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陈思诚导演的新电影《外太空的莫扎特》?
如何评价陈思诚导演的新电影《外太空的莫扎特》?
-----
网友解答:
-----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暑期档,虽然今年的暑期档不像往年一般,各路大片你方唱罢我登场,激烈角逐瓜分票房,但还是有几部电影能够吸引人走进院线,比如前段时间上映的《人生大事》、《神探大战》以及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电影《外太空的莫扎特》。
外太空的莫扎特
电影讲述了由荣梓杉饰演的初中生任小天在一次校内拍卖会上,得到了一个酷似熊猫的布娃娃。由黄渤饰演的父亲任大望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一个郎朗那样的成功钢琴家,但任小天的兴趣却是探索宇宙的奥秘。于是在流星雨来临的那天晚上,被父亲强迫练琴的任小天,意外发现那个布娃娃竟然奇迹般地活了过来,不仅如此,这个娃娃还在音乐方面颇有造诣,于是小天为他取名莫扎特。莫扎特来自外星,此次地球之旅的目的与小天的未来相关,于是小天带着莫扎特开启了一段奇妙的冒险之旅。后面的剧情,如果你看过《长江七号》和《ET外星人》就能基本全部get,就不再剧透了。
长江七号
先说本片的优点,《外太空的莫扎特》在剧情立意上还是有一些可取之处的,比如艺术的重要性,它是可以点亮世界的能量来源,再比如,对于下一代教育的方式,不应该由父母强行为孩子的人生做规划,他们应该有自己选择的权利。电影中的父子关系,以及上一代人望子成龙的期盼,相信绝大多数观众都可以共情,从中找到自己儿时的影子。另外,电影中的音乐部分以及音乐和画面结合推动叙事也做得不错,比如任大望训斥儿子时,一屁股坐到钢琴上发出的重音,既在情节之中,又通过声音推动了情感,诸如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外太空的莫扎特》作为一部主打科幻元素的电影,特效部分其实不算很多,但也有惊艳之处,比如长城上的星空漫游那一段。
音乐部分
优点说完了,剩下的就是槽点了。友情提示,以下内容涉及剧透,请大家酌情观看。首先就是剧本故事的老套,正如前面所言,如果你看过《长江七号》和《ET外星人》,那么在莫扎特被带到任小天学校的那一刻起,你就基本能精准的预测接下来情节的每一步发展,一点超纲部分都没有,反派也是经典的降智笨蛋三人组,基本游离于主线剧情之外,当然你可以说这样的剧情中规中矩稳扎稳打,但真的没有惊喜。
剧情老套
接下来再说一说剧情当中的逻辑问题。再次提醒,以下内容涉及剧透,请酌情观看。电影的结尾处,莫扎特回到了外星,同时也洗去了事件相关参与者的记忆,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父亲任大望的记忆有没有被洗掉。如果被洗掉了,那么他为什么会转变态度,不再逼迫儿子练琴了,如果没有被洗掉,只是为了配合孩子们,那么莫扎特这一趟地球之行的意义在哪?几个事件直接参与者的记忆都被洗掉了,等于莫扎特根本没有出现过,他们的人生经历也没有变化,更不会从中有什么感悟。为了保障任小天成为一个天文学家,而让父亲任大望转变态度,完全不需要这么复杂,外星人只需要出现在任大望面前,告诉他任小天的未来关系全人类,任大望一定会不再逼迫任小天练琴,目的就达到了,跟现在的结果也没什么区别。
黄渤饰演任大望
然后再来说一说任小天取得钢琴比赛冠军的部分,电影中的任小天在得到了莫扎特的超能橘子以后,瞬间打通了任督二脉,获得了对音乐的超凡感知和领悟能力,于是在短时间内杀入决赛,最终降维打击般的拿下金奖。其实这一类的剧情也并不少见,我们最熟悉的就是经久不衰的《哆啦A梦》系列,但要注意其中的区别,哆啦A梦的确拿出过不少高科技道具帮助大熊,但每次以走捷径和获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的道具使用,都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大熊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动画告诉我们的就是人生没有捷径可走,想要任何成功都要付出努力,脚踏实地的走过去,这一点在《长江七号》中也有体现。但《外太空莫扎特》中的任小天,以降维打击的形式取得其他孩子梦寐以求的金奖,然后轻描淡写的放弃奖项带来的重点高中破格录取资格,对于那些没有超能力,只是刻苦练琴的孩子们来说,他们经历的打击该由谁来负责。
任小天开挂
最后再来说一说电影对于教育的观点,主张孩子有自己选择的权利,这一点没有任何问题,但电影中的例子真的恰当吗?我们不妨站在电影中一直被批判的任大望的角度来看,任小天的学习成绩从他上课的表现、老师的态度以及任大望的评价就可以知道,不说是彻头彻尾的学渣,但绝对和学习好不沾边。这样一个孩子可能考上一所好点的高中都要让家长捏把汗。但就在此时,任小天以优异的成绩夺得了钢琴比赛金奖,重点音乐高中破格录取资格,而他对于天文学的了解仅仅是几本科普杂志科幻小说,就算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也要支持他放弃录取资格,走自己想走的天文之路吗?再开明的家长恐怕也很难做到这一点。
总体而言,《外太空的莫扎特》是一部什么都想说,但什么都没说好的大杂烩,有能激发人想看的欲望的点子,但也有劝退观众的实力。星爷的那部《长江七号》在星爷的所有电影中评价并不算特别好的,但也能让人食之有味,收获一点感动和感悟,但《外太空的莫扎特》......
-----
网友解答:
-----
还没观看,不好评价,不过豆瓣评分可以借鉴一下
目前
《外太空的莫扎特》的豆瓣评分仅5.0,
多数观众给出了2星、3星的评价,可见观众对电影不是很满意。反正看到这样的评价,我是不会去电影院观看了,后期网络资源出来后,在电脑上观看就可以了。
-----
网友解答:
-----
在陈思诚眼里这可能是一个可以拍三部曲的IP,但在很多观众眼里这可能是一部趋向于平庸的“银幕小品”。
文庞宏波
太想一口吃个胖子,结果什么也没吃着。
首先必须承认的是《外太空的莫扎特》在类型上的确是一部难度系数很高的类型片,既没有成功的先例也没有在现阶段被大众所广泛接受的土壤。“电影”这个产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冷遇”当下,自然能够预想到《外太空的莫扎特》很难让绝大多数人满意。
但豆瓣开分5.1分,票房预测低于5亿,还是出于陈思诚亲自导演之手。即便对于这部电影多宽容,这部电影都应该先从内部来寻找问题。
电影希望把电影院失去的“孩子”拉回影院,但从最终呈现的结果来说可能恰恰是“推离”影院。原因在于电影对“中国式亲情”、“中国式教育”的思考有着明显的“小品化”倾向,这无法刺激孩子想象力的同时又带着一定的说教意味。
电影以为“莫扎特”这个IP可以出圈以及延伸成一个IP,但是“莫扎特”的IP形象以及配音都是一种非常成人视角的“俯视”,但一个IP真正能够出圈的根本在于是否能“平视”目标受众。同样电影在结尾就预告了会有“下一部”,但目前的口碑以及大制作小票房,是否能够支撑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不可否认陈思诚是当下中国电影最具“产业思维”的导演,而这部电影在一开始也的确规划了自己的产业化路径。但是在路径上暴露出的问题,却精准地踩准了中国电影产业化之路的每一个痛点。
1
—
内核
—
在“取舍”上的一次失败。
《外太空的莫扎特》关键的问题在于它像极了一个“银幕化小品”,太希望去“教育”观众“思考教育”。
电影通过一对简单的人物关系、通过一个爸爸逼孩子学钢琴但孩子喜欢天文的事件来表达应该尊重孩子兴趣,希望反思中国式教育的“深刻”话题。
在陈思诚看来,教育问题来源于代际矛盾。但实际上,教育问题真的只是代际矛盾吗?代际矛盾也仅仅是错综复杂社会问题的一个缩影。
正因为过于复杂导致这远远不是一部电影可以驾驭的体量,所以选择这个题材本身就难度非常大。
电影不是“社会议题论文”,并没有义务面面俱到地去分析整个教育问题背后的原因。但这并不代表将这个原因“简单化”,简单归结到代际矛盾上大众就会接受。
电影所希望的是通过让任大望这个“中间人”的角色反思来呈现出一个镜像关系,从而思考自己对任小天教育方式的错误。
但是这个“镜像关系”之所以让观众无感,就在于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最直白的台词来进行强化“价值观”。
爸爸对儿子说“我是你爸爸,我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呀,孩子”,爷爷对爸爸也说“你今天恨我,未来你会感谢老子”。
舞台小品因为自身形式的局限只能通过台词强化“主题”,但如果电影也通过台词来传递价值观,那么说教意味就太重了。但电影之所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呈现,很大程度上在于导演在过分考虑“喜剧”和“亲情”以及“教育”的平衡,既希望笑料百出有笑有泪又希望深刻犀利,但犀利和深刻远远不只是几句“小品式台词”。
其实电影里还有一个支线,就是姚晨为首的“外太空驻地协会”。这样一个“诈骗团伙”的目标受众是那些现实社会中处处碰壁的“底层”。而以诈骗为生的牛玉霞也是坐在破旧面包车里的“底层”。
对于在现实生活中努力无望的底层只能寄希望“回到外太空”的绝望无力,其实是非常具有现实讽刺意味的。这些底层人群交托出自己的灵魂,被同样是底层的人“洗脑”,这个“底层循环”才足够犀利。
同样,那些被强迫学习更“高雅”艺术的学生,也是被强行抽取灵魂,在绝望无力中仰望天空以及被外星人拯救。
这种命运的无力是足够犀利的,但电影在支线上却处理的像极了低幼动画片。甚至提前预告了下一部可能的剧情走向,居然是牛玉霞获得帮助大战“莫扎特”的老套剧情。
2
—
想象力
—
想象力不应该这样呈现。
电影在上映后,所主打的方向变成了“童心无限”。但“童心”的主体更应该是任小天而不是“莫扎特”,否则就变成了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奇幻片”。
“莫扎特”的出现就好似是一出闹剧,仅仅只是为了出现而出现。在电影里,任小天和任大望因为学钢琴产生矛盾,莫扎特的第一反应是“弑父”,这种冰冷的“直接反应”的确非常的外太空。反而是任小天在不断阻止,看上去像极了任小天在教莫扎特“做人”。
其实对于《外太空的莫扎特》这一类的电影,“莫扎特”应该仅仅是一个工具,它的功效是激发想象力,儿童的纯真无邪可以通过天马行空的方式呈现出对这个世界更美好的的想象。
在这部电影里,莫扎特出现为数不多有价值的点在于对马元的帮助,继续通过一个“善意的谎言”来让马元对自己逝去的母亲保留幻想。除此之外,可能很多人都在问“莫扎特究竟在干什么?”
任小天不想弹琴的情况下“莫扎特”帮他弹出了完美的《土耳其进行曲》;任小天想要和朋友好好道别的时候莫扎特通过书桥、石梯、乐高船一次又一次“大开脑洞”。
这种“哆啦A梦”式的想象力,在任小天一次又一次不可思议的赞叹声中又让任小天们保持了什么童心?
莫扎特给予任小天最有价值的在于让他拥有“听觉的超能力”。但任小天明明喜欢的是天文,不是能力平庸想要在钢琴上有所成就的“笨小孩”,那么听觉的超能力对于任小天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任小天在电影里并没有展现出自己在天文方面任何一点天赋和能力,在钢琴上也是几年练习都只能弹出“小星星”。但“赌气”中任小天答应任大望进入乐海杯决赛,最终凭借着《小星星变奏曲》轻而易举夺冠。在这一段里,已经不知道电影想要表达什么了,最终的结果可能只能解读出勤奋能够弥补“天赋”成为天才,尽管你的孩子并不喜欢。
此外,莫扎特被牛玉霞”绑架“,任小天通过和莫扎特同频的听觉“超能力”上演了一出“拯救大戏”。当五个小孩拿着毫无攻击力的道具对战牛玉霞,那场面真的灾难至极。如果你说,这就是耗费重金通过特效呈现出的“想象力”,那可能太过于贫瘠了一点。
3
—
“产品经理”
—
产业化不能简单直白地以结果为导向。
陈思诚是当前中国电影市场最具“产业思维”的导演,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无论外界有多少杂音,陈思诚的产业化能力是摆在眼前的。
《唐人街探案》从一部悬疑喜剧片一步步成为中国电影票房最高的系列片,而且从系列片到网剧再到动画番,这个IP从无到有的全过程太具有说服力了。
此外,陈思诚监制的《误杀》也以一种很另类的方式在进行系列化的开发,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很强现实共鸣的题材移到“东南亚”来进行拍摄,这在此前的中国电影市场也是绝无仅有的。
产业化是中国电影产业的必经之路,但和好莱坞迪士尼为首的模式相比,一定是“因地制宜”的方式。
中国电影产业化最忌讳的是对市场“俯视”,以一种概念化的方式来构建所谓的产业化模式。
《外太空的莫扎特》在结尾已经“预告”了下一部的主线:牛玉霞获得地外势力帮助大战“莫扎特”和任小天。但目前电影的口碑和这类电影的高成本,真的足以支撑这个IP延续吗?
一个IP能够延续,关键在于初代“产品”是具有很强基础的,但《外太空的莫扎特》不仅仅是口碑不佳,更关键在于“产品逻辑”不对。
首先,莫扎特这个形象本身很难出圈。和《捉妖记》系列的“胡巴”所不同,莫扎特这个IP形象太过于成人化,从形象到配音想要撬动未成年市场的难度很大。其次,“莫扎特”虽然在电影里交代了身世,但是缺乏延展性。电影里虽然有大量科学体系进行“铺垫”,但如果第二部主线是牛玉霞和地外势力大战“莫扎特”,那不如趁早做成低幼动画系列片。
陈思诚拍摄《外太空的莫扎特》一方面是因为自己身为人父,莫扎特这一形象又参考了自己儿子,希望通过一个IP陪伴孩子成长;另一方面又希望开发出一个新的成功的IP,且在受众定位上相比《唐人街探案》和《误杀》更下沉低龄受众。
但一个IP的成长,如果最初始就面临着严重的口碑隐患和破圈难题,想要在当下这个产业语境里延续实在太困难了。陈思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如果《外太空的莫扎特》这部电影能影响下一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一些人的成长,让孩子更具备独立思考的勇气,家长也能反思自己教育上的一些偏颇,那么它就不只是一个商业电影的维度了。”这句话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一个IP能够通过产业化的方式来陪伴一代人成长,当然不是商业电影的维度可以审视的。
但问题是初始“产品”就出了问题,又靠什么实现影响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产业化呢?
-----
网友解答:
-----
不评价 因为买了票 忘记看了
-----
网友解答:
-----
不评价 因为我没有看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