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佛教产生于印度,又在印度衰微消亡了呢?
为什么佛教产生于印度,又在印度衰微消亡了呢?
-----
网友解答:
-----
印度在过去 4000 多年里一共产生过 1600 多种宗教,现其主要信仰是印度教。印度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排名第三的宗教(基督教21 亿、伊斯兰教13 亿、印度教9亿、佛教 3.76亿)。印度教中有一个大神叫毗湿奴,毗湿奴一共有十个化身,其中第九化身就是佛陀。所以印度人到佛教寺庙看到佛陀,他理解的是这是印度教毗湿奴的第九化身。
世界上所有宗教兴起多和奇异现象、神秘体验、天启幻觉或者神通有关,耶稣活佛用神迹传扬基督教(耶稣首徒大彼得《水上门徒行传》,记录《耶稣在印度》修行)、阿育王被高僧神通感召改信佛教将佛法传向世界。印度佛教源起婆罗门教修行最终被印度教取代,排除伊斯兰教入侵灭佛等等因素,其中一个原因印度教“梵我一如”超越佛教“无我”空性,印度教的“梵”战胜了佛教。
公元四世纪,佛教大乘派兴起(小乘原始佛教信唯一佛陀,无法门,只有持戒修心禅坐一种修持方法;大乘信多神佛论,有84000法门),宣称福德可转移,讲究回向捐献财富可换取功德。僧侣们获得大量捐献财富后开始贪图享乐重经论轻修行。公元七世纪中,新的印度教兴起,佛教内部派系斗争不已,僧团日益衰败。大乘佛教内部一部分神秘主义者开始崇尚神力和咒语,学习印度教瑜珈修行方法作为修行的方式而形成密教。八世纪后该派因修行方法比大乘佛教修行更有成效而逐渐兴盛。十一世纪初,印度佛教与印度教差异越来越小。佛教徒在伊斯兰军打击下,密教大师星散,多经克什米尔诸地而避入西藏,产生了金刚乘这种政教合一的教派。十二世纪末,印度本土佛教绝迹,佛陀最终降格为印度教毗湿奴的第九化身代表毁灭。
印度教前身是婆罗门教,公元前二千年前,古印度西北部雅利安游牧部落以远古《吠陀经》经典为指导诞生了吠陀教,后来演化成了古婆罗门教。《吠陀经》是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六派哲学、波斯教、旧约、犹太教等等远古宗数的源头。佛教跟印度教有很多相似关系,比如像轮回对宇宙的一些解释一样源自吠陀经。八世纪初印度最伟大的经院哲学家,吠檀多不二论的著名理论家商羯罗,通过辩论驳倒了佛教中没有灵魂和自我的信条,把佛教逐出印度。重建《吠陀经》个体灵魂的的根本教义,又吸取耆那教和佛教的优点,将繁琐理论淡化,加大宗教实践成份,商羯罗重新确立了印度教《吠陀经》在印度的权威性。
印度教认为,人需要经过多次轮回才能进入天堂,得到神的关照。而有些人希望能走捷径,在此生就得到神谕和真经,苦行僧就被认为是这样一条捷径。苦行(tapas)的意思是“温暖”或说是“热力”或“热量”, 通常被理解成通过过量的肢体运动及自我折磨而得到神秘的“能量”。印度的苦行僧约有400至500万人,他们视自己的身体为罪孽的载体,是臭皮囊,必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方能获得精神的自由和灵魂的解脱。印度教大量的苦行僧到处表演神通,普通百姓眼见为实因苦行僧而信仰印度教。
佛教在理论上没有苦行,释迦牟尼佛29岁出家,经过6年苦行,35岁证道成佛。佛陀在末成佛以前,曾是婆罗门教的遵行者,有六年的深入学习和领会。佛陀透过个人的修证体验,对于婆罗门教苦行提出新的看法。佛陀对修行的根本原则提出了不偏于苦,不偏于乐的中道观点。对外道的苦行经云:“此苦行为下贱业,至苦至困,凡人所行,非是圣道。”佛教经论不讲六年的苦行,而僧团中最快得道成就者大多原是婆罗门教修行者或苦行基础者,如阿若憍陈如、舍利弗、富楼那、须菩提、大目犍连、大迦叶、迦旃延等等。
印度佛教一祖大迦叶苦行笫一,佛祖拈花一笑的心传弟子,仅仅七天证得了阿罗汉果(中国禅宗“西天第一代祖师”,佛教第一次结集的召集人)。他常年深山中独自修行。雨淋日晒苦行不倦,直至年老也未曾有丝毫懈怠。一次佛在鹿母讲堂为众说法,迦叶身穿粪扫衣,蓬发垢面,蹒跚走来。世尊劝言:“你今已老,粪扫衣重,可改穿坏色轻衣。”迦叶白世尊言:“世尊,修行苦行使我现在安宁快乐,也可为未来众生照亮前途作出表率。未来世众生想到我修行苦行,会这样想:‘过去有上座六神通,出家日久,梵行纯熟,为世尊所叹,为智慧梵行者之所奉事。他于长夜在寂静处修习,赞叹寂静处,赞叹粪扫衣、乞食法。’凡是知道我苦行的人,都会以清净心随喜,并将由此得到安乐。”世尊很高兴,赞赏他的头陀苦行说:“将来我的正法,不是毁于天魔外道,而是毁于僧团的腐化与堕落。若要正法久住,僧团巩固,一定要像迦叶那样过严肃的生活。我的正法,如大迦叶尊者就能负责住持!”并将坐垫让出一半来,当众对大迦叶说:“善哉!大迦叶过来,请坐在我的垫子上。”
印度佛教二祖阿难尊者跟随佛陀出家,佛陀五十五岁时,选阿难为常随侍者,当侍者达二十五年。因为他专注地服侍佛陀,谨记无误佛的一言一语,因此被称为“多闻第一”。佛灭后第一结集全部由阿难诵出三藏中的经藏。阿难能够背诵佛陀所有经论,但无苦行基础无法证悟。在佛灭后被摈斥在结集的石窟外。大迦叶以长老身份向阿难数落种种过失,传授经验激励阿难发心苦行,阿难被逼到墙角,拚命用功苦行七天七夜,终于在结集前半夜开悟证果,进入窟内,参与结集。
印度佛教一祖二祖代表了苦行派和经论派。即佛教的修行以苦行功夫为主理论为辅。印度佛教经论派成为佛教主体之后佛教开始不断分裂,与原始佛教差异变大,派别越来越多,在伊斯兰教入侵前佛教已经被印度教边缘化。印度佛教末期,不得不放弃已演化越来越复杂的经论,重新回归佛陀六年苦行最开始的源头,印度佛教密宗引入了印度教数论珈瑜派、性力派、净土观等等原始禅定与修行手段。恪守原始佛教精神和特色的教派,转移到了亚洲别处。金刚乘在西藏复兴,苦行派在禅宗复兴。最后为古印度教种种流弊而诞生的改革派印度佛教被印度教同化而消亡,重新回流到它的源头印度教里边去。印度教也吸收了佛教许多习惯和信仰,诚如印度圣雄甘地所说,佛教给予印度教(婆罗门教)新的生命、新的意义、新的解释。如果没有佛教,今日的印度教永远不会有当前的状态。
-----
网友解答:
-----
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在印度创建佛教,迅速吸引了大批信徒。当时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被佛教思想吸引,纷纷皈依,佛教的兴起对原有的婆罗门教造成了很大冲击。
释迦牟尼死后,佛教继续繁荣昌盛,并广泛传播到中亚和东亚地区,时至今日,依然是日本,泰国,缅甸等国家的主要宗教,信徒数量众多,和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和佛教在东亚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诞生地印度,佛教却逐渐没落。公元630年,玄奘到印度游学的时候,虽然还有那烂陀寺这样的学术中心,但是从印度全境来看,佛教已经呈现出一片衰败的景象。
当时给与玄奘极大支持的戒日王,在他的核心统治区域内,佛教占比也不过才一半,另一半是印度教。而在瓦拉纳西,阿拉哈巴德等地,印度教已经占据优势地位,发展形势蒸蒸日上。
13世纪初,佛教在印度仅存的学术中心超岩寺被毁,从此,佛教就从印度次大陆彻底的销声匿迹了。
一直到进入现代社会,随着昔日佛教遗迹的发掘,国外的信徒重新进入印度,佛教才再次出现在次大陆上。但是和印度其他规模庞大的宗教派别相比,已经成了一个微不足道的角色。
佛教在印度兴起,却又在印度消亡,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 佛教教义蜕变,失去了原本特色
原始佛教是一种无神论思想,反对崇拜神灵,反对种姓压迫,反对复杂的宗教仪式,反对宗教祭祀,传教时不用梵语,而是用老百姓的口头俗语巴利语,这些都和当时的婆罗门教背道而驰,可以说是对婆罗门教的一场革命,因此受到广大底层百姓的欢迎。
公元1世纪左右,大乘佛教开始兴起,在教义上出现很大改变。原始佛教本是无神论,但是大乘佛教却把释迦牟尼给神化,大肆建造佛像,进行偶像崇拜。不仅释迦牟尼成了神,还有数不清的各种各样的佛和菩萨也都成了神。
大乘佛教讲般若,通过修行止观产生智慧,这和印度瑜伽派的教义如出一辙。佛教还模仿瑜伽派设立了禅师,行者等等。在编写宗教经典时,大乘佛教舍弃了老百姓的口头语言巴利语,转而采用一般人不会使用的梵语,进一步了脱离了人民群众。
佛教原本反对咒语和巫术,但是大乘佛教却大肆宣扬咒语的神奇,各种各样荒诞的咒语开始流行,佛教变成了一种神秘主义的宗教。此后密教的出现让佛教的教义更加走样,和印度教的密教已经无法区分。
教义的蜕变,让佛教失去了自己的特色,老百姓越来越难以分辨佛教和印度教的区别。当印度教宣称释迦摩尼是毗湿奴化身的时候,普通百姓已经没有理由再去信仰佛教了,反正佛教和印度教差不多,而印度教世界观更加庞大,还不如直接信仰印度教。
二 佛教寺庙高级僧侣的腐化堕落
释迦牟尼并不主张信徒去进行那种自我摧残式的苦修,适度的物质可以供养我们的肉体,维持我们的生存,这是必要的。但是刻意追求财富,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是释迦牟尼坚决反对的。
原始佛教对待财富比较超脱,信徒们大多都有安贫乐道的思想,在满足自身生存需要后,其余的时间和精力大都投入到修行中,努力追求早日开悟。
但是在佛教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大批贵族商人的资助,再加上普通信徒的布施奉献,寺庙内逐渐积累了巨额财富,规模甚至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公元673年,中国僧人义净到印度游学。在印度期间,他观察到一些佛教寺庙的僧侣极为富有,这些僧人去世后,遗产包括金银、珍宝、珠玉、钱财、田宅、村园、屋宇、邸店、奴婢、象、马、驼、骡、驴等等,甚至还有契据和酒。
只看这一长串金银财宝,没有人能想到这是追求解脱的佛教僧人会拥有的东西,巨额财富腐蚀了这些僧人的心灵,他们逐渐沉迷于物质享乐,全然忘记了释迦摩尼的教诲,一个个蜕变成了大地主和奴隶主,纷纷从事商业牟利,甚至做起了放债的生意。
在老百姓心目中,这些佛教僧人变得和以往压迫剥削平民百姓的婆罗门阶层没有什么两样,脱离了人民群众,失去了群众的拥戴,自然也就失去了信徒。
三 印度教的强势崛起
佛教在印度兴起时,社会主流宗教是印度教的前身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有三大特点,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
婆罗门祭司在社会中地位至高无上,拥有绝对的权威,强调种姓制度对底层的压迫。喜欢举行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复杂宗教仪式,这些都让底层百姓十分反感,给佛教发展提供了空间。
面对佛教扩张带来的威胁,婆罗门教开始对自身进行改革,逐渐转变为印度教。公元5世纪,吠檀多派反对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宗教典籍《薄伽梵歌》也对祭祀万能进行了批判。
为了阻止农民和手工业者改信佛教,种姓制度中首陀罗的宗教地位也得到提高,允许他们听诵史诗典籍,允许崇拜克里希纳,也可以自己在家举行宗教仪式。
公元8世纪,印度教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商羯罗横空出世,他以吠檀多派思想为基础,改革了印度教的神学基础,让普通百姓更加容易接受。
他反对繁琐的仪式,主张简单的崇拜。为了推广印度教,他在次大陆的东南西北四个角分别建立了四座寺庙,这些寺庙成了传播印度教的基地。
商羯罗是南方喀拉拉人,他来到北方,和当时的佛教僧侣论战,结果佛教遭遇惨败,从此在百姓心中威信大大降低,大批信徒转向了印度教。
在商羯罗沉重打击佛教的同时,印度教内的其他派别,比如性力派,虔诚派和林伽派也纷纷提出新的主张,促进种姓平等,男女平等,并且用地方口语传教,受到广大百姓的热烈拥护。
印度教的强势崛起大大挤压了佛教的发展空间,让本就处于没落态势的佛教雪上加霜,到公元10世纪的时候,印度教在次大陆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此时的佛教只能在个别地区苟延残喘了。
四 佛教失去了统治者们的支持
佛教早期的蓬勃发展和刹帝利阶层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密不可分。在婆罗门教中,由于婆罗门地位至高无上,王公贵族们往往受到婆罗门祭司的压制。
佛教虽然在教义中明确反对种姓压迫,但是并不否认种姓的存在,而且还非常推崇刹帝利的作用。认为王权是维护社会治安和稳定最重要的保障,没有王权,社会就无法存在。
《长阿含经》中说:“刹帝利生为最,能集诸种姓,……天人中最胜。”佛教认为刹帝利地位最高,至于婆罗门,只能排第二。
所以佛教在早期受到刹帝利贵族们的大力推崇,比如摩羯陀国的瓶沙王赞助了王舍城竹林精舍,乔萨罗的胜军王支持富豪须达多赞助了舍卫城祗树给孤独园。
尤其是统一了印度的孔雀王朝阿育王,他在一次大战后皈依佛教,大修佛塔,捐赠寺庙,赞助第三次结集,并且派出使者,四处传教,今天斯里兰卡的佛教就是阿育王传教的结果。
但是随着印度社会的发展,面对新的社会现状,刹帝利贵族迫切需要维护他们的统治,而此时的佛教却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首先,佛教的种姓平等思想变得不合时宜。刹帝利贵族投身佛教最初是为了摆脱婆罗门的压制,随着印度教改革,婆罗门至上的思想已经被废除。
没有了婆罗门的压制,刹帝利贵族的首要目标就变成了如何更加有力的统治底层吠舍和首陀罗贱民。佛教的种姓平等思想变得毫无用处,反而会损害贵族们的威严。
而印度教种姓制度恰恰是统治底层的有力工具,于是刹帝利贵族纷纷转身投向印度教,和婆罗门结合在一起共同压迫奴役底层百姓。
其次,印度社会长期分裂,大大小小的王国之间互相征战,开疆扩土,佛教的非暴力思想严重阻碍了贵族们向外武力扩张。
而印度教的宗教典籍中充斥着战争征服的内容,大量的思想可以为刹帝利的征战进行辩护,而且婆罗门也可以为他们的行为进行背书,这是印度教受到统治者们欢迎的重要原因。
最后,长期的战乱产生了很多低种姓出身的王公贵族,他们要维护自己的统治,但是由于出身低种姓,虽然做了国王贵族,依然会被高种姓看不起,对统治者的威严造成极大损害。
这个时候婆罗门就成了可以利用的对象。这些新产生的低种姓贵族们往往给婆罗门捐赠一大笔钱财,婆罗门祭司就会利用自己的宗教权威,给他们编造一本家谱,以此证明他们祖上是刹帝利阶层。
比如《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羯若鞠阇国王、波里夜旦罗国王是吠舍种姓,秣底补罗国王、信德国王是首陀罗种姓,他们都利用婆罗门的宗教权威成功让自己变身成为刹帝利种姓。
印度教自身的思想和种姓制度更加有利于刹帝利阶层维护自己的统治,于是在和佛教的竞争中,得到了贵族们的支持,日益发展壮大,而佛教则日渐衰落。
虽然这些王公贵族们抛弃了佛教,但是他们并没有对佛教实行压迫赶尽杀绝,给佛教造成灭顶之灾的是后来的伊斯兰教统治者。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产生,并在随后迅速向外扩张。公元11世纪到12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大规模入侵印度。
穆斯林统治者在占领印度以后,往往会破坏原有宗教,拆毁寺庙,改建清真寺,印度教和佛教都受到了严重打击。
此时的印度教已经占据统治地位,即便被毁了一些寺庙,其地位依然无法动摇。但是佛教就不一样了,本就奄奄一息,被穆斯林一打击,顿时元气大伤。
13世纪初,随着那烂陀寺、超岩寺等佛教中心被毁,仅存的佛教僧人和学者纷纷逃往西藏和东南亚避难,从此佛教从次大陆上就彻底的消失了。
总结
印度是一个宗教大国,自古以来,就有无数的教派参与竞争,不断有新的教派产生,也不断有新的教派消亡。
佛教在印度的兴盛和消亡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印度社会的发展对宗教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佛教却无法满足这些要求,于是一度被人们抛弃。
而其他宗教的发展壮大又严重挤压了佛教的发展空间,奉行宗教压迫政策的统治者给了佛教致命的最后一击。
随着印度进入现代社会,佛教包含的价值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在的印度,佛教再次开始传播,虽然力量微不足道,但是未来,依然让人期待。
-----
网友解答:
-----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当时尼泊尔尚未独立),经过1500余年之后,到十三世纪消亡。消亡原因众说纷纭,一直以来是学者和信众关心的一个问题。据我国北京大学林承节教授在其所著《印度史》一书所述,他归纳了四个原因:
一、从佛教本身来说,大乘佛教流行后,宣称捐献财富可以换取功德,导致部分僧侣背离苦行,贪图安逸,失去了民心。
二、早期佛教呼吁社会平等,众生平等,对广大民众具有巨大吸引力。随着印度教的兴起,革除了婆罗门教的一些烦琐仪式,呼吁男女平等,削弱了佛教的吸引力。
三、为吸引信众,大乘佛教吸收了印度教诸多教义与传说,导致佛教与印度教界限越来越模糊,反被印度教吸纳。
四、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佛教的兴盛期全靠阿育王、迦腻色迦王两大护法明王利用王权的强制推行。一旦失去了帝王的庇护,佛教便一落千丈。
此外,我还看到有些资料提到,佛教在印度消亡还有三个原因不能忽视:一是社会原因。由于外族入侵,地方封建势力兴起,统一王朝瓦解,政治上出现了许多小国,彼此兵戎相见,崇尚武力。佛教提倡的非暴力理论不被他们接纳,也得不到他们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便逐步走向衰落。二是自身原因。佛陀湼槃离世后,没有一个具有领袖水平的人物接释迦牟尼佛的班,能够完整地搜集归纳释迦牟尼佛创立的佛法,并形成统一的经典理论。结果在流传和理解上发生歧义,导致佛教在后期形成若干个宗派,出现了"不团结"问题。三是外部原因。由于中亚伊斯兰教诸王的入侵,对佛教残暴镇压,强迫幸存者改信伊斯兰教,寺院的文物也遭到毁灭性破坏,众僧离散。到1203年佛教便在印度消亡。以后,在中国,由于传入者对佛教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並得到历代朝庭的支持,从而基本上一直处于兴旺状态。
-----
网友解答:
-----
佛教并非产生于印度,释迦摩尼也并非佛教的创始人。
当佛教文化在蜀中(也就是学者们所说的古佛国)悄然兴起的时候,印度人还根本不知道佛教为何物;当东方大地上的燃灯古佛脚踩莲花的时候,释迦摩尼还没有出生。当然,出生于古印度尼泊尔境内的释迦摩尼无疑是佛教中的集大成者,他自称前世为善慧童子,曾经受到过燃灯古佛的开示,此举无疑会提高他在佛教徒中的地位。若说修为,与他同时期的维摩诘的佛学造诣也绝不在释迦摩尼之下。
在燃灯古佛圆寂了很多年很多年以后,佛教文化在释迦摩尼的推动下,一度兴盛于“古印度”的尼泊尔地区,然后逐渐向东方传播,期间可能对“今印度”的其他地区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但并未成为“今印度”宗教的主流。佛教文化之于“今印度”,就像是一位过客一样,只能用“曾经来过”一词来形容,不存在“产生”与“消亡”的问题。而作为古印度地区之一的尼泊尔,至今仍然有很多信仰佛教的人,首都加德满都寺庙林立,佛像的数量远远多于居民的数量,可见佛教在该地区并未消亡。
-----
网友解答:
-----
佛教创始于如今尼泊尔。当然,地理上我们称呼为古印度。
彼时,婆罗门教已经统治印度大约900年,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抑制着社会发展。
出身刹帝利阶层的释迦摩尼,不甘心重复祖辈的历程,决心寻找大道,破除腐朽婆罗门对印度人的思想压制。因为众生平等及先进的理念,所以,佛教发展迅猛,佛祖灭度后不过百年就席卷印度,印度从此进入佛国。
佛教在印度衰落,原因很多。
一、佛教分裂
可以说佛教是所有宗教中最多分支的。由于没有管制经典,所以佛教被不断融入其他思想,以前佛教吸收婆罗门教营养而崛起,此后因不断融入外来思想而不断分裂,教义逐步堕落。
二、佛团腐化
佛教掌握印度,佛教僧侣腐化,要求平民奉献财产,与婆罗门教并无区别。
三、印度教的复兴
公元八世纪,伴随佛教的衰落,伊斯兰教入侵,婆罗门教吸收佛教等思想进行改革,印度教得重新崛起。
四、失去政权保护
已经式微的佛教遭遇灭顶之灾,伊斯兰教入侵摧毁寺庙,屠杀僧侣。1203年,佛教在自己的诞生地灭亡。
20世纪初,缅甸佛教徒70万重入印度,回到了2500年前的诞生地,此后有一部分低种姓者宣布皈依佛门,至今印度佛教徒约不足千万。因印度人普遍认为佛教是印度教分支,也是低种姓的宗教。
-----
网友解答:
-----
一. 佛教在印度产生,不是偶然的。
曾经在书上看见过这样一句话:
大概一千万人当中,才有一双梁祝,才可以化蝶。
所以大概在一千万修行的人当中,才有一个人开悟,修成正果,得到佛法。
所以佛教的产生,首先要有一个觉悟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佛教才能生根开花结果。
佛教的创立者释迦摩尼就是一千万人中那个开悟者。
佛教思想的产生,必须要有一定程度的文明给他提供养分,而当时的印度,文明程度达到一个相当不错的水平。释迦摩尼出家前,就学习过婆罗门教的各种经典。婆罗门教的历史比佛教早多了,距今八千多年。佛教中的许多义理和婆罗门教相类似,如轮回,因果等。可以说
婆罗门教的义理给了释迦摩尼启发和觉悟,释迦牟尼才创立了佛教。
二. 佛教在印度的产生及兴衰过程:
1.
公元前6世纪,佛陀释迦摩尼在古印度创立佛教;
2. 公元前3世纪,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阿育王将佛教定为国教,在公 元5世纪和6世纪,佛教达到全盛;
3. 公元8世纪左右,印度教迅速发展,佛教受到重创。
4. 8世纪起,阿拉伯、阿富汗等穆斯入侵印度,佛教进一步被打击。
5. 公元1203年,阿拉伯人摧毁了佛教的最后据点——超戒寺,佛教在印度正式灭亡。
三. 佛教在印度的消亡,有几个原因:
1. 佛教灭亡的直接原因是,印度教的兴起和伊斯兰教的入侵。
佛教在印度流行的几个世纪里,婆罗门教一直在民众中有相当大的势力,即使是在佛教最兴盛的阿育王时期。佛教在产生初期是和政权机密联系在一起的,佛教努力迎合王权,王权通过佛教思想来实施统治,佛教通过王权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弘扬了佛法。例如佛教在阿育王时期的大力发展,就离不开阿育王政权的定力支持。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岌多王朝重新支持婆罗门教,婆罗门教迅速复兴,而此时佛教则以一种随缘的方式发展,佛教在发展过程中没有顺应社会发展方式,没有自我保护的意识。说直白点,就是思想阵地,你不占领别人就占领。最后在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双重挤压下消亡了。
2. 佛教在印度灭亡的最根本原因是佛教自身的不足
佛教在佛陀涅槃后,佛教分裂成不同的派别。后来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又发展出很多派别,各派之间争斗排斥严重,反而顾不得去传播佛法,发展教徒。各派之间辩论些空洞的佛理,和社会和民众越来越远。
在佛教成为印度的国教之后,佛教势力迅速扩大,四处兴建寺庙,佛教势力空前鼎盛。一部分佛教徒不愿再乞食,修行,他们向民众宣称,捐献财物便可换取功德。佛教至此更迎合社会上层的富裕阶级,而对普通的大众越来越远。至此佛教日益腐化,失去了民众基础。
佛教教义宣称众生平等,主张不杀生,非暴力。随着伊斯兰入侵了印度,清洗了印度所有的寺院学校等,佛教的这种教义已经彻底失去了意义。失去了民众基础的印度教,从此在印度一蹶不振,直到十三世纪,印度的佛教基本上被灭亡了。
-----
网友解答:
-----
#原创#
佛教产生于尼泊尔境内古迦毗罗卫国由迦囯王子
------------------
推荐阅读:
“有些老人,养大了儿子,还要养孙子孙女,非常的辛苦”你怎么看?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