
二是明朝军队将领们互相抵牾。
明朝的党争在中国历史上是出了名的,他们不只是在朝廷中争斗,同时也在战场上争斗,互不买账。如果是政敌被农民军打击,这个大将不是去救,而是观望(因为观望被崇祯皇帝杀掉的也不少)。本来因为需要对付清军,分出了一大半的力量,剩下一小半对付农民军,又互相抵牾,这样一来,力量又去了一半了。剩下的那点微薄力量,怎么打得赢呢?
(张献忠剧照)
三是明朝的苛捐杂税让老百姓不断铤而走险。
李自成、张献忠的部队确实被多次打压下去了(更何况很多时候并不是被打压下去的,而是李自成、张献忠接受了明朝的招安,力量还在)。但是,由于并不仅仅是张献忠、李自成想重新造反,众多被苛捐杂税压迫得活不下去的普通老百姓,也在极力促成李自成、张献忠重新造反。这样一来,一方面,明朝投入抗击农民军的力量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参加农民军反抗明朝的人数又越来越多,力量越来越强。此消彼长,所以明朝穷于应付,最后被农民军灭亡。
但是当满清入关以后,形势就完全不同了。
满清在对付农民军的时候,只集中力量在和农民军对抗,他们没有分散兵力,再加上有吴三桂等旧明军的加入,他们的力量更加强大。
而且,吴三桂这些旧明军在打农民起义的时候,和之前在明朝时候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是积极要挣表现,毕竟投降清朝后,是寄人篱下。如果不专心打仗,他们不但不会有前途,很可能还会被杀掉,所以,其战斗力和之前在明朝的时候是不同的。
(吴三桂剧照)
清军本身就可以心无旁骛地打击农民军,又有旧明军的卖命支持,打起来怎么会还不容易呢?
有人可能会说,不对啊,当时不是还有南明政权吗?南明政权也是一支力量,清军也要抽出兵力,对付这支力量啊。
其实不对。
其一,南明政权只是个空架子,本身又不团结,在清军入关的时候,没有起到什么抵抗的作用。其二,南明政权在南边,他们唯求自保,没有精力往北方进攻。
所以,清军在北方可以自如地打击李自成,又去西南自如地打击张献忠。等灭了这两个农民军政权后,再从容回头,打击南明。
满清入关,还有一个便宜,他们不用考虑税收的问题,他们抢劫了大量的豪强地主。这些豪强地主的钱粮,足够用来对抗农民军,对普通老百姓的危害,相对来说还要少一点,因而不太容易激起他们的反抗。
总之,因为形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因此战争状态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农民军在满清面前不堪一击,也就可以理解了。
(参考资料:《明史》《清史稿》)
-----
网友解答:
-----
首先细读历史,并不是农民军扼杀了明朝
李自成能过多次全军覆没而东山再起,张献忠能够降而复叛、流窜作战,都是利用了明朝内部的勾心斗角和危机四起时局,明朝四处救火不能斩草除根所导致的。
明朝灭亡更多的是其自身内部的原因。
其次,从战斗了来说,农民起义军的战力不行。
明朝多次剿灭农民军都是大胜导致李自成和张献忠或逃或降,而这些打败农民军的部队都覆没与清军的战斗中,剩下的都在防守和清军对峙之中,这才给了农民军机会。因此农民军的军力远逊于清军。就算重启又能如何?
最后,天不与人,有心却无力
张献忠死与阵前,李自成死于农民之手,就算他们有重整旗鼓的信心和能力,都死了能耐几何。
-----
网友解答:
-----
原因很简单,可以代入体验
估计大家都有过上课拖堂经历,好不容易熬到下午放学铃响,鼓着劲回家吃饭,这时班主任说,还有点时间,我把这几题讲一讲……回想一下,那时候是什么感觉?哀声一片,度日如年吧,就盼着老师讲快一些吧
我曾经参加万米长跑比赛,400米的跑道,要跑25圈,跑起来很累很枯燥,在第24圈的时候,发现有几个人在前面拉的挺远,我还有不少力气,一定能追上他们,于是我冲刺了,终于险险的超越了他们,第一个到终点,然后慢慢停下,全身放松享受快乐。可
这时候,边裁喊了,这位同学,你还有一圈
……
李自成的大顺军也一样
,以打入北京城为目标,
他们征战多年,一路坎坷,终于进京,崇祯死了,明朝灭了,胜利了!再无目标!大家都排排队,分果子,享受快感!可享受完那一哆嗦之后,则是无限空虚,精气神已泄……
李自成他们,
从来就没有想过把清兵当成对手
,而这时清兵入关大军压境,拿斗志全无的虚弱之身,去碰撞兵锋正盛的大清铁骑,如何能打得过!
奋斗的力量是无穷的,老李家正缺一个能鼓劲的人才,本来有的,他叫李岩,可刚被牛金星杀了
提升大军士气很难,尤其后来当家人战死,面对清兵,只能不堪一击了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很简单。李自成张献忠起兵时都打着为人民服务的旗号,老百姓都支持他们。所以他们才一次又一次渡过了劫难。但是,随着明朝的灭亡,他们的势力不断扩大,渐渐的露出了自我膨胀鼠目寸光的丑恶嘴脸,老百姓已经看不出他们比明朝强在哪里,失望透顶,不再拥护他们了。常言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没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覆灭也是预料之中。
-----
网友解答:
-----
李自成和张献忠在明朝时期那么顽强,对上满清却不堪一击主要在于其革命目标的缺失!
李自成和张献忠之所以要造反,就是由于明朝崇祯皇帝听信东林党为代表的文官集团的谎言,扳倒了魏忠贤,从而可以免除他们在东南沿海的工商业税收。此后为了对付日益崛起的满清政权,东林党为代表的文官集团,又出了一个极其烂的主意,就是像本已非常贫穷的农民征收过高的税赋,最后竟然加大了每亩地毛收入的十倍以上,于是农民只能离开土地变为流民。而东林党为代表的文官集团出的另一个馊主意就是裁撤机构,这样李自成的驿站杂役的工作也丢了。为了生存,他不得不造反,而流民四起,也造成了他有无数的兵源,最终不得人心的明朝政权也被他推翻。
但是,推翻明朝以后,天下并没有太平,一方面明朝包括南明朝廷和吴三桂等将领依然存在。而虎视眈眈的满清也已完成了皇太极驾崩后的政权更迭。最终的结果就是,满清已经视李自成、张献忠为和南明一样的阻碍他们夺取天下的死敌。但是,李自成和张献忠却一下子没有了革命方向。此后,随着吴三桂的投敌叛变,李自成面对如虎如狼的满清和吴三桂军队,自然只能节节败退。李自成和张献忠也惨死!
------------------
推荐阅读:
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打过封闭针之后再犯了,针灸推拿还有效吗?
历史上,功高盖主的将军都是不得善终吗?举例几个安享晚年的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